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有关母亲的格言精选(九篇)

有关母亲的格言

第1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爱默生

使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 ------贝多芬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高尔基: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父之爱,深而沉重——父爱如山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罗斯福

父亲是一个银行,发行知识,支付爱…… --

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英国)

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第2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第3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晚安,母亲》是美国现代戏剧作家玛莎诺曼的代表作。该剧1983 年在百老汇上映,即刻轰动全美,随后还获得了包括1983 年普利策戏剧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该剧剧情非常简单:美国南部乡村的一个傍晚,杰西告诉母亲希尔马她要用父亲的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随后的90 分钟里,母女俩就要不要自杀不断争论。杰西努力安排自己自杀后母亲的生活、母亲满怀深情地劝阻女儿,却无法阻止女儿的做法。最终母亲所有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一声刺耳的枪声宣告了杰西的死亡。

一、“合作原则”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认为,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及其相关准则:数量1. 准则(Quantity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但不要超出所需要的信息;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 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谈话内容与话题有关;4.方式准则(Manner max原im):传递信息的方式要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并且井井有条。

二、对《晚安,母亲》的语用分析

《晚安,母亲》这部戏剧围绕杰西自杀前与母亲的对话展开,对话不再是表现出传统意义上的母女关系,而是“母女之间意志的冲突,人类原本最亲密的关系在这里被异化”。杰西和母亲虽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多年,看似两人关系亲密,“由于长久生活在一起,她和她的母亲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她们用很简单的语言就能互相了解。”,然而事实上,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却很疏远,母亲不了解女儿内心的真实想法,更无法理解女儿的感受,女儿也不愿意与母亲有着深入内心的交流,这也意味着无论母亲怎样劝说,最终仍无法改变女儿自杀的决定。

剧情的开始是一个最平常的周末夜晚,母亲等着女儿为她做指甲。女儿杰西却忙着寻找父亲的枪,她寻找了一个中午都没有找到,最后寻求母亲的帮助,母亲则告诉她:我想是在他的一个鞋盒里。女儿一连串的寻问“在哪儿?阁楼哪儿?一直找,哪儿也找不到”,显然表明出女儿的焦急,然而母亲的一句“在一个鞋盒里”的漫不经心的回答违反了数量准则,不仅没有告诉女儿枪的具体位置,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女儿急需枪这一反常现象。表面上是母亲的疏忽,实际上表现出母亲并没有对女儿的生活状况和内心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当母亲终于问及女儿找枪的原因时,女儿的回答与之后的用来自杀的真正目的相比显然是模糊和相反地,这违反了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此时的女儿并没有做好告诉母亲自杀真相的准备,用枪来防身的回答造成了母亲的误解,以为是女儿用枪来保护自己驱赶盗贼。这种误解一直贯穿在对话当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充分体现出长期以来母女之间内心真实交流的缺失。

当母亲得知女儿自杀的真相之后,想尽一切她能想到的方法劝说女儿,争取时间。性格开朗的她尝试着说一些有趣的内容,来缓解紧张的气氛。母亲的朋友艾格尼丝,成了母女讨论的对象。女儿无法相信艾格尼丝烧过八间房子、养了好多鸟的故事,认为母亲在撒谎;而母亲则认为“人们谈论的事不必都非得是真的不可”,这违背了质量准则,母女的交流再次陷入争执当中。性格孤僻的女儿想要了解事实的真相,而活泼开朗善谈的母亲则更加随意,在她眼中不必事事都要刨根问底弄个明白。这样长此以往,女儿不相信母亲的话,母亲也无法了解女儿的想法。在这特殊的最后一晚,母女之间的爱还是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争吵之后,她们静下心来,女儿开始询问母亲和父亲的关系,母亲是否爱父亲,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真相。这次,母亲懂得了女儿的想法,一个“不”字告诉了女儿婚姻的真相,符合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母女之间才开始有了真正心灵的交流。

随着谈话的继续,杰西也说出心中的感受,丈夫离去、儿子吸毒,她无法在这乏味单调的生活中找到任何生存的意义。然而,当母亲询问原因时,女儿并没有说出真相,而给出了责怪母亲不了解自己的负面回答,这明显违反了质量准则。由于两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即便女儿告诉母亲,母亲也无法理解女儿的感受,这在戏剧的后半部分也得到了证实。

第4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家庭教育在单亲子女人格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针对当今单亲家庭存在的现象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提高社会,家庭,父母对单亲子女人格培养的关注度和责任感,寻得妥善处理的方法,改善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力求在全面的家庭教育中让单亲子女得到最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一、让破裂的家庭“形散意不散”

