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第1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来有效地调控、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呢?

一、动静相谐的教学方式

动静相谐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教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一节课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应做到“动静结合”。“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比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激烈讨论等,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其大脑思维保持求知的高度兴奋状态。“静”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和深入思考等,它是学生汲取知识、消化知识、形成知识印象和知识网络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保持有效性和长效性的过程。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主要流程如下:

1.自由发言,揭示课题(动)。让学生自由说说有关海洋的知识,可以是自己的观察发现,也可以是神话传说,还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观看课件,初步感知(静)。我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让学生认真观看“海底世界”录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3.交流感受,搜集信息(动)。安排交流活动,鼓励踊跃发言,促使学生积极地动口动脑,充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分类整理,创作绘画(静)。在获得大量的信息之后,让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选择信息,绘画自己喜欢的“海底世界”。通过这一相对静态的教学过程,课堂气氛由动转为静,学生思维得到了缓冲,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动)。最后的“海底世界”展示评价活动是在学生大脑渐趋疲惫时及时变换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疏密相间的教学过程

课是一个整体,一节课要富有节奏,必须对教学过程中的各阶段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妥善编排,并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相间,要求我们把握教学节奏的艺术性,即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快节奏”加“慢镜头”:课的起始阶段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此时可“快节奏”,或用三言两语导入新课,或开宗明义,明确学习目标,或创设质疑条件,让学生提出预习时发现的问题,造成质疑、解疑气氛,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等到学生注意力已集中,学习积极性有所调动之后,就进入主动学习探究阶段,通常把那些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放在这个阶段内解决,而此时就要“慢镜头”,给学生深思熟虑和充足探究的时间,促使学生经历思考、探究的过程。至于下课前几分钟,可安排一些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对整堂课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加深理解,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下面就以我讲的《槐乡五月》一课的教学环节为例来说明。

当然,每一堂课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学生情况、教学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组织教学。但不管如何,课要上得有板有眼,有起有伏,一气呵成,就要求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详略得当,节奏处理上疏密相间,并有意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能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放慢、加重,应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进一步达到自然、和谐。在许多精彩的课堂教学中,简洁明了的导入语,天衣无缝的过渡语,恰到好处的提问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等交错出现,显示出不同层次的语言节奏。

如,《槐乡五月》一课,我设计的导入语简洁明了: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呢?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其学习兴趣。

过渡语有:

小朋友眼中的槐花形态各异,婀娜多姿,真是太美丽了!再来读书上的句子,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整个槐乡到处洋溢着浓浓的香气,浓得不但鼻子闻得到,好像身体也能感受到,手能摸得到,眼睛能看到一样。如果此时你走进了芳香四溢的槐乡,你会怎样呢?

槐乡的槐花如此的美丽,香味如此的醉人,听,谁被吸引过来了?

……

我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槐花是洁白无瑕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四、适时、精练教学板书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学生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最理想的板书应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精练概括,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文章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此外,板书还要讲究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节奏。

第2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今天,我教学了《槐乡的孩子》这篇自读课文,教研主任文校长来到课堂进行了随堂听课。课后,听了文校长的一番点评,感想颇多。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生活,快乐的生活。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的三课给他们的感受,他们都能回答出来,然后通过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槐乡的孩子的快乐生活吗?”引导到课文中来。课后,文校长在点评中提到,这个导语的想法很好,把几篇课文能紧密联系起来,但是提问不好,方式太普通,没悬念,所以也就失去了激情,调动不了孩子们思考的积极性。她还给我举了好几个对比的例子,让我认识到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提问方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令我受益匪浅。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课文,让他们找出并且概括出槐乡和槐乡孩子的特点,学生们在读,也在找,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习的自主性不强。文校长在点评中,谈到了这个问题,还是指出提问方式,问题带有一种强制性,就是让学生去找,而且提问有点繁琐,她给我建议说,你可以简练课文内容,以一个“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的方式让学生整体地去把握课文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会很自然的找出那些答案,你也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她还建议我在对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形成一个规律,就是先让学生去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去把握课文的脉络,再去分清课文的层次,这方法很好,我以后在教学中会实施,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这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我先让学生们自读感受,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来点评。这个环节也出了点问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文校长在点评中说到,个读和学生点评后,应该及时做到反馈后的指导,认为读得不好的学生可以示范读出自己觉得的好的读法,老师也可以示范读,而且读的形式还要进一步多样化,男女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就行。点评中,文校长说到,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提问等都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我也提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她都给了我一些宝贵的意见,而且建议我在没课的时候多听听别人的课,汲取优秀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中一些随机应变的经验。

