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石油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石油专业论文

第1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理论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7]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S. Govindj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3: Dynam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第2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综合专业素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91-02

一、前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湖南科技大学地质专业本科高年级教学具有“找矿特色”的专业课程,同时是与非常规油气——页岩气勘探密切相关的重要专业课。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新理论新技术较多[1-5]。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直接定位到油气勘探的工作岗位,其内在要求的知识体系更加专业化,实践技能和方法技术紧跟行业发展的需求。我校自2011年以来,重点针对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的学生开设。作为本校地质系特色专业,如何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使该专业方向适应新能源勘探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当下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采取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找矿”相关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体系,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建设方案

1.设定建设目标:(1)建设“找矿特色”课程,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油气地质理论基础,掌握油气藏形成原理、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本科教学体制改革要求。根据我校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增强课程内涵建设,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地层、构造、沉积演化为主线,以油气形成演化、油气藏勘探为目标,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特别关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完善授课思路,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准备石油地质学相关的科研实例,精心设计多媒体教案,形成基于科研实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衔接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其次,根据课程内容专门设计了讨论课、专题汇报课等。

3.突出实践教学作用,强化野外地质技能。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思路。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野外实习,除了掌握常规读图、识图、填图野外方法和技能以外,还需着重抓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按照行业标准,补充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复习和巩固课堂和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措施

1.强化理论教学与考核,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是教师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6]。鉴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油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油气勘探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要注重的是对石油与天然地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

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储、盖、运、圈、保六大成藏要素。在完成理论教学后,为了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学期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后石油地质学专业文献阅读训练、习题计算作业以及部分课时的课堂宣讲讨论和解题课,要求学生能将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编图、作图、阅读文献的实际能力。

在课程考核阶段,考核方式则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分为专业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与阅读讨论两大部分,两者分别占总成绩的70%、30%。对于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按要求一律进行补考,补考未通过的则安排重修。

2.紧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思想充实或拓展现代石油地质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在油气勘探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够促进教学。肖兴安认为教师进行的研究与自身教学密切相关,教師的科研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教学做准备。对于一些具有突破常规的油气专业理论,则要求学生能联系之前所学到的传统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对比与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3.多学科结合,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在大量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地质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油气勘探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勘探指导理论,如石油渗流力学、成藏动力学、高分辨油藏4D勘探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中,在油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最新勘探与科研成果,将其中关于多学科综合应用油气勘探的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介绍相关内容外,笔者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多阅读有关刊物,关注油气地质微信公众号等,了解勘探行业的最新进展。

4.加强野外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中美大学近年地学教材编著地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来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实践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每年都安排了为期近5周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野外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等加强对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野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结束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对学生野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互相促进,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按照以上课程建设目标与教学改革思路开展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今后从事油气勘探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华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石油教育,1999,86(7):45-46. 

[2]庞雄奇.新世纪油气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使命[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4-18. 

[3]王凤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09-111. 

[4]林小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改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4(2):318-320. 

[5]柳广第,高先志,李潍莲,陈冬霞.“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09-112. 

[6]龙雪津.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再辨析—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5,(18):79-85. 

第3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海洋油气工程;低油价;梯队建设;海洋石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79-02

一、引言

自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成立以来,全国石油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海洋油气专业的成立象征着高校石油专业教育迈向海洋石油,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后几年来,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华东)等石油院校率先成立了该专业的硕博点。随后的几年里,2013年,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海洋油气工程系毕业生,该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彰显了海油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然后,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尤其跌破30美元以来,石油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海洋油气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严峻性较石油工程类老专业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冰点。因此,低油价下的海洋油气工程系的未来何去何从?如何在低油价新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系进行常态化的发展?这是本文待讨论的问题。

