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石油化工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石油化工基础知识

第1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胶体与表面化学 课程建设 实施方案 创新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74-01

近年教育部启动了“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我校的石油工程被列入首批试点专业的名单。专业课程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我校本着优先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原则,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胶体与表面化学”提出优先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我院主讲该课程的老、中、青三名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学术素养的同时,从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该课程乃至石油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和综合改革进行了先期探索性研究。

1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自1992年起,我校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现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石油工程学院在多年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评选出了一批校级优质课和校级以及省级的精品课,主干课程“石油工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学院每两年即对本科生课程进行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修订,对课程建设和评价实施方案进行整改。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突出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二次创业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1]。

“胶体与表面化学”可以解释和解决包括油气井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及采油工程等研究方向在内的石油工程专业所遇到的化学问题[2]。例如,钻井液有油气井工程的“血液”之称,要钻出优质井,就必须使用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钻井液。常用钻井液为水基,类似于胶体分散体系。油气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卡、漏、塌、喷等系列难题,都可以用“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胶体基础理论知识来解释,并提出切实可靠的钻井液调控方案。石油与天然气开发与采油过程中遇到的砂、蜡、水、稠、低等问题,则多可以用“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表面化学知识来解释和解决。例如,利用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可以提高地下原油的洗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只有掌握了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加以运用以解决石油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体落实到“胶体与表面化学”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时,我们认为,指导思想应该是适当引入专业名词,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之以相关的专业知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主讲教师还应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能力。

2 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我们这些自甘清贫的大学一线教师虽欲“独善其身”,但更希望的却是自己的学生能闻达,进而“兼济天下”。为了培养出我国新一代石油工程行业应用型卓越人才,我们教师自身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基础应用研究经验。

课程建设首先强调的是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整体素质。我院共有三位主讲“胶体与表面化学”课的教师,年长教师不仅具有一流名校的化学专业博士学历,还主持承担过我国各大油田的多项科研项目,有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中年教师一直从事着油田化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过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以及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主讲该课程的青年教师目前正在职攻读石油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准备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一直在充实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以及教研水平。

课程建设其次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每次开课前,对教学计划、教案、教材及参考书目等教学材料,进行严格检查;学期中,对教学及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学期末,对课程的考核实施细则进行认真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授课时,我们都会及时将教研成果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例如,2008年至2010年,我们完成了校级“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钻井液用超细颗粒的研制”,将21世纪的新型纳米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课程建设及实施方案着重强调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我院本科生来自全国各地,基础水平迥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们不仅注重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引入,还专门为他们讲述“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例如,我们在讲授表面化学部分时会告诉学生,德国科学家埃特尔因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基础好的学生深受鼓舞,学习热情高涨。针对来自新疆等地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联系新疆等油田的实际问题,会引入当地油气藏情况。例如,南疆塔里木油田的油气很丰富,但是钻井却很难,因为油气井多为高温深井,所需钻井液的抗高温性能很难满足。只有运用“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胶体的聚结稳定性”等有关知识,才能很好地理解并解决钻井液难题。来自新疆的学生在听课后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并于最终顺利地通过考试。

3 结论

为了更好地完成“胶体与表面化学”专业技术基础课的课程建设,我们任课教师在以教学为主的同时,辅以实践教学,应强调石油工程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正为培养出我国未来的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而努力,相信他们会将我国的石油工程建设得更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石油高校管理;技术创新体系

高校作为创新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在知识的传授、传播、创新方面起到基地的作用,而且要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1]。因此,衡量一所地方高校,其办学成功与否和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积极主动适应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要求[2]。作为石油高校,东北石油大学坚持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

一、增强科技原创能力,为石油工业提供智力支撑

从中国石油工业的现实来看,诸如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油气资源储量的增加、石油化工技术的提高、油气资源的充分利用、替代能源的开发等关键问题最终都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解决,为此,石油高校的科技工作应该突出加强这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先导研究,提高石油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主动适应和引导石油科技发展方向;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合作,联合攻关,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石油工业科技进步;

