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精选(九篇)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

第1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奥林匹克格言

1891年,迪东在巴黎创办了一所体育学校。1895年,他把上述格言作为该校的校训。顾拜旦对此非常赞赏,也得到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称道。经顾拜旦提议,并在1913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将上述格言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

1920年在第6次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把“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徽构成部分的决定,这一格言便正式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更快、更高、更强”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第2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关键词】奥林匹克思想体系 主义 精神 宗旨 格言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4-02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引发出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其中不少风行一时,继而销声匿迹。而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却愈加蓬勃兴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奥林匹克运动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各种奥林匹克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从某种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构成了这一运动的灵魂,这一运动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产生出来的,一切特征也都是基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而逐渐具备的,离开了对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了解,我们对奥林匹克的认识就会流于表浅。

一、不断完善的奥林匹克主义

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奥林匹克主义一词最初是由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的。顾拜旦深切的感受到现代竞技运动有了较先进的手段,但却缺少一个哲学基础和高尚的目标,因此他试图以“奥林匹克主义”来弥补这个缺陷。但是,尽管顾拜旦在他的讲话后的文章中大量地使用“奥林匹克主义”一词,但是他却从未对这一概念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现行的《奥林匹克》对奥林匹克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的表述,“奥林匹克主义是将人类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

二、奥林匹克主义的主要内容

1.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持续了数千年的农业社会的图景逐渐为城市代替。劳动力高度集中的大机器,使人类社会在短短一百年间创造出了比其历史上全部生产的总和还要多的财富。但是工业化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又都造成了新的严重威胁。精细的分工、紧张的工作节奏、复杂的社会关系、多重的社会角色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仅使人的体质下降,身体各部分发展失调,而且由于精神压力增大,导致心理失衡。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病和生态弊病,使人际关系变得淡漠,社会道德水平降低,社会丑恶现象丛生,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因此,新的社会条件对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提出了严峻地挑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具有时代性的社会问题。奥林匹克主义及时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立足点,想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

2.体育运动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需要具体的途径。奥林匹克主义选择的具体途径是体育运动。《奥林匹克》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们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

3.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

奥林匹克主义还总结道,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有两个前提条件必须满足:这就是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

三、促进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宗旨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运动,它的目的并不限于促进这一运动的参加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他担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就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奥林匹克运动是以国家间的体育竞赛和交流为主线,纵横众多领域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运动是第一国际语言”。奥林匹克运动恰好为民族间、国家间实现这种了解、理解和合作,提供了最适宜的机会和氛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消灭歧视、建立和平美好世界的崇高目标,确为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所追求,所敬仰,从而形成了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前进的无形力量。《奥林匹克》以明确的语言表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四、指引奥林匹克运动前进的奥林匹克精神

1.奥林匹克精神的概念

《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奥林匹克精神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奥林匹克精神的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促进文化的世界流与交融。

奥林匹克运动以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作为它的主要活动内容。竞技体育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比赛性和对抗性。在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公德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观众也可以得到健康的娱乐享受。但是竞技体育的这些功能需要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是公平竞争。

五、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奥林匹克格言

1.“更快、更高、更强”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句话充分的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而其中的含义却非常丰富。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也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不仅如此,这句格言还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2.“更快、更高、更强”与“重在参与”

奥林匹克运动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这句话虽然不是奥林匹克格言,但是出现在许多届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的大屏幕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这句与“更快、更高、更强”是矛盾的,前者强调参与,而后者则强调取胜。其实,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话的意思不仅不是相互矛盾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竞技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是一个过程,胜负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只属于更快、更高、更强者。但是,竞技运动的功能和价值主要的表现与训练和比赛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正是说明了训练竞赛过程比其结果更为重要的道理。

第3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一、古代奥运会的起源和发展

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奥运会始于公元前776年。当时,古希腊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公元前776年, 3个城邦的国王达成协议,决定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恢复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宗教庆典-体育大会,每4年一次,并同意在庆典期间停止战争行动,以便运动员和观众参加奥运会并安全返回。这就是著名的“奥林匹克神圣休战”。古代奥运会共举办了293届,直到公元394年才因外族入侵等原因结束,历时1170年。

二、现代奥运会的起源

1894年6月16日,国际体育会议在巴黎举行,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希腊、俄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西班牙等9个国家的78名代表集会。经过法国人顾拜旦多次提议和精心安排,会议终于通过了恢复古代奥运会的建议,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并为举办奥运会建立一个长期委员会,即国际奥委会(IOC),顾拜旦任秘书长。会议还决定于1896年在雅典举办第1届现代奥运会。

三、第1届现代奥运会

经过顾拜旦等近两年的艰苦工作,1896年4月6日,第1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开幕。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庄严地宣布大会开幕,他以东道主的身份向各国来宾及选手表示热烈的欢迎,当他赞扬顾拜旦为创办现代奥运会所做的努力时,全场6.9万名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向顾拜旦这位创始人表示深深的敬意。生前,他被尊称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死后,人们把他的心脏运往雅典,为他建立了圣洁的大理石墓,并在雅典的大竞技场中给他保留了一个永远空着的座位。参加首届奥运会的共有14个国家的241名运动员,主要是希腊、德国、法国运动员,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体操、击剑和网球9个大项目。

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出自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之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有自己的标志,1913年,他终于构思设计了出了以白色为底色并印有五环的奥林匹克旗,1914年6月15日~23日,奥委会在法国举行代表大会,同时庆祝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大会同意将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作为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是五大洲的象征。奥运会会旗3米长,2米宽,以白色为底,象征纯洁。191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大会首次悬挂了奥林匹克旗。

1979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了会旗和五环的含义:《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旗帜和5个圆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五、“更快、更高、更强!”

