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人居环境科学精选(九篇)

人居环境科学

第1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时空特性时代性地域性 弹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关于时・空特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在建筑领域,其他如:形式、符号、文化等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演进性和差异性。 空间和环境类科学在这方面就体现的更加明晰。这是由研究对象‘空间’ 本身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时间演进和地域差异的特性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都在其自身的发展框架上展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这种时空差异性,以时间演进性差异为主流。地域性差异为次枝和延续,且不断影响和推进着时间性差异的的演进。

同样,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这一课题的前沿,同样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即:人居环境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对道萨比亚斯的道氏学说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必须指出,道氏的理论主 据西方国家的现象与经验,其对战后第三时间人口稠密、资源进展、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因此,我们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同时,应该积极从中国实际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此外,道氏理论由于体系庞大,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并留有一些机械的线性思维的痕迹,这种认识上的时代局限可能与道氏的早逝有关。”

吴良镛先生提到的这种学术上和实践上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是空间环境类科学发展(建筑、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必然存在的特性。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与时・空演进完全同步的,也不可能是永远滞后或者超前的。所以在空间环境类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者创作是永久性先进和绝对完美的。只能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有限空间内是正确和科学的。

一个科学的学科研究,一定要有时间上(时代性)的继承、发展,也要有空间上(地域性)的继承与发展。才可以更好、更准确的解决问题。而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一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并不是很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一些片面、不合理的、盲目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合理、正确的解决现今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时・空特性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居环境理论理论概况

第一位系统的提出人类聚居概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比亚斯,吴良镛先生对道氏理论特点有精炼的总结:

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道萨比亚斯所在的那一时・空背景下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指:逐渐加速的城市化革命。

考虑问题的整体观和系统观。道萨比亚斯认为:城市发展问题的错综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入手考虑我的生活系统。”因此,注意到病状,却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他认为,应该吧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来考虑,否则,就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理解失误的复杂性,从而片面、简单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结果则事与愿违。

3.在建筑与城市科学总,较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拓宽了城市规划研究范畴。道萨比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4.初步建筑里其理论框架。 这一点十分重要,也对学科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系统框架的建立,就如同种下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是学科发展和延续的种子,当然这颗种子可能结出‘大小’、‘颜色’不相同的新果实,但对整个学科体系和理念的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后继学者能更清晰和明确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核心理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人居环境理论形成过程来看,人类的探索研究并不是总是和时空的演变同步的,这几位先驱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规划领域和人居环境的研究和探索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时・空演进到的今天也给与我们很多启发和研究价值。所有先进的理论思想,是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客观因素全面、准确的分析的综合结果。是对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敏锐把握。

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理论和实践在时・空的维度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的。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的产生,由于研究条件和范围的限制,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理论的发展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时要综合考虑时・空演进的差异性。

3.研究环境‘时空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关于‘弹性空间’理论的提出

时间的演进性是客观存在,不可逆转的。但空间的差异性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却因为有时间和人类活动的演进性,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和调节性已经因为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发展和改造遭到了破坏,有些破坏是连锁性的,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和改变。所以保护空间的差异性是研究和建设人居环境所必须遵从的前提。然而空间的多样性(差异性)是要在空间的演进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而空间的演进性的动力主要是是源于时间演进中的人类活动。所以传承和发展时代价值,保护和优化地域特色。 就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

而地域特色本身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特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的消化与沉淀。是每个时代中最优价值、最符合当地人居环境发展的精华的积淀。继承是肯定的,发展也是肯定的。而且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人居环境的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关于弹性空间和资源可持续问题的考虑。

也就是说,在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尽量不犯不易于修复的错误,给子孙后代留有充足的空间资源和生存资源。这就是弹性空间设置和资源可持续工作的必要性。

弹性空间是指在人居环境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具有可塑性强,可更新再生的,易于生态恢复的空间领域。对这一领域要有意识的保护和‘留空’。以适应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空间和生态的再生。

