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

第1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文化;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能力

高等教育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近年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土木工程领域,高等教育的教学只是为了培养一些土木工程所需的专业项目,如绘画、测量等,这还不够。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结构意识,这是高级专家、工艺人员和工匠之间的区别。

1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一直是放在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效果远远低于预期。建立学生的综合能力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或是了解得不充分,基础理论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主观创造有机结合成为一个体,知识学了过后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大多学生解决能力弱,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深度差距逐渐成为问题。缺乏独立的判断和分析,缺乏坚定的主见。

2问题所在的原因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出现知识不融汇贯通。其次:基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材料,同时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一条纽带。如“数学”学得不好就会导致、物理、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建筑材料、等专业课程受到影响。然后:就目前的独立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边缘化,因此:这不是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学习目标。最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一般遇到困难不是逃避就是找各种借口推脱,从而并没有积极将书本文字所表达的专业技能转化成为实践技能。

3解决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脱节,教学过程基础课程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加强三者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1)充分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必须在课程开始前老师要对专业进行介绍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概念,为未来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掌握,让学生了解每个课程的专业特点和关系。由于学生尚未联系专业知识,专业介绍应加深学生的专业印象,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土木工程的引进是怎样的一个课程,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认真对待。(2)紧密联系专业特点讲授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扩大专业水平所必需的。虽然每个专业的基础课都有专门的课程,然而课程本身就是自己组建的。各种专业课程作为专业知识的载体。这些课程应该被教授专业不应该被遗弃。土木工程有自己的专长,它每天都在研究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和触到的真正的建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的东西,如房屋,桥梁,道路,铁路,隧道,柱子,桌椅都不是抽象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在课堂上连接专业功能的一个例子。例如,结构力学是机械或采矿工程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然而在土木工程专业中也同样被学习。工程力学在土木工程中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专门课程学习前掌握基本理论。例如,在结构力学中,它们都是分布式的简单的支撑梁在负载下,如果教学过程没有注意到和专业的特点在这方面,学生需要学习一个简单的力学课题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导到教室,使他们可以让学生众所周知这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维有很大帮助帮和提升。只有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功能才能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专业课程的意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使它们能够更好的融合,从而达到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目标。(3)加强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首先:土木工程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大量的力学,且理论性很强,所以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呢?笔者认为为了整合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可以用适合的方式全面调整移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和动机。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介绍专业特色,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土木知识在商业上的价值,让他们学习的目的得到加强,同时指导和鼓励学生使用专业基础学习分析和理解你周围的建筑物和事物,并避免它们过多繁琐的练习。学习专业课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知识导向,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主要是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并认为他们的努力获得了良好的回报,成就感促使学生学习倡议和动机非常重要。

4加强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和实习,老师都应该要求学生将知识放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结合专业特色。总结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在大学四年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你才能培养“基础厚,专业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5总结

高校应该侧重对学生的培养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受到工程师素质基础训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在土木、交通、水利等行业胜任工程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数学、力学、结构工程等基本理论,具有建筑材料、地基基础、房屋结构、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经济等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结构试验与检测、计算机应用和外语等基本技能;获得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训练,具备一般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管理的能力,以及对土木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开展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这才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党玲博,王建亮.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06(22).

[2]黄伟.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与学生学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第2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1优化课程体系

第一,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等专业合并设置成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专业基础课进行了拓宽,对办学条件和学生素质的要求更高。办学条件和生源较好的学校采取完全打通的课程体系,即要求专业课程学习能涉及较宽的范围;大多数一般高等学校采取的是“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即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土木工程中某一类工程对象,并修习其他工程对象的若干课程,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工程、路桥工程、城市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从技术角度而言,土木工程主要的任务是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因此,无论完全打通还是“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都需要突出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形成“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良好的力学知识、结构设计理论为基础,可以轻易地变换工程对象。第二,建立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多层次实践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至少包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可能应用较为实用的软件。我校在实习实践环节进行了许多尝试,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成综合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末和第7学期初(含暑假时间),实习时间在12周以上。这段时间往往也是施工企业的用工高峰,这种方式深受施工单位的欢迎,学生在近3个月的实习中,也能对施工企业的各项工作有较全面的了解,效果较好。第三,开设专业知识讲座。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等高难度结构的大量出现,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新技术不断涌现,规范对于这些新技术的总结及汇总是滞后的,教材也不能及时反映这些新技术。因此,聘请土木工程各领域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需求,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第四,探索毕业设计新模式。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能进行资料的调研和加工,能正确运用工具书,掌握有关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能遵守纪律,善于与他人合作。为更好地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我校在毕业设计模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在第6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由同一老师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及科研活动。在实习过程中,积累毕业设计所需的前期资料,也可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出毕业设计课题。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取得的效果较好。

