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农田水利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田水利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田水利建设

第1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 建设 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事关乎民,水事大于天,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刻不容缓。虽然,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损害严重,设施破损,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配套不完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缺少维护和修建,一些农田水利设施现在已无法发挥应有的抗旱、排洪和灌溉功能。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每年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

2.田间灌溉管理方式和灌区工程管理设施落后,灌溉水损失大,水资源浪费严重,不适应发展需要。据统计,我国灌溉水损失总量的3/4发生在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过程中。明渠输水的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75%以上,约300多万公里的输水渠道中只有1/5进行了防渗。13.3万公里斗渠以上渠道中仅4.5万公里进行了初步防渗。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很低。

3.农田水分利用率低,现代节水灌溉工程占有率严重不足。全国耕地中一半以上无灌溉条件,节水灌溉面积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1/2,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仅占灌溉总面积的2.6%左右。据专家对全国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我国灌溉水利用系数大约为0.4―0.5,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0.7―0.8的水平。

4.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续建配套缓慢。

一是农田建设投资占水利投资中的比重偏低。按水利部统计数据,1980―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只占水利基本建设平均比重的6%,全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二是各级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到位。2005年以来,中央逐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国家投入政策与减负政策相矛盾,投入缺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三是水利工程立项艰难,水利项目申报前期费用惊人,专家评审、设计和相关费用基层无力负担。

5.农田水利建设相关规划不完善

虽然国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的意见》,但许多乡镇、村没有水利规划或规划不全,很多措施无法得到实施。

二、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建议

鉴于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调整未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

1.要充分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各级领导要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是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切实做到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二是抓好责任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责任制落实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具体人、具体工程。三是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列入各乡镇、各有关单位的责任目标,严格考核。四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关的各单位、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帮助和指导服务。

2.加强农田水利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要优化乡镇水管站、水库、灌区管理所等基层农田水利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快站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管理体制,保证必要的管护经费。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比重和素质,提高基层水利管理队伍的待遇,将他们纳入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

3.大力发展田间农业节水技术,实现农业灌溉现代化;提高灌溉水管理水平,宏观有效调控和微观自动化管理;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与装备,加大对节水技术的相关研究与推广,全面降低作物耗水,实现真实节水。严格执行《水法》和国家的综合水价,规范计量,节约用水,保证农业生产用水适时、适量、适价。

4.加大资金投入,多途径筹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是资金不足仍是制约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的瓶颈。应逐步扩大财政补助资金及投资规模,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渠道汇集资金,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统筹规划:明确要求在各级农村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并逐年提高;适当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对现有水利设施运营机构实行税费优惠,鼓励农民组建用水组织;深化农业用水价格改革,鼓励农户或农业组织对农田水利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提高贫困地区的财政补助标准。

5.完善水利建设相关制度

国家要制定完善水利相关制度,并且督促基层机关完善水利规划。制定支持农村水利发展的专门政策,落实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从节约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出发,规划设计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第2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1体制改革使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不明筹划困难

在改革开放之前,财政实行统收统支,中央决定支出多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如80年,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占到了全国财政的1.87%。分灶后,地方政府占有国家财政的大头,中央政府难以自给,将用于小型水利的事业费下包给了地方,分税制之后,中央开始占有分配大头,但却没有收回对农田水利的资金发放,农田水利建设费用仍有地方政府支出,但在此时,地方政府自身财政都入不敷出,没有足够的资金分配给农田水利,农田水利的责任究竟在哪家也就无法落实。为弥补这一状况,中央在2005年下达了一号文件,开设了小型农田水利的专项补助金,金额逐年增加,但比起过去农田水利在中央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仍然偏少,对于农田水利的当前现状的帮助也是杯水车薪。

2社会发展使农村群众积极性降低

改革以前,农村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农民,靠种田耕地为生,这个阶段,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的农田水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重视,很多群众甚至自发大兴水利,扩建工程。但改革开放之后,家庭承包制开始实行,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务农糊口,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涌进,他们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但相对应的,农村农业人口也在大幅减少,到了2008年,农村依然还是农业户口的比例已经降到了55%,这其实还包括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

