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闽南文化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闽南文化研究论文

第1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第2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南方族群;族群史;叙事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3-0030-10

中国南方族群历史演变历程,往往与移民及汉越族群互动联系在一起。学术界一般认为,目前所见南方的族群分布格局,与秦汉以后各个时代中原移民的入迁有着紧密的联系。确实,南方族群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而在这种族融过程中,传说、习俗、仪式等大量的地方性族群记忆也被制造出来。这些地方性族群记忆一般不见于国家正史典籍中,其内容也往往表现出宏大叙事架构下特殊群体乃至个人的小历史演绎,我们此处姑且将这类地方性族群记忆统称为小叙事,以与上述大叙事相对应。在以往的南方民族史研究中,学术界一般把这类小叙事视为王朝正史叙事的边角料与补充物,很少去深挖这些小叙事背后隐藏的族群本质。实际上,这类小叙事文化,往往体现出一种人类学意义上十分珍贵的本地人视角(native’s point ofview),真切地表达出历史上族群接触的生动事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捡取南方民族史中的几种不为人所重视的小叙事——八姓入闽、射梁箭、跑贡王、土酋救皇帝加以分析,从而试图为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族群史(ethnohistory)新视角。

一、八姓入闽

在南方族群历史演变历程中,“八姓入闽”是一个典型性的移民叙事模式。目前有关这一故事的标准化版本是乾隆《福州府志》引宋人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名迹,鲜有闻者。”与此相类似的叙述还有不少,如明弘治《八闽通志序》云:“自汉武徙其民于江淮间,永嘉板荡,乃有衣冠而南,……自八姓人闽之后,而人才渐有,然犹不乐内仕。”明嘉靖《固始县志》引《闽中记》载:“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按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人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也。观福清唐尚书右丞林贽,御史中丞陈崇可见;……”《闽书》云:“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光绪《漳浦县志》:“……考《闽中记》……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而在不少福建家族谱牒中,在记述本族来源时,也频繁追溯到这段历史,典型者如《西河林氏族谱》云:“吾林出自子姓,黄帝之后。历唐虞夏商四十六代,而生比干,因直谏死,子名泉。武王克纣,未下车封其墓,征其所生男,赐姓林,命日坚,食邑博陵,世为大夫。自周至今,豪出杰生,代不乏人。春秋著名于传者,林放、林回、林雍、林楚、林不狃,或以忠贞,或以文德。秦末,子孙居齐郡。汉兴改为济南郡,以林尊为郡人讲论石渠,官太子太傅,林氏之望于济南者,自尊始。阅西汉、新室、东汉、曹魏四朝,至西晋林礼徙籍下邳,遂为徐之冠族,传至孙晋安郡王禄,为闽林始祖。当中州板荡,衣冠卿相从闽居之者有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唐定天下,氏族推晋安之林为甲。”《侯官云程林氏家乘》中的《三山云程林氏族谱序》云:“自晋马南浮,而林黄陈郑四姓实始居闽间,历唐宋,以迄于今。诸林之族,莫盛焉……”同谱卷之十一《龙田何氏谱序》:“……按何之姓,本自西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人闽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故泉州为晋江,何皆晋时来宾,江侧与吾郡龙田共一派耳。”

第3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特色学校建设,校本特色课程是主载体,因此,课程的领导力也就无可争议地成为校长所需具备的首要能力与核心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变化的课程领导要求使部分校长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或者对课程领导的内涵和课程领导者的角色缺乏清晰认识,缺乏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资源的统整开发意识;或者对课程领导目标不明确,没有认真思考过学校发展前景,没有精心研究过利于师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或者课程领导团队建设不力,没有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或者课程领导制度保障不全,缺乏相应的任务激励机制等。

看来,要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职能,就必须给予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策略上的指导。在此,笔者主要结合任职过的两所学校(下文以“A校”、“B校”指代)开展特色创建工作的实例,浅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的理解。

一、课程领导力离不开校长的“专业感召力”

“校长发展的最成熟的方式并不是听别人说什么,而是同别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校长的个人能力是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校长唯有通过自身内在与外在素质的培养与修炼,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引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校长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课程领导意识。只有在观念上做到突破和转变,充分意识到课程领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校长才能引领全校员工形成课程改革的教育自觉,进而达成高品质的课程实施。

同时要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增强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唯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把握课程的本质、功能、价值,才能增强课程领导意识,并转化为学校的领导行为。

当校长对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课程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在自己课程领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课程领导理论和方法,形成独特的领导风格,全体教师才能有实施课程改革的方向感与自觉性。

二、课程领导力凸显的是“团队合作力”

校长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无论校长多么优秀,总有长处与短板,不可能单独完成课程领导活动。更何况校长如果过于看重、凸显自身的能力与才华,忽视给团队发挥的空间,往往难以赢得追随者,进而丧失课程领导力。因此,课程领导的主体应该是由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组成的课程领导团队;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应该是包括校长在内的团队成员相互作用的合力,是一种优势互补、整合观点的合作行为。该高调吆喝,该扛大旗冲锋陷阵时,校长责无旁贷,但有时候同样需要校长退居幕后,默默地为团队提供“火种”,激发课题组成员的潜能,吸引更多追随者,这才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课程领导力需要校长的“精准规划力”

衡量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具体而言有三条:是否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发展;是否让更多甚至是全部的学生受益。“校本”与“生本”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生命符号。脱离学校的现状,忽视了学生的水平与需求,再好的课程方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分析学校个性,全面了解校情,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既是顺利开展特色创建工作的前提与保证,更能显现出一位校长的智慧与精准规划课程的领导能力。

