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院外转运;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06-0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1]。在发病的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但早期的心脏血运重建手术等治疗方法或因病人家属的强烈要求使得部分病人须转送至上级医院继续治疗,转运过程中存在更多的风险,因此在转运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和病情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向省级医院转运51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82岁。所有病人均明确诊断,梗塞部位:前壁梗塞21例,前间壁梗塞9例,下壁梗塞13例,侧壁梗塞6例,后侧壁梗塞2例,发病时间在2-24小时之内,病人均已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扩血管药物等相应的紧急处理。

2 护理措施

2.1 急救车辆与急救人员的要求 急救车必须使用监护型,配备各种抢救仪器设备,选择条件较好的驾驶员,应有较高的驾驶技术,熟悉行车路线,尽量避免塞车,转运途中保持车辆平稳快速,防止过度颠簸。医生、护士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并准备好急救药品、仪器。若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特别是容易发生心室颤动的AMI病人转运途中至少需2名护理人员同往。

2.2 病人的护理

2.2.1 病情评估 加强转运风险的评估,履行告知义务,转运前对患者综合情况的评估是转运安全的基础,医务人员应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在征得家属理解和支持并履行风险法律文件签字同意书后方可转运[2]。

2.2.2 病人的搬运 上、下救护车前、后均检查各管路是否通畅,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以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注意各种管道是否连接紧密,防止管道扭曲、滑脱。AMI患者忌用力,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扩大梗塞面积,所以转运时要用担架搬运,使担架保持相应水平位,特别是上下救护车时,勿大起大落,搬运时嘱患者不要用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吗啡或地西泮,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消除其恐惧心理。避免诱发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病人的预后。

2.2.3 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病情危急,症状反应剧烈,治疗措施复杂,加之对预后效果不确定性,所以常引起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而这些变化,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以及否认心理、依赖心理等又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因此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整个转运过程中,护士应始终陪伴在患者身边,了解和解决患者所需,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适时的给予解释、疏导,尽快消除患者的焦虑、孤独感,避免家属在患者面前哭哭啼啼或惊慌失措导致病人心理变化而加重病情,以从容的神情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家属的支持。

2.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AMI急性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1)心律失常:多在起病1-2周内,尤以24h内最多见,如频发性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2)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四肢发凉、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尿少等;(3)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等危险征兆,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对患者做好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的连续性监测,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了解患者有无胸痛、胸闷症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尤其是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发病的6h内,且发病后4h易导致室颤和猝死[3]。因此护士应随时准备好抢救药物和抢救器械,如车载除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等。在使用监测电极片是要注意避开右侧锁骨下、左腋中线第5肋间的除颤区域,以便于紧急情况下进行除颤。一旦患者的监测示波中频繁出现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等室性心律失常时,应将除颤器放置于患者身边,以备急救[4]。

2.2.5 吸氧护理 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有助于梗塞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塞范围,从而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急性期给予高流量间断或持续鼻导管、面罩吸氧,合并急性左心衰者给予加压吸氧或50%酒精湿化吸氧。

2.2.6 疼痛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多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缺氧加重,促使心肌梗塞范围扩大,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和休克,因此,迅速止痛极为重要。一般根据医嘱可用盐酸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2-5mg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但老年患者合并有呼吸功能不全或休克者慎用。也可常规用硝酸甘油10mg加5%葡萄糖溶液48ml持续微泵输注。根据血压、心率、疼痛轻重及发作次数调节速度,达到完全止痛的目的,才能有效制止梗塞范围的扩大。

3 结果 51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转运途中通过采取安全的搬运方法、相应的心理护理、吸氧、止痛、严密的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等意外情况,均成功转运,安全到达接收医院。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是提高AMI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不仅治疗要及时、有效,急性期的心理护理干预、病情的密切观察、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心肌梗塞患者转运过程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宗雪,容艳仁,李小艳.急性心肌梗死在综合ICU的观察与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390-392.

[2] 夏立军.长途转运危重患者的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1):56-57.

