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师德承诺总结精选(九篇)

师德承诺总结

第1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对242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由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组成;当前幼儿教师的职业承诺属于中等水平,其中规范承诺较高,继续承诺较低,情感承诺介于两者之间;情感承诺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随教龄增长而上升;不同职务、不同任教园所、不同幼儿园性质、不同园所规模和工资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职业承诺的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问题提出

教师职业承诺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主要探讨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及其从事教学、研究的意愿和原因。f}l职业承诺高的人更认同和忠诚于所从事的职业,并对职业活动比较投人。}z)以往对职业承诺的研究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教师的承诺水平一般,规范承诺最高,情感承诺次之,继续承诺最低;. Cpl教龄长的专家型教师在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总承诺水平上要比教龄短的新手型与熟手型两类教师高;}a}在个人因素的特点研究上,发现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收人等个人因素对承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国内对于组织承诺的研究基本上与龙立荣2002年的职业承诺研究结果一致,甚至大多数的研究都直接采用了他的量表。只是这些研究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关注不够,研究结果甚至可以直接用于其他人群,同时缺乏针对幼儿教师的研究。本研究探讨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期望有助于丰富教师发展理论和教师职业承诺理论,并为幼儿教师发展和培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来自上海市7个区12所不同类型幼儿园的26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42份,回收率为93%。样本教师的构成情况见表1: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参考华中师范大学李霞、龙立荣2001年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与湖南师范大学刘世瑞、曹中平2005年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编制了《幼儿教师职业承诺问卷))。问卷包括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五个维度,共30项,每个维度6项。运用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 SEM)对这30个项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确定14项,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19。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人与管理,运用AMOS6.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结构

对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五模型(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经济承诺、机会承诺)、四模型(将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合为一个因素)和三模型(将情感承诺和理想承诺合为一个因素、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合为一个因素)进行比较,各模型的拟合指标见表2:

从表2可知,在本研究中五模型和四模型的xZ/df分别为2.050 , 3.025,都大于2,同时,其他拟合度指标,如CFI ,TLI大多数小于0.90,数据拟合度不高。并且,它们的平方根残差RMSEA为0.066和0.092,都高于三模型的RMSEA。相反,三模型的xZ/df为1.735,低于2,并且其他拟合度数据值均在0.90以上,平方根残差RMSEA为0.055,低于0.10,符合良好模型的要求。这表明对于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三模型结构是最好的,因此,本研究将三模型作为分析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优势模型,由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部分组成。

(二)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总体状况

幼儿教师总承诺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3.638和0.537,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3.976和0.709 , 4.180和0.611, 2.777和0.763,由于本研究采用S级评分,理论中值为3,所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的职业承诺总体来说一般,规范承诺最高,情感承诺次之,而继续承诺则低于理论中值。

(三)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发展特点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教师发展可以分为S个阶段:新手一动机阶段(工作1年内)、适应一观念困惑阶段(工作2-S年)、稳定一行动缺失阶段(工作6-10年)、停滞一缺乏动力阶段(工作11-15年),以及更新一动机增强阶段(工作16年以上)。r}本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继续承诺在教龄上差异显著,而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总承诺在教龄上差异不显著。这五个教龄段在继续承诺上得分平均数分别为:3.050,2.458 ,2.678 ,2.845 ,3.057,标准差分别为:0.920,0.713,0.659,0.725,0.752

在总承诺上,0-1年教龄组的承诺程度最高,2-5年教龄组最低,两个教龄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在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上,0-1年教龄组的承诺最高,但与其他组相比并不显著;在继续承诺上,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发展趋势。0-1年、11-15年和16年以上教龄组显著高于2-S年组,而16年以上教龄组显著高于11-15年教龄组。总的来说,工作1年教龄组的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及总承诺都是最高的,2-5年教龄组都是比较低的,这表明工作的第二年至第五年是幼儿教师职业承诺发展的关键期。

