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皮影的艺术特点精选(九篇)

皮影的艺术特点

第1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其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之初,中国皮影等元素也被大量地引入到动画创作中,并具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出现。我国皮影动画主要有《张飞审瓜》《润泽》《镜花缘之女儿国》等作品。其中《张飞审瓜》属于流传范围比较广的。在《张飞审瓜》中,场景全部用皮影制作,且大量使用镂空的技术,如画粱等部分。人物造型具有典型的戏曲特点,这与皮影戏类属于中国戏剧的一种具有重要联系。在动画中,人物动作以及语言也具有皮影戏的特点,如行走中具有很强的节奏型,停顿突出,人物声音明显经过有意转变,表现出非常夸张的特征。这一类动画一经产生,便受到中国民众的好评,其意义不仅在于创新了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更是促进了皮影艺术的传播,使接受动画的观众,尤其是儿童,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对于皮影的必要认知。但是中国动画发展到当下,已经很少使用皮影进行创作,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皮影动画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创作这种形式的动画具有很大的风险;另一个原因就是创作皮影动画耗时耗力,远不如采用手绘以及电脑创作方便、快捷、逼真,商家出于利益的考虑,比较少的选择这一方式。

二、以动画保护传承皮影艺术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发现,皮影艺术的发展进入衰落时期,而中国动画的发展正处于兴盛时期,将动画中加入皮影的表现方式,能够促进皮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但是在经济时代,以动画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具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一方案的有效实施。

1.国家加强对于皮影艺术的重视,对于皮影动画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扶持

国家的扶持能够使传统艺术摆脱困境,走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京剧在短暂的衰落后,在国家的思想倡导与大力扶持下,再次开始兴盛。发展皮影艺术同样如此,个人以及民间团体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国家加入保护皮影的行列,在思想上重视皮影,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扶持皮影技术,如建立广泛的皮影艺术保护协会,将皮影艺术家纳入国家艺术家的范围,给予部级艺术家的待遇,显然对于促进皮影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在以动画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的过程中,国家应该提高对于这种方式的重视,以政策性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文件给予皮影动画创作中的种种便利,在皮影动画的具体创作与传播中,为其提供一定的人力以及物力支持,改变商家出于利益考虑不敢创作皮影动画的现象。而一旦在国家的影响下皮影动画的局面打开,其自然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保护了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2.改变皮影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发展总是与时俱进的,不符合时代的艺术方式最终会被淘汰。显然皮影艺术当前的表现形式以及唱腔都不太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在皮影的发展中,传统的皮影技术可以结合时代特点以及地方特点增加新的内容,同时适当改变唱腔,以促进这一艺术的顺利传播。而在皮影动画中,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动画的创作对于皮影进行翻拍的思想,大胆创作一批符合时代特征的、体现时代思想的动画作品。作品以皮影作为主要形式,而在人物塑造中注重传统与时代的结合,增加人物象形的表现方式,改变传统皮影为了表演需要只以侧面表现人物的方式;改变人物形象大量镂空以充分投影的方式,改变人物衣物服饰领角突出,关节突兀的特点。因为动画赋予了皮影更充足的场地,更多面的表现人物的可能,因此在创作中应该将皮影艺术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做到继承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在动画中,人物的唱腔以及说话方式应该统一采用现代普通话,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入简单的唱词,且需要配以字幕。总之,以动画的方式表现皮影艺术,不仅仅是对于传统皮影表演方式的简单翻拍以及一些技术手法的改进,更需要在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方式等方面全方位改进,才能使皮影动画真正地为观众所接受,完成皮影艺术从被动地保护到主动发展的过程。3.将皮影艺术加入动画专业课程。皮影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不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画创作者皮影知识不充分,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艺术创作。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将皮影艺术加入到动画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中,真正培养一批既懂皮影又懂动画的人才,以促进皮影动画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第2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一、欣赏皮影戏之美

(一)皮影戏之美,通过的是控制皮影表演来实现。皮影表演亦是完整表达其内在的视觉艺术的过程。如果艺术是人主观情绪的一种表现,那么视觉艺术的展示是根据客观的要求而来的。在皮影表演之中,包含了演员了解脚本和皮影的操纵性能的技巧。还有的是皮影的造型、皮影设计、布景等等客观体现。这种艺术的美感展现,需要演员有着很深的知识累积和文化素养,以及对生活的体悟。皮影的表演艺术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模拟就可以结束的,也是一个长期的生活经验、价值观的沉淀。

说起皮影戏的美时,立马很快就会有一种印象,那就是美观和大方的造型、流畅的轮廓、精致的雕刻。有些像剪纸,又有种年画的韵味,总的来说,按照当今的说法,它是一个平面设计成品。通常是选择牛皮或驴皮做完雕刻和镂空步骤,融合阴阳设计,透明或不透明,有种穿透感、装饰感,极具民俗特征。为了真正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效果,只有演员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制造皮影的工匠足够的审美情趣。唯有表演艺术与皮影制作达到了渗透和融合,才能在皮影戏表演中有种特殊的美感。

(二)浓缩空间和扩大的时间

在框架式的传统戏剧舞台上,表现的内容大大被限制,这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现代艺术风格的不断变化,其他类型的戏剧有了广泛的自由空间。皮影戏却不一样,它有小舞台特有的优势,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舞台也是精致的、浓缩的世界。也跨越了舞台的限制,丰富的创作使得皮影可以在陆地上、海洋和空中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小小皮影戏舞台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如与鸟在空中飞行,和鱼类一起游水,各种栩栩如生的景象。皮影戏浓缩了空间,却又在其中无限扩展。

(三)透光材料展现舞台气氛

皮影戏营造其气氛的阶段中,是需要在某些前提下产生的。首先,皮影是一种高度假设性的表演形式,人工皮影角色的运动是一种机械化的动作,是一种夸张,皮影戏的颜色被夸大了。除了这些,皮影艺术中相当重要和独特的一个方面是皮影角色的雕塑,由于皮影戏是透光的艺术雕刻,在屏幕上,镂空雕刻着透光的线条,有着相当强烈的效果,其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和装饰感,,雕刻皮影亦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单单使用颜色的画线做不到这种美感。皮影的材料是牛皮或驴皮,是在它的本色与水性涂料颜色综合后所呈现的,效果十分惊人。当然,皮影戏背景也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主要的风景全部是透光的,观众在白布之上进行欣赏。如有的场景中,具有植物活力的透光松树,一汪安静的湖水里的磐石……组合出一个美丽安静的环境。不仅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强烈感觉,营造的气氛中预示着可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东西打破静谧,所以观众有情感联系在表演中。使用该种特殊的材料和工艺,带来的超乎寻常的情调和秘密感,这是皮影戏艺术与生俱来的魅力。

(四)观众的注意力辅助艺术烘托

获得足够的观众注意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尽管观众来到这里是因为皮影戏,但是观众厅亦是一个世界,在这之中充满了令人分心的因素,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更会受干扰。

那么,如何能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为此历代的艺术家,耗费了很多精力去博得观众的关注。比如用高超的技术做好设计的场景布置,通过生动和幽默的环节、吸引人的唱段、精彩绝伦的特技、勾引人好奇感的故事情节,加强观众的感知,让观众有种审美的趣味,这样观众会更感兴趣,愿意跟随情节了解剧情。因此,观众的审美心理活动开始有了一种无形的集中,演员也由此获得了观众的注意力。

皮影戏艺术,必须有上述的吸引力,让观众去除各种各样的干扰。对表演而言,特别重要的是尽快将这种吸引力散发,努力地吸引观众。在开戏之初,观众的注意力假如耗散多了一分钟,现场表演的失败便多了一分钟。所以,观众的关注可以说是强大的艺术辅助,能让整场戏都熠熠生辉。

