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精选(九篇)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第1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摘要: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自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这期间喜忧同在。论文主要从服务贸易规模这个大方面,以及具体的贸易额、平衡状况两个方面对我国服务贸易入世以来的发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性借鉴。

关键词:服务贸易规模;平衡状况;比较优劣势一、服务贸易规模分析(服务贸易额)

1.总述。尽管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对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项目的向外开放度实行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并在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出口。

表12001―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

注: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按照WTO有关服务贸易定义,服务贸易数据中剔除了政府服务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2011各年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量由2001年的719亿美元提升至2011年4209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在2011年达到了1828亿美元,相比2001年的329亿美元有飞速提升;服务进口额在2011年成绩为2381亿美元,对比2001年的390亿美元更是增长态势强劲。2009年则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牵制,服务进出口总量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减退趋势,同比缩减率为5.8%。此后的2010年则是实现恢复的一年,在此期间服务贸易总量有所复苏,出现了3624亿美元的较好成绩。直至2011年,更是呈现4209亿美元的骄人硕果。

2.国际比较。在国际比较层面上,我国服务进口总量分别在2001和2005年处于第十和第七位,出口总量则居于世界第十二和第九位,地位稳步上升。从2003年起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量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最前列。无独有偶,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双双于2010年获得同步提升,进口变为紧跟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位,出口变为紧随美国、德国、英国的世界第四位。(见表2)

表22001―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同领域中的地位

数据来源: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1―2010年各年;WTO Press/628,World Trade 2010,Prospects 2011,7 April 2011

3.国内比较。我国货物贸易一直存在可喜的顺差,但与之相对,服务贸易的情况就不容乐观,多年以来仍然未摆脱逆差状态(见表3)。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在2006、2011这两年的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89亿美元、552亿美元,与同时期的货物贸易1775.2亿美元和1551.4亿美元的顺差相比,差距和恶化趋势不言而喻,从服务贸易逆差及其恶化趋势中可以看出服务进出口的失调性(见图1)。①

图1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失调性在数值上的表现

二、平衡状况分析

1.总体分布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状况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就已开始,除去1994年,从那时起,服务贸易就一直是逆差态势。入世之后的时间本来应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却出现了逆差不断恶化的情况,具体表现在2001―2004年的逆差额状况,2004年数值为95亿美元,2005-2007年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93、89、76亿美元,而2011年则达到552亿美元的有史以来的高逆差额。

2.分行业具体分布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平衡状况呈现出不同特征和趋势,行业具体特征如下(见表3):

表3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各行业平衡状况特征

三、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在加入WTO之后发展步伐加快,在规模上的变化尤为突出,喜与忧同时存在:

1.从总量来看,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及进口、出口的世界地位出现大幅提升,服务贸易总额与国际逐渐接轨。但同时,这一数量在世界同期同领域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其对GDP的促进作用较为弱小,且在国内对外贸易中地位不容乐观,比重偏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在总量上差距甚大,在逆差状况上方向相反,严重失衡。

2.从平衡状况来看,服务贸易总体上长期处于内部结构不均的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态势。

就目前而言,我国应该巩固在诸如旅游、运输、建筑服务等国内传统领域的比较优势,同时重点构建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的整体力量,通过这些领域的优先突破,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莉,《“十二五”时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国际贸易》,2011年第1期。

[2]陆燕,《加入WTO十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国际贸易》,2011年第9期。

[3]吕世平等.《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第2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实证分析

一、中国大豆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贸易条件(Trade Terms)有多种涵义,不同的贸易条件从不同侧面反应了贸易利益。其包括价格贸易条件(BTT)、收入贸易条件(ITT)、单边要素条件(unilateral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双边要素贸易条件(bilateral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本文以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大豆贸易条件趋势。

1.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一般是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体现了一国以出换进口的条件。其公式表示为:BTT=λ=■=■*■。其中,P■、P■是进出口商品的基期价格,P■、P■是进出口商品的考察期价格。基于大豆进出口价格指数无相关统计数据,并设定■=1,则价格贸易条件为考察期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本文以大豆大量进口的1995年到2008年为时间序列,研究在此期间大豆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图1 1995~2008年大豆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一般认为,贸易条件指数上升,表明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涨,出口换得进口商品价值数量上升,即贸易利益增加;指数下降则表示相反的情况。图1表明,中国大豆的价格贸易条件在1995~1999年呈现上升趋势,即没有出现贸易恶化的现象;2000年之后,大豆的价格贸易条件虽略上升,但整体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中国大豆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逐渐恶化的现象。

2.收入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是指价格贸易指数乘以出口商品数量指数得到的,其公式表示为:ITT=■*Q■。收入贸易条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直接,反映了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本文在价格贸易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1994~2008年,大豆出口数据的整理计算,中国大豆收入贸易的趋势图。通过图2收入贸易的趋势图,1994年、1995年中国大豆的收入贸易条件表现出恶化的趋势,1996年之后,中国大豆的收入贸易条件表现出渐微改善的趋势。但是中国大豆贸易条件的改善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反复曲折的现象。

图2 1994~2008年大豆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二、汇率对我国大豆贸易条件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汇率、关税、竞争对手状况影响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价格贸易条件数值;二是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影响出口数量,进而影响一国的收支贸易状况;三是出口数量和价格贸易条件数值决定一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其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1995年是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第一年,而1995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突破了百万吨。入世之后,我国大豆市场完全放开,且面临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笔者拟从美元兑人民币升值的角度,探讨汇率对我国大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贸易条件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与价格贸易条件

按照价格贸易条件的公式,BTT=■*■。以人民币升值为例,P■、P■升降幅度是相同的,因此,贸易条件并没有变化。进出口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进出口数量,从而影响某商品的BTT。此时,贸易条件是否改善处于不确定状态。本文借鉴刘崇献、张自如《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中计量模型:PTT=α+βE+γGDP+δPTTUS+ε,证明汇率与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本文以1995~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我国大豆的出口金额为变量,以PTT为被解释变量,即PTT=C(1)+C(2)×R+C(3)×MX+U1。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PTT=2.812653-0.157445*R--1.68E-0.5*MX+U1(2.828829)(-1.365674)(-2.000291)

