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

第1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生态困境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瓶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因深受西方“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而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与经济代价,它是直接导致中国“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与危害正向农村转移。当前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场改头换面的“乡村美化运动”,这种模仿城市的美化行为导致大量的本土建筑被毁,河流小溪被硬化,古树遭砍伐,乡土文化因失去环境依托而快速消失,生态困境日益严重。对此,主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让居民望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值得警醒与反思。同时这种“乡村美化运动”也导致了审美误区:一是农民热衷于外表华丽、内涵空虚的“高大上”楼房建筑与欧陆风格,这些建筑并非农村土生土长,与乡土环境格格不入,与中国农村的田园风光极不协调。

例如在农村经常能见到“金碧辉煌”的罗马柱式建筑中堆放着中国传统农具,而且在其华丽的外表内部,功能空乏闲置,大而空的室内往往用于堆放粮食与其它杂物等,几乎没有室内装饰,环境内外反差强烈,让人感到怪异且啼笑皆非。另外高昂的建造成本耗尽了农民的心血,降低了生活质量;二是住区布局与建筑风格散乱,要么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房屋犬牙交错,极不美观,要么整齐划一的楼房与冷漠的金属栅栏,生硬的道路与活动广场,“水土不服”的外来植被景观等,整体环境毫无地域特色,“千村一貌”现象日益严重;三是外来的城市人热衷于“乌托邦”式乡村美化与改造,试图构建“田园牧歌”式精神家园,如云南、安徽等传统村落有许多艺术家进驻,收购老房子,改造成所谓的“艺术村”或“艺术酒吧”,但他们往往忽视农民的现实需求,对新乡土中国的农村农民缺乏了解。他们的审美行为与古代不事生产的士大夫们并无本质区别,这种脱离乡村现实的改造行为更像是一场艺术家们独自表演的“乡村艺术秀”,除了打破乡村的宁静外,对乡村的发展影响甚微。

二当代乡土审美语境内涵分析与拓展

当代乡土审美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它既反传统又认同传统文化,既想超脱乡土,又想回归乡愁的一种飘忽不定的审美文化语境,它是当下新农村审美文化的现实写照,它反映当代农民的精神诉求与愿景,是指导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美学依据。传统乡土审美语境因空间环境(新乡土)与审美主体(新农民)的改变而不合时宜,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构,拓展审美内涵,增添新的美学形态:生态美、低碳美与技术美等。生态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观,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新的审美理念。生态美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它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因素,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美,欣赏质朴、简洁,反对刻意雕凿[3]。生态美的内涵丰富,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社会生活等审美内容,生态美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乡土文化意义重大。低碳美主要指通过减少碳的排放量来实现环境的优化与美化,目的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来实现低碳设计理念,其丰富的水资源、充足的阳光、茂盛的植被与自然通风是城市难以企及的。技术美是反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新的审美形式,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技术美学应用性强,其核心内涵是改善并美化生活。“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比如房屋建造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燃气管道与沼气技术、自来水系统与太阳能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农村一直处于原始农耕技术模式,其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落后的农耕文化却被不事生产的文人墨客等士大夫所歌颂,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折射出文人墨客的“乌托邦“式审美理念,反映他们对农民现实处境视而不见,是一种娇揉与虚伪的“小脚主义”美学[4]。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我国农村并没有全面实现农耕技术现代化,技术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长期研究乡土中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现实处境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我不反对我们能置身当年情境欣赏传统的幽美,但这欣赏不应挡住我们正视现实[5]。他所讲的现实就是指20世纪40年代西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试图启智当时的乡土中国,他的观点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

三当代乡土审美语境中的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一)村居规划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

当今农村人居环境规划混乱,选址随意,布局散乱,基本背离了聚居模式,同时铲山填塘,滥砍树木,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这样既不利于农村基础建设,也不利于邻里关系构建。反观传统村落选址规划一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保持地域特色,追求“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比如安徽宏村(古村)选址布局巧妙结合地形地貌,整个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村落依族群聚居,空间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建筑精美,文风昌盛,地域特色鲜明,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画里的村庄”。宏村早已开发成全国著名旅游观光景区,其开发模式比较成功,值得借鉴。宏村采用新旧分区规划发展模式,原旧区作为核心景区维持其原生态特点,一砖一瓦均不得随意改动,新区与旧区隔河相望,新区主要为游客及原住民的生活区,这样可以缓解因生活压力对景区造成的影响与破坏。又比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山脚清澈见底的小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于河流东北侧的两个坡地上,苗族先民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迷人景观。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宏村类似,采用核心景区与生活新区分开的方式,新区主要沿山脚水河两岸展开,避免对山坡上的核心景区造成破坏,同时通过拓宽水河水面,分段跌级筑坝形成相对静态的水流景观,与两岸鳞次栉比吊脚楼建筑形成对比与映衬,实现视觉景观上的变化与美感。

(二)应用新技术,树立新观念,实现农村低碳建设目标

农村传统建设模式因技术水平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贯彻低碳建设理念,应用新技术,更新审美观。新技术应用主要是利用太阳能、风能与沼气技术改善农村能源供给。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能源优势,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缓解能源压力。能源的利用也要因地制宜,比如高原或山区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平原地区也适合利用风能与沼气。当然,农村网络信息技术也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有可能成为农村未来发展趋势。整体而言,新技术应用属于技术美的范畴,能充分反映新农村新面貌,切实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另外,改变审美观念也可以促进低碳建设。当前农民因受城市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陷入审美误区,多喜欢华丽的景观与生硬光亮的建筑材料,摒弃质朴自然的乡土景观与本土材料。其实乡土景观及本土材料有一种迷人的闲野之美,与当地文脉环境相协调,具有年代感与亲和力。遍布乡村的闲花野草,既能保护水土,协调生态,又能营造乡土情调,且不需要刻意维护,让人倍觉亲切。闲花野草应纳入农村环境艺术设计范围,其顽强的生命力与低成本的维护是人工种植的奇花异草所不能比拟的,符合低碳美学理念。

