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技校学生总结精选(九篇)

技校学生总结

第1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摘 要: 针对本课题,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直接访谈、对比分析、文献参考这四种方法对吉安市高级技工2013级中专部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体能测试,发现测试结果很不理想。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身高体重、心肺耐力情况都存在许多不足。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应努力促进中职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不仅愿意上体育课,而且爱上体育课,增强中职学生体质,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健康体能水平,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技工人才。

关键词 :中职学生健康体能 对比分析 调查结果

健康的体能必须要以坚持增进健康,提高活动能力为目标。体能、柔韧性、力量、身体素质都是健康体能各个方面的表现。发展中职学生的健康体能必须着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健康水平是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没有增强,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能水平,让学校清楚深刻地认识到每况愈下的学生体质,积极开展在校学生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笔者用了2年时间做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2013级中专部学生健康体能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班级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58人,女生185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主要围绕主题,在资料、图书馆等方面查阅并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自制问卷调查表443份,对随机抽出的2013级中专部男﹑女学生发放问卷443份,收回问卷434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434份,有效率为97%。

(3)访谈法。从班上随机选择学生进行访谈,为了增强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健康体能提出对策。

(4)对比分析法。将调查的结果整理后与其他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身体部分

通过测量全校2013级中专部443人身高、体重,在2013年中,体重过轻的有58人,占总人数的13%;偏轻的有156人,占总人数的35%;标准体重的有177人,占总人数的40%;体重过重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5%;肥胖的4人,占总人数的1%。在2014年中,体重过轻的有63人,占总人数的14%;体重偏轻的有155人,占总人数的34%;标准体重的有186人,占总人数的41%;体重过重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6%;肥胖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2%。

以上结果显示:2014年与2013年相比,标准体重的学生增加4%,过轻体重的学生下降2%,而过重、肥胖和偏轻的人数基本与2013年持平。体重偏轻会导致身体的匀称度不好和身体形态发育的不协调,同时也反映出营养状况某些方面的问题,而肥胖体重的危害性也显而易见,不仅包括健康隐患,还会影响外表的审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男生身高体重的标准是健康体能一个方面的表现。

2.心肺耐力

台阶指数。台阶试验指数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数。

在对全体2013级学生的台阶试验中,2013年度学生优秀率为17%,良好率为49%,及格率为29%,不及格率为5%;而在2014年度中,学生优秀率为22%,良好率为45%,及格率为25%,不及格率为8%。

以上测试结果显示:台阶指数体现了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2013级这两年各等级人数的变化,比较参加这两年台阶测试的学生数,优秀的比例上升5%,但是良好与及格率都有4%的下降,不及格率也上升3%。这应该是我们学校体育教学未来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3.肌肉力量

(1)仰卧起坐。仰卧起坐不仅反映髋部肌肉的耐力,也可以评价腹肌耐力。

在全校2013级中专部443个学生仰卧起坐的测试结果中,2013年度测试成绩优秀率为7%,良好率为23%,及格率为49%,不及格率为21%;2014年度测试成绩的优秀率为10%,良好率为24%,及格率为52%,不及格率为14%。

以上测试显示:优秀率有3%的提升,但比例仍偏低;良好率上升1%,及格率上升3%,不及格率下降7%。结果说明相对2013年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仰卧起坐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值得欣喜。

(2)柔韧性。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

对全校2013级中专部443个学生坐位体前屈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2013年度优秀率为27%,良好率为42%,及格率为29%,不及格率为2%;2014年度优秀率为25%,良好率为40%,及格率为32%,不及格率为3%。

以上测试显示: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的柔韧性优秀率相对2013年下降2%,良好率下降2%,及格率上升3%,不及格率有1%的增加。结果说明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柔韧性在良好水平的学生还有待提高。

4.健康体能综合评定

首先,在2013年度,对全校中专部443个学生总体成绩统计后得出,2013级全校中专部体育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为69分,其中男生平均分为68分,女生平均分为72分。在2014年度,对全校中专部443个学生总体成绩统计后得出,2013级全校中专部体育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为69分,其中男生平均分为68分,女生平均分为70分。以上测试结果显示: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2014年与2013年相比下降1%,总体上男生体能与女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而相对2013年,女生平均分也下降了2分,男生还基本保持在68分。这说明女生健康体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其次,2013、2014年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2013级中专部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结果得出:在2013年度中成绩达到优秀的为4人,成绩达到良好的为146人,成绩为及格的为230人,不及格人数为62人;在2014年度中成绩达到优秀的为9人,成绩达到良好的为129人,成绩为及格的为239人,不及格人数为66人。结果显示: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总体上变化没有很明显,优秀比例虽有1%的上升,但良好水平却下降4%,均有超过50%的学生处于及格水平,不及格水平还在上升。结果说明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健康体能总水平都有所下降。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2014与2013年相比健康体能变化不很明显,在各种体能方面学生都没有很明显提高,从2014年到2013年以来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在仰卧起坐方面有少许上升。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能是未来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重中之重。

2.建议

针对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在入学之后身体素质,健康体能方面呈逐渐下降趋势,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量,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加强课外活动的运动量,比如早操、课间操、运动会等内容。

第2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技教育;办学特色

长城中心小学建校于1913年,经过百年的文化沉淀,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师生群体的合力创建,逐步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特色兴校、质量兴校”的办学新路。尤其在特色办学上,学校立足实际,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教育科研为平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如今,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工作,在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延着“总结梳理——探索提高——彰显特色”的科技教育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五化五结合”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学校特色文化及办学品位的不断提升。

1.以“五化”为依托,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保证

1.1 组织建设网络化。学校建立了三级科技管理网络。

1.1.1 一级网络:科技教育领导小组。

1.1.2 二级网络:科技教育工作小组。

1.1.3 三级网络:学校建立一支由40名学生组成的科技小辅导员队伍。

学校要求领导小组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做到“三到位”,即领导到位,议事到位、经费到位。

1.2 制度建设规范化。学校把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制度归纳为“三定”、“两总结”、“一考核”、“三挂钩”,保证科技工作的系列化、规范化。三定是:一定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三点到四点是科技活动固定时间;二定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一学期不变;三定活动内容,按计划确定活动内容;“两总结”是:一是每一活动结束要有总结;二是每学期结束后,要进行专题总结;“一考核”是:将辅导员的科技活动情况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内容。“三挂钩”是:一是每年把班级科技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评出科技活动先进班集体,与市、区三好班级评比相挂钩。二是将相关教师科技教育成绩作为其业务考核、职称评聘、绩效奖金的依据之一。在科技比赛中获得名次与学科比赛所获名次同等对待,同样给予表彰。三是学校还把科技活动作为考评学生的一项内容,凡是不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不能评三好学生。对优秀学生利用升旗仪式表彰或在全校张榜、科技画廊内予以表彰。