这堂课后,自己觉得上得不是很成功,有点懊恼,但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该努力的方向,而且还听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去努力的实践并且积极的去摸索,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第3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自由空间;思维能力;感性;生活;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把自由空间还给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自主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多种思维,探索求异空间

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的训练,主要是教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就可以从多方向、多方面上看问题,使思维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槐花美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远望时那“白茫茫”似“瑞雪初降”的奇景。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它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并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者的设计让陌生的槐花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熟悉起来,学生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槐花,整个槐乡都“笼罩”在似雪的槐花中。

随后,在近赏槐花时,教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再走近一些,看着这‘一条条,一缕缕挂满枝头的槐花’,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探求与众不同的结论,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当很多学生都为槐花的花形美丽而感到兴奋时,教师引导大家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仅仅是槐花的美丽让你们感到兴奋吗?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为槐花旺盛的生命力感到欣喜,有的为槐花的密集感到激动,有的为槐花的团结感到赞叹……

二、贴近生活体验,创造感性空间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然而单纯依据教师的讲解是很难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的,必须依托文本内容再现文中原有生活的情境,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作深入的体验与探究。

教者通过采访学生闻着这浓郁的花香你醉了吗?你想做什么?一个“醉”字,教者反复让学生想象、体验,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就是让学生“沉醉”在当时的情境中,“迷醉”于语言的文字里,让书本的文字灵活地变成学生的行为语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为学生设定现实的生活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成为活水之源。

三、鼓励质疑问难,开拓创新空间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又说“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你要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在教学中,教者补充的作者吃槐花饭的真切感受中有这样一段话:“洋槐开花的时候,全村的小孩子都巴望吃到那洁白香甜的槐花。那些年,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槐花的魅力一点也不比今天孩子们爱吃的肯德基炸鸡腿差,那白白的花托放进嘴里一抿,悠悠的清香和丝丝的甜味直沁心脾。”读了这段文字后,一位学生提出了“香甜可口的槐花真的能和如今的肯德基相比美吗?”这是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但是教者通过自己的教学机智使其成为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畅所欲言,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辩论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看得出来,学生还是意犹未尽。虽然时间有限,但是我想这节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却是无限的:槐花的味道虽然不见得有肯德基那么诱人,但它却以悠悠的清香和丝丝的甜味带给作者永久的回忆……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第4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组织艺术 教学效果 兴趣 课堂气氛

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除了要看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之外,还得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较好的课堂组织艺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教学成功。

如何组织好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精神抖擞,登上讲台

教师的精神状态,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给学生以一定的影响。时常见面的教师,一旦精神抖擞、春风满面地出现在讲台上,就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留心教师的言谈举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从精神抖擞走上讲台开始。”这样,教师就会给学生以心理上一个有力的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的促进者。

二、精彩开讲,引起注意

教师的开讲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生喜欢儿歌,开讲时运用儿歌引入,学生颇感兴趣。

在学习乘法口决时,我利用儿歌这样开讲:

师:同学们都见过青蛙,一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青蛙几条腿?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好!我们来做个游戏,当老师说几只青蛙的时候,第一组的同学计算青蛙有几张嘴,第二组的同学计算青蛙有几只眼睛,第三组的同学计算青蛙有几条腿,第四组的同学计算它们分别跳进水里发出的声音的次数。

师:三只青蛙。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

生: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生: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

这样的开讲形象生动,有趣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用短小、有趣的小故事开讲,学生必然兴趣浓厚,听课注意力必须集中。

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文时,我是这样开讲的。

师:同学们,科学家牛顿的故事,我们学过,谁还记得?

生:讲述牛顿看到苹果下落,产生疑惑,而后发现了地球引力的故事。

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不经意中发现了地球的奥秘,今天老师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人物,他在玩耍中发明了放大镜、显微镜,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玩出了名堂》。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提问开讲,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到问题意境中去。

我在教《槐乡的孩子》一文时,是这样设疑提问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题目想一想:这课的重点讲什么?这时全班同学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的说槐乡的孩子生活艰难的故事;有的说槐乡的孩子上学的故事;有的说槐乡的孩子上学的故事;有的说槐乡的孩子割槐米的故事……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问到点子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巧设悬念,善于诱导

