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精选(九篇)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

第1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1.1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性较强。

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所应面对的对象是各个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是对各个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执行以及政策监督等能力和各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与资金流动等方面进行专门的审计与评价。这一内容的制定,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性较强。

1.2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受委托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被动的审计活动相比较而言,最特别的一点是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审计行为是要得到国家干部管理机构的委托和授权才能够实施运行的,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受委托性的特点。

1.3经济责任审计的跨时期限长。

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且简短的。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期间,其通常贯穿在领导干部的整个工作任职期间的始终,大约为3~5年,甚至更长。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期限的增长也使得审计工作的难度及风险性相应的提高。

1.4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性很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性除了由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长以外,经济责任审计还要面对各个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和个人收支状况等,这些工作必须要拥有真凭实据作为依据,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支持。若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随意的假设、估计或凭空判断,那么审计工作人员将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及范围

2.1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2.1.1审查事业单位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认是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第一,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做到把资产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放在审计工作的优先位置。具体来说,首先,在审计过程中,要将被审计的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做到全面彻底的盘点查清,并核实它的真实价值。其次,要重点将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完整落实到位,并查清有无流失的情况以及损失浪费的情况。最后,要查清流动资产的表面数值与实际数值是否真实相符,并深入了解事业单位在发展中有无潜亏因素或领导干部隐瞒企业资产的现象。第二,要做好对投入资本的保值及增值情况的审查工作。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定,法定的资本金额是不能够随意地抽取使用的,它的数额是应该相当稳定的。若事业单位发生亏损时,企业将不存在盈余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这时就会导致亏损的数额冲抵资本金额从而不能做到保值。若事业单位的情况是严重亏损,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这时只能宣告破产。因此,对加强投入资本的保值及增值情况的审查是非常有必要的。2.1.2审核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确认任期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第一,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重点抓好对经营成果真实性的审计。审核时,要做好对事业单位资产、负债以及资产所有者的权益、收入、成本、利润及生产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确认工作,要调整好数据差异,以保证经营成果真实可靠。除此之外,要做好对数据的突出比较分析,并作出详细说明,这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第二,要做好对经济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的核实工作。具体而言,可通过对上级领导干部所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进行核实验证,并对完成经济责任指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鉴定。即对所审查的事业单位是否完成了上级所下达的经济指标,事业单位的发展、经济效益及管理水平是否已达到了计划的要求,在事业单位的人才开发、员工福利等方面是否又做到了下达的计划任务的要求等每一项做好审查、验证、分析、评价四部曲。2.1.3测试事业单位内控有效性,评价责任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营中,领导人的素质及能力通常决定着事业单位的兴衰成败。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重点考核负责领导人的决策能力与管理水平,从而审查到领导人是否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机制,并且根据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另外,审查领导人是否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以及自我激励机制,是否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在重大投资以及对外合作上能否做出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决策,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2.1.4核实遵纪守法情况,确认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在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认真遵守好国家的财经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做好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是否遵守着国家的法规制度的检查工作。并在审计时对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及合同、决策等进行审核,以确保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是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违背。同时,要做好对企业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的确认工作,以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无误。若在这些信息中出现了虚假、隐瞒的情况,将会导致国家的财务信息以及社会经济的监控、管理出现混乱。

2.2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的审计监督活动不相同,它是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中,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真实、可靠以及合法做出评价的同时,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从上可知,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这一范围的制定是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机构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等进行审计,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3提高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

3.1加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若要有效地加强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就需要给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利。在审计中,审计机构应当只接受事业单位管理层的指挥,同时,管理层要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以保证审计机构不会受到除管理层之外的人员工作的干扰,防止其影响到事业单位经济审计工作的效率,进而保证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加强。除此之外,在审计机构的工作中,要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所做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使得事业单位中的各部门配合审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3.2明确好审计范围与审计目标

在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时,这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事业单位自身实际财务情况来展开,这是对事业单位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的措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发展的经济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要具有前瞻性,要明确好自身的审计范围与审计目标,要做好市场以及经济建设项目的预测判断工作,并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

3.3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壮大,单位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并且招收专业的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人员。同时,在审计人员的工作中,要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不断促进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做到更好地完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4结语