学校根据工作实际,还制订了有关科技教育的规章制度。

1.3 科技引领专业化。我校科技教育专业引领队伍组成,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五类:一是学校的科技骨干教师,二是在科技教育上有一技之长的兄弟学校教师,三是外聘的上级有关教育、科技部门的专家、教授,四是聘请的校外科技辅导员,五是有科技特长的家长。

1.4 营造环境温馨化。学校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为此,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坚持“校园文化”这一阵地建设。学校有百米长的科技长廊、50余米长的科幻画廊、节能环保创意墙、科普作品展柜等。学校还定期举办学生科技活动作品展评、学生科普知识宣传画展,通过科技活动室的定期开放和科技图书的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崇尚科学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1.5 阵地建设系列化。学校共有六大科技阵地

1.5.1 小小发明家俱乐部

1.5.2 科技长廊

1.5.3 科普活动专用教室

1.5.4 小小种植园、养殖园:

在办公楼的前面约2亩的平地上,开辟了“红领巾种植园”。在教学楼前面的花园内建立了“红领巾养殖园”。同学们开展了“小种植、小养殖”活动。种植园从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入手,划分为数个板块,由三~六年级各班负责“承包”。

养殖园内,水池里游的各种鲤鱼达300余条,同学们能结合四季温差、光照,采取科学的喂养方法,悉心照料。在观赏娱乐的同时,陶冶了学生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试验、实践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1.5.5 家校科技工作委员会。有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科技教师和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家校科技工作委员会,为家长颁发聘任证书。定期开展全校性活动。通过“四参与、一转变、三提高”等途径,在家庭中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促使学生和家长增进了解,共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5.6 科技教育辅导站:自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大连市科技馆、大连市发明创新俱乐部、沙河口区科技活动中心、旅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长城博士工作站等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这些活动基地开展参观、学习、访谈、实践、体验等各类科技主题活动。

2.以“五结合”为载体,全方位开展科技教育工作

2.1 科技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走普及之路。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领会到,科技特色成为学校特色,重要之一是全体师生参与科技教育活动,达到科技教育普及化。因此,学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全员参与科技活动。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

低年级(1-2年级):以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3-4年级):以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为主。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5-6年级):以发明创新为主,重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样就使各年级既相互并列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了不同年级段不同的学习特征,加强了科技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普及型。目前,全校300余名学生均能够参与到科技教育活动中来,参与率达到了100%

2.2 科技教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走创新之路。

2.2.1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①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作品

②通过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③开展科技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

学生的探究课题《让烟尘远离我们》、《低碳生活我先行》等科技实践活动,受到了镇政府的高度重视。

2.2.2 以科研课题为牵动,推动科技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结合“十一五”课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科技类)开发的探索》研究,使学校科技教育研究更系统、更有生命力。目前“科技与创新”这一主题下设的《小小发明家》《智力七巧板》等8类校本课程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喜人的成绩。

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模式研究已成为我校“十二五” 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如今,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兴趣浓厚,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2.3 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走整合之路。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提高科技能力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以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重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变通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学中要做到“四渗透”:思想渗透,内容渗透,方法渗透,手段渗透。

2.4 科技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走延伸之路

2.4.1 认真组织研究型、提高型兴趣小组,做强科技特色教育。在科技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全面普及科技特色教育的同时,学校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多个兴趣小组,并集中最强的师资,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多元发展的机会,使学校的科技教育更具有层次性,多元化,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建筑模型队、车模飞模队、七巧板队、机器人队、OM竞赛队、科技实践活动队等多个科技兴趣活动小组。

2.4.2 打造学校传统节日,做亮科技特色教育。我校的科技节、科普周、科技开放日已成为学校重大的节日。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活动体系。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班级科技特色活动展示、学校科技成果展览、参观访谈、科技论坛、实地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汇聚成学校科技教育的亮点。

2.4.3 抓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活动,做优科技特色教育。学校科技特色教育工作的普及与提高,为师生参加国家、省、市科技竞赛,储备了优秀的科技人才。仅近两年,就参加了省、市、区等各级科技活动100余次。学生们以赛代练、以练促赛。实践能力在大赛中得到检验。这也是我校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2.5 科技教育与科学的的评价机制相结合。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登记、归档。

评价过程中我们注重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实施过程化、评价工具档案化,我们实施了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主要搜集小学生历次科技作品的成绩,最佳作品项目,科技方面的特长,参与的重要的科技实践活动等。该档案由教师保存,定期发给学生,师生共同持续记录,形成纵向比较,指导学生学习。

2.6 科技教育成效显著。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七巧科技”《校本课程》试点实践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第七届智力七巧板科普活动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第14届“七巧科技”系列活动总决赛科普示范学校、“ 辽宁省家长学校示范校”、辽宁省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参赛单位、“大连市科技之星竞赛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获得此项荣誉)”、“大连市优秀发明单位”、“大连市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大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旅顺口区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等50余项荣誉。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项科技比赛,成绩显著。学校先后有500多人次获得各种奖项。其中,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三次喜获辽宁省金奖。参加全国智力七巧板总决赛、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先后获得一金、四银的优异成绩。

在专利评选活动中 后有300余人的作品被中国国家专利产权局受理,124名同学取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授权书。70人取得由中国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国家专利证书。

学校还多次接受了各级媒体的采访:其中辽宁电视台、大连电视台、旅顺电视台先后多次来校专程采录学校科技活动的成功经验。

大连日报、半岛晨报、国家专利产权报、大连教育网、旅顺教育网等多家媒体也对学校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第3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发[2004]20号)精神,根据《中共丹江口市教育委员会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丹江口市经贸科技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属教育系统第二批参学范围。目前,学校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即教师支部和行政后勤支部,共有党员35名,其中在职教师党员32名,离退休教师党员3名。丹江口市经贸科技学校是省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肩负着我市职业教育的重任。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丹江口市经贸科技学校党总支按照市委、教育局党委先教办的具体部署,依照《实施方案》,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结合起来,逐步推进,层层落实 ,已完成整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照先进性教育活动考核表,逐项自查,逐条打分,自查得分为98.5分。现将我校党员先进性教育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动员阶段(满分20分,自查实得分20分)

