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电路分析基础精选(九篇)

电路分析基础

第1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关键词 电路分析基础 课程探索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35-0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的通用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其显著特点是量大面广,教学内容几乎涉及电气电子信息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教学上具有定理概念多、理论内容层次复杂、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特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电路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电路分析计算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基础研究的能力和科研归纳能力。鉴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强度,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一些建议与想法。

一、课程教学内容

以周围教授主编的《电路分析基础》为例,该教材具有知识体系完善,涉及知识点多、逻辑性强等特点,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等多门前置学科的基础知识。依据教学大纲,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从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电路知识与分析方法、线性网络分析方法、交流电路及元件分析、线性电路频率响应特性等四个主要部分共七个章节教学内容。《电路分析基础》第一至三章是基础电路知识与分析方法,在介绍电路基本元件及基尔霍夫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基于单口网络的等效变换方法。第二部分是线性网络的各种分析方法,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的重点,戴维南等效定理与诺顿等效定理。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动态电路瞬态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及耦合电感与变压器知识的介绍。最后第七章是线性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课程知识点结构及层级较多,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讲述及PPT演示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原因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较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得课程学时较为紧张。此外,课程理论性强,各种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作为传统理论基础课,n程也缺乏实践实验环节支持。

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电路分析基础中涉及的理论及模型,需要在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就教学手段而言,除了充分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外,可构建交互式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学逻辑思维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样直观且形象的知识讲解有利于改变教学内容的注入方式,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教学方法上,需要改变灌输讲授的方法,对于关键知识点,多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讲授。首先引出问题,再以问题讲解为核心,注重实践环节,注重理论分析和实际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是课程教学考核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考核学生,获得课程教学达成度数据,针对课程特点,从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理论掌握度及平时学习达成度等多方面入手,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一)针对关键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随堂小测试,进行相应课堂问题讨论,从而增强学生上课积极性及独立思考能力;(二)根据学生平时作业情况,及时分析获得相关知识点达成度结果,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疑问,使学生在自学为主的基础上对课程有更深入了解;(三)建立EDA实验随堂示例教学设计,将平时学生需要完成的实验设计,例如戴维南定理验证、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等列为随堂示例内容。引入EWB,Matlab等计算机仿真手段,使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更直观,简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电工、通信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文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一些课程教学改进的措施与建议,以期能够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深度理解,能够促使学生及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融结合,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工程实际素养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关键词 《电路分析基础》 教学原则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电路分析基础》是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存在着“学时少,要求高”的特点,然而教学中对课程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专业基础技能,同时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潜能和动力,这是课程教学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探索采用案例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教学现状分析

《电路分析基础》是90%以上大学专业课的基础,更是电气信息类多个学科的必考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大纲要求,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学生学习,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立一般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训练学生具备必要的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的教学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许多教师呕心沥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创新,但依然没有脱离传统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让《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专业化,高效化、才是最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2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创, 与讲授法不同,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案例为基本素材,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通过有效的方式,得到内化的知识,并且通过内化的形式,消化汲取理论,加深对知识、理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表达的技巧,增强与人协作的能力。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进入特定环境和特定问题中,身临其境去探索、学习处理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策划引导,学生会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等环节,有效巩固所学的旧有知识,建立知识链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个体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自主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案例教学法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案例教学的过程是从特定的教育情境开始,一直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过深入的思考,热烈地讨论和探究,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为《电路分析》课程中的一些旧有知识提供解释和理论嫁接,这样就可以从学生的主动性出发,点燃学生对《电路分析》课程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案例教学法能够更有效实现教学目的。因为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师的热情策划,案例教学实现了师生合力的有效局面。尤其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只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才能使其深入理解理论,获得直观的感受,进而促进技能的提升。案例教学法的确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3案例教学法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各类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不过由于《电路分析》基础是基础课程,如何有目的、有计划且系统地将案例教学引进课堂,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在《电路分析》课程中,要引进案例教学法,必须要明确教学目的,明确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3.1案例教学法的设计目的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着力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所以运用案例教学法要遵循以下目的:

(1)本着教学双方互动的原则,加强能力培养,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变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式教学模式。

(2)培养潜在的思维创新能力,解决学生“学了不会用、没学会有用的”矛盾,注重为后续课程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解决学生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以及对具体问题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着力提高专业素养。

3.2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在《电路分析》的案例设计中要有对某一个专题问题的讨论和分析解决的方案。不能事无巨细,更不能涉及的知识面过高的能力要求,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4评价标准的设定

考核标准的设定要特别注意考察学生的能力,注重考核学生的技能,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完善的考核体系可以从横、纵两个方向进行,纵向考核即项目结果考核,横向考核即项目过程考核。结果考核主要是根据客观的考核指标针对项目完成结果进行评分,评定学生完成该项任务过程中能力的高低,是对学生最终完成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项目过程考核是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过程,考核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对学生能力逐渐提高的程度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提高、自我激励。

参考文献

[1] 葛毓.《电路分析》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分析[J].时代教育,2012(10):111-113.

