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选(九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1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陶行知 教育思想 方法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教工作者需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关键在于要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融入到职教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领域,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和每一门学科,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项目和每一次活动,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职教工作,并以学校工作去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以校为本,让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精神满足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场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校园应该是生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打造丰富的校园生活,让每一个生命充满活力、积极向上、自豪自信、快乐健康,从而利用校园一切资源实实在在的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首先,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学生校园生活。在原有的五月放歌、校园十佳歌手、校级篮球、足球联赛、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新创了“青春飞扬、淘宝校园”系列活动项目,通过海选,选出校园画家、书法家、音乐达人、歌者、舞者、戏曲达人、小品达人、发明家、烹饪师、点心师、茶艺师、体育达人(含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三分王等)、作家、诗人等,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展示特长、收获骄傲,在参与中成长,在活动中找回自信,融入校园,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其次,建设美丽校园、文化校园,给师生提供一个舒心环境。人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工作学习状态、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好的环境还会引领人向上、向善、求真、求实。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校园的育人环境,他提出校园“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为此,我校投资三百多万元,请园林专家专业设计,将校园内无法用于教学的苏州河沿岸近五十亩左右的区域建设成为园林式的师生休闲景观区,亭台、楼阁、长廊、花木、小道,充满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韵味,让全校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漫步小道、歇息亭台、观赏美景,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二、教学做合一,积极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职教校本课程体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等,提出依据“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来编写相应校本课程系统。学校依据陶行知先生关于教科书和课程建设思想,结合职教实际、吴江地方历史文化及产业特点和本校师资特长、专业特色等,全面规划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职教校本课程体系。例如,旅游专业结合水乡古镇特色开发建设《水乡旅游》校本课程、结合苏州市政府投资建设美丽苏州湾的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美丽苏州湾》校本课程;烹饪专业结合吴江历史文化和地方美食开发建设《吴江美食》和《吴江特色小吃》等校本课程;财会专业结合现代社会金融理财需求开发建设《理财入门》校本课程;电子信息专业结合“互联网+”时代潮流开发建设《让你成为网店老板》校本课程等。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专门组织力量开发建设了《基本礼仪教程》等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训练、评比等环节,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礼仪,熟练运用基本礼仪,并内化为一种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素养,教学成效十分显著。根据规划,学校将最终建设一套具有地方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结合职教专业、体现师生为本的校本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的独特文化和靓丽名片。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做校园的主人

第2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一、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1. 民主办学思路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领,以现代科学理念为支撑,坚持“教好一个学生,振兴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的办学宗旨,贯彻“欣赏师生进步,促进师生发展,让师生都能获得成功感”的办学理念,确立“办一所有较高质量和一定特色,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学区百姓满意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采用“开放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策略,坚定地走在“学陶、师陶、研陶、践陶、弘陶”的星光大道上,形成了“学陶师陶研陶全员化,中华美德教育经常化,民工子女教育优质化,无锡方言培训兴趣化,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化”的办学特色。 

2. 人文校园环境 

多功能阶梯教室、三机一幕教室、学生电脑房、温馨心理聊吧、校园安全智能化监控系统、广播电视立体式演播系统、电子化图书管理系统、教师信息化数字平台和自主性学习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为师生创建了信息化学习环境。美德墙、求真楼、爱心石、行知屋、承美廊、和谐苑都力求以景传情。学生们亲手绘画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学生们丰富的艺术作品,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箴言,陶行知青少年时期求学立志的连环故事,师生们撰写名言警句、品读经典的感悟,使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景点都育人,彰显了“弘扬美德、传承精神、学陶师陶、发展个性”的校园文化特色。 

3. 公平管理机制 

学校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实行目标达成与过程管理同步、岗位与绩效并重管理模式,将质量意识贯穿于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变“问题管理”为“预防管理”,变“教师育人”为“学生自育”。倡导“六个一”班级管理模式,即突出一个重点,抓住一个侧面,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个系列,养成一种习惯,锻炼一支队伍。完善“双效”学生评价制度,即长效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伴、师长、社会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原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评价他人”,评价的核心是“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4. 多元研训措施 