第2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5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99-02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常见病症,其死亡率非常高。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机体生理功能下降,受到各种基础疾病的困扰,其预后情况较差。采取全面的急救护理措施,才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进出急诊室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等。现将我院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效果方面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5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15±2.35)岁。发病时间1.5-3h之间,平均发病时间(2.79±0.72)h。对照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60-76岁之间,平均年龄(70.54±4.53)岁。发病时间2-3.5h之间,平均发病时间(2.12±0.1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1.2方法

1.2.1病情观察与心理护理在急救中,首先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合理评估,给予患者实施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护等,特别是老年患者大多存在悲观、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应该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身心反应,采取心理疏导方式,增强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信心。

1.2.2氧疗、建立静脉通路、止痛治疗护理在急救中给予患者采取给氧持续吸氧,根据患者病情控制适当的氧流量,以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塞面积等。同时,建立静脉通路,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确保抢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最短时间内将抢救药品迅速输注患者体内,并且留意静脉通畅情况,增强治疗效果等。在止痛护理中,在患者胸部剧烈疼痛的情况下,给予其哌替啶80mg肌肉注射,或者采取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以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增加心肌血流量等。

1.2.3急救溶栓治疗与并发症护理在患者起病12h内,可采取纤溶酶原激活剂来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剂、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等。在急救溶栓治疗中,观察与记录胸痛消失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等。在护理中,如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低血压、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及时反馈于医生,采取综合抢救措施,配合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等。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37.50±5.21)min,住院时间为(12.35±4.56)d;对照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48.23±6.35)min,住院时间为(15.36±5.57)d;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院内心肌梗塞复发率、病死率对比观察组院内心肌梗塞复发2例(7.14%)、病死1例(3.57%);对照组院内心肌梗塞复发5例(17.86%)、病死4例(14.29%);观察组患者院内心肌梗塞复发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第3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69-01

1 前言

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被堵塞,中断了冠脉的血液流通,因而致使患者的部分心肌出现长时间的缺血而局部坏死。目前除了合理使用药物控制治疗心肌梗死之外,及时的、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手段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几率,是临床救治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65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面的、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其护理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1月到我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48~85例,平均(61.3±12.5)岁。本组患者心肌梗死 部位有:急性下壁梗死15例,急性前壁心梗12例,急性后壁梗死3例,急性前间壁梗死11例,急性外侧壁梗死7例,急性前壁侧壁梗死9例,进行性前壁下壁梗死8例,

2.2 方法:在救治期间,给予病患止痛、镇静及吸氧等对症治疗,另外依照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肝素等抗凝、溶栓治疗。与此同时,实施全面的心肌梗死护理。

3 观察与护理

3.1 病情观察:在急性诊治期,需要密切观察、监测病患的呼吸、脉搏、神志、血压、未梢循环、心律以及面色表情等各项生命体征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便要及时通知主诊医生,预防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在观察患者的病情时,护理人员还要积极询问病患的胸痛的位置、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疼痛部位周围组织感觉等,这些情况有利于帮助诊治病情。而对于采取溶栓治疗的患者,需要十分留意其有无皮肤、粘膜、内脏出血等情况出现,在观察生理体征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3.2 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的护理措施。这对治疗心肌梗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急性期的10~14 d内,病人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一切生活起居都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因为病人太过于劳累极容易引发心力衰竭或者心律失常,而且患者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睡眠差会导致患者精神状态差、情绪糟糕,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在急性期,谢绝一切探望,以免病人见到亲友情绪过于激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高,诱发心律失常。

3.3 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是少食多餐,食物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低脂为主,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这样能够避免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以免诱发心律失常或者心力衰竭而死亡。进食后要预防腹胀,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防止便秘。在急性期3~4d内,只食用进流质饮食,病情得到控制后,改为食用少渣或者半流质食物。禁止烟酒,因为吸烟和喝酒都会导致血压上升,从而加重心脏负荷。

3.4 吸氧护理:吸氧护理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可或缺的措施。在急性期间,需要利用面罩或者鼻塞持续给氧,这样能够改善动脉氧的分压,减缓患者的局部疼痛。在住院的前几天,给氧的流量以6升/min为宜,即让患者持续高流量吸氧,当其疼痛有所减轻后,可改为持续性的低流量吸氧,以3~4升/min为宜。如果病人出现隐性疼痛,需要在心电监测的条件下合理给氧。

3.5 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溶栓是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通常溶栓治疗后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因此溶栓治疗之后,一方面要加强患者的心电监测,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颅内出血情况,如果出现,要马上停止给予肝素等抗凝药,并进行对症治疗。

