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精选(九篇)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第1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中职 染整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41-02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对当今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中职染整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探索和积极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对中职教育教学的启示

1.教学做是一件事,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他提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可见,“教学做”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提倡“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有着重大影响和启迪。首先,中职学校要为“教学做”提供教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为“做”提供硬件设施,而且要为“做”提供软件设施。其次,中职教师应具有“做”的技能,才能在教学时“做中教”,学生才能在“做中学”。 最后,教师在专业教学上要设计好“做”的内容和方式,才能实现“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

2.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

陶行知说过:“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即“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可见,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的断论,对中职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中职专业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懂得做”,还要教会学生“为何要这样做”,这与当今提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教学生“做”而没有理论指导,或者只教学生理论而不让学生实践,都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职业学校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技能训练时要加强理论指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每一步骤的知识点讲解,不能一味地强调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理论指导,要充分体现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中职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搭好“教学做合一”的平台――建设对应染整企业典型岗位的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必须建设对应于染整企业典型岗位的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染整实训基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实训基地,涵盖了染整企业典型岗位。按照染整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学校将染整实训基地分为以恒温水浴锅为主的基础实训室,以振荡式染色小样机和红外线高温染色小样机为主的自动染色实训基地,以高端的电脑测色系统、全自动化料系统和吸料系统为主的电脑测配色室,以印花制版和筛网印花为主的印花实训室,以数码印花为主的数码印制实训室,以典型的中样染色设备为主的中样实训室,以各种纺织品测试仪器装备的面料检测中心等7间高仿实训室,为染整技术专业的教学搭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平台。

2.设置“教学做合一”的内容――组织“对接岗位,能力主导”的课程内容

通过对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提炼染整技术专业就业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参照全国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对接岗位,能力主导”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实施“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提供载体。此外,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开发任务驱动型的染整技术专业教材,建立学习性工作任务与企业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为实施“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3.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进行“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改革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染整技术专业进行了“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改革,正是实施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主动去“做”;“仿岗培养”是让学生参照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有目的地“做”。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指导、鼓励为主,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技能训练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从而体现“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的教育思想。

以染色打样为例,教师给每位学生分配不同的生产性工作任务――“客户”标准色样,让学生根据颜色特征和布料的成分,选择染料及其配方,自行配制染液后进行小样染色、对色,直到颜色合乎“客户”标准色样为止。在染整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引导,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生产性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总评。实践证明,在中职染整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改革,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体现,这与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相一致。

三、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和动脑。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强调,教师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偏离中职教育教学目标,应根据各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来指导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投身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既反映在教学形式上,又反映在“教”“学”和“做”方法和内容的创新方面;既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教书育人功能;既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的效率更高、“做”的质量更好,又要重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闪烁着陶行知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的睿智和远见,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指明灯。该教育思想对指导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莉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3)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2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 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论

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 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

第3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视教育为快乐事业的陶行知,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陶行知,视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的陶行知,以追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为己任,毕生追求实现正义与自由的教育理想王国。其师范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的理念已为大家所熟知,鲜有人论及陶行知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本文以陶行知生活语文教育思想为切入点,阐述其在识字阅读写作、语文教育目标和教科书选文等方面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启迪。

一、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核心理论――生活教育

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受到杜威实验主义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回国以后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基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他指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为生活教育制定了五个目标:提倡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人生存的前提是具备健康的身心,人生活的基础是积极的劳动获得,人学习知识要采用科学的态度,人的高级追求是诗意地看待生活,人生活的最高阶段是创造性改造生活。陶行知以人的生活发展阶段展现了不同阶段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这是尊重生命个体、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是与新时代新课程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总而言之,生活提供给人生教育不竭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生活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理想。以生活为教育本源是终身教育永恒不变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生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将“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他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实践中出真知。例如:种田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在水里学,在水里教。一切生活的教学都要如此。实践教学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实践是生活教育的必由之路。既然“做”是核心,那么如何“做”呢?当然不是盲目地做,不是随心所欲地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劳力而不劳心,是只做而不思考,更不用说有创新的想法了;劳心而不劳力,只会停留在想法层面,不能得到验证。所以,只劳力或是只劳心,都不是陶行知眼里真正的“做”,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是先有生活后有思考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告知我们要体味生活,关注自然,才能创造和谐社会。真正的实践是在生活实践基础上的思考与创造,是用实践中获取的智慧反过来指导生活。教育的可行之法是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唯有培养出重视实践的人才,才能够征服自然,“天人合一”,营造和谐社会。

二、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蕴

1.识字阅读写作――生活语文教育的主体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想以此实现正义与自由的教育理想,而平民教育最主要的内容是普及识字。对于识字教学,他非常重视识字教材的编写,并最先提出了识字教材编写的检测原则,即“拿几百万字的书来检测,看哪一个字发现次数最多?其最多者为需要,其次多数发现者乃是次要”。编选最常用的字作为识字教材的主体,并在陈鹤琴先生《字汇》的基础上,亲自编辑了《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上至六七十岁的老者,下至六七岁的孩童都是平民教育的教学对象。他还研究规定了课时和教具,以《千字课》为例,全书共96课,要求用96天完成,每天学习一小时。要求采用幻灯和挂图等辅助教具。不仅如此,他还重视识字普及的成效,设立了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他事事躬亲,从教材编写到课时教具,再到推行机构的辅助,他甚至想到平民识字后,应让其真正体会到识字读书的乐趣,号召同道之人编写《平民周刊》、《平民丛书》、《平民职业小丛书》,旨在让刚刚识字的人可以读懂简易的文章。我们在偏远农村推行扫除文盲和半文盲的教育实践和陶行知一体化的平民教育,都是在追求人人识字、家家读书、个个明理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批判了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和教师权威中心论,认为传统教育“看不起小孩子”,或是“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用大人的想法要求孩子,拿大人的标准强加给孩子,把大人理想当成孩子的理想,“小孩子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多少家长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家长本身不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让孩子阅读,只让孩子以考试为目的去阅读,却从不引导孩子体会阅读的乐趣和真谛;让孩子写作,只关注应试作文技巧,从不引导孩子“言为心声”,观察自己真实的生活,倾吐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也正是当今语文教育的缺失。陶行知提出“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不仅在民国时期极具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就是在普遍重视教育的今天,仍然闪现着思想的火花,照亮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我们自己的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大宝库,在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倡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写日记,日记是每一个人一天心灵的写真,是学做文章的最好方法。每天不同的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写日记便“自然产生出活的文章”。做教师的“要做些儿童文学给儿童看,做些民众文学给民众看”。当教师的要积累生活,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今天我们也在倡导教师写“下水文”,给学生树立模仿学习的典范。陶行知鼓励教师每天写日记,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写的文章发表出来。教师关注生活,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写作,才能够做好“先生”。他倡导师生共同撷取生活的“活水”,用“活”的文字,写“活”的文章。当下我们作文教学过于重视写作技巧的学习,脱离生活的实际,凭空臆造,最缺乏的就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源于生活的写作。作文与生活相联系,是解决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唯一方法,作文与生活相结合,必然赋予文章新的时代内涵。