作为家长和监护人,婚姻的变化直接导致家庭形式的变化,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变化,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分成了两半。而子女只能在父或母其中一方的监护下成长。由谁来监护还要根据父母各自的经济状况而定,子女没有选择的能力只有被选择的权利。这种情况导致子女在心理上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保护缺少了一半,不可能再生活在父母共同建造的温暖家庭中,更会觉得比其他同龄的子女少了很多。因为作为心理和生理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他们还不懂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家庭,还没有能力像家长一样去承受婚姻破裂造成的后果,只是单一的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一部分关爱被剥夺了,缺少了一方的家庭庇护。而这种心理会在父母离异的事实成定局后,随着单亲生活开始根深蒂固。久而久之,虽然和其他子女一样受教育,共同成长,但是这种心理上的缺憾,这种精神上的包袱是不会随着时间减少的。

一般单亲家庭的女子很大一部分都会产生消极心理,或者觉得很自卑,甚至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减低子女这种负面心理的程度,就要在家庭形式变化的事实上尽可能的让家庭温暖不变,让家庭的含义不变。就是说父母共同培养子女,照顾子女的生活“形”式有变,但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子女的责任、义务,对子女牵挂和关怀的心“意”不变。做到“形散意不散”。

二、提高对影视教育的重视程度

单亲子女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培养和教育外,在家庭形式中,良好的影视教育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亲子女的人格发展。在对单亲子女人格培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子女的人格缺陷,注意到家庭温暖的重要性等等因素,但在影视教育上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其实从实际生活中和子女共同观看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影视影片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子女还处在成长成熟期,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断变化,为了避免单亲子女犹豫心理逆反自闭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与父母的教育相冲突,不如用直观的具有写实性并带有艺术色彩的影视教育从侧面引导子女健康的成长。

2006年9月,吉林省某市某高校对学校单亲子女进行了心理调查及测试。其中将“你如何看待影视教育对你的影响,你认为这种教育形式是否有意义”问题作为新进调查方向在调查问卷中体现出来。调查结果显示,持积极肯定意见的约占65.3%,持中立态度的约占11.7%,持消极态度的约占17.4%,不发表意见的约占5.6%。也就是说收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影片是单亲子女较为青睐的教育形式之一。

三、注重父母自身对单亲子女的影响

父母虽然分开,但对子女的爱是不应有所改变的。因为夫妻双方对家庭造成破裂而导致子女丢失幸福感,就应更加倍的从生活上精神上补偿子女。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要轻视自己在子女心中的影响力。更不要以为家庭破裂,夫妻离异都是成年人的事,与孩子无关,对孩子没有影响等等,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1.坦诚面对子女

很多离婚的父母在婚姻破裂后,只是把这个结果告诉自己的孩子,至始至终就想过要把只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向子女讲明,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过作为一个正处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内心会有怎样的变化。他们也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而且是这个家庭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他们有权利有义务明确父母离异的真实原因。而部分家长是出于不愿意向自己的孩子坦言身为生身父母婚姻是失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维护父母双方在子女心中的形象,但还有一部分父母是从根本上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子女会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在这个家庭中并不重要,甚至没有影响力。父母的这种态度就说明没有意识到子女可能因家庭破裂而导致人格或者心理会产生缺陷。

虽然子女还处在成长期间,但是每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对这个生活成长的摇篮的重视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如果父母能够如实坦诚的向子女坦言在婚姻家庭上出现的问题,反而会让子女从心里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这样即使父母离婚已成事实,也会在子女心中得到很大程度的理解。有案例表明,如果父母在决定离婚前先与子女商议,并向子女说明原因,在和子女的沟通中反而挽救了即将失去信心的婚姻。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换言之,子女是维系美满婚姻,支撑夫妻努力工作,生活的全部希望和纽带,所以对子女坦诚,尊重他们在家庭中的个人属性,不仅仅能够避免在离婚后子女出现人格偏激等问题,也可将婚姻破裂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与子女多沟通,关爱要超越从前

在夫妻结束婚姻后都要有一方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那么这一方在培养子女,教育子女上肩负的责任更重。衣食住行是不必多言的基本问题,在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说话的语气,处理事情的态度,不仅仅是对子女,当面对子女的时候自己的言行,待人处事也要格外注意。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变化。