第3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关键词:线路、杆塔

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特高压输电也随之发展起来,所以,人们对于线路设备以及运行的安全可靠的要求越来越高。输电线路运行的稳定以及线路设备的完好主要取决于塔基的安全运行,而且输电线路还与外界的条件相互联系,在不同的地区,土质条件不同的情况之下,塔基的稳定性与强度也有相对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地区中,线路杆塔满足电压等级的条件也就有所差异。下面,主要探讨了输电线路杆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1 线路杆塔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埋藏在地下的输电线路杆塔部分也就是输电线路的基础部分,它的作用就是使线路杆塔在安全运行过程中不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倾倒或者变形。它的施工直接关系到整个线路的安全运行以及周围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传统的线路杆塔基础施工,由于技术不先进、施工不当、对其不重视等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混凝土断裂,致使杆塔塔基下沉、变形、滑坡、倾倒等,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发射管。根据分析,在进行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的基础施工和设计方面存在有以下几点问题:

1.1 在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而使得输电线路塔基的基础施工变得复杂,使其具有特殊性。根据我国现行的技术规定中,我们发现塔基基础工程中采用的计算方法仍然还是传统的安全系数法,如果在未来一直采用这样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设计计算,很显然是不恰当的。所以,施工单位以及各地政府必须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改变这一现实性问题。

1.2 输电线路杆塔通过自然因素——风荷载往往会造成设备的破坏,从而极大的影响到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而且要想维修该设备,通常会耗费过多的财力与物力。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因为风荷载引起的线路杆塔倒塌的事故占总因素的30%以上。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与工程师一定要准确分析自然因素的影响力,尤其是对风与杆塔结构之间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保证线路设备具有抗风能力,从而保证了线路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

1.3 如果是在土质相对比较松软的地区,修建杆塔塔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杆塔塔基本身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设计,更需要将土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塔基施工是的沉降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在软土质的区域当中,设计杆塔基础施工相对比较特殊。软土质地区由于其特殊性,在建筑工程、公路工程、线路杆塔塔基中的建设难度都相对比较大,因其造成的事故也非常多,所以,在该地区建设线路杆塔塔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其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有利于保证线路设备的稳定运行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1.4 造成输电线路杆塔倒塌的成因还有冰雪灾害,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优化和加固线路杆塔基础施工,是施工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

除了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之外,线路杆塔塔基施工的施工还受到地区的影响,也就是说,我国东北与西北地区,由于气候比较寒冷,冻土就会很大程度上知识塔基的位置提高,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冻土对于塔基的影响。同时,设计师也不能忽视近海区海水对于塔基的影响。

2 塔基的选型

随着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实施,电压等级不断提高,铁塔基础承受外力增大,基础立柱长度、基础体积及工程量也随之增加。为了减少铁塔基础的混凝土及钢筋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铁塔基础的建设费用,需要设计根据塔位不同的地质、地形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基础型式,充分利用每个基础的优点,达到减少土石方,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2.1 掏挖类基础

掏挖式基础是近年来在我国输电线路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基础型式,具有充分利用原状土的承载力、减少开挖量等优点。按该基础的形状大小进行掏挖,土石方开挖工程量不大于混凝土浇灌的土石方填筑工程量。掏挖类基础可分为全掏挖和半掏挖两种型式。这两种基础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塔基原状土的力学性能,减少基础的侧向变形,提高基础的抗拔、抗倾覆承载能力。

2.2 灌注桩基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灌注桩作为一种基础形式以其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等特点仍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公路桥梁及其它工程领域。施工开挖量较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小,能有效保护塔基周围的自然地貌。

2.3 大开挖基础

对比掏挖基础,大开挖基础是指大范围的完全挖掘,大开挖基础型式较多,其按基础本体受力状态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刚性基础的施工工艺简单,质量易于保证,基础埋深较浅,在抵抗上拔力时主要依靠自身重量。但由于基础混凝士用量较大,综合造价偏高,使用范围受到制约。直柱柔性基础该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能比较充分地利用塔基及上覆土重的作用,因而综台造价仍比普通混凝土刚性基础低。

3 塔基的处理

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塔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等塔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2、当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结构荷载对塔基的要求时,常采用换填土垫层来处理软弱塔基。提高塔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3、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塔基,提高塔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塔基。砂石桩主要靠桩的挤密和施工中的振动作用使桩周围土的密度增大,从而使塔基的承载能力提高,压缩性降低。

4、振冲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塔基。振冲法是利用振冲器冲水振动,将土体中泥粒用压力水带走,形成振冲孔,并在振动冲水过程中填以砂、石等材料,借振冲器的振动冲击,将填料振密成桩与原有塔基形成复合塔基。以提高塔基承载力,增加塔基稳定性。

4 小结

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型式的设计与优化对于整个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做深入详尽的了解,确定了合适的基础型式可以大大降低工程本体投资,并为输电线路安全可靠地运行提供有力保证。此外,塔基的设计施工,也需要严把技术关,规范化、科学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处理实际工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策. 输电线路塔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年30期, 240.

第4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关键词】二次控制回路;功能;分析

电力系统既往检修机制已无法实现电网经济性、安全性需求。因此,探讨二次控制回路功能就提上了日程。

一、电气二次控制回路概述

二次控制回路(secondary control circuit)实际上是一个低压回路,其主要包括了隔离开关与断路器的电气闭锁回路、操作电源回路、继电保护回路、开关控制及信号回路、测量回路等全部低压回路。

二次控制回路是由电路中的二次元器件互相联结而成的,其功能在于对一次设备提供调节、控制、监测、保护。二次控制回路中的元器件通常包括刀闸开关、熔断器、按钮、行程开关、接触器、继电器、测量监视器及自动装置等,这些元器件经由电缆形成连接电路。

因为二次控制回路测量、调节、保护、控制、监视电力系统中一次回路内所有电器设备的参数指标、工作状况。所以,凡是自动装置、继电保护、控制操作信号、监视测量表等经由电缆连接而成的回路,统称其为二次回路(也叫二次接线)。

电力系统中,电能生产、分配、输送等需大量电气设备,经过电缆组合、构成发电、输电、配电主系统,基于主系统可靠、连续、稳定、安全运行所需,其运行方式会不时变化,而其运行状况也需适时监控。如果系统内某个元器件产生运行故障,要能迅速发现、替换掉此元器件,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设备安全、平稳运转。监护、发现、替换功能要由主系统之外的电气设施才可以实现。这些主系统之外的电气设备就是二次控制回路中的主要设备,这些设备连接成为电气二次控制回路后,便可以用于测量、监视、控制、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通信以及各种自动化系统等,用于保证主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电气二次控制回路是变电站、配电站、发电厂等安全运行、生产、维护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功能重大。经验表明,良好的电气控制二次回路会对电气一次系统的安全运行实施全面的监测、报警、控制、保护,是快速、准确、可靠地预报和切除故障,使电气一次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电气二次控制回路现状