借助SWOT分析法,我们对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可以发现A校和B校无论是所处的区域、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社区情况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A校是一所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的老校,地处老城区,校外资源及闽南文化历史古迹丰富,生源大部分是本地孩子,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较合理,各级骨干分布平均且比例较高;B校则是一所开办刚满7年的新学校,地处厦门岛东部的城乡结合部,本地生源家庭大部分是农改居的原村民。生活环境虽趋向于城市化,但根深蒂固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陋俗依然影响着孩子。在保证本地生源入学的情况下,学校又接收了大量外来务工子女,最高峰时近乎达到学生总数的80%。当中不少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难以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规范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而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多,近五年毕业的青年教师占50%,骨干教师少(只有2人是区级骨干,高级教师比例占30%),青年教师的成长缺少有经验教师的引领。

在对校情、生情等进行全面分析后,A校积极申报成为厦门市首批“闽南方言与文化进课堂”试点校,并确定了以“弘扬闽南文化,构建多学科渗透体系”为专题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学校依托周边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将“闽南文化”安排进课程,将闽南文化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和突破口。目前所涉及的地方课程涵盖了美术、音乐、体育、综合实践、品生、品社及班队主题会等课程。每个学科的学习内容细化到了每一学期、每一课时,有固定的教材,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完成教学进度。学校的目标是:每个学生经过6年12个学期的闽南文化熏陶、系统学科学习,至少能掌握基本的闽南语;会唱一定数量的闽南歌谣,了解闽南重要的曲艺形式;会玩12种以上的闽南传统游戏;掌握初步的剪纸与陶笛吹奏技巧;明白闽南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知晓闽南民风民俗精华及闽台历史。培养学生探索闽南文化的兴趣,为其今后继续学习、弘扬闽南优秀的传统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很显然,B校的学生最缺的就是养成教育,最急需的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基于以上认识,学校确定了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特色的发展突破口,提出了“养成好习惯,成就大未来”的办学理念。学校除了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围绕“做人、做事、学习、共处”四大领域及“诚实守信、阳光自信、谦虚宽容、用心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真诚待人、友善合作、感恩分享”十二个习惯指标,专门制定《学生“好习惯”训练项目序列表》、《学生学习好习惯手册》,并成功编撰了《好习惯伴我长》校本教材(每年级一册,每册各分八个习惯主题)。目前,此套教材已投入使用,每个月月末各班都会安排一节班队课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并不断充实教学资源。

此外,基于本校学生的兴趣和运动机能优势,并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及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B校开发了球类校本课程,对体育学科部分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如一至三年级每周一节乒乓球,四、五年级每周一节“三球”选修课。如今学校可以自豪地说:“热爱运动的孩子一样知书达礼!”

四、课程领导力依靠校长的“学习引领力”

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必须要有一支具备较高专业素养、一定教育教学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打造优良师资需要招贤纳才,但更多的是依靠内部培养与教师的自我提升。这无论对开展闽南文化课题研究的A校,还是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居多、骨干教师偏少的B校来说,都极具现实意义。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一方面,校长学习的热情会促使教师主动学习,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风气,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校长必须承担起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既要健全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校本培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相关技能培训,做到培训的组织、内容、时间、条件的四保证;更要积极参与指导、引领教师大力开展学习活动,让问题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能力在学习中提高。

以A校为例,它虽然是闽南方言与文化进课堂的实验校,但全校闽南籍教师只占总数的一半多,即使是闽南人,大多数的年轻教师,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闽南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对闽南文化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更遑论非闽南籍的教师了。尽快提升全校教师的闽南文化底蕴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学校除了添置一些“闽南文化”的相关书籍提供教师借阅、学习外,还尝试多渠道地对教师进行闽南文化专业知识培训。参与培训的有厦门市闽南文化的专家,如“闽南文化研究会”的陈耕会长为全体教师作“闽南文化演进史”的主旨培训,让教师对闽南文化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则分三次对教师进行闽南语的专项培训。本校的骨干教师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了闽南文化课程的业务培训工作。笔者作为学校领导、课题主持人之一,也为教师作了闽南文化专题讲座,用翔实的图文与大量的原始数据向教师介绍了闽南方言的历史与演变,让教师知道闽台的历史关系与紧密的五缘连结。为了提高教师学习闽南语与闽南文化的效率,学校还特别将教师根据闽南籍与非闽南籍进行结对,组成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助。

此外,A校还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研讨及岗位竞赛活动,以赛促练,提升教师的闽南文化专业知识底蕴。如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岗位大练兵”竞赛活动时,音乐教师被要求现场抽取所教的闽南语童谣,并伴奏演唱;体育教师则现场从教给学生的12个闽南游戏中随机抽取两个,当堂完成示范操作。学校领导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求学生会的,教师要先会;不但会而且还要做到精通。

五、课程领导力贯彻“制度执行力”

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保障。校长要重视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实施制度引领和规则引领,将理念通过制度转化为教师行为。

“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行为表率是推进学生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B校大力倡导“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育人观念,从教师的自我养成着手。制定了《涵养工作好习惯,争做学校好教师要求》《教师工作基本习惯》,针对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爱护学生等细化规范,促使教师做到彬彬有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还依据学科的特点,制定了《学科教学习惯要求》,分学科提出具体常规要求,甚至规范了不同学科的课前准备流程与师生课堂用语。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校长领导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教师的创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课程实施的全面推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评价来不断完善,评价是最重要的课程领导行为之一。