3.6 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症状多,病人痛苦程度高,很容易导致其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等,严重者会产生轻生念头。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留意患者的精神状态,积极采取心理护理指导。例如在患者情绪不好时,温和耐心地开导患者,劝慰患者,面对患者对疾病的疑惑和担心,给予正确引导,找来相关资料,帮助患者了解此种疾病,消除顾虑,特别要告知急性心肌梗死经及时救治多为可逆的,且治愈复发少,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和针对性护理措施,本组65例病患中, 63例好转出院,占96.92%,死亡2例,占3.08%。

5 护理体会

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有许多办法和措施,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监护水平有所上升,心肌梗死病人在急性期的死亡率显著下降。本组研究显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的、针对性的护理,一方面令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护理服务,满足了病患的身心需求,另一反面也促使护理人员不断接受考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以帮助更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于洪玲,周艳玲.急性心肌梗死40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59):101

[2] 陈爱华,郑福妹.焦虑抑郁情绪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3):580

[3] 杨珊珊.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11)

第4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胸痛,持续30分钟或数小时,常因情绪的变化而引起心率,血压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在临床试验中,对于心肌梗死病人除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外,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为此,对我院ICU自1997~2008年收治的52例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进行观察,把存在的问题归类,并予相应的心理护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临床资料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心肌梗死患者52例,男36例,女16例;年龄42~56岁6例,56~62岁12例;农民2例,干部12例,工人2例,教师6例,无职业10例;广泛上壁心肌梗死1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5例,高侧壁心肌梗死3例,右室心肌梗死2例,合并心律失常18例,合并心衰14例。

例1:患者,男,64岁,教师。患者因胸闷,心慌,心前区疼痛:1周,症状加重1小时,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频死感就诊,心电图宽而深的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收治ICU病房住院。①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输液速度和量可根据病情而定,不应过多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诱发病情加重,心肌梗死不足6小时病情遵医嘱给予溶酸治疗。②绝对卧床休息可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活动过程中的反应逐步增加活动量,活动持续时间和次数,若有病发症应延长卧床时间,疾性期给予流质,半流质,根据病情给予低盐,易消化饮食,戒烟酒,避免饱餐,防止便秘,坚持服药。③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经过医务人员耐心解释,能正视患者角色,自我调节,配合治疗,并保持心理平衡。④恢复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T波逐渐正常,防止感冒和劳累,54天后康复出院。

心理问题

精神紧张恐惧:患者发病时,多有胸闷,心前区疼痛,伴有大汗频死感,以及过多检测仪器,使病人感到恐惧或焦虑,观察的32例患者中,就有28例,占总数的88%。

烦躁性格的改变:由于绝对卧床休息,大便不通畅[1],病人需要持续输液,并且有充当被别人照顾的角色。心情烦躁,易怒,不配合治疗。

经济上的困扰:心肌梗死治疗费相当的高,因很多患者承担不起费用,过早地拆除仪器的监护和一些高额药物的治疗,对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

担心治疗的效果及欲后的情况:患者因发病突然,住院期间,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对医生产生不信任的怀疑态度而造成紧张感,对今后的生活,工作,前途抱着失望的态度。

绝望心理:见于有慢性或老年性患者,病程长,并发症多。长期家人的照顾。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情绪悲观,对病愈失去了信心。

患者心理需要

希望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通过与医务人员交谈了解病情,得到更多与自己治疗有效的信息,也希望自己的经济状态能在治疗上得到合理安排。

心理护理措施

对情绪紧张的病人,首先介绍医院的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通过耐心与病人交谈,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能积极配合治疗,也促使患者对义务医务工作者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建立好护患之间的关系。使病人了解因紧张,恐惧会导致病情加重,以及并发症的产生。能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精神。

创造良好的舒适的环境,室内安静,整洁,光线柔和,保持一定的湿度[2]。护理人员的固定,抢救设备的齐全,使病人感到安全感,对仪器的检测尤其向病人解释必要性和作用。在工作中,操作动作要轻柔,细心认真。不要在病床边谈论其他话题,以减少病人误解和恐惧。

耐心细致的与病人交谈,使病人知道本病的危险性,并在医务工作者的指导下,绝对卧床休息。而且日常生活在床上进行的患者应当照顾的周全。大便不畅的应该鼓励多吃蔬菜及水果之类帮助患者按摩穴位,甚至在难解的情况下,应为解除患者的痛苦,用手扣出大便。

对于经济有困难的患者,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更加体贴照顾,尽量在资金方面给予考虑的周全,使病人放心。

