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精选(九篇)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

第1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而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初期,极易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和猝死情况,大多数患者病发于院外,而约50%患者发病1h内在院前猝死,可见患者从发病到来院就诊期间,若能及时抢救并给予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可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2]。本文选取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入院急救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37~79岁,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为:15例前壁,7例前间壁合并高侧壁,16例下壁,7例右室。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接诊时,6例昏迷,39例神志清醒;8例自报,37例由“120”调度出车,自报的患者中有4例心脏骤停或心室颤动。

1.2 院前急救护理

1.2.1 快速反应

接到“120”调度急救电话后,1~2min内出车,最佳急救半径为1.5km~17km,出车时立即打电话联系患者家属,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的同时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并嘱咐家属到有醒目标志物处等待救护车,节省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1.2.2 快速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

救护车得到现场后,救护人员迅速检查患者意识、脉搏、呼吸、血压及周身情况,并做常规18导联心电图,想家属询问患者病史、发病时间、发病诱因、用药等情况。

1.2.3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就地让患者或半卧位卧位休息,严禁情绪激动和体力活动,以免增加胸腔内压力和心室负荷,加重病情,导致心律失常[3]。

1.2.4 给予适量镇痛镇静药物

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后,会出现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等的情绪应激反应,恶化病情。因此,需按医嘱给予患者适量镇痛镇静药物,如硝酸甘油、吗啡、安定等。

1.2.5 吸氧

用面罩或鼻导管给予患者3~6L/min吸氧,若患者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用高浓度面罩给予吸氧。

1.2.6 密切观察和监测

给予患者常规心电图监测,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血压、呼吸、意识、心率等,急救过程中,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情况,及时给予溶栓治疗。密切观察记录整个救治过程,做好异常抢救准备。

1.2.7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尽量选用较直较粗血管建立静脉通道,如近心脏大静脉,并用20G套管针作静脉留置,以保证短时间将液体或治疗药物输入患者体内,同时针头不易因上下车搬动患者时刺破血管。

1.2.8 心理护理和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状态,因此,护士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服务,还应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支持,缓解其不安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此外,还应以整体护理为指导,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即(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时或提前采取有效抢救措施,避免仅听医嘱的被动护理工作;(2)主动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相应护理,缩短治疗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心梗面积,有效预防患者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从而提高预后效果。

1.2.9 安全转运与交接

安全转运与交接主要包括:(1)上急救车前向家属讲明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告知患者疾病严重性,获得理解后家属签字;(2)准备足够人员,将患者抬上担架时不能抓患者四肢,嘱咐患者躺在床单或被褥上后抬上担架,之后将担架抬救护车。(3)途中不间断监护,提前准备好急救药物,在预定位置放除颤仪,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随时除颤准备。(4)及时完成院前急救病历,待患者转运到医院后做好急诊交接,并向接诊医生详细介绍患者院前急救的所有情况,为了避免发生危险,出诊医护人员需全程护送。

2 结果

选取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40例,占88.89%,因现场心脏骤停死亡抢救失败5例,占11.11%,说明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显著的急救护理效果。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需及时救治和周密护理,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5]。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院前急救有助于尽早救治患者,直接影响院内抢救成功率,在此之前给予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必不可少。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准备好充足的急救药物和设备,如心电图机、除颤仪、氧气筒等,确保院前急救顺工作的利进行。抢救时,为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救护人员应快速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给予适量镇痛镇静药物、吸氧与及时建立静脉通道,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和预见性护理。

综上所述,对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水平,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理想的急救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红.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2):4695-4696.

[2]梁肖霞,周华玲,彭雪梅.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15-16.

[3]张红.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6):1180-1181.

第2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1(b)-100-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1]。AMI为中老年人内科常见急症,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本院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1月,本院共收治AMI患者56例,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43.1~79.5岁,平均57.3岁。病变部位:前壁梗死15例,广泛前壁梗死10例,下壁梗死18例,侧壁梗死7例,右室梗死4例,心内膜下梗死2例。所有入院患者均于诊断后立即给予抢救处理,然后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

1.2 急救措施

患者入院后立即抢救,嘱患者绝对卧床,面罩吸氧,心电监护,缓解疼痛抗凝溶栓。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快速采血送检。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使除颤仪处于待机备用状态,随时配合医生抢救[2]。

1.3 护理方法

1.3.1 监护护理AMI的常见并发症是心律失常,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发生于发病24 h以内。因此,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熟悉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演变过程,并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及时注意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尽快通知并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1.3.2 吸氧护理吸氧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的重要措施。吸氧能改善病变心肌的缺氧状态。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通过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至关重要。对于AMI患者可用鼻导管或面罩持续吸氧3~7 d,流量为4~6 L/min。