第2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第一,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是否贯彻执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包括单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执行情况。例如:预算执行过程中有无随意变更资金使用计划转移资金;基本建设项目实施工程中,有无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单位、建设规模、建设地址、建设内容,是否执行国有基本建设财务制度,有无套取国家资金的行为;项目招标中是否存在将项目整体或部分拆分为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甚至分到分项工程,使标的的金额降至招标投标法规定的限额以下,以此规避招标;关注招标过程中的违规现象,有无内定中标人、提前泄露标底、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政府采购中有无刻意规避政府采购而自行采购、化整为零的行为等等。第二,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作出的重要经济决策及其执行效果情况。

包括经济合同的签订及执行效果;项目的立项、批复、实施情况及专家验收考评结果;所属企业破产、改制的程序决策等。例如:经济合同的签订是否以互惠互利为原则,有无造成国家资金浪费;房屋出租是否依据市场价格,有无降低标准,是否在合同之外谋取单位、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项目的批复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国家环保要求;重大事项是否集体决定等等。第三,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内部管理情况。包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专用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非税收入情况;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内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情况;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以及执行情况等。例如:领导任职期间有无将国家命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或转到单位实体、社会团体进行收费。账面购置的资产是否按照规定登记入账、是否入库以及有无领用的记录,特别是对于汽车、数码相机等贵重资产进行随机抽查,查看资产的存在位置;对项目资金要进行延伸审计,查看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有无转移资金、公款私存等等。第四,领导干部本人任职期间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包括是否遵守《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事业单位领导人管理暂行规定》等。例如: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有无被告状举报,若有,核实情况如何;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有无兼任社会团体领导;单位所属社会团体与单位的经济往来是否正常;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是否存在正常工作之外的支出、有无公车私用现象、有无让下属单位报销个人及单位不合理开支的情况、有无外欠招待费未结账等等。第五,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包括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管理情况、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重点流域水污染的防治以及水、土地、矿产、森林、海洋、草原等多种重要资源,废弃物的处置、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等情况。如对领导干部的任职前后,区域内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对重要环境保护领域也要进行重点审计。审计中客观分析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客观原因,哪些是主观原因。对人为因素造成自然资源资产数量减少的、质量下降的、环境恶化的、污染比较严重的这些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第一,离任审计一般是在领导干部到任后或调离后方才进行,有的领导干部任职多年,在这个岗位上任职达10年甚至更久,这给离任审计带来不少的困难,一是多年的情况在短时间内不能保质完成,只能以近两年的情况为主。二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无法达到从源头预防的初衷,也难以达到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目的,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升职的审计,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应付的同时也造成了审计风险。三是离任审计的深度不够,不能充分地反映全貌。四是领导离任后有不配合的情况。被审计人员的不配合以及繁重的审计任务使得审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查找原因,也就不了了之了。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对审计对象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使得审计人员无法衡量和界定审计对象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企业或者以经营为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有直观的评价标准,但是对于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来说,没有一个具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指标,比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评价远远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常常把人情参与其中,这与国情有关,这样就把一些审计内容无形中减少了,应有的程序也省略了,例如审计应该提供的预算与决算的对比情况、项目库建立及项目安排实施情况、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执行情况等等都不进行查看,只是象征性的查看预算财务收支情况,而重要的决策内容、程序、效果以及效益情况由单位提供文字材料,或者就忽略不计了。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这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作出的重要决策情况、执行国家和系统内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的检查和评价,同时也需要涵盖其相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这个审计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备领导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所以一定要引起单位及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因素及审计人员的顾虑,必要时可以公示审计内容、程序、审计结果。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设定考核的一些硬性指标,对于领导任期期初的各项指标,可以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审查其任职前后的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和实物管理、项目管理、业务内容的增减变化和资金的变动,评价其任职期间单位发展状况。同时对审计期限做一个调整,对任职达三年的领导,进行任职中期审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审计最初目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3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与运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环境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探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一)审计范围

现阶段,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范围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审计单位主要局限在被审计单位内部,而且,审计时间跨度非常大。②人们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部分人认为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必须进行经济审计,这就在无形之中扩大了经济审计的范围,容易影响审计质量。③部分事业单位过分看重独立核算,并将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忽略了经济责任,只关注财务责任。

(二)审计模式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比较滞后,主要是通过查账的方式对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很明显,部分领导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并不会在会计信息中表现出来,例如,索贿受贿问题就很难通过审计查证。另外,部分事业单位的经济审计侧重于财务责任审计,没有认识到经济责任的重要性,没有将社会责任、决策质量、财务收支等因素考虑在内,这也导致了很多领导人“但求无过”的任职心理,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各项职能的发挥。

