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简述教学规律精选(九篇)

简述教学规律

第1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材 衔接 过渡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内容深度、覆盖面及表述方式和要求等方面有较大的台阶。

1.知识量增大

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包含力、热、电、光、原。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比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知识层次的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

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

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

2.1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则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以运动学部分为例,初中物理仅限于介绍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物理则较深入的研究匀变速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更何况还要处理非匀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再说与“力”相关的知识,在初中只是计算一些“二力平衡”的简单问题,而高中则要处理“多力平衡”和不平衡的问题。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受力分析,等等。再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初中的二力平衡到高中共点力的平衡,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考虑电源的内阻)等。又如力做功在初中公式为W=Fs在高中为W=Fscosθ,其中θ为力与位移的夹角。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2.2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初中物理一般只限于对物理现象的知道、了解,即“知其然”;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要知道其中包含的原理、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就有所接触,但是高中物理对其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2.3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高中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等。

2.4从标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2.5从定性到定量。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3.结语

对于走入物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材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1.初、高中物理难易程度不同

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探究、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STS(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世界、动手动脑学物理、我还想知道等。探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感受获得知识的途径,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不触及现象的本质。演示是教师向学展示一些物理现象。想想做做、想想议议是课堂中一些学习活动,主要是学生描述物理现象的特征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动手实验的器材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制作没有难度;小资料的内容学生容易阅读,没有太多抽象的内容。教材内容的难易度决定了初中物理是以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主,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习高中物理打基础。学生学习后很有成就感,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爱程度高。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实验、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演示、科学漫步、问题与练习等。与初中的难度不同,如探究实验是在未知某一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之前,主动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高中物理描述的物理现象复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已被抽象为相应的模型,比较抽象,这是高中学生遇到的难点之一。物理教材的内容通过模型化抽象和数学化描述,通过抽象概括、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的问题涉及的物理量多,变化比较复杂,学生接受难度大。另外,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科学、严谨,逻辑性强。科学漫步的内容都有较强的知识性,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学生学习就有困难,因此喜爱物理学科的人越来越少。

2.初、高中物理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不同,思维能力要求不同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目标是以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主,向学生简单介绍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和步骤,且多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高中物理是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注重过程与方法,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之上的,高中物理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初中阶段教学通常是直观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是对物理现象本质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一般不涉及物理现象的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常用文字描述,只需简单记忆就成了。课堂上教师讲解例题计算题居多,由于不要求了解知识的来源,学生几乎不了解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学生练习时只需在课堂上模仿教师的做法,记下解题的步骤,套用公式,这就养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材内容,就决定了学习高中物理要了解知识的来源,要通过抽象、概括、推理才能揭示现象的本质,才能找到现象的变化规律。因而高中物理,现象多,关系复杂多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过程,很注重细节。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解题时就现出“读不懂题目的意思或找不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对物理公式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搞不清楚”的现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难学、难懂。

4.数学应用能力达不到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物理学科的原理、定律需要用数学关系表达。(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物理量间的变化规律复杂,初中阶段描述运动规律的只有一个公式,涉及三个物理量和一个常量;高中阶段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物理量有近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四个物理量。有矢量,也有标量,有常量,也有变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这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难点之一。(2)用图像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描述物理过程。(3)矢量运算广泛。矢量运算是学生进入高中遇到的难点之一。小学到初中,标量运算规则很熟练,高中阶段的矢量运算,接受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对运算规律不同的认同,也是对运算规律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是数学应用能力跟不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问题。(4)应用数学图像描述物理量间的关系,不懂斜率的含义。高一新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都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要求,这是学科间存在的衔接问题。

二、有效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1.调查初、高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初中物理从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2)高中物理内容科学、严谨,知识结构逻辑性强,循序渐进,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三维目标中更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2.注重构建“质点”模型,化有形为无形

初中物理教材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形象具体,就“物体”这一概念而言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体。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构建“质点”模型,是教学的难点。“质点模型”的核心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一种替代方法,构建“质点模型”的过程是让学生逐渐淡化物体的具体形状,认识到忽略物体的形状,把物体当作一个有质量的点,这样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怎么才能认同“质点”?为此,教师应做好物理实验,如不妨做做牛顿管自由落体实验,羽毛、小石块、纸片、铁块同时落下,研究这些物体的下落就跟物体的形状无关了,就可用一个点替代物体了。什么条件下点能替代物体?概括起来就是定理、定律的适用条件。能有效构建“质点模型”,学生对重心的概念,共点力的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3.重视物理量的矢量运算