1.3.3 疼痛护理AMI引发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所以,应尽快解除患者的疼痛。常用缓解疼痛药物有:杜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或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每4~6 h重复应用;疼痛轻者可用罂粟碱0.03~0.06 g肌内注射或口服,亦可试用硝酸甘油0.5 mg或硝酸异山梨酯5~10 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静滴;中成药可选用速效救心丸10粒含服。

1.3.4 饮食护理AMI患者以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为主,多食纤维膳食及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给予低脂肪、低盐、低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限制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品,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戒烟限酒,少量多餐。

1.3.5 大便护理AMI患者由于饮食的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盐酸哌替啶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护理期间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保持1~2 d排便1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

1.3.6 心理护理AMI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为患者提供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让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减少环境对患者的刺激,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医护人员应热心对待患者,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3]。

2 结果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其中,治愈29例,占51.8%,好转24例,占42.9%,死亡3例,占5.4%,疗效满意。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 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4]。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控制饮食、合理氧疗、解除疼痛、抗凝溶栓、顺畅大便、适当活动等护理,缓解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周,由专人护理,严禁翻身,对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对预后可产生有益的影响,两周后可在室内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第3~4周帮助患者逐步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且食欲减退,胃肠蠕动减慢,便秘的发生率较高,可给予缓泻剂口服,必要时给予开塞露或遵医嘱灌肠[5]。一般患者4~6周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再梗,并定期随访[6]。

总之,心肌梗死起病急骤,病死率高,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笔者体会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整个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只有做好护理工作,才能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顺利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濒死的心肌,挽救生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293.

[2]孙英.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09,9(6):236-237.

[3]逢俊桃,张粉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22):2359-2360.

[4]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5]薄艳云,宫士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10(3):145-146.

第3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心肌梗塞; 心苏穴指压; 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4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068-01

1前言

急性心肌梗塞(AM1)是冠状动脉综合症之中最危急的疾病之一,也是目前临床上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三高”性疾病,近几年来,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已列入危害人类健康 头号杀手。目前已向年轻化发展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塞(AM1),心源性猝死统称为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一但患上急性心肌梗塞发作,使人防不胜防,发病突然凶猛,如果没有及性的抢救措施,患者百分之百死亡。给家庭和 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当今医学界都在寻找一种既简单快捷,抢救效果显著无创伤,不需设备,场地而又经济的抢救措施和手段,基础达到患者发病后就地得到家人或患者本人都能自救,自救的好方法,我们医院在2000年8月到2009年10月在偶然一次机会中,在左处找到一个穴位,能急救心机梗塞,此穴经查阅针灸大全未查到此穴,我们暂命名为“心苏穴”意思是使心脏复苏,我们用此穴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心苏穴指压后,百分之百成功,报告如下:

2临床资料

2.1一例资料2000年8月到2009年10月我们指压心苏穴共治疗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男患25便,女患21例,男女之比无意义,年龄在38-76岁,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45岁到60岁占32例,但总发病的73.47%,大多数为中年及偏高老年高发病。

2.2症状及体征前驱表现为患者心前区痛和上腹痛(心底部心肌梗塞表现的疼痛部位),本组46例心肌梗塞在中,心前区疼痛33例,上腹部疼痛13例,为阵发生姓针刺样,也可出现隐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很短,但经常发作,而表现为心底部心肌梗塞的上腹痛为绞痛,也有的表现为隐痛,多件伴有便意感。46例病例中除上述疼痛外,均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周身乏力,大汗。体征:心率失常,心动可过缓,也可出现过速,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37例做心电图,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为中、重度,ST段改变明显或ST段弓背抬高,异常Q波出现,大部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

2.3行指压心苏穴治疗距发病时间20分钟24例,半小时17例,1个小时以内5例,其中有两例出现心源性猝死在20分钟内出现被救治成功。

2.4操作方法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患者本人家属及抢救人员,取左右手大拇指均可,对准心苏穴进行按压,重者可用力按压,轻者手法略轻些。指压几秒或十几秒钟后。患者立即感到心胸开朗,所有因急性心肌梗塞造成的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迅速消失,症状及体征消失后,请继续进行在此穴上按摩,时间为10分钟或20分钟,主要防止急性心肌梗塞再度复发,心苏穴不但可以做为急救上使用,在患者被抢救成功后,以后还可做为穴位按摩进行治疗使用,此穴不但可以做为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不超过20分钟者)有突出效果,而且在治疗心绞痛也有很好的疗效,既治疗了心绞痛,又预防冠状动脉血管的突发事件出现。治疗心绞痛时,边工作边自行治疗互不影响。治疗心绞痛在此穴上按摩既可,每次按摩时间为20分钟,每次进行2-3次按摩,几乎不用任何药物治疗,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时,采用此穴指压应注意以下几点:

2.4.1动作要快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要立即出手指压,不需要调整患者,抢救人员取左右手均可,对准心苏穴,争分夺秒的去抢救,为了达到快速抢救成功,平时抢救人员就要勤练习,撑握治疗要领这样才能在抢救时达到快的目地。

2.4.2选穴要准抢救人员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时,除了动作快以外,选准穴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定要对准心苏穴快速进行指压,如果选穴不准,会错失抢救的机会,会引起患者的死亡。选穴为了准确,平时要认真练习,确时掌握选穴的准确度,才不能失去抢救成功的机会。

2.4.3手法得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选用指压心苏穴治疗时,手法一定要得当,对重者可采用加力指压,因此时患者已对疼痛失去了敏感,只有强刺激后,才能达到指压的目地,患者被抢救成功后,手法要轻些,待病情稳定时,手法应改为按摩,对心绞痛患者行指压心苏穴冶疗时,开始轻轻指压,待心绞痛缓解或消失后,改为按摩。手法的轻重是对患者的病情轻重而言,对重者手法不过力,达不到指压及治疗效果,对轻者手法过力,会给病人造成新的痛苦,所以在操作中,采用指压心苏穴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抢救时,要根据患者的病势,掌握好治疗的手法。

3结果

3.1指压心苏穴患者立即感心胸开朗,呼吸平稳,心率恢复正常,一切由急性心肌梗塞造成的安全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心电显示正常或出现轻微改变。

3.2只要操作得当注意以上提到的三个操作要领,一般无死亡发生。本组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取指压心苏穴后均获救,其中有两例心源性猝死不超过20分钟也被抢救成功。

3.3指压心苏穴患者获救后,大部分患者不需住院治疗,也可不用任何药物治疗只要每天进行指压心苏穴,既能达到预防目的,也能达到治疗目地。

3.4生活自理程度:本组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指压心苏穴抢救成功后,有21例当时便进行家务劳动及正常工作,19例第二天进入正常工作,有6例第三天进行正常工作。

4讨论

4.1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三高”性疾病,发病突然、凶险,目前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上药物很多,但作用慢,有些复苏设备,对及时抢救上望尘莫及,所以采用指压心苏穴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上,是目前最快捷,抢救成功率最高,无损伤,无经费,消除由心梗造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快,患者不需要入院,不需要打针吃药,不需要卧床休息,抢救上又不受任何设备及场地的限制是一项伸手可得的技术。

4.2时机的选择,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或未发现心梗,只有心绞痛出现,却是选择指压心苏穴治疗的最好时机,实践证实患者发现的越早,采用指压心苏穴治疗越早,患者成功率越高,恢复越快,及时发现及时抢救,不影响工作。

第4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7-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53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45-89岁,平均年龄为58.29±5.3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2例,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31例。

1.2 方法 针对此组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并在护理中注意要点加强护理。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氧疗 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力衰竭时,立即给予持续吸氧,根据病情可以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氧流量,当病情严重,疼痛难以忍受时给予5-6L/min氧流量吸入,保证氧浓度在40%左右。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可将氧流量控制在3-4L/min[1]。氧疗可以迅速改善心肌缺氧,控制或缩小梗死的面积[2]。因此氧疗是急救心肌梗死的首要措施。

2.2 建立静脉通路 对于急性心血管患者要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此项技术操作对于抢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抢救药品迅速输注体内,快速达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建立两组以上的静脉通路以供抢救治疗。随时观察静脉通路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迅速正确的给药。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内的痰液和分泌物。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将应指导正确的咳嗽咳痰的方法,尽量将痰液排出。咳嗽无力的昏迷患者采取负压吸引器吸痰,吸痰时注意和清醒的患者解释清,取得配合,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口腔及呼吸道粘膜、吸痰前要给与患者高流量氧的吸入,以免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3]。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患者氧疗。

3 护理中的重点

3.1 注意观察氧疗效果 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浓度在25%-29%,氧流量在1-2L/min。特别注意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时进行低流量吸氧,指导患者延长呼气,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如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在必要时可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以保证氧疗的效果。若患者在吸氧后呼吸节律正常,频率放缓、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皮肤转暖、尿量增长等情况证明氧疗起到理想效果。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应用氧疗时应加以注意:在心绞痛发作疼痛时应加大给氧流量,疼痛缓解后应该将氧流量减低,同时密切观察病情患者意识情况,防止出现二氧化碳潴留。