(三)审计执行

审计执行不到位,例如,“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落实不到位,部分离任人员属于先进行工作变动,之后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就导致了先离职、后审计的问题。这种普遍现象也使部分人员认为“先离职,后审计”是正常的责任审计程序,因此对审计结果不够重视,审计结果执行不彻底,严重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发挥。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一)优化内部环境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明确审计范围,优化单位内部环境。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从细节出发。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全面增强事业单位领导阶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其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认知程度与重视度,将各项制度建设纳入单位日常发展过程中来。积极赢得领导部门的支持,进而促进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遵守各项内控规范要求,将审计部门利益与内控制度建设相联系,真正将内控制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审计部门应严格按照各项规范要求,立足于事业单位发展与资金运行实际,积极探究资产内控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领导、审计部门等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②优化组织机构、构建起相互制衡的体制机制。事业单位在优化组织机构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做到灵活操作,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划分管理层次需以不同的管理范围为依据,既不能过分细化各部门的职能、要求面面俱到,也不能粗略到连关键部门都没有设置齐全,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和事业单位实际实现科学划分,做到实用、高效、节约、协调。确保关键部门的健全完好,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对于管理机构,要注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在保证不对工作效率产生较大影响的前提下把重要权力合理分配给各个方面。

(二)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力度

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直接影响。新形势下,必须加大对审计队伍的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业务能力与政治觉悟。事业单位应聘请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对审计人员进行知识和业务上的培训。与此同时,加大对审计人员的选拔力度,积极引入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道德素质高尚的审计人员,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强化审计结果应用

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回馈机制,主要包括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审计报送制度、审计结果反馈制度。①完善审计结果反馈机制。审计结果反馈是领导人员全面掌握自身情况的管理方式,结果沟通是实现反馈的重要环节。通过积极的沟通与反馈,帮助单位领导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优势,正视自己的优缺点。相关部门应帮助领导阶层明确自身发展要求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在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设定阶段性目标,从而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②公示制度。健全公示制度,通过正常、规范的程序让公众知晓考核结果,并积极吸引公众参与到审计过程中来,进一步提升经济审计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公示审计结果一方面能增强审计透明性,将审计置于群众监督之中;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激发领导阶层努力进取。

三、结语

C上所述,本文以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为切入点,从优化内部环境、审计队伍建设、审计结果应用等角度入手,详细论述了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晓宇.基于内部控制制度下的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实务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9).

[2]魏乾梅.基于5E内容的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5(2).

第4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经济责任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审计,核实其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在对需要审计的事项在充分审计核查和调查的基础上,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单位和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分清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达到公正、公平、客观评价干部,为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提供服务。本文拟对如何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审计评价谈几点看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一是经费支出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将救济、科研、农业、教育、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基金)挪作他用的问题;债权债务和往来款项业务是否真实,有无通过应付款为其他单位办理不正当业务或截留应当上交国家收入、出借单位资金牟取私利等问题;预算外收入是否合法,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设账等问题;预算外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范围,有无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和铺张浪费等行为。

二是固定资产是否人账建卡,安全完整;增减变动手续是否齐备,有无管理不善造成流失问题;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通过降低转让价格获取好处的问题;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是否全部入账、专款专用。

三是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否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的对外投资的基本要求,有无对所创办实体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不进行有效评估计价、不收取占用费、无偿使用、所有权变相转移等造成国有资产在创办经济实体中流失的问题。

四是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部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建立了现金出纳制度、报销制度、借款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有无因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或领导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以及其他经济事故问题。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的财务成果去评价,不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和界定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即:凡属本任的收支、债权债务,责任均归本任法人;前任超收或超支,负债或留下债权,在会计处理上即使在本任期内,也不作为本任的经济责任。

2.政绩量化原则。就是通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对比分析,考核评价领导干部业绩。因此,审计评价应尽可能做到量化分析,科学地计算出有关经济指标,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上级的相关考核指标、前任或历史实现的经济指标、其他类属单位实际水平等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从而准确地将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全貌反映出来,使被审计对象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客观性原则。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从全局出发,坚持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为准绳,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其当时的政策、法规和经济运行环境,也要考虑其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注意划清前任与后任、集体决定与个人行为、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故意与过失、历史与现实等界限,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从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经济决策情况、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有资产及遵守廉政规定等五方面进行评价。

