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报编辑范文

学报编辑精选(九篇)

学报编辑

第1篇:学报编辑范文

2栏目与读者对象本刊常设栏目:理论研究,编辑工程与标准化,经营管理,期刊现代化,人才培养,办刊之道,学术争鸣,期刊评价,他山之石,编辑感悟,有问必答,谬误辨析,编余雅兴,消息等。读者对象:科技期刊办刊人、管理者,编辑出版科学研究者,高校传媒专业的师生等。

3来稿要求1)文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学术论文、综述篇幅一般不超过7000字,其他文稿不超过5000字。文稿请附英文题名,

3~8个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全部作者的单位、邮政编码、所在城市(必要时附具体地址)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全大写),第一作者英文通信地址。2)文稿须使用规范汉字,并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刊要求的文章格式撰写。3)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应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论文的文献数一般不少于15条/篇。4)来稿如获某种研究基金资助,请在文章首页地脚处标示出项目名称及编号。5)请勿一稿多投。60d内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修改稿务于45d内修回,否则视为自动撤稿。6)请认真校对文章清样并及时校回。校样上不得增加新的作者、通信作者。

4著作权约定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若不允许本刊对文稿作文字性及少量内容删改,或不同意其他报、刊、数据库等转载、摘编、收录其作品,请在来稿时声明。

第2篇:学报编辑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价值感;职业发展;阿德勒;社会兴趣

[作者简介]黎 芳(1971―),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编辑心理学;郭荣华(1964―)女,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江西南昌 330027)

[基金项目]江西师范大学校管课题“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的价值分析及创新路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化比较普遍,但高校特有的学术主导的环境,使得高校编辑在作为编辑的职业发展中面临着很多尴尬的问题。学报编辑职业化建设现状与高校学报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编辑的职业价值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比较低,学报编辑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影响编辑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也影响着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报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来考察高校学报编辑职业价值感的问题,试图探索提高高校学报编辑职业价值感的路径。

一、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现代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被称为“当代心理学的先知”,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看到个体心理的主观性、动力性,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兴趣这一概念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阿德勒认为,个体绝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作为全人类的一员在人类社会这个共同体中的成员归属感[1]。社会兴趣是阿德勒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人类价值的唯一标准”[2],是判断个人价值的唯一尺度。他认为,人类所有活动的价值都必须从社会兴趣的角度来理解。在人的一生中必须牢固树立社会兴趣,才能解决人生所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职业活动、社会任务和爱情婚姻。[3]社会兴趣发展完善的人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是个人私利与他人的合作,不以个人利益为追求卓越的最终目标,而是真诚地关心他人,他们追求成功的目标是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获得幸福。而社会兴趣不成熟的人则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权力超越他人并且缺乏社会兴趣。当人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时,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二、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生存现状及职业价值感分析

职业价值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4]主体的职业价值感是影响其职业生存状态的核心因素,因此,可以从主体的职业生存状态反映出其职业价值感。日本学者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认为影响主体职业生存状态的有三个因素,即维持生活、发展个性、承担社会义务[5],各因素所占比重不同其职业生存状态的表现也不同。国内学者曾学民依此观点将编辑的职业生存状态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类型,并分别描述了这三种生存状态,反映出编辑不同的职业价值感。

“生存型”编辑将编辑职业看成是功利性的不可或缺的谋生工具,是满足个人及家庭生存需要的被动选择,工作仅仅是一份职业责任,对所从事的编辑职业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奉献、兴趣,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工作意念凭经验和熟练程度,工作简单重复,按照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完成工作,缺乏主动和创新精神,对所编辑的出版物粗制滥造,难以获得职业发展,极易引发其职业倦怠,职业价值感较低。

“享受型”的编辑将编辑职业不仅视为生存需要,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倾注自己的内心积极的情感,主动去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将编辑职业视为终生努力从事的事业,并享受工作的乐趣,工作热情高,愿意在奉献和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自己,实现社会价值,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高。

“发展型”编辑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追求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服务社会和自我完善中感受编辑的职业价值和崇高感。有强烈的职业价值感和归属感。[6]

以上三种职业状态反映出了编辑不同的职业价值感,职业价值感不同,对职业所注入的个人情感、兴趣和责任也不同,从事职业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观性和动力性也有很大的差异,编辑的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根据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来分析编辑的三种职业状态(见表)

由此可见,当编辑不仅仅关心个人的生存状态,而是更多地把自己归属于所在的社会共同体中,并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合作与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时,在职业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更强烈,其职业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更高。

当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价值感现状不尽人意。我国出版行业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强化,高校学报也呈现出争创学术品牌的发展态势,很多高校将本校学报视作展示学校学术特点和学术水平的名片和窗口,将打造高品质、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设立为学报发展目标,如跻身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和成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等。然而,整体上,高校学报学术声望并未形成与高校发展规模相匹配的优势,学报编辑职业化建设现状与高校学报的发展要求并不相适应。高校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科建设的价值为主导和支配的,对于学报的认同价值普遍较低,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水平往往是通过其专业的学术水平来展示,编辑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体现。比如,学报编辑的职称评定实际以研究论文数量论高低,编辑职业贡献认可度不高;在人事管理上,学报编辑岗往往被划归为教辅岗位,学报编辑既有着因老师发论文有求于编辑而产生的优越感,又有着为人作嫁衣的教辅地位的纠结与困惑[7];在职称聘任上,也缺乏政策惠及。学报编辑的工作价值被忽略,编辑热衷于学科学术评价中寻求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成就感,失去了编辑的职业方向感和价值感。

高校学报编辑在高校中的发展困境与职业化发展不足有关。因此,要调整编辑的职业状态,提升其职业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鼓励和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

三、提升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价值感的几点思考

根据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鼓励和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让编辑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与学报的发展和社会贡献更好地结合,调整职业生存状态,提高编辑的合作能力和奉献能力,增强编辑的职业价值感。

(一)强化编辑主体意识,明确职业归属

高校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化,有助于编辑明确职业归属,真正将自己归属于编辑的职业共同体中,找到编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意义,增强职业价值感。

