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第1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51—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激发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从而使认识得以升华。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堂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得到了一些收获。但是近来我发现了一些超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案例一:

《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觉得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我认为她是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人。

2、我反倒觉得她是个佷有人情味,而且极富同情心的人。大家想一想,王母娘娘为什么要选择牛郎下地干活的时候去抓织女呢?

就是因为她不想让牛郎织女因分离而伤心难过。李商隐不是在诗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吗?每年七月初七,王娘娘还允许两人鹊桥相会,以解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以上两点不正说明王娘娘有人情味和富有同情心吗?

3、我觉得王娘娘是一个深明大义、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人。织女私自下嫁到凡间,违反了天条。虽然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可是王母娘娘并没有网开一面,这不正是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典范吗?……

案例二:

《秦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秦兵马俑规范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觉得应该感谢谁?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因为秦兵马俑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发现和发掘秦兵马俑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偶然发现和精心发掘,那么我们将永远欣赏不到就庞大的地下军团。

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秦始皇,假如他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这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我觉得叫秦始皇兵马俑更合适。

案例三:

《守株待兔》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你收获了哪些道理?

生:1、我明白了要热爱劳动,不能养成不劳而获的环习惯。

2、我们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我觉得那个守株待兔的人是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虽然最终一无所获,但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老师不是告诫我们要多讲付出,少图回报的吗?奋斗的过程比取得成绩更重要。我崇拜这个守株待兔的农人。

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真是不胜枚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关专家指出: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教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学生表达“独特感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不能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恰当的引导。

上面三个教学案例中,我们能仅仅欣赏“独特的感受”,而忽视其中的价值导向吗?显然不能。尽管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不同的面目,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庐山,而不是其它山。一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永远不会是唐吉诃德。

第2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1.看动画学成语

动画视频声音画并茂,能为幼儿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寓成语教学于情趣之中,激发幼儿学成语的兴趣。如教成语“守株待兔”时,我播放成语动画,动画中那懒惰的农夫形象及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他们看得十分专注,看后不但理解了成语的意思,知道了这个成语的典故,而且对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是过目不忘了。瞧,第二天,还有小朋友对老师提出了请求:“老师,我们还想看《守株待兔》。”

2.听故事学成语

不少成语都包含着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如自作聪明的“画蛇添足”,不知变通、不肯努力的“守株待兔”,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自己欺骗自己的“掩耳盗铃”等等。我们为这些成语故事设计相关的教学流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在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然悟出其中的道理。为了增强幼儿听故事学成语的情趣,我们还辅之以音乐表演等游戏形式,既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使听故事学成语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有些成语如“水滴石穿”“雨后春笋”等,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具体感受;又如“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等成语,则在欣赏有关革命志士战斗场景录像的基础上,让孩子说。如此教学,教师轻松自如,幼儿感觉浅显易懂,有事半功倍之效。

3.看图画配成语

中国语言文化一直追求“诗、音、画”一体的艺术境界,很多成语就是这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文字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如“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横眉竖眼”等。由此,我们设计了画图猜成语的活动,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孩子和老师一起边画边说,或者边说边画:眉眼弯弯,嘴角上扬,很高兴的样子,是“眉开眼笑”;眉毛紧皱,嘴角下弯,一副愁苦相,是“愁眉苦脸”;眉毛竖起来,眼睛瞪起来,是“横眉竖眼”。这样一组图画,情趣横生,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在比较中学会了这组成语。

4.看表演猜成语

有的成语故事情节丰富,于是在课堂上我就请爱好表演的幼儿将故事表演出来,请大家猜成语、说意思。如教“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我让两名幼儿进行了表演。只见一幼儿弯着腰走路,说话尖声尖气,另一幼儿昂首挺胸,大摇大摆。下面的孩子很快就猜出他们演的是狐狸和老虎。接着“狐狸”带“老虎”来到了森林,小动物们都吓跑了,当“老虎”恭恭敬敬地拜“狐狸”为大王时,下面笑声、掌声不断,大家也都猜出了他们表演的是“狐假虎威”;又如教成语“画蛇添足”,我先让一个小朋友上台来画一条蛇,之后再请他在蛇的身体两边添画四条腿。下面的小朋友看了都叫了起来。错了,蛇是没有脚的。这时我就出示成语“画蛇添足”并告诉这个成语所代表的寓意。幼儿在直观中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成语。