1.真实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经济活动成果相符合的程度做出评价。

2.合规、合法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做出的评价。

3.效益性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益性评价,要充分运用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使审计评价具体翔实、有理有据、公正力强。一般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运用的经济指标主要有:本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各项财政、财务指标。

4.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评价。主要评价在正确组织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对赋予其管理权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部门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否符合财会制度和国家财经法规的要求;管理职能是否得到充分履行,并评价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5.经济决策评价。主要对有关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决策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重点抽查,评价其经济决策是否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是否兼顾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利益,有无因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等情况。

四、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之所以难,又是因为没有一套规范、科学、现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当前的情况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已成为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瓶颈”。不论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要求,还是审计理论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已非常急切。

为什么建立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如此之难?这从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可以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审计客体由静态的会计资料,到动态审计对象(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从有形到无形,从客观反映到抽象分析。从某种角度理解,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着本质联系,笔者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人的绩效审计,也就是说,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比较,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对象、程序、报告等,都有一个质的变化,过去审计的重点强调真实性、合法性,现在必须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影响到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政治前途,不难理解,评价指标很难建立的症结所在了。

笔者认为,要能很好解决问题的症结,评价指标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直观,从经济责任审计受托责任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纪检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供领导干部个人在其任职期间经济行为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及个人廉洁情况的信息。当然这里所说的“直观”不能简单理解成“好”或“坏”、“一般”等,而是一系列科学、规范、简明的定性、定量评价。换而言之,就是可具操作性。其次,是当事人心服,不言而喻,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会对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审计下达的结论,不是建立在充分、可信的资料基础上,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不仅是没有履行好审计职责,而且存在很大的审计风险。再次,就是社会认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大而言之是反腐倡廉,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那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传统的审计理论支持,更重要是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是确定这些评价指标又需要一些基础性工作支持,还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建立领导干部述职制度,根据这项制度,要求领导干部每年应对其应负主管或直接的经济责任进行报告,这既可以随时接受任期责任审计,又能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二是建立考核制度,县委、政府每年应对下级政府、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和职责范围下达有关经济考核指标,把这些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任期责任审计的一项必审内容。三是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就帐论帐,它需要方方面面提供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查证,减少审计的盲目性。四是建立审计成果运用制度,通过审计成果运用,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云莺,张丽华.关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探讨,商业研究,2006,(12).

第5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审机构 经济责任 审计 问题 对策

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当中,事业单位承担着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于事业单位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帮助,但是,在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无法充分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审机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审机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促使他们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促进事业单位获得更好的发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防止出现违法违规的现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能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促使事业单位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之,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一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高事业单位发展的水平。

(二)目前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部分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表面现象严重,难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部分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审计工作的责任,提高认知

首先,事业单位一定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单位工作人员认识到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事业单位一定要充分发挥单位一把手的影响力,建立以单位一把手为核心的内审工作制度,从而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中,提高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同时,单位的领导人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切实认识到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最后,上级主管部门要将单位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作为对单位领导人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明确审计工作的责任,促使单位的领导人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一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实施持证上岗制度,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组建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同时,事业单位还要逐步完善晋升制度和激励式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审计人才进入自己单位工作。其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防止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最后,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在单位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从而促使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培训活动,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坚持有效性的原则,综合利用多种审计方式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积极意义,促进事业单位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一定要坚持有效性原则,综合利用多种审计方式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和独立性,保证审计部门可以独立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事业单位一定要将任前、任中以及离任之后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加大对任前、任中的审计力度,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时效性。另外,事业单位要特别加强对任中的审计,并逐渐提高任中审计所占的比重,并根据单位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对于即将要晋升的干部一定要加强任前审计,从而帮助组织部门选择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并且还要注意将单位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机关相互协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加强对单位领导干部的监督,将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最后,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和反馈机制,从而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各种的积极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想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就要加强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首先,需要认真分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然后选择各具专长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并明确各岗位以及人员的具体职责,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才能。其次,为了保证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好二级复核工作,同时还要对审计取证方法、范围和责任进行明确和规定,以保证取证行为的规范性,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另外,在提高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重要审计事项的取证。对于审计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事项来确定,审计人员和审计组长需要对自己提取的审计证据负责。最后,要认真编制审计报告,加强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保证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五)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机制

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细则,保证各项审计工作都可以落到实处。其次,根据国家要求以及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对每一个指标都要尽量做到清晰明了,并且要注意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后,在对审计工作考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事实就是的原则,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领导的监督,防止出现的现象,推动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因此,事业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社会职能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汪宁.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应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J].现代商业,2011,(17):231