R2=0.270120 DW=1.229338 T=12

据回归分析结果,平均汇率和价格贸易指数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两个解释变量平均汇率R和出口金额MX没有通过T检验,且拟合优度仅为0.27。拟合优度越低说明解释变量不能很好的解释被解释变量。通过以上回归分析,大豆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与人民币的升贬值没有直接关联。

(二)人民币升值与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关系到一国福利的改善包括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和人民福利的增加等。收入贸易条件和价格贸易条件与出口数量紧密相连。根据马歇尔—勒那条件,本国货币的贬值或者升值能否改善一国的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取决进出口的需求弹性。如果商品的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本国货币升值则使一国的国际贸易收支状况恶化。按照蔡昉《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中进出口价格弹性的计量模型:LnY=C+aLnX+bLnXZ,笔者按照此计量模型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大豆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和进口价格弹性分别为:-0.541627和-1.118324,其绝对值之和大于1,因此,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大豆的贸易收支出现恶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收入贸易条件间接受汇率的影响:汇率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价格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间接影响收入贸易条件。根据关系,笔者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②

通过Eviews软件,对人民币升值与大豆贸易条件的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据联立方程2SLS的分析结果,联立方程①的拟合优度不错,被解释变量的79%可以由解释变量解释,且出口数量通过了T检验,而PTT并没有通过T检验,被排除在解释变量之外。联立方程②的拟合优度较差,出口价格没有通过T检验排除在解释变量之外,汇率通过T检验,且与出口数量呈现负相关。因此,人民币升值,导致大豆出口数量的减少,而大豆出口数量减少导致大豆贸易收入贸易条件的恶化,即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点,导致大豆出口数量减少六个点,从而导致大豆贸易条件恶化0.12个点。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回归分析可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没有任何影响,但是通过影响出口数量的减少,进而导致收入贸易条件的恶化。

在自由贸易加深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下和我国大豆种植和生产处于比较劣势的现实条件下,改变我国大豆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现象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不断优化大豆种植的科技含量,提高大豆单产和大豆的榨油率,以满足我国日常生活和工业用豆量;第二,政府应增强大豆的保护力度,提高农民大豆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大豆植的科技推广力度;第三,加强大豆市场行情的监测和预报,最大限度降低国际市场对我国贸易利益的冲击。

参 考 文 献

[1]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83)

第3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行业;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我国贸易行业十分多元化,贸易行业根据业务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贸易公司、进出口外贸公司,贸易公司其主要表现在于商品的买与卖,贸易公司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信息与业务渠道,得有货源以及货物的销售方案以及销售目标和所得的一定利润,同时贸易公司是根据市场规则,从而收集市场的需求、供应,并且做出合理的分配,通过合理的分配资源,达到资源配置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中获得商业信誉。外贸公司其主要表现为进行目前没有进出口权的单位产品的进出口业务,通过进出口业务收取费用,整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海关、商检、银行、外管局、退税科、国税等环节。

2.我国贸易行业现状

2.1贸易公司现状

我国贸易公司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增值能力不高,同时我国内贸易产品主要由外资主导,有很大的市场风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公司众多,目前最为明显的情况就是小贸易公司发展空间小,大贸易公司发展空间广阔。大贸易公司对于我国各地商品贸易的往来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导致小贸易公司发展进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等现象,现如今互联网这一高新信息可以的高速发展,使得贸易公司有了创新发展的前景,网上贸易这一新型的流通模式出现,使得成本降低相比传统的贸易方式更有优势,通过电商平台这一模式,使得我国贸易公司又涌现出了新的活力,同时改善了小贸易公司的发展困境。

2.2外贸公司现状

2015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与国际贸易深度下滑的大趋势之下,我货物贸易进出口与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扩大,贸易结构不再单一并且得到了持续性的优化,质量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万亿元,下降1.9%;进口10.44万亿元,下降13.1%;贸易顺差3.68万亿元,扩大56.4%。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3.95万亿美元,下降8.0%。其中,出口2.27万亿美元,下降2.9%;进口1.68万亿美元,下降14.1%。

在全球贸易不景气的环境之下,我国出口虽然下滑,但是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的出口情况仍然优于其他的经济体。我国出口占据了国际市场份额比2014年整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了13.8%,但是我国进口额因为国际市场大批商品价格下滑,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极速下滑,相比之前下降颇多。同时我国的出口制造业的地位逐渐提升,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以及附加值都有所提升,其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表现在,2015年,对于手机、船舶等出口商品相比之前分别上升了8.5%与13.3%,而机电产品与之前相比持平,占出口总额的57.6%,服装贸易所占比重也比之前相对进一步提高,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如玩具以及纺织品与家具等,较之前相比下降了2.7%,占出口总额的20.8%。

在进口额下降的趋势之下,我国的先进设备以及关键零件的进口基本稳定,较之前相比还有所扩大增长,同时电子商务模式的流行,使得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成了对外贸易发展的焦点与热点。民营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国际贸易趋势影响之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还在增长,这证明了我国民营企业正在高速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3.我国贸易行业发展趋势

在国际贸易持续下滑的低迷时期,我国的出口能力却在不断地加强,一般贸易的比重提升,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在回升,随着出口增长的恢复正常,说明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越来越好,并且已经在国际贸易之中取得了进展,这十分有利于我国在全世界价值链中的位置提升以及优势的确立,同样的我国贸易服务发展趋势持续加快,高附加值的商品服务进出口快速提升。我国贸易服务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贸易整体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优化之中,我国所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十分有利于出口商品稳定增长的趋势,同时世界贸易大批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于我国战略性资源进口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扶持政策,并且正在积极高效的落实发展政策,这让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进一步的使得电子商务这一新模式有了更快的发展,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完善了出口发展的投资、信贷等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企业自身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贸易的全方位合作发展。

结论

世界经济正在持续温和的复苏,国际竞争也因为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更为激烈,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局势发展平稳,商品结构稳步优化,新的贸易行业活力正在持续注入,使得我国贸易发展趋势相对在国际贸易环境不景气的趋势之下更具有发展前景,而且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我国应该进一步重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五年来国内贸易行业发展现状[J].财经界,2011(03):20-21.

