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

第1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朗诵与复述的概念及类别

朗诵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诵,不仅让全班同学都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将大家都带领进入了课文所展现的情景之中。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景感与代入感。原文复述是建立在默读或朗诵课文基础上的语文训练活动。原文复述是指学生在阅读完课文,掌握了课文内容及行文布局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叙述或重点复述。概括性复述是指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对课文的大概内容进行简单陈述,陈述过程中加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与总结。详述是指对整篇课文内容进从头到尾进行较为详细的复述,适合详述的课文一般都篇幅较短。重点复述是指在读完课文之后捡重点内容进行陈述,不一定全面但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

扩展复述是在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文复述相比,它是更高层次的也更富创造力的一种复述形式。扩展复述要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原文内容而进行陈述。扩展复述比原文复述的内容更丰富,可以根据原文内容,并加入自身想象,添加入一些细节丰富的内容。例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蒲公英》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语言精练,这篇课文在课堂上就适用于扩展复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扩展复述,比如详细地描述蒲公英的样子。学生们还可以展开想象力,讲述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的故事,对蒲公英落在沙漠里最初的新奇到最后枯死的过程进行扩展复述。扩展复述一定要注意紧扣原文内容,所添加的内容要符合课文的组织结构及原意。扩展复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创造复述的要求高于原文复述与扩展复述。创造复述不仅需要学生通读并掌握原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及结构,还要求学生把原文中的材料变换视角或变换人称,或者变换结构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内容陈述。创造复述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把握、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章结构的构思能力及写作能力。

运用策略

扩大复述训练范围,激发学生复述兴趣。教师应该扩大复述训练的范围。复述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几位学生,而要面对全体同学展开复述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复述训练,不仅局限于擅长语言表达的同学,而且也鼓励在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的同学试着进行复述训练,通过复述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复述的习惯,在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在课堂中进行复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复述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作业,让他们在下面进行复述练习,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复述训练检查,抽取几位代表在全班进行复述。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一对一进行面对面的复述来推行复述训练,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安排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作为课堂复述训练时间,让同学们两两组成一对复述小组,相互之间进行复述训练。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人学生都得到复述训练的机会,而且鼓励学生之间针对彼此的复述进行交流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两人一组的复述训练形式新颖,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复述训练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一开始从低级的复述形式开始,比如可以先进行朗诵,再进入原文复述,采取详述或重点复述的方式,等到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原文复述的技巧,然后可以将复述形式推进到扩展复述阶段,这一阶段的复述训练成熟之后,可以提高复述难度,进行创造复述阶段。学生经由简单而至较为复杂的复述训练,利于从心理上接受复述训练,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复述技巧之后,便会越来越喜欢富有创造性的复述过程。

选择复述内容,鼓励表演性复述

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恰当安排课堂时间进行复述训练,尤其是在课堂中请个别同学站起来进行复述时,一定要把握好复述时机。教师应选择复述效果最佳的时机展开复述训练。最佳的复述时机一般是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选择恰当的复述内容,并非全部的课文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进行复述。

第2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数控加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80

为了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发展,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2012年,河南科技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简称“机制”)本科专业被正式批准为河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相对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普通机制专业本科生培养,“卓越计划”更注重对本科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控加工技能训练作为机制专业一个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数控编程理论培训、数控仿真软件培训、CAD/CAM软件培训及应用、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以及数控机床实操等,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模式是面向普通机制专业本科生培养的,还存在一些弊端,难以满足机制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

1传统数控加工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定位不明确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本科生在企业实践环节的培养累计时长不能少于一年(约40周),所以一般都把企业实践环节放在大学第四学年。而数控加工技能训练也安排在第四学年上学期,时长为9周。在与企业实践时间发生严重冲突情况下,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定位数控加工技能训练的问题。如果完全不考虑其与企业实践的配合与衔接问题,在时间上势必会严重影响“卓越计划”企业实践。如果将其定位于服务企业实践的某一个具体岗位的培训,就要根据不同的企业要求重新购置专用设备并设置不同的训练内容,不仅存在设备、师资重复建设的问题,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1.2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不匹配

数控加工技能训练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具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控加工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注重与《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加工工艺》等理论课程的衔接,强调基础性、稳定性以及教学的可操作性。而“卓越计划”不仅强调制造企业密切参与学生的培养,而且强调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专业人才。“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在制造企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按照“卓越计划”设置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更注重专业性、实践性、时效性,难度更大,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也更高。

1.3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与企业要求脱节

现代制造企业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技术升级换代频繁,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但是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是按照教学大纲开展的,而教学大纲的制定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经过对大量制造企业调研得知,传统数控加工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已经严重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需求,缺乏前瞻性,与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CAD/CAM软件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应用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控加工技能训练中CAD/CAM软件培训及应用是重点内容。由于种种原因,以往软件培训中所讲授的某版本国产软件由于版本较低、功能相对较单一,在大多数制造企业中已经被功能更强大的同类型高版本国产软件或者其它国外软件所取代。所以以往很多毕业生尽管在软件培训中学得很好,但是进入制造企业工作后,必须要重新学习企业所需要的CAD/CAM软件。

