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团队培养与管理精选(九篇)

团队培养与管理

第1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轨道转型,高层次人才日益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 

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外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广泛采用健全而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监控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系统、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该监控体系基于单导师制,从管理层面、导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比较全面的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 

二、导师团队制 

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单导师制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27%的速度迅速膨胀,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我国有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每位导师的精力有限,指导研究生人数过多,分配给每位研究生的时间不足,对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位导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固定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不利于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扩大,容易阻碍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该趋势必然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导师团队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利于攻克大型的课题。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未来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趋势。 

构建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开发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块并进行实践应用、获取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基础数据和管理经验对于未来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式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解决目前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单导师制对研究生培养的局限性。研究生扩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解决研究生扩招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国内人才培养机构和研究学者对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关基于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文献和成果报道。 

三、研究基础 

1.学校鼓励并实践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基础扎实,鼓励以团队方式开展科研课题。各研究生培养学院分别以研究室、技术中心等为单位,通过相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科研团队并在该方面已进行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尝试,从而为基于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现基于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优良。目前,重庆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已普及研究生培养信息化管理系统(OA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研究生招生录取、日常管理、课程选修、学位培养、导师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监控,并且该系统具有开放式接口,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功能模块添加和二次开发。学校建有万兆双冗余骨干、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所有区域、全网支持IPv4/IPv6双栈的校园网络。此外,学校已建成了“云计算与云服务研发平台”和“智能计算终端系统设计与集成测试实验室”,形成了集云、端技术于一体的学科优势实践平台。重庆邮电大学现有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强大而便利的网络和平台为本课题基于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探索与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的硬件支撑。 

四、导师团队为基础的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式探索 

第2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团队建设 自我管理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48-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他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学生走向成功、形成核心人才竞争力的必备素质。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培养优秀社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剖析

当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独生子女居多,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父母的精心照顾和宠爱下长大,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集中体现在时间管理、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较弱。

1.时间管理能力差,不懂得珍惜时间。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迟到旷课现象以及沉迷网络的比率远远高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时间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不会珍惜时间,花在上网、聊天、听音乐、玩网络游戏等方面的时间太多,对于如何在学习上更好地分配时间和利用时间等方面做得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小没能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时间的价值,浪费时间成自然;二是不懂得时间管理的技巧,没有掌握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轻重缓急原则处理事情的技能;三是对自己要求太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2.缺乏计划意识,自我规划能力不足。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数人是因为高考失利或成绩较差而被动选择了高职学校就读,大多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有的甚至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来读书,不喜欢所学专业,所以对学习不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计划意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十分欠缺。据调查显示,“75%以上的高职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发展、职业生涯没有规划,20%左右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左右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1}。

3.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效果欠佳。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普遍比本科学生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主动学习能力较弱,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进入大学后,面对“更深、更广、更难”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能力上和心理上更会感到吃力和无从适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不好。

4.自控能力较弱,团队协作能力不足。“90后”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比较放纵娇宠,纪律意识淡薄,自我严格要求不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且比较自我,服务意识和协助他人的意识不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较差,在学习上不善于知识共享和互帮互助,遇到困难时往往由于自卑或拉不下“面子”而不愿意向同学和教师请教,从而轻易地放弃了目标。

二、团队建设在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的积极意义

琼·R·卡扎巴赫与道格拉斯·K·史密斯合著的《团队的智慧》一书对团队是这样定义的:“团队就是一群拥有互补技能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达到目的,并固守相互间的责任。{2}”团队的定义很多,概括起来团队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团队成员之间具有互补的技能。成员之间因不同的特长、技能而有不同的角色定位,这些技能包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技巧、人际关系的技巧等。(2)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团队成员要对取得的最终结果达成共识,把最终目标转化成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3)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团队成员之间,应象木桶木板之间紧密粘合一样,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和支持。(4)共同承担责任。成员间荣辱与共,相互承诺和相互信任,对最终结果共同承担责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个班级、一个宿舍、一个竞赛小组、一个社团都是一个团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各异,可以互补;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知识共享、互相协作共同建设良好的学风,进而促进学习;相互间荣辱与共,共同承担班级环境的建设并受益其中。