综上,家庭教育对单亲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总结力求寻得更全面的解决办法。单亲子女的比例不占少数,自然他们的人格发展也关系着今后的子女本身生活和工作质量,从而影响这一代青年对家庭对社会的价值体现。因此对单亲子女的关爱越来越重要,单亲子女的人格培养就更是重中之重。当然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长期的,不断进步的,希望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单亲子女摆脱人格上的阴霾,扫除精神成长所遇到的障碍。

参考文献:

第5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关键词:影视改编;叙事;原始形象

影视剧的改编近年来可谓是热火朝天,俞飞鸿导演的处女作《爱有来生》也是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导演之一,其影片的风格独特,针对俞飞鸿与张艺谋所指导的《爱有来生》、《我的父亲母亲》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和两部小说《银杏银杏》、《纪念》,从性别的角度来阐释一下在当今这个追求女性平等地位的时代,女性导演与男性导演面对影视改编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对于小说原著的解读,关注点的不同这个方面。

一、叙事转换

叙事即讲故事,这里主要讲从小说到影视剧中叙事的转换,包括叙述视角、故事情节、叙述语言、叙述结构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叙事视角层面来讲,小说《秋杏,秋杏》到电影《爱有来生》导演完成的是从第一人称到第一人称的复制,叙事顺序也是按照小说中的顺序为线,倒叙为主的形式,俞飞鸿关注的焦点是在于故事本身,纯粹的讲故事;小说《纪念》到《我的父亲母亲》导演完成的是从全能全知的的上帝到第二人称的转换,鲍十的小说《纪念》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叙述视角,零度写作,影片中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情景再现,影片中的叙述人物也由儿子“我”来代替,张艺谋很巧妙地将这个叙述者定位在小说中提到的儿子玉生身上,以儿子骆玉生的视角展开一段儿子回忆中的故事,张艺谋抛弃了小说故事原有的立意,关注点集中于“年轻的母亲”这一女性形象,简单讲述的是母亲追求爱情的故事。《秋杏,秋杏》中的人物语言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便被俞飞鸿导演直接搬上《爱有来生》的银幕之上,几乎是一字不差地成为人物台词对白;《纪念》中多语言描写,朴实有特色,《我的父亲母亲》中这种语言特色是没有去掉,但是语言在小说中的分量在影片中大大减弱,而是没有台词的画面更多的占据影片内容。

从文本到影像这个方面,《爱有来生》攫取了整个故事情节,就其充满灵异的人物对白和环境描写,俞飞鸿也没有落下,而《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完全摒弃了故事原貌,他请来鲍十进行剧本改编,按照张艺谋的意愿,将这个原本是用来纪念朴实父亲的故事改编成了关于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给这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的故事增添了华丽的鲜艳的唯美的外表。《爱有来生》中运动镜头的运用、温暖的色调让这部本来就充满浪漫与传奇的爱情片带给观众的也是游离的、虚幻的梦境般的感受,影片带领着我们一起在飞。《我的父亲母亲》中黄色、红色、白色颜色的大胆运用,赋予了这些颜色以不同的意义与美感,“年轻母亲”特写镜头的多次出现,取代了小说中父亲主角的地位,以移花接木地方法将母亲的形象塑造出来,对于爱情部分的回忆用的是色彩画面,而回到现实用的是黑白画面,两种不同的色彩风格将两种情调明显的表现出来。

叙述语言的转换。小说和影视的叙述语言是不同的,小说的叙述语言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有其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而影视语言则主要是使用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符号等组成,画面是一种活动的图像,声音则包括话语、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小说《银杏银杏》叙述语言很是简洁空灵,改编后的影片《爱有来生》依然延续这种叙述风格,并发挥影视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小说中诡异的画面据特可感的展现出来。鲍十的小说《纪念》客观平实的语言叙述,张艺谋完全摒弃了小说中的故事叙述,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情景再现,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叙述语言较小说的叙述语言就明显的可以看出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思想,张艺谋的作品,往往很强调它的画面语言,强调具体形象的可视性,特别是色彩对人观赏的震撼力,并通过可视的画面语言将人物内心的感受具象化,口语化。从这个方面来讲,俞飞鸿更愿意通过镜头给我们讲故事,而张艺谋是在让我们看画面。

