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效益分析范文

效益分析精选(九篇)

效益分析

第1篇: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分析;项目

1.前言

土地整理有广义及狭义之说,广义指土地整理分为农村地整理及省市地整理,狭义指的是农地整理[1]。而目前对农地进行土地整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科学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分析影响土地整理效益的原因和受影响程度,可以完善土地整理分析体系,增大对土地整理资金的利用空间,以及加大力度制定实施土地整理规划方案,防止土地整理项目管理风险,进而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国家规定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对土地整理落实及制定决策具有重大意义与实践价值[2]。

2.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过程,属于经济行为活动。而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则指投资的主体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过进行土地整理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按照各国进行实际土地整理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可以把开展土地整理实践活动的资金资源主要来自三个领域:首先就是由国家,包括国家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所有政府;其次,当属于社会企业,主要指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参与其中的企业;最后,就是个人资金的投入,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其土地所有者对整理区域的投资。在这三个投资来源中国家投资占主要地位。其他的经济投资者主要是整理区内的土地所有者,通常是采用投资的方式参与土地整理实践活动,以获得土地整理带来的经济效益。再进行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分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在开展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时,要注意由于指标的不同,会影响到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经济效益的不同。因此,在实际分析中要充分重视各种指标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影响。②土地整理资金投入和土地整理的内容、方向、规划、对策都有直接有关系,不一样土地资源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因此对其投放的资金也会又所不同,故在策划土地整理活动时要加以充分考虑,使得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③土地整理规模指的是在开展土地整理区中所有土地的总面积。土地整理工程量则指开展土地整理实践活动过程中,投放得工作量与土石材料量等;土地整理投资资金的预算为在明确开展土地整理的规模、工程量之后,按照市场平均价格及定额标准对直接投资和投资折资进行的预算[3]。只有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主要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才能更准确的进行资金投放,进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指的是在在开展土地整理后对社会环境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宏观社会效应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土地整理就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进行土地整理时把其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分为三部分:其一,土地整理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一定作用;其二,土地整理对农村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土地整理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整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具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有效进行土地的合理利用,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土地土壤的肥沃程度,提高土地利用价值。②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根据地形尽量把农田按照南北方向进行设计,使得农作物在当天中充分吸收到光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获得等大的社会效益。③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水是生命的源泉,故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可在干旱地区修建蓄水池、凿建地下水井等;在水量充足的地区,可以修建各种提水设备,蓄水设施的,使地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土地整理对农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缓解人地问题,提高粮食产量,我国现在土地整理主要是为了缓解非农建设占用农田问题,增加耕地的面积,解决人地的问题,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②改善农用设施体系,开展农地整理项目时,同时也对农村、田、地之间的道路以及其他农用设施进行改善,使其得以健全,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③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土地整理后粮食产量得以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④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在土地整理完成后,农村水利设施的充分利用,交通工具的普遍应用以及机械化设备的完善为农民发展经营提供宽阔的平台,实现现代化技术的推广。⑤增加就业几率,整体上提高了农村的社会效益。

4.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指的是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对土地整理区内植被、生物、土壤等造成多种有好的或坏的影响,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时必须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免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分析主要内容为:土地整理项目落实后,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疏通河道、兴修水利等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提高防洪抗洪能力,优化自然环境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而获取的效益。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应注意的问题①根据我国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及按照环境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是最基本的条件,不可以违反其规定。②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角度进行实施,使得土地整理项目方案有效可行,获取更大的综合效益。③进行生态效益分析时应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这是现在我国各地开展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首选的分析法。

5.结束语

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农地整理,在农地整理项目完成后,该整理区土地就会得到合理利用及良性循环发展,从而贯彻落实国家协调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也完全按照土地整理的要求。开展土地整理,实行对农田、水资源、道路、树林植被等的综合治理,可以减少农田、土壤污染受污染的程度,增加了耕地土壤的肥沃性,改善农村田地之间的气候,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健全农田排水设备系统,完善了农村小生态系统,使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多,农业增产增收,农民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国家政府对农地整理的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有助于坚定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再以农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信心,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孙鹏举.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山两农业科学,2010(03).

第2篇:效益分析范文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以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在各种经济效益审计、任何项目的效益审计都通用.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可以总结为这几步:"搜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从而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检查分析,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搜集证明经济效益目前已达到水平和存在提高效益可能的审计证据,然后把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接着做出审计评价,最后再提出审计意见和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要运用大量的技术方法来评价企业已经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这样才能很好的证实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同时也才能进一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的途径.从技术方法的选择上看,主要有以下这些方法:

(一)传统的审计方法所谓的传统审计的方法是指过去用于财务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核对法、审阅法、查询法、调节法、鉴定法、盘点法、观察法等.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为了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必须要审核有关经济效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财务数据.

同时,在审查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挖掘潜力时也要运用某些传统审计的方法.

(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进一步检查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

现代企业常用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

(三)图表审计方法运用图表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来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的目标,其主要是利用各种图表,或者分析表格反映经济现象,并且进一步揭示经济现象相互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审计人员通过图表审计方法,可以更好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就对审计建议和采取纠正行动有积极的帮助.这种审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现象变得直观清晰,具有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鲜明特点.排列图、调查表、系统图、流程图、因果关系图、网络图等是常用的审计方法.

(四)数学分析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是经济效益审计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数学分析方法是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对生产经营和经营成果进行定量计算,可用作对计划、预测和决策的审计.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都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

三、业务经营审计选用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查主要业务经营的效益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一)审查计划时的常用方法1.审查计划编制依据的常用方法一般企业的审计人员要根据预测的内容和预测对象的不同,考虑使用相应的预测分析方法.

(1)如果市场波动很大,或者是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时适用主观预测法,就考虑采用销售人员估计法或者管理人员评判意见法进行预测.

(2)如果进行多年的长期预测,或者重大经济问题预测,就必须需具备相当专门知识,可考虑采用专家意见法.

(3)如果市场出现变动,有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就应该考虑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数法预测;如果是市场发展有变化,但是其是呈上升趋势时,就可考虑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法预测销售额.

(二)审查计划平衡的方法在企业的经济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所编制的计划是否综合平衡,比如说生产和销售的平衡,原材料供应和需要的平衡,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的平衡等,一般是通过平衡表来完成的.如果是大型联合企业,就可以考虑使用投入产出法审查所属单位是否综合平衡.

(三)审查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审查计划是否完成,一般计算计划完成百分数、超产(减产)数、超(减)产百分数的方法来进行,也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二、审查销业务活动的常用方法

1.审查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组织生产的常用方法.