(一)动员准备

1、制定实施方案。依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和《中共丹江口市教育委员会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中共丹江口市经贸科技学校党总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方案》,此方案于9月5日上报教育局先进办并获准实施。

2、成立了“保先”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领导,扎实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学校党总支及时成立了以教育局副局长、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汪敬清为组长的保先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督查组和后勤组。

3、召开动员大会。经过充分准备,9月9日下午,学校党总支在行政楼三楼召开了全校党员大会。动员大会邀请了市委督查组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动员会上新老党员代表作了表态发言。会后,向每一位党员分发了学习资料和读书笔记。

(二)学习培训

1、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学校党总支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结合起来,逐步推进,层层落实,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等方式,每个党员学习时间都在40学时以上,学习笔记都在15000字以上。

2、撰写心得体会。结合学习和工作,每位党员都及时撰写了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学习体会要求工整书写,不能打印。

3、办起了高规格的学习专栏。学校在校园文化长廊最醒目位置开办起了“先进性学习专栏”,将30名党员的照片、个人简介和学习心得体会张贴于宣传橱窗内,并配有刊头、前言和理论文章。

(三)主题讨论

学校分教师支部和行政后勤支部,分别开展了先进性标准大讨论活动。行政后勤支部围绕“新时期教师党员先进性标准”进行了讨论;教师支部围绕“五个先”的标准进行了讨论。

(四)阶段总结

学校先进办及时总结第一阶段先进性教育工作,按要求及时上报了活动资料,并加强了宣传力度,在“丹江口党建网”上发表了《老党员的保先情》,在《丹江教育》上发表《丹江口市经贸科技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八坚持”》,完成了宣传任务,并及时做好了阶段总结。

二、分析评议阶段。(满分35分,自查实得分34.5分)

(一)征求意见

1、广泛征求外部意见。学校向社会各界人士发放问卷调查表20份,收回10份,收回率50%;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50份,收回31份,回收率62%。

2、广泛征求内部意见。学校分别召开了教师代表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向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20份,收回15份,回收率75%;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40份,收回27份,回收率68%。

3、梳理意见。经过认真梳理,归纳形成了对学校工作意见和建议四个方面共计22条。

(二)交心谈心。按照“交心谈心”的要求,认真开展了交心谈心活动。校党总支书记汪敬清分别与校级领导逐一进行了谈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相互间进行了交心谈心活动,班子成员与教师党员、教师党员之间也分别开展了谈心活动。通过谈心,提高了认识,找准了问题。

(三)积极撰写党性分析材料。为写出高质量的党性分析材料,学校先进办将党性分析材料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写法用书面形式,分发给每位党员,严格按要求撰写,党员的分析材料不论是格式还是内容,都符合要求,查摆问题准确,原因分析透彻,整改措施可行。

(四)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校分2个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出党员个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五)通报评议情况。结合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每位党员进行了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在全体党员会上进行通报。

(六)进行阶段总结。学校先进办及时将第二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相关材料报呈教育局先进办,我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市电视台进行了宣传,缺少1次宣传扣0.5分。

三、整改提高阶段(满分45分,自查实得分44分)

(一)制定整改方案。结合自查和民主评议工作,学校制定了较完备的整改方案。方案对归纳的22个问题逐一落实责任人和整改措施,边整、边改、边提高;党员制定有个人整改方案。

(二)整改见成效。本着边整、边改的原则,学校对查找出的问题,立即成立专班,落实责任人和整改措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学生食堂实行教师、领导陪餐制,延长工作时间,增多花色品种,改善了服务态度等,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三)公布整改情况。通过全体党员会议,将学校领导班子集体整改方案和党员个人的整改方案进行了公布。

(四)进行阶段总结。

1、呈报阶段总结材料。及时按要求向教育局报呈了第三阶段的材料和阶段总结、整改方案和整改情况。

2、宣传任务。先进办向有关媒体投送了宣传稿件,但未被采用,扣1分。

3、及时进行了阶段总结。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将第三阶段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表彰。

(五)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对整个先进性活动的总结,建立起先进性专门教育活动档案资料,建立起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如学校已实行校领导带班值日制度,校园安全24小时巡查制度,党员联系人制度等。

(六)群众满意度高。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分发党员民意测评表,测评表分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党员的群众满意率均达90%以上。

总之,丹江口市经贸科技学校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按照市委、教育局党委的部署,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中心,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今后,我们将以先进性教育为长期目标,不断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将丹江口市经贸科技学校办成真正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舒心”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4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自主”选课模式;普通高校;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081-04

An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 Faculty of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Survey on the 20 Colleges under the “TriIndependent” Selection Mode

ZHOU Jianhua,ZHOU Jianshe

(P.E. Departmen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tc.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title, education background, academic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teacher’seducation situation of 20 universities’P.E. faculty from the aspect of integr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itle structure and age structure tend to be rationalized; Teacher’seducation lacks of fund and opportunity, the education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low, academic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has apparent divided by region.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survey proposes a countermeasure to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E. faculty.

Key words: “Triindependent” selection mode; college; P.E. faculty

办好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高等学校工作中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方针依然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又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群体,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决定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体育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高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结构状况的合理性,对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使高校体育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不论是综合素质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刻不容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20所已实施“三自主”选课模式的高校为研究对象。20所高校:1)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1所、华北4所、华东4所、华南3所、华中2所、西南3所、西北3所;2)从学校层次来看: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13所、省属(直辖市)重点大学5所、国防科工委重点大学1所、经济特区高校1所;3)从学校类型来看:综合类5所、理工类8所、师范类3所、农林类3所、军事类1所。

选取这20所高校的理由有:1)地域分布广泛,涵盖了我国7大区域,能较全面、准确的反映我国已实施“三自主”选课模式高校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2)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代表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最高水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风向标。3)学科类型较为齐全,能较准确的反映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质量的整体状况。4)从实施时间来看,既有我国最早实施“三自主”选课模式的高校,也有实施时间较长的高校和刚刚实施“三自主”选课模式的高校,能真实反映出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所出现的问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广泛与体育人文社会学。

检索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专著;检索有关体育教学环境的相关文献;精读有关系统论、课程论、心理学、教育学、人文社会及体育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著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探寻理论依所据。