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一句最著名的格言,它出自顾拜旦的一位好友之口。后来,顾拜旦将这句话用于奥林匹克运动。1920年,国际奥委会将其正式确定为奥林匹克格言。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且鼓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不甘平庸,朝气蓬勃,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六、奥运会会徽

奥运会会徽是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徽记,亦称奥运会会标。现代历届奥运会的组委会都要为奥运会设计会徽。会徽的图样不仅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还要反映出东道国和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特征,成为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艺术性标志。奥运会会徽是该届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各届奥运会的会标,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为商业服务,从而保证了奥运会会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具有5000年历史的书法和印章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标示了举办地名称,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

七、奥运会吉祥物

吉祥物是每届奥运会中有趣并有代表意义的纪念品,并已成为现代奥运会的一个独特标志。奥委会虽然对吉祥物没做具体规定,但事实上吉祥物已经成为各届奥运会最有影响力的标志之一。到目前为止,奥运会的吉祥物有动物、人像和抽象形象3种造型。这些吉祥物以巧妙的构思,可爱的形象,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届奥运会的组织者们无不殚精竭虑,力图拿出自己的惊世之作,使世人过目难忘。北京第二奥运会的“福娃”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八、奥运会会歌

1896年4月6日,当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宣布第1届奥运会开幕以后,希腊著名音乐家斯皮罗斯•萨马拉斯指挥9个合唱团演唱了这首由他作曲、抒情诗人科斯蒂斯•帕拉马斯作词的《奥林匹克圣歌》。悠扬的乐曲把人们带入了缅怀古代奥运会的辉煌和憧憬现代奥运会的美好的境界之中。1958年,国际奥委会在东京举行的第55次全会上决定把《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歌。此后,每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都能听到这首悠扬的古希腊管弦乐曲。

九、奥运会中的“三会”时间及赛项

奥运会包括夏奥会、冬奥会和残奥会,但夏奥会的比赛项目、参赛人数都大大超过了冬奥会和残奥会的规模,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奥运会一般是指四年一届的夏奥会。残奥会是在夏奥会闭幕后一个月?热栽谄渚侔斐鞘芯侔臁6?禄嵩谙陌禄崆傲侥昃侔欤?彩撬哪暌淮巍O陌禄嶙?896年至2004年实际上举办了25届,但两次世界大战中断的三届(1916年、1940年、1944年)依然计算届数,所以北京举办的是第29届奥运会。比赛设项也越来越多,2004年雅典奥运会达到28个大项、301个小项。

十、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

绿色奥运。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系统;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

第4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摘要】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学校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即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集体主义观念、公平竞争的理念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奥林匹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带来了生机;奥林匹克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一致,对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全民素质水平具有推动作用;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奥林匹克思想的一大创举就是将体育运动的作用提高到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促进社会发展的认识高度,明确地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体育运动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进而维护世界的美好与和平。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改造社会、建立和平安定的世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美好夙愿。

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竞技体育的功利主义原则渗透进教育体系,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有些异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主旨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体、心理、智力、才能等方面得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必将受到强烈撞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所取代。

奥林匹克教育最主要的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校园体育精神的诠释及价值向度,指出校园体育精神应重点在进取精神、公平原则、和谐发展原则、道德规范原则等方面,同时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中学生品质体育文化教育

前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奥林匹克教育息息相关。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把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1]

在2000年9月1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中,对奥林匹克精神内容的最原典、明确的概述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平,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最珍贵的精神核心。[2]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延绵不断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复兴的历史因由。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旨归。《奥林匹克》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公平竞争的体育竞赛中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它的本质内容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与奋斗,这些精神内涵的实质在奥林匹克发展的著名格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

随着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奥林匹克》和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等人的言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格言、宗旨、主义、会旗以及理想等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某一角度和某种程度的说明。

在我国,青少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每周要上两到三次体育课,接受体育教育。除了体育课以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模拟奥运会竞赛形式的学校运动会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我们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是在新时期下,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的时候,国人更应该在和谐、人文、团结上下功夫,我们推崇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只在赛场上存在,它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在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怎样通过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和陶冶中学生的品质,以及经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影响后,使广大中学更重视体育,并同时把奥林匹克精神与道德品质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广大中学懂得体育与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一、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学的传播与发展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

(1)互相理解的态度

长期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使其表现了更多的欧美价值取向,这在一定阶段制约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是导致不同、政治态度的国家之间相互导致奥运会的原因。为改变这种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状况,国际奥委会在最新版的《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了“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创新,指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间应互相理解,不能因种族、信仰、政治态度的不同而放弃友谊、团结和和平,也为全人类本着互相理解的态度对待彼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2)进取精神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进。这句格言本质上是弘扬一种崇高的体育精神,树立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目标,推动体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快速发展。

(3)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体育运动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基本规则。在《奥林匹克》中被多次明确提出,奥林匹克要求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原则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法则中的基本规则。

(4)和谐发展的原则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杀萨马兰奇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这都反映奥林匹克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它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基本表现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一再强调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4]

(5)道德规范原则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的活动将无法开展,而且《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手册,其中就多次提及并要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不得违背有关基本公德和体育运动道德。[5]

通过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实践活动,奥林匹克逐渐形成了涵盖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良心、义务及自豪感等方面的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下,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接受了道德规范的教育,尊重基本公德原则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中学体育文化建设与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意义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6]这种素质的提高不但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素质的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学担负着培养体育专业初级人才的使命,其体育的目标指向,理应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正是满足中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要、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身心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体育心理素质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意志品质、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我意识。它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2)培养中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精神

第一,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特别是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必然促使社会个体超越进取、奋力向前、谋求优胜,追求完美的生命,从而最终融汇成社会进步的巨大洪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向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培养其公平竞争的精神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第二,积极进取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7]曾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黑塞也认为:“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8]这些至理名言都指出了人应当具有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气质。

第三,尊重与合作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竞赛作风、态度和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sportsman-ship和teamwork。”前者是竞赛道德,“是从球员怎样对待对手来说的,要能主动地严守球规,己所不欲勿施于对方,不搞小动作,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始终全力以赴。”而后者则是“从球队内部队员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各个队员要能各守岗位,各尽全力,密切配合,不存个人突出之心,步步从全队整体出发,顾全大局。”他所阐明的便是体育精神中的尊重与合作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这两条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得以健全和发展。”[9]

(3)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体育能力及审美素质的影响

奥运会体现出的教育正是体现了体育思想的核心。通过体育了解各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奥林匹克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寓教于乐的,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中学生获得体育能力及提高审美素质

(4)开发中学生的人性美追求

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适应论和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一向注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教育,似乎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开发人的思维潜能,这种流布甚广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片面的。的确,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但是,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应该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时不应忽视或抛弃感性能力的培养。“本真的人”应当是“完全的人”或“完整的人”,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体,应当是既有血有肉又有头脑有思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

顾拜旦在其《体育颂》中就高度颂扬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其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生命,又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成为具体的、完善发展的人。

二、分析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的品质影响

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核是体育运动。但它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是它不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而同时着重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讲过:“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败坏。奥林匹克运动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

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处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他们的价值观正好处于从易变到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发掘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12]

(一)精神品质方面

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实际上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公平竞争、进取拼搏与团结协作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

