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精选(九篇)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

第1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街道办事处辖24个社区,其中7个城区居委会,17个农村社区居委会,辖区人口10万,常住人口5.5万,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几年来,街道先后荣获“***市创建全国绿化城市先进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市、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2007—2010连续四年进入***市十强街道行列。“五个好”社区党组织达到11个,占社区总数的65%。2011年街道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2.8亿元,财政收入6.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6876元。

近年来,***街道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的总体目标,以创建生态文明乡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街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以来,全街共投入3300万元,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硬化街巷21.7万平方米,新砌排水沟渠1.3万米,清理沟渠4.2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粉刷美化墙面8.2万平方米;建文化活动中心21个、篮球场19个、农民小公园17个、设垃圾桶1626个,宣传栏85个,栽植乔木5.1万棵、灌木20.7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全街累计创建14个生态文明社区、14个省、市、区卫生社区,彻底改善了部分创建社区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一是街道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街道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城建、城管、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街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实行机关干部包社区负责督导工作制度。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创建社区的主任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社区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居民创建生态文明社区的热情高涨,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社区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龙斗山前、法家园、可乐石等社区的干部和居民主动要求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社区。

二、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村庄规划编制

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完成辖区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农村社区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和17个社区的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各社区总体规划修编,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3个社区整体搬迁,按照全区总体规划,对辖区村庄布局作了进一步调整,统一规划了3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个城市社区,明确了3至5年内城乡社区建设的布局、建设时序、标准和规模。现已编制完成3个集中居住社区的详细规划,规划面积达130余公顷,并且启动了剩余14个社区的详规编制工作,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大力推进旧城旧村改造。本着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城中村重点,集中抓好连片改造,先期实施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个城市社区建设。其中,旧村改造的5个、街道驻地分散合并改造的7个。在扎实推进新农居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综合配置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进行了绿化、亮化。

三、整合财力,加大投入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通过村集体投入、财政扶持、帮扶单位支援、社会各界捐助、市场运作等多种手段,筹措资金,有力保障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按照“五化”标准,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持续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整治乡村环境。在净化上,力求全面、彻底,各个村居设置柴草集中堆放处,建设垃圾池,村内垃圾逐步实行统一收集处理。在硬化上,由村村通向街巷通、户户通延伸。今年以来,街道投入1300万元用于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措施,根据各社区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活动,鼓励企业家出资、出力参与周边社区的环境整治活动,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在全区开展的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工作中,整个辖区共清理垃圾26130立方,整修河道1920米,整修排水沟2750米;按照因社区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则,着重搞好村内大街、村庄“四旁”植绿补绿和辖区主要河道两侧、城乡结合部干道绿化,栽植乔木36260株、灌木44530平方米;坚持一街一特色,规划建设了“樱花街”、“紫薇街”、“竹林巷”等特色街巷,将村庄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在村庄空闲地、房前屋后建设了柿子园、杏子园、樱桃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美化粉刷墙面1.7万平方米;加强了9个农村社区的道路硬化,硬化面积13000平方米。同时,配合农业部门,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沼气,推行“一池三改”,现已发展沼气户150户,小型沼气工程2处,67%的农村社区都不同程度的用上了沼气,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变废为宝”。

四、强化“三种意识”,提高创建标准

一是树立“彻底清,清彻底”的意识。街道和社区干部牢固树立一抓到底的思想,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目标,重点清理“三大堆”,规范垃圾、粪堆、柴草堆的存放和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二是树立“经常抓,抓经常”的意识。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作为日常工作,不分季节,做到天天抓。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的积极性,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两委”换届选举中,100%的村党支部书记实现连任,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高票当选,实现了以换届检验生态文明社区创建,以生态文明社区创建促进农村社区换届工作的要求,街道上下形成了人人积极主动参与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的良好氛围。三是树立“建机制,管长效”的意识。街道与社区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将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在机关实施了党政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社区责任制;在社区建立了“两委”干部“网格化”区域责任制;实施“四定”: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定工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完成时限和目标。

五、落实“三项机制”,确保创建成效

(一)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督导。研究制定了《***街道创建生态文明社区考核办法》,街道工作小组和包社区干部长期深入各社区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今年5月检查发现有些社区创建进度慢、效果差,街道办事处及时在龙湾崖社区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社区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社区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社区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街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街道党政领导成员和管区干部组成的检查验收组对全街创建社区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对各社区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从街道财政列支70万元作为村级开展创建活动以奖代补资金,根据创建情况考核予以奖惩。定期对各社区进行环境卫生大检查,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存在问题拍照网发至各社区进行通报,建立台帐,实行销号管理。

