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生态设计范文

原生态设计精选(九篇)

原生态设计

第1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室内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型室内设计是生态学与室内设计学相结合的产物,打造有益健康、高效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其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遵从安全性、经济实用性、舒适美观性及自然化、本地化、节能化等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毫无疑问生态型室内设计是对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与污染反思后的必然选择,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安全性原则

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宅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建设部的调查显示,住宅建筑的85%左右的新搬住户要对房屋进行再装修;与之相伴随的是,家庭装修所造成的事故日渐严重,所暴露的安全隐患令人堪忧。

室内人居环境设计,应采用环保安全无毒的环保材料,保护居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采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建筑装修材料,控制甲醛、苯、氨、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从而达到国家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两个标准: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另外,在设计中应合理的进行平面设计和功能分区设计,对儿童、老人的活动区域以及特别功能需求的装饰部位和家具设计突出人性化和安全性。比如,在建筑墙体转角部位宜圆角设计,家具的菱角应有保护性设计,楼道、入口等通行位置设置安全扶手等。再有,针对日后容易造成损坏的部位,进行保护性设计或装卸式活动设计,使之富有前瞻性。

二、经济实用原则

合理安排、选择设计功能是前期设计的关键。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化合理的利用空间,做到经济使用而不浪费空间,不设计利用率低的功能,更不做不需要的功能设计,让经济实用始终成为生态设计的重要原则。所以,室内空间功能设计时,要根据环境布置空间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做到装饰艺术效应与实用效果的高度统一。如书房,是读书和写作的场所,进行室内绿色植物陈设设计,应以摆设清秀典雅的绿色植物为主,创造一个安宁、优雅、静穆的环境,起到镇静悦目的功效。又如卧室,是私密性很高的场所,设计上不能求大求全,应主要满足起居、休息的功能,在装饰与陈设设计时多考虑简洁、大方、温馨的设计元素,避免过多装饰元素以及家具的堆积设计。

做到经济性。根据建设方的经济状况,不能一味追求美学效应而忽略实际的经济情况。作为生态的室内设计,提倡用最小的建设资金满足最大化的设计要求。例如,在进行尺寸设计时,除了尺寸符合人体工学和设计美学外,还应符合材料市场上常见的标准材料尺寸,避免材料损耗。再如,在进行墙面木做装饰部分的贴面板装饰工艺设计时,除了充分考虑结构连接的受力因素、材料衔接间的美观外,设计还应做到不浪费工时,不浪费材料,做到既牢固又美观、施工又方便又节约成本。

三、舒适美观原则

在生态室内设计中,设计的目的除了实现功能需求外,还要尽可能满足人们追求舒适美观的享受。无论是家具、设施还是室内其他陈设都是为人所用,这些物体设计的合理度上,将决定人在各种使用状态下舒适状况、疲劳状况和方便程度。所以,室内环境中的舒适设计分为室内环境质量的舒适设计、人的视觉舒适美观设计、人的触感舒适设计。

1.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的舒适

有了适宜的空间环境与良好的视觉、知觉舒适度,还要考虑各种空间内的生物环境、气候质量是否适应人的生存健康。 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主要是看室内的个体或群体是否处于良好的室内气候状态下。一般说来室内空间较大,空气比较流通,视野开阔、温度变化、气体流动、气压波动的升降幅度较小,人体的生理活动功能稳定,外界气候不会给人体带来较大的刺激,能够使人保持较舒服的状态。

2.人的视觉舒适美观设计

人的视觉舒适美观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同时表现物质审美和精神审美的双重属性。物质审美是指形、色、质及排列布置方式和位置对空间的装饰美化,对环境的渲染衬托以构成视觉的审美舒适。同时,充分利用形态的组合、色彩、材料的搭配、灯光的设计、家具、陈设的设计布置、绿色植物的摆放,形成室内设计的风格。使空间环境具有特殊的气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艺术效应,起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之作用。

例如,对于形态主要是考虑室内设施、空间造型要稳定均衡,从总的来看要整体性强,不要太琐碎。形态要以圆弧形和平直线型为主,尽量减少尖锐和不稳定的造型出现,避免对人体生理与心理造成不适和伤害。

