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管技术范文

网管技术精选(九篇)

网管技术

第1篇:网管技术范文

服务器主要的工作是不断地接收由被控端发送过来的加密数据,并且将接收到的资料和数据直接处理或发送给主控端进行处理,然后将主控端的操作指令发送到被控端。主控端的主要工作是,当主控端连入Internet之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以对服务器发过来的信息进行操作和处理,并且能将被控端的情况显示在屏幕上,主控端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之后,发出控制信息,然后由服务器转发以保证控制的合法。被控端类似于客户端,当程序运行之后,自动收集包括操作系统环境、IP地址、硬盘空间等信息在内的多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密处理,发送给服务器,并同时申请被控。与传统的C/S结构相比,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安装和升级也非常方便。其主要特点有:①Web融合了Web功能与网管技术,为网络管理员提供了比传统工具更强大的能力。管理员不再受网管工作站的约束,能在任何站点、通过任何Web浏览器监测和控制公司网络,并解决了很多由于多平台结构产生的网络互操作性问题;②WBM可以通过浏览器连接到一个专门的IntranetWeb站点上,使用户能够访问网络和服务的更新,避免了用户与网管组织部门的直接联系;③WBM提供了比传统的命令驱动的远程登录屏幕更直接、更易用、更为用户所熟悉和操作的Web图形界面,操作简单,促进了更多的用户去利用网络运行状态信息;④WBM的实现仅需要基于Web的服务器,所以便于快速而简便地集成到Intranet企业网。

2基于Web网络管理的功能

随着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网络管理功能也日趋成熟。主要技术职能涉及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故障管理等技术。

2.1网络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比如网络拓扑结构服务、资源提供、业务提供等。配置管理主要是对网络中的配置参数进行设置或调整[1]。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实时更新,互联网运行环境实时变动。我们必须走在技术前沿,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动不断更新网络配置,这样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使用需求。

2.2网络性能管理

基于Web网络管理技术的监测和控制实施网络性能管理,目的是对网络设备的性能进行优化和调整。而性能监测则是通过采集和整理网络运行的基本信息来掌握网络性能的变动方向,深度挖潜风险点,以便更加科学地实施网络管理[3]。

2.3网络安全管理

保证网络资源安全是实施网络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在Web运行阶段实施网络安全管理,目的是阻断非法事件入侵,深度检测并追踪锁定入侵点,对遭受攻击的文件进行恢复,同时获取相关数据。这要求网络管理中心必须分析、记录所采集的数据参数,针对网络入侵事件展开防御,确保网络安全运行[4]。

2.4网络计费管理

统计网络资源利用率,合理计算和收取用户使用网络服务的费用,核算网络成本效益,这是网络计费管理的主要内容。计费管理包括使用率度量过程、计费处理过程和账单管理过程。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用户需要使用不同的计费管理方式。

2.5网络故障管理

在Web下的互联网技术,不仅要对各种网络软、硬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还需要降低网络的故障率,确保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是动态跟踪、检测、诊断、隔离、校正和记录网络运行中的异常事件,以便进一步优化调整网络运行环境,确保网络服务稳定、持续[2]。

3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的实现模式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主要是允许通过Web浏览器管理网络运行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去实现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一种是嵌入方式,是在网络设备中嵌入Web功能,每个设备的Web地址是唯一的,以便于管理员直接访问并进行设备管理。网络管理软件与网络设备集成在一起,所有的管理信息都是通过协议传送,所以在这种方式下网络管理软件无须完成协议转换。由于它具有远程操作和对不同设备的图像进行处理的特点,适合应用于小规模的环境中。结构如图1所示。第二种是方式,是在一个服务站中加入Web服务器,使其成为浏览器用户的网络管理的者,服务站通过SNMP与被管设备通信,同时可通过协议端口与用户建立联系。这种管理模式把管理系统和设备的优点都集于一身,还可以灵活地进行访问网页。它类似于网络中的虚拟网,但可以在简单的网络协议上进行,因此,这种方式大多应用于传统的网络设备中。

4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的实现方法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要实现这种管理方案,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和方法:

4.1采用CORBA集成型分布式技术

CORB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分布式中间件技术,所有服务都以对象方法的形式提供,通过向提供服务的对象发请求来实现。集成CORBA和Web技术,并对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封装,采用CORBA、Java和Web技术相结合的三层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实现步骤为:首先,基于IDL来描述接口,编译文件进,通过多种路径来实施程序,信息接收可通过自动创建组件对象来实现,服务器程序生成并成功注册后,结合使用分布式的组件种类库、主程序以及IDL码桩,对操作进程中的CPU、IP、流量、内存以及空间环境实施监控。基于HTTP协议和Web服务器支持JavaApplet,最终达到网络管理的目的[5]。

4.2移动Agent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

它基于网络管理要求通过动态形式进行。系统在即将结束网络管理任务时,会自动创建具备资源访问功能的Agent来取代客户和服务器。移动Agent网络管理模型主要由网管站、移动Agent和被管节点三个部分组成。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其中,网管站负责生成它收集到的数据并派遣移动Agent进行处理。移动Agent在各被管节点间迁移并进行网管操作和收集数据,但完全按照网管站预先指定的路线和策略,并且与系统Agent交互完成网管站交给它的网管任务。

4.3集成式的网络管理技术

这种技术综合了Web、CORBA和Agent三种技术的管理应用,实现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可集成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拥有可移植性、灵活性、智能性、互操作性和跨平台操作性能优势。在网络管理服务器层,可以利用Java实现CORBA服务器程序,最大限度地实现分布式网管的扩展性和伸缩性,还可以利用Java实现移动Agent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计算资源。层可分为无Agent执行环境的被管设备和提供Agent执行环境的被管设备两类。

5结语

第2篇:网管技术范文

关键词:管网叠压 供水 优点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加上供水水源污染严重、城市给水管网老化、城镇供水水质标准低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摆在了面前。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小区的不断改建,城市的二次供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城市二次供水存在的弊端,以及管网叠压供水技术的优点。

一、二次供水存在以下弊端分析

1、投资大。建水池,设置水箱的工程投资都是特别的大。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水箱的技术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以前水箱都是采用水泥做成的,而现在的水箱都是采用不锈钢材料,这样虽增加了水的安全性,但是费用却很高。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土地利用率成了商家追逐经济利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到了借土如金的地步,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修水池盖泵房占用的土地面积或空间,然而,修水池盖泵房却要占用大片的土地面积和空间,加重了投资负担。此外,因为水池中水源的二次污染严重,需要重新上水处理设备,这样也增加了设备总投资,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要定期清洗水池,水箱,从而增加了日常的开支。