首先,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反思。这是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审视与梳理的过程。教师要对自身不足进行大胆地质疑与批判,不断地对课程进行重构与改进,使校本课程结构日趋完善。

其次,同伴教师也应积极介入实施过程的评价。同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观摩与评议参与评价。这种评价不应该是批判性的,而是建设性的。而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教学效果来进行。教师应尽量少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体验为主,通过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来展示。

学生应该参与到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信息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将成为学校、教师完善课程,补充、调整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六、课程领导力追求“课堂教研力”

特色课程最终要立足课堂教学,因此,校长要走向教学的第一线,深入课堂,亲自授课;深入到教师中间,去听课、评课,和教师一起思考、一起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有真正的发言权,才能真正指导、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笔者是A校市级课题“弘扬闽南文化,构建多学科渗透体系”的主持人,不但承担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参与“闽南文化进课堂”课程开发全过程,为各学科开展课程研究提供指导,还长期坚持从事闽南语教学研究工作,并承担地方课程教学,教授学生闽南语。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配套乡土教材《闽南方言与文化》更注重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使用闽南语进行日常交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帮助师生快速掌握常用闽南语,实现基本的闽南语交流,在厦门大学周长楫老师的鼎力支持下,笔者亲自编撰了闽南方言校本教材《常用闽南语使用指南》作为闽南语课程的补充教材。该教材由“课堂常用会话”与“日常闽南语”两部分构成。“课堂常用会话”规范了课堂上教师教学常用语的闽南语说法;“日常闽南语”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生活经验和兴趣原则,从生活、学习两方面入手,拟定了280句常用的闽南语(一至四年级每学期20句,五、六年级每学期30句),每句话既有闽南语的说法,又附有标准注音,方便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并且每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后面还设计了相关的拓展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自我提高,灵活运用。笔者就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本教材的学习,真切体会到“学了闽南语是可以用的”,做到“现学现用”。目前,该校本教材配套的范读音频材料、教学案例及相关课件均已经初步收集完成并建库。

第4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第5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手机游戏 闽南元素 闽南传统文化

一、闽南手机游戏美术的概念

手机游戏美工是指手机游戏画面中的美术组成部分,我们在游戏中所能看到的一切画面都属于游戏美工的工作范畴,其中包括了建筑、地形、人物、动物、植物、动画、特效、界面等等的制作。由于游戏美术的工作量庞大和种类繁多,通常游戏公司会对游戏美术部分再进行细分为:原画设定、场景制作、角色制作、动作制作、特效制作、等不同的工作岗位[1]。游戏画面能否长时间吸引游戏玩家的眼球,让玩家爱不释手,手机游戏美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手机游戏美术是一款游戏在制作前期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个过程将提供游戏项目所需要的全部美术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概念类原画设计,制作类原画设计两种,为后期的游戏美术制作提供标准和依据。随着现在游戏行业的发展,画面越来越接近电影级的画面表现效果。在众多的手机游戏玩家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以貌取“戏”的,根据游戏的画面来选择是否进行体验,游戏美术的重要性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二、闽南手机游戏的构思

任何一款手机游戏在开发制作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游戏主题,游戏主题的创新与表达在整个手机游戏设计中占重要的地位。游戏中的所有元素都是是围绕游戏的主题展开的,那么手机游戏的设计思路就应该按照所表达的主题来设计[2]。本论文的手机游戏主题思想和设计思路是通过数字绘图软件来绘制经过矢量化的游戏角色、场景、道具在数字无纸中的游戏动作表现,表现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手绘游戏动作中的运动表现,同时展示用数字绘图软件制作手机游戏美术的优越性。

游戏主题:从小生活在泉州这个闽南文化古都中,受闽南文化的长时期熏陶,一直想为闽南文化宣传做一点贡献,所以利用自己工作职业之便构思了一款真正具有闽南特色的游戏。此次的闽南手机游戏创想的故事背景与情节刚好可以利用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达到对手机游戏创新的一大亮点,让所有的闽南人玩这一款游戏自豪感会由然而生。也可以借助这款手机游戏把闽南特殊的文化传统发杨光大,为闽南文化宣传上出点力。

三、闽南手机游戏创意设计

1.闽南手机游戏焦点:它是一款具有一定故事性、融合了角色扮演元素的类冒险类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比较有个性的闽南特色人物(例:惠安女、拍胸舞者等)做为游戏的角色,在游戏中玩家必需不停的对两边出现的变种基因怪进行攻击,才能获得相应的金币,换不同的武器继续攻击。游戏只有一个关卡,怪物会从游戏界面两端源源不断的出现,怪物等级不同,需要用打怪获得的金币购买不同级别的武器才能消灭不同级别的怪物,直到把所有的怪物消灭了游戏就通关了。而该游戏不一样的探险环境以及里面特有的闽南风土人情,给玩家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体验。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一边玩一边了解与欣赏泉州闽南风俗文化,这样也起到了宣传闽南文化的目的。

2.手机游戏手绘风格:根据本游戏的选材特点以及现有制作技术限制,确定了做单纯的二维动画,平面感强,色彩鲜明易于吸引人。在游戏风格还没有完全确定之前,当然得先做一些准备功课那就是游戏素材收集,特别是对泉州闽南文化特色材料的收集,甚至还对拍胸舞的起源发展,舞蹈动作做专门的研究,绘制了不少关于拍胸舞的草图。

