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第1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一、想象力培养缺失的原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造成想象力缺失的原因首先是课堂上老师“霸占”课堂,始终围绕“教材”转,以“传授”知识为主,这样的做法很难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次是有的老师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甚至是在上课前匆匆翻阅一下教本就走上讲台。第三,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画面和音乐中度过,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在高速运转状态,很容易产生疲劳,失去了想象的空间。第四,学生课外阅读的淡化,当前,学生在校课程时间安排紧凑,节假日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再加上电影电视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孩子们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十分有限。第五,片面追求“语文课堂高效”,老师们总是希望以较短的教学时间,较大的教学容量,较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使原始材料升华所必备的条件,它们可以使文章在主题表达上更有新意和内涵,使文章在无形中增加许多亮色。只有具备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力,才能写出纵横恣肆、摇曳生姿的文章。想象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鲁迅先生的“拼凑法”、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罗斯托娃形象时的“融合法”,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的某些篇章进行再造性想象、扩展性想象、延伸性想象的训练,可以抓住兴趣,引导想象,可以提供材料,任意想象。

如《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片断:片断1:赞美槐乡,倾吐心中之爱。

1.槐花不仅美了我们的眼睛,还填饱了我们的肚皮……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多媒体出示并导读: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2.(多媒体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_______。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_______。)师: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飘香的季节”和“孩子的季节”说得更具体吗?

生1: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连风大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

生2: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

生3: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生4:五月,是槐花孩子的季节,是小小子们有口福的季节。

生5: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

片断2:寻“花”觅“香”,提升综合素养。师:这么美的槐花,只是让我们欣赏岂不是太可惜了?让我们行动起来,设计一个槐乡节,把槐乡介绍给更多的人,好吗?别忘了,一定要给这个令人神往的槐花节设计一个创意的欢迎标语哦。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培养学生想象力,也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只要在阅读教学中时时记得培养,常常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我们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是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好材料,我们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激发点,引导学生走向想象的境界,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飞翔。

三、学以致用,拓展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具有随意性,教师有目的地提供一些材料,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创造想象,这对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是有帮助。可以提供关键词、图形、情节任意想象。少年儿童富于幻想,对身边的一切都存有好奇感,我们应该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习作之初就会想、敢想,滚滚才思流于笔端,从而打开他们的“习作之门”,使他们的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使他们在习作之初就感到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如同心灵在歌唱。

如:今年开春以后下了一场雪,我让学生到实地看,然后开始想象说话。有的说,早晨,房上树上一层白粉,如霜似絮。唉,明明预报今天下雪,怎么没见到满天“梨花”? 大约9点,我正在听课,不知谁先叫了一声,“下雪了!”接着,教室就炸开了,“下雪了?”“下雪了!”。有的说,窗外,雪像美丽少女,穿一身连衣裙――白的,她挥动手臂撒下片片梨花,香的。我从鼻子香到心里,雪仙子的音乐是无声的,正如她的身体是无瑕的,无声无瑕,给人以更多联想,窗外是快乐的雪帘――天国雪帘!有的说,雪是冬天的婴儿,心灵明澈如洗。有的说,雪是是天使,用她的羽翼,浪漫了如烟的温柔,舞出了满天蝴蝶。

第2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

写景散文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据的比例较大,篇目众多,而且每篇课文在其所在的单元与年级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结构布局与情感抒发等,从而真正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3、总结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写景散文的特殊性,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指导小学生对写景散文进行赏析,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虹.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81-82.

第3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组织艺术 教学效果 兴趣 课堂气氛

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除了要看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之外,还得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较好的课堂组织艺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教学成功。

如何组织好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精神抖擞,登上讲台

教师的精神状态,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给学生以一定的影响。时常见面的教师,一旦精神抖擞、春风满面地出现在讲台上,就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留心教师的言谈举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从精神抖擞走上讲台开始。”这样,教师就会给学生以心理上一个有力的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的促进者。

二、精彩开讲,引起注意

教师的开讲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生喜欢儿歌,开讲时运用儿歌引入,学生颇感兴趣。

在学习乘法口决时,我利用儿歌这样开讲:

师:同学们都见过青蛙,一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青蛙几条腿?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好!我们来做个游戏,当老师说几只青蛙的时候,第一组的同学计算青蛙有几张嘴,第二组的同学计算青蛙有几只眼睛,第三组的同学计算青蛙有几条腿,第四组的同学计算它们分别跳进水里发出的声音的次数。

师:三只青蛙。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

生: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生: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

这样的开讲形象生动,有趣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用短小、有趣的小故事开讲,学生必然兴趣浓厚,听课注意力必须集中。

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文时,我是这样开讲的。

师:同学们,科学家牛顿的故事,我们学过,谁还记得?