第二,目前在很多制造企业中新型数控机床(如高速加工中心等)由于效率高、精度高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其数控编程方法和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与普通数控机床有很大不同,企业迫切需要熟悉使用和维护此类数控机床的专业人才。但是普通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等仍然作为重点内容,新型数控机床的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却很少涉及到。

第三,现代制造业中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业机器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制造企业大量采用的先进数控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已经离不开工业机器人的普遍应用。很多制造企业反映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的专业人才缺口相当大,但是面向制造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仍未开展。

综上所述,教学内容的严重滞后性直接导致了以往很多机制专业毕业生所反映的“学的没有用、有用的没学”问题,已经极不适应“卓越计划”的实施与开展。

针对上述问题,以提高“卓越计划”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以满足现代制造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目的,以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培养为纽带,对传统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卓越计划”的、紧贴企业需求的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迫在眉睫。

2面向“卓越计划”的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模式

2.1直接面向企业人才需求定位

经过对以往大量毕业生问卷调查和对制造企业调研得知,企业最希望招聘已经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毕业生,而能够达到企业期望的毕业生毕竟是少数的。毕业生入职后或者学生进入参加企业技术岗位实践后,有些企业会对刚入职人员开展岗位培训,但是培训时间普遍偏短,有的企业甚至只培训一个星期。另外由于大多数企业还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几乎没有企业会让刚入职人员在岗位培训时练习操作生产设备。所以很多刚入职人员只能在工作时间以外加班自学,学习时间不充裕,学习效率较低,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适应企业需求的工作技能。因此,如果能解决好数控加工技能训练的定位问题,不仅有利于“卓越计划”学生无缝对接企业实践,而且有利于促进“卓越计划”毕业生在相关企业就业。

通过分析制造企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托学院目前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对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按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将现有数控加工技能训练定位于直接面向企业需求的、多模块的工程技术教学实践,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分别对应每个扩展教学实践模块(简称“扩展模块”)。扩展模块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数控特种加工模块、三轴加工中心编程及实操模块、多轴加工中心编程及实操模块以及工业机器人模块等。模块化设置的好处是学院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修订、购置新数控设备或者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等情况,比较方便地增删扩展模块。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行选择一个扩展模块进行训练并完成实践任务。由于学院近年来已购置多种先进数控实验设备(如DMG五轴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等),其性能质量和大多数企业所购置设备相比毫不逊色,部分设备性能质量已高于企业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基本无生产任务。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有充裕的练习操作数控实验设备时间,这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继续参加“卓越计划”企业实践,进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一定的竞争优势。

在传统数控加工技能训练中引入多个扩展模块相当于将某些岗位企业实践的一部分内容引入到校园中,能够有效解决数控加工技能训练与“卓越计划”企业实践在时间上发生冲突的问题。另外,由于扩展模块不是针对某个具体企业岗位的培训,可以有效避免设备、师资重复建设的问题。

2.2校企合作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设置可选的扩展模块的目的是直接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性内容则精简调整为面向所有学生的基础模块,因此将面向“卓越计划”的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模式设置为由基础模块和多个扩展教学实践模块组成。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数控工艺设计、编程、使用维护以及CAD/CAM软件培训与应用等。针对以往选用的CAD/CAM软件版本低、功能较弱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入高版本软件培训,另一方面购置世界先进的Hyper Mill软件并将该软件的基础应用培训也纳入基础模块之中。

由于扩展模块的设置是直接面向企业需求,因此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目前学院已经和德国DMG MORI公司、德国OPEN MIND公司、日本FANUC公司、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翼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北京安德建奇公司等多家国内外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相关企业人员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按照专业性、系统性、开放性、创新性、前瞻性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校方人员根据学时要求、师资力量、现有软硬件条件以及选择不同扩展模块的学生人数等因素再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尽可能多学习相关知识,真正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2.3按照企业标准安排实训及考核基础模块和扩展模块的实训及考核是不同的。基础模块的指导教师主要由校方教师担任,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基础模块训练并完成实践任务。基础模块的实训要求、考核标准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均由学院参照企业标准制定,强调紧密贴合企业工程实践。学生只要正常出勤参加基础模块实训后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基础模块的学分。

扩展模块的指导教师由校方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担任。扩展模块的实训要求、考核标准均由企业人员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制定,除了具有专业性、开放性的特性以外,还要求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根据扩展模块的不同,学生在实训期间除了要正常完成必修实训任务以外,还必须独立完成至少一个相关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实践项目答辩后,并通过该扩展模块考核才能获得扩展模块的学分。

3结语

河南科技学院构建的面向“卓越计划”的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把满足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放在第一位,做到实训内容与企业工程实践无缝对接,是实施“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很好地解决了以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这一训练模式在我校机制专业“卓越计划”实施以来,以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得到了机制专业“卓越计划”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亚飞,李学华.基于个性化培养的“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5):178180,196.