3.闽南手机游戏角色设定:在闽南手机游戏当中,游戏的故事背景与剧情对游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把角色的设计依赖于游戏的剧情,在设计角色形象之前,先考虑角色的背景故事,再根据故事的特点来确定角色的形象风格。剧情驱动的角色设计要求设计者真正地理解角色,然后将他们形象化[3]。这种角色设计方法能够使角色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参照闽南民俗舞蹈拍胸舞作为游戏角色造型的研究基础,可以把闽南手机游戏角色设计成简单的卡通造型,使玩家置身于一个充满闽南风土人情的游戏世界中,这样让玩家在边玩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熟识闽南文化,对于闽南文化的推广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手机游戏的故事情节跟风格已经确定下来,那就可以着手对手机游戏的角色进行设计。

4.游戏场景设定:游戏的场景是指运行在游戏中的主控角色可以到达的场地[4]。在游戏中,主角置身其中的场景、以及场景内一切除游戏元素之外的物品,构成了游戏的场景。游戏的场景制作,根据对游戏故事情节的定位,游戏场景设计应该也是具有闽南特色的。闽南有什么特色可以做场景,闽南地带文化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建筑物,所以游戏的场景就先以闽南(泉州)古建筑特为背景绘制。

四、闽南手机游戏相关动画制作

在传统手绘动画中,角色的连贯动作需要使用大量的动画定位纸来进行手工绘制,在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纸张成本投入,绘画工作量巨大与图像的检查和修改的条件限制决定着这样的工作方式的逐渐淘汰。当然依然喜欢传统手绘制作动画方式的动画设计师,还是会使用动画定位纸来绘制动画。而对于接触过电脑的新生代大学生来说,大家更热衷于直接用软件绘制动画,如今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动画制作软件有Flash,闽南手机游戏动画当然也是直接用软件绘制动画。

五、小结

如今手机游戏已经向有故事情节方向发展,游戏大都是来自一个童话故事或者电影电视改编过来的,很少有那种具体体现一个地方文化特色的游戏出现。都知道闽南很有特色,也知道一些有关闽南的游戏比如闽南人喜欢,例如也只是在游戏当中添加了闽南语进去。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很多媒体看好这点,都拿这个当点子对各自的产品进行包装宣传,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制作或宣传闽南文化的环节。把手机游戏制作的故事情节设定在闽南文化特色这个大背景下,再对手机游戏的制作与设计过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具体的手绘案例直观的向读者初步了介绍了闽南手机游戏中文化元素的制作与创意方法,主要是通过游戏美术设定一方面来推广闽南手机游戏产业。当然这个手机游戏创意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实施与创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对闽南手机游戏进行改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庞镇.论游戏美术岗位的技术特点――兼论游戏美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青年文学家.2012年15期.

[2]豆丁网..游戏策划培训笔记之设定游戏故事[Z]

[3] 宋华燮.游戏角色设计[M].人民邮电出.2011-1-1.

第6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字:南音;嵌入理论;南音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70-01

学术界对嵌入理论关注的同时也推动了嵌入理论的发展。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ranovetter在Polanyi所定义的嵌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嵌入理论。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研究的深入发展使得它的研究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理解“嵌入”这个概念应该从多个角度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一方面,考虑所研究的现象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工业社会还是非工业社会;另一方面,理解所研究的现象可能具有的各种各样的功能。强调社会现实网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嵌入理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各种经济行为或社会现象,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比如说,在小规模的社会,所有的行为和现象都是嵌入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的,不管是简单的礼物交换还是复杂的宗族和亲戚关系,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简单的唱歌或是舞蹈都可能具有经济、政治、娱乐或其它功能,而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在工业社会,各种行为嵌入社会网络,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

在Granovetter提出的“经济行为嵌入社会关系”观点的基础上,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者对“社会关系”的内涵进行细分。在这里把它归纳为“社会嵌入”包括在社会网络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嵌入。为了更好地研究某嵌入主体是以何种嵌入方式嵌入客体等问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南音为嵌入主体,以以下几种嵌入方式和嵌入客体为实例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在生活中的嵌入

南音已经深深地嵌入闽南人的生活中, 成为当地人们文化精神形貌的重要表现。南音伴随着闽南人从中原迁来, 又部分离散于东南亚华人社区迁移流动,以声传情, 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成为闽南人的精神寄托。泉州很多南音社团的活动资金是由群众凑份和华侨的捐献的,也正是大家的支持,使得南音的活动更平民化。在泉州华侨大学对面,每天晚上都有南音的表演。各种活动在南音的演奏中更添一分热闹和韵味。

二、在宗教中的嵌入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对信教群众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宗教是人类历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音与宗教音乐、宗教活动与宗教建筑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在强调嵌入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看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闽南地区佛教和道教的信仰一直很盛行。在举行宗教活动时,部分信徒以演唱南音作为表现形式以求神酬香,在闽南的一些县市,“法主公”“天公”保生大帝的信仰比较浓厚,每年到了法主公生日或是天公生日这一天,就有安排南音的表演,场面甚是热闹。南音已经深深地嵌入各种宗教活动中,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宗教音乐。在很多宗教活动中,都可以见到华侨,浓浓乡音的宗教音乐,成为华侨对故土和亲人的精神依托。在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斗拱上有尊飞天乐伎, 人身鸟冀, 手持琵琶、尺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作为宗教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南音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南音和宗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宗教建筑和宗教音乐上的印证。