饮食要合理安排,尽量饮用高蛋白,低脂肪,低热,易消化的食物。既不要饮食过饱,也不要饿餐。戒酒戒烟,不喝浓茶和咖啡。要向病人做宣传工作,争取病人的合作。

讨 论

对心肌梗死患者除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外,恰当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只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调动其主动能动性,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观察的32例心肌梗死患者,通过上述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仅有极少数人死亡,其余均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第5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生活质量;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还会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报道表明,积极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正确的健康指导可使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预后,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缓解患者的痛苦,促进生活质量提高。本研究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收到的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6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将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6)和观察组(n=65),对照组男39例,女27例,年龄38~70岁,平均(58.1±8.5)岁,初发患者45例,再发21例,心肌梗死部位:前间壁34例,下壁32例,基础疾病:糖尿病9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18例,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衰1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4例,占36.37%。观察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38~71岁,平均(59.8±9.1)岁,初发患者42例,再发23例,心肌梗死部位:前间壁35例,下壁30例,基础疾病:糖尿病11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14例,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衰2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7例,占41.54%。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中排除有其他器质性疾病患者,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及沟通交流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饮食指导、按医嘱服药、心电监测。血压监测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第1~3天,绝对卧床休息,辅助患者进行各项日常事务,包括饮食、更衣等,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被动活动上肢关节,帮助患者按摩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患者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应对患者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生理,治疗方法、护理方法及预后等,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或缓解不良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对早期康复运动的优点有深入了解,讲解早期康复运动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以达到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的目的。第4~5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坐起训练,但避免时间过长,进行深呼吸,部分生活自理,进食、洗漱、看书等活动均可坐着进行,具体的时间及次数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第6~7天,患者可在床边坐着休息;第8~10天,患者可适当走动,下床前要静卧30min,活动时要在床位附近范围,每天2次,走动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进行梳头、床边大小便等活动;第11~12天,患者可进行室内或走廊散步活动第13~14天,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监护的情况下,可进行缓慢等楼梯、院外散步等室外活动。在各项活动中一定要配备急救药品及抢救器材,并有专门的护士指导,如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胸痛、面色苍白或患者自觉疲劳时应停止运动。此外,在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心电图等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护,如出现异常则需要将活动立刻停止。

1.3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价

生活质量用SF-36调查表评价,量表共包括8个维度:情感职能、活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分数为0~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即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反之,生活质量越差。护理满意度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将患者对护理满意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x100%为满意度的计算公式。

1.4统计学处理

整理数据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用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a=0.05,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满意度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再梗死、焦虑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88%(25/66),观察组为20.00%(13/6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以持久性的胸骨疼痛、心率衰竭、心律失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因此有起病迅速、发展快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急性心肌梗死所产生的心肌受损及与之伴随产生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可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包括焦虑、情绪性格改变等,因此,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在药物治疗之外,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实施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使患者能重返社会。

第6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过程的护理观察,总结溶栓期间的护理经验。

结果: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22例患者中有22例冠状动脉再通,冠状动脉再通率达到88%。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同时,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一项重要工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96-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1]。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组织器官损害,而且造成心理上的负担。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尽早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而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促进康复的必备条件。

1临床资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男20例,年龄38-72岁,女5例,年龄38-60岁。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0例,广泛前壁6例,前间壁9例,治愈22例,好转3例。

2护理

2.1溶栓治疗前的护理。

2.1.1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必须住在安静、抢救设备齐全的监护病房,需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及持续高流量吸氧,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出入量、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

2.1.2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禁忌症。无禁忌症者应做好血常规、血小板、凝血、心肌酶谱等的检测。

2.1.3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选择前臂较粗、易固定的血管。遵医嘱准备溶栓药物。

2.1.4控制疼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多伴有疼痛,剧烈疼痛会增加心肌负荷,扩大心肌梗死范围,所以应尽快有效的控制疼痛,常规给止痛药,如哌替啶.硝酸甘油等。

2.2溶栓期间的护理。

2.2.1给药护理。争取发病后12小时内用药,用药越早,预后越好。瑞替普酶静脉注射时应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给药,两次静推给药期间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维持管路通畅。每次静推时间不少于2分钟,两次间隔时间为30分钟。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神志,注意穿刺部位、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及呕血,观察大小便颜色。若发现鼻粘膜出血、牙龈出血、穿刺点出血等,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2]。掌握血管再通指标,凡溶栓后出现下列情况可视为再通:①2小时内胸痛显著减轻或消失;②ST段2小时内下降大于50%;③血清肌酸磷激酶峰提前,在发病14小时内;④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