第3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摘 要 拓展训练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外都很流行的体验式训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实现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拓展训练从1994年―1995年开始在我国发展,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大学生坚强意志,树立大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扩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意义,并着力探讨了大学体育教学中扩展训练的应用策略。最后,就大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应用发展趋势做出论述。希望能为广大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浅见。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拓展训练 应用

一、前言

目前,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许多学校的重视,而大学生的体质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大学更多的注重的是对知识的传授,以及实践活动,而这样却间接的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缺乏运动,无锻炼意识,体质越来越差。所以,不仅要重视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更非常有必要加强体育训练。由于对体育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开始推行拓展训练。而随着拓展训练的成熟推行,其逐渐走进了学生的体育课堂,特别是大学的体育课堂。加强对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的探讨,是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用兴趣,提升拓展训练应用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方式。

二、拓展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意义

(一)拓展教育适应了新时期的教育模式

摆脱了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进入大学的学生急切的需要一种适合素质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大学体育学习。由于之前在高中时候的体育教学都是走马观花,并没有实际的体育运动方法和体育知识,所以大多数人都对体育认知不够,认为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并不会有意识的进行体育锻炼。当然,素质教育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趋势,在高中时进行的素质教育是有必要的。而目前来看,拓展训练正好契合了整体发展的思维,其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提高社会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中领会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培养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运动,更是一种培养多种能力的好的方式。

(二)拓展教育的推广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以体能训练为主,几乎触及不到学生的精神层面,且尚未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进行培养。这种局限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还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不加以重视起来,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所谓“德才兼备”这才是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在体育课堂上引入拓展训练,把拓展训练加入了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一。当然,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挖掘学生潜能,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封闭教学氛围,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要求,也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所以,把拓展训练加入到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中去,是符合当今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的。

(三)拓展教育的理念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新时期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必须拥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所以,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大学里学到的宝贵内容。而拓展训练正好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置,将趣味体育和人文体育很好的融入到课堂内,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加快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好的生活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拓展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团体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快乐,进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保持正常平和的心态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促进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团队意识,对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极大的好处的,而且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对个人来说也是非常有有用的。

(五)拓展教育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是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颠覆。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更多的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学生和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而拓展训练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辅助学生完成拓展训练任务。学生通过拓展训练,不仅能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其在训练中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既满足了高校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一个冲击力,使其看到拓展训练的好处,更新教学模式。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一)设置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特点拓展训练

对大学生的训练,不管是从精力上还是身体上都正处于个人最旺盛的阶段,而此时没有中学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大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使得大学生也能承受一定的运动极限。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加上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楚,使得大学体育教学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而拓展训练的引入往往能够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安排的大运动量的训练,这对大学体育教学不失为一种“讨巧”的方法。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堂以训练游泳能力、跑步能力、跳跃能力和臂力能力的体育拓展训练课。课上教师将学生分为红、蓝两队,要求每队30分钟内明确或建立各自的队名、队旗、队徽、队训、队歌。活动中两个小组根据成员特点,分工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规定的各项内容。在此过程中,同学间从不熟悉到互相信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交流,每个人都发挥出团队合作精神,相信团队、相信队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进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拓展训练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具有实际操作性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游戏项目是提升训练效果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体育教学的练习环境、参与对象、参与人数,充分考虑实际可操作性,因地适宜地制定活动或游戏。对于条件较好拥有攀岩墙、求生墙、高空抓杆等拓展训练设施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训练设施开展丰富多样的训练活动,而对于缺乏用于拓展活动设施的高校来说,就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活动环节,多开展对设施要求不高的拓展训练。

例如可以开展名为“我们在一起”的拓展训练。训练方法为,参与的所有成员围成一个大圆圈,由裁判员发出开始口令,所有成员沿着固定好的大圆转圈,裁判员发出停止口令后,所有成员在不借助椅子的前提下,全体坐下来(不接触地面),即前面一位同学坐在后一位的腿上,共同达成一个大团队的平衡。然后裁判员根据各组表现打分,评出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同学进行惩罚。这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拓展训练,不仅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又能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要与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相辅相成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体育方面的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体育课堂上来看,除了完成要求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体育游戏来增加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增加其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比如说,在教师讲授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会首先有个热身运动,而我们在热身运动中如何进行呼吸,这个就需要体育教师通过利用自身的亲自示范,讲解来介绍了;当学生掌握了相关技巧之后,教师就能够让学生以分组形式来展开呼吸操作训练;并且在教师指导下,所有学生彼此间都进行学习监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领悟到呼吸的重要,同时还提升了课堂的教学乐趣。

(四)拓展训练要对个体效果和团队效果统一兼顾

首先,要对团体效果进行综合把控,保证全体学生在进行任务时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在拓展训练中对个人的关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拓展训练大多实行分组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全力拼搏,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同时,从集体中汲取信心和鼓励,彰显自己独有的个性。作为学生,在扩展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质进行分工,按照自己承担的角色调整心态,全力配合、全身心投入。作为教师,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应当细致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缺点和训练中的表现,并及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从而塑造一个配合良好、分工合理的团队。

