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艾青作品范文

艾青作品精选(九篇)

艾青作品

第1篇:艾青作品范文

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陈小锋、省卫生厅党委办主任吴子刚、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邓惠鸿、共青团广东省委城市青年工作部部长王晓亮、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安建国、广州市交通站场建设管理中心主任余浩然、广州市海珠区副区长江帆、共青团广州市海珠区委书记黄旭聪、广州市海珠区卫生局副局长栾玉明等领导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全省各地300余名青年参加了活动。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举办,杰士邦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爱舒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参与。活动以“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为主题,旨在推动我省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进一步深入,让全省广大青少年在互动参与中科学认识预防艾滋病知识,提高艾滋病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护知识和能力。

启动仪式上,活动主办方向企业代表们赠送了装有防艾知识宣传手册和安全套的爱心礼品袋,用关爱呼吁广大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护自己远离艾滋。仪式上,领导嘉宾还为我省新成立的来自我省卫生系统的100支“百号带百企――广东省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防艾宣讲队”代表进行授旗。防艾宣讲队将深入各市企业、工业园区,为广大新生代产业工人进行艾滋病防护知识宣讲教育。

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陈小锋出席仪式并作了讲话。他指出,当前宣传教育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广大青少年既是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生力军。近年来,共青团广东省委围绕省防艾工作部署,积极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他要求,全省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创新方式,务求实效,不断把我省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第2篇:艾青作品范文

一、爱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防治艾滋病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局充分认识到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防治艾滋病工作计划,督促指导各单位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本单位部门的实施计划,把《艾滋病防治条例》的学习宣传和创建平安单位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普法依法治理考核的依据。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有力,使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学习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调动全民参与、整合社会力量,通力做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

(二)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紧紧围绕“远离毒品、关爱未来”这一主题,以“法律六进”、“12.4”、“3.8”“3.15”“6.26”等国家法定宣传日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

1、各乡(镇)、单位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开展禁毒防艾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厂矿等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板报、悬挂标语、设立咨询点、广播录音、影视播放、以案释法、公证律师讲座、举办培训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扎实推进《艾滋病防治条例》的宣传,在各乡(镇)、村、(社区)挂贴《艾滋病防治条例》50版,出法制宣传栏1416期,放发宣传资料10万余份〈内容涉及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吸毒易导致艾滋病、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对象等〉,播放光碟《法在身边》——“远离毒品、关爱未来”以案说法法制教育片10集,在集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标语和录音广播宣传。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把艾滋病防治法律知识送进了千家万户,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对艾滋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应。

2、组织开展集中宣传。以“6.26”法制宣传日为载体,与公安、防保、计生、县团委、妇联、卫生局、教育局等多部门联合,利用市集贸街天到路新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车载广播、悬挂标语、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的禁毒防艾知识及《艾滋病防治条例》宣传活动。使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3、抓住社会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个体运输、外出打工人员、流动人员、娱乐场所服务员、吸毒人员,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加强对这类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是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局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到厂矿、企业、建筑工地开展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6期,受教育人达3万余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4、在青少年中开展“远离毒品,关爱未来”法制宣传教育并在13所中小学举办毒品与艾滋病知识教育讲座,受教育青少年达2万余人,从源头上开展了禁毒与艾滋病防治的发挥子教育。

5、开展戒毒帮教活动,到戒毒所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对吸毒解教人员进行结对帮教,受教育感化16人。

6、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信息反馈,搭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网络平台。

(三)充分发挥法制宣传阵地作用

充分利用公园法制宣传广场、村(居)委会法制宣传橱窗、社区、工厂、企(事)业单位法制宣传栏的四级宣传阵地,张贴应急知识宣传挂图,形成一个梯次辐射的、全方位的宣传格局,并在“148”法律服务热线中接受《艾滋病防治条例》法律咨询,在“148”普法网页上刊登禁毒非哪个艾知识宣传以及相关宣传活动的跟踪报道等,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更广泛的宣传,有效的扩大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营造良好的禁毒防艾知识学习宣传氛围。

二、下步工作安排

(一)高度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有关部门的联动与协作,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共同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机制。

(二)发挥基层宣传网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明确宣传教育的重点,对广大群众主要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特点、防护知识;对各单位和全社会宣传党和政府关于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团组织和农村团员青年的作用,利用有线广播等贴近农民群众的有效宣传形式以及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城镇、社区、农村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

第3篇:艾青作品范文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初遇艾青

1960年10月初的一个傍晚,我初次见到了艾青。那天傍晚,在新疆石河子管理处旁边的一个普通篮球场上,密匝匝的观众正在围观新疆军区与青海队赛球,在不经意的回头中,我猛然发现在我和朋友身旁不到一米处,有位身材伟岸、前额广阔、长发后梳,从风度到气质都颇为不凡的中年男子(其实,艾青当时已五十一岁,但外表看来不过四十上下);在他身旁站有一位文质彬彬、风姿绰约的中年女性。我立即断定:这是艾青和高瑛夫妇(因为过去从书上、画报上看到过艾青的照片)。于是,惊喜地把这意外发现告诉了身边的朋友――一个当时还未满二十岁的大学生,他擅长绘画。朋友就再不看赛球了'立即掏出笔记本和钢笔速写起艾青。画着、画着,不期然被艾青发现了。诗人含着满脸微笑,微侧过身勾过头来幽默地注视朋友的绘画,我轻轻推了朋友一下,朋友抬头看到艾青在注视自己的画,不由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笑了。艾青也和我们相视而笑了!笑得是那样亲切,目光是那样的热情、友好。虽然当时彼此都没说一句话(在这样的场合自然也不宜说什么话),但我们年轻的心却充满着激动和温暖,想不到这位世界知名的大诗人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且不失幽默。我突然感到我们两代人的心一下子贴近了,在相互的对视和微笑中默默地交流心底的千言万语……

此后,在石河子的林荫大道上,黄昏时常可看到诗人在散步;在唯一的一家电影院里,有时演出一些那时代特有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剧目,又常会看到诗人坐在椅子上打瞌睡。据说,有一次农八师文工团排了一台新戏,请师首长和艾青看戏,不到十五分钟艾青就睡着了,在座谈讨论这出戏时,艾青大胆而幽默地说:“演得太精彩了,居然把我带进了梦乡……”惹得全场哄堂大笑。