三是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要通过凝炼方向、汇聚队伍、构建基地实现科技能力和水平的跨越发展。

四是形成占据优势或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研究队伍、研究基地。在已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力、提高水平,产出独特的高水平成果,更好地适应石油工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二、有效提升育人水平,为石油工业培养创新人才

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特点是:国际化、复合式、创新型。

(一)以通才教育为基础,突出培养复合式人才

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强调通才教育模式,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程度。

(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一,创新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奠定思想基础和目标要求。

第二,强化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第三,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促进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

(三)以特色教育为基础,突出培养国际化人才

第一,进一步强化石油主干专业的外语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第二,对石油主干专业的学生强化WTO知识和跨国石油公司管理知识的教育,加强国际作业规范的教学工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他们面向世界的意识。

第三,加强面向国外的文化教育。利用专家讲座、课外活动和互联网宣传增加学生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和理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一)瞄准企业需求,搭建“四个”平台

1、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需要出发,本着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统筹规划布局、促进学科交叉、鼓励校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等原则,从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特别是石油石化工业基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出发,加强对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组织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2、构建科技转化平台

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集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吸纳、培育为一体。通过推动政府支持,多元融资,建立大学科技园。以此作为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与石油石化企业等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平台。

3、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设立校内预研科技项目,使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提前进入企业急需攻关课题的前沿领域,加强承担企业项目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4、构建科技合作平台

与石油石化企业、地方其他企业合作,建立一批起点高、运作规范、管理到位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参与企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科研项目的开展。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建设共建科研基地,共同培养科技人才,共享科研成果。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产学研合作关键

1、发挥“人和”优势,以兼职教授为纽带,全面开展产学合作活动

“人和”的优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原来隶属石油行业;二是建校初期教师参加油田会战,与油田科技人员建立了密切关系;三是学校毕业生大量分配到油田,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油田的关系。校企双方互聘兼职技术人员,扩大双方的联系与合作。

2、发挥地利优势,校企共建研究基地,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在加强产学合作办学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发挥地处大庆、靠近东北三大油田的地利优势,以油田为主要合作对象,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奋斗目标。需要企业、政府和高校多方协作、互利双赢,共建区域创新体系。高校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兴校,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这样,高校科技工作才能真正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第3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一、教学内容选择

(一)教材的选择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 ,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 ,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 ,在催化裂化部分 ,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 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对包括“胶体与表面化学”在内的很多专业基础课进行了“重点课程建设”,并进行了相关专业课的教改。课程的建设及教改强调“教学相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利于更好地为国家输送及储备卓越的石油专业人才。

关键要:

石油工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石油天气然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超过60%和30%。我国的石油早已不再似沈括的《梦溪笔谈》所云“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对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石油工程卓越人才的培养突显其重要性。为此,我院每年都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为优秀大学生提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院同时还注重各级“教学名师”的带头作用以及对骨干教师的爱护和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教学方面,我校每年分批进行“重点课程建设”,以及国家、省及学校等各个级别的“精品课”建设。我院广大教师在“教学相长”中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确保了对我国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一、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建设

石油工程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工程学科,本科生在第二学年开始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领悟专业知识,我们教师都会在授课时引入石油工程中必须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在第三学年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够很好地运用前一年所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例如,我们针对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胶体与界面化学”进行了“重点课程建设”。“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石油工程专业的先行课,学好这门课就能更快地学好大三以后开设的“钻井液工艺原理”、“提高原油采收率”等专业课。该门课主要讲解地是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方法来解释和解决包括油气钻井和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超细碳酸钙可用于保护油气层的屏蔽暂堵技术,它能很快地在井壁形成一层类似薄膜状的滤饼,降低完井液及固井水泥浆对油气层的进一步伤害;而且在采油之前,用酸化的方法可以溶解掉超细碳酸钙,恢复油气层的产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运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解释油气开采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为将来解决油气钻井过程中的卡、漏、塌、喷等系列难题,以及采油过程中的砂、蜡、水、稠、低等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为期一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建设了题库,改编了部分实验,为今后开设实验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立项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项目研究,对“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溶胶的制备”进行了专门的实验研究,指导学生进行了新型纳米材料的研制,并将所研制的纳米材料用到油气钻井的工作液(即钻井液)中。