生:讲述牛顿看到苹果下落,产生疑惑,而后发现了地球引力的故事。

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不经意中发现了地球的奥秘,今天老师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人物,他在玩耍中发明了放大镜、显微镜,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玩出了名堂》。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提问开讲,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到问题意境中去。

我在教《槐乡的孩子》一文时,是这样设疑提问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题目想一想:这课的重点讲什么?这时全班同学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的说槐乡的孩子生活艰难的故事;有的说槐乡的孩子上学的故事;有的说槐乡的孩子上学的故事;有的说槐乡的孩子割槐米的故事……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问到点子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巧设悬念,善于诱导

悬念,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大花钟》一文时,一开始就用媒体展示大花钟,接着介绍这座花钟的特点:鲜艳美丽,不同时间开放不同之花,看到什么花开放就能知道是几点钟了。同学们听了介绍,充满了好奇与疑问。摸准学生这种心理,我马上提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座花钟里有些什么花呢?它们在什么时候开放?”学生反响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了解花钟的结构后,我再顺势提问:“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情绪高涨,气氛热烈。通过思考活动,维持了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感情渲染,形象激趣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是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的。见物见人,形象逼真,学生也是感兴趣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感情投入,注意教学手段的直观化、形象化,做到以景如人、以情感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生本教育强调借助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从而使学生达到“自我学习,忘我学习”的最高境界,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由和谐地生长发展。生本课堂由于注重了人的发展,因而为后进生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权利。他们不会像在师本状态下的课堂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多时候是充当被老师和同学遗忘、甚至被放弃的不可救药的角色。他们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关爱与尊重,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他们拥有了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得到了同学的更多的帮助。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后进的学生培养了如何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习惯,使得他们的人格、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得他们原来滞后的各种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改善。

由于创设了和谐、认真、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后进学生体验到了被理解与尊重,他们的学习潜能被激发,他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热情帮助与鼓舞,所以他们的学习信心树立了起来,他们由厌恶学习到爱学习,他们拥有了奋飞的翅膀,逐步地走向进步,走向成功。

总之,教学的组织艺术是整个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很好地组织课堂,才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愉快。

参考文献

[1] 王寿山,《怎样营造课堂气氛》,新华出版社出版 2005年6月版

[2] 覃兵,《现代中小学教育》,海南出版社出版 2003年4月版

[3] 韩清梅,《放得开 收得巧 写得活》,山东省寿光市实验学校。2005年7月版

第4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没有大自然的经验,田野的经验,孩子就难以真正的理解生活。“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永远也无法真正读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无法体会“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风土民情;无法想象“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农村场景;无法欣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诗情……大地与儿童的母子关系被冷漠地割裂了,这对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非常不利的。

乡村田园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为这种大综合提供实体的场景。乡村有儿童成长的沃土,乡村能铸就一个人的肉体和灵魂,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能给一个人保留一片静地,保留质朴的赤子之心。大自然是人类最古老、最根本的家园。我们的孩子只有懂得大地上的事情,愈是亲近大自然,大自然也愈亲近我们,我们也便减少了一些被现代文明所异化的危险。走向田园,走向乡村,是一条绿色的希望之路。乡村和儿童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内在结构的相似性,乡村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解放力。那沉甸甸的果园、那弥漫着蚕豆清香、翻滚着金黄麦浪的庄稼地,那一碧千里的苇海,那柔软的沙滩,是天然的玩具制造厂和课题研究室。特别是取材自然材料的玩具,能够很好得将嬉乐和创造结合起来,使嬉游真正成为一种儿童化的创造学习。台湾学者黄武雄写过一本名为《学校在窗外》的书。如果学校应该在窗外,那么,开放而有活力的思品教育的天地也应该在窗外。思品课程应该成为移动的课程,没有围墙的课程,拥有体制外的学习天空。负责任的思品教学必须对大地阅读加以关注。