1.2.2 专家访谈法 本人以湖南体育代表团团部秘书的身份,参加了2007年7月在广州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并以此为契机,与在广州专访从事体育教学改革、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以及主管体育工作的负责人进行面谈,并通过信件、电子邮件和电话进行交流,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在经过专家咨询和反复修改后,设计了关于:“三自主选课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分析”相关研究的“领导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通过第八届全国大运会的契机发放领导调查问卷20份,对所选的20所普通高校,发放教师问卷510份,学生问卷800份。其中,领导问卷有效回收率100%,体育教师问卷的有效回收率85.7%,学生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4.5%。

1.2.4 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相关数据利用SPSS10.0进行了相关统计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剖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

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集中反映了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20所高校中共有教授67人、副教授374人、讲师404人、助教137人,分别占总师资的6.82%、38.09%、41.14%、13.95%。总的来说职称结构较合理。学历代表一个人曾经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学识的标准之一。学历高、业务基础就好、发展潜力也越大。20所高校中共有博士40人、硕士186人、学士739人、其他(大专学历、退役运动员等)20人,分别占总师资的4.07%、18.94%、75.25%、2.04%。总体来说,学历结构相对偏低,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占主体地位,共759人,达到了总数的77.29%。职称结构呈正态分布、学历结构士、硕士学位比例较大有利于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形成系统的学术梯队。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开课率高将有利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就各个学校而言:1) 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均合理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3所,占总数的15.0%。3所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达到了69.08%、68.62%、50.0%,其中教授比例分别为16.36%、11.76%、16.67%;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47.26%、33.33%、41.63%。2)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均较合理的高校有华南理工、湖南师大等2所高校,占总数的10.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有40.08%、41.17%,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分别有37.29%、37.25%。但2所高校的教授比例偏低为6.78%、3.92%,湖南师大博士比例偏低占1.96%(华南理工博士占10.17%)。3)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处于不均衡状态的高校有7所,占总数的35.0%。① 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大、西北农林等6所高校,职称结构较合理、学历结构偏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占各高校教师总人数的48.53%、42.04%、52.78%、57.56%、48.41%、40.47%,均达到40.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分别只占14.71%、24.67%、19.45%、14.10%、20.83%、16.67%。② 厦门大学的职称结构相对偏低、学历结构相对较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30.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33.33%。4)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均较不合理的高校有北京交大、北京科大、东北师大、重庆交大、广西师大、华南农大、湖南农大、兰州大学等8所高校,占总数的40.0%。8所高校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占34.29%、44.12%、39.03%、34.62%、28.13%、17.65%、32.69%、37.21%,除北京科大外均未达到40.0%,其中北京科大、北京交大、华南农大等3所高校的教授为0个;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分别占11.43%、3.03%、14.90%、11.54%、18.75%、11.77%、26.92%、6.98% ,除东北师大有1名博士外其他7所高校的博士为0个。

造成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的原因主要有:1)经济发达地区是人才聚集地,竞争非常激烈,增加了职称评定的难度。如北京市:北京科大、北京交大;广东省的华南农大等,到07年8月本问卷调查结束时止,三所高校教授均为0个。2)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少、学历结构较低的原因有:体育教师进入高校时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职称评定时学历要求较高,而体育教师工作量大、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少,造成教师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均较不合理。

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的老、中、青比例要合理。年龄较大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起到传帮的作用;中年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中间力量;年轻教师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

根据我国著名学者赵江洲先生对世界各国1 249名杰出的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统计分析,发现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是25~45岁,其峰值在37岁左右。按照这一规律,20所高校有69.86%的体育教师正处在这一最佳创新年龄段,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将是全面推动“三自主”选课教学模式深入开展的重要力量。

2.2 学缘结构与专业技能知识结构 学缘结构是指各高校体育教学单位教师最终学历的毕业学校的构成状态。学缘结构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型:来源广泛的学缘结构和来源单一的学缘结构。来源广泛的学缘结构是指各高校体育教学单位教师最终学历毕业学校多样化,它融合了多种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单一的学缘结构是指最终学历毕业学校来源单一化,基本上来源于同一学校。来源广泛的学缘结构是优化的学缘结构,来源单一的学缘结构是不良的学缘结构。根据学者统计最后学位来源于同一学校的最高比例不超过30%为广泛的学缘结构。据表5分析:1、20所高校的学缘结构普遍单一:单一学缘结构高校达16所,占总数的80.0%,如东北师大单一学缘结构比例达到73.17%。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华南农大等4所高校学缘结构广泛,其中华南理工学缘结构比例为20.34%,其余47人最后学历来源于19所不同的学校。2、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学缘结构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北京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主要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主要来源于上海体院,师范类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本校。

学缘结构单一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单位存在的普遍现象。来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缺乏多种学派、学术风格的交融和交流,会造成学术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专业知识老化等一系列恶果。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环境这一系统中的组成者、设计者、管理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学科基础理论、体育专业教育技术、以及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等方面。“三自主”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体育课程开设的丰富程度和专业程度。本研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情况主要从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评价来分析,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结构通过教师开设课程种类来体现。

从表6得知:1)从整体来看:①20所高校中有一半的体育教师只教授本专业、开设一项课程,占教师总人数的50.05%。只开设一项课程,一方面教师能集中精力上好专项课,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可选择的课程种类单一。②担任2项课程教学的教师比例较少,占教师总人数的35.67%,担任3项及3项以上课程的教师更少仅占总数的14.37%。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关系着“三自主”选课模式的课程设置。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丰富、一专多能可以丰富课程种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2)就各高校而言: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等5所高校开设2项以上课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1.92%、82.53%、75.00%、82.05%、79.17%。5所高校开设3项及3项以上课程的教师,分别占25.46%、25.49%、36.67%、57.69%、76.47%。这些高校的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相对较丰富。②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交大、广西师大、华南理工、湖南师大、湖南农大、西北工大、西北农林、兰州大学等10所高校中有61.90%~81.36%的教师只教授一门课程,技能知识结构相对单一。3)从表6分析得知:①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结构较丰富的高校,其课程设置相对较丰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4所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结构较丰富的高校,其课程开设总数居20所高校的前列。可见,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的丰富性能有效丰富学生可选的课程种类。②同时北京科大、四川大学两所高校教师所教授多项课程的比例虽高,但2所高校开设的课程种类却并不十分丰富。其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基本局限于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上,不能满足“三自主”选课模式中课程设置的需要。所以学习新兴的、民俗的体育专业技能,合理拓展教师的技能知识结构不仅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而且符合“三自主”教学模式的要求。