初中物理的计算往往是标量计算,数学问题简单,学生容易解决。进入高中,矢量运算贯穿于高中物理的全程,涉及力、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还有动量、冲量等,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是高中阶段物理量的矢量运算的衔接点。

4.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3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33-03

所谓“规律”,是事物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军队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性。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军队政治工作的学科内容,适应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科学性的需要;在实践上,可以加深对我军政治工作本质的理解,提高对我军根本制度和政治优势的认识,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指导依据。

一、我军政治工作者对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各种表述

我军政治工作8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加上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工作者多年的研究,一直在致力于揭示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些较为精辟的总结归纳。例如,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军队政治工作概论》把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概括为四条:必须与党的路线相适应的规律、必须与军队建设任务相一致的规律、必须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规律、政治工作的效果取决于政治干部队伍的素质的规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新编军队政治工作学》概括为四条:环境制约律、利益驱动律、双向互动律、协调控制律;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军队政治工作学》则把军队政治工作的规律划分为基本规律、指导规律、行动规律三个层次,其对基本规律的概括有三条:一是工作主体能动地教育、组织工作对象,二是工作对象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认识、适应工作主体要求,三是工作主体对工作对象能动地再教育、再组织,工作对象对工作主体的要求自觉地再认识、再适应;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军队政治工作学》也概括为四条:军队政治工作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的规律、与时展相同步的规律、与军队使命任务相适应的规律、与工作对象实际相符合的规律。这些教材的概括都是一些对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比较经典的界定。另外,在一些个人发表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之我见》中,把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总结为一条:在军队建设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必须通过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现行纲领路线教育干部战士,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来保证党的政治目标的实现和军队各项任务的完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特点和规律初探》中,把基本规律概括为:主动适应律、正视现实律、继承创新律、借鉴吸收律、综合治理律五条。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3期的《政治工作的矛盾与规律》中写到,军队政治工作有九对矛盾和规律:主客体矛盾与主客体对立统一规律、义利矛盾与义利结合规律、破立矛盾与破立相成规律、疏堵矛盾与疏堵互补规律、理论求实矛盾与理论现实互动规律、情理矛盾与情理交融规律、教乐矛盾与教乐融合规律、个体群体矛盾与个体群体意识转化规律、重复更新矛盾与重复更新循环规律。西安政治学院2010年4月第2期的《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新论》一文中,归纳为:政治目的主导律、军事活动适应律、主客相互作用律、社会环境影响律四条。此外,还有将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描述为政治主导率、军事制约率、文化影响率、任务结合率等提法。

二、对上述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各种表述的认识和看法

1.上述各种表述是我军多年来对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关于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在我军政治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有些观点认为,军队政治工作不一定非像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一些学科那样,能够揭示出基本规律来,但也有不少学者相信政治工作具有其规律性,并力图将它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1985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把政治工作学列为军事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并规定,政治工作学是研究我军政治工作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这实际上是从学术上对军队政治工作具有规律性做出了肯定。上述对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众多表述,正是政治工作学成立20多年来,我军政治工作对这一基本规律不断探索和揭示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军队政治工作存在其固有的规律性,已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而从事政治工作研究的学者都在致力于揭示这一规律。

2.基于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念,对其进行表述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关于政治工作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念来看,要对它进行内容上的概括,笔者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内在的、必然的,即它具有客观存在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于规律的表述,不能带有主观性的词和含义。二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本质的,即强调它起作用的广泛性和所处地位的基础性。因此,我们要注意它的普遍适用性,对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描述不能过于具体化。三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揭示的是政治工作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对它的表述中应该把政治工作的要素体现出来,例如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党和党在军队中的机构,政治工作的客体是军队和军队中的人员。

3.根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上述各种表述有许多值得继承的地方,但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

上述各种表述是我军多年来对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真理性以及启发性,在很多方面有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对于后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必须与党的路线相适应的规律”、“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的规律”和“政治目的主导率”等体现了党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军队建设任务相一致的规律”、“与军队使命任务相适应的规律”和“军事活动适应律”体现了政治工作与军队这一客体的关系,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于军队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环境制约律”、“与时展相同步的规律”和“社会环境影响律”等体现了政治工作要受时代条件和军内外环境影响和制约的规律等等。

