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精选(九篇)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第1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百年翻译运动;外来词;阿拉伯语;阿拉伯语发展;影响

由于倭马亚王朝以及阿巴斯王朝统治者对知识学术的向往,也由于阿拉伯帝国政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百年翻译运动渐渐拉开了序幕。翻译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而第二阶段翻译运动最为活跃。百年翻译运动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以及整个世界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其对阿拉伯语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外来词融入阿拉伯语,丰富了词汇,并逐渐阿拉伯化。

2.促进阿拉伯语语法标准化。

3.促进文学繁荣。

1 百年翻译运动

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历时百年之久,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曼苏尔哈里发时期开始,到拉希德时代结束。《卡里莱和笛木乃》、《信德罕德》、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等是这一时期的翻译成果。著名的翻译家有伊本・穆加发、伊斯兰教义学派穆阿台以及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奈扎木。这一时期翻译运动刚刚起步,翻译以及研究领域多为印度和希腊的作品。

第二阶段为鼎盛时期,开始于麦蒙时代。麦蒙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智慧宫"。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和学者们。他们一起收集资料文献,研究学术,翻译作品,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考证与校订,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希腊和罗马文化遗产,为世界学术研究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这段时期是翻译运动的成熟时期,研究翻译工作已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体系。也是在这段时期对阿拉伯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翻译的作品与早期相比有了质与量的提升。大量的翻译作品涌现于世,@些都是之后的世人难以超越的翻译成果。同时在翻译过程中的考证与研究大大增加了翻译作品的学术价值与质量。比如说《范畴篇》、《理想国》等翻译作品。

最后一个阶段大概在公元一千一百年到公元一千二百多年之间,翻译运动渐渐进入尾声。成果有《物理学》等希腊、罗马文化的作品。

2 百年翻译运动对阿拉伯语的影响

1.大量外来词融入阿拉伯语,丰富了词汇,并逐渐阿拉伯化。

在翻译运动期间,许多学者与翻译家在译文著述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化学等领域中阿拉伯语的专业词汇和定义,使得阿拉伯语更加丰富,并且将阿拉伯语融入了新兴学科当中,在该领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当译文中涉及到阿拉伯语已有的词汇,他们则选择用阿拉伯语进行意译,当译文中的词语在阿拉伯语中无准确词汇表达时,便会引进外来词汇,进行音译;当遇到无法用阿拉伯语表征的词汇,他们则会创造新的词汇并赋予确定的含义来予以表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翻译活动为阿拉伯语成为中世纪的学术语言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比如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和著名学者侯奈因・本・易司哈格,他自幼求学,之后学习希腊语,并且精通本国语言和希腊语。他负责”智慧宫”的翻译工作,带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们将希腊的大量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他翻译并指导别人翻译了大批希腊典籍。他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在医学及哲学等方面的阿拉伯语专用名词,增加了阿拉伯语表达的方式方法。他以极其严谨、认真的态度,用大胆新颖的思维,创造出了很多含有新的概念的阿拉伯语名词,使得阿拉伯语在词汇、表达等方面更加丰富多彩。

2.促进阿拉伯语语法标准化。

在翻译运动期间,制定阿拉伯语标准语法的学术活动与其同时进行。这一时期的一些著名阿拉伯语语法学家,从《古兰经》和《圣训》中,从贝都因人日常所说的口语以及阿拉伯人古典的诗歌著作中,系统地整理归纳了阿拉伯语语言现象。其中在巴士拉城的著名语言大师哈利勒・本・艾哈迈德第一个编撰了第一部阿拉伯语大辞典《爱因书》。并且他的学生西伯威逐渐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编著了第一部阿拉伯语语法大全《西伯威书》。这本书使得阿拉伯语语法系统化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为人们日后进行阿拉伯语语法学术探讨提供了全面的素材。

促进阿拉伯语语法标准化的因素有很多种。在进入阿巴斯王朝后,阿拉伯帝国疆域更加辽阔,横跨了内含多种文化的地域。在阿拉伯人与非阿拉伯人长期的共同生活与文化交流中,阿拉伯语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阿拉伯口语渐渐受到各种外来语的影响,词语尾符渐渐改为静音符。于是,为了保持阿拉伯语的本质,以及为了人们更好地学习阿拉伯语,保证《古兰经》诵读的准确性,阿拉伯语语法学家便进行了语法标准的制定。

但是,在这个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特殊时期,百年翻译运动也是促进制定阿拉伯语语法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翻译大量来自希腊、罗马、印度、波斯等地的作品的过程,同样也是两种语言互相影响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阿拉伯语语法、表达、修辞等方面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所以,翻译运动也在另一方面推动了阿拉伯语语法标准化的进程。

3.促进文学繁荣

如果没有这旷日持久、造诣高深的学术翻译活动,像这一时期逊尼派首领伊本・古太白、植物界泰斗艾布・哈尼法・迪奈瓦里,第一位阿拉伯哲学家铿迭等这些学者、思想家们就很难出现。翻译运动为这些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他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世界,思考哲理与世间的奥秘。

作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既需要学者一般的严谨与认真研究的态度,也需要像作家一样能够熟练地写出优美的文章。翻译运动中产生的大量译作都是由众多著名的翻译家以及学者翻译过来并考证后著作的。他们的译作中有丰富的新阿拉伯语词汇,以及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优美表达和修辞。这些作品促进了阿拉伯文学的创新和繁荣发展,同时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的文学瑰宝。

总而言之,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所开展的百年翻译运动带给了阿拉伯语巨大的影响,这是阿拉伯语发展史上浓重墨彩的一笔,使得阿拉伯语在中世纪成为了世界性的学术语言,并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阿拉伯语发展史》作者:刘开古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2.《阿拉伯通史》作者:希提 马坚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79.

3.《对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意义的再认识》作者:吴鹏; 秦元旭;《凯里学院学报、历史学》 (2014年04期)

第2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源远流长,为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的新变化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的西端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中阿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必备职业技能以及阿拉伯国家概况、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的高素质应用型阿拉伯语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各高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实践教学已成为各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和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1]。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我们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和思考的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性教学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应用较少,这也较大的制约了阿拉伯语应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目前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阿拉伯语课程是阿拉伯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堂内外各种教与学的活动,使阿拉伯语专业大学本科生在两年内掌握阿拉伯语语音、基础语法、基本词汇、功能意念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阿拉伯语四级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要求,具备用阿拉伯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同时对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社会文化有初步了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打好基础[2]。但在传统的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阿拉伯语基础阶段的知识,在课堂上往往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片面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缺乏主动性

在传统的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讲解而独立完成,学生没有思考、探究和钻研的时间和余地。而是被动接受,惟师是听,惟书是从,死记硬背。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只是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热闹,缺少教师对学生深入启发,也缺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很多学生上课也只是坐在教室听,偶尔动动笔,学习没有计划和目标,缺乏思考和创造性。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缺乏

很多学生在学习阿拉伯语之前充满了向往,对阿拉伯国家的风俗文化也兴趣浓厚。但是当学生对学校环境熟悉,对基础阿拉伯语教师的讲课风格适应后,学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有些同学感到厌倦,最后放弃阿拉伯语。

3.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多样化的现代教学

在大二阶段,教学内容难度增加、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压力,使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而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使用黑板加粉笔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单纯依靠课本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4.“拉平取齐”,忽视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

单纯强调知识的强化,而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师对所有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使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每次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挫败感,而部分学生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都是90后,个性鲜明,心理比较脆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5.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较差

大多数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口语表达较差。即使是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无法用阿拉伯语流利的交流。当然这和阿拉伯语本身的语言特点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相关。在基础阶段,为了顺利通过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大多数学生都把时间用在背诵单词、分析语法、翻译文章上面,而实际运用较少。很多学生学了四年阿拉伯语,却只会说一些很简单的生活用语,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无法达到市场的要求。

只有真正明确市场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合型外语人才。

二、实践性教学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3]。实践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

1.课堂实践性教学

课堂实践性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环节。无论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社会所需人才,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实践性教学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4]。根据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分布特点,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情境模拟、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词汇、句型、对话、课文、语法的讲解。

1.1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以《新编阿拉伯语第二册》第三课看病为例。我们可以设定课前任务: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疾病,查询该疾病在就医过程中常用的词汇;课堂任务:按同宿舍四人一组的原则进行演示;课后任务背诵部分常用词汇,教师抽查。这样,在课上就能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更佳。

1.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阿拉伯语字母共有28个,全部为辅音字母,元音通过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来表示。阿拉伯语的发音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别,它有其他语言少有甚至没有的喉音、顶音、舌根音、舌根小舌音、颤音、齿间音等,这给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阿拉伯语字母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每个字母的发音部位;通过视频让学生模仿标准的阿拉伯语发音;通过阿拉伯语字母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忆字母。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阿拉伯语词汇卡教授学生单词,用动画、视频、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材料。

1.3情景教学法

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每课都有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在学生明确对话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前提下,进行角色扮演,揣摩对话双方的心理状态,模仿对话双方的说话语气,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对话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兴趣[5]。

1.4互动教学法

在基础阿拉伯语的很多课文中教师都可以进行思辨式互动,如:新编阿拉伯语第三册第六课课文“电视与社会”。教师在课文讲解完成后,根据电视对社会的好处与弊端有意设置正反两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和实际发表观点。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不受局限。但这要求教师一定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最好选择学生熟悉、关注度高和课文内容结合紧密的话题,有利于学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学中应抓住学员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员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员探索欲望,换来学员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1.5分组竞赛法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单词、句型讲解时,往往让学生逐一朗读、翻译。这样单一的模式,学生容易疲惫。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3-4组,进行词语接龙或者句子替换练习,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当然,每位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具体分组安排。

1.6讲练结合法

阿拉伯语语法相当复杂,性、数、格、指变化繁多,加上语言古老,语汇丰富,书写奇特,发音困难,所以很多人认为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在教授学生阿拉伯语语法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讲练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外实践性教学