二、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从总体规划来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海油和海工两个方向,其综合性集成了海上油气藏开发、钻、采、集输四个环节。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海洋油气工程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将陆上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领先技术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相关技术结合并考虑海洋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特殊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海洋油气工程的研究基地与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基地。但就其专业教师队伍而言,西南石油大学的海洋油气工程系专职教师仍存在不均衡状态,专职教师仅8人。无独有偶,我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龙江学者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占18%,副教授占37%(图1)。从师资上,目前硕博比例相当,博士比例占55%,硕士比例占45%。从平均年龄来看,整体年龄偏小,平均年龄不足35岁。而在研究方向上,海洋工程方向占40%,海洋石油工程方向占60%。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国内石油院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师资上面临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是普遍的现象,教学梯队健全难;二是师资专业结构不均衡,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石油工程等院系调配过来的,而海工方向教师又多出自非石油院校,师资专业结构偏差较大,导致海油与海工互为独立,往往造成海油和海工严重脱节,难融成一体。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油田企业人才需求,一方面加强深化与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企业交流与合作,听取油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风向,邀请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低油价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因地制宜,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引进相应的人才;另一方面推进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对优选出的骨干青年教师,可以推行“2+2”合作模式,或加强硕博研究生访学模式,借鉴其他院校海洋工程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其他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国际高校的先进经验,填补海洋油气工程的空白。最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对于偏远地方的院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如对发表高级别的文章等成果进行奖励,提高安家费等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三、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订单式”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顺应海油油气开发形势下的产物,但亦不可仅拘泥于海油企业,还需胜任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建立以海上石油为主、陆上石油为辅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还要兼顾海油和海工方向的均衡,让学生既能掌握石油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熟练掌握海油油气专业特色领域本领。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把握好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分寸,加强与油田现场交流和合作。建议在课程设计上增开与油田现场研讨式课程(如16学时),任聘现场领导来校进行讲座,传授和交流现场的先进生产经验,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业感情培养。最后,强化与油田现场的合作,尤其是中海油企业的合作,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签订相关协议,为企业输送人才提前签署“订单”,建立长效机制,等等。

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理论实践相结合,反作用于课堂

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课堂教学,也要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因此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专业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鼓励高校教师承担各类纵向基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开展课题的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进取,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炼专业技术新观点和新认识,在学术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推进专业知名度,亦可反作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教学知识点,同时也能了解油田企业科研领域,使本科生就业后社会适应性较强,从而提高了毕业生源的质量。

(二)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材规划上,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思路。近几年来,我校和兄弟院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2012年,我校联合兄弟院校海洋油气工程系,在教材编写上结合各自优势,联合编写了《海洋采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概论》、《海洋钻井平台设计》、《海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国家“十二五”规划多部教材,教材内容贴近海洋油田及平台设计,符合油田发展实际需要,有别于传统的石油工程类教材,更加强调内容“海味”的特色,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海洋油气工程的学科特色和知识点。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已建成了《海洋石油工程》等精品课程公开网络课堂,利用特色专业和建设成果,完成了公共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在网上实行资源开放,本校及外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外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课堂。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石油工程类的大赛,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大赛,此类比赛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功底,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导师督导,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如我校近两年自发连续举办2届东北石油大学海洋平台设计大赛,形成了我校特色专业的校级比赛,赢得了学生一致好评,参与该类大赛除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外,还积极鼓励油气储运专业、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知名度。

五、结语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全国石油院校几乎同步开设的新专业,几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当今低油价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授课阶段、毕业设计以及论文撰写等环节抓起,需结合现场实际经验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发扬其专业结构特色,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真正成为海洋石油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加放,王志远,高永海,等.虚实结合的海洋油气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112-115.