(四)幼儿教师职业承诺在个人因素上的特点

本研究以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三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婚姻状况和学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职务、任教园所、幼儿园性质、园所规模和工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就幼儿教师的情感承诺而言,存在显著的职务差异(t=0.3421, P=0.022 ),班长(班主任)的情感承诺显著高于年级组长;存在显著的任教园所差异(F=14.842 , P=0.000 ),示范园教师显著高于一级园和二级园教师;存在显著的园所规模差异(F=13.891, P-0.000 ) , 4-6班组承诺显著低于其他组,而16班以上组承诺显著高于7-12班和13-16班组;存在显著的月工资差异(F=6.230 , P=0.000 ) ,2001〕元以下组显著高于2001-2500元组,300()元以上组显著高于2000元以下和2001-2500元组。

就幼儿教师的规范承诺而言,存在显著的任教园所差异(F=6.735 , P=0.001),示范园教师显著高于一级园和二级园教师;存在显著的园所规模差异(F=4.898, P=0.003 ) ,4-6班组显著低于其他组;存在显著的月工资差异(F=3.239 , P=0.023 ) , 2001-2500元组显著低于200()元以下和300()元以上组。

就幼儿教师的继续承诺而言,存在显著的任教园所差异(F=3.823 , P=0.023 ),示范园教师显著高于二级园教师;存在显著的幼儿园性质差异(F=11.257 , P=0.001),公办幼儿园教师高于民办幼儿园教师。

四、讨论

(一)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结构

由于研究者依据的理论不同,最终使职业承诺的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如持单维论的研究者把职业承诺集中在职业情感上,而持多维论的研究者把职业承诺分为三因素,f9Iiol或四因素[fu)。本研究立足于职业承诺的多维论,结合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编制了《幼儿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三模型、四模型和五模型之间的比较,发现三模型的数据拟合最好,因此得出幼儿教师职业承诺为三因素模型,即由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构成。

(二)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一般特点

总体上讲,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承诺程度一般,属于中等水平。原因可能是,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比较低,工作任务繁重,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我国民众历来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再加上幼儿教师所承受的来自领导、家长和社会方面的压力很大,使得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承诺并不高。

具体来看,本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规范承诺相对较高,继续承诺相对较低,而情感承诺则介于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之间。这可能是因为一直以来,教师都被认为是一个利他主义的职业,而且往往带有一定的自我牺牲的色彩。一旦教师提到金钱和待遇的问题,就会被人所不齿,所以教师在入职前后都会受到这种重视道德规范和师德的教育,在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下,易于形成较强的规范承诺。当然,这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是有利的。而继续承诺较低,则表明我国幼儿教师愿意呆在幼教岗位上的主观意愿较低,这可能仍然是因为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比较低,不能吸引她们继续服务于这一职业。这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显然是不利的。此外,国外研究认为,员工职业承诺的核心是情感承诺。yzl从本研究看,当前我国幼儿教师职业承诺主要是种规范承诺,而不是情感承诺,也就是说,她们只是服从社会规范而并不是真正喜欢幼教事业才从事这一职业的。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情感承诺和继续承诺应是今后研究关注的重点。

(三)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发展特点

总的来说0-1年教龄组是得分最高的,而2-5年组则正好相反,并且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这可能是因为0-1年教龄的幼儿教师刚进入这个职业不久,对自己的未来和单位抱有美好憧憬,因此承诺水平很高;而2-5年教龄组的教师开始慢慢适应工作,对工作中的循规蹈矩、节奏紧凑等感到有压力。这时也是那些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幼教工作的人开始退出幼儿教育行业的高峰时期,因此承诺的水平最低。而随着教龄的增长,最终选择把幼儿教师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人适应了工作,主动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来,因此他们的承诺也逐渐上升。

在继续承诺上,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是符合常理的。刚入职的教师没有家庭的负担,经济上期望值较低,在待遇方面很容易满足,因此继续承诺较高。而16年以上的教师大多已步入中年,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他们在职称、晋升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都开始进入获得较高回报的黄金时期,所以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继续承诺。而中间教龄段的教师正处于为事业奋斗的时期,付出多回报少,所以表现出了相对较低的继续承诺。