2.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生活语文教育的载体

民国时期陶行知就对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提出质疑。提出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为核心,封建时代和民国时期都是以认字和认句为中心。从前教科书的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民国教科书的文字是依着三民主义的宗旨。但教科书仅仅是教识民权的字,不教如何拿民权;教读民主的书,不教如何做民主的事。教科书虽以文字为中心,却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仅教几个字,仅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就再无兴趣,没有进一步的课外阅读做引导。教科书文字中心之过在于以文字当教育,以为文字之外别无教育。陶行知对教科书一针见血的批判不仅适用于其生活的年代,纵然时光斗转,今天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学生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教师机械地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抓住标准答案,分数成为了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以及教师的唯一评价标准。

陶行知倡导“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一句话,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以整个生活系统为中心,组成一个生活指导用书系统。他提出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拿生活为中心,让文字为生活服务,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这才能称之为教课书。生活教育是通过各种生活课程来完成的,生活的系列课程大致分为五类: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校本课程体系。他的生活课程体系为建国以后的学校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样本,为今天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依托三种标准来衡量:要有引导人动作(行动)的力量;要有引导人思想(思考)的力量;要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创新)的力量。这与我们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宗旨确实有着惊人的一致。让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对于课外阅读指导产生新的理解,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探险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指导;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只是一部描写情感的小说,更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更要增加孩子亲近自然和昆虫的机会。教师要体察名著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地思考问题。

3.健全人格的培育――生活语文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培养,各门学科的设置目标就是培养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的合格人才。所以,语文学科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人”的培养最重要的载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一个宽泛的表述,在具体语文教学中由教师体会、理解和把握。而当前的应试教育下,语文课程更多地是对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个性和人格的诠释与评价,或者说是很难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评价。陶行知的办学旨趣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他提出:“教师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要负学问的责任。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简言之,教师和学生要有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对于四周的环境,最忌是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他倡导师生成为“有进取性的人,对于环境总想加以改造。我们应该秉着美术的精神,去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他们现出和谐的气象。我们要欣赏性地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的精神”。无论是恶劣环境还是优越环境,我们不仅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最要紧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体魄。无论世事变迁,终要有大丈夫的精神。

陶行知的教育目标明确清晰,研究知识和学问,就要让学生会观察、会提问,勇于求证和实践,锻炼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我们三维目标之“知识和能力”在陶行知的教育理想中更具体更有指向性。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最为重要的是具备探求真知的能力和积极实证的精神,这才真正诠释了我们课程目标的“良好个性”理念。对于“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陶行知更是诗意地理解为是要欣赏性地改造,是运用知识来改造环境,是追求和谐的气象。在20世纪初就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陶行知的目标中更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他提出了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大丈夫的精神”,是不屈服的意志,是独立的思想,是民族的气节,是耐劳的体魄,是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大公无私的容量。这样的情感培养目标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更易使教师在教学中提炼和升华,这样的表述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心中升腾起浩然的民族正气。

另外,陶行知提出了“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生活教育读书法。他认为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读书是形式,其终极目的是用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书才是值得阅读的好书。他倡导辩证地看待书中内容。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不可以全信,有疑问的地方就要质疑提问思考。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抹杀了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生活教育教学生学做人,教学生学会生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读活书,活读书,让读书时刻与我们相伴,与我们的生活相伴吧。

――――――――

参考文献

第4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电子技能 “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他还说,“做”不能盲目行动,也不能胡思乱想,“只有手到心到的做,才是真正的做”。只有“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且要把这件事做得又好又省。

中职电子专业的电子技能是电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将电子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不同项目内容,以“做”为起点,开展项目教学。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做”的有效性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教学过程体现“做”的核心地位,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强调从教师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教师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实际是一种行为,因此在电子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做”的行为,同时还要考虑“做”的有效性

1.教师的“做”不仅要正确,更要规范,繁锁的操作采用口诀帮助记忆。“做”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因此教师“做”时强调规范操作。电子技能教学中要用到示波器,该仪器在使用前须先校正。教师在使用示波器时一定要规范操作,不能为了省事而省略这一步,这样会导致校正不到位,测出来波形不准确,影响后续的测量结果。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总结出示波器校正的口诀:“所有按键弹出,拨动开关置左,旋钮标识朝上,三个CAL旋钮顺时针旋到底”。有利于学生记忆,并能规范操作。

2.教师在“做”时应当“小步子”分解,逐层深入,以利于学生跟着“做”。电子技能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程,电子技能教学中涉及各种仪器的配合使用,由于步骤较多,常常教师的“做”需分小步子进行。如用示波器观测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波形时,我们设计了一份“信号发生器使用学案”,从示波器型号入手,观测波形。先要求只要观测到正弦波形即可,再要求观测到的正弦波频率为1kHz,接下来要求幅度为5V,最后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看到的波形。

3.教师在“做”时应考虑“做”的观察范围。人的行动有一定的观察范围,特别是动手操作,范围更是小。手工示范教学时就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若全班同学一起来看教师“做”,根本看不到、看不清,即使再大声、再详细的讲解也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电子技能课上,我们常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如遇到必须要示范的内容,则一组一组的示范,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做”的完整、正确的过程,这样学生看得真实,明白“做”的要点,掌握技能的效果比较好。

4.教师的真“做”才是教,学生的真“做”才是学。陶行知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效果,但无论如何不能代替真“做”。例如,电子技能中的手工焊接,视频资料无法清晰的展示手工焊接时电烙铁的准确位置,而电烙铁的摆放位置,焊锡丝的送入位置都直接影响焊点的质量。近距离的“做”让学生的感观有了直接感受,很快学生能准确放置电烙铁的位置,焊出理想的焊点来。教师的真“做”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技能,提升“做”的有效性。

二、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应在“做”中教,学生应在“做”中学

陶行知说:“做上学的是学生,做上教的是老师。”也就是说“事怎么做就要怎么学,要怎么学就要怎么教”,比如,游泳在水里游,就要在水里学,水里教。种稻谷要田里种,就要在田里学和田里教。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亲自感受整个“做”的过程,主动探究,获得真知。这种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必须在“做”中教。学生在教学教程中,教师创造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各种感知器官去动手实践,思考寻找更有效方法与技巧,力图将事情做得又好又省,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所以学生在“做”中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1.“做”应从最基础层面的动手写开始。中职学生因为学习主动性差,在课堂、课后,连动笔都不愿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实际是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文化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在电子技能教学中应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比如教授色环电阻器的识读时,要求学生将色环口诀动手写下来,并在短时间内记牢,然后发给学生每人10个不同阻值的电阻器,将电阻两端贴在作业本上,在每个电阻的下方写出电阻的色环,再对照口诀,写出色环代表的数值,并计算出电阻值。

