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呼吸内科常见护理精选(九篇)

呼吸内科常见护理

第1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呼吸疾病;护理问题;方法

老年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比例占老年疾病患者很大一部分,这些患者大多年龄较大,时间较长,而且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衰退,比较容易复发。常见的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需求多样化也不断增长,这样对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逐步被重视起来。 下面就从一组数据中,来分析怎样对老年人患者进行护理。

1 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现状

在一个调查小组中有40例老年患者,年龄平均在60~85岁,大多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病时间平均在5~15年,同时很大一部分患者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疾病。

2 在护理时遇到的问题及方法

2.1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的年龄较大,各系统、组织以及器官功能的衰退,很容易会造成病情反复发作,再加上长期的治疗,不能有效的快速根除这些疾病,这样就造成老年人心理上对医院和治疗不信任,出现焦虑、恐惧、沮丧、不配合治疗等一些不良情绪。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医护人员要做到对老年患者心理的护理,关心老年人,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消除或缓解他们的不良心理压力。

2.2 专业的医护护理 老年呼吸疾病常伴随有反复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症状有无加重,注意痰液和咳血的颜色以及量的多少,如有病情变化,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老年人的病情容易突变,所以要重视老年患者的细微变化和出现的症状,及时向医生反馈信息。在做到对病情观察的同时还要对老年患者做到正确的氧疗护理。正确执行医嘱,根据病情的需要给患者采取相应流量吸氧,在氧疗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要注意巡视,多观察患者的缺氧症状是否改善,自信检查氧气管是否漏气,吸氧管是否通畅,定期做到对吸氧管的更换等。对有排痰护理的患者,也要重视。这是因为老年人肺功能低下等,容易使痰液阻塞呼吸道,影响肺通气功能。就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肺功能,这样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患者明白排痰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有效的排痰方法,指导并协助患者排痰。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击患者的背部,以使粘附在肺部的痰液松动脱落,使痰液咳出。对病情比较严重或昏迷的患者,要及时有规律的对其进行吸痰,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吸出痰液等分泌物,以免窒息状况的发生。

2.3 老年人的生活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受到感染造成反复发作,要求医院保持安静的室内环境,保持新鲜的空气和适量的温度和湿度。针对病情较轻者可以让患者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对病情较重者,要加强对基础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和患者家属讲清翻身的重要性,并做好翻身记录。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同时还要对患有呼吸系统的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这类的老年患者由于感染、呼吸困难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处于负氮平衡,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容易受到外来的感染。因此就必须要给老年患者补充充足的营养。嘱咐患者家属对患者饮食的注意,应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防止噎食;多引用流质、半流质食物,忌辛辣冷的食物,多食高蛋白和蔬菜、水果。

2.4 健康指导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让患者学习并采用缩唇呼吸法、体力训练等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技能。通过缩唇呼吸法,可以延缓吸气时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排除肺内的残气,吸收新鲜的空气,增强肺泡换气,有效的改善了缺氧症状。体力训练也多主要是以呼吸体操和医疗体育等有氧运动为主。

2.5 用药安全护理 因为老年患者大多伴有其他的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如果疏忽,就会造成漏服、少服、用药过量,甚至在服用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常常忘记吃药,或忘记已经服过又过量服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就要做到口服药由护士按次送服,并且监督患者把药服下。针对患有吞咽困难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最好把药物研碎溶解在水中服用。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2.6 老年人的日常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患者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还要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多听音乐、阅读等,让患者保持舒适的,根据天气的变化添减衣物,常开窗换气。

因为康复期是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这样就应该采取措施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对易患感冒患者鼓励加强锻炼,增强耐寒能力,增强体质,鼓励患者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活动,增加有效通气量。注意有氧呼吸,对有烟、酒嗜好者要鼓励戒烟戒酒,以利改善呼吸功能。

在入睡时,老年患者多患有睡眠障碍,这样就要求医院必须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护理人员也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和关门轻。在入睡前让患者用温水泡脚,避免进行刺激性的谈话或节目,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对严重失眠者可用药物辅助患者入睡。

3 小结

呼吸系统疾病多是慢性过程,病情不稳定,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心理和日常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想通过护理来改善对呼吸系统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要重视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环境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老年患者的体制,老年患者健康的目的才能实现,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全方面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38.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9.