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往往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要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或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做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利润,可用线性规划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为两个,可采用图解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有多个,可以用单纯性法求出资源的最佳组合.

2.查找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原因时的常用方法.

经营管理中经常要找出管理的弱点、生产中的限制因子,以便采取改进措施.如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中,哪几个产品是影响利润的关键,众多材料中哪些材料是管理的重点,产生的各种废品中,首先应抓哪一废品等等,这时可用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等.

3.研究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时的常用方法要帮助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针对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寻找改进的措施,并在各种措施中寻找出最佳措施.这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系统图法.

四、管理审计选用的方法管理审计使用的方法除了经常用查询法了解被审单位的管理情况和用观察法到现场观察管理工作外,还用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组织系统图法、金额法和评分法等.

(一)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方法,一般设计成问题式,称为问题式调查表.设汁调查表时要注意:

1.必要性,所提的问题应该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提无关紧要和审计目标无关的问题;2.可行性,所提的问题要使被问人容易回答,不提那些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3.准确性,所提的问题力求简洁明确,还要避免具有诱导性、暗示性的问题;4.艺术性,问题要讲究策略技巧,所提问题不要引起被问人反感,刁;要用刺激性词句.问题式调查表发给有关的干部或职工,有时可发给全体职工.根据情况回答人可记名,也可不记名.一般说无记名的调查表可消除回答者顾虑,缺点是有的职工随便回答;记名则较郑重,但回答者有时有顾虑.

审计人员应根据调查要求设计,对回收的调查表要认真整理分析.

(二)流程图法流程图法.

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造其他符号,但一个审计机构采用的符号应一致,以便识别.

(三)组织系统图法组织系统图法就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机构绘成一张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的领导关系,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第3篇: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油田企业 投资效益 分析 管理方法

油田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能源,油田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中,油田企业占据着十分必要的位置,对我国整个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具有广泛的影响。油田本来就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油田开采随着社会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后期的阶段。从目前油田企业的各项发展来看,油田企业在投资效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只有了解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油田企业才能取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一、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投资工作深入不够

可行性的研究报告,以及经济评价,是很多投资项目都要做的两种前期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企业或公司在投资的决策进行前绝对不能忽略的工作步骤。很长时间以来,油田企业都存在着一些在前期方案上不够深入,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上比较滞后等问题。“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这种“三超”现象,是油田企业投资项目上的典型问题,一直困扰着油田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深入,对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实现油田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使油田企业在投资上的效益有所提高,是油田企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油田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所有的投资项目其实都要经过立项、可研等种种过程才能真正确定实施,但很多油田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在人力、财力等方面不愿意过多花费,导致前期调研不够详细。等到计划下达以后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细致研究,导致投资之后出现各种问题,给油田企业投资效益带来损害。

(二)投资决策的过程较复杂,时间较长

油田企业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投资计划周期上往往十分漫长和复杂,即便是最正常的申请计划,基本也需要经过至少一个月亦或几个月时间的等待才能被批复。但众所周知,在变幻莫测的今日社会,在投资方面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在计划的额度上,油田企业最后一个季度往往是投资年度中所有额度最多的一个季度。正是因为每年都这样,很多销售商和公司对这些情况都很清楚,他们对油田的财务制度也同样熟知。所以很多销售商和公司利用油田企业投资的特点,知道油田企业在投资上无法跨年度使用,所以丝毫不在谈判中退步,从而导致油田企业在投资效益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高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策略分析

(一)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投资事前决策

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就是投资事前决策的主要内容,只有对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才能知道项目的投资方向与取舍多少等。投资项目中经常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将要投资的项目的技术旋紧与否,建设可能性大小,经济合理与否等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分析和研究调查活动。可以看得出来,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是投资过程中必须准备的一项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即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所以,油田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一定要进行可行性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做好投资的事前决策,保证投资效益的稳定。

(二)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进行控制与监督

不管是油田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投资都是一种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结果,只有对整个投资过程进行管理才能真正确保投资能够达到预定的效益目标。作为投资全过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与监督最大的特点是对已经做出的决策提供高效、快速运转的保证。企业投资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工作基本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控制欲监督是保证投资项目可靠转化成效益的前提,当然也是投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差错的一个环节。所以,对油田企业来说,为了对投资项目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监督,必须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通过对项目的加深了解,达到保证质量,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油田企业应该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的建立制度,把控制与监督上升到制度的层面,保证投资各个环节的良好运行。

(三)油田企业在投资决策上要做到果断和高效

上面已经分析过,决策不够果断是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投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样会使油田企业贻误投资时机,失去好的投资机会,给油田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油田企业的体制和人。所以,油田企业要改革现在的投资体制,降低投资决策的复杂度;油田企业员工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在决策上做到果断和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投资的效益不断稳妥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并做好投资事前决策,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投资过程中做好控制与监督工作,在投资决策上要做到果断和高效才能保证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效益分析范文

【摘 要】本文结合河北省井阳公路四座大桥,对旧桥改建下部构造再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旧桥改建下部构造再利用的经济效益明显,项目技术有一定推广意义。

【关键词】旧桥改建;下部构造;经济效益

Economic analysis of bridge reconstruction

Tian Ze-yu

(Big wide highway Jingheng Management Offic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Hebei Province, four well-yang Road, Bridge, Old Bridg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e-use of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old bridge structure and then rebuilt using the obvious economic benefits, the project will promote the significance of technology.

【Key words】Old Bridge reconstruction;Lower part of the structure;Economic

省道井阳公路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接山西阳泉,全长18.993公里,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全线有大桥四座,分别为南峪大桥、贡家庄大桥、地都Ⅰ号桥、地都Ⅱ号桥,原桥1982年建成通车,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20级,挂车-100级,已运营25年,由于超重车辆较多,承载能力下降,已不能满足车辆运营要求。将四座桥上部结构拆除重建,改为预制同跨径三箱三室箱梁,下部结构(包括盖梁、柱等)虽然也有缺陷,但为了保证晋煤外运,保证河北省冬季取暖,为在最短时间内通车,所以对下部结构加固后进行再加固后再利用。