2、水质污染严重。采用传统的水池供水方式,水质污染相当严重,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原本纯净的自来水都要放入水池中,而水池中的水经常被杂物、脏物甚至动物的尸体等污染,尤其在夏季更容易变质变味,如此严重受污染的水供给用户,将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有些单位为此专门装上了消毒设备,这就成了本来新鲜的水再净化处理。据报道:某城市卫生防疫部门每年对各地区设置的水池,水箱的饮用水进行检查,结果是虽然都有消毒器,但没有一家的水质全部符合饮用水标准,因此饮用水的卫生问题已经成了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3、能源严重浪费

传统的二次加压供水方式是将自来水放入水池或水箱中,使原有的压力全部变为零,再从零重新加压供水,使自来水的能量白白浪费掉。

4、水资源浪费的问题。由于水池大多采用土建结构,渗水、跑水、漏水、蒸发等问题不可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此外,水池需要定期用大量的水来冲刷清洁,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针对以上在供水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一种新型的管网增压设备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该设备可直接在自来水管网上进行二次加压供水。我们称此技术为管网叠压供水技术。

二、管网叠压供水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管网叠压供水技术是对传统的二次供水技术的革新,它具有节能、卫生安全、节约投资、管理方便等优点。传统的二次供水技术是在市政供水压力不足需要增压时,将市政管网的水导入地下水池进行二次增压。这种供水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无法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二是地下水池存在严重的水质二次污染;三是水池清洗维护难度大。而管网叠压供水技术却是在市政管网压力允许的情况下,取消现有的地下水池,由水泵叠加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从市政管网中取水增压。目前在我国随着城市供水条件的逐步完善,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供水方面上的发展,管网叠压供水技术的推广条件也日趋成熟。现在在北京、浙江、江苏、四川、东北、广东等地已经使用了此技术,并且我国也正在编制叠压供水设备的产品行业标准,这为以后此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关于叠压技术的应用,国内的一些学者和专家都进行了研究,李世英在2002年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与传统供水方式的比较》,说明了叠压供水方式的优点,并对其用于消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潘书通,张斌,孙建民在2003年给水排水上发表了《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通过对设备工作原理的介绍,说明了此种设备在供水系统中的可行性和此种供水方式带来的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效益及其应用范围。李刚在2004年给水排水上发表的《无负压管网增压设备应用探讨》,详细介绍了设备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并对不同工况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各工况点的工作情况,并进行了能耗分析。2005年樊建军、王峰、胡晓东等在中国给水排水发表了《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了叠压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该注意合理确定市政管网最低压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机组配置与运行的优化设计。

这些文献讨论了叠压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并说明了叠压技术在二次供水方面中的优点,指出了叠压技术在各工况点的运行情况,这为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管网叠压技术在二次加压供水中具有以下优点分析

1、供水方式:不用建水池或设水箱,与自来水管道直接串接,加压供水,可充分利用自来水原有的压力;

2、供水质量:纯净的自来水经过设备加压后直接供给用户,稳流补偿器防腐处理,密封连接水源没有任何的污染,水质质量好,用户可以喝到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采用微机变频软启动衡压控制,供水压力平稳,水压质量好;

3、节水情况:全封闭结构杜绝了跑、冒、滴、漏、渗、清洗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4、节能情况:与自来水管道直接串接,可充分利用自来水管道原有的压力,差多少补多少,自来水满足要求时设备就停止,工作节能效果极其显著。

5、安装情况:不用建水池,不用设水箱,成套设备出场到现场后用户的自来水进水管和出水管直接与设备对接即可,安装简单,施工周期短,设备也可以直接安装在地下泵池中,不占地方;

6、投资情况:不用修建水池或水箱,工程总投资可以减少印%以上;不用为设备专门设置地方,节省土地投资;该设备水质没有二次污染,不需要再安装消毒设备,进一步节省了投资;因该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自来水管网的压力,耗能小,节省日常用电开支,使用非常经济;因没有水池或水箱,节省了定期清洗消毒费用,因此这种供水方式投资小,使用更经济。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供水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即使在用水最高峰,供水能力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就为叠压供水设备的使用奠定了基础。现在,叠压供水设备最基本的特征是自来水直接进入叠压设备,水泵将叠压罐中的水加压送向用户,虽然叠加了市政管网的压力,但由于水泵的组合不当,导致设备整体效率下降,因此寻求合理的水泵组合,使设备能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建军,王峰,周鸿,胡晓东. 管网叠压供水系统的水泵适用性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07(20)

[2]汪洪玉. 浅谈管网叠压供水[J]. 青海科技. 2010(05)

第3篇:网管技术范文

关键词:网络管理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CMP)WBM

网络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一定范围内的网络及其网络设备能够稳定、可靠、高效地运行,使所有的网络资源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用户预期的要求。过去有一些简单的工具用来帮助网管人员管理网络资源,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度的增加,对强大易用的管理工具的需求也日益显得迫切,管理人员需要依赖强大的工具完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任务,而网络管理系统就是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系统。

1WBM技术介绍

随着应用Intranet的企业的增多,同时Internet技术逐渐向Intranet的迁移,一些主要的网络厂商正试图以一种新的形式去应用MIS。因此就促使了Web(Web-BasedManagement)网管技术的产生[2]。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灵活性、易操作性等特点赢得了许多技术专家和用户的青睐,被誉为是“将改变用户网络管理方式的革命性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WBM融合了Web功能与网管技术,从而为网管人员提供了比传统工具更强有力的能力。WBM可以允许网络管理人员使用任何一种Web浏览器,在网络任何节点上方便迅速地配置、控制以及存取网络和它的各个部分。因此,他们不再只拘泥于网管工作站上了,并且由此能够解决很多由于多平台结构产生的互操作性问题。WBM提供比传统的命令驱动的远程登录屏幕更直接、更易用的图形界面,浏览器操作和Web页面对WWW用户来讲是非常熟悉的,所以WBM的结果必然是既降低了MIS全体培训的费用又促进了更多的用户去利用网络运行状态信息。所以说,WBM是网络管理方案的一次革命。

2基于WBM技术的网管系统设计

2.1系统的设计目标

在本系统设计阶段,就定下以开发基于园区网、Web模式的具有自主版权的中文网络管理系统软件为目标,采用先进的WBM技术和高效的算法,力求在性能上可以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本网管系统提供基于WEB的整套网管解决方案。它针对分布式IP网络进行有效资源管理,使用户可以从任何地方通过WEB浏览器对网络和设备,以及相关系统和服务实施应变式管理和控制,从而保证网络上的资源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保持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2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系统设计的时候,以国外同类的先进产品作为参照物,同时考虑到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进行设计。我们采用三层结构的设计,融合了先进的WBM技术,使系统能够提供给管理员灵活简便的管理途径。