(二)健全维护机制,加强管理。一是人员参与广。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按照每200人设立一名保洁员的要求,配备了262名卫生保洁员,该街道社区卫生保洁员达到372名。新招聘了23名城管协管员,街道城管协管员达到29名。由街道城管办、社区对卫生保洁员实施双重管理,将日常考核比重提至工资总额的30%。使环境整治工作目标明确、分工具体、措施到位,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龙凤、龙湾崖等社区积极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作用,成立“夕阳红卫生管护队”,既为村庄环境清洁贡献了力量,又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整治效果好。清理规范废品收购点98家,清除卫生死角1328处,绿化28.4万平米,硬化4.8万平米,美化4.1万平米,封闭小区9个,拆除张戈庄、卧棚、盐滩等违法建筑147处计8500 平方米,更新轮渡、灵山岛街等门头牌匾2000余平米,清除小广告3万余处,投资800余万元建设的晨光园市场建成使用,建设封闭大棚2座,容纳摊位338户,门头房26处,除服装大棚以外的摊位、盐滩市场除大集以外的摊位业户全部搬迁入内,彻底解决了晨光园、盐滩市场及其周边摊贩占路经营问题。前湾社区荣获2011年度省文明社区称号。

(三)提升村民素质,正确引导。在全街道范围内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平台,集中宣传爱国卫生、爱护环境等常识,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积极开展“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村庄”、“卫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实现常态化。不断巩固社会稳定工作基础,优化社会治安环境,推动辖区社会稳定。一是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投资400万元,在24个社区安装监控探头287个,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强铁路护路暨站区周边秩序整治,加大普法依法治理教育宣传,开展废旧品站点清理整治行动,深化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创新社区矫正人员“三化”公益劳动模式,加强联防队员装备,实施群防群治,兑现抓获犯罪嫌疑人奖励20万元,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1%,社会服刑人员及“两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近年来,全辖区无重大治安和刑事案件,无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无黄、赌、毒等现象。二是信访工作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扎实开展党员大走访活动、重点事项百日攻坚活动和不稳定因素集中化解活动,收集汇总问题和建议210件,已协调解决195件。深入开展“第一时间调解,矛盾不出街道”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90件。连续三年保持市“三无”街道称号。三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以网格化监管为平台,全面抓好各项工作,街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前湾、龙湾崖社区被评为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较平稳。街道人口计生“三项”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全街出生人口合法生育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街道被评为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先进单位。郭家台子社区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六、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第2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今天街道召开20*年度工作责任书签订暨创建全国生态区工作推进会,结合当前全国生态区创建这一重中之重的工作,进行战前动员,鼓舞斗志;同时对街道全年的工作进行同一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明晰任务、明确责任。

创建全国生态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

*月*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国生态区建设推进会,明确了今年确保通过全国生态区技术核查的目标,而此次全区创建工作的一个前置条件是80%的街道必须创玉成国环境优美乡镇,会上街道与区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回来后,我仔细对照标准,结合实际,深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需要进一步动员街道上下认清形势,同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协力。

第一、进步熟悉,为生态区创建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

(一)充分熟悉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好。生态环保是科学发展的题中要义,党的十七大把环保优先、生态文明放到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近年来我街道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环境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事实证实,要进一步坚持以生态文明促科学发展,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更大上风。二是有利于我们在更高水平小康建设上走的更快。今年我们要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的各项内容,无不与之密切相关。生态环境出了题目,即使经济发展再好也是枉然,只有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才能取得小康与生态建设的双胜利。三是有利于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的更实。生态环保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产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街道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我们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决不是为创建而创建,而是要以最小的环境本钱,谋求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充分熟悉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指标体系,提出了6项基本条件和23项考核指标。我们把*的实际工作情况同创建标准进行了认真的比对,感到标准从严、时间趋紧、难点突出。

1、标准从严。主要体现在:一是限定了基本条件。6项基本条件中只要有1项不符,不能进进考核验收。二是强化了生态指标。23项建设指标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建成区环境和乡镇辖区生态环境3大类,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指标17项,占指标总数73%以上。三是可考性和考核的可操纵性明显增强。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23项建设指标中,约束性指标18项、参考性指标5项。

2、时间趋紧。配合区创建全国生态区考核验收的时间节点,我们所有创建任务需要在8月底前全部完成;9月份迎接市、区的预查;10月份我们将迎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在剩下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们还有很多复杂、繁重的工作要做,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3、难点突出。要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我们有四大难点:

(1)资金的瓶颈。实施各项工程预计需要投资2个亿,如何短时间内筹集这笔资金,是街道创建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困难。(2)群众对环境的满足率要>90%。这一项是考核的基本条件中的内容,在群众满足率这一环节上,需要我们拿出全面小康宣传那样的劲头,深进一线,上门做通工作。(3)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达到11㎡,目前我们还不足8㎡。(4)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整治工作面广量大,各社区环境脏、乱、差的状况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根本改观。

第二、狠抓落实,为生态区创建提供扎实的措施保证

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目标已定,街道也制定了具体的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方案,明确了指标任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当前需要街道上下紧扣目标,做好以下4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加大投进,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硬件设施建设是关键。今年,街道要重点加快四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年内要完成建成区1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拟在*、*集镇各建一座5000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确保年内投进运行;针对目前集镇区域雨水、生活污水混流的现状,对地下管网进行分步改造,进行雨污分流,将生活污水引进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

二是加快区域供水工程。大力推进区域供水*段管网建设,6月底前完成1米管径的主管贯通,对*片区8个村级水厂关停备用。投进约3000万元,年内完成主管网到社区支管网、社区支管网到各自然村居民户管网建设,让百姓尽快吃上长江水。此外,要加强对备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确保黄龙埝水库及上合水库等应急水源安全率100%。

