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庄论坛范文

老庄论坛精选(九篇)

老庄论坛

第1篇:老庄论坛范文

此次论坛整体活动异彩纷呈,除了主题论坛之外,论坛嘉宾还参加了2005’中国・石家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参观了石洽会系列展览展示,观看了第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演出及西柏坡红色专场演出,赴正定古城、西柏坡进行了实地考察,进一步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石家庄市长吴显国:1949年3月23日,同志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在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对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所做的思想准备。5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总结的方方面面。为了保持共产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我们发展红色旅游,主要是宣传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核心是牢记“两个务必”。红色旅游正是新时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独特载体和鲜活教材。

韶山市委副书记陈小山:目前,韶山红色旅游已开发的旅游点有故居、滴水洞、韶峰、清溪四大景区八十二个景点。韶山的精华景点中有全国首批4A级景点故居;有巍然矗立的再现伟人开国大典风采的铜像有“一沟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的“神秘西方山洞”――滴水洞等等,韶山因此也成为湘中旅游黄金线路,旅游业一跃成为韶山的支柱产业。

井冈山市长王晓峰:办好中国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使之成为一个品牌,举行杜鹃花观赏、冬天到井冈山观南国雪景以及科普教育等活动。重视媒体和网络宣传,改进宣传手段和方法。巩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老客源市场,充分搅动潜在的二级市场,主攻北方市场,积极开发国际市场,使井冈山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疗养避暑活动的胜地。

第2篇:老庄论坛范文

从西半天村企携手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启示一:企业回报家乡重亲情。谋划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钱从哪里来?税费改革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收窄,集中资金兴办村民关切的大事、好事、实事往往力不从心。西半天村的实践让我们找到了一个答案,“以企带村、村企共建”大有可为,卓有成效。“村企结对”不是行政干预下的“拉郎配”,归根结底源自于企业家对家乡的浓浓亲情,来自于企业家的自觉行动。周金洪是从西半天村走出来的企业家,与西半天村民有着割不断的血缘、亲缘、地缘之情,自从创办企业的那一天起,就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为家乡教育卫生与社会公益事业已先后直接投资或捐资300多万元,兴建了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健身广场,这些都倾注了这位农民企业家对家乡人民的亲情关怀,折射出企业家回报社会的强烈责任。周金洪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做‘大款’做大事”。在新农村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他又主动出资380万元,用于村环境整治,他把推进新农村建设、造福本村百姓作为他心中最大的事。“以企带村、村企共建”,为企业家回报社会搭建了平台,为解决资金来源开辟了途径,是一条“双赢”之路。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本土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我们周围心系家乡、乐于奉献的企业家正在成为一个群体,他们回报社会的亲情正在逐步凝结为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强大力量。

启示二:村庄整治改造合村情。西半天村是以花木种植经营为特色的村,共有农户106户,乡镇工业并不发达,但农民收入较高;住宅比较宽裕,但村庄公建设施长期滞后,这样的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既不可能大拆大建,更不可能异地重建。针对村情,村企共同制定了以村庄整治为主的建设规划,坚持实行保护性开发和改造,逐步形成现代农村新形态。一年多来,西半天村共拆除影响交通和整治布局的老旧民房44户89间,并按规划进行重建,对未拆迁的民房全部进行了整修、粉刷和翻新;清理河塘7条,对6个杂草丛生的污水塘进行清淤驳岸,安装护拦,新建码头19个;新浇水泥路9条、3600米;新建绿化面积1万多平方米。如今走进西半天村,民居粉墙黛瓦、布局错落有致、面貌焕然一新;7条河塘相互贯通、清水潺潺;全村道路环通、绿树成荫,一个村容整洁、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新农村已呈现在人们面前。西半天村建设之所以受到赞誉,是规划尊重了村情,立足于现实,改造为主拆迁为辅,投入省见效快;建设尊重了村情,在实际操作中把重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公共建设配套上,实现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治理尊重了村情,将传统民居、河塘水系和花木之乡风貌特色,揉合于整治总体布局,保持农村风貌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启示三:干部主动服务动真情。“村企结对”仅有企业家的热情是不够的,农村基层干部一贯真情关心支持企业、关爱一方百姓的实际行动,也让企业家产生了共鸣,村企之间具有相互理解、互促共进的良好关系。西半天村所在的红旗村干部,始终做到周金洪的太平洋印刷集团发展到哪里,对企业的关注支持就送到哪里。比如,集团发展需要从本地招收员工,村里就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辅导班,提升村民素质,累计输送了140名合格员工;为了让员工安心企业、热爱企业,西半天村在企业的支持下,率先为全村276人办理了大病医疗保险,为村内男65岁、女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20元生活补贴;村里谋划村庄建设、兴办村民实事,总是认真听取周金洪的意见,依靠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规划产业布局、村庄布局和公益事业。周金洪是金坛农村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是本土创业的模范,他将一个年销售只有10多万元的乡办小企业,发展成目前拥有员工1800多名、年销售收入4.5亿元的知名公司,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没有各级一贯支持,我现在还是一个农民”。金坛市拥有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520家,绝大多数是像周金洪一样在本土创业、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金坛从市到镇、村,各级鼎力支持农村能人创业蔚然成风,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创优拥有良好的政策支撑、载体支撑和人才支撑。干部处处为企业着想、真情服务企业发展,企业也会真心实意为新农村建设出资、出力、出智慧。

启示四:村民参与建设有热情。西半天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得到了村民的热情支持。村企结对实施村庄改造之初,干部和企业家就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真正按农民的需要进行整治和建设,把重点放在村民身边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条件最具备的事情上,集中财力,只争朝夕,加快老旧民房改造出新,加快对村庄脏乱差的环境进行彻底治理,加快村庄供水、供电、道路和垃圾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建立保洁的长效机制;把握好农民承受的力度和村庄改造的进度,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保留村民原有民房,保持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式样;村企出资对空关房和老旧平房实施整体拆迁和重建,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安置过渡方案,不增加村民一分钱负担,不干扰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西半天新农村建设时时处处为村民着想、从实际着手,赢得了村民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新农村建设成了村民自己的事。一年多来,全体村民热情参与村庄整治改造规划的论证,积极建言献策;齐心协力、一起动手整治河塘、修砌驳岸、清运垃圾、清临拆危,彻底消除了所有违章搭建;自觉保持房前屋后清洁,全村环境整洁、水系通畅、公共绿地常绿常新。

目前,太平洋印刷集团董事长周金洪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荣誉称号。西半天“以企带村,村企共建”的做法率先在尧塘全镇推开,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结对红旗村下头自然村,投入300多万元;南京华天集团有限公司结对汤庄村路家自然村,投入200余万元;常州红星集团、江苏天荣集团分别结对水东村聂家庄自然村、万家头自然村,投入250余万元;江苏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结对水北村上汤自然村,红太阳科技有限公司结对水东村陈家自然村,投入分别都在百万元以上,结对共建的主体由民营企业家向花木营销大户等其他先富群体、能人群体延伸,结对共建的内容由村庄整治向文化建设、技能培训等领域拓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金坛全市已有42家民营企业与32个村实现了结对共建。

