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

第1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传统工艺美术面临的共同困局。仍以年画为例,2006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天津启动,民俗学家们希望以两到三年的时间抢救、普查木版年画,调查和记录木版年画的现存状况和年画传人,并计划出版二十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木版年画传人录》,建立“中国木版年画传人录”。冯骥才先生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总序 中谈到了这次声势浩大的普查的特点:“不是把年画作为孤立的艺术对象对待,而把它作为文化学、人类学、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整体的进行考察。强调要搞清各个产地的年画与其历史人文、自然环境、民俗生活以及地域心理的文化血缘。不只是孤立的面对作品,对其制作中的起稿、描线、印画、彩绘、工具、材料、艺人、画店、销售、行业习俗、口传口诀都要作全面调查。从物质性的到非物质性的,从活态的到已经消亡的,都要作记录。”

抛开其成果不谈,这种抢救行动的本质仍旧是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化石状态存在。由于传统文化土壤的失去,保护并不能注入新的生命力,一些看似成功的案例大多是在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化”政策指引下作为文化卖点出现。这些做法能够形成一时的文化热点,但是由于本身活力的丧失,只能建立在对传统的重复上,这种形势决不可能长久。就朱仙镇年画而言,民俗文化风潮过后其市场已经日渐萎缩,行业凋敝,当年“年画复兴”时的11名老艺人在世者寥寥,镇上不少老字号的后代已经脱离年画行当。

传统工艺美术消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消失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共识;但是纵观年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却并非首次受到这样的冲击――自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以来,它所面对的受众与社会文化形态也多次发生颠覆性的巨变。然而从近代的杨柳青年画到上海的月份牌,到新年画运动,年画艺术总能以各种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何在今日却难以为继了呢?笔者认为:正是我们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定位造成了当代传统工艺美术的困境。冯骥才先生说:“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 草根性是年画不可磨灭的特征,然而他不离不弃的“民间”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多重内涵的从未停止过变化的语境。如果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年画艺术的乡村性和草根性还是其基础所在,那么上海小教场的月份牌年画的出现则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宣告着“城市”在年画世界中的第一次登台。月份牌年画的崭新之处与标志性在于:时尚美女、月份牌和广告的捆绑;而它的背后,是印刷业、媒体业、广告业与市民趣味的融合。当这种新型的年画被愉快地接受,传统年画的整个构图方式和符号系统也就已经自然地完成了变化。年画从以画为唯一主角,到留出月历(或年历)、留出广告位,这一次改变,褪去的是作为全心全意的信仰载体的年画的神秘隐喻;而从秦琼、敬德、天官、寿星到美目盼兮的淑女名媛,也便从缥缈的云端走到了市井欲望与趣味之中。“民间”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年画就由抽象变得具体,由远古变得现实,以此来回应着一个细节化、世俗化、商业化的社会的多种诉求,满足着中国人想象性、视觉性的各种要求。

在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何为“民间”?何为“传统”?

如上所述,“民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包涵多个阶层,多种文化需求的概念;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对这些诉求的现实性表述构成了年画艺术“民间性”的基础。建国以后的新年画运动因其政治性和对叙事主题的极端化追求而颇受诟病,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是民间年画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开始。表面看来,充满了细节性、叙事性的工农兵形象背离了年画的乡村范畴和祈福形式;然而其反映的全新的生活面貌和希望,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隐喻、暗示、当然也是希冀;正是对民间集体意识的彰显。刘魁立先生说:“文化精神和气韵的流变是有生活基础的,没有了生气勃勃的生活之流的滋润,保护难免流于形式,遗产离绝唱也就不远了。”

反观当代的年画艺术现状,一方面是传统年画礼品化,被包装成盒装书、书签、挂历、扇子等,功能是馈赠、收藏和装饰;或者如朱仙镇的年画店,以对传统题材的简单重复,以低成本作旅游纪念之用。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标本。另一方面,木版年画流向拍卖、收藏、古玩市场。2004年6月,广州嘉德拍卖公司主办了全国首次木版年画拍卖,拍卖品为王树村先生收藏的木版年画;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也曾为某天津年画老版估价1.2万元。此外,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成为艺术创作、现代装饰设计、广告设计的素材,如2005年末移动公司的巨幅广告,即杨柳青风格的鞭锏门神秦琼敬德,商场饮食店也往往会选择在新年到来之时在玻璃橱窗上贴上色彩鲜艳的胖娃娃图案等。这种对于“民间”等同于乡村、另类的定义,或者说符号化、僵尸化刚好把年画艺术和它标榜的民间性割裂开,成为独立于社会形态和人民意识的孤岛。艺术的现实性表述既然失去,衰落也就难免。

传统并非是一种或几种固定形式,而是隐藏在民族心理深处的文化意识。年画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依附于“年”而生的殷实、饱满的充满期盼的情感。“福寿绵延”或许是一句过于无边无际的祝福,然而祈福总是必须要的,怀揣心愿,才有依傍,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支柱。只要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木版、胶印还是其它表现形式,也无论题材是秦琼敬德还是现代生活都无损于其艺术精髓的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的回归之旅是整个社会回顾传统文化、寻求本民族文化认同的诉求之下的表现之一。然而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文化意识需要不同的表述;把传统工艺美术理解成传统的题材和形式,而忽视传统心理和社会现实的把握只能让传统工艺美术走向衰亡。所谓“保护”,并不是把它固定在某个历史的时空点上,而是承认、理解、重视文化遗产自身的嬗变。只有艺术现实性的回归才能让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的时代找到保持自我、改进自我的出路。在这一点上,年画的嬗变之旅是极好的例证。