阿拉伯语全国性的比赛较少,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应该多组织校内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的比赛,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活动来开展实践教学。

2.1举行阿拉伯文化节

阿拉伯文化节对于初学阿拉伯语的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阿拉伯世界幅员辽阔,国家众多,学生可以按班级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国家,收集阿拉伯国家概况、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语言、阿拉伯习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用来装饰帐篷或用展板进行展示。还可以制作阿拉伯特色美食,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展示阿拉伯舞蹈、歌曲,共同参与阿拉伯传统游戏,并在班级之间进行评比。比赛时学生需用阿拉伯语为评委进行文化解说。这样的方式既能增强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伯语。

2.2参加校内外阿拉伯语竞赛活动

实践性教学应与阿拉伯语竞赛相结合,以专业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阿拉伯语人才的质量[6]。对于一、二年级的阿拉伯语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单词王比赛、演讲比赛、情景表演、书法比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演讲比赛。

2.3定期开展口语角活动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所以,定期开展口语角活动对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口语角活动可以每月进行2次,每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猜词游戏、看图说话、知识抢答等。所有的这些游戏环节的设定都是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从而扩大知识面。

第3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任何一门语言都与其所承载的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也不例外。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言,“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因此,在学习并运用阿拉伯语时,必须要了解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文化更确切地讲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由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以及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外族文化共同构成。这几种文化对阿拉伯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阿拉伯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纵观历史,各文化的核心大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文化的核心,贯穿在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反映在阿拉伯人所使用的语言中。

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教、穆斯林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阿拉伯语语用中,正确理解并处理阿拉伯语所承载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阿拉伯语学习者而言,必须要了解伊斯兰文化,更要掌握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才能避免语用失误,以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问候语中的伊斯兰文化

在语言交际行为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互致问候。问候语是人们见面时打招呼、寒暄的一种语言交流形式,也是人类语言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问候语通常精短而简洁,并以问句或感叹句的形式出现。人们碰面互致问候是对对方的尊重。问候语既能体现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世界上各个民族几乎都有问候语,阿拉伯民族因其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拥有别致、独到、丰富的问候方式。

在阿拉伯国家,耳熟能详的问候语当属“?????? ?????!”(你好,愿平安降临于你),其完整的形式是“?????? ????? ????? ???? ???????!”(愿平安、真主的仁慈和吉庆降临于你)。根据问语的详略其答语亦有简有繁,分别有“?????? ??????!(愿平安也降临于你)”“?????? ?????? ????? ????”(愿平安和真主的仁慈也降临于你)“?????? ?????? ????? ???? ???????!”(愿平安、真主的仁慈和吉庆也降临于你)。中国穆斯林将这一问候语称为“说赛俩目”。

这一问候语具有普通问候语不具备的神圣色彩。穆斯林认为,“赛俩目”是来自真主的祝福,据《古兰经》记载,“他们与真主会见的那天,真主对他们的祝辞是‘祝你们平安’”。此外,真主在《古兰经》里也以“赛俩目”祝福许多先知,如努哈、穆萨、易卜拉欣等。不仅如此,“赛俩目”还被列为穆斯林生活中的义务之一,伊斯兰教法制定了详细的说“赛俩目”的礼仪。

“赛俩目”作为普遍存在于穆斯林群体中的问候语,已成为一种识别穆斯林身份的象征符号。在交际的过程中,往往以最直接的方式将文化认同感表达给对方且引起共鸣,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即使交际的一方是非穆斯林,而他以“赛俩目”问候了对方,仍能增加亲和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赛俩目”是以穆斯林为主体的阿拉伯人最为推崇的问候语,在阿拉伯问候语中也是使用最广泛的。

此外,阿拉伯人在不同时间碰面有各异的问候语。早上相遇时用“???? ?????”(早上好),答语是“???? ?????”(早上好)“ ???? ???? ?????”(真主使你的早上幸福);下午碰面时用“???? ?????”(下午好),答语是“???? ?????”(下午好)“ ???? ???? ?????”(真主使你的下午幸福);晚上见面通常都以“???? ?????”(愿你的晚上幸福)来问候。此处的“???? ????”(幸福、好)寓指真主的恩泽及真主赐予穆民的福祉。

阿拉伯人常根据心情、天气、语用目的的不同,用“????”(茉莉花)“????????”(茉莉花)“?????”(玫瑰)“?????”(雨)等词来问候。“???”既是真主的尊名之一,又是先知的别号。这些问候语中蕴含着浓厚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色彩。穆斯林认为,好坏都是来自于真主的前定,他们通过问候表达的不仅是对真主的坚定信仰,也是尊行教义的一部分。

阿拉伯语问候语中还有询问身体状况、家人情况的,如“??? ?????”(情况怎么样)“??? ????”(你的身体怎么样)“??? ????”(你家人怎么样),这些问句的肯定回答都以“????? ???”(感赞真主,赞美是属于真主的)开头,附加上对其真实情况的描述,这表明穆斯林坚信个人或集体境遇的安好和幸福是来自于真主的恩赐,人们不应该忘恩负义,所以在回答问语之前,习惯表达对来自真主的这种恩惠的感激。

综上可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问候语中。如果对此没有一定的了解,在与阿拉伯人接触过程中必定会产生隔阂,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承诺、祝愿语中的伊斯兰文化

人际交往中有这样的情况,说话人主动表明自己愿意承担义务做某事,听话人对其所讲的话及许诺的事有所憧憬,这两者间便产生了一种承诺。有些承诺可实现,有些则无法兑现。承诺的内涵非常丰富,有时是责任,有时是婉拒。阿拉伯人语言中的承诺尤为让人捉摸不透。

阿拉伯人常用“?? ??? ????”来许别人一个承诺,其意为“如果真主意欲”。对穆斯林而言,“?? ??? ????”不仅是允诺,更是祈祷词,是对真主的赞念。阿拉伯人时常将这句承诺挂在嘴边,既是其虔诚信仰的体现,也是对真主的敬畏。,“?? ??? ????”还体现了阿拉伯人的宿命观。他们认为事情的成败与否都是来自真主的前定,个人能做的只是付出最大的努力并履行应尽的义务,然后将之托付于真主并欣然接受。

而有不信守承诺的阿拉伯人在具体语用过程中,会在文字上下工夫,钻空子。他们将作为肯定句表承诺的“?? ??? ????”当作条件句的结句来使用。所谓条件句就是当条件成熟或具备时,其所陈述的事情才有可能实现。此时,承诺大都表示一种委婉的拒绝。如承诺的事情没有实现,承诺者的托辞便是“真主没有意欲这件事情”。若听者对该表达所指的含义还停留在是其信仰在言语上的体现时,则很有可能误事。这种投机取巧者在阿拉伯国家并不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阿拉伯民族性格的一种误解。有人认为,不守诺言是阿拉伯人的本性所致,其实不然。这种观点的产生,是因为对表承诺的“?? ??? ????”文化内涵的误用。

人际交往是个相互的过程,当讲话者告诉听者他立志要做成某事的时候,听者通常都会予以回应并祝愿他能够取得成功。阿拉伯人这样回应讲话者,如“????? ???? ????”(真主使你成功)“???? ??? ?????”(真主使你成功、好)“?????? ??? ????”(我们托付于真主)“???? ???? ??? ???????”(我们祈求真主使我们成功)。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是对真主的信仰和崇拜,其他的一切细则由此派生而来。真主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掌控者,他意欲使谁成功,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阻碍,所以以这样的句子来回答,是对对方真诚的祝愿。

四、发誓语中的伊斯兰文化

发誓在各文化中普遍存在,发誓在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因各民族信仰、历史的不同而异。中国人喜欢“对天发誓”,是因为古人认为,天代表天上的神仙,凡间的一切都是由天上的神仙决定,所以对天发誓,就表明对天上神仙的承诺。既然是神仙,就必然是无所不知的,违背了诺言也是瞒不过神仙的,以此来显示诚意。发誓往往表明的是一种决心和心理暗示。

发誓这一语言和文化现象在阿拉伯社会具有普遍性,阿拉伯人与其他民族相比,更喜欢发誓。阿拉伯人通常以“生命”“真理”“名誉”“真主”“先知之名”来起誓,如“??????(以你的生命起誓)”“????”(以你的权力起誓)“???? ?????”(以我的名誉起誓)“???? ?????”(以真主起誓)“?????”(指真主发誓),也有少数人喜欢以父亲、离婚等来发誓。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各民族用于起誓的东西都是其价值观中最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阿拉伯人而言,生命、真理以及名誉是无价的、宝贵的,而真主是至高无上的。真主能够洞察天地万物,他必然知晓一个人是否违背诺言。穆斯林认为,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真主就是第三者,当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真主便是第四位,这就是说真主是一切行为的见证者。穆斯林坚信,不遵守自己所许的承诺,会遭到来自真主的审判和惩罚。因此,以真主来发誓,是最有诚意的。这与中国人对天发誓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阿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障碍不被理解和认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巧妙地运用发誓语,能够加强自己说话的分量,提高可信度,赢得对方的信任。

五、赞美、称赞语中的伊斯兰文化

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喜爱即是赞美或称赞。适时的赞美能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和美的享受,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赞美还能使自卑者自信,使懦弱者坚强。

阿拉伯人的赞美别具一格。阿拉伯人表达对某人、某物或某事的喜爱之情时,并不就事论事予以赞美,而是赞念真主。最普遍的赞美词有:“????? ???”(感赞真主)“?? ??? ????”(真主意欲、太棒了)“????? ?? ??? ?????”(愿真主赐福先知)“?? ????”(主啊)。这些词或用于赞颂感叹事物的美好,或赞叹别人的成功和成就,或鼓励别人为之打气加油。阿拉伯语这些赞美之词中都饱含着对真主恩赐的感谢。