悬念,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大花钟》一文时,一开始就用媒体展示大花钟,接着介绍这座花钟的特点:鲜艳美丽,不同时间开放不同之花,看到什么花开放就能知道是几点钟了。同学们听了介绍,充满了好奇与疑问。摸准学生这种心理,我马上提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座花钟里有些什么花呢?它们在什么时候开放?”学生反响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了解花钟的结构后,我再顺势提问:“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情绪高涨,气氛热烈。通过思考活动,维持了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感情渲染,形象激趣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是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的。见物见人,形象逼真,学生也是感兴趣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感情投入,注意教学手段的直观化、形象化,做到以景如人、以情感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生本教育强调借助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从而使学生达到“自我学习,忘我学习”的最高境界,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由和谐地生长发展。生本课堂由于注重了人的发展,因而为后进生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权利。他们不会像在师本状态下的课堂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多时候是充当被老师和同学遗忘、甚至被放弃的不可救药的角色。他们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关爱与尊重,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他们拥有了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得到了同学的更多的帮助。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后进的学生培养了如何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习惯,使得他们的人格、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得他们原来滞后的各种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改善。

由于创设了和谐、认真、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后进学生体验到了被理解与尊重,他们的学习潜能被激发,他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热情帮助与鼓舞,所以他们的学习信心树立了起来,他们由厌恶学习到爱学习,他们拥有了奋飞的翅膀,逐步地走向进步,走向成功。

总之,教学的组织艺术是整个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很好地组织课堂,才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愉快。

参考文献

[1] 王寿山,《怎样营造课堂气氛》,新华出版社出版 2005年6月版

[2] 覃兵,《现代中小学教育》,海南出版社出版 2003年4月版

[3] 韩清梅,《放得开 收得巧 写得活》,山东省寿光市实验学校。2005年7月版

第5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多媒体课件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以它独有的方式,将图片、音乐、动画、影视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以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这样把学生引入能产生深刻感受和认识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我在执教关于“不文明行为”的话题作文时,我把大街上,墙壁上等无处不在的小广告,城市的角角落落垃圾成堆、公民随意踩踏绿地、违章驾驶等现象拍摄下来,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把不同时间、不同处所的不文明行为照片一张张醒目地展示出来,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孩子们的眼中已经渐渐清晰起来,并产生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与体会,同学们纷纷以“墙面黑板”“五彩缤纷的门”“楼道宣传牌”“路边美味”“草地球场”“草地停车厂”“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落地桃花”“我的大奔车”等文题进行写作,个个跃跃欲试,毫不示弱,借助信息技术,轻而易举地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他认为在小学阶段,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一样,可以说,观察是写作文的前提。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不强,在观察事物时,总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不注意细节,因此,教师把要同学们观察的事物制成多媒体,可随意调节观察的节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观察,对事物了如指掌。如我在教学“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一课时,怎样抓住小动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我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孩子按先整体后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顺序,逐一展开,仔细观察,了解到动物的外形特点;然后播放动画,让学生留心观察小动物的活动特点、生活习性、人与它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等,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的习作《可爱的小刺猬》、《淘气的小乌龟》等都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动物的可爱、有趣,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我读着孩子们写的文章,忍俊不禁,一次又一次地感叹学生巨大的创作潜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写作前的口语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与作文教学两者相辅相成,新教材在编写上体现着先说后写的规律。我在教“介绍家乡景物”一课时,提前布置关注家乡景物,并将有代表性的植物、动物、风景等有关家乡的内容拍摄下来,发送到我的邮箱,我再将它们进行汇总、分析、归类、取舍,制成课件,作文课上,一边呈现优美的图片,一边绘声绘色地描绘到:“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喜欢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神奇与伟大!”同学们个个瞪大惊奇的眼睛,尽情地欣赏着眼前如画的风景,啧啧的赞叹声不绝于耳,仿佛此时正置身于梦中如幻的美景中。这时引领学生讨论回答:“你们喜欢家乡的哪些方面?”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家乡有偌大的广场,天气一转暖,广场上就会聚集很多的滑冰高手,那场面真气派。”“每到春天,家乡山上的槐花开放了,引来了成千上万只蜜蜂,在花下嗡嗡地叫着。”“家乡的博物馆保存着春秋时期的车马,规模宏大,吸引着中外游客。”“我喜欢家乡的小河,河水清澈,大大小小的鱼儿看得清清楚楚。”……我又问:“一处处家乡风景,如在眼前,最让你们留恋的是什么?”学生又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有的说:“在家乡山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摘槐花,回来做菜吃的情景,最让我回味无穷,老师,我一想起来,就特别想吃妈妈炸的槐花。”……就这样,学生一边轻松愉快地欣赏,一边较完整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为下一步的写作打好了基础。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作家,我们要拨动起学生心灵深处那根作家敏感的琴弦,打开他们创作的源泉,联想和想象又是学生创作灵感产生的基础,因此,教要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多媒体的演示下,教师指点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弄清楚,激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维火花来,孩子们就能创作出各种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语言也极富有个性化。如我在教“创编童话故事”一课时,展示了一系列动物图片和相关资料后,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某种动物的某一个特点,展开合理的联想,出奇的想象,孩子们创编出了《蝴蝶公主》、《彩色鸟》、《骄傲的小花猫》、《跳跳当医生给旺旺看病》、《小狗历险记》等多篇人人爱读的童话故事。