(1)集体主义观念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自我意识很强,心中缺少关心他人、集体的思想意识。而奥林匹克运动所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正好可以帮助青少年化解“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付出,任何单独的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同时,运动员在与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友谊.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依靠人们共同遵守规则、共同切磋技艺、共同交流感情、共同探索人生来达到团结的目的。如果没有团结,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运动就不会产生,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在奥运会激烈的竞争较量背后,显现的却是人类理性的神圣光辉和共同价值的永恒追求。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拼搏进取精神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从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往往会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奥运奖牌获得者在获得荣誉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模仿力,奥林匹克主义抓住了这一特点,将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

(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对当代中学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正是健儿们所代表的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3]

现代奥运会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国际性是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的根本区别,它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感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使现代奥运会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方面能够进一步影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三)人生理想方面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废思想,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理想,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同样,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倒退甚至崩溃。中学生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接受其熏陶和影响。

中学生的理想是一个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认真地接受先进的精神熏陶,其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四)价值观方面

(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按照《奥林匹克》的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青少年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奥运会采用的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能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目前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凝聚国民的粘合剂,自获准申办奥运会以来,举国上下都是齐心协力为举办奥运献计献策,这种影响力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巨大的。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理念,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事业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青少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感召能力,在他们中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很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从而促进“三大奥运理念”的落实。

(2)坚强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昭示的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揭示的是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校园精神文明教育中灌输这种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在枯燥的实验和学习中,在对目标不畏艰险的探索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克服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3)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它要求人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法则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法制社会中,法律、法规所保障的第一要务就是公平。但是,反观现代社会,失范和越轨行为层出不穷,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调精神文明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减少失范和越轨行为,把提高竞争力的方法用在挖掘自身潜力上,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实践。

伴随北京奥运会的积极筹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学校体育又将迎来全民健身工作的新热潮。我们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在校园普及健康意识、奥运意识,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兴建体育场所,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奥运的召唤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批日渐淡化的奥运项目又将焕发生机,并与一些非奥运项目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

三、探讨提高中学生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师资队伍

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奥林匹克培训,有计划地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办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学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奥林匹克知识的传播问题。它将导致一代人真正了解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从而自觉地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培养奥林匹克教学人才、广泛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目前在校体育专业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向全国各地体育教师传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激发他们向学生讲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热情,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全国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二)普及奥林匹克教育读物

为使中小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奥林匹克知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与出版社联合,做好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划拨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学校和教师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订购,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意义。

(三)体育教学的完善

为使中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奥林匹克教育,一方面,应当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的理论教材体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讨论以及组织观看录像等形式展开教学,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对奥林匹克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运动竞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各种竞技运动的组织和实践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4]

(四开展社会体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除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开展体育运功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因为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奥林匹克的关注与参与也将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奥运意识和行为。社会及家庭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加强社会媒体宣传

除学校教育因素外,为宣传奥林匹克理想、扩大奥运会影响,社会大众传媒也应为奥林匹克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的传播优势,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等。建立奥运网站,调动广大青少年网民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形成国内外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奥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聚会,也由于奥运会与传媒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强烈的互动效应,这种效应的能量释放出来,对拥有最多观众群的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推进学校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我国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易于组织;他们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和讲座,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相结合,使青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学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应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奥林匹克史及北京奥运理念的教育。此外,校园广播、墙报、报纸、杂志、书籍以及迅速崛起的校园网络、音像制品应充分发挥作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小结

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必须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中学生要学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以及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来,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奥运会全新的感受。总之,深化奥运理念的教育,会给中国社会和青少年学生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葆丽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线[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O00

[3]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彭永婕张志伟韩东晖人文奥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5]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史,2000,(5)

[6]张洪潭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J]体育与科学2001(1):57–60

[7]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5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奥林匹克思想的一大创举就是将体育运动的作用提高到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促进社会发展的认识高度,明确地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体育运动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进而维护世界的美好与和平。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改造社会、建立和平安定的世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美好夙愿。

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竞技体育的功利主义原则渗透进教育体系,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有些异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主旨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体、心理、智力、才能等方面得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必将受到强烈撞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所取代。

奥林匹克教育最主要的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校园体育精神的诠释及价值向度,指出校园体育精神应重点在进取精神、公平原则、和谐发展原则、道德规范原则等方面,同时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中学生品质体育文化教育

【Abstract】TheOlympicmovementisanoutcomeofcombiningsportswithcultureandeducation.Itseducationvalueliesinthreeaspects.Itcanpromotepeople’sspiritualandmentaldevelopment,boostthe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thesocietyandmaintaina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ItisnecessarytopopularizetheeducationoftheOlympicideologyandcultureamongtheChinesestudentstohelpthemtodevelopthecorrectvaluesorientation,i.e.overalldevelopment,collectivismandfaircom2petition.TheOlympichumanisticeducationalconcepthasofferedanewapproachtothephysicaleducationandreform.TheOlympiceducationisinagreementwith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ItisofgreathelpfortheimprovingthecomprehensivequalitystandardamongstudentsandalltheChinesepeople.Theideaofgreen,humanisticandscientificOlympicsisofgreatvalueforstudentstocultivatetheir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dvocatehumanismanddevotetosc

ienceandtechnology.

NotonlyOlympicstobethinkingasthebigpioneeringwork,inordertoenhancethesportsfunctionandpromotehuman''''sfullscaledevelopment,moreoverthepromotionsocialdevelopmentunderstandingaltitude,takesexplicitlythesportsasonekindoftransformationsociety’sstrength.

【keyword】Olympicsspirit;Middle-schoolstudent;Quality;Sports;Culture;education

前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奥林匹克教育息息相关。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把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1]

在2000年9月1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中,对奥林匹克精神内容的最原典、明确的概述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平,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最珍贵的精神核心。[2]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延绵不断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复兴的历史因由。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旨归。《奥林匹克》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公平竞争的体育竞赛中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它的本质内容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与奋斗,这些精神内涵的实质在奥林匹克发展的著名格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

随着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奥林匹克》和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等人的言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格言、宗旨、主义、会旗以及理想等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某一角度和某种程度的说明。

在我国,青少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每周要上两到三次体育课,接受体育教育。除了体育课以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模拟奥运会竞赛形式的学校运动会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我们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是在新时期下,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的时候,国人更应该在和谐、人文、团结上下功夫,我们推崇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只在赛场上存在,它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在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怎样通过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和陶冶中学生的品质,以及经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影响后,使广大中学更重视体育,并同时把奥林匹克精神与道德品质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广大中学懂得体育与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一、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学的传播与发展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