在学术制度的支配下,知识成果的公共化除了知识的生产环节,还离不开知识的传播环节。如果说学者是知识的生产者,那么学术期刊编辑就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虽同以学术价值为追求目标,但在学术知识的生产链中却各有角色担当。学术期刊编辑司职学术知识成果的选择、评价与传播,正是在这一编辑职业活动中,人类优秀的知识成果才得以进入交流领域,实现知识成果的公共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所创造的是学术成果的附加值,附加值中融入了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融入了编辑长期的学术专业知识和多重职业能力的积累,最终实现学术成果公共化。“编辑正是凭借自己的职业活动来表达对学术、对社会的关注与理解,来展现编辑的主体意识与职业价值的。”,“编辑就是通过内化了的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来表达对职业的社会角色及使命的承担,来展示专业主义精神……”[8]因此,高校期刊编辑应有不同于学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价值,明确这一点,编辑活动便会从编辑的主体的路径去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编辑的职业价值感就增强了。

(二)营造良好的编辑工作环境,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可在适当的社会环境下通过鼓励激发产生出来,并扩展成为合作与奉献的能力,同时影响个人选择和对自我动力的主观评价态度。[4]由此看来,营造良好的编辑工作环境,可以鼓励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解决职业活动中合作与贡献的矛盾问题。

1.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打造稳定发展平台。高校学报是编辑发展的职业平台,只有平台规划科学,目标定位准确,发展平稳,编辑才有施展职业才华的用武之地,才能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学报的发展乃至学术文化的发展中去。

2.高校学报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学报主管部门要重视学报的发展和编辑个人职业发展,制定并落实有利于学报长远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学报干部配备、人员建制编制、职称评聘、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重视编辑职业成长,了解编辑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使编辑明晰自己在编辑职业中的发展前途,得到合作与奉献的积极动力。

3.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公正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考核和奖励应尽量考虑周到,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让编辑参与学报的规划建设,对于学报工作的重大决策和规定,多征求每个编辑的意见,让编辑有机会与组织团体更好地连接起来,增强编辑的团队归属感,从而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

4.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编辑全面发展的宽松工作环境,建立一支和谐、积极、有执行力的高素质编辑团队,在编辑组织中,尊重和理解和每个编辑的目标实现风格,形成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工作氛围,编辑团队相互理解、促进合作,共同实现学报的发展目标。

5.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良好的沟通是编辑与他人、社会发生亲密连接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想、感情和工作经验的交流,编辑间可以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增进了解,赢得支持,在编辑之间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能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为了学报共同的发展目标,团队精诚合作,在积极的奉献中提升职业价值感。

注释:

①阿德勒认为,人类要应付现实环境中的挑战必须具备合作和奉献的两种能力,合作使得人类能够有效应对当下的各种问题,奉献则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将.个体心理学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Adler,A.Understandinghumannature[M].New York:Gr?鄄 eenberg,1927:167.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6-345.

[4]顾)英.职业价值概念及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0,(16).

[5]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教育研究室,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9.

[6]曾学民.试论对编辑职业观的认识与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14,(5).

第3篇:学报编辑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报 编辑工作

由于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着出版效果,所以编辑的工作在学生期刊的出版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市场机制导致的日渐激烈的竞争,作为高校学术窗口的高校学报,在这股改革浪潮中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质量严重下滑。

作为学报的中坚力量,编辑队伍以及这支队伍的工作,如何通过努力去使得高校学报所处困境得到缓解,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 编辑应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编辑职业道德是编辑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主要分成主观和客观的道德标准。编辑职业道德作为编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要求,必然受到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和制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编辑必备的,它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编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高校学报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阵地,必须主要体现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必须正确,文风学风必须严谨,不能离开实际,必须走实事求是的道路。当然,国家的出台的与出版相关的的法规、政策和方针,学报编辑都得学习了解。同时,还不得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高校学报编辑的观点和立场,是通过对筛选和编排稿件体现的。高校学报的舆论导向是通过稿件的安排和评论体现的,可以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高校学报编辑的导向问题可谓至关重要。

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难免遇到一些涉及国家政治、政策等方面内容的文稿。所以在具体工作中,编辑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科学研究、探讨,一定不能忽略学报的社会责任。高校学报编辑要密切注意,时刻把握编发稿件的方式和时机,要考虑发表的文章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高校学报要在倡导学术自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创新,推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走在时论的前沿,在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下,勇于发表那些较成熟或成熟的理论成果。学报编辑要围绕宣传理论工作的需要,遵守宣传纪律,积极编辑发行最新的理论文章。学报编辑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这是处理具体问题的杠杆,如果学报刊发的稿件出现与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一些内容,就会误导读者,甚至造成恶劣影响。所以,学习、理解和熟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在编辑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以保证在编发的稿件中不出现政策性的错误。

2 编辑应具有“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

大家都知道,每期学报出刊后,读者首先见到的是作者的名字及文章,作者的成果被得到认可,而在论文的发表过程中作出了贡献的编辑却不为人知、这就要求学报编辑放平心态,以此为荣,热爱平凡的编辑事业,乐于奉献。特别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报不重视。在很多高校的定岗定编中,学报编辑不属于主系列,待遇级别低于同等的教师系列,沦为大学里的“二等公民”。而且编辑在学校也属于“边缘化”人群。这就要求编辑安于寂寞和清贫,巩固专业思想。一名合格的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甘为他人作嫁衣”、少索取多奉献的精神,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办好高校学报的思想基础。再次,编辑必须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由于编辑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对论文的“取舍大权”,所以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具有对编辑工作负责、为读者服务、服从大局、大公无私并廉洁自律,以公平竞争为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在学报编辑对稿件的取舍态度上,可以体现出学报编辑的道德修养和水平。在编审稿件时,学报编辑应不论远近亲疏,一视同仁,秉公处理,严格按“在质量面前稿件平等”的原则来决定稿件的取舍。高校学报编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自省、自爱,见利不沽,兢兢业业,扎实工作。