二、主题思想内容

虽然俞飞鸿导演曾声称:“在我眼中电影是不分性别的,拍电影表现的是人性,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性别。”但是作为女性,其性别的细腻点还是在影片中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来。俞飞鸿十年前初次接触须兰的小说《银杏银杏》,就在心里已经有种莫名的情怀,曾经她推荐给一些导演,但都没有引起注意,十年后的今天,俞飞鸿带着当年的那种情怀决定要自己来拍这部影片,拍完《爱有来生》后,终于释怀,其实从这个小花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俞飞鸿作为女性心中的那种细腻与感触,很是欣赏俞飞鸿导演的影片风格,初绽才华让人惊艳,作品风格引人哀伤悲怜。这也正是女性主义题材电影的风格体现,柔情万种,曲意难尽,没有英雄情来的悲壮,却揉在情感里化不开。故事的结尾虽说很光明,是今生的阿九和丈夫的愉悦面容,但是仍然不能让人释怀。俞飞鸿所想要表达的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男女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里,为什么爱情中的男女会面临那么多外人看来很不理解的东西,将男女爱情不再那么单一与单纯化,颠覆了以往对于纯洁爱情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爱情的复杂性。

而对与张艺谋来讲,他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内容,故事已经让位,揉在作品中的是令大众解不开的多年的怀旧情节,而这种情怀恰恰也是人们心中最柔软最经不起敲打的部分,张艺谋有着这样深刻的思想体会:“拍一个印象的电影,不在于叙述故事本身。”所以他不注重讲故事,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精心营造的电影的每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内在的浪漫气息。《我的父亲母亲》影片中他将所有中国人心中共同形成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展现出来,赢得观众的共鸣,这种原始形象存在于每个在外游子的内心深处,触动心弦,激起心中对母亲的依恋。同样,张艺谋总是善于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一个看似小小的爱情故事却折射出了中国教育背后的凄楚与呐喊,在美好爱情的光照下,是国人对于教育的憧憬与渴望。

纵观俞飞鸿整部影片的改编,对于一个女导演,确切地说是一个年轻的女导演,在涉足这样一个导演领域时,她似乎不想有什么突破,还是想保守那么一份女性该有的谨慎与小心,是一种对于原著的坚守。从改编技巧方面,俞飞鸿导演从自身的女性特征出发,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其角度与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都较之男性导演有所不同,女性视角内置于作品中,并左右着导演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 西苑出版社.2004,05.

[2]韩鲁华 马茹 .《从文本到图本:影视改编叙事转换及其接受――以《红高粱》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08.

[3]鲍十.《 世纪末中国的-我的父亲母亲》[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10.

[4]须兰.《银杏银杏》[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

第6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这位母亲是爱孩子的,爱之深,也责之狠,可是她却从来没想过每天脱口而出的责骂其实是“语言暴力”。母亲过激的语言把儿子逼出家门,找不到儿子的母亲感到后悔和绝望,先走上了不归路,儿子闻讯紧随其后,最终毁了一个原本可以平安幸福的家。值得警醒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常把伤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暴力语言挂在嘴边,却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错。

语言暴力是指以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为武器进行人身攻击与生命摧残的暴烈行为。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语言暴力远比体罚更能伤害孩子,体罚伤害的只是孩子的身体,是“外伤”;而语言暴力是对心灵的戕害(心罚),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是“内伤”。内伤肯定要比外伤难治。

在家庭教育中,一般来说,女性更爱使用语言暴力。有这样一个奇怪现象:那些平时口才不怎么样的父母(特别是母亲),一旦责备起孩子,真有非常好的语言天赋,而且记性出奇好,善翻老账,把孩子以前的错误连同现在的缺点串成串,进行数落,一开口就像是机关枪和连珠炮,“突突突突”,总打连发,根本不用现想现学;如果让她(他)给孩子讲讲道理,说说事情的成破利害,没词儿了。这不单纯是语言偏激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观念的问题,不绝对地说,善于挑毛病而不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且不善于激励孩子的父母都是这样子的。

第7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母亲教育,简称母教,是培养女性使之完成母亲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母亲自主意识觉醒后对自己进行的自我教育和教育母亲如何履行母亲职责的教育的统一。换言之,讲母亲教育,其主旨是在强调教育母亲,目的是教育母亲如何教育孩子,使之树立正确、合理的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等。

中国自古有重视母教的传统。“四大名母”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即为中国传统母教的典范;史书记载中屈指可数的关乎女性的论述中,有相当的分量为母亲、母教的主题,如享有“女四书”之称的《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以及历代的《列女传》等。

然而近代以降,尤其当代以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母教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反而呈现严重式微的局面。换言之,当前的母亲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

首先,社会没有给予母亲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教养子女被认为是母亲的天然职责,然而社会不仅没有提供衡量母亲素质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更没有提供物质认可。母亲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母亲们或者出于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考虑、或者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将教养子女放在次要地位甚至忽略。