2.“做”要以动手画的形式反映学生知识内化的程度。“做”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并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做”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或者实践验证理论的一个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图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思维活动。电子技能的项目教学中,要求学生画电路原理图,通过动手画,学生就能掌握电路的结构,弄清电路前后之间的关系。再进行电路的设计、制作,更进一步提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大大提高。操作过程中要求根据示波器观测的波形,画出波形图,通过放大器输入、输出波形的比较很容易理解放大倍数、同相、倒相、占空比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3.“做”应以动手实践为主,多“做”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做”,真正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项目教学以“做”为主线,以“做”为中心,在一系列“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主动构建知识,练就技能,总结经验。

学生需把准备要做的事弄个明白,把源于书本上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便于操作的“项目”,然后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掌握一种技能通常需要练习至少20次,通过学生对8个电子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制作、调试,在做的过程中就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元器件的识别、检测、装配,掌握电路板的焊接、调试过程,掌握各类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通过多“做”,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技能,在活动中学习技能,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三、在“做”上践行“劳力上劳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手到心到有进步才是真“做”

陶行知告诉我们“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在做上学和做上教,可见“做”的重要性。那么怎么“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做”呢?陶行知指出“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1.“劳力上劳心”的“做”应“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只劳力不劳心不是真做。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是指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是有效方法的掌握程度的增加。只有边“做”边思考,能力得到提升才是真正的做。电子技能操作中,很多学生只管埋头装电路板,不考虑元器件的极性,辛辛苦苦“劳力”装出来的电路板错误百出,以至于根本不能通电调试。同样是组装电路,另一部分同学“劳力”的同时也在思考元器件的极性,那正确率就要大得多了。只有在“劳力”上思考,也就是“劳心”才是真正的“做”,手动的同时心也动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做”,才是提升能力的“做”。

2.教师应指导学生怎样才能做到“劳力上劳心”的“做”,将知识内化为技能。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边做边思考“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做得更快更省?”等等,学会在“做”中总结,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电子技能操作水平,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获得明显提高。在电子技能组装电路板的过程中,学生要去思考,先装哪些元器件?为什么要先装这些元器件?如何组装的又快又好?最后总结出来要按“先矮后高,先小后大”的原则进行组装,同一类元器件进行批量组装,如10个电阻,不能装一个焊一个,这样速度太慢,要10个都装好再焊接,这样整形的速度变快了,焊接的速度提升了,质量也提高了。避免出现一块电路板有些同学花一节课,有些同学两节课还没做完。

3.“劳力上劳心”的“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劳力上劳心”的动手“做”引导学生从动作中发现、探索、领悟、抽象、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做”,才能让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在“做”中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劳力上劳心”的“做”要到位,让“做”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从学生“做”中产生,即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做”中萌发。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在“做”,明确教学过程中“做”的重要性,才能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写、动手画、动手操作,真正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学生“做”上体现陶行知先生“劳力上劳心”的教育理念,“手到心到有进步才是真做”,真正提高课堂“做”的有效性,达到以“做”为核心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丁丁.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5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 健康教育 健康第一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师范教育、乡村教育,通过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国情,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不仅为创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形成

陶行知先生投身教育事业的年代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广大人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青少年体质下降。目睹此景,无数立志挽救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无不为祖国青少年的健康所忧虑,他们纷纷撰文立说,大声疾呼学校教育必须以健康“为第一要务”。

陶行知和同时代的有识之士一样,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早在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健身”的思想。健身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构成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辅之卫生与营养等,以追求身心健康,并参与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陶行知反复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幼稚园之新大陆》一文中指出:“我希望大家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在《学问之要素――致程仲沂》信中说道:“先生所说做学问有三要素: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很有见地。先生认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目的。”在《每天四问》中又说道:“我们每天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一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一文中指出:“我们的集体生活首重健康。创造健康之堡垒,目的在于同疾病作战。”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致陶宏》的信中又说:“……为了要攀上真理的最高峰,为了要作为最多数、最有效、最永久的服务,我向你提出如下的劝告: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无论是在自己的文章中,还是在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中,无不强调“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1926年陶行知先生总结了各校的教育经验,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提出: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健康第一成为构建学校教育思想多元化的前提,“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东亚病夫”的屈辱并不过分,实中要害。陶行知先生深感国难民族之危,首从教育强体开始,立志普及教育,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进行强身保国的体育教育。

(二)“健康第一”,提倡“以国术培养健康体魄”的国情教育。陶行知先生当年正处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极度腐败穷困时期,他学习了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靠穷办法办教育,自己动手土洋结合,解决困难。体育教学从教材内容方面,引进西方的“篮球”、“足球”,并备指导用书。同时“以国术培养健康的体魄”。在他试验的晓庄师范,以武术、军训作为早操内容,形成了一套土洋结合、发扬我国武术传统的国情体育教学。为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培养普遍的生产能力;培养普遍的科学能力;……”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三)“建立健康之堡垒”,体育与卫生相结合,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他要求“每一个人自己要爱惜他的身体,这身体要留着,锻炼着,与民族和新人类敌人拼”,并对建立健康的科学堡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注意事项:1.科学的观察诊断。他认为,“所以提高科学的警觉性,是保卫生命的起码条件,最主要的还是用科学的卫生方法好好地调节身体,不生病。”2.饮食的调节与改进,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参考苏、德的经验,从儿童青少年着手,把身体“培养得结实强健”;3.预防疲劳的休息,从生理保健角度出发,认为“过分的用功,过分的紧张劳苦工作,也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妨害,甚至于得大病”;4.用卫生教育代替医生,“卫生首在预防疾病”,“卫生教育做好,虽不能说可以收到百分之一百不生病效果,但至少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疾病”。

三、陶行知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陶行知不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而且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

(一)注重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是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早在1919年陶行知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在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概况中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本”,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并提出:“养护所以培养元气,锻炼所以操训筋骨,医治所以矫正体格”的健身方法,具体实施则实行分食、体操课、早操、课外活动、兵操、拳术、诊疗预防等。在他创办的育才学校还开展有田径、球类、国术、游泳、游戏、童军操、露营、远足等健身活动。此外,还专聘武术和游泳教员,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陶行知自己经常参加跑步、登山,徒手体操、游戏和武术等多项健身活动,同师生一起参加集体游戏和武术等多项健身活动。