5.大自然中找成语

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带孩子到户外感觉季节的变化。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感受学习成语。如在“阳春三月”带着幼儿外出踏青,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大自然,感受阳光的温暖、弥漫的花香、婀娜的柳枝、飞舞的蝴蝶,从而告诉他们这样的天气就是“春光明媚”。暖洋洋的阳光下,花朵竞相开放就是“春暖花开”,整个公园处处都是春天的景色、处处充满春天的气息就可以说是“春色满园”“春意盎然”。“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这时让幼儿拿着冰棍儿,体验着片刻的凉爽,他们自然要“望穿秋水”了。

6.随时随地说成语

成语教学可以是随时随地的。随机教育使得成语出现在具体的、生活化的语境中,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其含义,并为幼儿正确运用成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如某某小朋友在做练习时非常认真,这时教师可以表扬那位小朋友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写字,榜样的行为可以令幼儿轻松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体育运动之后幼儿满身是汗,这时教师可以说:“你真是汗流浃背呀!”于是幼儿很自然地学到了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今天天气非常好,老师可以说:“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到户外去散步吧。”让幼儿知道阳光明媚就是天气非常好的意思。生活中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成语教育意识,都可以发现和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我们就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开展随机的成语教学,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成语词汇量。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成语接龙、成语抢答等游戏,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间,边玩边积累成语。有一些由数字构成的成语,如“一呜惊人”“二话不说”“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六月飞雪”“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二虎”“十全十美”……孩子们拿着卡片找一找说一说,别有一番趣味。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相关的游戏规则,自由轻松地体会着玩游戏学成语的快乐。

第3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物名称,组成成语:

九()一毛 叶公好()

如()得水 ()急跳墙

亡()补牢 守株待()

如()添翼 ()毛蒜皮

这道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其中只有“亡羊补牢”学生学过,“叶公好龙”和“守株待兔”这两则寓言笔者给学生讲过,有个别学生能做出,其他五条只有阅读范围广的学生能填出一二,大多数学生是一片空白。有没有实用而便捷的方法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掌握常用成语呢?笔者茫然地翻阅着试卷,突然一位叫丁丁的学生的试卷吸引了笔者,她的成语答题情况是这样的:

九(牛)一毛 叶公好(龙) 如(鱼)得水 (鸡)急跳墙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如(马)添翼 (狗)毛蒜皮

她做的这道题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空白,八条成语都填了;二是正确率较高,八个对了五个。她是怎么做到的呢?笔者找到这个的小姑娘问:“这次考试你做得很出色,尤其是成语题你都填了,没学过的五个成语你是怎么做出来的?能告诉老师吗?”丁丁愉快地答应了。

“‘九牛一毛’这个成语我以前见过,所以会,其他四个是我猜的。”丁丁试探地望了望笔者,笔者微笑着示意。她继续说:“‘如()得水’,我想,鱼生活在水中,得到水不就快乐了吗?所以我填‘如鱼得水’。‘如()添翼’,添翼,说明这个动物肯定没有翅膀,我在童话书里读到过飞马,所以我填‘如马添翼’。填‘鸡急跳墙’是因为我回老家时爷爷给我杀鸡,一追,它就飞到墙头上了。填‘狗毛蒜皮’是因为我觉得蒜皮很轻,狗毛也很轻,所以就填了。谁知道马该是虎,鸡和狗正好填反了。”说到这里,丁丁不好意思地笑了。笔者却感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表面上看,她的成语是填错了几个,可这错误却启示笔者得到一个正确的思维,那就是:在生活中多积累,从积累中找规律,利用规律巧推理。用“积累+规律+推理”的方法来教学生记成语不失为一有效方法。在兴奋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搜集10~15条和动物有关的成语,并大致了解其意。

两天后,笔者在班里举行了一个“动物成语串串烧”活动,过程如下:

一、交流积累

四人小组交流各自搜集的成语,并做到互通有无。

二、寻找规律

教师提醒大家:找一找你们搜集的成语有没有规律。比如:看哪些动物在成语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看哪些动物喜欢在一块儿;把有同一种动物的成语放在一起,看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分小组研究。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确以下规律:

第一,十二生肖在动物成语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每个生肖我们记两个,就能记二十四个成语呢!