3.2 对症处理 患者胸部剧烈疼痛可以遵医嘱选取以下药物进行治疗:①哌替啶50mg-100mg肌肉注射或者吗啡5mg-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1-2h后在注射一次,以后每4-6h可以反复使用,注意观察给吗啡时患者的呼吸情况,因吗啡可以抑制呼吸中枢。②患者疼痛较轻者可以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g-0.06g肌内注射或者口服。③使用硝酸甘油或者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患者疼痛。增加心肌血流量。

3.3 休息和活动 老年患者要适当的休息和活动,但是以不劳累、不引起冠心病的症状为原则,病情发作是要严格卧床休息、针对不同的发病性质采取适当的卧床时间,如心绞痛卧床时间至发作停止延续一日即可;心肌梗死的患者卧床时间相对较长,12小时制动24小时无并发症可以活动肢体,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后3日可在室内活动,但活动量小,4-5日逐渐增加活动量。患者注意饮食的调节,饮食原则以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有水肿的患者注意限制钠盐的摄取,并控制老年患者的总热量,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要给予流食一日,次日给予普通饮食。老年患者的饮食习惯较为特殊,易食软的食物,少量多餐,保证每餐的色香味俱全。保持患者大便通畅,老年患者的肠生理功能相对减退加之卧床休息,肠蠕动更为缓慢,可以为患者按摩腹部,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嘱患者大便干燥时误屏气用力,避免加重病情。

3.4 用药护理 患者发病时应该对其基本的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测在给予医嘱用药,并将除颤器以及相关抢救药品准备完好。①碘胺酮的刺激较强,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用胺碘酮后严密观察用药情况,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护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②用地高辛之前必须测量患者的脉搏,如患者的脉搏低于60次/分时禁止使用此药,而且此药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对较为接近,易在体产生中毒,因此用药后严格观察有无地高辛中毒症状如出现视物模糊、视绿,胃肠道反应并心电图出现ST断鱼钩样改变时提示地高辛中毒[4];③使用利尿剂后主要观察患者会出现口干、皮肤弹性消失、皮肤干燥、全身疲乏无力等低血钾症状。因此,在使用利尿剂时,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尿量及颜色,并及时补钾预防和改善缺钾症状。

3.5 心理护理 患者心衰合并心律失常发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尤其心室颤动的患者有濒死感,患者会根据不同的病情产生恐惧、焦虑、担心的不良心理,在此时,医护人员便应该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工作,鼓励患者从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保持良好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4 小 结

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过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及在护理工作中注意护理重点,能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玲.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9(8):3759.

[2] 张大惠.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02(11):732.

第5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1 疼痛。疼痛是心梗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也是心梗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这种疼痛主要表现为与心绞痛相类似的胸痛,但情况更为严重,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可达数小时。此类患者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有恐惧感和胸闷等症状。

2 全身症状。心梗患者在出现胸痛的24~48小时后,可出现发热(一般在38摄氏度左右)、心动过速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心肌梗死病灶的范围有关。此症状可持续一周左右。

3 胃肠道症状。心梗患者在疼痛剧烈时可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部胀痛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呃逆。这与患者的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的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导致的心肌灌注不足有关。

4 心律失常。约有75%~95%的心梗患者可在发病后的1~2天内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此类患者还可伴有乏力、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

5 低血压和休克。部分心梗患者在疼痛期间可出现血压下降的症状。但心梗患者若在疼痛缓解后其收缩压仍低于80毫米汞柱。且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等症状,可视其出现了休克。

5 心力衰竭。约有32%~48%的心梗患者可在起病的最初几天或在疼痛、休克的好转阶段发生心力衰竭,而且多为左心衰竭。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心梗患者还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患了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病症)。部分患者的这种疼痛可扩散至下颌、颈部或背部等部位(常被误认为是牙疼、骨关节痛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心梗患者可无疼痛的表现,但在发病的初始阶段可出现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因此,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老年人若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牙痛、咽痛、颈肩痛、腰背痛,同时伴有胸闷、心悸、大汗淋漓、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是患了急性心梗。

怎样对心梗患者进行现场急救

徐济民

心梗是一种起病迅速、致残和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未得到任何及时抢救的情况下,约有30%的心梗患者会在发病后的2小时内死亡。因此,掌握一些心梗的现场急救常识、及时对心梗患者进行施救对挽救心梗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该怎样对心梗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呢?