第2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职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本文以广东省94名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职业承诺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影响职业承诺的重要因素;教师压力影响工作满意度,从而降低职业承诺;社会比较是教师职业承诺差异的主要来源;社会规范的内化程度对教师职业承诺有重要影响。 

一、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1.职业承诺的研究状况 

    职业承诺指的是一个人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即由于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职业的投人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Blau认为职业承诺只有一个情感维度,认为个体留在现职业是因为对职业有情感,将职业承诺定义为“个人对职业或专业的态度”,即留在现职业的愿望和对现职业的喜欢。Meyer和Allen在提出组织承诺三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于1993年开始将他们对组织承诺的理论与测量方法扩展到职业承诺的研究中来。他们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认为职业承诺也是由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三个因素构成。情感承诺指个人愿意呆在某职业的强烈愿望;规范承诺是指个人呆在某职业的一种义务感;持续承诺则是指对离开某职业的代价的认知。 

把职业承诺的研究延伸到教师领域即是教师职业承诺。台湾多数学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是一种专业工作,因此称之为“教师专业承诺”或“教育专业承诺”。我国主要有内地学者龙立荣(2000)、徐富明和朱从书( 2005 ) .罗润生和申继亮(2001)、邵雅利(2003 ) ,李霞(2005)、刘世瑞(2005)等人进行过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问卷研制、结构分析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其中李霞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职业承诺的三因素结构。 

    2.研究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急剧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态度,也影响到了教师队伍的稳定。由于我国经济底子薄弱、人口众多,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充分,再加上近几年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择业空间小,整个社会的从业、择业和职业流动基本属于一种被动的态势。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的特殊性,国外关于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结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难以相符,即使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在职业承诺的结构和不同个人属性、不同单位属性对职业承诺的影响等方面所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差别,难以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基于这种情况,进一步深人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状况意义重大:既助于教育管理理论、承诺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发现教师职业承诺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对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直接以Meyer & Allen提出的职业承诺三因素结构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调查问卷,以了解和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状况,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以Meyer&Allen和李霞(2005)的量表为基础,编制《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量表》,量表采用Liken五点式记分法,全部是正向题。调查问卷还设计了用以调查中小学教师个人和工作背景等基本情况的19个项目和若干个验证问题,以便分析与讨论。 

    2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方差极大法旋转,通过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14,大于0.6 ;  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该表各项变量完全适合作因子分析。三个因子共同解释了64.5%的变异,具有一定效度。 

    内部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量表总体的Alpha系数为0.8927,标准化Alpha系数为0.8968;三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情感承诺0.9160,持续承诺0.8317,规范承诺0.8385。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以上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可以作为测量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测量工具。

    3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 

    调查问卷采取匿名形式填写,调查时间为2006年5-6月份,调查对象为广东省17个地级市的初中和小学教师,大样本目的抽样。共发出问卷17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 % 。 

    三、问卷调查的主要结果 

    1教师职业承诺总体水平较高 

    从教师职业承诺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总体平均得分为3.59(标准差为0.69),高于理论中值3。职业承诺的三个因子中,规范承诺平均分为3.78(标准差为0.81),情感承诺平均分为3.59(标准差为0.92),持续承诺平均分为3.38(标准差为0.94)。总体上看,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属中上水平,且各因素的得分比较均衡,都超过中间值30 

    2个人变量在职业承诺上存在差异 

    教师职业承诺在婚姻状况、学历、职称、职务、年龄、教龄、校龄、个人月收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别、是否在编、家庭月收人在教师职业承诺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因素中出现差异;“政治面貌”、“是否师范”在职业承诺和其三个内部因素中均没有显著差异。差异的具体情况如下: 