但是从中我们也能发现,上述关于规律研究的一些表述,有的带有主观性的词和含义,或是虽然不是很明白地带有这样的词,但暗含着带有主观性的意思;有的表述对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描述过于具体,是具体规律而不是基本规律;还有的表述没有把政治工作的要素明确地体现出来。因此,要从规律的客观性、基础性和表达的精确性上出发,对它们做表述上的调整修改。

三、对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新归纳

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军队政治工作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它对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概括的四条规律,应该说是目前对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比较权威和科学的归纳。概括的这四条规律客观上反映了军队政治工作与党的政策、军队任务、时代条件和工作对象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概括的这四条规律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句式结构带有主观性,看起来似乎是要求而不是规律;二是语句描述过于冗长不够精练;三是对影响政治工作的要素的描述还不够全面,例如政治工作的环境在其中没有明显的文字体现。因此,在延续这本教材思想的基础上和借鉴其他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从规律的客观性、基础性和表达的精确性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把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归纳为五条:政治目的主导律、适应军事活动律、符合官兵实际律、内外环境影响律、同步时展律。

1.政治目的主导律

所谓政治目的主导律,是指军队政治工作以某种政治目的为主导从事各项具体工作。政治目的主导律,揭示的是军队政治工作与政治工作的主体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军队是为一定的阶级、政党、国家等集团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军队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建立和存在的。

在已有的研究中,有提出“政治主导律”、“政治目的主导律”的观点,还有提出“必须与党的路线相适应的规律”、“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的规律”的观点。综合上述表述来看,它们在表达的意思上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从对内容的概括上看,“必须与党的路线相适应的规律”、“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的规律”不够简练,不便于记忆,且表述上似乎是要求而不是规律;而“政治主导律”又过于简单,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从内容的层次上看,政治目的要比政治纲领、路线更基本,政治纲领和路线也是根据政治目的制定的。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目的主导律”的表述,语句简练且意思明确,因此,笔者沿用了这种说法。

2.适应军事活动律

所谓适应军事活动律,是指军队政治工作是在适应军事活动基础上起服务和保证作用。适应军事活动律揭示的是,军队政治工作与军队这一客体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军事活动,为军事活动的开展起到服务保证作用。

在已有的研究中,有提出“军事制约律”、“军队活动适应律”、“必须与军队建设任务相一致的规律”和“与军队使命任务相适应的规律”等观点。首先我们来看“军事制约律”的提法,“军事”一词较为笼统,而且“制约”不如“适应”显得主动积极。然后再看“军事任务”与“军事活动”两个概念,“军事任务”是指受委派担负的工作或责任;而“军事活动”是指由军队这个行为主体来进行的行动。“军事活动”较之“军事任务”显得更为客观些,因此,“军队活动”的提法更为科学。另外,“军队活动适应律”,虽然语句简练,但是意思不够明确,容易让人分不清到底是“政治工作要适应军事活动”还是“军事活动要适应政治工作”,改成“适应军事活动律”后意思简单明了。

3.符合官兵实际律

所谓符合官兵实际律,是指官兵实际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政治工作必须符合官兵的实际来进行。符合官兵实际律揭示了军队政治工作与军队官兵这一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军队政治工作必须从官兵的实际情况出发,被官兵所接受;官兵的实际情况对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客观制约性。

在已有的研究中,提出过“与工作对象实际相符合的规律”、“双向互动律”和“主客相互作用律”等观点。首先我们来看“双向互动律”和“主客相互作用律”两个观点,它们是指政治工作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而“政治目的主导律”已经描述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因此,在归纳中就不采用这样的提法。而“与工作对象实际相符合的规律”的提法准确但语句过长,故简化为“符合官兵实际律”。

4.内外环境影响律

内外环境影响律,是指军队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受到社会环境和军队内部环境影响的规律。内外环境影响律揭示了军队政治工作与其所处的内外环境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社会环境和军队内部环境影响着政治工作的效果。