再如,色彩的选择,要明确室内空间环境的功能,根据功能确定能否使身体舒适的色彩主调。然后再依据室内居住者的志趣爱好、性格行为习惯,确定局部调节色彩体现色彩的象征意义。这实际上就在于心里感觉了,但是这种调节色彩的体量、比例宜小不宜大,不能使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不能影响主体气氛。 至于居住者喜欢什么样的色彩, 要考虑其职业、年龄、性别、性格特点及志趣爱好和生理习惯的差异。

3. 人的触感舒适

是指人在使用室内各种设施和家具时,身体直接接触各部的感觉,如触感、质感是否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要求家具和设施适应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正常状态, 即各种家具设施的贴身部位与作用部位不能过硬或过软,尽量扩大接触面积使触感圆润,减弱局部压强。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在室内环境中使用质感柔和的材料,以获得一种温暖感。在住宅室内设计中,木材是一种常用的装饰材料,它易于加工,价格适中,但更主要的是木材能给人以一种温暖柔和的触觉感受。

四、自然、本地、节能原则

生态室内设计中,应多选择本地的材料或者自然的材料装饰室内,让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比如在室内中移入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卉,选择本地自然界中的木与石,构筑一个室内的生态空间。同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装饰材料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装饰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室内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室内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室内的高效节能。因此,在室内生态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室内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语

生态的室内设计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生态文明的举措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因此发展生态设计,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提高室内设计的的技术和艺术水准,满足人居环境功能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有待加大力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2-177.

[2]刘玉楼.室内绿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35.

第2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建筑概述

所谓生态建筑,一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减少耗能,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二是从生态建筑广延的概念来看,应包括物态因素和文态因素两大方面,建筑的物态是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的载体,建筑文态则是活动空间的灵魂,在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为使用者提供具有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建筑,即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相统一的建筑,以此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整体生活质量,实现社会与自然的永续和谐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未来建筑与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和准则,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和原则

2.1、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2.1.1、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在建造生态建筑时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很多,为了保护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发挥其最大效用。在建筑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周边环境,比如光、风能、水源等;绿化布置尽量与周边的绿化体系形成系统的网络化关系。此外,还可利用自然光线采光,利用水池等亲水设备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调节周边的小气候。

在建造生态建筑时,要注意减少能源以及物质资源的使用及浪费,尽量不作多余的设计,不特意追求建筑外表及装修上的华丽、独特。在必要的内部设计中,应尽量节约资源;在非必要性的设计中,应根据其实用性作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运用建筑本身具有的自然环境优势。总之,生态建筑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节约能源”的原则。

2.1.3、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设计生态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当建筑不能继续使用时,需将其用料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好的建筑设计也可在建筑的内部创造水、生物养分、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地下水、中水、下水、净化水的循环再利用,太阳能、电能、热能、生物能的转换利用,从而维持生态建筑使用上的长远效益。

2.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2.1、整体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保证建筑本身的特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将建筑与人文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2.2.2、舒适原则

在生态建筑中,舒适度总与能源资源的消耗成反比关系,并且这个矛盾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生态建筑在满足舒适度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有效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积累建筑经验,总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建设技术,才能坚持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2.2.3、高效、环保原则

生态建筑要实现高效、环保的目标,就需要降低建筑物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运用高新科技,比如新的建筑材料等,以降低建筑当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还要避免使用带有污染性或者危害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创造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建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依托,其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均应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2.2.4、经济原则

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和维护是一个多元性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的问题。高投入和高技术的生态建筑虽然可以满足人们高水平的生产生活需求,可以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并不是只有高投入的建设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全部功能,适当的技术、因地制宜的材料选取以及符合地域特色的建造风格同样可以引导生态建筑的发展。

3、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对于生态建筑来说,其组成部分与普通建筑物并无多大区别,主要可分为建筑基础、外墙、屋顶、门窗、楼梯、楼地面等,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采光、遮阳、保温、防雨雪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而言,生态建筑的主要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点:

3.1、实现自然采光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利用自然光进行照明,可以通过通窗、中庭以及玻璃幕墙等方式确保建筑室内的光线充足,改善采光质量。另外,还可以在室内设计日光反射板或是反射器等装置,将日光引入室内,以此减少对照明设备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

3.2、降低建筑能耗

决定建筑物能耗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物的表面积以及其体积。曲面建筑比直面建筑的能耗要小,集中式布局的建筑物比分散式布局的建筑物的能耗要小。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层高以及外墙面积,减少建筑物体形的凹凸变计化。总体而言,规则平面形式的建筑物,其能耗相对较低。

