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精选(九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

第1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作为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体育思想突出了体育健身的目的,将健康的公民和健全的公民视为体育教育的核心,无论是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锻炼还是卫生预防环节都应当将其作为一些手段的根基和依据。在陶行知教育观念当中,将教育的归宿视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反复强调康健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教育的中心应当为生活,且生活的出发点也应当为健康。从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只有足够康健的生活才能凸显教育生活的康健。陶行知先生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应重视善护和休息的重要性,适当的健身和休息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否则便是不重视自身的生命健康。这正是与我们如今提倡的“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相符合的内容,这对于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的体育积极性难以得到调动

现阶段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核心主体,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接受方面学生的地位显得较为被动,基于这一教育模式导向不仅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且无论是教育内容亦或是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都以教师的意志为核心,学生需要做的是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固化的体育训练项目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延伸,而学生的参与也更多地表现为对一项学业课程的完成,并非是出于自身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这既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压制,且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理解显得较为漠视和肤浅,影响到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且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阻碍。

(二)落后的体育教学思想

落后的体育教学思想也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在体育教学方面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课程考核的达标率,因此在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设置时也鲜少会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问题。这显然与当前世界体育发展格局极为协调。从体育教学的目的分析,应当表现为对学生体育参与热情的培养,而并非仅仅表现为完成对应的体育考核指标,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体育爱好的挖掘,并非是在考核指标下完成体育训练项目,可见单一的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与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着直接联系,忽视了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这就使得课程的设置也显得过于单一。球类运动和田径项目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较为常见的项目。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当前体育课程实施已然难以满足实际的体育教学需求,新颖体育元素的缺乏也使得终身体育的概念难以深入人心,影响到高校体育课程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单一的体育考核方式

依据课程标准来对考核方式进行设置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在考核方式方面的主要形式,统一化考核标准的形成突出了指标性考核的所占比例,这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且使得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恐惧心理。我们从先天遗传及后天锻炼等方面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一些先天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考核,然而先天素质有所欠缺的学生尽管在课后不断练习,但却还是很难通过考核或是达到心中理想的考核成绩。付出与回报之间不成比例使得学生极易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害怕参与体育项目。由此不难分析,过于突出体育教学考核中的竞技性因素是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学习热情培养的,这会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在诸多课程教学中受到排挤,甚至影响到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育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当下体育教育状况提出的终身体育观念,这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显得过于狭隘,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体育测试方面,体育学分的获得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从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性出发,陶行知先生指出应当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完成对学生体育爱好的培养,在乐于参与的过程中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体育授课时还应当从技能传授及体育思想传授两个方面来促进体育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引导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教学的涵义,将体育锻炼与生活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还应当积极和国际接轨,体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应过于单一,通过实验性扩展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更新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新型的体育项目比如柔力球、橄榄球等都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这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热情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体育教学考核方式的改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人本教育观念对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实际的体育考核方式分析,考核形式过分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而对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却鲜少涉及。课外实践性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优势,因此学生天生素质和后天努力共同保证了体育课程的实施质量。在考核方式方面若是采用单一的竞技方式则有碍于体育竞技公平性的提高,因此针对体育教学考核方式的改进也是陶行知先生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启示。健康发展是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目的,因此全方位考核的实施显得不可缺少,这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具体的考核方式方面可包括体育课程参与、体育竞技考核以及体育思想考核三个方面,通过全方位考核的开展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突出全面教育的教学目标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三育并重”突出了德育、智育及体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从全面教育方面体现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作为智育和德育的重要基础,身体是促进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根本所在。在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首位,本着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构建体育教学的逻辑体系,从个人生活方式及和谐生活目标确立等方面彰显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这是学会思维和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目标落实的理论依据。从陶行知先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分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从传统技能传授向身心健康培育角度迈进,教学目标的确立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这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结语

第2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实用组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分为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生活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生活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意思是指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取知识和技能。这里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的生存之道,即求生之能。

“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陶行知为反对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士大夫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平民难以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来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且强调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3、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中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应该说,在16号文件中,培养的目标是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要符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其深层次的含义是培养的人才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能解决国家发展生存需要。这一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我国高职教育中提出的“校企合作”理论与“社会即学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效果。“校企合作”在我国国内有四种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以及“订单式”合作模式,现在研究的比较热的是“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老师教,学生学,边学边做,通过做来巩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相一致的。这样就解决了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其学和做,学生只注重学,教学脱节等弊端。