二、专业课的教改

石油工程因其极强的专业性而突显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性。我校的“石油工程”既是部级精品课,也是我校与油田进行科研合作和实验基地建设的重点内容,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创造了很好的客观条件。我们教师在学校创造的良好氛围下申请校级、省部级和部级的教改项目,以及“中石油创新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一线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大三之后会有为期近一个月的课程设计,分别是钻井工程设计和油气开发方案的设计;此外,学生还会到现场实习参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定位为“乙方”,根据资深教师仿“甲方”提供的地质资料以及邻井资料进行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校会对大三之后优选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这些学生必须设计从油气钻井到开发和开采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设计其中部分内容。他们不仅要实际动手推算公式,还要学会应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为将来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卓越工程师”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我们学生今后的“双创”提供良好条件,我院始终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主动创新意识。例如,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动员全部任课教师参与了2014年全国的石油高校“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在参赛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进行知识整合,以学生为主体,首次对煤层气的钻井和开采进行了单项和综合项目的设计。最终在学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在全国比赛中夺得了四个一等奖。此后,我们连年参加大赛并连年获奖,这充分说明了我院强调“教学相长”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正确。

三、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我们专业课教师均来自石油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即我们均非师范出身。但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是我们专业课教师对自己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正值传统文化渐渐回归主流,我们在授课时也会将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引入课堂。例如,在讲授专业课“钻井液工艺原理”“水基钻井液”部分时,本人引入我国哲人推崇的“中庸之道”。水基钻井液的主要作用是清洗井底、稳定井壁和平衡地层压力等,其主要成分是水、黏土及多种处理剂。黏土在基浆中必须充分水化分散才能保持钻井液的动力稳定性。当水接触到地层时,地层中的黏土矿物也会水化分散,造成井壁的不稳定。水基钻井液就在这样一对矛盾——“钻井液的稳定”和“井壁的稳定”中发展至今。钻井液处理剂由确保钻井液体系“绝对”稳定(实际导致井壁不稳定)的阴离子聚合物,经由确保井壁“绝对”稳定(实际导致钻井液体系不稳定)的阳离子聚合物,发展至现在的两性离子/中性聚合物,强调的是,在油气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体系的“相对”稳定和井壁的“相对”稳定。引入传统的中国文化理念后,本人发现课堂气氛变得相对活跃,学生反馈认为更易理解水基钻井液的专业知识了。

四、结论

我们教师希望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研究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其实是在将我们的“石油梦”、“中国梦”寄托于我们的学生。石油工程专业的教与学绝非单纯的教师授业与学生受业,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对石油工程的懵懂无知,到对石油工程的钻研、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展望,以及对世界石油态势的把握,其实是在逐步塑造自己未来“石油人”的形象,争取以“石油人”的身份成就我们的“强国梦”。愿我们的石油后生们能将自己的所学所长用于石油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实践,相信我们的石油后生们定会自强不息,如“云从龙,风从虎”,终会如《易经》“乾”卦九五爻之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愿我们的石油先生们,如“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之释:不成乎名,遁世无闷。

参考文献:

[1]曹晓春,李士斌,闫铁,赵万春,李玮.油气井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61.

[2]石油工程专业“胶体与界面化学”重点课程建设的研究.广东化工,2017,44(342):124,129.

[3]曹晓春,张继红,王继刚,刘庆旺.“胶体与表面化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174.

[4]范洪富,曹晓春,刘文.油田应用化学[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5]李萍.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浅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04).

[6]李闽,何志雄,于春生,欧成华.强化双语教学培养高水平石油工程国际化合作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

[7]陈涛平,夏惠芬.石油工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石油教育.2004(06).