第3篇:老庄论坛范文

目前,我们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请您评刊”200余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刊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比如:浙江省淳安县严家乡初级中学王泽军老师来信说:“我最喜欢刊中的‘人物专访’、‘调查报告’、‘个案分析’栏目,我希望增加‘个案分析’栏目的篇幅。”本期文章质量尚好,但封面设计显得单调、呆板。从总体上讲,刊物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改进:①加强编者、读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络;②多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文章;③开一个栏目,系统介绍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④‘一线快递’除报道情况外,还应走进他们的行列,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街口小学曹专老师来信说:“我最喜欢刊中的《美国学校心理咨询者协会宣言》这篇文章,最喜欢刊中的‘专家论坛’、‘海外了望’栏目,希望增加‘专题策划’、‘名人名文’、‘心育知识箱’栏目,版式设计比较一般。从总体上来讲,我认为试刊创新不够、知识不多、思想不深、形式不美,建议创品牌栏目,如‘特稿’、‘专译’、‘论坛’等,增加知识信息和知识容量。”

另外,深圳教育学院附中科研处杨峰老师来信,建议我们要增加“心理教育活动课课例精选及点评”栏目。

“评刊”中,还有很多老师对我们的刊物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第28中学陈宏霞老师来信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对于我们中小学老师来说是个喜事,希望多提供一些前沿的心理学信息,多提供一些案例,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强的指导性。愿贵刊越办越好。”河北省青县实验小学王秀峰老师来信说:“感谢各位编委的精心筹划和辛勤劳动,我深深理解办一份刊物的难度和其中所倾注的心血。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调整中,本刊会越办越好!”

总体而言,从栏目上来讲,大多数老师认为本刊现有栏目,如专家论坛、海外了望、一线快递、学术空间、调查报告、个案分析、人物专访、心育书架、心育动态等,都是不错的,但是,可以考虑增加突出刊物“心育”特色的专题性栏目,如“专题讨论”;增加介绍系统的心育知识、方法的系列性报导栏目,如“心育手册”;增加操作性强的栏目,如“心理教育活动课介绍”或“课例精选”;增加互动性栏目,如“编读往来”或“心育热点讨论”等。

从内容上来讲,要贴近中小学心育教师的实际,更具指导性。

第4篇:老庄论坛范文

刘文强:今天我希望各位专家能给台儿庄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台儿庄历史悠久,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京杭大运河边上的重镇,而近代,它又因为抗日战争而载入史册。今天的台儿庄,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今天大家看到的这片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城,完全是按照二战被毁之前的规格修建的,我们共投资了40多个亿。在修建古城之前,这里是一片棚户区,破烂不堪。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高端旅游的胜地,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城市的发展,为台儿庄精心打造了几个重要项目,台儿庄古城的规划主要分三个部分:台儿庄古城文化园;运河湿地度假区;城墙道路整治工作。>>王广部:第17届中国雕塑论坛给台儿庄古城带来了新的气息,台儿庄建城的历史很早,汉唐时期就开始了,现在我们恢复了 33万平方公里,目前仅仅开发了3/10。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四“古”:留古、复古、承古、用古。原建设部部长来考察时提出,要保留原物、原貌、原风貌,最后体现出它的原真性,他称赞说台儿庄的历史遗迹很少,但是对原真性的尊重程度最高。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写文章指出: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比日本的京都做得还要好。这是中华民族扬威不屈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交融不断,建筑风格多样,有8种建筑风格,72座庙宇。我们计划要在这里重新建设一百座庙宇、一百座博物馆,恢复一百种行业、一百种民间文艺。很多设想都需要雕塑的参与,因此,我们期待雕塑论坛的举办,增加这里的雕塑内容,原来我们计划在古城里做三十六行,以雕塑的形式分布在各个角落里。现在计划增加大战元素的雕塑,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朱尚熹: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专家能够提供许多的意见。听说要准备在这里做一个雕塑沙龙,我个人感觉这是不错的规划思路。不过,民俗文化这一块需要人来做,而不仅仅是建几个雕塑就可以完成的。我看这里的房子都是空着的,其实应该让老百姓住进来,这样才更加有意思,才是活的民俗。运河文化倒是可以做群雕像,这个没有问题;大战文化的感觉也很缺乏,古城里只有少量的一些照片,而大战纪念馆的雕塑又很商业化,做得很粗糙,我作为一个雕塑家,看到那样的作品是很汗颜的。其实,前苏联有很多很好的纪念碑雕塑,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做那种形式和规模,但是还是可以借鉴反思的。台儿庄古城的建筑那么好,却稀稀拉拉地摆了几个雕塑在街头,这有点不搭调。西方的公共艺术在征稿方面有几个模式:全民征稿、小范围征稿、专家委托等,这是可以值得我们参考的。我们的公共艺术被商业介入得很厉害,所以许多作品都粗制滥造,惨不忍睹。实话实说,台儿庄的雕塑也有这毛病,专业化程度不够。

于小平:我有很多感慨。台儿庄古城的规划建设效果很好,建筑也不错,但是公共艺术的表现不够,场景和建筑相结合,需要和民俗文化迥然不同的东西,运河文化也需要这样处理。我觉得,台儿庄的闻名世界,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所以在战争的表现上,要浓墨重彩。此外,摆在街头各个角落的小型雕塑可以去掉,因为有点多余。大战纪念馆的雕塑也不好,这会给台儿庄的整体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听说那件浮雕是中国美院做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作为中国美院的老师,在这里向大家道一个歉。民俗文化如果用叙事性雕塑来表现,会显得比较苍白;如果有独特的标志性的东西来表现台儿庄的民俗,给人的印象会深刻得多。我举一个例子,台儿庄的领导也许可以借鉴一下。杭州有一个宋城,里面有一个舞台节目《宋城千古情》,表现力很强,每一场演出都座无虚席,这是那个古城里唯一赚钱的项目。台儿庄开发旅游有一个弱点,就是游客到来的时候,面临一个问题:他们如何打发晚上的时间P我觉得舞台节目的方式也许比较好。它既可以表现台儿庄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景育民:前苏联的纪念碑雕塑我们需要分析学习,他们的城市跟台儿庄的场地不同,不能照搬过来。台儿庄需要强调它的昂扬、激越的感觉,因为它是战场。这里的一些雕塑都是小品性的叙事性的,容易出现雷同,我建议多用景观雕塑,表现出当代台儿庄人对当代文化的判断。征集方案的形式很多,不过,这里已经有这么多的资源了,不如直接委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设计制作。

韦天瑜:台儿庄大战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规划好古城才有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台儿庄之战具有唯一性,中国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在质量上、规模上,仪式上、精神上,都需要深入挖掘这一点。