第2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1护理风险与呼吸内科护理风险

1.1护理风险管理

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医疗单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有序的护理过程之中对护理所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进一步降低因护理带来的事故和差错,从而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不受客观因数所威胁,因此必须对护理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出台相应的防范手段,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1.2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常见的护理系统疾病主要有呼吸道感染、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还有病发较急的疾病,诸如气胸、胸腔积液等。由于呼吸类疾病直接与人们的呼吸系统相连,因此呼吸疾病对人身有着较大的危害,也就对护理疾病的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也就意味着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就是需要将护理工作的整个流程看成一个整体,进而对可能产生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估,从而根据结果制定科学的对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生。

2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种类

通常情况下呼吸疾病较为容易复发,并且患者呈现较强的痛苦感,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之中,往往会伴随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随着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呼吸疾病不但要求有针对性的治疗,患者还应当得到良好的护理,而护理本身就是一个伴随着一定风险的过程。

2.1护理人员存在的风险

在护理人员方面,主要存在三种风险:既护理人员自身职业、护理人员业务不专、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较差。

2.1.1护理人员自身职业因素

在呼吸内科之中,很多护理人员要参与到各类呼吸疾病的治疗之中,尤其是重症呼吸患者,一些重症呼吸患者可能患有一些传染性疾病,尤其是一些疾病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例如肝炎等。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之中,护理人员也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以及分泌物等,如果护理人员对自身的保护不好,那么很容易受到感染,而自身感染后如在去护理其他呼吸患者,那么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2.1.2护理人员业务不专

从护理工作的角度来说,护理本身是一项充满着实践性与科学性的工作,而护理对象又是患者这类特殊群体,因此在护理之中难免会因一些因素需要采用医疗紧急措施,如果护理人员对护理相关业务不熟悉,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相关仪器操作不当等行为,很可能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尤其是呼吸内科。例如在呼吸疾病的护理之中,口腔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工作,如果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之中没有进行无菌处理,没有及时更换吸痰管,那么就很容易给患者的呼吸道带来一定的隐患。

2.1.3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差

呼吸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因此患者也就相对较多,较多的患者带来的是较多的护理工作,这时由于大量的护理工作,很容易造成护理人员忽视风险的存在。例如,在对病人的护理过程之中,对护理记录不全面等。

2.2护理制度的不完善

在呼吸疾病之中,患者对空气有较高的要求,新鲜的空气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病房的空气流通状况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但在多数护理人员的思想之中,窗户的开关以及室内的卫生状况是需要患者亲属进行处理的,而不是护理人员的工作,这种护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所在。另外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的繁忙,这也决定了护理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时间,一些呼吸内科护理新人通常没有经过培训,只是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在工作中进行学习,这种制度不但增加了老人的工作量,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教学氛围,新人也缺少学习环境,进而造成护理工作形成风险。

3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对策

3.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疗单位应当针对护理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通过聘请知名医师进行讲座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树立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另外医疗单位还应当开设一对一的带新活动,通过老人护理经验的传输,进一步提升新人的护理能力以及风险意识。

3.2建立有效的科室护理制度

第3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2月间入住我院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90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2例,肺癌患者7例,支气管扩张患者41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51~79岁,平均(65.75.6)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体温、呼吸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心理干预: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发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因此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环境干预:为患者提供卫生、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病房的湿度和适宜温度;定期检查患者的床单被罩,并进行消毒,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病情干预: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要对其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病情或者临床症状突然变化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防止意外的发生;对患者的脉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出现脉搏和心率突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并及时调节氧气的流量,使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如果患者需要静脉滴注,要控制滴注的速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气干预: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则要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从而保证气流通畅。在通气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引流痰液,防止发生呼吸道损伤。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呼吸频率以及心率进行观察,护理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表示。其中显效:患者呼吸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呼吸无显著障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占该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4统计学分析:以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有效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P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第4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1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模拟情景,使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1.1建立ICU病床单位,配备相应仪器设备 模拟病房内建立基础病床单位,装备中心氧气管道、中心气源、监护仪、心电图仪、呼吸机,呼吸气囊、气管插管模型、负压吸引装置、心肺复苏模型人等。