注释:

①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民间

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②刘魁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原则》,《美术

观察》200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民间

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2]姚玳玫,王璜生.《面对“月份牌”的新年画》,《读

书》2005年第8期

[3]介子平.《新年画50年》,《新闻出版交流》2001年第1期

[4]王海霞.《传统年画的现代走向》,《美术观察》2005年

第2期

第2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摘 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梳理新时期以来对《良友》画报的研究状况:《良友》文献资料整理角度、《良友》都市文化建构与“现代性”研究角度、《良友》“本体”和文学史研究角度、其他研究角度。最后,提出笔者对《良友》研究前景的一点展望。

关键词:《良友》研究 都市文化建构 现代性 本体

《良友》画报由伍联德1926年2月15日创刊于上海,至1945年10月停刊,共出版正刊172期和特刊2期,共计174期。在我国画报史上,虽然之前已有1875年上海清心书院出版的《小孩月报》、1880年上海圣教会印行的《图画信报》、188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点石斋画报》等,但皆内容狭隘,未能持久。《良友》则以包罗万象的内容,二十余年的刊行时间,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学者公认的中国近现代最具历史价值的画报。

新时期以来,对《良友》的研究论述资料并不多。下面,我将通过四个方面通过对《良友》研究资料进行梳理,以期对《良友》研究有所裨益。

一、《良友》文献资料整理角度

继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了《良友》画报全26册后,香港良友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良友》画报合订本21册,齐集了1926年到1945年间出版的全部172期画报及2期特刊,并包含所有插页、拉页、彩色贴图。所有页面均以原尺寸还原,忠实再现当年老画报的原貌。1984年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原《良友》画报编辑赵家璧《编辑忆旧》一书。2002年1月,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了《良友》画报第四任主编马国亮著述的《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一书,是关于《良友》画报的一本重要的回忆性著作。全书共25万字,并无严谨的历史体例,以与杂志有关系的人物为主线,串联起《良友》各个时期的编辑与报道,并且有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交代。这本著作是目前《良友》研究中最为全面可靠的一本文献资料。

二、《良友》都市文化建构与“现代性”研究角度

正如陈子善所说:“《良友》新闻性和文化性并重,多样化和大众化兼备,是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出色代表。”他完全赞同李欧梵的观点,即“讲述《良友》的故事,正是在于它30年代有意识地为‘现代性’作广告,借此帮助了上海都会文化的建构。”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吴果中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在《从〈良友〉画报广告看其对上海文化空间的意义生产》一文中,她探讨了《良友》画报广告对上海消费文化空间的意义生产流程及类别。在《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一文中,她认为《良友》在营造都市文化空间的主导地位时,在同一空间里进行视野上移和下移的行规变化,将介入不多的政治话题(上移)和上海街头文化(下移)渐渐地并进《良友》的经营视域,导致都市文化空间的扩大。在论述《良友》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象性构建时,吴果中指出,《良友》采用平民化的传播技巧,尽力捕捉中下层市民及乡下人的街头生活图景,以故事的叙说方式和图文的双重表述体现媒介的民间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建构了在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和市民文化景观,典型地折射出编者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吴果中在她的学术著作《〈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整合了她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良友》画报本体研究、《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的空间生产、多维文化视域中的《良友》画报。论述《良友》画报文化建构的文章还有李康化的《〈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和宋媛的《新旧共存,雅俗易位――从〈良友〉画报看民国二十年代文学时尚》。

李欧梵在其《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26―1945)》一书的第二章“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中单独抽出一节研究了《良友》。他总结道:“至少在上海,现代性,正如它的译音‘摩登’所示,已成了风行的都会生活方式。因此《良友》画报开创了画报业的第二阶段――用以反映‘摩登’生活的都市品味――因30年代早期起开办的大量电影杂志而变得更加魅力四射”,“到30年代早期,《良友》画报上已营建了关于都会现代性的一整套‘想象’。”韩国学者金秀妍在《可贵的“现代”尝试――〈良友画报〉研究试论》中,系统论述了《良友》画报的“现代性”。一是现代知识与商品性的绝妙结合,这也是决定杂志性质的决定因素。关于《良友》对“现代性”的建构问题的研究文章,还有马中红的《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张琰的《〈良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时尚想象》、钱丽娜的《上海都市文化的图像叙述――解读〈良友〉画报》以及刘永昶的博士论文《作为时代图像志的〈良友画报〉――一个现代性视域中的媒介研究》。

学者吕新雨则反对将《良友》研究定位在对上海新都市文化中消费主义“现代性“的论证上。如果对《良友》画刊的研究多注重它的商业成功,把它看成简单的市民刊物、时尚杂志,从而把它追认为今天中国大众传媒商业化之前身以及合法性论证,就遮蔽了《良友》的启蒙主义价值追求,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当时的《良友》在全世界华人中能够迅速受到欢迎。

