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前沿科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沿科学论文

第1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 前沿内容 理论依据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6-02

在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大学物理教学积极更新教学思路,其中渗引入前言内容就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物理教学新思路之一。前沿内容教学即为在原有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将现代科技教育目标融入到教学中,并以原有教学载体讲述、呈现新科学、新知识,以实现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认识、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审视现代科技的知识目标,同时,借助科学教育教学的展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求真品德、个人情操等。

一、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引入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展,物理前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理论、原子分子理论、原子核理论等理论在教材中有不同程度体现,如万有引力章节通过介绍四中相互作用力、引力场,提升了学生的场理论认识,在简谐运动学习中,以单摆非线性运动、混沌理论场教学,改变了学生线性直线运动认识。实验内容上,包括云室、质谱仪、传感器等的运用,如在云室条件下探索原子结构,以质谱仪分析天体演变,以粒子回旋加速器研究高能物理等。在应用内容上,一些前沿科技技术被应用于医疗卫生、生活工作、生物研究、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人们以影印技术获取信息资料,医生借助全息成像技术救治病人等。

二、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基本理论的契合

1.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格式塔完形理论

格式塔完形理论即为人在面对空白格式塔或不完整格式塔刺激时,在知觉中,会产生改变他们、使其完整的欲望。这个过程中,人的大脑神经被刺激、认知程度提升,驱动人内心产生动力,刺激人去改变或是填补格式塔,而当人构建起完整而完美的格式塔后,内心会产生极大的兴奋感,提升人的成就感,推动人继续创造或创新。由于前沿内容新鲜,能提升大脑的兴奋性,引发人内心产生能动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这对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认知-发现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重点阐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认为在感知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可对已学知识进行转化、深化,并在教师的指导、评价引导下,实现知识的运用及创新。前沿知识中的新成分,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认为新知识学习以认知结构为基础,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后,使旧知识通话,进而实现原油认知结构的完善,习得新知识。前沿内容本身是新材料,其前沿性决定了其具有极高的概括意义及辨别程度,若将其与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则可巩固原有知识,深化认知。

三、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推动自我学习

物理学前沿中的众多概念来自于物理现象、创新实验结果,知识具有新颖性,能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前沿内容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现代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及生活性特征,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寻找新技术、新手段,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终身学习,以不断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充实自己。

2.提升科学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前沿内容包含了对前人的质疑及超越,可以说是一种前瞻文化,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将其运用教学,可更新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发展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研究并不完美,许多知识、理论仍待开发,进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热情,使其投入到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

3.推动求真求美,塑造人性品格

前沿内容之所以是一种前瞻文化,不但在于其新颖,且关键在于其真实,其中所含的科学奥秘向人类解释多种物理问题、生活现象。因此,将前沿内容引入其中,不但可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品格。

四、开展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路径

前沿内容几乎涉及到每一章节,其概念抽象性较强,教学中应当在概念讲述后,运用图片、影音等资源,向学生适度讲解相关知识,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分析前沿技术的运用,以提升学生的前沿知识认知。下面以“电磁场”中前沿内容引入为例分析前沿内容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前沿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电磁场”章节教学时,课前,随机向学生提问“谁知道蓝牙技术?”学生会说手机蓝牙,并说借助蓝牙能免费传递图片、音乐等,这就将远离学生生活的高新技术拉进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升了新技术的“亲民性”,同时,刺激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技术。再以讲故事方式,向学生介绍蓝牙的相关内容,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科学人物,且能够调动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2.立足学生实际,把握“度量”教学

近年来,虽然高中物理教学中陆续引入前沿内容,但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前沿内容教学力度参差不齐,且大学生在个性、知识基础、能力、潜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大学物理教学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前提下适度引入新知识。如蓝牙技术概念抽象性强,学生之前所接触的相关知识较少,学生较难把握里面的概念与内容,因此,教学之初借助故事法降低蓝牙概念的抽象度,在学生把握蓝牙技术实质后,具体展开此技术分析。

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数字照相机、摄影机、手机等设备,并在它们之间以虚线连线,使之形成网状结构,并注明蓝牙技术以高速跳频、时分多址等技术将数字化设备连接成网,是一种无线连接后,取消各种数字化设备间的虚线。

3.采用媒体资源,深化学生认识

媒体资源是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尤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更大。在电磁场章节蓝牙技术讲述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数字照相机、摄影机、手机等设备,并在它们之间以虚线连线,使之形成网状结构,并注明蓝牙技术以高速跳频、时分多址等技术将数字化设备连接成网,是一种无线连接,然后取消各种数字化设备间的虚线。这就提升了教学的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4.走进生活课堂,降低前沿高度

新技术、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前沿内容与现实生活所拉开的距离较大,简单叙述或是概念描述,很难实现前沿内容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学中应紧密结合生活,降低前沿内容高度。如结合学生提到的手机蓝牙解说蓝牙技术是一种短途无线通信技术,电子装置设备科通过此技术而连接,省去了传统的电线,且降低了传输费用,而这种无线信息交换技术就是今天所学的电磁场传播,进而展开电磁场教学。

五、前沿内容教学思路的应用体会

1.前言内容教学思路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从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看,大学物理教学在展开前沿内容教学后,打破了传统以教材授课的内容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全面化发展,打破了传统只求学生智能的教育方式。从教学效果上看,将丰富化、先进性的知识引入课堂,让大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仅仅是实验、知识与技能,且包含着生活中最真实的部分,解说着“不可说的秘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从学生发展状况看,教学关注学生全面化发展,以新知识刺激学生认识物理新现象、掌握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以新思路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积极创新。

2.践行前沿内容教学思路时的注意点

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作为一种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由于其涉及内容新颖、科学、广泛,教学若进行传统授受教学教学很难将学生带入比较深奥、陌生、高科技的学习及相关知识链接中,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运用此思路教学时需要做到:其一,更新观念,关注前沿内容教学。大学物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前沿内容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感染学生品格、培养学生精神方面的作用,将前沿内容教学作为现代物理教学的义务,积极主动引入前沿知识。其二,寻找前沿内容与学生生活最相近、最相关知识或经验的结合点,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展开教学。其三,讲前沿知识、现代科技积极引进课堂的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如生活化教学方式、故事性导入、探究学习等组织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四,在进行智育同时展开德育、美育教育,如以讲故事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及其成长经历,感染学生,以多媒体画面播放形式,展示我国科技、先进人物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升学生的科学情感,完善学生人格。