资源可持续这一论题,我们已经早有觉醒,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是需要我们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综合的,系统考虑和分析资源紧张与可持续的问题。

当今人居环境已经发展成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有机系统。其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综合性的和复杂性的;其问题形成的过程也具有时・空演进性,存在是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异性。所以,面对综合、复杂、具有时・空特性的问题,我们就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的眼光去探求人居环境发展演进的时代脉搏和发展动向。用综合,有机,系统,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实践代价,甚至难以挽回的自然和资源的代价。

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人居环境发展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注重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才可以更准确、更优化的处理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以及更加合理和有机的引导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系统;工业设计

任何 现代 设计门类,包括人居环境和工业设计都需要方法论的指导,并且他们有许多的共通之处,因此想通过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影射工业设计的方法论问题,从而就方法论的问题展开一些思考。

美国建筑设计大师沙里宁提出“method of thinking”即思想方法,引出—— 哲学 理论加学习、综合研究实践问题,作为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我国吴良镛教授在此思想基础之上,主张采用“系统观”和“融贯的综合研究”的方法,并指出作为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是相对于简单原则、简化方法而言的。因此需要首先明确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的概念。简单原则(principle of simplicity)常常会流于概念而过分地简单化。例如《雅典》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 交通 、工作、游憩。但《马丘比丘》指出“四大功能”使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的流动、连续性,规定城市功能过于机械化,缺乏系统思考,没有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认识。应当指出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系统内各单元联系紧密,系统是开放的、发展变化的,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有一定预测能力。

人居环境系统是包括物质环境、人的因素和人文系统的一个复杂性科学体系。因此科学研究应顺着这一脉络展开,所以“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也就是说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为地割断了这一链条。而今天的 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有了很大发展,从而就有连接起来研究的可能,其中新方法很容易使他们发生关联。

第二要明确复杂性科学包括非系统整体和系统整体。前者具有累加性,整体等于各部分之和;后者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之间存在各种关联,相互作用、激发而“涌现”出系统整体的性质,称之为整体性科学。建筑、城市及区域等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其目标是“整体协调发展”,发挥整体作用,以“竞争与协作”、“区域治理”为途径,使其既有良好的内在组合,又有美好的外在表现形式。复杂巨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现象。近代城市设计中亦有“自觉”地设计与“不自觉”地设计之别。人居环境的“自适应”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基于切身的生活需要,因此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更能切合实际,形成 “管而不死,违而不乱”的系统特性。

那么针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应如何求解呢?首先,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以建筑学为中心,在相关科学中寻找结合点,以解决具体问题。从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加以融会贯通、综合集成。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每个学科都提供了一个侧面。

第二,归纳出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问题——努力求解”的研究方式。由于问题所在往往也是科学突破的希望所在。并列举在旧城治理中提出“有机更新”论;规划布局上探索“类四合院”;建设方式上尝试“住房合作社”形式等等。可以看出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是划定范围,选取重大问题,分析与综合并举,进行融贯研究。

我们可以 总结 出“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两个要点,第一将复杂内容简化为若干方面,第二抓住问题要害。这是一个综合集成、螺旋上升的过程。前者可以把复杂的“尖端”化为可操作的“一般”,化整体为局部,分头把问题展开,运用后者进一步概括融会,进而不断深化。由于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进行宏观地观察。

系统学中,库恩的“范式”理论,描述 科学 活动。认识论中,范式具有确认认识框架的作用。范式即从已知问题到求解,这种模式导致科学的进步。以范式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用以共享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人居环境科学任务之一就是寻找范式。

由于无序性和有序性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因此科学 发展 需要理性的推理和实践直觉共同作用。战略中包含着对世界事物发展中的无序性因素的正视和反抗。如何认识现实,引导它向有利于实现规划理想中发展。科学的重大突破往往基于传统理论与新实验基本矛盾的解决,源于传统理论思想的解放和充满自信的创新突破。

《千年报告》中 总结 了上世纪末规划的主要趋势:

——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经济 和竞争的整合;