1、首先要让患者平卧(在室外应蹲下),不可随意搬动患者或扶其行走,以减少其心肌的耗氧量,延缓其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的速度。同时要稳定患者的情绪,家属切不可啼哭、呼叫,以免刺激患者,使其病情加重。对有烦躁不安症状的患者可给其口服镇静剂。

2、要迅速解开患者的衣领(有呕吐的患者应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并使其头部偏向一侧),以保持其呼吸道的畅通。如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紫绀或胸闷等症状,而其家中备有氧气袋的,应立即给其吸氧。

3、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等指标的变化,有条件者可为其不断地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4、对发病时伴有剧烈心绞痛或胸痛的患者,可给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必要时可为其使用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异舒吉),以缓解其疼痛的症状。

5、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症状,则说明其可能发生了休克。此时,应轻轻地将患者的头部放低,以增加其头部的血流量,并可针刺其人中、合谷或涌泉等穴位。有条件者可给其口服独参汤。

6、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吐大量泡沫状痰等症状,说明该患者可能发生了心力衰竭。此时应让患者取半卧位。因为头低、足高会加重患者胸闷、气急的症状。

第6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急救;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性缺血,导致坏死。是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它具有发病急、危险性大的特点。凡是中老年或有冠心病史的患者突然出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大汗、面色苍白等,都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因该病大部分发生在家中、单位、或公共场所等,很少发生在医院,现场往往没有医务人员。因此,现场急救是否得当,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我科在2008年5月-2009年5月以来共救治急性心梗患者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5岁,抢救治愈率达93.34%;死亡1例,病死率达6.66%。我们总结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救治工作:

1现场急救

凡是拟诊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均应立即就地平卧,安静休息,以减轻心肌缺氧。如有备用药物,如:速效救心丸、速效硝酸甘油、消心痛,应立即给予舌下含化,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马上联系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度冷丁50mg肌注,或吗啡、罂粟碱等止疼药物。吸氧,以减轻疼痛,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在发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变化。如患者心率每分钟50次以上时,可肌注利多卡因100-200mg,以防心率失常的发生。如心率在每分钟45次以下时,应肌注阿托品0.5-1mg,以防严重心率失常的发生。转运病人时要用担架搬运,切不可让患者步行或用力,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扩大梗塞面积,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病人的预后。急性心肌梗塞如发现及时,急救方法得当,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2临床急救

(1)严格卧床休息,有心力衰竭者,取半卧位。卧床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在发病24小时内,最好不要翻身。3天内不要自己用力。吃饭、大小便均需护理人员协助,一周后可在床上轻活动,无并发症者可在2周后床边轻活动,3周时可在室内活动,但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1-3次,第四周可到室外活动,对于有严重合并症者,应根据病人情况推迟活动时间。

(2)氧气吸入。为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防止梗塞面积扩大,吸氧是不可缺少的措施。

(3)心电监测。在冠心病监护室进行心电图、血压、呼吸、脉搏的监测5-7天,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减小病人活动强度。

(4)止疼。疼痛剧烈者应尽快采取止疼措施,可用罂粟碱30-60mg,肌注,杜冷丁50mg或吗啡5mg,肌注。也可将硝酸甘油1-2mg 加于100ml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以改善冠脉供血,减轻疼痛。但要注意心率增快和血压下降。

(5)心肌的溶栓治疗.起病3-6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可使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坏死范围缩小,预后改善,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尿激酶24小时内静脉滴注。

(6)心肌营养代谢药物的使用。常用的有极化液:10%葡萄糖500ml,氯化钾1g,胰岛素8-12U,静滴,7-14天为1个疗程。也可同时加入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u,静滴。维生素\维生素b6、细胞色素c等加入葡萄糖静滴。上述药物能加强心肌无氧代谢,防止脂肪分解,减轻心肌细胞水肿和防止梗塞面积扩大。

(7)一般处理。最初3日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等易消化的食物,以后视病情发展合理安排饮食,要富有营养,清淡可口,少量多餐,保持大便畅通,禁烟酒。

3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大都对疾病具有恐惧心理,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更易受到刺激。从而导致病情的加重。医务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始终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就能使病情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改善。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要充分了解,给予安慰、疏导、解释,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其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285

第7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 脑梗塞;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4-01

脑梗塞是指脑部的血液循环不足,供血不足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是脑部组织处于长期的缺血缺氧的状态下,脑组织出现局部缺血性坏死的症状,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大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影响[1]。笔者现将34例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心得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脑梗塞患者34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在60-91岁,平均年龄(73.2±1.02)岁。此组患者经头部CT检查无脑出血倾向,均符合国家脑梗塞临床诊断学标准,根据临床格拉斯哥(GCS)评分将此组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其中重型为3-8分有8例患者,中型为9-12分有12例患者,轻型为13-15分14例患者。

1.2 方法 此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急救救治的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措施,康复训练措施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1.3 结果 此组患者经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无临床死亡病例,生命救治成功患者中全身瘫痪者12例,部分肢体功能障碍(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20例,痊愈的患者4例。