学校坚持做好“铸师魂、修师德、强业务”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鼓励教师朝着“十个一”目标努力。即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练好一流基本功,精通一科教材大纲,掌握一套教学理论,具备一项特长,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创出一流的好成绩,总结一套好经验,熟练地使用一套电教设备,收获一流的教改成绩。省陶研“十五”课题《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中陶会“十二五”课题《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引领教师走内涵发展之路,让教师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5. 和谐师生观念 

围绕“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求发展”的目标,学校的教科研聚焦课堂,从研究“教”转变为研究“学”,探索以生为本的主动参与式有效课堂、有效教研、有效管理的方法,教、研、培统筹规划、按需施训,优化评估激励机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不可以为了一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也不可以为了九十九个,去牺牲那一个人。”学校实践“五多五少法”课堂教学模式,即多一份练习、少一份讲解,多一份自主活动、少一份硬性规定,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指责,多一份欢乐、少一份严肃,多一份创新、少一份限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鼓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反馈,努力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都能有所收获。 

二、追求高效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1. 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平等成长环境 

学校从2002年起接纳流动人口子女,目前占在校学生数55%以上。在全面贯彻“三同”理念(即对流动人口子女同管理、同教育、同享受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落实四“优先”机制(班主任家访流动人口子女优先、班委会组建流动人口子女优先、各奖项评比流动人口子女优先、困难补助流动人口子女优先),从五条路径(语言沟通——培养交际能力,相知在无锡;法纪教育——增强法纪观念,平安在无锡;文明教化——培养良好习惯,文明在无锡;心理辅导——消除心里障碍,快乐在无锡;机制创新——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平等在无锡)入手,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共同进步。 

第3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来源

(1)杜威的教育理念对陶行知的影响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老师杜威的启发而成。杜威作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并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杜威的理念中,“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在深刻理解杜威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陶行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教育状况有创造性的总结出自己的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构思对当时“师为生纲”的传统教育理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起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雏形。

(2)对旧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的批判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旧中国既存的封建教育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批判和革新,即所谓的破旧与立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教育学界几乎无大家可言,相比而言,西方国家的教育学研究在20世纪初期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了。国难当头的旧中国,需要用教育来唤醒无知和愚昧的民众,也需要用教育来培养大批栋梁之才,因此无论在教育内容或是形式上,都要做出变革性的调整和创新。陶行知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加上他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深恶痛绝,在系统的剖析和批判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分支上形成了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认为,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不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这种所谓的人才在他看来几乎与“死人”无异,他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客观的批判,主要变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旧教育在教学深度上只停留在机械的教学层面,根本不存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与形式。他对当时的“会考”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学生只会学习如何去应考,教师只会教考试会考到的知识,“会考”的选拨机制也毫无科学性可言。“毕业考过了接着就是会考,会考过了接着就是升学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跑了”。二是传统的旧教育在教学广泛度即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极其片面,只有书本教育,无系统的德育、体育,只有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是“井底之蛙”、“软手软脚”、“笨头笨脑”,无法对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财富。在批判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倡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真正的“活人”;并提出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他认为,教育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不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生,在破旧与立新的过程中,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慢慢丰富起来。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诠释了素质教育的要旨,对当下素质教育要求下教育体制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在被逐步践行。这种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先驱体现。六大解放、真善美的活人等理念均提倡解放学生的创造天性、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旨。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提高了我们对创造教育理论的认识水平,同时对于当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问题也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启发自动的教学方法,就对中学教学课堂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是在他本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作的,而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也在渐渐成熟和丰富。办学实践和教育思想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模式至今并不多见,办学的实践也证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可行的。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借鉴陶行知所提倡的方式。

第4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一、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在普及幼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问题,而且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针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科学的探索。