——寻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与社会的不公平、失业等进行斗争,并允许流动;

——探索更多参与和协作的城市治理,强调新型的伙伴关系;

——强调权力的分散、转移以及对地方政府的支持;

——试图消除贫困的持续努力。

现代 工业 设计渐渐从以功能为中心转向以市场、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中心。工业设计不仅关系产品,更关系到使用者、社会和时代。因此同样我们需要思考工业设计的方法论问题,那么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对于工业设计是否适用呢?因为二者都是为人类的生活而设计,立足点是共同的,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其中有很多普遍适用的原则。

工业设计同样需要对产品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地研究。工业设计也是在对产品与环境、市场、使用人群、材料、生产技术、加工工艺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基础之上展开的,否则设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工业设计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并且始终站在使用者角度上考虑通过产品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使生活、工作或学习变地更方便省事、省时。工业设计师的工作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并且关怀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角落,这就是一名设计师的社会使命。

特别是工业设计的现代意义,不仅与人类人常生活相关,与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 网络 相关,而且与社会文化、地域、民族息相关。因此这一复杂系统之中不仅包括 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包括人文因素的影响。鉴于此,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对工业设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不仅在设计的方法论上可以相互借鉴,而且二者也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工业设计的产品大都是要在建筑设计营造的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工业设计师需要通过现代建筑设计了解现代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他们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第3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1.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背景及发展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聚居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后来我国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汲取道氏学术精华,构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方面为最基本前提:

 

1、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的。

 

2、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3、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

 

5、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学的发展前提和脉络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前提有相同或相似出发点,那么我们在研究建筑学的发展时可以找寻他们相关的学科焦点,来更好地研究建筑学。吴良镛院士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学已不再局限于个体建筑设计的范围,与建筑学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而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建筑学的概念也必须随之扩大,对其做较深入的研究,就不可避免的涉及众多相互联系的学科群,对他们的了解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开阔和完善建筑学的思路。

 

2.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人居环境时我们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可划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以上每个大系统内又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特别需要提出得是在上述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为人类创造与建设的人工系统。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研究实际问题中,以善于分析,寻找各相关系统间的联系和结合。在任何一个人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地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当然,这种组合不是概念游戏,而是对历史的总结,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深入的调查研究、深邃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大趋势的掌握和超前的预测。吴先生认为,五种系统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和讨论问题方便,应当看到他们相互联系的方面。

 

在借鉴道萨迪亚斯理论的基础上,吴先生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就这样,五大系统与五大层次相互交织,相互联系,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这一学科的重要方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构架下的理论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建筑学的发展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对于建筑学的指导意义

 

广义建筑学提出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通过城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共同研究如何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场地规划;共同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以及共同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和重建,等等。

 

3.1从宜居城市城市角度出发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指导意义

 

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幢建筑物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将视野扩展到宜居城市的建设上来,这种城市形态的建设不是单纯一种城市规划思想所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综合不同城市规划思想的优点,摒弃其不足。宜居城市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宜居城市的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应用,需要汲取历史长河点点滴滴的经验加以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符合现实背景和当地民情的宜居城市建设之路。

 

西安打造宜居城市的重点应主要解决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相关社会民生问题。只有系统化有层次的分清楚问题,才能多空间、多维度的清晰我们所面对的棘手问题。

 

3.1从建筑学习角度出发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指导意义

 

建筑历史的发展史正如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

 

脉络。我们对于建筑的不断认知也应建立在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之上,就能够更好地学习建筑的发展史,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总结做出有利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建筑。分系统、分层次的疏离知识理论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同时找到各个知识理论的交叉点,细致的总结研究,形成个人的理论系统。

 

4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的展望

 

世界是整体的,建筑是全面发展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社会理想,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人居环境科学应该作为全社会的科学,各方面都参与它的发展与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人居环境科学需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有全社会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注。我们作为建筑学的学生更加应该深入了解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及他所涉及的系统观,学会分系统、分层次、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相信我们将迎来更加完善和更加适应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

