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精选(九篇)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

第1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一、利用数据趋势图,突出主干知识,优化复习内容,培养学生重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按专题来进行内容的编排,同一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可能会散落在必修和选修中。由于知识的零散和横向联系的断裂,这对高三的文科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要在短短一年内把考纲规定的内容全部复习,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迅速提高学科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整合知识、理清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化繁化简,抓住考查的主干知识。在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中,我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设立一个独立的小专题进行复习,并且一开始就利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趋势”曲线图,对本专题的内容进行整合:

设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A—B、C—D、D—E、E—F、F—G、G—H、H—I、I—J、J—K所反映的阶段特征、主要原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图示和结合书本知识,通过动态趋势图,学生不仅形象地抓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A—B是兴起阶段、C—D是初步发展阶段、D—E是黄金时期、E—F是、F—G是快速发展、G—H是严重摧残、H—I是日渐萎缩、I—J、J—K是重获新生,而且将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相关的经济史(如小农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政治史(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和文化史(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的相关原因和影响方面的要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既掌握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又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的主干知识,而且还可以提升能力,构建通史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二、利用数据表格图表,培养学生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能力,形成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在新高考之下,广东历史的有些试题是课本所没有明确提到,而且又是必考的内容。如史学方法、史学理论和史学常识等。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能够识记,但是对于历史学的一些基本要素却不甚了解。例如:史学研究方法有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但是很多高三文科生虽然学习历史多年,不知其义的大有人在。在课前的习题中,我曾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

例题: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高三(1)班的总人数是45人,正确人数是10人,正确率22.2%。在复习过程中,我利用这一道习题,使学生明白了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等史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概念。问题形成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一些问题;史料收集是指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不同形式的历史原材料;史料整理是指对收集的史料按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历史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三、利用数据型材料,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审题能力

2011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读懂材料,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高考复习中尤其重要。在复习中我采用了2009年高考广东单科一道选择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6个 D.0.55个

这道题的正确率很低,很多学生做这一题时读不懂材料,不明白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什么。其实这道题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四个时间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四个阶段: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和阶段特征分别是: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根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推断题目中的四个时间段相对应的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依次是:0.55个、2.6个、3个和4.6个。

在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11题再次出现类似的题目: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A. 2 B. 31 C. 73 D. 193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解答此类材料解析题,除了要求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把历史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解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据(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等)的分析归纳和整体把握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解答此类试题时:一是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二是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三是采用动态回答,多用“越来越……”“从……到……” “逐渐减少” 等等词语表述。

第四,利用数据材料,培养学生的史地结合、政史结合、文史结合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复习过程中,我利用下面的一曲线图:右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X处可以用下列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2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第3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一、处理好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关系。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历史基本知识,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避免以教材为中心,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高考的知识要点;准确阐释知识的内涵,全面、完整地把握考点的外延;参照考试大纲及历史课标,适度拓展《考试说明》的一些考点要求。

二轮复习要按照各省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进行“通史+专题”的复习,巩固一轮复习成果,通过科学、合理划分中外各个历史时期,横向整合三个必修模块中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使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阶段通史知识体系,进而揭示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构建立体化的知识体系,达到“通史”的贯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的打通;知识与理论的融通。

二、运用多元史观统领整合知识,实现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理论的高度有机统一。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从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方面看,从一元史观发展到多元史观,即从革命史观发展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看,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不少。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如世界近代史始于1500年左右,结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从社会制度转型的角度看,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确立、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历史。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来看,近代的含义是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2)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工业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政治文明由专制到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3)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初具雏形、初步形成到最后确立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早期的征服与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的瓜分狂潮,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适当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有学以致用的特点,决定了历史高考试题与时政热点有结合,我们在二轮复习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可与时政热点的知识,归纳概括知识,并设置一定的练习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针对十以来,我党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结合的历史知识有:理论方面,天赋人权论、契约论和人民论、自由论、分权制衡论、代议制政府论;近代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有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机制参与机制(公民投票、公民参与)、竞争机制(竞选、考试)、制衡机制(国家权力机构间的制衡)、法治机制(依法立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

四、加强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第4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