(三)提炼乡土文脉,拓展设计元素,传承乡土精神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乡土精神根深蒂固,乡土文化丰富多彩,本应是一种发展优势,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农村人居环境呈现与城市同质化的发展趋势而失去自身特色。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农村建设模式,正视农村的变化,表现当代审美语境,拓展设计元素,传承乡土精神。

1、乡土文脉的提炼。在笔者主持的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的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对该村的乡土文脉进行了挖掘与拓展。高原村有标志性的传统文化景观(家族宗祠与古树),该宗祠依坡面塘、古树相依,民居建筑均以此为核心进行分布,符合古人的村居风水理念,自然与人文环境基础良好。在高原村环境规划中首先是对宗祠与古树进行保护性维护,力争恢复原建筑风貌,保留历史文脉,传承乡土精神。同时对宗祠建筑构件与装饰元素进行提炼,形成新的设计元素运用在周边新建筑中,以维持整体风格的统一与协调。

2、乡土材料的应用。所谓的乡土材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农村环境,符合乡土文脉的材料,如竹木、土石、砖瓦与鹅卵石等,其粗糙的肌理质感,沧桑低沉与朴实的色彩,蕴含的审美内涵让人倍觉亲切,是冷漠的瓷砖、水泥与金属等材料无法替代的。乡土材料最能体现乡村的历史文脉与建筑肌理,其造价低廉,施工方便,乡土材料的应用在云南丽江与束河古镇的人居环境改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乡土植物的配置。乡土植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代表着地区植被文化与风貌,乡土植被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维护方便,能充分体现乡村生态环境的特色。比如在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中遍布樟、松、杉、柳等树木,围绕房前屋后的是菜园、果树与荷花,池塘小溪中水草丰茂,荷香阵阵,呈现一派祥和安宁的生活美,满足了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4、地域色彩的体现。乡村人居环境在自然山水的映衬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其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色彩的丰富性令人沉醉。但当前农村建筑色彩过于“斑斓艳丽”,浮华粗俗,与乡土环境格格不入。而传统民居建筑呈现灰色的色调,与乡土环境非常吻合,常通过青砖灰瓦、清水墙、青石板、麻石板等材料来表现建筑色彩。因此当前的农村建筑可以适度借鉴传统建筑的色彩智慧,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色彩进行提炼,增强色彩的对比度与明度,改善传统建筑色彩的低沉与灰暗感,这样既可以突出建筑的主体性,又可以与乡土环境相协调。

(四)以当代农民为审美主体,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城市人热衷于乡愁是因为距离产生的美,属旁观者的理想主义审美客体。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生活是现实的,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坚定了农民改变或逃离农村的决心,在此背景下,作为审美主体的农民不可能自觉维护所谓的乡土审美文化。同时,在全球化影响下,当代中国农村已不再闭塞,农民的物质生活也大大改善,农民的精神需求日渐丰富,主观上他们也希望家乡是美丽的,这就构成了城乡人们的共同需求。在此愿景下,以农民为审美主体,尊重其物质与精神诉求,体现乡愁的生产力作用,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豪感,并通过推行生产美学与低碳美学理念,让农民在新技术生产与低成本投入中获得审美教育与生活体验,从而实现和谐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笔者在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的新农村环境规划项目中,贯彻了以农民为审美主体的设计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该项目调研中发现,农民对家乡建设的主体意识很强,有超过85%的村民赞同美丽乡村建设,并强烈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与生活质量。高原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且存留有乡土精神象征的宗祠建筑,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兼顾乡村休闲观光。我们的设计策略如下:

1、村落环境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高原村为典型丘陵地貌,村落建筑均依山而建,道路纵横相连,期间池塘密布,小河、小溪与水渠蜿蜒流淌,具有聚散结合、动静相宜、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空间形式美。所以该村的环境规划设计基本维持原始格局,避免大拆大建,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如美化道路、设置路灯、垃圾站、公厕等),整洁村容村貌,提升环境品质。

2、修复宗祠建筑,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强化乡土文化建设,增进村民凝聚力。宗祠是传统乡土精神的象征,寄托老一辈村民的信仰,有必要传承下去。村民活动中心能满足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阅览、上网、跳广场舞、与体育活动等),让村民享受与城市同步的时尚文化活动,对恢复乡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3、通过水系改造与整治,为农作物提供灌溉保障,同时兼顾观光需求。水系改造中尽量避免裁弯取直、渠化与硬化,尽量维持其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美,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展水域面积,强化蓄水功能。另外对水塘、水渠、小河小溪的滨水驳岸进行局部处理,丰富跌级层次,满足观光与安全需要。

4、重视室内环境问题,实现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针对农村住房“大而空”的问题,在户型设计方面加以优化与精简,吸收城市住宅的现代化优点,兼顾农村生活习俗与劳作特点,采用人畜分居的科学布局理念,实现空间环境的整体优化。室内装饰吸收传统民居的设计元素,加以提炼,使之符合现代审美语境,力求营造乡土文化氛围,传承乡土精神。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阳光充足、自然通风与植被丰茂)来提升环境舒适度,实现内外环境的低碳化与生态美,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四结语

第2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家具;设计

引言

在中共十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不少农业人口较多的地区都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发展计划,乡村美学也自然而然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乡村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美丽乡村建设则承载着传承乡村文化的重任。乡村建筑与景观自然是最为直接的要素,在“美丽乡村”理念指导下的乡村建筑与景观开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乡村美学的倡导者李关平把现代乡村美学营造的四大元素归纳为:景、物、人、事,主张这四大要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所在。其中对于“物”有如下论述:物,是乡村利用自然资源,或通过人造手段而发明出来的一些物品或工具,以满足乡村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们的产生与使用,体现了一种乡村生活智慧。显然乡村家具作为乡村建筑的补充和延伸是所提及“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乡村生活重要的物质器具以及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居住文化。那么乡村家具究竟具备怎样的特质才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的审美要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体现乡村独特印记的家具形式