在高职院校,注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通过构建团队合作学习、项目团队实践实训、参与科学竞赛和体育竞赛活动等团队建设途径,创新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1.团队建设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目标管理。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内部,团队成员被赋予充分的自我管理权,要求个体在团队中实行自我指导,明确目标,能不断激发团队成员对成功的渴望,朝着团队目标努力。通过加强班级团队的建设,打造优秀班级团队,将团队理念和目标转变为学生的个人理念和目标,带动和帮助团队中的每一位学生根据团队目标制定个人行动目标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遵守统一的行为标准及其共同价值观。在实现团队的目标与使命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我目标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

2.团队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团队组织能有效地以组织目标和集体荣誉感为动力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调动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克服畏难情绪,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增强成功的自信心,约束个人行为,提升学生按计划自主学习的自控能力。

3.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学生自我技能提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和实训,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组织形式,例如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社会实践调查小组竞赛、体育活动竞赛等。在这样的竞赛团队组织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比较强,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动手动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获得比学生个人单独学习时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构建

1.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团队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学习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将学生分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实施教学活动或开展学习、实训、实践竞赛,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创新。通过营造积极参与、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使学习基础和个体条件有着差异的学生平等地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任务,进行知识和技能互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为实现团队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或赢得竞赛,每个学生认真拟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搜集学习信息材料、实地调查与分析、参与小组交流讨论、撰写研究成果报告,展示交流成果,始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2.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团队氛围,提升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团体情感直接影响着个人情感,每个团队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念,当团队成员将团队目标和理念转变成自己的目标和理念时,就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适应团队的要求”{3}。因此,通过努力在班级团队中营造和谐氛围和良好的班风学风,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充分交流、友爱互助,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培养学生间相互信任、尊重和关怀的良好品质,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们在与他人共同分享想法、经验和信息的同时,感受到团队的力量,积极地融入到团队当中,渴望被他人认可、被集体接纳,渴望成为集体中的优秀分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为了班级团队的利益约束和改变自已的行为,增强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3.加强基于竞赛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积极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的科技竞赛活动,是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知识整合运用能力、自我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例如,高职院校中普遍开展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能力运用竞赛、工程制图建模竞赛等。通过积极参与这些竞赛活动并认真准备,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设计、动手动脑能力,磨练了意志。高职院校应从制度上和实践上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科学竞赛,营造浓厚的团队学习和竞争氛围,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团队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开展以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建设为目标的各种体育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经历、体验和锻炼。例如,大学生运动会、各类体育比赛、“暑期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群策群力、紧密合作,经历组织协调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磨炼,深刻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亲身体会积极协助他人,共同为团队利益贡献自己才智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忍耐性和自控力,增强学生团队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每个学生在团队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5.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各类学生社团是一种典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团队组织。学生社团通常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规范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帮助社团进行准确定位和方向把控,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指导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实践和锻炼舞台,督促社团学生共同遵守和执行社团决定,在社团组织的层层管理和约束下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管理和自我锻炼,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以不断增强。

注释:

{1}赵枞安,陈昀岚.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探索.黑河学刊,2008(11)

{2}卢照国.和合视角下团队建设中的自我管理.绥化学院学报,2011(4)

第3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要通过重点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紧紧抓住重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 促进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良好契机,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在建设教学团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培养机制建立

通过建立和实施《专业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办法》、《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办法》《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和《“双师”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技术开发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与企业共建共享,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通过“引进、优化、培养、提高”,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从行业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国内外培训、院校交流、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着力打造数量适当、层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建设,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成长为“素质优良、年富力强、思维创新、能力过硬、学有所长、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是学院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引领者、教学改革的主力军、示范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团队带头人培养