3 学报编辑还应具备现代意识,努力提高专业水准

相较于一般的刊物,学报的学术要求更高,对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更高。学报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出版的好坏。但是高校学报的编辑,面对学科思想前沿的成果,涉及的面宽,理论性强,以编辑自身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坚持四勤:勤学习、勤思考、勤查问、勤积累。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水准,就必须提高编辑的现代意识,使之能担当起跨世纪的重任。高校学报编辑的现代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其现代性也是多方面的。编辑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意识。编辑的主体意识是第一要素。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在学报编辑活动中,编辑从事编辑活动时的主导意识。它指的是编辑人员所具有的观念和指导思想,也就是引导编辑做好选题策划、审稿编稿、出版发行的思想行为。在学报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学报的编辑出版涉及各个环节的工作,学报编辑应充分考虑、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制定好每个环节必须达到的目标,使得刊物能按时以高质量顺利出版。为此,首先应积极组稿、慎重审稿、精心改稿,仔细校对、规范设计。创新意识。学报是发表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的重要学术阵地。高校学报要有独创,有新意,有突破,编辑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考虑问题的多维性。学报编辑的创新,就是编辑者在学报编辑思维与编辑工作中倾注自已的心血,通过自已的智慧和理性思维不断生成新观念、新学术、新方法的心理过程。创新意识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的适用,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知识的敏锐性,是一种改变自已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编辑在选题设计和栏目的构思中要充分考虑栏目内容所涉及领域的新发展,社会文化的需要同栏目内容关联的紧密度,而且要根据科学发展的新情况来规划,以推出最新的学术性强的刊物,这样才能反映出高校学报的学术价值。

学报对学报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知识结构不能单一化,必须多方涉猎,既博又专。要求学报编辑具备较高的鉴审能力,研究方法要科学化;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报质量的提升。这就是说学报编辑要具有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学报的定位、策划、审稿、纠错等方面。只有意识到学报定位空泛的问题,才能思考出特色,推动本校的专业学术研究;只有不满足于“等米下锅”的现状,才会用开放性的态度担当起学术引领的重任,精心策划;只有对稿件多提问,结合专家审稿的意见,才会选出具有价值的创新之作;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纠错,努力解决,才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报的质量。

刊物的生命在于个性特色。高校学报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专业制定特色,寻找专业的特殊性,主办精品栏目,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学报质量,使学报有生命力。作为反映大学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大学学报,其特色主要取决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特点。任何一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总要表现出某些地区的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这正是确定学报特色的基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与其它院校所不同的地方,也叫个性。学报只有在强化专业特色、展现学校特色、突出地域特色等方面下功夫,才能使学报出彩。学报的亮点全在特色上。竞争意识。进入市场竞争环境后,学报就必须创出精品。学报的名牌意识是从中央到地方整个学术期刊界的共识,也是现在乃至今后我国出版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与潮流。高校学报要做成精品,编辑必须有竞争意识。为避免学报编辑工作陷入模式化的僵化状态,被海量信息吞没,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学报编辑必须在学术、技术水平上严格把关,在编排、校对、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上狠下功夫。只有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和掌握了各学科的研究动态、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读者的要求,才能时刻保持选题的独创性、鲜明性,使学报特色明显,与时俱进,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学报编辑要把刊物办好,就得有效组建作者、读者和审者队伍。编辑应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作者队伍的组建。刊物要办得有特色、有生气、有活力,关键在于稿子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学术性。高校学报要想办出品牌、办出精品,只有依靠高水平的稿件。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化被动为主动,走出编辑部的深闺,深入教学、科研前线,及时了解各类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瞄准国家(省、部)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瞄准高校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成果。最好进行追踪报道,以减少高质量的稿源外流;进一步依托本地区区域的人才优势,科研项目和设备优势。实地开展调研和课题跟踪,尽可能多组织校内外优秀稿件,同时尽量鼓励校内外的优秀青年作者向学报投稿,使学报真正成为一个能代表所在高校、学院学术水平的学术刊物,同时又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刊物。

(2)重视读者群的扩大。一个刊物没有受众,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效益,同时也谈不上社会效益。学报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并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除了改变原有的办刊模式努力成为学术精品外,还得树立经营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要逐步扩大刊物的发行量,照顾读者的口味和兴趣,寻找学术期刊与受众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学报的“卖点”。学报走专业化的道路之后,便拥有了明确的读者群,就可以针对目标群体采取一定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针对读者采取一定的广告宣传,加大促销力度,拓宽分销渠道,从而增加个人订户的数量。另外, 学报专业化之后有利于分类,方便了资源的检索,这就增加了各大图书馆及资料室的订阅量。总之,读者是衣食父母,不断扩大读者群是刊物进入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3)重视审者队伍的建设。高校学报编辑部人手较少,综合性的办刊模式使每个编辑往往要负责编审几个学科的稿件,而哪怕是知识十分渊博的编辑都不可能对所负责的每个学科都了如指掌。这样一来编审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建立一支以专职编辑为主、兼职编辑为辅,建立自己的专家审稿库。

参考文献

[1]王建.高校学报的困境与改革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全文数据库,2007(10).

第4篇:学报编辑范文

高校学报绩效考核的总体情况

学报编辑绩效考评的实绩并不乐观,多数学报停留在“纸上谈兵”或流于形式。当前一些已经实施了绩效考评的学报也只是片面的考评,较多学报是在年终依靠考评成绩发放编辑奖金等,希望以此激励编辑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方法与力度都非常单薄。与出版社图书编辑的以考评论薪酬相比,学报编辑的考评落实在收入上面的激励只是象征性的,并没有真正拉开差距。因此,即便是片面的考评也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专题研究学报编辑绩效考核的成果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我国新闻出版改革开始以后的时期,更早些时候关于绩效的研究散见于编辑业务工作研究的成果之中。一直以来,学报业内人士的研究内容较多集中在编辑业务、栏目建设、期刊评价等方面,学报界对自身的关注集中在“刊”的发展,而忽视“人”的管理。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参照绩效管理的有关理论,结合学报工作实际提出绩效评价体系建构的方案,偏重理论探讨;一类立足绩效管理实际,对绩效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偏重务实分析。

高校学报绩效考核的特点

1、核心指标:以社会效益为核心指标

高校学报是依附于高校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学术期刊。我国学报诞生百余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由和生存环境,尽管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是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主旨没有变化,学报一直是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学报一直将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尽管进入市场经济后,高等学校和高校学报都受到了冲击,但是大部分业界人士对高校学报公益性的性质没有动摇。比如编辑学家姚远在谈及我国早期的编辑工作者对学报功能的认识时,归纳如下:促进教学,既可求同学之自励,亦可图教师之知识更新和研究兴趣;具有联谊、纪念的功用,或可反映一种特别的群体精神;促进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的学术交流,进而指导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光大校誉,记载历史,成为反映学校学术水平的一个窗口。与此相呼应,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会长陈浩元认为,大学学报有5个社会功能:(1)为本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快捷地进行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引导学术研究的潮流,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整体科研学术水平-(2)高校学报是向国内外展示、宣传学校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3)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和新学科的建设;(4)发现、培养和扶持科技新人的作用;(5)记载着学校科研、教学发展的历史。正是这样,高校学报在管理上一直将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编辑业务管理,轻人力资源管理,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当然,学报在编辑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现象不完全是这一个因素造成的,着重提及这一点是因其占据的因素比重更大。