由于历史教学是从感知历史转变成积累历史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

一、设置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深入到历史人物中,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生学会查资料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教会学生查资料,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知识面较为广泛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完以后,在学生还存在疑问的情况下,再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资料查阅,让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去查找资料,这样才可以达到解除学生疑惑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适当地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合作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参与到教学中。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来让学生在课题上采取表演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表演力,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历史,并且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四、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树立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要教学生学会查资料,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这样才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科 图片教学 有效性

一、图片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我们不能把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进行重新复原和再现,加之历史知识面广量大,纷繁复杂,而受教育对象年龄比较小,社会阅历不足,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少,抽象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要想学好历史很不容易。但是,历史图片、地图、图表具有直观性和可欣赏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入手,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通过图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确切的历史表象和地域空间,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这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由于文字不能直观反映复杂的历史现象,即使历史教师的讲述口若悬河也难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地域空间的图像。但是,如果教师把对历史知识的讲述落实到图画上来,结合图画讲解,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就能收到文字资料和口头表述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初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读图、识图、分析、表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历史的过去性、文字的局限性和图片的直观性以及《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初中历史学科必须重视图片教学。

二、图片教学的可能性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实施图片教学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有其可能性。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翻开任何一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不论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都大量采用图片。图片涉及到历史人物、工程遗迹、历史地图、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商标、印章、邮票、绘画、雕塑、书影、音乐、电影海报等等,内容极为丰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为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图片资源,也为历史教师的图片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古人说“左图右史”。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藏书,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图片史料。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历史教学所需的图片更容易搜集和使用。所以借助图片从事历史教学是一件很容易、很便捷的事情。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对人类的过去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学习和探究历史,更欣赏历史图片,并渴望通过图片来了解历史。历史教科书、其他各类藏书以及计算机网络可为历史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资料,这就为历史学科实行图片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三、图片教学的有效性

图片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源于历史图片的直观性和图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使历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概括起来,图片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图说历史和画中有“话”这两个层面上。

1.图说历史

“图说历史”即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借助于图片来解说历史,让学生从图片中直接感受历史,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四羊方尊(如下图)结构巧妙,制作精细;战国编钟(如下图)气势恢宏,制作精美,二者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在展示这些文物图片的同时,再加上以优美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讲述其大小、形状、用途和历史地位,学生就很容易感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精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反之,如果教师不采用图片教学,只凭其口头述说,就很难能达图片教学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地图能给我们提供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实现文字材料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当教师讲述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等内容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的困惑:西域在今天的什么位置?汉人怎么才能到达西域?西汉政权如何通过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而右面这张地图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准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教师如能结合地图讲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西汉与西域的地域关系和上述相关的历史问题。

幻灯和影视是若干个图片、影像的汇集。一段幻灯或影视资料的播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历史人物、事件有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影视资料,展示爱国青年学生高呼口号、示威游行(从天安门前往曹宅和火烧赵家楼的)情形。教师借助于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就很容易感染学生,使爱国民主思想得以传承,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画中有“话”

画中有“话”即历史图片、图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图片、图表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由于画中有“话”,教师可通过图片教学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漫画寓意深刻,对历史或含蓄表达,或夸张再现。二战后,曾出现过下面这幅漫画(如右图)。漫画中“夹板”和“小花”各代表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微妙关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夹板”代表美国出台的欧洲复兴计划,“小花”则代表战后的西欧资本主义各国,美国试图通过欧洲复兴计划扶持西欧各国迅速恢复起来对付苏联。从效果来看,“夹板”滋润了“小花”。“小花”的绽放,说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扶持作用。但是,学生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明白美国出台的欧洲复兴计划的真正目的何在?“夹板”在滋润“小花”的同时更要制约着“小花”,美国要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这就是漫画留给我们的画中“话”。