赵军安:来这里参观我很震撼,台儿庄之战是经典,小时候我只是在课本里和电影里看过。雕塑要宣扬城市文化精神,我觉得,以台儿庄火车站为背景做一组雕塑可能会比较经典,现在古城的街头摆设的雕塑太粗糙了,比如,那个耍猴的雕塑就不好,也有损台儿庄的形象。

王召海:其实我们作为古城的管理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是在什么样的位置就摆放什么样的雕塑,雕塑要与古城空间相互匹配。不过,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赵荫:过去在书本上看台儿庄,这次来就是要实地看看台儿庄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了今天上午的游历,这种感受更为立体了。台儿庄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地方,有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量。但是上午看博物馆的时候,它并没有传达出这样的感觉,它的信息量太少,远远不够。雕塑是文化的载体,一进博物馆大门的那组浮雕给我印象太坏了。台儿庄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第一胜仗,这个太重要了。我个人觉得,台儿庄的规划可以从古城的民俗文化开始,体现出和平的主题,然后逐渐过渡到历史的战场,体现出战争主题。这是台儿庄的特色,否则单单是重建这么一座古城,没有必要。要知道,那三万英灵可一直在看着我们。

曾岳:我非常赞成赵萌老师的发言,台儿庄的繁华与破坏应该产生对比。应该有一个标志物,不一定要体量大,但是要凝重。前苏联的纪念馆,极其震撼,表现了卫国战争中所爆发的民族精神,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

赵怡:台儿庄可以采用音乐焰火的形式,以满足游客在晚上观看的需要。焰火产生出活动的雕塑,目前的技术可以随着音乐节拍而起舞。

张松正:对台儿庄,原来只是一个历史概念,现在则是现实概念。在规划上,战争遗迹与繁荣的建筑可以交错出现,我赞成赵老师的意见。但是我到这里来,看不到任何战争遗迹,只有一些小小的照片,完全不够。有一个角落里用玻璃钢做了一个断枪瞄准的战术,原来可能是在表现战士的英勇抗击,但是实际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玩打靶的游戏,这种戏剧化场景

的雕塑显得很随便,破坏了战争的神圣庄严,不如不做。

刘炳南:我有如下几点建议:如果接受雕塑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的建议,可以在会上直接提出来:马上组织团队进行策划,选出策划人;跟台儿庄有关改府机构和委员会联系,准备下一步怎么进行,做出文本,达成共识;确定制作的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着手雕塑和景观的施工;议定规模和投资预算;将雕塑的任务落实到雕塑家和机构身上。

殷平:目前之计,不是立即着手制作雕塑,而是要有一个整体规划。

李智泉:我到这里来只看要看一种情感,没有看见文化和自然风景。二战的感觉好像处处都有,又处处都没有。博物馆一定是要重建的,现在的那座建筑物摆在这里一点分量感都没有。当地文化要连成一条线,不能太散漫。其实台儿庄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是运河中的一个村庄,里面发生了一个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只不过它的故事惊天动地。我们今天去回顾历史,尽量不要去破坏它,要让后代多记得一点昨天发生的事情。我认为,那些摆在古城里的大街小巷的雕塑不是文化,如果真正的要做文化,那么就让当地人住进来,在这里进行日常生活,否则这些修建得很好的房子就是活棺材。

赵萌:游客到了这里的商铺,只是看看,没有购买的欲望,可见这里的液态设计很成问题,缺乏整体的规划。大系统单一,吃的单一,信息单一,这是台儿庄古城人气缺乏的主要原因。旅游的价值在于生活的差异化,没有差异,人们到你这里来干什么?还有就是古城的封闭性严重,外面的人很难进来。台儿庄古城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做旅游不专一,做文化又不够。>>朱林:第17届中国雕塑论坛到台儿庄来召开,是我牵头做的。我的公司里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你把这些全国有名的雕塑家请过来,政府就会直接找他们,那么我们以后做什么业务?我说因为我热爱家乡,热爱雕塑,只要是有利于家乡发展的举措,我就要做;只要是能够这样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雕塑家交流,就比什么都重要。对于台儿庄,我希望在专家的协助下,政府能出台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使它更具有影响力,从而促进它的发展。为了配合雕塑活动,我也希望与一些专家达成共识,在这里成立一个雕塑艺术沙龙,吸引更多的雕塑家来到台儿庄,进行短暂的居住、创作、交流。

第5篇:老庄论坛范文

关键词:禅宗;负的方法;《坛经》;宇宙的心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先辈,他的中国哲学史写作也较早涉及到佛教哲学。而且在其贞元六书中也常常可见对佛教哲学的反思。他的佛学研究特点在于将中国佛学的发展放人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背景下考虑。其中,他对禅宗尤为关注,可以说,禅宗构成他思考中国佛学的中心。围绕禅宗的产生和发展,他对中国佛学发展做了格义、教门、宗门三阶段划分。格义阶段他主要分析了两汉及魏晋佛学传播中如何受老庄道家的影响而发生思维模式的中国化,教门阶段以客观唯心主义的发展为线索,直至推演到宗门阶段禅宗的产生。整个过程实际上为禅宗做铺垫,是以中国化来判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禅宗作为中国佛学形成的代表。在他看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学,是真正代表中国特色思维模式下的产物。以中国化来判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禅宗作为中国佛学形成的代表,由此才有中国佛学发展的三阶段划分。

中国佛学这一概念的建立也是在他对禅宗的思考过程中提出的。早年他所作的《中国哲学简史》就已经明确区分“中国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两个不同概念,并以是否受到中国原有思想影响,是否与中国原有思想结合并对中国哲学传统发生影响为判断“中国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的标准。而他认为可以代表佛学与中国哲学结合产物的就是禅宗。他说:“‘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由此可见他对禅宗的基本看法。

一、禅宗的思想渊源及方法

具体说,冯先生对禅宗的研究包含了三方面:一是对禅宗思想发展渊源的追溯,二是对禅宗方法的探讨,三是以儒家学者立场对禅宗与宋明儒学关系的新诠释。其中对禅宗思想渊源的追溯就包含在他关于中国佛学发展三阶段的划分中。

从格义阶段看,将大乘空宗与道家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在魏晋南北朝的著名僧人僧肇、道生身上尤为明显。冯氏分析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在公元三、四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一般都是道家,他们又常常是著名的佛教和尚的亲密朋友。这些学者一般都精通佛典,这些和尚一般都精通道家经典,特别是《庄子》。……在这类场合,就出现了‘禅’的精神。”在他看来,禅宗的发展正是顺着佛教格义阶段与老庄哲学相结合这一思维脉络而来的。大乘空宗与老庄哲学的相似性是禅宗产生的基础。