4、两种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紧密结合

下面我们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实用组网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组网能力和维护网络能力的专业课程,培养的学生将符合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需求。本课程依据锐捷网络真实的企业园区网络项目,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该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肢解成九个模块,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在最后的教学进程中,再合并成一个项目进行综合实训,作为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素质的训练。我们在设计《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时,针对岗位需求,围绕课程技能培养目标这条主线,设计构建了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结合锐捷认证网络课程体系,以RCNA为教学主线,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纯理论+感知阶段)

依据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主要详细讲授网络设备为主,分清不同层的网络设备,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特点等,对网络设备有个清晰了解与感知,此阶段课时占用比例很小,但对后阶段的网络互连与配置、网络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网络互连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等四部分,做到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较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着重介绍技术的应用。

(2)实践教学内容(掌握核心技能,灵活应用阶段)

实用组网技术的实践教学分为两层,即网络构建、网络故障排查。

* 网络构建:包括网络设备的使用、配置和管理,中小型企业内部网的组建,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广域网接入技术等。

* 网络故障排查:包括软件和硬件故障排查,这一部分内容融入到每一个项目实施中。

此阶段以具备行业工程背景设置的网络配置案例为主线,实现工程过程化训练,辅以必要的网络互连与实现理论,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此阶段核心是实现,灵魂是活用,实践为主,理论相辅,交叉进行。

同时,为了配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我校与锐捷网络公司共同投资约100万,建立了一套网络专业实验室,并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为后续的“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5、结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解决平民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的伟大理论思想,在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中不仅能和职业教育教育理论紧密结合,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说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真人;自由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04-02

陶行知,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研究,经过对中外文化和教育差异的探索,再加上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有中外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对国家、对广大贫苦人民的爱,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紧围绕着“人民”,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指导着中国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和变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起源――中外人民生活差异

陶行知生于1891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过着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他亲眼目睹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有中国人口80%的农民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欺侮的悲惨生活,这让他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充满着同情,也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同时,作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陶行知曾留学美国,也曾流亡日本,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见到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东西,也让他见识了这些国家的人民与中国人民所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国内和国外人民生活状况的巨大差异,促使了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教育要救国首先就是要“救人”,要让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教育,让所有人都能有机会从教育中寻找到作为“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让他们认识到如何作为“人”而存活。后来,陶行知所从事的一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因为他认为人民文化、意识的提升会从根本上改造整个中国社会,挽救中华民族。抱着这样的思想,陶行知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并且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教育事业。

二、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对象――人民

在陶行知的所有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他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其导师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结果。这一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陶行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所改造出来的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理论。“生活教育所指的生活就是人类全部生活实践,既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又包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所指的教育,是指不限于学校范围的,而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机会接受到的教育。”陶行知在1939年12月致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向上的生活需要而教育。”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所以说是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生活就有教育的存在,有教育的地方也必定是人生活的地方。所以,有生命的个体都有而且也应该拥有教育。这些思想决定了陶行知所实践的教育对象是全中国所有的人民大众,不分阶级差别、不分地位悬殊,只要是中国人民,皆是教育的对象。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国的时候曾豪迈地说过“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就充分说明了他的全民皆是教育对象的观念。陶行知关注乡村教育问题、倡导平民教育、宣传生活教育、推进示范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理念,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毕生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中,用一生的时间为人民大众争民主、争自由。因此,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极其符合他为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

三、陶行知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人”

陶行知认为一切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培养人,任何教育理论的最终指向都是人的塑造。“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这是陶行知的经典名言,也是他用一生所践行的教育诺言。“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是近代教育家所共同倡导的。但这里的“做人”跟传统教育所谓“做人”是不同的:它不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性的禁锢,而是人性的解放,解放了的人民不但是“真人”,同时也是个“自由人”。

1.培养“真人”。在陶行知所生活的年代里,中国社会千疮百孔,虽然整个社会文明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依然控制着人们的整个心灵。“伪知识”和“伪君子”充斥在整个的教育世界里,甚至是整个中国社会中。那些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知识,不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是为生活服务,而只是为了麻木人民的精神,使他们相信所谓的命运而甘愿继续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而那些“伪君子”则是统治阶级的“俘虏”,他们的思想被腐蚀,没有个人意志,没有“真人”的精神,而沦落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伪知识”和“伪君子”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产物,在陶行知看来,要改变这种误国误民的现象,必须要对异化了的教育进行变革,培养“真人”。陶行知在1946年写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对学生发展的目标有过清楚阐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即“知情意统一”、“真善美统一”、“智仁勇统一”的人。这些“真人”拥有“真知识”和“真品格”,他们追求真理,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以生活而非书本为本位,以社会而非学校为本位”,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归自我、回归真实生活,做一个“真人”。