第4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旧城区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产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种正规非正规的方法取得了历史旧城区的用地开发权,从而在不符合历史旧城区保护的原则下进行大肆开发,破坏了历史旧城区的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历史旧城区由于人口的置换和产业的更替使土地闲置,房屋人为的衰败,从而使旧城区逐渐的衰落,治安与交通混乱,致使历史旧城区成为犯罪,藏污纳垢之,恶化了历史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吴良镛 菊儿胡同实验后的新探索[J]华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危机之下,吴良镛先生在深厚的理论背景下于1988年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工作,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护了旧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再现了四合院的空间体验,创造了完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解决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维持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吴先生在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时正是著名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酝酿期下,吴先生是如何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如何体现了还在发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之前,菊儿胡同还有哪些在人居环境科学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问即以这三个发问为出发点,讨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关系问题。

 

塑造人性场所: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其含义即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的处理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的其他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就人居环境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来看,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中就要时刻的围绕人,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菊儿胡同的设计即满足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的这一核心理念,其具体的回应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虽然在设计伊始并没有强制的日照规范,菊儿胡同现在的采光也未达到现在的日照标准,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对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质基础性的要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设计中合理的利用了东西向的房间和建筑,将不合理的朝向减小到最小程度,将对人的关怀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2. 随着旧城的破坏,新城的大规模兴建,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于旧城的记忆,致使地域性场所普遍的失落。吴先生率领其团队在城市肌理与城市历史这两大要点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采用了类四合院这一措施,满足了人们对于旧城生活环境的思念和对于旧城的记忆。

 

3. 除了进行类四合院的整体类型学应用以外,菊儿胡同的设计还通过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间设计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身体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4. 在进行物质设计的同时,菊儿胡同的设计还进行了空间使用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探讨。通过合院的类型学应用,细致的平面推敲,将各家各户的入户通道相连通,并将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组团布局,改善了邻里关系,加强了整个菊儿胡同改造片区的社区感。、

 

菊儿胡同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常见的横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户通道的设计上,保证即不相对,也不分流的原则,将人们进出自家的路径汇合到一起,创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动,在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间联系的通道进行合理的院落设计,精致的景观植栽设计,来吸引使用者在闲暇时候进行一定的社会性活动,并以这两种活动为依托,吸引进一步的自发性活动,从而改善日渐衰落的旧城人气。

 

建成环境的意义: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就是指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人为核心的指导下,将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整合起来,恰当的综合处理城市关系,建筑和环境的融合,以及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设置宜人的外部环境的一个设计和规划体系。这个体系的三个端点围绕着人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型,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吸收其他学科进而扩大学科范围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

 

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吴先生在菊儿胡同中应用的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的集中体现。有机更新理论即为:“城市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居住区内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细胞总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适宜的,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应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手术。”[ 吴良镛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 昆仑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在菊儿胡同的改造中具体作法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旧的四合院;3. 修缮改造一般的旧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旧危房的类四合院体系,既适应当前现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适应旧城环境及肌理,并有较高的容积率。4.在建设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吴良镛 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之二[J] 建筑学报 1991.2]在这些具体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这一方法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保留了旧城的风貌和尺度,在城市关系和街道关系层面上将改造与原有的城市历史发生联系,并对人产生记忆的刺激,激发人的场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则有效的营造了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间,在营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同时又达到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独创性,科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相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文化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对一个城市和建筑来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在满足面积,户型,造价等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邻里关系,街道活力等环境行为学要求之外,还应该关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属性的要求。

 

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充分挖掘并发挥了四合院这种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制的美学特征,完美展现了它所具有的中国特有魅力。通过植物和建筑的围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间,并与坡屋顶的檐下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此外,坡屋顶和平屋顶相结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采光和顶层空间利用的问题,还在美学上形成美妙绝伦的韵律感。

 