2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等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行业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3]。我校近些年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建立了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取得了一定效果。第一,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工艺性、综合性实验,突出理论结合实践;另一方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紧密合作,进行现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开展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较高,要兼具较强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其强调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在工程单位工作过的教师一般具备这种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我校以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基础,鼓励年轻教师到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及其他企业学习,熟悉工程实际;并鼓励年轻老师加强自学,以国家注册工程师考试为契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措施,一部分年轻老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创新素质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此外,还聘请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及其他土木工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我校兼职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办科技企业。我校长期与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湘潭市设计院等企业进行合作,并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基地每年可接纳大量学生实习实训,学生进入工程生产领域,得到生产实践锻炼,获得了较好的职业训练。此外,我校依靠教师技术力量成立了混凝土研究所、检测公司、监理公司等科技企业,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撰写案例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和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精选案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统筹兼顾,案例应具有代表性。通常一个案例包含的知识点与几门专业课相关,比如2009年上海发生的高楼整体倒塌的工程事故,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地基基础、工程地质等课程中均可作为案例。因此,应根据所讲授的理论课程选择案例,并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炼案例情节,要有启发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本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介绍案例。介绍案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将学生引到实践情境中。根据教学条件和案例的特点,可把案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并收集相关知识,为分析案例做好准备;也可在课堂上播放工程案例的录像或PPT等,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如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到现场体验,这种方式的印象最为深刻,有助于案例的分析,但组织起来的难度也最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介绍案例,都应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课堂气氛活跃,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第三,分析案例。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由易到难,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出所学知识,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分析案例时,可根据案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争议较大的案例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对中心问题较为明确的案例,可由学生担任主讲进行分析;如某个案例涉及多方参与,还可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解答和帮助,按预定的教学目的进行,逐步揭示工程案例中所蕴含的理论实质。第四,应用理论和总结归纳。在分析案例并得出相关理论后,可反过来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案例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从多角度提出一些新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及相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进行评论,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相互呼应,这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4双导师制

第3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观赏树木;教学;实践

观赏树木学是高职院校园林及园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掌握各类树木的形态识别、生态习性、观赏价值、园林用途,了解树木的繁殖及栽培养护知识。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学校与园林单位联合,采取多种实践形式和教学方法,以树木识别为基础,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树木的习性、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1 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安排:首先介绍观赏树木的分类、植物形态识别基本知识;然后根据当地树木物候变化,依次识别不同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外观特征;对于同一种树木,需要结合多环境条件、多种年龄进行识别,环境、生长状况的变化,有利于更好地辨识和掌握树木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观赏特性、园林应用等;最后讲授总论内容,对不同类型树木的习性、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进行归纳、分类。

课程学习要求:识别园林中常见观赏树木150种;掌握常见树木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熟悉国内外引种的观赏价值高、正在推广的树木新品种;认识当地的乡土树木资源;了解常用树木的历史文化、繁殖方法、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知识。

2 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将总论与各论内容重置,即先各论树木识别,后总论概括与整理;总论章节采取实例法、归类法等形式,变泛泛抽象的理论讲授为实践的总结和整理过程;室外课堂讲授、树木材料采集,室内课堂查阅教材、鉴定、整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课堂考评老师及其他同学,逐步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自我发现能力;专业知识材料及标本的查阅、收集方法的介绍和实践,养成良好的知识积累和自我学习习惯。

3 教学与实践的具体安排与实施

3.1 第一学期教学与实践的安排:早春开学后,简单介绍观赏树木的分类、树木形态识别基本知识,后期根据树木物候期安排树木各论的学习,采取集中实习与平时实践结合的方法。具体安排如下:

3.1.1 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期初课程内容有:常绿针叶树种的识别、早春树木发芽前的冬态识别、树木发芽期的观察与识别。学期中后期内容有,3-7月份开花树木的识别,采取室外讲授,并采集枝条及花朵等,课堂鉴定、整理树木资料,并整理标本,要求每人一份。室外讲授应该有很强的季节性,采取分次、分地点进行。同一种树木,因为地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年龄及生长发育的差异,形态特征有较大变化,进行多重比较、识别后,能极大提高树木的识别与记忆。

3.1.2 教学实践的其他形式

通过实地调查、材料收集、标本整理,得到烟台市城市园林树木种类、周边山上乡土树种计,每位同学利用自己的树木标本和说明,建立烟台市树木资料信息库。

3.2 第二学期教学与实践的安排,主要学习内容为结合总论学习,对定型稳定期树木的形态识别、种子鉴别、树形欣赏、园林应用等进一步认定;对采集的标本整理、归类,统一进行认定、评判、打分。具体教学与实践工作如下:

3.2.1 课堂教学与实践

室外进行秋季果实的识别,对不同树木果实从色彩、性状上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分类记忆。另外对部分树木种子,待成熟后及时采集、处理、低温沙藏,了解北方休眠树木种子发芽特性。

把总论学习结合到课堂中,即总论中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观赏价值、园林应用等章节,可根据校园及常见树木的生长环境、生长发育的状况来分析判断,该树木的习性要求,如学校建筑物北侧的龙柏、珍珠梅生长良好,说明其具有极强的耐阴能力,而锦鸡儿、贴梗海棠生长不良,说明其耐阴能力较差,不适宜种植遮荫环境;根据树木枝条粗细、长短、分枝、分蘖等特点,了解树木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树形状况;对树木不同时期的观赏价值,进行评判;对不同树木栽植的环境与植物配置,给人的美感如何?与周围环境格调的协调性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分析和总结。