在已有的研究中,提出过“环境制约律”、“社会环境影响律”等观点。这两个观点的提法,语句都非常简练,意思表达也很明确,“环境影响”较之“环境制约”显得更为贴切些。另外,对“环境”的表述应该更为确切些。军队政治工作的环境,是指对军队政治工作及政治工作主客体思想行为产生正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个“环境”应该包括了社会、家庭、驻地、军营环境等方面,即可以归纳为外部环境和军队内部环境两个部分。因此,将这一规律表述为“内外环境影响律”。

5.同步时展律

所谓同步时展律,是指军队政治工作与时展相同步的规律。同步时展律,揭示了军队政治工作与时代条件这一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即时代条件是开展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军队政治工作必须紧贴时展来进行。

在已有的研究中,提出了“与时展同步的规律”的观点。这一提法意思表达非常清楚明了,尤其是“同步”与“时展”做搭配,用语非常准确直观,但缺点是语句较长,且带有主观性的意思,读起来似乎是要求而不是规律。因此,我把它改为“同步时展律”。

参考文献:

[1]军队政治工作学编写组.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幸生,等.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3]岳忠强,等.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凤健,等.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5]屈明.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特点和规律初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1).

[6]张振庭.军队政治工作规律之我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9,(5).

第4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函电写作 课程设计

前言

近年来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规模的发展转为内涵的建设,而课程建设又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成为目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国内有研究者,把这次课程改革模式称为“中国高职课程改革的第三次浪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是指“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

在高职《外贸函电写作》课程改革中,有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的探索在很多等学校展开了,但有关课程设计方面的探索论文寥寥无几,大部分是有关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如任务驱动或项目教学法等。

1 《外贸函电写作》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所对应的行业情况、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召开实践专家的研讨会、以及通过对外贸跟单员,单证员,业务员,及部门经理的工作职责的问卷和他们工作日写实等资料收集与分析,得出商务英语专业(外贸方向)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一共有16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外贸函电写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描述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职业行动领域),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典型工作任务不能等同于实际的职业岗位的工作,它具有工作任务的典型示范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符合职业成长的规律、具有可设计的空间。

1.1是把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主要由学习领域名称、教学时间安排、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和工作与学习内容构成。其难点是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内容的确定。

1.2将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成“学习情境”,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等。

2 典型工作任务向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转换

2.1学习领域的定义

学习领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载体”。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常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一个学习领域由一个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组成。

2.2作为典型工作任务的《外贸函电写作》描述

根据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业务经理各自岗位的函电写作情况分析,能按询盘、发盘、还盘、成交的流程确定好价格、货物内外包装要求、支付方式、内外包装、在预定的装运时间安排装船、并发出装船通知,意思表达清楚,语言简洁。本门课程的难点是:写出有公司特色的开发信函,如何通过函电妥善地解决争议与索赔。具体的解决方式,写出有公司特色的信函,要针对不同地方的客户有创造性地设计,关键是突出特色与吸引力。

争议与索赔,要求有广泛的知识与经验,包括相关法律知识、业务知识、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2.3《外贸函电写作》学习目标的描述

通过学习学生须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方面:能用outlook工具收发邮件,进行各行个性化的设置,能写好以下各环节的函电,其表达方式符合行业习惯,交流信息顺畅、语言规范,具体能力如下:

2.3.1能写好参加交易会的邀请函电,告诉对方具体的时间、地点、展位等

2.3.2能在交易会后,根据客户挑选的商品制作好报价单,并写好相关的函电。

2.3.3能写好有关客户要求寄送样品,或客户提出样品修改的函电理解与回复

2.3.4能写好有关报价、回复询盘、成交的相关函电,以及开发信函的写作。

2.3.5能通过函电交流确定各种支付方式、催开信用证、催款、和信用证的修改等事项

2.3.6能通过函电交流具体的有关订单细节方面的事,如数量、包装、验货、船期等。

2.3.7能把客户货物的生产进度以函电的形式告诉对方。

2.3.8能就货物装船后以装船通知的函电发给客户

2.3.9能通过函电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

2.3.10能用函电处理交易中的争议与索赔。

2.3.11能用函电处理有关权、及其它合作事宜。

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不作细化阐述)

2.4《外贸函电写作》学习内容(工作学习内容)

2.4.1外贸进出口整个流程,信函的主要格式,OUTLOOK使用。

2.4.2交易会中展位的情况、交易会英语常用语

2.4.3常用报价单的格式,图片的简单处理、及报价单的主要内容

2.4.4有关价格情况、样品寄送等主要术语及英语表达方法

2.4.5主要的国际网上交易平台(英文版)