(五)观众的情感参与独特的戏剧美学

高标准、高质量的皮影戏表演,开始就可以让观众有浓厚的审美趣味,并注意观察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此,观众开始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经过这个过程,能提高审美皮影艺术的推动力。观众们时时关注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发展,有了不断的思考,有助于理解剧情。随着情节的发展,配合着演员的声音在观众脑海中展现剧情,这是观众的情绪参与。观众的情绪参与在皮影戏剧之中,是所有的皮影戏演员最希望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也是皮影戏的生命,亦是皮影艺术家和观众最紧密的沟通与互动的体现。

二、现今皮影戏的创新

随着现在的科技进步,历史悠久的皮影戏在中国不断传承,也需要发展和前进。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应该按照现在的发展,时代和科技的要求,做好皮影的改革。原始的皮影戏,其中有古装人物,唱古代的神话。现在,不仅仅是继承传统的表演形式,也要做好修改和创新。从皮影角色来说设计一个个新的脸谱。从皮影材料的选择来说,不单单只是牛皮、驴皮和其他动物毛皮,使用新的塑料板、有机板等来制作,用着新材料生产更多丰富的皮影道具,由此满足情节的需要。设计表现出个性和特点的作品。能综合动画的特点,木偶表演,卡通造型。创造生动有趣的反映出皮影特征的新的皮影戏,就是改革和发展原先的传统皮影戏。

当然了,在脚本的创作内容之中,改掉过去的皮影戏只有历史、传统的古老的主题,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现实热点主题的生活,反映出新时代生活,受人欢迎的内容。不仅在唱歌中继承秦腔的传统艺术,还需要去吸收好的现代音乐,歌舞音乐与之集合,使皮影这种古老的艺术有着新的变化和面貌。设计反映现代生活的脚本,用老式的技艺,反映当前新的生活艺术形式。将皮影戏在社区、街道和城镇乡推广,让古老的皮影艺术不断被关注和继承。

皮影戏有其独特的特性,它的简单形式与艺术表现力,是其他任何形式中都不可替代的。它是我国表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应该大力提倡。特别是文化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在脚本中提供可行的创新,切实的支持和帮助这一古老艺术永久的继承下去。

第3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西周时在此建郑国,秦朝统一中国后改设郑县,西魏时改为华州,1912年改为今名。华县皮影是绽放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皮影艺术在我国分布较广,有东北、湖北、山东、唐山的大皮影,也有甘肃环县和四川的中等皮影。华县皮影—般通高33厘米,被称为华州小皮影,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带。华县皮影以其形态婉约清朗可人、雕刻方法繁复规范、工艺细致精妙、用色通透明丽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来传情达意的戏剧。关于皮影戏的起源,宋代学者高承根据《汉书·外戚传》讲述的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故事是这样的:“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这一说法是否准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根据文献资料,宋代的皮影戏已经相当兴盛,流传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华县皮影戏是皮影戏中十分重要的一支,其至今仍保留着其原始风貌,表演时,五位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边操纵皮影人物,—边用当地的“碗碗腔”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正是华县皮影戏艺术的真实写照。“四喜(魏振业)的花脸,秃子娃(潘京乐)的旦,听得叫人忘了吃饭,外乡人到这里把戏看,都想把家搬华县。”这是20世纪在陕西流传很广的民谚,笔者就是在魏四喜花脸吼腔的绕梁之音中长大的。

今天,华县皮影艺术的性质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以前专供戏班演出的单一功能转化成为民间美术收藏品。华县柳枝镇梁堡村的皮影雕刻大师汪天喜回忆说,自己从小接触皮影,后来师从皮影大师李战文,从业后一直都是为华县、华阴、大荔等周边区域的皮影戏班社刻制演出用的皮影。到了1981年,由于皮影独有的艺术魅力,很多到西安的外宾都寻找收藏皮影,他就是从那时开始从事收藏品皮影的刻制的。据他回忆,皮影以艺术收藏品的形式存在,是从1980年开始的。1990年前后,皮影雕刻业内部就已经发生了转型,从以供应皮影戏表演转变成艺术收藏品创作的存在形态。正是皮影收藏市场的巨大潜力,带动了皮影雕刻艺术的复兴和发展。

一、华县皮影的基本特点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植于这片人文沃土上的华县皮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华县皮影形象设计思想传承民族文化理念,主题反映民族、民间题材,人物形象设计符合汉民族传统审美观念,体现民俗民情,承载民间审美需求和人文情怀。人物形象设计应用“拟物、表情、夸张和体现民间喜好”的理念,皮影用色明快艳丽,具有鲜明的民间美术用色特点。华县皮影刻制技法自汉代以来一脉相承,技艺传承正统,制作方法规范,制作流程明晰;刀工刻制语言娴熟,细致精美,风格明快率真,具有纯净个性的雕刻语言风格,是古老雕刻艺术的“活化石”。另一方面,从华县皮影呈现的繁复精美的艺术效果来看,也明显具有官办宫造工艺作品的特征。

华县皮影形态小巧,形制通高一尺盈余(32-33厘米),外形简练概括,形态清朗秀润,视觉效果绝佳;影人头部五官形态为正侧面单目,多为圆额头、尖鼻、尖下颌、抿嘴状;影人头部冠饰多样,图案纹样繁密精细,设色明丽;影人整体设色通透,色彩职度高,色相以黄、红、蓝、绿、黑等色为主,配色协调统一,整体色彩效果醒目明快;影人衣服内饰纹样及图案样式规范明晰、形态繁复精美;皮影的封钉设计合理,藏动于静,在静态人物中蕴含动画功能等特点,因而深受大众喜爱。

二、华县皮影的制作工艺

华县皮影的产生要经过形象设计、基材处理、刻制上色、调整完成等4个阶段,通过设计、选皮、刮皮、磨皮(图1)、洗皮(图2)、推透(图3)、过稿(图4)、刻制(图5)、上色(图6)、熨平(图7)、封钉、上签(图8)等十几道大的工序完成。

华县皮影的形象设计切合民族、民间、民俗生活等传统审美理念,英雄、忠臣等正面类型人物形象设计高大,有“纪念碑”式特色;反面人物设计形小怪异,具有意象化“丑美”特征;神怪形象主要采用拟物、夸张、变异、添加、联通等美术变形方法创造而来,有人蛇共体、牛人同面等怪诞的形象。

皮影的基材处理,要经过选皮、刮皮、绷展、磨皮、洗皮、推透等工序完成。皮影制作以黄牛皮为上品。刮皮就是刮去皮上的毛和其他杂质;绷展就是将刮好的牛皮通过绷钉将皮子绷开,让牛皮在阴干状态下逐步绷平;磨皮是经过反复打磨,让牛皮逐步呈现透明状态;洗皮过程是用清水反复冲洗,去掉牛皮上的杂质;推透是用少许菜油擦抹牛皮,再用较硬的小木杖推磨牛皮,使之更加透明平整。牛皮经过这一系列工序的处理,就成为了制作皮影良好的基材。

刻制上色是皮影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主要有过稿、刻制、上色等几道工序。每位雕刻艺人都拥有—部历经几代艺人传承的皮影形象拓印本。例如,汪天喜的《皮影头谱》(图9),印本上的形象有历史传承的艺术韵味,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艺人依据拓印本上的人物形象,把要制作的影人过稿到牛皮上。过稿,类似于中国画创作中的白描过稿,就是把拓印模版上的稿子描画在牛皮上。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皮影刻制了。皮影刻制工具分为刻刀、铳錾刀等,各种刀具有四、五十种之多。(图10)刻制过程中,用皮影雕刻的专用刻口、錾子将描好的形象运用“推皮走刀、透凿、刻线”等方法雕刻出来。华县皮影上色用的颜料是提取植物、矿物的颜色,再结合自己熬制的牛皮胶制成的独有颜料(图11)。上色过程是依据设色传统,对刻好的皮影进行双面着色的过程,上色完成后,—件精美的皮影就基本诞生了。