三、《良友》“本体”和文学史研究角度

如果说对《良友》都市文化建构和“现代性”的研究是从宏观框架出发,剖析《良友》的微观要素加以论证,那么这里的“本体”研究角度就是从剖析《良友》微观要素出发,试图得出某些宏观结论。

杨春晓解读了《良友》画报的封面。在174期《良友》中,只有11期的封面是男性,剩下的各期全以女性为封面。“封面所营造出来的女性新形象,富足、时尚、年轻、漂亮。她们预示的这种生活,对于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效仿和追随的……”张品也在他的毕业论文中研究了172期《良友》的封面女郎,还以美国为例,将《良友》封面和当时国外的封面杂志女郎作了比较分析,探求了它们风格上的关联。

马媛媛和李同法在《〈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一文中,从真实的时事报道、立体的都市生活、丰富的西方图像、时尚的女性形象四个方面,揭示了“良友遍天下”的原因。刘永昶在《大众文化认同与消费主义策略――论〈良友画报〉的电影栏目叙述》一文中,通过对《良友》画报电影栏目的剖析,个案考察了《良友》画报对于都市中兴盛的大众文化的理解。黎宁则在上个世纪初期女性主义思想的传入为背景,解读了《良友》中的女性形象:封面――为人们提供了妖娆多姿却善解人意的富有女性,成为女性读者羡慕模仿的对象,成为男性读者心中女性完美形象的符号;内容――通过展示上流社会女性的生活轨迹,满足了大众在日常生活层面对新的都市生活方式的需求;广告――美女主角比比皆是。郑绩的《从〈良友〉看左翼思潮在大众层面的传播》一文,通过对《良友》进行纵向的考察,梳理了左翼思潮在该杂志,尤其是文学部分的表现,从而对左翼思潮在现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形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了《良友》吸收、表达和改造左翼思想的渐进过程,并以此作为自身销售的保证和促进。吴福辉的《海派文学与现代传媒: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以《良友》画报为例,探讨了报刊与文学的关系,指出《良友》画报实际上成为了当时文学的载体和文学家们的公告空间,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文学传播功能。

四、其他研究角度

除了上述三个研究角度外,还有一些研究文章另辟蹊径。

从美学和艺术角度立论的有:汤静的《〈良友〉画报与美术传播――新型的美术大众传播载体》,阐述了以《良友》画报为代表的新型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美术进程之间的关系。王跃年的《从〈真相〉到〈良友〉――1912―1937年中国摄影画报简论》认为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术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中国出现了一批以《良友》画报为代表的摄影画报。他以《良友》画报为个案,理清了这一时期摄影画报的发展状况。

吴果中的《民国〈良友〉画报影响力要素的综合解析》一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良友》传播魅力的要素。马媛媛在她的硕士论文《伍联德与〈良友〉画报》中阐述了伍联德的办报思想及《良友》画报对其办报主旨的贯彻,并分析了《良友》画报成功的原因。郭巍在其硕士论文《〈良友〉画报研究》中,从传媒特性的角度,分析了《良友》画报。

五、结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年,《良友》是国人望眼世界、开启智力、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也是外国透视中国的一扇窗口。时至今日,《良友》以其图文并茂的内容成为我们了解中国20世纪上半叶近20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景的珍贵历史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对《良友》画报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良友》都市文化建构和“现代性”研究方面已略成体系。无疑,《良友》画报以视角意象构建的“现代性”问题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如果只是纠缠于《良友》表层要素(包括其文章、图片、办刊宗旨等等),就会阻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良友》话语体系与中国现代文化生发过程之间的关系。

另外,目前从出版发行史、编辑史、美术史等角度切入《良友》研究的文章已出现,但是,从现代传媒大视角出发研究《良友》,尚是一片空白区域。《良友》画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重要一份子,其与现代传媒精神、现代传媒理念、现代传媒“传播―接受―反馈”效果研究等之间的关系研究,是有待突破的切口。

参考文献:

[1]陈子善:《〈良友〉画报与马国亮先生》,《文汇报》,2005.8。

[2]吴果中:《从〈良友〉画报广告看其对上海文化空间的意义生产》,《国际新闻界》,2007.4。

[3]吴果中:《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求索》,2007.5。

[4]吴果中:《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5]吴果中: 《〈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6](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26―1945)》,毛尖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6。

[7](韩)金秀妍:《可贵的“现代”尝试――〈良友画报〉研究试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7。

[8]吕新雨:《国事、家事、天下事――〈良友〉与现代启蒙主义》,《读书》,2007.8。

[9]杨春晓:《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新闻大学》,2004。

[10]张 品:《想象都市――浅谈〈良友〉画报封面女郎》,山东大学,2008.4。

[11]马媛媛、李同法:《〈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6。

[12]刘永昶:《大众文化认同与消费主义策略――论〈良友画报〉的电影栏目叙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2。

[13]黎 宁:《〈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青年记者》,2008.5。

[14]郑 绩:《从〈良友〉看左翼思潮在大众层面的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6。

[15]吴福辉:《海派文学与现代传媒: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东方论坛》,2005.3。