3.3、合理利用降温隔热措施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必须要对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在设计降温隔热措施时必须要重点考虑气候因素。利用智能控制的挑檐板、窗帘以及水幕等构件控制太阳光辐射对建筑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的影响,减少降温设备、散热设备的使用。

3.4、实现自然通风设计

通风是建筑物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对于生态建筑来说,其通风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结合,确保室内气流与室外气流能够进行实时互换保证空气流通的通畅度,净化室内空气。

3.5、充分利用太阳能

现今时代,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利用太阳能,减少对电力能源以及矿物质能源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合理利用太阳能,不仅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降低对其他能源的消耗。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时必须要重视对太阳能材料的使用,集取、贮存太阳能,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

3.6、利用压力以及温差的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亦或是通过智能设计控制温差、压力的转变,实现热量传递,促进室内外空气流通,这是生态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对室内微环境进行改变和控制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更加安逸的生活环境。

4、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面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在建筑领域已经就生态建筑达成了某种共识,目前生态建筑有两个发展方向。

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从建筑物出现的原因出发对建筑物进行分析,建筑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产物,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简而言之人之所以会定居,就是因为人类体验到在建筑中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稳定,这种建筑精神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

第3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渗透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

2、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的主张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通过对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利用来对大众生活加以创造,用以美化空间的环境,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通常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另外,其与环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只有能够融入于整个环境、融入于市民大众生活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加以展示。

3、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面,是传统的装饰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空间环境恶化和生活观念转变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及其所追求意境的转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装饰所追求的不再是个性和另类,更多的是强调情感性以及民族传统风格等,是用现代思维方式来对传统进行反思,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将其应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另一方面,在进入现代以后,公共艺术是向着多元化趋势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其主体大众的需求变化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原生态设计的阐述

1、原生态的概念

通俗地讲,原生态所指的就是生存在自然状况之下的,还未经人雕琢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还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渴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其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隐喻。

2、原生态设计的概念

原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城市当前这种文化缺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缺失的状况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要对本土特色、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底蕴加以保护,所有的设计都在现存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考虑的重点就是对该环境中的资源、材料等进行充分地利用,要表现出设计作品与环境和大众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3、原生态设计的特征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原生态设计理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自发新、独特性、自然性和民间性。

三、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具体便现在这二者的交融和沟通这两方面。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交融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公共艺术作用的创作还是在其展示过程当中,都需要对着重强调作品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在不破坏生态和谐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来处理作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污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沟通,要求设计者们要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考虑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去,因为只有在环境的整体性不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主题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2、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文情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被代代相传的良好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其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体现出当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极富人文情怀的一种显著体现,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文的一种至高尊重。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这这的融合能够使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气息,这样一来,其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的喜爱。无论城市化进程怎么推进,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会存有一定的人文情节,而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情节进行挖掘,然后再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用以展示城市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3、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放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所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与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已经存在了的材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外,这些艺术作品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和材质的和谐统一的实现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种体现。材质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融合除了要对材质将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材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需要对作品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加以考虑之外,在设计之前,还需要对材质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按照作品的相关要求来选取材质,从而使材质和表现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场馆外壳主要材质是气垫膜,在保障防水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使馆内草坪接受到更多光照,除此之外,看台还能够根据观众数量的变化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功能性的一种完美融合。

4、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表现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造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节约空间资源,要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空间环境的服务作用,而与此同时,空间资源也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在这些被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上。因此可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很多建筑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或者重建,这既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当地的风俗文化,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要对这些被浪费了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能够再生;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更加活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结束语

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共艺术设计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变化,人们对和谐环境、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所着力追求的,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公共艺术需求,并以一种和谐的、合理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作者:王涵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农村社区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性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136.