1. 桥梁改造的宏观经济分析

数据调查:施工期间,每天车辆约 200辆,每车按 1.5 T考虑,工期90天,正常情况下运营车辆 4500 辆,每车载货不低于60T,客流车辆约占货车10%。

1.1 桥梁下部加固施工时的宏观经济分析。桥梁下部加固施工期间,全社会公路使用者所遭受到的损失有:(1)客货运输成本提高,费用为59400元;(2)客货运输时间延长,费用为5940元;(3)附近相关公路增加拥挤,客货运输成本提高,行车速度降低,费用为1296000元;(4)客货在途时间增加,费用为129600元;(5)由于车辆绕行而使得增加里程提高运输成本,费用为45144000元;(6)交通事故增加、货损事故增加而引起的损失等。因无调查数据,不计。根据以上调查数据,桥梁下部加固施工期间,全社会公路使用者所遭受到的经济损失共达到4663万元。

1.2 桥梁下部结构加固部分若为新建的宏观经济分析。桥梁加固部分,如果采用新建,则发生与桥梁加固施工期间相似的全社会公路使用者所遭受到的损失。计算过程中主要区别是新建的建设期比加固期长2.5个月。可以用建设期/加固期作为调整系数来推算,建设期取5.5个月。计算结果为:

桥梁下部新建的宏观经济损失为:

S=加固的宏观经济损失×建设期/加固期

=4663×5.5/3=8549(万元)

2. 桥梁改造的微观经济分析

桥梁加固及新建对当地公路管理部门的影响主要包括收费损失(收费公路)和工程建设费用。

2.1 对于收费公路上,维修加固与拆除重建桥梁下部结构比较,工期将提前75天完工,车辆绕行或限速造成的收费损失为:

收费损失=日平均收费损失额×延长的施工工期

=6万元×75天=450万元

2.2 桥梁加固或新建工程费用。完成按技术标准加固或新建方案的投资估算,依照有关公路工程定额进行,新建方案还应包括拆除桥梁构件所涉及到的费用。若采取全部新建方案,上部结构全部拆除重建预算金额为1505万元;下部结构全部拆除重建预算金额为383.6万元;现采取上部结构拆除重建,加固下部结构方案,下部结构回固费用大约为93.2万元。经济效益费用分析表如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桥梁下部结构再利用形式,和新建桥梁相比,直接建桥费用节约290.4万元,提高收费450万元,带来的经济效益为4626.4万元。

3. 经济评价

井阳公路四座大桥均选择下部加固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工期仅为三个月(较新建方案提前两个半月)就使全线通车,极大缓解307国道的交通压力,使晋煤外运更加方便快捷。当时正值冬季用煤高峰,该路的提前通车,使其和307国道、石太高速一起承担起晋煤东运的重任,将极大缓解煤炭运输的交通压力,使石家庄市与山西阳泉联系更加紧密,沿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不仅仅是节约了资金,证明了桥梁下部加固的再利用在经济角度是可行的,而且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河北和山西两地的经济发展。

旧桥改建下部构造再利用,为两省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旧桥改建和桥梁下部构造再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魏洪昌、张劲泉。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3:63-65.

第5篇:效益分析范文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深入,无缝隙覆盖已经成为网络覆盖的终极目标,建设精品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网络无缝覆盖。因此,如何解决居民小区的信号覆盖和网络容量,满足人们对城市小区高质量的覆盖,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网络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小区覆盖主要建设范围包括:1、居民生活住宅小区。生活住宅小区的覆盖应作为一个整体覆盖,包括小区入口、低层、高层、会所、电梯、地下停车场等公共区域。2、小区覆盖也可延伸到大型体育运动中心(如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大型公园、封闭式街道等。

二、小区覆盖现状分析

1、现网规模:截至12年12月31日,X市(某直辖市)现网分布系统基站数量达1635个,其中小区覆盖基站约为370个,室内覆盖基站1265个,小区覆盖基站数占比为22.6%。

2、未来需求:至2012年12月底,尚有1295个新建分布系统待建。小区分布站点数占全部需求站点的39.38%,小区覆盖面积甚至占到分布系统总覆盖面积的67%!这样的建设需求,建设好小区分布,合理的控制造价,将会有效的提高投资回报率,改善网络质量,提升用户感知度。

三、现网小区覆盖投资分析

从目前X市最近四期设计中小区覆盖、室内覆盖基站的各项投资组成、基站占比及投资占比来看,小区分布投资占所有类型分布系统投资的50%以上。这主要由于小区分布建设面积大,需要覆盖的范围广造成的。

单纯从单站投资角度来衡量小区分布投资过大,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还需要从单位面积造价来分析,小区分布是否造价过高。从近期工程随机采样的一些站点分析,小区分布单位面积造价约7元/平方米,小于办公楼(10)、学校(10)、商铺(9)等。

目前X市移动对小区分布建设,多采用BBU+RRU+平层分布+无源器件的建设方式。在小区分布中,在网络指标允许的情况下,多采用室外分布等手段,可以有效的降低造价,减少投资。

四、小区覆盖投资控制方法

1、建立造价数据库

目前X市移动经过多期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工程,积累了大量的建设数据和经验。通过对这些数据和经验的整理,建立一个有普遍适用性的数据库,可以有效的指导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工程实施。

当造价资料库形成后,可以较为有效的比较小区分布的建设方案是否合理,在投资过高而经济效益较差的时候,可以考虑降低覆盖指标或者暂缓建设。

2、采用合理的建设方式

目前X市移动多采用室内覆盖对小区分布进行覆盖,这样建设的好处是:平层肯定有信号,客厅、电梯、地下室,这些区域覆盖没有问题。

其缺点是:相对需要协调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已经入住的小区,施工工期长,投资大。

而其他地市、其他运营商的主流小区覆盖建设方式为:楼顶室外天线、楼中部天线、灯杆天线等。

对一些高层小区,有采用正对的高层或小高层建筑中部用室外天线,分别对底部和上部进行覆盖,天线也可安置于更高建筑的楼顶和小区地面,由楼顶天线覆盖建筑的上半部,由地面天线覆盖建筑的下半部。

目前较为主流的多层小区的楼顶定向天线覆盖方式,采用与小区建筑成30°~40°角对小区内建筑进行覆盖,相对于正对建筑的定向天线覆盖,这种方式需要的RRU少的多,而通过小区内信号的反射,实际覆盖效果不错。

对不规则小区,可以采用水平波束90°垂直波束30°以上的天线,利用高层建筑的反射,对小区进行覆盖,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覆盖效果,而且能更好的抑制信号泄漏。

3、实际案例分析

考虑到泄露及物业协调难度,目前大部分小区采用室内覆盖方式,部分采用室内外协同覆盖方式解决覆盖,极少部分站点采用室外覆盖方式。

(1)室外覆盖方式:天馈线数量少,投资较小,部分覆盖,用户在临窗位置也能占用分布信号,一般不会与宏站做切换,但建筑内的过道,用户的进户区域等盲区解决不好,且易造成外泄,对大网会造成一定影响,协调难度相对较大;