第4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企联合;需求导向;人才培养

当前,计算机专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已成为整个计算机教育界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对比,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分类培养,一个专业,三种类型,多个方向。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方向。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基本理念:人才培养要面向就业市场。面向就业市场培养计算机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计算机院系生存的需要。鼓励(要求)多数计算机专业加快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步伐。结合教指委的改革意见,长江大学与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特色和公司的行业优势,开办实验班,联合培养既具有计算机基本知识又具有石油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满足公司需求和石油信息化建设需要,为计算机这样的通用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

1 石油行业计算机人才需求

随着石油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勘探、开发、集输、加工等石油行业的各个环节。石油行业也经历着从简单的数字化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大多数石油技术都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除常规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外,许多现代技术成果,如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油田智能化管理技术、多元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化油田技术等,也纷纷被应用到油田生产和管理当中,因此石油行业就需要更多有自主版权的硬件产品和软件系统,这就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又具备石油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用人市场对学生的能力需求

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石油行业为依托,以计算机软件开发及项目服务为核心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公司凭借完全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强大的研发力量,专注于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软件与技术服务,日益成长为中国石油信息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和国内石油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作为全面了解国内石油企业IT状况的专业公司,凭借植根于中国石油行业多年的技术优势,侏罗纪公司已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等国内各大石油公司、全国30多家油田、多家石油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侏罗纪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国内所有的石油单位,在油田领域影响深远。侏罗纪公司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基本上可以代表与其在同一领域中的众多公司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换言之,该公司的人才需求就是国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专业软件提供商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般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从企业角度讲,还需要员工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能力:

1)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

2)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3)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4)具备基本的工作技能。

具体到侏罗纪公司,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石油勘探开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石油软件的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有些在学校有相应的课程或环节来实现,有些则需要企业配合来实现,有些还需要通过对学生有意识的训练来实现。

3 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3.1 明确培养目标

如果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这个“产品”必须按照企业和用人市场这个需求方的基本要求去考虑和设计。要达到培养规格要求,首先必须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分析,尤其是结合具体公司的需要,学校要做到为企业量体裁衣。我们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专业(计算机、石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复合型人才。

3.2 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应该适合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随着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断升高,以及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对有关的课程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次合作按照石油计算机复合人才以及用人单位基本素质要求的整体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并由学校和公司分别承担。课程设置内容如下。

1)专业知识课程。

从学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和石油课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学校负责实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石油专业理论背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这些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每个与实践有关的课程,都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课程。

此部分课程委托公司开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理解程度、对企业的认知程度,缩短对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有利于其在企业稳定、持续地成长。包括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沟通与交流、公文写作(开发文档、项目汇报、工作计划与总结)、常用办公软件等课程。

3)公司特色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公司实际工作开设,主要是一些石油信息服务方面的特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部分课程采用课外讲座的方式,以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开设,包括石油数据库管理技术、石油图形技术、石油知识管理技术等。

4)实践技能课程。

此课程分为模拟开发和实际开发两部分。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施方案,由学校和公司合作完成。在实践技能课程中,我们分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数据库方向、软件开发方向、软件测试方向等。

第5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 采油工程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井筒多相管流,人工举升,注水、压裂、酸化措施,复杂条件下的开采技术,完井方案设计,和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等内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难点多,课程体系复杂,且相关知识技术发展迅速,更新很快。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石油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油公司积极发展海外业务,国际市场得到极大拓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复合型。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华学习相关的石油专业知识,以培养自己的石油技术人员。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石油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各大石油高校纷纷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学习,以期培养出适应油田实际,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采油工程双语教学的目的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双语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指采取两种语言的教学,具体是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英语作为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通用语言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愈来愈显示其重要作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育偏重于语法,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能适应时展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正是冲破了原有的外语教育模式和专业课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有效掌握学科专业术语和英语表达特点,了解世界科技的前沿、最新的成果、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阅读和翻译英文专业资料,并在学科专业英语中运用自如。

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耗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关注的主题。特别是我国,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拉动能源特别是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然而国内的石油供给已不能满足消耗的需求,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因此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国内石油单位均已在广泛开展国外油气资源的业务拓展,比如协同开发油田区块甚至直接购买油藏的开采权等等,建立国内外两种资源同时开发的发展战略。在国际交流合作越加重要的大趋势下,使得石油高校必须培养出面向世界,了解国际形势,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且能够进行对外交流的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