三是加快垃圾处理网络化。强化市容环卫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年内新建垃圾房180座、果皮箱280个、公厕2座;加大环卫队伍建设,每个社区必须安排5人以上环卫队伍,同一着装、同一工具、同一模式;要进一步落实"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工作机制,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加快绿色生态建设。主要是加快山至山的生态廊道建设,AA山至山段重点以采石企业和水泥生产企业为主,目前*水泥厂因是重点耗能企业,已自行停产。接下来,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采石厂、采石厂、石英砂厂、采石塘口和水泥厂进行关停,并对已开采的山体实施百万平米复绿工程。打造一批绿色主干线路,对AA路、QQQ国道等辖区内主要干道两侧实施全线绿化;各社区主要干道两侧也要全部进行绿化,保证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共建的浓厚氛围。

通过多形式、多轮次的宣传阵势,掀起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

一是扩大宣传面。通过开展绿色环保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以往年全面小康宣传的劲头,不断扩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宣传工作的覆盖面,确保群众对环境的满足率达到90%。

二是丰富宣传手段。街道宣传部分和各社区要通过致群众一封信、横幅、橱窗、环保展板等有效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等,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支持、认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

三是强抓宣传创建活动。各部分、各社区要积极组织多形式的环保宣传活动。深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今年根据区下达的目标,街道要完成1个绿色人居环境社区、1所绿色学校、2个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卫生村、3个绿化新村的任务,希看相关社区、学校尽快与有街道有关部分对接,按照要求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创建内容,落实创建举措,加快推进创建工作。此外,要积极组织、引导公众参与各项生态环保行动,发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义务植树、发展壮大党员、青少年"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

3、围绕镇村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工程。

要按"五有五无"(有一批布局公道的环卫设施、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卫治理长效机制、有一套考核赏罚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专项经费作保障;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缸、河塘内无漂浮物、主要道路两侧无乱搭建、无乱堆放)的标准,完善农村垃圾收运治理体系和卫生保洁体系建设;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完成疏通整治河塘243面,清理河道42.26公里,改厕3000户;推进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建设秸秆沼气池1-2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切实减少农业面污染;清理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努力让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有较大进步。

4、优化二产结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总量。

一是要严格项目准进制度。对于有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果断予以"一票否决",大力引进环保项目,使街道的产业园朝着生态化、集约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果断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年,果断关停3个化工企业、1个造制企业、1个电镀企业、5个采石企业,涉及到的社区要给予积极支持,确保无条件到期关停;同时,还需对砖瓦企业、表面处理企业、有独立燃烧设施的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实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家,完成清洁生产企业审核1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分别削减96吨和114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8万吨。

第三、健全机制,为生态区创建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工作任务重,必须建章立制,统筹安排: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街道已经成立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7个专业组,统筹创建工作的组织、调度、建设、督查工作。各社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创建工作,建立相应的班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保证创建工作的有力指挥、有力领导。要对照印发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和《*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方案》,查找薄弱,把握重点,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做好台帐资料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迎查预备工作。

2、建立健全考核监管机制。今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进对各社区、各部分的考核,并将加大考核赏罚力度。各社区、各部分要围绕各自任务,逐项明确责任,逐项细化措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各项创建任务的按时保质完成。

第3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摘要:城市步行街区是市民共享的重要活动空间, 它给人们提供购物、交往的环境,可吸引四面八方来客,是一个城市财富的聚集之所,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现代城市步街区设计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步行街区;设计

Abstract: urban walking street,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tivities citizens sharing space, it provide to the people shopping,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an attract visitors from all directions, is a city of wealth that gathered, modern city spac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bloc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ague.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Walk blocks; design

随着步行街的建立,人们对步行街的关注反映了现代人对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的向往。步行街区源于德国、丹麦、荷兰最早推行的“无交通区”(TrafficFree Zone)概念,意思为都市里没有汽车行走的区域。在英文中也称为Pedst ri an Mal l,Pedest rian原意是“On Foot”,亦即走路的意思,Mall则是指一种宽敞而供步行的大道,合起来意思为供人步行而不受汽车干扰的街道。现今随着私人小汽车的增多,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存在着车辆拥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停车场少、交通违规等等问题。因此在人群集聚的城市商业中心地区禁行汽车,把街道还给行人漫步使用成为城市摆脱交通困境、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良策。

1 步行街区的历史沿革

步行街主要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广场、小品等组合而成。古代许多城市步行街的形成,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它们是在最有利的地方,由市民自己直接参与建设而形成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步行街。到了中世纪时期,城市空间效果和建筑形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步行街的规划形态由艺术家进行设计,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如对称的几何形态、强烈的空间序列等。

工业革命后,以柯布西耶为首的CIAM的“现代城市”理论,在相当长时间里影响了城市空间和步行街设计。这一时期因城市街道难以满足大量交通车流,为了对城市中心交通加强管理,保护和促进中心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采用封闭某些街道、不准机动车驶入或在步行街外两侧另辟平行的货运道路的方式来建设步行街区。