第二,有些动物喜欢在成语中一块儿出现。比如龙和虎,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潭虎穴、龙争虎斗、虎踞龙盘、降龙伏虎等。但这不是绝对的,也有龙飞凤舞、龙马精神,我们要灵活掌握。

第三,很多动物在成语中显示了自己的特性。如:鼠目寸光、鸡飞蛋打、鹦鹉学舌、脱缰之马等。

三、学习推理

教师启发大家:有些成语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根据动物的生活环境、习性特点、我们的经验,有时候也能“猜”出来。然后分类做练习。

第一,根据生活环境:放( )归山打草惊( ) 海阔凭( )跃,天高任( )飞。

有的学生很快“猜”出了,他们解释说:虎是山林之王;蛇生活在草丛里,人们到山里旅游总拿一根棍子,走到草茂盛的地方喜欢敲一敲;鱼生活在水中,鸟飞翔在天空。所以依次应填:虎、蛇、鱼、鸟。当笔者往黑板上写时,学生们激动得脸都红了。

第二,根据动物特点:胆小如()气喘如

()比猫画() ()心狗肺。

做这组题时,学生经历了一番思考。比如()心狗肺,很多学生不知道,于是笔者告诉学生应是“狼心狗肺”,“狼”在汉族文化里是狠毒、凶恶的象征,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吞虎咽。

第三,根据生活经验:井底之()

()()点水单枪匹() ()仗人势。

这道题学生填得比较顺利。因为他们学过《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自然就想到了“井底之蛙”;而“蜻蜓点水”这种现象他们听说过或见过;“狗仗人势”他们见得太多了;至于“单枪匹马”, 学生知道以匹作量词的动物大概只有马,况且用于战斗的动物以马居多。笔者顺势告诉大家这样的成语还有千军万马、马到成功、犬马之劳、人困马乏。

第4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孔丘《礼记・学记》

当我在语文书上圈点勾画时,我胸有成竹地对自己说,我准备充分了;当我看完网络、教参写下自己的教案时,我胸有成竹地对自己说,我准备充分了。但是,当我教学进入正题时,我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

我还没有准备好什么呢?那就是广大的听众,我可爱的学生。备课重要的一个内容还有学生,而不光光是你的课文。我依次回想了我以前的公开课:我发现我犯了一个同样的重大毛病,那就是为了在公开课上秀出自己的特色,完全不把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事后暗中埋怨:学生太紧张、学生不配合,或者是学生没有能力。结果,越是想与平时上课不同,在公开课上秀一秀;讲课的清晰度越是不如平时上课,学生接受知识的量越是不如平时上课所得。就拿这堂失败的公开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谈谈自己的失与得。

一、“老师备课”与“学生预习”

老师备课尤其是备公开课怕自己对课本的把握不够准确,就从网络、教参上对此课的分析找了个遍,铺天盖地的资料要想把他自己消化。我想,只要知识点不冲突,任何一个老师都能做到,而且,自我感觉到对于这篇文章的研读非我莫属。学生预习:就算是最认真的学生也是将课文看一遍,查几个生字词。看一下练习册。这样就算师生双方原本对陌生课文理解相差无几的水平,此刻也成天上地下了。比如,当我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一课时约20分钟后上抛出问题:(答者)我从物质基础角度研究,我发现,花呈某种颜色的原因。(评者)我觉得某某的回答有(条理、零乱、准确、真实……)因为他在介绍时运用了某种顺序、方法。学生讨论了5分钟后,我问有结果了吗,反应很小。顿时,我发现,我的问题可能过于难。那就引导吧,越是如此,越是“赶鸭子上架”,越是东拉西扯,越是让不懂课文内容的学生和听课老师觉得课堂知识内容的零散。

教与学不是单方面的事。因而,我们一方面把自己当成学生,勤做题。在接触课文前做一份到两份课文同步的习题。了解每一种题型需要花费的脑力来衡量知识点的难易指数。另一方面,也要精选学生的预习题来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文内容学生是否熟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学生是否还记得;与教学内容有关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生是否掌握。