三层结构的特点[2]:1)完成管理任务的软件作为中间层以后台进程方式实现,实施网络设备的轮询和故障信息的收集;2)管理中间件驻留在网络设备和浏览器之间,用户仅需通过管理中间层的主页存取被管设备;3)管理中间件中继转发管理信息并进行SNMP和HTTP之间的协议转换三层结构无需对设备作任何改变。

3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的设计

为了实施对网络的管理,网管系统必须有一个直观的、友好的用户界面来帮助管理员。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帮助就是把网络设备的拓扑关系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即拓扑发现。目前广泛采用的拓扑发现算法是基于SNMP的拓扑发现算法。基于SNMP的拓扑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效的,拓扑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它存在一个缺陷[3]。那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域中,所有的子网的信息都依赖于设备具有SNMP的特性,如果系统不支持SNMP,则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还有对网络管理的不重视,或者考虑到安全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把网络设备的SNMP功能关闭,这样就难于取得设备的MIB值,就出现了拓扑的不完整性,严重影响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针对这一的问题,下面讨论本系统对上述算法的改进—基于ICMP协议的拓扑发现。

3.1PING和路由建立

PING的主要操作是发送报文,并简单地等待回答。PING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回显协议,使用ICMP响应请求与响应应答报文。PING主要由系统程序员用于诊断和调试实现PING的过程主要是:首先向目的机器发送一个响应请求的ICMP报文,然后等待目的机器的应答,直到超时。如收到应答报文,则报告目的机器运行正常,程序退出。

路由建立的功能就是利用IP头中的TTL域。开始时信源设置IP头的TTL值为0,发送报文给信宿,第一个网关收到此报文后,发现TTL值为0,它丢弃此报文,并发送一个类型为超时的ICMP报文给信源。信源接收到此报文后对它进行解析,这样就得到了路由中的第一个网关地址。然后信源发送TTL值为1的报文给信宿,第一个网关把它的TTL值减为0后转发给第二个网关,第二个网关发现报文TTL值为0,丢弃此报文并向信源发送超时ICMP报文。这样就得到了路由中和第二个网关地址。如此循环下去,直到报文正确到达信宿,这样就得到了通往信宿的路由。

3.2网络拓扑的发现算法具体实现的步骤:

(1)于给定的IP区间,利用PING依次检测每个IP地址,将检测到的IP地址记录到IP地址表中。

(2)对第一步中查到的每个IP地址进行traceroute操作,记录到这些IP地址的路由。并把每条路由中的网关地址也加到IP表中。(3)对IP地址表中的每个IP地址,通过发送掩码请求报文与接收掩码应答报文,找到这些IP地址的子网掩码。

(4)根据子网掩码,确定对应每个IP地址的子网地址,并确定各个子网的网络类型。把查到的各个子网加入地址表中。

(5)试图得到与IP地址表中每个IP地址对应的域名(DomainName),如具有相同域名,则说明同一个网络设备具有多个IP地址,即具有多个网络接口。

(6)根据第二步中的路由与第四步中得到的子网,产生连接情况表。

4结语

本文提出的ICMP协议的拓扑发现方法能够较好的发现网络拓扑,但是它需要占用大量的带宽资源。本系统进行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对园区网络的网络管理,所有的被管理设备和网管系统处于同一段网络上,也就是说,系统可以直接到达被管理的网络,所以对远程的局域网就无能为力了。在做下一步工作的时候,可以添加系统对远程局域网络的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晏蒲柳.大规模智能网络管理模型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03.

第4篇:网管技术范文

关键词:VLAN;网络管理

一、VLAN技术概述

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也就是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建立在交换技术基础之上的,通过将局域网内的机器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不同的网段,以软件方式实现逻辑工作组的划分与管理的技术。VLAN的作用是使得同一VLAN中的成员间能够互相通信,而不同VLAN之间则是相互隔离的,不同的VLAN间的如果要通信就要通过必要的路由设备。

二、VLAN的优点

(一)可以控制网络广播

在没有应用VLAN技术的局域网内的整个网络都是广播域,这样就使得网内的一台设备发出网络广播时,在局域网内的任何一台设备的接口都能接收到广播,因此当网络内的设备越来越多时,网络上的广播也就越来越多,占用的时间和资源也就越来越多,当广播多到一定的数量时,就会影响到正常的信息的传送。这样就能导致信息延迟,严重的可以造成网络的瘫痪、堵塞,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网络应用,这就是所谓的网络风暴。

在应用了VLAN技术的局域网中,缩小了广播的广播域,在一个VLAN中的广播风暴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VLAN,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广播风暴对局域网网络的影响。

(二)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在局域网中应用VLAN技术可以把互相通信比较频繁的用户划分到同一个VLAN中,这样在同一个工作组中的信息传输只在同一个组内广播,从而也减轻了因广播包被截获而引起的信息泄露,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三)简化网络管理员的管理工作

在应用VLAN技术后网络管理员就可以轻松的管理网络,灵活构建虚拟工作组。用VLAN可以划分不同的用户到不同的工作组,同一工作组的用户也不必局限于某一固定的物理范围,网络构建和维护更方便灵活。

三、VLAN的划分方法

(一)根据端口来划分VLAN

许多VLAN厂商都利用交换机的端口来划分VLAN成员。被设定的端口都在同一个广播域中。例如,一个交换机的1,2,3,4,5端口被定义为虚拟网AAA,同一交换机的6,7,8端口组成虚拟网BBB。这样做允许各端口之间的通讯,并允许共享型网络的升级。但是,这种划分模式将虚拟网限制在了一台交换机上。

第二代端口VLAN技术允许跨越多个交换机的多个不同端口划分VLAN,不同交换机上的若干个端口可以组成同一个虚拟网。

以交换机端口来划分网络成员,其配置过程简单明了。因此,从目前来看,这种根据端口来划分VLAN的方式仍然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不足之处是不够灵活,当一台机器设备需要从一个端口移动到另一个新的端口,但是新端口与旧端口不在同一个VLAN之中时,要修改端口的VLAN设置,或在用户计算机上重新配置网络地址,这样才能使这台设备加入到新的VLAN。

(二)根据MAC地址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当用户物理位置移动时,即从一个交换机换到其他的交换机时,就无需对它进行重新配置,自动把它添加到相应的VLAN中。所以,可以认为这种根据MAC地址的划分方法是基于用户的VLAN。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便捷,初始化时,所有的用户都必须进行配置,如果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用户的话,配置工作就显得相当的繁琐,并且由于需要跟踪设备内的MAC地址进行跟踪,导致了交换机执行效率的降低。另外,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来说,他们的网卡可能经常更换,这样,VLAN就必须不停地配置。超级秘书网:

(三)根据网络层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每个主机的网络层地址或协议类型(如果支持多协议)划分的,虽然这种划分方法是根据网络地址,比如IP地址,但它不是路由,与网络层的路由毫无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用户的物理位置改变了,不需要重新配置所属的VLAN,而且可以根据协议类型来划分VLAN,这对网络管理者来说很重要,还有,这种方法不需要附加的帧标签来识别VLAN,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通信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率低,因为检查每一个数据包的网络层地址是需要消耗处理时间的。

(四)根据IP组播划分VLAN

IP组播实际上也是一种VLAN的定义,即认为一个组播组就是一个VLAN,这种划分的方法将VLAN扩大到了广域网,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很容易通过路由器进行扩展,当然这种方法不适合局域网,主要是效率不高。

(五)基于规则的VLAN

也称为基于策略的VLAN。这是最灵活的VLAN划分方法,具有自动配置的能力,能够把相关的用户连成一体,在逻辑划分上称为“关系网络”。网络管理员只需在网管软件中确定划分VLAN的规则(或属性),那么当一个设备加入网络中时,将会被“感知”,并被自己地包含进正确的VLAN中。同时,对设备的移动和改变也可自动识别和跟踪。

采用这种方法,整个网络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路由器扩展网络规模。有的产品还支持一个端口上的主机分别属于不同的VLAN,这在交换机与共享式Hub共存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自动配置VLAN时,交换机中软件自动检查进入交换机端口的广播信息的IP源地址,然后软件自动将这个端口分配给一个由IP子网映射成的VLAN。

四、公司内部进行VLAN的划分实例

五、结论

VLAN技术的应用,不但使得网络更加的安全,快速,并且也减轻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保证了各个部门不同的要求和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第5篇:网管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论述网格技术在各种电子商务模式中的应用,包括网格技术在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网格技术在企业间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以及网格技术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一、网格技术在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网格技术能使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从自己的计算和数据资产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利用网格技术,IT部门可以汇聚不同的技术功能。在网格计算的核心,它能够以虚拟的方式在一个企业、行业或工作组的内部对各种设备进行共享、管理和访问,无论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如何。通过这种资源的虚拟化,可以为那些需要快速解决复杂的业务难题、进行计算密集型研究和数据分析以及从事的工作具有实时特性的人们,提供所有必要的访问、数据和处理能力。

具体来说,网格技术在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中有以下几方面应用:

(一)改善新产品和服务的完成时间

通过改善生产效率和协作,公司最终能缩短取得结果的时间。运用相关的网格产品可以为公司提供速度和产品上市时间的优势,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二)实现协作和促进运行灵活性

网格产品能将分散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组合在一起,通过让人们方便地共享、访问和管理信息,改善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实现关键业务计划,比如全球化的采购等。

(三)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让最终用户无限制地访问他们所需的计算、数据和存储资源,网格计算技术能帮助员工更快完成工作、轻松解决复杂的业务问题、更快完成产品设计和研究项目。当个人在互联网上提高个体生产效率时,公司作为整体也赢得了胜利。

(四)利用现有资本投资

尽量高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是降低运行成本的关键之一。利用网格产品能够帮助公司避免许多损失。另外,公司能利用网格资源来提供有效、低成本的备份和恢复情景而不需要投资双份系统。

(五)企业优化

利用网格解决方案,公司能迅速地将分散的资源链接在一起,从而在企业之间快速提供计算和数据资源。这一灵活性和容量可扩展性使得公司只需要提供计算容量来满足平均而不是峰值需求即可,利用虚拟资源来满足意料外的资源要求激增,从而改善IT资产的利用率。利用网格技术,公司能充分利用使用不足的计算资源作为备份和恢复平台。

二、网格技术在B2B电子商务模式中的应用

(一)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

利用网格产品,公司能创造灵活自如的运作基础设施,通过立即访问计算和数据资源来“感知和响应”业务需求,能迅速处理客户要求的波动,获得更快地解决复杂业务问题的能力,公司能更快地行动并获得竞争优势。

(二)研究开发

对于很多提供高科技产品的公司来说,一个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往往是一项耗资巨大而费时长久的投入。研究开发活动一般需要大量的信息和计算,涉及到分析、深入计算、数据挖掘、数据提取等方法,而如果一个企业要完全靠自己构建一个庞大的计算系统,昂贵的造价往往会制约企业的步伐。通过创建统一的产品开发网格,生产厂商不仅能在其供应链之间形成协作,而且他们还能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来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并缩短上市时间,从而向最终客户提供价值更高的产品。

网格产品使企业能利用数据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能迅速安全地积累起来形成“短时间’,数据仓库能力,然后可以立即解散。

(三)商业智能和分析

商业智能和分析网格通常设计用于执行繁重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利用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会花费相对较长的时间,例如石油行业的地震、水库分析和金融服务行业的衍生分析等。网格技术使这些单位能利用无限的计算和处理资源来大大加速分析过程,能比在传统环境中更迅速、精确地达到最终结果。这样,公司就能及时地做出正确明智的商业决策。

(四)工程和产品设计

在工程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大型制造公司面临着特殊的计算挑战,因为他们需要采用高度协作的工作方式,例如与众多的合作伙伴、原产设备生产商(OEM)、供应商和组装工厂等的联合。另外,这些合作伙伴中的每一个都可能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要把这些数据和结果集成到一起,在以前简直是不可能的。但网格以开放的标准构架为基础,使这些大型生产厂商可以把分散的、异质系统虚拟到一个单一的、强大的计算实例中,最终实现高度协作,提高产品价值。通过网格,r部门能访问扩展的虚拟资源网,而这个虚拟资源网还可以作为备份和恢复系统,来改善操作自我恢复能力并降低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

三、网格技术在B2C电子商务模式中的应用

随着连接到网格系统上的计算资源的增加,家庭PC用户将能够使用各种机构提供的更快、更廉价的服务。例如,现在人们在发送电子邮件的时候,需要知道对方完整的一长串的Email地址,而一旦对方的Email地址有变化,便无法联系。利用网格,人们只需输入收信人的名字,网格上的管理软件就会自动搜索到该用户精确的Email地址。

具体来说,网格技术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方式

原来的人与人的交互受到地理位置、交互能力、共享对象等等许多条件的限制。一个国际会议往往需要许多人在旅途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地点,与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在一个虚拟的共享空间中进行交互,共同讨论问题,可以产生面对面的效果,无疑将会是十分理想的。

(二)生活方式

在网格环境下,消费者“量体裁衣”式购买成为可能。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他们将从批量生产的阶段步入个性化生产的阶段。只有为顾客提供度身定做式的服务,并且充分考虑到顾客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背景资料的生产者,才会在严酷竞争中成为最后的赢家。