1.2理论授课打下情景模拟教学理论基础 由护理带教老师、呼吸机工程师、临床医生等授课,主要内容包括:呼吸机工作原理、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呼吸管路安装、呼吸机基本参数调节、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操作监测技术、语言交流等。

1.3单项操作模拟示教和演练 包括呼吸机管路安装、参数调节、气管内吸痰、翻身扣背、更换气管插管固定带、各种报警的监测及处理等。在实际模拟演练过程中,带教老师还可以人为设置障碍,比如:输出输入管路连接错误、积水盒倒置。

1.4设计模拟教学教案 ①重组教学内容,设计临床模拟工作任务。将基础、专科护理操作与理论知识整合,我们将呼吸机应用管理分为:呼吸管路安装、基本参数调试、常规护理操作、人文关怀、报警监测排除、应急事件处理等6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再结合科室患者情况,设置4~6个不同操作项目。比如:常规护理操作部分可再设置气管内吸痰、更换插管固定带、翻身扣背、口腔护理、拔出气管插管等操作项目;应急事件处理可包含停电、停气、意外脱管、气囊漏气等意外事件处理。这样,就可以根据每部分涉及一项操作,6项操作连贯起来,再结合临床模拟出不同的病历及场景,编写护理工作任务若干个。设计时针对临床护理常见操作环节,完成呼吸机应用系统、完整的工作流程等。②编写护士临床模拟工作手册。列有模拟工作任务、相关的护理理论和技能、分组要求、完成质量等;运用启发式教学。③鼓励护士自行查找资料、分析案例,将临床常见问题融合到演练中,提高护士临床技能运用和综合思维能力。

1.5情景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教师安排模拟演练时间、实验室和用物,组织好师资队伍。将临床模拟工作任务与背景资料提前1周告诉给护士,下发护士临床模拟工作手册,让护士充分预习,进行查找资料、分组、小组讨论和角色分工。一般护士4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医生、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和病人,相互进行角色轮换。

模拟演练实施:①小组模拟演练。每个小组按角色分工进行临床模拟工作任务进行演练,实施呼吸机安装调试、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或配合医生抢救等,并做好护理记录。

要求护生以病人为中心,将理论知识、护患沟通技巧及护理操作融合在一起,力求操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动作紧凑流畅、熟练准确。小组模拟演练时,教师边观察边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找寻护理问题,组织护士共同分析、相互讨论,充分提供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演练过程中,特别强调任务完成质量和准确性。②演练结束后,所有人员共同探讨、点评,指出优缺点。③再次模拟演练。护士在总结第1次演练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点评再次进行演练,同时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分组换角色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所有护理操作。

1.6综合模拟考核 考核由3名教师共同参与,考前教师统一确定评分标准,明确考核程序,选取模拟工作任务。考核以责任护士为主的各项操作。具体过程为:①准备工作:责任护士抽签决定模拟工作任务,准备用物。医生由带教老师任职,模拟病人由事先经过训练的护士担任或护理模型上进行(病人语言由一监考老师代替表达)。②现场考核:责任护士根据模拟的临床情况,完成护理任务,并对监考老师设置的患者病情或描述的模拟情景进行分析判断、作出相应决策,完成相关操作,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对于需要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指挥老师或其她护士协作完成。③成绩汇总:监考老师汇总评分意见,讨论作出最后评价。