加强各类树木的归类总结工作,即树木类型及常见种类归类,主要有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大灌木、中灌木、小灌木、地被、藤本等类型;不同类型树木生长发育观察;生态习性比较及归类,如耐阴、耐旱、耐水湿、抗污染等;不同观赏性状归类,如树形、叶色、质感等;不同园林用途归类,如孤赏树、行道树、庭荫树、花灌木、地被、垂直绿化、绿篱、造型等;不同季节开花树木归类,包括早春至秋季以及花期不同;不同花色树木归类,等等。

3.2.2 集中教学实习

分别在9月中旬、10月上中旬、11月中旬、12月中下旬时间,实习地点主要在当地大型苗圃基地、学校、公园、城市不同的功能区,以及学校图书馆及电脑查阅等,观察及记载内容为不同树木秋梢生长、不同树木的种子、秋色叶变化、树木落叶后的树体结构、查阅资料等,采取教师带队指导,以及学生自己调查形式相结合,如采取分小组对城市不同绿地类型中树木种类进行调查、整理,对不同树种应用的场所及生长状况调查。另外,为了更好了解掌握树木的园林观赏及应用,与设计单位人员建立密切合作,通过2-3次讲解不同绿地类型植物景观施工图,与现场树木一对一结合,加深对树木观赏特性识别;同时,根据图纸及现场树木配置、造景形式的对比分析,理解总论中关于城市树种规划的原则和内容、树木配置及园林应用章节内容;并且认清施工现场工程苗、成龄树的景观差异,对后期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开设,做好铺垫和感性认识。

4 结语

如何能识别观赏树木、掌握树木的习性及观赏特性,最重要的是在于日复一日的积累。根据树木物候的变化,先识别,再分类总结;室外讲授,室内识别鉴定;结合集中实习、施工图纸与现场调查总结,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当地常见园林树木、郊区山上分布的乡土树种,掌握常见园林树木的识别要点、生态习性、观赏性状、园林用途等;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养成再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良好习惯,增强同学们对树木以及大自然的爱好和兴趣。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把对观赏树木的学习、考试,变为对观赏树木及大自然的热爱,把花花草草变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把随时随地的树木识别作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了主观能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燕. 花卉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 科教文汇,2006,11:137.

[2]张学军.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J]. 山西建筑,2007,33(22):351.

[3]祝朋芳. 《花卉育种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83-685.

[4]李银华. 适于我国北方秋季观叶和观果类园林绿化树木[J]. 河北林业科技,2005,4:172.

[5]李作文. 园林地被植物的选择与应用[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1-251.

[6]周道瑛. 园林种植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1-40.

[7]卢圣. 植物造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65-111.

第4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土木工程施工;教学;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个比较基础性的课程,但是其涉及到的知识面却又比较广,单从专业学科的考量范围来讲,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涉及到地理知识、数学的运用知识、以及物理力W等知识都比较多。随着新时代对土木工程人才能力的需求的逐步提升,教学体系和环境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教学难点也逐步增多,就需要我们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思维更新,进行课程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对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新思路做了一些探讨。

一、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法

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把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将“互联网+”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将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几个问题:(1)理论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对工地现场生产活动缺乏直观认识;(2)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教师难以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追踪和评价;(3)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沟通困难,成果难以共享。

将“互联网+”理念运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比如:扬州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发了“赞学网”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实时共享平台,通过个人APP 手机终端,将每个人的实习情况实时传输到互联网络,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整合,学生可以实现线上共享、交流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实时指导、评价和评分。该平台将每个学生的实习内容量化评分,引入竞争排名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平台的应用把施工现场搬进网络,让学生通过实习去认识工程、体验施工、获取经验、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养,解决了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遗憾的是该平台只运用于解决生产实习资源共享和成绩评价问题,而理论教学环节问题并没有解决。部分高校教师也在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不定期一些工程实际案例等资料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但由于资源过于碎片化、优质资源匮乏及缺乏教师评价环节而难以为继。

因此,将“互联网+”理念运用于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开发一个教学app,这个系统将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论坛四个环节,这在技术上应该不是难题,难题在于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获取、制作、整理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慕课、微课,也可以是现场直播等形式。比如在讲解施工进度计划时如果通过软件在线直播工地现场生产例会,学生就会对该知识点获得比较直观的认识。建立和完善这个平台,对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有效的。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以互动为主,通常配备课堂提问、答疑、讨论、学生讲教师提问等灵活的方式,这种交互也可以借助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方式来实现,主要目的是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高效,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开放式教学是通过将单一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的自学活动,自学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到科学研究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建筑工地、参加工地建设、参加应用性的结构设计、举行课外作品竞赛活动等。

例如,教师为全班学生准备不同的施工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兴趣小组,小组内推选小组长进行组织协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对本次课程所学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工艺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和全面的总结,并提出本小组对该技术或工艺的学习心得或者今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之后,每组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推选1名组员以论文报告的形式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学生讨论的成果和课堂具体表现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实现同组学生分工协作,不同小组之间良性竞争。

三、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璐,张文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01).