1.培养健康的生活,实施健康的教育。

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国民体质的实际状况,十分重视儿童的体质教育,把保障儿童健康看作是幼儿园的一项首要工作,一再强调“儿童的健康比什么事都要紧”。[1]他曾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把儿童健康当作幼儿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因此,他提出:“培养健康的生活,以实施健康的教育。”[2]他认为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生活,向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卫生常识教育,如饮食卫生、睡眠卫生、活动卫生等,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另外,教师还应组织好室内外活动,使幼儿的体格得到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

2.道德乃做人之根本,不可不立。

陶行知一贯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3]在他看来,“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4]而“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5]所以,陶行知对幼儿德育尤为重视,强调“真人”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

3.加强科学教育,培养人才幼苗。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强弱、盛衰的大事,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他指出:“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在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6]为此,他还进一步强调:“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7]在他看来,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科学的奥妙,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4.倡导幼儿美育,陶冶健全人格。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而教人化人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通过环境、艺术和校容、校貌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品德。早在1923年,陶行知就提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治,很有密切关系。”[8]他在创办晓庄幼稚园和育才学校时,就特别注意校址的选择,不仅环境优美、雄阔,而且社会风气优良、淳朴。他认为幼儿教师要带领儿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创造优雅的园内环境开始,建设一个“布置适宜,错落有致,清雅幽静,几净窗明”的幼稚园,使幼稚园成为“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9]可见,重视幼儿园环境的改善、建设和美化,是一件关系到幼儿人格陶冶的大事,马虎不得。

5.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

陶行知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在他创设的乡村幼稚园里,还有因地制宜办的儿童小农场,让幼儿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不仅从小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品德,而且对开发幼儿智力,提高他们接触和认识环境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真正的劳动是以实践为基础,以思想为指导,以创造为目的的。这就告诉我们,幼儿的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擦擦桌椅、扫扫地上,而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劳动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劳动的价值,养成劳动既快乐又光荣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新审视:内容生活化和动手“做”科学

第5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变形计;易虎臣;生活即教育《变形计之少年何愁》讲述了城市富二代易虎臣和农村孩子吴宗宏两个人互换七天生活的故事。七天时间,变形取得成功。城市少年易虎臣从一个厌学、烦躁、手机控、时刻注意形象的“小流氓”公子哥变成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学习的乖乖少年;走出大山的乡村少年吴宗宏开阔了视野,感知城市生活的压力,不再自卑,更加郧浚更加自信。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变形计之少年何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陶先生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的生活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受糊里糊涂的教育。

一、《变形计》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两位主人公都在“变形”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尤其是富二代公子哥的转变,更是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同学之间的交往生活使他善良的性格得以彰显,关爱小伙伴的生活教育令他反思“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深刻含义。在乡村学校,易虎臣注意到一位个头矮小、长相较黑、经常独处但唱歌有模有样的孤儿“小黑”,易虎臣经常照顾不合群有时还被欺负的小黑。打篮球时要求大家多给小黑投篮的机会,私下教小黑跳街舞,亲自煮粥并亲手喂给生病的小黑吃,帮助小黑联系到多年未见面的正在服刑的父亲,还帮助小黑完成了见父亲一面的愿望。回到深圳后给小黑捎去新鞋,叮嘱他要大胆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打电话叮嘱好朋友多关照小黑。看到这样一个用心去关爱小伙伴的“公子哥”,你相信他还会继续讨厌、疏远同样关爱他的父母和老师吗?

