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四字成语大全精选(九篇)

四字成语大全

第1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冰壶秋月 宾饯日月 宾饯日月 冰壸秋月 不日不月

霸王风月 步月登云 闭月羞花 残冬腊月 经年累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春花秋月 长年累月 成年累月

常年累月 撑霆裂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裁月镂云

喘月吴牛 雕风镂月 得月较先 戴月披星 带月披星

待月西厢 二分明月 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 月黑杀人

风光月霁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风前月下 风情月意

风情月债 飞霜六月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海底捞月

寒冬腊月 花好月圆 猴年马月 河倾月落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壶天日月 华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讬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 弄月嘲风 牛衣岁月 弄月吟风

拿云捉月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风花雪月 闭月羞花 蔽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圆花好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风花雪月 羞花闭月 闭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朗星稀 月缺花残 风花雪月 光风霁月 月怀一鸡

闭花羞月 众星捧月 水中捞月 花容月貌 吟风弄月

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镜花水月 日月如梭 日月经天

风光月霁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风前月下 风情月意

风情月债 飞霜六月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海底捞月

寒冬腊月 花好月圆 猴年马月 河倾月落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壶天日月 华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讬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第2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1、人似秋鸿:鸿: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

2、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3、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4、金风飒飒: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飒飒:风声。

5、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6、秋菊春兰:秋天的菊花,春天的兰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7、肃杀之气:酷烈肃索的秋气。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气氛。

8、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9、秋荼密网: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10、西风斜阳: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11、秋风瑟瑟:萧瑟:有两个意思,①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长松千树风萧瑟。②冷落;凄凉: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萧瑟在本词中取第一个意思。秋风萧瑟就是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12、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3、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14、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15、春去秋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6、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7、秋风瑟缩: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8、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19、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20、橙黄橘绿:指秋季景物。指橙子金黄橘子翠绿时的季节。

21、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22、秋月如珪: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样的皎洁、晶莹。

23、林寒涧肃: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24、草木黄落:秋天以到,因草木的叶子呈枯黄而掉落。

25、秋色宜人:秋色:指秋天的景色。宜人: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26、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27、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28、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29、金风飒飒: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飒飒:风声。例:那时正是将近仲秋天气,金风飒飒,玉露泠泠。

30、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1、秋月春风:秋月春风,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

32、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33、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34、望秋先陨:指草木将近秋天即败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35、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秋风带来了凉意。

36、白商素节:白商:按五色分秋属白,按五音分秋属商,故称秋天为白商;素节:节气。指秋天的季节。

37、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38、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第3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论文摘要】声调是字音(音节)的要素之一。音节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在汉语以及与汉语同系的语言中。声调在区别词的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本文从古音声母清浊方面,就汉语的声调及其发展演变,对中古语音的声调、近代语音的声调以及现代语音的声调做了简单的思考与论述。

所谓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从何时起就有了声调的存在,现在还无法断言。通常认为,上古汉语也应该有声调的区别,但究竟有多少个调类,它们可能的调值如何,至今尚无定论。而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的声调区别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当时的音韵学者已开始对这种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

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周颙传》记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

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 、上 、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有的分,有的合。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概括的说,近代语音声调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

《中原音韵》里,每一个韵部的平声都明确标出“平声阴”和“平声阳”。平声的分化以清浊为条件,中古清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阴平,中古浊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阳平。这一变化,使得中古平声清浊的对立转化为声调类别的对立。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大类。上声的分化也是以清浊为条件的,其规律是:原清音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仍读上声,全浊声母上声字则变读为去声。

入派三声

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

清声母字变读上声,例字:笔、法、尺、塔;

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例字:白、读、舌、绝;

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例字:纳、辣、灭、热。

有些学者如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先生认为元代仍然存在入声。《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三、现代汉语声调的发展

现代汉语声调,与近代汉语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入声字的分配有所不同。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读去声,其次是阳平,再次是阴平,最少的是上声。次浊入声字的演变最有规律,现代汉语一律读去声,全浊入声的演变也比较有规律,一般读为阳平,清入声读为阴阳上去四声的都有,缺乏规律性。

以平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方言里,除极少数地区平声不分阴阳外(如银川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古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如:全清古声母“当”,次清古声母“康”,今读阴平。全浊古声母“堂”,次浊古声母“郎”,今读阳平。

以上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地区上声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为阴上,古浊声母上声字为阳上)。如:全清古声母“古”、“走”,次清古声母“口”、“丑”,在现代汉语广州话中读作阴上,全浊古声母“近”、“是”,次浊古声母“五”、“女”,在现代汉语温州话中读作阳上。

以去声字来看,古音浊上变去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去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去声。这种语音现象在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为全浊上声的“近”、“是”,在现代汉语中,北京、济南、兰州等地均读作去声。另一种情况为,去声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阳去。这种语音现象在南方的许多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的全浊上声字“近”、“是”,在现代汉语中,苏州、长沙、南昌等地都读作阳去。

以入声字来看,全浊声母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入声变去声,《中原音韵》与现代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是《中原音韵》归到上声的清声母入声字到了现代普通话里,有的读阴平,有的读阳平,有的读上声,有的读去声。

