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青年与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青年与传统文化

第1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 青少年 教育

一、加强青少年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在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中,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异国使臣、商贾、僧伽、将士、艺人的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荣辱与共,积淀了金张掖丰博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蕴,留下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一大批在学术成就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代表性人物,如郭瑀、刘昞、索靖、张穆、张斌、张湛、祁嘉等勤奋好学、著书立说、兴办学校、聚徒授业,传播和发展了金张掖传统文化。金张掖的历史文化、宝卷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社火文化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而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地域特点在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因此,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思想和观念的形成。

二、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一)筛选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把传统文化请进课堂

依据传统文化在本土逐渐削弱的现状,曾有学者极力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增加古传统文化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我校曾专门组织一批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以“走进金张掖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金张掖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了金张掖佛教文化、张掖悠久历史、金张掖宝卷、张掖民歌、红色金典文化、民风民俗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确定了每周两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往今来歌颂和描写金张掖的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裕固族民族舞蹈,观看《塞上江南——金张掖》视频。学生在欣赏中流连于金张掖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有助于其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的提升,也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和健康人格的现代人目标。

(二)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一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将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比如,我们在校园西墙开辟了金张掖传统文化经典长廊,展示金张掖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作品;东墙则以西路红军浴血临泽、高台为主题,向学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创设班级文化,营造经典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组织一些反映地方传统文化的学生剪纸、书法、绘画、电脑小报、手抄报等作品展,既展现了学生的才艺,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可通过各种载体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比如,我校曾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欣赏肃南裕固族民歌,体验民族情趣;诵读金张掖美文,争做谦谦君子;瞻仰临泽、高台烈士陵园,追寻文化之魂;走进历史名人,弘扬中华美德;采撷文化元素,创建班级特色;参观大佛寺,感悟地方文化的精髓。另外,传统节日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享受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如2012的清明节,学校开展了“悼念西路红军”实践活动,活动以收集“西路红军英勇作战”材料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了解西路红军在张掖的作战经过,于是各种版本、不同出处的红军传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西路红军的英雄事迹一时间成为学生聊得最多的话题。与此同时,学校广播站播放了影片《西路红军浴血河西》,影片生动描写了在“临高战役”中高台失守、西路军遭受重大损失、临泽陷入敌人重围的危急关头,秦基伟将军指挥只有后勤部队、警卫连和妇女团的微弱兵力,与数十倍于己、武器精良的马家军精锐部队浴血鏖战三昼夜,在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情况下,最终胜利突围的传奇经历。学生看着西路军的悲壮历史,身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更增添了学习英雄、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的决心和信心。高年级自发组织学生开展“颂英雄业绩 扬时代风采”诗文诵读比赛,从的《七律长征》到的《梅林三章》都成为学生争相诵读的佳作。金张掖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行动的智慧,我们的期待得以实现。

(四)利用互联网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事,很多青少年每周甚至每天都会上网,所以可借助网络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第2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然而,当代青少年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如何,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怎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有效方式又是什么等,对这些紧迫的问题,人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为此,本课题组对保定市部分高校、中学共254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的调查中,有85%的学生表示喜欢或非常喜欢,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调查又发现,有65%的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全四书五经包含哪些著作,32%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这表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他们的实际文化素养之间还存在很大距离。这同时表明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效果不是很理想。以此为依据,笔者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缺失的归因

(一)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方面,它为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敞开了大门,为我们新时期的文化选择提供了新的境界、新的标准和新的范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极容易影响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从而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及多种意识形态蜂拥而至,对当代青少年已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形成猛烈的震荡和冲击。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建立在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很难想象,一个从小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缘,吃着洋快餐、看着好莱坞大片和日本动漫长大的年轻人身上会有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积淀。我们更难想象,一个对于自己的民族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的年轻人,会自然地产生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二)学校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淡化