2.培养“自由人”。“欲做真人,先做主人。”陶行知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失掉自由便不能成人。所以,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要想做真人,必然要先做自由人。“他们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他们不卑不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守身如玉,穷且弥坚,富而愈俭。”这就是陶行知所要培养的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品格。“自由人”主要是有自由的人格,他们不愿意做奴隶,也不要别人做他的奴隶。陶行知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人人生而平等又能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晚年所探究出来的“六大解放”说,就为培养“自由人”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放思想作为他的解放说的重点,表明他希望通过现代教育把人民从传统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而成长为有自由意志的“自由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人的价值是核心价值和终极价值。他要求培养“自由人”进而培养出“真人”,使所有的中国人都学会“做人”,最终成为“人中人”。他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教人识字、读书,而是通过培养人、改造人来改造生活!”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将毕生精力都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影响了当时教育的改革,也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他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丰厚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娄月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J].科教纵横,2010,(4).

[2]陈敏.陶行知:把人写上现代化的旗帜[J].中国改革,2002,(5).

[3]柳国梁,程艳.陶行知与杨贤江学生发展观教育思想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

[4]王洁.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成功(教育),2010,(5).

第4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 职业教育 农民工 职业培训

一、引言

农民工就业难,职业发展前景不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这种困境,返乡建设新农村给农民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职业培训是确保农民工拥有核心能力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指导农民工返乡接受职业培训,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涉及多个教育领域,其中职业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提出推广职业教育的重点应在农村。陶行知于20 年代初从平民教育的实践中深深认识到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人口中为数最多的农民,教育应当下乡。早在1924 年,他在《平民教育概论》一文中指出:“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他指出乡村学校是改变乡村生活唯一可能的中心。其次,他提出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生利主义。陶行知先生指出:“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陶行知先生所指的生利有两种:一种为生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另一种为生有利之事,如通商,医生治病。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者所做的事情虽不相同,但在有利于集体方面都是一致的。所以,使有利的事物能“有利于群”,就是陶行知职业教育的宗旨。这就是要求人们应该有独立的职业,能够过独立的生活。所谓的独立的职业,陶行知先生其实就是指使人具有一种技能。最后,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即是指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事第一,知识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这是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提醒首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求教师采取启发式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条件较差。目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管理相对较乱。各部门存在多头领导、交叉管理的现象。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主要有政府委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扶贫办、教育等部门进行,而这些部门往往从各自业务出发,开展活动。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和协调。由于管理和实施部门过于分散,无论是政府还是具体的管理部门都很难较全面地掌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所以导致不能灵敏地掌握农工职业培训的需求,造成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不合理

农民工职业培训也存在着与中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通病问题,即专业的设置、课程内容不能灵敏的反应市场的需求。很多专业的设置和开课内容沿袭几年前的教育培训方案,培训机构没能做到实地、适时地考察。与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却没能切实开办起来。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没能加强实践教学及动手做的教学环节。农民工很多自身缺乏普通基础知识,在接受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时,其理解能力有限,也影响其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这严重限制了农民工自身的发展。

四、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反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启示

(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深深认识到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人口中位数最多的农民。因此与农民工关系最密切的职业培训理所应当受到更多关注。首先,应规范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消除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弊病。。其次,应该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法制的建设。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有利于农民工在职业培训中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起到对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

(二)政府加大农民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管理

陶行知先生说“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工”。因此加大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待培训资金使用问题上,政府应强化监管力度。规范用于农民工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同时严禁乱收费行为。政府应该积极同网络信息部门合作,研发出一套用于监管各地方主管部门财政的网络系统。例如效仿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教育厅研制开发的基于广域网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它是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方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申报、监管、绩效考核的网络监管系统。它不仅很好地起到了监管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和优化专业设置及培训内容

要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教师应有“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常识”、“生利之教学法”,就必须提高农民工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精力解决教师的专业技能问题。对于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相关部门在招聘录用时应降低学历门槛,可以多引进一些在职的行业专家兼职参与到职业培训的工作中,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一些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培训。农民工培训专业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操作技能。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可以带领农村人民建设家园的人才做后盾的。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内容一定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来培养。

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深邃而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农民工返乡职业培训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工这个群体未来的发展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汲取前人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探索解决当代现实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冯锦英,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 福建陶研,2006,(Z1).