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领军人物,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团队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引入竞争机制,选拔既有高尚道德品质、严谨治学态度、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造诣、良好合作精神、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担纲团队建设重任。积极探索双专业带头人的建设之路,充分发挥校企专家的优势和作用。

在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方面,通过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研修与考察、参加国内示范高职院校、教育部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与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引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带领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专业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通过“定目标、重考核、抓项目、促发展”的管理措施,形成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

在引进与培养企业专业带头人方面,依托行业协会,通过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具备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带头人作用,拓展专业实训资源与项目,带领教学团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开展实训、顶岗实习、创业实践提供支持,确保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

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热爱高职教育事业、素质高、进取心强、有一定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听课制度,引导青年教师通过相互听课吸取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长处,发现并改进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专任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与此同时,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加大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优化师资结构,为专业未来发展储备师资力量。

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培养

依托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建立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按照“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分工协作、柔性管理”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五、教学和研发能力建设

教学能力建设与科研能力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团队提升教学,以团队促进科研,以团队推动服务,全面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团队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专业学术研究,以学术视野拓展教师的教学视角,以学术成果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

六、团队文化建设

教学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集体力量。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具有协作共事、团结向上、顾全大局、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才能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团队成员身上的闪光点,调动每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第4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创新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地区乃至企业间的差异日益体现在知识创新能力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成为这一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体系进行探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有之义,在诸多探索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广泛受到认可。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考量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已毋庸赘言,当下也涌现出一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譬如华中科技大学的3个大学生课外科技团队冰岩作坊,dian团队、联创团队,以及2014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委托团中央学校部启动遴选出的100支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学术研究、科技竞赛、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显示较大潜力,也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功典型。然而考量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现状,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意愿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学生数量多,可提供的教育资源少。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育人实践方面成效的彰显,以及高校相关政策制度引导、舆论宣传等方式的作用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意义越来越为学生认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提高。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所能提供支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教育资源还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教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是科技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管理人员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的不足,这两方面的资源不足限定了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人数。

(二)应赛型团队多,持续性研究型团队少。

当前很多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是基于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这种组团模式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团队运作上有很强的突击性。往往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段进行短期集训然后参赛,一旦比赛结束,团队也就解体了。这种模式难以形成稳定长期的团队,因此研究多为个别化的研究,难以有长远发展,所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有限的。

(三)低水平团队多,高水平团队少。

由于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当前很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含量低。另外,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率低,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综合上述科技创新团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缺乏明晰的团队发展的路径规划,并缺乏保障科技创新团队运作的相应制度规范。因此影响现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团队。这种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参与科技创新团的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持续培养。二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刚具雏形,就因竞赛、项目的结束,或者团队成员毕业等因素的离开戛然而止,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团队。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院校。笔者担任二级学院分团委书记已有几年时间,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者,承担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作为学生科技协会社团、竞赛团队的指导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活动。在实践中,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分析,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学院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了突出作用。

团队的成熟运作不可能旦夕可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会一蹴而就,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律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模式中将团队构建划分为三个递进发展的阶段,即协会/社团、任务型团队、创业团队。下面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发展三阶段对比表》,从驱动类型、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培养途径、教师角色、保障平台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模式进行解读。

(一)组织架构设计

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三个阶段的组织架构看是呈金字塔形的,塔座是参与人数最多科技协会、科技社团。其定位于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满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这一阶段基本对学生不设专业门槛,不设能力门槛,只要有意愿均可以参加。参与这类协会、社团的学生主要是以兴趣为驱动,他们或是以个体,或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到科技协会、社团中,此阶段只是团队的雏形,还不能称之为团队。任务型团队介于金字塔底座和塔尖之间,是科技创新团队承上启下的部分。该阶段是基于某项具体的任务而组建团队的,它是在众多参与协会、社团的学生中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团队的组建有具体的目标,是为完成某项课题研究,或者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也是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已有创新科技成果方面有天然优势,因此可以加以引导促成发展成为创型的团队。创业型团队是在优秀任务型团队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引导任务型团队将自身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或者在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选定团队科技创新项目。