(2)室内覆盖方式:天馈线数量多,投资较高,部分覆盖,能大致解决建筑内部盲区,但对于边缘覆盖不好,用户在临窗位置易与室外发生频繁切换造成掉话,协调难度一般;

(3)室内+室外覆盖方式:天馈线数量多,投资最大,覆盖相对较全,较难协调。

为更简单明了分析几种不同覆盖方式的差异,以下通过一个具体方案对几种覆盖方式做个简单对比。

目标小区共计有24栋楼宇,均为10层,其中4单元楼宇共计18栋,3单元楼宇6栋,每单元1部电梯,总建筑面积约27.36万平米。小区各楼宇均呈东西走向,即单元门朝南。

(a)室内覆盖方式:平层每单元放置2副定向吸顶天线,每部电梯采用2副定向窄波束天线进行覆盖,共采用1800副定向吸顶天线和180副定向窄波束天线,使用O6/O6分布式基站作为信源,共使用24个RRU。

(b)室外+电梯覆盖方式:室外覆盖方式:小区边缘楼宇,面向小区内部放置定向天线;小区内部楼宇分别在南北面放置定向天线。4单元楼宇每边放置3副定向天线,3单元楼宇每边放置2面定向天线。为保证覆盖,需在室外楼顶安装110副一体化美化天线,每部电梯内增加一副对数周期天线做覆盖,共计覆盖电梯需要270副室内对数周期天线。

两种方案投资对比:室内方案总投资236.9万元,室外+电梯方案总投资109.4万元,节省投资比例达53.8%。

室外覆盖方式能大大减少天馈线等无源器件以及相应辅材的使用数量,从而大幅降低建安费支出。上述方案采用室外+电梯覆盖方式比纯室内覆盖节省投资超过50%,因此在适合采用室外覆盖的小区,该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小区覆盖的造价。

五、小区覆盖话务量及利用率分析

1、小区覆盖话务量分析

通过统计现网小区覆盖和室内覆盖的两类场景连续一周的话务量可以看出,目前现网小区覆盖占分布系统基站数的22.6%,话务量占比为22.2%。可以看出,小区分布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室内分布系统来说,吸收了较多的话务。

从小区分布的全天话务量曲线图可以看出,小区分布的话务量主要集中在晚上16点后至21点之间,上午9点-11点会出现一个话务小高峰。

从话务统计来看,完全印证了潮汐话务在小区分布的特点。

2、小区覆盖利用率分析

通过统计分布系统各类场景无线利用率可以发现,总体上分布系统忙时利用率不超过40%,远小于全网将近70%的利用率,利用率过低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部分场景如大型场馆、会展中心等为随机高话务,无活动时话务量极低;2.基站配置是为满足忙时话务需求,在潮汐话务的作用下,低利用率是必然的。

3、小区覆盖利用率提升方法

根据小区分布的话务特点,在今后的建设中,可以大胆采用基带池、CRAN类似技术,分片区规划站点配置,将小区和周边的商业场所、公共场所规划为一个CRAN区,灵活调配载频资源,提高无线利用率,改善信源过度投资的情况。

六、小区覆盖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X市近期工程统计,小区覆盖站点数约占分布系统站点数的30%,投资约占分布系统投资的54%;而小区分布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分布系统基站中,约占22%。

如何评定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见下表的对比。

上表是御湖翰苑别墅区室外分布和于家堡还迁居民区室外分布总体话务量对比。从上表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我们以为御湖翰苑别墅区都是高端用户,每用户ARPU值应该会高于其他场景的用户。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每TCH/小时话务量,反而是于家堡还迁居民区高于别墅区。

而全天话务量来看,于家堡还迁居民区更是远远高于别墅区。这主要是由于还迁居民区用户多、密集造成的。由于还迁小区用户基数大,且都为常住居民,所以这些小区的经济效益往往会比较稳定,投资回报丰厚。反观别墅区,用户虽然高端,但是总用户少,用户密度低,且入住率较低,这些区域的投资回报率就相对较低。

目前对于小区分布建设没有一个考核投资回报的体系,X市可以摸索自建这样一个体系,用总投资、单用户ARPU值、稳定的用户数、投资回报率等系数,用类似经济评价的方式,对项目进行评估,将会更好的指导建设方案的制定,增加经济效益。

七、结论及建议

1、简要结论

当前建网的高投入和低产出,网络质量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体。小区分布建设的关键点,就是找到这对矛盾的最佳契合点,建设中尽可能小的投入,而获得最佳的覆盖效果,良好的客户感知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2、建议

(1)在满足信号外泄控制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小区楼顶架站方式覆盖,可以控制小区建设的成本。

(2)小区覆盖目标,优先建设已入住且入住率高的小区。重点覆盖室外宏站难以覆盖的小区地面和低层,对高话务、中高档、竞争激烈的小区增加对高层、电梯和地下停车场覆盖。

(3)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覆盖的前提下,必须控制小区综合造价。建议采用小区内常住用户每用户平均造价作为衡量小区经济性的指标。

(4)根据小区信号情况结合小区建筑面积、小区结构、建筑档次、协调难易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区建设方案,不一味的做大做繁。

第6篇:效益分析范文

(一)公共治理主体类型及其权力来源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扬弃与超越,其实质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政府与非政府、公共政治领域与公共社会领域的合作与互动。因此,这种合作性治理就意味着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一个以合作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1]相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公共治理主体的类型发生了拓展,除了政府之外,各种自治力量、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公共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管理的治理主体。其实,无论是传统公共行政管理,还是公共管理,任何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以公共权威为后盾。“权威则是权力的合法化,即对权力的正当性的认同。”[2](P48)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中必须诉诸公共治理权力,方能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因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3]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权力,可以称之为公共治理权力,是公共治理主体治理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和约束力。由此可知,公共治理权力是从传统公共行政的政府单一权力中心,走向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构成的多中心权力架构。作为公共治理主体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其公共治理权力存在着不同来源。按照现代民主理论,政府权力来源于公民的同意与转让,这一点已经成为理论的共识,即政府的公共治理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的转让与授予。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公共组织的治理权力来源与政府治理权力来源有所不同。根据行政法学理论,存在三种来源:一是治理权力的法定来源。即公共组织的治理权力来源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二是治理权力的委托来源。即行政机关通过规范性文件形式将治理权力授予社会公共组织,或通过签订合同方式将社会治理权力委托于社会公共组织。三是治理权力的约定来源。即社会公共组织在取得其成员共同认可与同意下,在其章程或规则中对其治理权力作出的契约式约定。尽管政府和公共组织的权力来源不同,但是在社会治理中都具有公共性、权威性,都能产生一定的权力效益。