[2]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

第5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德育思想;生活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30-0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他融合了我国古代儒学思想、近代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西方实用主义等思想精髓,创办了晓庄学校、育才学校等多所学校。陶行知一生坚忍不拔的从事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涵盖面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普及教育、平民教育、幼儿教育、德育教育等等。本文主要从德育教育方面探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创新和改革的启发作用。陶行知在其教学生涯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1]道德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秉承生活教育思想精髓,创立了生活德育理论。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德育理论形成了完备的德育理论体系,形成了主要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我们要克服当代德育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困境,比如德育教育的被动化、德育教育中知行脱节、德育教育空洞化、德育教育形式化等问题。在德育观念不断创新的今天,陶行知的德育教育思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先生的德育教育的理念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现代教育实践改革,促使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不在是学习空洞的德育理论,要使学校德育教育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模式,让德育教育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真正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品质的人才。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目标

陶行知德育教育的理论目标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1943年,陶行知在《百侯中学复校十周年纪念》贺词中写到:“千教万教兮,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兮,学做真人”。这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思想就是陶行知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从他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可以看出,“真人”内涵具体包含:首先是做一个追求真理的人。追求真理是陶行知的人生目标,也是他道德教育的目标,只有不断最求真理才能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对大众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必须受道德良知的约束,“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协。”[2]但是我们所追求的真理是行动的真理,他把离开行动的真理形象的比喻为交际花手上的金刚钻戒那样只能当装饰,没有实际用处。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要培养的是在实践中、在行动中追求真理的人。其次是学做“人中人”。陶行知主张学生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在他看来,“人上人”是指那些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人下人”是指那些深受压迫剥削而不知不觉,失去自尊心自信心的劳苦大众。“人中人”就是指深入人民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谋福利的人。陶行知是人民的教育家,他始终坚持教育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他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中指出:“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我们的孩子们都是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到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谋福利”。他的这一理念真正反映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方法。陶行知认为,“他们都受着国家民族的培养,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他们是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3]他自己就是道德行为的典范,他自己脱下西装,换上草鞋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最后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劳力上劳心的人。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他非常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并且还要学以致用,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广泛相结合。创新性人才和劳力者劳心是相辅相成的,“在劳力者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征服天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1]。在劳力上劳心之人能“改造世界,叫世界变色”。

二、陶行知德育教育的内容

1.劳动教育。陶行知十分赞同那种“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的自立自强的人,认为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并告诫学生不要学那种“好事怕用手,个子那么大,拿不动扫帚,整天逛趟子,一双手儿摆在袖里走”的没有出息的人。他主张教学要教学生热爱劳动,手脑并重,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精神,磨练学生的顽强意志。随着应试教育的出现,劳动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基本形式化了,学校家庭已经把学生的大量精力放在如何应对考试中去了,这就造成了很对学生乃至大学生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与社会需要脱节。我们可以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回归到素质德育中来。

2.爱的教育。陶行知的爱的教育包含五个层次――自爱、爱生、爱民、爱国、爱天下。自爱是陶行知爱的教育的起点。他说:“已且不自爱,遑论乎推己而爱人?”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养成受教育者的自爱之心。爱学生也是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首先要爱学生。他特别赞扬武训“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兴学精神。爱民教育是爱生思想的拓展。陶行知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教育思想上的推陈出新,更重要在于他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爱民思想。爱国主义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陶行知提出教育要教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人民。爱国主义在不同的阶段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当国家和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教育就应该教学生去拯救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要唤醒大众的民族意识,团结起来救中国。在抗战期间,他创办的育才学校结合抗战救国的宣传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们有组织的走出学校,走进劳苦大众,向行人、苦力、挑夫等学习,体验生活实践,在把创作的知识成果撒向社会,唤醒大众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陶行知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具体和现实的。爱国主义是先生教育的基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人怀感恩之心。祖国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脉,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爱祖国是每个人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爱满天下”以博爱精神为立足点,以人民大众作为博爱的对象,在他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充分体现了他为全天下人民谋幸福的道德情怀,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走”是他一生的写照。在陶行知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爱奉献给民族的解放、人类的自由、人民的幸福,这才是“爱满天下”的真谛。陶行知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与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相连,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3.集体主义教育。陶行知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他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他把学校这个小集体和整个民族的大集体向结合来教育和启发学生。他认为:“我们的小集体要成了这个大集体的单位才不孤立、才有效力、才有意义。与这个大集体配合起来,然后我们共同立法、共同遵守、共同实行、才不致成为乌托邦的幻想。”[4]而且他指出了集体生活的规则,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与整个世界的沟通”,“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5]。