二次控制回路内涵广泛,但回路中的基本元器件是互感器二次电路以及控制、信号、测量、同步、保护、直流等系统元件,这些元器件的基本功能一直保持稳定,其基本的工作原理、连接方式基本维持不变。从技术范畴来看,现今的二次控制回路历经数十年的科技发展,变化较大,以往单一的强电控制形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例如,变电所或发电厂中的二次控制回路,目前已不再仅仅是强电控制,而是形成了强电控制、弱电控制以及微机控制等各种不同控制方式同时存在的局面。再比如,二次控制回路中传统的多触点万能开关业已为如今结构更为简单的切换开关或控制开关所取代。电力系统革新在保持稳步运行基础上,可谓时刻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表现在,由以往零散、单纯、庞大的电磁继电器等,向当今的集成、小微、晶体管保护设备等方面发展。

特别是近代科技发展,电子科技、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升级更迭频繁,这些进步技术于变电所、发电厂等电力系统的二次控制回路的应用已经让当代电力系统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一台电脑便可以将电力系统的管理、运行、保护、信号、测量、控制等所有功能融合,电力系统已经实现自动化综合系统、计算机监控下的信息共享系统,这就从根本上彻底颠覆了常规的电力系统二次控制回路中元器件安装调试复杂、设备庞杂、功能独立等弊端,从而使得电力系统前所未有地更加安全、便利。

三、电气二次控制回路重点

电气二次控制回路这个低压电路中,开关,熔断器,接触器,起动器,继电器(包括热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是其关键构成元件。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开关(主要指刀开关)、熔断器两种元件。

开关(刀开关),是二次控制回路中极其简单的手动控制元件,其功能是切断或接通电路。从操作方式来看,开关包括远距离连杆操作式开关与直接手柄操作式开关;从刀级数来讲,包括单极开关、双极开关、三极开关。开关通常控制5.5千瓦、380伏以下小电机,操作过程中,因为电机起动电流较大,开关通常挑选(3-5)异步电机额定电流为宜。

熔断器也是电气二次控制回路中一种最简单的保护性元器件,其功能主要是短路保护。从其灭弧形式看,包括填料式熔断器及无填料式熔断器两类;从其结构来看,包括了开启式熔断器、半封闭式熔断器及封闭式熔断器三种类型;

不同的电气二次控制回路中,根据功能需要不同,其低压控制元器件的种类、数量、型号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开关,熔断器,接触器,起动器,继电器等是基本的设备,必不可少。

由于电力系统的二次控制回路通常处于强电磁环境下,所以,强化管理已成为必须。以变电站为例来讲,一直以来,由于变电站内的直流系统二次控制回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开关无故障跳闸现象发生频繁,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干扰了一次设备的平稳运转,给工农业生产及公众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探索电气二次控制回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成了电力行业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业内专家学者对此也多次展开调研、论证,以求找到良好的应对之策。

目前,专家们的观点是:先行分类客观存在的干扰信号(依据干扰信号耦合方式,干扰信号分为:二次控制回路自身所致干扰、地电位差所致干扰、辐射耦合所致干扰、感性耦合所致干扰、容性耦合所致干扰)。其次,分类查找各种干扰源,探索干扰源给二次控制回路带来的耦合原理。与此同时,专家们还探讨了数字化对于二次控制回路的干扰现象。从干扰耦合机理来展开二次控制回路中的跳闸模拟分析,历经多次试验,专家得出结论,那就是,二次跳闸回路如果受到影响,抑或二次系统故障后,由于存在杂散电容等,都有可能引发二次跳闸,而且,杂散电容越大,越容易引起二次回路异动。专家同时认为,环境、电缆长度、电力设备运行频率等都是致使二次控制回路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因素,而且已经有部分怀疑被专家所论证,比如上述的变电站杂散电容问题,就是一个实例。

有鉴于此,专家们给出了诸如变电站一类的电气二次控制回路中所存在的故障排除措施,比如,实施多种耦合抑制,设备进行接地处理,优化电缆敷设等等,同时,专家还建议设备研发、制造、生产者要着力提升设备性能,提升二次控制回路中元器件的运行可靠性

四、总结

对于电气二次控制回路的重要性来说,已不言而喻,一次设备的稳定运行,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与二次控制回路息息相关,没有二次控制回路的有效运行,也就谈不上电力系统的平稳、安全。因此,电力系统内的二次控制回路工作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晓亮.超高压电网二次设备状态评估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2]冯智.关于火电厂电气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的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李宏博.变电站弱电系统防雷保护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

[4]王春芸.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状态检测与评估[D].浙江大学,2009.

[5]冯子韬.变电站二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的评估[D].河北工业大学,2008.

[6]李石,李振宇.基于大型集控站监控系统下的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方案[J].继电器,2007(14).