(1)互相理解的态度

长期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使其表现了更多的欧美价值取向,这在一定阶段制约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是导致不同、政治态度的国家之间相互导致奥运会的原因。为改变这种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状况,国际奥委会在最新版的《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了“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创新,指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间应互相理解,不能因种族、信仰、政治态度的不同而放弃友谊、团结和和平,也为全人类本着互相理解的态度对待彼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2)进取精神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进。这句格言本质上是弘扬一种崇高的体育精神,树立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目标,推动体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快速发展。

(3)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体育运动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基本规则。在《奥林匹克》中被多次明确提出,奥林匹克要求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原则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法则中的基本规则。

(4)和谐发展的原则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杀萨马兰奇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这都反映奥林匹克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它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基本表现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一再强调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4]

(5)道德规范原则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的活动将无法开展,而且《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手册,其中就多次提及并要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不得违背有关基本公德和体育运动道德。[5]

通过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实践活动,奥林匹克逐渐形成了涵盖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良心、义务及自豪感等方面的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下,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接受了道德规范的教育,尊重基本公德原则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中学体育文化建设与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意义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6]这种素质的提高不但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素质的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学担负着培养体育专业初级人才的使命,其体育的目标指向,理应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正是满足中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要、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身心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体育心理素质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意志品质、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我意识。它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2)培养中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精神

第一,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特别是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必然促使社会个体超越进取、奋力向前、谋求优胜,追求完美的生命,从而最终融汇成社会进步的巨大洪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向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培养其公平竞争的精神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第二,积极进取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7]曾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黑塞也认为:“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8]这些至理名言都指出了人应当具有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气质。

第三,尊重与合作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竞赛作风、态度和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sportsman-ship和teamwork。”前者是竞赛道德,“是从球员怎样对待对手来说的,要能主动地严守球规,己所不欲勿施于对方,不搞小动作,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始终全力以赴。”而后者则是“从球队内部队员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各个队员要能各守岗位,各尽全力,密切配合,不存个人突出之心,步步从全队整体出发,顾全大局。”他所阐明的便是体育精神中的尊重与合作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这两条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得以健全和发展。”[9]

(3)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体育能力及审美素质的影响

奥运会体现出的教育正是体现了体育思想的核心。通过体育了解各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奥林匹克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寓教于乐的,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中学生获得体育能力及提高审美素质。

(4)开发中学生的人性美追求

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适应论和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一向注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教育,似乎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开发人的思维潜能,这种流布甚广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片面的。的确,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但是,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应该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时不应忽视或抛弃感性能力的培养。“本真的人”应当是“完全的人”或“完整的人”,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体,应当是既有血有肉又有头脑有思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

顾拜旦在其《体育颂》中就高度颂扬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其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生命,又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成为具体的、完善发展的人。

二、分析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的品质影响

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核是体育运动。但它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是它不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而同时着重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讲过:“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败坏。奥林匹克运动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

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处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他们的价值观正好处于从易变到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发掘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12]

(一)精神品质方面

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实际上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公平竞争、进取拼搏与团结协作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

(1)集体主义观念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自我意识很强,心中缺少关心他人、集体的思想意识。而奥林匹克运动所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正好可以帮助青少年化解“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付出,任何单独的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同时,运动员在与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友谊.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依靠人们共同遵守规则、共同切磋技艺、共同交流感情、共同探索人生来达到团结的目的。如果没有团结,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运动就不会产生,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在奥运会激烈的竞争较量背后,显现的却是人类理性的神圣光辉和共同价值的永恒追求。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拼搏进取精神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从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往往会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奥运奖牌获得者在获得荣誉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模仿力,奥林匹克主义抓住了这一特点,将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

(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对当代中学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正是健儿们所代表的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3]

现代奥运会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国际性是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的根本区别,它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感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使现代奥运会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方面能够进一步影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三)人生理想方面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废思想,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理想,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同样,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倒退甚至崩溃。中学生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接受其熏陶和影响。

中学生的理想是一个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认真地接受先进的精神熏陶,其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四)价值观方面

(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按照《奥林匹克》的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青少年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奥运会采用的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能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目前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凝聚国民的粘合剂,自获准申办奥运会以来,举国上下都是齐心协力为举办奥运献计献策,这种影响力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巨大的。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理念,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事业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青少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感召能力,在他们中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很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从而促进“三大奥运理念”的落实。

(2)坚强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昭示的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揭示的是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校园精神文明教育中灌输这种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在枯燥的实验和学习中,在对目标不畏艰险的探索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克服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3)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它要求人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法则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法制社会中,法律、法规所保障的第一要务就是公平。但是,反观现代社会,失范和越轨行为层出不穷,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调精神文明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减少失范和越轨行为,把提高竞争力的方法用在挖掘自身潜力上,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实践。

伴随北京奥运会的积极筹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学校体育又将迎来全民健身工作的新热潮。我们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在校园普及健康意识、奥运意识,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兴建体育场所,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奥运的召唤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批日渐淡化的奥运项目又将焕发生机,并与一些非奥运项目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

三、探讨提高中学生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师资队伍

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奥林匹克培训,有计划地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办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学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奥林匹克知识的传播问题。它将导致一代人真正了解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从而自觉地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培养奥林匹克教学人才、广泛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目前在校体育专业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向全国各地体育教师传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激发他们向学生讲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热情,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全国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二)普及奥林匹克教育读物

为使中小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奥林匹克知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与出版社联合,做好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划拨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学校和教师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订购,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意义。

(三)体育教学的完善

为使中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奥林匹克教育,一方面,应当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的理论教材体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讨论以及组织观看录像等形式展开教学,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对奥林匹克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运动竞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各种竞技运动的组织和实践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4]

(四开展社会体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除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开展体育运功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因为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奥林匹克的关注与参与也将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奥运意识和行为。社会及家庭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加强社会媒体宣传

除学校教育因素外,为宣传奥林匹克理想、扩大奥运会影响,社会大众传媒也应为奥林匹克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的传播优势,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等。建立奥运网站,调动广大青少年网民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形成国内外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奥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聚会,也由于奥运会与传媒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强烈的互动效应,这种效应的能量释放出来,对拥有最多观众群的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推进学校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我国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易于组织;他们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和讲座,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相结合,使青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学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应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奥林匹克史及北京奥运理念的教育。此外,校园广播、墙报、报纸、杂志、书籍以及迅速崛起的校园网络、音像制品应充分发挥作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小结