乡村家具的形式美或者说视觉形象方面的美感是其最容易获得的创新要素,所以说人们对乡村家具的审美要求最初是集中体现在形式美的方面。就设计上来说,乡村家具的形式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一般说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造型、材质、色彩与装饰等。造型上,能够唤起村民对于家乡代表性文化载体的记忆和联想的元素、符号和造型特征,可以丰富家具的意象,进而促成使用者更深层次情感体验的产生,如提取本地自然景观,建筑符号等设计形象进行抽象处理,用于乡村家具的整体造型或单独部件的设计之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创作路径。选材方面,本土材料的特性为村民所熟悉,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印象,尤其是本地特有的材料更有助于标志印象的形成,如长沙某些乡村使用麻石为主要原料制作庭院家具受到了村民们的喜爱。色彩和装饰方面,本地民俗文化中知名的色彩和图案作为最广为接受的文化图腾,是多年来当地地域文化沉淀与积累的结果,能够反映出传统艺术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创新性地开发和利用传统色彩搭配和图案装饰能够给乡村的独特印记增添时尚的味道,营造出鲜明的时代感。如图1所示,英籍华裔设计师吴燕玲(Elaine)以贵州某乡村的传统配色和图案为灵感,结合自己的设计经验,设计出来的家具令人惊叹,具有时尚特质,而且与乡村住宅建筑的空间氛围相得益彰。

2反映乡村在地工艺的家具技术

家具是技术领域的物质产品。家具设计的技术要素包括材料、工艺、结构与工艺装备等,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家具形式和功能的发展。由于受地域、文化、经济及材料等众多要素影响,乡村家具往往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机会不是太多,因而乡村家具中所体现的技术时代性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也相对较低,再加上乡村文化、传统、风俗的不同导致了乡村民众在理想、观念及趣味上的差异,乡村家具大多选择在地的传统工艺和技术。如湖南乡村地区盛产速生材松木和杉木,在结构方面多使用榫卯结构结合胶、钉进行连接,制作过程通常采用手工制作,常常带有明显的手工痕迹。在乡村家具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引入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并创新性地应用于家具设计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如,益阳的小郁竹艺(一种通过加热对小径竹材进行弯曲造型的加工方法)非常有地方特色,常用于竹家具和其他竹制品的生产制作。考虑到其工艺复杂程度和实用价值,整体使用这种工艺制作家具效率偏低,且家具的整体形象上缺少现代的气质与活力,可考虑在乡村实木家具的特定部位,如座椅靠背、柜门板等部件上局部饰以小郁竹艺造型,既能够丰富家具的整体造型,又能够体现在地的工艺特色,起到提升整体工艺效果的作用。此外技术上的精工精制对于家具的品质有极大的提升,良好的、一流的工艺技术能够呈现出更有魅力的家具形态。

3适应乡村生活方式的家具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劳动力得到解放,村民收入大幅提高,乡村居住的条件得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伴随着这些改变,农村家庭生活行为模式,正在发生着诸多的变化:家庭成员职业的多样化、家务劳动社会化、社会交往的扩展化和休闲方式的不断更新化。也就是说,乡村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对乡村家具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相对于原来的居住条件,现有的住宅空间尺度更大,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家具尺度的变化。如乡村客厅的沙发通常体量都会比较大;乡村住宅空间中物质产品的逐渐丰富,要求乡村家具收纳和展示功能要不断增强;家庭成员职业的多样化对家具的组合性和通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成员休闲、娱乐方式的不断更新,要求乡村家具在形制上与其匹配,如互联网在乡村逐步普及起来,和互联网设施设备相关的乡村家具值得重点研究和开发;使用频率较高、设施设备分布较多的专项空间,如厨房整体橱柜的设计要与其他设备进行协调、配合。此外,我国广大乡村住宅空间,在承担着基本的生活居住功能外,还广泛存在着利用其作为开展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场所,这些场所都需要相应的家具功能与之相适应。总的来说,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而乡村家具的功能应该通过不断创新以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

4提升乡村生活品味的家具艺术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和相应的精神构建。美丽乡村的建设将带动乡村物质生活的提升,同时也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乡村居民审美水平的提升。乡村家具的艺术来源于乡村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为艺术风格和象征意义两个方面。在艺术风格方面,乡村家具更多的是运用本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乡村生活,使乡村家具有地域风格,凸显地域文化特色,而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则根源于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也反映出当前时期对乡村生活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向往和强烈愿望。乡村家具的象征意义在于通过造型、材质和色彩等体现乡村居民对于乡村生活宁静、和谐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来说,乡村家具的艺术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体现出乡村生活品味的提升。

5彰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家具内涵

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乡村民众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其环境意识也开始觉醒。乡村家具的生态观提倡在设计的过程中取材自然,尽可能就地取材,并从自然的形态中获取元素和吸取设计灵感,以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友好;在生产和制作过程使用低碳的在地的技术精简家具的结构,使用较为克制的装饰手法,减少用材、能耗并尽量降低环境污染;在家具的功能上则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设计出好用、易用并从使用中获得美的体验的乡村家具产品。

6结语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家具作为乡村建筑的补充和延伸,是物化的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乡村家具理应有别于城市家具而显示出自身的特色,乡村家具的设计则应根据乡村生活方式的实际情况,男问健⒓际酢⒐δ堋⒁帐酢⑸态内涵等家具设计要素出发,设计出体现乡村特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家具产品。

参考文献:

第3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主题是:督查"逼"出活力,评比"竞"出动力。

"美丽**·清洁乡村"活动启动以来,我乡通过开展"三督两评"活动,坚持乡督查组每日督查、各工作组每月交叉督查、县乡代表每季督查,每季度评选清洁乡村美丽村屯和文明卫生示范户;以督查为手段,以评比为动力,以清洁乡村整乡推进为目的,创新督查内容和督查方法,干部职工在压力中迸发活力,广大群众在激励中催生动力,有力地推进清洁乡村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全乡共投入资金140多万元;落实集镇及沿路保洁员21名,村屯保洁员79人;开展各类清洁整治活动200多场次,先后组织市、县、乡村干部参与义务清洁劳动5000多人次,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清洁劳动3.8万人次,清理陈年垃圾和卫生死角1025处,清运各种垃圾1500多吨,清洁水源27处,清洁河流3500多米,清洁水塘70亩,清理水葫芦面积55亩,清洁田园5320多亩,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

一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乡政府成立了由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村和乡直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清洁乡村"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了工作责任制。把美丽乡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范畴,建立了乡村清洁主要交通沿线分片包干、干部包屯、工作问责、集镇分片包干环卫监督巡察责任制、绩效考评、工作队管理等多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和推进活动开展。三是签订了责任状。与各村委部门签订了落实环境保护、"美丽**·清洁乡村"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各级领导的工作职责,细化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将工作任务逐级分解到部门和村委,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督查力度,重压"逼"出活力

一是整合资源,配强督查队伍。针对督查权威弱化、协调配合不够、总体效果欠佳等实际,我乡从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入手,由乡纪委牵头,整合乡美丽办、党政办、监察室等部门的督查力量,组成乡督查工作组,乡党委书记亲自任督查组长,做到真督实查,实现"督"有权威。

二是严格督查内容,"挑刺找茬"攻难题。严格按县、乡美丽办制订下发的"三清洁"细则和标准要求,开展"清洁乡村"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陈年垃圾、卫生死角、干部作风等方面内容,对一些重点检查领域,比如交通沿线及县、乡示范屯,甚至达到了"挑刺找茬"的督查程度。对发现各村屯存在陈年垃圾现象的,督查组实行"零容忍"督查,不分原因,要求包村责任人无条件整改,不留卫生死角。

三是创新督查方式,"三管齐下"固成效。一管为明查暗访,采取先暗访后明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管为村屯互查。先后组织了六个包村组进行交叉互查,22名示范屯队长、35名县、乡人大代表进行现场观摩互查,通过互查,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及时纠正了自己的不足。三管为主要领导亲自抽查,3名乡主要领导每周至少抽出一天时间下村抽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四是创新督查通报形式,落实督查结果运用。在乡政府办公一楼显眼位置专门设置一块"美丽**·清洁乡村"督查通报栏,督查组把每天进片区、村屯检查结果予以反馈责任人并在通报栏上公开通报,小问题要求当天整改完毕,工作量大、任务重的要求限期整改。两次督办不合格的,则启动相应的问责程序。督查组不定期开展督查通报会,对督查发现工作先进村屯和个人给于表扬奖励,对表现后进的村屯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目前,我乡已下文对11个清洁工作先进的村屯进行了表扬奖励,对2名班子成员作了通报批评。

一份份问责制度的出台,犹如一道道"紧箍咒",让各级人员神经绷紧,加上近乎苛刻的"挑刺"督查,使乡村干部职工有了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由压力"逼"出了活力,干部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在推进"清洁乡村"中,干部们不再呆在办公室空谈政策,从乡领导到普通干部,全部深入村屯一线,带头参与乡村清洁工作,在全乡大小村庄,随处可见手拿锄头、铁钳、扫把等保洁工具的乡村干部身影,与群众一起打扫村道、疏通水渠、清理河道、清除杂草、清运垃圾。通过干部主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在**掀起了阵阵热潮,乡村环境卫生一天一个变化。

三、建立评比制度,激发群众动力

由乡党委政府围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大内容制定考核评分细则,在全乡范围开展环境卫生大评比活动。

一是在农村区域开展"美丽自然屯""文明卫生家庭户"评比活动。"美丽自然屯"分乡级和村级两个档次,获得"清洁美丽屯"荣誉的村屯优先安排村庄道路硬化、水渠建设等民生项目;获得乡级一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20万元的建设项目;二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15万元的建设项目;三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10万元的建设项目;获得村级一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5万元的建设项目,同时列为下一年乡级示范点,二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3万元的建设项目。"文明卫生家庭"评比由各村每季度推荐出8户"文明卫生家庭"入围,乡评比小组对入围家庭再进行考核筛选,分数排前五名的为本季度"文明卫生家庭"户。下一季度除评选新的"文明卫生家庭"户外,还将对上一季度的"文明卫生家庭"户进行回访,如回访两次成绩均不达90分的,将被摘牌。

二是在集镇区域开展"美丽单位"和"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每季度对驻集镇各单位进行一次评比打分,年底将评比分数累计,奖励排名前2名单位,授予"美丽单位"称号并给予相应物质奖励。获得"文明卫生家庭户"给于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4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一要备齐备强督查队伍。自2014年5月县委督查工作组成立以来,不断调整充实,整合力量按照经济部门、综合执法部门、党群部门、监管部门的分类分工,基本实现对我县工作督查全覆盖。

二要加强督查工作规范化建设。在健全制度机制上下工夫,科学制定工作流程,提高按制度执行、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今年,针对以往出现的多头督查、重复督查现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督查工作的通知》《__县关于建立健全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县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着力提升督查质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抓好市、县中心工作的督查。围绕市委“__”工作思路和县委 “坚持一条思路,开展三个活动,实现四大提升,强化六项工作”工作目标,谋划全局,分解任务,制定全年督查计划,加强跟踪督查和情况报告,每季度对各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评,有力推动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加强联合督查。树立县委督查权威,发挥县委督查室“总调控” 作用,建立联合督查新机制。凡以县委、县人民政府名义开展的督查活动,由业务部门制定督查工作方案交县委督查室统一安排督查活动。如,今年年初,我们县委督查室统筹协调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和县绩效办等部门,由县纪委编制督查方案,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9各乡镇139个县直单位对全县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春节后到岗情况进行督查,有效提高了机关行政效能,促进干部执行力提升。