第5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路;考核改革;自测报告;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9-02

《电路分析基础》(以下简称为“电路”)课程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所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集总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目前,我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该课程的考核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就此教学环节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原有考核方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校“电路”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出勤、测评等,占总成绩的10%;实验考核包括实验出勤和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学生平时作业抄袭现象(抄参考答案书、抄同学作业)非常严重,教师又不得不批改,这不仅浪费教师的精力和时间,而且也不利于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程度;以出勤作为考核形式也欠妥当,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不愿花费时间去考勤,而考勤次数少又不足以反映整个出勤情况;课堂测试的意义不大,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种情况使得平时考核成绩具有不客观性和不真实性。

第二,实验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是否能够熟练使用有关的电子仪器设备、是否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等。我校所有电路实验均在工程实训中心进行,由于受到中心实验平台数量、开放时间、场地大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使得上交的实验报告不能够全面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实验考核形式也有待于改革。

第三,期末考核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所授内容出题,试题类型比较单一(主要包括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四种类型)、客观题比重过大、考试内容偏窄、试题答案唯一,这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上,难以形成对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掌握,难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措施一:针对平时考核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方法――变交“作业”为交“自测报告”。所谓的“自测报告”是指学生在独立解答习题的基础上分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自测报告的具体格式可设定为:题目解答总结未掌握的知识点解题机智反思启发或启示。

通过让学生撰写自测报告(可每章交一次),促使其主动地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思考问题,同时还鼓励学生探求新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拓展思维,将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也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调整授课进程等。

措施二:在原来实验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仿真实验考核,且仿真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学生通过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最佳的实验方案,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做,从而缩短研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另外,通过使用仿真技术,不仅结果直观,且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自我学习模式;通过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可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提高其对电路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比如:可在《电路》这门课程原有5个实际操作实验(占10学时)的基础上,增设10个仿真实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做其中的5个。而教师增设的10个仿真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选定实验电路,独立撰写实验过程,并完成数据测量和分析总结。

措施三:增加考试新题型。期末试卷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类新题型――“实践题”和“设计题”。通过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比重,以强调考试的导向功能,使得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更加灵活、实践性更强,这种有意识地向实验分析倾斜,可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改革实施效果问卷调查分析

此项改革持续已实施了两个学期,之后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改革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第一,学生对上交“自测报告”这种作业形式持赞同意见的占85.7%,不赞同的比例是14.3%;对“自测报告”格式了解的学生比例是81%,不太了解的占16%,不了解的占3%。可见,80%以上学生对“自测报告”的格式了解,且认同这种作业形式,因此交“自测报告”的举措值得继续推广。

第二,75%以上的学生对Multisim仿真软件已经基本掌握,其中熟练掌握的占25%左右;约90%的学生认为加入仿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帮助,近一半学生觉得帮助很大,且有82%的学生都感觉仿真环节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85%以上的学生认为引入仿真环节是必要的,其中23%左右的学生认为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可见,措施二的实施也值得继续持续下去。

第三,71%左右的学生认为期末试卷题型设置是合理的;70%左右的学生希望期末考试继续增加“实践题”,约57%的学生希望增加“设计题”;约60%的学生认为“设计题”和“计算题”能够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约70%的学生认为“实践题”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约20%的学生认为“设计题”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数据表明,70%以上的学生对增加的新题型持认同态度,认为新题型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四、结论

通过在“电路”课程中实施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对电路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自我学习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教育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将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有效地落实和实施。总之,这次改革的效果良好,提出的改革措施在“电路”这门课程中值得继续实施下去,在某些同类课程中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顾倩,李斯伟.《电路分析》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6,(3):37-38.

[2]姜静,刘迪,张大为.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1):50-51.

[3]张文霞,杨元,郭华.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118-119.

第6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路课程;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青(1976-),女,瑶族,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许川佩(1970-),女,广西北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GB03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87-02

2010年5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经过专业结构调整,建立了新的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下设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共六个专业,在2010级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中,做了相应的一些修订,首次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以下简称为“电路”)从大二第一学期调整到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并在全院打通选课,设置了课程负责人,参加了学校实施的教考分离统考。“电路”课程是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如“模电”、“数电”、“微机接口”、“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等密切相关,具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1]在经过调整与改革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如何,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如何,他们有何反馈性的意见?为了从学生的角度收集各方面材料,以便为今后提高“电路”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我们于2011年12月对2010级各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98份,其中4份未答完问卷作废,有效问卷194份。

一、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对“电路”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满意、对“电路”课程的考核机制是否认同、有何意见反馈,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

(1)学生的课程学习态度与方法。

(2)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

(3)学生对考核机制的认同度。

(4)学生反馈意见。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1.学生的课程学习态度与方法

调查表的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学生用于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参与辅导答疑的情况等,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习惯。表1是对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题答案统计结果。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只有61.5%的学生明确“电路”课程的重要性,表明学生在对待该课程的态度上需要提高,这与学生才接触到专业课有一定关系。这需要任课教师在正式授课前花上一定时间来强调课程的地位和意义,整个授课过程中注意穿插与后续课程的关联,让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学习阶段和位置,进一步明确课程重要性。

绝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程不做课前预习,对于实验课程能课前预习。电路实验是在我校的教学实践部独立开设,我校教学实践部的电路电子实验中心是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保证一人一台装置,内容验证的少,设计的多,验收严格,促使学生对实验十分重视。理论课程每个班100人左右,全院打通选课,师生不熟悉,学生不预习,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性不能完全发挥。我们可以考虑分专业、开小班,多设计课堂思考题和习题,从而加强互动,改善学生不预习的不良习惯。调查还表明只有65%的学生能在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和查阅课外参考书的学生更少。“电路”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灵活丰富,如果学生对课后作业马虎应付,甚至抄袭,又不参考辅导书,不做相应的习题集,只局限于教师课堂上讲的有限例题,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可以考虑加强平时测试,如每上完1~2章,进行一次测试,测试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增大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

课程辅导教师要每周一次在固定时间和办公室给学生答疑,来积极询问教师获得帮助的学生仅有23%,学生反馈答疑时间常有课。但近60%的学生经常访问本校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留言或在线答疑,说明学生喜欢网络这一新兴的交互方式,目前我校的“电路”课程正在申报广西区精品课程,到时精彩的课程视频,多媒体教案,网络答疑系统会进一步完善。当然在办公室答疑的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没有课的时间段,不让答疑形同虚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教辅资料,本校、外校的精品网站,必要时帮助学生做一些课程学习规划。[3]

2.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

调查表的第二部分是了解学生对课程教材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及实验项目开设、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表2是课程教学情况选择题答案统计结果。