此外,阿拉伯语在表示认错、忏悔及谦虚等语言中也都融合伊斯兰文化,如“?????? ????”(我向真主忏悔)“????? ????”(真主是全知的)。在阿拉伯语语用中,必须注重对祈祷词的使用,祈祷是穆斯林的一项功修,也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如听到先知穆圣的名字时,当赞念“??? ???? ???? ????”(愿真主赐福穆圣);当听到其他使者及圣门弟子的名字时,用“??? ???? ????”(愿真主赐福他们)来祝福他们;当听到有人去世时,“??? ??? ???? ???? ??????”(我们来自于真主,必将归于真主)表明人们都是来自于真主的创造,必将归于他。诸如此类的祈祷词,又叫“杜阿”,不胜枚举。不管是否信仰伊斯兰教,在与阿拉伯穆斯林打招呼时,如此运用,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拉近距离的手段。

六、结语

第4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阿拉伯语 文化 特点 贡献

文化主要是社会上的一种现象,不仅包括生活习惯、风俗,同时还包括社会组织、行为准则等多种内容。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现象或者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淋漓尽致的展现着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阿拉伯语文化是目前值得研究的最广泛的课题。

一、阿拉伯语的文化的分析

(1)阿拉伯语文化,也可以称为伊斯兰文化,主要是指阿拉伯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间共同创造出带有伊斯兰精神且以阿拉伯文字撰写的一种文化。显而易见,伊斯兰是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核心,对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等多种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说成是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文化的孕育之母等。

此外,阿拉伯语文化也是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同时也是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创造发明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

(2)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的思想以及教育体系均是密切相连的,也可以说是阿拉伯文化不仅仅是局限于阿拉伯文化,同时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穆斯林文化的巨大成就,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外,阿拉伯文化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高度展现出国家以及民族的开放胸怀等。

二、关于阿拉伯文化的形成

(1)阿拉伯文化主要形成于7世纪,并且随着伊斯兰教思想及文化传播,逐渐萌生出阿拉伯文化。另外,7世纪时兴起的伊斯兰教,其是在最短时间内与阿拉伯人进行融合,并给予其神奇的力量,帮助他们逐渐走出阿拉伯半岛,去到一个新的疆域建立属于自己的阿拉伯帝国等。另外,阿拉伯人在想新疆拓展的过程中,由原来的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的成长为整个世纪中高举文明的火炬人物。同时光荣的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除此之外,还涌现出大量的思想家、语言家以及科学家等人才,并为世人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古迹。

(2)阿拉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与基础文化巩固,逐步加强对先进文化的管理和摄取,并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其实就是知识”的人生格言。此外,巴格达、开罗以及西班牙等著名城市均成为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等。而且,在这里国家中很多地方均是文明的象征,继承属于各个城市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发展,综合多个民族综合性的创新精神,保存并广泛的传播着阿拉伯的文化。

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1)阿拉伯文化的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不仅有阿拉伯人外、埃及人,同时还有印度人、西班牙人以及叙利亚人等。民族间通过互相接触和影响,逐渐进行融合与渗透,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文化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世界文化最早发达地区有埃及、叙利亚以及波斯等地,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之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希腊与印度的优秀文化,创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四、阿拉伯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长期动乱过程中,很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被毁坏,其中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并将这些古代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曾经在公元9世纪至11世纪期间,阿拉伯掀起一场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运动——“阿拉伯翻译运动”。

(2)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将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的成就积极介绍到西方国家,例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四项重大发明带到了欧洲;同时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与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阿拉伯人还将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物理学》、《工具论》等著作,此外,还翻译了柏拉图著作《理想国》等。

另外,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也做出许多重要的贡献,并将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等地,不仅包括从0—9等十个数字,还将这些论文翻译成阿拉伯文传播到世界各国。也就是我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对数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5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马金鹏先生(1913—2001),字志程,山东济南人。1932年从成达师范学校毕业,被保送至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四年后学成归国。先后在成达师范学校、北平回教经学院任教,自1949年底到1953年在上海做阿洪,自1953年到1987年退休,在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曾参加《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汉语阿拉伯语词典》的编写,还曾为总理做过翻译。先生译著颇丰,已经出版的有《古兰经译注》《评传》《曼丹叶合》《伊本·白图泰游记》等等。

2013年6月19日上午,纪念马金鹏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会议厅隆重举行。

国家宗教局三司李革副司长,北京大学统战部张小萌副部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朱威烈教授,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阿拉伯信息中心主任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博士,回族著名学者、阿拉伯语专家李华英先生,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阎智红副总经理等来自北京、上海、宁夏的嘉宾出席此次大会。

大会主持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付志明教授首先感谢各位嘉宾出会,他对马金鹏先生的生平作了简介,并对马先生数十年间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任教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北京大学统战部张小萌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马金鹏先生是一位在阿拉伯语教学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穆斯林学者,他早年求学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参加“甘宁青抗日救国宣传团”,还曾主编民国期间的《月华》刊物,并曾在著名的成达师范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曾在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担任教长,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数十载。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坦坦荡荡、甘于清贫、潜心教学科研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马金鹏先生的学生代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张甲民教授、仲跻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郅溥浩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先后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做学生时和工作后与马先生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们都提到了马先生对教学与学术的严谨和勤奋、授课的认真、待人的坦诚,纷纷表示先生这些特点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55级本科生、马先生学生代表、北京大学张甲民教授回忆了自己初到北京大学之时,最早接触到的老师就包括马先生。就读期间和毕业之后,他也经常去马先生家里请教、做客。一面品尝着马师母端来的热茶,一面与先生交流,在节日时候还能吃到回族传统食品——油香。马先生对学生的真挚热情,实际上为汉族、回族间的民族团结和维护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团结起了榜样作用。张教授在巴格达大学留学期间,发现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的阿拉伯文水平在伊拉克各国留学生中的是可圈可点的,他们扎实的阿拉伯文基本功得到伊拉克教授的认可。张教授认为这与包括马金鹏先生在内的回族老师的辛勤培育,特别是马先生作为基础课教师的认真教授、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张教授还指出:马先生作为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先驱,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执教阿拉伯语,后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带到了北京大学,以高度的热情,将自己的阿拉伯语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马先生富有人格魅力,即使“”期间在江西鲤鱼洲参加劳动时,也和大家一道保持着高尚的人格精神,丝毫没有颓丧的样子,这正是北京大学精神在当时特殊环境中的一种诠释。纪念马先生,我们更要继承马先生的这些精神。马先生虽然已经离开大家10多年了,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家对他的感情会更加深刻,他的精神也会常存在大家心中。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56级本科生、马先生学生代表、北京大学仲跻昆教授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的理念谈起,首先总结了老一辈回族老师培养出来的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教授、研究员、大使、副部长、将军等知名人物。马金鹏等老先生们把早年在埃及学到的阿拉伯语,一点一滴传授给了学生们,而中国学生们所掌握的阿拉伯语不论是发音、语法、还是读写等方面,在全世界非阿拉伯人的阿语学习中,也是有的一拼、名列前茅的。饮水思源,若没有这些阿拉伯语水平极其精湛回族老师的辛勤培养,又何谈学习阿拉伯语呢?仲教授还说:马先生虽历经多种政治运动,仍然潜心学术。在退休之后,毅然著成《古兰经译注》,先生尚未发表的译作、著作就有百万字之巨,故不难看出马先生的确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在仲教授心目中,马金鹏先生不苟言笑,而且家中子女较多,面对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仲教授说:当时自己年轻,还无法完全体会这种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自己也体会到了马先生等老师养育一大家人的艰辛。当时是一场运动接着一场运动,自己要么是运动的对象,要么就是运动的动力。马金鹏先生则因为曾参加“甘青宁抗日救国宣传团”等活动,在“”中曾横遭批判,无辜受到指责。抚今追昔,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先生积极宣传抗日,不但是毫无过错,而且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应予充分肯定。马先生作为教师,他备课、授课都非常认真,仅就马先生执教的阿拉伯语语法课而言,他对于其概念、使用、变化规则等都是极其熟稔的。今天我们纪念马老师,应当有一颗感恩的心。马先生等回族老师们,他们将阿拉伯语传授到中国,是先驱者。没有先驱者就没有后来者。成就再大,我们也不应当忘记他们;就像我们再伟大,也不应忘记自己的生身父母一样。没有父母,我们来不到这个世界,没有老先生们的辛勤培育,我们就根本无法取得这些成就。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60级本科生、马先生学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郅溥浩研究员作了《马金鹏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发言。在郅研究员心目中,马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简朴的生活,总是穿着一身蓝布中山装上衣,骑一部旧自行车”,他还回忆了在大学二、三年级时候受教于马先生门下的记忆。他说马先生“教我们阿拉伯语,更真真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每上一节课,无论从朗读、语法、翻译方面,马金鹏老师总是做得扎扎实实,有时候还要提问,让学生自己转述课文,加深印象”。进而回忆起在叙利亚留学期间,自己的阿拉伯语水平受到阿拉伯国家专家的赞誉,郅研究员认为:这是与马金鹏老师等老一辈穆斯林学者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此外,他还回忆了请教马先生关于学习阿拉伯国家方言的问题以及他所见证的马金鹏先生翻译《伊本·白图泰游记》时内容考证的认真与艰辛等等。故而“马先生在教学、翻译、研究方面都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郅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我们搞阿拉伯语的同事,都有这样的共识:马坚、刘麟瑞、马金鹏、王世清、纳忠、纳训等穆斯林学者,他们在两个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最早搭起了中阿文化、文学交流的桥梁;二是把阿拉伯语从经堂教育引进到高等学府。这两个贡献是很大的。”最后郅研究员表示:“我还决心写马金鹏、王世清的回忆,以纪念这些给过我们知识、教诲过我们的老一辈,让这些为阿拉伯语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穆斯林学者永远不被遗忘。马金鹏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60级本科生、马先生学生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朱威烈教授首先回忆了早年间自己受教于马先生门下的经历,先生曾教他语法、精读。朱教授对马先生有两步认识,一是自己当学生时候;二是改革开放后。他指出:马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阿拉伯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外交、外事、文化、新闻、广播、出版、教育等领域成为了佼佼者,而马金鹏老师和其他回民老师们的培养之恩,功不可没,应当永远铭记在心。本次大会的召开具有重要人文意义:我们应对马金鹏先生的一生给予肯定、认同和高度评价。马先生有三种身份:他是一位爱国的宗教人士,是一位正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杰出的阿拉伯语经典作品译注专家。本次大会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认同与肯定。朱教授2005年应阿曼苏丹国邀请前去讲学,他偶然听到了阿拉伯人晨礼“宣礼”的声音,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朱教授觉得这与马先生诵读阿文的声音像极了。马先生曾在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担任教长,其诵经是“一绝”,留下了极佳的口碑。所以他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宗教人士。朱教授指出:作为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应忘记自己的老师。包括马先生在内的回民老师,是当时中国阿语教学的中流砥柱。马先生虽然没有显赫的声名,但是他对教学热情认真,教学水平非常扎实、严谨。他的阿语听说读写译水准,可以说无一不精。其教学质量、水平和态度都是值得称道的。由此可见,先生是一位正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朱教授还指出:改革开放后,自己因马金鹏先生译作的出版而得以再次深入与之接触。就《伊本·白图泰游记》译本而言,足可见马先生翻译和考证的功底。该书难译,其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尚无注释本问世。先生的《古兰经译注》,更是引经据典,亦有各种经注作为佐证。由此可见,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阿拉伯语经典作品译注专家。马金鹏先生与马坚、刘麟瑞、王世清等回族老师一起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阿拉伯语专业教师,是阿拉伯语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他们在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阿拉伯语专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维护汉族和回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实现两民族间的和谐合作作出了贡献。