四、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发展趋势

(一)加强与传统课程结合

尽管拓展训练有着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和重大作用,但是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还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发展应当不断与传统课程进行结合,使得二者能够顺利实现融合,共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体育与拓展训练的结合,尽量结合起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发展状况,构建一种传统课程和拓展训练的结合分为。同时,在加强拓展训练与传统课堂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以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为切入,切入一些风险低、要素少的拓展训练。另一方面,在进行结合的过程中还应当避免教学活动和拓展训练的形式化,积极进行疏导。

(二)加强传统体育项目改造

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实际上是为了拓展训练理念能够充分融入,这样既满足了传统体育教学需求,也完成了拓展训练的多元化目标。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攀爬,一人为组长,负责总体调控,剩下一人为安全保障,大家相互协作。最后,记录团队总体攀爬时间。这样,传统攀爬的体育项目就能充分发挥出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传统体育项目也就能够同时实现训练体能和意志品质培养的效果。

五、结束语

在大学扩展训练教学活动中进行有质量的拓展训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游戏内容来辅助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当大力提倡并合理有效引入拓展训练,使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的环节充分结合,用这来提升高校里体育学科的教学成效,将其当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以及适应能力的动力,为体育教学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2] 杨子.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策略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10).

[3] 马定国.高校公共体育管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发声的基本原理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1. 呼吸系统:即“源”动力,是由肺、呼吸肌肉群、支气管、气管、腹部和与之相关的肌肉群组成。2. 发声系统: 发声系统主要由喉咙、周边肌肉、软骨和声带组成。3. 共鸣功能: 主要是口腔、咽腔、鼻腔、胸腔等共鸣腔体构成。三个部分的工作相互产生作用,密切联系,在歌唱中协调运动。在歌唱发声运动时产生良好的声音。

歌唱发声有别于一般说话的基本发声,歌唱需要产生比一般声音更响亮、音域更宽广、更美更动听的效果。这就需要特殊的、有别于日常生活发声的发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增强声带能力,扩大喉咙空间,建立良好的共鸣场所,使得声音更美、更响亮动听。此外,气息流量增加,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声音效果,所以需要运用各个部位非常规性的加强的肌肉运动。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能够使对方听见的音量、五至六度音程的音域就足够表达需要了,但是一位杰出的歌唱家的音量往往要达到具有穿过交响乐队的音域。这样才能够完整地表现声乐作品,才能够使歌声在几千人的大剧场内穿过交响乐队的音墙,传遍每个角落。所以,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应该是在人的本能的发声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掘人声的潜能,调整出合理的生理变化而产生强大而丰富的声音,建立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歌唱状态。

在掌握发声方法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基础的发声训练。在开始进行声音训练的时候,声部判断是一个严格而严肃的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声乐,甚至关系到整个事业的成败。在歌唱训练中,我们一般将人声划分为六大类声音,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无论哪个声部在声乐教学中都要遵循发声的科学性,循序渐进。声乐教学要从基础入手,首先建立牢固的发声基础,逐渐扩大音域、提高技术,而不能盲目地在短时期内要求学生达到某个程度。这样做非但不能得到进步,往往还会导致学生声带出问题。进行发声训练时,首先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一般情况如下:男女高音从小字1组f到小字2组e;男女中音的整个声区低2度左右;从中声区向高低两方面发展。不能在短时间内追求明显的音域扩展而偏重于某个方面,尤其不能盲目拔高音。

发声训练也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平稳到多变。刚开始接受训练的学生整体上尚不能协调,特别是喉咙的控制一般难于驾驭,因此需要在相对变化小的练习中进行。比如三度音阶、五度音阶的平稳练习。教师不能急于体现自己的教学成果,不顾科学的原理,试图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忽视基础训练,拼命向高音发展,用难度较大的歌曲或歌剧选段来显示“进步”,结果却造成学生发声机能的疲劳和衰退。

歌唱的声音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发声的基本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需要。第二阶段在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更加强调气息和共鸣的强度,但仍然不可急于求成,特别是在中间声音向高音区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谨慎从事。第三阶段则可以在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形成有明显声部特点的音域和音色,才可能接触比较难的曲目。

发声训练也像歌唱一样,需要有发声状态,首先要有歌唱姿势:抬头、挺胸、双肩稍稍向后、双脚用力站稳、收腹。其次如何唱好第一个起音非常重要,正确的起音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饱满,全身协调。第二,轻柔地、安静地深深吸气,喉咙保持在吸气时的状态。第三,脸部肌肉放松,下巴自然,不能僵硬不能前伸,牙关松开,舌头平放在口腔内。第四,对音高、元音和力度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心理上做好准备。第五,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在上述工作准备就绪以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元音和比较平稳的音阶开始练声。首先,发声练习从自然声区开始,喉咙状态、气息状态都要尽可能符合前面研究过的歌唱技术要求。在自然声区比较容易做到,一般开始练习时采用下行的、比较简单的音阶进行练习,用o或u等空间比较大的元音发声。其次,在元音之前加上L和y的辅音,让学生加强一些嘴唇的力量,引导学生让声音随气息传送,也可以减轻大部分人容易犯的声音堵住喉咙口的通病。再次,初学者要注意不能一开始就练习长音,一方面初学者各部分肌肉不能适应扩张的发声状态,肌肉能力比较弱,容易放弃扩张的歌唱状态训练而回到原始的说话发声习惯,如果开始就练习长音,往往不能胜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不能练过短的音,过于短促的音型往往不容易扩张喉咙。