[2]徐根平.探索内审机构开展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新思路[J].中国科技博览,2011,(33):589-590

[3]刘瑾.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对本部门所属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2013,(16):41-42,43

[4]赵红梅.内审中的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之我见[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9):216-217

第6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经济责任审计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07-0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过程中,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对此的探讨还比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自己的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完全按照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来实施,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章可循。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遵照执行,形同虚设。

2.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未有效开展。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保障。在实践中,主要的问题有: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仅建立了质量控制的原则性规定,而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内容;审计项目内部二级复核制度执行不严,如审计组长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不能及时进行复核,部门负责人不能及时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复核。

3.审计中只注重查账找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账面来考核、判断和评价该负责人的个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手段就是查帐。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只是要明确该负责人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也要明确其管理责任和个人廉洁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它作为一种内部审计也要肩负起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职责。所以,在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要查账找问题外,还要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关注该负责人的管理决策。

4.先离任后审计问题比较普遍。绝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是在组织部门决定对该负责人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与国家“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背道而驰,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使经济责任审计丧失了预警功能。此外,审计与任用的相分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还有可能导致重复审计、延长审计时间,加大审计工作的负担。先离任后审计还会使新上任的负责人责任心降低,容易形成侥幸心理,认为审与不审已不影响工作调动与升迁,在以后工作中出现非善意行为的可能性增加。

5.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正确认识。目前,事业单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思想上的正确认识。有的负责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在审计中常常不能完全配合,给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负责人对经济责任认知不足,财务意识淡薄,不注重本机构内部的控制和管理,认为只要审计业绩就可以,不用审计其他情况,使得审查评价其他情况时缺乏足够的依据。除负责人外,有的机构工作人员也认为被审者都是领导干部,审计只不过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因此也不愿去配合审计人员的调查。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仅是被审计负责人的鉴证和评价,更重要的是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使用和奖惩的参考依据,也是被审计机构进行整改的依据。但是在实践中,审计结果的应用往往被忽略。第一,组织人事部门在考核干部时不注重审计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先离后审的特殊原因,使得组织部门认为已无查看审计结果的必要,另一方面可能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不足所造成的。第二,被审计机构不重视审计结果中整改意见。对于被审计机构来说,他们主要关注被审计负责人是否廉洁,若审计中没有查出个人廉洁问题,很多被审计机构的管理者便将审计报告束之高阁。没有查出个人廉洁问题固然重要,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管理和控制问题却是关系到本机构未来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回馈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除了需要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之外,还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回馈制度。一是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报送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报送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抄送被审计机构等相关部门或机构;二是审计结果反馈制度。如管理部门将内部审计机构总结出的关于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在研究后做出回复。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很少有单位做。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1.健全内审工作和内审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基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采取常规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内部审计考核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质量。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可由内部审计部门主管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机构几方打分,互相监督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主要与工作质量挂钩,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考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重大责任事故,要追究其责任。

2.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回馈制度。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回馈机制包括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审计结果报送制度和审计结果反馈制度。其中,审计结果的反馈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首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应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联席会议相互交流反馈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其次,组织部门协调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内部审计部门注重加强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对审计意见和决定的落实进行跟踪审计,并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处理意见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加大审计决定的执行力度。第三,管理部门将内部审计机构总结出的关于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在研究后回复审计部门,并在相关部门内通报,有需要的话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3.实施项目管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经常制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是指审计主体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周期、任务、审计时间和审计强度,保障审计任务的完成质量。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发展迅猛,任务重、范围广、周期长、活动复杂等因素造成了审计任务集中和审计时间不足的突出矛后,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则可以有效缓解这项矛盾。组织部门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充分与审计、人事、财会、纪检部门沟通,共同商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任务承受能力和时效性的限制,尽可能做到每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衡分配。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预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保障审计效果。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主要为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专长进行,明确每个岗位、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力求做到各展其才。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除了要做好二级复核之外,还应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和明确审计取证的责任。审计取证应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突出对重要审计事项的取证;审计方法的确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适的方法;审计人员对其收集审计证据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审计组长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承担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总之,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立法,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各项理念,可以在宏观上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环境,促进审计行为的规范和审计良性循环发展。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解决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面临的种种微观问题。

参考文献:

1.宋良言.对事业单位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与思考[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10)

2.姜洪.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探讨(上)[J].中国审计,2002(2)

4.李洪泉.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J].湖北审计,2001(3)