受西欧的影响,北美自50年代也开始在市中心建设步行街,且各有特点,如美国1959年密执安州的凯拉孟佐城步行街,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商业中心区,其中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空桥步行系统是最佳范例,仅美国60~70年代,就有200多个城市建成了步行购物中心。此外加拿大多伦多市和蒙特利尔市也兴建了庞大的地下步行系统。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量建设新的步行街区,同时顺应时代的需要对许多历史悠久的商业步行街、老街区、里弄进行了承启性的改造,新建的如:成都的春熙路商业步行街、文殊坊步行街,重庆的解放碑、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武汉汉江路滨水步行街,南京新街口等。进行了改造的如:有700年历史的北京王府井,十里洋场的上海南京路,上海城隍庙,丽江古城的四方街,苏州清雅的观前街,成都传统蜀国风蕴的锦里、宽窄巷子休闲步行街,重庆磁器口等。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是大型的商业、娱乐、休闲综合步行街,现代而国际化;有的是亲切宜人的历史文脉步行街,体现着各个地域的风貌和人文,传承和延续着自己的传统和精神。

2 步行街区的功能作用

现在我们常说的步行街区最早源于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的“无车辆交通区”,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一场“步行者的革命”,倡导的是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对环境的更新,重新审定了历史悠久的步行街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巨大价值,提高了城市的对外形象。

社会效益:步行街在高密度的旧城中为市民提供了富于人情味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在步行、休憩、社会聚会等活动中,增进了相互的交流和认同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市民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此外,步行街通常是由传统商业街改建的,那些熟悉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建筑环境最能激发人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引发对其的深切热爱。

环境效益:步行街建设本身就是整体环境的再创造,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景观设计。通过对汽车交通的限制,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减少交通噪音,使空气更清新自然。而街道上的富于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创造出一切为“人”服务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

经济效益:步行街建设使商业老街从原来单纯商业零售功能拓展为综合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全方位经营服务。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地区地价、房租升值,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交通效益:良好的城市通常以平衡的交通管理为特点。以步行代替车行,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人活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通过改善步行的环境质量、增加步行人数、减少城市中心用于汽车交通的空间等手段,使更多人乘坐公交车,避免人车冲突,达到步行、公交、小车、地铁的良好平衡。

3 步行街区的空间形态

“最理想的街道必须形成一个完全闭合的单元!一个人的印象越被限定在其内部,那生动的场面会越美妙:当个人的视线总是有可注视之处而不至于消失在无限里的时候,他的体验是舒适的。”

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处于一个多层面、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及设计理念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变化。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又分为封闭、半封闭、转运和步道拓宽等几种形式。从深层结构看,大致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组成部分,即街区吸引点(节点)以及步行道路(路径),节点可理解为点的概念,路径可理解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

3.1 街道的长度

黑格曼和佩茨指出“有效地设置一个终点形象是街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舒尔茨也提出“在过去的城市里,斜角和弧线创造了‘终止印象’使眼前的景色充满活力。”因此,步行街的长度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街道的连续不间断长度的上限大概是1500m(1mi.),超出此范围人们就会失去尺度感,同时会产生疲劳感。对于过长的街道,通常会加入一些节点,如以一定的构筑物进行收口或加入打断其连续性的广场或形成抑扬、明暗、宽窄变化的空间体系等,使步行街以段落式的形态延续下去,达到既连续不间断而又不单调乏味的形态效果。

第4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步行街;道路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

1. 规划设计特点:

1.1 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1.2 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1.3 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1.4 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2. 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2.1 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2.2 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2.2.1 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2.2.2 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2.2.3 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2.2.4 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3. 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4. 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第5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城市住区;街区型住宅区;居住环境;设计模式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建设理念,主要是将城市、住宅区以及资源环境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以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管理,争取在建设优质住宅区的同时,不断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简析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与传统居民小区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其的规划设计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城市持续发展、住宅区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分析,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底,既能满足人们对住宅区需求,有可以与城市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形态上看,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由多个小尺度街区组成,而街区一般都是由住宅成团围合的方式进行布置,住宅类型具有多样化特点,其外界直接与城市街道相连接,而内界则包含整个住宅区域。从内容上来看,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秉持开放与混合融合的特点,通过大开放、小封闭的处理方式,来提高住宅区建设的灵活性,提高了其与城市的联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来营造居住环境,对居民认知与交往进行强调,提高居住环境的适宜性,同时也加强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并且强调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从整体上来与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一个功能完整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具有多样化的住宅建筑、功能混合的布局方式、网络桩的社区道路、系列公共空间、精彩的社区阶段以及充分活力的社区中心等几部分,真正将城市、住宅区以及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营造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

二、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原则

1.与城市有机结合的原则

住宅区与城市的有机结合程度直接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城市是个有机的整体,住宅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部分住宅区偏面强调居住环境的安全、宁静和舒适,却很少考虑住宅区与城市的有机结合,引起了许多城市问题,列如,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阻碍城市交通发展、影响城市美观等。如何使住宅区居住环境安全、宁静、舒适的同时,又与城市建立起水融的关系,是当前我国住宅规划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住宅区在城市街区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与城市有机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的高效运行效率,包括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高效的利用城市设施等;(2)保证城市的景色不受影响,城市整个社会空间结构和谐,居民区的多样性和互补性等;(3)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有机整体性,即保持住宅区与其他商业区,街区的有机联系。住宅区内部空间环境的渗透性、避免对城市功能的简单“肢解”等。