[16]汤 静:《〈良友〉画报与美术传播――新型的美术大众传播载体》,《中国书画》,2004.5。

第3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观 艺术考察 课程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并运用“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理念反思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艺术考察课程创设的最大特色与前瞻性就是在整个考察活动中隐去了教师,突出了学习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注释:

第4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2007年4月20日在天津刚刚邀请冯骥才、马国馨等共同出席“瑰宝”丛书建筑文化研讨会,4月23日京津两地几十位建筑师又聚在天津院图书馆展开了纪念“世界读书日”的非建筑弼读的AT。自3月“风雅运河全国摄影大展”后,申报作品已十分踊跃,为此在“烟花二月”的4月24日下了扬州,确定了可供“大展”的扬州博物馆的场地等事宜。26日滨海新区“京津沪”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研讨会,则体现了一种新思维,它已展示根植沃土的规划师及建筑师滨海新区的作品。同在4月29日,上午看望了文化学大家王世襄,品读了讲述他学兼中西长、盛不衰风范的《奇人王世襄》,下午由BIAD传媒协办且支持的“费菁+傅刚及其中央美皖等学生设计作品”展在泰康顶层空间画廊开幕,我认为,它更意味着一种建筑与艺术的文化教育状态的生成,表达了一批有志向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对文化自觉的追求。

对建筑的理解建筑家有太多的定义,但作家冯骥才的一席话,会使建筑师“吃惊”:“建筑是历史留下的活着的空间,它是一方水土的创造……”这是别有意味的文人的建筑学评说,同样“世界读书日”的茶座,读到建筑师们的“非建筑阅读”的体会,使之相互渗透,沟通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在推进着文化的普及。为此我在“建筑师的书缘”茶座上倡言:我们的努力是希望让城市可读,让建筑可读让建筑师可读。因此,所有这些活动的推进都会营造起最广博且“原创”之沃土

在4月29日造访学辈王世襄老人时,他送我三本书刊有“李庄琐记”的《读书》杂志2007年3期;名家笔下的俪松居主人《奇人王世襄》及由王世襄书的《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当我向他汇报《建筑创作》杂志自2006年11期开始系列刊出“田野新考察报告”时老人连连赞同,他希望这份“报告”应是对“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一个继承,应该成为当下反映中国建筑传统并能思考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新”营造汇刊。4月18日的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文化景观和自然纪念物”,恰恰这一天《中国文物报》刊出徐苹芳、罗哲文谢辰生、傅熹年的专家建议督促古建筑等遗存调查修缮报告的编写出版,我想,建筑文化考察组所坚持的“田野新考察报告”或许正为此做出了一个有益的实践。

“写在建筑艺术学院成立之时”是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在4月21日《美术报》发表的文章,他提出蔡元培先生是在一个民族文化行将褪色的时期提出创建艺术大学的理想,他认为中国美院是一所备受活的历史煎养的大学,对于学院的架构,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提出四大院设想即绘画院、雕塑院、建筑院、工艺美术学院。面列蔡元培先生构想的实现,讷江认为,建筑学科落户美术学院,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工程学科的跨界和超越,其文化指向必须更为重视建筑的文化品格。这些联想,或许是我们探讨为建筑创作营造原创“土壤”、并最终走向世界的基本立意。

第5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孙多慈 民国 女油画家 绘画艺术

孙多慈(1912―1975),又名韵君。生于安徽寿县。姐弟三人,其排行老大。自幼聪明好学、酷爱丹青。17岁自安徽省第一女中毕业,因仰慕南方第一学府中央大学名师云集,遂投考中大艺术系。1930年,入中大艺术系旁听。1931年,以绘画百分的成绩考入中大艺术系,深得徐悲鸿的青睐和赏识,后成徐的得意门生,视为衣钵传人。1935年,以高居榜首的荣誉毕业中大,同时出版《孙多慈描集》。卒业中大后,先后在安庆女中、国立英士大学、国立杭州艺专等教授美术。1948年随其夫许绍棣(1899―1980,教育家)出国考察,后定居台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先后在台北、香港举办个展;曾应美国国务院之邀两度赴美讲学;也曾应邀赴伊朗举办画展;还赴法国国立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系任系主任。1957年获台湾“教育部”美术类金像奖。孙多慈的艺术成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前半生重在大陆,以画作著名;后半生于台湾,致力于艺术教育。

大 陆

1935年,孙多慈于中大毕业之时,中华书局即为其出版《孙多慈描集》。首次展露她在画艺上的不凡禀赋。那些简约而轻淡的炭笔素描,将所有的人体、人像全都画活了。大诗人宗白华(1897―1986)为其作序,称“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前生与造化有约,一经睹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不惟观察精确,更能表现有味。素描之造诣尤深”;同时期,孙多慈的油画也已画得相当可观,徐悲鸿是重写实的,因此,她在写实方面的致力,超越侪辈而卓然不凡。1935年秋的中国美术会第二届展览会上,孙多慈展出了两幅作品,一幅《木工厂》;另一幅《李家应女士》。徐悲鸿对这两幅画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孙多慈女士之《木工》,明暗适合,结构和谐,轻重相称。写工人生活,民间生活,已为今日责望美术家一致之口号,奈无人肯尝试。孙多慈以一女子而为之,勇气诚可佩。其《李家应女士》幅,轻描淡写,着笔不多,自然雅洁”。[1]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孙多慈的油画《石子工》,不仅入选付展,还被选入出版《第二次全国美展画选》中,这是一项荣誉,也是当时青年画家求之难得的。