1.做关注四季动化的“候鸟”,捕捉季节性的大地新闻。我们的思品教学,要精心设计凝望四季的慢作业,发现自然世界的真相,发现大地上的秘密:一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凝视大地——晨曦微露,露水滋润下的月季;时当正午,烈日骄阳下的月季;夕阳西下,暮色笼罩下的月季;夜幕低垂,月光沐浴下的月季。二是在不同的生长段凝视大地——含苞欲放的婴儿花期,翩然怒放的青年花期,飘零凋落的暮年花期。三是在不同的季节段凝视大地——春天,大地播种;夏天,庄稼生长;秋天,丰收在望,硕果累累。四是在不同的地点凝视大地——家中庭院中的槐花,学校花园里的槐花,公园假山旁的槐花都各有怎样的迷人风姿。思品教学,关注大地上的四季变化,就会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可爱,更有利于儿童建立起与大地之间的真实感情。

第5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激励性语言 评价方式 语文味 评价语言

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低年段的小朋友也确实需要这些激励性评价来激励。但仔细审视这些激励性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它们过于笼统、简单。这样的课堂评价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学生主动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的包装,是形式主义的“假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有效评价来引领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呢?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评价也“语文”起来!

一、小处有洞天――评出“创意”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意识到这一点,并能将评价方式和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前不久听了《蚂蚁和蝈蝈》一课,执教老师富有创意的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请看教学片段:师:“小朋友,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举行一次读书比赛吧!谁想成为蚂蚁队的成员?谁想成为蝈蝈队的成员?”(生激情高涨、跃跃欲试)师:“请这只小蚂蚁来读读有关蚂蚁的句子!”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师:“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勤劳的小蚂蚁正在搬运粮食呢!送你一份小礼物!

(展示礼物――彩纸上写着‘粮食’,背面画着‘玉米’)可爱的玉米娃娃送给你,多吃这种粗粮,身体棒哦!’’再指名读,评价,送上礼物。师:“蝈蝈队的成员也不甘示弱,谁来读!”生迫切想读有关蝈蝈的句子,师指名读。(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师评价,送上礼物。(彩纸上写着“自由自在”,背面画着“小鱼水中游”)执教老师的设计别出心裁,给人耳目一新、不落俗套的感觉!而且与学习的生词“粮食”“自由自在”:紧密相连,学生在得到礼物的同时,对“粮食”一词的范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自由自在”的感觉也有了深一步的体会。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着眼点,但由于老师的创意,叩开了一片亮丽的天地。如此与“语文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激励性评价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二、真情溢课堂――评出“精彩”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学习问题,需要老师指点时,真诚、巧妙、机智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会激发学生的信心,引着孩子渐入佳境,最终让孩子萌发出智慧之花,让精彩在课堂上时时呈现。

《槐乡五月》一课有这么一句话:“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段话以精炼含蓄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槐花香味之浓烈。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评价学生的朗读的:(一生朗读,不够有感情)师(微笑着):“你的朗读让我只闻到了槐花的淡淡清香!不着急!听老师来读一读!”(感情充沛)“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感情地再朗读一遍,相信你会比刚才读得更好!”生较有感情,进步不小。师(兴奋地):“哇!你是个善于倾听、善于学习的孩子!老师一指导,你马上就有进步了!我已经闻到槐花的醇香了!”生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师:“请大家再练读一下,看谁读得香!”(生群情激昂,投入练习)一生朗读,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和暴露出的问题,运用真诚、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帮助与引领,学生定能如沐春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槐花香味的浓淡变化来评价学生的朗读,运用“语文味”十足的评价语言肯定其成功之处,委婉指出其不足之处,学生在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的引领下,深深感受、体会到了槐乡五月的魅力!试想,如果学生长期倾听着真诚的、富有语文味的评价语言来激励自己的学习,怎么会不爱上语文呢?