在掌握了基础的发声练习后,可以慢慢地向高低音两方面扩展,达到一个完整系统的声音练习,有必要时可以接触一些教学中采用的练声曲,这样会让你的声音更上一层楼。

第5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18-02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五个领域。其中心理健康目标指出:应使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强调:应培养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必须开发新的体育课程资源来实现这一目标。拓展训练适应现代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和回归自然的需要,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潮流中的一项新时尚。拓展训练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运动场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教育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活动的有益延伸,是顺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拓展训练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上救助的特殊训练(又称外展训练)。最初它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遇险后的生存技巧,创造了通过受训者切身体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训练方法。“拓展训练”由于教育理念先进,训练方法独特,训练效果好、效率高,后迅速被推广到社会其他一些领域,训练对象也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多类群体,训练目的也从单纯的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人格、管理训练等。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其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多样,相关设施和操作逐步走向规范化。1971年美国人皮赫将“拓展训练”引入学校教育。1995年拓展训练引入中国,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拓展训练学校,2002年在东北帽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等地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随后拓展训练在全国迅速推广,并在企业员工培训、竞技体育团队训练、人才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拓展训练”有它独特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总的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始终遵循“理论―应用―活动―发表―反思―理论”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设计和实施的项目,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这种体验式训练以短期培训为主,基本在户外进行,主要包括场地、野外和水上三部分。场地训练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设施,展开攀登、跳跃、下降、通过等活动;野外训练包括远足宿营、野外定向、登山攀岩、户外生存技能等课程。

二、拓展训练的意义

1.扩展训练的现实意义。拓展培训又被称为“自我突破人格培训”,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训方式。其所开课程独具创意,融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对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明确的职业规范外,还需特别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敢于进取、冒险、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或从强化培训中培养。

2.将拓展培训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高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能够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现阶段中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迫在眉睫。中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绝大多数是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如田径、武术、球类等),体育课程内容较局限,体育观念相对滞后,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拓展训练将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带进体育课程,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必然。中国高校学生素质水平整体下降,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拓展训练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高校体育教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1.“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拓展训练课程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拓展训练不仅突破了高校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式格局,而且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中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通过拓展训练的培训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对“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思想的认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课程目标包含五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体验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乐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技能目标――学习有关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掌握提高相关体能的锻炼方法。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改善身体各系统的机能,提高身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3.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文献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活动比较普遍,并规定在其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中,代表了一种国际化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如,美国德克萨斯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参加冒险和户外教育的学生应发展户外教育活动的能力,使学生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活动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使学生喜欢这种活动[1]。

四、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设置与实施过程

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主要分为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2]。个人项目的设计原则是让受训者在面临人生所从未经历过的困境与危险时,战胜自身的懦弱,挖掘自己的潜能,如空中单杠、攀岩、独木桥等。团队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通过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促进受训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默契协作,达到训练的目的,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如背摔、天梯、求生等项目。

1.制订有效的训练计划。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必须预先从训练场地、训练设施、安全系数、可以胜任的培训师、项目用时、项目开展顺序、训练评价方法、项目效果的通用性、参与项目的学生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订较完善的训练计划。

2.优化和选择训练项目。一个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强化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某一方面能力,又有多个训练项目可供选择。比如,“罐头鞋”、“扎伐”、“电网”等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设计的;又如“背摔”、“风中劲草”等项目都具有帮助学生攻破心理障碍,坚定信念,学会换位思考等多种心理强化作用[3]。设计项目内容时可以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两方面考虑。基本素质的提高,可以选择以户外训练为主的“背摔、电网、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项目;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可以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模仿管理、协调、沟通的实战项目。

3.指导和监督训练项目的实施。拓展训练的实施一般有三个环节:(1)团队热身,通过选队长、起队名、依次介绍等形式,帮助大家相互认识,更快进入团队角色;(2)个人项目,挑战心理极限,获得高峰体验;(3)团队项目,通过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拓展训练项目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要交叉进行,教师主要是说明模拟情境和项目规则,引导和监督项目进行情况,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全面把握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概率及时机,确保训练效果和学生安全。

4.回顾总结与评价。回顾主要是帮助学生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体验,总结则有助于学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实现自我提高。具体过程包括个人陈述、集体交流和总结评价。当学生的体验趋于成熟时,教师需根据大家交流的结果,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说明拓展训练怎样对学生的行为、认知能力和心理、精神及情感的改善发挥作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得到真正的提高。

五、小结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而这种更高层面的要求绝不仅仅局限于其相对应的社会相关领域的专业素质,而是一种全面的、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通过与社会、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程设置强调健身性、挑战性、终身性、实用性和休闲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在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大胆尝试与探索,弥补传统体育课程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和低效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姜丽,吴秋娟.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71-73.