2.4.6业务开发信函的主要内容,特点,主要术语及英语表达方法。

2.4.7主要支付方式的种类、装运通知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主要英语表达方式。

2.4.8权,及其它合作方式的形式及其主要的英语表达方式。

2.4.9提单条款(英语的)

对象、工具、要求(不作细化阐述)

3 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转换成“学习情境”

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成“学习情境”,是本门课程设计的关键,如何按照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及职业成长规律(从学徒到专家)是课程设计的难点。

各学习情境之间有难易之分,学习情境的排序根据其学习任务的难度进行可划分为四个级别,它们对应4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职业定向性任务、程序性任务、蕴涵问题的特殊任务、和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递进关系排列“学习情境”最符合教育认知规律。

外贸函电写作既要体现认知学习规律,又要体现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成长规律,这是目前《外贸函电写作》情境设计的关键,传统的外贸函电教学可以说无一例外地以外贸的流程为主线,分解成各阶段的函电写作,在教学上,表现为学生学的比较迷茫,也就是所学的内容不是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可以解决上述困惑,因为它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要求。上表是说明以外贸出口流程为基础的函电写作课,与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函电写作的不同点。

通过对外贸职业岗位人员的函电写作分析,跟单员和初级业务员、外贸业务员、部门理,他们通过不同的交易平台上,根据他们写作内容的内在联系、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考虑,设计三个复杂的递进式的学习情境,教学实施与评价这里不作阐述。

第5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材差别;教学对策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特点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2 部分高中新生物理学习不适应的成因

2.1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2.2 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2.3 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2.4 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3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3.2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3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3.4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3.5 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 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参考文献

[1] 《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 高锦岳 等主编

[2] 《实用中学物理解题思路策略与方法技巧大典》 冯克诚

第6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一、简便计算教学中常遇到的错误现象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在还没学习简便计算前,各种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会出现错误。到学了简便计算之后,常出现类似以下几种的错误现象:①、147-53+47=147-(53+47);②、147-53+47=147-47+53;③、25×4÷25×4=1;④、13×25-25÷5=13×(25-25)÷5 =0;⑤、25×32×125=25×4+8×125;⑥、25×32=4×25+8×25;⑦、36×102=36×100+2;⑧、78×99=78×100-1等。这些现象到了五、六年级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也时有发生。

出现以上的错误现象与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含义及各种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程度息息相关。由于学生体验到简便计算的快捷、高效,又由于以往对混合运算算式含义的认识模糊,计算大多停留在机械的模仿上,简便计算的学习就对先前的混合运算产生了干扰。学生会认为只要计算方便就行,而忽略考虑其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二、对症寻策,提高简算教学的实效性

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分散编排在小学数学的每一册教材中,新授教学时,都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依托,帮助学生抽象理解数学模型。但在建立模型之后,教材往往以单纯计算的形式出现,如练习中的专项计算题,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往往持模仿的心理,形成思维惯性,以至很难理解后续学习的运算性质、运算定律,或是无法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如何提高简便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努力。

(一)、根据算式寻找现实背景,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算式的意义

关于“a-b+c=a+c-b,a÷b×c=a×c÷b”同一级混合运算,学生容易受数字的干扰错成:a-b+c=a-c+b或a-b+c=a-(b+c), a÷b×c=a÷c×b或a÷b×c=a÷(b×c),例如上述的①、147-53+47=147-(53+47);②、147-53+47=147-47+53。这主要是学生受到“交换律”及“凑整”知识的影响,其次是学生对为何可以调换运算顺序的算理不理解。类似这样现象,教师要时常结合现实情境帮助学生重新理解混合运算算式的意义及改变运算顺序的算理。就“147-53+47”这个算式而言,教学时可创设解决问题情境如:“小明原来有147元钱,买一个书包用去了53元,后来妈妈又给了他47元。小明现在还有多少钱?”让学生先根据解题思路列出算式(学生一般会列147-53+47),再描述算式意义,并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问题(147+47-53,即先给钱再购物),让学生理解147-53+47=147+47-53的合理性,之后出示“147-47+53,147-(53+47)”要求学生也结合上方购物取钱的情境描述算式所解决的问题,从中发现不一样的购物情况,所得的结果也不一样,进而让学生明白“a-b+c”不能先计算后面的加法,要改变计算顺次,不得改变算式的意义,“-b”还是“-b”,“+c”还是“+c”。在平时练习中,教师也可以针对算式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背景加以理解,并让学生发现、总结规律,即同一级运算在没有括号时,调换运算顺次,记得数字带着符号走。