第5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 实习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1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结构形式和新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以及新的建筑材料,这就对土木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基建队伍中的高素质技术管理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很难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高校要加快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试点学校。作者结合自己土木工程教学的经历,将在下文对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发表几点浅见。

1 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习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最为活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偏弱,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由于在联系实习工地时要选择有代表性工种的实习工地,而工程项目涉及的工种多且复杂,所以很难联系到具有全部工种工程的实习工地。另外,有很多工地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因为学生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保证学生安全又是重中之重,还耽误施工作业,学校又不能以行政命令形式强制施工单位接受,所以学生实习越来越困难。

1.2 学生实习的集中安排与实习内容脱节

传统的教学计划一般将实习集中安排在学期初或学期末或某一集中时间段,而没有考虑工程的实际状况。由于工程项目受到项目规划、工程规模、复杂程度、施工条件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实习期间所面临的工程状况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实习内容上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另外,学生实习的时间一般是1~4周,而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漫长,在这段实习时间里学生只能了解到整个工程的一个或几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总体了解,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就不理想。

1.3 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而教师的数量相对来说较少,对于外出实习,老师们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另外,实习带队老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往往是领着学生走马观花的简单看看,再加上学生本身对实习不重视,因此使实习效果不理想。

1.4 实习经费不足

实习教学计划是在实习经费充足的前提下制定的,而目前高校实习经费不足已成共性问题。由于学校对人均实习经费的投入标准,多年不发生变化,因此,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物价大幅上涨,校外实习基地的住宿费、餐饮费也随之上涨的情况。现有的实习经费只能勉强维持在本地实习,如果到外地实习,差旅费、住宿费等开支成倍增长,经费缺口很大。因此,为了节省经费,很多学校不顾实习效果,改变实习地点,甚至减少实习次数,缩短实习时间,将实习改为参观等,这些做法与提高教学质量是背道而驰的[1]。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实习经费短缺,致使高校无法执行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教学内容。不管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统统都安排成了认识实习,找几个点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就算实习了。

1.5 实习成绩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

一般来说,我们对学生的实习成绩依据出勤情况、现场表现(主要是遵守纪律情况)和提交的实习成果(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回执单等材料)等方面内容进行成绩评定,这样往往会有主观性、片面性和模糊性,对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的评定存在较大偏差。

2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弊端,作者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实习教学环节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

2.1 完善实习教学大纲,因地制宜制定实习计划

把实纲中的实习性质与目的、“实习内容与方式、实习要求、实习考核”及“实习纪律”等方面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的改变实习计划,这样可提高实习教学效率。比如认识实习的性质与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土木工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能够起到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这种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老师统一讲解,效果会好些,效率也会高些。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实习的性质与目的不同于认识实习,很显然就不能采取此种方式,在保证教学计划完整性的同时,需打破学期与假期的界限,在教学计划和实习方式上做相应的改革。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4周,安排在七学期初。作者提出改变这种实习方式,将生产实习的4周时间分解为2+2形式,前面的2周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实习工地以学生自主联系为主,以老师介绍或组织为辅,后2周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中,由主讲施工的老师负责,另外安排适当的老师协助,从而进行实习活动,这2周的实习学时可计入施工课程的总学时,这样安排有助于教学计划的统筹安排。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目前是3周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初,作者提出安排在第七学期末,以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基地为主,利用寒假时间,参与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毕业设计和就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2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实习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为实习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证明,临时联系实习工地对实习教学任务的布置、施工单位在实习中作用的发挥以及安全防范等相关问题均会造成被动的效果[3]。建议院系在保持与项目部联系实习基地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索与承包总公司签约实习基地。比如可以在与总公司或项目部谈判签约时,将人才输送和联合培养(比如工程硕士培养)与基地建设挂钩。在双赢的价值理念下,更好地推进实习基地建设。院系派专人经常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单位联系,争取支持,获取建设项目信息,为实习场地的选择以及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提供充分信息。总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及动态的社会化施工现场资源可以相互补充,以构建稳定连续而又全方位的实习教学场地[2]。

2.3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教师是实习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实习正常运行、发挥效能的关键。许多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较丰富的理论水平,可塑性很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辟通道,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转化。鼓励指导教师“走出去”,经常到企业去汲取营养,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社会兼职以及和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老师在和基地施工术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脱离的地方,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技术难题[3]。

2.4 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实习教学

现场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因为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很多施工工艺在工程中是比较少见或难见的。有些施工机械、施工原理,施工过程,指导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典型工地照片、特殊施工工艺录像、施工方法动画的形式予以介绍,这种方法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全天候地展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提取某一施工工艺原理和施工工序的细节,以完善学生实习的内容。

2.5 改变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习考核方式是依据考勤、表现和成果,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习状态。作者提议在考察出勤、表现和成果的基础上,增加实习答辩环节,这样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实习的收获,以及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以及能力上是否得到锻炼、创新意识是否得到提高,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将实习教学从“感性认识”引导到“感性认识+能力培养”的道路上来[4]。

3 结语

实习教学是卓越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育模式,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高等教育最活跃的教学环节,同时又是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实习教学方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机制建设和创新,把实习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向着满足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新华.搞好工科实习,提高教学质量[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Zl):118-119.