[2]于振峰.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5-17.

[3]王晨宇.拓展训练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4):72-74.

第6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一、直观示范教学法

直观示范教学法指的是学生通过感官感知以及直接或间接方式来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巧的一种教学方式。体育中的直观教学一般以教师示范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并与其他教学手段加以配合。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知和学习动作的规范性,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最实际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示范具有针对性、正确性和目的性,示范的时候要选择好方位,一般侧向学生进行示范动作,这样做,更有利于显示教师前后动作的姿态,如跑、跳、垫球等动作。在示范动作的同时,也要注意讲解,让学生在听讲解的同时模仿教师进行动作练习。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也更能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动作讲解要生动形象

示范讲解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讲授基本技巧、基本技能的教学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获得体育技能的基本途径。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讲解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讲解中应用直观教具,如技巧图片、黑板画图的方式,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体育课的排球教学中,学生对手指和排球的接触点往往把握不准,在挂图上用手指或教学工具具体地指出接触部位,这样学生一看就会明白,从而更快速地掌握动作的要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讲解语言的幽默和通俗性,以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使得他们自觉沉浸在排球的教学当中。

三、分层教学法

排球具有很强的技巧性。高中生中,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排球的机会比较多,基础较好;而有的学生由于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的限制,接触的机会较少,基础就比较差,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排球水平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一锅教”,即全部学生按照一样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都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加上教材内容多、时间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锅端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教学矛盾:基础好的学生觉到教学目标太低,无需努力就会非常容易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感觉到教学目标太高,动作要领一时掌握不了,从而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最后对排球学习失去兴趣。

在排球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分层教学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区别地设计和进行设计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以适应不同教学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乐观向上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排球教学中有较大的收获。

四、排球教学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老师在排球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排球课程中,排球运动以飞行速度快、变化多、落点不固定以及每次发球需要轮转等为特点,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排球训练中既要会防守,同时也要会进攻。如果缺乏良好的身体素质,缺乏全面的基本技巧,就不可能在比赛中获胜。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要以训练为主体,比赛为辅助。练为赛,赛促练。下面是排球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几种方法。

1.在准备活动中进行辅助训练。好的准备活动可以使得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堂教学,使得教师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进行排球教学。在排球教学活动中,可以有一些准备活动。如在准备活动中,适当安排脚步移动训练,这样的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跑动和身体协调能力,或者可以安排闪避、抓球、跳动等准备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2.在专项训练中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游戏性质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兴奋性,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游戏具有较好的趣味性,学生在游戏练习中的互动较好,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游戏类的训练,如立定跳远、蛙跳、推人出圈等游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安排适当的游戏,如立定跳远、蛙跳可以提高学生的腿部的力量,而推人出圈可以提高学生上肢的力量。

3.在技能学习中要注重辅助训练。排球教学中基本的技能包括有传球、垫球、扣球、发球等动作,在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这些动作的特点,进行一些补充辅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基本动作,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如在排球传球、垫球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是技能学习,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跑跳。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安排往返跑,让学生在跑动中进行急停、传垫球等动作,可以是双人配合或者是单人练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保证了适当的运动量。

4.在专项技能训练中进行诱导性训练。在排球实战或比赛当中,有时可能会有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为了防止或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有一些防范措施。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诱导性训练,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排球中经常出现的摔倒现象,老师在诱导训练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如鱼跃前翻滚等。同时,学生在接低球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5.在专项技能训练中开展扩展训练。在排球这门课程中,拦网、扣球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弹跳能力,拦网和扣球的训练确实能够增强的学生弹跳力。但是,如果单纯地采取这样的训练,长期的训练后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这时我们可以采取田径中的跳远、跳高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弹跳力,即开展合适的扩展训练。这样,学生在增强弹跳力的同时,也学会了跳高和跳远的技巧。可见,在技能训练中开展扩展训练时,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将技能需要的身体素质和扩展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以实现教学目标。

五、结语

在排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儿童声乐;技巧;歌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46-01

一、儿童音乐教学特点

(一)儿童音乐教学方法

在儿童声乐教学中,需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要用温和的语言、甜美的微笑和他们沟通,在严格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到来自教师浓浓的爱,真正做到“严中有爱”。教师的言行,甚至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哪怕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进行肯定,给学生建立自信,且不可用讽刺,刺激的语言与儿童交流,不可伤及儿童的自尊心,要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歌唱训练一方面要注意提高歌唱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儿童发声不可超过半个小时,中间休息一次,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克服不良的说话习惯,比如大声喊叫。这是每个儿童需要克服的,大声的喊叫气息冲击声带,力量往往较大,因此要尽量避免。教师应用简单的词汇去教导儿童,可以用手势,也可用比喻的手法去让儿童更加的容易理解,尽快定位儿童的正确方法,音域不可超过一个半八度。