有了以上的认识基础,相信学生面对“a+b-a+b,a×b÷a×b”这一类型算式时,就不会得出“a+b-a+b=0,a×b÷a×b=1”的错误现象。

这样通过寻找生活背景,分析,概括,可以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合理计算的意识。

(二)、引导比较,强化算理

学生在简便计算时出现25×32×125=25×4+8×125,25×32=(25×4)×(8×25)等错误现象,属于运算定律之间的相互干扰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易混的运算定律、性质进行对比,明确运算定律、性质适用的计算环境。如,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适用于几个数连乘的计算,而乘法分配律适用于两积之和、两积之差或者和乘一个数、差乘一个数的计算情况。引导学生表达错误现象中原式与变式的算式意义,让学生理解它们的不等性。如,25×32×125可表示为125个25与32的积,25×4+8×125可表示为4个25加上8个125,两个算式的结果不相等。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运算定律,如上述两个算式中的32是分解为4×8,这样原式就转化为几个数连乘,可以依据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学中,教师常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对计算进行分析、反思,可以增强学生对简便计算的理解,避免类似的错误现象。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简便计算习惯

学生在简便计算中常发生错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计算的习惯。多数学生看到算式没有多加分析,凭感觉就开始计算,等老师批改发现错误了,再认真寻找错因又能够独立订正。由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开始计算前应让学生先看算式中所包含的运算及数据特点,描述算式的意义,正确的描述可以体现学生对抽象后数学模型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算式的理解,思考可以依据什么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计算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和验算,检验自己计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引导,常督促,持之以恒,让学生有意识,成习惯,便会有实效。

(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学生面对“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时,常常只关注怎样简便,而没关注计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会认为一定要通过变化顺序让算式计算更简便。为此,也常常引发上文所提到的错误现象,如类似13×25-25÷5=13×(25-25)÷5=0,17.68-17.68÷1.7=0这样常常是毫无依据的违反运算顺序的计算方法。这主要是与学生掌握的计算技能水平及其对上述句子的理解有关。教师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确有的算式正确依据一定的运算定律、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而有的算式按原来顺序计算更简便,无需变化,如:7.2×100+7.2×2,有的算式没有合适的运算定律、性质可依据,要按四则混合运算的常规顺序进行计算。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准确的判断力,提高简便计算的灵活性。

第7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2.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3. 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4. 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5. 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第8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等效代替法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81-01

1 前言

随着教学的创新化,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成为教学的主导。所谓物理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1]中学物理的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科学推理的方法、臻美的方法、等效代替的方法。其中等效代替是指为了认识复杂的物理事物的本质规律,从事物的等同效果出发,将其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事物,这种方法称为等效代替的方法。[1]

等效代替的特点是“以熟代生”、“以简代繁”,把新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在知识间良好地迁移,通过等效代替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实质,方便地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不但对等效代替法的形式进行简单介绍,而且将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论述。

2 等效代替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等效代替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此方法传授与学生,可使他们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

2.1等效代替法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建物理规律,建成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2.1.1模型等效

例如,在力学概念教学中的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它是一种理想化得物理模型。物体能简化为质点的条件是:在具体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实际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才能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例如,在电学中,以点电荷为例:当带电体建的距离比它们自身大小大得多,这样带电体就可以看作带电的点叫点电荷。可见,点电荷类似于力学中的质点,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此外,物理学建立的概念:刚体、理想流体、理想气体、绝对黑体、线电流等等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精度范围内对实际客体的一种模型等效代替。

2.1.2过程等效

例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中,“一般说来,物体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不一定是时时一样的,所以由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由此看出,此概念利用过程等效法,将变速运动过程等效成匀速运动过程。

此外,还有平均加速度以及碰撞问题中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效成为恒定不变的过程,从而引入“平均力”的概念等等。

2.1.3作用等效

例如,在选修3-2的第五章《交变电流》中指出交流电流与电压的有效值这两个概念。因为交流电的电流强度时刻都在变化,这给应用上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应用等效思想就可以简单化。如果交流电在效果上与某直流电的效果相同,那么就可以用该直流电的参数来代替这个交流电的参数,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已知的稳恒电流所遵循的各种规律、公式推理到交流电中来。