艾青的到来,自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当时,一致的传闻是:艾青被打成“”后,被弄到北大荒的一个农场工作。艾青在延安时代就与王震将军结下深厚友谊,而当时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张仲瀚,都是原三五九旅王震的部下,且当年在延安与艾青就相熟。所以,身为农垦部长的王震,为了关照老朋友艾青,就把他从北大荒调来新疆石河子定居。――这种说法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且合情合理的,自然真实可信。还有一种说法是:王震的夫人特崇拜艾青、特喜欢他的诗,是她吹“枕头风”后.王震才把艾青调来新疆的――这恐怕是出于想象后的“即兴创作”、“信口开河”了,

艾青在石河子新城时,人人都知道:他享受师级工资待遇(据说,他的工资原是文艺一级,相当于行政七级;成“”后降了三级,相当于行政十级),吃小灶。而且,他经常受邀与兵团各首长,农八师师长罗当正、政委鱼振东出席各种大型会议,或出现在高级的社交场合,受到贵宾的礼遇――这在当时中国的“”中。恐怕是极少极少的。

石城七载

艾青在石河子定居后,犹如巨石投水,激起了层层波浪。由于文学的感召,由于艾青的平易近人,所以,当地的一大批文学青年纷纷慕名而来,登门拜访艾青。或谈诗论文、或请求指点习作,而艾青多年来对谁都来者不拒,热情相待,真诚相交。在这一大批来访者中,有后来写出了有影响的话剧剧本《未来在召唤》的赵梓雄;但更多的是后来成为诗人的杨树、杨牧、杨眉、石河、李渝、高炯浩等。日后的石河子成了中国颇有名气的“诗城”,是与艾青当年在这里播下了诗的种子分不开的。

艾青崇高的人品,在与这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日常接触中。随时随地都自然流露出来――

后来成为讽刺诗人的石河,原名李绪源,那时刚从山东流浪到新疆,在石河子纺织厂工作,接近二十岁,他既爱读书又很好动好玩。有一天他用弹弓在林中打下了一只鸟,恰遇散步到此的艾青,艾青娓娓地告诉他:被他打死的这只鸟就是夜莺――诗人的宠物,它不但是一种益鸟,而且能以其特有的美妙歌喉美化着人类的生活,因此,珍惜和保护都来不及,怎么能……一席话,说得石河悔愧交加,铭记终身。

记得有一次,艾青和我们这些文学青年谈诗论文。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是“豪言诗”,报刊上正大批“人性论”,艾青既不管当时的“政治大气候”,也不担心我们当中有准会去打“小报告”,可谓毫无“城府”,仍我行我素,以其诗人特有的真诚侃侃而谈,发表了他精辟而不随波逐流的见解。他说:“什么是好诗?我看最具有真情的诗就是好诗。旧社会时,有一次我旧故乡去,在故乡的街头漫步,正好碰到有户人家办丧事,我们那里的乡俗兴‘哭歌’,即用唱歌一般的腔调来哭亡人。一个年轻的妇女抚着亡夫的棺木哭道:‘夫呃――宁隔千重山哎/莫隔一层板……’,我看她哭出的这两句话就堪称好诗……”

在还未到石河子定居之前,艾青在乌鲁木齐接受了采写兵团模范人物苏长福(汽车驾驶员)的任务。他曾多次深入天山腹地采访,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苏长福的故事》,此书后来由新疆青年出版社出版,而新书的封面署名并不是艾青,而是换成了:新疆军区建设兵团机运处集体创作。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的沙漠》,解说词原来是由导演殷红邀请艾青写成的,写得文采飞扬,极为出色。然而,正式公演时,艾青写的解说词却被抽走,另换上了别人的作品――可以想象,这对于诗人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打击。但艾青却默默地吞下了这一颗颗生活的苦果,一笑置之,再不愿提起。此后,他曾花了五年时间深入莫索湾地区的所有军垦农场,记录下了一个个军垦战士艰苦创业、勇斗沙漠的故事,写出了一部史诗性的小说,粉碎“”后又作修改,定稿为《绿洲笔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能署上艾青的名字发表的,只是一些短诗.首先敢于发表艾青作品的是石河子兵团农八师政治部办的一张不起眼的内部小报《》。它发表了艾青写的一系列反映军垦生活的诗篇:《垦荒者之歌》、《浇荒》、《帐篷》、《杨槐》等,可以想象:当时的责任编辑王箐华,担着怎样巨大的政治风险呵!粉碎“”后,王曾担任过我任教的中学校长,后来又调任《石河子报》总编辑直到退休。他曾对我谈起过艾青的这些短诗:“无论用怎样的政治显微镜来放大,我都从这些诗中找不到什么‘’迹象,只能看到一颗诗人的赤子之心。”后来,从北京调来一位《新疆文学》副主编(该刊当时无主编)评论家王谷林,他力排众议,也在《新疆文学》上先后发表了艾青的一些短诗。但“义革”伊始,王谷林就被当作新疆“三家村”的主将被揪出,其主要罪行就是因为曾发表过艾青的诗,而当然谁也不敢去认真看看艾青的这些诗是否“反动”。

农场风雨

“”开始后,中国的作家、诗人无不遭到厄运,艾青自然也难逃“浩劫”。在被抄家、批斗之余,1967年4月的一天中午,艾青家中间进了一伙号称“八一野战军”的“造反派”,不由分说,他们把艾青家的行李、家具全都胡乱扔到汽车上,把艾青一家押送到了艾青儿子所在的师直农场一营八连(现改名为一四四团二营八连)。该连位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人称“小西伯利亚”。

艾青在农场连队,先是被分配去管理林带。然而。终于有那么一天,一个靠造反起家的连队领导,气势汹汹地对艾青宣布:“不能让像你这样的人干这样轻松的工作,从明天起去打扫所有的厕所:”于是,艾青干起了,打扫厕所的工作。

无论是管林带,还是打扫厕所,艾青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的质朴和勤劳,得到了广大农场职工的一致好评。老年人称他为“老艾青”;青年人称他为“艾青伯伯”;孩子们称他为“艾青爷爷”。这些中同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以朴素的是非善恶观念,认准了艾青是个“大好人”。

艾青的工资已停发,每月只发45元生活费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当时,艾青买不起烟,更买不起肉,一日三餐全吃玉米面……连队的职工都知道艾青一家生活艰难,于是,纷纷伸出友谊的双手:有的省下了白面,有的买好了新疆特产莫合烟;有的同家探亲带同了珍贵的肉(当时肉类奇缺)……都悄悄给艾青一家不断地送去。

艾青一家原住两间旧土坯房,随着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又被赶到一问连腰也直不起来的地窝子内――老职工们知道后都来帮忙,向地下深挖五十厘米后,身高一米八的艾青住进去才总算可以直腰抬头。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艾青接受完农场专门组织的巡回批斗大会后,正艰难地深一脚浅一脚只身返回所住的连队,这时,一位老军垦的后代驾驶着拖拉机飞驰而来,停在了艾青的身边,冒着风险恭恭敬敬把他请进了驾驶室,送他回到了所住的连队。