不仅如此,农业给人们带来的收入也在不断减少。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用于耕种的土地也越来越少,每个农民可以承包的土地规模也有限。在两工制度犹存阶段,国家还可以组织农民兴建水利,但如今,制度改变,社会环境变化,再要求农民们像改革开放前,自己承担建设农田水利的劳力和财力是非常不现实也不合理的。尤其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税费进行改革,农业税、村提留等税费被取消,为了维持学校、政府的运转,中央已经承担了改革所需的大部分成本,但因此带来的对农田水利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并且,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农田水利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低标准建设,就地取材了,普通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帮助影响越来越小。修建合格的水利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也必须由专业队伍来建设,采用机械更加先进,材料更加现代。据了解,当前工程建设时,仅依靠人力完成的部分已不超过10%。即使农民想要积极参与,也存在技术和观念不足的问题。

以上问题,都使得农民对于修建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但是,农田水利对农村群众的影响降低,不代表国家不用再依赖农田水利。面对这样的状况,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来改善水利工程的建设。

1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

首先从体制入手,要尽快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的责任所在,明确工程竣工后其产权所属。建议对于大中型农田水利由国家和地方共同管理,加大中央在农田水利这一块的投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而田间小型工程由农村集体管理。对农村小农户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水利建设的入股,将所有用水农户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体制。除此之外,还要完善村民对农田水利建设及利用的监督机制,通过对现有体制的不断更改完善,保证农田水利设施能合理建设,有效使用。其次要继续在这一方面的法律完善,水利设施建成后,全村都要共同维护,拒绝任何形式对水利设施造成破坏。提高村民们对工程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能认识到农业设施的重要性,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正常进行。

2提高农民建设水利的积极性

第3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发展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是我国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项目,但管理体制、技术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业界的一个棘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从建国到现在,我国已拥有20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从根本上提升了当地的农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农田水利过程的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促进粮食高产稳产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各地区发展之间的差异极大,在个别贫困地区,其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粮为主,而农民的耕地若是想要从根本上提升产量,水利设施的保障就极其重要,因此在以农业为发展手段的部分地区,有必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对于粮食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

1.2提升农民收入

在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较大,因此在大部分地区,粮食生产带来的收入仍是农村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与农村的经济收入基本成正比,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就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粮食获得明显的增收,并带动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1.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的耕种灌溉用水都需要通过人力获得,而在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的普及后,这种取水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种植提供了所需用水,减少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种植效率,使得农业种植结构脱离了传统种植模式的禁锢,在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下,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得以在市场中更快地流动,销售渠道也随之畅通。此外,随着农业市场的变化,农民也能够随机应变,更快地调整经济作物,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灵活。

2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误区和困境

2.1农田水利建设没有与科技应用有机结合

尽管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的许多区域得到了普及,并得到了很好的成效,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很多水利工程上的技术研究并没有在实际建设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据有效统计,目前只有20%~30%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措施,鉴于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水利科技的推广应用仍有着极大的前景和市场。

2.2农田水利建设缺乏健康的管理体制

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一大因素。正因为缺乏健康的管理体系,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优质资源和资金很有可能在使用时被极大地浪费,从而导致水利工程建设效率降低,严重的会导致工程建设的停滞,这些现象在很多欠发达地区十分常见,很多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3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

3.1扩大投资渠道和优化资金配置

很多农田水利科技项目没有在实际工程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因此水利监管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要注意资金投入的分配问题,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优质资金涌流,同时也要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资金进行最优化配置,鼓励当地农民积极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当中,从而节省大部分人力资金。为了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杜绝资金挪用的现象,水利监管部门也要专门建立财务管理单位和相关监察团队,保证资金的运营和周转能透明运作,使用方向有迹可循,从而保证先进科技能够在资金渠道上得到充分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农田水利科技也就能大展身手,从根本上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2做好整体规划,抓住重点建设

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体制混乱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从在规划上入手,先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有了工作的方向后,才能合理地规划水利工程中的重点部分,并且在规划时要注意到工程所在地区的天气变化、区域环境等实际情况,在工程细节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农田水利建设能与当地的条件相契合,从而将水利工程项目的所有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另外针对工程项目的每个展开阶段也要设置相对应的负责部门和监察部门,使得工程开展的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流向有迹可循,管理体系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从而保证农田水利建设能顺利进行。