采油是石油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它所研究的是可以经济有效地作用于油藏,以提高油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理论、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所以无论是对于现场生产,还是对其相关开发技术的学习,这门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油工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专业上使学生有效掌握采油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理解采油工程各个工艺技术的原理与定律,并且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以双语教学为途径帮助学生掌握采油技术、增产措施等多方面的专业外语词汇、概念以及专业原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外语阅读学科专业文献,形成学科的外语思维,尽可能达到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水平,方便日后工作或者研究学习时参与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互动。同时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在中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趋频繁的环境下,争取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日后工作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采油工程双语教材的选用

选取合适的教材是保证采油工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国内没有采油工程课程统一的“双语教学”教材,因此需要从相关的英文教材当中进行选择,针对教育对象主要面对石油院校本科学生的状况,教材主要应该考虑理论体系分布、内容深度、专业覆盖范围、应用实例等几个方面。选用的教材还需要适宜的英语难度和专业难度,不易过难。经过对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反复对比选择,由Michael J. Economides主编的Petroleum Production Systems及Boyun Guo主编的Petroleum Production Engineering,A Computer-Assisted Approach在各方面均比较适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书中覆盖了采油工程的基本内容,英文语句自然、易懂,知识点分布合理,同时原理及相关现场应用均有涉及,适合系统学习采油工程相关知识及理论。

除此以外,鉴于国内外石油背景及开发技术有较大的不同,如人工举升方式、稠油的开发开采措施等,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本国特色,教师也可以补充适当的学习辅导资料,将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相结合用于学生教学,使学生在与国际采油行业接轨的同时,能够了解中国油田实际开发的特点,为以后尽快适应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采油工程实验的双语教学

采油工程实验采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垂直管流实验、有杆泵泵效实验 及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三项内容。在采油工程的教学工程中加入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特别是通过对各种实验设备近距离的接触以及使用,掌握实验的原理和结果,例如在垂直管流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并用英语描述井筒多相流动的现象,以增加学生对井筒多相流动型态的感性认识,因为这些现象在实际的生产井中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且课堂教学时也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将其描述清楚。另外,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根据英文指导书,将实验流体的流量由计算机采集和保存,从而可以用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学生通过做实验,既增加了对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又能提高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在实验环节的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其相结合,并且建立直观印象,通过读、说、听、用、写等,能真正做到专业外语从“学”到“用”的转变。

四、采油工程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是个非常复杂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现象,所以双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和英语教学。属于双语教育的现象有很多种,而且每种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涉及学习者类型(语言多数群体还是语言少数群体)、教学使用的目标语(多数群体语言还是少数群体语言)、教育目标(种族同化还是语言丰富)以及不同的语言目标(单语还是双语、双文化)等。笔者认为对于采油工程课程而言,其双语教育是应该学会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概括一个复杂的现象。因此,应该根据采油工程的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及双语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和学习能力发展。

首先,需要建立专业意识,教师应全面解释国际和国内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采油工艺发展现状,使学生了解采油工程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及重要地位,懂得如何应用现有的知识熟悉和掌握该课程,并且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

此外,要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以教学大纲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内容和阶段性目标,并做出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内容的合理安排,细化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并针对相关的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规划,以上环节均需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另外,还要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外语认知水平,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如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远远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无疑是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

再次,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还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述有杆抽油泵、电潜泵以及螺杆泵等各种举升方式的原理时,可采用Flash或者录像进行演示,这样直观的方式学生可以很容易掌握理解相关理论,同时还避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这是仅采用板书和文字解释所难以达到的。

最后,建立合理的考核模式。为保证教学质量,应建立与采油工程双语教学相适应的考核制度。比如可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课上提问、实验环节、实际生产案例分析以及期末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课上提问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回答,增强英文交流能力,实验环节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生产案例分析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期末考试的试卷课选择全英文题目,在考核专业知识掌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文能力。

五、结论

世界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使得石油高校面临国际化合作交流的挑战,石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和国际接轨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作为其中的主干专业课程,采油工程的双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逐步的完善的系统工程,从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目标和手段,考核的方式都需要规范化、科学化,从根本上保证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才实际出发,采用适度原则,专业知识与外语合理结合,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技术知识,建立前瞻性思维,并由此启迪巩固已知、探索未知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厚顺.浅谈《采油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J].科技信息,2010,(7):534.