(三)更广泛的资源贸易

计算能力闲置的机器可以共享出来,通过网格让更多的人来租用。需要计算能力的人可以不必购买更大的计算机,只要根据自己计算任务的需求,向网格购买计算能力就可以满足要求。除了计算资源,包括贵重仪器、程序、数据、信息、文化产品等等各种资源都可以在贸易的基础上广泛共享。由于网格的极大便利性和快速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接入网格,同时成本也会下降。

(四)培训和教育

如果我们能够建造这样一个培训和教育环境,培训者或者教师只需走到一面接通网格的电子墙的前而,就可以为分布在各地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或者为不同地区的学2L讲授一门基础课,讲完后可以直接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继续工作,而不是在各地奔波,这将是非常理想的情况。这个.问题的重点不是如何用网格技术来重新实现经典的教育,而是如何使用网格来实现何种新类型的教育或者培训形式。

(五)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指用远程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提供医学及有关信息服务,远程医疗不仅有助于克服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缺乏的困难,还可以通过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等手段提高医疗水平。

目前,远程医疗还远远不够普及。网格在远程医疗中将扮演这样的角色:管理系统各种设备,动态调度资源,提供资源预留服务,自适应网络的拥挤,提供海量数据的实时存储和检索服务,在设备和远程存储系统之间提供传输服务,对动态可视化和分析提供支持,支持对远程仪器的控制,促成专业人员之间的协作。有了网格的支持,远程医疗系统就可以建立在宽带Internet之上,而不必租用专用线路,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协作水平也将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强,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黄京华,电子商务教程,清华人学出版社,1999

第6篇:网管技术范文

网络管理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网络中采用的先进技术越多,规模越大,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就越复杂。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的管理技术是分别形成的,但到后来渐趋同化,差不多具有相同的管理功能和管理原理,只是在网络管理上的具体对象上有些差异。

通常,一个网络由许多不同厂家的产品构成,要有效地管理这样一个网络系统,就要求各个网络产品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即遵循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这样,一个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就能方便地管理其他厂家的产品,不同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之间还能交换管理信息。

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设计时,就定位在是一种易于实施的基本网络管理工具。在网管领域中,它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因OSI的CMIP发展缓慢同时在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多厂商环境下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的驱动下,而很快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

SNMP的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每个网络节点上存放一个管理信息库MIB(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由节点上60(agent)负责维护,管理者通过应用层协议对这些进行轮询进而对管理信息库进行管理。SNMP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简单性。它的设计原则是尽量减少网络管理所带来的对系统资源的需求,尽量减少agent的复杂性。它的整个管理策略和体系结构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SNMP的主要优点是:

·易于实施;

·成熟的标准;

·C/S模式对资源要求较低;

·广泛适用,代价低廉。

简单性是SNMP标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大型的、多厂商产品构成的复杂网络中,管理协议的明晰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这又是SNMP的缺陷所在——为了使协议简单易行,SNMP简化了不少功能,如:

·没有提供成批存取机制,对大块数据进行存取效率很低;

·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机制,安全性很差;

·只在TCP/IP协议上运行,不支持别的网络协议;

·没有提供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通信的机制,只适合集中式管理,而不利于进行分布式管理;

·只适于监测网络设备,不适于监测网络本身。

针对这些问题,对它的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1991年11月,推出了RMON(RernoteNetworkMonitor)MIB,加强SNMP对网络本身的管理能力。它使得SNMP不仅可管理网络设备,还能监测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等信息,1992年7月,针对SNMP缺乏安全性的弱点,又公布了S-SNMP(SecureSNMP)草案。到1993年初,又推出了SNMPVersion2即SNMPv2(推出了SNMPv2以后,SNMP就被称为SNMPv1)。SNM-Pv2包容了以前对SNMP的各项改进工作,并在保持了SNMP清晰性和易于实现的特点以外,吸取了CMIP的部分优点,功能更强,安全性更好,具体表现为:

·提供了验证机制,加密机制,时间同步机制等,安全性大大提高;

·提供了一次取回大量数据的能力,效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从而支持分布式管理结构,由位于中间层次(intermediate)的管理者来分担主管理者的任务,增加了远地站点的局部自主性。

·可在多种网络协议上运行,如OSI、AppleTalk和IPX等,适用多协议网络环境(但它的缺省网络协议仍是UDP)。

·扩展了管理信息结构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对象类型的定义引入了几种新的类型。另外还规范了一种新的约定用来创建和删除管理表(managementbrs)中的“行”(rows)。

·定义了两种新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DataUnit)。Get-Bulk-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检索大数据块(largedatablocks),不必象SNMP那样逐项(itembyitem)检索;Inform-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在管理者之间交换陷阱(tran)信息。

CMIP协议是在OSI制订的网络管理框架中提出的网络管理协议。CMIP与SNMP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协议与管理信息库组成。

CMIP是基于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型的。这个管理模型表示了封装的资源并标准化了它们所提供的接口。如图2所示了四个主要的元素:

·系统管理应用进程是在担负管理功能的设备(服务器或路由器等〕中运行的软件:

·管理信息库MIB是一组从各个接点收集来的与网络管理有关的数据;

·系统管理应用实体(systemmanagementapplicationentities)负责网络管理工作站间的管理信息的交换,以及与网络中其它接点之间的信息交换;

·层管理实体(layermanagemententities)表示在OSI体系结构设计中必要的逻辑。

CMIP模型也是基于C/S结构的。客户端是管理系统,也称管理者,发起操作并接收通知;服务器是被管系统,也称,接收管理指令,执行命令并上报事件通知。一个CMIP操作台(console)可以和一个设备建立一个会话,并用一个命令就可以下载许多不同的信息。例如,可以得到一个设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所有差错统计信息。

CMIP采用基于事件而不是基于轮询的方法来获得网络组件的相关数据。

CMIP已经得到主要厂商,包括IBM、HP及AT&T的支持。用户和厂商已经认识到CMIP在企业级网络管理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能够满足企业级网管对横跨多个管理域的对等相互作用(peertopeerinteractions)的要求。CMIP特别适合对要求提供集中式管理的树状系统,尤其是对电信网(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的管理。这就是下面提到的电信管理网。