4结语

鉴于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很多体制和技术上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妥善解决,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抓住有限的资源并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率最大化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最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就农田水利建设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希望能够相关从业人员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第4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设施。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基础相对脆弱,无法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当前的这种情况,应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了完善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措施的研究,本文简述了农田水利的内涵与内容,介绍了建设的战略方向,阐述了具体措施,以期达到研究的实效性。

关键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战略方向

引言

农田水利的有效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农田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的综合科学技术形式。农田水利属于多学科范畴,主要包括农田灌溉与排水,在我国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依据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形式,自然灾害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确保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农田水利不仅是发展农业的关键,同时也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帮助。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1简述农田水利的内涵以及主要内容

农田水利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年间,依附当时颁布的水利法规存在,为农民开展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农田水利属于多学科范畴,主要包括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水利的有效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农田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的综合科学技术形式。发展农田水利,能够有效的调节地区水情,进而有效的改善农田水分布状况,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稳产、高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农田水利被称为灌溉与排水,应用较为普遍,在大型农场、牧场的使用率较高。农田水利中除了灌溉与排水以外,还包括工程力学、水力学、土木工程学、气象学以及农业经济学等等。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形式为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予以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农业水的拦蓄、调控、分配以及使用。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农业技术措施,通过有效结合开展改土培肥的措施,以有效扩大土地利用率,为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奠定基础[1]。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方向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奠定基础。所以,在其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战略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系到我国基本国情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对黄河、淮河等流域实施了综合治理,以缓解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采取井渠结合、撤洪改河等方式,有效解决了灌溉问题。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不单单局限在扩大灌溉面积方面,还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田间工程,对种植结构与农业结构调整予以支持,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向全世界人民做的承诺,在未来15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会持续上升,预计到2030年,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一定会提高30%。粮食安全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还能够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但是近年来耕地减少、相对的农业效益下降,人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挑战。所以,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

(3)关乎社会稳定。农业是确保人们生活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形式,针对我国当前的政策而言,“三农”问题仍是主要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经济结构能否有效的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需要稳定的农业基础。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只有确保稳定的农业基础,才能有效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3]。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依据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形式,自然灾害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确保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所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还能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为建设生态城市以及工业转移提供帮助,对国家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我国实施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农民以及农业展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4]。所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城镇与工业要给予相应的帮助与支持,从而有效解决该问题,促进其发展,不仅如此,国家更应该注重农业发展,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以期确保农田水利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比如,免收农业税、土地补偿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2)注重农田水利科学研究。运用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有效的避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现象,使得我国农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但是,随着各方面发展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农田水利技术要不断更新,一定要注重科学研究,以期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与面对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应对,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技术形式,确保技术的实用效果。可以在原有技术形式的基础上,对技术形式予以创新研究,不断完善技术的同时,寻求突破。培养专业的研究人才,要注重提高农田水利研究人才的素质培养,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科学研究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3)迎合国际市场需求。依据主要农产品价格而言,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业生产面临一定的挑战。农产品价格较高,而我国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国际市场中,农业属于基础性产业,相对来说,市场化程度较低,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风险。所以,世界贸易组织给予了许多保护条款,农业产业成为所有产业中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河湖泊的治理、农业与水利工程的科学研究等等,都可以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保护条款当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赋予的一种支持方式[5]。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要迎合国际市场需求,在保护条款范围内,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建设水平,力争与西方发达国家农田水利建设持平,确保我国农业稳步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向前迈进一大步。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研究可知,农田水利不仅是发展农业的关键,同时也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帮助。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能够确保农田水利事业的稳步上升,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三农”政策实施效果,而发展农村经济能够加快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尤为重要。

作者:王新奇 单位: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

参考文献

[1]王芳.关于稳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20):174.

[2]李海林.加强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和方法[J].中国农业信息,2013,09(13):183.

[3]汤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措施[J].民营科技,2013,02(10):129.