调整完成阶段主要有熨平、封钉和上签等几个步骤。熨平是对已完成的皮影进行熨平处理;封钉是把刻好的影人部件封钉到—起形成完整的皮影;上签是为皮影四肢上装上可以挑动的竹签,便于在演出中表演各种动作。

三、华县皮影艺术特征分析

(一)体态纤巧,内饰精美(以“皇妃”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的造形设计思想基于汉民族传统文化、生活认识和审美观念,自汉代以来很少受到西方平面艺术理论的影响,艺术血统比较纯净,是基于民族审美观创作的植根于关中民间生活之中的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

“皇妃”皮影(图12)人物形象设计外形干净简练,表情肃穆端庄,有魏晋南北朝造像风格;五官表现线性语言生动,在庄重中有白描绘画之感;体态纤巧,颇有明“瘦骨清像”的艺术表现风格。“皇妃”皮影形制设计采用平面剪影化正侧面单目表现的艺术表现样式,单体形象平面构成有外形构成(外轮廓)、内形构成(内轮廓)和装饰形构成三种构成形式。平面正形构成元素设计思路清晰。影人呈正侧面形态,外、内形收紧简练概括,形态优美,装饰形有民族、民间装饰风格,图案纹样元素丰富。从平面构成角度来分析,华县皮影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平面艺术表现特征。“皇妃”皮影刻制时,线性语言多呈直线抽象形态表现,线性语言采用刀刻,颇有刀味,细究有金文、石鼓文朴拙有力的特征。皇妃手足纤巧细致,头饰及服饰纹样形象设计繁复精美,有“冠高装饰繁多,服装雍容华贵”的特色。

同时,华县皮影在树木等自然景致的描绘上与汉代画像石一脉相承,其树木形象与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七贤荣启期图》砖画上的树木形象相似。角色形象设计处理符合“主大奴小,忠高奸低,将壮生弱,生俊旦俏,神逸怪厉,拟物象形,物尽华美”等视觉审美特征。这样的艺术风格明显是根植于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民间、民俗审美理想。天宫、龙宫、地狱等场景的形象设计,成平面化直观正面表现形式构成,形制饱满奢华;家具、道具形象设计采取平面俯视三面表现形式构成。

华县皮影形象的设计理念秉承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观念与民间民俗生活一脉相承,设计思想继承中国美术传统设计理念,呈现民间审美特点,契合平面构成要素,因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风格特征。

(二)线条飘逸,刀味纯正(以“藩王”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属于美术表现范畴的平面剪影表现形式,在表现中先将自然立体人物形象转化为正侧面人物表现形式,这是华县皮影的一种形制范式,与古希腊瓶画上的人物侧画范式及古埃及的侧头正身雕像在表现样式上有相似之处。这样的转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直观,可视距更远,也易于刻制表现。

藩王(图13、图14)是我国古代拥有兵权,镇守一方的威武郡王形象。刻制表现运用了“点、线、面、光、色等美术语言元素。“点”状装饰纹样,“线”性内外结构轮廓造形,“面”状正形形象呈现。美术造型元素的多元化运用,给了皮影表现语言极大的自由度。

“藩王“皮影表现过程中涉及到平面外形结构、内形结构及装饰形结构三个大的表现性结构。因结构形制、方式、位置、功能等因素不同,造型表现像中国画白描一样转化成为不同的线性表现语言,线条的长短、粗细等形态不同,导致皮影在刻制过程中采用的表现手段、刻法、凿法、冲透等刻制语言方法也不同。刻制的复杂性使表现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有推皮转刀、直刀刻、精细刻、铳錾冲透、凿刻、线刻等方法。“藩王”皮影在刻制时先开出外形,再镂刻内形、冲凿内饰纹样,使皮影雕亥惧有了个性刻制语言。刻制中长线直刀刻法率真流畅,刀味干净纯正;短刀直线刻法和凿刻法朴拙有力,刀味凌厉明快;圆转长刀刻法飘逸顺滑,刀味喻悦逸性;圆转短刀刻法形变较多,刀味柔和自然。另一方面,由于设计理念和刻制表现方法的原因,华县皮影刻制线条语言具象,表现力略显不足,形象写实性表现不够,具有意象化表现语言特点。因而,华县皮影刻制就具有了形似、概括、装饰、夸张等艺术风格。

(三)分色渲染,异彩纷呈(以“太岁”皮影为例)

太岁(图15)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不可冒犯的众神之首,众煞之王。其设色符合“随类赋彩”的中国传统设色要求,用色以植物色、矿物色结合自制牛皮胶而成,主要颜色有深红、大红、桔黄、天蓝、普蓝、中绿、墨黑以及皮质本身的透白等。其色彩明度、纯度较高,融合自制牛皮胶后有通透靓丽的特点。“太岁”皮影整体色彩艳丽醒目,有中国民间装饰色彩的大红、大绿特征;由于皮影介质色和点染色运用合理,视觉效果异彩纷呈,但没有大俗的感觉。因此,用色有个性化、意象性的色彩语言特色。“太岁”皮影要经过正反两面上色,这样,色彩就具有透明感强而又稳重的特点。

同时,华县皮影上色时注重分色渲染,不同的颜色结合不同纹样构成不同的皮影使用样式。传统华县皮影上色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种。上五色皮影是供给达官显贵欣赏者观赏演出时使用的皮影,下五色皮影是供给走乡串户的民间皮影艺人演出时使用的皮影。上五色,是指上色与纹样相结合以呈现贵气的用色塑形方式。存卜再色表现里面,黄色对应“人字”纹样,红色、绿色对应晕染“万字”纹样,黑色对应晕染“鱼鳞”纹样,白色主要对应“雪花”纹样,这样的皮影整体呈现用色贵气的特点。下五色,是指红色对应“鱼鳞”纹样,黑色对应“十字”纹样,白色对应“梅花”纹样(星星点眼),绿色对应“空心十字”纹样,黄色对应“人字”纹样,符合民间衣着特征和大众审美情趣。

华县皮影单个影人整体色彩协调,以“冷、暖、中性”三种整体色调为主。暖色皮影主色调为红、黄色,介质色为皮白和黑色,点染绿色、蓝色;冷色皮影主色调为绿、蓝色,介质色为黄、黑、皮白色,点染桔黄、瑰红等色;中性色皮影多以皮白为底色调,点染红、黄、绿、蓝、黑各种颜色。华县皮影也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根据影人性格不同,分别设计不同的脸面颜色构成,如传统戏剧一样白脸、红脸、黄脸颜色的设计,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这一点来看,华县皮影色彩语言又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文性和地域性色彩语言特点。

(四)纹样精细,绘制精美(以“红楼梦”人物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身上的图案设计分为添加图案、镂刻、绘制纹样三部分。添加图案遵循传统国画“应物象形”的基本原则和“迁移嫁接”的民间造形理念。较多皮影根据影人的角色、性格和观赏者的喜好添加图案,添加的图案以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兰花、绒球等为主,添加位置丰要在面部和头饰上。在特殊角色处理中,会运用“迁移嫁接”示意性造形手段,如白蛇精形象是在女旦头饰上加蛇头(图17),火神(图18)是在丑角口外加上喷射的火焰图案,还有如牛魔王、龙王(图19)、龙太子、鹿精等形象干脆直接在人身上加上牛头、龙头、鹿头等拟物象形图案。

红楼梦人物(收藏皮影,如图20)皮影的装饰纹样丰富典型,分为镂刻和绘制纹样等类型,纹样繁复精致,是皮影造形语言的又—特色。影人纹样主要用于服饰内部的装饰.镂刻的纹样主要有雪花连续纹样、梅花连续纹样、人字连续纹样、万字连续纹样、鱼鳞连续纹样、圆点纹样、十字纹样等。镂刻纹样应用既有传统规制又灵活多变,工艺精巧,用刀数量繁多,表现出的皮影装饰语言朴拙明快、虚实相生,视觉效果丰富,呈现出较高的纹样设计和应用水平。艺人还会在红楼梦影人身上面积较大的地方绘制上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兰花、梅花、游鱼、仙鹤等图案。同时,其他皮影在绘制时还会添加一些以戏剧人物服饰上的海水、断崖、松针、祥云、团花等纹样为主的绘制图案。