三、在民俗中的嵌入

南音嵌入了闽南人的生命礼仪,进入他们的生命历程, 成为闽南人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现在, 伴随着闽南人的民俗礼仪, 南音在闽南人特别是弦友的重要生命仪式中间, 扮演了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小孩在襁褓中就能听到母亲哼唱的南音, 在重要的生命礼仪中, 就有相应的南音曲目和唱奏形式。虽然现在的婚礼表现出新时代的时尚和进步,但是在一些地区的婚礼上,像《今朝喜气》、《梅花独占》等南音曲目却是不可或缺的。

四、在文化中的嵌入

第7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闽南传统建筑;闽北传统建筑;对比

一、建筑样式与外观

1.1建筑样式

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其民居建筑样式博大江南北建筑艺术之精华,不拘一格,呈现出明显的灵活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而闽北传统民居地处较为封闭的小平原、小谷地,自成天地,与外界联系较少,其更多受中原汉人带来的建筑文化影响,因此建筑样式较为统一,结构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灰砖,青瓦,夯土墙等,形成古朴、具有醇厚乡土气息的闽北民居风格。

1.2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方面,闽南传统民居主要表现为华丽活泼、夸张矫饰;而闽北传统民居则表现为严整封闭、敦厚质朴、庄重严肃。

1.2.1外墙

传统民居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建材和砌筑方式因地理区位、地域气候而异。外墙厚度与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密切相关。闽南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建筑的通风散热尤为重要。因此,闽南大厝的墙体更为轻薄通透。闽南传统民居以松枝烧制拼贴而成的红砖墙面不仅坚固耐磨、防水性能好,而且色彩艳丽,烧制留下的斜纹颇具自然美,手巧的工匠们用红瓦和红砖堆砌组成多种的图案装饰外墙和建筑构件,极具艺术感染力。而闽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建筑需要有厚重的墙体来保持室内温度以达到防风御寒的目的。能工巧匠们将砖、夯土、卵石结合起来砌筑特色的闽北民居外墙起来,这种墙体可以起到很好保暖的保暖功能。远眺望去,黄褐色的墙体映入眼帘,散发着一股古色古香的乡土气息。

1.2.2屋顶

暖洋洋的砖红色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受海洋文化的影响,闽南地区居民更偏爱于柔曲的线条。因此,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屋脊线弯曲翘曲度异常夸张,整个屋顶的外观形象轻盈舒展;而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屋顶则较为平直。因闽南地区夏季闷热,民居建筑出檐较宽从而避免阳光直射室内,以取得阴凉的室内效果;而闽北民居的建筑屋顶出檐较窄,则是因闽北地区冬季寒冷,充足的日光照射有利于提高室内温度。因此,闽北民居建筑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屋檐对室内阳光的遮挡。

二、建筑形制

两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的要素大概都可分为厅堂、住房、天井三大空间构成。建筑平面布局多规整、呈中轴线对称布局。闽南传统民居的标准建筑布局面宽一般为三、五开间,进深三进、五进不等。闽北民居房屋面宽则较窄,进深一般为三进或四进呈南北延伸的狭长空间。笔者猜测应该是武夷山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导致的。天井空间是两地民居共有的建筑空间构成要素,它是一座住宅的核心内聚空间,具有采光、集雨、通风等功能,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其息息相关。不同的是,闽南民居的天井较大且方正,长宽比例近似于1:1。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在于:第一,闽南地区多平原,土地较为辽阔、平整,因此天井面宽通常较大;第二,闽南地区全年降水多,空气潮湿,夏季天气闷热,宽敞的天井可以增加空气对流,从而通风散热;第三,天井两边是厢房,为达到厢房面宽要求,天井的进深就要足够长。而闽北民居的天井较为狭长呈矩形样式,长宽比例近似2:1,形成狭长状天井也是有其原因:其一,闽北地区气温低,天气较为寒冷,天井在达到采光功能的同时也需要保证室内的温暖;其二,闽北民居天井两侧为廊,不建厢房,因此天井自然就能朝两边拓宽。不论是闽南或者闽北,他们都普遍的设置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天”,符合了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

三、差异的成因分析

3.1气候条件

闽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而闽北地区地处福建北部寒冷地区,两种不同的气候对建筑的采光、通风、日照、保温隔热等因素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气候的巨大反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形式和外观。

3.2地理环境

闽南地区属沿海发达地区,建筑的形式自由奔放、华丽张扬;而闽北地区位于武夷山群山包围内陆地区,封闭成数小天地各自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两地在建筑平面布局上的差异,同时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居民的性格,从而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两种民居类型。

3.3人文背景

自古以来,闽南地区优越的生存条件和富庶的经济实力使得闽南地区居民的个性婉约浪漫、细腻宽柔。而闽北地区居民为了生存,需要不断与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从而塑造了闽北居民坚韧、豪迈、不屈不挠的性格。两地截然不同的民风使得闽南地区与闽北地区在民居建筑风格上表现为纤细繁复和敦厚朴拙的鲜明对比。

四、结语

传统民居记载并传承的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时代印记。通过对闽南和闽北这两种传统民居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明确其外在的形式特征,还可以透过这些历史遗存的表征现象去深入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时空背景。在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居民的生活习俗,可以挖掘到更多的当地文化内涵,这将对当代地域性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柯培雄 闽北传统民居[M]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3年