连队召开大会传达叛逃摔死的绝密文件,艾青被从会场上轰走,无权旁听。事后,竟有一位老职工从办公室偷出文件悄悄送给艾青看,被发觉后遭残酷吊打、审讯,这位老职工却始终不悔……

来到农场打扫厕所时,艾青备有一件旧风衣一双胶筒鞋,收工后就把它们放在门前的棚内,不料没多久就不翼而飞了。连队领导知道后,不由大怒:这小偷也太“那个”了,这不是往我们贫下中农脸上抹黑吗?于是扬言若追查出来非往死里整不可。而作为当事人的艾青,却童心未泯,居然找到连队领导真诚表示:如追查出来,请勿多加责难。诗人认为:来偷这并不值几个钱的东西的人,其困难亦可想而知矣!“不为穷困宁有此,祗缘恐惧转须亲”呵……

连队上有个上海知青郭建雄,与艾青一家成了朋友。艾青一家也就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关心着小郭,1970年,小郭结识了四川姑娘小杨。艾青夫妇为他们从中穿针引线,架起了鹊桥。小郭在农场孑然一身,没有亲人,艾青一家就成了他的亲人:艾青夫妇不仅热心为他们操办婚事,结婚时又送他们一口上海产钢精锅为礼品(在艾青一家生活困难的当时,买一口钢精锅谈何容易。小郭也完全明白它的珍贵,一直舍不得用而珍藏着);而且,当后来小杨生孩子正碰上连队卫生员外出,连队距场部医院又远而束手无策时,艾青就建议高瑛去担此重任。于是,在条件十分简陋的环境下,大漠上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一听到孩子的哭声,艾青紧悬的心才落了下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诗人复出

1967年1月26日,石河子两派夺权引发了震惊全国的流血事件,打响了全国武斗第一枪。以后,有关当局举办了一个“1・26”阶级斗争展览馆,颠倒黑白把“第一枪”说成是“张仲瀚的社会基础”打响的。讲解员特别点名说:艾青之流就是这种社会基础;后来,又请了一位女剧作家以此为题材写一部九场大型话剧《石城风暴》,演出台词中又点了艾青的名,声言要永远把艾青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前,尽管艾青头上戴着可怕的“”帽子,但事实上却是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一片掌声(有一次,艾青应邀出席石河子兵团农学院的开学典礼,曾出现上千人的全体师生全都起立争睹艾青,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的壮观场面,使出会的所有首长都大吃一惊);“”中,艾青在农场虽然被弄去打扫厕所,但他的形象在广大的农场职工的心目中依然很吃香,在国外的影响也没有因为他从中国文坛消失随之消失。

1971年,斯诺来华访问,他拜会了,谈到延安文艺界的老朋友时,斯诺先生第一个提到的就是艾青,他介绍了西方国家对艾青诗作的研究经久不衰,评价很高,艾青的诗集仍然在出版……。斯诺又询问艾青的近况,表示“我这一次很想见到艾青先生”……当时的中国《参考消息》以外电报道的形式,披露了斯诺先生与总理关于艾青的谈话――熟悉当时“政治行情”的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它实际上就是预示着诗人艾青快“出来”了。

1972年,在经历了五年多的农场“劳动改造”后,艾青终于被宣布“解放”,在石河子新城定居。

1976年丙辰清明,赴京医治眼疾的艾青,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和人民群众一道,含泪悼念。事后,他饱蘸满腔的热血,写成了长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艾青在京治眼疾期间,一直是借住在他的一位热心的读者、崇拜者――一个也在新疆工作的北京知青的家里。

1976年10月,“”被彻底粉碎,不久,艾青的问题得到了彻底。

1977年,艾青离开生活了十七年的新疆石河子,回到了首都北京。

1978年4月30日《文汇报》第三版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出了艾青诗作《红旗》。此后,艾青的诗歌创作―发而不可收:《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一力作迭出,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4篇:艾青作品范文

关键词:艾青;诗歌美学;真情;意象;形式;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2-0100-03

艾青在《诗的形式主义问题》中写到:“所谓诗的艺术,包括诗的语言、诗的表现手法、诗的韵律。当诗人被某种事物唤起感情,产生一种为联想寻找形象的冲动,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时,才能产生诗。”[1]这是他对诗的含义的独特见解,它主要涉及了诗的情感、意象、形式(包括语言、体式、韵律)这三方面的内容。而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则构成了艾青诗歌美学的主体观念。

一、诗的情感内容

艾青本人在许多场合曾表达过这样的诗学观点:要说由衷的话,就必须自己内心里的确对自己所歌颂和赞美的东西发生了强烈的感情,它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吐自肺腑的心曲;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民的心。所以艾青所谓的诗情,首先是说要忠实于诗人自己的真实感受,每首诗都应通过自己的心去写,每个字都应该是诗人脉搏的一次跳动。艾青对诗歌真情的关注体现了他对个体生命的重视。情感在诗人那里,既是创作的驱力、抒写的对象,又是沟通读者的桥梁。尽管诗人们也都像艾青一样在强调真情实感之于诗歌的不可或缺的本质性特质,但是像艾青这样在整个诗歌创作实践过程中,彻头彻尾践行这一诗论主张的诗人并不多见。艾青从不写自己未曾感受的悲欢,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几乎都是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在读者的面前,将自己的心胸袒露在读者面前。“”时期,为说真话,甚至成了“鱼化石”,成了“出土文物”,一旦“出土”,便又唱出时代的悲欢与民族的忧乐,又创作出堪称这一时代最优美、最动听的优秀作品,而这都是因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这也是艾青之所以能够感染广大读者并影响一代诗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艾青从本源意义上肯定了生活与诗情的关系:“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1]“生活是艺术所由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感情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1]这里,艾青特别强调生活的“底层”。他认为,诗人必须把自己身心溶浸在生活的“底层”,“而不是在生活里做一次‘盲目飞行’”,[1]“在脆薄的现象的冰层溜滑”。[1]基于此,他极为重视生活实践,反对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苦思冥想。他认为:“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1]总之,愈把心理活动溶浸在生活里面,愈丰富地体味了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愈清楚、愈深刻,愈能获得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产生真实感人的诗篇,这就是艾青对诗与生活现实关系的认识。正是由于对生活之于诗情本源意义的重视与追求,也由于诗人随着时代经历了人生的大苦大难、大起大落,拥有大爱大憎,大歌大哭,他的诗不是在自己实践理性的生活中零零星星地迸发出来的诗的火花,不是面对自然美景、爱情或其它超常事物产生的暂时的情感冲动,而是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人生所采取的基本的人生态度。可以说,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没有一个诗人能像艾青这样,把他的几乎全部的生活观察都纳入到诗的形式中来表现,并且在这种表现中都贯注着诗人真实的而非臆造的诗的激情。他写巴黎,他写马赛,他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旷野,他写太阳,他写黎明的通知,他写死难者的画像……在艾青笔下,几乎没有不可能用诗表达的对象。所有这一切,都证明艾青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他的诗作之情深深植根于生活土壤的底层,因而其作品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结出了鲜美而丰硕的花果。