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但却增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不少大学生面临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目前,大学教育奉行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和功利色彩较浓的实用主义。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大学生花在外语、计算机上的时间远远大于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不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我们必须正视和客观地面对这些问题,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寻求出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真正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教育理念。

(三)传统文化不敌大众传媒的强势舆论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猛烈碰撞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竞争力明显输于强势的现代舆论。传统文化中承载的民族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民风民俗等优秀文化因子逐渐从部分青少年的视线中淡出。大众传媒以其高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统摄着人们的思想领域,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音符取代传统文化,以绝对优势影响社会的整体精神走向。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淡化和缺失,削弱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陶冶和净化功效,降低了其对中华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使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体系呈崩溃和瓦解状态。

二、探索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与规律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必须看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一)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首先,要提高父母的传统文化素质,增加家教中传统文化的分量。由于历史上多次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批判和否定,现在的父母依然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的寥若晨星,更谈不上对下一代的教育。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也只能面对古代文献“望文兴叹”。所以在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中普及传统文化,使之对传统文化产生内心的认可与接纳,传统文化的家教价值才有可能实现。其次,应强化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及西方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等,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逐步减少,亲子关系日渐疏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家庭则主要为孩子提供物质。这其实是教育中的一个误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因此,当前重树家教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强化传统文化在家教中的作用,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且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确立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无疑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正如调查所反映的,当前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而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根本改变。

1.改革当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到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方法刻板。现实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薪火传递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当前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方法的突破,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开展渗透式教育;寓教于乐,采用讲故事、歌谣、绘画、游戏、传统工艺等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2.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

从调查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是接纳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得不以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无力顾及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传统文化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甚至办起传统的私塾等,但结果也是倡导者芸芸,身体力行者寥寥,使这些活动大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没有从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中走出来。因此,国家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作为大、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

3.重视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

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多年忽视的缘故,当前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专业教师队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业余研究者所能胜任。国家应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那些品学兼优、资质良好、有志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个体,从小施以专门培养,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某一领域的专才或通晓各个领域的通才。

(三)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既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又是其重要目的。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当务之急是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传统成了落后、陈旧的代名词,历史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拖累与包袱。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趋于整齐划一甚至平庸低俗,文化品位越来越低。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将其作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和生动教材。还要重视对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和礼俗,发挥它们在教育和移风易俗方面的功能,营造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3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网络恶搞 传统文化教育 缺失

一、引言

网络是当今社会工作、学习、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工具,而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巨大,而这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恶搞行为因其搞笑性、独特性、极大的可发挥性对青少年一代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我们认为,网络恶搞行为表面看似只是简单的娱乐行为,实际其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传统文化视角下是不允许类似“鸟笼山剿匪记”等恶搞红色革命剧情现象出现的。网络恶搞现象之所以受到青少年一代的青睐,除了青少年自身叛逆个性的影响之外,文化维度中的高权利距离、后现代主义思潮、过度消费倾向、对传统文化的颠覆都是促成网络恶搞行为的原因。

二、网络恶搞的由来

“恶搞”是一个外来词汇,源于日语词汇くそ(Kuso),意为“可恶”“不善良的玩笑”,指一些游戏玩家在玩一个很烂的游戏时可以更加开心的“花招”。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网路的普及,“恶搞”这个词的意思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让人既头疼又无奈的“文化现象”。其实“恶搞”现象进入人们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中国互联网普及时间并不是很长,但“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随着消费主义文化正在以或多或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其内涵与形式”(李虹,2008)。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深入,中国在走向文化国际化的同时,资本主义文化促成了大众文化的平庸与伪民主化,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遗失”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无作为”,网络恶搞这种现象便在这种形势下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从简单的照片PS,将一些不匹配的人物形象进行嫁接,到把一些视频、影视文件重新配音,再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鸟笼山剿匪记”等将整个电影的剧情、配音重新编,等等,恶搞行为已经在技术层面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这些恶搞行为,居然能在网路上像病毒一般四处泛滥并广为青少年所青睐。这不仅仅歪曲了某些剧情、历史、文化,甚至为此还引出了一些民事纠纷。