(五)选材考究,质感硬朗

华县皮影雕刻选择黄牛皮为基材,通过刮、推等手段使皮质具有硬朗而有韧性、通透略显白色、质性稳定保质期长的特质。牛皮呈暖白色,质感厚重、韧性强、透明,这些特点是其他纸质、羊皮皮影所不具备的。牛皮的部位不同皮质的厚度也不同,影人在雕刻时对皮质的选择要求严格。—般文官、小生、女旦用皮较薄,选用牛身侧皮子;武将因表演动作复杂用皮要厚,一般选用牛臀部皮子。在同一影人中,因考虑皮子的重量和下垂感等因素,一般上半身选择较薄轻盈的皮子,下半身选择较厚重有下垂感的皮子。

(六)光影交织,神秘奇幻

华县皮影戏,由光源、实景影人、虚景幕屏及幕后拉伸空间来构成的视觉表现语言形式。(图16)皮影戏幕布后灯光的明暗强弱虽然没有人为刻意经营,但在演出时会有虚幻动感。影人贴在灯光照亮的幕布上表演,镂空部分透光,空灵明快,上色部分色彩受光照射更加艳丽醒目。间或操作影人的签手将影人在幕布后面的空间里面辗转推移,一时间布屏上实影、虚影转换,色彩纷呈,给观赏者一种神秘莫测的迷幻感觉。皮影戏虚实相生的光影意象化视觉表演语言,让观赏者在悦耳的乡音唱腔和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演绎里面沉迷陶醉。在过去,这种光与影交织的视觉语言无疑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理想化联想延展,也是对劳苦大众的生命经历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心理抚慰。

华县皮影形象设计独具匠心,刻制技艺语言精湛,用色丰富绚丽;形象构成外轮廓简练概括、头部五官精炼,头饰和衣服装饰图案、纹样繁复精美,具有简繁对比鲜明、外形清朗、内装雍容华贵、色彩丰富的独有工艺装饰表现语言魅力。

四、华县皮影作品赏析

(一)武将

华县皮影戏武戏较多,武将形象精彩纷呈,代表性的如《三英战吕布》里的吕布(图21)。武戏中武将体型较大,壮实厚重,形态矫健;头饰细密精致,背靠五色战旗,五官多为圆额头、环状豹眼、圆鼻、尖下颌,嘴部为开口形式,影人似在战场上开口呐喊,脸内留白处多装饰火纹以衬托人物暴烈性格;身着铠甲结实厚重,纹样多为“鱼鳞套、人字套和星眼套”等纹样形式;用色多施红色、绿色,色彩鲜艳醒目。—般出战武将的下半身都接连着战马,人与战马合为—体,战马形姿健硕,使武将影人显得更加威仪。

(二)小生

华县皮影生角形态秀润挺拔,身高多为五头高比例,头大更显身材瘦长,头饰多为纶巾或双层绣花帽,帽子装饰花样繁多,人物脸部简洁明快,多用圆额头、尖鼻、抿口、尖下颌形式塑造,五官清秀,眉线、眼线较长,脸面部多为留白,表现出清朗俊秀的生角人物形象(图22)。用色多以蓝、绿、白色为主色调,整体颜色轻盈明快。生角皮影衣饰纹样刻制以雪花套、万字套和梅花套等纹样为主,绘制纹样以牡丹纹、梅花纹、莲花纹样为主。淡雅的着色、修长的身形、清秀的五官、繁复细致的纹样装饰,呈现出生角清朗俊逸的人物形象。

(三)旦角

华县皮影旦角体态秀丽婉约,有魏晋时期“瘦骨清像”的人物风格,很明显没有唐代女性丰腴世俗的美人之态。旦角身高也多为五头高比例,因上身和裙子部分形态划分明确,更显体态灵动秀润(图23)。旦角设色丰富多样,用色明快艳丽,给人润泽养眼的感觉;头饰繁密,衣饰纹样丰富多样,主要有雪花套、万字套、空心十字套等纹样;身上绘制纹样整体装饰花团锦簇,形制精美,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以缠枝牡丹纹、团花纹、祥云纹、莲花纹等图案为主。俏丽的女旦从幕布上移步走来,颇有步步生莲之感。

(四)神怪

华县皮影中神怪形象很多,尤其以《西游记》剧目里面的神怪为最。神怪形象多以兽怪之首结合人身表现。神怪身高形制较为灵活,其头部形象丰富,其中龙王的头部就是中国传统的蛟龙造形,白蛇、鹿精都以动物头部形态出现;阎王、仙官等形象多是发挥雕刻艺人想象力创新设计而成。神怪影人态怪神异,新奇多样,用色鲜艳醒目,多施以大红、大绿颜色。神怪身上纹样以绘制为主,画出不同鳞片、羽毛的形状以及肌理和装饰纹样。神怪皮影存五官处理上极尽艺术夸张之能事,很多皮影额头硕大,羽毛状、火纹状眉毛,环状豹子眼,饱满的圆形鼻头;多为开口造形,口中多吐神火;在神怪脸上空白之处多饰以狰狞的纹样,这样的神怪形象如同“饕餮”一样,有着一种中国传统审美崇尚的狞厉之美。(图24)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心里寄希望借助神怪的力量来震慑人间的不平,来消灾避害,来抚平其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恐怖。从这个意义上看,神怪皮影如同佛教的神像一样护佑着平常百姓的精神生活,承载了大的象征意义和民众的精神寄托。

结语

汉代以来,华县皮影戏从宫廷演出延伸到民间,从娱神、娱官到走进乡间地头娱人,具有了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唐宋时期,皮影雕刻技艺在皮影戏演出的带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天,皮影雕刻技艺在皮影收藏市场的带动下也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华县皮影雕刻艺术历史传承清晰,技法由古至今一脉相承,制作方法纯正,与中国画造形基本理论高度契合,是根植于中国民间生活之中的血统纯净的艺术表珊形式。

华县皮影形象设计理念具有民族、民俗艺术审美特点,很多形象设计传承历代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生活形象实景,是中国古代人物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考古价值。

华县皮影形象具有独特的意象化表现语境,影人表现涉及美术表现元素丰富,应用美术表现方法多样。影人角色形象个性鲜明,造形秉承“瘦骨清像”之风,形态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影人形象在写实表现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表意特征,具有独特的意象化表现语言特色。华县皮影雕刻技法个性独特,雕工技艺和刀法语言高超精湛,走刀干净利落,千百年来形成了独有的雕工语言,行刀疾徐结合,长、短刀刻依存,冲錾镂空相间,刀味阳刚中蕴含柔和,顿挫中呈现力量,极具人文艺术气息。华县皮影纹样表现手段多样丰富,样式精致华美,设色艳丽醒目。这些因素,既呈现了华县皮影雕刻艺术悠久的历史、华美的形象、高超的刻制技艺,也体现了华县皮影较高的艺术价值。

华县皮影以其民族、民间美术的独有风貌,独特的意象化审美意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华县皮影典雅精美的影人形象,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世界,他们用这种独有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着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华县皮影历久弥新,绽放出一朵历经岁月沧桑的民间艺术之花,希望这朵扎根在中国民间美术沃土之中的艺术奇葩越开越艳。

第4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中国的皮影艺术渊源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它融合绘画、雕刻、文学、影像、表演及音乐为一体,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形式。我国智慧的先民发明皮影戏,就已经有了对运动视觉的兴趣和对表现运动形态的渴望。创造了通俗、直观的图形符号的运动形式。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奏、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影视艺术。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剪纸艺术等都是后来发明动画电影的雏形。