除北方方言区外,其它方言区都保留古入声,但是各地保留的情况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保留-p、-t、-k 三种塞音韵尾:粤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的一些地方都比较完整保留-p、-t、-k三种塞音韵尾。2、收喉塞音韵尾:吴方言、闽方言的福州话、晋方言以及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保留喉塞音韵尾。3、塞音韵尾消失,古入声字自成一个调:湘方言、闽方言的一些地区以及北方方言区的部分地区古入声字塞音韵尾消失,但自成一调。例如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西昌话,古入声字自成一调,古入声字“急、竹、曲、黑、各、尺、岳、合、白”等字都读31调。

四、小结:

关于语音声调的发展变化,以上均是根据“古音声母的清浊”来展开讨论的,此外,影响声调变化的因素还有(1)声母是否送气、(2)韵母主要元音的长短等等。

(1)例如南昌话的阳平,今不送气纳“魔棉蒙麻泥南人来劳罗额牙”等为一类,今送气的纳“婆朋菩排掐从层除前求群”等为另一类;

(2)例如广州话的入声分为3类,其中阴入分为2类,阴入1读55,主要元音不是长元音;阴入2读33,不如阴入l短促,一般总是以长元音为主要元音。

声调在汉语语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声调的地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本文只在古音声母的清浊方面对声调的演变做了简单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刘纶鑫.音韵学基础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

第4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关键词】四字成语;佛教;分类;日本化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3亿数千万佛教徒,而日本现有9600万佛教徒,由此可见,日本的确是一个佛教大国。日本的四字成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鲜明活泼,对日本四字成语现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从佛教视点出发研究四字成语的则非常少,本文试考察与佛教有关的常用四字成语的数量和用法,研究并加以分类。本文从日本现收录四字成语最多的《新明解四字成语词典》中收集词例,因国内暂无此字典故笔者在其网上在线词典中查找,在线词典收录的是剔除死语和不常用语的2000个常用词作为考察对象,笔者认为这样更有意义,从这些词中,共查得129个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占查阅总数的6.45%,比例较高,佛教对日本语言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四字成语的定义与中国成语的定义有不同之处,目前在日本对于四字成语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方法。需要强调的是,本稿采用的是日本文学家高岛俊男的定义方法。在中国成语是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日本称作熟语。

一、与佛教有关的四字成语

佛教用语起源于佛教发祥地印度,中国将其音译和意译为汉字后又传入日本,例如音译的:般若,三昧,意译的:空,识等。笔者将查得的129个成语分为三类,以下逐一分述。

1.佛教词

佛教词汇属于专有名字,因此在新明解四字词典中会直接将其标注出,本稿共查得78个分别为:愛別離苦、安心立命、易往易行、一字不説、会者定離、一切衆生、一刀三礼、一字三礼、怨憎会苦、異類中行、迦陵頻伽、帰依三宝、教外別伝、空空寂寂、空即是色、結跏趺坐、見性成仏、金輪奈落、採菓汲水、三界無安、三界流転、三千世界、只管打坐、色即是空、四苦八苦、七堂伽藍、悉皆成仏、四百四病、四門出遊、衆生済度、生者必滅、生生世世、生老病死、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摂取不捨、大悟徹底、佇思停機、難行苦行、転迷開悟、二河白道、拈華微笑、如是我聞、念仏三昧、無常迅速、破邪顕正、不惜身命、不立文字、本地垂迹、末法思想、名詮自性、妙法一乗、未来永劫、無間地獄、夢幻泡影、無慙無愧、無念無想、無明長夜、迷悟一如、輪廻転生、六道輪廻、現世利益、極楽往生、極楽浄土、後生菩提、五濁悪世、五体投地、欣求浄土、罪業消滅、自然法爾、寂滅為楽、樹下石上、随宜所説、是生滅法、善男善女、煩悩菩提、森羅万象、善因善果。

他们大都有明确的佛教出典,佛教色彩浓,因此一眼就能分辨出他们是佛教词汇,使用时会给文章带来厚重感,但稍显生硬。

2.日本化的佛教词汇

原本只做为佛教用语使用,但随着时间历史的变化又给他们增加了新的含义,扩大了其意义,虽然较佛教词少但使用频率却要高,且大多使用其新意,可以说是日本化了的佛教语,使用时给人以生动之感,具有很浓厚的日本风,共有21个:阿鼻叫喚、以心伝心、有為転変、有象無象、一念発起、一蓮托生、延年転寿、因果応報、脚下照顧、滞言滞句、無二無三、和光同塵、後生大事、言語道断、自業自得、抜苦与楽、衣鉢相伝、怨親平等、他力本願、行住坐臥、不即不離。

3.其他

这一部分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含有佛教语的成语,例如一期一会中的一期,源自佛教语的基本学习或修行所需要一定年数之意,而一期一会的意思则是一生仅此一会的茶道精神,类似这一部分新造词也使用了很久,且使用频率较高,第二部分是与佛教事物相关的词汇,例如废佛毁释。这类词共有30个:一言居士、一期一会、有頂天外、往生素懐、生死流転、身心一如、杀生禁断、即身成仏、南無三宝、百八煩悩、末法末世、六根清浄、大慈大悲、一字三礼、円頂黒衣、開眼供養、鬼面仏心、救世済民、斎戒沐浴、沙羅双樹、大願成就、多情仏心、当意即妙、南都北嶺、女人禁制、廃仏毀釈、無病息災、盲亀浮木、行住坐臥、堂塔伽藍。

二、结语

以上研究仅考察了与佛教有关四字成语的数量及分类,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针对四字熟语笔者还会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新明解四字熟语词典.三省堂编修所.三省堂,1998.