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的评议与批改

第6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一)钻研教材――有效教学的前奏

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把握价值取向。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1.钻研课文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2.琢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也含情。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借助语境产生丰富的内涵。钻研教材时,每个标点都不该放过,要认真琢磨它的深刻含义。《望月》写“我”和小外甥赏月背诗,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对诗一段中,出现了“…………”并自成一节。仔细思考,一般的省略号都是六个点,这里之所以这样使用,是因为“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一个省略号不足以表达诗句很多。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为有感情的朗读课好铺垫,同时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标点符号打下认知基础。

3.利用文本空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给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方能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利用空白展开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钻研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有效教学的主曲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设置情景,让孩子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地、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

1.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调动学生感情、点燃激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时,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2.创设自主而创新的学习情境。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中如果学生主动参与越积极,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就越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3.创设合作而互动的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是指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大家共同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相互听取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同样,语文教学也只有在师生共同营造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

(三)完善策略――有效教学的强音

1.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要新颖,要具有启发性和包容性。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通过提问要能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2.有效讲授。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地讲解和指导。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从第一段到第二段的过渡,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来到槐乡,看着美丽的槐花,闻着迷人的香味,感受着孩子们的欢乐,真令人流连忘返哪!假如你们就是槐乡的小主人,你们准备怎样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呀?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会怎么做,怎么说?”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被带入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第7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其实,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认真学习、真心学习,至关重要。所以课文的导入要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如教学《梅兰芳学艺》,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段京剧,自然走近梅兰芳,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妙编故事记生字。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形近字或学生容易记错、写错的字,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字音和字形,常常采用反复强调字形或反复抄写的方法来教学,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当时记住了,过几天又忘了,该怎么错还怎么错。让学生自己看字形编故事,记忆一些难记的字,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格外牢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例如,“拔”和“拨”是一对字形非常相像的字,学生分析后,发现“拔”和“拨”字不同的地方是少了一小竖,于是,有一位同学这样编道:“‘拔’没有一小竖,因为那一小竖被我拔掉了;‘拨’有一小竖,我用那一小竖在拨开东西呢!”他边说还边做了拔和拨的手势,同学们一下子记住了这两个字。

2、巧用生活学词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在教学生字词时,可以让学生建立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的有机联系,学生就课文文本中的生字词把握它们的整体语境,进而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字词就变得不陌生了。如学习“挨挨挤挤”一词,学生就会联想到许多花朵靠在一起的样子,还可以让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挨在一起,体会一下“挨挨挤挤”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挨挨挤挤”的理解就不限于词典上的“靠在一起”的解释。学生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的词语理解有着重要的孵化作用,学生的知识积累对字词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文本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要扎扎实实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当然,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可以请几名同学轮读一遍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参与读的学生尽量多些,参与的学生朗读水平应在班级居中游偏下,这样有利于暴露读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读书指导。在指名读中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错误面向全体学生纠正;读不准的字音,让学生重新读;读不通的句子,让好学生领着读;有难度的句子,教师示范学生跟读;一遍书读下来,难读的句子、段落反复练习、跟进指导,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读的指导。

四、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叶圣陶说:“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应该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课文脉络的揣摩。

五、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第8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一、巧用课文主题:情感的陌生感

教材一发,学生总会迫不及待地翻阅,语文尤其如此。当教者引导阅读时,学生对内容已经熟悉。此刻,课文内容对学生已失却了陌生感的诱惑。而学生自读,多是了解内容、欣赏情节,对主题一般不去关注。我们知道,主题感悟虽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却是听读理解、读写表达的重要凭借。学生不去关注,便可合理运用,在已熟悉的内容中发现陌生的主题,让教材从熟悉走向陌生。如苏教版写花的课文不少,虽内容相似,但主题各异: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写学生为老师栽紫丁香,期盼花儿为老师做伴、唱歌,表现了他们对老师的爱;三年级的《蒲公英》,写两颗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遭遇,告诉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花瓣飘香》写孩子为妈妈采花瓣,表现孩子对妈妈的爱;《荷花》写作者在荷池的所见所想,突出了荷花的美;《槐乡五月》通过槐花的描写,展示了槐花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四年级的《桂花雨》写桂花香、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一路花香》写挑水工巧用破水罐浇花的事,告诉人们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作用;《第一朵杏花》写竺可桢、小男孩与第一朵杏花的事,突出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小男孩的信守诺言的品质……