英文名Animation,解释本意是把一些原先不具生命的(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影片的制作与放映之后,成为有生命的(会动的)东西。动画技术是将造型艺术形象符号进行运动过程和形态的分解,之后再进行创造性的还原,使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感的画面,也就是连续的画面在眼睛里留下的视觉残存。曾经有外国学者把中国的皮影称作是“电影的前驱”,正是因为道具本身是静的,而“戏”让皮影动起来,皮影的出现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作为基础和保障的。皮影艺术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为了坚固和透明性,主要是以牛皮或驴皮。食用的油或者植物油做照明燃料,皮影是离不开灯光的。正是这种材质,灯光照耀下皮影人物和道具投射到幕布上的影子晶莹剔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动画电影是利用一种透明度极高的绘画材料,逐格拍摄,通过光投射到屏幕上,运动过程的不同瞬间产生运动的图像效果。动画的起源总是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结伴而行,皮影与动画同时具有这种特性,它们创造的基础都是光学原理的运用和绘画手法制作影像。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较为接近现代动画形式的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有一个人为周君在豆膜上作画,画了一年,没有画好,画了两年,还是没有画好,到了第三年,周君不耐烦了。某天,终于完成,周君去看,结果看来看去也看不明白,周君有些生气了。画者说,您只要先建一堵墙,挖个大窗,装上窗帘,等日头出来您再看。第二天,太阳升起来。周君往窗帘上一瞧,果然十分好看,龙、蛇、禽、兽、车、马等应有尽有。这个故事中的画师正是利用类似于现代幻灯的技术用豆膜做成了底片一样的透光画片,利用太阳光将豆膜上的图案投影到窗帘布上,形成了丰富的影像。更加证明先民早已。懂得通过光影产生影像的原理。

清朝乾隆年间,到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将皮影戏带回法国,被称为“中国影灯”。法兰西通过改造融合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编入皮影戏,从而产生“法兰西影灯”。后又传入英国称赞为“极有趣的艺术演出”。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要使皮影艺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才能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

中国动画的先驱在缺乏资料、设备、资金的艰苦条件下,凭借对动画艺术的热爱和坚强的意志,解开了现代电影动画技术的秘密,从中国的皮影戏、传统的剪纸艺术、窗花与电影技术结合。开创了中国的第一部短片。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并形成浓郁的民族气息。另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从皮影戏班的家当可以看出皮影戏演出的大概情形。陕西西路岐山影戏艺人们说:“十七椽,八块板,四条绳子,两个碗。”他们所说的椽、板、绳,是搭影戏台子用的。两个碗是夜晚演出时,盛油照明的。皮影的操纵者,俗称拦门将,通过三根签子和关节线,令人物做出点头、摇头、拉、推、摆、抖、俯、仰、射、挺、坐,站、走、踢、翘等各种动作。灯光将皮影投射到屏幕上,整冠、理须、撩袍、端水、点火、变脸,惟妙惟肖。同时还有人在一边配唱。一出大戏要用到上百个皮影,幕后英雄却只有寥寥数人。皮影戏班有句行话:“七紧八慢九消停。”是说一个影戏班若是七个人,演出就很紧张,若是八个人正适当,九个人便轻松了。有的活动在农村的戏班甚至只有三四个人,艺人们都练就了一身铀侄晕璋偻虮茂的本事。比如陕西东路“碗碗腔”影戏班,拉弦子的要兼吹唢呐,吹长号的兼马嘶、雷鸣等音响效果。打碗的要兼打竹板和大锣,唱白的要弹琴、打板、敲小鼓、敲大鼓。演出时怕跟不上趟,有的艺人便将乐器绑在膝上、腿上和脚上。他们又弹、又唱、又道白,嘴、眼、手,脚并用,各种角色唱白都出自一人,令人惊叹!

动画电影无论是个人制作还是集体化生产,都是艺术家设计和手工操作才能最终实现效果。动画是综合性艺术,每个环节不能够独立产生完整的作品,只有把所有人的画作集合起来机械拍摄形成动画片。大量的人工绘制,一秒24幅画稿,后期技术发展,线条复印机可以把纸张上的铅笔画稿转印在赛璐珞片上,再由人工上色,这种传统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艺术和技术手段是有共同的方面。而三维动画的出现,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三维动画在表现景物运动,和变化时,具有特殊的质感和立体感。工艺的程序更加自动化,动画稿可以直接输

入电脑,完成上色处理效果。把原来多个工艺程序,中间的动画可以用电脑直接生成,节省人力物力。

动画和皮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现代高科技软件技术来制作皮影动画,皮影艺术和动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动画成了皮影的一种新的表现工具,皮影则是动画的一种新的表现风格。皮影艺术和动画的结合是极富研究价值的新课题。

传统的皮影艺术与动画的美学形式有美术的固有的美学特征,它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拥有美学特征、电影的美学特征以及戏剧歌剧等其他美学特征,是一种综合的艺术特征。

动画的影像是被艺术手段创造的视觉符号的集合,是高度的假定性艺术。它的假定表现在形象假设,动作假设、环境道具假设。皮影艺术的假定性表现在形象、环境道具等假设。但观众可以欣赏到真实的声音,并被其吸引感动。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数字动画利用高科技技术制作精美的画面,更高效更好的艺术效果吸引了大众的眼睛。相对于皮影艺术,现代动画艺术提供了更加高度自由的表达运动的手段,和捕捉生命的内涵的技巧。也正是因为这种关注图形和造型艺术中产生的革新思潮,开启皮影艺术新的艺术道路。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传统皮影艺术与动画同属于视听艺术,有各自的美学理论美学特征。视觉的构成以造型艺术元素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我们常说,评价艺术的价值有多高,看它是否具体“真、善、美”的一面,对社会是否有积极向上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生活中去看皮影的价值。

艺术源于生活,只有体现生活,反映生活的皮影才是真正的皮影艺术。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歌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耳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明电影的鼻祖。

第5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 传统艺术 皮影 动画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冲击,纷纷在困境中寻求着现代语境中的生存之道。

1中国皮影艺术与数字动画结合发展的必然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综合了戏剧、戏曲、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人物雕刻精细、神态栩栩如生、形象俏丽多姿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美术的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瑰宝,但是现如今,它的生存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而我国的动画在多方面压力的夹击下,再加上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致使其发展之路崎岖坎坷,令人担忧。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为这二者寻求适合它们立足和发展的最优路径就迫在眉睫。“传统的皮影艺术与动画都是一门视听艺术,无论是皮影造型还是现代动画中的造型都是构成视觉的基础,二者有着共同的特点。总体上来说,现代动画的题材和皮影的题材都一样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且皮影戏在表现手段、制作流程、社会功能和故事来源等方面,均和动画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同时,皮影戏与动画在创作理念和表演方式都具有娱乐性都能够传承文化,都是一种平面艺术、屏幕艺术。因此,皮影与动画的结合对二者来说都是一项崭新的突破。”

2中国皮影艺术与数字动画的耦合性

数字动画设计与皮影文化传承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耦合。将数字动画设计应用于皮影文化中,可促进皮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历史性传承。由于当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增加,传统皮影艺术由于其自身制作工艺与操作程序存在局限性,正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局面。将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应用与皮影戏的制作中,不仅可以真实再现皮影戏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展现其文化精髓,还可以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受众的不同审美需求和偏好对皮影造型进行随意的修改和完善,而且用数字动画技术模拟传统皮影人物的造型,不仅解决了只有传统受过训练的老艺人才能制作和操纵皮影的狭隘面,也为数字皮影动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例如,《铁扇公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封神榜》等美术片,都是汲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形成浓郁的民族气息。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造型手法具有艺术夸张和艺术典型化的特色,皮影造型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这一点上与我国的绘画艺术有着共通的妙处。人物的装束与容貌、情态夸张幽默、浪漫诙谐,却又不失生动形象、逼真写实。