4.美育感化教育。艺术教育是陶冶人格,塑造美好心灵非常重要的途径。陶行知主张用美的艺术塑造人,让教育成为美化人生的艺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陶行知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他在晓庄师范不仅开设了美育课,而且还广泛开展了学校及社会的美育活动。在育才学校专门开设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兴趣组。陶行知认为“办事音乐化”、“办事美术化”也是学生应受的一项教育,善于利用音乐、美术来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并要求学生用美术来为人民大众服务。教师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艺术”已超越了狭义的艺术本身,教育的艺术化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更有生机和活力。教育追求真、善、美的交融与统一,是许多现代教育家的梦想,这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精神,把求真、致善、求美作为教育的灵魂。

21世纪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也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使人们认识到了道德教育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学生道德教育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学校德育收效甚微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段时期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对中国道德教育软弱无力,低效运行的状况是我国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我们教育体制的德育教育的低效具体表现在:德育目标虚空,与学生的道德生活相脱离;德育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性;德育教育方法普遍采用灌输法,方法单一。目前这种德育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大变革带来的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我们在此讨论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在教学上开创了一个时代。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间的逻辑构成和理论内涵在德育观念不段创新的今天,始终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他的生活德育使德育教育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爱的教育,让德育受教者沐浴爱的阳光,有一颗感恩的心;美的教育,让德育教育手段形式多样化,发挥德育教育的艺术化;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肺腑之言反映出他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教育的精神,这种精神感化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陶行知孜孜以求的是教育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圆融境界。这样的教育理念蕴涵了教育的创造魅力。

参考文献

[1][2]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第6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是什么让陶行知“永远”?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是他倡导的真教育、活教育,是他推动的民主教育、平民教育……让我们内心永远充溢着追求教育理想和本真教育的温暖。这些至今都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熠熠闪光。不过,我总觉得在这些“教育”以外,陶行知还用什么影响着、引导着我们?抑或说,这些“教育”的内核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这些“教育”?细想想,还是他的两句话:“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人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学生一定要有“坚强的人格”。他又对“坚强的人格”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人格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我们每天要问的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他曾代表乡村儿童向全国乡村小学教师及师范生送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这心是爱心,是真心,是道德之心,是比金比银更宝贵的人格。今天,我们怀念陶行知,研究并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如果不深深触及他的道德教育理论、他的德育观,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是有缺憾的。

今天,我们开掘陶行知的德育观和他的道德意义,还有特殊的价值,因为,我们面临着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困惑。其原因很复杂,但不可否认,其中的关键是,我们没有搞清楚,是需要市场经济呢,还是需要市场社会呢?美国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说:“市场本身是工具,而不是价值。”“在创造繁荣的努力中,市场社会出现的危险是,市场价值观渗透到生活领域中,而这些领域本来应该是由非市场的价值观来主导的。”我们需要找回失落了的“非市场的价值观”,决不能让社会市场化。

我以为,“非市场的价值观”,首要的是道德。赫尔巴特说得相当精辟与透彻: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最高目的引导下,我们追求真,追求美,把真、善、美统一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从未困惑过,他一直坚守着“非市场的价值观”。他以最朴实的话语道破最深刻的道理,“我们深信最高尚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回过头来看一看,无论是真教育、活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还是民主教育、平民教育,核心是道德教育,是用道德这一“非市场的价值观”来主导教育,进而去主导社会。缺失道德,谈何教育的真与活,生活教育与创造教育也必然迷乱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民主,平民教育定会成为一种虚妄。即使是市场经济,也首先是道德经济,所有的企业首先是道德事业,教育更应如此。陶行知先生以他“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拨正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航向,永远的道德教育成为培育人最高尚精神的教育,成为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这正是陶行知给我们“永远”的思想瑰宝和精神财富。