二、电信管理网TMN

电信管理网TMN是国际电联ITU-T借鉴0SI中有关系统管理的思想及技术,为管理电信业务而定义的结构化网络体系结构,TMN基于OSI系统管理(ITU-UX.700/ISO7498-4)的概念,并在电信领域的应用中有所发展.它使得网络管理系统与电信网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下,按照标准的接口和标准的信息格式交换管理信息,从而实现网络管理功能。TMN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使管理功能与电信功能分离。网络管理者可以从有限的几个管理节点管理电信网络中分布的电信设备。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M.3010建议中指出,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是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结构,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OSs)之间、操作系统与电信设备之间的互连。它采用商定的具有标准协议和信息的接口进行管理信息交换的体系结构。提出TMN体系结构的目的是支撑电信网和电信业务的规划、配置、安装、操作及组织。

电信管理网TMN的目的是提供一组标准接口,使得对网络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及对网络单元的管理变得容易实现,所以,TMN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网管各部分之间的互连性的要求。集中式的管理和分布式的处理是TMN的突出特点。

ITU-T从三个方面定义了TMN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即功能体系结构(FunctionalArchitecture),信息体系结构(InformationArchitecture)和物理体系结构(PhysicalArchitecture)。它们分别体现在管理功能块的划分、信息交互的方式和网管的物理实现。我们按TMN的标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TMN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

功能体系结构是从逻辑上描述TMN内部的功能分布。引入了一组标准的功能块(Functionalblock)和可能发生信息交换的参考点(referencepoints)。整个TMN系统即是各种功能块的组合。

信息体系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管理信息模型和管理信息交换。管理信息模型是对网络资源及其所支持的管理活动的抽象表示,网络管理功能即是在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信息交换主要涉及到TMN的数据通信功能和消息传递功能,即各物理实体和功能实体之间的通信。

物理体系结构是为实现TMN的功能所需的各种物理实体的组织结构。TMN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物理体系结构,从功能体系结构到物理体系结构存在着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随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物理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结构之间有一定的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中的一个物理块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块,一个接口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组参考点。

仿照OSI网络分层模型,ITU-T进一步在TMN中引入了逻辑分层。如图3所示:

TMN的逻辑分层是将管理功能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映射到事务管理层BML(BusinessManagementLayer),业务管理层SML(ServiceManagementLayer),网络管理层NML(NetworkManagementLayer)和网元管理层EML(ElementManagementLayer)。再加上物理存在的网元层NEL(NetworkElementLayer),就构成了TMN的逻辑分层体系结构。从图2-6可以看到,TMN定义的五大管理功能在每一层上都存在,但各层的侧重点不同。这与各层定义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

三、TMN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1.利用TMN的开发工具开发TMN的必要性

TMN的信息体系结构应用OSI系统管理的原则,引入了管理者和的概念,强调在面向事物处理的信息交换中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如前所述,TMN是高度强调标准化的网络,故基于TMN标准的产品开发,其标准规范要求严格复杂,使得TMN的实施成为一项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再加上OSI系统管理专业人员的相对缺乏,因此,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简化TMN的开发,提高开发效率。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TMN标准的开发平台有HPOVDM、SUNSEM、IBMTMN平台和DSET的DSG及其系列工具。这些平台可以用于开发全方位的TMN管理者和应用,大大降低TMN/Q3应用系统的编程复杂性,并且使之符合开放系统互连(OSI)网络管理标准,这些标准包括高级信息模型定义语言GDM0,OSI标准信息传输协议CMIP,以及抽象数据类型定义语言ASN.1。其中DSET的DSG及工具系列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有独立于硬件平台的优点。下面将比较详细论述DSET的TMN开发工具及其在TMN开发中的作用。

2.DSET的TMN开发工具的基本组成

DSET的TMN开发工具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构成一个平台和两大工具箱。一个平台: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DistributedSystemGenerator);两个工具箱:管理者工具箱和工具箱。

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

DSG是用于顶层TCP/IP、OSI和其它协议上构筑分布式并发系统的高级对象请求0RB。DSG将复杂的通信基础设施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提供构筑分布式计算的软件平台。通信基础设施支持分布式计算中通信域的通信要求。如图4所示,它提供了四种主要的服务:透明远程操作、远程过程调用和消息传递、抽象数据服务及命名服务。借助于并发的面向对象框架,一个复杂的应用可以分解成一组相互通信的并发对象worker,除了支持例如类和多重继承等重要的传统面向对象特征外,为了构筑新的worker类,DSG也支持分布式对象。在一个开放系统中,一个worker可以和其它worker进行通信,而不必去关心它们所处的物理位置。

DSG提供给用户用以开发应用的构造块(buildingblock)称为worker。一个worker可以有自己的控制线程,也可以和别的线程共享一个控制线程,每个Worker都有自己的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AccessPoint),通过SAP与其它worker通信。Worker是事件驱动的。在Worker内部,由有限状态机FSM(FiniteStateMachine〕定义各种动作及处理例程,DSG接受外部事件并分发到相应的动作处理例程进行处理。如图5所示,独占线程的此worker有三个状态,两个SAPs,并且每个SAP的消息队列中都有两个事件。DSG环境通过将这些事件送到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中来驱动worker的有限状态机。

Worker是分布式的并发对象,DSG用它来支持面向对象的特点,如:类,继承等等。Worker由workerclass定义。Worker可以根据需要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在一个UNIX进程中可以创建的Worker个数仅受内存的限制。

管理者工具箱由ASN.C/C++编译器、CMIP/ROSE协议和管理者代码生成器MCG构成,如图6所示。

其中的CMIP/ROSE协议提供全套符合Q3接口选用的OSI七层协议栈实施。由于TMN在典型的电信环境中以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控制和管理物理资源,所有被管理的资源均被抽象为被管对象(M0),被管理系统中的帮助管理者通过MO访问被管理资源,又根据ITU-TM.3010建议:管理者与之间通过Q3接口通信。为此管理者必须产生与通信的CMIP请求。管理者代码生成器读取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创立代码模板来为每个被定义的MO类产生CMIP请求和CMIP响应。由于所有CMIP数据均由ASN.1符号定义,而上层管理应用可能采用C/C++,故管理者应用需要包含ASN.1数据处理代码,管理者工具箱中的ASNC/C++编译器提供ASN.1数据到C/C++语言的映射,并采用“预处理技术“生成ASN.1数据的低级代码,可见利用DSET工具用户只需编写网管系统的信息模型和相关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文件,然后利用DSET的ASNC/C++编译器,管理者代码生成器即可生成管理者部分代码框架。

工具箱包括可砚化生成器VAB、CMIP翻译器、ASN.C/C++Toolkit,其结构见图7。用来开发符合管理目标定义指南GDMO和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规定的应用.使用DSET独具特色的工具箱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快、更容易地进行应用的开发。DSET在应用的开发上为用户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个典型的GDMO/CM1P应用包括三个代码模块:

·、MIT、MIB的实施

·被管理资源的接口代码

·后端被管理资源代码

第一个模块用于处理与MO实施。工具箱通过对过滤、特性处理、MO实例的通用支持,自动构作这一个模块。DSET的这一部分做得相当完善,用户只需作少量工作即可完成本模块的创建。对于mcreate、m-delete、m-get、m-cancel-get、m-set、m-set-confirmed、m-action、m-action-confirmed这些CMIP请求,第一个模块中包含有缺省的处理代码框架。这些缺省代码都假定管理者的CMIP请求只与MO打交道。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DSET工具箱又提供在缺省处理前后调用用户程序的接入点(称为Userhooks)。当某CMIP请求需与实际被管资源或数据库打交道时,用户可在相应的PRE-或POST-函数中加入自己的处理代码。例如,当你需要在二层管理应用中发CMIP请求,需望获取实际被管资源的某属性,而该属性又不在相应MO中时你只需在GDMO预定义模板中为此属性定义一PRE-GET函数,并在你自己的定制文件中为此函数编写从实际被管设备取到该属性值的代码即可。DSET的Agent代码在执行每个CMIP请求前都要先检查用户是否在GDMO预定义文件中为此清求定义了PRE-函数,若是,则光执行PRE-函数,并根据返回值决定是否执行缺省处理(PRE-函数返回D-OK则需执行缺省处理,否则Agent向管理者返回正确或错误响应)。同样当Agent执行完缺省处理函数时,也会检查用户是否为该请求定义了POST-函数,若是则继续执行POST-函数。至于Agent与MO之间具体是如何实现通信的,用户不必关心,因为DSET已为我们实现了。用户只需关心需要与设备交互的那一部分CMIP请求,为其定制PRE-/POST函数即可。

第7篇:网管技术范文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自2002年9月起开展网络教学实验,并与2004年5月,代表江西省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部级骨干教师培训,了解到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理念与做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本文正是笔者多年实践的一次积累,它对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特征、优势及实施策略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整合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及误区进行了分析和应对。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必须的网络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的教育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基于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我们创造性地将“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总结出不少新路子、好点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撰写此文,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谈谈自己在实践“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意在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一、整合的特征与作用

1、整合的切入点

以数学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选择数学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具有内容开放、过程自主的特点。为了达成最终的研究目标,需要学生相对独立地、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的途径,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与数学主题相关的信息。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资源获取的便捷性能够满足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信息的强烈需求,这是两者整合的直接切入点。

2、作用的相互性

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网络能提供数学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支持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为学习交流拓展出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有帮助,因为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应用技术,提高技术的过程。此外,研究活动还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上网。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刺激好玩的游戏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学习信息;除了和一些不知名的网友“瞎聊”之外,还能与自己的老师、伙伴甚至专家建立直接、快速的联系,进行有价值的对话。有了研究的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网络应用意识。

3、特点的多元性

首先,资源获取网络化。网上资源成为数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因特网上关于数学以及各学科的教学资源都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材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究主题后,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导航,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获取资源。

其次,知识探究网络化。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网络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强有力的工具。在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Excel,几何画板搜集、处理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学习主题,自主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与体验。

第三,评价交流网络化。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数学研究提供了交流、协作和管理的工具。借助这些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积极地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网上邻居、网络论坛等手段,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让家长、专家都能参与进来,实现广域地、有意义的交流。

最后,成果共享网络化。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网上,与他人分享并且接受更多人的评价和建议。找到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理解上的亮点和缺陷,并及时地加以修改和补充,向实现预设目标做进一步的努力。

三、整合的过程与策略

1、策划主题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技能精心设计,拟定出新颖生动的研究主题,提出具有开放性和穿透力的基本问题。并对的主题的网络信息量进行活动前的试测与评估。在策划主题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考量:

(1)它是否密切联系了生活,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它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整合来优化教学内容?

(3)它是否具有利用数学进行研究的价值?

2、布置任务

教师将此次活动的设想、组织方式,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学生做比较详尽地讲述、示范。因为小学生缺乏从事这样的数学研究活动的实践经验,教师应事先把必要的要求说清楚,为学生设计出学习支架,避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走弯路,走死路,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效果的折扣、信心的缺失。

3、实施计划

在预设的学习周期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并通过网络技术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具体过程如下:

(1)搜集整理资源。学生借助课本、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通过阅读、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寻找与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保存。

(2)感悟创新知识。学生根据本组收集的信息,提出研究的子方向,并以此为主线,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商讨,群策群力,通过学习群体的“协商”最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反思活动的基本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观点。

(3)制作整合作品。学生将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感悟通过电子文稿(Word)、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者网页(Web)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最终形成本组的研究报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评价作品

对学习小组的电子作品进行集体性评价。在关注作品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在评价时,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也愿意参与进来。

四、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1、重视单一的学科目标,不愿正视多学科的融合。

根据科学领域的不同侧重,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以不同学科为单位,大家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教师在策划与实施研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是从本学科目标出发,面对其它学科的自然加入,不愿正视,甚至是摈弃,不敢跃“雷池”半步。但这种单一的“学科观”是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向背的,也不符合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在学生进行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它学科的协同作用,相互融合。如在对“年、月、日”的研究中,自然会涉及到有关天体运动的自然知识;研究“体育中的数学”时,必须了解一些相关的运动规则……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科整合的意识,正视并善于利用学科融合带来的积极因素,在抓住数学学科研究目标的同时,不要过分地限制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网络的世界中“自由”驰骋,在丰富的、多样的的知识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相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更充实,更精彩。

2、强调探究的独立性,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

一次惨痛的教训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这次以“零花钱的调查与分析”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简单地下达任务后,我更愿意相信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力。但事与愿违,结果是10个学习小组只有3组最终完成了他们研究报告,并且反馈质量不理想。

反思本次活动,我认识到:教师在策划一个数学研究主题时,必须要有系统的策划意识,要制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方案,在这个“计划包”中,至少包括详细的活动实施计划、足够的资料数据贮备、合理的设备管理明细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前测数据分析等。实践表明,准备工作越扎实,活动开展越顺利。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跟踪活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包括问题启发、信心鼓励、技术协助等多方面的指导。

第8篇:网管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数据库浮点运算虚拟化资源共享

[论文摘要]论述网格计算的发展概况,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范围,网格服务的特点以及在未来网络下场中的发展潜力。