体育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仅取决于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的广度,而且还取决于对体育学科基础理论、体育专业教育技术的运用。通过学生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评价,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学科基础理论、体育专业教育技术、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的运用情况。总体情况是:11.5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很高、62.43%的学生认为较高、20.41%的学生认为一般、5.67%的学生认为较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看法总体较好。就各个学校而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4所高校学生的认同率较高,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很高和较高的比例分别是:80.56%、76.47%、79.49%、83.78%。广西师大、西北林大、重庆交大等学生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很高和较高的比例分别是:65.63%、68.75%、61.29%。因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也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教师学历提高的教育、是专业成熟的有效途径、是思想素质与综合能力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继续教育可以分为学历再教育和非学历再教育两种方式。本研究对20所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经费来源以及影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因素进行分析。

20高校继续教育情况并不容乐观,有61.78%的教师毕业后没有接受继续教育。接受再教育的教师比例小,有25.63%的教师参加非学历再教育,10.76%的教师参加学历再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与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密切相关,据统计:20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教师参加学历再教育的人数比例在10.76%以下,其中11所高校具有研究学历的教师比例较低:北京交大、北京科大、东北师大、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交大、广西师大、华南农大、西北农林、兰州大学等。

20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比例普遍较低的原因主要有:1)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随着高校扩招,师生比例悬殊,体育教师课时量增加、班级规模扩大,造成体育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少,不利于教师的学历再教育。2)体育教师待遇低,学历再教育费用高。目前高校对体育教师学历再教育采取的经济资助方式是,学校支付或体育院系部支付与自费相结合的形式。各高校教师自费的数额高,达到总费用的60%~80%。3)非学历再教育规模小、教师参加人数少。尽管非学历再教育的全部学习经费由政府、学校、体育院系部承担,教师个人无经济负担,但非学历再教育的规模小、教师参加的机会少。

3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历结构相对偏低,本科学历占主体地位,不利于学校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14所高校本科学历教师人数占各高校教师总人数的69.23%以上,占20所高校的70.0%。

2)学缘结构单一,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不利于多种学派、学术风格、教学方法的交融与交流。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的16所高校单一学缘结构比例在33.33%以上,占20所高校的80.0%。

3)设施环境与教师再教育机会制约教师发展。

第一、设施环境有所欠缺是制约教师能力、教学热情的因素之一。场馆场地种类不够会限制具有多项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师运用多项专业技能进行教学,会制约教师在学习新知识时由于与之相匹配的场馆场地设施缺失而放弃对该知识的学习。在生均面积较小的情况下,班级规模人数的增加会分散教师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精力,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继续教育机会少是限制教师环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各高校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培训、科研学术交流会,但由于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学习费用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师能够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改善不明显、教师专业技能知识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同时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机会少的情况下,教师一般会选择在相对容易的、本校或原毕业学校就读,导致学缘结构单一,形成恶性循环。

4 改善教师师资队伍的对策

1) 增加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机会的支持力。①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和单位负担更高比例的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费用,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政府、学校、单位设置固定资金,专款专用,保障教师能定期参加各项培训和科研学术交流会,让非学历再教育惠及全体教师。②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师环境现状,有针对性的统筹安排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渠道。如,针对教师专业技能知识单一的情况,单位可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进修培训。针对学缘结构单一的情况,对选择在其他高校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教师予以更多的经济支持,以鼓励教师在本校或母校以外的高校获取第二、第三学历。

2) 协调师资队伍各子环境的融合与共存发展。教师师资结构、教学方法、继续教育学习等3方面协调发展;教师师资结构各方面协调发展;各教学方法融合、多变;继续教育各渠道之间协调发展。

3)实施“区域性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利用邻校、社会俱乐部的师资资源,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在目前我国倡导的节约型社会下,这些都是节约资金、节约资源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钱毅恒.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2.

[2] 张萍,吴振球.中西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比较研究[J].广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5).

[3]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2002-8-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s]. 教体艺厅[2006]6号,2004-8-22.

[6] 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7]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8] 李谦. 新疆乌鲁木齐高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改善对策的研究[D].2009,11.

[9] 叶长月,孙月霞.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2000,6.

第5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性教学

2008年常州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并成为学生校内实践的主要场所。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对日常专业理论学习的消化效果,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经营餐饮实验室,对全校师生营业,老师辅助指导的实践模式。对实践效果的调研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对两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94份,回收问卷194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设计主要从校内实践总体效果的评价、校内实践对日常理论学习的补充作用、校内实践对各种技能的提高及校内实践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现将调研结果统计如下。

一、实践总效果的评价

关于校内实践总体效果的评价,有48%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有21%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而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到26%,于此相比认为效果不好及非常不好的学生比重为5%。从问卷反馈的结果来看,有70%的同学对校内实践的总体效果成肯定的态度。但仍有近30%同学认为校内实践效果不明显成反对意见。具体原因下文从校内实践与日常教学的关系、实践与各种技能的关系及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校内实践与日常教学的关系

一般理论认为实践是对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而采用学生自主经营校内餐厅实验室,老师辅助指导的校内实践模式能对校内教学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影响的效果有多大,本部分对这一问题的调研结果进行阐述。

(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结果显示,有15%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非常有助于对日常所学知识的理解,而有45%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对日常所学知识的理解效果较好,37%的同学对校内实践对日常所学知识的理解反应不明显,与此相比有3%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影响不大,效果不好。从结果来看,认为校内实践能够对日常教学内容产生积极影响的同学占到60%,校内实践作为日常教学内容的补充仍具有积极作用。

(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结果显示,有16%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有助于对日常所学知识的应用,而44%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效果较好,35%的同学认为校内实践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效果一般,于此相比有5%的同学认为校内实践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不好。这一结果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结果几乎一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可能,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之间的差别没有清晰的认识,二是理解与应用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导致的。

(三)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管理实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效果评估结果如上图,有13%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42%的学生认为效果比较好,而有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有2%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从这一结果可见有56%的学生对校内实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作用持肯定态度,而另一半同学认为校内实践并不能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这一点与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的结果有细微的差别。

三、校内实践与各种技能之间的关系

酒店管理这一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日后工作的成绩怎样往往并不取决于理论功底掌握的多么厚实,而更多的取决于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在此技能之上的理论提高,为此本部分对校内实践对学生各种技能的锻炼效果方面进行阐述。

(一)操作技能的提高

有22%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对操作技能的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有47%的学生认为效果比较好,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比28%,只有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从结果看有69%的学生对校内实践对操作技能的锻炼持肯定态度。