其次,缺乏对母亲教育的认知。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多数的母亲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她们出于本能生儿育女而成为母亲,几乎没有意识到教育子女的问题。目前中国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则面临母亲教养两失的局面。即便在城市和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农村,母亲们已经认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却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重养而不重教,重智轻德,片面理解“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孩子的心理障碍、情感欠缺、人格扭曲等问题,家庭中母亲教育的不得法往往是重要的根源。曾经震惊全社会的“徐力弑母”事件中,17岁的“好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亲生母亲,究其原因,便是徐母过高的期望使其面临难以承受的压力。

第三,母亲教育培训缺失。中国古代的母教传统中,培养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是重要内容之一。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中,与母亲教育相关的课程几乎完全没有。许多女性在如何做母亲的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准备——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母亲的时候就做了母亲。尽管社会上已有一些相关的母亲教育、家庭教育的短期培训,但影响层面有限,难以达到全社会普及的程度。

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母亲教育的提倡与推广在当前具有浓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母亲教育而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母亲,提升母亲的教育能力和文化素质很有必要。具有“母亲教育”意识的母亲,在教育孩子之前应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注重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重视日常生活中自身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一味地在孩子身上找原因,更要反思自身施教是否得当。而对于母亲承担的教养子女这一重大职责,我们需要呼吁的是,全社会必须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尊重。《指南》的问世,可以说在提倡与重视母亲教育的问题上跨出了可喜的一步。那么,《指南》中是如何渗透和反映母亲教育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

《指南》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幼儿教育水平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针对幼儿园、幼师,也针对家长与家庭教育提出了具象而细微的教育目标与建议。而其中所透露的一些学前教育理念,如家园共育、幼儿全面发展、身教重于言教、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等,或与母亲教育暗合,或是对母亲教育提出了要求。囿于《指南》针对的是3~6岁幼儿的学前教育阶段,因而我们探讨的母亲教育也主要集中于母亲对于3~6岁阶段幼儿的教育。

1.家园共育

中国的家长多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尤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煞费苦心地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幼儿园”,期望孩子得到最优质的教育。然而美好愿望与科学理性之间往往存在落差。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多数的家长却没有意识到最好的教育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家庭中。《指南》开篇的“说明”里即注意到这一问题,将幼师和家长视为共同的施教者。制定《指南》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在此,“家园共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体现。只有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长和幼师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的家庭教育领域,多数的家庭主要是由母亲承担教养孩子的职能。尽管部分父亲也开始进入家庭教育领域,与母亲共同承担教养子女的职能,然而对于幼儿来说,由母亲进行施教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母亲与幼儿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合理的母亲教育有助于幼儿安全感的建立、健全心理人格的养成。这是幼儿日后乐观融入社会、积极处理和应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石。

《指南》强调“家园共育”理念,无论是各种幼儿教育的原则,还是具体而细微的教育建议,不仅针对幼师,更是针对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母亲。大量操作性极强的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提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丰富了母亲教育的内容。

2.幼儿全面发展

现如今的幼儿教育存在过于注重智力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缺陷,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即为鲜明体现。《指南》一针见血,碰触到了这一教育难题,强调“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指南》进而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制定了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以此强调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智力学习之外,幼儿时期良好的习惯、性格、品德的养成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也是母亲教育的重要原则。201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发现母亲》实践本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沟通是听出来的”“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人格是化出来的”等。

3.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受教者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3~6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却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于是《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母亲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领域中进行的,并且随时随处作用和影响着幼儿。母亲不仅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往往是幼儿重要的模仿对象。幼儿的认知发展、品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母亲的榜样作用密不可分。在此,母亲身教的效果远远高于言教。因而对于幼儿来说,母亲的行为习惯、品德操守甚至一言一行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4.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指南》还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一点契合了教育领域一直竭力强调的因材施教原则。幼儿园教育毕竟是一种集体教育,幼师同时面对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幼儿,要充分照顾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母亲教育在践行“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这一原则时则有着先天的便利。因为母亲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为高度个性化的教育。作为施教者,母亲面对的教育对象只是自己的孩子,完全有能力针对幼儿的个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在社会各界热议《指南》的过程中,本文并没有追随“潮流”——针对《指南》本身的优劣给予评判,而是试图从中分析和解读母亲教育的一些问题。值得肯定的是,《指南》与母亲教育存在诸多共同之处。

