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精选(九篇)

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

第1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

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6302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著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第2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着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第3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摘 要]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了自身的金融危机,并逐步席卷全球,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其自身危机则具有深层次的法律原因。通过对深层次的法律原因的思考,我们来寻找金融法律制度的出来该当如何?这便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 法律原因 金融立法 金融法律体系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以下均简称“次级贷”)危机始于2006年下半年,直到2007年2月才引起世界的关注。2007年8月则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首先导致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或向政府申请破产保护,随后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侵蚀,最为著名的是冰岛国家宣告破产。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在深层次上来自自身法律的危机。原因有如下几条:(1)监管立法的不断放松甚至缺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只依靠市场自律已经被证实远远不够,金融业若要实现安全稳健发展必须以审慎金融法律规制和有效监管为条件;与此同时,在缺少有效监管措施条件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却发展迅速。并由此形成一个连接房地产、债券、基金等环节的高风险链条,在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下,最终导致次级贷泡沫破灭,引发了这场危机。(2)英美法系弊端的暴露:英美法系自身的弊端也是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导致住房抵押移风险破灭的直接根源在于其所有权、财产权的混淆与“零首付”贷款模式。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公司法律制度的扭曲与信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等等。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消费紧缩,致使中国出口业务衰退,进出口违约率提高,回款率恶化,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尽管如此,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创造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启示。 一、金融立法应当立足于国情与实际 尽管没有西方国家那样发达,但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立法都有其自身特点与时代特色,并且不失其功效。从这次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难看出美国金融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所以中国金融立法不应再盲从西方发这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法律制度。只有从自身国情出发,根据自身国情需要,制订适合自己需要的法律制度,才能解决自身问题。当然,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也不是要全部弃之不理,借鉴还是要借鉴,但我们必须调整心态,避免一味地照抄照搬,而是有需要地结合自身情况与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地借鉴,这样才能制订出符合中国自身实际情况的法律制度,才能促进自身经济与社会有序发展。 二、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对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应当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诸多原因,例如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通过对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研究发现,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已经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能够成为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也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所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金融业是经营风险、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的行业,有效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全可以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国家监管当局所能容忍与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善与创新金融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经之路。 三、中国应当建立完善而全面的金融法律体系 中国目前金融法律制度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远远不能满足中国金融业发展需要。中国金融法律制度以《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为核心内容,涵盖证券与保险法律规范,具体到业务操作层面,仍以行政规章为主要内容。整个金融法律制度缺少操作性规定,与现代金融发展形势及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要求不相符合。 首先,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安全法律体系。当前中国金融法律中尚无较为详细的关于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等方面的规定,也就无从谈起完整、统一的金融安全法律体系。 其次,由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金融监管缺位与错位现象严重。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理念转换不够,不仅职能交叉、监管过度,又有监管不到位,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存在盲点等问题,很多金融风险无法真正得到有效控制。& nbsp; 再次,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救助标准不够明确、工具与措施缺乏,导致最后贷款人制度形同虚设。另外,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发生危机后的并购、接管等制度缺失,也无防范与化解国外输入型金融危机的相关法律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金融业无法适应全球金融竞争及风险逐步加剧的形势需要,也将阻碍中国金融业进入国际市场稳健发展。最后,尽管国务院法制办于2009年10月12日公布了《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距离正式通过实施时间尚远。只有该条例正式实施以后,才能逐步解决目前国内存在的信用风险没有法律约束、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因违法成本较低而无法有效遏制等问题。 另外,由于缺少完善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既不利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也不利于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质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以及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才能切实维护一国金融安全、经济安全,才能提高一国金融竞争力与整体经济竞争力。只有强化金融法律在金融发展中的指引、保障、规范、促进作用,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金融法治,使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中国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完善与创新。 中国应当建立起一个包括规范银行、证券、保险等整个金融业的法律制度,包括金融机构的准入与退出,金融危机应对措施,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只有在信用法律体系、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等方面获得创新发展之际,中国金融业才能健康、稳健发展,才能在国际这个大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黎四奇: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李有星 陈月影:我国银行危机处理措施的法律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35卷第2

第4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摘 要 从2007年9月美联储开始降息开始、到以美林、摩根斯坦利、贝尔斯登等华尔街巨头巨额亏损;房地产价格快速下跌为分水岭,再到全球性的流动性收缩、实体经济受损,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演变为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已经近两年的时间了。究其产生的原因,国内外的学术界有很多看法也产生了不少争论,在此仅对其产生的原因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爆发 原因 反思