表2课程教学选择题答案统计结果

题目答案 学生选择比例

理论课程教材满意 95.0%

实验指导书编写满意 90.3%

理论课程内容合理 88.6%

实验课程开设合理 85.6%

老师上课进度安排适中 79.5%

多媒体加黑板授课效果好 35.3%

黑板授课效果好 65.7%

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87.2%

电路理论课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瀚荪的《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教材,实验教材是我校教学实践部编写的,学生对教材是比较满意的。对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也较满意。在授课方式上,大部分学生喜欢黑板授课,感觉在思维上与教师更加同步,也有学生认为多媒体加黑板教学是不错的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总体还是较满意的。学生反馈意见:一是感觉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比较难理解,做过实验后仍觉得理论和实际有些脱节;二是多媒体课件内容多,讲得快,跟不上教师思维;三是作业反馈较慢,批注太少。对此,提出的对策是: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青年教师多参与科研,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结为教学对子,在教学中从工程需要的角度去进行理论讲解,再回到工程应用中,变理论的抽象性为理论的应用性。另外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课件制作培训班,努力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严格把关多媒体授课的审批。还要定期召开教学研讨和进行集体备课。此外尽量安排课程主讲教师兼任辅导教师,这样对整个教学过程把握更好,作业批改需指出错误及原因,及时发现抄袭现象,严格纠正。[4]

3.学生对考核机制的认同度

调查表的第三部分是了解学生对学校采取理论大课教考分离、实验独立考核的考核机制认同度。表3是考核机制认同度选择题答案统计结果。

表3考核机制选择题答案统计结果

题目答案 学生选择比例

支持理论课教考分离 53.7%

支持实验独立考核 91.9%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与考核三七开 80.6%

实验独立考核是指实验课程的考核与理论课程的考核不挂钩。学校有部分专业基础课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若实验不通过,只能重修实验,90%多的学生支持实验独立考核。学生也基本认同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三七开,总评成绩是否达到60分,关系到是否要重修该课程。学生不太认同的是理论课的教考分离。

理论课教考分离是指学校针对全校通开的“高数”、“电路”、“模电”、“数电”之类的课程考试试卷由教务处指定一名非任课教师出题,考试题从学校建设的试题库中选题,另一名非任课教师试做,从而把握试题难度。目前学校的大部分专业课程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并在考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教考分离与之相比显然难度要高,这是近一半的学生不支持教考分离的主要原因。然而教考分离更能体现出考试的公平公正,衡量各学院的教学效果与学习学风,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对此,指出的对策是:一是教师与学工配合,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管,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杜绝投机和侥幸心理。二是可以考虑在课程网站上公布考试大纲,建立网上习题库,公布历年试题或模拟题,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复习方向。三是教师主动抓考前训练和平时测试,促使学生学习,如果平时测试多的话,可加大平时分比重,更灵活地处理课程的总评通过率。

三、小结

这次的问卷调查对进一步做好“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与学工作提供了启示。对学生来说,必须要明确课程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和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师来说,要进一步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此外教师应多一份责任心和耐心,加强与学生和学生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管理与控制,共同提升课程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凤莲,张雪英,史健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1):14-15.

[2]叶惠文,杜炫杰,李丽萍.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9,(12):154-158.

第7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关键词】高职 电路分析基础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66-0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高职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电路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技能打下基础。课程一般在高职第一学期开设,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理论+实验的授课模式,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和专业兴趣的培养。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传统,教学内容理论讲授居多,实践环节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受到压制。第三,考核评价内容、方法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素质,不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对现有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发挥专业基础课对学习后续专业课和培养职业技能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指出:“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采取项目式一体化教学,将电路基本知识融入具体项目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学习和实践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项目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专业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电路分析基础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的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职业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职业知识目标是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职业工种必需的电工通用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分析本方法。职业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工仪器仪表操作,电路的设计、制作、测试和调制等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意识、质量和效益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内容以知识章节来开展教学(如表1所示),强调知识点的衔接和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但高职学生基础较弱,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和抽象,无法把所学内容与实际电路联系起来,更不能把电路知识与专业及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并且,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居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内容较少。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学习实践为主线,根据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来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课程按章节内容展开的授课方式,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将传统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瞬态过程等章节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融入项目教学中(如表2所示)。让抽象的电路知识变得具体实物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电路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了课程内容与专业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相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习变得更具意义和乐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选择和使用电路仪表测量电路参数和检测电路元件的方法,锻炼了运用所学的电路分析方法处理分析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过程按照“设问引入―看书思考―理论讲授―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较为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项目的学习和实践传递给学生,整个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做、思”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分析项目任务―相关知识导入―分组讨论实施―师生共同探究―项目成果展示―项目成果评价―总结交流经验”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四)考核评价。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学生成绩评价采用“学生期评成绩=70%期末成绩+20%期中成绩+1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和期中成绩均采用笔试考核,分别占题型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出勤、课堂表现等。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技能和实践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能力、素质和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动力不足,学习以应付为主,考试前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根据学生对各阶段项目的完成情况,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进行考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期评成绩=60%过程性考核成绩+20%实作考核成绩+20%期末成绩”。过程过程性考核是指:在6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3所示),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态度情感。实作考核是指:在学期末,教师从6个教学项目中分别选出一个实验任务单元,学生在实验室中随机抽取一个来作为实作考试题目,在规定时间完成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分(评分标准如表4所示),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成绩是指:在学期末笔试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的特色和效果

(一)项目牵引,提升兴趣。解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中知识点多、内容抽象、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通过项目的引入,让电路知识变得具体,通过“教、学、做、思”一体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理实结合,锻炼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职业工种必需的电工通用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把抽象的电路知识和具体实物电路、电子产品相联系,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知识来源于实践,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针对训练,强化技能。解决学生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电工仪器仪表使用操作、实际电路的分析等方面技能和素质欠缺的问题,加大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传珊,刘永军.电工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梁毅娟.高职计算机网页编程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探究[J].广西教育,2015(6)