第4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放置在空间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中已经存在的材质以及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与已经存在的自然环境以及材质实现统一和谐也是公共艺术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体现。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不仅要考虑材质给公共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同时要考虑到材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到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以及表现形式,同时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调查以对公共艺术作品的要求为依据进行材质的选取,从而实现材质与表现之间的完美融合。同时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组合,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地域特色。如许多城市在申奥中,奥运场馆建筑材料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是否存在污染已经成为竞争奥运会举办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中,场馆外壳的主要材质为气垫膜,在防水的基础上能够使场馆内的草坪得到更多的阳光,同时看台的各种变化也能够满足观众数量变化的需求,实现了功能性与原生态理念的融合并体现出了原生态设计理念下公共艺术设计的魅力。

二、原生态设计与公共艺术设计理念的融合

首先,对废旧资源的利用与再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体现。在公共艺术的创造中,要做到对空间资源的节约,在此基础上不仅要使公共艺术为空间环境提供的服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使空间资源能够很好地反映于公共艺术上,所以原生态设计理念能够为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资源利用发挥指引性。社会的发展使许多建筑被拆除和重建,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使当地文化与风俗也受到淡化的影响,而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与再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对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要求。其次,原生态的公共艺术设计形式同样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体现。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思想艺术的活跃,原生态设计理念下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需要表达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设计者要避免让自己的观念与情感受到商业价值的影响。

三、原生态设计理念在我国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包含了对人文、对资源、对历史、对大众生活以及对环境的理解。所以公共艺术设计者需要在符合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受众以及环境产生影响,从而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满足各个方面所具有的价值需求。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也验证了公共艺术设计在保护环境、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以及提高大众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公共艺术设计并不是模式化或者标准化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发生改变的。所以原生态设计理念在我国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变革与创新,才能使原生态的公共艺术设计满足大众以及环境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发展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开阔视野

公共艺术设计渗透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过程也是实践原生态公共艺术的过程,只有重视实践才能推动原生态设计理念的全面展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公共艺术受众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会发生不断的改变。在此过程中,原生态艺术设计者需要对公共艺术与受众、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关注,同时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考虑对环境以及文化的保护、对文化气息的展现以及文化氛围的创造等,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求设计者能够使公共艺术摆脱“教条化”的束缚,在不断观察与反思中使自己的视野得到开阔,并将自己的经验以及知识运用于原生态公共艺术设计中。同时设计者也可以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网络以及计算机的运用来了解和认识社会艺术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从而给原生态公共艺术设计注入更多有创意的、时尚的元素。

2.寻根求源

原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在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保留了较多的艺术表现力以及传统文化元素,而在与商业化公共艺术设计“假、大、空”的对比下,具有人文情怀、朴实、自然的原生态公共艺术能更加容易被人们所喜爱和接受。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渗透原生态设计理念,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寻根求源的主要过程,而通过这一过程,公共艺术设计者以及受众都可以更好地认识原生态设计理念的价值,同时通过寻根求源,设计者也容易掌握更多的设计素材并产生更多的设计灵感。所以公共艺术设计者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渗透原生态设计理念,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让公共艺术设计表现得更加完美。

3.积极创新

第5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水是万物之源,在原生态景观设计中必然不能够缺少水,水体的设计正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原生态景观设计在借助水体资源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溪流、河道与小池,只有这样的水体才能有多年自然冲刷过的河滩、水流自然冲出的河床和常年累积下的青苔,这才能在本质上被称为原生态。而如果使用人为的水体,就很难形成自然的水循环,相对来讲形成的生态体系相对薄弱,容易造成水体质量差,甚至是死水。在原生态的溪流、河道、池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加工。首先需要辅助河道周围的水生植物生长,大量的水生植物可以保证水体的清洁,大大减少水中的污染物,为水生动物或是两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其次,在河边、河中和池塘附近可以布局一些大石,从而形成河中“小岛”,不仅可以让人们来去自如,而且人们置身其中可以欣赏到全方位的美景。还可以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生态的情况下在水体周围用石子铺路,方便人们欣赏,也能够使河流流速降低,河中营养物质丰富沉淀,鱼类也能自由生长。

二、原生态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

原生态的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植被和水体,多元的生物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物的引入不仅能够让原有的景观变得富有诗意,而且能够维持生态的平衡。生物的多样性布局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在水体的生物生态设计中,为了保证鱼的生存空间,要分层次放养深水鱼和浅水鱼,水面可以放养鸭和鹅;在陆地生物体系中,可以放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松鼠和猫等;在空中生物体系中,可以养殖鸽子和鹦鹉,昆虫类的自然少不了饲养一些蜜蜂。这些生物的加入使原有的生态景观变得丰富多彩,人们也能够与动物亲密接触,更加热爱自然。