第5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大意义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

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原则。

1.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国家要逐步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要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增加农民劳动积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和引导农民尽可能增加劳动积累。

2.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把规划作为乡村两级组织农民出资出劳的必要条件和国家安排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三、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工作重点

(一)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整合国家现有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二)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三)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政府给予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的斗渠、相邻村共用的村级小型水塘(库)和圩堤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村级为基础进行“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和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限额标准由省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国家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

第6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由于地处山区,遵义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期以来处于较弱势的状态。近年来,遵义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建立责任明确、管理有效、产权明晰的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农田水利发展,需了解我市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1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现状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总投资约78亿元,规划建设塘坝9970处,提灌站3320站,建蓄水池51614口,渠道35330km,修建排洪(涝)渠1312km,安装管道7079km,发展灌溉面积20.027万hm2。2009年以来,全市共计完成投入约20亿元,主要建成渠道3300km,山塘整治150座,拦水堰160座,提水站180站,发展灌溉面积7.33万hm2。现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工程建设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工程建设实行项目公示制度,将工程批复的各项内容在项目区进行公示、公告,确保项目公开、公正、透明。全市在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建设管理模式未取得有效进展,主要原因是当前地方财政困难,用水农户和集体承担能力较低,无力承担先期建过程中需要支付的材料垫付、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工程建完移交镇乡或村进行管护。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情况:全市建立了农田水利工程长效管护制度和规定,但运行情况不够好,尤其是小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因农灌水费难以征收、管护经费难以落实,管护情况较差,没有实实在在建立起“建管养用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机制。经测算,全市每年需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约31954万元,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大都为镇乡,由于县级和镇乡政府财力有限,水利工程管护经费难以落实。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全市全面启动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各乡镇均设有水利站或管理所,配备有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办公经费基本落实到位,但办公条件需进一步完善。全市正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灌溉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农田水利组织发动和建设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行用水户合作组织,鼓励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开展涉农用水合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或创办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2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程投入资金不足,投工投劳面临新问题。二是局部水利设施规划布局不科学、不合理。三是前期工作勘察成果深度不够,花费时间较长,工程变更较多,从而增加了工作量,拖延了工期。四是由于各类项目开工建设,基层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监理单位现场监理人员局部缺位、监理力度不够的现象存在。五是个别地方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宣传力度不够,典型报道及简报、报表报送不及时。六是工程结算审计和竣工财务决算工作不及时,相对滞后,影响工程竣工验收。七是县级配套资金不到位。各县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到位率不高。八是部分地方群工矛盾仍然突出。建设过程中,农民对工程建设不理解,占地和青苗赔偿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不允许通行、阻工等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工程不能顺利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管护经费难以落实,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不到位。三是因产权制度改革不及时、不到位带来的问题较明显,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四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缺乏节约水资源的意识。老百姓灌溉期间随意开孔放水,管护人员又少,战线长造成。五是管理技术落后,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设施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监测设施未配套,灌溉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六是基层水管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薄弱,基层水利站(所)人手少,工程技术人员缺乏,乡镇中心工作又多,临聘人员工资待遇低,造成一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3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项目点多面广,因地方财政吃紧,配备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规划建设项目所需配备建管人员力量的需要。二是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业税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工制度”,水费征收非常困难。三是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交由镇乡管护,由于镇乡财力有限,没有配备专门的管护人员和落实管护经费,导致工程处于无人看管的局面,工程不能持续发挥效益。四是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滞后。五是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建管养用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健全。

4应对措施

第7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针对夹马口灌区设施老旧、重建轻管的问题,从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模式,出台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强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通过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措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夹马口灌区

1基本状况

夹马口灌区从1960年至今已运行整整56年。经过节水续建改造和灌区北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达6.06万hm2,受益范围涵盖临猗、永济、万荣3县(市),19个乡镇45万人。依据水利部有关规定,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范围。夹马口灌区分为夹马口老灌区、小樊灌区和北扩工程新建泉杜灌区。夹马口老灌区末级渠道(斗渠)685条,总长701.96km;小樊灌区末级渠道(斗渠)448条,总长342.87km;北扩新建泉杜灌区末级渠道(斗渠)417条,总长711.46km。全灌区末级渠道1550条,总长1756.29km。近年来,夹马口三大灌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防渗末级渠道730km,引导灌区内农民自建小型提水站105处。这些投资极大地发挥了引黄工程的抗旱能力,有效保证了灌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主要做法

末级渠系是灌区分布最广、与农民利益最直接的水利基础设施。56年来,夹马口灌区除农民自筹资金和义务出工外,各级财政对灌区末级渠系建设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灌溉体系,基本实现了“大旱之年灌区农作物不受旱”的目标。

2.1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

在灌区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斗渠、小型提灌站等,严格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进行。其产权归投资者所有,投资者可以是集体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对国家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明确划归工程产权者所有,并由乡镇人民政府颁发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的产权证。