三是正确行使对单位及领导班子“一季度一考评”权利。根据县委赋予的权利,紧紧围绕“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目标,对乡镇、县直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季度考评,有效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干部执行力,推动工作“上档进位”。

督查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常态,千忙万忙不能落实白忙,要说真的、干实的、打假的,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经过不断总结经验,我们建立完善了“一看二查三注重”的督查模式。

一是深入现场实地查看。凡涉及基层或需实地核验的事项,必到现场开展调研督查,查阅资料查看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不搞远程督查、遥控督查。如,对全县“三特”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督查,我们分四个督查组逐一到各个示范基地查看并拍照,获取丰富的材料,形成了全面详细的报告。

二是坚持“跟踪督查”和“回访督查”。特别是在督办领导批示(指示)件和交办事项中,及时向涉及的县分管领导抄送领导批示件,让分管领导掌握情况,并督促抓落实;向受理单位提出具体的拟办意见并明确办理时限;派专人跟踪督办,核实办理结果。对重要事项进行回访,及时“回头看”、“再督查”。如,去年12月,自治区党委__清华书记到__县调研期间,将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考察团“美丽__·生态乡村”建设资金100万元捐助__县,根据__书记和市、县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督查室持续跟踪督查资金使用情况和生态乡村项目建设进度,先后6次到项目实施地点查看工程进展,并督促责任单位于今年3月底按时按质完成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第5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根据承建单位广西XX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出《2015年XX县“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区级示范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申请》,我局组织财政、乡镇政府及林业局财务、营林、监察等相关人员按文件要求对本项目进行竣工质量验收。验收地点:XX乡XX村XX屯项目点

验收于2016年10月18日对项目地点进行实地检验,并与广西XX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人查询有关工程情况,经各验收人员充分交流意见后,验收得出结论如下:

1、广西XX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完成XX乡XX村XX屯村屯绿化施工,株行距、绿化模式、绿化树种选择、绿化地点选择等技术指标符合自治区“村屯绿化”专项活动示范村屯验收标准

2、苗木数量、质量的确定:根据竣工材料采用随机抽取10%的编号进行逐株检查,XX乡XX村XX屯项目点种植的绿化苗木均的树高、径级等指标均符合符合自治区“村屯绿化”专项活动示范村屯验收标准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相关要求,数量均达到了330株。

3、肯定项目承建单位能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工程质量符合合同要求,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事故和纠纷情况,目前苗木生长良好。

4、指出承建单位不足之处:一是田间管理质量有待提高;二是管护有不到位之处。

5、建议承建单位提高管理质量,加强管护,促使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6、拟同意林业局按施工合同相关条款规定支付项目工程款壹拾肆万贰仟肆佰贰拾捌元(142428元)给项目承建单位广西XX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验收工作人员签名:

XX乡政府:

县财政局 :

县林业局 :

县乡村办:

第6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一、指导思想

围绕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按照“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服务,强化宣传引导,推介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最美休闲乡村,推动我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二、推介条件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以行政村为主体单位,包括历史古村、特色民居村、现代新村、特色民俗村等类型。参加推介的村应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乡村为单元,依托悠久的村落建筑、独特的民居风貌、厚重的农耕文明、浓郁的乡村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良好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确保功能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具体条件为:

(1)多元的产业功能。农业功能充分拓展,农耕文明、田园风貌、民俗文化得到传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业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有机结合,就地吸纳农民创业就业容量大,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

(2)独特的村容景致。乡土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村落民居原生状态保持完整,基础设施功能齐全,乡村各要素统一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村容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3)良好的精神风貌。基层组织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村民尊老爱幼,邻里相互关爱,村民生活怡然自得;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诚实守信。

三、推荐程序

推荐的组织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1)乡村申报。各行政村在对照推介条件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向县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申报表》,并附本村综合情况材料。

(2)县级审核。县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县的申报乡村进行考核、评估,符合条件的可向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择优推荐。

(3)省级推荐。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初审后择优申报。每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多申报5个村,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多申报2个村。

(4)申报时间。2015年度的申报截至时间为2015年6月30日。

四、认定管理

(1)专家评审。我部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根据有关标准,对各地申报的村进行评审,筛选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荐名单。

(2)网上公示。经我部领导审定后,对拟认定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在农业部网站、中国休闲农业网进行公示。

(3)正式认定。公示无异议的,由我部认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4)动态管理。农业部对认定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实行动态管理。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侵害消费者权益、危害农民利益、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取消其资格。

五、相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精心组织安排,创新遴选机制,注重遴选过程,按照标准从优筛选,从严控制申报数量,确保推荐的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第7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窗口工作情况汇报

一年来,村管站窗口接受村民建房审批申请53个,办结53个,严格按照便民服务窗口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归档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其中包括建房审批、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垃圾分类试点、危房改造、三格化粪池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厕等内容。我站在办公区域粘贴了建房审批流程和所需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分发到各村,并附上我站工作人员联系方式,方面村民电话联系询问。

存在问题

第8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总要求,着重从新型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两个方面落实本乡镇建设。

 

一、新型社区建设

 

X镇聘请了X大学规划设计院,对X两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现有的“3+1”徽派建筑模式,楼房带院,可停车、可让老年人居住,一室多用,并且把别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5分压缩到2分,节约了土地。去年已启动鲁楼村新型社区建设,今年又启动了X等9个自然村的拆迁、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计拆除院落1260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新建楼房96栋,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30栋,在建66栋,可容纳1416户,节约用地指标993亩,新增耕地2000亩。