这种相似性,首先表现为大乘空宗和老庄思想在方法上和由此方法达到的境界上的相似。方法上的相似指二者都擅用形而上学的负的方法。即冯所谓否定的方法。他将形而上学的方法分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两种。“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而上学。……就是对于经验作逻辑底释义。其方法就是以理智对于经验作分析,综合及解释。”而负的方法则是“讲形而上学不能讲,……可以说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方法。”即他后来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所说的遮诠。也就是间接的,通过说明事物不是什么而使事物自身面目显露出来。他认为禅宗和道家都擅用这种方法,而西方哲学一贯侧重正的方法,缺少负的方法,他由此就特别强调负的方法,认为这是中西哲学可以互通对话,中国哲学可以补西学之不足的关键。这也是他重视禅宗负的方法的原因。

大乘空宗的二谛说就是负的方法的开始。但冯认为中观只破而不立,由此才引出中观与老庄思想方法的结合,产生禅宗真正的负的方法。他认为,“在道家将‘无’说成‘超乎形象’,佛家将‘无’说成‘非非’的时候,却是真正的相似。”他进一步说,中观与道家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也是相似的。“这种方法是,利用不同的层次,进行讨论。一个层次上的说法,马上被高一层次上的说法否定了。……《庄子·齐物论》所用的也是这种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解读佛教初传时期的情况,冯才会对僧肇、道生尤为重视。如他认为僧肇以玄学中的“有”、“无”、“动”、“静”等概念格义,对大乘空宗实际上是玄学式解读。僧肇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实相无相,玩转于二元思维之间又超越对立的思维特色,可以说是大乘中道观与老庄思维结合的典型。对于道生,冯则认为其顿悟成佛说,佛无净土论,不落言筌的语言观及佛性本有说都是对禅宗思维的铺垫。

由此,冯先生认为中国禅宗的理论背景,早在僧肇、道生时代就已形成。在他1934年写的《中国哲学史》中,就对禅宗六祖传宗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说:“禅宗中所传述之禅宗历史,关于菩提达摩及印度传法统系,不必即为真正的历史。要之,在南北朝时,中国自有‘顿悟成佛’之说;至于唐代,其说大盛,此为事实。至其间传授之迹,则亦不必如禅宗中所传述之禅宗历史所说之若此整齐画一也。”“有了这种背景,禅宗的兴起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实在用不着把神话似的菩提达摩看作它的创始人。”这样,从格义阶段佛学与老庄、玄学思想的融合到僧肇、道生对佛学教义的诠释,才是禅宗产生的理论渊源。抛开禅宗内部达摩传法的神话,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则应该是慧能。“后来禅宗的主流,是沿着慧能的路线发展的。在其中,空宗与道家的结合,达到了高峰。”可以说是在中国哲学发展的视野下廓清了禅宗发展的思维脉络。

二、禅宗与宋明新儒学的关系

冯先生对禅宗的另一思考即是关于禅宗与宋明新儒学的关系问题。他说:“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线路。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第二,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因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是最有影响力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前一章已经讲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合乎逻辑的发展。”在他那里禅宗与宋明新儒学的关系可见一斑。

冯将二者的差别归结为两者在出世与人世态度上的根本不同:“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佛家的佛和儒家的圣人,区别在于,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境界,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境界。进一步说:“中国佛学的最重要发展,是企图降低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禅宗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说这个话。就是企图接近成功了。但是,如我在前一章所说的,他们没有把这个话推到逻辑的结论,就是‘事父事君,亦是妙道’。当然原因也是很明显;如果他们真的这样说,他们的教义就不是佛家的教义了,他们就不用出家了。”

冯先生的意思很明显,他把禅宗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做法看为是积极人世的一个尝试。从儒家内圣外王的立场看,这当然算是接近成功的。但禅宗虽有了人世倾向,又必须以出家出世身份为标准而不敢逾越。否则,佛教就变成儒家了。而儒家的人世情怀,正可以将禅宗的超越精神贯彻到底。冯认为,宋明新儒家的圣人对君臣父子,人伦日用之事都无所区分,他们做一般人的事,却不受日用人伦的牵绊。就更接近极高明而道中庸。所以冯先生又把宋明新儒学看作是禅宗的转语,是将禅宗“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推向“事父事君,亦是妙道”的逻辑发展。他引王阳明《传习录》的一段话:“先生尝言,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请问。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著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妇的相?”,认为王阳明的这段话虽在批评禅宗,但却是将禅宗的理论推至逻辑的底端:“禅宗说:于相而无相。于念而无念。如果如此,则何不于父子君臣夫妇之相,亦于相而无相;于事父事君之念,亦于念而无念?这是禅宗的一间未达之处,亦是其不彻底处。”禅宗没有明确提出事父事君,这被冯氏认为是不彻底超越之处,而道学才真正做到了洒扫应对,彻上彻下,所以被冯氏认为是禅宗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实际上,禅宗末流虽在形式上仍不脱出家痕迹。但亦不把出家和事父事君的区别看在眼里。太虚就曾对冯的观点提出反驳:“谁谓禅家一定要教人舍世住山?只是理学者未免要恋着家俗。妄生是非而已。”虽是一时口舌之辩,却忽略了冯先生对禅宗批评的根本点。形式上的出世人世固然不能作为分判佛儒的标准,但佛儒在人生世界观上的根本态度有本质不同。冯氏的提问所针对的是禅宗与新儒家对待世界态度的根本差异,实际上也就是佛家因缘生法。看外界事物为性空的态度与儒家传统看世界为实有的态度的根本不同。冯氏没有把这一点说破,所以往往被人误解为他对禅宗超越精神理解的不彻底。冯已经看到了两者在学理上的这种差异,但从他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立场上看,当然认为儒家将世界看为实有的态度更高明。如此一来,佛学的中国化在禅宗那里达到高潮。而宋明道学的产生则成了佛学中国化的顶峰。以他的标准,认为道学吸收了禅宗的精神,又将禅宗精神贯彻到底,这样看来,宋明道学就不止是新儒家。更是新禅宗。新道家了。由此把中国佛学的发展彻底纳入中国哲学发展体系中来。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解释主要针对禅宗与宋明新儒家的继承关系而言,他把宋明新儒家的思想看作对禅宗思想的逻辑的发展,固然是看到两者的相联处,却忽视了宋明新儒家与禅宗的重大差别,即承不承认性善论。纵然宋明儒学的教学方法及修养方式与禅宗有共同处,但儒家始终以性善论为落脚点,由人性善而确立良知天理先验存在。禅宗也讲心性,更有佛性本有说,但目的不在于建立本体的道德性,甚至无本体构建可言。由此带来的禅宗境界与宋明新儒学家的境界内容也完全不同,成佛与成圣也就大大不同。若以宋明新儒学为禅宗之转语,实在是忽略了二者的貌合神离。

三、《坛经》传法偈子新解

对《坛经》的解释其实也是冯先生禅宗研究中极独特的一部分。却少为人所提及。其中他对《坛经》传法偈子的解读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诠释。他不同时期的哲学史写作中对《坛经=》里慧能和神秀的四句偈的理解也有所变化。