(二)公共治理权力效益的双维分析

任何权力的行使都会产生一定效益,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治理权力也不例外。所谓公共治理权力效益是指公共治理主体在使用权力进行治理过程中,所用社会资源的投入与所得之间的比例,即公共治理权力所产生的最大有益成果。公共治理权力所得无外乎是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公平正义状态,或者说,公共治理权力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公共利益的效益最大化。公共利益主要表现为以公共秩序、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民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公平正义则表现为社会分配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实现。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行动可以划分为目的理性式、价值理性式、情感式和传统式等四种类型。[4](P32)从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维度上来考察公共治理行为,可以看出公共治理权力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益表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侧重于经济效益,是目的理性的体现。在公共治理中的目的理性,往往表现为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获得最大的治理效果,即公共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以最少的投入产生出最大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公平正义则侧重于社会效益。治理权力的社会效益,是指在价值理性的指导下,公共治理者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实现社会各类善(goods)的正义性分配,从而构建出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公共治理权力的经济效益意味着“效率”,其社会效益则呈现为“公平”,两者都是公共治理的价值追求。传统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讲求效益,政府机制追求公平。自从公共行政汲取了管理主义思想之后,就一直把效率作为重要目标,而行政民主化和新公共服务运动又进一步凸显了公共治理中的公平维度,纠正了传统行政管理中的“价值中立”和“价值祛除”,“价值中立被批评为一个虚伪的自我隔离,缺乏全面价值介入的以效率为核心的行政过程被认为是不负责、僵化和在实际上导致无效的效率,是官僚试图摆脱政治约束与外部监督的借口”。[5]因此,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共组织都要综合考量“效率”和“公平”,两者是公共治理权力不可或缺的价值诉求。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中的治理权力效益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蕴含着目的和价值的双重理性,含括公共治理权力的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应,是以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公平正义为旨归。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治理权力效益实现的困境与原因剖析

自改革开放以降,我国公共管理中公共治理权力效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问题: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不够,且呈现出不公正的配置;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高,且变动不居、连续性不够和失误过多;权力过于集中党委政府,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显现较为严重,贪腐现象呈现多发高发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公共治理权力主体能力对权力效益的约束性分析

1.党执政方式的转变仍需强化,执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和各类非政府组织是治理主体。执政党是否也是公共治理的主体?对此,见仁见智,聚讼不休。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也是我国公共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而且是权威性主体。从治理主体理论视角来看,一般来说,“判断行为主体是否是公共管理主体的标准是该主体行为的公共性,……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行为主体就是公共管理主体。”[6]党是把对公共事务管理和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能和宗旨。同时,从现实来看,共产党是执政党,各级党委是维护、增进和公平配置公共利益的政治决策中枢。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是影响公共治理权力效益的重要因素。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党的执政方式正处于逐渐从以革命党思维的执政方式向执政党思维的执政方式转变之中。由于转变的过程性和渐进性,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中仍然保留着革命思维和计划体制的烙印,存在着党政不分、权力分配的过于集中、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等弊端。党的执政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具体来说,领导干部和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和依法治国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因此,必须实现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然而,目前政府职能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传统的命令行政、管制行政还有很强的惯性;政府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职能,忽视社会管理职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治理权力效益的发挥。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趋势,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公共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公共服务的渠道和路径不通畅,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乏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3.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参与公共治理程度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得到了发育,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培育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弥补了政府的不足。然而,由于对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地位、功能以及与政府之间关系认识的局限,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缓慢,非政府组织培育不够成熟,参与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渠道不通畅,以及自身体制不完善、专业管理性人才队伍尚未建立起来,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公共治理权力效益的发挥。

(二)公共治理权力结构是权力效益的制约性因素

结构功能主义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公共治理权力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公平正义的功能,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权力结构。传统公共行政是以官僚制为主要特征的,是集权式结构和等级金字塔式结构的典型代表,这种权力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分散决策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公共治理权力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换期间,然而官僚制弊端没有肃清、集权管理和权力层级化的痕迹依然很重,计划模式的权力结构还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治理权力效益的实现和提升。

(三)公共治理权力运行模式对权力效益的阻滞效应

权力结构是静态的,权力运行则是动态的。一般来说,权力运行存在着法治与人治、依法行权与依个人意志行权、民主参与与权力集中、公开透明与隐蔽操作等对峙性运行方式与模式。公共治理需要的是依法治理、大众参与和公开透明地行使权力。然而,目前我国治理权力运行模式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之处: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意识不足;一些按政策、红头文件进行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于政策、文件大于法律的现象在一定领域大量存在;一些治理依然严重依赖于领导意图、长官意志;治理权力集中,权力行使过程不透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这些对治理权力效益的实现都起着严重的阻滞作用。

三、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中公共治理权力效益的路径与通道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破解我国公共治理权力效益不高的策略之举。首先,从建设治理型政党组织角度来看,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对领导干部进行宗旨教育和公共治理意识与知识培训,培养服务型党员和服务型政党,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治理能力的干部队伍。其次,公共治理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与体现,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培养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对公共事务的科学判断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不断提高应对公共治理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治理、依法服务的能力。

(二)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大力开发政府公共治理能力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提升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提高政府公共权力治理效益的有效快捷的通道,因此,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和建设:首先,在政府理念上,要实现以经济为重心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重心转变,树立民主政府理念,培育政府的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意识;其次,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与公共治理相适应的行政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在社会资源配置上,实现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倾斜,建设公共财政型政府;第四,推行绩效管理评估,实现绩效考核从片面追求GDP向注重社会满意度、公共利益和公正公平等指标转变,建设以人为本型政府。第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重投入轻效益向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益转变,建设高效能的政府。从而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其公共治理权力的效益。

(三)努力培育公民社会,积极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治理

在公共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是合作者和伙伴关系,而非对立对抗关系。因此,要想实现公共治理权力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努力实现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合作性治理,大力培育公民社会,积极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治理活动。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正确界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真正做到还权于社会,赋权于公共组织,让非政府组织切实拥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需资源和权力。其次,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内部管理体制和公共治理的运行机制,对其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要为非政府组织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四,腾让空间,增强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积极鼓励和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协同增效,努力提高公共治理权力效益。

(四)完善公共治理权力结构,奋力挖掘公共治理权力的潜能

传统行政管理的权力是结构式的、金字塔式的层级型权力结构,其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单向运行。这种权力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具有复杂化、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因此,必须创新公共管理中的治理权力结构,努力挖掘其权力治理潜能。一是公共治理权力结构要实现由集权向分权转变,变社会管理由政府一家承担向由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共同分担过渡,建立多中心的权力结构;二是实行金字塔式层级型权力结构向扁平化矩阵式权力结构演变,提高权力的效率与效能;三是实现权力自上而下的单向运行模式向上下互动左右协调的立体化网络型权力结构变迁。良好的结构将会产生预想的功能,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共管理的权力结构,将会进一步发挥公共治理权力所蕴含的潜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公平正义。

第7篇:效益分析范文

主题词:非开挖技术;技术革命;优势

Abstract: With the relevant data, from engineering,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of non - excavation and excavation method is superior,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enchless process, to show the application of world wide trenchless technology.