依照先生生前愿望,其家属已在2012年将其毕生使用、收藏的大量阿拉伯文书籍捐赠给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供学者参考使用。本次活动中,主办方特别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捐赠仪式,并向马先生家属代表马博华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马金鹏先生家属代表、马先生长女马博华女士最后发言。她首先对阿拉伯语系组织此次大会,以及各位领导、学者出席此次大会表示了衷心的感谢。然后她回顾了马先生与7个子女之间的父女、父子真情,其中包括“感谢父母给我们健康的身体”“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父母给我们的教育”几部分内容。马博华女士谈及的马金鹏先生在兼顾事业的同时,照顾家庭、培养教育孩子中的点点滴滴,情真意切,令在座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大会主持人付志明教授最后说:“我曾与马先生同住在中关园,还有过和马先生当面交流并受教的机会。先生渊博的学识、稳健的步伐、长者的微笑,依稀如昨日,留在我们心中。翻开北京大学阿拉伯语发展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他们是:马坚、王世清、刘麟瑞、张秉铎、杨有漪、陈克礼……等等,他们是中国阿拉伯语发展的功臣!今天我们纪念马金鹏先生,是为了继承先生朴实、宽厚待人的品质,和他那扎实肯干、严于律己的态度,为再创中国阿拉伯语的辉煌作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为了这次活动专门制作了画册,内容包括先生生平、所捐赠阿拉伯文书籍的汉语书名目录以及尚未出版的学术译作名录等。

第6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阿拉伯语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大会使用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随着我国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建交和与之在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阿拉伯国家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经贸对象。因此近年来我国总体缺乏阿拉伯语人才,而懂得阿拉伯语经贸写作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针对此现象,就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开设此课程的后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进行一些分析。

二、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在阿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写作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当今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种种信息的传递、交流,无一不需要写作。因此,写作的作用与意义将显得更为重大和深远。社会越发达,文化、科学技术越先进,对人们写作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写文章对于学习各种专业的大学生都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外语学习者更是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具有阿拉伯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如何提高阿语学习者的应用能力成为阿拉伯语教学中需要着实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而阿拉伯语写作正是对其语言综合能力运用尤其是交际能力的最好体现,也是检测学生语言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由此可见,阿拉伯语写作在阿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2.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在阿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双方在经贸领域保持着良好、稳定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阿双边关系的不断发展,经贸领域需要大批既懂得经贸知识,又精通阿拉伯语的复合型人才。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书是中阿经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为适应中阿经贸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和大专院校等阿语专业对阿语经贸写作的需求,如何使学生掌握好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则更加成为阿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三、经贸应用文概述

1.基本概念:所谓经贸应用文,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应用文体,指经贸领域的应用文。它的内容、使用等与其它应用文有较大的区别。它是财经和贸易实践活动中专用的文书,是在经贸工作中加强管理、相互沟通、提高效益的工具。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经贸应用文写作的特点(1)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某个具体目的,是写作应用文的根本意图。因此,它首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是它区别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议论文、说明文的根本特点。(2)时效性:运用效果是最好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练习和实践。(3)专业性:这一点是经贸应用文最突出的特点,写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素养和知识,包括专业词汇及语言习惯等等。经贸知识直接涉及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经济管理、市场和商品等方面。在文体表达方面,准确科学的数据和经贸述语也是不可或缺的。(4)规范性:就是指其语言既要符合国内的规定与习惯,也要符合国际惯例,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经贸应用文的语言要求基于经贸应用文写作的以上几个特点,它的语言就必须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平实:由于它的实用性,区别于散文等,要求语言平实易懂即可。(2)简练:经贸应用文的写作又是奔着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达成而写作的,因此它的语言要求简洁。(3)准确:应用文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语言要求的准确性。(4)得体:基于规范性,它的语言要得体,一般要遵守一定的格式和语言规则和习惯。

4.经贸应用文写作中选择材料的标准(1)真实:即写入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虚假在里面。(2)切题:即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紧扣主旨。(3)恰当:可从以下几点说明。①所选材料要具有典型性,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要有代表性,说服力强。②选择对比材料进行说明。③选择正反材料进行说明。④选择定性和定量材料:就是指不仅仅单靠文字就能描述清楚的事情时,需要加入具体的数据甚至图表来做定量说明,可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鲜明清晰,具有说服力。(4)新颖:经贸活动是一种不断发展、极具时代感的活动,所以所选材料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做到与最新的商贸动态相符合。

四、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贸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经贸应用文写作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从教师方面来讲。由于本课程的性质属于应用文体,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甚至有些教师仅仅是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性的讲解,对于实践性的练习较少,轻视了对学生的经贸写作能力的培养。(2)从学生方面来讲。很多学生对于经贸阿拉伯语写作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这与阿拉伯语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大,不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浅尝辄止。由于教师多是理论性的讲解,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实践练习较少,其写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改进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尽可能了解阿拉伯语经贸写作课程的重要性。(2)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除了分析教材中的例子外,可以结合实际找出一些典型且具体现实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3)强化写作理论教学,使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写作技能。深入调查研究,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经贸应用文的运用,加强实践练习,使经贸应用文与现实、与业务操作等联系紧密。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乃至理解,学习上才能举一反三。(4)熟悉文体特点,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贸应用文内容比较灵活,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注意所选材料必须要有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广阔性,使之具有相关的商业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5)加强学生阿拉伯语语言文字功底的训练。①拓宽词汇量,训练学生用词的准确性。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③加强阿拉伯语基本功的训练,如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多多遣词造句,具有基本的写作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经贸专业写作的能力。④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由于文字简练是经贸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所以这就需要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语言简洁明了。

五、结束语

第7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萨提·胡斯里;阿拉伯民族主义;伊斯兰教

在20世纪中东阿拉伯世界政治意识形态演变过程中,一直交织着现代政治思想(民族主义)与传统意识形态(伊斯兰教)的矛盾。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意识形态根源之一就在于回应民族主义的挑战。因此,考察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义对伊斯兰教的态度,对于深刻认识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考察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既需要研究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也要分析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还要分析伊斯兰教对民族主义所做出的反应。也曾专文研究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挑战。而本文的目的则是通过研究着名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萨提·胡斯里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分析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这也是笔者近年来所从事的“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萨提·胡斯里(Sati al—Husri,1882一1968)出生于也门的一个叙利亚人家庭,是着名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人称“阿拉伯民族主义精神之父”。他毕生致力于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和阿拉伯统一的政治实践。他早年曾在法国、瑞士、比利时学习,并与青年土耳其党人建立联系,受到了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熏陶。“卢梭、勒南以及赫尔德的文化语言和历史观,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赫尔德和费希特还对他的民族主义理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一战期间,他曾供职于奥斯曼帝国的教育部。1921年,胡斯里追随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从事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思想研究与实践活动,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大量的演讲之中。二战期间的1941年,伊拉克发生政变,胡斯里被逐出伊拉克。1947年胡斯里在埃及参加阿拉伯国家联盟工作,并担任阿盟文化部长。1953年他领导创立了阿盟的“阿拉伯进步研究所”,因出版大量着作而被人们称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哲学家”、“阿拉伯的费希特”。他于1966年离开埃及回到伊拉克,1968年病逝。萨提·胡斯里一生着作甚丰,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评论集》(1944年开罗版);《新作集》(1948年贝鲁特版);《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评论与演讲集》(1951年开罗版):《论民族主义的起源》(1951年开罗版);《阿拉伯主义第一》(1955年贝鲁特版);《保卫阿拉伯主义》(1956年贝鲁特版);《阿拉伯主义及其主角与对手之间》(1957年贝鲁特版)以及《何谓民族主义?》(1959年贝鲁特版)等。