(二)儿童表现力的培养

儿童的声乐启蒙老师很重要,要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不同的制定方法进行训练。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进步,成长。让孩子的歌声形成完美的声乐线条和音乐表演体系,淋漓尽致的让孩子自己体会自己完美的声音带给自己享受的感觉,孩子的表演也尤为重要,完美的歌声缺不了孩子的表演,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笑容足以征服所有的观众,而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就不能更多的去考虑发声方法,主要是要进入角色,让自己沉浸在享受自己的歌声世界里。

二、儿童声乐训练方法与技巧

儿童声乐教学,首先进行气息的训练与培养,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正确使用气息的方法尤为重要。气息的运用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因此,为了让孩子歌唱在高音区游刃有余,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如何教导孩子呼吸训练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通过我多年的声乐教学与实践总结提炼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呼吸训练不在困难。首先让孩子平躺在床上去寻找睡觉前呼吸的感觉,这样呼吸时是人体较为放松的呼吸状态,多次体会后记住这种感觉,让孩子站起来去回味躺下呼吸的感觉,反复训练,孩子就会懂得怎样让气息在身体内流通做到气沉丹田。

对与声音天赋一般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学呢?首先我们不因该进行的是发声练习,而是听辨练习,训练出一个好的听力才能让孩子了解音高的变化,我们可以做到跟孩子练习单音,每一个音跟钢琴一起进行,弹一个音,唱一个音,去耐心的纠正每一处错误,这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孩子不懈努力的精神,还有就是家长的配合与鼓励。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讲进行一段时间的单音训练,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下一步我们开始进行三个音下行的训练,则为mi.re.do半音往高升(用mi, 来代替),从上行结束后,开始下行训练,根据孩子的音高不同去调整歌唱的音高位置。

说话就是歌唱的基础。咬字的训练在歌唱中是十分重要的,说话和歌唱的咬字是有一定区别的,说话不需要打开牙关节,也无需张开空腔内,以及大量的气息,而歌唱咬字则需要像打哈欠一样,打开软腭,同时打开四个腔体,“头腔”“鼻腔”“口腔”“胸腔”。教师要做到正确的引导儿童使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

三、儿童音域扩展的方法

七岁到十二岁的儿童,音域可以得到很好的扩展,在这期间,为了保护儿童娇嫩的歌唱嗓音,并使他们能用科学的方法唱出音域较宽而又动听的声音,就必须对儿童的歌唱发声加以训练,正确的扩展歌唱音域,对孩子日后学习音乐技巧起着关键作用。如何扩展?我认为必须和发声联系起来,老师必须慢慢的引领、伴音的移高和降低、不可硬冲,不可强化训练。儿童正确的扩展音域训练方法,在于轻柔的歌唱,不可用力过猛,为了对抗大声唱,所以把它限制到任何应有的限度内,儿童音域扩展的时候,最好从f1,开始,因为儿童声音一般在这个音域比较松弛,动听,而音越高越要像打哈欠一样的张开,下巴松弛,喉咙打开,舌根放松,舌头放平。唱高音时要特别注意气息的支持与运送,下到低音的时候,要注意胸腔的支撑,腰部的力量。声音出来的那一刻不可把他唱的过宽,只能很集中一个“点”。

四、结论

儿童声乐教学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领域,在多元化的当代更是重视艺术教育从小抓起,作为艺术教学领域的儿童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导儿童唱歌,而是希望儿童能够轻松,愉悦的完成声乐教学课程,从儿童内心深处接受和喜爱音乐,喜欢歌唱,教师进行儿童声乐教学时候,教材不可单一,另要抓住儿童的心理,结合自己的儿童声乐教学经验,对儿童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更多的儿童教学教育者能够用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教学,让儿童在愉快中学习,共同提高儿童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歌唱的共鸣 共鸣腔体 整体共鸣 训练方法

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让笔者体会到歌唱的共鸣在歌唱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在歌唱时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它能够发展音域、扩大音量、丰富音色。在共鸣训练的教学中,笔者一直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了解歌唱共鸣的基本理论

歌唱的共鸣丰富了声音的色彩,增强了对歌曲的表现力,良好的共鸣能使声音听起来悦耳、流畅。歌唱共鸣训练的过程就是合理利用人体的共鸣腔体,使歌唱的声音从“自然状态”变为“自如状态”的过程。要使声音产生共鸣,就必须了解共鸣腔体的结构,人体中能够产生共鸣的腔体有胸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这些腔体中,胸腔、鼻腔、头腔是固定不变的,而喉腔、口腔、咽腔是可以加以调整的。它们又分为3个共鸣区――喉、咽、口腔共鸣区,胸腔共鸣区和头腔共鸣区。共鸣要建立在整体之上,3个共鸣区不能截然分开,使用时要把它们的比例进行调整,混合使用。

二、明确各个共鸣腔体的作用

1.口咽腔共鸣。口咽腔部位是声音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空间,包括喉咙、咽部口腔和舌头。充分合理的咽腔空间有利于歌唱共鸣的形成。口腔共鸣能让声音丰满、音色优美,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重要共鸣腔体,也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