    (1)职称、职务、学历方面 

    不同职称教师的职业承诺存在显著差异,职称越高,职业承诺越高;不同职务的教师职业承诺存在显著差异,行政人员高于专任教师,但在持续承诺上则没有差异;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承诺存在差异,中师(高中)最高,专科次之,本科最低,但在持续承诺上中师(高中)与专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104,显著大于0.05) 。 

    (2)年龄、校龄、教龄方面 

    不同年龄的教师,其职业承诺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大,职业承诺水平越高。但是25岁以下和25-35岁的教师在职业承诺总体上和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上则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不同校龄和教龄教师的职业承诺存在显著差异,校龄和教龄越长,职业承诺越高。但是在职业承诺总体和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上,5年以下校龄的教师与6-15年校龄的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教龄方面的情况与校龄基本一致。 

    (3)性别、婚姻、家庭方面 

    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职业承诺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上则出现显著差异;男性教师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低于女性教师,但在持续承诺上则高于女性教师;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其职业承诺存在显著差异,已婚教师高于未婚教师。

 (4)教师类型方面 

    正式教师和代课教师在职业承诺总体上没有差异,但是代课教师在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上高于正式教师,在持续承诺上低于正式教师,出现显著差异。 

    (5)收人方面 

    不同个人月收人的教师,其职业承诺存在差异。但收人在1001元以下的教师和2000-3000之间的教师之间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在情感承诺上,收人在1000以下的和1000-2001之间的教师之间没有差异;在持续承诺上,只有收人1001以下的教师与其他组别有差异,收人在1001元以上的各组之间没有差异。 

    在家庭月收人方面,不同教师在职业承诺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多重比较发现,收人在6001元以上的与2000元以下的教师之间存在差异。 

    3学校变量对职业承诺无明显影响 

    学校性质在教师职业承诺总体上没有差异,但民办学校教师在情感承诺上显著高于公办学校教师,在持续承诺上明显低于公办学校教师;学校层次在教师职业承诺上有显著差异,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高于初中教师;学校等级在教师职业承诺和情感承诺、持续承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只表现在省一级学校教师与市一级学校教师之间,其他等级的学校教师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学校规模在教师职业承诺和各因素上均没有差异;地区差异只表现在第一类地区的教师情感承诺高于第四类地区。 

    四、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得出的初步研究结果,结合调查和访谈,现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状况加以讨论与分析。 

    1.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影响职业承诺的重要因素 

    需要越得到满足,越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相应地,需求越得到满足,教师的职业承诺就会越高。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金相对于很多职业来说并不算低,尤其是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相对于许多行业和职业还比较健全;教育行政的政策法规和学校的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健全;基本的工作条件都能够得到满足。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完全可以得到满足。大部分教师每年都有充足的带薪假期,除了法定节假日外,还有寒暑假,这也是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所在。因此,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总体上处于较高的水平。 

   但是中小学教师属于知识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来说,归属感、认可、尊重、晋升、成就感等高层次的需要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校龄、教龄、职称、职务等工作方面的因素在教师职业承诺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年龄越大、教龄越长、校龄越长、职称越高、职务越高的中小学教师,说明其个人发展的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其职业承诺也越高。 

    2教师压力降低职业承诺 

    调查发现,有71.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或较大。较大的工作压力可能使教师离开该职业。当前,较多的社会关注、较高的社会期望、课程改革、升学率、人事制度改革等使得教师的压力增大。 

    压力对教师个人影响的极端情形就是职业倦怠,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因此,可以认为,压力增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导致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不是很高。 

    3.社会比较是教师职业承诺差异的主要来源 

    通过与外部(其他职业)进行社会比较,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目前的收人与付出不相符合,从而产生不公平感和不满意感,这是其持续承诺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教师对薪酬不满足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使得不同行政职务、不同编制、不同学校性质的教师等在持续承诺方面都没有表现出差异,中师与专科学历的教师在持续承诺上也没有差异。 

    另外,研究结果显示收人在教师承诺上有差异,但变化规律不明显,可能和地区有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的地区,收人给教师带来的满意感显然是不同的。 