二、“避重就轻”与“化难为易”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虽然有条不紊地从不同角度介绍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但是,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生物、物理、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于课文的深度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本着不把语文课上成生物、物理、化学课的原则,打算避重就轻。比如:上课伊始,我为了带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何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我预想学生通过预习应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如今粗略地看一遍课文,抓住课文每一部分的反复句,应该回答。不料,这时我就是没有看见有哪位学生举手,甚至看一看我。我发现成绩好的同学,多是困扰在酸、碱、光谱之类专业术语里而不能自拔。他们的那种情景就像我们看到陌生的热带水果,明知道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总可以吃,但就是不好意思尝试一样。我感到失望的同时,开始引导他们从课文的内容与结构角度去考虑。虽然,最终学生答出来了,但是,不但没有节约时间,反而带着学生绕了一大圈后还是让听课者听的云里雾里的。

与其避重就轻不如化难为易。如果我想预先给学生讲一讲相关的术语,想扫清生字障碍一样扫清术语障碍的话,就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了。

三、“守株待兔”与“随机应变”

在备课之际,许多人与我一样,将上课的每一环节的问题与答案预设好了。但是,就算是把每一个环节的过渡句都预设好了,就算准备好了吗?事实证明,不是,那种做法与“守株待兔”没有区别。通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我越发觉得学生与教者的思考思路不一定一致,答案也肯定不一致。这时,该怎么办?是诱导学生跟你走,还是你跟着学生走?我想,如果我一味地要求学生顺从教者的话,那也许徒劳而返,也就是学生能力、方法什么都没有学到;也许挫伤学生主动思考,多向思维的能力,也就是学生自卑地认为自己总是出错,自己没有能力靠自己的能力解答问题了。

所以,虽然我不能完成这一堂课的教学任务,那就给学生点自信,给学生点兴趣,给学生解题的能力与方法吧。既然,学生不懂酸性与碱性,那我就在教学僵局时,把原本备用的酸碱实验做起来,虽然浪费了时间,但学生思维活了就行。既然,学生给出了答案,那我就要随机应变地做最全面的评价:是对,是错,是片面,还是不够深入;思路是正,是反,还是不到位。当然,肯定的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分寸。不然,会导致学生瞎答题,走偏锋。

第5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时代变了,对优秀的定义也变了。果实成熟的标志不是颜色美丽,而是味道甘甜;孩子成熟的标志不是年龄长大,而是思想成熟和个性独立。新东方存在的目的正是要帮助中国独立优秀的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他们便可以大放异彩。国家的未来需要独立、坚韧、有创造力的人才,而独立人格的塑造是从小开始的,到孩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申请世界名校,这一人格塑造就基本完成了。我们的梦想自己做主,我们的未来自己承担。我们希望学员有担当,有责任感,从为自己负责、为自己规划未来开始。我们常说,不能因为有黑暗,就不去追求光明。在黑暗中点起蜡烛,照亮前进的路。点亮蜡烛,指明方向,是老师的责任;路就在脚下,能走多远,由自己主宰。

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去美国,去更多西方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现代世界的融合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这个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也不仅仅是文化、生活的融合。拿宽带上网速度来说,其实在中国不比在美国慢多少;其他一些迎着风头赶潮流的事情,中国的速度比美国快很多。为什么我们还要到美国去留学?因为我们未来面对的是一个在知识、文化、思想和视野方面真正交融和交锋的世界,从这一点来讲,在中国上大学或者说纯粹在中国学习,恐怕没办法深度参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人去留学现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觉得留学是镀金。但现在是镀金,以后就是镀银,镀银以后是镀铅,因为大家知道纯粹因为面子留学已经没有意义了。第二个方面,很多人认为留学以后未来的就业会更加有竞争力,这是一个事实。但也要看到,现在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工资迅速下降。即使是从一个比较不错的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回来要找一份薪酬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容易。