2.2.2一般护理。溶栓期间应专人护理,进行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高流量吸氧(4L/mim-6L/min),吸氧可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少乳酸代谢产生的致痛物,可缩小梗死面积。耐心听取患者主诉,评估胸痛的程度,随时与医生联系。

2.2.3生活护理。①休息:AMI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3天,休息可以解除患者的焦虑,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减轻心肌损害,在此期间应协助患者的梳洗、大小便及翻身等。嘱患者大小便时忽用力,因用力可增加心脏负担[4]。如果便秘,可口服缓泻剂,如大黄苏打片或开塞露塞肛,必要时温皂水灌肠。②饮食控制。AMI患者需禁食至胸痛消失,然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优质蛋白食物。每日少量多餐,禁烟酒。

2.3溶栓后的康复指导。

2.3.1心理指导。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压力而加剧病情。因此,对待患者要耐心、关心体贴,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认清自身当前状态,振作精神与疾病斗争。做好家属工作,交待病情,争取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合作,通过家属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2康复训练。病人经3-7天治疗后,心电监护如无危险性心律失常,心率低于100次/分,应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心肌梗死第2周,病人可以逐渐下地、床边和室内活动,无胸痛等可逐渐到走廊活动,每日两次,每次15-2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以减少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有并发症者根据病情延长卧床时间,使患者安全的渡过急性期进入康复期。向患者讲解恢复体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溶栓治疗的患者,做好溶栓前的护理,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护理,对患者康复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指导及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是目前保证疗效、帮助患者生理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戴若,黄继文,刘德武.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与早期康复计划[J].心血管康复杂志,2002,11(4);110-112

[2]阮满真,卢娅莉.冠心动脉溶栓治疗的术后护理,护理学杂志,1993,8(2);591

第7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预后; 死亡率; 满意度

The Effect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Intervention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LIANG Xiao-yue,ZHUANG Jun-can,WU Mu-fu,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08):128-13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measures on the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 Used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120 cas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60 cases were treated by our pre-hospital first aid,as the first aid group;another 60 cases voluntarily came to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n the first aid group’s rescue and transport measures were analyzed, the mort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 The first aid group had 1 case died on the scene for 1.67%,3 cases died after admission for 5%, the total mortality was 6.67%,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13.33%;and it’s patients’satisfaction was 98.33%,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atter 70%,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hospital first aid; Prognosis; Mortality; 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Jiangmen 52902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8.046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造成的,患者的心肌会出现坏死的情况,一般在临床上表现为剧烈且持久的胸闷胸痛,休息和口服止痛药物也无法完全消除疼痛感。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会呈现进行性变化,同时血清中的心肌酶活性会大幅提高,从而引发患者心律失常,出现休克和心脏功能衰竭的情况,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患者的患病原因复杂,诱发原因也有很多种,是目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在欧美地区比较常见,目前美国平均每年都有超过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而在我国每年也有超过50万人口发生心肌梗死,目前我国已拥有约200万心肌梗死患者[1-2]。本文主要对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式分析方法,随机挑选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36~87岁,平均(66.73±12.31)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从20~75 min不等,其中60例获得本院急救人员进行的院前急救措施,作为急救组;另外60例为自行来到医院治疗,作为对照组。120例患者均按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进行诊治,其均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82例患者具有典型症状,另外38例患者不具备典型症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史,其中42例有冠心病史、32例有高血压史、21例糖尿病史、13例脑血管病史、12例无明显病史。两组患者在籍贯、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措施

1.2.1 一般处理 当医护人员抵达患者发病现场时,需要先对患者发病时间、疼痛部位、病情缓解情况以及用药情况进行了解,并询问患者或家属其既往病史。然后指导患者放松心态,采用深呼吸、卧床休息等方法,告知患者一定不能出现紧张、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以免造成心脏耗氧量的增加,加大疼痛症状。医护人员还需要采取心理安慰的措施缓解患者情绪,并使患者协助医生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测,测量基本生命体征[8]。