[2]徐光耀,孔庆峰.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9):79-84.

第4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浙江贸易方式;进出口贸易

一、中国对外贸易所处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从国际贸易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经基本确立,从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来看,美国已经基本渡过金融危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都处于持续向好状态,经济进入了稳定增长的轨道;欧洲由于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加大,因此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日本由于结构改革不容乐观,但消费税率上调的影响逐渐减弱,因此经济也是处于微弱增长状态。虽然外国经济已经基本渡过金融危机,但是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旧存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还未完全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较弱。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的调整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由于政府债务的进一步上升,财政政策所发挥的效应减弱,居民消费动力减弱,企业资金不足,生产动力减弱。在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增大突出了矛盾,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日本经济结构性改革面临困境。除此之外,新兴经济体制的改革矛盾突出,有的国家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难以达到改革的目的,有的国家财政问题突出,经常账户赤字导致无法有效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些都是导致全球经济慢速增长的原因,从而也降低了各国居民的消费力,各国往来贸易也就减弱。

近年来,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美国的经济复苏,劳动力市场恢复了正常状态,美联储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在2015年内会进入加息周期。这一举措有利于防范通货膨胀的压力和资产泡沫的产生,但是其外溢效应将吸引短期资金流向美国,提高全球金融市场的利率。在其他发达经济体都处于增长乏力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的状态下,美联储这一举措将会导致其他各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从而抑制其他各国的经济增长。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贸易保护主义仍旧存在。虽然世界经济已经处于复苏状态,但是由于不少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其新兴的经济体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这些国家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用以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扶持其实体经济的有效增长,因此对市场的开放是有所保留的,全球的贸易摩擦依旧处于高发状态,双边贸易、多边贸易仍旧处于疲软状态。尽管2013年底世贸组织达成巴厘岛一揽子协议,但由于一些成员态度消极,协议迟迟得不到落实,多哈回合再度陷入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自贸区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自贸协定可能导致世贸组织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经贸集团,对协定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挤出效应等不利影响。

地缘冲突事件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威胁:第一,自2011年初开始的叙利亚内战已经进行了快四年之久,而“伊斯兰国”的强势介入则令该国局势“剪不断,理还乱”。在2015年,该国的冲突如果蔓延到黎巴嫩、约旦、土耳其等邻国,则局势会进一步升级;第二,巴以冲突风波再起。以色列将于2015年3月再度举行大选,而主张强硬政策的当前右翼政府仍有望大获全胜,如此可能导致此前早已旷日持久的巴以局势在年内进一步激化。双方强硬势力的互不相让,加之外部势力的暗斗介入,都可能使这个地缘局势传统火药桶爆炸威力不减。这些地缘冲突都将会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威胁,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将会影响未来的国家经济与经贸的往来。

(二)国内背景

从国内的贸易环境来看:虽然我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成本下降加之处于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以及各有关部门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来促进贸易的稳定增长和转型增值,积极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也是十分宝贵的,一带一路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方面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仍旧存在,中国本身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等问题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相应的对外贸易经济方面也是减弱状态,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我们都可以发现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是复杂的,值得我们更加重视去研究找到其新的增长点。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基本现状

根据海关有效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今年外贸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即使贸易差额还是顺差,但是已经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有效数据显示:我国与欧盟、日本双边贸易分别下降7.2%和9.9%;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下降6.5%和12.1%;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10.6%。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在贸易对象、外企以及贸易种类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12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2,较11月回落0.8,表明2016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二)新的变化与亮点

除了复杂严峻的局面之外,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的亮点与积极变化:第一,我国现如今的贸易格局变得更加稳定,对外贸易的方式更趋于合理,根据有效数据显示,我国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值为13.29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4%,与上年相比提升了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了2.2%;第二,出口商品种类不似往年那样某一种类一枝独秀,而是变为更加均匀,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类产品出口贸易额达11.08万亿元;第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对象变得更加多元化,由此前的美国为主逐渐发展成对欧盟、美国以及东盟三大贸易伙伴齐头并进,同时东盟、印度与我国发展的双边贸易反应良好;第四,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贡献突出,彰显活力;第五,我国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其中,进口铁矿砂9.53亿吨,增长2.2%;原油3.34亿吨,增长8.8%。同期,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其中,铁矿砂、原油、成品油、大豆、煤炭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深。同期,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下跌1%,跌幅明显小于同期进口价格总体下跌幅度。

由此看出,我国国务院的“稳增长、调结构”相关措施的大力推进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建设是非常有效的。也意味着我国贸易价格条件明显改善,对外贸易效益有所提升,同时说明我国对新兴市场抱有信心,这也是我国贸易对象变得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三、浙江对外贸易的优点和劣势

面对以上在国际上存在的诸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美国大经济体为了本国利益而进行加息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困难与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的新的变化和现有状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以下介绍浙江对外贸易的优点和劣势:

(一)浙江对外贸易的优点

1.地理环境的优势。浙江省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于长三角经济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政府就大力扶持外贸企业的发展,加之沿海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这样的背景之下,浙江省外贸企业充分发挥了其自身存在的地理优势进行对外贸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现在我们是处于新常态的经济体制之下,在促进经济发展及转型、结构改善等需要我们重视的发展道路之下,贸易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变是基于产业结构改变之下的,而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改变,浙江的对外贸易要有效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就需要认清浙江对外贸易结构上的优缺点,进行扬长避短,使对外贸易能可持续的增长。