方法论的革新:以问题为导向的建筑设计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吴先生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曾运用于菊儿胡同,北京旧城区保护研究,危旧房改造问题,新四合院设计类型学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和北京旧城基础设施改善问题的研究方法。具体的作法即是在经过详尽科学的调研后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确立合适的目标,细分各项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分,将抽象的问题和目标落实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分析综合并举,进行融贯的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工作,吴良镛先生曾经提过这些问题:1.关于历史文化名称的保护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区研究方面来,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称,这些年来的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着眼点多在宫殿、坛庙、寺庙、园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对居住区的研究未落到实处。2.现有居住区的研究很少从中国传统的居住区结构和形态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单元式的公寓板楼一经插入传统的合院体系的街坊中,即对旧城的形态和完整性造成严重的破坏。3.过去的旧城改造总是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经常的,逐步整治的战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对住房的维护和修缮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败。[]

 

针对以上问题,菊儿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义上旧城改造或者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学术研究的姿态探索解决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思想上,从城市的各个层次,寻找城市的内在肌理,尝试以肌理切入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筑的设计,并通过新四合院住宅体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并针对旧城风貌问题,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制定导则,并将导则落实到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上。

 

系统论:一个融贯的综合研究

 

“我们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M] 林京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统论思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中心方法论,系统,即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简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通过运用系统论,将整个的学科群组织起来,使人居环境学科群下的诸多学科保持整体,并统一起来,相互协作,相互联系,从而为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体的改造实践上,菊儿胡同强调“多种效益综合追求”的目标,提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要求,并与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儿胡同系统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总目标,在社会效益上,维持适度的回迁率,是一定数量的居民回迁,具体就是让一部分居民买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经济利益来补贴危房改造和提供优惠住房的支出;在经济效益上,改进建筑设计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间,设定适当的统计率,并发掘用地潜力,综合开发,分摊就去改造的费用;环境效益上,不仅仅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还要在邻里交往,公共文化,人与自然关系上进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环境上显现自然。

 

结语

 

众所周知的是,菊儿胡同的最开始实践早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最终形成,时间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重合,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严格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检验下做的并不完美。首先,住房合作社以及融资策划的过程仅仅具有实验效应,在缺乏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下,仅仅依靠规划师的个人呼吁和社会活动难以推广住房合作社并对抗地产商的蚕食。其次,设计虽然仔细研究了采光、日照和通风的问题,符合了当时的要求,但却远远达不到当前的标准,因而其实验性的实践不具备超前效应,削弱了作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先锋性特征。此外,原有的设计停车位数量远远达不到当前的需求,造成了车辆拥堵人性通道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旧城风貌的探讨值得商榷,简单的模仿坡屋顶的造型和合院的形式远远不能说实现了旧城复兴,在建筑层面上的历史回应应该从物质层面上研究老建筑的材料、构造,构建连接方式和空间组合方式。

第5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 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 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 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导则

第6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学;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多起自然灾害的发生唤醒了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今天,世界各国开始大力提倡保护生态,节能环保,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环境科学开始兴起,并在之后的发展中陆续引进了“人类聚居学”、“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奠定了人居环境学的基础。当前,国际上关于人居环境学的研究和发展仍然在继续。作为联系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中介,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不仅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景观设计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供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客观存在的空间,还包括存在于这个空间内部的人员、资源、政策等等。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同,人居环境内所包含的无形的事物更多。人居环境是连接人和自然的桥梁,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建出来的人居环境包括在自然环境之中。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自身进步和改造自然来创造人居环境,但是其所创造出来的人居环境仍然属于自然环境。

所谓的人居环境学,主要是指通过研究人类聚居生活来探析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人居环境学中,其所研究的主体是人及其生活和活动,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乡村、城镇等等,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居环境学将人类聚居生活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相关手段来探究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以便在探析出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后,能够把握住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设计和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满足人类需求,且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人类聚居空间。人居环境学所坚持的这一发展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与景观设计理念相切合,并且为景观设计提供了相关的指导方法,为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天人合一”环境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2.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2.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2.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3.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3.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改进。