(二)饮食营养的调节与改进。

饮食营养是人维持生命的要,是运动健身的基础,运动和营养是达到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陶行知十分重视通过饮食营养来增进人体的健康。他说:“用营养来防止疾病之加重,总比爆发后的医治要经济得多。”并要求对“有病者、缺乏特殊营养者和一般健康者要分别处理,不宜采用平均主义。”

(三)用卫生代替医生,防止疾病发生,以防为主。

卫生是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陶行知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健康教育,除运动外,首推卫生”,“卫生者,保生命也”。他认为,为有效地与疾病作战,必须创造健康堡垒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制造扑灭病菌除病菌及携带病菌者之工具,如苍蝇拍、捕鼠器、纱罩、蚊帐、烧水锅炉、消毒器械,并采用其他科学方法与侵犯之病菌及病菌携带体作战。第二道防线,为实施环境卫生,如水井、厕所、厨房、饭厅、阴沟死水、仓库家畜栏、垃圾堆,都要经常地施以适当的处理,使病菌无法孳生蔓延。第三道防线,是裸的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这道防线所包含的是营养、运动、防疫针、生理卫生之认识。”

(四)通过合理的生活制度来达到健康。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对人体机能活动产生良好的影响,反之,就会影响身体健康。陶行知主张劳逸结合,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而为之,力所不能及者,修养以待之”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的思想深刻且充满着科学的辩证法思想。《在晓庄》序中,他写道:“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地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重要的多。”陶行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事业与健康、当前与长远、劳与逸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对当代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改革阶段。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一决定中重新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陶行知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从教育学的角度论述了“健康第一”的重要意义,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健康第一”、怎样坚持“健康第一”、怎样处理好“健康第一”等理论问题,因此他的健康教育思想对于目前的学校教育改革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以陶行知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来促进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成长,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

(二)教师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把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为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课程结构改革,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于一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小结

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倡扬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锻炼、卫生预防、营养、休息、养护等多种途径予以实施,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研究和借鉴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深化目前教育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素质就尤显必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3-6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山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学习陶行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江苏课题组.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第6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mmittee,Beijing )

摘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健全的公民和 健康的民族。运动锻炼、养护、卫生预防、营养及休息是其健身的主要内容与手段。陶行知健身思想具有对象 的普遍性、作用的基础性、实施的可行性、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 陶行知,健身思想,特征

The Study of Tao Xingz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

Zhou Zhijun) Pan Zhichen)

Abstract Tao Xingz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 is anorganic part of his life-education theory.He advocated thatthe aim of physical fitness was to foster healthy citizens and robust na tionalities.Physical exercises,health maintenance,epidemic prevention,nutrition and rest are the

main contentsand means of 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Tao's thinkingon physical fit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versality ofthe objects,functional fundamentality,operational feasibili tyand thinking liberality.

Key words Tao Xingzhi,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character

* * *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值此纪念陶先生逝世周年之际,研究和探讨他 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是非常有益的。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健身这一概念,陶行知早在年代就已提出来了。健身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辅 之卫生与营养等,以追求身心健康并参与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

纵览陶行知献身教育的一生,他健身思想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曾用一系列相近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健 身观,如健康、康健、厚生、体健、保健、健全、身心两健、健全之身躯、锻炼体魄、养生而不杀生、建立健 康之堡垒、造成健全的民族,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个别的运动形式 或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 分类和排列”。据此,我们在研究陶行知健身思想时,把它放到与生活教育理论、与运动锻炼、卫生营养等广 泛的联系中加以分析,进而探讨和把握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实质。

. 健身与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与他的生活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年以前,从批判传统的戕害身体的“残废教育”“杀人教育”中发现“活的教育”和“生活教育” 阶段。陶行知自幼生性活泼,少年时常与小伙伴在一起作踢球游戏。据友人回忆,陶行知常常说:“健康之精 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他目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针贬它是“吃人的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 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 ,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 吃自己。”他揭露中国旧教育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结果是“拼命读书,始有近视,继而驼背 ,始而吐血,以至于夭折。”陶行知不仅对传统教育予以无情的抨击,而且善于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提出他的“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主张,五四运动后,在批判传统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逐步萌&nb sp;发起来。年他在致程仲沂信中说:“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 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 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并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 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揭示健康与人生、与学问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他的生 活教育思想的先导,没有健身思想的形成,就不会有生活教育理论的问世。

第二阶段,年陶行知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交互作用,紧密结合和系统化阶段。年月,陶行知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这是他的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新阶段。从理论上看,这时的健 身思想已经与生活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水乳交融,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先表现在生活教育 的目标上,即:)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结自治的精神。他还多次将 康健和生活连起来说:“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过康健 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而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新教科书,即以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改造社会生活为新教科书 的内容。从实践看,晓庄学校始终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全过程。每天早晨五时半至六时半全体学生练习 “拳术”,根据各人体质和兴趣,分别学习刀、枪、剑、棍,进行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经常举办学校以 及联村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m赛跑等各项运动。正象他在《 萧? ぱ?乓恢苣昙湍盍?显硕?岣琛分兴?吹摹疤叩氖牵愧僮樱?虻氖侨?罚?诺氖欠珞荩?车氖歉?罚??nbsp;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些健身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精神。在这 一阶段,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继续给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深刻影响,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首要的和基础的 地位,在实践中他已将健身内容自觉地纳入了平民教育、普及教育运动之中。

第三阶段,

   

年以后陶行知健身思想借助于生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与发展阶段。一二九运动后,办学 条件异常艰苦,陶行知仍大力宣扬“健康第一”的健身主张,在学校坚持开展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手榴弹 、游泳、跳绳等体育健身活动。这一阶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展到时间上几乎关涉到人类古今未来、个体 之终身,空间上几乎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同样地,他的健身思想也相应地大大 拓展了。年月,陶行知作了《每日四问》的重要讲话,号召全体师生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身体、学问、 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主张和我们今天正在推崇的终身教育、终 身体育是高度一致的。

. 健身与运动锻炼 陶行知早在年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时,曾在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概 况中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并提出“养护所以培养元 气,锻炼所以操训筋骨,医治所以矫正体格”的健身方法。具体实施则实行分食、体操课、早操、课外运动、 兵操、拳术、诊疗预防等。后来在育才学校还开展有田径、球类、国术、游泳、游戏、童军操、露营、远足等 健身活动。专聘有武术和游泳教员,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陶行知要求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须躬亲共做,他 自己经常参加跑步、登山、徒手体操、游戏和武术等各种健身活动,有时还和师生一起参加集体游戏和跑山竞 赛。