三、原生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意义

1.审美价值与意义

“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让人们从破坏自然转向了对自然任意的改造和修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衍生出一种畸形的“景观形式主义”思想。从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开始,有许多城市挖空心思,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而大兴景观工程,数十米盆景排列出来的图案和条幅美观、气派,人工灌木、人工草坪、争奇斗艳的异域花朵,无一不在述说一座城市绿化建设上的丰功伟绩。然而正是这些人为干预色彩极强的自然景观践踏了自然的灵性,这些充满蔑视和侵犯的审美行为,折射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充满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病态审美心理。罗尔斯顿曾说过,生命道德的意义建立在对自然荒野的欣赏与尊重之上,如果缺少了这个基础,就意味着这个人没有真正了解道德的含义。可以说,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中的美,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人们会利用这种道德意识去维护自己所发现和珍惜的这份美,发展自己与自然美之间的情感。为此,原生态景观设计是通过对城市生态元素的巧妙布置,将山、水和森林放到最确切的位置,以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基于原生态设计的城市景观可以为生态的恢复和保持营造良好的环境,在这里人们会改变以往扭曲的审美观,从蔑视到同情,从侵犯到保护,人们的审美由肤浅到深入,从而提升了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

2.生态价值及意义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注重视觉效果的设计理念的优越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生态价值上。其不仅可以依照原本的地形地貌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机构,还可以尽可能地保存自然资源和顺应自然,一些丛林与河谷、沼泽与草原都可以被保存下来,而人类在其中需要尽可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被保留下来的自然资源仍然会发挥其生态效应,原有的食物链、能量循环和水循环都会正常运作,其调节气候、保存水源、净化污染的功能都能够被保留下来,而这样的生态效益正是传统城市景观设计所欠缺的。原生态景观设计有助于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大面积被保留下的植被可以有效阻止太阳直射,以使城市温度不会像传统城市一样与郊区温差较大而产生城市环流,植被可以使城市温度趋于平缓。另外,原生态的环境可以大量吸收城市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与尘埃,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而当前这一点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2012年年末,PM2.5首次被写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广泛推行原生态城市景观建设无疑是解决PM2.5的一帖“良药”。在保持城市水土方面,原生态景观建设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广阔的植被必然能够起到保护水土的作用。尤其是华北黄河流域的城市如果进行原生态景观建设,将会大大减少河水对于土地的侵蚀,起到稳固水土的作用,降低水土流失速度,对城市的生态循环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3.社会价值及意义

第6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安全经济;反馈调整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推动农业、水利水电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水利工程属于一种改造自然的工程,其影响了自然河流的多样性、流动性以及连续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状况,在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协调水利工程发展需求和自然河流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个、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十旱等自然力荷载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定期定点监测和评估。

2 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具备空间异质性,是指在这个地区的空间中,可以存在着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物种,这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有利于自然生态循环的发展。若该地的空间异质性较差,就会降低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使得生物物种减少,生物群落密度变小,这自然就会使生态系统环境恶化。为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

目前,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都对自然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仅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物种减少,也会引起水质变化,继而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除了要加强人工种植或养殖来增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还要做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工作,尽可能地保持河流的原始面貌,保存其自然空间的异质性,降低人工水利工程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3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组织功能的表现形式,即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组织的意思是指某个系统按照相互默契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各自尽其自己的责任做好分内之事的同时又能和对方形成协调的有序结构。生态系统自组织的主要机理是指系统中物种的自然选择,即生态系统之内的物种或者某些与该生态系统有一定友好关系的物种,在自然环境下寻找到能够为自己提供相应的能源和资源,并适合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一定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则,不要试图人为地去对自然环境进行改变甚至是控制,而是要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设计的功能,让海洋生态系统或者江河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对其生存环境进行自然选择,以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在设计一项生态水利工程时,都要将这一原则考虑进去,尊重河流和物种的自然属性和自然选择,从而制定和寻找到最佳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4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时期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局部范围内进行。小范围的生态修复小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河岸植被。

一般来讲,景观尺度由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两部分构成。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由于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循环系统,其并不单单指河流中的生态系统,还包括其周边或其他相关的生态系统,这些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对河流水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必须要从整体空间考虑,协调进行修复。

5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 ―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6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分析了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中应当遵循的几种设计原则,这些设计原则是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环境出发的。不可否认,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改造自然,提高社会生产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兼顾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正茂,赵艳波,崔玉玲,王艳玲.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J]. 水利发展研究. 2007.