[2] 陈洪根,薛静.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J].研究生工作通讯: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2004(3):27-32.

第6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我国正积极倡议推动的“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全新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该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也为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出全新考验。据目前测算,“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随着“一带一路”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未来将面临诸多国际大型土建工程,需要大量的扎实专业基础、精通国际通用语言的专业技术人员[1]。然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时,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即教师只是讲解文章当中的词汇、语法以及长难句,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并不大,且与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英语应用相差较大,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2-3]。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在新战略下,为我国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4]。

2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以中国周边国家为主要辐射对象,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澳洲及美洲。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官方语言为英语,且依据国际工程行业惯例,要求相关工程材料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必须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同时,由于融入国际化工程项目,要求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国际工程人员交流,对于技术人员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样提出高要求;因此,在“一带一路”、“十三五”创新驱动创新国家战略的新形势驱动下,对于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也提出新的考验。如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培养人才能够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整体要求,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大型工程建设,将有力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影响提升[5]。达到以上目的的重要一环,即在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根据“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要求,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本科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全新挑战:(1)要求学生具有娴熟英语沟通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包括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两大主题,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6]。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深入推进,可预见,未来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型工程,而进行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等,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娴熟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够与国外相关政府、企业、社会团队展开广泛沟通;能够与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工程队伍、当地居民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解决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应该是我们未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的新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7]。(2)要求具有过硬国际专业术语掌握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要求所有参与其中企业走出国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发展思路与眼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在国际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唯有掌握过硬本领与创新成果,对于国际专业术语清晰并能灵活应用,在进行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方面方能在国际化战略中站稳脚跟[8];故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而言,要求我们在传授本专业知识同时,有意识地培养本科生对于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的重点培训、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进行较为系统训练,达到可熟练掌握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表达,可轻松阅读相关行业标书、行业规范及工程资料的能力。(3)要求具有适应国际化行业标准及规则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故对于参与其中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适应国际化行业标准的基本能力,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则要有所耳闻,并能尽快适应,培养一批精通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科院校的当务之急[9]。此外,国际化工程不同于国内工程项目,其管理模式、工作方式、依据标准均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若能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本科教育过程就有意识贯穿国际化标准的知识讲解,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尽快融入国际化战略大有裨益。以上三个全新挑战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思考,如何优化现有教学方式,如何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如何探索培养学生适应国际化能力,均为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新问题。此次教改的探索研究就是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培养导向,针对以上三大问题,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模式,拟对现有教学模式展开深入改革、优化,拟通过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内容优化等方式,使得土木工程本科生能够适应目前新形势需要,成为更受社会欢迎、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