在抗战期间,孙多慈避敌于浙南的丛山中。油画已不多作,着力于中国画的研究。拜吕凤子(1885―1959)为师习书法、绘山水。书颇得黄庭坚(1045―1105)余韵,笔力相当挺秀。1947年在上海慈淑大楼举办个人画展。李苦禅(1899―1983)、吴作人(1908―1997)等画坛名家,纷纷前来参观,并对画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东南日报》等也发表大量报道和评介文章。其中油画《黄季宽先生骑像》形神毕现;国画《松岩》笔意苍老。孙多慈本是学西画出身之人。她的西画是纯粹的正统派,赋色沉着,笔法细腻,给人以一种庄严深邃的感觉。而绘中国画,却又能应用西画原理来改良。正如宗白华所言:“引中画更近自然,恢复踏实的形体感。未尝不是中画发展的一条新路。”[2]孙多慈虽将中国画引入写实的境界,却又对中画那种潇洒的诗意;高远的气韵仍能尽量的保存。

台 湾

从孙多慈成长历程来探讨她艺术观的发展过程,迁居台湾则是她生命中一个最大的转折点。

她把徐悲鸿的写实功力、中大艺术系的画风带进台湾,在台湾数她第一把交椅。然而较之徐,在思想上,孙要比徐开朗得多。她不但接受而且热爱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高更(Paul Ganguin),也容纳了徐悲鸿笔下所不齿的马蒂斯(Henri Matissel)。所以在她后期的作品中,尤其是油画,我们能明显的看到风格上的变化。在用笔上变得跳跃、松秀而灵动;色调也斑斓多姿;技法上具备了印象派对瞬间光影变化与内心感觉的捕捉。

1951年早春,孙多慈在当年台北师范大学美术社隔壁一座二楼上举办个展,也是她在迁台后的第一个画展。素描油画都极精彩,尤以几幅小孩、少女和老翁的素描画像,俱能一一传神,与早期《孙多慈描集》更有进境。随后,又在香港举办画展。展品有国画五十余幅,油画水彩二三十幅,素描十余幅,还有若干幅的书法。这时期的孙多慈可以说已到了成熟之境。想是游学欧美之后受到印象派作品的影响。对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已有了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西画造诣固然高,国画的笔法也已脱离了老师徐悲鸿窠臼,而独树一帜,能做多方面的发展。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虫鸟、无一不能;工笔与写意,也兼善其妙;书法摹王羲之(303―361)、及怀素(725―785)四十二章经,刚健婀娜,富于神味。动物中她最喜画鹅。当时台湾梁鼎铭(1898―1959)三兄弟以善画马、羊、猴著名。林玉山(1907―2004)善画鹤,孙多慈之鹅亦称一绝,时人总戏称她为“孙鹅儿”。《芊芊牧鹅图》是其代表作。图中十余只鹅排队前行,伸劲舒翼,顾盼长鸣,姿态各异,栩栩欲活,其后一小孩挥鞭赶鹅。芊芊乃画家长子小名,牧鹅大约是当时的一桩家事。图后有画家之父所提小词数首,而由画家手书,家庭乐事令人欣慕。

孙多慈艺术才能多样,不仅油画、素描、国画等艺术造诣深,而且在书法、文学上也具有相当功力。来台以后,孙多慈曾受人之托画了不少历史人物的绘像和国民时期的史画。国民时期的史画都是些巨幅的大油画。如被台湾历史博物馆、华冈博物馆和大成博物馆所收藏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孔子画像》、《黄兴马上英姿》、《黄兴与夫人徐宗汉》等。这些画,浑厚而深沉。在台湾女画家中,极少有像孙多慈这样能画大幅主题油画的。以国画空灵的意境,参入西画质实的造型,而又以西画写实的技巧,补救国画过于象征脱离现实之弊,实属难得。但我们又不难看到,尽管孙多慈的小幅之作有超越徐悲鸿的地方。然而对于巨幅历史画的构图以及人物的安排都难达到徐悲鸿的稳健和结实。不过,孙多慈因印象派的影响,把画的重点放在自然光影的变化,从而消弱了许多创作过程中认为的可能功效,也是她无力超越其师徐的原因之一。