艾青认为,“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这种闪烁犹如飞溅在黑暗里的一些火花,也犹如用凿与斧打击在岩石上所迸射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精神向上发展。”[1]也即,对艾青来说,诗的感情还必须是健康向上的,那种与人们“向上发展”毫无关联的感情,是非诗的,也是不需要表达的。基于此,他指出,艺术真实不应该是自然主义、摄影主义、“感伤主义”,也不应是“抒情主义”的同义语。艾青也完全确立了这样的观点:文艺绝不是俗众的玩弄物,“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1]“人民会从一切作品中鉴别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人民所喜爱和尊重的是能使他们在思想上有所提高的产品——使他们的精神进入到更美好的境界。”[1]

时代性是艾青赋予诗情又一层的规定性。艾青反复强调“诗人的‘我’,很少场合是指他自己的。大多数的场合,诗人应该借‘我’来传达一个时代的感情与愿望。”[1]他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的最真实的记录。”[1]艾青的诗常常借“我”的感受、“我”的情思、“我”的精神和梦幻,来表达千百万人的真诚的感情和愿望。艾青认为,诗情还应该通向人民,因为用自己的诗篇传达出人民的心声,是诗人能否感触时代脉搏,表现时代精神的标志。因此,艾青呼吁诗人们:“让我们摸一摸人民的脉搏吧!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人民在渴望些什么?人民在要求些什么?让我们从人民的身上感受一点体温吧!”[1]艾青的诗歌创作在选择了大堰河般的劳苦大众的时候,他也就选择了人民,这种选择是情感的选择,是诗的选择。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支持诗的大众化运动,他要求:把诗写得容易使人家看懂,是诗人的义务。他期望青年诗人写好诗——让人看得懂,排斥“看不懂的就是好诗”的倾向。因为他知道,看得懂的诗是通向人民内心的桥梁。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文学与个体及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九叶派的女诗人陈敬容在四十年代谈到这一现象时曾说:“中国新诗虽还只有短短一二十年的历史,无形中却已经有了两个传统:一个尽唱的是‘爱呀,玫瑰呀,眼泪呀’,一个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结果是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把它应有的人生和艺术综合交错起来的神圣任务,反倒搁置一旁。”[2]不同于同时代很多诗人对一己私情的低吟浅唱,作为诗坛泰斗的艾青在个人与时代的互动中,既没有高蹈于时代之上,也没有失去自我空洞地呐喊时代,而是寻找到了二者间最佳的契合点,将个人之情完美地融入时代大潮,使他的诗歌既具有了理性的深度内涵,又具有了审美感性的生动品格。艾青的诗留住了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精神上的一隅永恒。

“属于这个伟大和独特的时代的诗人,必须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领受像那些教士领受迫害一样的自然,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他们(这时代的诗人们)的创作意欲是伸展在人类的向着明日发出的愿望面前。惟有最不拂逆这人类的共同意志的诗人,才会被今日的人类所崇敬,被明日的人类所追怀。”[1]基于这样的全人类胸怀与视角,艾青的诗不仅留住了他的那个时代,不仅通向了那个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他抒发的情感还有超越时空的迷人魅力。他写了很多国际题材的诗歌,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常常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观察世界,寄望人类,因而他的忧患意识的着眼点超越了个人的俯视悯怀之感,超越了中国的领土,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落在了整个世界、整个人类上,是一种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对现实的普遍关怀。这种精神不仅使他站在了历史语境的前沿,也站在了当今时代的前沿,对培养我们当代人的国际意识、人道主义情怀大有裨益。也正是由于这种世界性精神,他的诗句漂洋过海、四处传播,各国人民都从中获得了温暖和鼓励。他也像其他一些具有国际声誉的大诗人一样,受到了不同国籍的广大人民的爱戴。

二、诗的意象的营构

在艾青看来,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的直接宣泄,他对浪漫主义者泛滥的直抒胸臆很不满,反对那些把感情完全表露在文字上的直白的抒情,主张给感情穿上意象的衣裳。而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形象思维是诗歌创作的必由之路,是核心问题。他说:“称为‘诗’的那种文学样式,……最主要的是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因为诗人是“以形象思维思考着世界,理解着世界,并且说明着世界的。”[1]

对于形象思维,艾青提出了营构诗歌意象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他在《和诗歌爱好者的谈话》一文中有相当明确的阐释:“形象思维是从感觉发生的联想、想象、幻想,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取得联系,从而在它们的某一特征上产生比拟的一种手段。形象思维是为了把你所看见的,或是所想到的,使之成为可感触的东西的基本活动,目的在于把生活的感受能以具象化的形式介绍给你的读者。”[1]这就是说,诗歌意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主观和客观之间取得联系”,使“所看见的,或所想到的,使之成为可感触的东西”,“把生活的感受能以具象化的形式介绍给你的读者”。可见,艾青认为的形象思维的过程是诗人为了“生活情感寻找形象”的过程,是诗的形象思维作为情感内容寻求对象化的过程。而达到这一目的地的必经站点就是感觉、联想、想象等。首先艾青很重视“感觉”。他说:“诗人应该具有和镜子一样迅速而确定的感觉能力”,[1]与此同时,他又强调感觉只是打开形象思维之门的钥匙,诗人不能只停留在感觉上。感觉应该激起想象与联想,使情绪不断推移,完全渗入诗人所采取的材料中,最终使朦朦胧胧不可捉摸的感觉具体化,造成一种凝聚着感情的意象,是“用可感触的意象去消泯朦胧暗晦的隐喻,诗的生命的真实性成了美的凝结,有重量与硬度的体质。无论是梦是幻想,必须是固体。”[1]因此艾青更重视意象、象征、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审美功能在创造形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象是纯感官的,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它“是诗人从感觉走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逼近。”[1]“诗人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象一条线串连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有了联想与想象,诗才不至窒息在狭窄的空间与局促的时间里。”[1]基于这样的意象营构观念的指导,艾青诗作中的意象,既贴近现实,又不沾滞呆板,让意象获得灵性;既表现现实,又能让情感穿越现实,超越“形”的局限,使诗所呈现的客体具有了丰厚的意蕴,达到“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写实与思想情感的象征,通过客体形象实现了交融,使诗境得到扩展与提升。艾青诗作中的这种主客体的交融意象,是艾青诗歌最为引人注目的审美特征之一。