Key words: trenchless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dvantage

中图分类号:TU74

前言:非开挖施工技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施工时不影响交通、不破坏环境、不干扰地面设施中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秩序,提高城市综合形象,也是现代城市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它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相同情况下,非开挖施工的综合成本均低于开挖施工,而且管径和埋深度越大时越明显。部分非开挖施工方法的直接成本甚至低于开挖法施工。当工程遇地上拆迁或管线修复时非开挖的优势更加突出。

非开挖技术是地下管线施工的一次技术革命,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和应用,使其成为企业参与、政府支持、社会提倡的一个新的应用技术领域,是城市建设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

一、非开挖工艺与明挖施工法的分析比较

明挖施工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它适用于地表宽阔,无任何障碍物以及在确保不会影响交通的条件下进行。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挖施工法妨碍交通、破坏环境、影响市民生活。

另外,明挖施工使道路的质量变差、寿命变短。明挖施工工期长,投资大,回填后路面会不同程度产生沉降。而且地下管线被挖断的事故时有发生,经济损失巨大,以上诸多原因使明挖技术越来越受到来自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压力,而前面所谈到的非开挖技术的显著优点就是与环境友好,这一优点使得非开挖技术在重视环境质量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优势1:在传统施工方法无法施工或不允许开挖施工的场合,可用非开挖技术从其下方穿越铺设,并可将管线设计在工程量最小的最佳地点穿过。可以高精度地控制地下管线的铺设方向、埋深,并可使管线绕过地下障碍。

优势2:它可以解决传统开挖施工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对交通、环境、周边建筑物基础的破坏和不良影响。传统开挖因工期较长,开挖面积大,势必会对交通、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而非开挖可以选择在其影响最小的位置施工,即使要在繁华的街道上施工,也不会影响交通正常运行。此外由于开挖施工时间长,工作坑长期暴露易给周边环境造成粉尘污染,而非开挖施工速度快。一千米管线铺设传统开挖用一个月,非开挖仅一到两周。

优势3:铺管质量好,对地面不会产生影响。因不开挖地面,故而铺设管道上部土层未经扰动,不会产生沉降,对路面没有影响,管节端不易产生段差变形,铺管质量也高于开挖。

优势4:工期短、施工灵活。具有很强社会效益。

二、开挖技术与非开挖技术的经济比较

非开挖技术与传统的开挖施工技术相比成本是比较低的。(一)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与管线施工直接有关的费用,主要有:规划、设计和监理费用;施工费用(支付给承包商和供应商的费用);现有管线的改线费用;交通路线的改线费用;地面的复原费用。城市道路中污水管道的开挖施工,直接成本相当高,管径1米以下的污水管道,有时高达1万元/米,而对交通影响的间接成本甚至更高。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时,其直接成本为2千~5千元/米,对交通影响少。

(二)间接成本。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工程施工影响地面的商业活动和损坏财产而给予的经济补偿,包括:路面损坏补偿、地下管线损坏补偿、影响商业活动补偿;对人员伤亡的补偿。非开挖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三)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指由于工程施工而对地面的交通、环境、生活和商业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包括: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对交通的干扰(交通堵塞、道路改线、交通事故);对商业和工业活动的干扰;增加事故的发生率;环境的污染(破坏绿化、地下水、噪音、废气、振动、粉尘和污泥等)。有研究表明,总的社会成本与直接成本约在同一个数量级,有时甚至更高,因此,在选择施工方法时,除了考虑技术因素(深度、地层和设备的能力等)外,还必须考虑上述各种成本因素。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对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作出定量的分析和计算,而只能作一大致的估算。

(四)非开挖法与开挖法直接成本比较。 在进行施工成本比较时,一般以道路开挖施工法的施工成本为基准为100,而非开挖法为34。当考虑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时,在特殊条件下非开挖施工的成本要比开挖施工的成本更低。当存在下列条件之一,更加建议采用非开挖施工方法:

(1)管线埋深大于3米;

(2)在繁忙的道路下;

(3)靠近现有的地下管线;

(4)在不稳定的地层中;

(5)在地下水位以下;

(6)在环境敏感地区如在工业和商业地区或住宅区。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直接成本的计算是定量和客观的,而对间接成本难以作出定量的分析和计算,只能作一大致的估算,因此使得许多人对间接成本认识不够,或者根本就不考虑它。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非开挖技术产生的间接成本明显低于采用开挖技术产生的间接成本,况且开挖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是施工过程中甚至在施工后都是无法估量的。片面理解施工成本,重直接成本而轻间接成本,尤其在社会效益和环境质量方面,是不会最终达到节约的目的,也不利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三、非开挖的市场前景

第8篇: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风险规避;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1日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这几年一直在增长。而在2009年12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位于世界第一,并且达到了2.4万亿美元之多;2013年第四季度末,它的总额一度曾经达到3.82万亿美元的数额。伴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鉴于此,我国相关机构应该主动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增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

从21世纪初年开端,我国外汇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快速轨道。2005年第四季度末位于全世界第二,数额达到8,188.72亿美元。另一个数据节点在2006年2月的时候,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跃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数额也达到8,537亿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8,213.15亿美元。根据中国银行在2014年1月15日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到2013年12月月末,中国国际外汇储备余额为38,200亿美元,比上年净增加额度达到5,000多亿美元,年增量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另外,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中国正寻求一些方法和手段尽量避免人民币对美元过度贬值。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我国外汇储备过度依赖美元,这样对我国的经济以及金融稳定都很不利,要警惕美国采取“货币战争”的方式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外汇储备利与弊