从皮影戏的表演剧目上讲,长久流传下来的皮影戏,经历了千锤百炼,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和推敲,可以说个个都是精品,包括每部戏的布局、道具、一招一式、唱腔念白都是专业而考究的。将皮影戏引入动画,必将提升我国动画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

3二者结合发展的历史梳理

纵观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的发展历程,二者最早结合运用是在1941 年我国上映的《铁扇公主》。1955 年根据明朝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改编而来的《东郭先生和狼》上映,这部动画作品采用皮影艺术的表达方式来制作,全长仅 4 分 15 秒,却制作精细巧妙,更加充分地展现出皮影戏这一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同年,我国还制作了另一部皮影动画《会摇尾巴的狼》,片长 5 分钟 17 秒。这两部动画也都是我国比较早期的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表现的作品。此后的20余年里,中国皮影动画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直到 1980 年又一部以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动画作品《张飞审瓜》出现,该片取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时长30分钟左右。

2003年,复旦大学学生李晨佳和朱怡波等人在沈一帆老师指导下与加利福尼亚大学Kwan―LiuMa以及Aleksander Stompel等合作实现了数字皮影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入选SIGGRAPH 2003。在这部作品当中还结合运用了国画、小提琴协奏曲、书法、越剧以及篆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部作品是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的成功尝试。同年,国产动画《桃花源记》出现,该作品采用3D技术进行制作,利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的技法创作环境背景,运用传统皮影的造型特点创作人物形象,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合成,将皮影艺术的表现方式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粹――水墨画的技法相融合,使皮影和水墨画的艺术魅力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还很好的表现了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更让我们看到了电脑动画和皮影技术结合的新形式。导演陈明将这一动画定义为“传统艺术形式与电脑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桃花源记》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皮影动画发展的无穷潜力和可能。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优秀的数字皮影动画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皮影动画这种结合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的艺术形式符合了中国动画发展的未来趋势,它必将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中国皮影动画成为中国动画一张引以为豪的名片。同时,数字皮影动画的良好发展也有力的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场域中获得全新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文物出版社,2007(06).

[2] 周娜.数字动画设计与皮影文化传承:机理、实践与展望[J].艺术教育,2013(07).

[3] 廖西琳.中国皮影艺术承传现状与危机研究[J].华章,2013(16).

[4] 施蓓,黄融融.浅析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数字动画的新结合[J].青年文学家,2013(03).

第6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皮影;艺术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63-01

一、皮影的艺术价值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的一种。它用纸板或薄片透明的驴皮、牛皮、或羊皮等雕刻成人物、景观等,夜间在堂上设置一方白色的幕布,幕后借灯光照映,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影人来表演各种历史、神话、传说故事,观众从台下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称之为影戏。影戏的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影戏的表演由操纵者俗称“拿线的”和演唱者也叫“唱影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皮影戏是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其唱腔丰富,音乐优美,操纵表演生动多变,千百年来深受百姓的喜爱。

(一)经济价值

皮影是地道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使得这种蕴含丰富的工艺品可以独立于影戏之外,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制作精美的皮影人可以作为手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可作为室内的装饰品,点缀生活的空间,从而产生其商业价值,为在都市的人们带去乡土的气息。同时,作为非物质遗产的唐山皮影也成为收藏爱好者争相收藏的艺术品。

(二)文化价值

1.皮影人设计与制作的文化价值:

皮影人的设计与制作为美术设计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且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民间艺术与专业创作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现代艺术从民间艺术吸取营养,无论是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还是作品中渗透的民族精神,都将作新的产品提供积极地经验和有用的启示。

2.皮影戏剧的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剧目中所表演的内容多是直接源于百姓生活的民间平常故事,以简单的故事情节阐述一些深刻道理,所有它常常能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一种伦理形式。因此剧目中包含的故事情节,以及反映的民风是调查采集民间艺术素材的有效方法。

3.皮影戏的唱腔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音乐,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中,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融合了当地民族乐器、民歌小调等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所有,皮影戏的唱腔艺术是在同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统一的腔调。但他的唱腔丰富,板式丰富多样。

二、皮影在现代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应用

唐山皮影的独特表现形式对本土现代设计的影响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造型和色彩的情感表达、造型和色彩的联想作用、造型和色彩的视觉美感。造型和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在现代设计诸多构成要素中,造型和色彩是使设计产品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最重要的元素,会起到影响人们感知、记忆、联想、情感等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设计师通过有效地运用造型和色彩赋予了服装、广告、包装和其他工业产品一定的诱人魅力和灵性,使欣赏或消费者从中产生无限联想和灵感,或者说是一种被深深打动的感慨,从而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对品牌标识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山皮影的原发性、传承性、审美性等特点使得唐山皮影自然构成一个独立的造型体系。它体现了信阳民间文化观念的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唐山皮影造型中对“形”与“意”的结合与表现,很值得现代艺术设计者去发掘和体会。在现代平面设计、装饰设计中,唐山皮影不同人物的剪影造型,它们在信阳本地的户外广告、公交站牌上大量的出现,选择唐山皮影中不同剧目的典型造型人物图案,使其和不同主题的广告先对应,展示出唐山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内涵。更有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门类也都在可以不同程度上从总体风格、局部形式及个体图文方诸多面借鉴和沿用了唐山皮影的形式理念,并适应时代需要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唐山皮影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特别是信阳本土艺术设计的作用与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同时也通过现代产品和广告展示我们的特色文化。

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唐山皮影,是设计艺术本土化、民族化取之不尽的灵感渊源和发展的动力,它的审美思想、造物原则、造型方法极大的丰富了现代艺术设计的语言。在现代设计里面,对唐山皮影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图形、色彩、式样等局部的、典型的采用,就是找到了传统审美与现代意念的契合。把唐山皮影的优秀文化同现代先进设计思想融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现代艺术设计风格来。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第7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动画造型;传统皮影造型;皮影艺术动漫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取材自欧洲民间故事到现在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不论是故事还是角色造型都吸收了中国元素,动漫艺术从来没有远离过传统艺术。任何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如何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服务,许多优秀的外国动画作品给了我们启发。例如《勇闯黄金城》成功地运用了玛雅石雕中的造型艺术,《埃及王子》 中平面的造型深受埃及壁画的影响,《小鸡快跑》中的鸡群整个就是一群活生生的非洲木雕,《花木兰》是以中国汉画像石、画像砖、秦俑等经典的造型为基础,创造出来的“美式商业大片”。虽然目前国外没有哪一部动画片的造型元素来自于中国皮影,但是他们借鉴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的方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1国内动漫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的动漫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各式各样的动漫展、动漫节、动画频道如雨后春笋般争相而出。一方面,国内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大力发展中国动漫产业。例如:前些年制作的“中国式动画大片”《宝莲灯》;一亿人民币投资三维动画巨片《魔比斯环》等等却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日本及欧美的各式动画影片,却如同洪流般涌入我们的动画市场,从早期的《聪明一休》、《米老鼠》、《猫和老鼠》、《白雪公主》等等,到现在的《千与千寻》、《勇闯黄金城》、《埃及王子》、《小鸡快跑》、《花木兰》、《怪物史莱克》。这些优秀的国外动画影片让我们的国产动画意识到我们的尴尬处境。曾经,中国也有着许多经典的动画影片,曾享誉世界的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吸取了各式各样的传统艺术造型的营养,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汉画像石、画像砖、瓦当的动物纹样;民间陶瓷中的植物纹样;京剧的脸谱;民间的门神、灶画等等。有着中国风格特色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金色的海螺》吸取的是陕西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传统动画片,借鉴的是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三个和尚》中,人物的举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乐设计均采用中国戏曲。这些优秀的国产动画片以及这些影片中独特的极富个性的形象,无一不是立足于自己的本土文化,以传统的艺术造型为基础诞生出来。