三、网络恶搞行为的表现

1.网络恶搞,是一种背离传统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于青少年一代学习、汲取古代文学、文化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网络上时常会出现诸如“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使我不得开心颜!”“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改装版的古诗文,并且被许多人转载;语文考试试卷上会出现“左忠文公的名字是:左冷禅”(图1)、“英雄宝刀未老,老娘犹存”等现象。这些与网络上故意用错别字或者生拉硬套某些诗句是有很大联系的。在恶搞行为中,有些将革命时期模范人物雷锋同志的头像与网络流行人物“凤姐”的头像互换;将郭德纲出演的的影视作品剪辑、改编成2010南非世界杯主题曲;让三国中的许多名将谋士、才子佳人弹起电吉他、踢起“世界杯”,严重颠覆三国文臣武将的传统形象,而这些现象之所以被迅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很大责任。

2.恶搞中对于权威的挑战,对于政府行为的“调侃”、“讥讽”也都有其成因。根据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吉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利距离维度(Power Distance Index,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或组织中的等级制度或权力分配的容忍、接受程度。权力距离大的社会对等级制度或权力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不平等现象的容忍程度高。社会等级阶层较为明显,权威阶层拥有某些特别的权利),中国的权利指数得分为80,属高权利距离国家。其中人们对权力距离的敏感与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现实生活一些青少年对于权威的不满与蔑视被压抑之后便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所谓的“挑战”与“宣泄”。于是他们选择将某些国家领导人的形象PS成古惑仔或者的形象;甚至有些将《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红色经典进行所谓的“改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说:“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了解那些年给几代人打下的记忆烙印,更不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时代含义和价值准则,在无意中触及了神圣和权威,你们这一代人,以及以后的人不会再把某个东西当作惟一正确的了。”这种恶搞的风气会让人误以为对权威的挑战与叛逆行为便是自我个性的张扬,严重误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3.恶搞因为其风趣幽默的语言、叛逆荒诞的改编、古怪出奇的剧情等正对青少年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促成了网络恶搞的“循环作业”,逐步形成了“恶搞―网络发行―经济效益产生―恶搞动力获得―继续恶搞”的“产业链条”,而恶搞奉行弗洛伊德所言的“快乐原则”,随意解构、颠覆传统、权威、经典,从而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之后产生严重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恶搞毕竟源于生活,如若不加强监管,不从根源上切断其经济命脉,在效益的驱动下恶搞将会更加泛滥。

4.恶搞对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上面提到的古诗词改编:“美人卷珠帘,万径人踪灭”、“两岸猿声啼不住,惊起蛙声一片”“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借问酒家何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等,表面看产生了一些奇特的效果,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但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一代古诗词的学习;另外将帅哥称作“青蛙”,丑一点的女孩称作“恐龙”,将微软公司的Windows XP系统称为“插皮”,甚至还创造了一些新词汇如“脑残”(图2)、“杯具”、“洗具”,等等,“扭曲”了传统文化、文字的“新诗”、“新字”对于青少年一代的信息获取,以及汉语的纯洁度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网络恶搞行为的影响

1.网络恶搞严重歪曲了一些经典文化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普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念,而诸如风靡网络的“凤姐理论”中的“爱因斯坦发明电灯”,“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孔融让梨是“如果他吃大梨,哥哥就会打他”,等等,让许多青少年误以为一些荒诞无稽的言论便是真理。

2.恶搞是有其原因的,“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造成了传统社会中那种鲜明而刻板、生动而单一主体形象的瓦解。在这个瓦解与重建的过程中,主体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王建光,2007)。传统文化因其较为刻板且不容易被承认的原因被一些所谓的“捷径”娱乐行为所打败,青少年一代沉浸在从一些恶搞视频、图片中得来的“刮目相看”、“啧啧称赞”,以及自己的大作迅速传播所带来的之中,再不愿意十年寒窗苦读《论语》、《诗经》这些经典,更不屑于知晓“仁义礼仪”的传统文化。