1.2.2 吸氧措施 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供氧量和耗氧量严重失衡而引发,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输送氧气。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式输氧模式,如果患者感觉极度不适,但意识清醒,则需要采用面罩式输氧方法;而如果患者已经开始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则需要采用鼻导管输氧方法,提高对患者的输氧量。对病情较为严重患者的输氧量大概在5~6 L/min,浓度约为40%,如果患者病情好转,则需要将输氧量下调至3~4 L/min[9]。

1.2.3 及时建立静脉通路 在对患者进行输氧后,还需要为患者建立起及时有效的静脉通路。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需要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为患者注射血管活性、抗心脏衰竭类药物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等,还要及时为患者补充血循环,维持人体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在为患者选择静脉预留针时,一定要根据所选血管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固定后要进行确认,以免在搬动患者的过程中出现渗液或脱落的现象。

1.2.4 院前急救用药措施 在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期,由于剧烈的胸部疼痛,患者会出现各类激烈情绪变化,这些都会导致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加剧疼痛感和心脏负荷,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镇痛处理,利用一些缓解疼痛的药物来减轻患者的症状,例如硝酸甘油等。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增加以及休克等情况,就可以视病情程度为患者使用吗啡、杜冷丁等药物[10]。

1.2.5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在发病时都会表现出恐惧、焦虑、易怒、悲观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剧烈的胸部疼痛会加剧患者的紧张心理,这也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院前急救处理时一定要做到有条不紊,条理清楚,这样才能够从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另外,医护人员在抢救时还要表现出沉着、冷静、干练的态度,积极鼓励和安慰患者,在患者面前决不能讨论对于抢救不利的任何信息,以免为患者增加心理负担。

1.2.6 院前并发症处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在发作阶段有着多种并发症,例如心律失常、心脏功能衰竭以及休克等,因此医护人员对这类并发症要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11-12]。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急救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检测,根据患者实际心率、心律情况对其进行静脉药物抢救。如果患者出现休克,则需要为患者进行吸氧处理,并对患者使用升压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心脏功能衰竭现象,则应该让患者端坐,两腿自然下垂,对其采用30%~50%的气化酒精配合氧气吸入,并遵照医嘱使用利尿剂。

1.2.7 安全转运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之后就要采取安全转运措施,因为越早为患者灌注心肌,越早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就能够越好的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成功性。因此安全转运工作就成为了确保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首先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了解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并知晓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在患者家属签署病危通知书和转运同意书后才能够为患者进行转运,同时患者家属还应该携带相关证件和病情检查资料前往医院。急救车在开动时要尽量减小报警音量,车速要平稳,避免急转弯和快速加速[13]。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PEMS 3.1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对120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式分析发现,采取院前急救的60例患者中有1例因病情过重在现场死亡(1.67%),入院后有3例抢救无效死亡(5.00%),总死亡率为6.67%,而对照组则有8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3.33%,明显高于急救组;同时急救组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肌梗死院前急救鉴别诊断,由于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症状为胸闷胸痛,因此在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以下为各种常见病症与心肌梗死的鉴别方法[3-4]。

(1)与心绞痛鉴别:心绞痛在发病时的临床症状与心肌梗死十分相似,均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心率不齐等表现。但其与心肌梗死是有一定区别的,心绞痛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较短,最长也不会超过十几分钟。当患者出现类似情况时,如果口服硝酸甘油能够让症状得到缓解,说明患者所得病症为心绞痛,反之则有可能是心肌梗死发作。另外,心绞痛在发病时没有心肌坏死的情况,因此患者并不会伴有发热等症状[5]。

(2)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鉴别: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在发作时也会引发持久性、剧烈性的胸痛症状,如果患者年龄过大,则很容易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互混淆。但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一般情况下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其胸痛和发热症状是同时发生的,并且全身性症状不明显,最重要的是没有休克和心脏功能衰竭的现象。另外,利用心电图检查设备可以看到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患者的心电图没有异常波动[6]。

(3)与急性肺动脉栓塞鉴别:患有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经常出现胸痛、咯血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也会引发休克现象。但肺部分为左右两个肺叶,如果是右侧肺叶栓塞,则其会表现为右侧胸痛,不容易和急性心肌梗死混淆。但如果是左侧肺叶出现栓塞的情况,则会引发左侧胸痛症状,在临床上可能与心肌梗死弄混。但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会表现出咳血的情况,同时除非患者患有心脏功能衰竭,否则患者也不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另外,肺动脉栓塞常常会导致人体右心室出现过度负荷的情况,在心电图检测时,心电图会出现肺性P波,在心前区的心电图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顺时针转位现象。