此外,作用等效的应用还有非静电力;把电容、电感对电流的作用效果等效为电阻,引入“容抗”、“感抗”的概念;还有“分子电流”、“感生电场”的概念等等。

2.2等效代替法在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2.2.1模型等效

为了对某种难以直接测量的对象进行测量,可以制成与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相似关系的模型,通过测量模型来了解原型的某些属性。例如,在电学选修3-2的第六章《交流电压》中,发电机的实物学生都比较难见到,可以根据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把它抽象成发电机模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此外,电动机、内燃机也是同样的原理。

2.2.2过程等效

例如,力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过程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然而,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大多数研究的都是在空气中,这时,我们将其等效成自由落体运动,用自由落体的规律来处理问题。条件是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此外,斜抛运动又可将其等效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下抛)。

3 结语

但是由于中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很成熟,对于物理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要求老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介绍物理等效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加强指导。

综上所述,等效思维方法是通过对问题中某些因素进行变换或直接利用相似性移用某一规律进行分析而得到相等效果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其优越性和广泛性可见一斑。若能掌握等效法德应用技巧,在教学中无疑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主要作用。

第9篇:简述教学规律范文

一、试一试、移一移,建立规律的初步表象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下图,在表中每次框住两个数,移动这个框,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1\&2\&3\&4\&5\&6\&7\&8\&9\&10\&]

2.选择有代表性的解法交流反馈

1+2=3 2+3=5 3+4=7 4+5=9 …… 9+10=19。

师:这样思考要注意什么呢?(从左往右,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用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一个学生演示自己的做法。

二、想一想、议一议,促进规律的自然生长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如果每次框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如果框4个、5个呢?先试一试再填表。

[数的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10\&2\&9\&10\&3\&8\&10\&4\&7\&10\&5\&6\&……\&]

2.交流规律

(1)揭示规律

生1:我发现了规律,第一列数-第二列数+1=第三列数。

生2:我发现用第一列数-(第二列数-1)=第三列数。

生3:我发现用第一列数+1-第二列数=第三列数。

生4:我们还可以竖着看,从上往下,第三列的数依次减1。照这样下去,如果每次框6个数,就能得到5个不同的和;每次框7个数,就能得到4个不同的和。

师:(板书上述规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分析,逐步尝试解决复杂问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如果每次框8、9、10个数,结果会是怎样的?请大家用发现的规律试一试。(学生交流)

(2)注入意义

师:让我们来看看刚才几个同学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形成一定有着充足的理由。谁来尝试解释解释?

生:生1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10个数,如果每次框4个,有多少个不同的和?关键是要看每次框中的第一个数可以是哪些数?我们可以先不考虑最后框中的4个数是7、8、9、10,其余的1到6,6个数都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再加上最后一组4个数,10-4+1=7,一共有7组和。

[1\&2\&3\&4\&5\&6\&7\&8\&9\&10\&]

生:我想解释一下生2说的规律。10个数,每次框3个的话,要看有几组符合要求的和,每次框中的3个数中,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2个(9、10);如果每次框5个数的话,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4个(7、8、9、10)。10-(3-1)=8,10-(5-1)=6。

生:生3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10个数,如果每次框中5个,我们可以先在10个数后再添一个数x,总数就是11个,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第一个数不能出现在末尾的5个中(7、8、9、10、x),也就是和刚才的“规律一”道理是一致的。其中的7、8、9、10四个数不能做框中的第一个数,其余的6个数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因此就对应着6个不同的和。10+1-5=6。

[1\&2\&3\&4\&5\&6\&7\&8\&9\&10\&x\&]

生4总结的规律大家都觉得不太好解释,在老师的建议下,有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4说的规律好像不可以像刚才的三个规律那样解释。如果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我们从简单的开始试一试。

生:生4说的规律显得简洁实用,其中的道理不容易被理解。

生:可以这样想,如果每次框2个数,有9个不同的和(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10)。如果每次框3个数,和当然就少了1个,只有8个(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9、10)。每次多框1个数,那么框中的第一个数出现的可能性就少1个。因此,框中的数依次多1个,和的个数就依次少1个。

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