第5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47-02

21世纪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目标。石油工程作为一个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缺乏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具备工作的创新潜力,难以适应石油工程技术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对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和途径进行有益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现实意义

石油工程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人才和技术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才和技术二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世界石油与科技市场,这意味着我国石油工业要应对国际市场中复杂的技术交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石油工业的跨国开发与经营对石油工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熟知国际石油工程的相关技术与商务要求,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因此,培养石油创新型人才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和基础。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应对复杂开发环境的技术要求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不断地勘测开采中已经越来越稀缺,提高石油勘测技术和采收率已经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条件较好地带的石油未开采数量的不断锐减,这些地带剩余石油的开采难度必将加大,而且石油开采需要继续向深海、极地、沙漠等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带延伸,这些都给石油工程带来了更大的技术挑战和更高的人员素质要求。因此,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石油开发环境的技术要求。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希望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熟练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能在日益复杂的开发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校需要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这也是高校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途径。

二、目前高校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高校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的不足,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我国石油高校的教师多是工科院校的硕士和博士生出身,虽然文化程度高,但缺少师范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其缺乏工程实践的背景,所以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过于偏重理论学习的问题。他们仅有的实践经验也多是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积累而来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工程实践知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和指导。此外,这些教师往往对提升科研水平的热情高于对教学方式的探索,这些都导致了石油工程教学实践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缺乏个性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严重缺乏知识应用与技能实训,授课时对课程内容精选不够,其知识结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足等。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缺乏个性化的指导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实践环节不完善,实践学习效果差

我国高校石油工程的课程实践多是在校内的实验室完成的,导致实践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对学生在实验设计、问题分析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严重不足。此外,由于企业一般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机会,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也往往没有获得足够的实习锻炼,毕业设计也多流于形式,或因选题过大或涉及知识比较复杂,最终以毕业论文代替,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研究

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以满足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为目的,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的实践运用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够解决石油工程实际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对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教学方式和途径。

第6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wWW.133229.cOM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部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第7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钻井与完井工程;“三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钻井与完井工程》是为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本科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从事石油钻井与完井工作,并具有丰富专业技能的石油工程技术人员或科研人员,造就一批合格的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的从业者。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共安排16周的教学任务,每周4个学时,共64个学时。通过58学时课堂学习和6学时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一口井的建井过程,并掌握建井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采用的技术措施、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量的课后作业,以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在作业过程中掌握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如井身结构设计计算、水力参数设计计算、套管柱强度设计与校核等与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密切相关的计算内容,学生还能够独立地完成钻井液流变性测试、水泥浆的配制和常规性能测试等实验。

2、课程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该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

理论教学共58个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第1章绪论(2学时)、第2章井身结构设计(6学时)、第3章钻井液(8学时)、第4章钻井工艺(重点)(10学时) 、第5章钻井过程压力控制(重点)(6学时)、第6章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10学时)、第7章固井(8学时)、第8章完井(4学时)、第9章储层保护(4学时)。理论教学在1-8周内进行,每周4个学时。

实验教学共6个学时,学生可参与水基钻井液配制及常规性能测定、水泥浆常规性能测试和井控模拟演示试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2)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主版面的作用,而板书起到副版面的作用。对于一些钻井工具,其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钻柱实物和结构图的演示采用多媒体,对于各类钻井工程实例可采用图片的形式,对钻井工程可采用视频的形式的向学生演示,增强学生对钻井工程的感性认识;对多媒体中比较关键或重要的公式,如井底压力等的计算公式则采用板书形式,起到强调的作用。

(3)专业教育与奉献精神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与奉献精神相结合。

通过回顾铁人王进喜的感人故事,介绍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由此可见钻井工程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才能从事这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

3、教学效果研究

(1)研究对象

以2009级石油工程某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共有学生75人,于2011年秋季开设《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开学后1~16周内进行。

(2)考核办法

该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第一套与第二套的方式,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老师上课内容的响应情况,包括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答和学生对老师出题的解答主动性。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成绩采用闭卷考试,本试题共包括五类题型,内容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其中,填空题、名词解释题共计40分,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问答题共计48分,涵盖了钻井与完井基础课程的每一章节,主要考察学生对钻井与完井技术流程的掌握程度。分析题12分,考察学生对钻井完井技术问题的了解及分析能力。