3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改革探索

3.1教学目标

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以国际化工程认知为核心、以综合能力为考核目标,并依据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不适应新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形势现实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探索考核机制。在教学大纲方面,强调国际化趋势,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化、专业化及标准化。在教学体系方面,设定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英文授课模块、软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三个模块,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工程能力所服务,即具有一般的英文交际能力、扎实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应变能力,同时,提出适应于现有新战略的考核模式,改革考核目标,深入能力培养,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2教学内容分解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大纲,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3轮期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并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整体导向,开展了以下主要教学方式的研究工作:(1)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要求,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改进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大纲,站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国际化整体战略和视野的角度,对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整体优化,强调国际化趋势,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化、专业化及标准化[10]。具体体现在:①在“培养目标”一栏更加明确专业英语培养的实用性目标,增补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熟练阅读国际土建工程标书、公文及工程资料等,强调其学习专业不仅服务专业文献阅读,同时服务于工程实践国际化趋势。②对于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实现与国际工程领域通用词汇进行整体对接,确保所学词汇是国际上正在广泛应用的词汇,而非冷僻或Chinglish。使得学生能通过本专业课程学习可方便理解国际土建工程常用专业词汇。③进一步整理国外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明确国外本科生如何逐步学习专业化词汇、短语及习惯性工程表述等方法,并用于所在教学团队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学习,使得学生所学可达到国际标准化程度。④组织订阅本行业国际化规范、标准(如ISRM国际标准、IAEG国际标准、EUR2009欧洲土木规范、ASCE美国土木规范等),并将诸类规范、标准作为教学大纲参考书目或资料,要求学生有条件系统阅读、学习,并尽可能提交阅读体会等。(2)以国际化工程认知为核心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目前现有教学模式,通过融入新的国际化战略导向思路,初步考虑通过建立起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模块、软技能模块三大课程设置改革,实现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系统学习。其中,三个模块在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这三个模块均为服务于国际化战略的新形势,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工程能力所服务,即具有一般的英文交际能力、扎实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主要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英文能力,包含了英文基础听、说、读、写能力。在从事国际化工程实践时,能够自主应对各种常规的交际问题,故除了大学生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基础课程前期学习外,需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后多阅读、收看关于土木工程领域的介绍性资料、视频报道、纪录片等[11],如BBC频道的《SuperEngineering》、Discovery频道的《BuildingsandLife》,CCTV纪录频道的《OneRoad,OneBelt》等,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阅读体会撰写,并在课堂用英语讲解,提升整体学习兴趣与基础感知。②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模块主要针对具体所学专业的具体专业知识,比如边坡工程防护知识、基坑工程稳定性计算知识、隧道工程支护知识等,但区别于原有教学体系的是,该模块要求尽可能引入针对性国际化工程案例,通过采用PPT、视频,工程资料英文施工图、设计任务书、国际工程招投标合同书、专门技术咨询广告及外籍专家访谈等结合形式[12],使得本科生具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第一手英文专业知识资料,训练国际化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③软技能模块则是为培养情境实践能力而设计,这是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核心部分,强调学生结合具体国际化工程问题的解决技巧和能力的掌握,包括工程领域以外的沟通协调能力。这类教学模块要求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配合,初步考虑采用邀请具有丰富国际化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并配合授课教师综合展开,通过讲解其在国外工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通过专业或沟通整体解决,这一模块也是对任课教师要求最高的一个模块。(3)以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考核机制探索。考核目标是指给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提供所需要的评价标准,以便客观地讨论、监督、衡量绩效。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考核目标为:①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②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现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③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④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基于“一带一路”、“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考虑第②、③条的要求实际上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的改革,通过以下思路实现:①增加课堂训练的考核占比;在不违反学校对于考查课程的考核比例设置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平时学生表现成绩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及口语表达等,达到实用训练目标,同时增加课堂实际效果。②降低最终考试成绩占比;通过恰当压缩考试分数占比,给学生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学习,而非重点突击,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最终目的。③实战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来引导学生讨论[13],在考试内容设置上,以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课程考核大纲,重点强调学生的实战能力,初步考虑将工程标书、规范标准等里面的专业词汇进行识记、核心段落进行翻译,实用化的工程项目报告核心内容进行整理等,以达到实战能力的提升。

4现阶段的教学效果分析

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形势,从2016年开始,笔者所在团队带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已有意识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背景、目的以及该战略对于本科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给予了较为系统地学习,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该战略的新动向,创造条件进行专业英语的全面、系统学习;经各位老师的初步努力,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4个专业方向通过率从2016年的82.5%升至2018年的97%;到课率较之2016年的85%到2018年全勤出席,反映出学生对于该课程新模式的认可度大大提升。此外,在课堂中采用了搜集到的我国参与的国际化工程项目标书2份、勘察报告1份、设计报告及图集1份、施工资料及施工图集2份、施工组织报告1份,所有这些材料均用英语编写,且完全来自工程一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与讲授意义。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笔者穿插所讲主题内容,将这些材料对照所学专业英语讲授,并要求学生对英文版工程资料进行翻译,并一起分析其与国内工程材料的差异性。同时,笔者积极结合我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与国外来华任课教师的深入交流,学习国外大学开展专业教学的好的模式与方法,积极探索更为适应新形势的课程教学模式,并邀请外教深入课堂指导课程教学。经对学生调研反映:课堂内容生动、学习针对性强、资料丰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通过采用以上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得以充分调动,上课变得更为轻松,而同时学生的吸收能力也得到较好提升。同时,由于认识到该课程重要性,也乐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深入钻研该课程知识。当然,笔者团队深知如何系统、全面凝练新的教学模式、形成稳定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以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要求,应是笔者所在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国内从事该课程教学教师的一致追求。

第7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国内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大多数相关研究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三个方面来予以解释;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三个方面来解释,而众多研究者认为,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实现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范明、安戈锋从劳动力市场结构与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失业原因,并相应从政府调控与教育结构构建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王霆,曾湘泉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对于解决措施方面,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明晰和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信号”这一措施。以上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研究都给出了一定的科学原因及解决措施,但对于土木工程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很少有从结构性失业这一方面进行分析。为明晰现阶段我国本科毕业生,尤其是土木工程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用人单位为对象,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并通过分析比较在校生所认为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实际需要的毕业生素质的差异,研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矛盾,找到一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土木本科生就业的途径。

2.土木工程专业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面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从事土木工程教育的专业教师及用人单位人员等共420余人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通过现场发卷和网上调查,分析整理结果如下。2.1毕业生知识运用能力在毕业生知识运用能力方面,仅5.6%毕业生中对知识运用很熟悉;72.9%毕业生了解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甚至有部分毕业生没听说过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可见大学生并不能很好运用所学知识,在校时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2.2专业教师及招聘单位人员对土木工程大学生的看法62%招聘单位人员认为土木专业毕业生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实践经验,而且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运用。大学生具体素质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不诚实、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分别有74%、80%、64%的人认为大学生对这三方面有严重的不足,而57%的人认为大学生进取心不足。