2皮影动画的历史

皮影之源,据考证始于1500余年前的陕西长安。陕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代表,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雕刻、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动画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如何从皮影艺术中吸取养分,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服务?在国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动画片完全吸收皮影外观造型和动作技巧,如1955年的中国第一部借用皮影造型艺特点的动画片《东郭先生和狼》和2008年的皮影动画《梁祝》,它们在动画人物造型上完全照搬了皮影人物造型,缺少改进创新之处;而获得2006年日本东京TSB唯一金奖的皮影动画《桃花源记》,则在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与创新,将传统的人物造型变得更加简练与概括,删除一些过于繁琐的装饰,强化一些面部表情及身体特征的表现。如故事中的主人公――渔民由于苛捐杂税的重负使得面部皱纹横生、身体佝偻、肋骨根根尽显,这样的造型在以往的传统皮影造型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在此片中,这样的造型使得人物形象极具特色,辨识度更加突出,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现代动画角色造型中吸收传统皮影的造型元素,这种吸收并非照抄照搬,只有在选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3现代动画对传统皮影造型的借鉴

对现代动画从传统皮影人物造型中吸取设计元素,可以尝试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借鉴创新。

(1)面部造型。面部是整个皮影人物造型的关键和重点,在人物造型中有这样一句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在现代动画造型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典型造型特点。

(2)头饰。在皮影戏中,头饰主要有发型、帽、冠、盔、巾等。不同的人物,其头饰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区别不同人物官阶和身份。在我们的动画造型设计中,对头饰这样的细节设计有些单调雷同,通常整部片子下来,人物的头饰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在这一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有所欠缺。

(3)服饰。任何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搭配与之相符的最能突显人物气质的服装,而这一点在皮影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动画造型对服装也很重视,但缺乏能够突显人物性格的服装造型,往往很多一部动画片里很多角色的服装有些类似,并没有能突出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身份。

(4)人物造型比例。皮影的人物比例一般为头长的四倍或五倍,与正常的人物比例1:8相比,其造型夸张头部、面部重要部分,使其人物性格突出。依照皮影的比例变形法则,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发掘出更多的造型比例,1:3、1:2甚至是2:1、3:1。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之上,对我们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

(5)人物造型形制。皮影的人物造型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特征,但是略显呆板,缺乏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在现代动画中,对同一个人物可以设计出多维造型,除了侧面可以有正面的,背面的等等。在人物造型形制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可以大胆的改进传统的皮影人物侧身形象。

皮影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将现代数字动画与皮影结合起来现代动漫与传统皮影艺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动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起到弘扬传统艺术的作用,更将传统艺术中无形的东西通过动漫让更多的人去理解。现代动漫从传统皮影艺术借鉴造型元素,不是简单的直接嫁接传统皮影造型,而是提取皮影中的造型精华元素,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再创造。以求达到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动漫艺术的较好结合。

参考文献:

[1] 丁薇.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对现代动画设计的影响[J].2007(9).

[2]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文物出版社,2007.

[3] 肖著强,李洁.浅析动画创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符号化特征[J].电影评价,2007(23).

第8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传说皮影起源汉代。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李夫人,便命宫人李少翁刻李夫人肖像,置于武帝帐中,夜晚用灯照射,投影于帐上,栩栩如生,使武帝心情愉悦,解决了思念之情,由此演变成为影子戏。流传到民间街头巷尾,村落庭院。

皮影,在我国真正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北宋时期。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市),就有许多专业的皮影班子,每年农历的元宵灯节,北宋京城在大街小巷都设置“小影戏棚子”。观者扶老携幼,人山人海。公元1127年,北宋败于金兵,京城迁往浙江临安(今杭州),一大批影戏艺人被迫随王室南逃,在南方各省扎根落户,形成了南方各省的地方风格。

金兵占领汴梁(开封市)后,有史可查的是曾把各种民间艺人,强制押运到北方,其中也包括一批影戏艺人。宋人徐梦莘写的一本《三朝会盟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侯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杂剧、说话(评书)、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由于金、元、明、清均建都于北方,部分影戏艺人及其后裔和分支,在我国北方各省扎根,并逐渐形成北方各省的地方特征。如河北的滦州,河南的罗山、新县、桐柏、灵宝,京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

河南省以往除罗山、灵宝、桐柏、新县等地外,还有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川、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均有影戏艺人的组织。冬闲时,他们活跃在山乡僻野、深山老林,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目前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豫西的灵宝,南阳地区的桐柏和信阳地区的罗山、新县等少数几个县了。

灵宝县的皮影表演艺术,传说起源于清代中叶。据祖传六代的皮影老艺人刘金才和祖传五代的剪纸老艺人杨仰溪讲,清道光年间岳渡村一位姓奖间的和沟东村一位姓杨的乡绅,都在京城作官,他们告老还乡后,从京城带回了皮影,和阎谢村的一些地方绅士组班结社,招收流散艺童学艺,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自演自娱。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演唱时的乐器伴奏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场所也大都在达官贵人或绅士富户的庭院。到了明末清初,这种庭院演唱艺术已发展成为灵宝县民间娱乐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到了民国初年,灵宝县已发展到十几个影戏班子,有几百人的艺人队伍,遍及涧河两岸和焦村一带的几十个村子。

灵宝县靠近华山、亚武山和永乐官道教圣地,深受道教音乐曲牌的影响,所以,皮影艺术与当地曲艺道情说唱密切结合,是灵宝皮影的显著特点。“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是道教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其使用的乐器,均与传说中的八仙法器有关。如:鱼鼓、简板,传说是张果老的法器:月琴,形如琵琶,传说是汉钟离的芭蕉扇演化而成,碰钟,形如铁笊篱,传说为何仙姑的法器;竹笛,传说是韩湘子的玉萧演变而成:四弘,传说是由铁拐李的火葫芦变化而成:云阳板,据说是兰采和所传……

道情和皮影艺术结合后,产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演出时一般安排在中堂内,艺人演出时必须衣帽穿戴整齐,坐姿端正,以示对道教的尊敬信奉;二是影戏采取“道情”曲牌,委婉动听,使表演艺术更为丰富,更吸引人,拥有较多的观众。

近年来,影戏艺人不断改进提高。在道情唱腔的基础上又融进了眉户、秦腔的唱法;伴奏又吸收了蒲剧打击乐器的鼓点特色,老艺人罗山喜又引进了“道情”原本没有的铜器,再加上自然形成的当地方言,形成了一种高亢别致的情调。

道情皮影的唱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采用7字句和10字句。主要调门有“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官调”又称“官系”,各种调门多用“欢音”,曲调明朗,善于抒情,欢快、诙谐,是小生、彩旦、花脸等行当常用调门。“梅调”相反,多用”苦音”,唱腔凄凉、哀伤,是老生、小旦等常用的调门。除“官调”、“梅调”外,还有“飞调”、“袍调”、“金钱滚”、“皮滚白”等等。

道情皮影的剧目,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神仙戏,如《雷音寺》、《韩湘子》等,是劝人成仙的故事:二是宣扬忠、孝的戏,如《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杨家将》等:三是英雄故事和民间传奇一类,如《秦琼打擂》、《忠义堂》等;四是表现男女情爱的折子戏,如《抬玉镯》、《白蛇传》、《打棍出箱》等。还有一些生活小戏如《三怕妻》、《小货郎翻箱》等,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树正气,鞭挞邪恶,尤受群众欢迎。

罗山县皮影,又名“丝弦皮影”,植根于豫南的大别山区。罗山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艺人镂刻而成,以布帛作帐。3人操作,以乐器唢呐或乐队成员接腔,唱腔、道白采用豫南地方方言,通俗易懂。