2.跨境进出口贸易方式的成功表现。跨境电子商务的试点深入,使浙江的对外贸易额度再一次冲上全国前几位,新的贸易方式给浙江对外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浙江对外贸易的劣势

1.出口产品低成本优势削弱。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劳动力成本也大大增加,而浙江省有将近40%的出口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产品成本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在劳动力成本上不占优势,价格优势也因此逐渐弱化,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部分外资撤离寻找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

2.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从海关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浙江对外贸易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类,而高新技术产品却很少,在产业转型这个大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贸易或者多边贸易,这对我省以后对外贸易的发展才会起到更加大的推进作用。

3.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义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三年后于2014年11月正式实施,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出口规模已和加工贸易相当,在这一点上是取得成功的,根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2015年市场采购贸易出口1766亿元,增长42.6%,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从上年的7.4%提高到10.3%,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极。一般贸易出口13361亿元,增长0.3%,占全省出口的77.8%,拉动全省出口增长0.3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出口1827亿元,下降8.9%,占全省出口的10.6%。我省的贸易方式也在慢慢改变,但是一般贸易的比重还是过于庞大。

4.贸易摩擦依然复杂严峻。虽然世界经济体已经慢慢渡过金融危机,但是由于经济的慢慢复苏,许多国家为了不让自己经济体再售冲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来势汹汹,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外发起涉华贸易救济调查97起,其中不少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外贸转型升级形成冲击。

四、浙江对外贸易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面对以上劣势我们更应该认清形势,寻找新的对外贸易突破点,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政策的实施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对外贸易增添了新的动力。

(一)新丝路将成新增长点

“一带一路”战略措施的实施,使新丝路沿线国家市场将成为我省对外贸易新的发展市场,我省在贸易转型的同时发现新的市场并且生产产品去适应新的市场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一带一路”的国际化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逐渐展开,将对浙江省未来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新空间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二)贸易方式的改变

在制造业发展尚未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时期,以促进新型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或将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新的动力。也就是说跨境电商的产生使得我省跨境进出口为我省对外贸易产生新的增长点,而我省为跨境出口量身定制的“清单审核、汇总申报”模式也为我省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使得我省对外贸易不如一个新的增长时期。除此之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诞生也为我省对外贸易总量做出了贡献。新的贸易方式的产生使得我省能有效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以及贸易方式的不均衡等的冲击。

(三)签订自贸协议

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不仅有望进一步扩大我省对韩、对澳的贸易投资,而且有望打开新的市场,使我省对外贸易的宽度变得更加广泛,同时该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贸易摩擦频繁发生,有利于扩大我省与韩、澳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走上可持续的、健康的贸易的道路。

五、总结

总的来看,受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以及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影响,加之国内低成本优势的削弱,正处于贸易转型、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时期等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及作用这些挑战之下,认清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是复杂多变的现实,借“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以及国家各部门对对外贸易的优惠政策等的机遇,来寻找我国对外贸易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是我国政府和对外贸易企业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关嘉麟.中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1).

[2]邢孝兵.贸易模式与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许统生,殷功利.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国际比较、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12,(8).

第5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现状问题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就业作用较大,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加入WTO前,我国农产品贸易还处在徘徊阶段。1995~1999年,贸易总额由之前的269亿美元下降到219亿美元,之后虽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入世后,贸易总额出现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30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增长155%,年均递增18.7%。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整个世界经济给予了严重打击。这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出现严重逆差,高达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快速扩大。

2009年,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形势一直不乐观。进入到2010年,情况才所缓解,农产品贸易额首破千亿美元,进出口额均创历史最高,本年度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取得了1219.6亿美元的成绩,但是贸易逆差比例还是在持续增长。到了2011年,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呈“前高后低”的走势,贸易逆差增速回落,可是,由于2010年基数较高,持续保持进出口高增速难度较大,贸易总额增速明显回落。

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屡遭反倾销诉讼

作为国家之根本的农业,历来是各国争相保护的对象。在应对农产品贸易问题上,各个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反倾销措施来增高农产品的贸易“壁垒”,进而保护本国的农产品行业。

近年来,持续增多的反倾销诉讼,已成为主要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之一。连续9年,我国都是世界的头号反倾销目标国,截止至目前,我国遭遇到的反倾销案高达500多件,致使我国农产品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这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构成了巨大障碍。

(二)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在关税逐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被拆除的背景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最有力武器。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从粮食到水果、蔬菜,范围不断增大,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而对我国发起绿色壁垒的国家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他们依靠先进的经济和科学技术优势,不断设置新的技术标准。2008年以来,我国频出“毒水饺”、“三鹿奶粉”、“问题鸡蛋”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使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蒙上阴影,几个主要的贸易进口国都加大了检验检测力度,增加检验指标,提高检验费用。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频建壁垒,在卫生检疫、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标准、环境标准方面严格限制,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形成了“进来容易出去难”的局面,出口数量极度萎缩。

(三)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多属于初级产品贸易,在占据农产品出口的总额中,初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高达8:2的比例显露出我国在结构上的极度不合理。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加工的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我国也有很大的差距,不仅造成成本负担,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大限制,需要我国在以后能有所改善.

(四)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在所有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中,汇率是最直接的因素,对农产品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出口方面看,人民币升值会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这样一来,就可能降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一直处于弱势农业的我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从进口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农产品的进口价格,国际农产品迅速流入我国,进口出现剧烈波动。这就导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且,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其中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类农产品属于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人民币升值将会对其出口量、出口增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韩一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及趋势分析.世界农业,2008(6).

[2] 李春.国际经济环境剧变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中国信息报社,2009.

[3] 庞玉良.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监测报告.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08).

[4] 黄颂闻.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分析.现代商业,2009(20).