2 教学效果评价

2.1呼吸机模拟教学是护士掌握呼吸机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 呼吸机应用实践性很强,很多的应急操作处理事件,在临床工作短时间内可重复操作的可能性很小,因而综合模拟教学成为培养呼吸机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2提高护士应急处理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模拟教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4]。新护士由于临床经验缺乏,所学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当真正到临床参与治疗特别是急救时就显得忙乱无措。通过大量、反复的模拟工作任务训练,护士将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对呼吸机应用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感性的认识。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护士根据病情变化需要,综合分析各种报警原因,安全有效地为病人提供各项护理措施,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能够做出正确、快速的应急处理。

2.3提高技能训练主动性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能够调动护士的好奇心,引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人文关怀部分,护士通过“角色置换”,体会到患者心情、需求,以及与护士进行有效非语言交流的渴望,更激发护士对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的渴求。

2.4提高护士团队协作能力 危重患者的救护讲究的就是快、准、合作精神。呼吸机应用护理过程中,很多操作不可能单靠某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必须依靠团队合作。尤其应对在突发事件时,医护、护护之间默契的配合,能为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时间,确保患者安全。

总之,情景模拟教学作为在ICU护士呼吸机应用培训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护士护理实际操作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情景模拟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护士在仿真的情景中,接触到临床实践护理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模拟解决、处理各种问题,并反复练习,有效提高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抢救能力,减少了呼吸机应用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59~713.

[2]梁晓婷,杨国忠.我国呼吸机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1):30.

第5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摘 要:目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内科收治的110例重症呼吸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应急护理干预。结果: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氧分压明显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心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干预组护理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心率升高/降低得更加明显(P<0.05)。结论:正确的护理与抢救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病情加重,提高病患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呼吸内科重症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疾病,患者的病程一般都比较长,病情恶化速度快且容易发作从而导致患者情绪烦躁、精神紧张、意志消沉,令患者在短时间内进入危险状态,严重可致死[1-2]。因此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正确合理的护理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控制情绪,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月呼吸内科重症患者110例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10例患者,男65例,女45例,年龄17~85岁,平均(46.2±2.1)岁。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110例重症患者基础疾病为:5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2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2例肺癌患者,23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支气管扩张。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仅实施常规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记录在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人员针对性进行的应急干预护理,同时详细记录其护理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4.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记录显示对照组出现19例呼吸不畅患者,9例呼吸急促患者;干预组出现21例呼吸不畅患者,9例呼吸急促患者,两组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对照组)与常规护理加应急干预护理(干预组)后,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氧分压明显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心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干预组护理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心率升高/降低得更加明显(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干预前后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项目干预组对照组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pH值 7.21±0.28 7.32±0.31 7.25±0.36 7.35±0.31 氧分压(mm Hg) 51.3±4.3 95.6±8.71①② 51.2±3.8 69.6±3.2① 二氧化碳分压(mm Hg) 81.5±2.7 56.21±6.12①② 82.3±2.1 71.15±3.5① 呼吸频率(次/min) 28.9±1.5 20.2±2.8①② 27.9±3.1 22.1±3.8① 心率(次/min) 106.2±8.2 88.6±9.02①② 104.5±5.8 97.1±4.5①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②P<0.05;1 mm Hg=0.1333 kPa 3 讨论     由此可见,干预组实施各项应急护理干预后,效果更加显着,经体会归纳干预组护理方法如下。 3.1  加强病情的监测护理:鉴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快且时间短,因此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及时观察对病情的判断非常重要,且对患者的呼吸、意识及输液观察都有重大意义[3-5]。进行护理治疗时:①对于重症患者先兆症状的观察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对病情的判断,对患者的呼吸深度、节奏、脉搏、痰量、心律等各项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指标进行观察。②对患者有无并发症及诱发因素进行观察并记录,为预防哮喘患者午夜发作或病情加重带来的危险,应加强后半夜的巡视护理。③若重症患者有缺氧症状出现时应给予及时吸氧,确保患者吸氧安全、操作规范,并对吸氧效果进行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氧流量进行及时调整,与此同时还应对患者的血气做好监测。 3.2  用药干预护理:对重症患者进行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血药浓度、用药浓度及药物使用剂量[6-7]。严格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密切观察注射液的速度和用药后患者的具体反映。由于受体兴奋剂类药物具有抑制性介质,可加强气道黏膜的清除能力,所以使用适量的吸入气雾剂,可同时加强患者心律等指标检测。临床常用的药物就是糖皮质激素,在其发挥抗炎、抗过敏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的同一时间,也让其得到及时的关注[8]。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并分别用特效药物和一般药物输入,这样可保证使用的药物安全、及时地输入到患者体内。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保证速度缓慢,在对患者行静脉注射用药时应提早对患者的用药历史进行了解。 3.3  通气护理干预:对于呼吸内科患者的急救和治疗的重要原因是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9]。关于通气的护理,应按照下述要求严格进行:①对呼吸道存在的异物应及时清除,保持患者的气道顺畅,确保及时合理吸氧、吸痰;②严密观察救治中使用仪器的各项参数变化及功能预警,并注意同步效果是否保持良好,要及时排除异常情况出现的因素;③定期检查动脉血气,调