在管理模式上,协会社团实施的是松散型的管理,是在扶持其发展的前提下,给予管理空间,虽然在管理中呈现松散的状态,但是通过共同的兴趣“黏合”,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使组织“松而不乱”。松散型的管理在学校常规管理和保持协会社团的活力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对协会社团的发展做到宏观把控,又保持其作为学生组织的原生态、自发性。任务型团队主要实施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其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复杂活动中取得良好管理效果。在任务型的科技创新团队中,实施项目化管理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对课题项目和竞赛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宏观把握,注重过程控制,通过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目标。在创业型的团队中以自我管理为主,这一阶段团队发展已趋于成熟,且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开展自我管理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由创业型团队的团队类型决定的。

(二)培养体系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在团队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培养体系建设上各有侧重,主要从培育方式、教师在团队建设中所承担的角色进行顶层设计。

1.协会/社团阶段的培养体系建设。在培育方式方面,协会/社团阶段主要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有意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为其后续参加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基础。这类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人数众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能保证为后面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提供足量的可选队员。在实践中注重建设与专业相关的协会、社团,利用协会、社团的搭建的平台,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例如笔者所在学院目前三个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能源工程专业、工程力学专业,根据三个专业的专业特色成立的相应的协会、社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电子设计协会、程序协会;能源工程专业的节能减排协会及流体力学专业的力学协会。这些与专业相结合的科技社团、协会的成立,保障了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协会活动、学科竞赛。如电子协会的小车竞赛;节能减排协会的节能寝室大比拼、力学协会开展的“乒乓球投篮”、“鸡蛋大冒险”、“筷子承重大PK”等极具专业特色的活动,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品牌。通过活动的开展,协会和社团为学生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培养能力搭建平台,并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传、帮、带、促,培养和发现一批具有潜质的人才,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才库。

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以协会社团指导教师、管理教师的角色出现,也就是这一阶段参与的教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学科教师为主,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指导的专业教师,他们主要承担学生协会社团的学术讲座,创新知识和基本的创新技能的传授。另一类是以学工线教师为主的管理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协会社团的基本章程制定、日常管理等工作。

2.任务型团队的培养体系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参加各类项目或重大比赛就是他们获得这种直接经验的重要渠道”[1]。任务型团队主要以实际的项目锻炼为主,这一阶段的团队是基于某一项目或者某一科技竞赛活动而组建起来的,既可以由学生自发组团,又可以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协会、社团里的表现筛选组建。他们研究的项目或者是由教师的科研项目分解出来的小项目,或者是目标明确的参与某项科技竞赛活动,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基于项目或者课外科技竞赛而组建的团队往往具有短时效应显著、针对性强、培训集中等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型团队主体是学生,但项目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团队选题立项方面,受制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团队的科研活动的选题还需要项目导师在研究的前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把关指导。此外,由于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团队的构建还未成气候,学习更多的是由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信息,因此在任务型的团队中,项目导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介绍相关的知识与提出研究的问题、给出分析的切入点与研究路径的提示,通过互动使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得到解答。在指导过程中,项目导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业团队的培养体系建设。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因为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有效认知及资金支持,做出的创新成果往往只是一种“概念”,难以转化为产品。要将科研创新团队继续培育形成创业团队,就需要借助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将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助推团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团队的成员进行创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且帮助学生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教师的支持系统中除了需要学科教师的技术支持外,还要为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对重点的创业项目进行跟进式的帮扶指导,根据项目的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协调校内的资源。当优秀的创业型团队成长成企业公司后,反过来可以通过吸纳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提供资金、仪器设备等方式反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三)保障平台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更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运作的环境。因此除了做好团队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完善团队的培养体系的构建外,还要对根据团队发展的规律对保障平台进行系统构建。