陶行知倡导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使之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重视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如年 月,他在《申报》自由谈专栏撰文描述拳术说“鹤子门的拳用力在臂;蛇子门的拳用力在腰;豹子门的拳用力 在胸;虎子门的拳用力在背;龙子门的拳用力在周身”。阐释不同拳法对锻炼身体的作用。他还针对教师毛杏 秀落水被淹死的事,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否增加学生的体健 ,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强调健身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 健身与卫生、营养 陶行知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他认为健身 ,除运动外,首推卫生。卫生者,“保卫生命”也。他在《每日四问》中阐释:“卫生的首要在预防疾病,卫 生教育就在于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能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的效果,但至少 是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病痛”。为了“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他提出要筑起“三道防线”,一是制造扑灭 病菌绝除病菌及携带病毒者之工具,二是实施环境卫生,三是赤裸裸的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同时陶行 知主张防重于治,认为“善战者不战而退敌之师,故一分预防胜于十个医生”。他把“卫生教育之普及”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一套较全面的有关卫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为达到健身的目的和效果,陶行知指出“营养要充足,环境要卫生”,二者皆不可忽视。因为:“用营养 来防止疾病之加重,总比爆发后的医治要经济得多。”强调卫生营养对健身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一方面鼓励人们要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另一方面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养护,他认为“适当的休 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生命开玩笑”。他还把劳逸结合的主 张,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原则,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 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 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为之,力所不能为者,修养以待之,等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思想的深刻之 处还在于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他在《在晓庄》序中,希望书作者“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 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的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重要的多”,他用通俗的语 言深刻揭示出事业与健康、当前与长远、劳和逸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他对健身与卫生、营养、休息等相互关 系的独到见解。对我们全面理解健身,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具有启迪意义。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主要特征

通览陶行知的宏论十卷,纵览其整个教育生涯,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具有以下个主要特征:

. 健身对象的普遍性

.. 健身主体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主张包括健身在内的生活教育,是“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的,是 “与生同来,与死同去”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不是短命的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整个寿命的教育,也是 对他健身主体终身性的恰当表述,因为生存和健身总是与人生始终的。他曾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的首要要 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而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而 健身的任务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既无疾病,又不残废”。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为不仅不 健全的人需要健身,而且由于人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往往会造成人身体的不均衡发展,给本来健全的人带 来某种意义上的不健全,必须要用长期的健身运动矫正之。陶行知认为,“矫正不规范动作的练习是通过体育 进行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善其身无过于体育”,因此,健身无疑将伴随人终生。

.. 健身的主体具有全员性 陶行知强调应该“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 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同时不能“把教师的健康忽略了”,并提出全民性的健康健身要求,他说,“要保持每 个分子生理与心理之健康”。做到“把国民的康健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叫个个国民都有血钯,有生气,有精神 ,都能抵抗疾病,扫除障碍,战胜困难”。可见,陶行知所谈的健身主体,从幼稚园儿童到成人,从学校师生 到社会上的每个分子,个个国民,具有大众性、全员性。

.. 健身对象具有恒久性 陶行知比马寅初早多年提出少生、优生、优育的主张。无论是健身主体的 终身性还是全员性,都是与个体生命共始终的,因而是暂的、有限的。而人种是对人生的超越,这就使健身问 题与全人类联系起来了,使健身主体由有限进入无限,使健身对象具有了恒久性。

. 健身实施的可行性

健身不仅在知,更在于行。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特点之一,正在于他自身具有知行统一性,即实施的可行性 。具体表现在:

..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陶行知指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最要目的”, “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但他所主张的健身目的远不止只为个人健康,纵观他不同时期对健身的种种论 述,陶行知健身主张具有更重要的社会目的。大体可归纳为:一是造成健康的民族。二是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 ,保卫国家。三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可见陶行知倡扬健身,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健康,而且与整个民族的 兴衰和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7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第8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mmittee,Beijing 100763)

摘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健全的公民和 健康的民族。运动锻炼、养护、卫生预防、营养及休息是其健身的主要内容与手段。陶行知健身思想具有对象 的普遍性、作用的基础性、实施的可行性、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 陶行知,健身思想,特征

The Study of Tao Xingz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

Zhou Zhijun1) Pan Zhichen2)

Abstract Tao Xingz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 is anorganic part of his life-education theory.He advocated thatthe aim of physical fitness was to foster healthy citizens and robust na tionalities.Physical exercises,health maintenance,epidemic prevention,nutrition and rest are the

main contentsand means of 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Tao's thinkingon physical fit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versality ofthe objects,functional fundamentality,operational feasibili tyand thinking liberality.

Key words Tao Xingzhi,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character

* * *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值此纪念陶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讨他 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是非常有益的。

1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健身这一概念,陶行知早在40年代就已提出来了。健身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辅 之卫生与营养等,以追求身心健康并参与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

纵览陶行知献身教育的一生,他健身思想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曾用一系列相近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健 身观,如健康、康健、厚生、体健、保健、健全、身心两健、健全之身躯、锻炼体魄、养生而不杀生、建立健 康之堡垒、造成健全的民族,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个别的运动形式 或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 分类和排列”。据此,我们在研究陶行知健身思想时,把它放到与生活教育理论、与运动锻炼、卫生营养等广 泛的联系中加以分析,进而探讨和把握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实质。

1.1 健身与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与他的生活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1927年以前,从批判传统的戕害身体的“残废教育”“杀人教育”中发现“活的教育”和“生活教育” 阶段。陶行知自幼生性活泼,少年时常与小伙伴在一起作踢球游戏。据友人回忆,陶行知常常说:“健康之精 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他目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针贬它是“吃人的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 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 ,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 吃自己。”他揭露中国旧教育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结果是“拼命读书,始有近视,继而驼背 ,始而吐血,以至于夭折。”陶行知不仅对传统教育予以无情的抨击,而且善于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提出他的“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主张,五四运动后,在批判传统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逐步萌 发起来。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信中说:“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 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 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并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 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揭示健康与人生、与学问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他的生 活教育思想的先导,没有健身思想的形成,就不会有生活教育理论的问世。

第二阶段,1927年陶行知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交互作用,紧密结合和系统化阶段。1927年3月,陶行知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这是他的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新阶段。从理论上看,这时的健 身思想已经与生活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水乳交融,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先表现在生活教育 的目标上,即:1)康健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精神。他还多次将 康健和生活连起来说:“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过康健 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而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新教科书,即以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改造社会生活为新教科书 的内容。从实践看,晓庄学校始终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全过程。每天早晨五时半至六时半全体学生练习 “拳术”,根据各人体质和兴趣,分别学习刀、枪、剑、棍,进行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经常举办学校以 及联村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m赛跑等各项运动。正象他在《 萧场工学团一周年纪念联合运动会歌》中所写的“踢的是@①子,打的是拳头,放的是风筝,砍的是斧头,挑 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些健身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精神。在这 一阶段,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继续给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深刻影响,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首要的和基础的 地位,在实践中他已将健身内容自觉地纳入了平民教育、普及教育运动之中。