第6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中途分类号:R472.3

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被称作为护理风险,其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在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这种风险,因为,呼吸系统的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首位,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年龄大,病情危急变化快,使用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重,所以,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性高。因而,强化风险意识,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呼吸内科护理管理需要探索已经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2例研究对象都是本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干预组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6.3岁;其中肺癌患者2,支气管扩张患者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22例。对照组病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7.2岁,其中肺癌患者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1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17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种及病情严重程度经显著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包括常规护理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进行24 h不间断观察并对出现突发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进行呼吸机吸氧等应急护理干预,其主要措施包括:①病情动态观察:24 h不间断观察患者的感觉状态注重呼吸、心率、血压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对病例的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重点监测作为快速诊断病例病情的参考依据,观察患者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症状以及咳痰痰液的性质,详细观察记录哮病例者是否合并并发症及是否存在诱发因素,强化后半夜的巡护,防止哮喘午夜发作;患者出现发绀等缺氧症状时予以及时吸氧并做好心电监护和血气监测,随时根据患者的检测指标及呼吸困难的症状严重度及时调节给氧流量,②通气措施:为确保呼吸内科的重症病例呼吸道通畅,要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促使痰液的顺利排出,经常清洁患者的口腔预付病例感染,对于无法自主呼吸及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特别关注意呼吸机上的各项参数变化并对出现预警时予以及时处理。③药物治疗的干预:根据病例的年龄、体重及病情严重程度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来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同时要关注药物的毒副作用,重视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用药的安全、及时及准确,一般药物和特效药物分开输入,在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以及药物过敏史的前提下方可静脉用药,用药的同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速度,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是否存在不良反应,④确保环境洁净:洁净的环境可以减少患者的感染机会,同样给患者带来舒适的心情利于患者配合治疗,为确保患者病房空气流通、3次/d定时通风换气,控制室温在22℃左右,湿度52%~62%,采用湿式清扫方式来避免灰尘扬起,为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予以消毒且不宜使用刺激性消毒剂。⑤护理的作息安排。实行弹性排班制,夜间采双人值班,假期、周末增加早晚帮班,较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人为或自然突然事件,制订相应应急措施,同时进行模拟演练,做到万无一失。

1.3临床观察 指标观察两组病例在护理干预前后病情及体征的恢复情况,同时对病例的治愈率、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各组计量资料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愈率、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对比情况,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风险管理在医疗护理中的价值和地位日益显著,这种管理方式要求管理者经常预见评估潜在和现有的风险因素,有效的规避此类因素对患者造成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呼吸内科患者中大多为慢性疾病患者,其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进而护理风险随之增大,同时住院患者中因为受疾病的控制,自我护理能力比较低下。这就使护理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其治疗措施、疾病及基础生活等给予充分的护理,对于其潜在的危险因素的预防也是需要重点干预的方面,以尽量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改善住院患者的综合护理质量,达到尽快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而要实现全面改善这些方面的目的,护理质量的提高是必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护理管理模式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护理措施管理,从而达到对潜在护理风险有效预防的目的,最终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前提,达到全面改善护理质量的目的旧并在此过程中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务人员的重视。

护理风险管理较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更具优势,体现在本模式进一步缩短了住院时间及提高了护理质量等方面,另外临床护理不良情况发生率也进一步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患的综合生存质量也得到更大幅度的改善。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对患者的综合护理质量。

4结论

密切留意和观察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病情加重、延误及死亡。

参考文献:

[1]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68.