三、润物细无声――评出“自信”

第6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子白板;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S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白板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笔者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投影相结合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深感电子白板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教与学、优化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中的作用效果显著。

一、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效事半功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才会讲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白板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白板的视觉效果显著,色彩、照相、拉幕、隐藏、动画等功能极大地吸引了以兴趣为先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荷花》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荷花的热爱赞美之情,让学生感知作者所写的荷花的三种姿态(即半开、全开、含苞),我在电子白板课件中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荷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接着让学生读文本,通过练读找出最喜欢的一种姿态,进而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感受荷花的美丽。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我利用“探照灯”效果将荷花的姿态一一呈现,学生觉得非常新奇,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能留下最生动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电子白板的运用使重难点迎刃而解

语文教学中,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重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交互白板技术这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学《槐乡五月》,教学的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在这堂课上,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先将12张槐花图片制成精美的PowerPoint,将它在白板上显示出来。在阅读前欣赏图片,感受到槐花的美丽。接着在白板中将描写这些槐花的句子呈现出来,让学生朗读这段话后,各自感悟,针对重要的或有感悟的词、句做批注。为了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我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感情朗读呈现。这使得白板不仅仅有利于“教”,更重要的是它也方便于“学”了。这种方式的学习,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重点。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

三、电子白板的多功能性,为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电子白板,可以把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保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或放在计算机上灵活地随机调用。使用时,教师只需拖动、批注,课堂教学就恢复了“黑板+粉笔”的灵活。如《黄山奇石》一课,课前我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添加了许多黄山奇石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黄山奇石“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由于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不同,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黄山的奇形怪状的石头都不尽相同,学生说到黄山奇石姿态或者哪一种变化时,我及时地从资源库中拖出有关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黄山奇石的特点。可见,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为本课的教学增色不少。手中一支电子笔,随点随拨、即触即停,不需要辗转于黑板和多媒体讲台之间,使音乐和图片的呈现更加便捷,使课堂的流程更加流畅。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在白板上批注、勾画,更使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巧妙结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课堂生动、流畅,促进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与对话,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课堂更多了一份灵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课堂更显得生动、细腻,图片、信息量的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了教育效果,有利于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第7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是学生探索语言的工具,只是依照教材按步就搬,就教材教教材,会失去阅读教学的有效与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自觉积极探究,思考课程问题。不仅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以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现文本秘妙,关注语言表达形式,捕捉文本中隐含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品悟,积累运用。“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实现教材功能最优化”,实现“例”的增值成为阅读教学有效性关注的焦点。围绕“钻研教材,用好教材”这个课题,展开了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阅读教学中活用教材的做法。

二、结论分析

1、解读文本,领会编者意图

以苏教版《月光启蒙》的教学为例。本文在客观上蕴含着多方面可选择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体验作者表达的深情母爱;理解作者表达母爱过程中遣词造句的精妙和修辞的运用;体会篇章结构安排等。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歌颂母爱”,以情感体验为主,教学很容易煽情,教学中自始自终围着情感转,难免在情感上纠结。

研读了原文,发现编者的定位不是母爱。在解读教材课程标准,阅读教参、课后思考题,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领会编者意图:母亲虽然不识字,通过唱童谣、讲故事、唱民谣、猜谜语等方式来教育启发我,为我打开了文字的宝库,启迪了我的想象,飞向诗歌王国,对我进行了文学启蒙。在学生经历理解内容、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再内化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

2、积淀语言,夯实表达基础

《槐乡五月》中写道: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师:孩子们,谁来推销自家的槐花饭?

出示句式:用ABB式词语。

吃咸的,吃咸的,浇上(香喷喷)的麻油、(白茫茫)的蒜泥、(酸溜溜)的陈醋;吃甜的,撒上(黑黝黝)的炒芝麻,拌上(甜丝丝)的槐花蜜。

师:此饭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本文文字特点是ABB式叠词多,有“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理解及生活经验积累,从语言文字入手,巧妙运用ABB式叠词进行积累并补充扩展,促进了语言积淀,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瞄准形式,促进模仿迁移

如《姥姥的剪纸》作者怎么写让读者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文中写道:在姥姥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折。这属于正面描写。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属于侧面描写。要让学生体会本文表达特点。同时让学生进行特别句式迁移训练,领会写法,积累运用。