陶行知把道德教育聚焦在人格教育上,并且提出了“人格防”和“人格长城”的概念与命题。陶行知的人格教育是一个体系。在这一坐标体系中,纵坐标是“真教育”,横坐标是生活教育,汇集在人格培养上。说到真教育,自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育”之真,一要真实。陶行知说:“让真理裸地出来和小孩子见面,不要给他穿上天使的衣服,也不要给他戴上魔鬼的假面具。你不可以……把‘真理’监禁起来或者把他枪毙掉。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陶行知的意思还在于追求真实,追求真理需要勇气,“一口气把歪曲真理的黑云吹掉”。二要真心。陶行知揭示了真教育的实质:心心相印。“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这与雅斯贝尔斯心灵呼唤心灵的意思一样,但又自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感悟,形象、生动地教我们把自己的心永远贴着他人的心。从心出发,心里发出来,定是真诚的,定是互相启发的。陶行知强调真实与真诚,并不否定对真理、对正确价值观的守卫。事实上,有些人对“真”的把握远离了道德价值的判断与引领。中国青年报载,近日,济南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孩子以《钱,我的最爱》为题,写道:“有人说钱乃身外之物,简直就是屁话。没有钱,你怎么吃饭?没有钱,你怎么穿衣?没有钱,你住哪儿?没有钱,你怎么看病?……”据说,校长给这篇作文评了“一等”,理由是“真实,不虚伪”,网友也称这个小学生“真诚,不做作”。是的,这位小学生说了心里话,问题的实质在于真实的是否就是真理,真诚的是否要摒弃正确价值引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另一方面,问题不在孩子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成人,在社会,如何以真诚之心,帮助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决不能由市场价值来主导,否则,如迈克尔•桑德尔所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7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思政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抓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就抓住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问题。

第一,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任何一个教学过程,总是从“教”开始,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切实到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成了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让教师以自身的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以教风促学风,更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效性。针对当前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逐步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育的方式上,不能只有知识的灌输,要结合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利用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现代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相关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力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无形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寓“教”于“启”,教师必须着力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自发思考、自主研究、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带动更深入的思考。

二、贴近学生实际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强、时效性强、互动性强、虚拟性强、信息海量等特点而被大学生广泛使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尤其是校园网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的良好的网络成环境。

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改变简单枯燥的传统说教;必须要认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下功夫,吸引大学生去浏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从而提高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信息内容的更新上,不仅要保证信息内容的质量,还要保证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和丰富性。

此外,还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网路道德教育。学校要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宣传,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网络道德的宣传和监督,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真正使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发挥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熏陶作用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育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大学生的创造激情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类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些体现多样化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四、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践行作用

社会实践不仅能让大学生更切实地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

第一,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尤其是了解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情况。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感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认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样化所提出的新问题,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8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健全人格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19-01

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28岁的医学院研究生黄洋,疑被投毒引发肝功能衰竭死亡。虽然是个案,但大学校园里的投毒事件,这并不是唯一一起;近年来,自杀、暴力等事件也在中学校园里频频出现……一次次悲剧发人深省,人们在惊骇之余,不仅想到,是谁之过?学校、家庭、社会,还是个人?纵然这些现象的出现,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归咎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个人,但这些事件背后也折射出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不难发现:情感的缺失,人格的扭曲,是这些事件中学生的共同点。虽然学生一直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但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明显存在重分数、轻人格的倾向,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人格障碍,并最终阻碍其健全人格的养成,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差、情感冷漠、智能和道德分离。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我国也应重新审视人格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那么,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理应转变教育观念,为培养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和事业上的健全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1 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形成人格化的教育关系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是人生成长的印记,人就是在对一个个错误的自责、反省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对教师来说,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胸怀,一种智慧,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教育。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让它们发挥奇妙的作用。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先生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宽容,更需要给宽容一个生存的空间。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2 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

现代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疏于挫折教育,造成了青少年耐受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因此,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作为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好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虽然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转化情况是由自己控制的,遇到困难要积极应对。例如,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教学中,要搜集一些变压力为动力、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素材,用事实告诉学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3 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寓人格教育于活动之中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都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养成的,所以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尤为重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突出社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占到一定比例。教师尽可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参观活动(革命遗址、科技馆、现代化建设成果……)、社会调研活动(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上网吧问题研究……)、社区服务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帮困助残活动、公益劳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 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把行为考核纳入课程考核中