2、目前使用的考评指标

高校学报编辑的考评指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校质量指标,二是被转载率指标,三是约稿质量指标。

这三项主要指标各个学报实行时是有差别的。大部分学报对前两项指标重视程度较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优秀期刊的评比和学报影响因子的提升。对于学校科研水平不是很高的学报而言,对约稿质量指标的重视要大于科研实力雄厚的学校的学报。对于名牌学校的学报,被转载率的指标受到重视的程度相对高一些。

这三项考核的实施情况,总体看来是粗糙的、不完全的。已经进行绩效考核的学报大多是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年终发放奖金的依据,而考核的主要内容又局限在编校差错的统计上面。这样就使绩效考核失去了对部门发展、对个人发展的推进作用。

另外,考核指标中应有的诸如工作态度、业务素养、合作能力等指标,基本上落在口头要求的层面上,没有在考核中得到体现。

3、考核效果

首先,对全面提升学报办刊质量没有实质性助益。

其次,对刺激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也没有帮助。通常,升职、收入和精神鼓励是三个有效的刺激点,当前的考核在这三个方面都难以产生刺激作用。

高校学报人员少,等级层次少,升职的机会少。高校学术期刊基本没有编辑等级制,很多学报编辑在职称上走教师系列,这样编辑人员的收入差异主要是职称的差异以及科研工作量的差异。编辑们每年在一定级别的刊物发表科研论文,则会得到相应数量的科研奖金,这一系统与一线教师的考核相同,但是由发表科研论文的多寡而产生的收入差异对编辑工作本身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相反会销蚀掉对编辑本职工作的精力。同时,在奖惩制度上,高校学报对编辑的奖惩力度普遍微弱。编辑部拿不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奖励,因此在期刊编辑名头下的奖励只是象征性的,同时对完不成编辑任务或不能胜任工作的编辑也没有减薪或淘汰制,因此起不到“奖”和“罚”的效果。

1、高等学校的公益性质对学报编辑绩效考核的影响

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使高校在管理体制上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学报隶属高校,是学校的一个业务部门,学报的管理和改革一直顺应高等学校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改革波及较大的有后勤管理、招生制度、科研成果管理等方面,机关行政和业务部门管理改变不大,学报的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方式,这必然成为编辑绩效管理体系建构和实践的巨大障碍。这一障碍的实质是体制的障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都对学报编辑绩效管理的进程产生了阻滞。

2、学报的“服务”宗旨对学报编辑绩效考核的影响

学报长期以来形成了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学报的作者主要来自本校教研人员。教研人员为评职称、完成科研工作量,完成学位论文数量而写作的论文纷纷涌向学报,其中人情稿占相当数量。这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报的直接影响,这一影响无疑是负面的,但碍于学报在学校中的从属地位和服务定位,使得学报在用稿环节就失去了严格把关的门槛,在管理上难以严格。

3、用人机制陈旧,缺少制约力度

事业单位在用人机制上缺少竞争性。目前高校的体制使得编辑人员的流动不大,而且即便流动也多是在本校内流动。加上经济上的奖惩不能构成制约

手段,使得所谓绩效管理这一起于企业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报基本上是失灵的。这样一来,编辑管理大多数还是在说教层面的思想动员、口头鼓励,或者寄托于编辑人员的自律和内省。实践证明,以编辑的“自律”为条件的管理是难以实现的。

4、高校学报编辑的特点对编辑绩效评估的影响

高校学报编辑身兼数职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相当数量的编辑兼任教学工作。这些编辑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量,要完成学院对教学人员的所有要求。同时,科研工作量是他们年终获得科研奖金的唯一指标,加上职称也走教师系列,必将花费大量精力在学报本职工作之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对编辑工作的专心程度。

这样,在学报编辑部之外,等于还有一个考核体系作用于编辑人员。由于这些编辑的科研津贴和职称系列都是捆绑在教学系统的,因此必然会将精力投向教学,学报编辑部的绩效考核对他们不会形成约束力。再一方面,教学和编辑身兼二职,对学报的归属和依赖感不强,也会影响到编辑在本部门进取和发展的动力。

结论

综上,高校学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必须的,但是鉴于目前的情况,一步难以做到。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绩效考核有如下思考。

1、鉴于高校目前的体制,对学报编辑的绩效考核应与高校其他部门的考核相一致,否则不但不利于工作,反而会给工作造成新的阻碍。

2、出版社等企业单位的编辑绩效考核方法,主要是以利润指标为考核主体,尚不适用于学报编辑,不能盲目跟从。

3、要考虑将学报编辑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联系起来的办法,强化编辑对学报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可以改变目前情况下编辑在心理上的游离状态。

4、在难以全面实行绩效考评的条件下,先逐步对一项或几项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并依据考评结果,引入末位淘汰制,选调或招聘真正愿意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从事这一工作。

5、鼓励和引导编辑人员将职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职称方向调整到编辑方向。在学习进修、评优和升职方面向编辑系列的人员倾斜。

第5篇:学报编辑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tailed situation for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burnout situation was expounded,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reasonable adjustment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universities;journal editors;burnout;adaptation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321-02

0 引言

在工作重压下个体出现的身心俱疲、能力衰竭的情形就是职业倦怠(burnout)。最早是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的,他觉得职业倦怠这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出现在助人行业中的几率是最高的。接着Maslach一干人把因为工作上长时间的情绪和人际应激源产生反应而导致的心理综合症叫做职业倦怠。通常认为,当个体无法承受工作压力的时候,就会做出极端的举动,长时间的压力状态导致个体出现心灵疲惫、厌倦、能力耗尽的状态,这就是职业倦怠。

一般来说情绪倦怠有三种症状:一是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好像感情资源都用光了;二是故意远离自己的服务对象,对工作场所和服务的对象态度冷漠,不重视,不肯接近,工作的时候失去了热情,敷衍了事;三是没有成就感,对于自己的评价不积极,对自己工作能力和价值的体验降低,甚至想转行。在此,情绪衰竭的表现最为显著,是职业倦怠中的重中之重。