[2] 曹春平.闽南建筑[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03

[3] 林志杰.闽南建筑[M]. 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09

[4] 李秋香.闽台传统居住建筑及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05

第8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摘 要] 河南固始是历史上中原向闽台迁徙的重要出发地和集散地,有大量翔实可考的寻根资源,对它的开发,对于固始以及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结合2009年10月在固始召开的固始根亲文化节上收集整理到的调研问卷,从资源开发方式、文化纪念品开发、开发主体的认识等几个方面对固始寻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探讨。

[关键词] 寻根资源;文化资源开发;固始寻根

[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07-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54[本刊网址] http://省略

近年来,河南省的根祖、姓氏文化资源像散落在中原河南玉盘里的明珠,吸引着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眼光。固始的寻根文化资源,便是豫南大地上最耀眼的一颗,只是这颗明珠沉睡了多年。而今,随着河南省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正是其重见天日、泽被后世的大好时候。

2009年10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侨联、河南省政协和全国联合主办的“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在固始县举办,来自和国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宗亲代表、客商代表八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本人有幸在大会上,以问卷形式,收集整理了关于固始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相关资料,以资研究学习。

以下将结合问卷统计结果,就固始根亲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对整体资源开发方式探讨

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在多种方式,如旅游开发、节庆、会议 、展览、园区、影视等形式。调查显示 61%的与会者主张采用旅游的开发模式,36%的人赞同采用节庆、会议模式,22%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进行相关影视开发。

笔者以为应当以寻根旅游为主,结合节庆、会展、影视等形式,多角度开发。

关于寻根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本文较认可蔡礼彬先生在《中国寻根旅游研究》一文中的观点。他认为广义的寻根旅游是指发生在与旅游者之间存在宗亲、血缘、人生经历、文化传承等特殊渊源关系的旅游地,并且以探求寻访这些渊源为旅游目的的旅游现象及关系总和,这种旅游形式,一般发生在较大的时空跨度内。

故此,如果紧紧抓住寻根者的“怀旧、求证、宗族、探源”等情结,再巧妙地利用时空距离效应,对于固始根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将是很值得期待的。

固始县委县政府目前在旅游线路开发推出几条线路,如以南部山区五乡镇为主的寻根文化生态线;以陈元光、王审知等固始名人为主题的寻根文化移民线;以姓氏起源发展为主题的寻根文化姓源线。

关于会议开发,截至目前,固始围绕根亲文化,进行过两次海内外影响较大的会议,一是2008年10月21日至22日的 “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这次大会上,海内外历史与考古专家、姓氏文化研究学者从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语言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和研究,进一步奠定了固始“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历史地位,推动了固始根亲文化研究和宗亲联谊的深入开展。

另一次有影响的大会就是,2009年10月25日至27日的“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随着根亲认同的深化和宣传的力量,根亲会议的影响越加深远和广泛,活动也越加丰富,文化、经济、学术等的交流和挖掘也越来越深入。

对于节庆开发,应该秉承两个思路,一是熟知闽台与陈、王等姓氏有关的大型纪念活动,开发相关纪念活动,借助现代媒体,形成遥相呼应之势,拉近距离,形成传统。二是另辟蹊径,依据历史资料结合固始特色产品的时令季节等开发新的节庆活动,吸引宗亲前来参加,并辅以展会,浓化亲情、拉动经济。

总体而言,开发固始根亲文化资源应该注重以下三点战略。一是引得来,留得住,也就是要有物可看,有据可信,寻根的感情有所依托。二是根亲为主,多维结合,即以根亲文化中的姓氏、移民、家谱和古迹遗存为主,结合固始的民俗、特产、山水风光及资源,借助会议、节庆、旅游、影视、园区建设等形式多角度开发利用。三是借势发力,首站战略,就是下文将要提到的联合周边及省内的姓氏、移民和根祖资源,借助根亲资源本身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更广泛的宗亲们前来恳亲谒祖。

二、文化纪念品开发

文化纪念品属于旅游纪念品范畴,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它是城市和景点的名片。

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有着“三性”、“三风”和“四就”的讲法,这种讲法是艺术家胡铁生提出的。所谓“三性”即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三风”指中国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特别是地方风格,这是区别其他景点的特殊风格。“四就”即“就地取题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用当地的材料去生产当地景点特色题材的艺术品。这样既助长了地方经济,又成功制造了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问卷对此问题也有专题调查,有57%的与会者希望带走富有根亲文化内涵的创意纪念品;32%的人士希望带走图书、光碟等图文影音资料;27%人士希望带走富有历史文化传承和民间信仰的固始特产;另有17%的人士希望带走信阳特产。

基于以上需求和渴望,结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特征,我们在开发纪念品时,可以深度挖掘固始的根亲文化资源,尤其是与闽台有渊源关系的内容。比如,固始的“皮影戏”和台湾的“皮猴戏”,在人物造型,制作原料刀枪剑戟,操作程式以及唱腔、唱词,同工异曲。我们可以生产一些传统小皮影分赠与会者;流行于漳州的“大鼓凉茶舞”与固始的“花鼓戏”、固始的民歌民谣与闽粤山歌、情歌等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地缘关系。对此可以制作富有传统文化内容的影音作品。另外,在民间娱乐活动方面,固始民间有两种类似下棋的划地步子的游戏,分别叫做“下牛蹄夹子”和“乘龙”,而在闽南民间也有此两类游戏,在游戏规则和棋盘图案方面和固始完全一样。我们可以制作以根亲相关内容为图案的棋子和棋盘作为纪念品。