我们的学生未来到底应该以什么状态去留学?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回归,这个回归就是回归到当初鲁迅、胡适他们那个年代,大家带着理想去留学,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负责任,而且感觉到肩负着祖国的重任。尽管中国现在有点钱,中国老百姓有点钱,但是面向世界,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体制依然落后,中国的贫富差距依然严重,而改变这一切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在国内发展的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还需要更有创新思想的人,这些人一定是对于中西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体制、社会体制非常了解的人,而这些了解一定是要通过留学来完成的。所以,这是一个世界交融的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对于如何让年青一代带着理想去留学的不可避免的思考。

一个人有偶然之运,有必然之运。用两块钱买中了100万,这是偶然之运,但偶然之运不可持久。农夫侥幸得到一只兔子,认为兔子会再来,于是守株待兔,结果等到地老天荒第二只兔子也没出现。必然之运是通过持久的努力获得更多机会。如果农夫磨刀擦枪努力去打猎,一辈子至少能打几百只兔子。努力创造必然之运比被动等待偶然之运更加靠谱。

第6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兴趣;积累运用;提高水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传承了中华5000年以来的悠久文明,而成语则是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是中国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它在写作和说话中所起的一语中的和画龙点睛作用,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更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字文化心悦诚服,所以教授学生学习成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学生积累运用成语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很大好处。

新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提高学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是学生通往知识殿堂、走向科学巅峰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根基。特别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以积累和运用汉语成语为抓手,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他们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来,让他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显得尤其重要。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有孕育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儒家民本理念;以孝治天下的完善道德伦理体系;以善为本的睿智宗教思想;称之为世界瑰宝的辉煌文学艺术成就;散文、诗、赋、词、曲、戏剧等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包罗万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无一不在滋润着历代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中融合而成了一个56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伊甸园,也结晶了汉语的精华,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现代的书,能与同时代人做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而成语则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结晶。

一、成语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汉语成语富有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其构词方法灵活多样,词汇丰富,能够反映纷繁的社会现象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巨大的文化,它们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通常四个字就可以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跟习用语、谚语相近,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明快的节奏感,这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发他们巨大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处处留心,拓宽学习语言渠道

一般的成语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经据典而来的,或者是历史事实,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讲解成语都会涉及到一些故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了解,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又会自然而然地锻炼到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他们需要在脑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区分,然后理解,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给予与消化相结合的产物,而激发想象力则是对学生思维附带的一种益处,所以这种一举两得的行为一定要在教学中推广。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经常使用,并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结构比较稳固的短语。它结构紧密,文字简练,是汉语言中的精品,在汉语言的写作和交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是学习语言、积累成语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有丰富的积累呢?我以为可依据成语的特点,进行归纳学习和积累。

(一)从课内语境中学习积累成语。小学十二册课本中的现代文,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标本,每篇课文都有运用得体的成语,老师只要注意引导,让学生留心积累,常读常记就能掌握,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课文语境中出现的成语就是运用成语的示范,在练习中模仿课文进行成语运用积累,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古诗文中学习成语。如学习《论学六则》,中的“温故知新”;《游山西村》中的“柳暗花明”;《木兰辞》中的“扑朔迷离”;《卖油翁》中的“熟能生巧”;《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晏子两则》中的“挥汗成雨”;《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卖柑者言》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等,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就可以记住其中运用精当的成语。

(三)从讲成语故事中学习积累成语。在成语中有好多属于寓言、历史故事题目,让学生了解了这些故事,就可记住这些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班门弄斧”、“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悬梁刺股”、“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讳疾忌医”、“毛遂自荐”、“叶公好龙”、“黔驴技穷”、“指鹿为马”、“负荆请罪”、“望梅止渴”、“闻鸡起舞”、“卧薪尝胆”、等,由于这些成语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记忆就会自然根深蒂固。

(四)根据小学生普遍喜欢动物的特点,运用动物接龙的方式学习成语,是一种不错的积累成语的好方法。如:“贼眉鼠眼、抱头鼠窜、过街老鼠、对牛弹琴、九牛一毛、汗牛充栋、虎背熊腰、虎头虎脑、虎头蛇、守株待兔、兔死狗烹、动如脱兔、马到成功一马当先、老马识途、鸡鸣狗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学生在接龙游戏中即记住了成语,又增添了学习的乐趣,老师又何乐不为呢?