一、金融危机历程

第一阶段:次级按揭贷款及证券化产品(次按贷款抵押债券)危机(2007•2-2007•9)

此阶段由2007年2月HSBC美国附属机构报告105亿美元的次级按揭贷款亏损伊始,一直到2007年第三季度末。这其中包括2007年4月2日,美国当时最大的次级按揭贷款放款公司之一的NewCenturyFinancials破产;2007年8月,另一个最大的美国按揭贷款机构之一的AmericanHomeMortgage破产;以及接下来的众多的金融机构报告次按相关业务的亏损等等。

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2007•9-2008•3)

这一阶段从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3月17日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这一阶段的市场也有三个特点:第一:投资者一般只是抛售低品质资产套现。第二:人们仍然期望美联储的降息能够很好地缓解流动性危机,从而不至于使流动性危机发展成信用危机。第三:央行减息政策和相关贴现窗口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似乎对市场有所帮助。

第三阶段:流动性危机合并信用危机(2008•3-2008•9)

这一阶段由2008年3月17日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开始,直到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贝尔斯登的被收购,使得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担心迅速转变成对流动性和信用危机的双重担心。这一时期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流动性价差继续攀高的同时,各类信用价差也普遍大幅度攀升至历史的高位。第二:投资者因流动性压力,不仅仅限于抛售低品质资产,也开始抛售一些通常被认为的一些高品质资产。第三:市场在与政府和央行政策措施PK中产生了恐慌和担心,投资者在两方面期盼中摇摆,市场剧烈波动。

第四阶段: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2008•9始)

这一阶段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一直到现在。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政府拯救雷曼兄弟的失败使得市场的信心彻底崩溃。由于短期货币市场的瘫痪,危机由金融领域急速地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亏损的投资主体也迅速地由专业的投资者蔓延至普通的百姓。危机的范围也由美国及主要的金融中心迅速地蔓延到全球。

在回顾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历程之后,会有人片面的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就是由于金融资产的质量恶化引起的流动性危机,并引发了市场的信用危机,最终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仅仅是金融风险集中释放的一个过程。而把危机爆发的原因片面的归结为金融创新的过度使用、华尔街金融家们的贪婪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而我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说起爆发的根源其实在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就已深埋。

二、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的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美联储01年以来的低利率政策为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但是如果仅仅是房产价格的下跌并不可能引起范围如此大,影响如此大的金融危机。所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其中起了作用:

1.美国的超前消费习惯使得美国购房者只需要很少的首付款就能购房,在低利率房价有上涨预期的时期,即使购房者的现金流出现问题,不能支付其房贷,银行将其的房屋拍卖后仍能收回其贷款,甚至购买者还能赚得一部分差价,这更加速了低利率时期美国房价的上涨;相反,在高利率房价有下降预期的时期,银行的贷款不能收回,使得银行更加惜贷,这同样加速了房价的下跌。

2.美国的金融创新过度,拉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同时一单位的实物资产同时支撑着数倍的金融衍生资产。“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这样就导致了美国金融市场上特殊的倒金字塔形的资产结构,最底部的实物资产支撑着数十倍于自身的金融衍生资产,这种基础不扎实的金融资产结构,在其基础资产出现问题时,很轻易的引起了整个金融体系资产结构的崩塌,最终使得金融危机的越发不可控。

3.再往更深层次看,美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失衡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美国历年来的双利差使得美国每年往外输出大量美元,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又回流到了美国国内,从而使得美国的经济基本是靠借全世界的钱来促进国内的超前消费来拉动。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循环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得以维持,但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个循环过程变得脆弱。而一旦这个循环不能得以维持甚至发生逆转时,美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三、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

1.我国的金融监管需要加强,对于越来越明显的国内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必须加强联系,更好的监管市场,在适当的时机可以考虑有三部门联合成立一个监管小组甚至把三部分合并。

第5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各国政府及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从舆论导向看,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应注意正确的引导,“导之有责,导之有方,引之有术”应成为一个指导方针。