[2]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94.

[3]曾金胜.中国石油安全形势解析[N].人民日报,2004-9-16(16).

[4]张凯,张黎明,王建生.渗流力学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12-13.

第6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石油工程;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0-02

一、在石油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必要性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尽管我国石油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但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影响,已经难以满足培养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适应新时期石油工业发展需求的合格工程师的迫切需要。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必须经过企业的再培训后方能上岗;二是培养计划中有关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不够,导致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培养计划未能与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同步,导致毕业生适应国际化市场的能力不强。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国石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在石油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迫切需要。

二、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石油工程学科发展和石油工业国际化市场需求,掌握石油工程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基本胜任油气钻井工程、油气开采工程和油藏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应用技术研发和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显著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更加强调适应国际化市场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显著工程实践能力。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依托行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卓越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确定培养环节、构建课程体系、编制教学大纲、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改革。

三、教学体系建设

1.理论教学体系。①基础模块必须达到工科通式教育所必须奠定的基础。其主干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②专业模块。首先,专业基础模块按照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除了满足专业培养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外,还要注重作为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从事工程设计、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需要的知识结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制图》、《渗流力学》、《石油地质基础》、《油层物理》、《油气层渗流力学》等课程。其次,专业基本模块以《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大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培养作为石油工程师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最后,专业强化模块按照三个独立的专业方向(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构建课程体系,将各专业具体领域所要强化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专业课程,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③国际化特色模块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具备从事石油国际合作项目所必需具备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初步能力。课程体系由外国语强化课程(《英语口语》、《石油科技英语》、《商贸英语》、《第二外国语》)及经济管理课程(《国际石油经营与法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学》、《HSE风险管理》)等构成。

2.实践教学体系。①基本技能模块以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到的各种实验课、CAD、金工实习等环节构成。②专业技能模块按照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认知实习、企业上岗实践等环节构成。③综合能力培养模块以综合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的大部分教学环节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参与完成。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累计时间约一年。即“3+1”培养模式。

3.素质培养体系。①政治思想教育模块以培养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为基调,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遵纪守法意识的政治合格人才。②身心素质教育以《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健康与疾病》等课程为支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承受压力、保健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③科技创新教育以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石油工程设计竞赛等为主题,由专业导师完成全过程的指导和培养。④职业生涯教育模块结合石油工程的职业特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三老四严”的作风,以更好地适应石油工程专业的工作特点。

第7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部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第8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石油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44-02

1 石油高校创新型专业技能才人培养的意义

为持续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从1983年开始进口原油905万吨,1994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1年国内原油产量1.65亿吨,进口原油6490万吨,占当年消费总量的30%,2009年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2.04亿吨,国内原油产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百分之五十,能源安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能源安全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其核心就是石油问题。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原油消费量持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开始飙升,由2007年初每桶56.32美元上涨到年末每桶98.6美元,上涨幅度达69.1%,2008年7月更是飙升至每桶147.50美元。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稳定性因素,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爆发过程中,国内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企业生存环境和增长空间都面临了严重考验。

石油战略安全问题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石油资源需求巨大,国内原油生产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逐年扩大,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开始增加;第二,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本币汇率政策及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致使在国际资本舞台上基本无国际石油价格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石油公司对冲风险带来障碍。在石油高校培养创新型专业技能才人,利用知识优势和专业所长,进一步提高国内原油可采储量和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炼化产量等起着重要作用,更有利于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逐步完善国内油品定价机制,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满足个人成才需求和价值体现,也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石油行业健康、持续和科学发展。