因此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

(3)教学效果分析

期末成绩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从总体看来,本次期末笔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各类题型都有满分出现,这表明试题本身基本合理。参与考试的学生为石油工程专业,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本套题考题内容主要为石油钻井、完井、固井等方面的概念知识,对于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要求仅为了解和掌握钻井与完井基础知识,不掌握钻井完井工艺技术的计算方法。本次考试平均成绩为81分,说明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钻井与完井的基础知识,达到了为石油工程专业讲授 本门课程的目的。

从试题上反映出的问题有:①.大部分同学可以很好地掌握了钻井与完井课程的基础知识,对钻井、完井工艺流程认识清楚。②.由于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之前对岩石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学习较少,在学习钻井、完井工程参数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从试题上也反映出了一些积极的方面:①.大部分同学对钻井、完井工艺设计中的岩性特征、储层保护等知识掌握较好,由于这些知识点与地质专业知识连接紧密,深化了对本专业知识的认识。②.工程与地质相结合,更好地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4、教学建议

(1)在本课程以后的教学中,应继续严格要求,强调独立完成作业,并特别注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讲授过程中,钻井与完井工艺技术讲解不易过于深入,点到为止。并且加强与地质专业知识的结合。

(2)优化考试方式。由于本次考试以主观题为主,可增加一些客观题,如针对学习容易混淆的地方,出一些选择题和判断正误题。主观题也可增加以下画图题,如进行井身结构设计。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研室应多订阅专业相关书籍和杂志,引导学生可以到教研室借阅。

参考文献

[1] 杨明慧,童亨茂.柳江盆地及邻区油气地质野外实习内容与教学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19期

[2] 王存喜.职业院校《钻井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 职业 2010年02期

[3] 卢双舫,刘吉余.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搞好精品课建设――以油气地质学精品课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年11期

[4] 王豪,吴雁,陈明燕,李敏.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 2011年04期

[5] 马旭,刘越天,郑晓梅.对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 石油教育 2012年03期

[6] 张利亚,王炯,扬帆,曹杰.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刍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01期

[7] 丁丽芹,张君涛,梁生荣.提高《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06期

[8] 苏堪华,龙芝辉.“油气井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5期

[9] 钟海全.提高《石油工程概论》教学效果的探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2期

第8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 基层文化 发展战略 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79-01

对于企业而言,在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如果想要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石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在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进行把控的环节中,不能刻意提高石油企业的凝聚力,需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为石油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财富[1]。

一、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正确内涵

石油企业基层文化是石油相关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中不断积累、沉淀中形成的,是石油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石油基层文化建设内涵有一个正确的把控是很重要的,具体来讲要做好下几点:

1.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石油企业获得效益

从生产经营的角度来说,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支撑因素,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将发展生产作为经营的核心。所以在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需要借助当前改革的趋势,对员工的传统思想观念进行改变,使之可以树立起爱岗敬业、崇尚竞争的观念。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改变传统的企业意识,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可以重视生产力的提高,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

由于石油企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所以做好石油企业职工的相关工作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决定石油企业发展最为主要的因素。对石油企业职工素质方面的提高,不仅仅是科技文化方面的提高,更是对职工职业理念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所以在进行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对石油职工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真的可以通过“加强石油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就可以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不竭的动力。

3.做好石油企业基础文化建设,加强党政工作建设

石油企业基础文化涉及到很多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将日常细小事情处理好,才能对基础文化建设进行真正的落实,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党政相关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相关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布置,齐头共进,做好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

二、如何进行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

由于石油企业的基层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特有的一项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对石油企业进行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入手,才能够切实保障基层文化建设的落实:

1.坚持构建个性化的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

如果想要构建个性化的石油企业基础文化,那就需要做到从石油企业的实际出发,不但要认清国内石油企业发展的实情,还应该认清国外石油企业发展的实情,从客观出发,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有个良好的认知[2]。由于很多的石油相关企业,虽然面向市场的竞争,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会直接参与到竞争的过程中去,从本质上来讲,石油企业即是成本中心,承担着产生利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即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思想的挑战,所以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下,应该从石油企业的实际出发,对自身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上而下集思广益,从而形成自身特色的基层企业文化建设。