3.践行前言内容教学思路需发挥多方力量

前沿内容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分,表现了新课程教学的创新性,而要将前沿内容教学切实纳入当下大学物理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前沿内容教学的作用,还需充分调动全方位可用力量。如学校应加大媒体资源、教学教具、物理实验室等条件的支持,为教学展开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对大学教师积极展开教育培训,将新技术、新方法传输给教师;以学校创新性教学评估、教师能力发展评价等方式,刺激教师更新认知结构;加强学校与校外科技企业、科研基地、实验环境的联系,为前沿内容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社会科研机构应积极为高校提供现代科研理论支持;政府机构加强学校前沿教学改革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通过各界共同努力,将前沿内容教学加以落实。

结语:

前沿内容教学是现代大学物理教学的新思路、新方式,教师应将此思路深入教学之中,通过多元化、生活化、量度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科研精神,提升学生的品格,表现现代物理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进而实现教育的教学与育人目标,推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建岳.科学课程渗透科技前沿素材的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2]朱林.关于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一点探讨[J].科技资讯,2013(30)

[3]郭有田.科技前沿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技术物理教学,2012(02)

第2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摘要: 思政类网站是高校重要的网络教育平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传播效果的调查显示:作为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类网站,“前沿网”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在浏览改版前网站时以理论学习为主。网站改版后,“文化欣赏”、“理论争鸣”等栏目也受到欢迎,同时,师生均希望完善互动平台。因此,进一步提高网站的传播效果当建立健全网站互动平台,注重受众需求调查,进一步提升网站内容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注重科学的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2-0091-04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网站是学校基层党组织网络学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如何建设既具有教育意义,又为受众所喜爱的思政类网站,已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网——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为例,在分析高校思政类网站设计理念、传播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同行讨论。

一、 高校思政类网站的设计理念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从普通百姓到高层领导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获得所需信息〔1〕。思想政治类网站作为高校重要的网络教育平台,是全校师生员工了解时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素养的有效渠道,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2〕。目前,国内主要高校均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类网站或专题子网站,如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网站,中国人民大学“创先争优促发展 十年腾飞跻一流”专题网站,南京大学“‘开拓创新求突破 科学发展建一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站”,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创先争优活动专题网”等。网站的“传者”主要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政治辅导员等,受众以全校师生员工为主,其传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教育部思政司举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活动中,有近百个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参评。从这些参评网站的介绍中,可初步归纳出高校思政类网站的设计理念为: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品味高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彰显学校特色。

鉴于高校思政类网站本质上的共通之处,本文以全国十佳高校思政网站——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为样本进行分析。西南交通大学旧版“前沿网”集思政网、新闻网、部门网三大功能为一体,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校园新闻,推荐理论成果,丰富校园文化。网站主要开设了“交大新闻”、“媒体交大”、“时政前沿”、“理论前沿”、“交大风采”、“交大人物”、“校史回眸”、“前沿影视”、“文化欣赏”、“电子校报”等一级栏目以及二十几个二级栏目,并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教育部、四川教育厅等相关部门,新华网、人民网等校外新闻媒体,扬华素质网等校内主要网站建有超链接。此外,受众还可通过“前沿网”主页链接直接进入校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的网站。2007年,在由教育部思政司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活动中,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类网站。可以说,旧版“前沿网”的设计就体现了“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品味高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彰显学校特色”的设计理念。

2010年1月22日,由我校新闻中心建设的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开通试运行。新闻网以“聚焦交大,报道交大”为宗旨,开设了“交大要闻”、“领导活动”、“媒体交大”、“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电子校报”等栏目。新闻网的开通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网站系统架构,有利于向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更为丰富、及时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新闻网在栏目设置上与旧版“前沿网”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造成了大量信息的冗余,影响了信息传播效果。加之,随着学校发展,校党委宣传(统战)部应建立独立的部门网站,以便更好地开展对外宣传(统战)工作,为校园建设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校党委宣传(统战)部决定将旧版“前沿网”所承担的思政网、新闻网、部门网三大功能相剥离,将“前沿网”建设成为纯粹的思政类网站,以便更好地为基层党组织进行网络学习提供长效的平台和阵地。但鉴于旧版“前沿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版“前沿网”在色调、整体风格和主要元素等方面并未做大的变动,使新、旧版“前沿网”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新版“前沿网”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时政学习资料外,还重点建设了“理论争鸣”等栏目,为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和思想交流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同时为了方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投稿还开通了在线投稿的功能。

“前沿网”改版的结果显示,西南交通大学在建设思政网站时越来越注重网站的纯粹性、思辨性、高雅性,同时又结合了学校的具体情况,彰显了学校的特色,更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政类网站的设计理念。

二、 高校思政类网站传播效果分析为了了解高校思政网站的传播效果,笔者以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开展了调查研究。调研中依据学生工作处及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统计资料,采用了等距抽样法,以寝室为单位,抽取了本科生党员150人,研究生党员50人,在学校九里校区、犀浦校区发放调查问卷①。随机抽取本科生党员15人,研究生党员5人发放深度访谈提纲作为参考和补充。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本科生为149份,研究生为46份。同时,共发放访谈提纲20份,收回有效访谈提纲17份,回收率为85%。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对新版“前沿网”的“文化欣赏”、“理论争鸣”等栏目欢迎和肯定,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互动平台建设”等建议。

1.浏览旧版“前沿网”主要以理论学习为目的

问卷显示,有75.4%的学生(147名)“曾经浏览过旧版‘前沿网’”。由此可见,“前沿网”作为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类网站之一,在学生党员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也是新版“前沿网”得以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但学生党员浏览旧版“前沿网”的频率偏低,有近半数学生每周或两至三周才浏览旧版“前沿网”一次。超过九成的学生党员每天或两至三天上网一次,而坚持每天或两至三天浏览旧版“前沿网”的学生不足4%。

当147名曾经浏览过旧版“前沿网”的学生被问及“您浏览旧版‘前沿网’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时,32.0%的学生选择了“理论学习”,30.6%的学生选择“文化欣赏”,还有25.9%的学生选择“浏览宣传(统战)部网站”。

回答“您对新版‘前沿网’的满意程度”时,有54.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15.4%的学生认为“一般”,还有5.1%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仅有3.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党员对新版“前沿网”表示满意。

学生党员对新版“前沿网”的满意程度当问及“您最喜爱的新版前沿网栏目”时,有28.7%的学生选择了“文化欣赏”,19.0%的学生选择“理论争鸣”,18.5%的学生选择“前沿影视”,还有17.4%的学生选择了“时政前沿”。