1952年前后,孙多慈曾赴欧美考察,此后绘画观念逐渐改变,尤其意大利庞贝古城壁画与雕刻给予她很大的影响。然她身上毕竟流淌着东方文化的血液,祖国的敦煌壁画也深刻铭感于她脑海,在国外重见散失的国宝,自然而然又唤起久经蕴藏在内心的感应。所做之画,采取庞贝和敦煌壁画的笔意融汇于西画之中,质朴而复清华、沉着而不失流利。同时,孙多慈也加强了对西方印象派的研究。尤其是印象派里的两位女画家贝尔特・摩里索(Morist Berthe)和玛丽・卡萨特(Cassatt Mary)以及巴黎画派的玛丽・罗兰姗(Laurencin Marie)。她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集的资料一一的介绍给她的学生们,这些学生大多是“五月”、“东方”画会的成员,正面临着冲破传统的桎梏,欲求艺术新路的困惑之中。告诉他们也可尝试中国传统和西方抽象的结合,而这一消息“无疑对台湾抽象水墨地发生有催生之功”。[3]而自己的画风也为之一新。相较于徐悲鸿,有了更多的自然光和更纤细活泼的笔触。可是她并没有画出近似梵高的那种抑郁而强烈爆发的作品。相反的,确画出了《天问》那样的少女。图中画一位清丽脱俗的少女依栏而立,抬头望天,若有所思,透着一股淡淡的哀愁。孙多慈之所以喜欢梵高、高更,自有其心理因素。然这是她的创作,有她自己的性格,亦有她独到的笔墨。孙多慈推崇徐悲鸿的艺术,这是肯定的。但对徐悲鸿艺术上的偏颇并不盲从,保持了艺术上的独立品格,并有见地的影响了她的学生们,确实让人敬佩。

在台湾美术史里,她以外省女画家的身份,于男性画家如张大千(1899―1983)、溥心畲(1896―1963)、黄君璧(1899―1991)称霸的年代,是被压抑者。以她与徐悲鸿的关系,蒋中正的政府自然不欢迎她了。与陈进(1907―1999)相比,她又属于非本土画家。在50到70年代间,可以想见她所受到的打压和冷嘲热讽有多少!每次国外归来,看到她正扶着印象派或野兽主义的栏杆而移步向前的艰难身影,每每令观者为之心痛。也道出了多年来孙多慈风尘仆仆为艺术的心情。

20世纪的前半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为开放的一个时期。中国文化面向西方开放,中国传统绘画面向西方学习。孙多慈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异常活跃的历史时期。她以前无古人的开拓精神和勇气,在中国油画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小 结

时至今日,孙多慈已去世三十多年。她奋斗一生,对艺术精益求精。她的广征博采,使她对艺术的感悟更为深刻;对艺术的认识也更加的敏锐。如她所说“艺海之广博浩瀚,诚无涯际,苟吾心神向往,意志坚定,纵有惊涛骇浪桅折舟覆之危;亦有和风荡漾,鱼跃鸢飞之乐。果欲决心登彼岸者,终不当视以为畏途,而自辍其志也”。[4]她的艺术成就,是中国画家面对西方异彩纷呈的各种艺术流派所产生的感悟和体验;是对西方艺术的吸取与借鉴,融汇与创造。除了个人的天赋外,她的成就与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分不开的。

注释:

[1]转引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2]宗白华:《序―孙多慈描集》,中华书局出版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出版.

[3]谢里法:《没有寄出的贺年卡―念孙多慈先生》,载《雄狮美术》1975第51期.

[4]孙多慈:《述学―孙多慈描集》,中华书局出版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出版.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陈郁秀.台湾美术家名鉴[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6.

[3]陆蓉之.台湾(当代)女性艺术史[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2.

第6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不懈的绘画艺术创作伴随着何韵兰的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何韵兰的作品前后曾参加过数十次国际、国内的重要画展,连续四次入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在法、美、加、日、新等国举办过八次个人画展并进行考察、讲学,还曾获全国性美展两项银奖、一项铜奖、多项国际优秀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奥委会、香港东方艺术基金会、日本作家协会、加拿大温哥华国际艺术中心、马来西亚第一现代美术馆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纵观何韵兰的电影海报创作,大都成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与中期。其间,何韵兰受各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创作了不少以译制片为主的优秀电影海报,涵括了:英国故事片《罪恶之家》、墨西哥故事片《圣母的珍珠》、朝鲜故事片《在敦化的密林中》、阿根廷故事片《中锋在黎明前死去》、朝鲜故事片《不要忘记敌人》、墨西哥故事片《民族英雄突多尔》、古巴故事片《青年起义者》、民主德国《特殊任务》、缅甸故事片《鄂巴》、苏联故事片《带枪的人》及国产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其中英国故事片《罪恶之家》、古巴故事片《青年起义者》、民主德国《特殊任务》等,以及国产故事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海报非常出众。

从这些电影海报的艺术风格来看,作者明显具有深厚的版画艺术功底,故而线条与色彩的表现力、技巧和力度都十分讲究。笔者非常喜欢其中的英国故事片《罪恶之家》。此幅海报给人以版画特有的视觉感受,整幅画面构思独特,主题突出,众多人物刻画相当鲜明,特别是罪恶家庭人员全部采用黑色,地上则是流着红色的鲜血,与人物的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海报背景上何韵兰采用了朦朦胧胧的英国建筑,片名则采用红色行书字体,非常醒目,令人过目后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当年此海报发行后,就很受观众及业界的喜爱。尽管此海报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只要是六十年代过来的人仍可通过观摩《罪恶之家》等海报重温当年这些艺术家们借助着纸、笔、颜色以及艺术构思给予我们的艺术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古巴故事片《青年起义者》反映的是古巴革命青年在卡斯特罗的带动下以武装起义来反对巴蒂斯塔反动独裁统治的故事。何韵兰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故事情节,采用画面横幅的海报形式,创作技法采用套色木刻,海报画面人物众多,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用色对比强烈,且立体感突出,整幅画面一群青年起义者在领导者的带领下手拿武器向前冲锋的情景十分状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观赏性。