第三阶段,1938年以后陶行知健身思想借助于生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与发展阶段。一二九运动后,办学 条件异常艰苦,陶行知仍大力宣扬“健康第一”的健身主张,在学校坚持开展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手榴弹 、游泳、跳绳等体育健身活动。这一阶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展到时间上几乎关涉到人类古今未来、个体 之终身,空间上几乎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同样地,他的健身思想也相应地大大 拓展了。1942年7月,陶行知作了《每日四问》的重要讲话,号召全体师生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身体、学问、 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主张和我们今天正在推崇的终身教育、终 身体育是高度一致的。

1.2 健身与运动锻炼 陶行知早在1919年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时,曾在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概 况中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并提出“养护所以培养元 气,锻炼所以操训筋骨,医治所以矫正体格”的健身方法。具体实施则实行分食、体操课、早操、课外运动、 兵操、拳术、诊疗预防等。后来在育才学校还开展有田径、球类、国术、游泳、游戏、童军操、露营、远足等 健身活动。专聘有武术和游泳教员,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陶行知要求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须躬亲共做,他 自己经常参加跑步、登山、徒手体操、游戏和武术等各种健身活动,有时还和师生一起参加集体游戏和跑山竞 赛。

陶行知倡导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使之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重视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如1932年 5月,他在《申报》自由谈专栏撰文描述拳术说“鹤子门的拳用力在臂;蛇子门的拳用力在腰;豹子门的拳用力 在胸;虎子门的拳用力在背;龙子门的拳用力在周身”。阐释不同拳法对锻炼身体的作用。他还针对教师毛杏 秀落水被淹死的事,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否增加学生的体健 ,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强调健身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1.3 健身与卫生、营养 陶行知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他认为健身 ,除运动外,首推卫生。卫生者,“保卫生命”也。他在《每日四问》中阐释:“卫生的首要在预防疾病,卫 生教育就在于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能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的效果,但至少 是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病痛”。为了“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他提出要筑起“三道防线”,一是制造扑灭 病菌绝除病菌及携带病毒者之工具,二是实施环境卫生,三是赤裸裸的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同时陶行 知主张防重于治,认为“善战者不战而退敌之师,故一分预防胜于十个医生”。他把“卫生教育之普及”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一套较全面的有关卫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为达到健身的目的和效果,陶行知指出“营养要充足,环境要卫生”,二者皆不可忽视。因为:“用营养 来防止疾病之加重,总比爆发后的医治要经济得多。”强调卫生营养对健身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一方面鼓励人们要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另一方面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养护,他认为“适当的休 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生命开玩笑”。他还把劳逸结合的主 张,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原则,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 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 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为之,力所不能为者,修养以待之,等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思想的深刻之 处还在于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他在《在晓庄》序中,希望书作者“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 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的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重要的多”,他用通俗的语 言深刻揭示出事业与健康、当前与长远、劳和逸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他对健身与卫生、营养、休息等相互关 系的独到见解。对我们全面理解健身,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具有启迪意义。

2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主要特征

通览陶行知的宏论十卷,纵览其整个教育生涯,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征:

2.1 健身对象的普遍性

2.1.1 健身主体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主张包括健身在内的生活教育,是“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的,是 “与生同来,与死同去”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不是短命的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整个寿命的教育,也是 对他健身主体终身性的恰当表述,因为生存和健身总是与人生始终的。他曾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的首要要 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而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而 健身的任务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既无疾病,又不残废”。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为不仅不 健全的人需要健身,而且由于人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往往会造成人身体的不均衡发展,给本来健全的人带 来某种意义上的不健全,必须要用长期的健身运动矫正之。陶行知认为,“矫正不规范动作的练习是通过体育 进行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善其身无过于体育”,因此,健身无疑将伴随人终生。

2.1.2 健身的主体具有全员性 陶行知强调应该“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 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同时不能“把教师的健康忽略了”,并提出全民性的健康健身要求,他说,“要保持每 个分子生理与心理之健康”。做到“把国民的康健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叫个个国民都有血钯,有生气,有精神 ,都能抵抗疾病,扫除障碍,战胜困难”。可见,陶行知所谈的健身主体,从幼稚园儿童到成人,从学校师生 到社会上的每个分子,个个国民,具有大众性、全员性。

2.1.3 健身对象具有恒久性 陶行知比马寅初早20多年提出少生、优生、优育的主张。无论是健身主体的 终身性还是全员性,都是与个体生命共始终的,因而是暂的、有限的。而人种是对人生的超越,这就使健身问 题与全人类联系起来了,使健身主体由有限进入无限,使健身对象具有了恒久性。

2.2 健身实施的可行性

健身不仅在知,更在于行。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特点之一,正在于他自身具有知行统一性,即实施的可行性 。具体表现在:

2.2.1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陶行知指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最要目的”, “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但他所主张的健身目的远不止只为个人健康,纵观他不同时期对健身的种种论 述,陶行知健身主张具有更重要的社会目的。大体可归纳为:一是造成健康的民族。二是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 ,保卫国家。三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可见陶行知倡扬健身,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健康,而且与整个民族的 兴衰和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2.2.2 创造条件,因陋就简,量力而行 健身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陶行知曾在《败家子的体操》中写道:“进城考学堂,学会拍网球,洋人发大财,老子叹气卖老牛”。批评了 不顾客观条件的做法。他主张健身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因陋就简,他提倡学生选择一些不一定花很多钱, 实用性强的健身项目,如游泳、爬竹竿、跳远、游戏等,甚至“走来走去练习脚步也于康健有益”,这就根本 不用花钱也能健身了。

2.2.3 掌握规律,讲究方法,订立标准 健身运动也有规律可循,它是目标与方法的辩证统一。陶行知在 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别具特色的方法,诸如成立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完善各项运动设施,选择形式 多样的运动项目,“建立健康的堡垒”,推广卫生运动,施行“学校卫生计划”,制定“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 事”,引导师生“每日四问”,进餐实行分食制等。此外,他还总结介绍国内有关人体测定标准、身体检查标 准及运动测量标准,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实践。

2.3 健身作用的基础性

2.3.1 健身与生命质量 健康与长寿是对人的生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积极要求。健康是长寿的保证和必 要条件,长寿是健康的发展结果和趋势,这两者统一的情况又与健身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陶行知主张要“锻炼 自己之身体,使之强健”,同时他还认为,“从来人的死,多是由病的。考病之由来,不外两种,一是由人的 操劳过度致伤身体而殒命;二是由人的卫生上没有讲求,以致出了毛病,终至因而送命”。所以,他要求对身 体应“预防”“保护”,去谋永久的生活。陶行知对健身与生命的质和量关系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2.3.2 健身与全面发展 首先,陶行知指出身心两健,缺一不可。他主张“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 神为标准”。他认为,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要紧的。健身从本质上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 属性的统一,健身的过程——运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所以,健身的效果也必定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其次,陶行知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的信中说:“先生所说做学问有三要素 ,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很有见地。”说明他对程关于身体健康是做学问的首要条件的看法是赞许的。陶 行知还把讲卫生求体健与培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陶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联系起来,把健身看成是德育的基 础。并且指出,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对于健身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他关于健身与全面发展关系的认 识充满了辩证法精神,是科学的。