导之有责

导之有责,就是在思想上应当以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第一责任。

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但是还没有欧洲那么惨。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实行彻底的市场经济,国有大企业没有完全私有化,反而是美国自己搞过头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此次金融危机的经历和经验,总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从此次危机中找到新的理论根据。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较来看,已经显示出这样一个规律,即垄断资本对国有资本或公有制是无法撼动的。而垄断资本对付一般的私有企业,则毫不费力就会将它们吃掉。如果我国全部实行市场经济,即完全私有化,那么很容易让国际垄断资本得手,那时中国人民的利益将毁于一旦。

我们要用中国文化对待社会主义理论,要用中国哲学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创造出中国式的、从宏观上把握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应该总结这次金融危机未被摧毁的客观原因,并且真正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国有企业大发展,以应对将来可能更加猛烈的金融风暴,维护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

导之有方

引导,不是机械地照搬,也不是刻板地说教,要遵循正确的方针、方法,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但光是道理正确,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起到引导人的作用。还必须方法对头,才能真正使正确的舆论入耳、入脑、入心,使广大读者欣然接受,产生应有的积极效果。

2003年春天,党中央提出了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原则,受到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拥护和欢迎。实践证明,这个方针虽然简明易懂,真正做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从实际情况看,金融危机至少对我国形成了以下负面影响:

1.外汇储备大量缩水。投资者在美国持有大量雷曼的证券资产,其股权价值化为乌有,债务价值大幅度缩水,甚至为零;同时,如果海外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资产然后退出(包括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债权),抽回投资以救总部燃眉之急,可能对中国外汇市场施以压力,导致汇率、股指震荡。

2.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有20000家中小企业倒闭,近100万人失业。

3.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国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同时,人民币升值又将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增长。

4.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为2万多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引之有术

这个“术”,指的是宣传艺术。有了方法,还需要讲究艺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读者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生活情趣的提高,以及境外传媒的进入,我们的报道方式需要努力适应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变化,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宣传艺术。正如绘画要把握好笔墨、色调的“度”,音乐要把握好节奏、韵律的“度”,新闻报道达不到一定的“度”,劳而无功;超过了一定的“度”,适得其反。

同样,证券报道切忌一边倒,在市场低迷时应看到希望,鼓舞投资者的信心;在市场一片狂热时应清醒地看到问题,提醒投资人注意风险。这就是“度”的把握。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其中的教训可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1.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虚拟部分不能离开实体经济太远。冰岛的国家破产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以支持整体经济发展。但是,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健全监管和防范机制。

3.加强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中的监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创新对合理配置资源、增进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华尔街的金融创新为美国创造了神话。但是此次金融危机证明,一旦创新脱离监管,将危害市场稳定。雷曼兄弟的破产,归咎起来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失败。对日益开放的中国来说,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就是在金融开放过程中要完善金融监管。

4.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失灵的情况。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5.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是充满风险的,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途径传递到国内,国际投机资本也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此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会造成本国利益的损失。所以,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6.宽松的货币政策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给日后金融系统危机带来潜在风险。美国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源乃是2001年IT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抵御经济衰退而大幅降息,宽松的利率刺激了房市泡沫,最终泡沫破灭造成金融危机。而中国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泡沫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采取适度政策挤泡沫以防进一步膨胀。

7.中国的“走出去”政策须更为谨慎。对外投资需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金融领域开放应强调审慎性原则。中国有幸避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得益于当时严格的外汇管制。金融审慎开放或是良药。中国已加入WTO,对外开放步伐很快,但唯独在金融领域开放时强调审慎性原则,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

第6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并对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简要的抒发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全世界的股市和楼市在一瞬间蒸发掉一半以上,并且仍旧在下滑,大量的世界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者转型;金融市场风声鹤唳,银行惜贷如金,流动性陷于干涸。世界经济已经出现“硬着陆”的迹象。各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的滑坡。数据统计,美国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gdp负增长0.3%,英国负增长0.5%,德国负增长0.5%,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到十位数以下。大部分的经济体在第三季度的小幅下降将在第四季度转化为大幅萎缩,下降程度可能达到第三季度的数倍以上。 