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人格培养的目标,课程考核就应该检查学生人格发展状况,课程的成绩要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更应该反映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状况。然而目前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行为考核和思想政治课程考核是分离的,于是出现了两项成绩考核相去甚远的滑稽现象。鉴于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成绩要把书面的答卷、社会德育活动参与度、以及学生人格发展的实际状况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定。这样才能比较确切的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使思想政治课程考核对学生人格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5 注重学生人格异常的调适和心理辅导

中学阶段在心理正处于由懵懂转为成熟的过程中,处于矛盾的过渡阶段,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由于判断能力、承受能力以及自我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依赖性和幼稚性又同时存在,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喜欢显露内心,重视人际关系,极其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发生的高峰时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作为政治课老师要多留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让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可以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的方式,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把心理感受写在纸条上,投入信箱。教师掌握情况后,要及时做出反应,把许多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悄悄话信箱”就成为教师、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和疏导。

总之,作为中学教师,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以开放的思维进行探究,发现并掌握中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第9篇: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范文

赵君陶办教育贯穿了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长达几十年之久。赵君陶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办学经验丰富多彩,是党的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者。研究赵君陶的教育思想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认识和总结。

1、创办幼保特殊教育

赵君陶在重庆远郊土主镇任第三保育院院长。保育生是抗战时期从日本帝国主义炮火中抢救出来的,小的二、三岁,大的十几岁,男多女少。由于失去父母和家庭,心灵受到很大创伤,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我们离开了爸爸”,“离开了妈妈”,“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失去了老家”。这种孤独生活造成了他们特殊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保育院不仅仅要教而且要养,不仅管学习,还要管生活,因此保育院既是学校又是家,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妈妈。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极其特殊的办学形式。赵君陶根据客观实际尖锐地指出:必须不断改革传统的旧教育制度,推行“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民主办院的方针,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手脑并用的小工人、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教人的小先生,反抗日本侵略的小战士,即“四小”学生。赵君陶在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认为:保育院的孩子有资质优秀的,也有愚劣的,出身背景亦不相同。但实践证明:教育的力量使他们都进步着、改变着。战时保育院已经开展了有教无类的神圣教育事业。“我们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注意了解他们特殊的本质、心理和兴趣,寻找培养他们的方法,知道他们不仅需要深厚的同情,周密的关切,而且需要知识。我们的任务不能择人而教,必须因人施教,必须从培养习惯入手。”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赵君陶崭新的教育。

2、创办工农速成中学,促进工农干部知识化

中国革命胜利了,进入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党中央作出了培养干部的决定。195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决定以速成的办法培养经过革命战争和各项实际锻炼的先进人物。中南教育部成立了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小组,赵君陶任副组长(当时她是中南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处处长)。赵君陶认为:办好学校最重要的是选好领导和教师,她为了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亲自到中南三省一市选教师。她还十分重视教材,她在中南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处抽调许多高水平的教师,组织起来编写教材。她注重改进教法,主张教师互相观摩、交流,相得益彰。她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保证他们用心学习。因为工农学员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于是把原来定的三年毕业改为三年至四年毕业,体现了赵君陶实事求是的精神。她教育学生要尊重教师。她还风趣地说:他们把知识交给你们,这就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的工农化了。

1953年,赵君陶调到工作。为了适应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需各项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为了迅速提高工农干部的素质,全国各地兴起了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热潮,专门培养工农干部。赵君陶被调到南开大学速成中学任职。南开大学和速成中学师生知道要调来一位老革命、老教育工作者,非常欢迎。

赵君陶的教育很有特色。她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速成中学既有普通中学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特点,既要速成,又要系统扎实地掌握知识。她认为若不扎实,谈不上速成。因此,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针对这种情况,赵君陶和教师、学生注意共同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赵君陶采取老师指导,老师学生共同讲,老师总结的办法,以老师为主,启发了学生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赵君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主张通过讨论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教育研究会。

赵君陶特别注意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她组织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观摩学习、跟班听课和老师一起备课、上课、辅导、实验、修改作业。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速成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她要求青年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她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关心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贴心人。