(4)与急腹症鉴别:急腹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腹腔疾病,其一般是由炎症引发的内部器官损伤类疾病。急腹症包括胰腺炎、肠道溃疡、胃溃疡、胆囊炎、胆石症等,临床均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严重时能够引发休克现象。在患者发病初期,这种疾病很容易和急性心肌梗死混淆,因炎症反应也会出现身体发热等症状。因此医护人员对这类患者进行诊断时需要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并且需要配合心电图检测来辅助鉴别[7]。

从本次分析中可以看出,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对于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仅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情早期痛苦,还能够缓解患者并发症的症状,为后续急救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时,医护人员就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这样就可以为患者入院后节省检查时间。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时,还会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这样就能够较小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在治疗时的依从性,让患者能够更加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14-15]。最重要的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有效稳定患者病情,为后续抢救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增加患者抢救成功的砝码,进一步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武秀昆.对院前急救患者转送原则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1036-1037.

[2]刁玉荣.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对远期心脏性猝死发生的预测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9):13-16.

[3]吴国艳.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64.

[4]曹卫.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老年患者的急诊复苏术抢救效果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15-17.

[5]杨宏.不典型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鉴别[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 128-129.

[6]姚虹.浅谈心电图右上肢导联在心脏右室心肌病变患者中的变化[J].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12(24):48-49.

[7]黎娜,罗荷,柯元南.腹痛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5):314-315.

[8]李旭东,胡秋桃.AMI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6-7.

[9]关家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45-146.

[10]许云耀,谢志辉,侯冬子.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71-72.

[11]张爱红,张建刚,景江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力学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11):1490-1493.

[12]刘经耀.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7-138.

[13]杨n.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215-216.

[14]韦笑云.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60-62.

第8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脑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措施;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66-01

脑血栓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病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各种栓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人体的脑动脉中,使血液发生供给中断、血流阻塞等现象,导致供血区脑子至发生坏死、缺血、脑功能障碍等病症,青年人较为多发,具有反复发作、易在活动中发病、没有前驱症状等特点[1]。心肌梗塞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在临床中,脑栓塞合并心肌梗塞的发病率较低,但是患者一旦发病,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促进患者的早日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脑栓塞合并心肌梗塞患者开展有效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对脑栓塞合并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和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栓塞合并心肌梗塞患者42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最小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72岁,平均年龄为(60.4±2.7)岁。42例患者均为二次发生大面积脑栓塞患者,且在临床中伴有高血压病症,部分患者在脑栓塞溶栓治疗过程中突发心前区疼痛现象,呈压榨性,伴有烦躁不安、大汗等现象,持续不缓解。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综合护理措施。

1.2方 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3],主要包括:① 生命体征观察。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血压、心电、呼吸、头痛、颅内压、脑缺血等情况进行观察,如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② 护理。患者取仰卧位时,头部应在中间位置,将患者的肩部垫高,防止患者的肩胛骨发生后缩现象;取健侧卧位时,应将患侧上肢放在胸前枕头上,使用靠垫对肩背部进行支撑,下肢垫高并屈髋、屈膝,不可以使患者的两腿过度靠拢;取患侧位时,使患者身体向后,患肩向前,患肢伸展,使用靠垫对肩背进行支撑,患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垫高并屈曲向前。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4],主要包括:① 皮肤护理。脑血栓合并心肌梗塞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局部肢体受压容易发生褥疮病症,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翻身,通常为每2小时进行一次,并且对受压部位的皮肤进行按摩,保持病床的清洁度,做到无渣屑、干燥、平整。护理人员在进行翻身动作时应轻柔,避免出现推、拉、拖等行为,对患者的皮肤造成损伤。② 吸氧护理。对于脑血栓合并心肌梗塞患者应给予吸氧治疗,使心肌缺氧现象得到改善,减小梗塞的范围,流量控制在6L/min,持续吸入,并建立静脉通道,将10mg硝酸甘油加入到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速度控制在8~10滴/min。在进行滴注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血压变化进行观察,针对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可以对滴注的速度进行调节,对患者全身输液反应和是否有局部肿胀现象进行观察。③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食用易消化、低胆固醇、低脂、低盐,含有粗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要戒烟、戒酒,多饮水。对于偏瘫、无吞咽困难、神志清楚的患者,护理人员给予软性食物。患者在进食时,护理人员应将床头抬高,或者是取患者坐位、半卧位,如患者无法自助进食,护理人员应将食物送至患者口腔健侧近舌根处,利于患者吞咽,对于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应给与鼻饲进食。④ 心理护理。脑栓塞合并心肌梗塞患者在患病后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通常会产生恐惧感或者是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讲解,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进行满足,同时营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休养缓解,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有利于治疗的开展。