第7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报表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企业和事业单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和事业单位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不断拓宽,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审计难度日益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层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为了促进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进行对比分析。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之处

1.根本性质相同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根本性质相同。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务收支审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业务类型。在开展上述两种审计业务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必须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料进行审查,保证审查过程的透明性。在确保财务资料数据无误后,方可以编制审计报告,提供审计评估。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可以对领导层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审核、对财务报表作出精确评价。

2.基本方法相同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基本方法相同。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需要调查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检查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财务报表上包括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净收入、利润总额等。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时,同样需要查看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对报表上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确认。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调查方法有抽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直接审查法等等。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调查渠道有召开内部会议、进行财务汇报等等。

3.法定程序相同

再次,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法定程序相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审计业务,国家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审计流程作出了明确规定。一般来说,审计流程包括审计方案准备、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报告撰写等。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务收支审计,都必须遵循既定的审计流程。审计流程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审计管理的效率。国家为审计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必须在制度之内运行。

4.监察规则相同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监察规则相同。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进行监察时,必须遵循公正原则。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层作为主体,对领导层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果审计失责,会导致问题的发生。财务收支审计以企业和事业单位作为主体,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监察不力,将无法帮助企业预测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开展上述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循脚踏实地的监察规则。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不同之处

1.审计内容不同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内容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对领导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和核算,一旦领导层出现失责问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更偏向于“责任”的内容。财务收支审计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评价,计算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收支审计更偏向于“财务收支”的内容。

2.审计资料不同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资料不同。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企业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督查。一方面,审计部门需要和纪检部门建立沟通与联系,获取领导干部的工作资料、廉政资料等。另一方面,审计部门需要搜集基层意见,对领导干部作出客观且正确的评价。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时,审计部门需要获取企业的财务报表、财务账簿等,还有企业其他经济活动的票据。

3.审计效益不同

再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效益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面向的主体是领导层,对领导干部起着重要的纠偏作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后,领导越权行为越来越少,干部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企业和事业单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财务收支审计面向的主体是企业或事业单位,在开展这一审计工作后,企业可以根据审计报告制定发展决策,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4.审计时限不同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时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授权,审计部门不能自主决定工作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限比较长,最大时限甚至超过了十年。与之相较,财务收支审计的时限比较短,仅仅发生在会计期间。

三、准确掌握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关系的措施

第8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关键词:审计 企业 问责

一、什么是经济责任审计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各个单位的财产安全以及完整,使会计资料是可靠及真实的,使财产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经营责任更加明确,其定义是一个单位的法人或者承包人在所负责的行政事业单位时间之内,所应该负责的经济责任执行状况的审计。之所以会有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是因为财产所有权往往同经营管理权是分离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为国家的组织部门、纪检部门等相关部门为使用和考核干部、查看是否兑现承包的合同提供出一些参考的依据。其作用一共可以体现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可以很好的对干部队伍进行监督,查看干部对其责任的履行状况。第二、对腐败分子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惩治,对各单位的干部进行规范。第三、对干部的家底进行核实,客观的对不同任的领导所掌控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上个世纪八十年的中期才开始进行试点执行,对于审计的干部只是针对县级以下的党政干部以及领导人;在经济责任审计历经了20年之后,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才将范围扩大到了地厅级;在目前的阶段,整个经济责任审计的想法是将审计的范围扩大到省级干部,并且有计划将审计覆盖到党委书记层面。整个审计针对的不仅仅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同样要去针对一个单位和部门。其中所要进行审计的内容,有领导干部在其任职的时期里,说管辖的单位及部门的财务收支的合法、真实以及效益的真实情况,当然也包括财务当中的固定资产、重要项目的一些情况,同时也包括在其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执行状况。

二、经济责任的审计中的审计发现

审计发现,指的是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或部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当中,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审计执行的主管做出相应的判断之后,对机构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的状况。在审计发现当中所要包括的有违章、出现违法事情的处理、出现的差错、资金的使用效率低、资金上有浪费、有利益方面的冲突以及控制系统的一些相对非常薄弱的一些环节。审计人员在同所审计单位的高管们共同审查并发现了上面所说的各类情况之后,那么负责整个审计的执行负责人一定要向董事会对相应的审计发现和建议进行汇报,这同是否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无关。