3、创建北京化工学院,培养高科技人才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化工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陆定一指出:现在国务院只有化工部和轻工部两个部没有自己的大学,希望尽快办起来。赵君陶被调到化工学院工作。当时建立学院是三无:一无宿舍、二无师资、三无物资。但经过赵君陶的努力,终于办起了北京化工学院。她长期办学,既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又坚持师资队伍的建设。她亲自抓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思想政治品德好、业务水平高、热爱教育事业,通过努力,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深受好评。群众评价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好领导。

二、赵君陶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实践

赵君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家,而是革命家和教育家的结合。因为她是革命家办教育,是为革命建设培养人才、储备力量,因此在办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党的革命路线、革命方针和方法。同时,她在办学校过程中,又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地下工作,掩护地下党人和进步人士;并有意识地团结学校周围四邻,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赵君陶来到重庆,在领导下进行抗日救亡工作。鉴于战时保育会是统一战线性质的团体,非常重视保育院的人事安排。为了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和对战时保育会实施党的领导,也便于党的秘密工作,决定选一些优秀党员到保育院担任领导职务,因此选中了赵君陶。在发动高潮中,赵君陶坚持执行党的隐蔽政策,保护了一大批同志,并坚持办保育院达7年之久,培养了近800名“难童”,不但救了“难童”的性命,而且把他们培养成为革命者、建设者。革命造就了赵君陶这个无产阶级的教育家。

只有紧紧抓住她既是革命家又是教育家这一显著特点,才能科学地研究赵君陶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赵君陶教育思想的核心、实质和灵魂,才能正确评价赵君陶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赵君陶教育思想之精深,教育理论之深刻,不经过深入的研究是不能把握的。赵君陶丰富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赵君陶教育思想不是沿袭过去旧的教育思想,而是在办无产阶级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长期办学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吸收了过去一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因此,赵君陶无产阶级的教育思想是新颖的、珍贵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办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赵君陶教育思想的特点:改革、开拓、创新

赵君陶出生在20世纪初——一个时代大变动、中国社会大变动、家庭大变迁的时代。从小就受到变革思想的影响。她的父亲赵登之从内地和外地的商业活动中觉察到时代在发展,认为若自己的女儿不上学识字,将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她二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使她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五哥赵世炎去法国勤工俭学后经常来信鼓励她跟上时代的步伐。赵君陶在时代、社会、家庭的影响下,到上海、北京求学,立志要学好知识,当一个好教师,为改造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为她后来参加革命、办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赵君陶一生为革命办教育。她的教育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大胆创新。

1、不断改革传统的旧的教育制度,实行民主办学方针

抗战时期赵君陶在重庆办保育院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类型。赵君陶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大胆地提出了要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男女,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行爱的教育。她坚持用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她十分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坚持走群众路线,提倡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2、建立科学管理制度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就是用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赵君陶在管理并不为人们所重视、既无相关理论指导又无实践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在保育院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行政、总务、教学、社教、改进大纲等,经济由院长统一管理。当时保育院经费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来之不易,一分一厘都要节约使用。但必须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赵君陶特别重视研究伙食营养问题,对体弱有病的孩子特殊照顾。最先大家是吃饱,后来是吃好。保育院的孩子个个茁壮成长。

管理也是一种教育。过去我们对行政事务工作只注意他本身的作用,而认为与教育无关。其实管理也是一种教育,如对教职员工的职务分配、工作考察、严肃的工作作风等是对儿童最实际、最优良的活教材。是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对此,赵君陶提出让学生参加管理。这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大胆突破,是群众观点在管理中的体现。

3、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办学的关键

赵君陶认为办教育最关键的是选好领导,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为此她对教师首次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思想政治品德好;二是业务水平高;三是热爱教育事业。为了建立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她不仅亲自到各地进行选择,而且还把教师送出去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师资水平。

4、首倡成立教职员教育研究会

为了满足大家集体反省,互相砥砺,改正彼此错误的需要,赵君陶在第三保育院成立了教职员教育研究会。在集会中定下了互相观摩、互相批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等原则。在这些原则下,教职员工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批评的目的,提出的困难问题也就在会上及时解决了,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综上所述,赵君陶的教育思想是新颖的、丰富多彩的。其核心和灵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开拓、大胆创新,为共产党办教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历史借鉴。赵君陶的教育思想是无价之宝,我们后人要百般珍惜。

参考文献:

[1]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7.

[2]官祥,黄自贵.革命教育家赵君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8.

[3]赵世炎烈士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