师:“文中写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学着书上这句话来夸夸姥姥。出示句式:剪……像……,剪……像……,剪……,剪……。

生:剪蛇像蛇,剪龙像龙,剪只骏马能行千里,剪只鲤鱼能跃龙门。

生:剪鼠像鼠,剪牛像牛,剪只骆驼能驮物,剪只猴子能上树。

文本中诸多秘妙,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英雄”,不能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要甄别和选择,把握文本品悟的关键是什么,选择一个语言点特别讲究。比如“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叙条理清楚,读起来饶有趣味。”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4、内容承接,提升语文能力

观察当下阅读教学课堂,教师的目光只关注内容,设计的重点是理解感悟、体验,陷入分析感悟式。在阅读引领学生触摸言语形式,从“教教材”的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教教材”,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设计一:

师:谁来谈济南泉水的样子,声音描写非常生动有趣的词句?哪一种泉子已选择,试着读读,把那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泉水可谓奇特,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怎样,请你想象一下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读得也很有感情。

设计二: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田肚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设计一主要是理解感悟体验美读,偏于内容分析式,设计二增加了写作知识的渗透,经练笔的机会语言训练更理想,对孩子的受益更大,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下笔如有神出口成章。

5、拓展延伸,多维链接文本

出示王冕图的墨梅图,出示古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从诗的写法入手先引导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在《墨梅》教学中启发思考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帮助学生读懂隐藏其中“志”,“做梅花一样的真君子”层层深入认识理解。诗人咏梅之淡雅更咏梅之情操。这是中华民族灵魂最珍惜,“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并适时课外搜集言物咏志的古诗,课文情境更加丰满,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更加丰富了。

像这样渠道,多角度的即时性拓展,采用横向类比,纵向拓展的策略,围绕文本进和相关作品链接,引入相关题材内容让学生悟诗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并从中体悟古典诗歌的魅力,大大增加语言积累量。

6、凭借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螳螂捕蝉》一文中写道:少年说:“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都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的隐伏着祸患呢!”

运用文中语言复述转述文中人事景物,语言转换,对语言进行改造。《螳螂捕蝉》不单是以内容理解为主,让学生明白事件的经过,更主要借助文本,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入情入境说话训练,不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对学生而言,更是语言内化,思维创新过程。

7、关注标点,注重语言训练

标点符号,新课程中明确指出:不仅把他当作一种知识,还把他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理解词语,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以下是同一内容两种教法。

教法:

第一句:“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刺眼的光芒你在什么时候见过?照在脸上有什么感觉?现在呢?能把这种温柔和美读出来吗?

第二、三句:“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深蓝的天空像什么?展开想象。

师: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山?(师板书连绵起伏的山简笔画。)

师:夕阳快离开前,把最后一束光芒给了西山,最后一束光芒叫余晖。此时此刻的西山,正披着夕阳日余晖,静静地立在广阔的蓝色天幕下,确实壮丽。

出示课件

师:真是美不胜收,陶醉了。壮丽的景色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说夕阳真美,让我们把赞叹融入朗读吧。

省略号是一个难点,教师先让学生看图找一找还看到了什么颜色?然后,直接告诉学生这些颜色藏在省略号里面,这么多颜色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很形象简单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太阳这么可爱,它身边的云呢?除了这些你还看到哪些颜色?省略号就表示还有许多颜色,省掉了不写。从细微之处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抓住省略号,师引导“夕阳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那其他颜色去哪里呢?”学生从省略号找到答案,并引导学生想夕阳还会将云朵染成其他颜色的瑰丽画面。

8、分类整合,化零为整建系统

苏教版每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其中“读读背背”中每单元安排了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以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自学担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理解编者意图,启发学生,注重在语文实践中自主领悟,全面扎实提高自己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感受成语的语言结构之美,更重要将已掌握知识,经验与文本中成语相融合,在语言实践中广泛积累,举一反三灵活的应用。全面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理解编排意图,落实“用教材”理论。当我们根据教材编排意图,词语个性,单元特点对“词语沙龙”中的词语进行多样化教学,训练的是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语言素养打下基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运用,可以说,词语积累是语言积累的基础,词语沙龙中补充课外语文学习和积累词语“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像这样词语,你还掌握了多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词语积累,怎么会有语言的海洋?本片断教学较好的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