2 护理干预

2.1 急救护理措施 首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急性脑梗死昏迷的患者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发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血液、痰液、呕吐物会引起误吸导致窒息。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假牙或者义齿的患者应取出,并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裤袋。昏迷的患者用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窒息,立即给予通畅气道,给予有效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和脑细胞坏死面积。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给予简易呼吸器或者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有效通气量,改善低氧血症;由于低血压和低氧血症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对预后有影响[2]。

2.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准确的输入抢救药物提高生命支持,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应首选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20%甘露醇在30min内静点完毕,必要时可以遵医嘱给予速尿、激素等药物治疗,为患者赢得有利的抢救时机和条件,保证并脑部供血,减少机体损伤。

2.3 病情观察 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多数危重,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心律、血氧饱和度及体温的变化,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呼吸急促,脉搏大于100次/分时,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处理。若平时神志清醒的患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塞,急时通知医生,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监护,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2.4 基础护理措施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减少搬动和不必要的活动,防止溶栓后栓子脱落到其他器官引起再次栓塞;床头抬高150-300。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和探视人员,避免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升高,不利于疾病康复[3]。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应禁食24-48小时,之后可给予低盐低脂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发病三日后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应留置胃管,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观察有无呛咳等反应。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5.1 预防肺部感染 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患者咳嗽,尽早把痰液咳出,昏迷患者或者意识不清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将床头摇高30度,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痰液粘稠时可以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2.5.2 预防褥疮发生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翻身时对受压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2.6 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一般病情稳定72h后患者能下床活动,注意遵守循序渐进,坐起后无头晕再在陪护下离床病房内活动,注意防止摔伤,对不能离床活动或肢体瘫痪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给予各关节及肢体的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的发生。

2.7 心理护理 患有脑梗死的老年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多会出现抑郁症,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通熟易懂,可以有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3 讨 论

针对脑梗塞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能减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尽快恢复身心健康,尽早回归社会,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徐莹.浅谈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0).

第8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55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42例,女13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36例,急性下壁心梗15例,右室梗死8例;经处理恢复窦性心律后应用IABP。IABP应用天数为3~16天。其中52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

2术前准备

2.1IABP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工作、家庭、社会及经济状况,确定护理问题。因为过度紧张、焦虑、烦躁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增高,血压上升,脉搏增快,易诱发心绞痛,导致梗塞面积扩大,心力衰竭加重[1]。

3术后观察与护理

3.1一般护理

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全、安静、整洁的环境。每2~4小时为病人翻身一次,并维持舒适的。

3.2基础护理

带有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行IABP时,应认真做好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气道内痰液,定期行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内分泌物吸入肺内引起肺部感染,鼓励患者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有利于肺膨胀,充分气体交换,增加肺泡的通气血流比值,同时保持床整干燥,病情危重不能更换者,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当循环稳定后及时变动,减少皮肤并发症的发生,但注意避免插管肢体屈膝屈髋,防止反搏管打折。

3.3心电监护

正确选择电极片粘贴部位,并牢固固定,选择一个R 波向上的最佳导联,以便触发IABP 球囊充盈的周期,同时密切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当心率> 150 次/ 分或< 50 次/ 分时,球囊反搏无效,或RS 波波幅< 0.5 mv 时,不能有效触发球囊周期性启动,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纠正, IABP停止搏动不能大于30 分钟,以防血栓形成或加重循环衰竭。

3.4观察患侧肢体

每1小时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肤温度及湿度、颜色、伤口有无渗血,并与健侧肢体做比较。

4病情观察

病人需作留置导尿,每小时测记尿量(尿量必须30ml/ h) 。并作24 h进出量的记录。同时,血气的测定可以监测缺氧和酸中毒的严密程度,并可观察疗效,以助治疗。维持静脉输液通畅,按医嘱给予血管活性物质,使用微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鼓励病人及时诉说胸痛、胸闷以及肢体各部位有否疼痛、麻木或针刺感。严密观察IABP是否有效,有效指征如:心输出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升高、肺动脉压以及肺毛细血管嵌压下降、胸痛减轻等。

5 气囊导管的观察与护理

防止气囊导管移位、脱落、堵塞,加强巡视、床边交接班,穿刺部位用针线缝皮打双结固定并用敷料粘贴,远端导管则用宽胶布粘贴或用绷带固定在避开关节处,防止患者在改变卧位时,气囊导管脱落。插管一侧的肢体保持平直,不能屈曲,防止导管打折,每次搬动患者后应检查气囊导管的位置并观察反搏波型;每日用0. 5%碘伏消毒穿刺点和周围皮肤,同时观察穿刺点处皮肤颜色,并更换敷料。