在“请写下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不少学生党员希望“前沿网”越办越好,还有部分学生从网页设计、整体风格、栏目设置、内容信息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其中,有19%的学生呼吁,应进一步完善互动平台建设,诸如在线投稿、留言板等互动性栏目,或开设专门的论坛栏目,供大家进行思想交流和探讨学习心得体会。学生们表示,如能完善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必将进一步提高网站的浏览量。而在依据访谈提纲进行深度访谈时,不少学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从传播效果理论和传、受双方的关系来看,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不无道理的。

在调查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传播效果的基础上,笔者又对国内知名大学思政网站的浏览量、留言版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国内思政网站的总体传播效果是比较好的,在师生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互动性等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进一步改进。

三、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类网站传播效果的措施

结合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类网站的传播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充分重视受众调查。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可知,多数学生党员对新版“前沿网”表示满意,尤为喜欢“文化欣赏”、“理论争鸣”等栏目,但浏览旧版“前沿网”的频率偏低,师生均‘呼吁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网络互动平台建设。据学校各学院师生反映,各学院的思政类网站也存在类似问题。为探讨症结所在,笔者深入学校土木、机械、电气等7个主要学院,实地走访了部分辅导员老师、学生党支部书记、普通学生党员等。结果发现,各学院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平台建设时,一般都参考了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等国内知名红色网站,并聘请了网站技术、美工人员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但7个学院在网站建设前均未进行学院师生学习需求的系统调查。这种前期调查环节的缺失是影响网站传播效果的直接原因。

因此,进一步提高网站的传播效果,网站建设和管理人员首先要进行受众调查。网站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只有充分了解、把握媒介特性,以完善的受众调研机制为基础符合学生需求的信息内容,才能真正规避上述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建成学生党员所关注、喜爱的高校基层党组织网络学习平台。

(2)网站内容必须重视思想内涵、理论深度,坚持高雅性标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满足师生需求绝不等于要流于娱乐化、庸俗化。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需具有广泛性,能令人为之折服。而多数网络传播,仅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3〕,这也是影响传播效果一个缺陷。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注重网站的思想内涵、理论深度建设,坚持网站内容的高雅性,才能真正获得好评。

(3)健全多元化表达渠道。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抗扰性使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4〕。缺失了受众的反馈意见,网络学习平台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要提高网站传播效果,还应建设读者评论、评分等多样化平台,利用留言板、在线投稿、论坛等栏目,为广大师生提供意见的自由、多元化表达渠道。

(4)注重科学的舆论引导。面对受众千差万别的言论、观点,网站管理者需要采取“议会式”的平等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科学地进行舆论引导,在最大化满足受众表达意见的需求和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平台教育引导功能之间寻找平衡点。惟其如此,才能逐步建立权威,形成品牌,而只有不断扩大网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形成校园文化的“软实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

总之,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从普遍意义来看,要提高高校思政网站的传播效果,重视前期受众需求调查,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意见自由和多元化表达渠道,科学地进行舆论引导是普遍适用的。

注释:

①抽取150个本科生党员样本的具体步骤为:(1)依据幢数、楼层数对7720间在用本科生宿舍编号:1、2、3……7720;(2)通过在用本科生宿舍总数(N)及抽取的子样本容量(n)确定抽样距离(k):k=N/n=7720/150=51;(3)在1——k中随机地抽取一个随机数(i),则第n个单位为抽中单位以后每隔k个单位为一抽中单位,即第i+k, i+2k,…,i+(n-1)k,直到抽满n个单位为止(k=51,n=150,i=5,i为随机确定);(4)确定150个在用本科生宿舍后,在每个宿舍的4人中随机抽取一名党员作为研究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如果所抽中寝室无党员,则该样本无效。抽取50个研究生样本的方法与此相同。

参考文献:

〔1〕黄鸣刚.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网络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9.

〔2〕赵志立.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前沿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07.

第3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前沿理论;基础教学;工业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三大构成基础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同学,在中高年级阶段切入专业的速度较慢,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不够流畅,出现了基础课的老师不触及专业内容,专业课的老师又很难拔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们专业的学习深度与精度,也削弱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基础教学的改革问题。我们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工业设计领域中较有代表性的院校的基础课程做了调研与分析,初步形成一些观点。

一、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概况

(一)国内大学工业设计本科基础课程设置

样本A:素描、视觉语言、形态研究、色彩静物、图案基础、平面设计表达、立体设计表达、造型基础、金工实习。样本B:基础素描与色彩、设计素描与色彩、设计速写、设计表现技法、图形创意、设计图学及数字建模、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样本C: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表现技法、模型制作、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工程图学、机械设计与力学基础、金工实习。

(二)台湾大学工业设计本科基础课程设置

样本A:工程图学、透视图学、统计、科技概论、造型原理、设计方法。样本B:设计绘画、设计制图、创作基础、家庭科学、机构设计、色彩实验与应用、人文思潮。样本C:创造性想像与美学标准、制造与创新管理。

(三)美国大学工业设计本科基础课程设置

1.罗德岛设计学院基础的工作室课程:绘画工作室、设计工作室、空间动力学;文科课程:文学研讨会、文字设计、艺术史和世界文化、艺术史和世界文化研讨、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研讨;专业基础课:木材I、金属I、设计原理I、设计文案、设计原理II、三维模型、金属II、木材II。2.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矢量成像或光栅成像、绘画制图、二维设计、三维设计、设计调查、文学、西方艺术与建筑调查、工程图、模型制作、图形可视化、造型、设计工作室。3.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分析、综合推理、文物、经验模型、交互媒体设计、企业(商业)构架、网络产品、原型(样机)制造方法、隐喻和类比设计、理解情况、先进的图示、设计企划、问题构架、图表研究、社会创新、行为金融学、用户观察、品牌设计、经济学与设计、产品企划、产品与整合(宣传册)、人的因素、产品开发研究方法、设计程序、重塑形象、激动/兴奋的用户体验、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案、创新说明、创新文化。

二、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剖析

工业设计专业院校的基础课程设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色彩、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表现、工程基础、设计与经济、设计与社会等。围绕“设计色彩”的课程有色彩构成、色彩静物、色彩实验与应用;与“设计形态”相关课程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形态元素等;教授“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的课程一般是设计方法学;“设计表现”一般包括手绘效果图、三维电脑效果图及模型制作;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图学、机械设计与力学基础、金工实习等。如上所述,国内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现状有三类:1.未曾进行改革,依旧是美术教育模式,仅开设素描、色彩、绘画课程。2.维系包豪斯传统的三大构成模式,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3.已经进行改革,但改革不到位,仅更改了课程名称,课程内容没有改变,依旧按照三大构成的内容上课。台湾地区及美国相关工业设计院校的基础课程设置比较先进。如台湾地区学校,融合了统计学理论、科技概论、透视图学理论、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美国的学校则融入了空间动力学、计算机图形学、图形可视化原理、三维模型、行为学、金融学、心理学等内容。