2.3在校土木工程学生对工作需求素质的认识46%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工作经验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因素,而仅有11%的人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太高。可见大部分在校生能意识到“找工作难”的根源不在于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在于工作经验,这为其在校期间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驱动力。但也要看到,仍有超过30%的学生并没有看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而是将就业难归因于企业和社会。

3.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3.1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原因由上述分析可知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超出了实际高度,对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待遇、社会地位等要求不切实际,就业取向“功利化”,不愿到生产、工作、管理的第一线。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家庭物质条件较为优越,而家庭给予的挫折教育、团队合作教育等相对较少,故独立性、动手能力较差,也不太能吃苦。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一道当代本科生在土木工程这个工作环境相对来说较为艰苦的行业就业的心理坎。

3.2高校教学存在的弊端首先,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多数高校实验器材的人均拥有台套数偏少、实验课课时较少、演示式实验与开放性实验比例不协调,实习基地较少甚至没有,致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另外,在教学理念上,仍有不少高校没有注重对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只重视土木工程所需的工科课程传授的培养模式,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自强自立的品质,或者有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不足。3.3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首先,由行政主导的评估、评审,必然会被高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高校教师考核制度为教师能力的提升指明方向,为高校发展自身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在价值取向以及考核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考核重量不重质,导致忽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及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的提高。其次,政府部门对高校实验、实习投入经费没有进行较硬性合理的规定,一些高校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限制了土木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4.解决措施探讨

4.1学校是解决问题的直接动力

4.1.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1)增加实验设备台数,适当增加实验课课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购置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应用软件,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4.1.2进行校企联合并加强教师培训力度(1)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本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授课或讲座,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顺利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2)鼓励青年教师到工程设计、施工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的进修和学术会议,以及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

4.2政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在评判高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考察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另外,应加大对土木生实习环节的支持力度,对积极接收实习生的用人单位给予实际的支持,帮助学校与建筑公司、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3土木生应主动提升自我素质(1)认真学好专业课程、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掌握工程测量、能看懂施工图纸,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让自己成为一个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竞赛,如全国力学竞赛等,提高创新能力。(3)软实力方面要增强表达能力,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并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5.结语

第8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37-02

一、引言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土木工程专业性质为技术应用型学科,研究对象是实际工程简化后的模型,理论体系是源自于实践,反之又通过总结、提炼、创新来指导实践。土木工程实践性教学以“技能训练—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为主线,通过工程实践来增加学生的工程实感,巩固和拓展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来讲,教学模式通常是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采用班级为单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学习模式,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讲课的内容,课上通过多媒体PPT学习和记录学习要点,师生互动、答疑和课后普通作业以及大作业等几个重要方面。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个高校间相差不大,主要包括:实验室教学、针对实际工程而设计的课程设计、暑假的生产实习环节和大四的毕业设计等。基于我国高校多年的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反馈分析表明:50%以上的实践性教学存在弊端或不足,主要体现在某些高校数年重复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中结合工程实际不够,题目重复率高,过分依赖已出版的设计示例等,缺乏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性的设计。此外,实验课课时少,实验室仅在实验课对学生开放,缺乏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生产实习基本等同于观摩,学生难以直接参与工地劳动和管理工作;认识实习基本是1~2天,也没能达到令学生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基本常识。因此,如何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如何确保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和质量,使该专业学生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能力和基本的研究开发能力,一直是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从激励机制的建立、项目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等多个方面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实现模式

1.通过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均具备较强理论知识,但却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思想和能力。目前的评价体系中过分机械地套用美国和欧洲的评价模式,主要考核教师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纵向科研项目,而对于纵向科研的完成情况缺乏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标准,更谈不上全面的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还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各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直接从校园出来的青年教师定期地去对口的设计院、施工单位或监理公司等单位进行一年以上的挂职训练,通过参与企业单位的重大工程项目,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培养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良性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学科的发展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作者深有感会。作者曾在对口的设计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对土木工程的实践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改进:将工程实践与所承担的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面向实际,更多地采用工程实际案例分析。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纯课堂讲授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在我校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切实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作者总结如下途径:①加强实验课、讨论课教学辅助地位。实验课和讨论课均宜以小组方式进行,根据设定的题目或者学生基于所学的内容自己选定题目,由学生自由分组,通过文献查阅,多媒体制作、课堂演讲、师生提问和共同讨论等一系列过程,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尤其是重要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此外,专题讨论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报告写作与演示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等。而为了突显此类课程重要性,可将所取得的成绩纳入综合成绩评分标准中。通过不同小组学生的学习,可使学生自身获得在土木工程领域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②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真正做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检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于理论基础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程度的重要指标,可结合教学和企业生产的需要,安排在工程实践中由实习单位拟定,题目为真实的工程项目。学生的设计工作可直接为企业服务。而企业工程实例可提供最真实的数据、直观的检验标准等。我国高校正在逐步吸取西方著名高校的经验。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与企业在工程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甚至高校的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单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由过去学校统一安排的模式正走向自己联系、中外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甚至有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单位的工程设计实践。这将有利于企业选拔合适的人才对象,也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③工程实践教学。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落实到实处。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必须进入工地现场,虚心向工程师学习,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参加土木工程的全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工地一般生产情况,了解生产的基本工艺过程和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写出实习报告,由实习单位给出鉴定,交学校实践指导小组审查后方可通过。在中外培养和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实践环节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全过程的考核和反馈。此外,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均安排综合性大作业或设计,以增加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其适应土木工程高度综合性的特点。课外还可持之以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结构设计竞赛活动。