恶搞迅速带来的与满足使他们迷失了价值取向,歪曲了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正如万俊人所言:“理性主义的‘同调’(homologie)正被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悖论推理’(pralogie)或‘异调’(heterologie)所淹没;理想主义的‘价值共识’正在被‘彻底非中心化’(radical decentralization)的‘无公度性’(incommensurability)所打破……”(万俊人,20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更有甚者,恶搞已经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禁忌区域,在记者对于红极一时的广州某小资报编辑“木子美”的访谈中,其对男女的语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关于频频更换:“快乐呀,当然,还可以研究男人,每个男人都有不同的内容。”(木子美接受媒体采访时语)这种关于性的乱搞、恶搞言行,以及对爱情与婚姻的荒诞取向,无疑会让许多青少年树立下正确的情爱、婚姻观念。

这些现象是可怕的,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能行五春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已经倡导人们用修身、孝弟、宽恭等来磨练品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恶搞风气盛行的社会,我们更应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维护正统文化的领袖地位,做好对青少年一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

五、结语

恶搞行为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在社会转型期内,青少年必须经历一个作出选择的时期,如若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些非主流文化、外来文化便会乘机而入,而且恶搞之所以能够快速传播也有其原因。

“恶搞作为青少年宣泄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充分表达了青少年群体学习生活的某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自主性、创新性、个性张扬的体现,其语言文字不乏幽默风趣,想象力丰富,而且有些恶搞的内容是在调侃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让人看了大呼痛快”(李虹,2008)。可见“网络恶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网络恶搞”是言路公开的一个有利渠道,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广开言路的作用。通过“恶搞”作品的传播,公众的内心得到了表达,许多“恶搞”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险、丑、恶,并彰显了社会应有的良心和正义(陈如敏,2007)。

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引导,让他们在充分发挥、享受年轻的活力与创造力的同时,对于历史、经典有更真实的了解,让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使命并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也要积极推进互联万素养教育,授之以积极的、有用的网络技能,增强网络信息、文化的识别、欣赏能力。只有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监管,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使青少年一代形成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才能抑制“伪经典”恶搞行为的肆意传播,才能弘扬社会正气,才能逐步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才能逐步消除使那些低速、恶俗的网络恶搞行为存在的经济基础,才能使其彻底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Greet 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McGraw- Hill Book CO,1991.

[2]陈如敏.“网络恶搞”的盛行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J].理论观察,2007,(3).

[3]李虹.恶搞――一种消费主义文化病[J].中国青年研究,2008,06.

[4]郑智斌.网络恶搞与网民互联网素养[J].南昌大学学报,2007,05,VOL38,(3).

[5]郭德纲大话版MTV南非世界杯主题.

[6]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41.

[7]王建光.“都市女孩”: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景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

[8]女用身体写作 木子美日记访问量激增:news.省略/s/2003-11-11/02312109068.shtml.

第4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作用

一、青少年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青少年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群众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先进文化作为引导和整合,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接班人,以群众文化传播和整合为工具,可以促使青少年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和载体。开展广泛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在内心树立起和谐社会的理想,进而在其成长过程中下意识宣传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主张。除外,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具备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的功能,对青少年的品质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丰富青少年的精神内涵,提升青少年的精神文化,促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青少年文化活动可以密切青少年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群众文化活动在青少年中的广泛开展,可以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断向社会教育全面延伸,而且还可以以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方式,更好地渗透到青少年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中去。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促使青少年不断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的对接。除外,开展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培养,不断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青少年文化活动可以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打下良好的智力支持

青少年文化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知识承载体,本身具有帮助青少年认识自然和社会,全面扩大知识领域以及有效提升生活能力的作用。在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中,青少年文化传授交流功能可以得到不断发挥,帮助青少年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青少年文化社会教育功能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比如,广泛性、业余性、灵活性以及普及性、实用性等等,可以不断为青少年开辟出广阔的学习空间,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能得以有效提高。