《指南》蕴含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理念,如文中的“家园共育”“幼儿全面发展”“身教重于言教”“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等。这些理念与我们所倡导和竭力推广的母亲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指南》中对幼儿不同领域、不同年龄阶段具体学习与发展目标的规定,与其说是对幼儿的要求,不如说更加明确了母亲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向。操作性与指导性极强的各种教育建议,亦可成为母亲教育的重要借鉴。

第8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关键词:母亲;孩子;成长;作用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一个优秀的母亲胜过100个教师。”

大部分家庭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很大可能是取决于家里的女主人――母亲。所以母亲的言行举止,母亲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母亲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道德的榜样。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说明母亲的素养与儿女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许多人的成功都源自于母亲的教导。例如,爱迪生只在小学学习三个月就被退学了,因为爱迪生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提出一些老师认为奇怪的问题,老师认为这个孩子是个低能儿。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不这样看自己的孩子,她决定亲自教导这个孩子,并决心把爱迪生培养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这样,爱迪生开始了他的自学课程,最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曾任清廷户部主事,后因病辞职回家。鲁瑞从小接受传统的家庭教育,孝顺父母公婆,相夫教子,尽心尽职,并且待人宽厚且富同情心。她为人乐观、开朗,是个慈祥、开明和坚强的女性。鲁迅的性格中大部分秉承了母亲的优秀品质,“鲁迅”中的“鲁”字也是出自母姓,由此可见母亲对鲁迅的影响之深。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优秀的母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为了我们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建议妈妈们做到以下几点。

1.做孩子的榜样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教育不仅仅是口头的训导,更是身体力行。家长的言行不一,无形中给孩子成长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小孩子也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你若言行不一致,他就会戳破这些谎言。这种口是心非的说教毫无价值,在极坏的榜样面前,任何劝告都无济于事。一个母亲,需要记住自己的榜样作用,尤其是在孩子幼年的时候。

2.母亲要有爱心和耐心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些错误,大多数孩子在犯错误后会后悔恐惧。母亲这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听孩子的陈述,并及时地给予引导和教育。理性地与孩子分析该错误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记得我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课间活动在玩老鹰抓小鸡时,一群孩子摔倒了,把最下面的一个小朋友的脚压伤了。受伤小朋友到医院治疗,老师调查此事后给我电话,讲明大家要给受伤的小孩出些医药费。在接听电话的过程中,孩子就在旁边,加上之前老师也找他谈过话,所以我放下电话后见他紧张害怕。我慢慢地走到他旁边,把他揽入怀里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跟妈妈说说事情的经过,好吗?”在他讲述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最后孩子问我:“妈妈,我既然不是故意的,就没做错。那不是不该给医药费吗?”我耐心地跟他说:“别的小朋友受伤了, 如果当时妈妈知道真相,也应该去看望的,妈妈买些营养品和水果慰问他。”孩子听完,虽然还是因为他的原因让我出钱有些歉意,但他之前的紧张和恐惧已经不在了。想想当时如果自己没控制情绪,没有耐心询问和引导就劈头盖脸地批评,那样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3.母亲有颗平常心

学生在学校的成绩排名,各科的竞赛等,这无形中把孩子推到竞争的行列中。因每个孩子存在差异,所取得成绩也不尽相同,因此,作为母亲,不要盲目比较,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要有一颗守望和等待的心。要让孩子体会到母亲永远爱他,永远以他为荣。用等待的心去鼓励他,让他知道努力做好最好的自己就是最棒的。

母亲是孩子的首位人生导师,尤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愿普天下的母亲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正确引领和教育子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9篇:有关母亲的格言范文

1、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2、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温家宝

3、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韩愈

4、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5、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本·琼森

6、爷娘惜儿女,好比长江水。

7、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切斯特菲尔德

8、父爱是水。——高尔基

9、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10、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米南德

11、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12、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1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14、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

15、雏凤清于老凤声。

16、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颜之推

17、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18、对做父亲的人来说,失去父亲不一定就是不幸;对做儿子的人来说,没有儿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切斯特菲尔德

19、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20、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21、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22、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达芬奇

23、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吕公着

24、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琼瑶

25、独柴难烧,独子难教。

26、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27、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28、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29、虎毒不食子。

30、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塞万提斯

31、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芒福德

32、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33、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34、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

35、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

36、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37、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38、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

39、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40、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41、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忒壬斯

42、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颜之推

43、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

44、子娶妻后就是自己的儿子,可是女儿终身都是自己的女儿。

4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