[2]高岛俊男.ちょっとヘンだぞ四字熟語.文艺春秋,2009.

第5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二年(1)班林丽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它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本册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个专题的涵盖面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本学期执教本册教材计划试拟如下:

一、班上情况分析

本班孩子经过一个学年的教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的孩子思维活跃,凡事能举一反三,而且敢于发现、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答案,这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本学期我在教学上的主要目的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CCC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CCC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CCC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CCC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㈠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50个。生字表㈡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5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课和课文安排了识字任务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政治思想方面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遇事多动脑筋和同学友好相处,关心他人,从小养成环保意识,热爱科学技术。

2、语文知识方面

(一)汉语拼音

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住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50个,会写350个。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型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会使用音序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6.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字。

7.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四)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五)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六)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四、教学措施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时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2、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字形,并创设多种情境复习巩固生字。

4、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重视朗读指导,读中悟,读中积累并学会运用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培养,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口语交际教学要提前做好准备,教学时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充分利用教材,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入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五、教学进度

月份周次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1~51、第一到第三单元课文内容教学;

2、各课前的知识准备;

3、古诗作者介绍准备;

4、语文园地知识准备;

5、课外知识扩充。

十月份6国庆放假

7识字3——第十课教学;

8十一课——语文园地三教学;

9识字4——十四课教学。

十一月份10~141、十五课——十七课教学;

2、语文园地四——十八课教学;

3、十九课——语文园地五教学。

十二月份15识字6——二十三课教学。

16二十四课——语文园地六教学。

17~181、第七单元教学;

2、识字8——三十二课教学。

一月份19~201、余下课文教学;

2、全文复习;

3、期末考试。

第6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一、调整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和重心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是识字写字教学要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但长期以来,汉语拼音教学都存在内容繁琐,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1994年国家教委对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调整意见:删去‘低年级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为汉语拼音教学减负,明确强调要防止繁琐、不恰当的教学要求,汉语拼音教学不再提直呼的要求,默写的要求,帮助阅读的要求。现行课标要求“要学会汉语拼音”,只强调“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种简化,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却突出了汉语拼音的辅助工具作用。

汉语拼音教学突显了“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的教学重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汉语拼音教学,要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在评价建议部分中又要求“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为落实这一教学导向,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特别呼吁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目标,不要人为拔高要求,增加难度,如,分析音节的构成、默写音节、给汉字注音等。也不宜用尝试错误的方法。如,谁和谁不能相拼。要在认识、拼读上下功夫,不要进行大量的抄写练习”。同时,人教社还提供了《汉语拼音测评意见》,要求汉语拼音的考查,要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加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并一改以前就拼音考拼音的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当场拼,当场读,不仅使汉语拼音教学充分发挥其帮助方言区正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功能,还使学生意识到汉语拼音是自主识字的好帮手,学好汉语拼音可以由受束缚逐渐走向自由世界,在识字量不足的情况下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从而更加激发学好汉语拼音的兴趣。

二、对儿童的识字量做出了具体明晰的规定

儿童识字量的规定一直是汉字认读研究的重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汉字为宜?要掌握哪些汉字?掌握的先后顺序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识字写字教学走上定量化、科学化、有序化的基本保证。从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几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来看,虽然各大纲对识字总量均有规定,但都不是特别明确。如1954年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中提到:“在一定时期集中教会儿童掌握必要数量(大约1500-1800个)的常用汉字,在教材的编辑上按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排定生字出现的先后。”1956年和1963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阶段要识字3500个左右,在一、二年级教学生半数左右,其余半数在以后的年级中完成。1986年的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字3000个左右,其中要求掌握2500个左右,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但认识哪三千个和掌握哪二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可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具体安排,大纲不做统一规定。”从以往教学大纲对识字量的规定来看,虽然对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汉字为宜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但对掌握哪些汉字,掌握的先后顺序如何却都未曾做出具体明晰的规定。

2011版修订课标第一次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并做出明确规定,“基本字表”中列出300个字,因为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根据它们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分成字表一(2500个)和字表二(1000个),并强调“字表一”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

编写常用字表给学生学习使用是我国语文教育历来坚持的传统,前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2011版课程标准推出的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和常用字表,汲取了各个时期汉字研究的成果,从学生语言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落实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汉字及掌握的先后顺序如何,为科学编写语文教材,有序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准确而迅速地测定识字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体现了识字写字教学总目标与阶段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很好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盲目和无序问题。

三、进一步强调“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

汉字是由形、音、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图形符号,所谓识字,就是要求统一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在汉字教学中,除了有认读一定数量的汉字的要求即数量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质量要求,这就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最终达到正确运用汉字,避免错用和误写。[1]而掌握形音义的质量标准,即我们所熟知的达到“四会”的要求:会认、会讲、会写、会用,这是识字教学最终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四会”的提法,是为了保证识字的质量,本身有其积极的教学意义。但毋庸置疑,“四会”问题却一直是困扰识字教学的重要问题,问题的症结不在“四会”本身,而在于“四会”的要求是该齐头并进,还是分步达成。