从绘画界转到诗歌界的艾青所强调的诗的意象应具有的规定性,是图画美,也即视觉美。艾青从小喜欢美术,常画一些大红大绿的关云长。在中小学里,“绘画、手工都不错”。在步入诗坛前,又先后在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学习、在法国巴黎接受现代西方绘画教育。留法回国后从事美术教学,还一度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参与组织过“春地画会”。林风眠等一代美术大家给过他的指点,“艺术之都”的巴黎给予他的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以及他自身的绘画创作实践已深深地开拓和丰富了他的艺术审美疆域,影响着他日后的审美心理建构。艾青的诗歌理论,已不是简单地就诗论诗,而是把绘画艺术实践经验也应用到诗歌理论中去。他常常以造型艺术作类比:“很多作品是有显然的颜色的”;“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动雕塑”;[1]诗人“应该有如画家一样地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一首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1]美国学者罗伯特·弗兰德称艾青为“语言的画师”,艾青的诗本身也就是“文字的绘画。”艾青的诗歌意象所带有的鲜明的视觉美感特征及其在形成诗人艺术风格中的重要作用,已为众人所注目。

三、诗的形式

对于艾青来说,诗的语言形式就是具有“散文美”的口语。艾青自己一再说明,“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1]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就直接点明:“我说的诗的散文美,说的就是口语美”。[1]诗歌语言的口语美,作为艾青诗学观中十分突出的一项主张,它的提出有现实的原因,也与艾青的诗歌审美取向密不可分。“五四”时代的中国正发生着巨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动荡复杂,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思潮纷纷涌入,影响着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用新的语言形式——有较大容量的口语,来表现当时社会复杂多样的新情感。艾青在“口语美”方面所做的努力,实际上是包括艾青在内的很多中国现代主流诗人当时努力的一个方向,与“五四”新文学提倡的“言文一致”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新时代的新诗情,艾青从当时诗歌的发展现状出发,顺应新诗语言发展的口语化方向,有针对性地将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在诗歌美学理论方面掘了一口井——“口语美”,带来了全新的诗歌语言美学观。对于具有口语美的诗歌语言,艾青有独特的见解:“纯朴、自然、和谐、简约和明确。”关于这点,他曾有这样的论述:“我确信人类语言中真正美的,只有单纯的美”;[1]他还用了极大的热情称道“……简洁、单纯、明白……荷马艺术的要素。”[1]不仅如此,艾青还认为,诗的语言“必须在精炼的、简约的、明确的文字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生活面貌、生活智慧、生活气息、生活真理”;[1]是初看一目了然,平平常常,细加回味却大有哲理的诗意语言。“简洁、单纯、明白”的富于诗意的口语美是艾青诗歌语言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在艾青的辛勤耕耘和引领下,焕发着“散文美”的新诗口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艾青也很讲究诗的形体美,但却从来都与形式主义水火不相容。他主张:“不向任何一种形式跪拜”,因为形式“是依照变动的生活内容而变动的”。[1]“诗人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像我们为了气候而变换服装一样”。他也坚信“只有和所有的形式周旋过来的,才能支配所有的形式”。[1]对于新诗,艾青在和几乎所有的形式,如自由体、半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乃至十四行体等打过交道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优美的形式并不就是整齐的形式。优美的形式产生于对生活的强烈的感情,对艺术创造的诚实的态度,优美的形式就是那种和内容完全合致的形式。”[1]他认为:“自由诗体更是世界的产物,它比各种格律诗体更解放,容易为人所掌握,更符合革命的需要,因而也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运用”;[1]“自由体受格律的制约少,表达思想情感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自由体的诗,更倾向于根据情感起伏而产生内在的旋律的要求。”[1]在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实践中,艾青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诗”体那里,找到了最能充分表现新生活和新思想感情,最适于容纳有较大感情容量的口语化语言以及繁复的意象结合的诗的形式。也即找到了以散体化结构和自然语气为规范,建立的一种不一定押韵、句子参差不齐、可分章节亦可不分的、可以与现代口语很好融合的自由形式。这种自由体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自由而自己成为约束”[1]的自由诗的形式,而非散漫无羁的散文化的形式。纵观艾青的诗歌作品,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其主体是自由体诗,成就最高的也是自由体诗。绿原说“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三十年代才由诗人艾青等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3]陆耀东也说:“自由体诗到艾青,是它的发展史上臻于成熟的标志之一。”[4]

艾青深知诗的韵律美作为诗歌艺术不可或缺部分对于诗美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是他不侧重强调与诗情没有很大关系的诗歌音乐的意味功能,他几乎将全部的热情倾注到与诗情相一致的诗歌音乐的表现功能上。他认为,无论旋律也好,节奏也好,韵也好,都无非是想藉声音的变化,唤起读者情绪的共鸣,也就是以起伏变化的声音,引起读者心里的起伏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新诗如何可以达到音乐美的效果这一问题上,艾青不同于同时代诗人闻一多等从外在韵脚上去规范新诗、为新诗“创格”的做法,而是把音乐中的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引进新诗创作中。他认为:“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拍节。”[1]他追求的诗的音乐美是在诗歌语言能以充分地表达意象化情感的前提下,合乎情感内在节奏的自然而然地呈现,是不需加上任何人为外力的节奏和旋律的美。这种音乐性和感情结合在一起,各种不同的情绪,由各种不同的声调来表现,是一种内在旋律与节奏之美。也就是说,这种为艾青称道的内在旋律与节奏,是一种与固定化、程式化了的外在的韵律无关的,是既内在又无形的东西,按艾青的说法,是“倾向于根据情感的起伏而产生的”,是“活的韵律”。这实质上是艾青“对传统外在程式化韵律的一种巧妙的取消,从而使诗的听觉美感更倾向于生活散文中的那种无外在规则的、参差错落的,但其中又存有因言说者的呼吸频率、说话速度、情感强弱的内在一致性所形成的,一种整体上的非确定性的节奏感。”

参考文献:

[1]艾青全集(第3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2]陈敬容.真诚的声音[J].诗创造,1948,(6).