2.4 健身思想的开放性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向实践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历史开 放,向未来开放,向世界开放。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实践。例如,他提倡游泳运动,发起筹建“中华杏秀游泳社”, 就是根源于生活中发生了一位女教师落水不能自救,同行多人也无人相救,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 。又如,他在30年代初对武术特感兴趣,也非偶然,而是与当时国难当头,需要强身自卫密切相关。

关于向历史和未来开放,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陶行知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今天是昨天的继续, 我们既要拥有历史,又要“造就成健全之民族,以适应二十世纪的世界。”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逻辑上讲,继 承过去与创造未来是统一的,任何一种真正向生活实践开放的思想理论,必定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俱进性、 自我超越性、科学预见性,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面向世界,可从陶行知与美国著名体育家麦克乐的交往和卓有成效的合作中略见一斑。陶行知在为出 席世界教育会议而写的英文论著《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现状》中特书一笔,“在国立东南大学及中华教育改进 社赞助下,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或许是今年进行过最重要的研究,”这表明,陶行知虽然反对不切 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但并非反对汲取外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对后者则是开放的。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丰富的。从渊源看,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伴随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形成与发展的,并成为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同时 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他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锻炼、卫生预防、营养、休息、养护等多种途径予以实施。 锻炼、养护和医治结合是陶行知健身方法之精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有对象的普遍性、作用的基础性、实施的可行性和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研究和借鉴 他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1~10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周志俊.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4)

3 胡小明.陶行知与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4)

(收稿日期:1996—06—14)

第9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范文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mmittee,Beijing 100763)

摘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健全的公民和 健康的民族。运动锻炼、养护、卫生预防、营养及休息是其健身的主要内容与手段。陶行知健身思想具有对象 的普遍性、作用的基础性、实施的可行性、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 陶行知,健身思想,特征

The Study of Tao Xingz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

Zhou Zhijun1) Pan Zhichen2)

Abstract Tao Xingz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 is anorganic part of his life-education theory.He advocated thatthe aim of physical fitness was to foster healthy citizens and robust na tionalities.Physical exercises,health maintenance,epidemic prevention,nutrition and rest are the

main contentsand means of 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Tao's thinkingon physical fit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versality ofthe objects,functional fundamentality,operational feasibili tyand thinking liberality.

Key words Tao Xingzhi,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character

* * *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值此纪念陶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讨他 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是非常有益的。

1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健身这一概念,陶行知早在40年代就已提出来了。健身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辅 之卫生与营养等,以追求身心健康并参与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

纵览陶行知献身教育的一生,他健身思想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曾用一系列相近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健 身观,如健康、康健、厚生、体健、保健、健全、身心两健、健全之身躯、锻炼体魄、养生而不杀生、建立健 康之堡垒、造成健全的民族,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个别的运动形式 或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 分类和排列”。据此,我们在研究陶行知健身思想时,把它放到与生活教育理论、与运动锻炼、卫生营养等广 泛的联系中加以分析,进而探讨和把握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实质。

1.1 健身与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与他的生活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1927年以前,从批判传统的戕害身体的“残废教育”“杀人教育”中发现“活的教育”和“生活教育” 阶段。陶行知自幼生性活泼,少年时常与小伙伴在一起作踢球游戏。据友人回忆,陶行知常常说:“健康之精 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他目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针贬它是“吃人的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 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 ,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 吃自己。”他揭露中国旧教育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结果是“拼命读书,始有近视,继而驼背 ,始而吐血,以至于夭折。”陶行知不仅对传统教育予以无情的抨击,而且善于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提出他的“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主张,五四运动后,在批判传统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逐步萌&nb sp;发起来。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信中说:“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 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 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并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 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揭示健康与人生、与学问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他的生 活教育思想的先导,没有健身思想的形成,就不会有生活教育理论的问世。

第二阶段,1927年陶行知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交互作用,紧密结合和系统化阶段。1927年3月,陶行知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这是他的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新阶段。从理论上看,这时的健 身思想已经与生活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水乳交融,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先表现在生活教育 的目标上,即:1)康健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精神。他还多次将 康健和生活连起来说:“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过康健 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而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新教科书,即以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改造社会生活为新教科书 的内容。从实践看,晓庄学校始终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全过程。每天早晨五时半至六时半全体学生练习 “拳术”,根据各人体质和兴趣,分别学习刀、枪、剑、棍,进行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经常举办学校以 及联村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m赛跑等各项运动。正象他在《 萧? ぱ?乓恢苣昙湍盍?显硕?岣琛分兴?吹摹疤叩氖牵愧僮樱?虻氖侨?罚?诺氖欠珞荩?车氖歉?罚??nbsp;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些健身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精神。在这 一阶段,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继续给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深刻影响,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首要的和基础的 地位,在实践中他已将健身内容自觉地纳入了平民教育、普及教育运动之中。

第三阶段,1938年以后陶行知健身思想借助于生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与发展阶段。一二九运动后,办学 条件异常艰苦,陶行知仍大力宣扬“健康第一”的健身主张,在学校坚持开展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手榴弹 、游泳、跳绳等体育健身活动。这一阶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展到时间上几乎关涉到人类古今未来、个体 之终身,空间上几乎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同样地,他的健身思想也相应地大大 拓展了。1942年7月,陶行知作了《每日四问》的重要讲话,号召全体师生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身体、学问、 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主张和我们今天正在推崇的终身教育、终 身体育是高度一致的。

1.2 健身与运动锻炼 陶行知早在1919年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时,曾在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概 况中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并提出“养护所以培养元 气,锻炼所以操训筋骨,医治所以矫正体格”的健身方法。具体实施则实行分食、体操课、早操、课外运动、 兵操、拳术、诊疗预防等。后来在育才学校还开展有田径、球类、国术、游泳、游戏、童军操、露营、远足等 健身活动。专聘有武术和游泳教员,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陶行知要求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须躬亲共做,他 自己经常参加跑步、登山、徒手体操、游戏和武术等各种健身活动,有时还和师生一起参加集体游戏和跑山竞 赛。