1.制度规范建设。制度规范建设是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团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有序运行的保障。在制度建设上,一要有保障协会、社团、创新团队运作的规章制度,比如对科技协会社团自身定位、活动形式、参与条件、退出机制进行规范的协会社团自身的章程,学校对协会社团进行管理的协会社团管理办法;二要有对学生个人、团队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经费报销、课题项目验收的相应制度;三要有激发学生、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团队活动的相应制度,比如对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团队活动的工作量计算制度、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分认定制度、师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获奖的奖励办法等。

2.实践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实践平台的建设极重要。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是保障科技创新团队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基地作用,为科技团队提供基础训练平台。通过近年来的建设,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教育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与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建设阶段,作为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载体的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以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例,中心现有建筑面积8500m2,设备总资产1485万元,设备台套数1547余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33台(套)。拥有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激光雕刻机、电子贴片、线路板雕刻等机械和电子先进制造设备。可面向全校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医(药)学多学科门类30余个专业学生开展机械制造实训、电子实习、工程综合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训练、学生课外科技能力的培养、技能培训。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特别是对还在协会、社团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根据科技创新团队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需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院、系的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为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可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学生教学创新基地。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充分整合资源,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开辟专门的场地,并根据学生创新活动需要,协调各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借用。创新园除了承载各协会社团、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活动外,还建立科技活动交流制度,开展科技小报告、科技作品展等活动,并创办自己的刊物《计测学院创新学报》,通过这些举措使学生能获得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信息、技能和示范经验,并形成相互交流的机制。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而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符合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在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培养方面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科技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上,根据实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模式,着重厘清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在管理、培育方式、教师支持等方面进行梳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的三个阶段仅仅是团队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的存在形态,其人员的流动是动态的。它为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平台、载体,并明确了培养的侧重点,同时也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确立了明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侯文军.当代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途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教育文化社会科学版.

[2]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VOL30(6).

[3]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VOL30(3).

[4]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VOL30(1).

第5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管理学》既是科学又具有艺术性的学科性质,表现在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之中,必须强调实践性。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授系统的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更需要培养其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管理学》课程设计,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教师为课程主导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趋势的需要,急需从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探讨新的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设计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学者梅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就是指普通的、可以迁移的,与一定专业或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应对职业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在当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工作组织变化、适应职业结构变化以及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变化、政策变化的能力。所以在《管理学》的目标中,学生专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在2013年开始尝试开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管理学》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采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分析

(一)人文素质。管理类学生的工作单位选择一般是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等组织任职管理岗位,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有本质不同。用人单位会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较好的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人文精神,这决定了未来学生努力的基本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职业发展的高度。

(二)团队合作能力。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各类组织对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视程度正日益增强,环境的复杂性、管理岗位的特性都表明单靠一人之力无法完成组织的工作任务,对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更是需要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工作。所以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必备能力。

(三)沟通、协调能力。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彼此的心声,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未来管理者通过沟通,能够敏锐觉察组织成员的情绪、冲突,选择恰当的方式与不同类型的成员沟通,发挥团队的整体效能,提高工作成效,保持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沟通、协调能力是管理专业的必备能力之一。

(四)创新能力。管理类学生无论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需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刚毕业时一般会从组织较低层次的管理岗位做起,随着其工作岗位在组织层级中越来越高,对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不拘泥于常规来解决问题。继续深造的学生,学术研究更加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团队合作学习方式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契合性

团队学习是一种基于知识与个体经验共享的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团队和个人均能从该互动中获益。管理类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还要了解各行业的特性,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能够把握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团队合作学习中,能够借助团队附加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思路拓宽,提高学习效果。团队合作学习已经被证明比个体学习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认识、看待问题,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批判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团队合作学习还需要学生共同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针对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所以团队合作学习方式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四、基于团队合作学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具有指引作用的部分,描述了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成效以及达标标准,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授课内容和形式,明确提出关键能力培养的清晰、明确的具体目标。