第二,参加劳动锻炼,劳动生活教育使易虎臣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易虎臣看到山村学校的孩子们每次都要在上学时背足一周的粮食,还要自己砍柴和生火做饭,而且顿顿吃洋瓜,很少吃得上肉。自己几双鞋换着穿,这里的孩子却是一双鞋一年穿到头。虽然有些不情愿,易虎臣还是参与了喂猪和冲厕所,而他主动煮的第一顿饭竟然是为了生病的“小黑”。影片中,易虎臣流着眼泪道出了真情:这里的生活使他感受到了父母的不容易,为自己以前的行为给父母带来的痛苦感到懊悔。

第三,山村教育落后、教室破旧、生活艰苦,但丝毫没有阻挡孩子们翻山越岭求学的热情,与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形成鲜明对照,这样的生活教育令他要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懂得感恩父母。

二、《变形计》的重要教育意义

《变形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和完美诠释,对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第一,对于青少年,观看了《变形计之少年莫愁》,他们会对号入座,在潜意识里展开对人物行为的思考,会随着主人公思想的转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促使他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这些都是“生活即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所在。很多事情换位思考一下,尝试着走别人的路,会明白很多,理解很多,坦然许多。

第二,对于家长,更要知道孩子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接受着家庭生活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只有以身作则,无不良嗜好,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应掌握关爱孩子的尺度,爱不能缺失,也不能泛滥,缺失了爱的温暖会使孩子孤独、自卑甚至恐惧,而溺爱会使孩子孤傲、任性、唯我独尊。掌握关爱孩子的方法,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心声,不把大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感受。易虎臣的父母深知自己创业的艰辛,不想让孩子受苦,因此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是用错了爱的方式,不经历艰辛就不会懂得珍惜,来得太容易的东西总是被人忽视,被认为理所当然。

第三,对于教育工作者,在感叹“生活即教育”力量之伟大的同时,考虑如何拓展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如何因人制宜和因材施教。充分利用青少年较强的可塑性,引导他们过健康向上的生活至关重要,因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塑造成什么类型的人。如何创造出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苦难”学校,特别是创造出适合问题学生身心良性发展的“苦难”学校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变形计之少年何愁》通过对城市公子哥易虎臣成功变形的演绎,充分诠释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彰显了“生活即教育”思想的现实活力,不但对主人公本人具有转变思想的教育意义,而且对青少年、对家长、对教育工作者、对所有观众都具有教育意义,促使大家思考如何通过创造“生活”情景来实现“教育”的目的。

第6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 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论

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 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

第7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主张。特别是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在对职校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实践。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职校教育目标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根据本校职教的现状,我校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是所有入学新生在二年的学习中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要有所长或在校期间帮助发现并挖掘其具有的潜能:三是有能力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习压力。对他们安排成人高考或其他高校入学考试的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元一例外地要受到该教育目标的约束,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既脱离了本校实际,也与我校的教育目标相悖。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实际相联系的教风的探索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这与我们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为了切实加强了学生素质教育,我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问题学生),常号召教师们学习这种精神:“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他去做实验。我们要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作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订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先生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师的天职。根据本校的实际及本人的历年教学体会,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教学中,一个班主任就像一面旗帜,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班风或班风的导向,他对于班内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我对自己有三原则:一、每天早五分钟到校,晚五分钟离校,今天的事今天完成,处处以身作则。二、勤记工作笔记,每日必记特别是学生表现变化情况。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反映该生变动情况,使家长与自己一个声音说话。班主任的正面良好的形象对其今后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他们本身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从小(事)做起、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我也有三个基本要求:1.力争练得一手好字,作业必须清清楚楚,否则一律退回重写。2.尊敬老师,严格遵守课堂纪律。3.上课时必须要摘笔记,而且不定期要进行抽查,不许偷工减料。在日常的大量的事务性教学工作中,虽然工作是苦了,累了,但这样带出了好班级,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率,提高了个人的教育信誉度,先苦后闲,最后的受益人也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份。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个性培养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复杂工程,作为班主任,我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提供选择性。重视个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懦弱、自卑,主要通过不过多地去指责而是用暗示,鼓励等方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经常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在重视学生个性差异,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意愿,交给他们自己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力,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主体性的发展。

四、结论

第8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 乡村教育思想 农村小学 素质教育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概述