2 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2.1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内涵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创新型人才,其标准不在干他从事的职业,不在于他的地位和学历,而在于他能否创新,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否视创新为己任,是否善于学习和研究,勇于实践以取得杰出的创新成果。这是人们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较为一致的认识。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所指出的:能否进行创新并取得成果,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开拓性。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是指在掌握了石油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石油工程各个领域有自己创新性观点并能付诸实践而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2.2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特征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有创新行动,也不可能确立创新目标,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实践。作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理所应当热爱石油专业,在学习石油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创新倾向。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相互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作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应当具有坚强的创新意志,良好的创新激情和饱满的创新精神。

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工程基础理论和石油专业知识,这是进行石油特色创新的基础。同时,还要具有进行创新的各方面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经营、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是充分体现创新型是由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因素。

3 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3.1更新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

3.1.1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的科学理念,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拥有创新的勇气。作为石油高校,应加强专业教育策划,查找加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宏观环境要求,逐步树立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蓝图。

3.1.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已被多年的校园文化实践所证明。因此,作为石油高校,要把艰苦奋斗、以苦为乐、创业奉献的石油人精神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深入开展校园创新文化活动。

3.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素质教育向创造性教育深化,要求教学方式必须以启发式为主,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要寻求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的解答,对学生的答案也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鼓励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顿悟、想象和灵感。

3.3改革课程设置,形成结构优化、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应以石油类课程l的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对现行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性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扩大课程建设的覆盖面,形成纵横交错、优化科学

的课程建设系统。

3.3.1立足石油类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石油类课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人才,需具备一定的与石油相关的科学知识,需要通过石油类课程的内涵更新、外延拓展,以及结构的优化来建设石油类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3.3.2优化课程结构,拓展综合类课程的建设。在课程结构方面,不仅注重石油类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应该根据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重视课程安排的层次性,加强石油类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和有机结合。

3.4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创新能力实践载体强化实践育人观念,提高实践教学地位。增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石油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联系,将企业正在使用的新的生产加工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等直接纳入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操作、课题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处理和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走开放办学之路,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创新载体。

3.5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学生评价体系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标。通过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

3.5.1采用灵活多样评价方法,建立满足石油行业人才需求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例如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评价要以强化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改进学生评价内容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学生评价中增大实践性内容和创新型内容评价的权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5.2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学生和石油行业为评价主体,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性实践型人才,积极吸纳石油企业作为评价主体,让石油企业参与人才需求的检测预报制度中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改革方向和建议。

3.5.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实现学生评价的诊断和监督功能。评价应关注发展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发现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才华,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通过系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探索能适应石油能源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琳.创新型人才培养浅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f2]蔡珊珊.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2:149-150

第9篇:石油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石油工程 教学改革 特殊油田开发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63-02

近几年,国家对低渗透油田[1-4]、页岩油气田、稠油油田[5-7]以及凝析油气田[8]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对于能够从事这些类型油气田开采事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9-10],为适应国家的重大需求,东北石油大学及时开设了“特殊油田开发”这门课程,其主旨就是向石油工程本科生讲授低渗透油田、页岩油气田、稠油油田以及凝析油气田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专业能力。

该课程自开设已有10年,在基本教学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每年都会不断增补新的内容,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考核体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但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特殊油田开发方面人才培养效果,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对该门课程的建设。下面就课程的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1 目前课程的基本情况

1.1 教学目标明确

由于常规油田开发已经进入中后期,一些特殊油田的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其中低渗透油田、稠油油田和凝析气田尤其重要。根据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特殊油田开发”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低渗透油田、稠油油田和凝析气田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这些特殊油田的地质特征、储层特征、流体特征、渗流特征、开发方式和开发程序等的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完善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油田开发的专业水平,为他们的油田开发工作奠定专业基础。因此,本课程已形成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1.2 教学内容较充实,有针对性

“特殊油田开发”作为一门石油工程本科生专业课,将油层物理、渗流力学和油田开发知识与特殊油藏地质相结合,主要讲授低渗透油田、稠油油田和凝析气田等三种典型特殊油田的地质特征、储层特征、流体特征、渗流特征、开发方式、开发程序及开发规律等。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充实,有针对性,同时结合目前国内外各大油气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作为课堂内容的适当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针对课程内容,在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了大量的图片教学、多媒体动画演示、油田现场实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已具备一定规模。