(二)教学内容。成立课程组,结合专业特点共同讨论《管理学》主要授课内容,尝试把所有内容整合成若干个知识群,每个知识群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

(三)教学效果评价。改革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团队学习中,个人成绩由团队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成绩部分共同组成。不仅包括知识的,也包括情感的,团队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综合能力的考核。

第6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管理;团队精神

作者单位:454102 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手术室 手术室是一个具有较大特殊性的科室,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与麻醉师、患者、手术医师等都存在直接的联系。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手术室的工作量也有所上升,这就给手术室护理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纠纷、事故和差错的发生率,逐渐成为了手术室护理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本次医学研究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团队精神的培养措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医学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本院手术室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观察对象,男7名,女13名,护理人员年龄在20~46岁之间,平均年龄(325±113)岁。护理人员文化程度为:4名中专,10名大专,6名大学本科。

12 方法 第一,培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协作意识。手术医师是手术室的主要指挥者,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协助手术医师工作,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因此,手术医师应尊重护理人员的劳动,谅解其偶尔细微的失误,营造出愉快、民主的手术室氛围,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尊重,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帮助其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从而建立起较强的团队精神。

第二,加强理解与沟通。在手术室内通过活动为护理人员创造出团结合作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在手术室内营造出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氛围,形成团结互信的手术室环境,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应在值班人员的搭配及择期手术的安排方面,以专科合作、以老带新的方式,实现互相帮助、相互协调、取长补短,以提高其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加强进取与学习。学习培训有助于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凝聚力,在一个具有积极文化价值导向、讲求学习进取的团队之中,所有成员都会产生不甘落后的紧迫感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从而提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有助于护理团队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可鼓励手术室护理人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写论文、搞课题、专升本以及学习外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利用和开发自身的隐性知识,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四,创造集体文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人员可定期组织个别交流、家访谈心、聚餐等形式的活动,以增进护理人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并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交流各自经验。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应广泛采纳各项对科室建设和发展有利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显现出每个护理人员自身的价值,提高其组织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1]。

第五,严格规范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做到用人所长、适才适用、因事择人,适当授权护理带教、仪器设备保养和维护、物资器械领用等工作,以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科室管理过程,倾听护理人员不同的建议和意见,指导护理人员相互尊重、互相团结,勇于承担责任,从而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以及患者和手术医师对于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在护理人员心情不好或是工作压力过大时,管理者应及时与其谈心,了解其心理需要,鼓励护理人员勇于实现既定目标,树立信心,保持放松的情绪面对工作[2]。

第六,明确目标。在手术室护理团队中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帮助团队成员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手术室护理团队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提高其自我更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树立团队精神应以各个成员的特征和个性为基础,使其切实认识到自己属于团队,是不可或缺的成员,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培养自身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以此作为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的动力[3]。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

2 结果

团队精神培养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均显著提高,且护理人员在分工与合作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同护理人员之间实现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与团队精神培养实施前相比,护理人员的任务完成率和工作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

3 讨论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团队精神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手术室护理效率和质量,加强手术室护理团队建设,保证护理人员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尽心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内耗,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手术室团队精神培养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室护理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真正实现了团队优势互补,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了所有工作人员的忠诚度和荣辱感,最终实现了护理管理者能力和团队整体效能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温纯华提高手术室护理队伍团队精神的对策.中国全科医学护理,2010,09(10):26882689.