三、前沿理论反哺基础教学—基础课程设计的趋势

本文所提出的前沿理论,从微观角度讲是指全球产品设计领域内,前沿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与产品创新相关的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与设计教育相关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从宏观角度来讲,包括一切新生的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前沿理论的反哺作用需要更多地依靠一线教师的能动作用来实现,有计划地制定教学计划,把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就业竞争力培养放在首位,勇于与时俱进地修改教学大纲。从近年来,台湾地区及美国院校课程设置的情况看,基础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为:逐步增加了与人文艺术领域前沿理论、科学技术领域前沿理论相关的课程。设置在综合性大学内的工业设计专业,普遍注重设计与人文艺术的结合,遂基础课程(群)的设计更侧重人文;设置在理工科院校内的工业设计专业,其与工程技术结合更为紧密,注重艺术、科学、技术的结合;独立的设计院校则更注重设计与商科前沿理论的结合。这些院校各有特色,他们都是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及各自的培养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整合艺术、人文社科与科学技术,并衍生出适宜的基础课程(群)。

四、结语

大学本科教学中,前两年基础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完善与否是相当重要的。设计类学科传统的三大构成基础课群,已经不能满足学科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其学科特色包含了艺术与科学、人文与技术结合的特质,其基础课程更加需要与产品创新相关的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紧密结合,与流行的设计理念紧密结合,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使这些前沿理论,融合进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中,反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美)桑戴克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1).

第4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哲学;前沿课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11-02

哲学前沿类课程已成为国内很多高校哲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这门课程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把握当前哲学学科和哲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对当代哲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本理念以及主要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就课程本身涉及的内容而言,它不仅仅关注传统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更关注新形势下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驱动并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引发的哲学思考。不断发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新问题,对课程研究内容与教学对象新动向的掌握并提出相应该的对策是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重点所在。

一、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现状

哲学前沿类课程在国内很多哲学专业已开设数年,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当然,这一过程吸收了很多国外相关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欧美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对我们开展此课程建设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的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这是不容忽视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哲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不够

这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并加深学生对哲学自身的理解,即传统哲学理论的时代意义、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哲学内涵的拓展以及哲学与时展的内在关联等根本性的题。当下很多高校的哲学前沿课程的开设并未能真正对待上述问题的实际存在,课程的设计及内容仍脱离不开固有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束缚,最多将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的新现象、新理论放到已有的哲学理解范式中去理解,比如对当前出现的虚拟哲学、全球化哲学、应用伦理学等极具时代前沿性的哲学形态仍然用传统哲学的分类及分析方法对号入座,定性定派,忽视了新形势下的哲学的应用与实践性的维度,另外有学者已经认识到,“中国哲学界的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严重脱节”造成了对哲学前沿问题真正的“前沿性”把握不足[1]。

(二)对教学方法与实践的探索重视不足

关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全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探索式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即研究者过于强调对哲学前沿问题的理论内容探究,而对此课程应用哪些教学方法最为适宜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研究重视不足。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哲学前沿类课程的教学仍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对学生在何种程度接受这一课程缺乏互动式探讨,对诸如在哲学前沿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前沿意识与基础意识”、“问题意识与文本意识”、“主讲方式与互动方式”等事关哲学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研究不足。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新媒体资源促进教学想长以及尝试使学生切身体验式教学等都要适当应用,从而有助于哲学前沿课程更加切实有效开展。

(三)教学内容缺少特色

哲学前沿问题课程的设置关键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果按传统的做法对哲学研究方向划分为中、西、马三大块来设定教学内容自然无可非议,但其中必然缺少对某一部门哲学或国别哲学的重视。历来研究西方哲学前沿问题的人毫无疑问会将理论关注点放到欧美哲学上,如果按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欧美哲学是作为“体系哲学”的“大写的哲学”与“元叙事”,向来以人类文化的中心自居,这一研究倾向已成为国内研究西方哲学的主流。在哲学前沿问题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体现明显。这样就极易忽视作为部门哲学如俄罗斯哲学前沿理论问题的发掘和研究,而俄罗斯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部门哲学有其特殊的理论论域和理论价值,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对诸如俄罗斯哲学等重要部门哲学关注哲学前沿课程建设就是不完整的,可适当将其特色内容融入到本课程建设中来,从而促使学生们对这个课程有整体性的了解。

二、哲学授课内容与对象的新变化

哲学前沿问题课程建设应始终围绕体现时代性最为核心最具价值的学术问题展开,原有的哲学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另外,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以及对哲学前沿问题的关注方向已发生很大改变,如果教师不注重对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新需求的研究和改进,那么很难适应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实践要求。

首先,研究者要跳出传统哲学授课内容模块及课程体系束缚,吸收更为新鲜与前沿的知识构成,并将其融入到本课程改革建设中。有学者已经注意到,“21世纪,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当代中国哲学走出了原先的框架和视野,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向:一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向;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向;三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的转向”[2]。学者们意识到了新时期我国哲学研究方向的转换是值得赞赏的,关键是要将这一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的转换纳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进程之中,真正使学生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论休养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为日后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哲学前沿课程应当重点对诸如数字化时代的哲学思考、对全球化的哲学思考、对发展的哲学思考、对当代科技革命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人的发展的哲学思考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3]。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研究者应始终对时代性的哲学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与吸收,同时不能丢掉传统哲学理论的精华,将其融入到当代哲学发展的视野中。

其次,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大学生,大都属于“90后”群体,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和传媒手段,他们更能快速接触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理论,同时对学习哲学、理解哲学甚至研究哲学产生新的认识,哲学前沿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找到学生关注的理论生长点,捕捉学生的哲学理解意识的转向,尤其学生对哲学发展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理解倾向,引导学生从正确的非功利的视角进行哲学前沿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课程研究不单单从教师的讲解和对书本的学习中理解时代性的哲学前沿问题,更应当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师生间教学相长。另外也要注意到,我们的高等教育往往以就业率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指挥棒,学生们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哲学前沿问题关注与重视不够,甚至“哲学无用论”等言论在学生中间蔓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开不必要的思想观念的干扰而单纯进行学习与研究也是在课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对策