要求认、讲、写、用“四会”并进的做法是清末民初逐步形成的识字教学理念,自近现代以来成为广泛推行的教学思想和做法,2000年以前的所有教学大纲对识字教学的要求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但这种齐头并进的识字思路却一直遭受人们的质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祁建华就提出过“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说法;1979年张田若发表《简论汉字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四会”的提法“不够科学,不够周密”;著名老教育家陆定一先生也多次著文批评“‘教育学越发达’,学生识字越少”的不合理性;辽宁黑山北关学校更是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四会分步走”的成功经验。“古人采取的办法是,把识字和写字分开,不让两件事同步前进以致互相干扰,互相掣肘,……这个作法有很久的历史。”“为什么有那么一段时间,要各走各的路呢?因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步调。一切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当分则分,当合则合,别看都是字,认、讲、用、写可并不是一回事。”[2]张志公先生的话语重心长,道理也非常精辟。认和写不是同步的,讲和用也不是同步的,认、讲、写、用更不是同步的。只可惜要老师们在教学中接受并实践这一观点并不容易。

识字教学过程中“四会”并进的思想和做法根深蒂固,这不仅带来识字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也导致识字教学效率低下,更严重影响了儿童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及时培养。1986年的教学大纲开始对识字教学有“认识”和“掌握”两种不同的教学要求,2000年的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识字包括‘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要求学会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准确书写。”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会”目标分步达成的识字教学思路。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突出强调了“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如课程目标在整个学段的识字写字总量要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各个学段学生的识字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学建议中则特别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本标准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不同学段的识字评价重点也不同,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举措与调整,都是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四、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3]但写字教学却一直存在着边缘化的现实,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普及,“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这一认识正在被现实所改变,写字教学不仅被忽视,一些学生、家长甚至把学习负担过重、学生近视等问题归罪于写字教学。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偏低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近二十年多来呼吁加强写字教学的声音一直未曾停歇。1990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写字教学的通知》,当时就指出由于一些小学的高年级和多数初中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在书写方面问题很多,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1998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强调对写字教学的重视。2001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别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2002年又发《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写字教学,并把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作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201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对写字教学的意义、目标、任务、要求等做了系列的调整。

首先,调整了对写字教学的功能认识,不再把写字的过程简单地等同于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强调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汉字本身负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汉字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汉字书写的过程不仅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写字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4]

其次,教学重心由知识转向技能,变识字本位为书写本位。一直以来,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实际上是识字教学的一部分,是“偏于识字的写字”,是为巩固识字服务的。有学者对比了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反映在不同时期课程标准里的汉字书写课程设置,指出建国后的汉字书写教学,其内容设置和教学要求已脱离写字教学实质,极不利于系统而切实的汉字书写技能的形成。[5]现行课标在教学内容设置中提出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字体书写方面的目标要求,如第一学段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第二学段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对第三、四学段的学生还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特别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过程和方法则强调以练习为主,如要求“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些调整回归了写字教学的书写本位,变认知为主的知识学习为习得为主的书写练习。

再次,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重视写字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如第一、二学段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四学段要求能“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则是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的要求。突显了对“写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一写字教学功能的新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S],2002.

[4]郑国民.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J],学科教育,2002,(11).

第7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关键词] 数字;成语;文化;异同

数字的产生基本功能在于计算,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本身并不具有神秘的力量。每个国家数字不外乎是从零到十,和百千万等数字的表述,但是数字在各自国家中的所代表的含义却各有不用。

一、中国数字起源与地位

中国的数字大约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数字已经相当的完善。汉字的数字是汉民族在原始计数活动中产生的,在远古时代,人们还用玉贝、结绳、竹木等作为计数的工具。甲骨文的“数”表示的正是结绳记数的形象。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筹算计数,工具主要是竹制的,这可以从“算”、“筹”等字的部首“竹”上看得出来。它的表示法如下,现在沿用的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正是由上述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二、中国数字的含义及中国对数字的喜好

在汉文化中,由于汉民族在古代对灵物的崇拜,同样引起对数字的崇拜,认为某些数字是吉祥的象征,而某些数字则代表着灾难。数字在古代还有五行的含意,十二个数字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物质,用以归属天下万物和万事,然后通过五行生克进行预测万事万物的吉凶成败等。

如:数字“一”通常都表示万物之开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分为二”。数字“四”是二的倍数又是偶数,可以表示成双成对,“四平八稳”,但是有一些地方方言“四”和“死”是谐音,所以忌讳说“四”、“十四”。例如楼层没四层或者是十四层,房号没有四号等。数字“六”在汉数字中是偶数,古人喜欢用六来表示吉祥,如“六六大顺”“六亲”。数字“七”自古都以“七”为忌日,也就是人死以后每七天祭拜一次,直到齐齐四十九天,所以很多时候“七”跟丧葬有关。数字“八”在中国人眼里都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因为跟中文的“发财”的“发”谐音,在门牌、车牌、电话号码等数字上都喜好选择“八”比较多的号码。数字“九”这个在个位数上最大的数字一般都是表示大,长久的意思。历代皇喜好用“九”字,象征着最高统治的皇权,因此也就有了“九五之尊”这个词来形容皇帝。再者,“九”还有长久之意。数字“十”在汉民族追求完美的观念里,“十”象征着圆满,美好,团圆。