3.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将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结合到景观设计中,提倡自然环境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构成要素。人居环境学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关的关系,认为自然环境中的每一处风景既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资源,又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文化资源,值得人类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属于一种自然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球上所存在的所有生命聚集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实体的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需要在这个实体环境中取得,所以在建设人居环境时,不能局限于眼前,或者着眼于环境的部分建设,而是应该总揽全局,注重环境的整体建设,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建筑物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前提,充分考虑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生态持续性的设计原则。

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在景观实践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人居环境学和城市景观设计二者在环境保护理念上不谋而合,将人居环境学中的系统思维与景观设计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可更好的帮助城市建设者,或者环境保护者开展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推论并总结出: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并以环境学的系统思维来指导设计工作,从打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入手,在建筑空间上采取积极、开放的手法,加强居住者和绿地、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起居住者参与景观设计的积极性,使建筑物在满足和发挥了景观功能的同时,还能最大化的提高生态建设质量,这一做法是可采取,并行之有效的,可促进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 [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

第7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www.133229.coM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http://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结语

第8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 区域性 gis 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fekistics)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述评

3.1国外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美国走在前列。早在1976年,美国卡普(cap,f.m.)等学者在调查旧金山的居民对居住区位因素的选择时.让居民从100个因素中挑选出对区位选择最重要的选项.得到了有意义的2o个要素;后来,诺克斯(knox,1995)把这些要素分为6大类(美学、邻居、通达性、安全、噪声及令人烦恼的事情),开创了系统调查评价的先例。《美国城市文化》评价“城市宜人性”涉及到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1997年,美国对301个都市区评选“居家最佳地区”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英国“城市设计小组”的“好的城市设计”的概念中包含了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核。2001年asami提出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和要素应包括可持续性(susmin.ability)[1ol。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conomyintelli.genceuniteiu)的全球城市“宜居性”排名工作是在其先前“居住困难度”的调查方法上展开,选取40余项因子、五大类,为城市宜居性提供评价的指标ll1。2005年,美国money杂志每年一次对全美宜居城市进行了评选。其评价基于对市民的调查,和英国一样把宜居性放在了重要位置蚴。美国著名的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humanresourcecon.suhing)提出了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国外在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中主要把‘宜居性’作为重要指标并指导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目前,由于一系列环境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投入运行及纵深的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美、日、英、法、德等)已应用计算兼容磁带遥感数据方法在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这一评价技术手段和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总趋势。

3.2国内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在国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发展快。自吴良镛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进行研究以来,人居环境的学术研究逐步展开.并逐渐深入到可操作的层面。由吴良镛提出的“五大原则”、“五大系统”、“五大层次”等理论为我国目前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的主流导向。在实践层面.已经在两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一,从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即微观层面探讨人居环境建设的操作方法,比如基于小区尺度、居住区尺度的实例研究等;其二,为佐证理论研究而对城市进行中观和宏观层面人居环境评价及措施建议。

和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流方向一样.周志田等(20tma)提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了“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o7a)主持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宜居性”评价提供了科学评价的依据fl8刮。而有更多的学者加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杨贵庆(1997a)建立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刘颂(1999a)、李雪铭(2002a)、叶长盛(2003a)、李娜(2007a)等构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提供了展坚实的理论依据。李王鸣(1999a)、张仁开、李华生(2005a)等从城市尺度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宁越敏(1999a)和胡武贤(20tma)张文新(2007a)、孙志芬(2007a)分别对大都市和中等城市确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对城市层次上的人居环境研究进行了细化田。陈浮(2000a)等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叶依广(2004a)的最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熊鹰(2007a)等以长沙市为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定性定量评价、李明(2007a)等在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方法、陈春(2007a)等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定级研究。拓宽了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评价方法、思路。