[3]刘芬,李雅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

[4]张天瑜.《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第8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1.1掏挖基础

目前常见的掏挖基础有三种:全掏挖式基础、半掏式基础及斜插式掏挖基础,该类基础适用于黏土、硬塑、碎石及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等,且地下水位低于混凝土基础底面高程。这类基础它能发挥原状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和抗倾覆稳定性。同时也显示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了材料、减少了环境的破坏,但施工难度大,受土质条件限制。在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掏挖基础给我们施工人员带来两个不利的因素:(1)混凝土浇灌后无法进行外观检查;(2)如果有缺陷无法进行修补。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我们为了保证掏挖基础施工质量应采取以下施工技术措施:(1)在配料时宜用0.5~4cm的连续级配制,或用85%的2~4cm石子掺15%的0.5~1.0cm的石子混合使用;(2)为了保证地面处的基础的土壁被碰撞脱落,应采衬垫塑料布的措施,其衬垫高度约0.5cm,待浇至立柱后拆除;(3)为保证掏挖基础扩大头部位的混凝土容易捣固密实,可将其混凝土坍落度选大一级,同时为满足混凝土和易性要求,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砂率或增加水泥浆量,当扩大头浇灌混凝土饱满且振捣完毕后应注意观察判断周边是否残存气体,必要时可以补充砂浆,以填充空隙,立柱部位的混凝土坍落度可小一些;(4)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是保证掏挖基础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掏挖基础应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以提高其强度及密实性;(5)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搅拌,如因地形限制,必须采用人工搅拌混凝土时,应严格执行“三干四湿”的搅拌方法,确保混凝土配料拌和均匀。

1.2“大开挖”基础

“大开挖”基础包含阶梯基础、板式基础、斜插基础等,所谓“大开挖”系指基坑开挖的土方量比基础本身体积要大得多,这类基础的特点是需要采用模板浇制,成型后的基础埋置于基坑内并回填土后夯实。

阶梯型基础:基础底板刚性抗压,不配钢筋。由于阶梯型基础混凝土量较大,埋置较深,在易塌方及有流砂地区难以达到设计深度。

板式基础:基础底板柔性抗压,配制钢筋,板式基础底板度很大,混凝土量大,适用于软弱地质条件,有效防止基础下沉或者倾斜。

斜插基础:该基础的主要特点是基础主柱坡度与塔腿主材坡度一致,塔腿主材角钢直接插入基础混凝土中,使基础水平力对基础底板的影响降至最低。此类基础在平原、河网地区使用较多,其最大优点就是节省基础材料,施工较为方便。其缺点是施工精度要求高,基础成型后如发生沉降或者偏移,则很难对其进行处理。

此类基础基本上都有台阶,在混凝土浇制施工过程中最不容易控制的是台阶之间过渡结合处的质量,稍控制不好就会跑浆,从而出现蜂窝、狗洞甚至露筋的现象,因此在对该类基础施工时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有:(1)在凝土浇制到阶梯过渡结合处时,在上层模板外侧底部四周与下层阶梯混凝土之间的空隙用混凝土堆垒起来,然后再往上层阶梯模内浇灌混凝土,待浇灌到一定高度后,进行捣固,待见到混凝土堆垒起来的模板四周开始冒出水泥浆后停止振动,继续浇注混凝土;(2)在进行阶梯基础、板式基础、斜插基础的砼浇筑及振捣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模板及支撑有否变形、下沉、移动和漏浆等现象、钢筋是否与模板保持一定距离。如有问题应停止浇筑并立即处理;(3)斜插基础因立柱倾斜容易造成内角浆多,外角浆少,而出现空隙形成蜂窝,因此在浇灌立柱混凝土时不应直接往内角推料,而应用方锹往外角下料,以达到立柱内外角的混凝土浆石均匀。同时,对于斜插基础主柱的浇制捣固,因振动棒很难放到基础主柱斜面附近,使其斜面处的混凝土捣固不够。所以,立柱混凝土除用机械捣固外,还应用捣固钎捣固主柱的四个面处的混凝土,以免产生蜂窝及狗洞现象;(4)此类基础地形较好,施工单位一般都会采用挖掘机进行基坑开挖及回填。在基础坑开挖成型后,需要人工将基坑内的松土层清理出坑外,以防止基础成型后基础下成造成质量问题;在基础回填时,为防止基础移位或倾斜,应该在基础周围均匀回填。特别是斜插基础回填应该先回填斜柱内侧,然后回填外角侧及侧面,回填时土方倾倒高度应该尽量放低,避免土方冲击基础。在回填过程中还应让测量人员检查其根开尺寸及高差,如有变化应该及时调整;(5)斜插基础主角钢位置控制是关键,因此在基础施工之前需要计算主角的下端根开及对角线尺寸以及主角钢露出立柱顶面的高度;同时,为了斜插基础固定主角钢的底部,应制作厚度390mm×390mm×80mm的混凝土垫块,垫块中部有一个角钢凹槽。将垫块放入垫层上预留出地凹坑内,测量人员用经纬仪对垫块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并操平找正,然后在垫块的四周用砂浆及碎石填塞,使其稳定,避免在浇灌混凝土时主角钢底部发生偏移;(6)在进行斜插基础浇制施工的过程中,测量人员经常检查基础顶面根开、插入角钢顶面的棱到棱半根开、高差、倾角等,如有误差及时调整。

1.3岩石基础

岩石基础分为嵌固式基础及掏挖式基础,该类基础适用于覆盖层较浅或无覆盖层的强风化岩石地基,上拔稳定,具有较强的抗拔承载能力。岩石基础施工技术措施与掏挖基础施工技术措施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岩石基础一般用于风化严重的岩石地带,基坑可以采用人工开挖或采用松动爆破的方法进行施工,这将给造成基坑成型尺寸偏大,从而出现混凝土量超灌,造成材料及人工的浪费。为此在进行岩石基础基坑开挖时应要求施工人员每往下挖1.0m,要进行基坑中心吊中,防止挖偏;在进得松动爆破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药量,严禁因爆破施工破坏基坑周围岩石的完整性。