三、泰国数字起源

有研究表明,泰国数字最早是蓝甘亨大帝时代形成的,蓝甘亨大帝集合文人学士用自己的创造力在高棉数字上进行改造发明了泰国的数字,到了素可泰时期,已经形成了“ ”的单一数字,再有把单一数字加起来表述十位以上的数字,例如“”“”等。在这个数字的表述上泰语数字和中文数字表示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表示了泰语和中文有个紧密的联系。到了后来为了便于记录泰国人发明了泰语数字符号“”并有结合起来表示十位以上数字类似于阿拉伯数字表述。

四、泰国数字喜好与忌讳

泰国社会是一个以父性主义为主的社会,在数字的喜好上偏爱单数,泰国人对于数字的喜好与我国完全不同。首先,泰国人不讨厌“4”。在泰语发音中,“4”的发音与中文的“”是一个音,但和泰语的“死”字发音却完全不同,因此泰国人对“4”没有忌讳。而象征着顺利的“6”在泰国确实一个非常不好的数字,因为“6”的发音“”是泰语,有倒和落的含义,即“下坡路、不好”的意思,这种偏见就像咱们中国人对数字“4”一样。

五、从数字成语中看中泰数字运用的异同

1、汉语数字成语与泰语数字成语中意义相同并且所带数字相同的。如:

2、汉语数字成语与泰语数字成语中意义相同但数字不同的。如:

在这些数字成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文还是泰语,数字在成语中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数字的选择上,也是相近的,比如说,“三”“九”“百”“千”有这些数字出现的成语一般都是表示数量较多的意思。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了汉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但是由于各国文化还是有所差异,在数字的选择上会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8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清廷修书,既注重整理古籍,又不断纂修新书。书籍体裁多仿从历史传统,又根据本朝情况加以变通和拓展。清代的文献基础据历代之冠,可供撷取的内容较明修《永乐大典》时又增加许多,加上皇帝大力提倡,因而产生了很多总汇性的巨著。

官修书籍的权威性和示范作用,对当时的学术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由此成为“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编纂、考证等全面开花、硕果累累”的时代。

一、类书的巅峰

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片断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别编排,以便检索的工具书。清廷编纂的类书,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门性的,皆以征引弘富见长。

(一)综合性类书

二、字书

清统治者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民族历史文化,编纂了大量满文、蒙文和其他文字的字书、词书。相继完成两体、三体、四体、五体《清文鉴》,和《钦定清汉对音字式》、《实录内摘出旧清语》等大量规范性词书的编纂,使民族语文的发展进入到较高阶段。

《古今图书集成》

一万卷 目录四十卷/(清)陈梦雷等初纂 蒋廷锡等续纂

清雍正四年(1726)内府铜活字印本

现存最大的综合性类书。全书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和经济六汇编,下分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每部之下再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等项依次叙述。征引各类古书约二万五千余卷,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门类,达一亿六千万字。编排科学,图文并茂,分装为五千零二十册。

《塞外花卉图》卷

(清)蒋廷锡绘 绢本 设色

纵38厘米 横51.2厘米

蒋廷锡擅绘花鸟,能于工致的法度中显示出意笔的风采,是康、雍时期重要的词臣画家。此图卷是他三十六岁所作写生花卉,生动地刻画了塞外六十六种各色花草,在创作上通过物象空间高低位置的错落、墨与色浓淡深浅的变化,以及精妙细绘不同笔法的运用,巧妙地将本是各自独立,不相连贯的物象有机地集合成富有节奏的整体,从而在纵情挥洒的笔墨间,显示出较强的构图能力。

《行书五言联》

(清)蒋廷锡书 纸本

纵125厘米 横27厘米

蒋廷锡(1669 ~ 1732),字扬孙,号西谷、南沙、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授编修,官至大学士。后经历坎坷。康熙三十八年(1699)进诚亲王胤祉府,为其词臣。他博学广识、精于典章。雍正年奉敕为《古今图书集成》总裁、续纂《大清会典》副总裁和《圣祖仁皇帝实录》总裁。雍正帝即位,因皇位之争,受胤祉牵连流戍黑龙江。乾隆六年(1741)卒于戍所。著有《青桐集》、《秋风集》等多部诗文集。

蒋廷锡深厚的文化修养还体现在其工书善画,是清代著名画家。其作品工率兼出,气韵超逸,因此深得乾隆帝喜爱,故多藏于宫中。绘画传世真迹不多,书法更为少见。此幅对联用笔苍劲,风神生动,是少有的书法佳作。