在我国掀起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陶行知都是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时改革乡村教育、建设现代的新型乡村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阴影依然浓滞,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使得教育难受重视、难求发展,乡村教育更是如此。中国乡村教育的落后,可说已达到极点。总之,当时的乡村教育是“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是“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是严重脱离乡村实际的教育。

(二)乡村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处境和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昌盛,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和发展前途。

1.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大计”。他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乡村“是立国的根本大计”。要想提高农民的素质,改造中国当时农村社会现状,就必须努力发展中国农村教育事业。

2.“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他指出: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实际生活为指针,必须“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可见,他的乡村教育的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把乡村实际生活当作教育的内容,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促进生活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从而也才能保证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总之,教育内容要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3.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创办乡村师范学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陶行知根据自己的回国十多年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师范教育要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他提出:“乡村师范的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学校,培养最有力的农民。”②他认为这种教师不但能教书育人,还能改造乡村,改造社会,即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陶行知重视师范教育的改造,提倡师范教育面向农村,为发展乡村服务,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解放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开拓创新,迎接挑战。各地实施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城市的中小学校。但是,要在更高程度上取得共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还须进一步努力。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小学校,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农村素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一)教育资金不足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薄弱,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正所谓僧多粥少,相对于广大的贫困农村来说,教育资金明显不足。目前中国农村经济仍然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农村小学。

因此,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金不足,已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所以,除了逐年增加财政的教育拨款外,还可以采取校产收入,人民群众自愿集资,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二)缺乏一支稳定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如果教师身在心不在,总想着离开农村,离开农村教师的工作岗位,无疑会严重地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广大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对乡村教师只强调他们的学历,只赋予他们传授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任务,对其农村生产技能经验不作过多要求,导致他们与农村发展有关的实践知识掌握不够,服务农村发展的效率非常低。为此,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呼唤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能从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出发,在解决城市小学教师超员问题的同时,为农村小学建立一支稳定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版本,内容宽泛,缺少针对性。农村的经济和教育现状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便要投身工作,只有少数人去挤“独木桥”。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目的仅仅局限于为“脱农”而追求高升学率,这就脱离了“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之后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现实。尽管目前国家已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学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办法,但截至目前尚无具体的实施办法。因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不能不令人忧虑。

三、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是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国情提出来的,是用来解决当时中国的农村社会问题的,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要因地制宜筹措办学资金。陶行知提出:“今后主要使命之一,即在历行乡村教育政策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建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总之,要改善农村教育资金短缺的状况,关键是要为农村教育筹措资金,增强活力,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农村人才。

其次建立一支有朝气、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陶行知指出:“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所以说,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有朝气、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多种途径并举,加速建设一支适应农村教育实际需要的教师队伍,建立如教师流动服务制度、开展相关培训制度等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教师差距,为农村教育做更大的贡献。

第9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首页> 论文库> 正文

美丽的教育———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收获

发表时间:2012-5-11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2年第27期供稿 作者:杜 敏

[导读] 爱学生不是一种工作形式和方法,而是师德的根本和实质。

江苏马坝高级中学 杜 敏

【摘要】爱学生不是一种工作形式和方法,而是师德的根本和实质。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它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是点燃学生心灵火花的燃料,也是后进生能够进步的希望。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更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来学习陶老的爱,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生活即教育,生存即教育。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再腾云驾雾了,我们的教育应该脚踏实地一些,请不要再以是否考上大学,考上怎样的大学去评价一个孩子的前途,请不要再以教学成绩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请不要再以升学率评价一个学校的管理。我认为只要我们的教育能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健康、快乐的活着,这便是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爱 生活 教育 学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深思,顿觉获益匪浅。从陶老的教育事迹中,我读出了教育的责任、教育的能力和教育的美丽。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对陶老我有一种仰视的情怀,对陶老的著作虽是细品慢敲,但因资质有限,得来仍是皮毛。不过就是这皮毛已给了我不少指导。下面就从陶老的“爱满天下”和“生活即教育”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爱满天下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一句句发自陶老口中的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只有接纳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学生,我们才能好好的教育他们。

怎样才是爱学生呢?