如此联系,发现共性,凸显个性,相关课文阅读时,则可引导在与已学课文的比较中,发现课文的陌生处。如阅读《桂花雨》可先回忆《槐乡五月》描述的画面和画面蕴含的情感,进而引导:《桂花雨》写什么呢?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吗?对课文内容学生有所了解,但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学生肯定难以表述。这样,就能以教材的陌生感引发兴趣,唤起注意,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

二、透视语言特质:语言的陌生感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言语内容使学生容易失去陌生感,一般言语形式也会如此。为此,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课文独特的言语方式,即课文的语言特质。语言特质比较隐含,学生难以发现,可在生本与文本的联系中,把握特殊的语言特质;在内容与情感的联系中,展示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在感受与运用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相应的读写能力。这样,通过语言特质的透视,便可让文本给学生陌生感。如:花开花艳,多与希望、幸福、喜悦相伴;花谢花落,多与失望、孤苦、辛酸相随,这似乎是约定俗成。而《广玉兰》一文,凋谢了的花儿也让人感受到美好、生机、希望等不尽的旨趣。这样的表达方法,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教者便这样引导:

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花儿凋谢,你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失落,因为凋谢了的花儿给人凄凉的感觉。

生:我感到无奈,为什么美丽的花儿凋谢了呢?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可是在作者笔下,凋谢了的广玉兰依然生机盎然,请细心读读这段话,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已经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生朗读感悟,读后交流。)

生:开了的花美,没开的花美,凋谢的花也美,这就是广玉兰的特殊之处。

生:我总认为,开了的花美,凋谢的花儿肯定不美,可作者这样一写,开和不开的完全可以相媲美。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再读读这段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长成了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但是花瓣凋谢了。)

(生读后叙谈感受)

生:读了以后让人不开心,因为再美它也凋谢了。

生:这么美的花儿还是凋谢了,读了让人伤感。

师:为什么同一种花,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呢?比较比较,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生:原来“花瓣虽然凋谢了”变成了“但是花瓣凋谢了”,而且变换了位置。前面的句子,让人不去注意凋谢,而去欣赏它的美丽;后面的句子,则让人重点去关注它的凋谢上。

师:你看,作者的叙述多么高明!读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出示)

第一组:

虽然你成绩进步了,但是还比较差。

虽然你成绩还比较差,但是你进步了。

生:第一句强调成绩差,让人心灰意冷;第二句强调人的进步,让人充满信心。

师:真有趣,变化了顺序,表达的情感就不同了。难怪凋谢了的广玉兰在作者笔下那么充满生机,让人喜爱。再读读下面的句子,看能不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出示)

第二组: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学生第一句填了“无限惆怅”“垂头丧气”等,第二句填了“摇头晃脑”“无限欣喜”等,并结合句子阐述了原因。)

师:可见,说话写作,内容顺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情感的表达,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

凋谢的花儿写出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情感表达学生是初次见识。对此,教者予以了关注:先借助生活,引导自读感悟,体会特殊的情感,即凋谢的花儿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其次是变更句式,引导品味语言,感受特殊的句式:先说花儿已经凋谢了,进而用转折句式,通过对花蕊具体、形象的描写,突出其生机和活力。再则是补充句式,引导拓展运用,学习特殊的表达。这样抓住典型句式引导,能让学生在语言与精神的融合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追求教学创意:教法的陌生感

事实表明,如果教师固化了教学模式,当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套路后,课堂对学生就会因陌生感的缺失失去了诱惑力。可见,必须创新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创意,让课堂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以“意料之外”。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把握了“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教者一般会安排片段练习,学生自然感到乏味。为不断给学生陌生感,教者让学生阅读片段,读中思考:一学生学习“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片段】爷爷10岁的时候,一家8口人挤在两间窄小的屋子里,家中除了一个低矮的土灶、一张小方桌、两张用木板铺成的床,两把钉耙、三根扁担,其他几乎一无所有。我10岁时,一家5口人住着3间楼房,我有自己的卧室和书房,书房里藏书有300多册。家中现有4部手机,两台电脑,3台电视机,客厅里则是48寸液晶电视。家中还有两辆自行车、两辆电瓶车,还有一辆小轿车呢!