第6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贸易结构;竞争优势;贸易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3-0001-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仅20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无足轻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 067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大国。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80多倍,年均增长17.1%,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在世界贸易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伴随着对外贸易额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转换。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演进趋势,把握其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对于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进而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分析

1 工业品成为主要对外贸易商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高速的对外贸易增长,使得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的比例显著上升。上世纪80年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整个出口的比率高达50%以上,而进入90年代,纺织、机械等工业制成品的份额迅速上升并占据着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199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74.8%,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为20.18%。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 000亿美元大关,达5494.3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5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达2814.9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9%,全部工业品的出口已经占到整个商品出口的94.5%。

另一方面,进口的商品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口产品中工业制品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市场上油价的大幅上升及国内投资过热,使得一部分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增加,进口产品中工业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工业品占据主导地位的进口结构并没有多大的改变,2006年进口商品中,工业品所占的比例仍然达到76.4%。

2 美国,欧盟及东亚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市场 从中国贸易的地理方向来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今天的主要市场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出口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地区一直是中国大陆的主要出口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香港作为大陆出口市场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欧盟地位的上升。其中,美国市场的比重由1990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21%,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次分别是欧盟18.8%、香港地区16.0%、日本9.5%。另外,从进口来看,尽管日本、欧盟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进口伙伴,但来自韩国、东盟、台湾省的进口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已经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从贸易总额来看,2006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接下来依次为美国、日本、我国香港地区、东盟、韩国、我国台湾省。上述7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4.4%。

3 加工贸易的比例在不断扩大 加工贸易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1978年广东承接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至今,中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1979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2.35亿美元,只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4%,至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至5103.7亿美元,是1979年的2140倍,占整个出口贸易的比例高达52.7%,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了世界加工贸易大国。换句话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从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然后在国内加工成制成品或者半制成品再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拉动中国加工贸易高速增长的主力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通过对中国的投资,一方面引发了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机械设备,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而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不仅是加工贸易,事实上,伴随着中国吸引外资的急剧增加,外资在中国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1985年,外资企业所占贸易的比重尚且不过3.4%,而1990年则上升到17.4%,1995年达到39.1%,2006年则上升到47.9%,达到创纪录的8435.5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分析

1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测算 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许多指标,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来测算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对外贸易商品的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若指数为正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指数为负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进口,不具国际竞争力,若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为了使分析的结果更具国际可比性,本文对贸易商品的分类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我国的贸易商品分为九大类,即SITC中的0~8类,不考虑其中的9类商品“未分类的商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商务统计的有关资料,笔者对1980~2006年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的结果如表1所示。

2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 从以上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及九大类贸易商品TC指数的分析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呈现出如下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从上面中国Tc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以外,中国在0类、1类、8类商品TC指数一直保持大于零,显示比较强的竞争优势,0类、1类、8类商品主要包括肉及肉制品、饮料、服装、家具等商品,这些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8类商品,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其TC指数持续保持在0.5以上。这说明这类产业一直保持着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业之一。在此类商品中,服装、鞋靴、旅行用品、家具等我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但在科学仪器及摄影器材等技术含量稍高的商品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偏弱,其TC指数仍小于零。5类、6类、7类商品的TC指数除了少部分年份以外,基本上为负数,显示中国在这类商品上缺乏国际竞争能力,而这类商品大多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

现状决定了中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国外投资、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是分不开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表现为比较劣势,这是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基本现状。这一点适合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与技术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说明中国工业产品的对外贸易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原理。

(2)原材料、燃料等资源短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2类、3类、4类商品主要包括木材、纸浆、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等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资源密集型产品,TC指数大多小于零,且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中国原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并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前,包括木材、纸浆、矿物燃料在内的原材料、燃料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内的供应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已经成为原材料、燃料的纯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完全丧失了竞争优势。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展开,原材料、燃料等资源短缺状况将不断恶化,对外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中国初级商品TC指数基本是正值,而工业品的TC指数基本上为负值,说明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出口国内尚且不是十分充足的原材料、能源、食品等初级产品换取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包括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在内的工业产品。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初级商品TC指数转变为负值,而工业品的TC指数转变为正值,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转而从国外进口国内不足的原材料、能源,出口工业制成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7类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在2003年以前一直为负数,但一直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国际商品市场上,尽管没有竞争优势,但总体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进入2004年,第7类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首次上升到0.03,表现为正值,而2006年更是达到0.12,显示出一定的微弱竞争能力,表明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已经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鉴于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机械制造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产业。

三、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不断提升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力。而要促使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将现阶段的产业竞争力与将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有机的结合。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力提高可以满足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外贸易方面的需要,但这种利益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利益。而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地上升才会给中国带来动态的利益,促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但这种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以产业竞争力作为支撑,否则就难以持续。基于以上的考虑及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优势的变动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应该是在继续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劳动生产率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的迅速上升,国内有关今后中国应该放弃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转而实施赶超战略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上面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国际贸易分工中,仍然是以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仍以纺织服装、玩具、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分工合作,既是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取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离开了这种基础,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失去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2 积极扶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这并不等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只能局限于按照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由于经济发展必然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的不断升级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离开了产业的升级,经济发展迟早会走向停顿。改革开放以前,原材料、能源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今天,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进口原材料、能源,出口工业制成品。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中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将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中国也不可能一直是一个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劳动力工资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现状来看,我国的机械、化学、金属制品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不具备竞争优势,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部分商品已经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是不现实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应该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重点发展的行业。环顾世界经济大国的现状,其产业结构无不是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动态地去把握和运用比较优势战略,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对于我国目前尚没有绝对竞争优势,但与国际上的差距不是太大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予积极的扶持。

从上面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持续上升,近年来的出口量已经占据了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相当一部分的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竞争力达到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已经初步具有参与全球国际分工的竞争能力。对于这样一些新兴产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与引导,促使这些行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改善工业产品的品质,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在不断追求动态比较优势中获得更多的动态利益,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根据积极扶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这样一种对外贸易战略,除了扶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以外,目前中国需要重点保护的国内工业部门还有:化工、飞机制造、计算机等产业。我们应当动用可能使用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保护好。