第7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把几方面的规划原则细化为具体的设计手法,把“生态”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空间布局和物质建设的设计原则。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必须以人和自然均衡整合为根本,以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及协同发展为中心,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种和谐、均衡的系统。为此,生态环境艺术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原则和观点。

一、人本性原则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使人在环境空间中既满足使用要求、舒适美观、宜人的环境氛围等又能满足生理、心理需求,最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本性原则并不排斥与自然的结合,人本性与自然性在很多时候是有冲突的,但最终应是融合的。即实现“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实现共生共享共美。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指出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贡献。

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强调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延续。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需求,强调为当代人的使用和发展保留机会的同时,保留并强化后人享有同样的机会。这是人本性原则的另一重要体现。

二、整体性原则

“环境”一词本身就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环境艺术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整体性原则要求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生物圈和技术圈都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一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的利益。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将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大于它各部分和的系统。对环境设计各要素(包括自然的、生物的和文化的)进行安排和协调,研究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与管理,使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能源、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这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再是将单一环境元素(如空间、风格、行为心理、绿化、照明、水电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构成环境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最终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

三、地方性原则

做环境设计首先应考虑设计所处的地域,任何一个我们为之赞叹的乡村或民居,都是居者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征,烙刻着历史的印迹。现代环境艺术强调我们必须了解地方特征,包括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还要了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及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体现。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考虑它们对设计的启示。但是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地域中人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可能仍刻意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仍应以地域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地域的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规律,综合所有这些因素的一个新的设计过程。

地方性原则还包括对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这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而建材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减少环境污染、最高循环再利用率。

四、生态原则

人类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自己对生存环境的更高追求,但是过度无序开发和毫无节制地滥用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地球上有很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延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就是设计中所要把握的生态原则。结合“4R”设计根据Reduce(减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环)和Renewable(可再生)原则在自然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减少物质、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工环境由纯消费型向可循环型转变。

五、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今天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设计调查与分析、模型的建立、辅助设计、形体与空间的关系等较复杂、较直观的设计过程建立了科学性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在中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美学、艺术设计学原理的运用。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人们对于自己的理性力量已经开始怀疑。“回归自然”之风又开始抬头,顺应自然,讲求自然美的设计作风又一次获得了生命。从生活方式到室内外环境的实际都力求自在舒展、简朴自然。

[参考文献]

第8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原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园林景观设计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 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 景观设计过程中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原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中的背景与骨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强化原生态环境在景观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城市的功能性、艺术性与生态性是景观规划与设计中须充分考虑的重要环节,盲目地追求其中任何一因素,而忽略了其它两项,设计就会存在缺陷。在现实生活中因过于强调功能主义,而缺乏艺术感,与文化、自然隔绝,甚至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将城市的功能退化至物理意义层面上,最终会因为没有生命力而被淘汰;因过于强调“生态化”、“自然化”,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与艺术价值,最终会因为不利于使用而无人问津;因过于追求艺术性,使景观沦为了城市中的摆设,完全失去了景观的意义,这些都将被人们所审视和批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破坏生态而“成全”功能的项目层出不穷,我们为了扩大城市面积而吞占耕地;为了“景观”,而将原有的山地推平、水域填土;为了便捷与利益而砍伐树木,破坏原有的植被体系;为了城市的美化运动而对老城区与建筑一律推倒重建;为了只注重城市自身的生态性与经济性,不惜将污染转嫁于城郊或农村。我们将功能性与生态性相互对立、排斥,清晨我们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也看不到小溪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小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从我们的视野、生活中慢慢消失了。而后,我们挖空心思去寻找自然、接近自然,其实这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在我们的身边。功能性与生态性并非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二者可以通过人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4结语

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营造,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责任,这是一项全民运动,这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在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对于原生态环境,应以保护、利用和改善为原则,使之长久性地利于人、利于自然。我们应坚持以最小的干预,最少的投入来营造循环、稳定、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是景观设计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胡聃译.生态城市[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俞孔坚. “风水”模式深层意义之探索[J]. 大自然探索,1990(1).