同时,还可考虑将固始现代特产如柳编工艺、书法之乡、茶叶、土鸡、笨蛋等土特产,加上文化的渲染,将是很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也可让宗亲们对根亲之地固始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另外还有17%的与会者对信阳特产情有独钟,鉴于此,我们把各色纪念品布置成自助餐,“餐盘”就是大小不一型号和款式各异的柳编箱子,渴望带走什么任尔择选,岂不美哉。

三、对于宣传工作的认识

在资讯传递快捷的眼球经济时代,酒香还真怕巷子深,对宣传的作用一定要重视和利用起来。固始的根亲资源之所以沉寂这么长时间,一方面由于资源本身含蓄不张扬的品质内涵,另一方面也在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认识没有到位,宣传没有跟上。

调查显示,有61%的人士认为海内外宣传不够,有待加强,25%的与会者认为宣传力度一般。可见我们的根亲工作组在宣传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高质量的呈现文化资源,广泛宣传,把宗亲吸引进来。同时还要还要自信勇敢地走出去,对于闽台等地每年举行的相关纪念活动,要派人去交流和参加,此外,要积极参加省内外举行的大型祭拜、姓氏、恳亲等活动,加强联谊,广布影响。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固始当地十分注重加强与闽台等地区人员往来及学术交流和纪念活动,如派人先后参加了闽地组织的陈政入闽1335周年、陈元光开漳1335年等纪念活动;组织代表参加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以及世界华人恳亲大会。在以上活动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介固始,从而带来了寻根谒祖投资兴业的热潮。陈、林、黄、施、郑等南徙姓氏相继到固寻亲谒祖,投资兴业。

我们还可以尝试结合在民间歌舞、演艺、习俗、信仰等方面固始与闽台的渊源关系,培养一支以这些内容为依托的演出队伍,在闽台节庆纪念活动时去演出宣传。

四、对于资源开发主导者的认识

统计显示,有68%的与会者认为根亲资源开发的主导者毫无疑问应当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45%的与会者认为应当是文化企业的大力开发;22%的人士认为应当以学者的深入研究;另外分别有10%的人士认为媒体的宣传推动和宗亲代表的大力支持亦可作为资源开发主导者的人选。

计数据来看,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是资源开发理所当然的主导者。固始县委县政府近年来也正是根亲工程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正逐步把根亲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2008年初,信阳市委对固始提出“放大根亲文化优势,增强软实力”及“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发展理念。固始县委十届三次全会上,确立了以根亲文化建设统筹固始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指导思想。

2009年初,固始县委又以明确提出“两轮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把当年确定为“根亲文化建设年”,把根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文化企业拥有开发的巨大资金、精英创意人才、良好的宣传包装团队、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及组织攻关能力,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此有45%的与会者认为固始根亲文化资源的应当以文化企业的大力开发为主导。

学者们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定性和开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比如对移民时间、路线、姓氏、族家谱、遗迹、遗存等的考证研究;对根亲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战略、规避问题等的研究、论证,都大大推动和促进根亲工作的开展。对此贡献较大的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新斌研究员,近年来他在固始作为根祖地的考证及对根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主要有《论固始寻根》、《寻根文化与寻根战略》、《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等文章,主持了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寻根文化与寻根战略》课题研究,在宏观和战略层面,对河南寻根文化的开发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针对信阳固始寻根资源的专门研究,除了上述内容涉及较多之外,尹全海先生的《固始移民与寻根资源之整合》、及蔡礼彬先生的《中国寻根旅游研究――兼论河南“古光州”寻根旅游开发战略》等文,对固始寻根资源的开发也很有启发。这些成果都大大促进了沟通交流,推动了固始作为根祖地在海内外被广泛认同。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依据在根亲文化节大会上收集整理的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固始具体情况和专业理论,从四个方面对固始根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作的分析研究。当然,由于受到问卷客观数量和答题者主观判断及作者自身专业水平所限,对此一问题的分析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期待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向勇.区域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7.

[2]高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祖群.旅游地策划:文化 创意 空间[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7.

[4]武彬.游策划文化创意:山因我们的到来而改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第9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这是汪毅夫第3次访问台南。2007年2月,时任福建省副省长、也是福建省红十字会会长的汪毅夫,曾专程到台南寻根访祖。汪毅夫虽然在厦门出生长大,但是回到台南,处处是乡音,感觉非常亲切。今年三四月间,汪毅夫只身一人再次来到台南,除了参与成功大学“闽南文化工作坊”(互动式学术会议),还在成功大学发表多场演讲。此次是第三次。这次赴台,作为学者的汪毅夫又再次发表了5场精彩演讲。在成功大学“2013祀典兴济宫暨保生大帝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用闽南语作了(《千年祀典殂豆馨香》的主题演讲;在“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上,用闽南语作了《府城的光荣》的主题演讲;在成功大学人文社科中心,作了《战后台湾民主运动史研究》的主题报告;在成功大学中文系,作了《方言与民俗》的主题报告;在台南长荣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作了《闽台妇女史研究》的专题报告。

汪毅夫透露,他和成大的渊源很深,其治学精神承袭自成大历史系教授黄典权。黄典权是漳州籍旅台的历史学教授,生前在明清与台湾史方面的研究著述颇有建树,在两岸史学界享有盛誉。汪毅夫说,黄典权在历史学研究上,开创田野调查和现场随采的方法,对他启发很大。虽与黄典权从未谋面,但汪毅夫自认黄典权是他研究上的启蒙老师。