(二)管理技能的提高及管理意识的增强

有12%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对管理技能的锻炼非常好,另有48%的学生认为效果比较好,而35%的学生则认为效果一般,认为效果不好及非常不好的学生比例为5%。由此可以看出有近60%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能够对学生管理技能的锻炼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管理意识方面,有18%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能够使学生非常好的增强管理意识,45%的学生认为对学生管理意识的增强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而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比为33%。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占比4%。

比较分析校内实践对学生管理意识及管理技能的锻炼,可见持肯定态度的学生认为管理技能的锻炼要略优于管理意识的锻炼,而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在二者中的占比基本相同。从整体看,参加实践的学生对校内实践对管理技能及对管理意识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三)厨房操作及采购技能的锻炼

厨房操作及采购技能,尤其是厨房的采购技能一直是学生在校外实践中无法有效参与的环节,而在校内实践中由于采取学生自主经营餐厅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都有机会接触经营及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厨房的操作及采购技能获得了有效的锻炼,主要的统计数据如图所示,学生对厨房技能的锻炼均给出了较大的肯定性评价(操作技能69%,采购技能71%),而否定性评价只占到了总体的2%。而操作技能与采购技能比较不同的是采购技能的锻炼比操作技能的锻炼更瘦学生肯定,高出了3个百分点。这也与所作的假设:学生在校内实践中更能获得厨房各环节的实践相一致。

(四)餐厅服务意识的提高及操作技能的锻炼

餐厅服务技能及服务意识是学生校外实习培训及实践中的主要内容,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不同的是在校内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及服务,但缺乏必要的监督及纠错环节,在此状况之下能否对服务技能锻炼及服务意识的提高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从对学生的调研情况来看,学生自己对校内实践对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作用持肯定态度的分别占比69%及70%,持否定态度的占比分别为2%及5%,整体评价持肯定态度,这说明学生在校内自主经营餐厅这样实践模式之下也在自律性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从中也看出学生自我约束的一面。

(五)校内实践操作技能的对比

对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在厨房操作环节、采购环节、餐厅操作环节及餐厅服务环节给出的评价结果比较均衡,但在认为实践效果一般的学生中认为餐厅服务意识锻炼的效果较一般的学生相比较其他技能占比较大。对效能实践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占比均较小。从这四个变量的分析可见,对与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厨房技能还是餐厅技能,学生均认为校内实践可以获得很好的锻炼,而从问卷的另一个问题的设置“你在餐厅中都实习过哪些岗位”的回答来看,一般的学生均在校内实践中轮换了2-3个岗位,这也是学生能够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技能的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四、校内实践与成员内在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校内实践与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主要选用了四个变量,分别为:团体合作意识、团队沟通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及自我个性展现。实践的学生年龄跨度为88-91年,一般为独生子女,对其团队意识的及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则成为考量其内在职业素养的一个主要方面,特就这样问题调研结果描述如下。

(一)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

校内实践对团队沟通能力的锻炼,学生认为非常好占比24%,比较好的占比48%,而不好的占比2%,一般的占比26%。从结果看团队沟通能力占比持肯定态度的同学占比72%,否定态度的只有2%,可见校内实践对同学们的团队沟通了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与此类似的的是团队合作意识持肯定态度的同学占比70%,而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也只占到了2%。由此看见无论从团队沟通能力和还从团队合作意识来看,校内实践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与上文分析的其他变量相比,对团队的积极作用效果更加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校内实践采用学生分组自主经营餐厅的模式,在这样模式下客观上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才能使实践过程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这一前提下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客观的锻炼。

(二)其他特质

对学生与顾客沟通能力及个性的展示方面进行分析,与顾客的沟通能力的锻炼吃肯定态度的占比66%,吃否定态度的占比4%,认为实践效果一般的占比30%。在实践中认为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个性展示的同学占比66%,认为无法提供个性展示平台效果的同学占比2%,认为效果一般的占比32%。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校内实践对其与顾客沟通能力及自我个性的实现方面的效果持肯定态度,校内实践能够比较好的完成学生这方面素质所给予的要求。

五、结论

通过对校内实践活动各方面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如下:

1.从总体效果来看,有70%的同学对校内实践的总体效果成肯定的态度。但仍有近30%同学认为校内实践效果不明显成反对意见,可见校内实践活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校内实践活动的模式设计及对学生的实践引导方面仍需进行斟酌。

2.从管理实践对日常教学三个方面:理解、运用及掌握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对校内实践对日常教学的补充作用持肯定态度,但也有近40%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践对日常教学的作用一般,尤其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方面,认为一般的学生超过了认为比较好的学生比例,这是我们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对学生校外实践与所学知识的关系做问卷,结果如图所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方面,校外实践的作用大于校内实践的作用近10个百分点,而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校外实践比校内实践低近10个百分点。结果说明日常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中,校外实践要略优于校内实践。

3.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在厨房操作环节、采购环节、餐厅操作环节及餐厅服务环节这四个变量的分析可见,对与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厨房技能还是餐厅技能,学生均认为校内实践可以获得很好的锻炼,而从问卷的另一个问题的设置“你在餐厅中都实习过哪些岗位”的回答来看,一般的学生均在校内实践中轮换了2-3个岗位,这也是学生能够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技能的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第6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协同创新 三元参与理论

为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性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创新型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的职能演化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适应创新型经济时展要求和大学职能扩展的产物,大学科技园可以有效地整合大学的各种创新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效载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建立科技园,就是让大学承担起第三个作用,把大学里的新思想新发现推广到社会和商业中去,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1]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提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三元参与理论”概述

“三元参与理论”从系统角度分析,认为构成科技园区基本组织要素的行为主体是大学(含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三元参与,缺一不可[2],其运行模式如下所示:

图1 大学科技园运行的三元结构模型

图1描述了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通过大学科技园形成的合作模式: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利益,补充了办学与科研的经费,同时培养了适应于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从大学和科技界获得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政府通过支持或直接参与组建科技园,为大学和科技界同企业的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增加、竞争能力增强的良好效果,大学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政府的支持,实现了三方的共赢。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或称协作,即协同作用之意,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3]。张力认为,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4]。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是指由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参与或主导的,通过构建统一的创新平台、创新模式或创新机制,使得创新相关要素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有机配合,进而产生单独创新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最终实现三方的目标。

三、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1.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及案例介绍