鉴于以上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新教学内容的改变,针对当下学生接受哲学前沿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的相关学术领域,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应对哲学理论的前沿意识、问题意识以反思意识,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不拘泥于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除理论教学外,应加强与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教师的教学形式,更是一个开放与走出课堂走出书本的过程。比如,哲学前沿问题非常关注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问题,必然要涉及生存的反面即死亡问题,而涉及这一理论的教学如果把课堂搬到医院、殡葬机构、教堂、临终关怀处所等地方让学生亲身体验死亡的历程,则更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哲学前沿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课程教学宜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相关哲学前沿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相关哲学原著的阅读,以“读书会”、“哲思论坛”等形式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在考核方式上将学生平时参与讨论的程度、公开表达自己见解的态度与理论水平或撰写相关小论文的理论层次等方面纳入到对学生最终成绩考核中,这样就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哲学教学的独白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构建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领域。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哲学前沿问题课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教材w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甚至对哲学前沿问题的内容以及关注重点都未能达成一致见解,哲学前沿问题课程开设更显得五花八门凌乱不堪。建设一门好的哲学前沿问题课程要明确课程内容所展现出来的具体的知识体系以及理论论域,要关注以下哲学发展出现的新动向:人工智能、虚拟哲学、网络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文化哲学、新儒家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后形而上学等,它们越来越成为哲学新的理论生长点。哲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哲学要有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当然这更源于哲学研究者和哲学教育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叔贵峰.2012哲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 动态,2012,(12).

第5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企业顶岗实习;教师

1前言

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为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改革开放以后,高职教师培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材教法过关为主的非学历阶段、学历补偿阶段、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的继续教育阶段。目前我国多数地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已经进入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阶段,并逐渐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1,2]。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处的阶段及侧重点,采取体验式及委托式的教学模式接触行业技术前沿及理论发展趋势,并加强国际交流,是向高职教师传递前沿知识、更新教育观念以及强化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体验行业技术前沿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一线技术人才。然而行业技术革新的发展往往快于职教课程的设置,这就要求职教老师对行业技术热点有一定程度的包围,方可在教授课本知识之余,还能使得学生能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适应性。而采用体验式教育模式来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加强对行业前沿的体验可有效提升教师对行业前沿趋势特点的把握。体验式教育指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专业需求,组织联络行业内优势企业或前沿单位,为受训教师提供可有效体验行业前沿的培训环境(或是平台)。体验式培训可以生产项目为导向,甄选前沿项目,并派遣受训教师以项目参与人员的身份参与项目并适当承担一定工作,来掌握专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实施动态,同时了解生产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各种专业协同工作的流程。也可以技术革新点为导向,把握行业技术革新热点,将受训教师派驻到具备技术优势的具体企业,近距离接触体验技术革新的跃进。

3感知理论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不仅关注教师在对行业前沿的把握,还需要使其在理论知识体系和业务能力上有持续的提升。因此采取委托的方式,依据培训目的,将具体培训工作委托给具备理论优势的相关中科院、本科院校或者专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为受训教师开展专项项目的培训,可帮助高职教师增进对行业理论发展趋势的了解。例如在理论更新方面,可由组织受训教师不定期的走进校园,走进实验室,走进科研院所,利用教学科研的单位在理论上优势,使得受训老师熟悉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动态或是接触尖端及研究成果。

4加强国际交流

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交流是本着为受训老师提供国外先进理念为目的,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教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受训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或以进修培训方式,了解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方法、职教手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信息)。例如组织受训老师进行国外院校进行研修,深度了解国外职校在校企深度合作、跨学科学分认证体系、职业认证体系、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或理念。也可以国内讲座论坛方式,聘请国外合作学校选派各专业的精英教师定期到国土资源技术学院开设交流讲座,为受训老师提供交流平台。

5结语

总的来说,理论在发展,行业在进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来满足行业发展对教学要求。而是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促进教师对行业技术前沿的了解、委托理论优势单位加强教师对理论发展趋势把握,以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是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有效继续教育方式。

作者:杨柳 詹芳香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宁.21世纪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5,3(61):123-128.

第6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院协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5552

国内刊号:11-5483/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7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科研理念;前沿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65-02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最核心的学科,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例如差不多每期顶级期刊《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国内简称CNS)都会发表遗传学方面重要突破的文章。但是遗传学教材的内容则相对滞后,原因是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加之教材内容主要是结果比较确定的内容,因此往往要比实际进展滞后5~10年或者更长时间。对遗传学这样发展极快的学科来说,如果课程内容多年不更新,每年讲同样的内容,恐怕是不恰当的。另外,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忽视知识获得方法的情况也显著存在。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遗传学教学要注重结合教师的科研理念和前沿知识的介绍,而且这两方面差不多是统一的。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注重科研的教师,更会将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带到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要比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老一代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早就指出:“教师的提高,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主要靠做科研工作,边研究边学习,这是积极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讲课不应只讲具体的知识。具体的知识学生是很容易懂的,教师应讲重大的概念,讲过去和当前发展的情况,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讲你自己的观点,用你头脑里的一把火去点燃千百学生头脑里的一把火。”

不注重知识获得过程,只注重结论的传授,会阻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不注重前沿知识的教学,则容易造成科学教育的“片断化”。前沿知识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迅速发展,结果日新月异,体验前沿激动人心的进展,能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引发探究欲望。此外,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科研理念和前沿知识,可以防止学生对教材和书本的盲信盲从和过度依赖,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发现和科学本质深刻了解,养成科学精神。其实不止科学类课程是如此,文科教学也应如此。在这方面一些文科方面的大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据历史学大师陈寅恪学生和女儿的回忆:“寅师授课,创见(Discovery)极多,全非复本(Reproduction)。”“即使每年开同以前一样的课程,每届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更新,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发现,绝不能一成不变。”

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研究,适当介绍研究对象的进展情况,所用遗传学方法的利用情况,将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学生,是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的。例如,结合我的科研工作,在遗传学教学中适当章节介绍互补测验、分子标记在基因克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上位性在进行遗传学分析和分子机理揭示方面的作用,都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本身是搞科研的教师,通常不会干巴巴介绍书本上的结论,有意注重经典实验的介绍。如Avery-MacLeod-McCarty的R型细胞向S型细胞转化试验和Hershey-Chase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试验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Watson和Crick的DNA三维结构模型,是在DNA碱基的Chargaff规律和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的基础上提出的。证明DNA和染色体的半保留复制,需要介绍Meselson-Stahl对大肠杆菌DNA的超速离心实验及利用BudR对复制染色体的标记实验。三联体密码子的存在和解码,需要介绍Crick利用噬菌体T4的rII突变体的遗传分析,Nirenberg和Mathaei利用无细胞的体外翻译方法破译遗传密码。

在农科遗传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前沿知识需要补充。目前随着包括人类、果蝇、拟南芥、水稻等在内的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遗传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学时代。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水平上的系统研究手段需要让学生有所了解。此外,一些观念需要更正。如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编码的DNA,原来以为它们没有什么功能,称之为“垃圾DNA”,现在人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垃圾DNA”可以通过编码微RNA(microRNA,miRNA)而发挥功能。