2.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由于石油企业在国家经济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联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密切传承。只有对传统的文化精髓进行传承,才能使得优秀的传统得以传承。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势下,传统的铁人精神需要一直得到发扬和继承,并在发展的同时,对现有的时代精神进行融合,使之现代基层文化的建设能够和传统的文化精髓进行融合,赋予传统优秀文化新的生命力。

3.树立坚持长久的文化建设观念

由于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长久复杂的一个工程,所以对石油基层企业文化进行构建的过程,应该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文化的建设和其他建设不一样,需要逐步的积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靠先进理论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层层落实,知道如何做、怎样做,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得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可以顺利的进行。

4.企业管理干部的示范作用

虽然石油企业的基层文化建设是面向最广大基层职工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所以企业管理者需要做好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的传播和示范工作。不但应该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自觉性要高于普通职工,而且应该把具体的企业文化化作生产中的动力。所以石油企业相关管理干部,应该在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在实践中做到先进文化理念的实践者,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有所建树,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领导普通职工一起进行基层文化的建设[3]。

三、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石油企业基层文化的建设和实施,能够让石油企业的管理工作和石油企业的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这样做不但对石油企业基层的职工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具有不同价值观职工的企业认同感。具体来讲首先通过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可以较大范围的调动石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工作环境和范围,提高工作效率,使职工树立起主人公的思想,这就是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其次通过基层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每一个石油基层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并且还可以接受石油企业的相关帮助,这样就可以为他们排忧解难,并且更好的解决处理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四、结束语

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对于石油企业来讲,企业基础文化代表着企业的软实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不断总结和发展,使之可以成为推进石油企业发展的利器。

参考文献

[1]薛明.浅谈石化企业加强基层文化工作与和谐发展[J].投资与创业,2012,(7):41.

第9篇:石油化工基础知识范文

由于我校的石油石化背景,我校装控系学生专业实习都安排在石油化工企业进行,一般以参观为主。专业实习包括对动设备、静设备以及DCS控制系统等装置的观摩和动手拆装。专业实习为装控系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来参加指导学生专业实习的工作经验,对实习中的一些环节进行讨论,为将来进一步完善装控专业实习提供必要准备。

一专业实习的内容与安排

我校装控系专业实共四周时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下面对这四个阶段的内容分别进行简单介绍。

实习第一阶段为期一周,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石油化工设备和过程控制仪表的基本知识,建立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开展形式是组织学生观看炼油厂和石化厂大修的实况录像、观看石化设备模型和参观中国石油大学炼油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可以学习石油炼化企业设备维修的组织原则、规章制度和大型石化设备内部结构及检修方法等非常实用的知识。在每次播放录像后,要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讨论,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各种专业问题,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够进一步向他们讲解石油化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运行维护的注意事项。在观看录像和老师讲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我校装控专业实习基地去观看石油化工设备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向学生展示精馏塔、反应釜、换热器等静设备的内部结构,并能模拟往复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离心泵等动设备的工作原理,展示它们的内部结构。最后组织学生到中国石油大学炼油厂进行观摩学习,帮助他们初步了解炼油厂的生产工艺、常压塔、减压塔等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DCS的运行维护原理。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实习,学生能够建立对石油化工设备、过程控制等的基本概念,为进入大型炼油、石化厂进行观摩实习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为期十天左右,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石油化工设备以及与其相关控制系统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专业课程埋下伏笔,也能够为他们日后进入石油石化行业工作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是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进入齐鲁石化、潍坊海化集团和潍坊化工机械厂进行参观学习。在齐鲁石化主要是参观胜利炼油厂、乙烯厂化肥厂等大型石油炼化生产企业,了解常压塔、减压塔、石油裂解装置、加氢精制装置、焦化塔、大型压缩机组、换热器组等石油炼化装置和过程仪表、DCS系统等测控装置。在观摩学习中,由具有丰富操作、维护经验的现场工程师向大学生讲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维护原则。在海化集团组织学生参观氯碱的生产工艺电解设备,参观形式也是由现场工程师带领参观并讲解。在潍坊化工机械厂,工程师带领学生参观精馏塔、球罐等静设备的加工和安装,压缩机和离心泵等动设备的装配,学生在参观中可以学习化工设备的加工制造工艺、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本阶段的实习中,学生能够亲临生产现场,向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学习,极大提高学习本专业知识和投身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热情。