第7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

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的田长霖说过:“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办好大学,“有一项是最重要的,不能模糊的,教师第一”,“其他的都是其次”。应用型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它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基地。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对企业而言更是十分重要,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应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引进渠道单一,重学历,轻实践。当今多数应用型大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都对教师的学历有着高要求,具有更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纸上谈兵,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少相关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单一。2.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在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存在大量经验和资历不足的青年教师,整个师资队伍无论在年龄、经验、职称、学历、能力等方面都出现不合理配置的状况。3.教师团队领头人物稀少。在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应用型大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高素质、高能力创新型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其专业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不够完善和成熟。高等级和专业级人才数量的稀缺,创新教学能力不足等因素共同导致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难度加大,这也限制了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4.教师团队管理模式滞后。目前,很多事业型单位、高校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按照文件和上级精神办事,文件没下达的、领导没指示的很少有教师去做,这导致学校内部办事效率与能力低下、人浮于事的状况出现,阻碍了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提升。

二、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第8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活动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真实的体验式工作环境。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堂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而探索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体验式;团队教育;高职经管类;课堂管理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会向社会传送大批量的技能人才。在传统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堂教学中,始终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实践性能力不强的问题,而体验式团队教育活动形式的开展,则攻克了这一难题。

一、体验式团队教育的含义

所谓体验式团队教育,就是指学生个体在自己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加入到某种团体合作式的集体项目中。团队中有其他学生成员和教育指导老师,学生个体可以聚在一起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在团队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互相查缺补漏,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军队在集体作战中的生存能力。而二战结束后,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对象也面向社会中的各类人群,教育目的也延伸到了对体验成员的团队化管理、潜能开发和综合素质培养。体验式团队教育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一种以学生的主动成长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参与体验式团队教育活动中,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品质,教育的时间越长,教育效果就越好。

二、高职教育中应用体验式团队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育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技能人才,这也是近几年高职教育中开始启动并应用体验式团队教育的主要目的。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方面主要希望能够招聘到更多技术型的应用人才,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还应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人才的敬业要求,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潮流,对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课堂管理中,应用体验式的团队教育进行课堂管理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让学生更有勇气面对毕业后的工作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沟通交流能力。在高职教育的课堂管理中,应用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教学模式,能够开发出高职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师生共同的团队合作精神,由师生一起策划团队教育活动方案,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自我的思维和智慧,培养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积极的、健康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提升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内部凝聚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抗打压能力和逆境商,让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在体验式的团队课堂管理教育中找到自我价值,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学会信任并理解别人。

三、体验式团队教育的实施途径

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课堂管理中的具体实施路径有很多,高职教师在开展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时候不必纠结于课堂范围之内,可以拓展体验式的团队教育课堂。比如在每年刚入学的军训期间,还有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实习入职期间,都可以进行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能够让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彼此,信任彼此,让他们对接下来的素质拓展训练生活更有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时,应用体验式的团队训练活动,可以针对经管类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进行,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化特点,组织各种各样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活动,每次团队教育的主题和侧重点可能会有一些不同,可根据当时的实际课程教学情况来制定,例如针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开展团队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团体竞争与协作意识。另外,还可以布置团队教育活动场景,使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并针对工作环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组织团队教育活动时,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使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四、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1.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用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活动方式,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课堂管理,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自我发展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融合在一起。体验式的团队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探索的过程,对团队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都非常重视,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这个团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化特点。体验式的团队教育并不是泯灭学生个体特性的过程,相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在开展体验式团队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将企业的生产操作要求融入进去,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场应对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潜能,这也要求高职教师在说明讲解体验式团队教育课程管理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感受和心理需求,学生有什么不懂或是存有疑问的地方,应及时向教师报告,提高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悟深度。

2.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在对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开展体验式团队教育课堂活动管理时,高职教师还应注意整合课堂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体验式团队教育活动,构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来打造真实的工作环境,给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更为逼真的体验冲击,提高学生对高职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在整合高职课堂教学资源的时候,不仅需要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还需要利用很多社会资源,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和相关的对口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将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活动安排到企业的生产环境中,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技能。