在民族观方面,胡斯里认为每一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和社会集团都需要有不同的社会契约机制,而作为一个民族,“最强有力、最有效的纽带是由共同语言和共同历史形态所推导的民族纽带”。由此可见,在胡斯里看来,共同语言和共同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构成要素。他强调,“共同语言存则民族存,共同语言亡则民族亡”,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和最重要的因素。它甚至是社会集团各成员之间最重要的非物质的链条……因为它是交往的工具,民族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他们不讲共同的语言,它们之间分离的基础也在于此。”胡斯里还认为历史传统对于民族而言同样重要。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忘记历史传统和忘记民族语言,对于各民族都是可悲的。历史传统和语言的复兴,是一个被压迫民族复兴的开始。历史传统和语言的共同点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意识。”“一个只保持自己语言而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就如同生活在一个无意识的国家之中。”总之,胡斯里认为历史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征服者千方百计地消灭被征服民族历史传统和语言的动机也正在于此。在胡斯里的民族观中,共同语言和共同历史是民族的主要构成因素和民族主义的基础。他认为:“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和生命,而历史是民族的意识和记忆;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在于它有共同的语言和历史;共同历史和语言的作用在于保证一个民族潜在觉悟的复苏;历史和语言的结合,导致了民族在感情、目的、痛苦、希望和文化方面的融汇。”胡斯里认为,血缘、经济生活、地域、宗教等并不是构成民族的主要因素,他指出:“无论如何,共同的血统不应当成为任何关于民族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共同的历史来替代更为合适。共同的历史在形成这种精神关系和创造广泛流传、有关共同血缘的神话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

在民族主义观方面,胡斯里把民族主义理解为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心理状态。他认为,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是民族主义的时代,是多民族帝国奥地利、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解体和民族国家开始出现的时代。19世纪对世界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这导致了德国、意大利和一系列东南欧国家的出现。他在一系列演讲中都详尽阐述了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出现的历史意义。胡斯里把19世纪看作民族主义的时代,而不把16、17世纪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考虑在内,是有失偏颇的。但胡斯里之所以重视意大利和德国的民族统一运动,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借鉴它们统一的经验,促进阿拉伯民族的统一运动。他指出,19世纪与以前历史的区别在于“民族思想是19世纪以来民族国家最重要的因素”,“19世纪以前的爱国主义意味着爱国王和王国……当另一个时期一个地区被另一个王国吞并了……该地区的人民就改变了他们的爱国主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相信国王是以上帝的名义进行统治的,而他们的可变性完全是上帝的愿望。19世纪以来,这个信仰消失了,一个新的局势被创造出来。民族思想现在在民族国家的建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结论是:“19世纪是民族主义的世纪,但这种民族主义仅限于欧洲。因此,20世纪将是全世界人民的民族主义的世纪。”胡斯里敏感而又正确地意识到了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比较清醒地看到了民族国家忠诚正日益取代宗教忠诚和王朝忠诚而成为国家政治认同形式的历史走向。这种观点与西方历史学家波拉德(Pollard)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波拉德就曾经指出“古代的历史在本质上是城邦国家的历史,中世纪的历史是普世性世界帝国的历史,而现代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历史”。

在民族、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萨提·胡斯里把语言和历史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

基础与构成要素,反对把宗教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研究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学者巴塞姆·梯比(Bassam Tibi)指出,胡斯里认为只有语言和历史才是社会群体的基础,拒绝把宗教视为社会群体的基础,因为宗教实践通常是由一种语言完成的,因此宗教与语言进而与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只能承认一种可能性,即“民族宗教”。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犹太教对于维系四处漂泊的犹太民族存在是成功的,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些世界性的宗教都是失败的。胡斯里的观点所蕴涵的逻辑是,一旦一种宗教超越了民族的界限而从民族宗教变成世界宗教,宗教作为民族纽带的功能也便随之丧失,而伊斯兰教早已从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变成一种超国家、超民族的世界宗教,因此也便无法充当阿拉伯民族联系的纽带。他的结论是:“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历史是民族和民族主义形成的基础。二者的统一产生共同的情感、目标、痛苦、希望和文化。……无论如何,宗教、国家、共同的经济生活或者共同的地域都不是民族的基本要素……简言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灵魂,而历史则是民族共同意识的纪录。”胡斯里关于民族构成要素的理论是值得推敲的,甚至存在着许多偏差,但他否定将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民族构成要素的思想意向却是显而易见的。

胡斯里不仅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而且系统提出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政治主张,并论证了阿拉伯统一与伊斯兰统一的关系。他坚决反对泛伊斯兰主义和地区民族主义,同时坚决主张阿拉伯民族主义,他在强调阿拉伯民族存在客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阿拉伯统一的政治主张,并且反对埃及和叙利亚的地区民族主义,主张埃及属于阿拉伯民族,并且理应成为阿拉伯民族复兴的领袖。胡斯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阿拉伯民族是客观存在的,阿拉伯民族的分裂是帝国主义占领和人为划分的产物。他认为,“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的情感与性格、共同的希望与哀乐。毫无疑问所有讲阿拉伯语的人,所有阿拉伯地区的人,他们都具有这些基本要素,因此构成一个民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信阿拉伯祖国从大西洋延伸到阿拉伯湾和托罗斯山脉,包括所有讲阿拉伯语的地区。”他认为阿拉伯民族之所以四分五裂,并不是由于阿拉伯人的分歧和利害冲突,而是根据“暴虐的占领者的意愿”和帝国主义的协议造成的,“该地区现有大小国家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在其统治期间争夺、妥协、瓜分的产物。隔开这些现有政治单位的边界无非是帝国主义国家确定势力范围、瓜分战利品时划定的界线。”他据此提出了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思想:“我们反对英国和法国,我们反抗那些控制并试图征服我们祖国的人。”

其次,阿拉伯民族应该而且也能够建立统一的国家。胡斯里主张,“为了造就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民族,恢复其失去的光荣,跻身先进民族的行列,我们应该努力使阿拉伯地区统一起来。”“我坚决认为,为了扞卫阿拉伯人民的生存,阿拉伯统一是必要的。我也认为,对于有漫长历史的阿拉伯民族的生命而言,它的统一是自然的。”他指出,“阿拉伯统一思想已经历幻想阶段、渴望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他认为在此过程中,阿拉伯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克服了重重障碍,尤其是许多阿拉伯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赶走了外国军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切都为实现阿拉伯统一准备了条件。他对完成和实现阿拉伯统一充满了信心,称“我坚决相信,真正的泛阿拉伯主义精神必将冲垮一切障碍,在各个领域取得最后的、决定性的胜利。”

再次,胡斯里反对地区民族主义,特别强调埃及是阿拉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当阿拉伯民族复兴的领袖。反对地区民族主义、主张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是胡斯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埃及,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阿赫马德·阿拉比、穆罕默德·法里德、塔塔·侯赛因等人,或坚持泛伊斯兰主义,或主张西方的自由民族主义,但无不强调埃及自身的民族特色以及法老文化,他们都成了胡斯里抨击的对象。他撰写了许多文章,发表了许多演讲批判埃及民族主义,认为埃及自由民族主义者相信能够创造独立的埃及民族,完全是一种虚幻意识,他认为“埃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有1200多年共同的历史,只有最近一个世纪左右才囿于现有的边界内。”“埃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语言相同,文化相同,又有如此长的共同历史,更不用说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直接的地理联系……,故埃及人民像伊拉克人民、叙利亚人民、希贾兹人民、突尼斯人民一样,是阿拉伯人民。”埃及无可置疑地属于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无论历史与文化都是如此。”他认为尽管埃及与非洲、地中海、法老、伊斯兰等地理环境和文化有特殊的联系,但都不能否定埃及的阿拉伯属性。他认为非洲仅仅是一种地理归属而不是政治归属,地中海是法国霸权主义的神话,法老文化是古代文化,而近代的埃及文化显然是阿拉伯文化。埃及也不是纯粹的伊斯兰国家,因为埃及有数百万基督徒,因此只有阿拉伯属性才是埃及的民族与文化特征。既然埃及属于阿拉伯国家,而且在政治上最强大、在文化上最发达、在经济上最富裕,地处亚非两大洲的交汇之处,因此埃及理应承担起阿拉伯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值得一提的是,胡斯里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对于战后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胡斯里提出了反对泛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统一”,倡导“阿拉伯统一”的政治主张,实际上也就是以泛阿拉伯主义取代泛伊斯兰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是近代以来伊斯兰世界面对西方殖民侵略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代表人物首推伊斯兰改革主义的着名思想家阿富汗尼,其宗旨和目标是建立一个伊斯兰的“联合政府”,包括什叶派的伊朗在内,团结在伊斯兰哈里发的周围,通过伊斯兰联盟抵制欧洲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和干涉。阿富汗尼将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旨确定为:以《古兰经》为伊斯兰民族的指南和向导,沿着先知穆罕默德的足迹,继承四大哈里发的传统,在统一的伊斯兰民族之间建立公正、安全和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伊斯兰政府,作为所有伊斯兰人民的领导核心,广泛实施伊斯兰教化,追踪先人哈里发的足迹,恢复伊斯兰昔日的荣耀,让伊斯兰的旗帜飘扬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的领土上。”泛伊斯兰主义在近代的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曾一度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当泛伊斯兰主义沦为奥斯曼帝国推行****统治和泛突厥主义的工具时,引起了阿拉伯民族对泛伊斯兰主义的反感,并遭到了日益崛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批判。

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关系作出最系统论述的是萨提·胡斯里,“如何处理阿拉伯统一和伊斯兰统一,如何解决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关系,一直是胡斯里着力解决的问题,他在同塔哈·侯赛因的争论中,已把伊斯兰现代主义者反对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问题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并竭力证明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并不矛盾”。胡斯里关于泛阿拉伯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关系的理论是在分析和批判“泛伊斯兰主义精神之父”——阿富汗尼

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为阿富汗尼创立的泛伊斯兰主义作为对殖民主义的政治和宗教反应构成了伊斯兰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胡斯里之所以与泛伊斯兰主义进行争论,在于“他看到了泛伊斯兰主义对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挑战”。在如何区分和处理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阿拉伯统一与穆斯林统一关系的问题上,胡斯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胡斯里反对阿富汗尼关于宗教共同体优于民族共同体的观点,对“乌玛”进行了现代的民族化的理解,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超越泛伊斯兰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按照阿富汗尼的观点,人类由不同的共同体构成,每一个共同体都“像个生物有机体,有其特有的架构,直接取决于其独有的灵魂,因此每一个共同体就像每一个人一样,它的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它的命运、幸运与不幸都不同于其他的共同体”。阿富汗尼区分了以宗教为纽带联系和以民族为纽带联系的两种社会组织形式,并认为宗教纽带优于民族纽带。对于穆斯林而言,伊斯兰教构成了比任何民族联系都更为不可分割的文化基础。从伊斯兰教产生以来至今,穆斯林的历史表明穆斯林对宗教纽带的认同超过了对任何种族关系和民族集团团结的认同,这也正是土耳其人和伊朗人并不反对阿拉伯人统治的原因所在。尽管阿富汗尼也承认民族的存在,但他通常都强调,对于穆斯林而言,只有伊斯兰教才能构成民族的根基,历史已经证明伊斯兰教是优于其他任何纽带的联系方式。因为在伊斯兰史前时期阿拉伯人不能产生高级的文化运动,也不能以共同的阿拉伯认同为基础完成统一,只有伊斯兰教“能够在短时间内将阿拉伯民族从残暴、野蛮的原始种族提升到智慧和文明的高级水平”。