[2]张淑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89-2191.

[3]李利群.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2):1440-1442.

[4]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33(5):906-908.

[5]杨晓容.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56-58.

[6]刘岚云.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1514-1516.

[7]赵天霞.呼吸内科微量泵的风险管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0,21(23):137-139.

第7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呼吸及相关性肺炎;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为院内感染高危疾患之一。因为病室内的病人来源复杂,所携带的病种不同,科室不同,感染的细菌和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EICU感染独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难控制性。有报道称[1]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几率较其他病因要高5~20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为典型的获得性肺炎,多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的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VAP发生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影响,会延长机械通气的时间,同时造成病人对呼吸机的依赖,严重的会导致机械通气的失败,甚至是死亡。据统计[2]VAP的发病率在7%~65%之间,病死率高达50%,为颅脑外伤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讨论重型颅脑外伤后VAP发病的因素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VAP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探讨了我院近年来颅脑科重型颅脑外伤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其多发因素及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0年9月在我院颅脑科重型颅脑外伤后使用48h以上呼吸机患者19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87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见肺部存在新发的货进行润灶,并经血常规检查和吸出物培养检查确诊为呼吸及相关性患者为感染组,其中男性68例,女性19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年龄(72.1±5.9)岁。余105例为出现上述症状患者为未感染组,其中男性82例,女性23例,年龄在39~69岁,平均年龄为(65.4±3.8)岁。

1.2方法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情况、、呼吸机连接的方式,同期的时间,雾化吸入,吸痰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其高危因素,并总结出现VAP的常见原因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

2 结果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临床资料与治疗情况比较见表1,由此可见,年龄、3年吸烟史比率,通气时间、雾化吸入等因素为VAP发生的高危因素,另外感染组中才有仰卧位患者占87.4%(76/87),较未感染组67.6%(71/10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理措施

3.1综合管理

加强颅脑科的综合管理,环境管理要做到实处,探视人员的时间和次数需限制,在进出颅脑科时须换鞋并戴帽子和口罩。在病房内定期给予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和湿润,每天进行一次紫外线的照射消毒,并进行地面、病床、墙壁的含氯消毒液消毒。室温控制为25℃左右,湿度控制为50%~60%,并控制室的空气菌落

3.2护理

病人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的取半卧位,床头抬高45°左右。这个能够使食物自然的通过幽门并进入小肠,以减少胃内容物的潴留,有效的减少了反流和误吸,降低胃内的细菌逆向定植和VAP的发生,并能够减轻心肺的负担。

3.3吸痰护理

适时的吸痰能够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确保机械通气的效果。目前EICU多采用一吸、二打、三吸三步排痰的方法法,但是餐后30min内不可吸痰[4]。

3.4管路护理

加强呼吸机管路管理,细菌的寄居部位主要为呼吸机的管路,所以相关的研究报道,如果7d换1次管路,能够有效降低VAP发生率。而且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严格的消毒制度能够防止细菌导致的VAP关键。

3.5口腔护理

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清洗液的选择可可根据口腔内pH值选用2%碳酸氢钠、2%~3%硼酸、1%~3%的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等,正规的口腔护理能够防止口腔病原菌的逆流导致呼吸道的感染等情况发生[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重型颅脑外伤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较多,包括患者的年龄、吸烟情况、、呼吸机连接的方式,同期的时间,雾化吸入,吸痰情况等多种因素,因此强化颅脑科综合管理,加强预防工作,严格的无菌消毒管理,以及半卧位的保持,呼吸机的定期消毒等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呼吸机使用带来的VAP发生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马芳,朱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22):75-76.