 

虽然在工作初期遇到了较大困难,但X镇干部职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通过全镇职工的艰辛付出,最终解决了工作上的困难,保障了新型社区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花。现将我镇工作经验交流如下。

 

1、坚持科学规划的编制和切实执行相统一。X镇聘请了山东建筑大学规划设计院,对X两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现有的“3+1”徽派建筑模式,楼房带院,可停车、可让老年人居住,一室多用,既节约了土地指标,也得到群众一致认可。

 

2、大力度、多方面宣传做好群众动员工作。新农村工作开展初期,农民群众受传统习俗、农村生活习惯影响,不愿意住楼房,对新型社区建设多持反对意见。鉴于这种情况,镇政府一方面发动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对群众做思想工作,让群众了解新型社区的便利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多次较大规模组织村民到已建设完备的新型社区进行参观,切身感受新型社区带来的便利。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工作,争取到了大部分群众的支持。

 

3、控制成本,让利于民。本着顺利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和让利于民的目的,我镇和开发商多次沟通协调,控制建设成本,最终将楼盘价格定位在810元每平方米,在群众的接受范围之内。

 

X镇辖X个行政村,X.X万人,是一个纯农业镇。去年,被列为X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X市乡村组织振兴示范镇,全镇上下备受鼓舞,倍感压力。

一年来,我们高点定位、主动作为,引进投资X亿元的泰山桃花源项目,被列入X年度全省X个重点建设项目,获评部级世上桃源森林生态康养小镇,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X年,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生态康养,宜居宜业”发展定位,全面对标张家港凤凰镇,勇挑重担敢攀登,滚石上山抓落实,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镇。

 

一、强党建聚合力,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打造持久先进的过硬党支部,筑牢党建“基石”,凝聚起攻坚克难、共谋振兴的强大合力,以新气象担当新作为。

 

一是锤炼发展“排头兵”。坚持“育苗升级”与“能人回请”并举,开展支部书记胜任度评价,动态调整、递进培养。组织镇村干部赴江浙地区“拜师交友”、对标学习。开展支部书记“同行同台竞赛”,采取红旗支部帮带、支书讲坛、观摩评比等形式,书记比作为、收入比增长、制度比落实、服务比口碑,浓厚比学赶超氛围。搭建新乡才议事会、参事会等载体平台,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在外经济能人、本土大学生等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乡。依托恒昌农业基地,办好“田间大课堂”,分批培训实用技术人才,培育服务三农“生力军”。

二是建强支部“打头阵”。大力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分基本、规范、创新三个层次,精准定标,梯次晋位,年底X%的农村支部达到五星级。集中打造柳沟、白窑X个X市组织振兴示范村,典型带动、整体提升。用好党建广场“主阵地”,办好“党员大讲堂”,引导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走在前、作表率。

三是狠抓增收“强保障”。以一抓到底的韧劲,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农村“三资”集中清理,引导村集体向大户流转土地,通过农担融资、保险托底,培强农业经营主体,一村一品,带动集体增收,年内全面消除集体收入X万元以下的村。

 

 

 

镇乡村振兴乡村典型建设工作汇报材料2

 

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总要求,着重从新型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两个方面落实本乡镇建设。

 

一、新型社区建设

 

X镇聘请了X大学规划设计院,对X两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现有的“3+1”徽派建筑模式,楼房带院,可停车、可让老年人居住,一室多用,并且把别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5分压缩到2分,节约了土地。去年已启动鲁楼村新型社区建设,今年又启动了X等9个自然村的拆迁、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计拆除院落1260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新建楼房96栋,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30栋,在建66栋,可容纳1416户,节约用地指标993亩,新增耕地2000亩。

 

虽然在工作初期遇到了较大困难,但X镇干部职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通过全镇职工的艰辛付出,最终解决了工作上的困难,保障了新型社区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花。现将我镇工作经验交流如下。

 

1、坚持科学规划的编制和切实执行相统一。X镇聘请了山东建筑大学规划设计院,对X两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现有的“3+1”徽派建筑模式,楼房带院,可停车、可让老年人居住,一室多用,既节约了土地指标,也得到群众一致认可。

 

2、大力度、多方面宣传做好群众动员工作。新农村工作开展初期,农民群众受传统习俗、农村生活习惯影响,不愿意住楼房,对新型社区建设多持反对意见。鉴于这种情况,镇政府一方面发动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对群众做思想工作,让群众了解新型社区的便利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多次较大规模组织村民到已建设完备的新型社区进行参观,切身感受新型社区带来的便利。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工作,争取到了大部分群众的支持。

 

第9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奇拉的特征……沿着街道的房子,房子的门和窗,即使这些组成元素的本身不具备特别的美或者有什么珍贵奇异之处,但其排列有序的模样,却让它一个个停留在记忆中,其秘密如乐谱上的音符,每一个音符单一存在的时候无法表现出乐谱所拥有的变化,只有当视线追着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元素,才能看出其模样”。如此的场景与体验同样出现在了郝堂村。

郝堂村位于河南信阳平桥区以南的山区中,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落。村子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也没有文物古迹,但村落的基本格局还在:整个村庄或许是从东面的那棵百年大树发展起来的,村子有一条东西向的中心街道,街道两边多以一层的民居为主,沿街道向西走到尽头是一条河流,还有一些民居住宅零零散散地沿着南北向的小路散落着。通过李昌平的内置金融等前期系列实验,郝堂村在2011年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被列入信阳市平桥区政府抽检的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并率先开始了村庄新建设。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介入到郝堂村的建设之中。

现在,当我们游走于这座村庄之中,可以发现整个村子的改造都特别注重对美的发现与保留,而不是一味地用新代替旧。千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凝固了历史沧桑和邻里关系;石砌矮墙,草搭长亭,体现着村庄的肌理;雨水冲刷,让砖石变得温润,留下了时间的痕迹。在这里,村庄最细微的美都受到了尊重。