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同年9月,科技部、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从国家层面上推动大学科技园工作,并于1999年底联合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22家;截止2012年,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江苏省共有1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别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南京市有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中国首批部级大学科技园,由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程学院9所高校共同创建。在此9所创建高校中,以南京大学为主体建立的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之外,南京工业大学已于2009年初创建了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邮电大学于2012年4月通过由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联合组织的省级大学科技园评估验收,并启动部级大学科技园的申报筹建工作;2012年4月,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河海大学与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同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中医药大学正在加快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大学科技园。园区内其他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校办产业特色,南京工程学院下属校办科技企业—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了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2011年度收入总额超过9亿元;南京师范大学校办产业以发展教育产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南师幼教品牌经营之路,2011年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收入总额达到1.45亿元,在全国高校校办出版社收入总额排名中位列第十五位;中国药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校办产业在制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销售等方面均具有很多特色和优势。

2.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统计情况

根据《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参加2011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统计工作的3541个企业中,共有518个进入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企业),占全国高校上报企业总数的14.63%。2011年年末,科技园企业在册职工人数共计为14.52万人;资产总额为1850.73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资产总额的68.77%。2011年年度,科技园企业收入总额为1076.01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的57.58%;实现利润总额为64.51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实现利润总额的64.63%;已支付给学校方股东的利润或股利为4.02亿元;向国家已缴纳税金总额为43.59亿元;接纳学生实习人数达5.61万人次;参与培养博士生331名、硕士生1656名。截止2011年年末,科技园企业共拥有获授权的专利878项,登记的计算机软件及集成电路版权共430项,获省部级、部级的奖项共341项。

表1 2009-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编.(2009-201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实习的重要基地。

四、建议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学科技园应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和校内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门户。

1.加强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大学科技园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园区应通过完善办公场所及配套的信息、服务网络,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将达到100家,截至目前尚有14个名额空缺,尚未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应在近三年内集中力量,通过整合高校自身已有的科技产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跻身国家大学科技园行列。

2.加强校外协同创新

高校应主动“走出去”,联合有关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通过构建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国家、地方科技、教育的相关规划,优先在相关科技计划中予以支持,继续利用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推动高校创新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3.强化校内协同创新

高校应加强领导,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出发来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通过整合校内科技力量,强化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在政策、资源、人力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开放学校科研、教学、实验设施等资源,通过完善校内部门设置、部门分工与合作,构建统一的校内产学研合作体系,这样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才具有内生性,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有机系统。同时,大学科技园也应不断强化服务对接,更好地为高校提供服务,例如积极参与大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合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把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以高校内部的创新资源为主要依托,联合高校的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等部门,加快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和人才孵化,实现校内协同创新。

4.大力发展校办科技产业

校办科技企业是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力量和基础,具有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天然优势,高校应通过进一步强化产业规范化、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结合的新形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突出校办产业的科技优势和文化教育特色,推进校办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将校办产业整体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教学、实习培养基地,开展创业指导培训、参与人才培养等工作,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组织管理、市场动态信息等便利和实践教学素材等,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产业革命资料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

[2]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

第7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一、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属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中后端从业人员,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各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内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人才队伍。

从纵向比较来看,2005年,东湖高新区从业人员共14.24万人,比2004年增长4.2%。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高新区从业人员数的70.4%和80%。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占到总从业人员的44.22%,同比增加9.28个百分点(见表1)。

从横向比较来看,2004年,武汉市单位就业人员中,大专学历人员占到从业人员的19.96%(见表2),略高于同期东湖高新区内的大专生比例,但低于2005年的数据。韩国首都首尔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它的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刚过50%。2005年,东湖高新区的上述学历层次人员占到从业人员的55.26%,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表2、武汉市2004年单位就业人员学历结构情况

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问题与挑战

1、问题

(1)流动较频繁。适当的人才流动有益于企业内部人才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人才自身的成长。但流动性太大,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增大了企业商业机密丢失的可能性,严重的还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这个问题在高新技术行业内显得尤为突出。在东湖高新区内的个别企业中,技能型人才的年流动率甚至超过了50%。

(2)高等级技能型人才偏少。在东湖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高级技工和技师通常仅占工人总数的5%~8%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且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断层现象严重。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转化率低和产业化率低,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反应迟缓。从长远来讲,这会严重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更新速度,危及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3)生产线上操作工技能素质偏低。许多企业的操作工往往只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上招聘来的,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匆忙顶岗工作,因此,难于保证产品质量。

2、挑战

“十五”期间,东湖高新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东湖高新区完成总收入724.97亿元,工业总产值628.96亿元,实际上缴税费36.05亿元。三项指标在53个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中都排在第13位。“十一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将依托在光通信、移动通信、软件、激光、生物医药、环保等领域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中心。到2010年,力争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1280亿元。

2005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业人员共11.4万人,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在6万人左右。可以推算,到2010年从业人员将达到25万人,其中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在13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在今后数年中,每年要净增1.4万名左右的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应对来自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

三、东湖高新区内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1999年以来,东湖高新区内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工交职业学院等17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相继成立,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从专业设置的情况看,大多数学院都针对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生物技术类、制药技术类、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机电设备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光电子类、环保类等技术含量高的专业。2006年,这些院校相关专业的招生总数达到12000人。同时辖区内还有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武汉市交通学校等多所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每年招收数千名新生。

2、现象

(1)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这两年,随着2002年左右获准成立的高职院校开始有了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数量激增。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能留在高新区就业的并不多。以武汉工交职业学院为例,许多毕业生去了江苏、广东、福建,留下来的大约只有20%左右,并且只有一部分毕业生的专业能够对口。

(2)中等职业学校总量大幅减少。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原部级重点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的增加,也意味着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减少。同时,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2002年前,武汉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尚有70余所,到了2006年,只剩下34所了。现东湖高新区内只剩下两所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了。

(3)毕业生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对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内高、中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企业对所聘用的大多数毕业生总体来讲还基本满意,但这些毕业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还要经过较长工作实践的磨练,才能独立上岗。

3、问题分析

(1)高职教育至今还没有彻底摆脱本科教育的消极影响。相比较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许多教育规律还需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认识。在本科教育的“学科中心”的影响下,造成许多高职学生“在理论上比本科差,在技能上比中职差”。

(2)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偏差。中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武汉市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普遍缺乏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自觉性。同时,他们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不安心也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蓝领”。

(3)实训条件不能满足需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教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实习实训条件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尤其是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教学成本高,教学设备的更新无法跟上高新技术创新的速度。

(4)专业师资严重不足。职业学校的教师可以分为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包括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基础课教师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教师不仅数量少,专业素质也难于达到要求,普遍存在知识更新速度慢,技能水平一般化的现象。