[2]李小珍,胡正路,苏建,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5(6):503-504.

[3]毛翠秧.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8,8(8):581―582.

第8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

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的恶化, 此病发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在给患者进行积极治疗之外, 应该加强护理干预[1]。为进一步探讨呼吸内科护理对重症患者的影响, 对本院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0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比较好的护理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10月本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120例, 男66例, 女54例;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60.7±5.4)岁;支气管炎45例, 慢性支气管哮喘43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 肺癌4例, 其他 8例。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经肺部X射线与CT证实。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内科护理。保持患者病房适宜温湿度、干净卫生及通风良好, 防止有害气体与粉尘的吸入;叮嘱患者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对患者做好保暖措施, 预防感冒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的呼吸、脉搏与心率等生命体征给予密切监测;注意夜间病房巡视;注意患者呼吸状态的观察, 如果患者发生缺氧等症状需要向医生汇报并协助医生采取妥善措施给予处理[2]。

1. 2.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因为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心理上很难受, 常常出现焦虑及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 加上患者对自己疾病转归与预后不是很了解, 进而缺乏治疗的信心及决心, 在治疗上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多关心、多鼓励, 积极与其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 从而配合医生积极治疗。② 机械通气护理: 对于危重患者可运用机械通气护理, 注意观测呼吸机能否正常运行, 使患者能够获得足量的氧气, 保证患者通气顺畅。在患者床边可根据临床条件放置简易呼吸装置、吸氧装置与吸痰装置等备用。③环境与休息护理: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空气污染情况的监测, 也可对病房采取消毒措施。要降低家属的探视次数, 以保证患者足够休息。患者处于恢复期时, 可指导其适当下床进行活动, 但是危重患者一定要让其卧床休息。④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 导致其身体抵抗力比较弱。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饮食指导, 叮嘱患者多饮水, 尽量少食多餐, 必要时可以运用静脉方式给患者补充高热量与高蛋白等, 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促进其体力的恢复。⑤药物护理:综合考虑患者的重症情况, 科学制订给药方案, 正确使用药物, 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3]。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病情显著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病情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 病情加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3%(59/60), 对照组为86.7% (52/6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灶大部分位于气管(支气管)、肺部等部位, 病情较轻者的临床表现为咳嗽、烦躁不安与胸痛等, 而病情较重者则常常呼吸较困难, 甚至出现呼吸衰竭[4]。国内呼吸系统重症患者随着大气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发病率逐渐上升, 病死率逐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老年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往往由于身体体质比较差, 在临床上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怀及护理[5, 6]。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当前护理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护理、环境与休息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护理。研究显示,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P

综上所述, 对呼内科重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应用价值比较大, 在提高临床效果及提升护理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9):122-123.

[2] 车晓杰, 李春梅, 刘红梅. 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及质量管理.吉林医学, 2010, 31(26):4615.

[3] 孔彬, 冯琼.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8):334-335.

[4] 朱云霞.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11):1705-1707.

[5] 冯海燕.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4(4): 308-309.

第9篇:呼吸内科常见护理范文

[摘要]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肺性脑病的预见性护理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必须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采取超前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咳嗽、血压、呼吸、心率、体温、腹胀、呕吐、皮肤黏膜及意识的改变,注意预防性护理,注意吸氧、用药,减少CO2潴留,早期预防肺性脑病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预见性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部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及肺动脉高压,继而出现右心室肥厚,最后导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使患者产生恐惧、疑惑、烦恼、渴求等种种心理反应,预见性护理在抢救急、危、重患者过程中的应用正愈来愈受到重视,肺性脑病是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为了提高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肺性脑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06~2008年,我科对4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尽早地发现肺性脑病的早期症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

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变化较快,严重者可很快出现颅内高压、脑疝,威协患者的生命,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具有超前的护理及早发现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把护理工作做到症状出现前,才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保证治疗措施及时进行。