《骈字类编》

二百四十卷/(清)沈宗敬等编

清雍正六年(1728)内府刻本

骈字,即有二字组成的联绵字。本书限收骈字中的“典雅”之词,以词头字义排比,故名《骈字类编》。词条按名物分为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彩色、器物、草木、鸟兽、虫鱼二十门。又补遗人事一门。各门以类编次,并以各词目首字为标,共归纳首标一千六百零四字,隶属其下,每条词目均详注出处,引书注篇名,引诗文词句必详注作者、题目,一题而数首者,必注其第几首。引用材料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是书体例与《佩文韵府》同,但与《佩文韵府》齐尾字不同,均齐首字。图中序文为雍正帝之“御笔”。

《佩文韵府》

一百六卷/(清)蔡升元等辑 张玉书等编

清乾隆年内府朱墨精抄袖珍本

版框纵12.1厘米 横8.8厘米

全书据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及明凌稚隆《五车韵瑞》等书为基础,并博考群书增补而成。“佩文”为康熙皇帝的书斋名,故命名为《佩文韵府》。

语词性类书。康熙以元阴时夫《韵府群玉》、明凌稚隆《五车韵瑞》等书引据未详,命廷臣考群书增补,钦定成书。全书共收一万零二百五十二字。首标韵藻,其下自二字至六字,以经、史、子、集为序,而列人名于后,次附对语摘句。

是书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惟编制不够严谨,引书不注出处,引诗不标题目,且所用资料都系辗转抄录而来,因而错误较多。但因其资料较多,仍可供参考。

《渊鉴类函》

四百五十卷 目录四卷/(清)张英等辑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扬州诗局刻本

版框纵17.3厘米 横11.7厘米

明俞安期编有《唐类函》,康熙帝以其所收诗文、故事仅限唐初,故命大学士张英总领其事,摭取《太平御览》、《玉海》等十七种类书及总集、子史稗编等明嘉靖以前古籍,依《唐类函》体例,增其所无,详其所略。康熙十六年(1677)辑合增编成帙。内容分天、地、岁时、帝王等四十五部,部下分二千五百三十六类,次列典故、对偶、摘句、诗文等。是书资料丰富精审,皆注出处,是检索唐宋以至明嘉靖的典故、词藻及其源流的工具书。

《分类字锦》

六十四卷/(清)何焯、陈鹏年等纂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

版框纵18.8厘米 横12.5厘米

是书采集古籍中的“丽词雅语”,内容分天文、节令、地理、山水、帝后等四十门,门下又析为六百十八卷,每类词语又分为“成对”及“备用”二属。各属词语按字数顺序排列。各条词语均详引原书于条下,首列出典,次列例句,连篇累牍,集成巨帙,体例详明。便于读者作诗填词、联句、著文时选用。

早在孔子时代,书籍编纂即有官私之分。由于私修仅凭个人决断,容易触及统治阶级利益,所以统治阶级重视官修。随着封建皇权专制不断强化,帝王对于书籍编纂的干预逐渐加强,因此清代“钦定”书籍的数量居历代之首,尤以康、雍、乾三朝为最。

清廷修书,既注重整理古籍,又不断纂修新书。书籍体裁多仿从历史传统,又根据本朝情况加以变通和拓展。清代的文献基础据历代之冠,可供撷取的内容较明修《永乐大典》时又增加许多,加上皇帝大力提倡,因而产生了很多总汇性的巨著。

官修书籍的权威性和示范作用,对当时的学术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由此成为“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编纂、考证等全面开花、硕果累累”的时代。

一、类书的巅峰

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片断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别编排,以便检索的工具书。清廷编纂的类书,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门性的,皆以征引弘富见长。

(一)综合性类书

二、字书

清统治者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民族历史文化,编纂了大量满文、蒙文和其他文字的字书、词书。相继完成两体、三体、四体、五体《清文鉴》,和《钦定清汉对音字式》、《实录内摘出旧清语》等大量规范性词书的编纂,使民族语文的发展进入到较高阶段。

《康熙字典》

四十二卷/(清)张玉书等纂

清康熙年内府朱墨精抄本

版框纵18厘米 横11.7厘米

清圣祖玄烨以为清初通行的明代梅膺祚的《字汇》疏舛、张自烈的《正字通》芜杂,遂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立编书机构,命大学士张玉书等多人编纂字书,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共收入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由康熙帝钦定书名《字典》,因其系康熙亲自主持编纂,故后人通称为《康熙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也是集历代字书之大成的古代官修字典,但其中也存在若干错误。

《御制五体清文鉴》

三十六卷/(清高宗)弘历敕纂

清乾隆年内府精写本

版框纵34厘米 横19厘米

该词典是一部满藏蒙合璧词典,此书系《御制清文鉴》基础上逐渐增加蒙文、汉文、藏文、维文等而成的清代第六部官修“分类词典”。该词典由“正编”、“补编”等组成。约收一万九百余组满藏蒙文对照词语条目,词汇量最丰富,是一部满藏蒙语互译及研究清代满藏维语语言学最珍贵的资料,在清代满蒙文语言文化及词典编纂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实录内摘出旧清语》