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是研究相当活跃的遗传学领域之一。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机制和微RNA的作用,都需要在适当章节加以简介。不少遗传学课本这方面的内容极少,甚至有的课本提都不提。表观遗传是基因结构未改变但基因表达发生变化或染色质调节基因转录水平改变的遗传变化,主要内容包括DNA甲基化作用(DNA methylation)、组蛋白修饰作用(histon modification)、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遗传印记(genetic imprinting)、X染色体失活(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s)等,这些内容对理解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奥秘,运用表观遗传学技术来改变或调整基因表达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微RNA是一类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的RNA分子,大小约21-25个核苷酸,一般来源于染色体的非编码区域。微RNA通过RNA干扰作用机制发挥生物学功能,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发现。这些重要突破将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呼声也是很高的。

即使在经典遗传学领域,目前在揭示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发生机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孟德尔分离规律时,F1代表现显性性状,而不表现隐性性状。我们可以提一下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高山诚司(Seiji Takayama)课题组2006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和2010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两篇文章。他们的研究表明,显性基因表达,而隐性基因表达被抑制的原因是,由于位于显性基因附近的某种基因指导合成了一种顺式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24-nucleotide sRNA),导致隐性基因甲基化,从而隐性基因作用被遏制。

由于遗传学教师的实际科研工作可能只集中在相关生物遗传的某一个很窄的方面,如果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前沿学科知识,就需要经常性阅读遗传学方面的国外版本更新较快的专著、教材如Krebs JE、Goldstein ES、Kilpatrick ST编写的《基因》(Levin’s GENE XI),期刊如英国《自然》(Nature)、美国的《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网页中全文(或摘要)、科技新闻及评论。此外,遗传学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泛览《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综述遗传学》(Nature reviews genetics)、《遗传学年评》(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遗传学趋势》(Trends i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遗传与发育新见》(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的遗传学期刊,并将最新的遗传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发现、进展和动态介绍给学生,这对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5-88.

[2]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223(10):16-20.

[3]陈世鸥,王辉.前沿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5,(3):49-53.

[4]张求会.陈寅恪丛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0.

第8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15-02

文科研究生主要是指从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的研究生。文科研究生与理科研究生的不同之处在于,理科研究生主要通过具体科学实验得出新的实验成果,而文科研究生主要从事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总结与分析,得出新的结论。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导师的引导下,了解本研究领域学术发展趋势,把握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重组与创造,不断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05计划”),并指出,“实施‘2005计划’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1]在这个背景下,各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研究生包括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文科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 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1.1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批判精神

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中,首先应具备的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在学习知识以及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才能够批判地去看待问题,并且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文科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依然沿袭着以前被动式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薄弱,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对某个问题进行展开,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目前在文科研究生中所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前沿意识薄弱,对于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不足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是文科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目前许多文科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的主要途径仅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去响应信息,自己对前沿信息的搜集不够主动,直接导致的情况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信息把握不准确、不全面,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准确性、前瞻性,这些也是目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

1.3 洞悉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的敏锐力不够

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探寻解决问题方法,这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不仅是资料、信息的积累,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与社会接轨。但是,现实情况是,文科研究生对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了解较少,缺乏信息的积累,导致了一部分文科研究生在创新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的切入点。另外,有一部分学生的确积极关注热点问题,但却不能做到准确地分析热点问题,使知识、信息在原始积累部分就出现偏差,影响了文科研究生创新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准确性,进而针对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所创新出来的科研成果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1.4 整合信息及创新知识的能力不够

在文科研究生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信息的积累,然而,在对信息积累的过程中,许多文科研究生并不能够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知识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将不同的观点单纯地进行拼凑、组合的层面,造成的结果就是,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具有新颖性、准确性,对问题的把握不到位,更确切地说,通过这种方法所创造出来的成果并不能够算作创新成果,甚至有抄袭的嫌疑,创新知识的能力严重不足。

当前,文科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导致这些不足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的整体教育水平、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学习习惯等,下面我们主要从高校的层面去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2 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忽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根据数据统计,扩招开始以来,每年研究生报考数量和招生数量都在在不断上升,2013年的报考人数约为180万,录取人数在50万左右,又创新高。在这背后,单纯的应试考试并不能真正做到、做好人才的选拔,在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仅仅是为了暂时避开社会的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一旦出现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便会选择放弃学业,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最首要的就是研究生自身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要有创新意识。就目前的高校招考人才选拔方式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对学校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课程设置方式比较陈旧,学生难以从中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安排主要为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沿用建国以来的经验,没有太多的弹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占据了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缺乏在课堂或在课外学习前沿理论知识的机会。”[2]由于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够做到在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前沿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就不能够对前沿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缺乏了对不同观点的认知,对事情不能够做到全面的分析与评判,这在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

2.3 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导师存在“放羊”现象,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导师有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能够较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导师应该带着自己的学生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优秀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分析、创造能力。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往往一个导师要带好几个学生,确实没有精力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导师队伍中存在“放羊”的情况,由于忙于自己手上的项目或者“赚外快”而马虎敷衍指导学生的情况也客观存在。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使研究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对知识、信息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得不到提高。

2.4 学校对文科方面的投入不足,文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些必备条件

对于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来说,最首要的就是把握研究领域前沿,这其中就包括专业资料的搜集,可是有些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互联网资料库也不够完善,学校机房电脑不够多,硬件条件跟不上,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文科学科建设的投入就更少,存在的问题也更多,除了供文科研究生学习的资料不足以外,在师资力量方面,不仅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在引进和聘用优秀教师方面投入不够,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座的次数较少,导致了文科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的信息渠道较少,思维封闭,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路径的建议

3.1 将创新能力作为考察研究生入学因素之一,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学生考研的目的有很多种,怎样从报考的学生中选拔出适合继续深造并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研究生录取模式是基础课加上专业课的笔试,通过笔试再进行面试的方式。事实上,笔试的重要性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而笔试的几门课程中,数学、英语、政治三门基础课是学生在考前复习的重点,这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是,从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来看,有独立的思考分析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面试的过程中,要对考生进行严格筛选,尽量选拔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考生,这样既能促进考生在本科阶段就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也能提高高校文科研究的整体水平。

3.2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学术氛围,拓宽学生思维方式

(1)针对个别导师“放羊”或者忙于“赚外快”的情况,学校应通过导师学期考核制度促使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做到认真负责,在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带领自己的学生共同参加科研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并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讨论,逐渐地提升学生分析与批判问题的能力。