郝堂村的乡建规划

郝堂村的整体规划是在借鉴“五山模式”的经验之上寻求新农村建设的新范式。规划的核心理念是改变以往“先生活后生产”、“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首要改善因长期掠夺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益,提高生活质量。从对环境与生命的关怀入手,把文明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把环保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融入到村民的衣食住行当中,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使村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考虑到可操作性,设计者们并不停留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理念,而是从农民的基础生活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当地老百姓听得懂的生态宣言。当环境得到改善,村民才愿意接受村子的规划改造。因此,规划的整体策略从环境整治和保护更新开始,具体分为以下12条:村民自治、文化修复、建筑艺术、水利交通、生态环境、乡村规划、民俗文化、健康与生计、有机农业、金融互助、乡村旅游、乡村岗位培训。试图通过实践,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精神具体化,成为推动三农问题的典范。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有以下几点:垃圾分类、中水回收、街景街道、河流整治、村规民约,可谓是“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布局+土壤植被”的全面改良。

郝堂村总面积16km2,2007年总人口2140人,中心村户数约140户,而改扩建户数约占到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以孙君参与设计的郝堂村1号院、2号院、3号院为代表。另外,新建建筑多为公共建筑,如郝堂村小学、村民养老院等,其中又以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风雨桥、岸芷宣茶室、郝堂村小学生态厕所为代表。以上两类建筑从建造材料到建构方式都不尽相同,反映出对乡村建设的差异化思考,而且所有的作品都和谐地与整个村落融为一体。下面选取其中的三个典型案例――2号院、3号院、风雨桥进行具体调查和深入研究。

郝堂村2号院

郝堂村2号院起名为“如莲茶斋”,顾名思义,房间的功能是提供喝茶和斋饭的场所。房屋布局为经典的L形,入口在西侧。门口的招牌朴素而别致:一个小小的屋檐搭着一个竖匾,角铁连接着竖匾和一根不直的原木立杆,菱形的木招牌用螺纹麻绳扭系在竖匾之下。

和村子的其他院落一样,2号院的围墙设计低矮,但材料使用丰富。错位堆砌的条石与红砖打底,上面的木桩一根根整齐摆放,据说是用来生火做饭的,圆木之上还有防止雨水直接渗透的瓦片。在改建过程中,设计师相当慎重地保留并整理了旧有的每一处夯土墙面,重新用混合一定配比水泥的夯土作为面层进行修复。而对于上层完全毁损的局部,则采用200mm×400mm的预制夯土块进行砌筑。

2号院的窗户也很有特色。暗红色的花岗岩毛面打底,堆砌到70cm左右,开始用夯土接着往上垒筑,开口的地方是窗户。由于原先的夯土墙厚度超过了35cm,15mm×15mm的木材也无法完全压顶,所以采用双樘木在上面再盖顶板的做法。窗户本身用杉木做成10mm×10mm的格子窗,上面继续用双樘木做过梁。过梁上面则选用施工简单的40mm×25mm的预制夯土砖。由于是夯土,屋檐是一定要出挑的。直接选用弯的木头来出挑屋檐的做法在豫南当地十分普遍,和长江以南的垂直式挑檐做法不尽相同。

事实上,2号院设计精确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每一项配置和场景:保留下来的杨树;坐在屋檐下用餐的三两个人;来回奔跑的狗儿和地上啄食的鸡;内室里被蚊帐围护的甜睡小孩;天气不佳时,室外的茶道搬回主厅内,光线透过厚厚夯土墙上的木窗聚焦在榆木制成的茶几之上;院子的中庭就是一个岩石磨制而成的茶台,理茶的清水从石台的凹缝流过,滴落在地上,通过透水砖的缝隙流入到泥土当中;下雨天,雨水从屋檐淅淅沥沥滴落下来,打在墙角暗沟的青石板上……

郝堂村3号院

3号院与2号院相比,改造手法更加纯熟。从院落尺度来看,3号院略小于2号院。1号院和2号院的入口均布置在乡村的主路上,而3号院强调“隐”,院落的入口则隐藏在曲折的小路之中。穿过两侧茂盛的植物,一个木作坡檐的入口半隐半现,入口两侧还有改造之前的夯土围墙。

穿过3号院的木门,L形房屋组合的空白之处便是比想象之中还要小的院落。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个院落被设计者精致地分为三个院子:竹园、青园、树园。顺着柱廊依次进入厢房、正厅、侧室、厨房观察一圈,才发现院子的布置与房间的格局大有技巧。

说设计者孙君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一点不为过,靠近主路的那一侧,密密实实地用碗口粗的竹子隔绝室外噪音与视线;紧挨着柱廊和厨房的外侧有一块菜园,清明时节脆黄的油菜花开得正好;继续前进几米进入侧室,是主人的书房,推开侧窗,可以看到一处嫩绿的芭蕉和后面碗口粗的一棵枣树。

窗户是光、风与人的对话,3号院所有的设计精华都体现在窗户这个建筑构件上,它浓缩了最多样化的行为要素。设计者在重新定义和设计窗户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周围延伸出去的行为,以及室内外设计的整体联动,最后将焦点聚集在“窗”上,以捕捉空间内外的丰富表情。

郝堂村原来绝大部分的窗扇就是窗扇格子本身,杉木棂格中间固定玻璃,只可以向外看过去(传统的村屋由于可以通过门樘下的空隙来通风,不太需要通过窗户开合来通风)。设计者在对窗进行改造时,打破传统制式的固定概念,在1800mm×1800mm的窗洞中又开了一个满樘合页的小窗。坐在窗户边的书桌前,小窗可以打开,并看到外面的景色,风也可以进来,还可以闻得到青草香味,偶尔飞过的蜜蜂也会让寂静的空间充满生气。