十四卷/(清)傅恒等编

清乾隆年武英殿刻本

版框纵20.1厘米 横13.8厘米

又名《实录内择出旧清语》、《旧清语》等。该词典是满文注解词典,摘录解说清前三朝《清实录》内出现的疑难满语词语,主要从清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皇帝《实录》中选出意义转变较大、早期口语成分或具有习惯用法的古旧满语词语,按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用乾隆时期经过规范的新清语加以解释。正文每门首字满文词语,下列满文注解。全书共四百十一页,收录八百四十条旧满语词汇,是一部小型“时序词典”。该词典虽词汇量最少,但是为满洲语言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满蒙藏嘉戎维语五体字书》

不分卷/(清)佚名辑

满蒙藏嘉戎维语合璧写本

版框纵2.8厘米 横13.6厘米

又名《五体字书》。主要收录以名词为主的单词、“奏折成语”、日常用语等,全书共三百七十八页,大约收录七百四十六组满蒙藏嘉戎维语对照词语条目。是一部小型“无序词典”,该词典词汇量虽少,但是清代唯一一部满、蒙、藏、嘉戎、维语五体合璧词典。是满蒙藏嘉戎维语的互译及满洲、蒙古、藏族、维吾尔族各语言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该词典流传不广,只有一部清写本流传于世。

《和素像》

(清)佚名绘

绢本 设色 纵159.2厘米 横115厘米

第9篇: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关键词:中法;数字习语;民族文化心理;数字

一、中法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

下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并对比中法数字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宗教哲学层面的数字文化分析

道教、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 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生和延续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中国,道教和佛教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即好与劣、对与错、长与短、明与暗、动与静。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观念孕育了中国人重视均衡和谐、对称美的心理特点。体现在数字的偏好上,中国人以偶数为美,喜欢成双成对,好事成双。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中国人更注重和谐之美,而偶数的数字更能体现出对称美,和谐美。而习语“ 三生有幸” 则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 “ 三生” 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

基督教文化是法国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选择数字有决定性的影响。人们习惯性地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 以图吉利。所以法国人很偏爱数字“3”和“7”。之后,我们会在文章中就这两个数字做更深入的分析。

(二)民族文化心理对数字习语的影响

所谓民族文化心理,“它是一定的群体(民族等社会集团)在长期创造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在个体心灵深处的文化意识形态的集合,是包括各种文化观(宇宙意识、人生意识、价值观、宗教观、伦理观、审美趣味、风俗习惯等) 的大系统”。①中法民族文化心理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根源于其不同的文化根基。儒家和道家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中国文化受其深刻的影响,中国人偏爱双数、偶数的数字便是源于《道德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每逢重大事情如结婚、乔迁、开业等一定会选择带6,8的日子。而今年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便是8月8号,这个日子并非偶然,而是带有强烈的数字偏好,双“8”的数字是我们的至爱。而法国文化根基于基督教,并受《圣经》教义的影响。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让法国人更偏爱奇数,如“三”“七”等,认为它们寓意着吉祥、好运、成功、神秘。

(三)时展对数字习语的影响

数字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只是因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心理的影响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数字便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心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数字的偏好也会有些影响。

数字“8”在粤语中与“发”谐音,因此广东人非常喜欢数字“8”。希望数字“8”给他们带来好运,发财致富,财源滚滚。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对“8”的偏爱也风靡全国,深入到各行各业。人们喜欢带“8”的

电话号码,汽车牌号,房号等。酒店、公司、饭店开业都喜欢选择8号,18号或者28号。可见数字“八”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的数字, 同时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 蕴含着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对比中法数字习语中的几个代表性数字

中文和法语中有大量的数字习语,对比几个代表性的数字,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仔细分析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从而达到优化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下面,我们主要对比中法数字习语中的3,4,7。

(一)数字三(trois)

数字“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被视为神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就是上帝既是圣父,又是圣子,同时也是圣灵),因此, 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做完美的数字。⑥法国是一个信奉基督教国家,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圣经》对法国的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法语中有很多含有“三”(trois)的习语。如:Jamais deux sans trois. (有两次必有第三次,二不过三);Deux(enfants) qui se battent et un troisi ème qui sert d’arbitre (谚语:两个孩子打架时,第三个孩子充当裁判。意味着三个孩子是最理想的!);Etre haut comme trios pommes(像三个苹果一样高,形容个子矮);La meilleure chanson ne se dit que trois fois(最好听的歌只会唱三次,要把握机会)。还有trois fois rien (小事一桩),trois mouvements en deux temps(形容人做事效率高),等等。在文学语言中,也常用到数字“三” Une femme ne doit quitter sa maison que trois fois: pour son baptême, pour son mariage et pour son enterrement Th. Fuller (1732)(一个女人一生只会离开三次家门:为了洗礼;为了结婚;为了安葬。)

在中国,佛教有佛、法、僧三宝;道教有三清之说,即玉清、太清、上清。中国古代有很多与“三”相关的文化。如:天、地、人为三才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等等。可见数字“三”是一个吉利而尊贵的数字。崇尚“三”的传统浸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了中国人根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我们常说的,礼让三分。“礼以三为成”,“三”是标准也是极限,过或不及,对于交往的双方,均为失礼。“事不过三”则是汉民族从不逾越的行为准则。礼俗中,数字“三”也成为人们行礼的标准。如红白喜事要三鞠躬,结婚要三拜。数字“三”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习语中,如三缄其口;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一问三不知;三思而后行;入木三分;接二连三;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生有幸等等。数字“三”被法国人视为一个尊贵的数字,但是数字“三”对法语数字习语的影响远不及对中文数字习语的影响。数字“三”成为中国人礼仪道德方面的一个标准,处处显示出它的魅力。