6IABP泵的停用和撤除

反搏至循环稳定1~2天即可拔除IABP。应按医生指令,逐渐减少反搏次数,将反搏比改为1∶3,反搏30分钟观察生命体征平稳即可拔除。当证明不再需要辅助循环时,停止静脉使用肝素之后,断开并撤除球囊。用注射器抽空使球囊放气,将套管和球囊一起拔出。徒手压迫30分钟,见无渗血,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嘱病人术肢制动8~12小时,24小时方可下床活动,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出血现象。80年代以来,随着冠脉介入、CABG或溶栓治疗的广泛开展,IABP作为暂时性左室辅助装置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3 ] 。

7小结

IABP通过改变主动脉内血容量,使主动脉内舒张末压下降,降低了左心血液流出阻力,同时主动脉压力峰值移至舒张期,导致包括冠脉循环在内的组织灌注增加,改善了心功能,表现为心排量增加,肺动脉压下降,右室压力下降,肺动脉嵌压下降,尿量增加,末梢循环得到改善。IABP 因其操作简便,辅助循环效果良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IABP 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IABP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肢体缺血、气囊破裂、感染、出血等,其致命性并不亚于原发病本身,所以对IABP的监测和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4]。

参考文献

[1]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350-352.

[2] Bouki KP、 Pavlakis G、 Papasteriadis E. Manage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 due to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giology, 2005, 56: 123-130.

第9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real valu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in whole optimization.Method:896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April 2016 as the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4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rescue procedures,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mergency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nursing,the rescue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1)Time in and out of the emergency room,emergency balloon time,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he entire optimization nursing emergenc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rescu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Zhaoqing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Zhaoqing 5260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1.024

R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危重症,在对这一疾病进行抢救时,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关键所在,以使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有效恢复,从而可以挽救患者濒死的心肌[1],而在此过程中,治疗的“时间窗”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即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时,要尽可能地优化急诊流程,缩短各个环节的抢救时间,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抢救效果[2-3]。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8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实际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4月,选取本院收治的8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8例。对照组男218例,女230例;年龄43~84岁,平均(59.2±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是1.0~7.5 h,平均(3.1±1.2)h。观察组男210例,女238例;年龄45~85岁,平均(59.3±5.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是1.5~7.0 h,平均(3.3±1.3)h。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常规抢救程序,院前抢救接回或者急诊接诊患者之后,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同时护理人员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抽血化验等常规处理,一经确诊,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并及时地将患者送至导管室[4]。

1.2.2 观察组 使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具体步骤如下。

1.2.2.1 院前抢救和转运流程 在接到患者的呼救电话之后,医护人员需要在5 min之内出诊,在路途中医护人员需要借助于电话及时地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并为其讲解正确的院前急救方法,嘱咐其要确保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心理安慰,使其情绪保持稳定,以有效地缓解其心脏负担。救护车到达现场后,需要及时地给予患者以面罩吸氧,并要及时地解除心肌疼痛,在此过程中要及时地给予输液,并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5-6]。现场抢救结束后,需要立即转运患者,医护人员在搬动患者的过程中的动作要轻柔,注意使患者保持仰卧位,同时其头部需要偏向一侧[7],然后及时地给予心电监护,同时也要全面地监测静脉通道,注意避免输液管出现移位、扭曲等现象,并且也要注意对患者的神志、疼痛部位等进行全面观察,各种急救设备如吸引器、除颤器以及气管插管等要准备妥当,以便于对患者行不间断救治与护理[8-9]。在返回医院的途中,医护人员要电话通知医院中的相关医护人员,并简要为医护人员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以便于其做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各项抢救准备工作[10]。

1.2.2.2 急诊接诊流程 全面地落实首诊护士负责制,第一责任人为接诊护士,针对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在患者就诊后的10 min内给予吸氧治疗,嘱咐其卧床休息,并要及时地在其左下肢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11]。及时地对患者行临床检查,包括心肌酶学、血常规、心肌标志物以及凝血系列等,要注意加强心电监护,全面地询问患者病史,然后依据心肌标志物检查结果和心电图监测情况对患者进行诊断[12]。

1.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流程 患者在得以确诊之后,需要及时地建立左下肢的静脉通道,然后借助于体积为1 mL、浓度为76%的泛影葡胺对其进行碘过敏试验。给予患者500 mg的阿斯匹林和300 mg的氯吡格雷,并及时地在其右腹股沟部位行常规备皮,告知患者将其身上的饰物及时地摘掉,嘱咐患者及时地排尿[13]。