(2)导师应定期通过逐个交流或者与其他导师一起形成小组开展座谈会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社会热点的判析,对学术前沿的讨论,增强学术氛围,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鼓励他们以开拓的意识、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去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3]

3.3 改革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创新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目前,文科研究生培养时间一般是两年半到三年,基础课程的学习通常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学生特别是跨专业的文科研究生,并不能够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且在进入研究生二年级以后,一些学生也不能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有些选择出去打工,另外一部分则选择彻底放松自己。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加讨论以及启发形式的课程。在这些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针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具备反复思考的意识,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为所学学科的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4 加大投入,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所需保障

(1)要加大高校师资力量的投入,聘请更多的优秀教师。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要“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一方面邀请学术专家来校作讲座,开拓研究生的思路;另一方面设立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基金,让他们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中拓展眼界。”[4]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了解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

(2)要加大高校在完善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不仅要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做好核心期刊的及时更新,同时也要增加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数量,以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使用需要。

(3)“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性较强,而理论来源于实践,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5]学校应努力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使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查遗补缺。在实践的过程中既扩充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创新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锻炼途径。

3.5 完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学校平时所设立的奖学金以外,针对文科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资金方面的奖励,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并且学校可以成立一个文科研究生创新合作社的组织,鼓励优秀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参与到里面去,由学校承担活动经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接受到更多创新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创新的动力。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的模式,重庆大学的“创新基地主要设有创新基金、高水平论文奖励、放学交流、实验室和‘科慧杯’等专项,通过经费资助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与实践活动。”[6]通过这样的奖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5.

[2] 邵伟志,马爱静,郭亚旎.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文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人才,2012(8):262-263.

[3] 高英彤,刘亚娜.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2).

[4] 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科学,2000(11):69-71.

第9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SSCI; 教育技术; 可视化; 热点; 前沿; 高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胡小勇(1978—),男,江西奉新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E-mail:。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教育技术领域的国际学者(如加涅、乔纳森、汉纳芬等)和学术组织(如AECT等),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关注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热点与动态趋势,成为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们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意义重大。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是国际上社会科学最权威的研究引文索引。SSCI的来源期刊都经过了科学方法的层层筛选,其发表的研究文献都反映了国际研究的主流和前沿。[1]鉴于此,本研究结合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对SSCI所收录的教育技术五本核心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Computers & Education》《Education Technology &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从2002至2012年相关的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可视化呈现近11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方法、工具与数据源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法,采用词频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定量研究,并在可视化结果上进一步定性分析。词频分析法,是指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学方法。[2]

在工具选择上,本研究所采用的CiteSpaceⅡ,是一种科学知识图谱中的引文分析软件。它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基于Java编程语言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能够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呈现历时性的动态,[3]并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通过引文网络分析,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路径;(2)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知识拐点);(3)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4)预测学科或知识领域研究前沿。[4]

以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检索SSCI收录的上述五本教育技术期刊的论文信息,时间选择是从2002-01-01到2012-12-31。CiteSpaceⅡ可直接对WOS的数据进行提取研究关键术语的操作,并开展词频分析及引文分析。

(二)分析思路

第一,对样本文献中高频度、高突变和高中心性的关键术语进行分析,形成研究热点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初步判断国际教育技术领域11年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同时利用CiteSpaceⅡ绘制的关键术语时间序列图谱,呈现11年来国际研究热点的变迁,得出近年来衍生出的新研究主题和方向。第二,在CiteSpaceⅡ中利用词频探测技术进行分析,明确突变专业术语,并生成代表研究前沿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进而深入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第三,通过对作者及文献的共被引分析,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国际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贡献的学者,以及对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经典文献。

三、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热点与变迁

(一)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1. 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呈现

使用CiteSpaceⅡ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一年,设置top N% per sliced值为30%,采用Pathfinder算法,绘制高频关键术语共现网络(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在该图谱中,年环大小代表频次,内部不同年轮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年份。外部年轮为紫色的年环(箭头所指)表示具有高中介中心度的关键节点。数值高的中介中心度节点,对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起到控制作用,体现了其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5]由图1可知,2002—2012年间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教与学的策略)”、“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互动学习环境)”、“pedagogical issues(教学法话题)”、“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课堂教学)”、“students(学生)”、“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计算机媒介通讯)”、“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合作/协作学习)”、“education(教育)”、“technology(技术)”、“media in education(教育媒体)”、“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初等教育)”、“applications in subject areas(学科领域应用)”、“post-secondary education(专科教育)”、“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多媒体/超媒体系统)”和“human-computer interface(人机界面)”。

将这些频次100以上的关键术语进行中介中心度的二次统计,如表1所示。从频次排序看,“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最高,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中介中心度看,“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和“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两个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其中心度最高,占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地位。综上所述,2002—2012年间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中,“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相关研究最广泛,但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是“t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students”和“secondary education”等的相关研究。

2. 研究热点的讨论

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中,“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的研究最为普遍。随着教育理念从“教”向“学”的转变,教学策略也逐渐向学习策略转变。在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环境背景下,对“students”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学生”的研究主要包括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社会关系等主题。学习环境建设也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学习环境变革提出了新诉求,学习环境必须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的、有效的学习。国际教育技术学者在关注对学习环境的“interactive(互动性)”研究时,无论是面对面授课,还是网络远程授课,都强调必须在师生间、生生间搭建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媒体系统的演化,则展示了媒体与人类学习的密切联系。从“multimedia”到“hypermedia”,反映了教育对网络技术的采纳。“hypermedia systems”能够将用户引入包含相关信息的页面,其作为促进教与学的工具,在教育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二)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

1. 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呈现

基于上述分析基础,利用CiteSpaceⅡ对研究热点分布再作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如图2所示。

从时间线图来看,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各研究主题,在2005年或更早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现出相对的静态稳定性。在2005—2012年间,少数巨大影响力的新研究热点出现,而主要还是对之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但是,从时间线图的总体方向来看,几乎每年都会衍生出一些新的研究主题,例如“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self-explanations(自我解释)”、“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说明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具有与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相结合的态势。其中术语“virtual reality”在2007年左右出现,词频分布比较均匀,说明它可能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另外,本研究针对总频数和中介中心度均较高的关键术语(包括“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students”、“secondary education”)作了激增分析,得出总频数和中介中心度均居高的关键术语的各年频数基本上都呈现增长趋势,且结点年份与起始年份的频数相比,差异明显。这些关键术语近11年来的频数增长曲线,体现了所对应主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2. 研究热点变迁的讨论