首先,他以《坛经》后出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为慧能偈。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为神秀偈。在他早年的《中国哲学简史》中,他明确认为神秀的偈更多的表现了道生所强调的佛性,甚至认为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unvemlmind),而慧能偈则强调的是僧肇所说的无。

到他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则对此观点作了修正。认为神秀的心为个体的心,而对慧能偈他也做了一番思考。他认为慧能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处处否定,结果变成什么都没有。所以弘忍看到此偈说“亦未见性”。后来当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方才真正觉悟。冯氏在慧能言下大悟后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上做文章。认为做“本来无一物”偈子的慧能还停留在“大乘破相教”阶段,直到弘忍为之说法,其说到“何期……”句时。“祖知悟本性”。

从文本前后语境的角度看,冯友兰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一般意见则从传法的激烈争夺出发,认为弘忍在看到慧能偈子时说“亦未见性”是为了保护慧能而佯言,并非真如冯分析所言是慧能在听闻弘忍说法后才大悟。单从“本来无一物”与“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差别看,慧能“本来无一物”之偈确与弘忍佛性清静之义、甚至和敦煌本《坛经》精神不同。这也是后出宗宝本《坛经》内容上的一些遭人贬斥处。从《坛经》见性成佛的本旨说,“佛性常清净”自然更能反映慧能,或者说早期禅宗的思想。一花五叶之后走向彻底否定,则是后话。而冯先生以“本来无一物”这一版本《坛经》为分析对象。自然大费周章的做了文意前后的解读。

冯先生对慧能偈的敦煌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并未提及,所以虽然他的解释尚可自圆其说;但没有论及“佛性常清净”,没有在版本比较中考虑南北宗的真正差异,所以才会在对南北宗的主客观唯心主义的论断分判上前后不一,无疑也是其禅宗研究的一大缺憾。

四、禅宗与“宇宙的心”

另外一个容易令人误解的问题在于冯先生提出的“宇宙的心”。

众所周知,冯先生在其新理学体系中独创“宇宙的心”的概念,在其《中国哲学简史》关于禅宗的部分也提到“宇宙的心”。并以此为大乘佛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他说:“佛教传人以前,中国哲学中只有‘心’,没有‘宇宙的心’。道家的‘道’,虽如老子所说,是‘玄之又玄’,可是还不是‘宇宙的心’。”

关于“宇宙的心”,在冯先生的《新理学》中为一特定名词,有另外的含义,是真际中“有而不在”的一普遍概念。所以冯先生贞元六书中提出的“宇宙的心”与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佛学部分提到的宇宙的心,其实并不相同。

第6篇:老庄论坛范文

在这些夹击在近现代文学思潮的旧有思想文化当中,必须特别指出的就是沉淀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老庄思想与西方新思想结合,对明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老庄思想与日本文学的渊源

说起老庄思想的源头,不得不提到中国的道家思想。鲁迅先生评价道家思想:中国的根柢全在道家。作为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源流产生于老子,发展于庄子,在它前行发展的过程中也曾产生过诸多流派,但不论是哪一个流派,其各自思想特色和理论重心都是以老庄思想为正宗,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演绎出各流派的独特之处。

日本文化在近代以前长期处于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下。从公元4 世纪左右,日本就开始通过种种渠道,输入和吸收中国思想文化,而在吸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思想文化当中。而文学作品作为天然的思想文化载体,将这种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体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于公元712 年成形,它是日本最早的史书。开篇即: 夫混元既凝,气象未效; 无名,无为,谁知其无形? 然乾坤初分,叁神作造化之首,阴阳斯开,二灵为群品之祖。而《老子》也在开篇就讲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老子》25 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老子》42 章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以上两段文字的对比可以看出,都包含有混沌、无形、阴阳意义的词汇,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最早的历史书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老庄思想成为贵族的精神食粮, 成为贵族们在功名之外的一种追求。各个时代的日本文人墨客在吸收老庄思想的典籍的基础上,用作品和自己的行为对老庄思想做出了不同的回应,老庄思想对日本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三、明治文学家与老庄思想

鉴于老庄思想与日本古代文学的深刻渊源,有关于老庄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迄今为止的评论多半停留在老庄思想对古代日本文学的影响上,如武汉大学张谷的博士论文《道家思想对日本近世文化的影响》、暨南大学丁国旗的博士论文《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等,都集中在老庄思想与日本古代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关系上。但是对于日本明治之后近现代文学当中的老庄思想却很少有人提及。事实上,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依然给予明治时代的文学以深邃的影响,并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催生了独特的文学作品。老庄之风也成为这个时代文学的一股独特的风潮。它体现在明治时代的诸多文学家身上,尤以幸田露伴和夏目漱石两位大家为甚。

(一)幸田露伴与老庄思想

幸田露伴是明治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因其对道教、道家的先驱性研究,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渗透出道教及道家思想的强烈影响。从其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品味出露伴超越苦难、忧患,达到自由快乐境界的老庄情怀。

露伴散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小人常为依之小欲所驱,大人时有断其本之大欲也。依之欲为偷心之盗贼,本之欲乃卖恩之恶魔,表现出作者本人对于世间本欲的摈弃,而追求大道的本心。这与庄子《逍遥游第一》中写道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无牵无挂的心境如出一辙。

不止露伴的散文有逍遥自在的老庄思想,他后期的长篇小说《命运》亦如此。《命运》的素材,出自《明史》、《明史记事本末》, 取材自明成祖与建文帝的故事。本被看好成为皇上的燕王未能当上皇上,本懦弱的建文帝却因为偶然当上了皇上。结果燕王终咽不下这口气,赶走了建文帝,随后继位,成为成祖。而本欲自杀的建文帝最终出家。于是,两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永乐帝居万乘之尊,无一身之安,最终死于非命;而应文和尚在外时过着或草庵,或茅店,闲坐漫游的生活,后终于迎入宫中,以老佛相称,寿终正寝。作者慨然而叹:建文草庵之梦,永乐金殿之梦,其孰安,其孰不安?《命运》表现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消极人生观。不同于引导人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小说强调的是悠然自得终得人生平静的老庄思想。

不仅幸田露伴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老庄味道,他本人的处世之道也颇有老庄之风。露伴对权威一向持怀疑态度,这与老庄思想的嘲周孔、讥儒墨、蔑视三代精神相通。在1937 年,当露伴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第一届文化勋章的时候, 他并没有感恩戴德地去受奖,而是说:我认为作家与其受政府优待毋宁是受虐待,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露伴不愿意受制于政府的态度。

(二)夏目漱石与老庄思想

另外一位明治大家夏目漱石对老庄思想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1892 年,当时年仅25 岁的夏目漱石,写出了论文《老子哲学》。夏目漱石在论文中阐述了老子的修身思想,认为老子废学问,废行为,废多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足、柔而不争,卑而不亢的境界。在治国方面,夏目漱石也同样阐述了老子的观点,即得天下的途径是不为天下先以及守道,而得了天下之后应该政治清明,其中心就是无为。