2.居住环境宜居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近些年来各种疫情不断的出现在全球各地中引起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居住环境健康宜居性的关注。宜居成为现代人购房的主要考虑因素,也决定了住宅区能够持续被利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环境必须具备宜居性,才可以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才能持续的使用。宜居的住宅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1)安全和健康,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健康;(2)环境条件,即空气、气温、水质等保持正常的生活所需;(3)社会交往质量,包括公平交流、邻里和睦,社区活动、社区文化等;(4)休闲娱乐,美学和现存的独特文化和环境资源,适合人们居住,即最自然原生态等。

三、 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

1、、整体布局设计。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案之二是整体布局设计。住宅区整体布局需要拟定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等各物质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还应对住宅区进行以所设计的住区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料、资源衰竭、土地退化、水体与大气污染、自然生境与景观破坏等方面的资料为目标的生态调查。可将住宅区整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归纳成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两类。在规划布局中体现为对建筑群的组合方式、道路交通系统及植物的运用的影响。生态的住宅区应充分利用自然光、风,常通过建筑群体的不同组合、地形和绿化合理安排来实现。

2、绿化布局设计。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案之三是绿色空间布局设计。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化等主要两个方面。住宅区绿地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绿色空间系统中的植被、水等自然元素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因其自身的生态功能而被重视,能在改善住宅区内气候环境、降低能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植物运用上不但只是栽种植物,或者单纯追求数量,还应更准确地引导植物以利于平衡城市内的新陈代谢,这就需要通过合理选择树种和配置来达到目的。植物配置宜配置成乔、灌、草所组成的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及空间,充分利用光照、热量、水势、土肥等自然资源,又能防止病虫害大发生,减少养护费用。

3、住宅环境设计。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案之四是住宅区环境设计。城市住宅环境设计,首先,必须考虑到居住环境设计的协调性。在住宅室外环境设计时,所有户外构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周围的主要建筑,使其主体建筑风格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促进住宅的室外设计,实现对环境的整体协调。第二,环境设计要满足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方式为导向。室外环境的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必须考虑到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舒适为基本要求,同时与建筑附属设施必须有相应的使用功能。第三,艺术与设计是住宅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除了创造一个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现代化的居住环境设计,必须体现在旋律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环境设计,应特别注意生态保护工作。一方面,实施生态保护,遏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设计中利用绿色植物,以美化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小区绿化种植是自然资源的范围扩展。

【结束语】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明确规划设计的原则,从城市、住宅区以及环境三个方面着手,选择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管理,争取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效果,更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铭.可持续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第6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按照“抓点、促线、带面”的思路,突出重点区域,实施分类指导,在深入发展农村经济中同步推进村容整洁,创建生态文明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2011年验收达标的1个市级生态文明村按照省级生态文明村标准、4个县级生态文明村按照市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进一步巩固提升,原帮扶部门、单位不撤离,并将达标村巩固提升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具体目标要求:达到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有稳定并持续增加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健全配套,并积极发挥作用;农村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农民的民利和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农村思想教育、科技普及、文化体育等群众活动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垃圾实现集中处理,统一规划,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配套,有“两委”办公场所、综合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场所、便民超市,有志愿者队伍等。

(二)2012年,创建生态文明村10个(市级2个、县级8个),全面推进村庄整治提升工作。重点区域范围内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环境面貌根本改观,生态文明特色进一步显现;普及区域范围内的村“脏乱差”现象基本解决,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全街道主干道路两侧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户清扫、村收集、街道清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全覆盖。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2月29日—2012年3月5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调整充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村研究制订整治规划,为创建村存留影像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农民群众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

(二)实施阶段(2012年3月6日—2012年10月31日)。各管区、村、部门按照本方案要求,全力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和整治提升工作进度。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的2个村庄要提前完成建设任务,推动全街道的整治创建活动全面提质增速。期间,街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验收阶段(2012年1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由街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对街道10个生态文明村进行达标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担负起整体谋划、科学布局,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等工作。各管区对辖区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负总责,管区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包村干部盯上靠上具体抓;健全工作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落实任务,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强化责任落实。实行副科级干部包村,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包村干部要深入一线,了解具体情况,解决现实问题,努力把所帮扶的村打造成样板村、示范村。

(三)加大投入力度。2012年,县财政继续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生态文明村予以补助,对验收合格的生态文明村按每村10万元的标准奖补(先行每村拨付3万元启动资金,其余7万元待验收合格后拨付),对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的生态文明村按每年每村1万元的标准奖补。街道财政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对验收合格的生态文明村按每村10万元的标准奖补(先行每村拨付5万元启动资金,其余5万元待验收合格后拨付,含街道统一购置每村1至2个地下垃圾周转箱)。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和群众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