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必须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中学生要学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以及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来,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奥运会全新的感受。总之,深化奥运理念的教育,会给中国社会和青少年学生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葆丽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线[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O00

[3]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彭永婕张志伟韩东晖人文奥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5]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史,2000,(5)

[6]张洪潭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J]体育与科学2001(1):57–60

[7]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8]大学活页文库合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费孝通清华人的一代[J]读书,1991,(11):3–6

[10]威廉•巴雷特.段德智译非理性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1]闵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特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12]马岳良试论北京奥运会前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3,(2)

[13]陶于论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第6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教育 当代技工院校学生

1.前言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奥林匹克的理想和追求。奥林匹克运动注意将体育运动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力求创造一种在竞争中求欢乐、在竞争中受熏陶的环境,发挥体育运动的社会教育功能。当代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需要多种精神因素的陶冶和多种品质的滋润,而奥林匹克精神又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代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教育与启迪意义。本文拟就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与途径作一初略探讨。

2.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奥林匹克》作出了权威的界定。其“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奥林匹克》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来看,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重在参与精神

参与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首要条件,参与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首要内涵。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上,曾用法语演讲了这样一段话:“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因为只有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奥林匹克理想,所以奥林匹克崇尚“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2.2 不断奋进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参与者的一种号召与鼓励,即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要坚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奋斗到底的精神。不断奋进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它的本意是一种竞争精神,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去追求新的境界。

2.3 公平竞赛精神

《奥林匹克》把公平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之一。公平竞赛精神指即奥林匹克运动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按章办事,决不作假。

2.4 团结友好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遵循奥林匹克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以增进人类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团结与进步。奥运会在不同国家、文化和团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用共同的价值观将他们团结起来。每一届奥运会,都是一场国际性体育运动盛会,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运动员欢聚一堂,赛场上公平竞争,赛场下相互交流,这既是体育技艺的竞赛,也是建立友谊、促进理解和团结的机会。

3.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3.1 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奥林匹克精神一定程度的缺失

当代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精神、品格的滋润,奥林匹克精神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然而,由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未能普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也未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加上社会影响,导致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奥林匹克精神一定程度的缺失。比如,参与运动、参与社会、参与实践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正是在参与中,个人的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个人的品质与境得以升华。然而,当代技工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同学不愿参与运动、参与实践、融入社会,或者虽有参与,但过于计较得失名利,这与奥林匹克的重在参与精神是相悖的。又如,当代技工院校学生中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有些学生基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独生子女成长家庭环境的熏陶,养尊处优,往往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而有些困难家庭的学生由于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往往失去了依靠自己能力去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现象有违奥林匹克的不断奋进精神。因此,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奥林匹克精神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3.2 奥林匹克精神具有育人功能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顾拜旦恢复时开始,就赋予了教育的功能、育人的功能。奥林匹克的核心功能是教育,育人是奥林匹克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奥林匹克对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发挥作用和影响,而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教育。事实上,置身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现场,能使心灵受到冼礼,人格得以升华,其震撼力、剌激力、感召力是一般的场合所没有的。

4.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4.1 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

4.1.1了解奥林匹克精神

了解奥林匹克精神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提。要求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弘扬奥林匹克精神,首先要让其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由来及涵义。除了解前面所述重在参与精神、不断奋进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团结友好精神外,还应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历史发展与其他内涵。

4.1.2 认同奥林匹克精神

在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增进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同,这是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具体包括:认清奥林匹克精神的国际性、科学性、合理性,明确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世界精神、科学精神;意识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对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世界和平、人类进步的作用,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奥林匹克精神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明确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认同奥林匹克精神,是促使学生实践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

4.1.3 实践奥林匹克精神

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自觉实践奥林匹克精神,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学习和工作之中,让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让实践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4.2 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方法

4.2.1 开设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相关课程

课堂教学是技工院校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主渠道。技工院校可开设奥林匹克专题讲座,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一课程传授奥林匹克精神,让学生感受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价值和魅力。体育专业可开设传授奥林匹克精神的系列课程,如“奥林匹克运动史”、“奥林匹克精神学”、“奥林匹克道德学”,将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内容来研究和传授。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研究,以深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

4.2.2 开展渗透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平台,也是升华奥林匹克精神的途径。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参与中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价值,在竞赛中领悟参与、不断奋进、公平竞

赛、团结友好的意义与要求,在这是对大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最好方法。实践比说教更重要,开展渗透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比一般的奥林匹克精神宣传更为有效。为此,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球类、田径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参与、奋进、公平、团结的内涵与重要性;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通过锻炼促进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自身发展进一步领悟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

4.2.3 营造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氛围

学生的使命之一是文化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建构过程,在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土壤的培育,营造有利于奥林匹克精神成长的文化氛围。为此,社会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应担负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责任,宣传奥林匹克的历史,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校园媒体应结合学校特点开展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与传播活动;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可组织学生开展奥运知识竞赛、奥运精神演讲等活动,通过竞赛与讲演促进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与传播。文化对人的作用是根本性的、持久的,营造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是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5.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开展。但也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方面还做得不够,部分技工院校不太重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没有意识到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当代技工院校学生成长的意义,由此也影响了当代技工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认同与实践。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当代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是我们应当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6.

[2] 冉明.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冲突与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

[3] 汪涌.国际奥委会出台最终报告高度评价北京奥运会[N].光明日报:2010-04-30.

第7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关键词:奥运会;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5-0030-03

奥运会是全球性的体育盛会,作为奥林匹克周期性与高潮性的活动内容,奥运会的举办对提高主办国的教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一次对全民奥林匹克教育的良好契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大量的组织者和志愿者的参与,大学生作为奥运会的重要参与者,在赛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同时,奥林匹克的精神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1 奥运会与大学生的参与

在迈向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学已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是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于奥林匹克运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在世界多数国家中,大学生是发展高水平竞技教育,参与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体。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许多比赛设施都设在大学校园里,这为大学生参与奥运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2001年北京举办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组成了一支4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和忘我的参与热情,推进了中外体育和文化的交流,受到了来自169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记者官员们的好评。在历届奥运会的志愿者中,学生的人数都是占有较大比例的(见表1),以1992-1998年期间举办的三届冬奥会为例。

上述资料说明,大学生在参与和服务奥运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萨马兰奇先生所讲“奥林匹克运动是由富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组成的,没有他们,要组织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是不可能的”。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47,000名志愿者出色的工作是世界为之赞叹。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分别有60,422人和34,548人参与了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说,出色的志愿者服务是每一届奥运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除了参与奥运会赛事的组织和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志愿者还是参与体育青年人的教育者,以及是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者。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处于发展阶段,大学生作为奥运会志愿者的主力军在参与服务的同时,奥林匹克的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