3.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开展体验式团队教育过程中的课堂管理效果,教师要具有灵活的教学思维,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状况来设计并创新教学方法,帮助高职教师控制整体的体验式团队教育课堂活动局势,避免体验式的活动课堂秩序失控。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体验式团队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要多加留意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不同感受,在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改进以往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需要注意的是,创新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随意的,而是要让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活动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4.合理选择体验式培训方案

在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开展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活动课程时,应针对不同的培养要求,选择合适的体验式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在互联网络上有很多现成的体验式团队教育模式,这给了经管类专业教师很好的教学启发,但在开展实际的体验式团队教育活动中,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来开展课堂活动。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来说,还是要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求进行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体验式团队教育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比如说组织开展经管类专业知识的团体竞赛活动,通过辩论、知识抢答、专业技能表演的方式,增强体验式团队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在组织团队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活动思维。

五、结语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通过开展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活动,能够很好地提升高职课堂的教学管理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一种良好的体验式教学活动氛围,使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在体验式的团队教育模式中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水平。

作者:李燕娜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威,乔娟.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班集体建设中运用的实验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3).

[2]杨东峰,高玚,杨春婧,等.体验式培训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8).

第9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能力本位 体育专业 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m Building of Basic "Competency-based"

PENG Sen, LIU Yulan, LIU Fei

(Hu'nan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1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vocational skills sports talents, the ability to adhere to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of sports teaching reform.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sports, do a vocational specialty i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herefore, clear its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reference.

Key words competency-based; sports professional; team building

1 “能力本位”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

1.1“能力本位观”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用与体现

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也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是否重视能力的培养也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而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因此,体育也要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职业技能及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所以,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团队的综合素质应是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此,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成为21世纪教师的基本理念。

1.2 教学团队建设中的能力要求

教学团队建设中,能力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团队协作能力。因为专业及其相关建设等都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要通过教师个体参与来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才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相关问题上,还要通过与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才能达成共识。因此,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也显得重要。二是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团队要在掌握有关体育行业的基本知识前提下,熟知当前体育行业职业岗位对人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技能训练的指导,也能够开发以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1.3 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素质要求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是高职体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应具备:一是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师德形象,高尚的师德风范、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做出榜样。二是行业职业素质。行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改变,通过充分了解体育行业对岗位工作的变化需求,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的原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以此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来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2 “能力本位”教学团队建设的特征

为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体现以“能力本位”的高职体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般来说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 明确以“能力”为教学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是高职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针对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色。因此,在教学改革上要凸显开创性和探索性,针对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整个教学团队集体绩效的重要标志。

2.2 合理的以“能力”分类分层的教学梯队

教学团队要有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既要有高水平的教学带头人,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富含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应体现知识技能的互补,以此来构建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团队既要对任务的完成负有责任,又能充分体验集体智慧带来的优势,享受团队发展取得的成果。

2.3 具备以“能力”为特征的鲜明团队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已突出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等与实践课程、校内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前后衔接和整合都需要教学团队成员协同配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是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带头人统领团队成员目标明确,协调行动,有效管理。

2.4 凸显以“能力”为特征的有效团队管理

通过密切校企合作,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实践能力建设;培养和选拔团队带头人,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管理、运行及考核机制建设。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应是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作用不再是传统组织中的领导权和决策权的独享,而是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信任基础上形成承诺。明确团队发展方向。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教学团队将依托合作单位和实习基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全面提高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

2.5 创新以“能力”显著的教学成果

教学效果的优劣是衡量教学创新团队的根本性指标,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及学生、专家、同行的认可度等方面衡量团队的教学效果。团队成员都应坚持教学一线工作,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质量。团队还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设计课题、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实现就业。

要实现发展学生的“能力”创新,就要充分发挥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优势,从注重创新实践操作、增强实践教学的探索性,来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践过程,挖掘实践教学中可利用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JB2012035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能力本位[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 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职业教育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2(2).

[3] 王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 林若波,林汉顺.基于能力本位的立体式教学体系的建模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2).

[5] 和震,吴万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分析[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10).

[6] 陈丽金.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