第7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父亲詹同是我绘画的启蒙老师。自打我记事时起,就觉得他一有空就在画画、看书。那是我记忆深处的一个星期天,父亲领着不满三岁的我去看外滩的大轮船,我骑在他脖子上兴奋得手舞足蹈,顺手把他的眼镜打落到黄浦江里。回到家里,我吵嚷着要画大轮船,父亲马上拿出了毛笔和宣纸。看着我尽情地在纸上涂鸦,他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我以后的学画经历中,他就很少夸我了),就这样,我被自然而然地引入绘画的大门。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情形恍若昨日……后来,父亲特意把我的第一幅画装裱起来,挂了好久。从我开始画画起直到工作前的所有美术作品,都被父亲装订成册,仔细保存着。其实他一直很在意儿子取得的点滴进步,这种情感,直到自己身为人父后我才开始真正懂得。

受家庭熏陶,姐姐詹萤也很喜欢美术,她从小就受父亲指导,系统学习工笔绘画、金石书法,练得一手好字并擅长篆刻,对民间美术也很在行。我们姐弟俩都是在父亲带领下走入美术这扇大门的。

中学时的我,对历史和文学突发浓厚兴趣,很少画画。父亲非但没有生气和指责,反而很高兴地在他苦心收集的众多藏书中,找出很多相关书籍,指导我如何阅读、怎样系统和全方位地吸收知识。渐渐的,我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在超乎绘画技巧外的领域探索,汲取营养。父亲对我进行的这些画外功夫的启发和悉心培养,在他去世多年后――当我由一名报社的美术编辑渐渐成长为少儿报刊的部门主管和主编时,当我在派的机关行政岗位上开始全新领域的开拓时――才让我越发觉得受益匪浅,也终于让我明白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可我现在已不可能让他亲眼目睹我这些年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聆听他的教诲了……

父亲对我们很严格,要求我们:只要学就一定要认真。我在大学主修油画专业,为了让我不沉溺于形式上的哗众取宠,打好扎实的绘画基础,在我每周回家时,他都要亲自画一幅水彩或者油画给我做示范,并拿出当年求学时的素描、速写、听课笔记,耐心地给我讲解透视学、艺用解剖学、美术史……还时常讲起他当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时,班主任董希文先生教的很多绘画经验和知识,但同时他也很尊重我的意愿,并不强求我全盘接受,只希望我在理解后去慢慢消化。每次过完周末,我总能满载精神和物质上的食粮返回校园……我大学时期开始漫画创作,毕业后踏入报刊出版这一行。十几年前的绘画圈里,子承父业的“父子兵”很多,画风很近似,有不少已形成很鲜明的“家族风格”。姐姐的画风与父亲颇像,而我从小就喜欢叫嚷着要走自己的路,仗着年轻气盛,常理直气壮地说:“不做爸爸的翻版,要多学会些本领,最后再学爸爸的精髓!”在画风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受日式漫画影响。对此,父亲虽有遗憾,但还是很尊重我的选择。或许那时他相信儿子确有自己的考虑,欣赏儿子的志向,只期盼着儿子真能早些领悟。直到父亲去世后,母亲洪金凤告诉我,其实他一直担心我浪费太多宝贵的时间,非常迫切地想把他大半生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让我少走弯路。可那时的我根本不懂他的良苦用心……病魔过早地将父亲从我们身边夺走,带走了他丰富的知识、一身的本事。而我被年少轻狂所误,在有更多机会向他求教时,完全不懂得珍惜,如今只能从他留下的绘画作品、文章、书籍以及留给我的记忆中去体会那谆谆教诲,更多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与后悔!

2004年,为参加全国美展,我开始了停滞多年的漫画创作。作品的主题是我思考了许久的,但因为那时工作繁忙,绘制时未花很多时间,只在截稿前几天才赶着画出来。作品最终落选,理由是不少国画、油画的专家评委们认为“此画技法粗糙”。自认为该画的寓意、题材都不赖的我,不服气之余,静下心来想起了父亲的话。他常说:真正好的漫画,应该是经久耐看的。一方面要有好题材,处理得巧妙、高级,另一方面,应该是技法高超的绘者精心创作的,哪怕是一挥而就、寥寥数笔,也是经反复推敲锤炼得来的,绝非常人认为的随便涂上几笔了事。他通过晚年的力作《摆平》,身体力行来告诉我这个道理的。那时,还在大学念书的我参加献血后在家休养,父亲为了让我多学些技法,就开始创作这幅作品。在这幅以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为原型的漫画中,父亲用水彩颜料模拟古典油画的效果,运用勾、染结合等多种手法,将原作中的众多细节还原得惟妙惟肖――如今,用电脑绘画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脑上做出那样的滤镜效果――而在十七年前,他完全是凭深厚的写实功底和高超的手绘技法完成的。每次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我就更加明白,这是一种言传身教,那一笔一画间饱含了他许许多多的漫画理念、艺术观。