经专家研究发现,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最多的群体是教师、医护人员等从事助人行业的工作者,编辑群体同样属于助人行业,所以也无法避免职业倦怠。高校学报编辑和其他编辑相比是最特殊的,关键原因在于学报编辑工作的服务性、依附性和隐匿性这些特性尤为显而易见。所以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症状除了具备一般特征以外有其显著的个体特征。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一般有以下表现:

1.1 职业价值观摇摆不定。具体体现在不承认自我的价值,总是不满意自己的现状;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差,没办法很好的适应环境;没由来的自卑,怀疑编辑工作的价值,几乎没有成就感;不甘寂寞,想要跳槽,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情冷淡、排斥、不积极,导致人际关系恶劣,远离了自己所在的团队。

1.2 工作效率不高。突出表现是工作拖拖拉拉、不主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审稿时把关不严格、蒙混过关,编校应付了事、错漏显著增多,还声称“文责自负”逃避责任。同时这种倦怠情绪传染给同事甚至整个团队,整体士气受到波及,致使团队全局的工作效率降低。

1.3 焦虑。心理焦虑源于不承认自己的价值、工作效率低又没什么成就感、不融洽的人际关系问题的长期累积,心理焦虑还使得身体出现慢性衰竭、睡眠不规律等症状,对智力的影响是导致注意力分散、决策是拖拉和拿不定主意等等。[1]

高校学报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除了环境因素,还有个人因素,总而言之就是以下三点:

2.1 自我定位的困惑。尽管教育部多次明确学报编辑工作者是学校教学科研团队的组成部分,所享受的待遇应和教学科研人员一样,可实际上在高校中学报编辑通常被列为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专职教师的岗位津贴都要比他们的高一档。不是机关办公人员也不是老师,这种角色让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工作热情降低,自卑感油然而生。和专职教师相比,编辑的工作量超出正常标准,节假日的加班没有加班费,和高校的若干奖项无缘,职称评定还总是阻力重重。长此以往编辑就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否定了自我价值。

2.2 出现自我价值背离。编辑工作被人们描述成“无底的黑洞”,这说明编辑工作是既复杂而且非常辛苦。编辑们要数量掌握国家国家制定的若干规范标准,比如《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这种语言文字规范,以及中国期刊(光盘版)的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而且要运用自如。为了不耽误预定的出版时间,他们节假日加班、超量工作也是家常便饭。其他人是无法感受到编辑的工作多么辛苦,不过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从新稿件的编辑以及独具匠心的工作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满心愉悦。但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关系稿、人情稿,导致编辑的自我价值产生背离。编辑既要尽职尽责的确保学报质量,又要审核大量劣质稿件稿件;不但要处理人情稿,而且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为此导致编辑做了很多无用功,而自身的创造性和价值却无法展现,很容易让他们出现职业倦怠,怀疑自己的价值。

2.3 自身发展的压力。高校学报编辑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2],兼职编辑职称归类到教师级别里,晋升职称的标准和教师的一样;专职编辑晋升职称则依据编辑的标准。兼职编辑不仅要完成自己的编辑任务,而且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如研究课题、撰写论文、教育教学等等,然而编辑却因为繁重的工作量没有时间提升自己,不能向高职称继续晋升。所以他们觉得很烦恼,慢慢地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热情,甚至导致换岗、离职。而专职编辑呢,在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和工作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发表与编辑相关的文章,负责更多编辑方面的任务。编辑要修改别人的作品使其更加完美,促成了别人的好事,可是自己所做的一切却没有引起关注,失落感无法言喻,慢慢的不再重视自身的价值。这一系列心理冲突导致编辑工作者在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

3 职业倦怠的调适方法

想要调适学报编辑职业倦怠,应当依据其形成原因,高校管理层主动订立针对性方案并应用到实践中,从下面三点着手:

3.1 健全人事制度,合理奖惩,对编辑人员有足够的尊重。高校管理人员对学报的重要性应该给以高度重视,尊重学报编辑们的工作属性,他们是高校科研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所以,高校要完善学报编辑工作者的人事编制,遵照教育部文件的主旨,把学报编辑工作者归类为教学科研编制,和教学科研人员享受同样的待遇。另一方面,因为高校编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高校中非重要位置,就算在省级乃至全国的出版部门组织的优秀期刊、优秀论文、优秀编辑等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从高校得到的奖励也不多,这对编辑工作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那么就要建立合理的奖酬机制对编辑们进行奖惩,根据工作业绩支付他们的酬劳,大力表扬和宣传获奖的编辑,激发编辑们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

3.2 鼓励编辑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能力。高校要为编辑参加学习和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使其工作能力得以提高,有足够的资本保持本职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学位,实现专业和学历双丰收;鼓励他们研究编辑学主学科,关注学报人员的科研观念,尊重编辑对科研的积极与主动,从而推动编辑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由此提高学报的学术和编辑质量,打造出品牌特色学报。[3]

3.3 正确看待自己,学会调适。内因才是决定事情的关键。解决职业倦怠的重点是个体的自我调适与配合。编辑要懂得正视各种压力的存在,更好的控制情绪,培养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决问题,面对生活,对工作一如既往的热爱。对工作的期望要合理,足够了解编辑工作的特点,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赋予自己的应付的责任,对自我发自内心的认同,一定不要过分的看轻自己。积极的去面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用乐观的心态来带动整体工作队伍,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4 小结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现象得以预防和解决,其现实意义是很深远的。这是一个很不简单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体系的问题,只有社会、高校、编辑几个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因而增强学报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学报质量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白丽娟,李高峰.学报编辑职业倦怠探因与防治[J].唐山学院学报,2010,23(3).

第6篇:学报编辑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mechanism of media around the world has entered the turning point, which has also l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riginal paper sample making to paperless sample making.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sample making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cademic journal editing in detail.