(二)数字四(quatre)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在这种文化关照下,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因此,数字“四”大量出现在一些短语中。如,“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志在四方”等。

但是,由于“四”在中文中的谐音与“死”相近。所以,“四”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禁忌数字。人们不喜欢带“4”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更是避开“十四”(谐音“要死”)“五十四”(谐音“我要死”)之类的数字。在习语中,数字“四”常与“三”连用,多带有贬义。如,不三不四、丢三落四、低三下四、颠三倒四、朝三暮四等。

在法语中,数字“四”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多比喻“数量多的次数多的”。有很多与数字“四”(quatre)搭配的表达方式。Couper les cheveux en quatre(把头发分成四股,比如钻牛角尖);se mettre en quatre(把自己分成四份,喻尽力,竭力); faire le diable à quatre(大吵大闹); être tiré à quatre épingles(被四根大头针扯着,比喻某人衣服穿得很笔挺);ne pas aller pae quatre chemins(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dire ses quatre vérités(毫不客气直率地讲);monter(descendre) un escalier quatre à quatre(四下四下地上楼梯,比喻快速上下楼梯同中文的三步并作两步);manger comme quatre(像吃了四个人的份,比喻吃得多);mon quatre heures(儿语,下午的点心);entre quatre yeux(四目之间,喻密谈)。可见,在法语中,数字“四”像中文中的数字“三”一样,表达一种极限,成为判断的一种标准。但是跟英美国家一样,法国人结婚也会避开星期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⑧

(三)数字“七”

数字七在中文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由于月相存在四七二十八天的变化, 因此“七”在中文是最神秘的一个数字。《周易•复卦》中就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住”之说,意思是“七日”是天道循环往复运行的周期数。因此,“七日”往往是一些大事的界限或极限。如《荀子》和《庄子》中都提及“七日不火食”。佛经中也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后修得正果。在神话传说中也经常以数字“七”作为最大数。传说女娲补天用了七天;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即七仙女;《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炼成了火眼金睛;二十八星宿,也是四方各七。可见,中国文化对七情有独钟。对“七”的偏爱也体现在文学领域:如陈寅恪《清谈与清谈误国》中谈及“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等。这个七人连称的观念也影响了通俗小说,如《七侠五义》、《七剑下天山》;金庸小说中也有“全真七子”“江南七怪”“武当七侠”等。

但是,“七”在中文中并不全是褒义的。《黄帝内经》以“三、九、七、一、五”五个数字,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七对应西方,西方属金,主兵,有肃杀之气,因此“七”有时也被视为凶数。如周有七祀,七哀,守孝为七七,妇人有七出,又有“七煞”之说。“七”又是中国人常常忌讳的数字。古今民间都以“七”日为祭日,故“七”与丧事有关。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七、十七、二十七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避开选择“7”“4”之类的手机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等。成语中,七经常和八一起使用,表示出“杂”“乱”之意。如:乱七八糟、横七竖八、七零八落、七嘴八舌,等等。

《圣经》对法国人有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根据《旧约• 创世纪》记载, 上帝耶和华花了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圣玛丽娅有七喜、七悲;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数字“七”被用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观、社会团体等。如七大美德、世界七大奇迹等。因此对于法国人来说,数字“七”(sept)很长时间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有魔力的数字。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含有sept的习语中就可以看出:tourner sept faois sa langue dans la bouche avant de parler(在说话前要转动七遍舌头,说话要三思)。《Les 7 merveilles du monde》(世界七大奇迹)、圣经中的les 7 péchés capitaux(七宗罪:Avarice贪婪,Colère暴怒,Envie嫉妒,Gourmandise贪食,Luxure,Orgueil傲慢,Paresse懒惰。童话《Blanche Neige et les 7 Nains》(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être ravi au septième ciel (高兴到第七重天的程度,比喻极度快乐) 等。

三、了解数字习语的数字文化,优化跨文化交际效果

法国人也有数字禁忌,他们像中国人禁忌“4”一样忌讳“13”,这一禁忌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最后的晚餐》描述的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 在画面上, 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人就是犹大。因此,在神话和宗教的影响下,法国人很忌讳“13”,认为数字“13”是给人恐怖感觉的数字。《启示录》中这样记载,魔鬼的数字是“666”,因此法国人也特别忌讳数字“666”。而对于中国人来讲,“666”却是一个非常吉祥顺利的数字,意味着“顺顺顺”。了解这些数字,对我们与法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国人住宾馆时是绝对不会选择“666”这样的房间号的!了解这些民族文化心理,可以有效避免交际中出现误会或错误,从而优化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数字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中法两国的数字习语背后隐藏的民族文化心理,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效果。然而,数字习语的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来探讨和诠释。

注释:

①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 长沙:岳麓书社,1995.

②李健林.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柳州师专学报,2002.

③熊宜春,桂君萍.英语数字习语中的西方民族文化心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④平章起.礼貌、礼节、礼仪[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19-25.

⑤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⑥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