[3]绿原.白色花(序)[J].当代,1981,(3).

[4]陆耀东.论艾青诗的审美特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1992,(4).

第5篇:艾青作品范文

向艾青求教

犹记廿八年前的癸亥1983年,54岁的笔者正耕耘于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除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外,还担任“高中语文教研员”。当时,为了收入高三语文课本的艾青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研究之需,笔者怀着诚敬的心情,致书求教于当时已年逾古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艾青诗翁。全信之内容如下:

艾青同志:

十分欣幸地获悉您的早期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已被选入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册。

……

我和我们一些同道,在钻研您这首诗的过程中,有了一些肤浅的体会,也还有一些问题,特写此信,求教于您,敢烦抽空赐复。

您这首蜚声诗坛的成名作是1933年初春一个“雪朝”,在上海“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阴冷的牢房里一气呵成的;那么,它又是如何得到发表的呢?据您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载《人物》1980年第3期)中所忆,与叶锦同志在《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中所记稍有出入,问题是:究竟是由难友出狱后带给李又然的呢,还是由“律师带出监狱”的?

您多次说过,《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您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诗作,可是我又在《西湖》(1982年5月号第57页)上,读到这样的话:“从1933年3月写《芦笛》开始”,您“改用笔名‘艾青’。”究竟何者才是您第一次用“艾青”这一笔名发表的诗作?

……

“紫色的灵魂”一语的含义,难以捉摸。或曰:“紫色”,乃是一种能给人创伤的痛苦的色彩;则此语是否为其“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中所蒙受的种种“凌侮”的一种“意象”呢?盼您明示。

您已七十三岁高龄,工作、学习又极忙,本不该再来打扰您,但为了教学研究的必需,故而,还是写了此信劳累您。渴盼早日奉读您的回信。祝您康乐、长寿!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宋连庠上

1983年立冬之夜

在热盼中,想不到只隔了一个星期,就收到了艾青诗翁,自北京寄给笔者的回信:

连庠同志:

来信收到。所提的问题,答复如下。

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发表的情况,我所说的有两种不同的经过,一是《母鸡为什么下鸭蛋》所记“这首诗是由律师谈话时带出监狱,寄给狱外的朋友送去发表的”;另据叶锦所记:“……后来要解到苏州去了,我就把《大堰河――我的保姆》《监房的夜》《叫喊》《ORANGE》等一束诗稿交给狱中的难友,托他出狱后带给我的朋友李又然。李把这些诗送到了《春光》杂志,就登出来了。”

时隔五十年,所记有出入,现在只有一个可靠的根据,就是两种说法,都离不开李又然,但李又然现在已病很重,说话非常困难,就不忍找他证实了。

艾青这个笔名是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用的。

后来写《芦笛》用什么笔名,这就只有查一下《现代》杂志才可以知道。

我的原名叫蒋海澄,有一次住旅馆登记时,那个办事员看了我的护照。笑着说:“”来了。原来蒋海澄三个字在法文里念起来跟很相近。

后来我把蒋字打了一个叉,成了艾字。

海在法文里H不念音,成了艾字。

澄字在家乡(浙江金华)念成青。

如此就产生了“艾青”的笔名。

三四两问,大都有关诗的理论,不便多谈;其中有关“紫色的灵魂”的含义难以捉摸,其实含义正如你所指的“几十年的人世生活”所蒙受的苦难。

这里我想起一件往事。一九五七年以前,我的诗被采用在课本中的有《春姑娘》(小学课本),《春》《黎明的通知》(中学课本),《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学课本)。

1957年反右运动,我被错划为“”,我的作品也受到了株连。

现在时隔了二十多年,人得到,作品也得到了。所以你会“十分欣幸的获悉”。

谢谢你。祝你健康!

艾青

1983年11月15日

此信对我们的教学颇多助益。

艾青题“知足常乐”

辛未1991年夏,笔者杏坛赋退,解羁一身轻,方得机缘晋京拜望艾老。那是北京东城一处修饰一新的四合院,银灰色的外墙,绛紫色的大门,十分雅静。铃响门开,保姆小马引笔者这名上海来客,走过花香馥郁的庭院,步入北边的起居室,但见其屋敞亮雅洁,色调柔和。西壁一画,乃名家黄永玉精绘之《猫头鹰》,鹰眸左张右暝,俱见精灵。幅间有句云:“造福者往往生活在毁谤之中”,以鸟喻人,颇含深意。正欣赏间,诗翁出斋迎客,伸出柔软的大掌,紧握着笔者这名“忘年交”的手,边看笔者的名片,边笑道:“记得记得,欢迎欢迎!”热情暖人心!笔者见年高81岁的诗翁,除了右眉峰处留有一块疤痕外,双颊没有老斑,一身宽松的布衫布裤,谈吐诙谐而笑声朗朗。说到郭沫若的诗,艾青说:“郭老写诗不少,可惜精美的不多。”正欢叙间,夫人高瑛购物归来,年逾花甲的她体态发福,步履劲捷,一进屋,看过名片,快人快语:“是您呀!我们多次通信,今儿终于见面了!肚子饿了,先吃饭,饭后再聊!”说着,又应笔者之请,趁势为艾老与笔者摄影留念。

午间便餐设在东侧一间有点法国式的矩形小饭厅,四菜一汤,外加醋蒜一盆。艾老已戒烟,但午、晚仍饮一小盅黄酒,然后,就着清淡的菜肴,喝一碗营养粥,胃口不错。因诗翁右手伤骨欠灵,一边的高瑛就不时为夫君夹菜助餐。饭后,艾老照例午休。

高瑛与笔者继续神聊。她说:“这些年来,艾青和我是谁也离不开谁。”她有一首情景交融的短章《山和云》:“山中躲着云,云里藏着山,像仙境不是仙境,像梦幻不是梦幻,是山对云的眷恋,是云对山的缠绵,没有云的缠绕,山是多么寂寞,没有山的陪伴,云是多么孤单。”难道不正是这种亲密无间的情缘,使他凝成了一股神奇的韧劲,从而度过了一道道“难关险滩”,而后又重沐着春晖之灿烂么?

艾老午休醒来,神采奕奕,笔者请他题词留念。诗翁忭然俯允,只见他站在书斋南窗下的桌前,用他那不听使唤的右手,勉力题写下“知足常乐”四字,其书铁画银钩,柔中藏刚,一如其人。笔者见字,心有所思:就其个人而言,有一位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贤夫人,其诗品与人品之蜚声宇内,300多万言的“全集”与四名子女的成才……都让他“知足”而“常乐”;但,作为真正的诗人,为了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在那“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艾青题词至今,已整整廿个春秋过去,感念畴昔,温馨无限,爰赋《相见欢》一阕咏之:

温馨溢满心头,

念悠悠。

肺腑倾谈眷眷感良俦!