不过彼时的夏目漱石还并未能参透老子思想的深刻含义,他把老子的思想与孔孟思想相比较,并表明了并不太提倡老庄思想的观点。大概是因为夏目漱石在当时正处于年轻气盛,希望有大的抱负的时期,因此不争不抢的老子风格并不是他需要的, 与讲求出世的老子风相比,他更加倾向于追求入世的孔孟思想。

而到了后期,夏目漱石提出的则天去私的观点,已经完全糅合了老庄的思想,表明了老庄思想已经慢慢渗透在夏目漱石的思想当中。则 是依据、效法的意思。《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君子是则是效,《论语泰伯》有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等内容。天,即庄子等道家学者所说的人的本性、天然之物等。去,是摒去的意思。私,指自己的私心。则天去私最初是夏目漱石为春潮社发行的《大正六年文章日记》写于扉页上的题词。何少贤根据夏目漱石的谈话,认为则天去私是指人们克服本能的一种彻悟,是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人生观。

(三)其他明治作家与老庄思想

与夏目漱石同时代的的另一明治文学巨匠森鸥外虽然在国外留学,将浪漫主义的风潮带给了日本文坛,而到了创作后期,则埋身于历史小说的创作,而这里面也有来自《庄子》的思想影响。据说森鸥外对《庄子》情有独钟,常常把《庄子因》和《庄子神解》带在身上,在德国留学期间也对《庄子》爱不释手。他的诗作之中经常会出现《庄子逍遥游》之北溟之鱼、鲲鹏,《庄子应帝王》之委蛇等意象。

与他同一时期的明治起名作家坪内逍遥也神往庄子,甚至将逍遥作为自己的笔名。他所提出的文学的没理想论虽引发了与森鸥外的文坛大战,却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种想法,那就是文学不应该以任何功利目的提倡人们入世、改变世界,而只是顺其自然,顺道而为,一切皆随个人心智与事实原委即好。

象征主义诗人蒲原有明也神往老庄,先是引用了庄子的抱瓮之典,又曾以《庄子天地》中的独弦哀歌以卖名声天下中的独弦哀歌来命名自己的诗集。四、明治文学所体现的老庄思想特征从上述作家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作家作品中的共性,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当中集中体现了老庄的以下思想。

(一)无名、无为思想

无名无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概念, 在道家经典《老子》中先后共有十章中提到无为,四章中提到无名无为,这并不是说不创建,无所作为,而是不恣意行事,不乱为,不妄为,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顺任自然态势不干预,遵循自然法理不违背,以达到合于道的境界。无为无名是道家、特别是老庄对宇宙自然的运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以及人与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夏目漱石所说的则天、幸田露伴《命运》所体现出来的天道思想,正是对无名无为、遵从天道思想的认同和阐释。

(二)超脱的人生态度

在老庄思想影响之下,明治文学家们并不仅仅是使用老庄典籍中的关键词,同时老庄哲学中所倡导的纵情山水,隐逸遁世,风流倜傥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志趣也融入到他们的处事风格与作品风貌当中。明治文学家大多蔑视名利,抛弃荣华,充满了老庄式的对道德礼法的反抗,以及藐视名利富贵的傲世精神。幸田露伴对人生随性的感悟,夏目漱石的余裕论以及对禅意的体悟等都体现了他们虽生于世间却又超越于世间的思想。

(三)藐视身外之物

在老庄思想中,那种以身殉物,为追求这些身外目标而不惜牺牲个体生命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极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做法都是以物易性,使人失去了最重要的本性。庄子对人身外之物向来藐视,幸田露伴不愿受奖,也是因为他对于身外之物的藐视。

五、明治文学中存在老庄之风的原因解析

明治时代的日本文学当中充分体现了老庄之风,作家们吸收老庄思想,实践老庄理想,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历史、时代、个人均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一)江户时代的老庄遗风

明治时代前的最后一个封建时代是拥有着绚烂的元禄文化的江户时代。江户文化是日本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时期,因此有着古代文化的充分积淀,同时又是日本近代化的渊源所在。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已经较为成熟,特别是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到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达到了较为深入的程度。

历史在走向明治时代之后,不可能立刻完全遗弃江户时代的老庄之风。文化发展的惯性使得明治在一段时间内继续着前一时代的思想和文化。而且明治初期的明治政府在维新后的很长时间都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文化压制政策, 压制新的文学和文化形式产生,因此明治维新之后的很长时间,在文学领域都没有任何新的文学形式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想依然在社会中有着主导权,已经有了较好群众基础的老庄思想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明治初成长起来的一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治初期处于文学形式过渡时期的作家们依然保有着中国传统文士的风采。

(二)明治时代的独特社会背景

明治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是文人们亲近老庄思想的一个巨大原因。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老庄所产生的时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政权旁落大夫家臣,社会急剧变化,各种政治集团进行重新组合,世间大乱。基于这样的经济政治背景,在文化思想上,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这其中就有老庄的学说。由此可见,老庄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就是社会的大动乱时期,特别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变化,导致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虽然从后世来看,明治维新是较为成功的维新运动,引导日本成功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从当时来说却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新旧文化斗争的大变革时期。而此时因为多元的价值观引入,使得人们产生了思想上的恐慌和无所依傍的恐惧感,希望寻找思想上的精神家园。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开始大力发展的时期,盲目崇外以及过度被强调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们思想深处的空虚,真正有素养的知识分子开始向往着从精神上摆脱现实社会,不被过度的西化和物质社会所异化,超脱于世间万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才使得知识分子愿意亲近强调超然、无为、从天道的老庄思想。

(三)最后一代汉学文人

明治时期是日本文人最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也是最后的中国古典素读时代。在近现代以前,知识分子和贵族一向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是必须科目,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就成为这些知识分子的必备阶段。这一方面使他们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同时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里所蕴含的深层的思想文化的熏陶,把中国古时文人的气质和风格带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比如幸田露伴,从青年时代起,就接触到中国文籍,多受这方面的影响。据青少年时代的同学迟塚氏回忆在菊池塾学习情况时说:在当时的露伴氏,为了满足旺盛的求知欲,不管是经史,还是诸子的书,都滥读、多读、精读,可以说他自己就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曾在教授汉学的学舍学习汉学。他在《文学论》序中这样写道:我从小时候就喜爱读汉籍,虽然学习时间不是很长,但我对文学定义的认识都是从阅读《左国史汉》等汉籍时掌握的。可见汉文学对夏目漱石的影响之深。

其他明治作家也同样都是在少年时期受到一定的汉文学的教养之后后期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既有来自于汉文学的素养,又有对西方文学的近距离观察,才会在冲突与矛盾之间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选择。

第7篇:老庄论坛范文

??