还有一组漫画(如下图):用花生壳造船,爬上天梯摘棉花,一列火车只能拉一个玉米棒和两个麦穗,多么夸张和可笑,你信吗?“左倾”错误和“浮夸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让人们痛心疾首,漫画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就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这就画中“话”。恐怕只有漫画才会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才能够收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6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立足于中学生史学素养发展的方向,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历史史料的积累,建立史料资源库。以观摩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为出发点,来建设该主题下的史料资源库,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发展。中学生史学素养史料资源库一、史料教学案例“史学素养”是指在历史学科持续的学习训练和感悟中习得的素养,是具有该历史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及心理素质。立足于笔者执教的初中一线历史课堂,我陷入深深反思。历史课堂怎样才能做到史实、史料、史感的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历史一线教师怎样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按图索翼,妙笔天成,水到渠成完成一节历史课的设计和执教?我想,从观摩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示范课受到的启发是关注史料资源库的建设,来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发展,把握好史料的载体功能。接下来,我以观摩的《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为出发点,来谈谈在这课的主题下可以补充的史料资源库的建设,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发展。二、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属于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标的具体要求是:讲述我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史实;讲述中美建交等史实。在这种情况下,骆老师将基础性教学目标设定为:(1)说出中国重返联合国史实,通过研读相关外交史料的选段和照片,认识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处理对外关系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说出中美建交过程中的重点史实,在解读有关中美建交等史料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联系70年代前后的相关外交史实,感受中美领导人的外交智慧与魄力。备课过程中,搜集整理有价值的资料素材,为教学所用。基于此考虑,以下素材可纳入史料资源库中,作为“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的候选资源。三、史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例析史料一:“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广州待的时间并不长,当天下午就乘飞机去了北京。”在飞机的舷梯上,美国运动员向我们挥手,我发现一个女运动员哭了,用手帕捂着自己的嘴。我当时想,几个小时的相处,她们不至于感动地哭呀。后来我才知道,来之前,她们接受了太多的妖魔化的宣传,有的队员甚至真的以为到中国后,工人、农民会拿锄头、棍棒追打她们,中国人都缺衣少食,面黄肌瘦,等等。而事实上她们在中国访问的第一站受到了热烈欢迎,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两者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那是一种震撼。张旭初说。(转自2006年04月15日10:14大洋网-广州日报)张旭初,时任广东体委主任。如今78岁的张老先生记忆力仍然非常惊人。教学建议:此材料为口述历史,来自于时任广东体委主任张旭初口述。此材料的引用可以旨在历史课堂中增加细节史料的运用。学生通过解读来更清楚地理解中美建交是中国为世界了解,中国去了解世界的必要性,符合历史的潮流。史料二:图片史料的选取。骆老师课的一大特色是对于图片解读的精准到位。根据本课的内容,除了可以选取骆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解读的《乔的笑》外,可以根据多元视角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主题可选取以下的图片:主题一:联合国中的中国脚步

选择意图:《乔的笑》作为时代的记忆,深刻烙在每一位华人的脑海里,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坐标。正如骆老师对这幅图片充满激情的解读,潇洒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反映了一个国家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自信和喜悦,是一个新力量在原有的格局中的破土而出迸发出的力量。《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邮票的背后涵盖的主题是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走向了世界舞台。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40周年纪念日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四十年前,联大第2758号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使中国人民在联合国有了代表权,也使联合国这一全球机构更具代表性。

图三、图四则从今天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履行着大国的责任。 根据选择图片的意图,我们可以设问:四幅图片展示的主题是什么?就图一进行简单的叙述。从中国已经成为今天世界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的大国角度看,如何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意义,体现了新中国领导人什么样的政治智慧? 在图片史料的运用过程中,可以看出历史学习的过程遵循“史实史料史感”的过程,即是史学素养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对于图片的解读,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回到图片代表的历史现场,师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总之,骆增翼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的启示是:历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在历史中寻找历史智慧,给学生搭建质疑和顿悟的桥梁。史料资源库建设,可以为上课提供立足于课标的不同角度的素材,从历史的瀚海中,从貌似常规的现象中,用教师独具的慧眼,挖掘和寻找含着哲思的历史交汇点,典型的史料。从长远角度看,历史教师要以“学生史学素养”为解决历史教学中遇到问题的切入口,生成新的认识和新的视角,建立史料资源库,透过历史之琴弹奏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旋律。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第7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中考复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做最好的复习方法。那么,开卷考试的新形势下,我们怎样才能学历史,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1拟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一般地,应拟定三轮复习计划:(1)梳理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以课本为纲,辅以复习材料,按照“单元――课题――框题――目题”的顺序,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加强落实,在检测和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留知识疑点,对知识的把握达到“准、全、牢、熟”。(2)抓重点、难点,搞专题,提能力。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 本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打破教材体系,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培养能力,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由点到线、到面,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通过列表、编写提纲等多种形式再次巩固。注重扶优补差,设法缩小差距。 对“学困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层、个别补漏。充分利用手边资料加以练习。每月进行全级统一的月考,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公榜表扬,重视宣传工作。(3)强化训练,查漏补缺,做好考前辅导。练习各种题型,加强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选典型题练习。从考前心理、答题技巧上加以指导