二、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活动

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必须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坚持以普及型活动为主,力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生动活泼,以满足广大青少年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要。 充分发挥文艺展演、才艺大赛、书画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的效果和作用,做好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

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和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组织开展健康有益、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依托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开展“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借助童谣、民谚、民谣、卡通、版画、民间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校园文化节”、“青少年文艺展演”等大型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于青少年的心灵,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加强对青少年文化脉搏的把握,不断加强对青少年文化的引导与鼓励,对现有的用来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对青少年文化现象和文化热点进行关注,在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时要注意将对青少年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不断加强对青少年文化的宣传和引导,不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青少年文化氛围。

三、如何为青少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青少年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要以青少年的参与情况为基础,对青少年的引导以及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形成作为活动开展的侧重点。在活动中要抓住重点,以青少年为主体,打造出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品牌,全面形成良好的示范和教育意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达到良好的教育意义。不断促进青少年文化的全面繁荣和活跃,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⒖嘉南祝

[1]李学再.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3).

第5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有三:1.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2.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3.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四:1.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2.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3.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之中.4.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关键词:传统教育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性传统教育机制和系统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传统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薄弱现象.为此,作者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当前我国青年传统教育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可行性方法,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6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一、青年文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形式和功能

(一)青年文化的内涵

青年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知识,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政治态度和精神追求等,具有文化的熏陶性、思想的感染性、教育的引导性、价值的取向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它的功能组成主要是对青年精神世界的构筑和统领,构成青年的文明行为和青年群体的有序发展,及与社会的合理“接洽”或说正确的社会定位。

(二)青年文化的特征

青年文化就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价值和认知体系,是青年认知方式、表达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重要体现。从参与的主体来看,青年文化最具成长性和可塑性;从文化的传承发展来看,青年文化最具创新性和先导性;从文化的表现形态来看,青年文化最具多样性和个性化;从文化的传播规律来看,青年文化最具时尚性和流行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尊重青年文化的特殊规律,把握好这二者规律的有机结合。

(三)青年文化的表现形式

新形势下青年文化的表现:1、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和对现代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崇尚。2、对社会文化的冷漠与对群体文化的倾注。3、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与对未来个性发展的茫然。4、奉献与个人功利(索取)的双重人格。5、日常行为的随意性与效率唯上的不和谐状态。6、“法的精神”与道德的和谐一致。

(四)青年文化的功能

青年文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提高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急剧上升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某种先锋作用,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青年参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开辟崭新的天地,推动文化的创新;三是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引导青年一代在先进文化的哺育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既要坚持正确导向,又要体现青年特点。坚持正确的导向,才能保证青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体现青年特点,才能保持青年文化建设的号召力和吸引力。青年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文化必须遵循先进文化的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主流的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引导青年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我们团结奋斗的强大思想基础。

二、青年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青年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起着驱动作用。青年文化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深深打着时代的烙印,生动反映时代的变化和进步的潮流,不断奏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乐章。青年在网络文化、短信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就是生动的例证。

青年文化的创造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青年文化开风气之先,总是不断地提出新的文化理念,不断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不断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新的动力。

青年文化的开放性决定它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起着承接作用。它承上启下,没有太多的框框,善于包容各种文化现象,并且有很大的可塑性,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青年文化的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如果沿着党指引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青年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一代人的成长就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就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个面向,强调的是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前沿性和未来性。“民族的”,主要是指具有民族特色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科学的”,主要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科学精神;“大众的”,主要是指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青年文化和这样的先进文化,在主导精神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当代青年文化与先进文化也有矛盾。在基本价值导向上,两者之间有冲突。青年文化的基本价值导向,是个性和个体性;而先进文化则是集体意识和集体性。青年文化的非政治性与娱乐性,和先进文化的政治性与严肃性也不相容。当前,青年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矛盾乃至冲突不是很强烈,也没有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演化成对抗性的矛盾,但却是无处不在。