国内已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以下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部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今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提出了由1o个次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民众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小康》杂志在2006年1月第一期杂志中推出了“中国小康休闲指数”。纵观十多年来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情况,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理论成果丰硕但却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4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多基于建筑学的角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尚不完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文素养等差异都很大,单一而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表达不同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缺少对区域的考虑。在评价内容方面.国内已有的评价体系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城市环境质量为着墨点,而忽略了对城市形象与文化等内容深层次评价方法的探讨。在城市因子选择方面,强调了一些细化的且易主观改变的指标.而对地理环境这一制约人居条件的最重要因素缺乏考虑。在评价适用性和结果可比性方面,国外的评价指标相对宏观,使评价体系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程度的横向可比性,亦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我国的评价指标往往根据特定的单一评价对象量身定做,从而使评价的结果具备客观性的同时却丧失了横向可比性。在评价思想方面,不能适应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未能将“人地和谐”和“环境友好”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人居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大量数据、图形的分析、处理,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我国目前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已备受关注且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现存的人居环境的评价理论、方法、尺度等方面尚存诸多缺陷.难以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服务;因而在未来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中以下内容有待深入。

5.1加强区域研究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簏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人居环境中无论是自然因子还是社会人文因子甚至是建筑风格都无不体现出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在人居环境的评价和研究中,难以统一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因而.人居环境的区域研究有利于洞悉人居环境各因子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拟定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的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模型。例如,四川省的大部分地级市都在四川盆地内,这些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因子十分相近.以区域为尺度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地级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横向评价,从而促进区域人居环境的建设.

5.2引入地理信息系(gis)

人居环境评价很难通过单一而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表达特定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处理和空间信息模型模拟分析为其核心功能(高级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引人,建立数字城市,可以解决人居环境研究中众多的技术问题。根据对现有人居环境的数据库的建立并对资料进行特定区域与空间的影响分析,体现人居环境研究的整体性和区域性;通过模拟分析,建立特定(非普适性)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而得到模型,从而有效的分析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5.3注重人居环境评价理念的拓展

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对人居环境的内涵、外延及其形成、演进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需加强对“人居环境”的界定、人居环境的实质、人居环境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范畴等进行探索,以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城市人居环境研究需要基于“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的新视野、新思维。基于“人地和谐”的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的城市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的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助于制定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如亲水性指数、绿色度指数(反映一年中可以观赏到乔木绿叶的时间)、近山性、自然宜人指数(冬不用暖气,夏不用空调一既有利于人体健康,又节省能源)等。二是从地理学而非建筑学的视角。审视过去人居环境建设的得失,建构基于“人地协调”的人居环境建设新思维。

5.4多视角多方位研究以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人居环境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巨系统,具有边缘科学的特点即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根据这些特点。人居环境科学应是地理、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环保、生态、经济、社会、人口、哲学、伦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贯发展的耦合[2,441。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人点对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多视角和多方位分析研究。

第9篇: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低碳理念;居住区;规划

Abstract: We explore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must be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challenge, to explo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Review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93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emerging, promot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to big science. This is a complex process, involving all aspects of the content, and efforts to implement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a technical problem, but also human problems.

Keywords: low carbon concept;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1.人居环境的定义及发展

1.1人居环境的定义: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一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1.2人居环境的发展:2001年《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出版以来,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从概念走向实践,不断丰富,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学科发展上呈现出多学科繁荣的局面:

1.2.1学科建设上,近年来我们在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方面的进展:许多重大建设工程也力图将建筑与城市、园林结合起来;

1.2.2技术科学的进展(单学科的拓展),目前清华大学在热环境、声环境、面对气候变化的讨论中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研究成果;

1.2.3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如京津冀人居环境、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人居环境以及关于面向“北京2049”人居环境规划实践的探索;

1.2.4关于人居环境史的研究,旨在从国家、区域、城乡、建筑群等层面,对中国各时代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深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

1.2.5关于重点学科群建设,如将人居环境科学列为学科建设的基础研究、关于园林学学科重组的讨论以及转型中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等。

1.2.6从已有的研究进展来看,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科交叉早为我们的先驱者所积极提倡,但是实践中从原有的学科拓展出去,并做出切实的成果仍充满艰辛,不过一旦有所进展,其发展则可影响业界。