在实际的事务当中,我们可以按照事务的重要性将审计发现分为三层,分别是审计发现、关注事项以及提示事项。在这里审计发现,指的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当中已经出现了的违规违纪行为,被审查的单位要根据相关规定做立刻的整改,而关注事项和提示事项则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更加真实和全面的反映本企业的情况或者是为了规避专门的审计风险所确认的一些事实,这样的情况不需要进行整改,设计部门说给出的建议是被审单位进行自我检查和纠正,不断的进行企业内部的一个自我完善。

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当中,都存在这一些内审的系统,但是在一部分单位当中来执行整改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审计发现只有一些主要的管理层和审计部门的人员了解。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很难或者完全不知道相关的完整信息。这样的结果就是整个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就是,领导同审计工作人员之间所秘密进行的工作,那么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局限在审计部门同单位的主要领导之间,这样的结果就是此项工作很少会涉及到其他部门。这无疑是给整个单位浪费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从而会让审计发现的改进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审计发现在整个企业的问题当中毕竟只是小部分,所以在一个单位当中一些普通的员工并不能知晓,这样审计发现的整改工作在范围上仅仅就是管理层面的,无法使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都参与进来。所以很少有员工会关注自己所在单位的审计发现有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普通的员工会觉得审计发现完全是管理层所要去关注的问题,他们只要去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就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旦结束,整个单位就很少去对审计发现去进行必须的跟踪整改,也就是说这个审计发现是没有有效的一个监督和给相关部门的回馈的,换言之就是整改过程只是做的是表面的功夫。

三、问责悖论

问责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如果是不同的审计机关也许他们的问责强度是会有区别的,而且其中的区别也比较大,经过统计如果是在审计署,那么它们的问责率要高于地方审计机关很多的,而且从省级到地级再到县级的一些审计机关,在问责强度上也会是逐级依次递减的一个趋势。如果审计机关不相同,那么相应的问责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就审计署来说,他们进行内部问责的几率是几个审计机关当中最低的一个。

前面有说过整个审计工作的目,就是将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当中进行一个考核和评价,审计部门通过审计监督的方式,来揪出腐败分子,使得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是可以各尽其责。审计部门首先要接受委托,之后进行问责,在最后还要对整个工作提出专业的审计建议;经济责任审计要想工作“到位”那么就必须要做出“问责”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如果审计部门在审查结束之后发现所查出的主要问题在所要审计的主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那么相应的审计机关就会根据实际的状况选择不同问责强度和方式;但是实际的状况就是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同问责是不一致的。各个审计机关不在问责强度和方式上差异很大,对于省级的审计机关问责强度也相对较大。对于整改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查出的问题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虽然问题有差异,但是问责强度和方式上,却并没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是“问责悖论”。

四、结束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通过一些审计部门的工作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对于整改审计发现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最后论述了审计部门在问责环节有哪些悖论。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可以自己加强这些部分的改进,相信这样在经济审计上做的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9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集团审计处人员少,任务重,不仅要完成西新工程等审计任务,还要随时接受人教司或人事部(以下简称人事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时间比较集中,比如我们今年开展的7项审计任务中,就有6项集中在上半年的3--6月份,这样对我们顺利开展这项工作从时间方面就捉出了挑战。面对较为繁重的审计任务,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以我为主,借助外力,确定重点、客观评价”的审计思路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我为主”就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要以我为主,首先考虑由审计处自身完成;“借助外力”就是如果由于时间或人员等客观原因无法由本处人员完成,便将该项任务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但在方案制定、审计实施、报告撰写以及结果利用等方面,审计处必须亲自参与把关;“确定重点”就是在审计方案的制定时确定重点环节,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关注重点内容,在审计报告的撰写时披露重点问题;“客观评价”就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被审计人作出一个与其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审计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按照人事部门的委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人事部门没有委托的,我们就不做,这是最基本的,否则实施审计就缺乏制度依据,容易产生种种矛盾。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

(二)根据被审计人任职期间较长、经济业务较复杂、审计工作量较大、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客观情况,我们一般将审计时间范围定为最近三年,但是任职期间的重大事项要追溯至以前年度;

(三)区别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的特点,不拘泥于会计资料,采取实物盘点、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审计证据;

(四)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认为检查责任全部由对方负就放松审核标准,一定要核实基本数据、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