三、结论

第8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一、巧用课文主题:情感的陌生感

教材一发,学生总会迫不及待地翻阅,语文尤其如此。当教者引导阅读时,学生对内容已经熟悉。此刻,课文内容对学生已失却了陌生感的诱惑。而学生自读,多是了解内容、欣赏情节,对主题一般不去关注。我们知道,主题感悟虽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却是听读理解、读写表达的重要凭借。学生不去关注,便可合理运用,在已熟悉的内容中发现陌生的主题,让教材从熟悉走向陌生。如苏教版写花的课文不少,虽内容相似,但主题各异: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写学生为老师栽紫丁香,期盼花儿为老师做伴、唱歌,表现了他们对老师的爱;三年级的《蒲公英》,写两颗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遭遇,告诉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花瓣飘香》写孩子为妈妈采花瓣,表现孩子对妈妈的爱;《荷花》写作者在荷池的所见所想,突出了荷花的美;《槐乡五月》通过槐花的描写,展示了槐花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四年级的《桂花雨》写桂花香、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一路花香》写挑水工巧用破水罐浇花的事,告诉人们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作用;《第一朵杏花》写竺可桢、小男孩与第一朵杏花的事,突出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小男孩的信守诺言的品质……

如此联系,发现共性,凸显个性,相关课文阅读时,则可引导在与已学课文的比较中,发现课文的陌生处。如阅读《桂花雨》可先回忆《槐乡五月》描述的画面和画面蕴含的情感,进而引导:《桂花雨》写什么呢?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吗?对课文内容学生有所了解,但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学生肯定难以表述。这样,就能以教材的陌生感引发兴趣,唤起注意,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

二、透视语言特质:语言的陌生感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言语内容使学生容易失去陌生感,一般言语形式也会如此。为此,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课文独特的言语方式,即课文的语言特质。语言特质比较隐含,学生难以发现,可在生本与文本的联系中,把握特殊的语言特质;在内容与情感的联系中,展示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在感受与运用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相应的读写能力。这样,通过语言特质的透视,便可让文本给学生陌生感。如:花开花艳,多与希望、幸福、喜悦相伴;花谢花落,多与失望、孤苦、辛酸相随,这似乎是约定俗成。而《广玉兰》一文,凋谢了的花儿也让人感受到美好、生机、希望等不尽的旨趣。这样的表达方法,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教者便这样引导:

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花儿凋谢,你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失落,因为凋谢了的花儿给人凄凉的感觉。

生:我感到无奈,为什么美丽的花儿凋谢了呢?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可是在作者笔下,凋谢了的广玉兰依然生机盎然,请细心读读这段话,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已经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生朗读感悟,读后交流。)

生:开了的花美,没开的花美,凋谢的花也美,这就是广玉兰的特殊之处。

生:我总认为,开了的花美,凋谢的花儿肯定不美,可作者这样一写,开和不开的完全可以相媲美。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再读读这段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长成了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但是花瓣凋谢了。)

(生读后叙谈感受)

生:读了以后让人不开心,因为再美它也凋谢了。

生:这么美的花儿还是凋谢了,读了让人伤感。

师:为什么同一种花,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呢?比较比较,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生:原来“花瓣虽然凋谢了”变成了“但是花瓣凋谢了”,而且变换了位置。前面的句子,让人不去注意凋谢,而去欣赏它的美丽;后面的句子,则让人重点去关注它的凋谢上。

师:你看,作者的叙述多么高明!读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出示)

第一组:

虽然你成绩进步了,但是还比较差。

虽然你成绩还比较差,但是你进步了。

生:第一句强调成绩差,让人心灰意冷;第二句强调人的进步,让人充满信心。

师:真有趣,变化了顺序,表达的情感就不同了。难怪凋谢了的广玉兰在作者笔下那么充满生机,让人喜爱。再读读下面的句子,看能不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出示)

第二组: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学生第一句填了“无限惆怅”“垂头丧气”等,第二句填了“摇头晃脑”“无限欣喜”等,并结合句子阐述了原因。)