罗山丝弦皮影的行当与其他姊妹剧种相同,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罗山皮影的唱腔以花鼓调为主,有“东调”、“西调”之分。“东调”高亢激烈,适于唱武场戏:“西调”起落平稳、轻巧,板式结构缓慢、悠扬、婉转,适于唱文场戏。从整体看,都是以板腔为主体,曲牌为辅的综合性音乐唱腔。多为一板一眼,其板式又分两类:一是有板有眼:二是无板无眼。

罗山皮影传说始于明代,历史久远,剧目繁多,但多属于师傅口授,无固定脚本。目前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49本,231个剧目,现代戏36个。传统戏取材于历史神话、演义、传说等。因为没有固定剧本,所以,同一剧目因艺人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记忆理解不同,加之操作技巧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1978年以来,罗山县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对该县皮影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系统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同时还创作、改编了《烽火山》、《红色的种子》、《血泪仇》等10余个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极受群众欢迎,特别是青年人易于理解,百看不厌。

1982年罗山县文化局又组织力量,深入同党乡,对林芝梅皮影箱进行试点改革。他们对舞台、影幕、灯光、布景都进行了改革。指导艺人照脚本唱戏。1986年举行了“罗山县首届皮影改革调演”,有周党、定远、彭城、子路四个乡代表队参加,不仅有灯光、布景,还有扩音字幕,便于青年人阅读,还首次出现了女演员,打破了传统旧俗“女人不上场”的规矩,

开创了男女同台操作表演的新局面。

罗山皮影造型粗犷,体型健壮,类似朱仙镇门神人物的造型方法,对人物的大轮廓精心镂刻,大色块的渲染,色彩艳丽,五彩缤纷,鲜明动人,独具一格。

罗山县皮影老艺人,目前能够追忆的是由清初的尚青山,下传徐宏谟,又传傅秃和、杨龙山、杨大山、杨仪成等。子路乡有老艺人叫熊自元、彭新乡有老艺人岳义成、杨仪成等。杨仪成是彭新乡明月村人,祖传四代制作皮影影人,做工精美耐用。曾远销江西、安徽、湖北等省。近年来,杨仪成制作的影像被河南省艺术馆收藏,并多次在北京、广东、香港展出,并于1994年荣获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间美术精品大展”二等奖。“河南民间美术精品展”一等奖。

桐柏皮影,流行于桐柏山南北两麓,即河南境内的桐柏县、泌阳县及湖北随县一带,在我省皮影艺术阵容中,又是一个独立的流派。

桐柏皮影是很有特点的,它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诙谐趣味。传统的节目有《杨家将》、《岳飞传》、《水浒》、《西游记》等等,以宋代历史演义比重比较大,这些剧目往往都是连本的,常常连演二三十本,引人入胜。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质朴、泼辣,体现了当地山民淳朴、豪爽的性格。这些工艺精细、色彩明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影人造型,已经成为中外民间美术收藏家的珍品。

桐拍皮影是以黄牛皮作为原料,高约55厘米,全部为侧身形像,它的体形略大于豫西皮影,又小于豫南皮影。影人的制作同样是“装配式”的,分为“头”、“盔帽”、“身子”三大部分,各部位均有接榫装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来组装。一个皮影担箱至少有74种造型各不相同的身子。

一个影人的制作,从头、帽到上下肢,外加胳膊衣袖等完整计算,共需大小14块皮革镂刻后组成。影人的脸谱,根据生、旦、净、末、丑五类定型。决定影人官位、品级的高低,不是依据面部。而是根据服装和帽子。如皇帝的帽子称“王帽”,而丞相的帽子则称为“相盔”。再如,五品以上的官级都要穿莽袍,但莽袍与蟒袍大不相同。头盔一类有王帽、金雕、相雕、文纱帽、武纱帽、状元帽等30多个品种;服饰有蟒、文武铠、官衣、龙衫等也有30余种名堂。

影人是皮影艺人自己制作的,艺人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经过数代艺人经验的积累,最懂得合理处理材料、功能、装饰三者关系,使它们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继承了南阳汉画像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艺人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桐柏影人的特点是上窄下宽,尤其是上肢造型,这种倾向更为突出。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磨擦面减小,动作影像的效果更清晰。影人的外部轮廓线很简洁,而内部的刻工与画工却十分精致,影人的镂孔很密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说是“外简内繁”、“以简统繁”,既丰富又统一。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还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和手。而桐柏皮影的上肢却分为四节,妙在把上臂又分为两节,这一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幅度,艺人操作时运用自如,又使观众觉得合情合理。

在色彩处理上,艺人们更是身手不凡。他们采用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原色和对比色,其效果是既艳丽又庄重,每个皮影人都有一个主调,绝不喧宾夺主。桐柏影人的艺术特点十分鲜明,人物面部的红晕不是渐染过渡,而是醒目的点上一块红色,具有河南套色民间剪纸的特点。而民间剪纸中的“团花”更被巧妙的用在不同宫级的蟒袍和各种服饰上,看起来十分得体。

河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地方戏曲艺术对桐柏皮影的造型影响极大,差不多所有戏曲中衣、帽的名称,都能在桐柏皮影中找到。但皮影艺人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根据皮影艺术的特点,把表演时很多动作的方便因索,集中在影人造型的设计中,如艺人在刻制影人蟒袍的下摆角时,有意向后拖出一角,以表示人物“行走带风”。

第9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皮影艺术;价值;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84-01

一、皮影艺术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皮影是地道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使得这种蕴含丰富的工艺品可以独立于影戏之外,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制作精美的皮影人可以作为手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可作为室内的装饰品,点缀生活的空间,从而产生其商业价值,为在都市的人们带去乡土的气息。

(二)文化价值

1.皮影人设计与制作的文化价值:

皮影人的设计与制作为美术设计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且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民间艺术与专业创作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现代艺术从民间艺术吸取营养,无论是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还是作品中渗透的民族精神,都将作新的产品提供积极地经验和有用的启示。

2.皮影戏剧的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剧目中所表演的内容多是直接源于百姓生活的民间平常故事,以简单的故事情节阐述一些深刻道理,所有它常常能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一种伦理形式。因此剧目中包含的故事情节,以及反映的民风是调查采集民间艺术素材的有效方法。

3.皮影戏的唱腔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音乐,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中,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融合了当地民族乐器、民歌小调等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所有,皮影戏的唱腔艺术是在同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统一的腔调。但他的唱腔丰富,板式丰富多样。

二、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皮影艺人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据了解,皮影戏班社的成员一般为六个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临时缺哪个职位都由现有人员兼职,即便是演出再累,也不会增加人员。很多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二是年轻人特别是艺人的子女不愿意学。他们认为,皮影戏土气,不新潮,没什么用。

(二)皮影艺术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观众流失。据皮影戏班主反映,现在演出的台口,明显少于二十年前。过去,秋收刚过,当时的生产大队就派人登门求戏,演出能排到第二年的阴历三月三。现在是托门子,靠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才能找到台口。

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电视的全覆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交通通讯的发达等形成了对皮影戏演出市场的冲击。二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主体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皮影戏受众中的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从心里上产生了叛逆。三是皮影戏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不够。

三、关于皮影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保护好传承皮影艺术的老艺人。要避免皮影戏发生“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问题,必须保护好老艺人,这是当务之急。政府有关部门,可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界定标准,以排查的方式,分别选定部分老艺人,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予以保护。

(二)保存、保护、传承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政府相关部门应抓紧做好保存、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所谓保存,就是到实地录音录像,定期跟踪记录情况,并且到实地收集各种资料,将其妥善保管。所谓保护,就是给皮影戏艺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三)政府部门努力为皮影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艺人待遇,解决艺人传承皮影戏经济困难,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从事皮影戏艺术工作。扩大宣传,通过政府组织多台演出下乡免费为群众演出等方式提高人们,尤其是广大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关注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传媒等传播媒介做好皮影戏艺术价值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