在2005年前后,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此后几年中衍生的研究主题大多与认知心理学相关,如“self-efficacy”、“self-explanations”等。美国Robert Zheng和Matthew McAlack等学者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Effects of Multimedia on Cognitive Load, Self-Efficacy, and Multiple Rule-Based Problem Solving》,对“multimedia on cognitive load(多媒体认知负荷)”和“self-efficacy”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6]2006年,Silke Schworm和Alexander Renkl两位学者在文章《Computer-Supported Example-Based Learning: When Instructional Explanations Reduce Self-Explanations》中对“Computer-supported example-based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案例学习)”与“self-explanations”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7]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关研究内容呈现上升趋势。其中“virtual reality”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并能节省成本、规避风险、打破时空限制。在教学中应用“virtual reality”技术对师生来说都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美国Kami Hanson和Brett E. Shelton两位学者在文章《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Virtual Reality: Analysis of Challenges Faced by Educators》中也指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必须综合各方面因素开展适当的教学设计。[8]

四、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前沿

(一)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呈现

在CiteSpaceⅡ中,同样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一年,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为“burst term”,设置top N% per sliced值为30%,阀值设置(c,cc,ccv)的值分别为{(1,1,20),(2,2,20),(2,2,20)},同时标出突现点,得到图3所示的知识图谱。其中代表突现点的节点变成红色的(箭头所指)。并生成“summary table”,对节点的Σ值进行整理,见表2。可知代表研究前沿的术语有:“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分布式学习环境)”、“learning communities(学习社区)”、“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教育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和“collaborative learning”。

(二)研究前沿的讨论

深度分析上述术语,可将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方向概括为四类:理论研究类、环境资源类、策略方法类、媒体技术类。结合关键术语共现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以及词频统计结果:(1)在理论研究类方向,主要是对“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开展研究,具体包括“evaluation of CAI systems(计算机辅助教学评价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智能教学系统)”、“distance education and telelearning(远程教学)”、“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和“construction(建构)”等主题内容;(2)在环境资源类方向中,重点研究的主题是“学习环境”,其中“环境”包括“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learning communities”和“classroom(教室/课堂)”;(3)在策略方法类方向中,主要是对“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开展研究,具体主题包括“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课堂教学)”、“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评价方法)”、“communication(交际)”、“tools and methods(工具和方法)”和“navigation(导航)”等,此外,还针对“elementary education”、“secondary education”、“post-secondary education”和“adult learning(成人学习)”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研究;(4)在媒体技术类方向中,主要是针对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包括“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human-computer interface”、“virtual reality”、“Internet”和“computer”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五、国际教育技术领域高影响力的学者与文献

(一)高影响力的学者

运行CiteSpaceⅡ,将节点类型选择为“Cited author”,设置top%为30%,阀值设置(c,cc,ccv)的值分别为{(2,2,20),(2,3,20),(2,3,20)},得到关于作者共现信息 从图4和表3可以看出,共现频次及节点的中介中心度最高的学者是Vygotsky,L.S.(维果斯基),其次是Jonassen D.H.(乔纳森)。另外,中心度较高的学者还有Salomon,G.(所罗门)、Chi MTH(季清华)和Brusilovsky,P.(彼特·布鲁斯洛维奇)。中介中心度较高的这些学者,在教育技术知识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节点作用,构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主流结构。其中,有些学者已经逝去(维果斯基、乔纳森等),有些文献发表的年份也都较早,但仍具有如此高的频次和中心性,说明这些学者及其经典著作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知识基础,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图表中显示的高影响力学者大多是基于心理学开展教育技术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理学对教育技术的理论支撑作用。突变用于检测一个学科内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9]通过数据分析,具有突变值的学者有Brusilovsky,P.、Bandura,A.(阿尔伯特·班杜拉)和Dillenbourg,P.(皮埃尔·狄隆伯格)。通过对三位学者的突变文献进行检索,分别是:Brusilovsky,P.的《Using A Style-Based Ant Colony System for Adaptive Learning》、Bandura,A.的《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和Dillenbourg,P.的《Over-Scripting CSCL: The Risks of Blend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instructional design》。这些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协作学习”,这是近十多年来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可以说,这些学者及其重要文献为近十多年来“协作学习”研究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高影响力的文献

将节点类型改为“Cited Reference”,其他设置不变,得到关于共引文献信息的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将统计得出的高频共引文献进行整理,选择频次大于40的共引文献,并统计其中介中心度等信息,如表4所示。

上述统计的高影响力共引文献包括著作和文章,都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经典之作,距今数十年不等。Vygotsky,L.S.(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技能和社会心理学理论,Davis,F.D.(弗戴维斯)的感知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Brown,J.S.(约翰·布朗斯)的教学模式和资源改革理念,Wenger,E.(安提拿·温格)的实践社区

理论,Mayer,R.E.(理查德·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Bandura,A.(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Fishbein,M.(莫里斯·费许班)的信仰、态度、意图和行为的理论研究等,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各项研究提供指导思想。这些经典著作建构了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大的开创意义,成为众多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性文献资料,影响力高。

六、研究结论

(1)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广泛,包括教与学的策略、教学设计、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各种主题内容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设计和实施的。

(2)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包括对学习环境、媒体系统、教学策略方法和学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具体有“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students”、“secondary education”和“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等。

(3)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热点变迁的情况是:各热点研究方向在2005年左右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现出相对的静态稳定发展,但在后期研究中会衍生出如 “self-efficacy”、“self-explanations”和“virtual reality”等新的研究主题。

(4)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前沿包括理论研究类、环境资源类、策略方法类、媒体技术类等四类方向,具体内容包括“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和“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等。

(5)在教育技术高影响力学者与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中,维果斯基、乔纳森等教育技术领域著名学者的思想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起着指导性作用。一些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适应时展的研究焦点并得到良好发展,如彼特·布鲁斯洛维奇、阿尔伯特·班杜拉等提出的协作学习理论。此外,教育技术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仍然被当今学者广泛引用,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术研究既要有本土化行动,更要有国际化视野。本研究分析了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热点与动态趋势,并还将对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比较,以期为国内学者与国际研究相接轨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徐勇,张秀华,张昆丽.《SSCI》收录图情界期刊概况——SSCI来源期刊研究之一[J].现代情报,2004,(12):162~166.

[2]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3][5] 陈超美. 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21.

[4] 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6] Robert Zheng, Matthew McAlack, Barbara Wilmes, Patty Kohler-Evans and Jacquee Williamson . Effects of Multimedia on Cognitive Load, Self-Efficacy, and Multiple Rule-Based Problem Solving[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9,40(5):790~803.

[7] Silke Schworm, Alexander Renkl. Computer-Supported Example-Based Learning: When Instructional Explanations Reduce Self-Explanations[J]. Computers & Education, Volume 46, Issue 4, 2006,46(4):426~44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