起先,学生多被表象迷惑,认为数字突出了家庭生活的变化。而经过仔细揣摩,学生明白:虽都反映了家庭变化,但数字列举太多,没有重点,像第1节的“钉耙”“扁担”可用“几样必需的农具”,第2节的“自行车”和“电瓶车”可舍去。可见,运用数字,须精心选择,不面面俱到;须突出重点,凸显情感。接着教者又这样引导:下列片段也写金字塔,你觉得有什么不足?

【片段】这座金字塔真高!你看,大雁从它身旁擦过,白云从它腰间掠过。倘若登上塔顶,举头可以挨到太阳,伸手可以摘到星星。

学生又轻易上当,他们认为叙述中没有运用数字,金字塔的高大没有凸显出来。教者马上引导:片段真没有写出金字塔的高大吗?如果作者根本不知道相关数字,能难为他(她)吗?

第9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

我的家乡是山西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1920年7月,我出生在这里。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形多为山区,土地很贫瘠。1919年,山西军阀阎锡山整理村范,为强化统治,把五台县划分为6个区,东冶镇为第四区,又称下五台。和其他5个区相比,第四区海拔较低,相对富庶一些。滹沱河、小银河从这里蜿蜒而过,气候温和,土壤较肥沃,水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1937年全县人口为18万,第四区就有6万,占到全县的1/3。槐荫村当时归第四区管辖。

提及家乡我内心总充满感情。在晋东北槐荫村算得上带有典型性的大村落,一大特点是地少人多,许多人不得不外出谋生,或打工或当兵或做买卖或当教员,真正在家种地的农民约占半数。此地小商品经济发展较早,文化教育较发达,人们的思想也相对开放些。清朝末年,政府选拔一些青年到外国留学,槐荫村的赵三成、赵子i、赵涵溪3人被选拔到日本留学,有两人分别是我的堂叔和堂兄。留学期间,他们加入孙中山组建的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投身帝制、创建民国的斗争。五四时期,这里的反封建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办女校,搬神像,把庙改成学堂。大革命期间,本村知识分子中陆续有人在外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先进分子的抗日活动是比较活跃的。

抗战前夕,槐荫村600户人家3000口人,约80%的村民姓赵。我本姓赵,叫赵子斌,李力安这个名字是参加革命后改的。据槐荫村的赵氏宗谱记载,我的先祖名叫赵伯英,为保德州人氏,后迁徙朔州。明朝洪武初年(1380年前后),明太祖朱元璋为发展生产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在全国实行大移民。赵伯英于是偕妻子索氏从朔州马邑迁居到槐荫并以农事起家很快在村里立稳脚跟。他和4个儿子勤劳耕作,买房置地,家境变得殷实起来。先祖的墓、碑至今还在。算起来,我是赵伯英的第20代后人。大概18世纪末19世纪初,赵家先辈第15代赵正魁在河北省阜平县做小买卖、经商逐渐富裕起来,到我曾祖父、祖父一代达到鼎盛期。祖父弟兄7人分家时每人分得一座院子一辆马车,这是相当丰厚的家产了。到19世纪后期,国家、社会发生动荡和变化,赵氏家族人口不断增多,家族出现分化和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我的父亲赵秀龙出生于1877年,到他这一代时家已没落。父亲4岁时祖母去世,她共生4儿1女。以后,继祖母又生4儿3女。家里人口太多,照顾不过来,父亲出生后不久便被抱到奶妈家抚养,到五六岁才回来。继母对他不好。他自10岁起就给全家人做饭。个子小,锅台上不去,常常踩个小板凳才能够得着。他只念过3年私塾,十三四岁时,我伯父让他到五台县城杂货铺当小伙计,给掌柜提茶壶、倒夜壶、抱孩子,当佣人使唤。他从小就干伺候人的活儿,心细勤快,加上人老实,周围人对他印象都不错,故一家铺子垮了另一家就要他去干活,他曾在好几家铺子干过。1927年前后他在的那个铺子又垮了,正值我祖父和一位姑母先后患重病,他就服侍他们一年多,此后外出谋生。我的舅父在阎锡山的宪兵三营任营长,看到我父亲失业家庭生活困难就让去他那儿负责军需,月薪30元。1929年,父亲去了该宪兵营驻地张家口,但正值阎锡山、冯玉祥与进行中原大战,我舅父也跟着上了前线,二人未见到面,故只在留守处干点杂活。不久,阎、冯兵败,阎下野,其军队被编遣、解散,我父亲又回到村里。槐荫村农工钱庄(有点像信用合作社)要他去工作,后来曾任过三掌柜,月薪7元。我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就靠父亲工资养活全家5口人。我母亲张季莲,是没上过学的农家女,一辈子都在贫苦的家里操持家务。她善良勤勉,颇受家族、邻居称赞,我永远不能忘怀。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生活是非常贫困的,甚至是悲苦的。父亲很早就离家当店员,勤勤恳恳地干到50岁。从我4岁到15岁,全家人一直租住在本族的祠堂里。1934年冬到1935年春,我姐、我妹相继病逝,接踵而至的灾难给父母的打击太大了。祠堂成了全家的伤心地,难再住下去。年迈的双亲向亲侄子(我大伯的儿子,年长我30多岁)租了两间房子,房租一年10块钱,老小三人就这么相依为命。小时候家里穷,母亲省吃俭用,尽量把好吃的留给我,自己常常吃糠和麸子,就着干辣椒下饭,弄得嘴角起泡、流鼻血。我年纪小,不明白操持家务的艰难,还问母亲:为什么老吃辣椒呀?母亲只对我笑笑,什么也没说。以后我参加了革命,经历过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我和同志们常以粗粮果腹。粗粮又苦又涩,没有下饭的菜,只能就着辣椒往下咽。这时我才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舐犊情深。