2密切观察病情

2.1呼吸与咳嗽

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快而浅表的呼吸揭示肺部病情的严重,突然加重的端坐位呼吸应想到并发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的可能;节律不规则的呼吸加上意识改变是肺性脑病和呼吸衰竭的重要指征;深长呼吸意味着酸中毒的发生,改善通气后慢而浅表的呼吸可能是碱中毒的表现,咳痰的量和性质即反映病变的程度,也反映治疗的效果,痰由黏少变稀变多,由黄变白提示感染好转,反之说明感染加重,或呼吸道阻塞可加重病情。

2.2血压(BP)、呼吸与心率

BP升高可见于低氧酸中毒,肺性脑病合并高BP的情况,BP轻度升高,脉压变小是早期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表现之一。血压降低可能是为心功能严重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和血量不足,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心率较快,达120次/min,过快时除其他因素影响外,说明感染加重,心功能向衰竭方向转化,加重肺性脑病的早期出现,由于心肌受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影响可引起心律失常。

2.3意识的改变是观察的重点

肺性脑病的主要诱因是呼吸道感染和心力衰竭,肺性脑病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大致有两大类,一类以抑郁为主,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另一类以烦躁为主,语言增加,精神欣快、狂叫呐喊、躁动不安、昏迷。前一类较安静,治疗效果较好;后一类患者由兴奋转入抑制时很快死亡。有的患者常常在夜间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性格及行为改变,意识障碍,若出现烦躁、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失眠、嗜睡、高度呼吸困难、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等症状时,应想到有发生肺性脑病的可能,所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非常重要。

2.4体温

体温骤降是肺性脑病的早期表现,体温的变化可反应患者肺部感染的程度,体温越高,表明感染愈重,但有的年老体弱者即使感染重体温也不高,所以在观察肺性脑病的早期症状时,体温骤降也是参考条件之一。

2.5腹胀、呕吐

肺源性心脏患者由于胃肠道淤血、低氧,血内CO2张力增大,黏膜糜烂、渗血,所以出现食欲不振、上腹胞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如果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胃肠系统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腹胀,则更为严重,其呕吐物常是咖啡样,并伴有柏油样便。

2.6皮肤黏膜

除发绀外,要注意温度、湿度和出血倾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出汗较多,如果末梢冷,皮肤呈花纹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脉细数,注意休克,注射针眼处流血不止,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和瘀斑,要注意考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一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3预见性判断病情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病及护理过程中,及早发现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咳嗽、血压、心率、呕吐与腹胀、体温、皮肤黏膜等,注意观察病情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地采取应急措施,使肺性脑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得到控制,使肺性脑病消失在萌芽之中,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减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2-3]。

4注意预防性护理

心功代偿良好、肺功能部分代偿者,可嘱患者卧床休息,可做轻微活动。若患者处于心肺失代偿期,表现为明显发绀、呼吸困难加重等,应绝对卧床休息。饮食也应注意,水肿明显者限制钠盐的摄入量,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患者表现为频咳,痰量增多,呈脓性,同时伴全身中毒症状者,如发热、乏力、精神不振,提示有严重的感染,可加重心肺负担,诱发心力衰竭,故应加大抗感染力度,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低流量湿化吸氧,以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不能高流量间断给氧,以免加重低氧症状,加重肺性脑病的早期发生,还应注意肺源性心脏患者因呼吸衰竭引起脑组织低氧,pH值下降而表现烦躁不安时,应慎用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加重肺性脑病,注意预防性护理提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应有超前的进行预防性护理的观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5]。

预见性地判断病情,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在抢救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采取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通过以上观察及护理,充分说明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肺性脑病起到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6]。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38.

[2]于海霞,王丽娟,王淑红.预见性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9):859-860.

[3]仲文娟,刘霞娟,闵群惠.肺源性心脏病的预见性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92-93.

[4]殷俊.肺性脑病的护理体会[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