陶行知倡导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使之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重视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如1932年 5月,他在《申报》自由谈专栏撰文描述拳术说“鹤子门的拳用力在臂;蛇子门的拳用力在腰;豹子门的拳用力 在胸;虎子门的拳用力在背;龙子门的拳用力在周身”。阐释不同拳法对锻炼身体的作用。他还针对教师毛杏 秀落水被淹死的事,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否增加学生的体健 ,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强调健身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1.3 健身与卫生、营养 陶行知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他认为健身 ,除运动外,首推卫生。卫生者,“保卫生命”也。他在《每日四问》中阐释:“卫生的首要在预防疾病,卫 生教育就在于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能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的效果,但至少 是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病痛”。为了“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他提出要筑起“三道防线”,一是制造扑灭 病菌绝除病菌及携带病毒者之工具,二是实施环境卫生,三是赤裸裸的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同时陶行 知主张防重于治,认为“善战者不战而退敌之师,故一分预防胜于十个医生”。他把“卫生教育之普及”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一套较全面的有关卫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为达到健身的目的和效果,陶行知指出“营养要充足,环境要卫生”,二者皆不可忽视。因为:“用营养 来防止疾病之加重,总比爆发后的医治要经济得多。”强调卫生营养对健身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一方面鼓励人们要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另一方面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养护,他认为“适当的休 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生命开玩笑”。他还把劳逸结合的主 张,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原则,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 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 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为之,力所不能为者,修养以待之,等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思想的深刻之 处还在于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他在《在晓庄》序中,希望书作者“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 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的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重要的多”,他用通俗的语 言深刻揭示出事业与健康、当前与长远、劳和逸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他对健身与卫生、营养、休息等相互关 系的独到见解。对我们全面理解健身,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具有启迪意义。

2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主要特征

通览陶行知的宏论十卷,纵览其整个教育生涯,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征:

2.1 健身对象的普遍性

2.1.1 健身主体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主张包括健身在内的生活教育,是“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的,是 “与生同来,与死同去”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不是短命的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整个寿命的教育,也是 对他健身主体终身性的恰当表述,因为生存和健身总是与人生始终的。他曾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的首要要 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而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而 健身的任务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既无疾病,又不残废”。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为不仅不 健全的人需要健身,而且由于人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往往会造成人身体的不均衡发展,给本来健全的人带 来某种意义上的不健全,必须要用长期的健身运动矫正之。陶行知认为,“矫正不规范动作的练习是通过体育 进行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善其身无过于体育”,因此,健身无疑将伴随人终生。

2.1.2 健身的主体具有全员性 陶行知强调应该“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 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同时不能“把教师的健康忽略了”,并提出全民性的健康健身要求,他说,“要保持每 个分子生理与心理之健康”。做到“把国民的康健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叫个个国民都有血钯,有生气,有精神 ,都能抵抗疾病,扫除障碍,战胜困难”。可见,陶行知所谈的健身主体,从幼稚园儿童到成人,从学校师生 到社会上的每个分子,个个国民,具有大众性、全员性。

2.1.3 健身对象具有恒久性 陶行知比马寅初早20多年提出少生、优生、优育的主张。无论是健身主体的 终身性还是全员性,都是与个体生命共始终的,因而是暂的、有限的。而人种是对人生的超越,这就使健身问 题与全人类联系起来了,使健身主体由有限进入无限,使健身对象具有了恒久性。

2.2 健身实施的可行性

健身不仅在知,更在于行。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特点之一,正在于他自身具有知行统一性,即实施的可行性 。具体表现在:

2.2.1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陶行知指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最要目的”, “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但他所主张的健身目的远不止只为个人健康,纵观他不同时期对健身的种种论 述,陶行知健身主张具有更重要的社会目的。大体可归纳为:一是造成健康的民族。二是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 ,保卫国家。三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可见陶行知倡扬健身,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健康,而且与整个民族的 兴衰和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2.2.2 创造条件,因陋就简,量力而行 健身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陶行知曾在《败家子的体操》中写道:“进城考学堂,学会拍网球,洋人发大财,老子叹气卖老牛”。批评了 不顾客观条件的做法。他主张健身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因陋就简,他提倡学生选择一些不一定花很多钱, 实用性强的健身项目,如游泳、爬竹竿、跳远、游戏等,甚至“走来走去练习脚步也于康健有益”,这就根本 不用花钱也能健身了。

2.2.3 掌握规律,讲究方法,订立标准 健身运动也有规律可循,它是目标与方法的辩证统一。陶行知在 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别具特色的方法,诸如成立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完善各项运动设施,选择形式 多样的运动项目,“建立健康的堡垒”,推广卫生运动,施行“学校卫生计划”,制定“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 事”,引导师生“每日四问”,进餐实行分食制等。此外,他还总结介绍国内有关人体测定标准、身体检查标 准及运动测量标准,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实践。

2.3 健身作用的基础性

2.3.1 健身与生命质量 健康与长寿是对人的生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积极要求。健康是长寿的保证和必 要条件,长寿是健康的发展结果和趋势,这两者统一的情况又与健身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陶行知主张要“锻炼 自己之身体,使之强健”,同时他还认为,“从来人的死,多是由病的。考病之由来,不外两种,一是由人的 操劳过度致伤身体而殒命;二是由人的卫生上没有讲求,以致出了毛病,终至因而送命”。所以,他要求对身 体应“预防”“保护”,去谋永久的生活。陶行知对健身与生命的质和量关系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2.3.2 健身与全面发展 首先,陶行知指出身心两健,缺一不可。他主张“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 神为标准”。他认为,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要紧的。健身从本质上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 属性的统一,健身的过程——运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所以,健身的效果也必定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其次,陶行知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的信中说:“先生所说做学问有三要素 ,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很有见地。”说明他对程关于身体健康是做学问的首要条件的看法是赞许的。陶 行知还把讲卫生求体健与培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陶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联系起来,把健身看成是德育的基 础。并且指出,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对于健身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他关于健身与全面发展关系的认 识充满了辩证法精神,是科学的。

2.4 健身思想的开放性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向实践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历史开 放,向未来开放,向世界开放。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实践。例如,他提倡游泳运动,发起筹建“中华杏秀游泳社”, 就是根源于生活中发生了一位女教师落水不能自救,同行多人也无人相救,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 。又如,他在30年代初对武术特感兴趣,也非偶然,而是与当时国难当头,需要强身自卫密切相关。

关于向历史和未来开放,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陶行知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今天是昨天的继续, 我们既要拥有历史,又要“造就成健全之民族,以适应二十世纪的世界。”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逻辑上讲,继 承过去与创造未来是统一的,任何一种真正向生活实践开放的思想理论,必定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俱进性、 自我超越性、科学预见性,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面向世界,可从陶行知与美国著名体育家麦克乐的交往和卓有成效的合作中略见一斑。陶行知在为出 席世界教育会议而写的英文论著《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现状》中特书一笔,“在国立东南大学及中华教育改进 社赞助下,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或许是今年进行过最重要的研究,”这表明,陶行知虽然反对不切 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但并非反对汲取外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对后者则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