1.4桩基础

输电线中桩基础一般分为灌注桩基础和人工挖孔桩基础。该类基础主要靠桩周与土的摩擦力和桩端承载力承担基础上拔力和下压力,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缺点是施工费用较高。桩基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是断桩,而灌注桩基础除出现断桩外,常见的现像还有钻孔偏斜、糊钻、缩孔、孔壁坍落、护筒冒水等情况。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措施与掏挖基础施工技术措施相同,不再进行叙述。

我们在对灌注桩基础施工时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有:(1)发生钻孔跑偏,应先查明偏斜位置及程度,一般可以偏斜处吊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使钻孔垂直,如偏斜严重时,应该在孔内回填砂砾或黏土混石到偏斜之上,待沉密实后重新钻孔;(2)在软塑黏土层中钻进时,如进尺太快,出浆口堵塞容易造成糊钻,一般在钻孔时应控制进尺速度;(3)塑性土层遇到水膨胀会造成缩孔卡钻,此时应该采用上下反复扫孔处理,如因钻头严重磨损使钻孔小于桩径时,采取焊补钻头再进行扫孔处风理;(4)孔壁坍落的原因有很多种,针对其原因灌注桩成孔速度应根据地质情况选取,同时注意地下水位变化,采取升高护筒,增大水头或用虹吸管等连接措施,另外绑扎吊装钢筋笼时,应该对准孔中心,避免碰撞孔壁,如孔口发生坍塌,应该先探明位置,将砂和黏土混合物填至坍孔位置以上1~2m,再行钻进;如坍孔严重,应全部回填后再钻;(5)护筒周围填土不密实容易造成冒水,因此应在护筒周围选用含水量适当的黏土填筑加固,分层夯实。(6)断桩的原因有:混凝土坍落度大小、骨料粒径太大、未及时提升导管及导管倾斜,使导管堵塞,形成桩身混凝土中断、提升导管碰撞钢筋笼,使孔壁土壤整块混入混凝土中,形成混凝土桩身隔层。

针对断桩的原因应采取如下技术措施:(1)混凝土的坍落度遮天蔽日应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粗骨料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控制;(2)一边浇注混凝土一边拔导管,并随时掌握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深度,确保导管始终被混凝土埋住;(3)当导管堵塞,混凝土尚未初凝时,可以吊起一节钢轨或其它重物往导管内冲击,将堵塞的混凝土冲开,然后再继续浇注混凝土;(4)如果混凝土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断,可用比原桩径稍小的钻头在原桩位孔钻孔,至断桩以下适当深度,重新清孔;在断桩的部位增加一节钢筋笼,其下埋入新钻孔中,然后再继续浇注混凝土。(5)断桩是水下浇注混凝土的重大质量问题,任何处理方法都应与监理工程师、现场设计代表研究确定后再实施。

2输电线路软弱地基问题的技术处理措施

输电线路杆塔所受的各种荷重力作用于基础,并通过基础传递给周围的地基,地基的地质情况直接影响输电线路工程的基础形式、造价、质量、工期、安全运行等等。在各种地基中,软弱地基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是最明显的,稍不注意往往造成基础下沉、杆塔倾斜、甚至倒杆塔等事故,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软弱地基的问题。软弱地基杆塔基础的施工,关键是要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制过程的排水措施,尽量避免基底原状土受到扰动。

对于软弱地基处的基础采用加石块充填加固的措施,即在最后一层土挖至设计深度时,抛入预先准备的石块,将石块夯入土中,至密实为止,并清理被挤出表面的软土,再铺上碎石;铺好混凝土垫层。

开挖底面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时,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如果流入坑内的水不及时排出,土被水泡软后,会造成坑壁坍塌,地基承载力下降。因此,做好基础施工过程的排水工作,是软弱地基基础施工的基本要求。基坑排水的方法很多,施工时可根据基坑的排水量以及自身的排水设备等情况,确定采用的排水方法。对于泥、水流沙坑,为防止坑壁坍塌,减少流入坑底的水量,可以采用挡土板或沉箱等措施后再行开挖。

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注意现场实际地质与设计所提供的地质资料是否相符。如不相符,要及时向设计、监理部门反映,要求地质代表到现场鉴定处理,不要盲目进行基础施工。

虽然软弱地基基础是输电线路建设的难点,但只要勘测设计、施工、监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密切配合,科学管理,就一定能使软弱地基的线路投资得到控制,质量得到保证,并能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庆林.架空送电线路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黄建辉.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中软弱地基问题的处理[Z].

[3]陈景忠.电力线路施工中流砂坑的处理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1995.

[4]李立新.初述高压输电线路主角钢插入式基础施工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

第9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

关键词 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内容组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66

Organiza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BAO Lei, GUAN Binglei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010)

Abstract Electronic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 is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covers basic circuit analysis, analog circuit analysis and digital circuit analysis of the three content. Aiming at teach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taking lessons as a starting point, re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 the choice of teaching examples, experimental design project,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hours, increasing relevance of course content, to achieve the true goal of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ation;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为我校相关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在实际实施教学时,由于课程的概念及内容繁多,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掌握。如何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使课程真正为实际应用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根据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理论及实践等教学环节,谈谈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 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①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情况了解不全面,通常认为该课程不属于计算机的课,是否学好都无关紧要;②学生因对专业知识、电学知识的陌生而产生消极心理,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2)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而课程概念较多、内容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对实际电路环境有概念的学生,学习兴趣可能建立得较快;但对相关概念空白的学生就会感到课程难懂、难学,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3)先修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明确,涉及到的课程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如大学物理中关于电学的物理现象及概念、高等数学中复数的计算方法等等,学生学过也不知所以然;(4)课程内容不合理且偏多,涵盖了基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分析及数字电路分析三大内容板块,有限的课时需要更合理地统一这三方面知识;(5)教材内容都较经典,与时俱进的实际内容较难体现,学习枯燥感会由此而生。(6)实验教学内容太过于详细,实验的目的无法体现,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面。