师:可见,说话写作,内容顺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情感的表达,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

凋谢的花儿写出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情感表达学生是初次见识。对此,教者予以了关注:先借助生活,引导自读感悟,体会特殊的情感,即凋谢的花儿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其次是变更句式,引导品味语言,感受特殊的句式:先说花儿已经凋谢了,进而用转折句式,通过对花蕊具体、形象的描写,突出其生机和活力。再则是补充句式,引导拓展运用,学习特殊的表达。这样抓住典型句式引导,能让学生在语言与精神的融合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追求教学创意:教法的陌生感

事实表明,如果教师固化了教学模式,当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套路后,课堂对学生就会因陌生感的缺失失去了诱惑力。可见,必须创新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创意,让课堂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以“意料之外”。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把握了“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教者一般会安排片段练习,学生自然感到乏味。为不断给学生陌生感,教者让学生阅读片段,读中思考:一学生学习“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片段】爷爷10岁的时候,一家8口人挤在两间窄小的屋子里,家中除了一个低矮的土灶、一张小方桌、两张用木板铺成的床,两把钉耙、三根扁担,其他几乎一无所有。我10岁时,一家5口人住着3间楼房,我有自己的卧室和书房,书房里藏书有300多册。家中现有4部手机,两台电脑,3台电视机,客厅里则是48寸液晶电视。家中还有两辆自行车、两辆电瓶车,还有一辆小轿车呢!

起先,学生多被表象迷惑,认为数字突出了家庭生活的变化。而经过仔细揣摩,学生明白:虽都反映了家庭变化,但数字列举太多,没有重点,像第1节的“钉耙”“扁担”可用“几样必需的农具”,第2节的“自行车”和“电瓶车”可舍去。可见,运用数字,须精心选择,不面面俱到;须突出重点,凸显情感。接着教者又这样引导:下列片段也写金字塔,你觉得有什么不足?

【片段】这座金字塔真高!你看,大雁从它身旁擦过,白云从它腰间掠过。倘若登上塔顶,举头可以挨到太阳,伸手可以摘到星星。

学生又轻易上当,他们认为叙述中没有运用数字,金字塔的高大没有凸显出来。教者马上引导:片段真没有写出金字塔的高大吗?如果作者根本不知道相关数字,能难为他(她)吗?

第9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

一、校园内就地取材

校园是多彩的,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留意观察,随处都可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美丽的生命》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到校园里寻找“美丽的生命”。一个学生发现教室门前花池边的黄杨球,因暑期虫害,叶子都凋零了,可是一场雨后,又顽强地生出了嫩嫩的新叶。这个同学很惊讶地说,黄杨球看上去“死了”,但是,为了展示生命的存在,却顽强地生出了新芽。我不失时机地启发:“是的,黄杨球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不但美丽,而且顽强。同学们想一想,假如黄杨球和我们人一样有思想,当它被虫咬的时候,会怎么想呢?”不用讨论,大家纷纷举手。有的说:“这虫子多可恶啊,咬得我疼死了。”还有的说:“主人啊,快来打药治虫吧,要不我的小命就没啦。”一个性急的同学站起来激动地说:“虫子不可怕,我要和它斗下去,因为我顽强。”我接着说:“假如没有虫子,黄杨球会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一直很美丽的。”在讨论很激励的时候,一个学生急急地站起来说:“老师,老师,我还发现我们学校的大柳树也很顽强。”我问:“怎么很顽强?”他说:“前几年,看上去要死了,现在又活过来了,生出了好多树叶。”是啊,我们学校有一棵树龄超过80年的老柳树,是我校悠久历史的见证,她长在操场中央。几年前学校修建运动场,但她保留了下来,但是,树的周围都是水泥地,老树因缺水而干枯,开春后,一片叶子也没长出来。为了挽救这棵记录历史的老树,学校决定砸开混凝土,修建花池,保持老柳树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第二年,她奇迹般地长出了新叶,现在基本上是枝叶茂盛,看上去十分美丽。这个同学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我急忙问:大家想想看,老柳树为什么会“死”?又为什么会活过来?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知道了,害死老柳树的是缺水,使老柳树活过来的是保持了水分。最后我请学生们归纳一下,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保持生命的美丽需要什么呢?小组讨论后,大家得出,动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更需要人们的关爱。是啊,美丽的生命是要呵护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校内资源是垂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养成就地取材、留心观察校园内一草一木的习惯,就不难创生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二、社区中因地取材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许多物种都消失了》中例举了濒临和已经灭绝的滇金丝猴、树袋熊、聚宝灵芝、丹顶鹤、无翅海雀、恐龙等,这些动植物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勾不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而周围的青蛙、蛤蟆、臭椿、泡桐、刺槐、国槐等动植物也正渐渐离我们远去,这些都是他们触手可及的,也是很有感情的。教学中如能挖掘这些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将十分有利。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邀请团中央环保志愿者、江苏省环境保护形象大使、江苏省十佳环保人物周汝尧先生来我校讲学。周先生的本土植物保护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已有六个省份建立了“多类型土植物保护园”,我们乡也建立了小小的“乡土植物保护园”。他生动的讲学,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也使同学们产生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积极情感,比起课堂上教师的说教效果不知要好多少。