如前所述,胡斯里坚持以语言和历史作为民族联系纽带和构成要素,主张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高于一切,他所着眼的是阿拉伯民族的统一,而不是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统一。胡斯里在理论上反对阿富汗尼关于“乌玛”的观点:阿富汗尼提出的“乌玛”是宗教共同体,而胡斯里则认为“乌玛”是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阿富汗尼认为“乌玛”来源于神的意志,而胡斯里则认为“乌玛”是一个自主的实体。从中不难看出,胡斯里对传统伊斯兰政治文化中的“乌玛”概念进行了比较现代的理解,他所理解的“乌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信仰为基础的宗教共同体,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它是一个起源于欧洲思想的现代术语,尽管它仍然与伊斯兰教乌玛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它的运用对于阿拉伯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斯里对“乌玛”所作的民族化的理解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伊斯兰教和现代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作的“宗教共同体”的理解。这在胡斯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即胡斯里开始明确主张以现代的民族认同超越传统的宗教认同。他指出,“‘阿拉伯家园’(The land of the Arabs)并不仅仅限于阿拉伯半岛……每个将阿拉伯语言作为居民语言形式的阿拉伯国家都是这个家园的一部分。”“所有与阿拉伯国家相联系并且操阿拉伯语言的人,无论他作为公民的国家官方名称如何,宗教信仰如何、祖先与家族历史如何……都是一个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一个单一的乌玛(a single Umma):埃及人、伊拉克人、马格里布人都是这个单一乌玛一一阿拉伯乌玛的人民和分支。”“阿拉伯主义……不仅是令人惊叹的过去的繁荣,而且是即将为‘阿拉伯国家联邦’(United Arab State)产生所证明的光辉未来的起点,同时也是复兴的‘阿拉伯乌玛’(Arab Umma)通向伟大的科学与文明巅峰的开始”。

第二,胡斯里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批判了作为奥斯曼帝国统治工具的泛伊斯兰主义及其向泛突厥主义的蜕变。

胡斯里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观点并不局限在理论方面,而是从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为奥斯曼帝国所利用的泛伊斯兰主义已经完全变成帝国****统治的工具,逐渐蜕变为泛突厥主义而丧失了伊斯兰教的内容,并且引起了阿拉伯人对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怀疑和不满,这也恰恰构成阿拉伯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胡斯里看来,1909年泛都兰主义的兴起是一个历史分界线,从此开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失去了它的伊斯兰教内容,而走向了对阿拉伯人‘土耳其化’的转变,这就是中东新月地带和阿拉伯半岛兴起的阿拉伯民族运动新高潮的根本原因。”胡斯里的分析不无道理,因为20世纪初期阿拉伯民族主义发展的直接原因正是以下三个因素: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民族沙文主义政策;奥斯曼帝国的残暴政策;协约国对阿拉伯人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支持和鼓励政策。胡斯里意欲说明的是,奥斯曼帝国作为伊斯兰国家的政府,一方面其残暴的****统治引起了帝国内各民族的反对,而青年土耳其人的“土耳其化”的政策使奥斯曼帝国失去了伊斯兰教的内容,泛伊斯兰主义不仅已经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工具,而且由于帝国内各民族的独立与自治运动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胡斯里对奥斯曼帝国利用阿富汗尼的泛伊斯兰主义作为统治工具的意图坚决反对,而对1916年的阿拉伯民族起义以及1918年起义后建立的大叙利亚阿拉伯国家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1916年的阿拉伯民族起义标志着阿拉伯民族的觉醒和政治觉悟水平的提高,而后者的重要意义在于建立了第一个阿拉伯民族国家。

胡斯里在反对泛伊斯兰主义,主张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同时还对阿拉伯统一与穆斯林统一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且得出了阿拉伯统一优于和高于穆斯林统一的观点。胡斯里认为当时的社会舆论非常关心穆斯林统一和阿拉伯统一的关系,关于二者的关系问题,胡斯里以设问的形式列举了主张穆斯林统一的人们所提出的诸多问题:“为什么你对阿拉伯统一感兴趣?为什么你忽视了穆斯林统一?难道你看不到穆斯林统一远远高于阿拉伯统一的目标,穆斯林统一的力量远远大于阿拉伯统一的力量?难道你不同意东方宗教感情远远高于民族情感吗?为什么你希望我们把精力耗费在虚弱的民族情感之上而忽视强大的宗教感情呢?你相信语言的多样化能够阻碍穆斯林统一吗?难道你没有发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共济会和其他制度把不同语言、种族、国家和气候中的人们统一在一起吗?难道你没有发现上述差别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阻碍产生源于相互接近、为一个计划和信念协商的共识吗?难道你不知道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的每一个穆斯林都相信印度、日本和欧洲的穆斯林都是和他们并肩生活的兄弟吗?”针对上述问题胡斯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阿拉伯统一优于穆斯林统一的原因所在:

(1)胡斯里指出阿拉伯统一的实现更具有现实可能性,实现的难度小于穆斯林统一的实现,而且阿拉伯统一是实现穆斯林统一的基础。

胡斯里面对人们的诘难,他首先进行了反问,指出“穆斯林统一和阿拉伯统一可以进行如下比较:穆斯林统一是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理想愿望,还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呢?假如选择前者,穆斯林统一的实现比阿拉伯统一的实现是容易还是更为困难呢?(阿拉伯统一和穆斯林统一)这两个方案中的其中一个一定排斥另一个吗?有办法在不实现阿拉伯统一的情况下实现穆斯林统一吗?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加以思考和分析,我们就会清楚地界定穆斯林统一和阿拉伯统一的含义,并且澄清对这两个术语理解的模糊性。”

胡斯里进一步分析指出,阿拉伯统一的实现毫无疑问需要一个所有阿拉伯国家政治联盟的出现,而穆斯林统一的实现需要一个所有穆斯林国家政治联盟的出现。众所周知,穆斯林世界包括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的一部分、东南亚和中亚,还没有考虑到欧洲和亚洲的分散的穆斯林,例如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波兰、日本、中国。“任何了解这些事实并且洞察穆斯林世界地图的人,任何注意到阿拉伯世界在穆斯林世界位置的人都将得出结论:阿拉伯统一的实现远比穆斯林统一的实现容易,而后者则不可能实现,即便能够实现,也除非先实现阿拉伯统一。”“任何理智清醒的人都不可能相信把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马来人、黑人统一在一起而又否认阿拉伯统一的可能性”。“穆斯林统一理想固然比阿拉伯统一更加包容、广泛,但是不推动阿拉伯统一就不可能推动穆斯林统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反对阿拉伯统一的人同时也在反对穆斯林统一。”因此,胡斯里的结论是阿拉伯统一不仅比穆斯林统一更具有现实可能性,而且是穆斯林统一的前提条件,这在逻辑上是合理的。

(2)胡斯里指出通过历史回顾可以发现,利用宗教所完成政治统一十分有限,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宗教已经难以完成政治统一的任务。

胡斯里指出,“回顾历史并总结宗教对政治统一的影响,我们发现宗教除了在中世纪以外,并不能把操不同语言的人们统一在一起,即使在中世纪,通过宗教实现政治统一的时间和地域也都非常有限。”在穆斯林世界,政治统一仅仅在伊斯兰教初期存在过,因为环境的变化,伊斯兰统一无法长久地支撑。他指出,在阿拔斯王朝,尽管哈里发在权力和荣誉上都达到了顶峰,但是仍然不能将所有穆斯林统一在自己的政治控制之下。哈里发统治的土地也不能长久而有效地保持政治统一。之后,哈里发对部分地方行省的控制就变得徒具象征意义而不是现实,并且无法阻止一系列地方行省转变成独立的政治实体。在哈里发失去了“有效的统一”和“真正的权力”后,伊斯兰教的传播采取了独立于政治权威之外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由商人、圣徒和托钵僧完成的。“总之,在穆斯林世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从未在任何时候形成过政治统一。因此,在社会生活十分单纯、政治关系非常原始、宗教习俗控制着人们行为和思想的过去数个世纪里尚无法实现政治统一,那么,在社会生活复杂化、政治问题变得更加棘手,科学技术已经将人们从传统宗教信仰中解放出来的本世纪,更没有实现政治统一的可能。”

第8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鉴于阿拉伯语教学在宁夏各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参差不齐,必须有效整合现有的阿拉伯语教学资源。阐明其背景,硬件与软件要素,建立语言性、文化性与思想互统一的定位,能够明确阿拉伯语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步骤,使之有序地推进,全面地展开。

关键词:阿拉伯语;学科建设;

一、引言

宁夏作为民族融合的典范地区,五十二年来在谋求多民族共生之计方面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道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阿拉伯地区与宁夏回族地区经济文化方面的地缘人缘维系逐日凸显。为配合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应全球化进程包括文化多元性协调统一在内的总趋势,伴随着公民社会的整体推进,应对信息化社会复杂多变的形势,都要求人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多种理论框架,进一步深化对阿拉伯语言文化历久弥新内涵之再阐发,以促进多民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其中的阿拉伯语学科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助力宁夏整体发展的一项紧要课题,日趋鲜明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二、宁夏阿拉伯语学科建设背景