??易中天的《品三国》,很多人的评论大多数来自《三国演义》,是来自小说,而易中天的解说则来自历史的真实,资料来源不同,结果肯定不同,这很正常,却引来很多争议,“三国”只是作品,读者的阅读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一千个人读它,就有一千个版本的“三国”。

??

??于丹的《论语》解读,更是褒贬不一,争论很大,也许,于丹的解读像速溶咖啡,缺少了研磨、熬煮的过程,有的只是浓浓的香味。但是,我很喜欢于丹的一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快乐很简单,只是人为的让简单变为复杂,失去了单纯,也就失去了很多的快乐。

??

??王立群的经典解读——《孟子》,《孟子》最核心的观点有三点:第一,心性学说,第二,仁政学说,第三,强势人格。《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王教授说:“经典不是用来教诲别人的,经典的意义在于修身。”

??是的,人首先做好自己,其次才能影响他人。

??

??我喜欢“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因为这个节目汇集了各路专家,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先秦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先秦文化和历史知识,可是,有那么一些学者却指责教授专家的解读,说他们歪曲经典,解说的内容不伦不类,根本没有学术价值可言,对此节目不屑一顾。其实,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争论,首先,这个节目叫做“百家讲坛”,而不是叫做“百家学术论坛”,其次,“百家讲坛”的观众群体是从小学毕业生到70岁的老者,从年龄到文化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百家讲坛”里的教授在解说时想必力求通俗易懂,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广大的普通观众,而不是为学者授课,节目所满足的是一般人“知道一点”的需求,而不是学者“研究下去”的需求。

第8篇:老庄论坛范文

欢舞前奏:敬神

■村里人推举出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代表乡里人点燃掺有酥油、糌粑的柏枝,让香烟浓浓升起,嘉绒大锅庄的活动便从“煨桑”祭山神开始。

这是马奈乡最大最平的一块空地。嘉绒人把此叫做:锅庄坪。这一天,全乡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将整个平坝围得水泄不通。嘉绒锅庄从风格上可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两种。今天跳的是大锅庄。 一位长者开始在院坝中央诵经,卓嘎告诉我们,那是村里人推举出来的最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代表乡里人点燃掺有酥油、糌粑的柏枝,让香烟浓浓升起,嘉绒大锅庄的活动便从“煨桑”祭山神开始。

接下来是更为壮观的开坛仪式。村民从家中抬来一坛自酿的咂酒,摆放在锅庄坪的中央,酒坛上覆盖着麦粒。而后,人们将这些麦粒抛向四方,象征着祭祀诸神,祈求丰收。

这种敬神、祭祀仪式并不只是马奈地区才有。据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中心卓玛老师介绍:“在嘉绒藏区其他地方,锅庄表演前也有一定祭祀形式。早在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立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跳锅庄。从寺庙保留下来的有关锅庄的壁画看,就呈现有祭祀和敬神的内容。一直到现在,大锅庄依然保留着祭祀、驱魔的含义。而在锅庄舞的唱词里面,保留着大量与敬仰神灵的唱词、念白。”

无独有偶,在陕北秧歌盛行的榆林地区,秧歌的最初起源也和敬神有着不解的渊源。

陕西艺术研究所李开方研究员说:“陕北秧歌起源于新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它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是要敬神的。第一步便是谒庙。谒庙时,人们表情庄重肃穆,十分虔诚。 谒庙后的第二天,秧歌队开始挨家逐户拜年,俗称‘排门’。这种秧歌风俗礼仪相当于周代的驱傩仪式,意在驱除邪恶求平安。如今,在陕西秧歌广为流传的陕北榆林农村地区,这种谒庙、敬神仪式还保留得完好。”

跳锅庄、扭秧歌:与生俱来的本事

■重大的节庆跳今天这样的大锅庄,平日里跳小锅庄。只要好玩,只要高兴,什么时候都可以跳。

嘉绒锅庄在每一次表演前,都要选出舞技高超的男女领舞者各一名。今天的女领舞者是卓嘎。敬神仪式完毕后,一名男领舞者手持一块手帕以缓慢的舞步向女领舞者卓嘎跳过来,卓嘎跳出队伍并接过了手帕。随后,男领舞者带领男性舞队,卓嘎带领着女性舞队跳动了起来,男在前女在后围成一圈,大家手拉手载歌载舞。

舞蹈的速度开始很慢,队形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动作的幅度也很小。随着锅庄的进程,人们的舞步也越来越快,队形也开始有了变化,先前呈圆圈状的队伍一会儿聚成一团,一会儿又似游走的蛟龙……

舞到高潮,男女两队都围绕中心进退旋转,此起彼伏,展现出藏传佛教“八宝”图案。舞步踢踏,歌声激越,长袖轻甩,然巴翻飞,尽显嘉绒男子之剽悍,女子之娇艳。

一曲跳罢,跳热了的人们围在咂酒坛旁,轮番用麦管吸吮着清冽爽口的咂酒。之后又继续跳,跳热了又去喝咂酒。一直跳到尽兴,喝到微醺……

卓嘎的锅庄跳得很好,表情自然,舞姿热情。如今,卓嘎已经是丹巴某艺术团的专业舞蹈演员,但卓嘎说,“我们的舞蹈不是学出来的,是天生的。我们的长辈都会跳。我从很小就跟着爸爸妈妈跳,过年要跳,婚礼上要跳,朋友聚会也要跳。重大的节庆跳今天这样的大锅庄,平日里跳小锅庄。只要好玩,只要高兴,什么时候都可以跳。”

在苍茫而广阔的黄土高原上,红火的秧歌也正扭入村头巷尾。陕北人闹秧歌,图的就是个红火。从正月二三就开始,跳到二月初二才停了锣鼓。

在陕西榆林榆阳区堡宁村,40多岁的村民老张已经跳了整整30年秧歌。他步伐轻盈,舞姿优美,是村里的秧歌骨干。第一次见到他,以为他是文艺爱好者,专门学习秧歌表演。老张却说,小时侯,身体很不好,他爹把他抱到村里的寺庙,在神灵面前许愿:保佑孩子长命百岁,等到孩子12岁时,就为神灵跳10年秧歌。这样,他从12岁开始跟随村里人跳秧歌,越跳越好。

长长的秧歌队中,穿着黄、绿、红、粉几色彩装的妇女们和扎着白羊肚手巾的小伙子,脚下划着“十字步”。左腾、右跃、前进、后退,扭着、摆着、走着。“他们扭秧歌的本事不是刻意学来的。就跟藏族人跳锅庄一样,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事。

链接:巴塘弦子和安塞腰鼓

在闹新春的氛围中,提到锅庄就不能不说说弦子,提到秧歌就不能不说说腰鼓。它们和锅庄、秧歌一样,都是藏族、汉族人民民间自娱性舞蹈。而且弦子和腰鼓,都需要道具的配合,因此,它们又被称作“道具舞蹈”。

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自古以来,这里被人们誉为 “弦子的故乡”。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三岁孩童,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舞,围着篝火或火塘呈圆圈起舞,人多时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跳个通霄达旦,甚至跳上几天几夜也丝毫没有倦意。