1.3 考核体系已建立

目前,就该门课程,已经建立了对应的考核体系,即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测试和期末考试。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由平时出勤、平时测验和作业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出勤占30%,平时测验占20%,作业占50%。平时出勤、平时测验和作业均按百分制记录呈报,平时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考试。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试题分难、适中、容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成绩的25%、35%和40%。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或判断题、简答题、推导或论述等综合题。

1.4 教材建设还需加强

鉴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目前,还没有适宜的专门教材,授课教师根据石油工程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了《低渗透油田开采工艺技术》(夏惠芬等编著)、《热采稠油油藏开发模式》(刘文章编著)和《凝析气藏高效开发理论与实践》(袁士义等编著)等作为参考书。但是,学生上课没有教材,不便于学生的系统学习。

2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反馈

通过以上分析,授课团队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对近3届的听课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结合课堂授课的效果,认为目前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该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课没有专门的教材,授课内容既有基础理论也有扩展内容,信息量大,学生听课时来不及记全笔记,学习效果受影响。

(2)该课程涉及到的均为非常规油气田,机理复杂,虽然在课堂上有大量图表及少量动画辅助理解,但是学生反映,希望课堂能够再增加一些动画演示,便于理解复杂机理且更形象。

(3)理论讲述内容多过油田矿场实际应用情况,虽然这也是大部分大学课程的特点,但是如果能够围绕油田现场实际进行技术讲解,学生会更感兴趣,授课效果应该也会更好,而且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4)常规已知的内容可以精简一笔带过,多介绍一些如页岩油气、煤层气等新形势下的非常规能源,对未来世界资源的新趋势可以适当介绍。

(5)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增加互动,作业布置一些有深度的、甚至是内容有争议的文献调研,如果能够把考核方式也变成文献调研综述报告那就更好了,他们认为那会比死记硬背某些知识点更有用。

3 需要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与措施

3.1 教材建设

目前本课程没有一个专门的教材,所讲授的内容都是各个任课老师集体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交流讨论之后定下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讲稿、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等相关的教学文件,并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编写一本适合石油工程学院学生的《特殊油田开发》教材。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配合,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比如稠油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实验,观察反凝析现象等。这样知识传授会变得更真实、更形象。而且,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

3.3 注重特殊油田开发课程与先修课程的衔接

特殊油田本身就是相对于常规油田来说的,在学习特殊油田开发之前学生应该知道常规油田的相关知识,以便在讲解特殊油田过程中有一个很好的对比和认识。在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方面,注意将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教学中,例如我们在讲解稠油特点时,可以对比常规原油的特点;在讲解低渗透油藏时,可以对比常规油藏的渗透率情况等等。

3.4 讲授与自学、讨论有机结合

注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运用自学与讲座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每种特殊油田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每一章节都布置作业,而且最好包括一定量的无标准答案的思考题。

3.5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并且对多媒体不断充实完善。在备课过程中多搜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或者动画等素材。这些图片、动画形象逼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多方位的信息、文字、图象、音频、视频,使人感觉新颖、愉快,增加了新鲜感,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与认识。

(1)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成败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本项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2)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不可分,教学形式的改革应以围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

(3)最后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对多媒体不断充实完善过程中,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夏惠芬.低渗透油田开采工艺技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2] 李道品.低渗透油田开发概论[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16(3):33-37.

[3] 李道品,罗迪强.低渗透油田开发的特殊规律―低渗透油田开发系列论文之一[J].断块油气田,1994,1(4):30-35.

[4] 李道品,罗迪强.低渗透油田开发的特殊规律―低渗透油田开发系列论文之二[J].断块油气田,1994,1(5):12-20.

[5] 刘文章.热采稠油油藏开发模式[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6] 胡见义.稠油资源的巨大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25(1).

[7] 刘文章.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8] 袁士义.凝析气藏高效开发理论与实践[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