从陶老的著作中我读出,爱学生首先爱在一个平等上。老师热爱学生就应该是全员的,是面向所以学生的,不应有任何附加条件,无论他是聪明的还是迟钝的,是听话的还是不顺从的,是老实的还是淘气的,是漂亮的还是难看的,是整洁的还是邋遢的,也无论他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他们在我们老师心目中是一律平等的,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那种“美丽花儿人人爱”的思想应该抛弃,只有连不美的花儿也爱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大爱、博爱。也只有这种爱才能融化一些孩子心里的坚冰。记得06年距小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的化学教学。这个班上有一个很令老师们头疼的学生。你上课不理他时,他便去逗周围的同学讲话或是看小说、玩手机。你管他,他便趴下去睡觉,这时你若再讲他,他便会站起来问你:“我又没碍着你上课,你到底要我怎么做?”那种蛮横的态度真的让人感觉不可理喻。班主任拿他没辙,上报学校德育处,德育处最后给了一个处分,本以为这样能杀杀他的威风,谁知他依然如故。后来老师都采取了避而不管的态度,拿他当空气,只要他不扰乱课堂,那就由他去。我第一天去上课时,班主任就和我打了一个招呼,让我不要去“招惹”他。第一节课,我走进课堂,在同学们问“老师好!”时,他叫的声音很大,并拖了很长的音,其他学生都笑了,我也笑着说:“同学们好,那位同学你更好!”后来课堂上我果然发现他在看小说,便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走到他面前,轻轻地敲了一下他的桌子,他很自觉的收起了小说。但不到五分钟他果然趴在了桌子上,我又走过去,在尽量不引起其他同学注意的情况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抬头看看我,我保持原来的讲课状态,也不愠不火的看看他,他没有再趴下,一节课总算“相安无事”。下课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旁边的一间空教室,先问了他的名字,然后问他:“你以前认不认识我?”他很诧异的看我一眼说:“不认识。”然后我就笑着说:“你看,你以前不认识我,我以前也不认识你,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没有未谋面的仇’,因此,我想,你这节课的表现一定不是有意的,不是想针对我的,是不是?”他低着头,没有讲话,我接着又问他:“你上课看的是什么小说?”“不是小说,是杂志?”“哦,那是什么杂志啊?”“读者”“读者啊,我也很喜欢看,是不是这个月的新刊啊?”“是的,我中午才买的。”“哦,我还没来得及买,那你看完后,借给我看看好吧?”“噢”…后来的谈话进行的很顺利,直到最后我也没有让他保证以后不再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但是我充分的相信他已经体会到了我的要求。最后在小高考中,他们那个班66个学生,35个A,31个B,我相信这个结果与我对他的态度是有关的,我对他的不带有色眼镜,在教育他的同时,也博得了其他同学的好感。他毕业后还一直和我联系,一次QQ聊天,聊到了他高中时的表现,他和我说,其实那时他并不是真的很讨厌老师,真的要和老师对着干,他只是有一些看不惯有些老师的趾高气昂,看不惯他们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凭感觉去喜欢一些爱装的学生,根本就没有用心对待学生。

x是的,“用心”!作为老师,我们只有用了心才会有发现,有了发现才会有欣赏,有了欣赏才会有爱。

其次,爱需要理解。作为一名80后的老师,在面对90后的学生时,有时真有些不知所措,他们的非主流,他们的幼稚的成熟是我们这些80后根本就无法接受的。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接受而去强制他们远离。有些东西是打上了时代的印迹的,在我们读高中时,网络还是个很神秘的东西,我们获取知识不像他们现在这么便捷,因此也就造就了我们的叛逆不像他们这样张扬。所以现在的我们在面对他们时应该学着多给一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接受,只有接受才能去爱。