经济危机发自于金融危机。对于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一致的共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形成的。因为在美国,贷款非常普遍,房子、汽车、信用卡、电话单等,都有信贷,有信贷记录被视为是信用的记录证明。其原因可归结为:第一,基本信贷原则丧失。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一般要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美国的次级贷款实现零首付,半年内无需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降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次级贷款的对象没有还贷能力,放贷银行违背了今本的信贷原则;第二,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过度泡沫,与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相伴随的风险,资产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在本次次贷危机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监管缺失,美联储鼓励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可以分散风险,对金融衍生工具缺乏了应用的监管;第四,美国经济体系出现问题,美国的基本经济基础是高债务经济,是全民债务经济,向全世界借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第五,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体系为一个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美国的双赤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元的地位,2006年美国的赤字已达其gdp的6%左右。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货币当局,在长时期内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松弛的金融监管,鼓励发展衍生工具,支持了虚荣的繁荣。结果世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泛滥,虚拟资产大量积累。金融危机的发展和扩散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本身的缺陷,作为一个金融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美国政府介入危机的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扩散。市场稳定有序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这个之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石。 

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起者”,既是金融危机的传播源又是传染者,任何国家,地区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此次金融危机当中。美国通过贸易、货币和金融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渠道,在把本国金融危机传播分散给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同时,也加速或是刺激了各国金融泡沫的破灭,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只要美国金融危机不消除,其危害就会借助于美国特有的传播途径,不断向世界各国传播扩散,不断引发各国金融问题,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既是对美国金融危机救助,也等于救助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从源头上救助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助应以救助美国金融危机为重点之一,解决好美国金融危机,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传播。救助美国金融危机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既可以有效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利于美国通过汇率政策调整国际收支;第二,承担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有价证券损失,包括继续持有美国债券(权)不抛售、持有美国外汇储备不大量抛售,保持国际储备量与结构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可以不减少甚至增加美国可调动救市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美国金融市场之一步动荡;第三,继续注资购进美国不良债券(权),增加美国资本流动性与对企业的救助力度。 

局域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萧条,而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将各国卷入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美国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只是一时之计,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全国金融危机的隐患。所以各国在对全球金融危机积极救助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协商和谈判,希望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原罪,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即找出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在前一方面,人们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在后一方面,政府开始“国家干预”,替代失灵的自由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金融危机也扯上了会计: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会计也成了金融危机的救“市”主。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他们并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参考文献: 

第7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陕西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02-02

0引言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并波及全球,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一定影响。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在美国已有多家银行倒闭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轻重不一,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正在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积极应对,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0000亿拉动内需等措施推动经济发展。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桥头堡,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可忽视,分析金融危机对陕西经济的影响,可以对陕西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我国经济发展给予启示。

1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1 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通常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因为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此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是导火线。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其深层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

1.1.1 美国消费政策的宽松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且超前消费有政策担保。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各种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融资机构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000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融资机构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1.1.2 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创造与发行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1.1.3 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1.2 此次金融危机特点此次金融危机也产生了新的特点:一是这次危机影响到世界各著名金融机构,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前所未有;二是美国、美元的国际信用进一步遭受质疑,欧元的地位提升;三是美国的经济困境要由全世界持有美元和美国债券的国家来共同承担,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四是普遍认为比股票风险小的债券,此次可能损失更大。

这一新的特征下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还会出现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2金融危机对陕西经济的影响

2.1 金融危机下陕西经济的宏观态势据统计,2008年陕西生产总值685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3.72亿元,增长7.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08亿元,增长18.8%,占56.1%;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52亿元,增长13%,占32.9%。人均生产总值18246元,比上年增长15.2%。

2003年至2008年六年经济增长波动周期中,陕西和全国相比,具有增速上涨快、上涨时间长的特点。2003年以来,陕西GDP增速连续6年不断提升,由11.8%逐步提升到2008年的15.6%,提升3.8个百分点。全国GDP增速6年中有升有降,由10.0%逐步提升到2007年的11.9%,而后2008年下滑至9%左右,远低于陕西今年15.6%的速度(见表1)。

陕西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对比全国增长速度排位上升。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15.6%,较2007增长1.0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3位,比去年同期提升10个位次。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3404.1亿元,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3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10.44亿元,增长32.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24.71亿元,增长31.9%,增幅在西部排名一直居前列。