一般来说,一国的外汇储备需要适度的衡量和存储,而过高的外汇储备不利于一国的经济稳定,并且有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转嫁风险的领地。例如,2009年美国产生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很多国家,同时由于我国在外汇储备上的巨额压力,在2014年末到2015年初都采取了减持美元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了我国对于外汇储备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见解,所以外汇储备也是有利有弊的,应该注意在外汇储备上保持适量的度。

(一)外汇储备的有利之处

1、有利于维持一国的汇率稳定。根据传统的一些研究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假如某一国出现应付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的时候,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一国的汇率稳定,比如兑美元的汇率进行相关的稳定和发展。一般来说对表现国际收支和偿付外债方面以及我国的信用评价方面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实现经济均衡稳定。作为一国经济调节、实现国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国内宏观经济出现失衡,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这个时候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扩大进口,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如若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利用外汇储备的差额可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而在一国汇率出现波动情况的时候,这个时候更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对汇率采取合理的调节,使它不断达到稳定的状态。

3、有利于提升国家的信心。一国的外汇储备的多少,在传统的看法认为,反映着该国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提升该国的信心,说明该国在经济上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在当前新兴市场方面的一些国家,在这上面的认识是:国家外汇储备往往被认为是一国经济信心的一种标志。

(二)外汇储备的不利之处

1、不利于实施一国货币政策。外汇储备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在外汇方面的政策实施,同时也会增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困难程度。我国如果在外汇储备上保持过度的量和其他因素,就会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可以很好地达到我们所想达到的目的,会给国内货币均衡带来压力。

2、增加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可以表现为一国的金融债券的持有,同时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并不是可以为本国其他所用,也并非投入国内生产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在外汇储备上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假如一国货币当局不再持有一国的外汇储备,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一国的实际情况,把这些储备的资产用来进行购买消费,进口商品或劳务,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更不值得的。

3、加大持有国的经济风险。当一国的外汇储备增多的时候,就会加大持有国的经济风险,因为一国的经济稳定与否也是值得我国注意的,特别是2009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稳定和风险,并且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在对外贸易方面更是影响着国家采取对外需求政策,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一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风险。

三、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有着深远的影响,短期来看,我国虽然在持有的外汇储备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特别在近年来增长速度奇快,并成为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当然这也会造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大压力。

(一)干扰货币政策,提升通膨压力。1994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外汇管理制度,进行强制结售汇制度,这项制度导致外汇储备迅速扩大。随后2009年至2015年,伴随我国连续贸易顺差和不断扩大的外汇储备,宏观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减弱,更加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稳定性,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程度。

(二)资产结构单一,遭遇储备风险。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根据美国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以美元计价的我国外汇储备约为2万亿美元,占据我国的一大部分,同时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金额达到1.2689万亿美元。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单一,并且在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中,欧元占比达到20%,而日元占比达到10%。与此同时,美国信用评级下调,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也受到流动的国际资本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遭受着比较大的汇率风险,尤其是美元方面的汇率风险。

(三)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外汇储备作为一种货币资源,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就形成了巨额的机会成本。因为美国仍然是第一大经济体,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其国债相对来说更有安全性、流动性等方面的优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放弃了可以获取较高投资收益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就难以实现。

(四)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导致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最直接的原因是不断增长的国际收支顺差,而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高额的外汇储备所造成的。伴随着本国货币的升值,其外汇储备是一定会增长的,因此可以说本国货币升值压力是源于其外汇储备的高涨。从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造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不断上涨。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影响,也会对我国的通胀压力不断提升,所以我们应该保持适量的外汇储备。

四、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对策

根据上文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的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并且成为了外汇储备的世界第一大国,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并且很高的外汇储备也会造成我国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认为应该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改革管理制度,注意货币多元化。在全世界经济普遍萧条,经济举步维艰的情形下,对于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这已经不是一个严重的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本着长远考虑,主动做好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周期做好准备。特别是需要改变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应逐步适度地降低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适当地将多种国际货币引入储备资产,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

(二)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面对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我们应该适时采取相应的策略,比如扩大人民币适用范围,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由于我国在近年来也提出一些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亚投行和丝绸之路等新战略的提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外汇储备的合理利用,同时在亚投行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相关的协调发展,让全世界相信人民币的作用和其他的影响,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三)降低美债的购买量,增加黄金储备。在2013年之后,美元出现贬值的趋势的情况下,应该降低美债的购买量。因为当前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在不断地加重和扩大,这些变化都将动摇美元在全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仍然不放弃,它不仅想要阻挠我国崛起的进程,还想通过出售其武器来进一步一解其国内的债务燃眉之急。因此在如此的局势下,我国需要采取适度的减少对其国债的购买和其外汇走势,从而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

(四)加强自主创新变革,主动走出去。建立在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所在。我国在金融方面也在寻找自主创新的办法,特别是2014年提出的亚投行的建设,这对我国利用外汇储备都有深远的影响,这样利于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这个基础上尽快建立全方位的要素资源的战略储备制度,特别是人民币的交易条件改善和资源价格回落时,我们要抓住时机扩大我国一些产品的进口。

五、小结

总体上说,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不断推行,欧洲债务危机解决困难,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这都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是对于相关机构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刺激下,当前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压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缓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和国内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的水平和意识,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建设也会进一步推进下去,为更好地达到“藏汇于民”的目标建立优良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锋林.外汇储备经营效益管理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2]郑俊涛.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6.

[3]黄峰敏.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与管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4.

第9篇:效益分析范文

一、医院基本情况及资料来源

(一)基本情况 A医院从2005年就开始定期对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跟踪效益分析,以全面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现以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1.5T超导核磁共振(MRI)为例,通过分析该设备自2004年底购入以来的运行经济效益,来阐述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方法。A医院于2004年底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购入总价值为1127.5万元人民币的核磁设备,2005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按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医院专用设备中医用磁共振设备的折旧年限为6年。

(二)资料来源 设备收入统计方法,对于以单个设备为核算单位的,如医院的核磁共振、B超、CT、DR、CR、胃镜、C型臂等单台价值较高,又能独立作业的设备,可以利用医院的HIS系统直接统计设备收入。而对于辅助工具类设备,如关节镜、碎石机、血透机等设备,大多没有相关的设备使用收费,而其又是相关手术和治疗项目开展的必备工具,那么此类设备收入就应该按实际情况将相应手术和治疗费用合理分配到设备收入中。