关键词: 电子信息;学报编辑;网络化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academic journal editing;networked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21-02

0 引言

随着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技术,使得管理信息体制在各种行业中都有专属性,并供企业进行网上服务。目前已有较多的政府认为信息产业是新型产业的中坚力量。目前存在一部分高等学校借助计算机网络机制获取各种网络信息,甚至能够进入到全世界的商业网络,扩宽了高等院校的学报工作,必然推动着个高等院校、学报编辑工作方式以及业务实施出现变革,继而引发出新型的概念——电子编辑。通俗点讲,电子编辑可理解为借助互联网媒介,学报能够进行学术的沟通、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获取学术文献等等一连串的编辑工作中的活动。随着不断更新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个人电脑的普遍使用,信息化网络在日益扩张的互联网中发生的革新,并且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编辑事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1.1 来稿记录电子化的普遍使用 作为学报编辑工作的基本资源,稿件是关键,因为编辑部的正常工作就是依靠较多的工作稿件。对来自各地的稿件进行管理不仅是一件琐碎的事情还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要对每个稿件的作者、题目、发稿时间、编辑、审稿专家等信息进行明确的记录,便于日后工作的需要。而以前的记录方式采用手法,但是随着学报创建规模的不断伸展,稿件的数目大量递增等,此时的手写方式已经赶不上编辑工作的标准,从而制约着编辑工作的发展。电子记录表在此时孕育而生,这是一个本质的飞跃,有效增加了稿件记录的质量和效率。稿件的全部信息都能通过电子表格进场储备,例如收到信件后,编辑部赋予一个独特编号,便于进行分类存储,更方便需要时进行查找。可通过信件中的作者、标题、投稿时间等信息进行检索,并可以在未来工作中,对稿件信息的更新进行处理。

1.2 稿件的检索达成网络化 学报良好的发展是以高质量的作品为前提,因此做好要发表文章的新颖性、原创性、科学根据性等,对编辑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前对文章是否原创以及新颖性的检测是一项困难重重且效率低下的事情,检查的方式仅有查阅巨大的文献资源或在网络上查找关键词等。不仅没有良好的效果,也存在财力和人力的大量浪费。而这种困难随着各大期刊网站先后研发出的检索学术论文系统后得到顺利的解决,大大增加了查找的效率和准确度。目前国内有少许的关键刊物网录入了非常多的外国文献、学术论文、重大的会议论文等等,这些资料的纳入大大提升了相似文章的检测率,能够有效的查找出相似的论文,并且通过该检测机制,返回的结果中会显著的标明出雷同部分的内容,让查找结果一清二楚。

1.3 审稿专家互联网式工作形式 高校学报属于学术型刊物,自然专家审稿这一关键部分不能忽视,以往审稿专家会收到纸质文章,浪费较多的时间。并且如果专家不在工作地而是去别的地方,就有可能无法及时的收到文章,会出现更多的时间浪费。自从网络普及以后,稿件的审查可以选择已创建的专家库中任何一位专家,然后将文章发送至该专家的邮箱中,此时文章便会出现在该专家有待审查的文件中,审查结束后,专家能将审查结果直接填写在网络上,有效降低了审稿的时间,且不受专家所在地方的局限,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专家就能进行审查。因此这就要求编辑部要创建一定数目的专家库,并要及时的更新处理,便于及时的找到审稿人,进而确保审稿的效率和质量。

2.1 编辑工作者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技术思想 在平日编辑工作中,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要打破以往守旧的思想理念,要敢于尝试创新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编辑出版事业也逐渐的完善,编辑工作者对实用的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理解有了新的体会,对现代化编辑工具的掌握,在编辑工作中将信息技术发挥到最佳化。目前在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使用最频繁、最有效工具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对这些工具的灵活应用,才能更加快捷有效的查找信息材料,使得信息查询更准,获取更快,也便于对世界上编辑技术的前景有所了解。

2.2 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积极调动学报网站的辅助作用 信息在网络上的宣传速率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时代已在媒介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信息通过网络的获取和宣传方便了大多的民众。为了给读者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服务化的网站,非常有必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学报网站。作者、编辑人、读者均可借助学报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互动的小集体,作者能够通过网站随时看到自己文章的进度;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的看到最新的学术资料,对所需的材料进行查找;在网络平台上,编辑可以与作者、读者进行及时的交流,了解各自的意见和要求。也可以借助学报自身的网站,再创建一个接受外界评论的BBS论坛,一旦成功成为该网站的会员后,便能对学报上出版的文章、论文等各种材料发表见解,进行意见交流,这个小集体成员能够及时的互相了解,成功建立起三者之间的桥梁。

2.3 联网技术在编辑内部的实现,提升部门工作效率

在编辑部的内部实现网络互通机制,应用相同的网络管理软件,真正实现编辑过程的数字化。因为一期刊物的需要全部部门的共同配合,因此编辑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构建部门内部局域网就是一个快捷的技巧。局网内部的人员可以借助网上邻居创建一个文件共享,将要共享的资料都放在里面,让其他人能随时的了解稿件的进度,对部门内部的信息数据也实现了透明化和开放性。编辑负责人也可以通过共享文件了解编辑完成的文章是否已排版完成,并能把有待排版的文章发送给相关的排版负责人,这样排版工作者能及时的获得编排的文章,并能直接将完成的稿件发送给编辑责任人和核实工作者,有效的降低时间的浪费,达到增加工作效率的目的。主编也可借助网上邻居及时的知道全部文章的所在进度,以此来安排本期学报的文章排版和设置的栏目标准。局域网的使用不仅能够缩短各工作人员间的距离,还能让编辑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最终达到分工明确、规划更加合理、沟通及时快捷、工作更加和谐等。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学报在日后的编辑工作中要想占领学术界绝对地位和获取最新资料,最重要的便是电子编辑和网络的使用。虽然从外表上并不能像新闻报刊那样具有显著的效果,但针对以往落后费时的现象来说,编辑学报中电子信息技术最大化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而在编辑工作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是未来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杨薇.网络技术在期刊中的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2]李兆平,朱毅然,沈正军.从传播学视野看信息时代的高校学报编辑工作[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3]朱夜明.学报的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

第7篇:学报编辑范文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动了高职院校学报的不断创新发展。学报编辑部主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辅助作用,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如何实施措施实现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科学化管理

高职院校学报一般为所在学校创办,隶属于高校,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学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以及教学质量,与高校工作紧密相连,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的发展。近几年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期刊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对高校期刊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力。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学报的发刊数量与质量,教育部门也给予了学报一定的支持。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一般为教辅机构,对高校教学和科研起着重要的辅导作用。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编辑部已经成为一所高校的宣传名片,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科研教育水平,为了使高校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高校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报的优势,创办独具特色的学报。在此过程中,学报编辑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受传统学报管理观念的影响,目前学报编辑部管理体系仍有时代烙印,有些编辑部还没有单独分离出来,人员素质也不高。为了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科学化管理,充分调动编辑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高效的工作环境,提高学报的创新型和竞争力,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报的发展。