知足乐,

三星烁,

第6篇:艾青作品范文

阿尔伯・艾尔巴茨的离职消息公布,离拉夫・西蒙的深水炸弹不过是一个星期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有人开始猜测他将要成为DIOR新的创意总监。这可不算空穴来风,因为早在辞退约翰・加里安奴那个混乱的当口,阿尔伯・艾尔巴茨跟DIOR公司有过接触,据不靠谱的传言,他当时没有加入DIOR,是因为他手上拥有LANVIN的股权、受制于他老板王效兰等等。10月28日,他在公司宣布辞职,接下来进入DIOR似乎没有了什么障碍。

大概是因为阿尔伯・艾尔巴茨长得小个肥胖,像个卡通人物,拥有与他的外表匹配的敦厚和可爱性格,他一说辞职,就有人开始为他创写出一个职场童话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阿尔伯・艾尔巴茨当然是个富有才华、善良可爱的王子。要从2001年说起,王夫人一举从欧莱雅集团手中收购LANVIN品牌到手经营,马上把阿尔伯・艾尔巴茨王子招到自己的旗下,让他负责以产品设计重塑品牌的业务。之前阿尔伯・艾尔巴茨在YSL品牌负责设计工作,有着不错的口碑。但随着奢侈品大鳄们之间收购、倒卖的一轮动荡过去,YSL成为了TOM FORD的工作,相比之下,阿尔伯・艾尔巴茨还没有什么能力与TOM FORD竞争,很快被解聘。在这么低迷的时候,王夫人出现了,飞扬的黑眼线和慈祥的笑容,答应给阿尔伯・艾尔巴茨在LANVIN自由的发挥空间。 娜塔莉・波特曼几乎是不穿LANVIN不知道怎么走红毯,尽管另一方面波特曼还是Miss Dior的代言人,但这并不妨碍她同时也经常穿LANVIN。

14年来,阿尔伯・艾尔巴茨确实在LANVIN度过了一些美好的时光,尤其是开始的那段时间,公司是小公司,私人控股,艾尔巴茨曾说“他与王夫人、LANVIN之间形成了婚姻关系”,显然,王夫人实现了她的承诺,而阿尔伯・艾尔巴茨发挥得也很好,让LANVIN这个百多年的法国品牌有了新的样貌和生命,重新被人们喜欢,不少明星都是它的拥趸。柔美、优雅、轻盈而且性感自信是穿着者对阿尔伯・艾尔巴茨主刀下LANVIN的评语。销售最高峰值曾超过2.5亿欧元。面对奢侈品行业越来越凶狠的集团运营,私人控股的LANVIN品牌安然地走了过来。说来王夫人对阿尔伯・艾尔巴茨有知遇之恩,阿尔伯・艾尔巴茨对王夫人的回报也很可观。

近年复出活跃的林青霞美人,怎么样在她的年纪上继续美艳和魅力的风光?她一套又一套地穿着LANVIN礼服,甚至是在综艺节目上也不管不顾地进行软文置入,公然表达她对这个品牌的喜爱。我们可以用很多词汇来形容LANVIN创意总监阿尔伯・艾尔巴茨(Alber Elbaz)如何用精湛的技艺来平衡女性柔美典雅和性感,但是都不及直接将林青霞近来穿着LANVIN,一次次惊艳的亮相来得更直观。人和时装之间可以这样水融,互为辉照,除了林青霞资深老到的穿衣品位以外,与阿尔伯・艾尔巴茨对女性魅力难以名状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也是分不开的。 LANVIN一直是近几年明星撞衫率最高的时装品牌之一。

第7篇:艾青作品范文

芥菜是浙江温州的一道有名的小吃,温州人一般是在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有明目清火功效。芥菜味微苦,在清明节食用有忆苦思甜的说法。

2、艾叶粑粑

艾叶粑粑的艾叶其实是香蒿叶子,香蒿叶子外表很像辟邪的艾叶,所以这道小吃取名为艾叶粑粑。艾叶粑粑一般是在清明节食用,味道清香鲜甜。

3、五色米

五色米是广西一带的特色美食,原材料就是普通的糯米,糯米被植物的叶汁染成五色,故称为五色米。五色米一般在清明节食用,是一种节日象征。

4、豆腐

我国是豆腐的发源地,豆腐凭借鲜嫩的口感和豆制品的香味,深受许多人的喜爱。在清明祭祀完祖先,大部分人在吃饭时都会做一道以豆腐为主要材料的菜品。

5、青团

青团是浙江一带的著名小吃,作为端午节必吃的九种食物之一,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将艾草汁加入糯米粉中,揉成小团蒸熟即可食用。青团带有一股艾草的清香,是在清明时节浙江人常备的一道点心。

6、朴籽粿

朴籽粿是潮汕人的传统美食,在清明节食用朴籽粿也是潮汕特有的风俗。潮汕人一般在扫墓时都会带上朴籽粿,这是用来怀念祖先的一种方式。

7、马兰头

作为清明节必吃的九种食物之一,马兰头是一种野菜,常见于田野或路边。马兰头的梗一般是淡红色或青色,凉拌作为寒食在清明节食用。

8、菠菜

菠菜是外来植物,极易生长。它的味道微甜,营养价值丰富,有通便、补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菠菜显青色,一般在清明时节前后生长较快。

9、暖菇包

第8篇:艾青作品范文

12月1日这天,在北京街头摆出的专家咨询台及宣传牌前,围着许多家长和青少年,他们认真地听专家讲解,看宣传资料。这一切都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艾滋病离自己并不遥远,并意识到要增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目前,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截止1998年底,全世界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3340万,已死去的艾滋病病人达1390万,两者累计达4730万人。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加的感染者人数为17000人,其中主要是青年。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是目前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但是,21世纪初亚洲将会取代非洲而成为全世界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自1994年以来,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截止1999年6月30日,我国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913人,其中451人为艾滋病患者。已死亡237人。与此同时,与艾滋病病毒传播相伴随的各种危险因素及行为,如、吸毒和性病发病率均呈增长趋势。因此。我国艾滋病流行虽然来得较迟,但广泛流行的潜在危险十分巨大。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是艾滋病病毒流行的间接受害者,在我国已发现了青少年因受坏人唆使,染上毒瘾而被传染上艾滋病病毒,还有因为输血,被不洁血液制品传染上艾滋病病毒。青少年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将会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和损失。所以,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和青少年正确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提高他们洁身自好、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在这里,我对一些有关问题分别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要认识艾滋病,首先应了解艾滋病的“重灾区”――免疫系统。人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这些微生物或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要遭遇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免疫系统中较为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们进入血液后,在全身不停地巡逻御“敌”。淋巴细胞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能直接攻击入侵者,而其中的CD4T细胞尤为重要。当微生物侵入人体时,CD4T细胞便立即发出警报,指挥其他淋巴细胞作出反应,进入战斗。B淋巴细胞针对侵入的微生物、寄生虫等产生一种特异性的物质――抗体,抗体与“入侵者”结合,产生特异性的CD8T淋巴细胞,又称细胞毒性细胞,它能消灭带病毒的细胞。