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2034.3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9%。其中,铁路1662.97亿吨公里,增长11.5%;公路361.87亿吨公里,增长14.3%;民航9.08亿吨公里,增长1.3%。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电信193.44亿元,增长18.1%;邮政20.38亿元,增长11.8%。邮电业务总量65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电信604.79亿元,增长23.3%;邮政25.58亿元,增长12.2%。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比上年增加2095元,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人均消费支出9772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91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8%,增速2008年内连续6个月在全国排名第1位,比去年提高8个位次。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83.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进口29.61亿美元,增长33.6%;出口54.07亿美元,增长15.7%。实现贸易顺差24.46亿美元。在进出口总值中,一般贸易进出口62.11亿美元,增长2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4.2%;加工贸易进出口16.43亿美元,下降0.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9.6%。

通过分析,陕西省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趋势良好,加上金融危机对陕西这个内陆省份的有相对滞后的效应,显示陕西省经济形势好于全国,总体而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有些行业还是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2.2 金融危机对陕西经济的不利影响分析

2.2.1 陕西果业遭受较大打击由于陕西经济的外向程度较低, 2007年陕西出口额只有46.72亿美元,仅占整个GDP的6%左右。因此,金融危机对于陕西经济的影响比较小,但是仅对于外贸出口而言金融危机的影响很直接。表现最明显的是果业,尤其是浓缩果汁业,数据显示,陕西浓缩果汁2007年的出口额达6.69亿美元,是陕西最大的出口单品,而目前中国浓缩苹果汁产能大约1/3分布在陕西,年生产能力接近190万吨。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陕西的果汁业几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果汁的产能利用率将降至低点,而这也导致在2007年大幅扩充产能的加工企业处于更加严峻的境地,很多果汁厂被迫关门歇业。

2.2.2 陕西能源化工行业受到较大影响自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由2007年3月20日的56.41美元/桶起步,于2008年的7月10日达到顶点144.96美元/桶,之后受经济增长减缓引致的能源需求预期下降的影响开始急速下跌,至2008年11月21日已经跌破50美元/桶大关。而能源价格的下挫对于陕北以石油、煤炭为支撑的经济板块必将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陕西经济的整体走势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对陕西煤炭工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煤炭市场的需求增速减缓;煤炭价格出现回落;煤炭库存增加等方面。其他能源化工业的影响也基本相同,但近期市场对能源化工产品的需求又有回升。

2.2.3 陕西房地产业不景气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这势必影响到全球房地产市场,陕西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金融危机中陕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较高,但商品房销售回落幅度较大。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城镇投资的又一个重点,200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749.2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6.6%。但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416.5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3%。这显示出陕西房地产资源已有闲置。商品房成交量、竣工面积等主要指标均大幅度回落。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比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均下降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不景气,买房者持币观望,成交量萎缩。2008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1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商品房屋竣工面积69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7%。

2.2.4 陕西就业压力逐渐增大2008年9月底陕西省登记失业人员比2007年增加5000多人。同时农民工返乡就业人数也在增加,据抽样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12月下旬,陕西省农村省外务工人员351.2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提前返乡农民工约16.66万人,占省外务工人员的4.74%。同时,陕西省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应届高校毕业生近25万人,加上历年沉淀,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达30万人左右。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农民工超过30万人,农村新增劳动力约20万人需要就业。城镇失业人员、国企改制新增的失业人员和成长新增劳动力预计超过25万人,需要就业人员总数超过105万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形成更加严峻的局面。据统计,陕西省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1%,比2005年增长5.7%。

3陕西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3.1 借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促进陕西经济发展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投资建设关系全国发展建设大局的铁路、公路、机场、城建、生态、水利等基础建设大项目,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家以高比例或全部投资给予支持。集中使用省内各种来源、不同渠道、不同用途的投资建设资金,加强国家投资项目资金配套,除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重大尖端产业专项外,暂停财政资金对其他一般性产业化项目的投入。

注重投资的效果和质量,不管是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还是产业化项目投资,都要加强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不仅要充分估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供给的大量需求,充分估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市场容量,也要合理把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点,促进陕西经济的稳步发展。

3.2 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果品加工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陕西果汁加工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前景看好的有利时机,在积极加工转化优生区相对过剩的低档果、残次果的基础上,加快专用加工果原料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加工品的质量档次,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大力支持从事果酒、果醋、果干、果片、果粉等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加工企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加工品的花色品种,提高果品深加工的附加值。

同时壮大支柱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和企业,扶强优势骨干企业、摒弃落后机制。特别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等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要引导困难企业加大推进新产品研制、资本重组和生产配套的力度,尽快适应新形势,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焕发新的活力。通过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更新,迎接危机后新的大发展。