2.1 缺乏人力资源

在高职院校学报建设中,一定要加强人员管理,形成人力资源优势。目前的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大部分为老一辈人员和青年人员,老一辈工作人员在学报编辑工作大部分都是副业,主要负责监管和期刊的审核,并没有致力于学报建设中,也许在其他教学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是对于编辑工作还是有些生疏;另一部分老教师长期致力于学报的编辑工作,是学报工作的主力。青年工作人员主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编辑经验,一般只是简单从事于文字编辑和排版的工作,能力有限。由于历史因素等造成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过少,初级职称很多,不能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许多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学报建设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培养一支科学高效的编辑队伍,提高编辑部人员素质,创造高效的工作环境,才能够提高学报质量,使学报获得长期平稳的发展。

2.2 管理机制落后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一般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属于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又具有机构独立运转的职能。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大部分属于行政机关部门,在行政管理中经常处于边缘地带,缺乏独立性和自主管理型。学校办刊管理机制落后,许多高校期刊一般建立起来之后便不会关闭,比起市场中的期刊,往往受到学校行政上的保护,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报刊部门不思进取,许多人员在其位不谋其职,有的甚至在学校外面继续找副业,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影响了编辑部的管理。受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许多部门只求能够不出错就好,并不追求更高的报刊水平。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打击了编辑部成员的创新型与主动性,也导致学报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2.3 学报质量不高

学报编辑部面对全校广大师生,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日常活动比较繁琐,学报代表着学校形象,一定要做好编辑工作。我国学报数量很多,但是质量不高,具有影响力的学报很少,在世界学报界的影响力就更小了。我国学报的办报思想,管理模式以及办报方法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且在编辑部中,相关配套实施不完善,一些编辑部门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有的编辑人员没有明确的职责,造成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工作。同时编辑部门和别的兄弟部门交流沟通做的不到位,造成从征文到发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时间耽搁,不能高效率完成工作,造成学报质量得不到保证。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属于一个较为完整的团队组织,在从选题到打印发行这一系列编辑工作当中,需要每个员工积极配合完成,因此加强团队建设有利于协调编辑部每个员工的关系,更加行之有效地完成编辑工作。首先需要设立团队目标,每一个员工将团队目标与自身目标结合起来,在明确自己职责的基础上又可以团结起来创造更大的效益,员工也能在其中实现个人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其次管理者即编辑部主任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管理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部的工作效率以及发展前景。同时也要积极听取员工意见,针对员工提出的意见要积极采纳,不能盲目的听从行政中的管理,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分析。最后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根据编辑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在提高员工编辑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也需要培养每个成员的责任心。在学报竞争力激烈的时代,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团队有利于凝结巨大的竞争力,是学报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

3.2 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由于编辑部管理具有双重性,导致目前管理体制中存在一些问题,编辑部管理效率低下。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所以需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也要制定与个人薪酬相挂钩的机制,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编辑部门属于学校行政部门管理,但是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并不是很了解学报运营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就导致做出的决策脱离了实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及时向行政部门反映情况,避免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产生。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协调处理好关系,使编辑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要建立完整的编辑工作流程,可以根据具体的高校情况来制定。对选题题材范围,还有初审复审事件做出具体安排,对于退稿者应该做出合理安排。工作环节节节相扣,最大程度上提高编辑工作效率。选题、初审、复审、排版、印刷等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设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保证每一个编辑环节高质量完成,避免编辑工作出现随意性和人为导致的错误。

4 结束语

目前高职院校编辑部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人员素质较低、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较大、学报质量不高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加强编辑团队建设、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严格规范每一个编辑程序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的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冯博. 浅谈高校学报编辑部的科学化管理[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5):77-79.

[2] 曾祥麒, 周芹. 高学院学报内刊发展与改革探析――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4(1): 64-69.

[3] 谭华, 习i. 高职学报的服务功能定位与开放式办刊策略[J]. 编辑学报, 2016,28(1):64-66.

[4] 孟丽涛. 高职学报与科研耦合运行的探索与实践[J]. 编辑学报, 2010,22(5): 389-391.

第8篇:学报编辑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90-02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交流窗口,是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担负着学术成果传播、知识继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责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呼唤创新,高校学报呼唤创新型复合型的编辑人才。一个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校学报编辑人才就是要利用高校学报这个学术交流窗口,为创新知识的传播服好务。然而,优秀的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的诞生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需要适合编辑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和培养机制。否则,会遭遇“学报育人、他人得用”的尴尬。

1 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高素质编辑队伍

众所周知,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它不仅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报编辑的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学报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而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学报编辑对各种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要做到对知识的调动和使用能及时和有效。

11 专业知识要扎实

作为学报编辑,都要研究有与其编辑工作相关的专业领域。对于本领域已经定型的那些基础知识,编辑们要牢牢掌握并融会贯通地去使用。这些知识的作用在于:编辑只有深入掌握它们,才能对稿件水平作出大体评价。但仅仅做到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是不够的。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科技、新领域不断增加;新知识、新概念层出不穷。学报编辑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对于本领域标志当前进展的那些动态的知识也要掌握。对于它们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把握其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提高对信息变化的敏感能力。这种敏感在信息化时代是十分重要的。不掌握知识的动态变化,谈何创新·此外,高校学报编辑其本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专业知识,这不仅使编辑的自身业务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也令其所在学报的学术品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见,只有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效地审查和判别日益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12 业务能力要过得硬

编辑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来进行工作的。因此,谋篇造句、语法修辞、错别字识别等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是高校学报编辑的基本功。作为编辑不仅要有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力、重现汉语规范化,对于自然科学版的编辑来说,同时还要求其熟练地掌握与科技期刊编辑有感的人工语言,诸如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计算机语言以及自然科学中相关学科的名词术语等。此外,作为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除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外,还应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门外语的能力。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国际化,编辑出版业的国际交流合作也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起来。为了能够迅速掌握本领域在全球的科技动态,为了更好的进行国际国内信息交流,驾驭一门外语的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何况现在几乎所有高校学报刊登的论文都要求英文摘要,有的刊登全英文论文,所以就编辑工作本身来讲,外语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是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自身特殊的一套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校、出版一系列环节。而对于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来说,不仅要具备上述语言文字基本功和基本编辑技能,在选题方面更要有全新的时空观念,要善于抓住灵感和契机,在选题上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2 学报主编的素质作风,至关重要的管理