2夯实基础,形成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怎样夯实基础知识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从整体着眼”就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书。具体的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些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从局部入手”就是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个知识点。具体办法就是详读每篇课文。要注意每课有哪些子目,每个子目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子目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文字资料、表格和注解。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哪些历史信息。此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加强识记训练,背书要做到“放大”,有针对性地背。“抓小”就是要背课本上清楚标明的或者是隐含的第一、最、转折点等零散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要背有明显特征的小知识点;“放大”就是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背大段的课本上的内容,至于其它资料上大段的内容,也没必要去背,但要记住大段内容的标题,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目知道到何处去找就行了。

3找考点,明要求,重学法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另外,还要弄清考试的基本要求,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打无准备之仗。对历史中考,我研读了近两年同时期的历史试卷,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笔者在研究的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其有如下几个特点:难易适中,虽然是开卷考试,但如果对教材内容不熟悉,查找资料也难;综合性强,侧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突出重点问题,对于重点问题的出题频率和角度频繁出现。所以,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将知识教深教透,很多内容不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想到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第8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培养能力

一、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知识的理解、运用,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记忆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既不好记忆,又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给学生用提取关键字及引义、谐音等方法来概括记忆,效果很好,在此我把学生自己概括的较为成功的一则归纳起来,如下:

南京一箱(香)两千一,广厦福宁上海兑(税与兑谐音)。日本马关辽台岛,增辟通商二工厂。辛丑四五禁拆界。

学生用此口诀很快就能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住,并且记得牢固、不易混淆。

在复习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这部分内容时,其中的863计划所涉及的八个领域,学生记忆起来总是丢三落四,记不牢固,于是我又提醒学生用提取关键字的方法记忆,每个领域提取一个字,打乱顺序,重新组合记忆。结果,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七嘴八舌总结出一些,摘录如下:自信生新能,激航海;天生能洋材,信光动等等。学生用自己认为关键的字眼牵动相关的历史知识,记忆起来方便,也不会有遗漏了。

还可以教给学生采用数字记忆法记忆历史知识。如:在记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的时间,可用数字1、5、7、9。即1911年、1915年、1917年、1919年。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提高其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当然,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知识本身蕴涵的规律,让学生灵活的记忆历史知识,从而培养他们记忆能力。

二、提供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即学习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解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文艺复兴》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很抽象,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去理解和获取知识。具体做法是:首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同时自主解答以下问题,提示学生注意在课本上勾画。

问题1:文艺复兴何时从哪一国开始?

问题2: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及各自成就?

问题3:什么是人文主义?什么是文艺复兴?

以上问题学生结合文本能够自主解决,教师只做简单的明确。

之后出示合作探究题,组织小组讨论、探究。

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及插图《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佛罗伦萨》思考,文艺复兴为什么开始于意大利?

问题2:仔细阅读文艺复兴的概念,说一说,文艺复兴传播的是不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为什么?

问题3:你能说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吗?

这三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问题即可一步步解决,这样通过问题导学的办法,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解疑,在合作中历练,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典型剖析,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的方法,以培养其能力。

比如在复习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之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有10多个私营企业。1885年——1900年,全国新办私人资本工厂79个,资本总额为1700万元。1901年——1905年,共设工矿企业370家,资本总额为8670万元。1912年——1919年,新建工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约为1亿4千万元。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全国产业工人人数1万人。19世纪80年代,全国产业工人人数4万人。1914年,全国产业工人人数60万人。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人数200万人。

请回答:

1、材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数据变化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3、材料二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与材料一有什么联系?