现在虽然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在业余时间坚持着漫画创作。尽管力求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能达到父亲的要求,可惜得到他的评点只能是一种痴心妄想,唯有期盼他在冥冥中给我启示了。

第8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第9篇:版画美术生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插画艺术;平面设计;视觉语言

前言:

在插画领域中,通过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与描述,捕捉到独特的视觉观察生活、寻求灵感,将创意呈现在纸上,并传达给受众。良好的插画艺术语言比较丰富,能够呈现出更多的想法,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艺术元素。分析插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主要从插画艺术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起,研究插画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手法。

1.插艺术与平面设计

1.1插画艺术

插画艺术在中国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插画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如今,插画艺术已经远超过书籍插画范畴,在应用形式上能够突破传统平面设计的束缚,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扩展到光盘封套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影视等诸多个领域中。此外,插画艺术在功能上充分的延伸,包含了文字补充、版面美化,并且实现对视觉信息的传播。插画作品能够具备艺术品的特征,引入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使得插画作品彰显出感染力[1]。

1.2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插画艺术呈现的主体形式,平面设计主要包含了对于二维空间中元素的布局与艺术性整合。如字体设计、插画、版面设计、摄影等。平面设计通过以上内容将作品的含义进行深刻表达。平面设计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以“视觉”作为情感沟通和语言表现的方式,借助多种方式创造出图片、文字,实现艺术设计想法和信息视觉传达。

2.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有:通俗性表达、形象性表达、创造性表达等。

2.1通俗性表达形式

一般意义上的插画艺术比较抽象,在造型上难以理解,而在随着快文化环境的发展,改变了插画艺术的视觉传达,快捷、明朗、直接的方式能够提升插画艺术语言影响力。当今社会是充满了时尚元素的时代,插画艺术的通俗性表现能够赢得更多青睐者的关注,并且逐渐的符合大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插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需要精炼,既要保障其视觉元素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也要保障其艺术创造性[2]。

2.2形象性表达形式

插画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一种,在图形信息传递上扮演者较为重要的角色,如,在商业插画设计当中,插画艺术的形象性表达具备了生动、醒目、通俗易懂的特点。形象性表达形式能够为插画艺术平淡的外表提供装饰,在视觉上吸引受众,并且提升传播的效率。在某旅游公司的广告宣传中,通过宣传海报反映出牙买加当地浓厚的民俗文化,在具体的插画设计中,设计师通过鲜艳的色彩流程线条的勾勒,当牙买加当地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应用到旅游宣传海报上。该种插画设计中,通过绚烂的色彩碰撞,为人们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旅游氛围。由此可见,插画艺术的形象性表达形式应用,对于插画的视觉语言产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3]。

2.3创造性表达形式

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插画艺术多能够反映出来意境不同,但是无论插画设计如何变换,其表现形式一定要有创造性,这也与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相辅相成。基于插画艺术的创造性设计,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作为支撑,利用视觉符号以及相关的视觉语言,探寻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如,在汉堡王的宣传广告中,将汉堡王的宣传文字以奇特的组合方式应用到产品上,在夸张的造型下,产生一种新奇的视觉表现。使得人们在欣赏广告创意本身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插画设计的幽默性。

3.插画艺术的创作手法

3.1在平面的视觉情节设计

情节作为平面设计的核心内容,对于插画艺术设计要求较高。插画艺术通过何种设计方式才能够体现出平面设计的视觉情节,并且有效的吸引受众,是摆在平面设计面前的难题。在插画广告情节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其一,提升插画设计情节的简洁性。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人物形象,保障人物形象的丰满,在人物得实际设计上体现出情感色彩。然而,目前,我们所看见的网络插画广告对尺寸有严格的限制,在网络媒体中不适合长期停留,所以广告情节的设置要尽量简洁新颖,并且具有传播意义;其二,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情节需要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具有普遍性,既要投受众所好,又要彰显出插画设计的艺术性。

3.2平面图形设计

图形是插画艺术是主题意象,为了实现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呈现,需要分析平面图形设计。在平面图形设计当中,需要考虑到平面设计所属平台的规格局限性。如,在网络平面图形设计中,网络页面规格限制比较大,因此在插画的选择上既要吸引人,也要提升图画的表现力。具体的图形设计当中,首先,了解客户需求,保障插画广告的视觉传播语言简洁、生动;其次,在具体的图形设计上,应用科学的动画技术,FLASH技术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其自身流畅的显示效果增加了网络插画广告的故事表现力[4]。

3.3平面文字上的设计

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呈现,一方面借助艺术性的图片来实现,另一方面借助有利的文字来丰富视觉语言。如,广告语需要将图片以及广告信息进行高度的提炼,并用最吸引人的叙述方式向读者表达,不仅需要有文字的震慑力还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针对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进行研究,掌握插画艺术视觉语言规律的同时,实现平面设计全新探索。插画艺术的视觉语言在平面设计中发生着变化,作为插画设计者需要紧跟时展步伐,方可在未来的平面设计领域中灵活设计插画作品,使得插画内涵能够完全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吴欢欢.简论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6):49-50.

[2]翟蕾蕾,李济通.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探析[J].艺术科技,2015,(10):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