在这里,我发现了被现代主义建筑所低估了的“窗”的新价值。这里的窗户是现实的,也是有诗意的,在符合所在环境的风土气候、社会宗族习俗乃至窗户的具体用途之外,还通过集合窗外已经存在的自然世界,让人们感受到窗户带来的接触世界的想象力,体验与世界融合的诗意氛围。这正是3号院书房的那扇窗带给我的体验。

郝堂村风雨桥

在大多数乡村建设的案例中,本着能耗低与造价低的双重考虑,建筑材料基本都来源于本地,而建造方式则采用可实施性强的当地传统工艺。郝堂村的建造也不例外,采用传统聚落民居的构建方式,材料也大多选自当地的石材、木材、夯土、粘结砖等。然而,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郝堂村的建筑实践,则用现代化的工业材料――钢材,与工业化的建构方式――轻钢体系,带给了郝堂村一些新鲜的东西。他主要设计并建造了三座建筑物:横跨溪流的风雨桥,莅临水池的岸芷轩茶室,以及郝堂村中学的生态厕所。

相比于前面的两个建筑案例,建筑师谢英俊的设计可谓是“高技派”。他的团队常民建筑致力于强化轻型钢结构系统的研发,提供施工便捷、建造快速、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的轻钢体系。在郝堂村实践中,采用强化轻钢结构做房屋或建筑的骨架,并搭配轻型板材,其余材料则就地取材,施工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即可建造。这种工业化的成规模的建筑预制标准构件,由于本身的材料及构造特性,可以减轻整体的荷载从而降低造价。更重要的是,这种建造体系在专业人员的施工指导下,农民可自主参与施工建设和后期装修,使村民在建造房屋的时候成为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既节省了建造成本,也激发出后期自主的多样性,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风雨桥位于中心街的尽端,横跨南北的溪流,对面便是茶山。据说风雨桥原先的位置靠近岸芷轩茶室,后来村民觉得这个桥实在便利,甚为喜爱,便整体拆迁过来,现在的位置更加靠近村落的中心。我前去参观的那天,烟雨蒙蒙,流水潺潺,湿润的空气从水面上升,似乎要将风雨桥完全隐藏起来。轻盈是我对风雨桥最直接的感受,这与其钢结构桁架的材料构造选用不无关系。

整座桥体横跨在南北小河之上,两端下部首先做了U形开口的桥墩。中间两跨特意向外侧凸出一部分距离,想必是用来驻足观景的。70mm×15mm的扁木横铺在桥面之上,走上去很舒适。弧形屋盖的内部用当地的芦苇杆附着在结构层表面,充满自然的乡土气息。

由于屋面材料采用了波纹工程塑瓦,阳光有时会透进局部半透明的顶窗,并穿过薄薄的芦苇面层,斑斑点点地打在桥面之上。竖向支撑钢架的上方还用交叉钢片(30mm×50mm×3mm)两两进行连接加固。为了减轻竖向纵梁的重量,每一边由两个U形扁钢绑扎成一个整体。为了给冰冷的轻钢结构桥体增加一些温暖感,U钢缺口部位则采用木材作封堵面层,并用螺栓固定,节点甚是精巧。

风雨桥的轻盈体现在桥面之下。通常的桥是通过支座或加固梁架结构来保证支撑足够的竖向荷载。然而,郝堂村风雨桥的桥面构造厚度不超过30cm。原因在于屋面,从结构上看,拱形的屋面不仅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又能作为桥体整体结构桁架的一部分而存在(桁架上弦)。为了防止扭转,通过钢架之间的斜杆进行拉结。这样,结构本身即为建筑形式,屋面与桥面的距离构成了结构厚度,自然完成了15m多的桥梁跨度。

郝堂村风雨桥的建造采用成品的预制结构。建造材料的每一根杆件甚至螺丝个数,都会在前期的模型与图纸中精确计算。钢材均是在外地工厂设计并生产的,就连主体结构中的螺丝都不是本土制造的。然而,建成后的风雨桥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得益于常民建筑对于轻钢体系的多年研究,以及其对施工过程的驾轻就熟。

对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注重环境系统的改造

上述3个建筑案例,不论采用的是哪一种建造方式,都是放弃了单纯的文化和形式诉求。大多数乡建都在造价控制的基础上着重建造工艺的可行性,优先解决内在的环境系统治理,如孙君的水处理体系和谢英俊的尿粪分离体系,这种以有限的造价结合技术性手段的设计建造方法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

例如,郝堂村1号院中的一整套环境整治系统,结合景观被隐秘地布置在院子里的各个角落。人畜的粪便用化粪池收集转化为有机肥料;污水流入沼气池以收集沼气;厨房的洗菜水通过埋在地下的过滤池流进院子前面的景观水池。又如,郝堂村小学的生态厕所则是采用了尿粪分离的绿色技术。这种不用水冲、粪便自动干燥、储粪箱滑轮设计、可回收作为有机肥料的一体化生态技术,其意义不仅在于清洁卫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卫生水平。

村民参与,共建乡村

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扔掉形式的历史包袱,传统和现代化并不矛盾,无论是梳理组织过的本土性,还是移植介入来的当代性,都强调一种参与性。这种村民共建的生产行为的建造文化,无论最终的建筑形态为何,都会被生机勃勃的乡土所包容。

这与谢英俊的常民建筑所倡导的“开放系统、适用技术、简化构法、居民参与”不谋而合。在开放系统的多样化基础上,建造行为势必会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通过简化构法让住民得以协力造屋,关注建筑日常性的体现与表达,才可以造出喜闻乐见的田园居屋。

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美丽乡村的发展,也是住民的社会发展,必须考虑到乡村固有的宗族体系,应该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保持尊敬之心。那些丰富的当地材料、传统的工艺,仍然有着很大的发掘和想象空间,因而我们也应该对传统体系如何被现代手法改造保留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