2.2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模式

近年来,夹马口灌区实施了“基建+农建”的水利工程建设模式。末级渠道建设中,将国补资金重点用于渠道防渗环节,并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农建部分以土方工程为主,县、乡、村三级联动,层层落实。“基建+农建”模式既能发挥项目部专业性强的特点,确保工程质量,又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利于协调各种矛盾,加快建设步伐。

2.3出台优惠政策

夹马口引黄工程对灌区内集体或个人完全投资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水,实行三年内每方水降低0.03元。对于涉外灌区供水,每方水让利0.01元,从而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加快灌区末级渠道建设,扩大受益面积。同时允许对其他农户按“平等协商、互利互惠、有偿服务”的原则进行水商品交易,但水价要受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宏观控制。

3管理方式

着力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难题,由单一注重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基层水利群管组织日趋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步入法制化、现代化轨道。

3.1灌区全面实施“阳光工程”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水存在水费加价、水量加码、农民用水困难等问题,灌区于1999年开始实施农业灌溉用水“阳光工程”,将供用水各个环节公开。一是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灌区以每一条斗渠(或每一座小型提灌站)为单位,打破行政区划约束,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并按法定程序注册。农民用水协会代表农民利益,选举主任,聘任斗长。斗长对相应的水利设施具有独立的经营权。二是实行用水“三公开”。对农民供水,必须做到流量大小公开、水价多少公开、供水时间公开。三是实行“一票收费制”。斗渠、小型提灌站收费,按物价部门审批的标准分项一票收取,用水户不再负担任何费用和劳务。四是“配水到户”。斗长从干、支引水,直接配水到农户地头,合理安排用水顺序,选择最佳流程,减少中间环节,节约用水。五是农民用水“超市化”管理。每次用水结束,管理局对农民逐户出具用水清单,即用水“小票”,农民用水实现“超市化”管理。六是公开查询,加大监督检查。利用自主创建的灌区信息平台,建立灌区“电话和触摸屏水费查询系统”,农民可随时查询灌溉用水量及交费情况。同时组建“灌溉稽查队”,规范涉水人员行为,维护农民用水的合法权益。

3.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结合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用有限的农水资金,因地制宜推动高效节水技术发展,实现农业灌溉科学用水。一是灌溉用水实行“按量计费”。灌区管理率先提出灌溉用水具有商品属性,倡导“水是有限资源,节约用水”的理念,全灌区均实行用水“按量计费”。“按量计费”既符合价值规律,体现公平交易原则,又可引导农民科学灌溉,节约用水。二是尝试建立“信誉供水制度”。引黄工程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灌区农民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夹马口人”,两者“鱼水情深”。在农民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些口碑好、信誉度高的水经营者,先给农民供水,满足农业生产及时用水,待农民有收入后,再补交水费。“先用水后交费”绝不意味着对农民灌溉服务质量打折扣,而是一种经营品位的提升。三是积极搞好末级渠道防渗。目前来看,渠道防渗是引黄灌区最有效的节水措施之一。对于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国家补贴资金不搞“一刀切”。应坚持“先干后补、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争取灌区小型农田水利投资效益最大化。

4建议

4.1国家应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

夹马口三大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渠道的防渗率仅有48%,有一半以上农民使用土渠灌溉。在夹马口老灌区、小樊灌区,多数渠道建于20世纪60年代,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合理、老化破损、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大,工程管理单位只是成本运行无钱投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无力投资,国家应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

4.2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引进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引黄灌区的渠道要探索适应黄河流域湿陷性黄土,采用先进弧底U型断面建设,这种断面流速快,挟沙能力强,且渠底有一定的反拱作用,可减轻冻胀破坏,减少裂缝,便于滑膜施工,节省投资。管道尽量使用PCCP预应力混凝土管道,这种管道管理简单,不漏水,使用寿命可达50年等。另外,还要积极培训一线技术人员,提高工程维护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为工程良性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4.3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确保工程效益最大化

第8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一、充分认识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自年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来,我市针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对农民投工投劳积极性高且灌溉矛盾突出的部分末级渠道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受益区群众的高度肯定。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必须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整体推进,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精心组织,确保顺利完成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目的,遵循“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前期工作充分、建设规划完备、群众积极性高”优先的原则,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财政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确保“建一片,成一片,效益一片”,迅速提升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原则。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创新“民办公助”机制,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可能,由市水利局组织专班编制松滋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2、集中连片、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集体效益,重点解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优先安排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前期工作充分、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