3.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学法。项目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使传统的被动教学通过项目自身的溶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挑战,有利于形成师生双向主动的教学模式。项目实施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确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而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实践,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深入研究项目要求,努力实现项目目标。项目与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探索工程实例,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工程结构意识,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以教师为“先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土木工程的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形成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体系。

4.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最早是西方国家对某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人员实行的一种准入控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实践证明,它有助于统一工程专业人员的水平,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及能力。这里以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为例。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考试包括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及注册岩土师等,注册土木工程师的考试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不仅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还包括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更有如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土力学及地基基础、钢结构、土木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的内容。上述土木工程课程庞杂,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通过引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可以实现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学生学习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检验的标准。

三、结语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树立学生实际工程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同时又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出发,探讨其实现模式,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促进教学改革向着满足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有用的土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洁群.略论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7(3):8-10.

[2]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教学实践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124-126.

[3]徐秀维.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161.

第9篇:土木认识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与其他专业相比,土木工程专业更具实践性。实践教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重要。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必须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确保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集实践性、社会性及群体性为一体,其培养目标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为此,除了需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士[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学生接受专业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能力也会有所增长,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实践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自然就会深入学习,不断进行创新应用。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

由于实践性教学是基于理论课内容进行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实践教学上,只会重视理论教学。而且,在研究型高校中,教师大多不是单纯地承担着教学任务,还需要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动,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集中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2],后果就是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缺少及时专业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实验顺利进行。而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一方面缺少重视。各类实习时间不充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习是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否按照实习指导计划和考核方案进行非常关键,这对实践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

当前,一些院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充足的现象。这些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少软硬件设施,更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验经费短缺;其二,实习经费短缺。由于实习和实验都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若不能有效保证其顺利进行,学生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不能完全掌握,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科基本教学实验项目有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但若缺少资金投入,将难以实现这一要求。经费少还会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不全面的状况。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在施工现场的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对部分施工工序、招标投标、组织管理和工程监理有所了解,而且在工程预决算和事故处理等方面也应该兼顾[3]。但缺少资金,就不能同时兼顾到这些。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

根据土木工程的专业性要求,土木工程实习环节是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地质、测量、认识、生产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实习内容。这些实习环节多且不集中,没有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内容也过于片面,不够规整。此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够充实和多元化。例如,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由于结构型式不够多样,造成房屋建筑设计对象主要以宾馆、教学楼、图书馆等为依据进行。房屋建筑设计对象的层次划分并不清晰,致使基础结构设计不能全面考虑复杂的基础型式的内容。针对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其并未对其他桥型的设计内容有所涉及,只是单纯地进行简支梁桥设计内容的学习。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针对各类实验与设计,一般会编制内容翔实的指导书,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时,不多加考虑,缺少创新性。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抄袭也是阻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因素之一。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

目前,在土木工程的实习组织形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被凸显,实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相关性。若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影响的不只是实习质量,更会威胁到学生自身的人身安全。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学校在考虑经费后,难以确保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一来,学校只能以学生返校后的实习成果为依据进行评价,忽视了监督最重要的过程管理环节[4]。另外,各高校在进行实习教学总结和管理时,对实习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总结不到位,特别是审查实习场地和执行管理制度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未做好实习前的管理工作。

三、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发现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想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主要目标有:第一,以创新性实验指导思想为基础,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第二,通过一切有效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以确保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为此,不可忽略:首先,在教师待遇方面,专职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待遇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安排课程计划时,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需要分别安排,且在计算实验成绩学分时,不可混为一类。最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科研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二)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必须投入大量的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使用量较大,若有充足的经费,将可以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此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吉林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了兴城实习基地。除了要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学校也不能不重视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5]。企业和生产单位能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这对高校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通过切身参与,能有效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

(三)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须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拓展。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项目多,内容繁杂,所以必须在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以免不能从整体上确保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普通教育课程上,对化学、物理和数学都有相应的实验安排。另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验,以免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较低。在课程设计、实习和生产实习内容方面,要避免各环节内容出现不统一和不连贯的现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尽量不要脱离实际工程,学生才能以实践环节中认识的知识尽快地掌握新工艺和新方法。

(四)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

由于考核与教学质量有关联,所以须重视对待。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考核不仅要重视考核方式的选择,而且也不能忽略监督管理过程。针对考核重点,依据学生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判,评判标准以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准。若只主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要以标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为衡量基准进行评估,否则,将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动手动脑能力。完成实习后,实习组全体教师要做好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免再犯。

四、结束语

在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须进一步完善,才能提升教学水平。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等问题,必须通过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及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予以解决,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77-80.

[2]华昕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问题分析和对策[J].亚太教育,2015,(3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