第9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自然通风;节能设计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消耗的日益提升,可使用和开采资源的缺乏和供不应求,也严重制约着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脚步。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因此,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提倡低能量和低消耗的生活方式是大势所趋。其中生态建筑就成为人们所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不仅能够满足健康居住的需求,而且能够实现有效的能源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主要就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在住宅设计中应用进行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2 生态建筑的概念及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也称为可持续性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降低建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环保的绿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共存。从目前来看,生态建筑设计主要具有以下几点原则:

2.1 节能原则。随着世界能源的欠缺,将会对人类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而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坚持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次生污染,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采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并加强对污染材料的无害处理,以保证减少有害材料对使用者身体的危害和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减少建筑对电能供应的需求,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2.2 环境友好原则。环境友好是人类与自然共同生存的必要条件,对生态建筑来说也不例外。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在考虑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尽量保证建设地区的环境不受到建设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材料运输、施工机械和人为因素等),保证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环境质量。另外,还要加强生态建筑室内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实现生态建筑整体的协调性效果。

2.3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人对建筑的使用要求,力求建筑功能布局符合人的尺度,满足人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和方便性,创造健康环保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从中提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让生态建筑设计更加具人性化。

2.4 整体性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还要注重整体性原则,在保证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得以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建筑的整体性。对建筑整体性的考虑,应结合建设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人文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充分体现生态建筑的特色,实现生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

3 生态理念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生态设计原则分析,如果要实现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以下3个方面的设计要素:居住区环境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和建筑内部环境控制。

3.1 居住区风环境设计

根据笔者设计经验分析,建筑物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将会导致居住区局部出现比较恶劣的微气候,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物的总体规划受到风向影响而造成的通风不良或者形成大的风口,因此在居住区的总体规划中应当对风环境设计予以重视。通过研究分析,造成室内通风不良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师对室外风环境的设计不够重视,在总平面布置中未对风向予以思考。因此,在进行生态建筑居住区规划时,在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平面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的同时,还要重视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产生的气流流动对建筑通风的影响。

3.2 自然通风设计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的和最实用环境调节方法。而从建筑的平面、立面和空间设计方面来说,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变得极其重要。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在东南方向设置空中花园或者阳台等半室外空间,通过可调节性的百叶在夏天引入凉风;而在北向设置功能空间时,可尽量将卫生间,厨房等不需要大面积开窗的房间放在北侧,以阻挡冬天冷风;同时,保持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距离,在立面处理中根据需要合理开窗,既要保证了房间充足的日照,又要符合建筑的节能要求,使建筑外窗开窗面积占整个窗总面积的30%;并且,建筑外窗的气密性应符合《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规定的4级要求。

3.3 日照和遮阳设计

夏天阳光的照射与热辐射是影响住宅室内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遮阳设计应当结合建筑的围护结构进行自身遮阳或百叶等遮阳处理,降低室内接受阳光照射和辐射的热量。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结合科学的计算,对整体建筑布局和个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对日照、遮阳、采光的情况进行计算分析,检测是否满足国家规定的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4 室内噪声的防止与控制

在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噪声设计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设计准备阶段,设计师首先要对建设场地进行调查,了解建设周边的噪声和环境污染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符合规定要求,应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来改善居住的环境。如合理布置绿化带,设置隔音墙等。如果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话,可以在建筑外墙上选用双层玻璃,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噪声污染,也能够保持自然通风。

3.5 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建筑结构的布置和材料的选用。所以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在满足建筑结构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布置空间,节约材料。例如,根据钢筋计算,采用适当的钢筋的用量,以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或添加水泥药剂减少水泥的用量等。另外,还可通过平面布局、平面形状、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方式实现建筑体形的节能效果,以及提高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的的保温隔热性能,从而达到节约建筑材料的目的。

3.6 防止“热岛”现象的出现

生态住宅建筑周围的热环境与气流流动和周围的辐射系数相关。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通常会受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化率等方面的影响,在住宅区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因此,坚持合理的建筑密度设计、绿化布局、水景设计,不仅有效地降低“热岛”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尤其在生态住区的建设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有:(1)增加绿化面积,并与水景设施、保持良好通风等因素相互结合,以发挥改善热环境的作用。(2)选择绿化植物需要充分考虑到住宅区的热环境问题,除了发挥绿化的景观作用,并且要有效降低“热岛”的发生率,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3)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居民与绿色居住环境相互结合,从而满足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

4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现有的能源危机的日趋严重,建筑业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生态建筑设计受到了各行人士的格外关注,为缓解我国现有的能源危机,以求于得到很好的控制,应加强和提倡生态建筑设计,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探索,2004(3)

[2]彭星.建筑设计中节能要点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