4、材料二数据的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历史影响是什么?

此题乍读来,无从下手。我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材料一中表明私营企业由10多个到私人工厂79个,到370家,直到新建企业470多家,我让学生比较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数字在增加,数字增加说明了什么?我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表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我再引导学生作具体的分析:刚开始有10多个私营企业,说明什么?我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历史现象?再引导学生读材料,通过时间变化,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得出资本主义产生和萌芽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中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使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机会。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哪一个阶级力量在发展壮大?学生很自然会回答出是民族资产阶级。之后他们为救国发动了哪些大事?再让学生讨论概括得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第9篇: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新课标提出,要让初中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有鉴于此,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设置了“故事时间”。初中阶段历史课与故事关系紧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通过讲故事能有效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我在每节课专门设“故事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从“无主题故事”到“主题故事”,再到“主题故事结合个人观点的讨论”,乃至自己做“小先生”。整个过程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切入,渗透着对学生史料整理、综合判断等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为形成探究学习能力做好铺垫。

    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初中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线索、了解重要历史史实。而“讲故事”要讲得好,讲得清楚,就必须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梳理线索、处理史料的锻炼过程。而且,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使历史课走出“听”、“划”、“背”的误区,体会到自己是历史知识的体验者、质疑者、感悟者。

    具体实践操作过程

    首先,从初一开始每节课预留5分钟作为讲故事时间,由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讲一个历史故事给全班同学听。之所以从初一开始,是因为能力培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需要时间,而且初一学生最易被调动。常常是初一满堂举手,同学拼命把手往你眼前伸,到初二举手就变的少了,初三几乎没有。所以尽早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二、初三就会有良好的课堂氛围。

    主讲人由全班集体推荐,当堂推荐下一堂的主讲同学(约有3天到一周准备时间),每次推荐最好不要重复,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被推荐人有拒绝的权力,教师尽量鼓励学生选择尝试而非拒绝,珍视同学们的信任。故事内容没有任何特别限制,只要是历史故事,积极健康即可。作为奖励,每个讲故事的同学都将获得平时分数的加分,特别优秀的可获得教师的小奖励,如:一块巧克力,全班也会自发的为其鼓掌。

    学生都会觉得这事新鲜,为之兴奋,会积极主动搜寻阅读各种书籍,如《上下五千年》、《历史名人小故事》到《故事会》、《山海经》等。选取故事后反复熟悉精心准备。但真正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时,往往再难重现课间神侃的风采。要么照稿宣读;要么两眼紧盯地面或天花板,背课文般越背越快;如果忽然忘了某个人名、故事环节、时间,就会顿觉紧张,而且越紧张越想不起来,越想不出越紧张,陷入窘境。还有学生会不自觉地出现各种小动作,或反复重复一些不必要的连接词。上述种种都是最初阶段常见的现象。

    这时,教师须提供大量帮助,有许多事要做。为学生寻找资料提供便利,帮助学生选择故事(能在5分钟内较完整的表达清楚的故事为最好)。同时还要抓住适当时机点拨应变能力及表达技巧,如突然忘记时如何冷静处理自圆其说,以及纠正学生在表达上的一些缺点,如反复使用的口头禅,习惯性的动作等。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实践,“故事时间”已广为学生接受,成为他们非常期盼的5分钟,成为历史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不再胆怯。此时教师开始对故事的内容提出主题要求,即确立一个主题内容或人物,连续几节课要求学生收集讲述相关内容的故事。如确立的主题人物是曹操,则连续几节课的故事内容都要求是关于曹操的。

    “主题”可由教师选定,也可由学生集体确定。选择主题的基本原则,一是资料收集容易,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学生兴趣比较集中的人和事。例如,选择“曹操”就符合这两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讲述故事时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主讲人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结合成小组推荐代表主讲,其他组员则帮助收集资料,小组间的竞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节课预定下节课的主讲人,以便学生准备。因为要求提高了,讲述者可获得双倍的加分,讲述最好的小组可获得教师的一份小奖励,小组成员也可获得加分。教师同时提倡并鼓励小组成员以小品的形式演绎故事。这样既给讲述者加了担子,也扩大了参与面,让全体同学都行动起来了。