四、构建面向高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

1、政府和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表明,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对于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是必要条件。多年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积极扶持各级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2002年,武汉工交职业学院成立,高新区为学院第一期建设工程提供资金6000多万元。2005年,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迁址重建,高新区提供新校址所需的土地,并每年定额拨付财政经费。高新区内的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辖区内所有职业学校重要的实训基地。

但是,目前校企之间的合作还是初级的、脆弱的、短期的。很多企业缺乏战略眼光,不能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来谋划与职业学校的联合;有些学校也不能够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难于打开校企联合的局面。因此,东湖高新区应该主动考虑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总体布局,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校企双方努力扩大合作的规模和深度。

2、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专业结构调整

高职院校针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开设了一些相关专业,但专业的定位过于一般化,不能完全适应高新区内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专业细分的趋势。这直接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偏离了企业的实际状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在企业实现“零距离”顶岗就业。

因此,职业院校要树立职业教育是“服务”教育、“就业”教育的理念,更好地面向高新区来办学。要根据高新企业的需要,“量身定做”实用性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在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一毕业就能胜任企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

3、学校要为企业培养留得下、用得着的高素质人才

很多企业招收员工时,相比较于专业素质,更看中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学校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学生在企业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明白诸如诚信、守法、勤劳、敬业、文明、礼貌等基本的做人道理,培养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树立适应劳动就业需要的正确的择业观。

4、大力扶持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第8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升级;广东高职;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李晓峰(1962-),男,陕西宝鸡人,南华工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李祥英(1987-),女,江苏连云港人,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南华工商学院重点合作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编号:10KH01)的资助,主持人:李晓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25-04

2010年广东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2009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当前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1]。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广东的产业结构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反过来人才又是推动广东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广东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加旺盛,而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者,如何依据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这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未来广东能否将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以推动经济发展。

一、 广东产业发展概况

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由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决定。人力资本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从持续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知识结构的要求中派生出来的。经济转型要求人力资本结构也进行适应性调整。健康人力资本和制度人力资本是所有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人力资本和技能人力资本的比例及具体内容上[2]。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以第二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人才需求将逐渐成为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核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29.8:46.6:23.6到1997年12.6:47.6:39.8再到2007年的5.7:52.0:42:3,最后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5.0:50.4:44.6,产业格局中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

在第二产业中,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虽然还占有重要地位,但从2006年开始广东工业开始适度向重型化发展,机械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及大型化工产业都有较快增长。另外,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两大类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66.1%上升到67.8%,其中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工业47.2%,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格局。同时,策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建立了12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三大产业发展迅速。

2008年金融危机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广东的对外贸易,另一方面也促使广东加快了产业调整的步伐。广东省政府根据现实需要制定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安排了一批产业调整和建设项目。在广东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存量大,对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起主导作用。但是若从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2010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产业结构正常的2008年仅上升0.1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二产业,广东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已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6%,金融、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发展迅速。

二、广东高职教育的现状

第9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90-02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前进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在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技工院校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

1 嘉兴地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1 嘉兴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十一五”期间,嘉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三次产业融合、互动,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7.3∶58.8∶33.9调整为2011年的5.5∶57.6∶36.9,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7.2%,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嘉兴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从工业经济为主体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转变,推动“嘉兴制造”走向“嘉兴创造”。

1.2 区域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据调研,到2015年、2020年,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需求为6万人、1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2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力争达到24.6%、29.4%。在高技能人才需求中,一产约0.8万人,二产约6.4万人、三产约2.9万人,其中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70%左右。

1.3 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嘉兴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聚集度的不断提升,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挑战,呈现出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等特点,已成为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突出表现在:一是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目前,全市获证的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30%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二是高技能人才行业分布不平衡。嘉兴市现有的高技能人才中有一半以上分布在传统产业,而新兴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三是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存在技能断层的问题,青年技工操作能力和经验不足,老一代技术工人技能老化,高技能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突显。

2 技工院校在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现状与地位

2.1 技工院校在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嘉兴技工院校以嘉兴技师学院为龙头,引领桐乡高级技工学校和海宁高级技工学校、平湖技工学校和海盐理工学校的五所区域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初步形成区域职业技能培养培训体系,拥有在校生15000人,开设专业门类较为齐全,涵盖社会急需的大部分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电气工程、计算机、光机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会计、酒店管理等专业。形成了以高级工、技师教育为龙头(高级工、技师班占总在校生人数的28%左右),中级工教育为主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实现三年制中级工教育、五年制高级工教育和六年制技师教育,同时,承担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失业职工、失土农民培训任务,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SYB创业培训和退伍士兵培训等多门类多层次培训任务,近三年各类社会培训累计达到41000与人,鉴定32000多余人,其中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人数4519人,已成为嘉兴区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主力军。

2.2 技工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2.1 技工院校的硬伤——“学历”障碍

技工院校颁发学历最高只能到中技层次,游离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之外,学历问题阻碍了高等技工院校对优质生源的延揽,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技工院校良性发展的制度。很多学校为解决学生的学历问题,往往挂靠高校或电大,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和优质生源的流失。

2.2.2 教育教学改革的滞后——质量有待提高

技工院校虽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上量很大,但质不够,尤其是在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比率偏低,与企业的契合度低。原因主要是:一是技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二是理论的缺失,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缺乏明确有效的指导;三是观念上的滞后,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客观性必要性方面思想认识滞后;四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组织机构建设的滞后,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科研能力薄弱。

3 以技工院校为依托的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作为技工院校,要在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发挥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按需办学,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培训为目标,以一体化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建设基于“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和与之相配套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和人才评价方式。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做好市场调研,按需办学

技工教育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只有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紧贴市场,按需办学,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也才能由此求得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技工院校应当依托现有的职业培训力量,根据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产业发展对应度高、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

3.2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单靠学校一方之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人才质和量的要求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必然技工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因此,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研究,包括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内容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与时俱进。

3.3 扎实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

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模式成为改革的热点,特别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技工院校研究和改革的重点,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完美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技工院校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只有依托企业,通过校企共建来完成。因此,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就至关重要。并努力培养专业的领军人物,使之成为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课程建设校企双骨干教师和校企合作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的领军人物。

3.5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技工院校必须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按照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充实和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建设基于“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实训基地。

3.6 人才评价机制建设

通过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及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岗位要求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为区域内提供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服务。

技工院校作为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生力军,要围绕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突出特色的方针,调整专业设置,探索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办学模式,要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培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技术革新和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真正推进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技工院校在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占领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陈李翔.新技师是如何炼成的(上、下)[J].中国培训,2008:9-10.

[2]文延莉.关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方法与途径的探讨和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