(五)读名著,积累成语,即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几大的丰富了学生语言,这不失为一举多得。如读《三国演义》,积累“三顾茅庐、乐不思蜀、万事俱备、只见东风、望梅止渴、、赔了夫人又折兵、身在曹营心在汉。”读《水浒传》,积累“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林冲上梁山――。”读《西游记》:倒打一耙、白骨精给唐僧送饭――虚情假意”等。

第7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师的“教”睿智等候智慧引领深层品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又是语文测试与评价的重头戏,可语文测试与评价的结果却宣告了无奈的事实――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虽说测试与评价不能完全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这种令人尴尬的阅读教学现状着实让人忧心。笔者在平日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从教师“教”的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立足睿智等候、智慧引领、深层品读三个微观角度,努力找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一、 学会“守株待兔”――睿智等候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会提问题,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时要学会做一个“懒”教师、一个“被动”的老师。因为老师的勤快换来的可能是学生思维的惰性,老师的主动带来的可能是学生的兴味索然。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被动地记住一个知识,而是为了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问“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一方观点: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因为陶渊明的号是“五柳先生”。另一方观点:不是陶渊明,文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双方各执己见)又有学生说:文中的五柳先生好读书、喜欢喝酒、安平乐道和陶渊明很像呢,会不会作者是借五柳先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呢。(老师未作判断)学生问:老师,有人认为是作者自传,有人认为是作者表达的一种理想,您怎么看?(老师未做回答)此时又有学生追问:老师,您能告诉我们作者何时写的这篇文章吗?老师不徐不疾地回答:一般以为文章写于陶渊明辞官以后。学生说:那本文就是作者辞官后写的自画像。又有学生质疑:既然是自传,作者为何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老师没有回答学生的质疑)教师:一般人写自传,都从正面写自己。可陶渊明在文中用了很多“不”,他为何不从正面写?生一:起强调作用。生二:“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他爱好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那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一种精神的享受,“不”字强调了他不慕荣利。生三:那“不慕荣利”更是直接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追名逐利社会风气的厌弃。学生(多有所悟):文中隐去姓名字号,是为了表现自己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用多个“不”,是为了突出自己与当时士人的习气对立,表明自己的特立独行。

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琐碎的提问,没有教师不时的“参与”。在学生自学、自思、自悟的时候,给予学生“绽放自我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主动养成结合旧知、结合文本、结合写作背景等良好阅读习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阅读品质。当老师发现学生真正需要引导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由疑问引发另一个问题的探究,然后继续等候,等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解答了“是否自传”的问题,进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教师的故意“懒惰”“被动”是为了学生的“勤奋”“主动”,教师的“守株待兔”不是想不劳而获,而是用自己的宽容、耐心,睿智地等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这一智慧的“守株”换来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能力的长足发展。

二、 学会做“拐棍”――智慧引领

阐释“教学”的含义,最为通俗的说法就是“我教你学”。有专家称要让教师和学生回归真正语文教、学的状态,“学”固然是学生的学,而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却取决于教师怎么“教”。“教”应是教师的告诉、陈述、示范以及引领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读而思之,思而疑之,疑而再思。在学生疑而未得之时,教师给予学生“拐棍”,帮助学生释疑,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新境界。

第8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造成高一物理学习障碍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主要原因有:学生、教师和教材。

学生进入高一后,结识许多的新同学,遇到很多新鲜事,加上长假期的放松,造成心理上的麻痹大意,对高中物理学习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高中生要逐渐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不是以前简单的套公式,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得出结论,而是从物理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建立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进一步做好知识的类化与迁移。例如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建立“过山车”、车过拱桥等模型,从而进一步迁移到天体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电场中做圆周运动等。知识的跳跃性之大让学生感到茫然。高中物理的内容多,难度大,逻辑性强,好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中类比、演绎、归纳、实验等方法的应用,已经和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有质的变化,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还停留在初中物理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上,就很难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快车道;加上读高中之前,就听说物理难学,存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会造成怨天尤人,学习物理的情绪低落,一旦考试失利,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一的物理教师一般都是新教师或者从高三轮流下来的教师。新教师虽然兢兢业业,虚心请教,但对初中到高中的衔接,教材、考试大纲的把握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很难做到前瞻性;对学生的信息反馈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短时间很难做到教学相长。从高三下来的教师往往从高考的惯性延续到高一。如果不主动深入到学生中,不充分了解学情,在教学中出现快、难、繁等现象,会导致学生吃夹生饭,消化不良,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也为学生“恐物”推波助澜。