我的家庭和家族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的家族是个大家族,祖父兄弟7人,生了41个子女。随着家族的贫富分化,每人际遇各不相同。记忆中这些亲属中读书人是少数,多数人经商当店员。还有些公子哥儿整天游手好闲,躺在床上吸大烟,我能点上名字的就有20多个。我父亲一辈子是个穷店员。到我这一代,亲叔伯兄弟10人,我排行第九。在我众多的亲叔伯兄弟中,有5人都曾到太原当了产业工人。抗战时期,其中的两人不知下落,还有一人参加了八路军,牺牲在战场上。我则在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职业革命者。

少年时期,我从我这个大家族中深切感受到了生活的贫富悬殊。父母一辈子辛勤劳作,全家人却过着贫困的生活,姐姐和妹妹相继病故,给我很深的刺激。我觉得这个社会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慢慢懂事以后,我从那两个富亲戚的所作所为中,体会到富人对穷人的欺凌,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参加革命后,我才知道这就叫阶级分化。从我这个大家族的贫富分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的阶级分化。这也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上小学

1928年秋,我8岁了,就在槐荫村小学校读书。村文化教育较好。清朝末年,村里设有5所私塾。它们或由富庶之家独办或由几户人家联办或由饱学儒士在家设馆收费招收学生。教材不外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的书籍。学生们读书识字,学作八股文,结业后再赴县城参加会试和乡试。清朝时期,我们村共出庠生、贡生、增生75人,太学生21人,举人12人,进士1人。仅同治、光绪年间,就有两人考中举人,19人考中秀才。槐荫村出文化人,这在五台县是有名的。辛亥革命后,私塾被废除,加上当时倡导男女平等,槐荫村把一座大庙里的泥胎神像毁了,相继办起公立学堂和女子学堂,开始了新式教育。1926年,这两所学堂合并为槐荫村小学校,学制4年。从1925年开始,男女学生都已使用上海出版的新学制课本。1929年起,学校的老师中就有师范毕业生。1931年,时任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给学校补助经费扩充为6年制,叫“槐荫村两级小学校”。从1934年又出资重新改建全部校舍。所聘教师多为太原国民师范毕业生,有少数老师思想进步,传播新文化。许多学生受到影响后来走上革命道路。

我入党,既没有宣誓仪式,也没有预备期,正式谈话后就实行单线联系。过了些时候党组织允许我同另一名党员李志民接触。我和刘、李趁着黄昏时分别的同学踢足球、打篮球之际聚在操场边假装聊天,开一次小组会,说一说国内外形势,进行工作报告,作自我检讨,最后布置下一步的活动。每次小组会前我都要翻翻报纸作个准备。当时党组织的纪律很严,入党一事,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谁也不能告诉。所以,我没有向父母透露过一丝一毫。