2 奥林匹克运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1 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奥林匹克精神集中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一贯遵循的宗旨及提出的格言和口号上。“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格言。同时它也是一种自我挑战的精神和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奥林匹克精神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中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这句口号,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参与是奥林匹克的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才能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奥林匹克的基本规范,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实质的认识,是奥林匹克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代表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思想、追求和价值观。因此,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可以把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参考,在奥林匹克精神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资源,这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的不良趋向就有很好地纠正和教育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在参与奥林匹克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矫正,同时也是对心灵的净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 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对大学生的影响

2.2.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北京人文环境包括三个领域,一是通过物表现的物化环境即通常说的硬环境,二是通过人们环境行为表现的行为环境即软环境,三是通过政府行为表现的制度环境。三者相互关照、相互印征、相互传递和感应,构成北京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环境。“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在奥运史上,实属开先河之举;不管我们的理解程度如何,其本身闪烁出了北京奥运的生活哲理与文化智慧,反射出东方文化中神圣的人性观念。它是文化意识和民族记忆的再现。

2.2.2 古代奥运会的人文意蕴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明确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当作万物的中心是人认识自身的第一步。他使哲学的中心由自然转向社会和人本身,开创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先河。随后,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这一刻在希腊神庙中的名言纳入自己的哲学思想,拓展了哲学研究领域。在希腊思想的体系化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人的认识更加深化。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体运动与陶冶心灵的关系,从而奠定了人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奥运会的人文意蕴。

2.2.3 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提倡的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包括: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它将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北京奥运会将坚持“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中心,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为八方来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北京奥运会提倡的“人文奥运”,是本土地实践并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同时又是对中华文化变迁中诸种人文关系的深切关怀。大学生在参与和服务奥运的同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奥运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这种教育将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2.3 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和体育锻炼对不良心理的校正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和体育锻炼对校正不良心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名誉与地位的追求已成为人们的现实追求,但是在这些现实因素外,在服务和参与奥运会中人们同时服务他人,贡献社会、体现爱心的愿望,是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良好机会。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即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关注和参与的同时,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的魅力也将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尤其是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和“更干净、更团结、更人性”的奥运新思想将会与大学生的进步思想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健康向上、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良好精神品质。

第二,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随之也会给校园体育环境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构成体育环境中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也将蓬勃发展,这也必将促使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体育学习兴趣的增强。在体育的学习与锻炼中达到身心协调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身心协调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而在心理因素中起指导作用的是情绪,也就是说情绪的好坏对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所以有针对性的调节情绪是十分必要的。近30年来在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较为一致的结论有4点:

①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降低抑郁,但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会与抑郁降低的程度有关,一般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地降低心理焦虑。

②与放松训练和其它愉快活动相比,体育锻炼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

③有氧练习将更能有效地降低焦虑,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但每次活动时间应长于20-30分钟。

④锻炼者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得到改善,似乎与最大吸氧量的提高与否无关,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锻炼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2.4 奥运会的举办对大学生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的影响

群体向心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向心力是作用在集体成员的心理力量。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我国人民产生从近期到长远、有外显到潜在的社会心理影响。举办一届成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社会各界都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这种整体面对的压力,将有助于群体凝聚力的加强。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大量围绕申办和举办奥运会,以爱国主义、首都意识、集体荣誉为中心的宣传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爱国家爱北京的热情,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奋发进取的工作精神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创造新局面。此外,举办奥运会对于促进北京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在世界面前树立北京文明开放团结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形象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政府已使大约2.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为2205万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对60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帮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日益强盛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奥运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在人类史上创造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坛上争取了重要位置。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产生影响,对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8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关键词:奥林匹克;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811.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27-3612(2006)11-1465-02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已开始成为体育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大多数比较零散,讲现象的多,分析原因的少,并且较少深入涉及到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伦理学及社会学原因的探讨。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对奥林匹克道德及其规范体系自身失范现象做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控制奥林匹克运动的道德失范现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 什么是奥林匹克道德

道德从何而来,始终是伦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历史上,对道德来源有过种种观点,有的认为道德来源于人性,有的认为道德来源于神,有的认为道德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等等。虽然各种观点中都包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它们都不能从社会生活,尤其不是从社会的经济状况去说明道德的来源,只有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第一次明确指出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就是说,道德并不是人们一脱离动物界就有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出现是道德形成的关键。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关系就复杂化了,于是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由此便产生了调节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的准则,那就是最初出现的道德规范。由此可知,道德实际上是社会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为了能够有秩序地生活而产生的。

奥林匹克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具有成千上万人参加的社会活动。要使竞技比赛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个共同协商一致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否则奥林匹克一天也存在不下去。这就是奥林匹克道德产生和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现代奥林匹克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活动,由于其参加的广泛性,就更需要有道德规范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维系在五环旗下。由此可见,现代奥林匹克道德是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调控系统来维系和调整所有参与者的行为,使奥林匹克运动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奥林匹克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调整和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秩序,要求凡是从事奥林匹克运动的人都要共同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以保证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发展。因此,奥林匹克道德的概念就是:调整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与品质。这其中包含着道德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奥林匹克道德的使命在于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以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因此它有着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奥林匹克的道德规范就是它的核心,这表现为道德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这一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又必须依靠人的具体实践去完成和体现它,这一实践过程就表现为人的道德观念、情操与品质,也就是道德的主体性。

2 对奥林匹克道德失范现象的界定

“失范”是社会学术语,通常用来指某种社会状态,即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规范的约束力。失范并不是完全丧失规范。失范是社会成员面对规范而又难以遵从的状况。因此,失范不可能发生于既存的规范文化之外,即不可能发生在非规范的文化部分中;失范恰恰表明规范文化内部的某些因素出了问题,规范文化的自身结构有了某些缺陷,故也称其为“规范文化的结构病态”。

奥林匹克道德失范现象表现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即参与者面对规范而又不能遵从的现象。

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1、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自身出现的失范现象。2、参与者奥林匹克道德失范的行为。如暴力、作弊、贿赂、滥用药物等等行为。

在奥林匹克道德失范现象中,首先要引起重视的是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自身的失范。由于规范不明确和规范不自洽造成规范内容的含混、模糊,从而导致个体对道德价值观念及道德评价标准的迷茫和困惑,最终可能导致失范行为。