高中物理教材要求学生逐渐掌握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教材中讲述的概念和公式表述严谨。例如简单的牛顿第二定律F=ma,利用同一性,瞬时性,矢量性,就可以很好解决合力与加速度间的关系。教材的阅读难度大,需要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三角函数、极限、矢量、函数图象,这方面数学教材相对滞后,要灵活应用这些,会给学生形成很大的物理学习障碍。

在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顽强的意志力是克服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有力的武器。

1、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忌“拔苗助长”。

对高一新生的物理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及时转换角色,充分的换位思考。对初

中的知识加强复习,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及时补充,教学中做到放慢教学进度,做好承前启后,做好同化新知识,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循序渐进,知识的深广度逐渐展开,逐渐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物理模型。

2、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切忌“守株待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幽默的教学语言、优雅的肢体语言、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高科技的鬼斧神工和物理学科联系实际的独特功效,来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其仰慕之意、探索之情、学习之趣。如果在教学中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墨守陈规,盲目以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采用题海战术,采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枯燥乏味的物理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逐渐走向“恐物”的深渊。

3、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切忌“邯郸学步”。

高中物理内容多、理解困难、逻辑性强,简单的死记硬背、套用公式,已经不适用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听课和笔记的方法、预习和复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争论、多反思、多归因。学生对物理知识一定要“死去活来”,把物理思维和学习物理的方法类化为自己的。比如学习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定性关系后,逐渐定量描述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再用类比的方法,归纳总结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关系、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等。由点形成面,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在知识的迁移的过程中,相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激励其战胜物理的斗志,提倡“得陇望蜀”。

第9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一、对语文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在研究活动教学时,创新教育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供我们应用的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对发散思维的理论。我们也尽可能地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的培养。比如,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对课文题目、语句进行推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重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讨论,试图让学生在反思或观摩其他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取创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识,以培养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始终未能达到。

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小学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教育这一层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对深入研究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在教学实践中,以备课为切入点,真正落实这些措施,以提高活动的效益,从而达到以熟读感悟、探究讨论、专题活动等新型学习方式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废止繁琐的“发胖式分析”套路。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例如,教学第七册《捞铁牛》一文,其中一个学习活动指向培养学生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那么无论是教学时间的分配,还是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此为根据。学习活动设计的成败也在于此。

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比如,学习第九册《鲸》一文时,要让学生说说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连课文从几个方面写鲸睡觉都没弄清。他们学习中的误差这么一点点积累,教师巡视时却无法知道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接着的点拨便不切实际。在教学《鲸》一文时,另一位教师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摆出鲸睡觉的样子。他稍一巡视,发现学生摆得认真,但有几位学生把鲸的图片胡乱地摆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他随即选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上试摆,要全体学生再读一读课文,评一评这位同学是不是根据鲸睡觉的特点进行摆图。学生便立即明白了:读书要抓住鲸的每个特点。通过独立学习,他们很快摆出鲸睡觉的图画,并说出鲸睡觉的两个特点:一是几头聚在一起,二是头朝里围成一圈。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设计精当的点拨。由于活动教学的块状明显,问题的综合性强,所以,课堂上有时出现“冷场”是正常的。如果点拨得当,冷场可以转变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好时机。首先,应尽量选择直觉式的点拨方式。平时,我们常见的点拨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比如教学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学生提出这么个问题:阮恒献血时心情怎样?这是一个好问题,便于由此理解阮恒的内心。但一位教师的点拨令学生费解:①阮恒痛哭了几次?②他每一次痛哭的时间和程度有什么变化?③他这样不停地痛哭,可以看出他心情怎样?其提问的严密逻辑性恰似解几何证明题,其思维过程也不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他们对每个小问题的思考都存在误差,终于,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败下阵来。另一种点拨方式是直觉式的。“这时候,阮恒心情怎样?如果一时说不上来,你们可以读出来。”,学生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去读读、说说,思维又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