再次,爱需要不带任何的功利色彩。去年我初带班主任时,正值学校四星级验收,由于我们班的任课教师大都是学校的中流砥柱,都被抽去做材料了,所以我们班的课大都处于自习状态。半学期下来了,期中考试时,我们班考的是一塌糊涂。这对于一直好强的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于是我开始失去耐心,开始抱怨,开始发火,开始训他们。我训他们没良心,训他们看不到每天早上我总在预备铃响之前就进教室;训他们看不到每天晚上我总在熄灯后才回家,训他们看不到每当没有老师上课时总是我无偿看班,训他们为什么不努力,训他们为什么考这么差…那段日子师生关系可谓一落千丈。在我的课上学生都有些心惊胆颤,深怕哪个举动或言语触动我的神经,引来一顿训斥。后来,无意中我翻看到了一个学生在班级日志上给我的留言“老班,我们理解您的辛苦,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您再相信我们一次,不要再生气,那样对身体不利的。署名是:爱您的孩子。”看完后我感动的流出了眼泪,同时也感到了深深地愧疚。难道自己的付出仅仅是为了得到学生考出好成绩这个回报吗?我带班主任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生敢自称为“爱您的孩子”,而我却不配去向他们自称为“爱您的老师。”我开始好好的反省自己,开始慢慢的丢掉自己的功利心,用爱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的学生,这时我发现原来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善良、那么可爱、那么懂事。他们自发出钱为班里一个单亲女孩买羽绒服,他们在晚上老师要来看班前就去办公室为老师搬好凳子,他们总是把班级把清洁区打扫的那样干净,他们在自习课上竟然是那样的安静…我不再抱怨他们,不再计较自己的得失,慢慢的,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温馨,而且在成绩上他们也开始慢慢的进步,这就是爱的力量。

最后,从陶老的著作中我还读出,爱学生不是一种工作形式和方法,而是师德的根本和实质。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它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是点燃学生心灵火花的燃料,也是后进生能够进步的希望。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更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来学习陶老的爱,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二、生活即教育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是的,好教育应该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从这一点出发,我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谈不上是好教育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带有太多太多的功利色彩,不仅没教会一些学生独立生活,甚至使原本能够独立生活的学生也丧失了能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情的剥夺了他们本应有的生存之道。我们拼命的教农村的孩子去进城,拼命地教穷人的孩子去当官,带着我们的目的教他们带着目的去读书,因而读书也就只成了一个跳板,一个只是去改变身份的跳板而不是学会寻找真实生活的跳板。在这个跳板上,多少家长耗干了全部,多少学子耗干了青春,但结果呢?多少农村的苦孩徘徊在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也徘徊在自傲又自卑的边缘啊。大家应该没有忘记马加爵,没有忘记李宗煦吧。我想对他们,我们在痛恨的同时,更多的还有一份深深的同情和惋惜。当你看到他们的老父老母留着眼泪,讲述着自己的孩子如何孝顺,讲述着自己供孩子读书多么不容易时,难道你没掬一把同情的泪水吗?那么孝顺,那么用功,那么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这难道没有我们教育的因素在里面吗?假若他们没有考上所谓的名牌大学,没有接触那么多美好的诱惑,那么我想他们现在在自己的村子里肯定应该是昂着头活着的人,是享受着真生活的幸福的人。

记得以前看过一期《亲情》节目。说是湖南一个成绩优良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喜欢哲学,因不愿顺从家长要他考建筑系的意旨,他放弃了考到一半的高考。老师、同学、心理医生都说他有精神病。7年前他离家出走,至今未归。母亲在电视上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并希望失踪的儿子能与她联系,并保证再也不会干预儿子以后的生活选择。

这一事件确实发人深思,喜欢哲学而不愿考大学,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西方国家,绝对不会有人认为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现。而在我们中国,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学生成绩那么好,放弃大学不考,不是精神病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思考,是我们平时接受的教育教会了我们这样的思维。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好大学。别管考上的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别管毕业后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只要去考就是正常的思维,否则就是不正常的表现,在这种思想下,我们的教育产品还有几个是真真正正的在做自己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