3 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自身的失范现象

3.1规范不明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一方面物质生产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人性扭曲,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拜金主义的功利思想日趋严重。为改造青少年的思想,顾拜旦和一些奥林匹克先驱从古奥运会和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的教育方式中找到了灵感,主张以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来引导青少年参加锻炼和竞赛,从而使他们不仅在体质上更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改善。可见,无论是古奥林匹克还是现代奥林匹克都显示了人们对美好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对什么是奥林匹克道德?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无论是顾拜旦还是奥林匹克都没有给以明确阐述。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极为重要的这一思想内容――“奥林匹克道德”被奥林匹克主义、宗旨、精神、格言等淹没。奥林匹克也仅仅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宣誓中提到:“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比赛和执行裁判工作。

是不是就可以用“体育道德”代替“奥林匹克道德”呢?丹尼斯・佛洛斯爵士在1983年出版的《霍维尔关于赞助的探讨》里说过:“奥运会的道德内涵使它成为一桩特别的事。如果没有这个内涵,再加上新近冒出来的商业主义,奥运会将只能成为体育赛程上的一项普通赛事而已。”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个依靠体育和教育的结合来改造人的大学校,是超越一般竞技运动之上的社会运动,体育竞赛只是作为一种手段,道德教育才是其真正的目的。因而它应该有着内容比其它竞技比赛中提倡的“体育道德”更为丰富和严格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且它应该更注重教育的过程,注重道德价值取向的过程。在“利”与“义”的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寻求“利”与“义”之间的平衡。

现在人们往往试图从奥林匹克的思想体系中去寻找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但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势必造成规范内容的含混、模糊,即使个体愿意接受这样的规范,但在具体行动中还是会因内容的不明确、不清晰而发生遵从困难。

3.2规范不自洽 对于任何一个规范体系来说,其中各个规范对于大多数成员应该是自洽的,亦即彼此协调,互相适应的,但在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中出现了规范与规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呈现出规范的不自洽性。最典型的就是“更快、更高、更强”和“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这二句广为流传的格言。

“更快、更高、更强”和“参与比获胜更重要”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其中也蕴涵着道德价值的取向。人们往往以此作为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行为指导原则。然而在它们之间却存在明显的冲突和矛盾。“更快、更高、更强”代表着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竞争主义及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而“参与比获胜更重要”则是典型反映了康德式的义务论伦理思想。

功利主义流派虽多,但其共同的观念是:用行为所产生的总体的善或恶(结果)去评价行为在道德上的正确或错误,而行为自身则不予考虑。因而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结果”,则可以不惜任何代价。近代以来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中流行的格言“不惜任何代价获胜”正代表了功利论的观点。

与功利主义理论相反,义务论伦理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义务论者认为,当行为与相应的义务原则相符合时,该行为才是有道德的。康德十分强调为义务而尽义务,康德认为,仅当一个行为合乎道德规则(义务原则)时,该行为才是正确的。“参与比获胜更重要”如同“为义务而义务”的“为参与而参与”,典型地显示着康德式的玄虚。

“更快、更高、更强”与“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构成了“二律背反”,有些学者试图用“辩证的”方法综合二者,但是这种“和稀泥”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

4 小结

奥林匹克道德是调整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然而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自身却存在着规范不明确和不自洽的失范现象。

第9篇: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that we have understood about Olympic movement and humanism, and making use of document associated with sociology and sport science, the article is to deeply analyze definition of Olympic movement, so that we have a very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sport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 奥林匹克;人本主义;人性;人权

Key words: Olympic movement;humanism;humanity;human rights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315-02

0引言

人类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在这数千年中,思想家、哲学家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恐怕是人的问题。对于什么是人、人性、人的本质、人道主义等问题也有了难以尽数的答案。今日中国,自成功打出人文精神这张王牌,一举夺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国人沸腾了。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提出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举办一次人文奥运成为了举世瞩目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代奥运会竞技体育的大舞台上,人本主义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呢?如果没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将如何面对呢?同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新世纪东西方文化的又一次碰撞,怎么办?透过这些看更深层次的,中国体育改革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这些问题都将值得我们深思。

1奥林匹克和人本主义的诠释

1.1 奥林匹克的诠释

1.1.1 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中规定“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也就是说奥林匹克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它是一种人生哲学、生活哲学。主张通过增强体质,通过意志品质的培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使人得身体素质、道德精神获得和谐发展和提高。纵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奥林匹克主义具有以下特点:①继承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传统;②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③国际主义与和平共处的理想;④公平竞赛与独立自主精神的发扬[1]。

但是百余年的奥林匹克运动史表明,奥林匹克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冲突、不断发展。一方面,奥林匹克主义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取消业余主义原则和适当向商业开放。另一方面,如政治干预、暴力行为、兴奋剂等等是完全违背奥林匹克主义的,现在的奥运会越来越体现功利主义。

1.1.2 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从顾拜旦时代的十条原则到萨马兰奇时代的七条原则,奥林匹克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对其认识也在不断升华。奥林匹克精神是指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实质,本质是反映事物的性质的,本质变了,事物的性质就要变化[1]。龙天启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哲学基础浅析》中,从哲学的角度,对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现代奥林匹克的哲学精神渊源可以概括为:①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完善人格力量的教育,是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思想的目的;②发扬勇敢竞争精神,提倡从奋斗中求得人生的幸福,是顾拜旦奥林匹克思想的灵魂和精髓;③促进人类的和平、友谊、进步事业,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本原则。我个人认为,对于体育来讲,它是一种社会改良行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应该是体育是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的,也就是讲“体育为人民”。通过体育的教育功能,从某一方面来完善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以期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世界的和平,这也反映了体育的特殊性。

1.1.3 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国际奥委会采用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在安特卫普奥运会上展示给公众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奥委会还有一个格言,即:“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加,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奋斗,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奥林匹克运动无论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普遍的促进作用。

我个人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就是给全世界人提供一种文化和活动的氛围。奥林匹克运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场合,它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手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各种保障,包括物质、安全、资金以及环境保障。换句话讲,体育也是一样,体育的实质就是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我们要将奥林匹克的普世价值与我国独特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传承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使13亿人民能够领悟到奥林匹克的真谛。国际奥委会的职责就是“让梦想永存”。我们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同时要将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相信,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1.2 人本主义的诠释和反思现代中国,在许多部门或行业都在提倡人性化服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等,但大都流于口号化、形式化、表面化。他们对人本主义认知含糊混乱,对人本主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理解,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更不要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本主义了?