为此必须对目前的关税和其他各种对外贸易政策作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是鼓励企业使用外国产的设备而不使用国产设备,鼓励企业使用进口飞机而不使用国产飞机,这种状况不应当再持续下去了。

3 充分利用国外能源、原材料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人口与资源大国,但能源及相当一部分原材料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铁矿砂、氧化铝在内的40多种大宗矿产基本上都处于紧缺状态。铁矿砂、氧化铝进口依赖度高达45%,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约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0%,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和不稳定要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原材料的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高耗能、大量使用原材料的工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降低。在我国目前贸易顺差比较大、外汇储备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对能源、矿业产品等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可适度减少国内生产,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到国际市场去调剂供需缺口。在这一点上,中国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减少对本国领土上的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适当地将本国的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储存起来作为应付重大国际危机的战略储备。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与把握我国在能源、原材料资源禀赋上的劣势。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能源的结构,提高能源、原材料资源的利用效益,促使中国的工业和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从以大量消耗资源、原材料为主的粗放型加工工业,向节约能源与资源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高科技产业等效益型工业过渡。

4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产业内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加速了资本的相互渗透,温特主义(Wintelism)与跨国生产网络(CPNs)的形成,促使各国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按照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分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国在产业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产业内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参入到了全球的产业内贸易。尽管目前我国的产业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主要是以成本和相应人力优势为基础的,但由于产业内贸易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充分享受规模效益,不仅如此,机电、运输设备、IT等实行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大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因而以机电、运输设备、IT为龙头的部分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将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充分利用全球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展的条件,积极学习贸易伙伴在工艺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作好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以此成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5 逐步实现从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向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学说和东亚一些国家(地区)凭借对外出口鼓励使经济获得成功的诱导下,中国一改过去30多年采取的“进口替代型”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转换。作为对进口替代失败的反思,中国对国外拉动本国经济增长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全国统一地推行了出口导向贸易战略。通过不遗余力地扩大出口和利用外国的投资,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和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对平衡国际收支,获取大量的国际分工比较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7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比较

一、中印两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概述

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持续了增长的趋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了48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进出口差额为-0.41亿美元,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6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2.32%;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增幅10.31%,在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中占5.61%;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占比为10.82%,同比提升0.5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需求大于出口的需求,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几乎一直存在逆差,且逆差的额度正在逐渐增加。在2013年,中国的金融贸易逆差额度已经达到了近5亿美元。

(二)印度金融服务贸易现状概述

近30年以来,印度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努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且印度具有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印度的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印度软件开发、商务技术处理、信息技术业务外包等IT行业的扩张,同时也促进了印度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印度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在2004年为11.33亿美元,出口额为3.4亿美元,进口额为7.9亿美元,而在2013年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增加到135.2亿美元,出口额增加到54.24亿美元,进口额增加到56.2亿美元,金融贸易总额和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84%和32.95%。

二、中印两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种商品(服务)的出口额与世界同类商品(服务)出口额的比值,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该商品(服务)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状况及其国际竞争地位。一个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该国的出口竞争力呈正比例关系。本文根据调查和计算,得出了2004~2013年中印金融服务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2004~2013年,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高于中国,在2004~2008年期间,印度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上升趋势,但经历了2009年短暂的下滑后在2011年先增长后下滑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与中国相比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0.5%以下,直到2012年才达到了0.61,不仅增长缓慢而且经常波动,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TC)指数主要是针对行业来讲的,是某行业的贸易差额与该行业贸易总额的比值,可以衡量该行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在进行不同国家间对比研究的过程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国家经济规模等不同等因素,而贸易竞争力指数剔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时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更高的可比性。

中印两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4~2013年间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几乎都小于0,这表明中印两国在2004~2013年间都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中不具备出口优势。印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5年前后有了较大改善,TC值由负转正,呈现出微弱的比较优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小于0,表现出较强的比较劣势。在2010年之后,我国因为政策措施的改变,TC指数虽然仍是负值,但在逐渐增加。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其广义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广义出口总额的比率。本文根据RCA设定了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st),来计算一个国家(地区)某种服务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国际上该种服务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本文根据调查和计算,得出了2004~2013年中印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中印两国的RCAst指数都在0.8以下,说明两国的竞争力都较弱,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显出了劣势。印度的RCAst指数在0.15至0.55的区间内上下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值为0.467;而中国的RCAst指数长期低于0.05,平均值仅为0.067,直到2010年之后情况出现好转,在2013年达到了0.19,说明中印是最不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表现出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方面,中印两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结论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能保持较快增长,首先是归功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溢出效应,这一方面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持续派生了对银行等金融服务旺盛的内部需求。其次我国金融机制体制相关改革的红利效应,增强了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再次,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很多引进来、走出去的企业都存在全球资金配置需求,使我国的金融机构有了更多的服务对象和潜在业务。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存在逆差,意味着我国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少,而需求的跨境金融服务多。我国应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认识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积极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2014(07).

[2]于志坚.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4(05).

[3]黄颖.中国金融服务的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8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贸易理念

一、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额

新疆省由于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原因,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对外贸易发展非常缓慢。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新疆提供和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其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新疆省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对外贸易更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上升。具体来看,新疆进出口总额从1994年到2011年涨幅明显,从104053万美元增加到228.22亿美元,年均增长21.09%,稍低于全国的快速增长速度22.04%。其中,外贸出口额从1994的57612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68.28亿美元。外贸进口额从1994年的46441万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59.93亿美元。