一、网格计算的由来与发展

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将地理上分布的计算资源(包括数据库、贵重仪器等各种资源)充分运用起来,协同解决复杂的大规模问题,特别是解决仅靠本地资源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是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机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这样组织起来的“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有两个优势,一个是数据处理能力超强,另一个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简单地讲,网格是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迅速增长,互联网络的普及和高速网络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传统计算方式和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的改变,网格计算已经逐渐成为超级计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网格计算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以大粒度资源共享、高性能计算和创新性应用为主要特征,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很多超级计算应用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美国还制定了新一轮规划的先进计算框架(ACIP),发展面向21世纪的先进计算技术。我国在科技部的领导和主持下,经过专家组及相关单位的努力,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和信息服务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发展很快。在已经建成的5个部级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又于中南、西北等地建立了新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科技部加强了网络节点的建设,形成了以科学院为主体的计算网格。教育部也启动了网格计算工程,第一批12个网点正在建设之中,国家基金委也列出专项基金资助网格计算。

网格是借鉴电力网的概念出来的,网格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用户在使用网格的计算能力时,就如同现在使用电力一样方便简单。

二、网格计算的应用

(一)分布式超级计算

网格计算可以把分布式的超级计算机集中起来,协同解决复杂大规模的问题。是大量的闲置计算机资源得到有效的组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了大量的重复投资,使用户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满足。

(二)高吞吐率计算机

网络技术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计算的吞吐率,它利用CPU周期窃取技术,将大量闲置计算机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提供给对时间不太敏感的问题,作为计算资源的重要来源。

(三)数据密集型计算

数据密集型计算的问题求解通常同时产生很大的通讯和计算需求,需要网格能力才可以解决。网格已经在药物分子设计、计算力学、计算材料、电子学、生物学、核物理反映、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四)给予更广泛信息共享的人与人交互

网格的出现更急突破了人与人之间地理界线的限制,使得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共享。

(五)更广泛的资源贸易

随着大型机性能的提高和微机的更加普及,其资源的闲置问题越来越突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组织这些闲置资源,使得有大量的计算需求用户能够获得这些资源,而资源提供者的应用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

三、网格计算应用的优点

(一)网络中所有的服务都基于这些接口的实现,就可以很容易的构造出具有层次结构的、更高级别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跨越不同的抽象层次,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来看待。(二)虚拟化也使得多个逻辑资源应射到相同的物理资源上成为可能,在对服务进行组合时不必考虑具体的实现,可以以低层资源组成为基础,在虚拟组织中进行货源管理。

四、网格的分类

网格是指把整个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其规模可以大到某个州,小到企事业单位、局域网、甚至家庭和个人。

目前,在复杂科学计算领域中仍然以超级计算机作为主宰,但是由于其造价极高,通常只被用于航空航天、气象等部级部门。网格计算作为一种新型计算模式,其低廉的造价和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备受青睐。

第9篇:网管技术范文

【关键词】局域网技术、以太网、局域网安全、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080-01

一、局域网概述

(一)局域网的概念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

(二)局域网的特点

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如一座或几种的建筑群内。通常在几十米到几千米之间。使用专门铺设的传输介质进行联网,数据的传输速率比较高。具有较低的传输延迟和误码率,可靠性较高。经营权和管理权属于某个单位所有,与广域网归服务提供商所有形成鲜明对照。便于安装、维护和扩充,建网成本低、周期短。

(二)局域网的功能

局域网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据通信、数据交换和分布式处理。围绕这些功能,局域网在涉及政府、教育、卫生、金融、工业、商业、服务业与居民生活的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信息管理能力和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如办公室自动化、网上视频、生产自动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化、银行业务处理、居民社区服务等。

二、局域网技术

(一)传输介质

局域网采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以及无线电、微波、红外、激光等。目前双绞线基本上取代了同轴电缆,能以100Mbit/s甚至更高的速率传输,且成本低廉,但是传输距离有限,抗干扰性能不高。光缆是发展最快的传输介质,具有传输速率高、传输距离远、抗干扰性和保密性好等优点,但是目前安装和连接困难,光电接口比较昂贵,主要应用在骨干传输网。

(二)拓扑结构

局域网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星形、环形和总线。随着集线器(Hub)的出现和双绞线的大量使用,星形拓扑结构的局域网逐步取代了总线和环形拓扑结构的局域网。它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便于管理和扩展,可以采用廉价的双绞线和具有发展前途的光缆,并同电话通信系统具有一致的传输介质布线规则。

(三)局域网参考模型

目前局域网所使用的主要标准是IEEE 802系列标准。IEEE802的四层模型为:服务访问点SAP,逻辑链路层LLC,介质存取层MAC,PHY物理层。其中其物理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LLc和MAc对应0sI的数据链路层。

SAP:连接进程或设备;LLC:提供一个或多个服务访问点;MAC:发送时组成帧和接收时拆卸帧,完成地址识别的差错检测,链路上的通信管理Medium Access Control;PHY:信号的编码和译码,前导码的生成与去除,比特的发送和接收。

(四)数据链路控制和寻址

在局域网中通过LLC和MAC来完成端到端的通信。进行数据传输即一个主机的进程通过网络传到另一个主机上,需要唯一标识这个进程,需要经过两级寻址:LLC地址和MAC地址。LLC地址:标识一个LLC用户,与SAP相关;MAC地址:标识局域网的一个站,与物理连接点相关,IPCONFIG/ALL。物理地址:局域网使用一种编址方案来提供直接通信,局域网上的每个站点都被分配一个唯一数值叫做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在局域网上传输的帧都包含发送计算机的源地址以及接收计算机的目的地址;共享网络使用物理地址来识别传人的帧;网络接口卡处理帧传输与接收的所有细节而并不占用CPU资源。

物理地址的编址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

1、静态的。由厂商分配每一网络接口卡唯一的物理地址,地址永久不会改变。

2、动态的。当站点第一次启动时,它能自动给自己分配一物理地址,一台计算机每次重启动可以得到不同的地址。

3、可配置的。提供可由用户设置物理地址的机制,配置通常在硬件首次安装时完成。是静态与动态方案的折衷。

三、局域网安全的解决方法

(一)网络分段

网络分段通常被认为是控制网络广播风暴的一种基本手段,但其实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就是将非法用户与敏感的网络资源相互隔离,从而防止可能的非法侦听,网络分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两种方式。

(二)以交换式集线器代替共享式集线器

对局域网的中心交换机进行网络分段后,以太网侦听的危险仍然存在。这是因为网络最终用户的接人往往是通过分支集线器而不是中心交换机,而使用最广泛的分支集线器通常是共享式集线器。这样,当用户与主机进行数据通信时,两台机器之间的数据包还是会被同一台集线器上的其他用户所侦听。因此,应该以交换式集线器代替共享式集线器,使单播包仅在两个节点之间传送,从而防止非法侦听。当然,交换式集线器只能控制单播包而无法控制广播包和多播包。幸运的是,广播包和多播包内的关键信息,要远远少于单播包。

(三)VLAN的划分

为了克服以太网的广播问题,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运用VLAN技术,将以太网通信变为点到点通信,防止大部分基于网络侦听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