2、从地球一小时活动看环保新理念

2.1.1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如何处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好的生存环境、事宜人类发展的气候条件无形中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稍有不慎将给未来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2.2.2有了这种想法,再回过头看“地球一小时”这个活动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它带给所有人的并不仅仅是短暂的电力节省,在它的背后是一种环保新理念的普及。在之前有些人会认为所谓的环保,主要指的是限制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不可循环、不可降解材料的应用等等,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于环境危害的了解程度,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有权利选择破坏或是善待环境,反之而来的是环境对人类报以相应的反馈。

2.3.3环保新理念还包括着一个更为广义的论题,那就是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资源浪费,减少环境的污染。这个问题是一切具体行动的目标所在,只有做到这点,才可以算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进行了环境的保护。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解决的途径有二,一是节能减排,二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减少污染的危害。

2.4.4可以肯定的是,要想发展终究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但这些代价应该有多大,它的范围是不是无止境的,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事情。毕竟自然环境并非独立而存在,它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切,如果只是一味的沉溺于经济发展、工业进步,那么环境污染形成的恶性循环终究还是要作用到人类自己身上。我们应该认清能源消耗的内在联系性,节省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整体都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就像“地球一小时”活动,表面上是节约了电能,但是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讲,是对于其他许许多多矿场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无疑是笔颇有赚头的大买卖。

2.5.5同时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也很重要,能源往往并非是一次性的,提高它们的利用率,通过技术减少事后的污染,对于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大的促进作用。

3人居环境与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

3.1以人为本

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前提,能够具备实用功能,在设计上可以运用形式语言来表现题材、主题、情感和意境,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所谓“宜人”是指除物质环境的舒适外,还包含生态健全,回归自然;同时致力于土地利用,充分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建立在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基础上。以人为本,走向人文主义景观。回归自然,塑造“自然建筑,生态建筑”。

3.2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贯彻

“适用、经济、美观”的本质就是要整体把握建筑品质。“适用、经济、美观”作为建筑设计的主题是永恒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与机械设备的日新月异、人们观念的变化,这些因素对“适用、经济、美观”的各个主题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时期已经赋予了“适用、经济、美观”以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适用”不仅仅是“住得下、分得开”的简单要求,更多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经济”也不再仅仅是投资多少的问题,更多的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节地、节水、节能,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方法和材料;“美观”也不再仅仅是“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而应成为需要普遍关注的原则。

3.3融入生态理念

人居环境是一个整体,是城市大景观的子系统,由环境中各类形象构成。城市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点,人们能改变环境,而环境更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居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可参与性,人的行为、心理、文化对人居环境都有深刻影响,这样的环境才可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3.3.1建筑设计融入生态理念,对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景观的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恶化,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3.2建筑设计融入生态理念,需要我们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植被与水体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创造出完整而连续的生态景观,优美的人居环境。生态健康的人居环境应该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开敞的自然空间,人类可以与自然界的 其它生物建立起一种和平共处的伙伴关系,应该是在大自然这个复杂矛盾体中,去把握一种动态平衡。

3.4建筑设计要满足节能要求

建筑设计要满足节能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针,不断提高用能效率,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轻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建筑热舒适条件,促进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筑节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有利于减少建筑耗能,节约能源;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传统建筑业的改造和提升,转变城乡建设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5突出绿色景观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随着生存理念的现代性转换,时下,人们对于优化自身生存环境的渴求愈发加重,于是人们总是希求生存环境的生态化、艺术化、审美化,并且又总是将这种优质化环境的求索不断地转换为绿色征象。于是乎,绿色的思绪总是萦绕在人们的心田,渴求绿色的生存条件、器物、方法及绿色环境,就每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对绿色的追思往往又幻化为对艺术与审美的寻求,或者是以艺术审美化的程度作为衡量“绿色”的尺度。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生态效应、视觉感受和人文景观渗透和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栽培技术和环境思想的发展使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的地位日渐突出,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建筑设计突出的绿色景观是优美的人居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