先进文化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只要能够把握青年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就能够渗透到青年文化之中,得到青年的认可,并引导青年文化的发展。

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关键靠先进文化的熏陶,靠青年文化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青年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青年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主导思想坚决肯定人格的尊严、民族的独立,强调个人的自尊心。正是这种思想意识促进了民族的复兴。举例来说,孔子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肯定个人意志的独立;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肯定人格的尊严。自古以来,有“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

应该承认,中国文化确实具有优秀传统。正是因为具有优秀传统,所以中华民族能绵延至今,虽遇到挫折,也能奋发图强,虽衰复振。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简单说来,有两项核心内容,一是奋发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宽容的思想。《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即永远前进,“厚德载物”即兼容不同的见解。这两句正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

中华民族精神造就了三道长城,一道是砖石长城,一道是血肉长城,一道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筑的精神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体现,也是青年文化抵御“西化”、“分化”的强大武器。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文化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不仅需要经济的原动力,更需要精神的助推力,民族精神是青年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青年文化建设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一要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生命之源。二要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发展基础。三要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四要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撑。五要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青年建设的锐利武

器。六要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民族精神有两种表现形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某个特定的时空坐标来说,传统精神就是这个特定的时空以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以往的活动中形成的表现民族整体面貌的精神内核;时代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在这个特定时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体现民族精神面貌的精神内核。我们要培育的民族精神,实际上就是指的是时代精神,是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民族精神。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代精神离不开传统精神,传统精神必须接受时代精神的选择。

当今时展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并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包括培育和弘扬开拓创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自由平等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法冶精神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竭的动力之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青年学生血气方刚、精力充沛,在崇高向上的民主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必能化为精神力量,成为今后民族复兴大业的生力军。

四、加强新时期青年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共青团能够引导青年文化

青年文化一般受青年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左右。其中,非正式组织或者说小群体的作用要大于正式组织。然而,如果正式组织的吸引力增强,它就能左右青年文化的发展。

(二)共青团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角色选择

政府或正式组织在引导青年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监察者、操纵者、调节者、主办人等。共青团不可能成为监察者,而且如果以监察者的身份出现必然会导致共青团和青年之间的冲突。共青团可以与商家联合,通过影响商家的行为而成为青年文化的操纵者;共青团可以通过对所属各种传播手段的控制与影响,成为青年文化发展的调节者;共青团可以利用自身的阵地,以主办人的身份引导青年文化。

(三)共青团在青年文化建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1、充分运用新闻宣传手段,重点发挥团属青年报刊、出版、网络、影视阵地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文化的宣传和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青年文化氛围;2、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基层群众性青年文化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促进青年文化的繁荣与活跃,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全国性的青年文化活动侧重于形成示范性和导向性,在重点活动上形成合力,打造青年文化的名牌活动项目;3、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团属文化事业和产业的作用,整合资源,创作、生产、推广青年文化精品。同时在青年中宣传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品和世界文化经典,为青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充分发挥优秀作品塑造青年的作用;4、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推动优秀青年文化人才脱颖而出。采取有效措施,发现并积极举荐各类青年文化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发展铺路搭桥,多办实事,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5、将“青年中心”办成区域性的青年文化中心;6、利用青联的优势,选拔和培养能够引导青年文化潮流的人才;7、联合或参与商家活动,引导青年文化市场;8、不定期组织青年文化论坛;9、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整合青年文化资源,推动青年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青年文化社团的作用

把青年文化社团作为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力支持青年文化社团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活跃青年的文化生活。充分发挥青年文化社团在培养文化人才方面的作用,通过社团活动发现、培养一批青年文化骨干。加强青年文化社团的管理,推动青年文化社团健康发展。

第7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性传统教育机制和系统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传统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薄弱现象.为此,作者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当前我国青年传统教育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可行性方法,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8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響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響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