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就会长驱直入,使人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癌症,甚至死亡。艾滋病病毒的主攻目标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它进入人体后,首先侵入免疫系统的指挥者CD4T淋巴细胞,并产生大量病毒,由此引起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这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在与病毒进行搏斗,并将大量病毒消灭,但总有少量病毒埋伏下来,并继续产生病毒。此时,病人没有症状,但已具有传染力,可以通过血液或分泌物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数年后,艾滋病病毒便猖狂、活跃起来,借助人体大量复制并释放出的艾滋病病毒,四面出击,大肆迫害CD4T淋巴细胞乃至整个免疫系统。

艾滋病病毒的入侵,使B淋巴细胞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若经艾滋病病毒血清学检测即可见“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征象,由此,便可确诊被检者已感染艾滋病病毒。人体内总的CD4T细胞约有1000亿个,艾滋病病人约有250亿个CD4T细胞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在病人体内每天可产生10~20亿个艾滋病病毒颗粒,也产生相当数量的CD4T细胞。病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和病毒进行持续的殊死搏斗,最终由于人体免疫系统被“蛀蚀”而全线崩溃,无力“抗敌”,于是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随之发生,这便发展成艾滋病了。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 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性、异性和都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其中最危险,因为多为男同性恋者,而直肠黏膜薄且脆弱,很多微生物滋生其间,易发炎、破损,男性中的艾滋病病毒能经直肠黏膜内的细微损伤处,与对方的血液和细胞接触而传播a另外,生殖器患有性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溃疡等,也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

2 血液传播(1)输血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在没有发病前与常人无异,但其血液中已经有了艾滋病病毒。若将其血液输给他人,会使受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我国已从献血者中查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此,中国政府已明确规定对献血者必须进行检测,以确保血液中不带有艾滋病病毒。

(2)血液制品传播。有些病人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某些成分提取制成的生物制品。例如血友病,因患者体内缺少一种凝血因子(第8因子),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极易发生出血,必须经常注射一种用血液制作的生物制品(第8因子),而这种物质是将成百上千人的血液混合后提取制成的。1983年以前,艾滋病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因而,血液制品中带有了艾滋病病毒,在国外曾经发生过致使成千上万血友病病人罹患此病的事件。

(3)静脉吸毒传播。吸毒者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多发展成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和针头静脉注射,以至很容易将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随注射器传播开来。艾滋病是没有国界的,泰国北部为国际闻名的盛产海洛因的金三角地区,当地居民中有不少吸毒者,由于静脉吸毒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泰国迅速增多,并随贸易、亲友往来等活动向周边国家扩散,传到缅甸,进入中国。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南方地区的吸毒者增多,其中青少年吸毒的比例也在增长,这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母婴传播。20%~5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孕育的胎儿或婴儿,将会在孕期、分娩时和哺乳期通过母亲的乳汁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儿,大多数在5年内死亡。

(5)医源性传播。①人工授精传播:一些国家已有规定,进行人工授精应先确认供精者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然后将其在零下180度的液氮中冷冻保存半年,再对供精者进行艾滋病的检查,认定确无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才能将其取出使用。②器官移植传播:科学在发展,目前人类已能用某些健康人的器官、组织置换掉病人的某些“报废”了的器官或组织。但是,面对艾滋病的危害,必须首先对提供器官、组织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确保其器官、组织中的血液、淋巴细胞中不带有艾滋病病毒。国外现已发现由于器官移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病例。③医院传播:医务人员可能将自身携带的艾滋病病毒传染给病人,也可能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病人传染。

三、艾滋病的治疗

(1)尚无可治愈的特效药。迄今为止,除了几种公认的能够抑制和延缓艾滋病发展进程的药物外,尚没有能使艾滋病痊愈的药物。艾滋病病毒的遗传因子――艾滋病病毒的核糖核酸包裹在蛋白、糖蛋白与脂肪外壳内,病毒自身虽没有分裂繁殖能力,但能在侵入的宿主(人的艾滋病病毒以人为宿主)细胞内繁殖。由于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与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相结合,以至难于找出仅能去除病毒而不影响宿主细胞正常功能的药物。

(2)几种常用的治疗药物。目前各国研制的药物已有数百种,但经药品管理部门正式批准,并被全世界认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不多。常用的只有:叠氮胸苷、双脱氧次黄苷、双脱氧胞苷和蛋白酶抑制物等10多种。它们对增加免疫细胞数量、抑制艾滋病病毒及改善全身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都是短期疗效。

(3)出现一线曙光。经专家研究,采用联合用药(3种以上,称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可以大大降低血浆中的艾滋病病毒量,甚至用最敏感的方法也查不出病毒,病人的症状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可以降低病毒出现突变的机率,可减少60%的病死率。有的病人在联合药物治疗后2~3年未见复发。人们祈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将这种致死性疾病变为慢性病。

四、哪些场合不会感染艾滋病

第9篇:艾青作品范文

关了一次禁闭之后,露娜和艾琳是不敢再造次了,可是金迪和艾莉不但没收敛一些,还在波及先生的课上大作文章。以至于波及先生不断的让他们擦擦洗洗。而且,管理员皮尔亚先生的脾气实在太“好”了。

“哇噻,好多奖杯啊,哈哈……哈……”金迪和艾莉两个人又被关了禁闭,这次,金迪被罚擦奖品展览室。艾莉则要轻一些,要跟波及先生谈话。

艾莉陪着金迪到奖品展览室。发现一个巨大的奖杯,艾莉很惊讶。金迪说:“我要擦一个世纪吗?”艾莉说:“5个世纪吧。”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艾莉收拾书包,正要起身走,青佳儿洋洋得意的走过来,说:“吃到苦头了吧,哼!”艾莉说:“哦?我太幸福了!”青佳儿的表情像是艾莉迎面打他一拳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