3.3 改善企业运行的效果和质量对经济危机中市场需求超常萎缩,但长远市场需求较大的能源化工和材料产业,要着手建立国际一流生产基地,延长产业链,加强上中下产品联动,构建从资源开发到高精尖深加工、从基础原材料到高技术产品的完整现代产业体系,对体制机制和管理落后的企业,要借此机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注入资本和技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改善企业运行的效果和质量,保证企业发展对陕西经济的有利贡献。

3.4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监测服务机制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监测,改进房地产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监测机制,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建立房地产开发商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只有更多的认知才能更大效用地合作,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应加强了解。建议房地产开发商在季报中加入空置率、建筑面积、销售面积等房地产数据。

简化和规范住房贷款制度,理顺住房消费贷款政策。引导商业银行科学评估房地产业的风险,在完善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房地产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促进房地产信贷市场平稳运行。

3.5 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职工失业和农民工返乡待业问题做好就业工作是防止经济危机加重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建设投资项目、保持企业有序经营、引导回乡农民工就地创业,保证城乡劳动力充分参与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中去,使其有工作可做、有收入可获,保证基本的安居乐业。要引导企业强化公共意识,切实负起安置就业、稳定社会、共度难关的社会责任。要按照“减薪不减员”的原则,引导企业优化各层次人员的工资结构,组织职工共同努力度难关,保持企业持续稳定运转。对于返乡农民工,政府应及时引导更新观念及拓宽就业门路,助其实现再就业,同时积极提供致富信息及出台优惠政策,为其创业营造好的环境。通过短训、集训、快训,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技能型岗位的人才,提高陕西省劳动力总体素质,从各个层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师林.试论金融危机中的中国模式与反思[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3).

第8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油价一路下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动荡席卷新兴市场。由于石油是俄罗斯主要的出口产品和财政收入来源致导致卢布大幅贬值。此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使该国经济雪上加霜。俄罗斯央行12月11日将基准利率从9.5%提高至10.5%, 16日莫斯科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当日美元兑卢布即期报价超过64.45的成交全部作废,引发外汇市场新一轮恐慌。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那场危机不仅使俄罗斯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引起剧烈的政治动荡,还波及到了美国、东西欧、独联体,甚至拉丁美洲。这次,俄罗斯是否会重蹈1998年的覆辙?

回顾历史,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主要由三次金融风波构成,而最后一次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1月,指由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韩国等国外资本逃离危机。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在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在俄罗斯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国国内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着撤资。

第二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8年5月,由国内政治动荡引发外资“信任危机”而纷纷撤资,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暴露。

1998年俄罗斯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如实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此时俄罗斯累积多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更引起了投资者的心理恐慌。

第三次金融风波则是由于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外汇储备枯竭被迫违约,出台了三项强制措施。

第三次的金融风波引发成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于俄罗斯本身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导致新政府迅速,而且给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以致命打击。

对比了俄罗斯当前与1998年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局势、国内金融市场成熟度、原油依赖度和偿债能力。可以看到,虽然俄罗斯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减反增”,但俄罗斯目前的政局更加稳定、金融市场对外资的依赖性下降,尤其是偿债能力明显增强。

截至2014年6月,俄罗斯短期债务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仅为34%,远低于1998年的140%;整体债务占GDP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64%下降至35%。

对比发现,低迷的国际经济、政局动荡以及外资把控金融市场,是俄罗斯1998年金融风波的诱因,而由于过低的外汇储备引发的债务违约则将金融风波升级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而本轮油价下跌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更倾向于称之为“金融风波”,由于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局势以及储备率相对充足,因此俄罗斯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并不大,尤其是当前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外资参与比重远低于1998年,连锁反应相对较小,难以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第9篇: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先总体上谈一谈我对如何诠释“泰铢风波如何触发亚洲金融危机”这个问题的思路:首先,我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诱因是当年国际炒家的疯狂投机。第一部分中我将归纳总结导致外资大量流出流入泰国的深层次的原因,我是从三个层次理解,第三个层次即是阐述国际炒家的三种操作手法,即国际炒手是如何利用泰铢来打击泰铢,也就是所谓的以本币打击本币,从而获取巨额投机利润,以及由他们的投机行为又是如何牵动危机的产生和蔓延的。另外一方面,如果泰国没有任何破绽,没有给国际炒家机会的话,他们也不会疯狂地让资本进出泰国,因此,泰国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外汇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是触发危机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本文的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泰国汇率制度、金融开放政策、当时的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导致危机的根本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的。