第7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落实环境保护国策 推动***科学发展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环保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相互协调,使环境保护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环保工作责任制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一直以来我门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了党工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成立了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任组长,并明确由一名副主任专门主抓环境保护工作。每年年初,我街将环保工作纳入办事处全年必达目标之中,分解到各个单位,并将环保目标纳入到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使环保工作任务横向明确到边,责任纵向落实到底。每年我街召开两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全街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提高领导的思想认识和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党工委、办事处将环保学习纳入到学习计划中,通过学习,班子成员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线,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追求可持续发展。每年6. 5世界环保日,各村、各社区都以横幅、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还坚持月末大扫除,领导干部带头清扫大街大道,整治背街后巷的卫生死角,身体力行宣传环保险。全街各中小学还定期不定期举行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学习掌握环保理论,参与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度。

三、突出工作重点,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几年来,我街在新农村建设、民营企业发展、城镇文明创建、招商引资四项工作中突出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一,突出新农村建设,创建生态家园。我们按照“致富门道清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将环保工作融入到农村家园建设试点之中,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全街新农村建设,努力创建生态家园。在致富门道上我们发展壮大林果产业,利用荒滩、河汊种植经济林,在丘陵岗地实施退耕还林,全街现有退耕还林1825.3 亩,经济林杨树15000亩,农民形象的称之为“绿色银行”;在基础设施上,我街大力实施改水改厕工程,目前,全街所有的村民吃的都是井水,有的用的是自来水,六个试点村村民使用上了卫生公厕,在***村、***村我们还组织农村修建了新式沼气池550口,节约了能源;在改变村容湾貌上,六个农村建设试点村都进行了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集中修建了一批垃圾池和牛栏。我们还指导农民进行合理施肥,少用化肥,多用农家肥。20xx年我们在全街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第二,治理工业污染源,发展循环经济。街党工委始终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发展工业的重要位置,狠抓污染源治理,关停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腾出环境空间和市场空间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十五”期间,我街先后关停了*******等六座砖厂,在********公司推行清洁生产,三家企业成为增产、节水、减污型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

第三,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我街通过开展“883”社区创建活动,对背街后巷卫生死角,下水管网进行了改造,20xx年新建了6个垃圾转运点,4座公厕,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通过社区市民学校教育和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提高了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第四,积极招商引资,引进环保型产业。在加快****发展、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过程中,党工委认识到,既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又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因此,我们严把环保关,大力引进环保型产业。20xx年,我们引进了*****有限公司,20xx年引进了****有限公司,给***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四、开展环境整治,维护人民利益

第8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一、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街道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文明创建总指挥、办事处主任为第一副总指挥、分管文明创建工作、城市管理市容卫生的街道领导为常务副总指挥,下设十一个专项工作组的创建指挥部。每季度定期组织召开一次文明创建工作会议,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整改措施,部署创建工作;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把文明创建列入社区“千分制”考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细化了任务,每半年组织人员对社区文明创建情况进行督导,针对检查中发现问题,限时抓好整改;三是经费保障到位。始终把文明创建经费列入街道年度预算,优先为文明创建提供经费保障,街道每年投入文明创建经费300万元,促进了文明创建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从狠抓综合整治入手,突出三项治理

一是抓违法建设治理。建立了违法建设网格管理机制,坚持社区巡查和城管中队巡查相结合,严格落实社区每周一汇报、街道每周一小结制度,及时了解辖区违法建设情况,专门建立违法建设档案资料。近年来,街道始终把违法建设整治作为美丽厦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组织城管、公安对辖区3万多平方米违法建设进行拆除,确保了违法建设零增长;二是抓占道经营治理。按照“宣传发动、教育引导、集中整治”的原则,组织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对居民群众投诉强烈的占道经营问题进行整治。2012年3月,街道把海天路作为整治试点,通过20天连续整治,及时取缔了海天路占道经营问题,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设置了执勤岗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3年不断扩大整治的范围,把整治延伸到南山路、东渡路。通过整治,街道辖区主干道占道经营得到全面遏制,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抓违章车辆治理。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宣传,印发了12万份《道路交通安全指南》等5种宣传单发放给居民群众。在12个主要路口安排交通督导员,通过播放文明交通语音提示,纠正了不文明交通行为。协调组织湖里派出所查处违法停放车辆15万部,非法营运摩托车3000部,组织施划停车位1400个,有效地缓解了停车难问题,确保了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三、从深化文明建设入手,建立三个平台

一是建立道德讲堂平台。在街道和18个社区建立道德讲堂,不断挖掘街道、社区身边助人为乐、敬老孝亲、爱岗敬业、见义勇为等方面好人好事,坚持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让居民群众可信可学,容易引起共鸣。道德讲堂不仅成为居民展示自我、传播文明道德的载体,而且是传递道德正能量的平台,有效地营造了学好人、当好人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文化活动平台。充分挖掘社区文化广场资源,以“幸福湖里・百姓乐”为平台,按照“重在搭建百姓舞台、重在群众广泛参与、重在发掘草根文化”的思路,坚持一年一主题、一月一展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激发居民群众积极参与、自娱自乐的热情,培养了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区的“草根明星”,让演出的人和观看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调动了居民群众的创作积极性,及时把反映街道经济建设成就、社会事业发展变化搬上舞台,让居民群众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三是建立思想教育平台。在社区建立了绿色网吧、少儿图书馆、家庭教育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法律讲座、行为引导等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让未成年人在娱乐中陶冶情操,增强道德观念。在康乐社区建立了“四点钟”学校,实现了“家长不在我们在,学校下班我接班”的目的,及时解决了孩子放学家人上班导致管理教育空白的问题,真正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第二课堂”。