第三阶段为期四天左右,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实习阶段的主要形式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到我校装控系实习基地进行压缩机、流体泵等动设备的拆卸安装。实习过程中要将学生分组,每一组由专业老师带领,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拆卸、安装各种类型的泵和压缩机。这个阶段的实习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第四阶段为期一周,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总结和自学的能力。在该阶段,学生总结本次专业实习的心得,撰写实习报告,准备本专业实习考试。

二专业实习的实施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装控系专业实习安排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金工实习和认识实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因此能够比较轻松地接受实习中的新知识。本次实习安排在流体机械、化工设备设计基础以及化工装备测控技术等专业课程之前,能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专业观念,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我校装控专业实习的多年经验表明,本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习中学生学习了石油化工装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工艺和装配过程。他们深入生产现场,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现场观摩实习和拆装泵都是分组进行的,在实习中需要学生相互配合,因此这种形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与协作精神。

我校的装控专业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丰富的经验,然而笔者发现在实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与讨论。现将这些问题列举出来,以便下面进一步分析。

1本专业实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进入炼油厂、石化厂等化工企业参观学习,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结合石油化工设备进行现场讲解。这种形式便于为学生讲解工艺流程和设备工作原理,然而不能够让学生了解设备的内部结构,对于装控系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大遗憾。虽然我们也安排学生到化工机械厂参观实习,并在我校实习基地拆装流体机械,但是由于实习时间限制,一直未能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石油化工装备的内部结构。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由原化工机械专业(化机专业)发展而来,在原化机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控制专业课,笔者发现在专业实习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关于DCS、过程仪表等测控装置的环节,但是由于实习时间比较紧张,使用的录像资料和参考教材涉及过程装备控制的内容比较少,因此过程装备控制方面的实习内容始终比较薄弱。

3装控系专业实习采用专业老师分组带队到齐鲁石化等大型化工企业进行实习的形式。石油化工企业大多存在工艺流程复杂、设备高度集中、介质易燃易爆或有毒、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中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引起带队老师的极大关注,在参观实习过程中,专业老师把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保证学生的安全方面。另外,现代化工企业外部竞争压力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会给企业带来一定潜在危险,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因此企业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非常慎重,要求学生只能远而观之,动口不动手。

三关于专业实习的思考

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进行了如下的思考与讨论:

1我校装控系学生从大三就开始学习一些专业课程。能否从大三开始,利用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去一些石油化工厂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参加这些企业的设备安装和维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学习石油化工装备的内部结构。在实践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和企业的联系,创造他们被实习单位留用的机会。拓宽学校服务石油石化行业的渠道,产生一些综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自动化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有关方面统计,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近三分之一的投资都用在购置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软件上。我校装控专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将学习过程装备测控技术课程,这门课程讲授的是大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测控仪表的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在专业实习中应该尽量多增加一些石油化工过程自动化方面的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过程控制的参考书籍,购买一些自动化装置安装、维护的实况录像碟片,在参观实习中增加一部分参观DCS和现场仪表的内容。这些内容将为学生学习控制部分的专业课程以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在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班委和党员作用,让学生班委成员和党员在实习中参与组织与管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在企业内部实习中,让班委成员和党员协助指导老师维护现场秩序,减少安全隐患。这样做可以部分缓解指导教师的压力,让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结束语

装控系学生专业实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总结已有知识、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具有桥梁作用。通过总结与分析我校装控系学生专业实习的内容、效果与存在问题,深入思考与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新时期开展装控系学生专业实习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宗明,王振波,周昌静.突出石化特色,培养应用复合人才――谈石化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09,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