入党后,党组织教育我们要革命,要关心国家大事,反对死读书。那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找个法子让学校考不成试,就是反对死读书。有一次,学校要进行数、理、化课程考试。考前晚上,我们几个人偷偷地把食堂的油、面、米拿走,心想,第二天早上大师傅一看没面做不成饭,就考不成了嘛。没想到,大师傅到街上临时买了一顿早饭,考试照常进行。学校为此还查了一阵子,没查出个所以然就不了了之。入党后的那个学期我成绩是较差的。因反对死读书,故对功课不太上心,到1936年夏考试时排名从第5滑到第30,还有两次化学考试拿了30分,挨了老师两次手板子。学校每学期有一次数理化的课程考试并设有奖金,奖学金最高达18元。对于每月生活费仅两元,18元的奖学金是很诱人的,但我一次也没得上。

这些往事都过去几十年了,但还是那么生动鲜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忆起“以身许党年少时”,内心便充满了激动。

和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5年底到1936年初,正是党的政策发生很大转变的时期。红军长征结束后,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会后,为扩大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红军准备东征同日军直接作战。1936年2月,在、的率领下,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北渡过黄河,突破晋绥军防线进入山西,历时75天,虽因军事形势变化没能完全达到预期目的,但红军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重大成功。红军的东进让阎锡山深感震惊,他采取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民众等一系列反动措施,加强防共的部署,在全省大搞白色恐怖,抓捕共产党员,五台县的形势也骤然紧张。

1936年3月,阎锡山的宪兵队追查到了川至中学。我自己也作好了思想准备,心想万一查到我就死不承认,反正也抓不到什么把柄。但校当局还是怀疑上了我。学校订有《中央日报》《山西日报》《庸报》等二三十份报纸,大多是的报纸,也有一两份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报刊,集中放在学校礼堂后边的3间屋子里。因我常去看报,引起校方的注意。有一天,训育主任把我叫去问话:“你为什么老到阅报室看报?你是不是参加了读书会?”我马上回答:“没有。”他又问:“听说你们一个月还交5分钱的会费?”我说:“没有。我要知道什么事,我一定会告诉老师的。”我应付过审查未暴露政治身份。以后,学校经常检查点名,学生们都很紧张。全校5名地下党员有两名被抓走,刘振国被迫离校转移,校党组织遭到破坏。一直到放暑假,我们暂停了活动,尽量隐蔽起来。

此时,家里决定要给我娶媳妇,当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妻子叫孙建民,与我同岁,念过3年书,东冶镇人。老丈人在耿镇开了家杂货铺。我向学校请了一周假,阴历二月初五办了婚事。这个媳妇很老实,对父母很孝顺,1939年春参加了工作,后来也入了党。可惜她1940年病亡,年仅20岁。

到1936年春,红军东征后党尽可能向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对山西当局产生了影响。阎锡山既不满于中央军的吞并又面临日伪军重兵压境的威胁,感到用旧的一套已难以维持统治,愿意同共产党谈判改善关系。

12月,西安事变的消息传来,在山西引起很大震动。河边村是阎锡山的老家,川至中学的老师中大部分是忠于阎锡山的,听说被抓起来后,捶胸顿足地大哭。我则偷偷地高兴。西安事变后,在山西就可以公开宣传抗日了。太原的学生可以进行抗日游行示威,公开地在街上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这在北平、上海、南京、济南等地都还不行。

1936年冬后,我还没有同组织正式接上关系。我所在的槐荫村有两名党员,我和他们有过接触。一个是朱效成,东冶镇沱阳高小的教员,1933年入的党,曾在阳泉、石家庄、张家口、绥远等地搞地下活动,后来回镇教书。山西抗日形势好转后以牺盟会的名义开展活动,我和他有过联系。他介绍书给我看并谈了些和抗日有关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任过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另一个是赵鹏飞,1934年夏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入党,师范毕业后到槐荫村两级小学教书,秘密从事党的工作。他为人很好,很有威信。

川至中学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后,也曾有人找我接过头,了解情况,想收集人员,恢复组织,但都没明确具体该怎么办。尽管和组织失去联系,我的思想并未出现消极和动摇。看到抗日形势好转,我便力所能及地开展些活动。1936年冬,日军进攻绥远,晋绥军傅作义进行抵抗。我和李志民便公开组织了绥东抗敌后援会,联系一些同学上街为绥东抗战募捐,进行抗日宣传。我们村有演文明戏的传统,农历元宵节三天常演戏、搞文化活动。1930年元宵节,我9岁时就参加过演话剧。1937年正月,放寒假我回到村里,和回家度假的北平、太原的学生等演过田汉编的话剧,大部分都是自编的戏,反映西安事变的经过,宣传抗日爱国和反封建思想。我们还在村子里出黑板报,组织读书会,给小学生补课,向人们传播进步书刊。后来,有3个同学在我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