1.2.2.4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急诊护理时,应当加强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凶险,患者心理容易因此产生不良情绪,在救治的过程中应当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加强和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安慰患者,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安抚,从而让患者积极配合救治。并且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抚工作,促使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确保急诊救治的顺利开展[14]。树立患者的信心,避免不良心理状态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必要时按照医嘱采用镇静剂[15]。

1.2.2.5 病情观察和抢救 患者入院后,必须立即安排进入CCU病房,让患者卧床休息,进行床旁心电监护,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把所有抢救的物品准备好,固定安放的位置,做好标记,确保抢救能够顺利开展,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

1.2.2.6 术后伤口护理 急诊PCI手术后必须对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的位置进行密切的观察,注意是否发生渗血、血肿、鞘管移位的发生。拔出鞘管前1 h,每隔半小r观察一次;拔出鞘管后,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发现异常反应患者,必须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1.2.2.7 加强用药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是处于高凝状态中,需要进行持续48 h的抗凝治疗。在短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是稳定患者病情、减少冠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但是在抗凝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胸闷、胸痛等并发症,必须加强用药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1.2.2.8 术后拔管综合征的预防护理 急诊PCI患者术后因为疼痛和恐惧的心理容易出现迷走神经兴奋,表现为身体疼痛、紧张、心率减慢,因此在拔管前应当加强对患者心率、血压的观察,在输液过程中,加快输液速度,对专门的护理人员做好配合工作,告知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拔管后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和加压包扎,压迫力度不能过度,只要可以按到血管即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和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进出急诊室的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和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和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明显更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在于心肌冠脉血管发生闭塞,导致远端心肌组织难以获得足够的血供,使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起坏死。急救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迅速开通梗死的血管,重新建立心肌冠脉灌注功能,从而改善心肌泵血功能,减少死亡率。目前,重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的主要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急诊PCI手术,在发病的早期(6 h内)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死率,若在发病1 h内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则可降低死亡率到1.2%。由此可见,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血管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AHA和ACC的指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须在进院后90 min内开展介入治疗。根据相关研究报道,从入院到首次介入治疗的时间每提前10 min,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就能够提高0.94%~1.17%,介入治疗延迟进行和患者入院后等待常规检查、诊断的流程耽搁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接诊流程进行优化能够减少过多的时间浪费,从而加快患者介入治疗开展的速度,确保急救的安全。通过急诊全程优化措施的实施,大大地提高绿色通道的效率,加强急救团队的协作能力,提高护理人员参与抢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抢救中的所有救护措施进行合理的组合和对其抢救时间进行量化,最大程度地减少救治的时间,优化整个救治过程。在优化护理的过程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工作能够有条理、有秩序地开展,有效地配置各种抢救药品和仪器,有利于及时尽早抓住关键的抢救时机。在优化护理措施前,抢救模式没有固定和规范化,通常需要等待医生的医嘱方可进行心电图检查,采血需要等待医嘱方可进行,明显延长了介入治疗开展的时间,给治疗造成严重的耽搁。在优化措施中还对人员配置和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急诊护理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急救护理小组人员包括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其中组长要求具备护师以上的职称,经验丰富,理论扎实,抢救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责任护士需要具备3年以上的经验,可以基本掌握抢救技能,理论较强;辅助护士要求必须掌握一般护理技术、呼吸机操作、气管插管等技能,可以对心电图进行简单、准确的判断。急救护理组的成员必须对自身的职责有所明确,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护理工作能够顺利、持续的开展,防止个人能力所致的遗漏发生,有利于提高整体抢救的效果,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时,“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因此,在对患者行急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优化护理程序,给予患者以及时的救治,最大限度地节省急救时间,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16-17]。本研究中,两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实际价值显著,可普及。

⒖嘉南

[1]杨倩.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9):2480-2482.

[2]程宝珍,张小红,牛娟,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3]欧群珍,安明元,冯志敏,等.流程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8):81-85.

[4]曲琦,崔云,宋洁.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208-209.

[5]赵霞,王泽娜,孟庆丽,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6,24(2):172.

[6]梁晓悦,庄君灿,吴木富,等.院前急救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8):128-131.

[7]李颖,蔺兰.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3):252-253.

[8]苏小妹,贺珊,吴志红,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130-131.

[9]钱国枚,黄伟平,李静如,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24):121-122.

[10]祝敏,徐华.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4):239.

[11]魏宝英.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11-812.

[12]张萍,陈芳芳.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90-92.

[13]梁爱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65-166.

[14]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15.

[15]张艳.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119-121.

[16]孙荣荣.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4):287.

[17]盛学相.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8):1113-1114.

[18]周记.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80-81.

[19]陈文萍.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