根据1994-2011年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趋势,我们可以了解到新疆18年来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从1994年到2000年,新疆的出口贸易没有大幅度起伏,一直平稳的低速增长,和进口贸易额涨幅相近,并列前行,年均涨幅较小,增长率为20.49%;2001年,受到中国加入WTO影响,出口总额高速发展,直至2008年,已经从2001年66849万美元增加到192.99亿美元,2008年达到顶峰,贸易额增加了近3倍;2009年新疆出口贸易额大幅下降,这是由于09年新疆“七五”事件,严重影响了新疆出口贸易。2011至今出口贸易处于恢复阶段。从表1-1中还可以看出新疆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低于1%,其中出口贸易额增长幅度最大的2008年,也只占了当年全国的0.87%。从新疆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从1994年的44%上升到为2011年的0.63%,处于缓慢上升状态,但整体份额仍然很低,不到一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新疆对外贸易总额处于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出口规模相对较大,并且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增长较快;而新疆的进口规模相对出口贸易来说比较小,且增长也相对较慢,由于可看出新疆对外贸易的状况处于顺差的状态。总体来说新疆省的对外贸易处于良好的状态,并且发展较快,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形势良好。但是,新疆对于自身来说其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趋势和其他地区的发展状况相对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1、出口商品结构

《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分类》(SITC)中将商品分为十大类,其中前5类划分标准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划分为初级产品(SITC4),而将其余五类产品划分为工业制成品。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对新疆出口商品进行统计分析,新疆对外出口的初级产品显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59.66%下降到2009年的15.54%。而工业制成品的份额渐渐在新疆出口商品上升至主导地位。在1990至2009年这几年间,工业制成品由40.35%增加到2009年的84.46%,在2005年一度达到历史最高值90.19%。我们可以将初级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在新疆出口商品中各自所占比重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在这一阶段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大于工业制成品,但是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在慢慢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却在缓缓上升。

第二阶段(1996-2002年),在这几年中,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份额中所占比重已经高于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但是,在这一阶段中,这种现象还不稳定,处于反复波动阶段。

第三阶段(2003至今),该期间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幅减小。持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持续大幅上升。由此,工业制成品已占据新疆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自1995年起,新疆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工业制成品,包括服装、鞋、番茄酱、机电产品等。自主品牌和本地品牌比重有所增加,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品的转变。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各自所占出口额比重的变化[1]。

2、进口商品结构

与出口商品结构不同,新疆进口商品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总体来讲,新疆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高达67.62%,而在1990年,还仅仅占了2.39%。而2008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仅仅为32.38%,1990年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曾高达97.31%。第二,在工业制成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大幅提高。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资源环境,使其成为连接中亚石油产地的能源储备基地,陆路进口石油、天然气的必经之地。所以矿物燃料所占比重较大。第三,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稳定。

(三)对外贸易方式

新疆深居内陆,与周边八国接壤,是我国西北的门户,拥有5400多米的长长边界线。新疆成为我国与欧洲、中亚、西亚交流的重要路径。因为新特的地理位置、地理优势,也就决定了其不一样的对外贸易方式。在新疆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中,主要是以一般贸易方式和边境贸易方式作为主要对外贸易方式。

在2011年,新疆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28.22亿美元。其中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分别为128.364亿美元和64.765亿美元。作为新疆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一直占据总贸易的80%以上,加工贸易则比重较低。

2002年开始,新疆的对外贸易方式出现明显变化,边境贸易方式快速上升,在2008年达到峰值,成为新疆最主要贸易方式,在2009年开始有一些下降趋势。而一般出口贸易与其相反,在2002年以前一直占据较大比重,成为新疆主要外贸方式,在2002年以后出现减少趋势,直至2011年已经被其他贸易方式超越。

二、新疆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些年以来,新疆对外贸易虽然发展速度很快,贸易数量大幅上升,但是新疆的对外贸易增长依靠的是数量的增长和低价的竞争,走的是规模扩张这种“粗放式增长”的路。由于该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所以对外贸易产品基本上是一些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性产品,这种产品结构结构单一,初级商品市场竞争力差。如果对外贸易是依靠数量的扩大和低价竞销的方式来促进增长,那么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额就依赖于也受制于进口国的需求量以及经济状况,非常不稳定。近年来,占据新疆出口比重较大的是服装及鞋帽类产品。其中通过旅购方式出口的服装、鞋帽,多为仿制品,这种产品质量不够过关,无法达到让消费者满意的标准,即进不了国外的专卖店,也进不了超市。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周边国家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比如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大量的商品也涌入中亚国家,成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到来,也使得消费品需求的变化较大。人们对于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种低附加值、粗放的产品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难以稳固占领中亚市场,更不能开拓市场,打开国外市场。

(二)对外贸易环境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尽管近些年新疆的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相对于全国贸易顺差,新疆进出口基本平衡,所以,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新疆的贸易优势。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外贸易环境不适应发展需要,需要加以改善。比如说,贸易的发展需要足够大的场地,以及完善的硬件设施。再如,对外贸易需要良好的秩序,不应该频频现出口低价竞销与进口抬价抢购现象。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等因素都会制约新疆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新疆省的对外贸易环境是制约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新疆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首先是资金瓶颈,资金不足使得新疆外贸增长动力不足。虽然出台的出口奖励措施和出口补贴按时足额到位,促进了出口增长但仅靠部分优惠政策拉动很难保持增长的持续性。其次是交通运输瓶颈,新疆外贸运输只能通过陆运和空运。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远离海洋,航空运输成本大,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只能通过陆运,但新疆的公路、铁路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2]。俗话中说的“要致富,先修路”在这里就是很好的证明,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产品进出口非常不方便,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是必然的。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产品占比重低。

新疆是我国农业大区,地产丰富,主要生产番茄、哈密瓜、棉花等农副产品。其中,新疆番茄酱是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但是由于其以桶装原料出口,附加值较低,其出口额占新疆通其出口额的7―8%。通过对乌鲁木齐的小型外贸商户调查发现,他们的行销方式大多很被动,产品不具有差异化。很多小型外贸企业甚至拿着国外的样板改改款式,就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产品。要想发展属于地方的特色自主品牌,首先要提升科技实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只有真正自主有特色的产品,才有足够的竞争力和销售市场,能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才能提高新疆外贸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四)外贸人才匮乏,行业协会、商会的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具良好的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发展就是无米之炊。即便有了再便利的条件,再有利的政策支持,没有人的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无从谈起。同样,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据了解,新疆外贸企业已经达到2000多家,但是大部分新注册登记的外贸公司都缺乏外贸人才,企业内员工对外贸业务了解不够,无法有效解读外贸政策进一步运用优惠政策为企业盈利,如出口退税政策,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等反应不敏感[3]。很多外贸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之前,对当地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不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对此,新疆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同时对外贸企业进行培训,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此外,对外贸易企业对于自身的员工素质,以及产品的质量,对于企业运营和行销的管理等等都有待于提高。同时,他们也应该多加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生活。