(五)必须分清审计与人事(或组织)、纪检监察和财务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在审计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人员一般任职时间较长、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较广、所在单位经济业务复杂、下属单位较多,加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庞杂,还涉及到处理与人事、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的关系,审计人员一定要抓住重点开展工作。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经营性质不同、经济业务不同、业务收支活动的性质不同,审计重点也不同。审计人员应按照经济责任内容,如财务责任(资金、资产管理)、会计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经营责任(经营决策、有无重大资产流失事件)、管理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管理方法是否先进、科学,人才培养)等,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把握审计重点。

(一)企业单位

1、国有资产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是第一审计重点。

首先,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目的是要评价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经济责任。因此我们认为,对企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该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完成情况为中心进行审计和评价。

其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是离接任领导都关心的指标,既可以用来评价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和任期内损益情况——这是被审计人最关心的,也可以反映被审计人离任时点的国有资产状况——这是接任领导最关心的。

再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计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就要核实任期内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的盘点、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点、应收款项的清理、对外投资的核实,账外资产、不良资产的确认等)、负债(应付款项的真实性检查、大额借款的手续合法性的确认)、所有者权益变动(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注册资本变化的合法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任期内损益(收入确认、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的真实性等等。2、其他重点内容包括任期其他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利润、主要财务比率、职工收入增长情况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对上届任期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的审计;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重大遗留问题、或有事项等)。

(二)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的真实、完整是审计评价事业单位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最重要内容。确认任期内国有资产真实、完整,需要审核任期内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盘点、存货和固定资产盘点、应收款项的清理、对外投资的核实,账外资产、不良资产的确认等)、负债(应付款项的清理、大额借款的手续是否合法)、净资产变动(事业基金、固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其他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变化的合法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判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或潜在的可能性;任期内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收支、是否存在账外收支等)。

其他重点内容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完成主要工作任务、获奖情况、工作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情况(财政性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用途、范围、标准使用,专项资金有无挤占挪用现象,经费支出是否有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现象)、原始凭证的审核管理(填制不全、发票连号、凭证不全、非正规发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重大遗留问题、或有事项)。

三、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无论是《审计法》还是其他相关法规,对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尚无相关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被审计人的主管部门等没有明确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范围、被审计人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领导责任等,无法判断被审计人是否履行了经济责任、履行了哪些经济责任,使追究被审计人的直接责任尤其是主管责任无法落到实处,从而限制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

2、多方关系人的经济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易划分,而有关的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前任责任和继任责任人的责任划分,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划分,法人代表和其他副手责任的划分等等。

(二)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指标缺失。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国有大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评价指标,但是除此而外,针对企业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形成。指标的对比分析缺乏参照物,比如与先进单位的对比分析、与同行业水平的对比分析都无从谈起,只能根据本单位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的局限性太大且缺乏实际意义。

(三)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确认。

1、离任时点资产的真实性的确认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积压商品物资、不良投资等)的净值计量是一个难点,涉及被审计人的经营业绩,也涉及离任时点的资产数额,并可能影响继任者的经营业绩。

2、对外投资的可收回性和投资收益无法准确计量。例如,某公司截至到被审计人离任时点对外投资2,368万元。被审计人任职期内,实现投资净收益合计76万元,投资收益率仅为3%。据了解被投资公司多数没有效益甚至亏损,由于该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对外投资,对外投资的控股公司亏损形成的损失未在账上反映,这势必形成潜在的投资损失,进而影响离任时点的资产数额和资产质量。

3、资产存货计价方式对存货数额和盈亏的影响无法准确计量。经审计,某被审计单位的一个经营项目截止到审计日亏损520万元,由于这个项目还有一些账外存货,这些存货如果能够变现,就能弥补一部分亏损额,关键是无法准确计量变现额;同时,该项目售后服务还要形成暂时无法确定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确认该项目的盈亏额就显得十分困难;其次,如果这些账外存货按照市场价评估,离任人肯定不会同意,因为价值太低影响业绩,同时继任者或许也会有异议,因为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售出价是否和评估价一致无法确定,况且还要支付一定数额的销售费用;如果按照账面价值计算,继任者肯定不同意。

4、应收账款的实际数额和可能的损失无法准确计量。根据某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显示,截止到被审计人离任时点,该单位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合计1,513万元,占应收款项总额3,740万元的40%;三年以上应付款项合计5,030万元,占应付款项总额23,7207i元的21%。截止到审计日,该公司尚未对上述往来款项进行清理,也没有计提坏账准备金。三年以上的大额应收、应付款项,可能形成或有损失或收益,从而对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产生重大影响。

(四)审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和评价涉及人事(或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权限范围,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为了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必须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靠审计一个部门难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