(三)设备支出统计方法 固定成本:⑴固定人员成本指有效工作时间有关人员的工资及医院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支出;⑵设备折旧费一般是运用直线法将设备原值在折旧年限内平均分摊,而设备折旧年限遵从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⑶筹资利息由设备原值乘以贷款利率所得;⑷房屋折旧费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档案中可以得到设备所放置房屋的建筑成本,然后按其所占用面积计算。变动成本:⑴可变人员成本医院定期支付给有关人员的奖金、加班费、补贴等;⑵耗材支出包括特殊贵重耗材(如导管类)和常规普通耗材两类。特殊贵重耗材必须建立数据库进行单机记录和统计。常规普通耗材可用此公式进行统计:科室月领用耗材总金额÷总检查(治疗)人次数×单机检查(治疗)人次数;⑶水电费电费支出=设备单机工作功率×检查(治疗)1人次所用时间(小时) ×电价;⑷维修保养费对于大型医疗设备而言,医院一般都专门为其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若有维修保养支出,会有相关记录。

二、医院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方法

(一)投资收益率法 投资收益率法定义及评价标准。投资收益率法是指该医疗设备每年获得的净收入与投资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其中,医疗设备支出包括设备消耗耗费、维修保养费、管理操作人员工资、设备折旧费及水电费、筹资利息支出等。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具体评价标准可参考表1:

[例] A医院大型医疗核磁设备2005~2010年的收入支出状况、设备年利润率、运行状态评价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A医院核磁设备自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以后,2005年和2006年设备年利润率为负,运行状态评价为差,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两年属于设备投入使用初期,其先进性还未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完全认同,同时,也受当时医院住院及门诊工作量的影响。设备2007年投资收益率达7.39%,设备运行良好。设备2008~2010年收入和利润突飞猛进,尽管在计算过程中将设备2008~2010年投保款75万、68万、60万元高额支出全计入这3年中,MRI设备的运行效益仍表现为优秀。

(二)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法定义及效益评判标准。投资回收期法是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公式中,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该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关费用(包含折旧费)后的净值。投资回收期越短,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当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时,不再计算投资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评价标准具体见表3:

以投资回收期法分析核磁设备效益。A医院大型医疗核磁设备2005~2010年的收入支出状况、投资回收期、运行状态评价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若根据设备投入运行前两年的效益计算的话,设备虽能在使用寿命内提前收回投资成本,但却无法在折旧年限内收回成本。从第三年开始,设备运行情况越来越好,即使在后期维修保养费用逐年增加,但其总体效益很好,可以在较短年限内收回投资成本。

(三)保本业务量法 一是保本业务量法运用原理:保本业务量法是根据管理会计中的量本利分析法原理,通过将设备实际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进行比较来评价设备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计算公式为:保本业务量×平均收费标准=医疗设备固定支出+保本业务量×设备变动支出。设备实际工作量超过保本业务量越多,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二是以保本业务量法分析核磁设备运行效益。固定成本:⑴折旧费,院MRI设备原值为1127.5万元,折旧年限为6年。假设期末无残值,按照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月提取折旧额156597元;⑵固定人员成本在A医院,由于MRI设备归属于CT室统一管理,而CT机和MRI设备的操作和阅片工作没有明确的分工,为此,根据CT机和MRI设备的工作特点及工作量,CT机和MRI设备人员成本按3:2比例进行分摊,故MRI设备的固定人员成本占CT室总的2/5。则月均固定人员费用为14428元;⑶房屋折旧费按MRI设备和阅片室所占用房屋面积计算,月均房屋折旧费为800元;⑷筹资利息,由于医院购买MRI设备所需的1127.5万元全部通过银行贷款支付的,所以核算时必须考虑设备的月筹资利息支出=1127.5万元×5.76%/12=54120(元);⑸设备维修费理论上,设备维修保养费应属于变动成本,但由于MRI设备保修费用巨大,若在支出发生当年进行分摊,违背了会计准则中的收入配比原则,故考虑在整个折旧年限内均摊。A医院于2008年、2009年、2010年为MRI设备分别投保75万、68万、60万元。则设备月均维修费为28194元。 以上费用属于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保持固定不变。则MRI月单位固定成本(a)=156597+14428+800+

54120+28194=254139(元)。变动成本:(1)材料费,一般情况下,每位患者做核磁检查只需一张胶片,其成本为21元/张;(2)变动人员成本,变动人员成本是根据科室月工作量等考核指标综合计算所发放的绩效工资和奖金,MRI设备变动人员成本分摊CT室的比例同固定人员成本,则设备单位变动人员成本为4.59元/例;(3)水电费,由于A医院CT室只有一台CT机和一台MRI设备,按照设备的工作量进行分摊,MRI设备应分摊科室总水电支出的2/5。设备所应分摊的单位水电支出= CT室水电费总额×2/5/设备总工作量=11.55元/例。以上成本是随着设备工作量增减成正比例变动,属于变动成本的范畴。则MRI设备单位变动成本(b)=21+4.59+11.55=37.14元/例。平均收费标准:核磁收费标准因检查部位和方法的不同以及是否需要做增强检查而存在着差异,按设备总收入/总工作量来制定出平均单位收费标准(p) =31396938/45338=692.51元/例。核磁设备保本业务量的预测分析:根据总成本习性模型Y=a+bX(X为设备月工作量),MRI设备月总成本=月单位固定成本(a)+月单位变动成本(b)=254139+37.14X;MRI设备月保本工作量≈388(人次);设备月保本额=388×692.51≈268694(元)。分析表明:A医院大型医疗核磁共振设备只有当每月检查人次达388例时,才能实现保本业务量268694元;每年检查人次达4656例时,才能实现年保本业务量322.4万余元。A医院MRI设备2005年—2010年工作量及收入统计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除2005年和2006年外,2007~2010年设备工作量和收入都远远超过了设备保本工作量和保本收入。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净现值法和净现指数法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由于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预测设备未来收益,数据不准确,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仅用于设备购置前的预测效益分析。

三、结论

(一)做好设备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分析,防止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 医院管理部门应站在社会需求层面,建立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的规划机制,防止盲目和无序引进。具体来讲,首先,医院在做出医疗设备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设备的科技性及先进性,更要考虑其实用性;其次,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投资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选择。

(二)开展院际合作,使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开展同业之间、医疗单位内科室与科室之间广泛交流与协作,医疗硬件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实现资源共亨。

(三)建立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档案,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跟踪效益分析 在引进大型医疗设备时同步建立单台设备管理档案,这样,可以保证在进行设备效益分析时所引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重视人才培养与储备 医疗设备操作人员技术的好坏不仅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设备的磨损程度。而且,由于医生的影响力是影响医院治疗规模的重要因素,所以医院除了引进高水平人才,也应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以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文连:《管理会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