2.胸腔共鸣。胸腔共鸣能加强声音的厚度和深度,使声音结实而丰满。运用胸腔共鸣首先要找到胸部的共鸣支点,(这个支点一般在最下面两根肋骨的交点处)。胸腔共鸣产生时,胸肺的自然感觉应该是比较松弛的,气息是流动的,千万不能绷紧硬逼,那样会影响声音的质量。由于低声部的声音特点需要加强胸腔共鸣,所以胸腔共鸣在较低的声部运用得比较多。

3.鼻腔共鸣。鼻咽腔是调节和控制头声的主要通道,当我们闻花香时,鼻咽腔便主动打开,这样气息就可以顺畅地把声波带到鼻腔共振。鼻腔共鸣是歌唱共鸣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共鸣区域,也是建立头腔共鸣的桥梁。如果鼻咽腔紧闭,鼻道不开,就产生不了头腔共鸣,也找不到“高位置”,即鼻子上方的眉心处的共鸣点,这个共鸣点是需要用鼻腔共鸣来帮助完成的。

4 .头腔共鸣。演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决定着音色的质量。它能使声音具有明亮、辉煌的色彩,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有的学生为了想得到比较大的音量和饱满的音色,出现压喉咙的现象,这种浓重的喉音往往因为缺乏头腔共鸣而挤拉声带,这是错误的。头腔共鸣的位置高,腔体内部要有张力,这样才能使共鸣腔体产生共振,使声音完美、流畅。

三、建立整体共鸣的理念

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共鸣的理念上,头腔共鸣、咽腔共鸣是唱高音时的侧重点,唱中音侧重口腔共鸣,但也要有头腔、胸腔共鸣,低音的演唱侧重点在胸腔共鸣,但同时也要有头腔和口腔的共鸣。在教学中,必须要强调整体共鸣的重要性,整体的共鸣才是丰满的、正确的。让发声器官整体和谐工作,让气息连绵不断地运用,整体的共鸣才会获得高质量的声音。

四、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歌唱共鸣的训练中,要结合各个腔体进行整体训练。

1.先用打哈欠的动作来体会口腔上下自然打开,其要领是舌头自然放平,咽腔张大,打开牙关,提软腭,提鼻翼扩大鼻腔,使口咽、鼻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宽广畅通。做法是打哈欠――叹气――说“啊”――边打哈欠边说“啊”。

2.胸腔共鸣要找到胸部共鸣支点,发声时要尽量把声音放到这个支点上,感觉声音像从胸部透出的一样。做法是用食指点住支点,打开喉咙,发“啊”音,尽量往下说,感觉支点有明显的震感。注意胸部要放松舒展,不能挺胸。

3.练习口、咽腔共鸣时,可进行微笑练习。自然而带微笑地张口,不仅可以帮助面部肌肉放松,扩大鼻腔共鸣,而且可以放松下巴,打开喉头,有利于声带自由地工作,将声波送到口腔上腭处,产生共鸣。

4.训练中要注意与咬字配合练习头腔共鸣,歌唱中咬字要有音乐性,练习中使每个字都有高位置的靠前、集中、浑厚、丰满、悦耳的声音效果,如用央(yang)、烟(yan)、恩(en)等鼻韵母的字来体会鼻腔共鸣。把这些字扩大、延长,加以体会。

5.练唱时要力求自然,唱起来顺当、舒服。不要一唱就追求大音量、高音。开始时轻声练,感觉对了再放大音量,逐步扩展音域。

第9篇: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驶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战争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信任背摔、断桥、电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 训练通常有以下四个环节: 1.团队热身 在培训开始时,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以便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各项培训活动中去。 2.个人项目 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3.团队项目 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目,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 4.回顾总结 回顾,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总结,使学员能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以实现整体培训目标。

信任背摔

过 程:受训者站在一个约1.6米的平台上,双手被捆住,仰面向后直直地倒下去。平台下的同伴面对面地站成两排,伸直双手搭成“臂网”,让摔下来的人倒在“臂网”上。

目 的:顾名思义,信任背摔是体验自己对他人的信任,使背摔者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并且通过身体接触,拉近队员之间的距离,实现情感沟通。

体 验:在做信任背摔时,受训者的双手被捆了起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如果不捆手,就会无意之中用手或胳膊伤着别人;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对合作伙伴的信任。通过锻炼,明白在与他人合作的时候,应该充满信任,否则情况将会很糟糕。

断桥

过 程:A、B两块木板架在离地8米的空中,两块木板间距1.2米(也可调节至1.9米),受训者从A板跨越至B板并返回。

目 的:增强自我控制与决断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突破心理舒适区,建立挑战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

体 验:受训者心里很清楚,背上绑着保险绳,肯定不会摔下去,但有的人双腿就是不停地哆嗦,心里很害怕,那一步怎么也不敢迈出。通过锻炼,受训者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迈出第一步都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战胜了自己,平时多加锻炼,那再碰到类似断桥的困难,就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电网

过 程:在规定的时间内,穿越面前的一张大网,这张网上有20多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洞。小组的全体成员必须全部穿过,每个洞只能用一次,而且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及衣服不得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