1.2.1 人本主义的具体内容人本位即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人本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主张或思想体系[2]。人本主义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2.1.1 人性认知人性认知也就是对人性的了解和掌握,这是人本主义的前提,只有了解人的特点并顺应这些人性,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否则就可能事与愿违。所谓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或本性,不需要借助于外赋性的条件就能“自然而生”,且外在力量难以将其改变。人是生而平等,对自己有绝对的支配权,个人自己的主人[2]。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人及人性有基本的认识,要将其作为一个社会人来对待。

运动员也是一样,首先要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社会中人来看待他,来进行研究,这是前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有不同。就东西方而言,在东方我们中国队人性的认识我们注重集体,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发展;而西方社会侧重每个个体,作为个体的人的认识和发展。无论社会或者组织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要充分考虑人的本性,尊重个体的意志,给人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鼓励人们去表达自己的个性、思想、才华等,使人处于一种积极、充满活力的状态,这样才能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1.2.1.2 崇尚人权人权是人本主义的核心所在。对于个体来说,只有生物的我、精神的我、思想的我、社会的我这四个方面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我”。人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生存权、人格权、思想权和公共表达权。同时人权具有同质性、普适性和恒定性的特点,它没有国家、民族、文化、人中等差异,它适应于每一个社会人[2]。运动员也是一样,他也要遵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他也是有人格的。

1.2.1.3 坚持人道简单地说,人道就是把人当人对待,不以非人的标准和做法对待任何一个人。其具体内容包括:强行性规定――第一尊重生命,第二尊重人体,第三尊重人格。还有禁止性规定――第一禁止歧视他人,第二禁止侮辱他人,第三禁止虐待他人,第四禁止压迫他人[2]。

平心而论,究竟什么是人道主义,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定义的问题。在20世纪人道主义问题是哲学界,甚至是整个思想界瞩目的问题。但对什么是人道主义,似乎依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人道主义不仅仅关注人外在的东西,不仅仅关注人的肉体,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内心,关心人的灵魂。胡乔木是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中的重量级人物。他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解释,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他认为,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第二种意义,即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立足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位基础的。”[3]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不同领域,都有许多有悖于人道的做法和现象。例如体育领域足球运动中的种族歧视、球场暴力、兴奋剂的服用等等。

1.3 人本主义的反思人本主义的内容是深奥的,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不是简简单单喊口号作宣传就能落实的。它需要人类对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深刻理解其内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我们国家开始提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现实显示都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和口号化层面。尤其在体育领域,竞技体育要尊重人体,要重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多拿几块牌子不是人本主义的体现,它在有些方面甚至与人本主义大相径庭。2008年奥运会我们将面临东西文化的一次撞击,如何做到人文奥运,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长远一点,中国的体育事业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路还很长很长,我们尚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的体育事业,可谓是人重而道远。

2奥林匹克中的人本主义再认识

2.1 奥林匹克中人性认知的不足中国为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了奥运争光战略的推进,实行三级训练网络。在中国的少儿体校,他们很少懂得和成年人一样,享有健康权、教育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不受歧视权、反违禁药物权等各方面的权利。这些首先是对青少年人性认识的不足造成的,没有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而今天随着经济学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的不断转变,对体育理解的不断深入,到少体校从事少儿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少。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本应是促进孩子身体、生理等各个方面健康成长最为有效的手段。然而,过早的、大负荷的、高强度不科学的竞技训练会给青少年儿童带来生理上、心理上的严重伤害。美国一位体操运动员Shannon Miller曾进行描述到,从她15岁开始,就开始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快乐的童年生活,唯一的快乐就是结果―金牌。我国一位体操运动员也曾经在采访中对记者说:“训练,构成了我的全部童年,那是怎样的苦只有自己知道。”[4]

2.2 奥林匹克中的人权缺失奥林匹克运动中人群缺失,一个比较明显的方面就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男女运动员的参赛比例方面、项目设置方面、媒体曝光度方面、各种体育组织的管理层面。例如,相关调查显示,到2003年3月,国际奥委会共有126名委员,其中男性114名,女性仅为12名,女性人数占总人数的9.5%。这个比例最高为12.4%(1999年),最低为2.4%(1981)。[5]此外,还有种族歧视等,例如英超和西甲赛场上对黑人的歧视。

2.3 奥林匹克中的道德启示兴奋剂的使用。据统计,在1968年第墨西哥奥运会上规定的禁用药物为8种。在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升为26种,1976年58种,1984年69种,1988年为101种,1992年为107种。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现代五项射击比赛中前17名运动员由13人兴奋剂检查为阳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兴奋剂检查阳性者有12人。近几年田坛巨星纷纷与兴奋剂有染,例本.约翰逊、琼斯、亨特等等,震惊了世界。[6]1999年初,国际奥委会在处理美国盐湖城申办2002年冬季奥运会受贿案件中,发现奥委会委员有13人受贿等问题,不久多名奥委会委员纷纷因之而被迫辞职。[7]中国足球职业化赛场上一直困扰中国足球发展的假球、黑哨、、假摔等,是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职业道德的强烈抨击。

体育商业化和职业体育的发展也有负面的影响。为了吸引观众,体育竞技的难度、激烈程度增加,体育赛制、竞技规则、场地器材发生变化。为了商业利益,人为改变比赛规程、方式、时间、地点甚至设置障碍,造成不公平竞争。体育业使一些体育官员、运动员、裁判员参与,影响比赛结果。[6]职业体育发展中的商业化,使人的功利主义思想进一步强化,它们的负面影响使人们的体育道德观念堕落。

3奥林匹克与人本主义的关系

奥林匹克与人本主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奥林匹克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的理念。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多数人的参与,讲求公平、公正的组织和竞赛。但是,在多中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体育的背离问题,奥林匹克运动也不断受到影响。奥林匹克运动要发展,就要作到人本主义。没有这它可能要走向衰亡。因此,奥林匹克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人本主义,要弱化它的经济、政治功能。

综上所述,奥林匹克运动与人本主义的认识上有着诸多联系。它在维护人类的自由与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体育的商业化以及体育的职业化,奥林匹克在人本主义的问题上常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一些方面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和不足。我们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体育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体育暴露出的诸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有所警示,要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同时,我们也看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之间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如何做到三者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很迫切的,它关系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和我们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5-98.

[2]曾波,胡新范.人就是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40-56.

[3]《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编委会.人性的曙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41.

[4]李祯,周爱光.奥林匹克运动与人权[J].体育文化导刊,2007(9):41-43.

[5]熊艳芳.奥林匹克决策层面中妇女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