2 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建立正确教学方法

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教学课时定为6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8课时,实验课时16课时。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应围绕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优化选择和重新组织,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增加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以定义式形式给出,充实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

2.1 关于理论教学

理论知识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子技术课程涵盖了三大板块知识,理论教学的内容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取舍,依据职业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要,重点体现够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淡化知识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教学思路上遵循电路器件特性、电路处理方法及电路分析方法三条主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例题,提高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的。

2.1.1 基本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应强化电路基本概念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主要讲解认识电源和电路基本元件及电路中参考方向学习和识别的意义;电路基本分析方法主要讲解电路基本定律的内容及应用,选择性地讲解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及戴维南定理,以例题的方式说明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有针对性地建立正确的电路分析方法,对定律的数学证明不作说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看图,分析电路中的元件和电源,区分电路的类型,确定电路的分析方法,以直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作为电路分析方法的学习,后续电路的电源可能不同,但电路经过处理后的目的就是要采用直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分析方法,后续电路中重点学习的就是电路如何进行处理;如交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首先解决的是如何将电压、电流相量化及元件特性相量关系的建立。基本电路分析中主要涉及的是电路的计算,电源以直流、交流为主,教学例题中可以引入模拟电路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模拟电路中出现的元器件可以作为已知条件给出,如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有机统一基本电路分析与模拟电路分析二方面内容,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本篇安排8课时,其中电路基本概念约3.5课时,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约4.5课时。

2.1.2 模拟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元件二极管、三极管及运算放大器的特性说明及元件应用电路分析。二极管中讲解半导体尤其是杂质半导体的特点,二极管的截止和导通工作状态及对应等效方法,以整流电路及数字电路的基本门电路作为教学例题,建立含二极管电路的处理方法及基本分析思路。三极管中讲解器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区域,放大区放大的原理及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和性能指标的计算,工作在饱和区和截止区的器件在数字电路典型集成器件与非门中的分析;教学例题主要解决放大状态下三极管管脚、管型的判别,小信号作用下含三极管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处理方法,以及分压式偏置下电压放大电路静态、动态指标的计算。运算放大器作为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讲解如何削弱零点漂移现象,淡化其内部结构,突出器件的外部输入输出特性及线性和非线性工作区域,通过说明扩大其线性区域施加负反馈条件讲解反馈的概念、类型及判别方法;教学例题主要构建含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处理方法及分析思路,如线性工作区域的器件使用在模拟信号运算中的功能,非线性工作区域的器件组成实用的电压比较器,传感器输出电路中运放的放大作用等。

本篇安排18课时,其中二极管4课时、三极管8课时、运算放大器6课时。

2.1.3 数字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需淡化数字电路逻辑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重视外部逻辑功能的分析,包括数字电路分析基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三大部分。数字电路分析基础中教学内容涵盖数制、码制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逻辑函数的概念及化简方法和意义,基本逻辑门的逻辑功能,数字电路分析方法;由于数字电路的信号源与模拟电路的信号源完全不同,尤其强化分析方法的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重点教学的内容包括常用组合逻辑器件的外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设计方法设计实用的组合电路如加法器、编码器等,建立中规模数字器件的概念,认识常用中规模集成器件,再讲解中规模组合器件的应用,教学内容因此组成一条清晰的知识连线;教学例题可以偏向与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如计算机中加法器、计算机键盘编码电路、存储器中译码器应用等。时序电路的分析教学内容首先要充分体现时序电路与组合电路的区别,包括电路中组成器件的逻辑特性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等,主要讲解触发器的外部逻辑特性,仅基本RS触发器分析其内部结构以说明触发器中复位与置位功能,其余触发器仅说明其外部的逻辑功能,摈弃其内部枯燥的结构原理说明;以分析触发器组成的计数器电路讲解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适用其他电路如寄存器电路的分析,同时也揭示了集成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及原理和功能,解决任意进制计数器的设计问题;教学例题要体现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重要性,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思路,将555定时器作为综合例题分析讲解,包含三极管、运算放大器及触发器。

本篇安排22课时,其中数字电路分析基础4课时、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6课时、时序电路的分析12课时。

2.2 关于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共8个,安排16课时,包含验证、仪器使用、综合分析及设计项目,基本电路分析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安排4课时;模拟电路分析包含仪器使用、综合分析等项目,安排6课时;数字电路包含验证、综合分析及设计等项目,安排6课时。通过课程实验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电子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电路的调试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1)对验证性和分析性实验给出实验电路和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结合理论知识自主决定测量量、自拟实验步骤及实验表格;对设计性实验给出设计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并调试得出结果;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2)实验项目安排上要体现各实验的相关性,内容安排体现从元器件到单元电路再到系统设计。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主要用于电压放大电路及运算电路的实验测试;数字电路器件逻辑功能测试与具体应用电路相结合。以往实验中出现问题时通常有器件本身存在问题,但学生实验前总是忽略器件的好坏,实验中的问题难以入手解决,强调实验的相关性可以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实验中的主动性,并且各实验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对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做到循序渐进地完成。(3)丰富实验内容,将实用小电路、电子竞赛试题等应用于实验中,或分析或设计,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课时限制使得实用电路在某个实验中不可能完整实现,但可以将其中的单元电路作为实验的内容,其他部分以模块代替,实现电路的功能。(4)实验前预习内容及实验后的思考问题与实验内容密切关联。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进一步理解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提高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实验后的思考是对实验中的总结、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解答、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培养学生建立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