三、小结

近年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出口额大幅增加。然而,新疆对外贸易迅速的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外贸环境不适应发展需要;现行出口政策不是完全适用于新疆地区;自主牌效应低,没有形成属于当地自己的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力;外贸人才匮乏,未能有效利用政策及地理优势等。新疆在未来发展中,要合理改善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要制定适应当地特色的政策,支持新疆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外贸企业素质。生产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提升新疆对外贸易的质量。因此,新疆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仍然严峻,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支持。(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第9篇: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陕西;加工贸易;问题;对策

1 陕西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1陕西加工贸易发展的规模现状

据资料统计,2010年陕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42.7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8.42%。2012年陕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43.8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4.51%。2014年陕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94.2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8.3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陕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在陕西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正在不断加大。

1.2陕西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水平现状

首先,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路径不同,陕西加工贸易从已开始就承接了电子信息类产业。2012年,陕西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产物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85%。大量的外资企业为陕西加工贸易带来了很多新产品、新技术人员、新设备,有效地促成了陕西技术水平的提升。其次,陕西地区中有多个生产行业在工业生产中有很强的竞争力,如鼓风机、机床、机械类汽车零件等。最后,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能源方面的化工产业如煤炭、石油,也是陕西加工贸易发展的巨大优势。

1.3陕西加工贸易结构现状

陕西加工贸易产业主要分布于机械、果汁、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和有色金属等领域。美国、新加坡、韩国等为加工贸易主要贸易伙伴,而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主要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零附件、船舶、涡轮发动机零件、太阳能电池等;加工贸易进口商品主要为用作存储器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开关元件、涡轮发动机零件等。

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国家持有的企业包括机械制造加工、汽车零部件、等加工贸易行业,因为陕西良好的水果资源,民众持有的企业抓住这个机会使再加工果汁交易有了长远的发展。部分的外资公司以陕西省本身优良的电子行业为基础,在电子生产占据绝对优势,处于领导地位。

2 陕西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2.1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较少

依据陕西统计局资料显示,全省2014年有进出口业绩的加工贸易企业共136家,其中出口有业绩企业92家;进口有业绩企业96家。有20家公司对外出口和对内销售的生产总值超过了3000万美金,其中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5家,较上年增加企业1家;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8家,陕西加工贸易企业所占比重较小,仍处于全国落后省份。

2.2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现在许多加工企业只是对产业链初级产品的生产,仍然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例如果汁、纺织品、机电产品等,并没有参与到核心技术的生产中,加之没有先进的设备与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的种种因素,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偏低,陕西的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对外交易总的生产值的88%以上都是浓缩果汁和机电产品创造的,浓缩苹果汁作为陕西最大的传统对外出口商品,交易总额在全球占据了这个行业的38%。陕西生产交易一般项目的主要特点是经济附加值低,规模小,劳动量大,没有比较完备的产业群,产品的更新率低,在世界范围内满足不了市场要求。

2.3缺乏自主品牌

陕西省现在的加工贸易形式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没有自主品牌,还是初级阶段的OEM,所以陕西省的生产交易企业的附加值也是呈现的一个初级形态。因为在这样的状态下国外委托方会提供或者指定配件和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委托方的限制,因此我们企业所获得的最大的价值只是依靠劳动带来的增值。尽管陕西省现在也有具有比较高级形态的加工贸易,但是其甚至大到全国的生产交易大多都不是核心技术,因此附加值都不高,一个原因是因为陕西省的技术工人的工资不高,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企业甚至研发部门都没有拥有核心技术。从加工贸易的这两种主要形式的本质可以看出,陕西的加工贸易缺乏自主品牌。

3 促进陕西加工贸易发展对策

3.1加大力度引进高新技术

国家必须建立完善的系统与体制,大力支持与指导陕西地区科技型私有制企业的发展,为其建立发展的星光大道。具体措施为:规划与完成科技型产品出口工业园,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税务优惠、政策支持,大力进行新科技产品的研发,如根据出口额的量给予财政支持以促进新科技产品的研发。其中,计算机、软件开发、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是重点支持对象。科技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公司是否掌握某方面的关键技术。所以,公司在保护自己关键技术的同时,要随时关注行业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自己的新锐力量,积极开展技术革新。除此之外,还应建立起部分特色项目,保持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基本竞争力。

3.2逐渐使进加工贸易产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使加工交易行业的升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使加工交易产品的结构逐步实现升级,慢慢将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由高科技的技术产品代替;另一个方面是将工交易产业中的加工环节应用到的的技术的逐渐升级。当下虽然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很大一部分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他的劳动量还是很大的。含有高技术的、本身价值很高的产品在陕西省并没有出现。所以,只有从本质上提高加工交易产品的技术,增加产品层次,增加加工交易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深度,将陕西省的生产水平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才会更好促进加工交易技术的进步和整个行业的升级。

3.3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陕西要提升自己在国际加工贸易中的地位,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积极吸引外资企业对陕西的投资,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其向陕西科技含量高的的产业进行大量投资;引导外资企业在陕西开设产品研发和销售中心,通过与其合作来提高技术水平;利用外资企业的高新科技和陕西的扶持性政策,开设陕西自己的研发中心,领导陕西加工贸易企业改革技术,创出自己的产品品牌。培育出能与跨国公司加工贸易配套的各类企业。

参考文献

[1] 裴子英,王倩.陕西省加工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

2011.35

[2] 刘学伟,张义.浅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