    4.社会规范的内化程度对教师职业承诺有重要影响 

第3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在某些人看来,这位副校长的国旗下吻猪行为是很雷人的。因为有三:一者,源于其特殊身份。他是一位副校长,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去做事,得掂量清楚。二者,源于其亲猪行为的场合特殊。在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做这样事,升旗时的隆重与其亲猪行为之滑稽形成强烈的反差。三者,源于其亲吻的对象特殊。亲猫、亲狗均可以,亲猪却冲击了不少人的情感底线。在笔者看来,这看似一件很雷人的事,却彰显校长的责任心和对广大学生的关爱之情。我们没必要将这事情上纲上线为想出名的事,并进而以伪善的道德君子的面目去对其口诛笔伐。

作家梁晓声曾在《关于民族遗风的断想》一文中讲了一个事:一位美国校长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许诺如果大家的读书量都达到了15万字,那么他将会高兴地从家里爬到学校去。结果学生实现了这个目标,校长也欣然兑现了他的承诺,花了3个多小时,从家里爬到了学校,全校小学生为之欢呼,争着与他亲吻、拥抱。无独有偶,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名小学教师许诺学生的数学评估测验通过率达到80%,就当众与猪亲吻,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达到了要求,然后这名教师兑现了承诺。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人们的道德情操的逐步沦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甚至是师生情都在被货币化。尤其不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反而思想越来越低,品德越来越差。不少报道中夸大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弱化现象,众多的案更是把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心和师德推到了风口浪尖。“亲吻小猪校长”洪耀明的事例,无疑会是全国广大教师学习的典范。因为洪耀明的亲吻小猪之行为,彰显了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为社会传递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首先,兑现承诺亲吻小猪是校长,更是一名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如今的学生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玩,物质上很丰富,真正需要的是这个年龄段的一些另类的东西。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45分钟时间所教的知识。学生生活中的品德教育,更要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进行下去,这应该是教育职能部门、学校和所有教师应尽的责任。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品德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引导,怎能不让学生家长忧心如焚?怎不让社会民众忧心忡忡呢?校长兑现承诺亲吻小猪,是校长责任心的真正体现。

其次,兑现承诺亲吻小猪是校长,更是一名教师对学生关爱之心的真正体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应该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这位副校长的兑现承诺亲吻小猪之行为就是在为学生做行为示范,言传身教。其实,这位副校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在通行路上乱扔垃圾,见到乱扔垃圾及时制止,保证卫生状况,也是想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语境下提醒学生讲卫生。

现如今,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从而导致了社会、学校、家长不得不重学科知识而轻思想品德的引导。校长亲猪,看似雷人,而实际上是事关教育形象、事关学生成长、事关社会诚信的大问题。教育是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学生的德育方面出现了问题,还怎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少学校的校长别说为了学生去兑现承诺,就连同学生交流的机会就没有过,毫不客气一点说,学生想见其一面都很难。除了校务繁忙这个客观原因外,那就是某些校长将自己看成是一个了不起的“官”,不时要摆摆“官威”。某些学校的品德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难道与某些校长就毫无关系吗?

既然当上一校之长,就意味着要多一分承诺,一分责任,一分坚守。校长不兑现对学生的承诺,怎么能走进学生心里?怎么能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搞好?“亲吻小猪校长”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兑现给学生许下的诺言,是因为他对学生倾注了浓浓的爱、深深的情,真正让学生在“亲其师”中“信其道”了。但愿我们的校园里能涌现越来越多的“亲吻小猪校长”。

第4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师德,简单讲,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广义讲,还包括老师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等。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培养对象——学生,也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师德师风、育人氛围。因此,市政府、市纪委、市教育局多次下文,以强化教育系统的工作作风建设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扼杀、杜绝、酒驾、有偿家教、违规办班等违规违纪行为,净化育人风气。为此,我校切实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深化教育、强化监督、净化师德” 三化来驱动专项整治活动:

一、深化落实文件精神,教育深入人心。

及时宣传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执行文件要求,以“学习+自查+反思+领悟”形式,让每一位教师去按规对照、去自我反思,入人心,触神经,有所感,有所悟。