    课下的帮助包括:指点寻找资料的线索、联系图书馆借书,发动学生家长,指导上网查询,提醒注意材料选择的实用性和效率。

    另外还要对学生的一些自相矛盾或极端的观念、评价提出质疑,供全体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同学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来看待故事中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分析判断能力。

    2至3周后总结前一阶段的主题故事,专门抽出半节课或一节课结合已学过的课文来讨论、评价,培养学生整理史料、综合判断、客观评价的能力。如上过了三国鼎立的课,完成了一个阶段主题故事“曹操”的讲述,请同学们评述一下:你认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可先小组讨论交流。

    由于同学们听到、看到了大量关于曹操的故事和资料,很有自己的想法,因而课堂上发言积极踊跃,甚至常有争论。有同学认为曹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颁“屯田令”发展有道;有些同学认为曹操爱才,招贤纳士,特别是他对关羽的态度更可见一斑;有同学认为曹操骨子里是妒才的,他的爱才是为了现实的利用价值,更多的是做给别人看的,不然他怎么会杀杨修呢?有人认为他多疑且心狠手辣,这在他与陈宫逃亡途中杀朋友全家表现的淋漓尽致;有同学提出,曹操身上也不是没有一点人情味儿的,不然他不必费那么大力气救蔡文姬回中原;有人认为他虽雄才大略,但同时为人奸诈,所以说是一代奸雄,他的奸诈从京剧中他的脸谱便可一目了然;有同学说,无论如何他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时,我再提出“到底如何评价呢?是好还是坏?”来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观点。学生们发现历史人物很难简单地说好人、坏人,人总有多方面的,评价人要客观,功过分明。我很高兴学生能提出这样的看法。我告诉学生们:“很好!就好比在座每位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闪光的地方不同,有人成绩好、有人品德好、有人手巧、有人热心、有人身体素质好,老师希望大家能经常看到别人的闪光点,不妨借鉴一下,使自己的闪光点更多更亮。”

    整堂课学生表现得很激动,每双眼睛都那么明亮,充满兴奋。“讲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己整理史料、判断史料得到自己观点的能力,而且学生认识到对人物的评价,要主客观结合、全面科学的分析,古今中外都一样,看人看事不能简单化、极端化、模式化。

    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有些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有很大提高。这时教师可寻找一些学生平时了解比较多,比较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学。

    例如:甲午战争一节。教师将学生按性别分成两大组,各派一名代表,上课时,学生上讲台当老师,并拥有老师的一切权威:讲解、提问、批评开小差的同学。这样的课堂,提问会更踊跃,甚至出现质疑,因为在听讲的学生心目中台上也是平等的同学,所以提问无所顾忌。这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反映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教师备课时难以预料到的;另一方面,听课的学生更放松,思维更活跃,更愿意也更敢于参与教学;第三,对上课的学生而言,备课、讲解、设计提问,本身即是一次最好的深入、细致的学习过程;第四,因为分组,竞争性强,就要尽量找出对方的不足,必须准备充分和认真听讲。结果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掌握牢固,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当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学重点的把握、落实;讲解的清晰性、连贯性、权威性在不同的班级由于学生的差异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包括教学参考,随时回答主讲同学在备课时遇到的问题;并在学生讲课后予以小结和点评。

    思考

    首先,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提高了对历史和历史课的兴趣,尤其喜欢“故事时间”。若哪节课出于某种原因“故事时间”被推迟了,他们会“耿耿于怀”。学生变得更乐于主动学习,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初一第一学期考试前若无复习课,平均成绩就会很不理想,但到初二考试前都不上复习课(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常会超过教师的预计。

    其次,依赖型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型探究式学习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结合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一个值得继续尝试应用完善的手段。

    第三,“主题故事”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收集资料,推荐代表主讲,小组间进行竞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学习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