3、尊重民意、民办公助。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按照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要求,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筹资、投劳、建设、运行、管护的全过程,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

4、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积极整合资金、技术等资源,加强部门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继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形成以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期高效运行。

三、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主要任务。以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为主,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各地要结合实际,在搞好分类建设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建设重点,增强示范效应。建设适度规模的现代化灌排渠系示范片、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结合水价改革)示范片。

(二)主要目标。通过若干年的建设,基本完成全市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任务,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目的。使项目区内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10%—15%,或达到60%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结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为切实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管理办公室(名单附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乡镇要大力宣传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大张旗鼓地宣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农民成为“政策的明白者、项目的建设者、工程的受益者”。要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护。财政、水利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的审查申报、建设管理、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公安、广播电视、国土资源、林业、农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二)科学编制方案。以《松滋市农田水利综合规划》为指导,依据立项指南的各项具体要求,按照“轻重缓急、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编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按照“领导重视的优先、成片推进的优先、农民用水者协会真正发挥了作用的优先、有项目捆绑的优先、农民积极性高的优先、灌区下游优先、提灌渠道优先”的原则,结合筹资情况、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等情况,采取竞争立项的方式,合理确定年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三)积极整合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36号)要求,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市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项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第9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

一是以公开评选的方式竞争立项。江西省在水利行业中率先运用“公开评选、竞争立项”方式,采用专家审核、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当场亮分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一些重要的水利资金如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都采用竞争性方式立项分配资金,支持了有建设能力的县、市进行水利建设,体现了对能干事的地方先安排多支持的绩效管理理念。二是实行绩效考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一些地方暴露的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工程进展缓慢、预算执行偏慢等问题,省财政厅会同省水利厅先后下发了多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考评办法,督促加快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实行绩效考评、奖优罚劣措施,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地方先干事、多干事。三是加强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省财政厅会同省水利厅每年对项目建设开展多次检查,发现未按要求开工建设、虚报工程量的,收回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通报,并要求限期整改。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实施两次绩效考评,排名通报,对排名靠前的县奖励100万元,对排名靠后的县扣减100万元,并由县级财政弥补,保证总投资不减。

二、江西省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政府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地方领导为了争取项目,当面承诺按要求比例及时足额配套,但等项目批下来后却苦于没有筹资渠道而无法兑现。现在,每年的水利建设资金渠道都有了明确规定,水利建设资金财政预算也每年早就做了足额安排,中央的相关水利投资计划一下,立即就能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地方领导再也不用为配套资金发愁了。2012年,省级40亿水利资金中,安排用于中央项目配套的资金达24.72亿元,用于省级项目建设的资金为15.28亿元;2013年,省级44亿水利资金中,安排用于中央项目配套的资金达31.26亿元,用于省级项目建设的资金为12.74亿元。

(二)水利工程进度更快了。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进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的大好局面。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共完成投资144.98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的67.12%。共完成土方22477万方、石方960.24万方、混凝土459.62万方、修复水毁工程3561座、新修干支渠防渗渠道5639公里、田间渠道8683公里、清淤沟渠24581公里、新修改造泵站947座、建设供水工程192处、新修加固水库1394座,塘坝、堰塘整治4335处、新增灌溉面积51.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2.63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63.7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37.1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09.74万亩。工期预计比往年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

(三)水利工程质量更好了。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地方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水利技术人员只需安心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无需考虑投入不足,可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程质量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仅关注主体工程的建设,同时也注重配套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使得主体工程能够在配套设施的辅助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水资源利用率更高了。目前,全省农田水利工程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水泵站更新改造等水源工程,到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等渠道工程,到高标准粮田建设、国土整治、喷灌、滴灌等田间工程,全部能配套到位,农业灌溉用水实现了从源头一直到农作物吸收利用的全程控制,大大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保护了水源水质,节约了水资源,增加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和运营,更是为当地相关经济产业带来了机遇,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五)农民受益更多了。由于财政投入多,工程建设质量好,农田灌溉渠道畅通,旱能灌、涝能排,完全满足水稻种植和其他农作物对灌溉和排水的需求,农民种粮产量更高、效益更好了,也不再“看天吃饭”了。

三、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