第9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统筹;分类考核;优二进三

一、东山街道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举措

自江宁区“撤县设区”“撤镇设街”等新一轮区划调整以来,东山街道紧紧抓住南京主城南拓的发展机遇,合理规划街道空间布局,加速“优二进三”战略,进一步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有力提升了东山副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

1.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城镇化进程。编制完成的《南京市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研究》,提出了“顺应南延、主动北接、东拓西连”的空间发展策略,规划了“金带、绿廊、结纽中心、RBD网络”协调发展的最优化空间结构布局。金带,即地铁1号南延线,打造宜商宜居、东西连接的服务业发展金带,着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绿廊,即秦淮河及其蓝线范围的绿色景观长廊,着力打造发展房地产开发、游憩观光、休闲娱乐的现代服务业;结纽中心,即火车南站的岔路口地区及区委区政府所在的行政中心、杨家圩文化中心,着力打造集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工业制造、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为一体的都市区级核心;RBD网络,即分散在核心区周围各社区所形成的游憩商务区,着力打造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形式灵活的物流、集散、商贸服务区。围绕这一定位,近年来,东山街道不断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市区建设力度,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发展空间大幅拓展,东山副城的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2.促进工业转型,助推城市化进程。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确保城镇化有产业带动、工业化有城镇支撑。在推进街道工业发展上,坚持工业集中布局、优化工业结构的发展思路,规划成立了总面积为18平方公里的东山科创园。园区已入驻企业126家,初步集聚了智能电网、医药研发、新能源等特色主导产业,2012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1亿元,利税23.9亿元。一是打造园区核心区。在东山科创园规划核心范围内,成立“南京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以“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社区化、国际化”为建设标准和运营模式,致力于引进低碳、智能、总部、研发类产业。二是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围绕区重大产业项目、智能电网孵化器、“6+1”社区创业园等载体建设,开工建设“三创”载体35.1万平方米,其中投资6亿元的研发总部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投资8亿元的“6+1”总部载体项目2013年可交付使用。三是加快构筑人才高地。设立人才专项扶持资金,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重点围绕智能电网孵化器、高端商务办公、国际企业研发三大主导产业,聚焦龙头项目和关键人才,2012年引进培育研究生和副高职称以上人员23人,入选南京市“321引进计划”18人。实施产学研合作12项,申请专利640件,发明专利168件,授权专利369件。四是提高招商选资成效。锁定国内外500强企业、总部研发、集团商务办公和行业龙头企业,引进润景科技、南大苏富特、宝联国际等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4个,总投资110亿元。

3.推进三产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将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城市人口集聚、宜居的主要手段,全方位、多层次、近距离为市民提供商贸配套服务,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

(1)加速传统商业网点建设。依托旧城改造、道路拓宽新建、房地产开发及居民集中安置区建设,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基本形成了条条道路商业网点密布、各个小区周围商贸服务健全的格局,建成了温州商业街、中国女人街、东山步行街、竹山路电子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街道年注册新增的个体工商户达到2000户以上。

(2)大力发展大型商贸流通业。积极引进苏宁、五星等大型卖场进驻,建成众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金宝大市场等大型商贸集散中心,江宁万达广场、东山国际滨河街区等精品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

(3)着力推进房地产发展。引进绿地、万科、万达等房地产知名企业打造精品住宅项目,全力提升东山新市区宜居品质,商品房开盘均价都在1.2万元以上;建成南祥星际、石羊新寓、东麒佳苑等安置房,保障拆迁群众就地就近安置需求。

2012年,东山街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服务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8%,税收贡献额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0%,服务型街道优势彰显、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健全。在南京市镇街分类考核中,东山街道连续2年蝉联现代服务业主导型镇街第一名。

4.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城镇化进程。以保障和服务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建设,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居民,让更多的群众切实享受市民化待遇。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定期开展多批次、多形式、多工种的就业创业培训及岗位推介会,扩大居民的就业创业水平,提高工资性收入及经营性收入,街道所有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加快社区股份制改革,13个涉农社区年人均分红增收1800元以上;成立富民合作社,以拆迁居民闲置房源入股,保底分红,参股居民月收入超过18元/平方米。2012年,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5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400元,分别是2005年的2.7倍和2.5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对全街道1100多名困难群众,在生活补助、大病救助、学杂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救助。城乡居民低保应保尽保。农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年筹资标准达到560元/人,大病救助二次报销可达医疗费用的80%。配套资金4.1亿元,健全失地农民进社保的机制,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民可拿到400多元/月的养老金。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和谐、绿色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动力,抓住生态区和文明城区创建契机,加强东山城市长效化、常态化管理。深入开展村庄环境达标整治工作,目前辖区村庄达标率达95%以上。深入探索物业管理体制创新,积极筹备“两站一中心”建设,加强农民集中小区保洁、管理与服务,目前街道16个安置社区全部成立物业管理公司。