2 结 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表1)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发病较急,部分患者在发病时会伴有短暂痉挛、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局灶症状为失语、偏瘫、单瘫等。脑栓塞具有易复发性,特别是在发病后急性期,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情绪激动则会导致栓子脱落,形成新栓塞。心肌梗塞表现为心前区持续性压榨样疼痛,并伴有呕吐、心动过速、发热、心力衰竭、血压下降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5]。由于脑栓塞合并心肌梗塞患者需要进行卧床休息,所以对患者的护理则显得尤为重要。经本研究表明,在临床的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得到显著地提高,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华骏,王秋玲,姚婧等.关于脑栓塞的护理措施[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9):155-155.

[2]周多莲,吴英姿.护理干预对脑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10-11.

[3]周妤,孙丽娟.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30-431,460.

第9篇: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冠状动脉供血突出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的状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及左臂,休息或服药后不能缓解,患者常有濒死感,心电图检查表现异常,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1]。急性心肌梗塞若不能及时抢救和护理常会导致患者死亡。我院对82例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心内科共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3.2岁。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为1.5~18h,平均6.4h。诱因为过度劳累者53例,情绪激动引发者21例,用力排便6例,原因不明2例。心电图示梗死部位为前壁心肌梗死4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18例,后壁心肌梗死12例,无Q波心肌梗死3例。

1.2 治疗措施:绝对卧床休息,立即经鼻导管给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吗啡止痛治疗,辅酶A等营养心肌,对症给予抗心律失常、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措施。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有效护理后痊愈71例(86.6%),死亡11例(13.4%)。

3 护理体会

3.1 一般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发病时病情严重,患者常有濒死感,经积极抢救后患者虽然病情得到缓解,但是往往会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告知患者心肌梗死经积极治疗后可痊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积极配合治疗。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并要保持环境安静,谢绝探视。患者发病后第一周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周后可视患者情况给予床上适当活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嘱患者下床适量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患者心脏不适及气短感为宜[2]。饮食过饱,餐后血脂升高,血粘度增加,容易发生血栓,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因饮食过饱而诱发,因此要嘱患者勿进食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病情恶化。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为主,宜清淡易消化,可嘱患者多吃水果和蔬菜,多饮水。吸烟者要劝导患者戒烟。用力排便会使心肌灌注量急剧减少诱发心肌梗死,因此护理人员要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需绝对卧床休息的病人要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排便。对于排便困难的患者可给予缓泻剂。

3.2 心电监护及生命体征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立即给予连续床边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发现心率失常等问题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导致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室颤、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密心电监护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尤其的患者发病24h以内的心电监护更为重要[3]。护理人员还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机尿量等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口唇粘膜、指甲及皮肤的色泽变化。如患者有血压降低、尿量减少、口唇紫绀等临床表现说明心排出量减少,应立即告知医生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3.3 抢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情危急,变化较快,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立即给氧治疗,提高患者的动脉血氧含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防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给氧流量以4~6L/min为宜,浓度为30%,根据患者病情可持续给氧5~7天[4]。同时护理人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照医嘱给予溶栓、止痛、补充血容量等治疗。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防心脏负荷迅速增加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一般以15~20滴/min为宜。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缩小梗死面积。溶栓治疗前要完成血常规、血小板、凝血酶原及出凝血时间的检测,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便血等现象,并密切关注心电图的变化。止痛药物的使用可解除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同时可缓解疼痛导致的心肌耗氧量的增加,防止发生心律失常和休克。常用的止痛药物有吗啡和杜冷丁,此类药物应做到专人管理,使用时应做好登记,抢救结束后应及时核对。

3.4 并发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增强责任心,一旦患者有不适症状出现,要及时告知医生做好急救处理。

参考文献

[1] 黄小珍,江洪,许卉. 26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策略[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1,(3):4-6

[2] 沈海燕,廖乡城,张智保.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