随着中阿论坛在宁夏实现连年举办,阿拉伯语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这是个百年难遇的良机,也是需要阿拉伯语学科迎接的挑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本次中阿论坛中,宁夏本地能够胜任阿拉伯语笔译与口译的人才为数不多,同声传译人员全自北京等地高薪聘请。宁夏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把培养阿拉伯语人才作为重点,以应对扩展外贸领域,科研旅游等事业的当务之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工程。在自治区领导的大力关怀和全面支持下,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已正式成立。宁夏阿拉伯语教学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国家民族宗教部门批准成立并直接领导的伊斯兰教经学院和同心阿拉伯语学校,也有市、县级教育部门批准并进行监督办学的民办阿拉伯语学校。鉴于阿拉伯语教学在各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参差不齐,必须有效整合宁夏现有的阿拉伯语教学资源。培养出服务于发展民族区域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已有九年办学的基础上,深度开发与地区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宁夏大学有义务在阿拉伯语学科建设方面先行一步,发掘其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可行性,使其进一步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概念就是“学科建设”。(蔡薇伊力米热•伊力亚斯,201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只有搞好学科建设,使其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现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才能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才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宁夏阿拉伯学学科建设的构成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阿拉伯学科建设尤其是硬件建设主要由如下内容构成:第一,阿拉伯学学科团队建设。可以聘请在本学科领域中水平最高、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研究方向上,也要聘请学术造诣较高的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并给每个学术带头人配备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这样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研究人员组成金字塔形的学科梯队结构。(彭丽艳,2010)建立健全学术带头人选拔机制,实施优胜劣汰的考核滚动机制,以及引进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都是其核心要素。旨在培养一批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无论是在具体的教学机构、还是政治、经济等学术研究部门,因人员的学缘层次在各架构间及各单位间,开展交流或定聘,进行合理调配,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从而进军学科前沿,承接重大项目,保证宁夏阿拉伯学科的整体利益。第二,阿拉伯学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平台的搭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平台建设,如科研基地建设、环境条件建设、设备平台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这一方面尚需国内投入,国外引进等大量准备;另一方面是学科机构平台、项目研发平台等的建设,如在某一学科领域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阿拉伯学研究中心,宁夏-迪拜研究中心等),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与外地本学科或其他学科对话的能力,同时也能进一步为本地阿拉伯学科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获得稳定的课题资源和学生就业渠道。同时,尝试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之上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际上也是教学科研组织的一个创新,适应了科学发展的趋向,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隔离,有利于学科建设中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巨大资源。研究中心既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拟组织;既可以是正式组织,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它集教学、科研、学术交流、行政管理和为社会服务为一体,是学校的基层教学与科研组织。第三,阿拉伯学教学体系建设。包括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建设、教材建设等。其中课程建设也可尝试进行课程群设置、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设置等,力争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的学生,打造课程名牌、教学名师与学科优势。第四,阿拉伯学评估体系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是教学评估的落脚点,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性、内生性、多样化、多视角”等特点(,别敦荣刘香菊,2010)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质量为核心来构建教学评估体系。其次要逐步完善学术成果评价、学术成果推介和转化等内容,以期对科研水平进行有效评定和监督。同时也可尝试改变现行以教师个体为对象的评价模式,建立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的团体式评价制度,强化团队意识,优化团队结构,培育团队精神,促进教师合作。

四、宁夏阿拉伯学学科建设的定位

语言性、文化性与思想互统一的定位。从宏观上来讲,阿拉伯语言是阿拉伯学学科层次中的主干与核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阿拉伯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国别社会、历史宗教等领域的深度研究,作为宁夏“向西开放”战略智库建设的有力组成部分,以其与区域特色经济相配伍的理论建构设想,符合语言学科发展的内在必要性,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性。如何深化阿拉伯学科内涵,如何突破宁夏对外往来中的经济与政治瓶颈,看似两条平行线,事实上却在路径与意义上有重叠交叉之处。阿拉伯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相应地宁夏这个内陆省区在中阿友好合作之路上的坚定前行,更是促使宁夏阿拉伯学科快速起步腾飞的坚强后盾。

五、结束语

伴随着宁夏阿拉伯学学科规划区级课题的立项,宁夏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已成功申请到“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硕士”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在酝酿按照一定的路径,参照他校成功的模式,并结合相应的经验教训来开展研究生教学。并积极寻求在此基础上,阿拉伯语博士点的申办,以及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以此设立部分建设指标、投入专项资金。宁夏阿拉伯语学科建设起步之初,固然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结合本地资源,走出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则更可期待。期间尚有许多具体命题研究贯穿于各专项之中,比如阿拉伯学院立院之本的“阿拉伯学”如何建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盼望前辈清囊指点,与有识之士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蔡薇;伊力米热•伊力亚斯.新疆高校俄语专业学科建设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3(08):65-67.

[2]彭丽艳.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09):1-4.

[3]杨菊先,周琦,胡义伟.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策略[J].教育与现代化,2010(96):71-74.

[4]别敦荣,刘香菊.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研究:实践价值与学术价值相得益彰的持续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56-64.

第9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中东学;人文学科;中国特色;电子资源

文章编号:1673—5161(2012)04—0112—09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码:A

目前,在全国开设中东语言的各大专院校中,纸本文献资源普遍存在着少、旧、偏等问题。中东语种的书刊出版量少、购书途径少、经费少、专业馆员少,造成书刊数量少,资料老旧,缺少后期加工和维护。在此情况下,如何改善我国中东研究的文献数量和质量,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东学,是摆在当代中国中东研究学者们面前极为现实的问题。

电子资源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专业的电子期刊库、电子书库相较于搜索引擎搜得的数据有更精确、更权威且无知识产权纠纷等优势。与纸本资源相比电子资源有以下优点:时间上,电子资源可以从19世纪创刊号一直延续到最新一期刊物;空间上,一个数据库可以包含中东国家和美、英、德、法等国的书刊资源;学科上,其包含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拟对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中东研究相关的电子资源和相关问题作了系统梳理。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科技水平、互联网政策落后,所以来自这些国家的资源相当少,相关电子资源多来自西方世界。这些电子资源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波斯语、土耳其语、英语、德语、日语等语种。中文资源因已有学者做过讨论,故不在考察之列;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相关资源也不作为本文考察对象。

一、电子书库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电子书资源包含中、阿、英、德、法等语种,本文对与中东研究相关度较高的几个数据库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World eBook Library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PDF格式电子资源之一,共有125个专辑,超过100种语言的100万册电子图书和电子文档,和2.3万本MP3格式的有声书。该资源涵盖广阔,包含语文学、哲学、法律、历史、经济、自然科学。对于中国的中东古典语文研究,极好地弥补了相关语言纸本书籍,特别是权威著作典藏严重不足的缺陷。笔者对该库相关语言书籍做了一个初步统计,列表如下:

以上文库包含的文献如下,阿拉伯语:1864年Bulaq出版社首版《一千零一夜》的重印本,19世纪改革家阿里·穆巴拉克的改革方案、哈菲兹的诗集等;巴列维语:祆教的两部经书《阿维斯塔》手抄本和《Arda Viraf》;英语:William Wright的《阿拉伯语语法》、Emil Friedrich Kautzsch的《希伯来语语法》;德语:Theodor NSldeke的《简明叙利亚语语法》,August Dillmann的《埃塞俄比亚语语法》,Carl Brockelmann的《阿拉伯文学史》、《闪米特语语法》、《基督教东方教会文学史》等公认的扛鼎之作。

(二)剑桥书库

该书库址剑桥大学出版社电子书平台。它除了能提供老版本的权威书籍外,还能提供各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社会语言学这块。在语言学类书籍中,有多部社会语言学的著作涉及本地区语言现状与语言政策。最值得称道的是剑桥书库提供了《剑桥世界古代语言百科丛书》(Cambridge Encyclopaedia ofWorld'sAncientLanguages),可以说,它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语言最好的入门书籍。

(三)EastView阿语书库

EastView公司的Kotobarabia数据库是全球第一个也是迄今最大的阿拉伯语电子书数据库。该库包含了4000多册阿拉伯语电子书,绝大部分为当代埃及出版物,其中有关东正教会的书籍是国内罕有的。该库的分类法差强人意,同一本书会同时出现在几个大类之下。另一个缺点是藏书质量不高,比如文学类连埃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作品也没有收录。语言类书籍基本都是初级教材、简单的词汇手册等,且舛误颇多。

(四)de Gruyter书库

Walter de Gruyter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出版社之一,出版各种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二战前,德国学者在中东研究领域中成绩斐然,当时不少此类著作是由该出版社问世,因此该书库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稀缺文献,如:《古代近东战争与伦理》(Warand Ethic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苏美尔及阿卡德文献汇编》(Repertorium der sumerischen und akkadischen Texte)、《亚述楔形文字文献2—4辑》(Keilschrifttexte ausAssur 2—4)、《古阿维斯塔语句法学与风格学》(OMAvestan Syntax and Stylistics)、《赫梯语词源字典》(Hitite EtymologicalDictionaries)等。此外,该书库也提供了不少近年来在社会语言学、音系学、语言政策、文学等方面的中东研究成果,如《西意第绪语的文字语音结构》(Graphische undphonetische Struktur des Westjiddischen)、《现代希伯来语动词直陈式构成》(PredicateFormation in the Verbal System of Modern Hebrew)、《中亚突厥语族与文学》(The Turk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Central Asia)、《阿拉伯书面语、口语中的动词》(The Verbin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Arabic)等。

二、电子期刊数据库

(一)Jstor数据库

Jstor是著名的回溯期刊库,它可以提供从创刊号以来的完整卷期,包括从杂志封面到末页的完整信息。与现刊大约有3~5年的间隔,与其他现刊库搭配构成较完美的组合。对于中东人文、社科研究的许多领域国内学界尚未开展,3~5年的间隔期不会成为大问题,反而该库提供的从创刊号开始的完整卷期可以为我们清晰展现国外该领域学术发展的脉络。