二、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常提醒保清醒。

到位的宣传教育重要,但学校层面上的必要提醒、监督也很重要。现实生活中,总有个别老师偶尔要打打“擦边球”,总以为那样无关紧要。这就需要学校对这些老师予以时常的“旁敲侧击”,或以“聊家常”的方式进行善意的提醒,切实做到监督时时,教育分分。

三、签订承诺强化规矩,齐心净化师德。

签订《教师作风提升承诺书》,知晓《教师服务干事承诺书》等,让每一位教师勇担一份责任,按规为人做事;通报违规违纪处理案例,以反面例子为镜,经常照一照,时常醒一醒,以之净化每一位老师的师德师风,树立正气,凝聚人心。

第5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一、创境动人,穿插生活与德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着眼于“发展”,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主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将生活教学与德育教学渗透到思品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与知识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思想品德学习变得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由此,笔者以为,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创设内容与形式都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将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融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思想品德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教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承诺的分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承诺的含义,让学生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挖掘出生活中的承诺,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首先,笔者在导入环节播放了2010年感动中国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颁奖词与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对“诚信、承诺”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视频播放后,笔者引导学生就“什么是承诺,什么是言忠信、行笃敬”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并邀请学生上台发言,畅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讨论过后,笔者利用PPT补充了几则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从教材和案例过渡到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生活中有哪些承诺?如政府官员对人们的承诺、教师对学生的承诺、医生对病人的承诺、建筑工人对房子的承诺,等等。通过材料补充、小组讨论与班级交流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讨论中,加深学生对承诺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品质。

二、探究塑人,灵动活动与作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指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施教。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阶段,学生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此,在如何有效地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是广大思品教师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中,应该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创设探究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把课堂的“指挥大权”适当地交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要创造性设计思想品德课后作业,提高作业的探究性与实践性,适当地布置一些活动合作型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扬长避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力求共同进步,寻求自身的发展,并以此渗透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独特的自我生命”时,笔者考虑到初一学生对于生命这个话题,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明白生命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些道理。但是,由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对于“人的生命是独特的”这个抽象概念还不甚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究性活动,首先笔者“由物及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人和动植物有什么不同展开了探究讨论(如人具有语言系统、创造性、想象力,等等),在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就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鼓励与完善,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生命的独特性。随后,教师再次深入,引导学生以“个体的独特性”为主题,引导学生再次展开小组探究活动,深入学生对于人类生命个体性的理解。同时,在课堂活动结束后,笔者还设计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让每个学生设计一张“个性名片”,以文字、图画配以剪裁、折纸等创造性形式,亮出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个性,并在下节课中进行展示。总之,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与发展,优化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思品教师的责任与愿望。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思品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端口,做学生与社会生活、前沿知识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思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发展。

作者:邢春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杨港初级中学

第6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为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灵活设置、便于操作,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注重实际、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学校中心任务和党员队伍建设实际,建立“功能党小组”,开展“创优争先”活动,确保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三、活动主题

充分发挥党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结合教职工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等,依托学科组、年级组、行政处室、后勤班组,组建“功能性党小组”,各支部要制定活动制度、职责,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同时开展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培养、树立一批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四、活动步骤

按照下列步骤组织开展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深入学习,宣传动员阶段(4月—5月)

要求:开展调查研究,摸透掌握情况。

学习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学习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调研掌握本支部党员队伍结构层次、分布以及党员个人的能力特长等情况,为建立“功能党小组”打好基础,制定、公布“创先争优”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标准(见附件)。

(二)组织实施阶段(6月——2011年5月)。分三个步骤开展活动。

1.把握功能定位,及时组建成立“功能党小组”,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功能党小组”名称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队伍实际确定,做到简单明了、符合实际。可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设立教学科研、内部管理、德育工作等“功能党小组”,围绕师德师风校纪校风、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设立师德建设、校园建设、文体活动、校园安全等“功能党小组”。党支部研究提出“功能党小组”的初步意见后,在征求党员意见的基础上,召开支部会议研究确定,并在支部大会上进行公布。