汪毅夫对闽南文化有着长期而深入的研究,至今已出版《台湾近代文学丛稿》、《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闽台缘与闽南风》、《闽台地方史研究》、《闽台妇女史研究》等十多本专著,学科涉及文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广泛领域。他在闽南文化研究上得到过许多奖项,获得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今年4月9日,汪毅夫拜会成大校长黄煌辉,除盛赞成大在闽南文化研究上成果丰硕外,还表示将努力推动两岸有关高校加强闽南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汪毅夫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地弘扬和推广闽南文化。时隔近半年之后又一次来到台南,汪毅夫不畏辛劳,出席了多项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保生大帝本名吴卒,俗称“大道公”或“吴真人”,是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保佑健康平安的医神,在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中拥有众多的信众。位于台南市北区的祀典兴济宫,是台湾唯一由清代官方指定的官祀保生大帝庙,地位十分崇隆。9月13日至14日,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与祀典兴济宫合作主办的“2013祀典兴济宫暨保生大帝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大文学院演讲厅举行。

汪毅夫以“千年祀典殂豆馨香——读周懋琦《兴济宫题联并记》”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全程用闽南话精辟讲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他称赞清代台湾知府周懋琦是一个很有才调的人,尤其周的《兴济宫题联并记》更是台南兴济宫的一件宝物。汪毅夫说,《兴济宫题联并记》的上联“秉笔陋元臣医药神灵宋史漏收方伎传”对《宋史》的错讹有所指摘和批评,对吴卒的历史地位则予以肯定和确认。下联“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时合祭观音亭”里,“熙朝”和“清时”说的是周懋琦身处的“清朝”或“清朝时”,但“熙朝”和“清时”并不专指“康熙朝”和“清朝时”,而是“盛明之朝”和“清平之世”的意思。接着他引用北宋诗人曾肇和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作品,以及《宋会要辑稿》中的有关内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汪毅夫考究深入、分析透彻的演讲受到与会人士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好评,展现了一位资深闽南文化研究学者的风采和学术素养。

创建于明永历年间的祀典兴济宫,主祀保生大帝。同治年间,清廷为了开发台湾,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开山抚番”,参与官兵曾祝祷于保生大帝神案前,祈请免于灾害病痛。后果然灵验,沈葆桢奏报朝廷奉旨祀典,谕令官员“朔望拈香,春秋致祭,以答鸿庥”,使兴济宫成为台湾唯一一座官祀保生大帝庙。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推行“皇民化运动”,导致祀典兴济宫原有的春秋二祭中断,直到前年才得以恢复。春秋二祭延续清代官祀仪典,以《钦定大清会典》的祭祀仪轨为基础,结合道教传统三献大典而成。

9月15日,“2013祀典兴济宫秋祭大典”在下午3时拉开序幕。在低沉的鼓声中,祝圣团的献礼生们,依序进入案桌两侧,之后举行净仪、引火、点烛、散花,再进入盛大的迎神佛仪式——绛圣迎神,告一段落后开始行三献礼。汪毅夫特地换穿庙方准备的传统服装,担任终献礼正献官,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任戴华教授与副主任陈益源教授担任分献官。仪式全程依古礼进行,庄严隆重。

长荣大学是一所位于台南的私立大学,创立于1993年。9月16日下午,汪毅夫来到长荣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向部分师生作了关于闽台妇女史研究的专题报告。汪毅夫就闽台地区共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福建地区“溺女”的古老民间习俗、育婴堂的设立、冥婚旧俗、买女赘婿、典卖其妻、转房婚、清末民国时期福建的婢女救济等,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如对童养媳婚俗的理解,汪毅夫说,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女婴的生存权,但却剥夺了女孩的婚姻自。汪毅大表示,通过文献的研究再现历史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另一角度证明闽台两地在社会问题的一些共同性。他以史料为依据,所有结论皆从史料出发,用史料说话的严谨治学态度,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纷纷手捧获赠的《闽台妇女史研究》一书,请汪毅夫签名留念。

台湾文学馆是一个展示台湾文学发展历程的地方。它曾是日本殖民时期的台南州厅,虽然经历过多次的翻新修建,但保留了原来优雅宏伟的建筑风格,馆内搜藏保存了台湾各个时期珍贵的文学史料。9月18日上午,汪毅夫来到这里参观访问,受到馆长李瑞腾的热烈欢迎。李瑞腾向汪毅夫介绍台湾文学馆的定位、功能以及在文学作家文物的征集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他提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的处女作小说《农民》的手稿就收藏在馆内。随后,在李瑞腾等人陪同下,汪毅夫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台湾文学的发展常设主题展”。汪毅夫仔细观看展品,认真听取介绍,称赞展览办得非常好。

科举制度在台湾推行200余年,有据可考的台湾进士就有33人。为了让更多人士了解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发展沿革以及清代台湾进士的生平事迹,北京台湾会馆与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台南市文化协会等单位,在台南联合举办了“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清代台湾进士专题展”及“海峡两岸台湾进士后人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汪毅夫和胞弟、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汪一帆,堂弟、《两岸关系》杂志社总编辑汪舟,以汪春源进士后人的身份全程参加。在活动间隙,汪家三兄弟还偕同汪春源好友许南英进士的曾孙女、台湾民上自治同盟重庆市委副主委许沛,同到曾祖老家“柱仔行”一带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