在中东人文、社科研究中,该库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少期刊。在语文学方面有:芝加哥大学的《近东研究学刊》(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荷兰博睿(Brill)出版社的《阿拉伯语》(Arabica),《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报》。文化研究方面有美国东方研究学会的《美国东方研究学会学报》,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皇家亚洲学会学刊》,Taylor&Francis出版社的《英国中东研究学刊》,英国安卡拉学院的《安纳托利亚研究》。政治、法律研究领域有荷兰博睿出版社的《阿拉伯法律季刊》,印第安纳大学的《中东妇女研究学刊》,剑桥大学的《国际中东研究学刊》,Taylor&Francis出版社《中东研究》。文学领域有:埃及开罗美国大学的《比较诗学学刊》,荷兰博睿出版社的《阿拉伯文学学刊》。

(二)EBSCO数据库

EBSCO数据库中的人文学科收录逾1900种人文学期刊,其中有近600中全文期刊。语言学和语文学杂志有:荷兰博睿出版社的《印度一伊朗学刊》和《阿拉姆语研究》,美国的《楔形文字研究学刊》。文学类期刊有荷兰博睿出版社的《阿拉伯文学学刊》,Routledge出版社的《中东文学学刊》(Edebiyat: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Literatures)。文化研究方面有博睿出版社的《波斯研究学刊》(Journal of Persianate Studies),Routledge出版社的《伊朗研究》、《南亚历史与文化》和《地中海历史评论》,英国的《古代伊朗》(Iranica Antiqua)和《地中海研究》,科威特的英、阿双语期刊《阿拉伯人文学刊》(Arab Journal for theHumanities),土耳其的《突厥学研究学刊》(Turkbilig/Turkoloji ArastirmalariDergisi)和《土耳其文化与Haci Betas Veli研究季刊》(Turkish Culture & Haci Bektas VeX Research Quarterly),法国的《土耳其文化》,美国的《现代意第绪文化》。在经济学、政治学研究领域有《中东经济文摘》,Routledge出版社的《北非研究学刊》、《中东研究》和《中东评论》。在社会学和宗教研究领域有《中东妇女研究学刊》,《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基督徒关系》(Islam & Christian—Muslim Relations),《伊斯兰哲学学刊》等。

(三)Taylor&Francis数据库

Taylor & Francis公司属下有著名的Routeledge出版社。文学研究方面有:《中东文学》(Middle Eastern Literatures:incorporating Edebiyat)。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有:《非洲语言研究》,《当今语言规划问题》(Current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当今语言与社会问题》(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andSociety)。文化与地域研究领域有:《当代南亚》、《土耳其研究》、《中东研究》、《以色列事务》、《北非研究学刊》,《中东非洲学刊》、《阿拉伯研究学刊》。

(四)剑桥期刊数据库

剑桥大学的期刊库与电子书库的搜索可以互通,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它的期刊主要有《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报》,《皇家亚洲学会学刊》。剑桥大学的《现代非洲研究学刊》,《现代亚洲研究》。以及《国际中东研究学刊》,《阿拉伯科学与哲学》(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五)牛津期刊数据库

牛津大学有着深厚的人文研究传统,旗下的牛津期刊库中有著名的《闪米特研究学刊》(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该刊1955年创立,专注于闪米特语言和相关文学的研究。其他相关期刊还有:《非洲经济学刊》、《现代犹太教》、《美国犹太协会评论》、《大屠杀与种族灭绝研究》、《伊斯兰研究学刊》等。

(六)CiNii日本论文库

日本的中东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起东芝等企业已着手研发阿拉伯语的手写识别技术。村冈崇光是国际知名的中东古文字专家,青年学者佐佐木嗣也在以色列大学教授闪族语对比语言学,佐藤顺子在阿拉伯语贝都因方言的研究中,创立了韵律模块说。所以日本的相关学术期刊也很值得我国学者关注。在该库中有以下相关期刊:《日本中东学会年报》,《宗教研究》,《宗教与社会》,《伊斯兰世界研究》(ィスラ一厶世界研究),日本阿拉伯协会(日本ァラヴ协会)的《阿拉伯季刊》。

(七)Carin法语数据库

Cairn.info成立于2005年,其学术期库收录了255种来自法国、比利时、瑞士和加拿大的高品质学术期刊,文章约13万篇。主要包含有以下相关期刊:《非洲与历史》(Afrique&histoire)、《东方学学刊》(Bulletin d'dtudes orientales),《大屠杀研究》(Les Cahiers de la Shoah)、《非洲研究》(Cahiers d'etudesafricaines)、《文化与冲突》(Cultures&Conflits)、《地缘政治论坛》(Outre—Terre)、《亚述学评论与东方考古学》(Revue d'assyriologie et d'areheologie orientale)、《国际关系》(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国际战略评论》(Revue internationaleet stratdgique)。

《世界经济与地缘政治年鉴》(Etat du monde)是Carin数据库中颇有特色的部分,提供超过200个国家的相关信息,包含年度评论、统计资料、大事年表、地图、参考文献等,内容翔实,可回溯至1981年。其中关于大中东的内容包含在东北非洲(Afrique du Nord—Est),肥沃新月地带(Croissant fertile),马格里布(Maghreb),地中海东岸(M6diterran6e orientale),近东(Moyen—Orient),阿拉伯半岛(P6ninsule Arabique),尼罗河谷(Vallee du Nil)等部分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电子资源文献建设与中东学的学科建构

从上外与中东研究的相关教学和研究单位来看,电子资源的利用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师生、研究人员还习惯于使用纸本资源,且集中在中文和相关中东语言的纸质文献,西文资料的使用率很低。大部分教师对电子资源的利用还习惯于首先使用google等搜索引擎,而非本校的电子数据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部分教师还没有自觉使用电子资源的习惯。上外图书馆虽然多次组织相关电子资源的使用说明和推广活动,但听众还是学生居多;其次,中东各国的IT业都相对落后,大部分国家有不同程度的新闻检查制度;再次是学术传承使然。中东各语言专业建立时我国尚未开放,学术交流仅限于对象国和本国同行之间,学者对西文资料的运用能力和重视程度不高。

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一是继续扩大电子资源推广活动的力度,最好能深入学院,与各学院协调好,尽可能扩大受众面。可以请各专业对电子资源利用相对熟悉的教师谈谈他的使用心得和技巧。特别是邀请海外学者或者留学人员现身说法,提高对电子资源利用的认知;二是对于语言对象国电子资源的相对缺乏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上外的校际合作关系。特拉维夫大学的摩西·达扬中东及非洲研究中心是专门研究中东近代史和当代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图书馆有1950年以来最为详尽的世界各地当代阿拉伯语新闻存档:2000种1100万份阿拉伯语报纸、杂志、期刊。该馆还有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英、以有关中东事务的广播监听报告和拥有10万条1979年以来英、法、阿三种语言出版的中东事务出版物的电子目录数据库。现任特大校长AronShai先生是中国问题专家,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将大大推进上外中东研究方向的电子资源建设;三是将上外购置的几个资源库里中东研究方向的资源集中起来,为师生们做一个分学科的导航,方便他们的搜索,从而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

我国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朱威烈先生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呼吁建立中国的中东学。所谓中东学,即对中东地区的语言、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考古、政治、社会、经济、国际关系乃至科技史等跨人文、社会两大学科门类的综合叉学科。对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东学应该对应的是狭义的东方学(Orientalism)和区域研究中的中东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的中东学应既要包含侧重于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学科,即以古籍文献中的中东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研究,也要包括侧重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国际关系等学科,即以当今现实中的中东为研究对象的社科研究。西方国家的中东研究既有西方中心论、新老殖民主义等带有意识形态及价值判断的中东研究,也有追求事实真相不带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中东研究。我们应大胆借鉴后者,结合中东本地区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学者自身的田野调查来构筑中国的中东学。

对于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西方中东研究,年轻的中国中东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方面主要包括:

首先,中国中东学刚刚建立,亟需积累资料。如同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在国外一样,中东研究的某些领域,特别是伊斯兰教以前中东地区的文献几乎全在西方国家的图书馆或档案室里。西方学者在两百年中,搜集、整理、翻译和考证了大批中东地区的古代文献。他们在中东各地做的大量田野考察,积累了众多的社会学、人类学一手资料。最早的阿拉伯文印刷品诞生在意大利,荷兰从16世纪起就成为中东各语种书籍的印刷中心,这类文献出版年份横贯19~21世纪,出版地遍布西欧、北美各国,且每本书的印刷量都很小。如果搜集传统纸质文献,极有可能事倍而功半。如前所述,在电子资源中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加速了我们的资料积累。在我国新疆境内有古代中东文字(如粟特文、摩尼文等)的文献出土,而懂得这些语言的中国学者极少,对这些文物的考证需求助于西方学界,电子资源也能改善这一状况,缩短培养此类专才的时间。

其次,西方学者在中东研究中形成的一套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当今,中东研究领域掌握话语权的依旧是西方学者,因为除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优势之外,其几百年深厚的以语文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积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语文学有一套严格的方法论,强调深入到语言的背后,追究文本描述的内容和思想。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家都受过严格的语文学训练,如弗朗西斯·福山就曾在康奈尔主修古典学。中国学者从20世纪初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大师们也深得西方“语文学”之精髓,将之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学术的基石。1928年傅斯年先生创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Academia Sinica),从其英文名称就可见傅先生对语文学的重视。朱维铮先生谈论文化研究时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播从来是有层次的。作为研究者需要关注的,一是文本的清理,二是历史事实的清理”。

再次,近200年来,西方国家既是中东的研究者,也是中东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在这些电子资源中,也有他们参与中东历史进程的记录、研究和评价。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人对中东的态度,政策制定过程和背后的政治、经济考量。在此基础上,结合中东当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中国学者就可以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中东的历史与现状了。

最后,也有相当数量的来自中东地区的学者,在西方以西文出版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希提和萨义德了。对于电子资源中的这部分内容理当值得我国学者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