管理者的素质是指工作品质、解决冲突的能力、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只有具备这几个方面能力的高校学报管理者即学报主编,才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职位权威,完成对学报科学管理的岗位职责,此外,对于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人才来说,他们期盼的主编还应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管理能力。

21 要善于挖掘和激励创新人才

一个优秀的高校学报主编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①有效地激发编辑人才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一个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人才,其工作必定有创新需求,作为学报主编应给与他们充分的自,使他们有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②正确判断编辑人员之间的业绩与能力差别。在编辑部内建立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是因为如果高校学报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就会遏制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积极性,甚至阻碍这些人才能力的充分施展。所以管理者要对编辑的能力业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与薪酬、奖励、晋升等结合起来。比如,在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评职称时,主编要为他们向编辑人力资源的直接管理者——高校,多争取机会,争取名额,使其在这方面至少达到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机会同等。在工资待遇方面,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不能低于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9篇:学报编辑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其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自身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且也影响着大众传媒的质量。尤其是当今时代,社会的变革使传媒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大众传媒的创造者、把关者、总合成人的编辑,在媒介载体越增越多、竞争激烈的时代,其心理负担加重的同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也在不自觉地发生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关注和重视编辑心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本研究关注河北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健康状况,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提出提高学报编辑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对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河北省目前有高校学报67种,学术期刊16种,专业编辑300余人。课题组对廊坊、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11个地市的120名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其中男编辑50人,女编辑70人,年龄分布在24-45岁,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或以上。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采访及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编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工作的时候,即编辑稿件的时候是不是烦燥;对工作环境是不是满意(包括办公条件及人际关系);有没有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及其娱乐活动的习惯;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情况。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但应填写详细年龄、性别、职务、职称等。问卷用邮寄的方式寄往各高校编辑部。寄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

电话采访是对没有寄回问卷的学报编辑进行电话采访,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同时对没有对问卷上的有些选项进行选择的编辑人员也进行了电话采访。

文献研究法,查阅了近年来有关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20余篇,了解了目前的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结果及分析

(1)被调查的学报编辑人员对心理健康了解的人数为20人,了解一点的人数为60人,不了解的为35人。可见学报编辑人员对心理健康知识大部分都不太了解。这与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有关。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生活适应能力。”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而长期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局限于“生物体”这个方面,对心理上的障碍和疾病重视不够。许多人虽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明知有病也不愿承认,更不愿找心理医生,怕被别人耻笑。从我国编辑的构成看,他们和别的群体相比,虽然知识分子比较集中,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接近于一般民众,存在着认知的偏差。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有些编辑不愿意和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工作、生活、生存各种竞争的压力下,有的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会解脱;有的陷入深深的困惑;特别是有的出现了心理障碍也意识不到,即使感觉到了也不愿承认,更不要说矫正了。

(2)在工作的时候,即编辑稿件的时候是不是烦燥或提不起精神的回答,32人回答没有,40人回答偶尔有,43人回答经常有。可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较严重。职业倦怠现象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的不平衡。目前,在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中滋生浮躁情绪,既不安心工作,又自视清高,常有不平衡感、委屈感和自卑感,只求过得去、不求大有为的现象有相当的市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这正是地方高校学报迟迟难达应有的繁荣、人丁不旺的症结所在。

职业倦怠表现在思想上不思进取,不钻研业务知识,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打算。在义利观上,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工作态度上,不愿做案头苦工,稿件稍有毛病,便不耐烦。从工作流程看,其引发的危害是责任意识淡漠,道德水准下滑。不搞选题策划,不精加工,对成品不作质量分析,不严格执行三审制。从工作氛围看,这必然影响团队的活力,使团队缺乏凝集力。在生活上,有严重的情绪化倾向,对生活持消极悲观态度,幸福和快乐感缺乏。

(3)被调查的学报编辑人员对自己的办公环境满意的只有15人,一般的有40人,不满意的有60人。人际关系较好的有46人,一般的有40人,不好的有29人。可见编辑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好的办公条件及人际关系,能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使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反之,就会产生敷衍工作的情况。

编辑普遍不满足自己的职业,当他们遭遇晋升职称不顺利等状况时,情绪就会自然低落。编辑作为知识分子,对工作的软环境要求较高,希望拥有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但这些达不到自己要求,精神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再加上如工作业绩得不到领导赏识,稿件得不到读者的赞赏,甚至得到读者的质疑,编辑部人员之间关系不融洽,嫉妒心作怪,戒备心严重,在稿件处理中苛求挑剔,不满情绪常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症。

(4)是不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及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的回答中,28人回答经常参加,29人偶尔参加,58人几乎不参加。可以看出编辑人员对身体锻炼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人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朋友,释放不良情绪,振奋精神。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在国外,体育活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5)对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度情况的回答中,25人满意,35人觉得一般,55人回答不满意。编辑从事的是繁杂的脑力劳动,既紧张又单调,但编辑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与他们的劳动付出极不相称,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部分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可能由此在工作中消极应付,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很多人又不能找到其他更好的岗位时,消极工作,常此职业倦怠必然产生。

1.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

编辑在做好自身心理调节的同时,还需要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向上、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具体的管理中,编辑部的领导要针对编辑心理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问题,想法设法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比如,讲竞争,强调激励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才智的同时,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人而宜,不同程度地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只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使他们无忧无虑地工作。

2.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提高编辑的认知水平

每个编辑都应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还应知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调节自己的心态,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应该怎样调适和排遣。只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才能正确地适应环境,遇到紧张和压力的时候,能在心理上加以防范,行动上及时进行调节,即使出现了心理障碍,也能够配合心理医生进行矫治,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完整,心理素质得以健康发展。

3.学会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善于调节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情绪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可以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几乎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疾病。编辑见多识广、情感丰富,更应该保持健康的情绪,因为外界因素变化很快,且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编辑只有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按照自己的愿望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才能够发挥积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态度,有张有弛地工作。具体讲,就是要学会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放纵自己。对于消极情绪,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既不被情绪所左右,又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面对生活。

4.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一个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生活在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理解别人,一方面可以拥有博大的胸怀,增加学习、工作、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焦虑感和危机感,另一方面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