第二,带领同学们亲自到保护园里观看、体验。看后同学们体会到,平时他们看到的只有几棵杨树,到这里才知道原来植物是这么丰富,除了臭椿、泡桐、刺槐、国槐,还有那少见的鸡头菱角。可是,这些可爱的家乡树却越来越少,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第三,让同学回家访一访、问一问:过去有水就有鱼,在家门口的小沟里就能抓到鱼,如今只有在鱼塘才能钓到,鱼哪儿去了?过去的螃蟹爬到锅台上,现在只有在集市上、餐桌上才能看得到,为什么?过去夏日里蛙鸣一片,现在只能偶尔听到一两声,为什么?一个个问题勾起了大人们的回忆,也勾起了孩子们的思考,保护动物、保护地球刻不容缓。

新课标倡导“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资源、生产劳动资源等,因地制宜创生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三、故事中自主挖掘

教学五年级下册《家里的烦人事》时还真有点烦人,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最近总爱发火,有事没事就要批评我一顿,甚至和爸爸吵上一架。我该怎么办呢?”有个同学说:“我也不知怎么办。爸爸妈妈在外打工,长年不回家,过年过节回家了,也从不对我发火,更没看到他们吵架。”至于父母离婚在农村也是较少的,如果照本宣科,只能是虚拟场景,起不到实际教学效果。备课时我从名人故事中自主挖掘资源设计教学情境让同学们辩论,以达到教学效果。课堂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学校当校长。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巡视校园。突然,他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女孩从容地走进花房,伸手摘下了一朵玫瑰花,随后拿着它往外走。”

讲到这儿,我突然停了下来,问:“同学们想想看,苏霍姆林斯基会怎样对待这个小女孩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苏霍姆林斯基一定会狠狠地教训小女孩一顿,让她不要再来摘花了。也有的同学说,苏霍姆林斯基会问一问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并教育她要爱护花草,以后不要这样做了。还有的同学说,苏霍姆林斯基一定会把她父母叫来,让父母管管孩子,不能随便到学校摘花。我说,那么,苏霍姆林斯基究竟会怎么做呢?大家瞪大了眼睛急着听下文。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命令女孩站住,疾言厉色地训斥她一顿,而是慢慢地俯下身来,和颜悦色地问道:“孩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真好看,想使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让她亲眼看一看,开心开心。”女孩说,“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

苏霍姆林斯基听完之后,被小女孩的一片爱心所感动。他牵着她的手回到花房,又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他说完之后,把玫瑰花给了她。

这是有名的《三朵玫瑰》的故事。故事讲完了,我问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回答,他被小女孩的懂事、有爱心感动了。

我说,是啊,这个只有四岁的孩子就这么善解人意,充满爱心,真是感人。你们也会这样吗?在家里遇到了烦心事,你们是怎么做的呢?能举例说说吗?这时教学契机创生了,同学们从正反两方面谈了自己遇到烦心事时的态度和做法,并明辨了事理。

创生农村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途径还有很多,笔者只是从众多途径中列举一二,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