腰鼓和秧歌一样,作为陕西民间舞蹈形式,在从前,是和秧歌表演连在一起的。后来逐渐分成两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形成“男腰鼓,女秧歌”的习俗。

被誉为“天下第一腰鼓”的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鼓手们头扎红、黄头巾,身穿黑色衣裤,或素色衣服。腰间挂一个圆柱形的红色小鼓,手执红绸飘忽的鼓槌,边击边舞,一会儿进,一会儿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个个龙腾虎跃。

舞出中国人的斗志

■锅庄和秧歌,弦子和腰鼓,作为藏族人民和陕北人民生活方式的艺术化展现,作为民间流行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它们从一个层面上展现了中国人民粗犷的情感、豪迈的斗志以及不屈不饶的精神。

嘉绒,数万群众穿戴节日的盛装齐聚锅庄坝,大家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唱和,并且发出“咻咻咻”、“曲曲曲”的节奏声。人们围着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且歌且舞,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

那是一片红色圣地。一片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的黄色高原。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人们扭似春花绽,摆似风吹柳,走似水上漂。手鼓队,伞盖队,秧歌队,彩衣流动,行列变换,彩带飘飘。鼓在敲,人在舞,彩扇彩绸手帕红花在飘,左回右旋,前摇后摆,妙趣横生。

卓玛老师说:“是藏族人和陕北人类似的生存环境缔造了相似的品格,塑造了精神的支柱――舞蹈。”

第9篇:老庄论坛范文

事件一:《离魂》

我大姨家住在农村,她的小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哥,小时候常常和大姨一起去地里干活,大人劳动,他就在地边的树下玩儿。有一次,约在四、五岁时,太阳落山了,大姨一家收工,见表哥在睡觉,就把他抱回家,(转自华声论坛 bbs.voc.com.cn)一路上,依然沉睡不醒。就这样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无论怎么叫,都叫不醒,我大姨害怕了,顾不得去地里干活,抱着他去村里的卫生队,还是弄不醒。于是就找了一个村里的老人(是一个会“看香”的人)。老人让我大姨点了支香,他看了一会儿,说“你小子,一定是在外面野地里睡着了,对吧?!丢了魂了!”我大姨说是啊!他说,这好办,你抱着他,到他睡觉的地方,喊他的名字,边喊边说,“咱们回家啊!该回家了!”喊上一会儿,就回家,保证他能醒!我大姨急忙抱着他来到睡觉的地方!按老人说的方法,喊了一会儿!回到家中,果然,我表哥一下子就睁开双眼!后来,我们这里流传一种说法,就是大人带小孩出门玩的时候,如果孩子睡着了,要不停的喊孩子的名字,直至回到家里,以免丢魂!这事绝对真实!大家可以去石家庄的东王村考证!!几乎人人知道!!!

事件二:《魅影》

我母亲小的时候,躺在自家的老屋里和我姥姥玩,一抬头,看到南墙的最上边,就是南墙和房顶交接处,有一个老头,约一扎来高,身穿旧社会的地主服,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快带的从东向西走去,(仿佛是在墙上走)走到最西边就不见了!母亲当时一点也不害怕,还让我姥姥看,但我姥姥什么也看不到!后来,几十年后,大家说起这件事,我大舅说他小时候也看到过!情景和我母亲见到的基本一样!

如今老房早己拆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吗?????我母亲现在说起此事,还记忆犹新!

事件三:《压身》

前几天,我睡觉时,忽然感到身体沉重无比,(此时,我肯定已经醒了,绝对的清醒!)我试图睁开眼,却发现根本不能睁开!全身根本动不了!我知道是被压身了,我试图用手指掐自己,(转自华声论坛 bbs.voc.com.cn)然而根本使不上力!我就喊,希望我爱人能醒来,推我不把,然而却是只张嘴,发不出声,我心里就默念“唵嘛呢叭吡吽”念了有两三遍,一下子,就感动身上轻了!好象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我翻个身接着睡,刚刚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就感到一个东西又上身了,我就赶紧再念一启次“唵嘛呢叭吡吽”。然后就没事了,一直睡到天亮!

事件四:《白花》

我小姑的婆婆家,在井陉,一个比较穷的山区!前几年,她丈夫的侄子,一大早就说“奶奶,咱家的白花开了!”但家里的树根本不可能开白花!!!因为家里是石榴和枣!!大家也没有看到任何花开!过了几小时,一个远房亲戚送信来说,XXX死了,死的时间正是那孩子说白花开放的时间!!!!!

事件五:《惊栗》

前几年,我去北京的卧佛寺,就是十方普觉寺!一见门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过山殿,这卧佛寺我去了多几次了,多是去喝泉水。对此处十分清楚,我知道这小殿里面供的是哼哈二将,可是那一次。。。。。。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刚一入殿,立刻吓的跳了来,心砰砰的!和我同去的人问我怎么了,我说不知道,好象是看到了什么很可怕的事物。但到底是什么,不知道!我壮着胆再次进入,(转自华声论坛 bbs.voc.com.cn)看到了依然是我非常熟悉的哼哈二将!刚才入殿的恐怖感觉一点也没有了!

有人说,可能我刚入殿的时候,哼哈二将的真身恰好来到此处,吓到我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回事,过去七八年了,到现在想起了,还和昨天的事情一样!

我本身对佛是非常有研究的!真是奇怪!!

事件六:《棺材》

在范谈村有这样一件事!在解放前,有一个人在街上闲逛,突然走过来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拦住他说:“你快死了!”那人自然十分生气,说:“你才快死了”。老头儿一点儿也不生气,“你不信的话,就回家量量,你家的炕是个棺材形状,一头长是XX尺,一头窄是XX尺,我在这里等你!”那人听了将信将疑!跑回家一量,果然如此,不差分毫!!他脸色惨白的去找老头,老头让他把炕毁了,重新砌一个!那个照办,一直到80年代才死!这都是有真人实事的!可惜我不在家里,忘了那人叫什么了!大家可以去石家庄的范谈村问现在的老人,都知道!

注:过去的炕(就是床,都是土和石头砌的!)

事件七:《拾遗》

前几年,在石家庄的北马路(现在叫和平西路)发生了一件车祸!有人说事件其实是这样的!

早上上班的时间,车轮滚滚,一个人骑车突然发现地上有张百元大钞,立刻停车,下来去捡,突然发现那钱变成了冥币!!!!他惊出一身的冷汗,慌忙骑车就走,没走多远!听到身后一阵刹车声!另一个骑车身,倒在车轮下!死了!手里正握着那个冥币!后来有人对他说,那是鬼在招人,第一次,(转自华声论坛 bbs.voc.com.cn)鬼认错了人,于是就让那人民币显了真身,让他逃生!!!第二次,正好是鬼要招的人!想想也是,这么多人上班,为什么,别人看不到这一百元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