关键词:泰铢风波;国际金融炒家;金融开放;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外部诱因——国际炒家的疯狂投机

总的来说,泰国金融监管从严到宽,金融开放给了国际炒家投机机会。我们回顾历史的踪迹,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止,原本保持着较高经济增长率,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物价增长率的泰国,还采取着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对对外直接投资更是严格禁止,对居民外汇账户、对外汇银行的外汇头寸、对国外借款都有着诸多限制。

但是,进入90年代,泰国开始金融开放之旅,同时也无形中开始酝酿1997年才浮出水面的那场震惊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要说这场危机不得不说泰国的金融开放,所以先谈谈泰国的外汇自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动,资料显示,泰国连续4次即1990年5月、1991年4月、1993 年5 月、1994年1月实行外汇自由化改革,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将曼谷建设成为印度支那融资中心。这些外汇自由化改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是有巨大而深远意义的,首先使得外资流出入总量的增加,并且各种外资形态变化有差异,短期资金比重较大,同时,资金的来源与流向主要表现为泰国私人部门对外借款的来源国别或者地区分布70%以上源于新加坡与香港地区,其余主要是英国、美国及日本。

外汇自由化改革推动了外资的流出和流入,但事实上如果无利可图,外资是断然不会进入泰国,或者说泰国也不愿积极地引进外资,所以这里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导致外资大量流出流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从证券投资、银行借贷及国际炒家操作手法三方面来分别叙述比较清楚。

根据查阅的资料,再通过我的归纳总结外资大量流出流入的原因为下面三个层次:

第一方面,上个世纪80 年代末,泰国掀起了证券投资的高潮,企业筹资的资本化。

第二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泰国维持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内资金需求扩大、利率上升,导致存贷利差扩大。

第三方面,具体谈一下国际抄手攫取暴利的操作手法:经营离岸货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株,在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以看空泰铢形式在泰国市场上设法攫取巨额利益,也就是所谓的以本币打击本币的投机获利方式,以本币打击本币是国际炒家的惯用手法,就是以被打击国自己的货币为投机对象来打击该国货币。

泰国的金融开放,国际炒家积极活动,游资充斥泰国,泰铢贬值后又迅速抽离,这是正式泰铢风波触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诱因,也是一个导火索。

二、亚洲金融危机内在原因——泰国的金融开放以及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等

第一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末泰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恶化和庞大的财政赤字导致币值不稳。

第二方面,在对外贸易方面,泰国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导致出口减缓,对外贸易逆差。

第三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泰国严禁对外直接投资,但是90年代开始却实行金融开放,大量吸引外资进入,但是随着泰国难以维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一天天动摇,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开始减少,而外国短期资本流入增多。

第四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泰国银行普遍存在违规操作,金融监管不严,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

第五方面,原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还高速发展的泰国,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开始出现不景气,而且通胀率也开始上升。

第六方面,更宏观地讲,是由于政府当局政策失控。在经济金融出现问题,通胀开始出现的时候,泰国政府未及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未配套,使利率难以发挥调节作用。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停止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泰铢瞬间贬值16%。

所以,简单地说这次泰铢危机的直接起因在于国际炒家的投机资金在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之后外逃及外逃引起的抢入升值的美元抛出贬值的泰铢的激烈举动。不得不承认,泰铢的危机,一开始是以泰国银行呆帐、烂账的急增和相当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不抵债为形式而表现出来的。但泰国的货币银行危机,却深刻地反映出泰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综上所述,泰铢危机到泰国金融危机,再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诱因是国际炒家的疯狂投机,而就内部原因而言,包括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国内高生产成本的状况下的对外贸易赤字,严禁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大量不顾后果不顾国内经济承受能力的引进外资的行为,金融机构的种种违规操作行为,已经到后来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而大量使用外汇储备操作致使泰铢贬值,通胀出现,经济开始不景气,政府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以及综合以上各因素最终导致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进而引爆危机的恶果。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动用一兵一卒,却能够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不亚于一场战争的创伤,在全球日益开放的今天,危机防不甚防,因此有必要从危机的根源入手,研究触发危机的原因,危机发生的脉络和表现,从而总结出防止危机再次发生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