二、东山街道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近几年来,东山街道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经济社会运行压力也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

1.财政持续增收、收支平衡面临着收入减少与刚性支出增加同时叠加的压力。一方面,由于火车南站、京沪高铁、宁杭高速、南京市保障房等大型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拆迁或搬迁企业达150多家,街道工业企业由原来的500余家减少至300余家,税收减少1亿多元;另一方面,由于街道在园区建设、项目推进、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等刚性支出方面增长较快,财政压力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2.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着总量速度与结构质量的压力。一方面,东山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刚性约束,必须克服并扭转现代化整体进程落差与关键指标水平落差,发展速度不容放缓,发展质量必须提升。特别要突破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薄弱指标制约,需要在好字优先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发展态势,加快推进提速增效。另一方面,东山第三产业比重虽然超过50%,但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为新兴产业比重过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的现状。

3.城市发展面临着资源控制与环境约束的压力。随着东山街道的城市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集聚度将越来越强,在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城市环境的打造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强约束条件。一方面,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与资源控制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人口的集聚一定程度对环境又带来压力与破坏,城市环境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社会稳定面临着各种利益诉求的压力。现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改善了,但也出现了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矛盾多发的社会现象,一些人的心态失衡,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繁重。物业管理、劳资纠纷、工程款拖欠、动迁拆违、治乱整破等带来的新矛盾还会出现,给街道城市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三、东山街道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在今后的发展中,东山要紧扣“建设江苏创新型街道,打造苏南现代化示范街区、成为南京东南科技创新带上的重要一环”三大目标,坚持富民与强街同步谋划、经济与民生同步建设、生态与产业同步优化、城市与园区同步发展、个人与社会同步提升,努力把东山打造成江宁商务商贸的高端区、科技创新的前沿区、美丽生态的乐居区、新城建设的品质区、民主和谐的示范区。

1.创新创业增强活力。创新主要着眼于“强街”、创业主要着眼于“富民”,创新强街、创业富民,无疑将为东山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因此,要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等,推动东山街域经济全面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真正让想创业的人有机会、敢创业的人有舞台、能创业的人有作为。要推动创新载体建设,加快东山研发园建设,尽快形成集孵化、加速、中试为一体,人才、技术、项目等汇聚的创新空间。要加强人才引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重点招引“”、双创人才、“321”人才。要优化科技创业环境,全面落实市“科技九条”“创业七条”,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

2.转型升级增添动力。东山要按照现代化品质新城标志区定位,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打造幸福乐居生态品质新城区。一是举全街之力,积极推进东山老城有机更新、城市功能再造、商业业态提升,尽快形成与副城相匹配的商贸服务功能。推进万达购物中心等一批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运营,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东山经济的主力军。二是加快实施上坊片区城市化改造,推动副城向东部延伸拓展。三是加快工业“优二进三”,推动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在转型创新发展上力求更大突破,努力成为南京东南科技创新带上的重要一环。四是充分依托南部新城,加强培育形成新型城市功能,使东山真正成为高端商贸、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创意设计、金融、会展、总部研发等产业集聚新高地。

3.发展经济做强实力。要紧紧把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这个目标,加速东山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国际企业研发园全球化,到2015年街道公共财政收入力争进入全省前十强,在民生问题上做到有钱为民办实事。要加快实施壮村计划。以“6+1”、总部经济岛、总部楼宇等项目为载体,鼓励和引导社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社区自身造血能力。采取政策、项目倾斜等手段,重点加快滞后社区发展,用2-3年时间消灭500万收入以下社区,三分之一社区收入超1000万,三分之一社区收入超2000万,进一步加快社区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4.优化生态提升竞争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东山城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城镇环境。

(1)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按照“控制总量、削减存量、降低排量、腾出容量”的思路,铁腕治污、刚性降耗,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更加突出结构减排,加快推进“优二进三”“退城入园”,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企业。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节能降耗。

(2)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抢抓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东山香樟园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实施蓝天清水行动,深化工业污染、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治理力度。广泛开展绿色创建,建成一批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坚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严格考核奖惩。

5.改善民生凝聚民力。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打造文明和谐示范街道。

(1)促进居民持续增收。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积极做好就业、创业等各项富民工程,充分发挥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富民效益,高效运营富民经济合作社,不断创新富民途径,使农民更多地享有股金、租金、薪金。

(2)全面构建保障网络。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有机衔接的保障网,稳步有序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标准。落实好四个专项救助政策,通过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改善弱势群体生活。

(3)努力优化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上坊小学等一批校安工程建设。优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确保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坊二院精防大楼、东山敬老院等一批民生工程投入使用。

6.繁荣文化提高软实力。文化品位是一个城镇的灵魂所在。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东山丰厚的文化资源,并注入时代内涵,大力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塑造出具有东山特色的新时期城市精神,让崇文尚德成为东山居民高度自觉的价值追求。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志愿服务,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培育向真、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扎实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多姿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加快构建完善覆盖东山、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宽松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东山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增强东山城市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袁奇峰.南京市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研究[Z].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2006.

[2]徐峰.论大都市郊区的城市化道路[J].江汉论坛,2011(12).

[3]张勇.论我国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实践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