2.组织党员报名,支部审议决定。召开党员会议,动员党员报名参加。每个党员根据自己能力特长参加其中一个“功能党小组”。支部根据党员报名情况,结合其设岗职责和服务承诺内容,在与党员进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功能党小组”的党员名单,并通过党员自荐、党小组成员选举的方式,推选产生“功能党小组”组长,并在党务公开栏上进行公布。

3.做出责任承诺,组织开展活动,接受师生监督。通过开展党支部向党员群众、教体局党委承诺、“功能党小组”向党员师生、党支部承诺、党员个人向党小组和群众承诺的“三级双向”承诺办法,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学校发展。

每年年初,各党支部都要结合上级党组织的重点工作,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确定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办结时限等分别向党员群众和上级党组织作出书面承诺,同时,把承诺事项向“功能党小组”进行分解。“功能党小组”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对党支部的提出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确定“功能党小组”承诺的具体事项,并分别向党员、师生和党支部作出书面承诺。党员个人根据能力特长、岗位职责确定承诺事项,向“功能党小组”和群众作出书面承诺。根据党支部、“功能党小组”、党员个人承诺、践诺情况,按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开展申报评选活动。

以上三个活动步骤为活动基本程序,要循序渐进,逐步加以落实。

(三)总结阶段(2011年6月)。认真总结“功能党小组”创建活动、“创先争优”开展以来取得成功经验,迎接自治区教育厅验收检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督导检查。

成立“功能党小组”建设暨“创优争先”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教育体育局党委组长:教育体育局局长

成员: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教育体育局纪检组长

教体局政工人事室主任

各学校、幼儿园党支部书记、校长

“功能党小组”、“创优争先”活动办公室设在政工室,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局党委总揽协调,全面把握工作动态,及时研究解决推行“功能党小组”、开展“创优争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开展扎实有效,成绩突出的党组织、党员给予表彰奖励。

各党支部要积极宣传动员,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到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创优争先的活动中来,发挥群众智慧,不断更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第7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条件与环境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关系,而且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工作满意度通过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它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者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组织承诺一般指个体对组织的认同和投入程度。由于组织承诺在大量的研究中被发现能稳定个体的缺勤及离职等行为,因而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教育领域,关于教师组织承诺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为实证法。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组织承诺。国内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农村地区教师的关注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现状,探讨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从而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制定相关制度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南合作市(县级市)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740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558份,回收率为75.4%,研究样本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2.研究工具

(1)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属于自编量表。我们在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工作满意度划分为五个维度: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管理者(校长)的满意度、职业发展空间(晋升、培训机会)的满意度以及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经检验,该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92,分半信度系数为0.84,而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都在0.70以上。效度检验也证明该量表结构较为严谨,理论构建较为合理。

(2)教师组织承诺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教师组织承诺量表》参照了我国港台学者温金丰和黄亚筠编制的《组织承诺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突出了研究的针对性,着重考虑了以教师为测试群体、以学校为组织背景等因素。经检验,该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88,分半信度系数为0.78,而各分量表信度也达到了可接受水平。效度检验也证明该量表的理论构建合理。

3.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1.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

本研究结合工作满意度的得分情况,把被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满意度极低、满意度较低、满意度中等、满意度较高、满意度极高五种类型,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被调查的教师当中,工作满意度中等的教师所占的人数比例最大,占52.5%;随后是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教师,所占比例为24.9%;其次是工作满意度较高的教师,占17.7%;排在最后的是工作满意度极低与极高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4%和1.5%。这说明,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对目前的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同时也有1/3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结果如上图所示。我们发现,被调查教师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平均得分最高,达到了3.8O分;随后是对校长的满意度,其平均得分为3.59分;其次是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39分;而在职业发展空间层面和薪资待遇层面的平均得分则相对较低,分别为3.06分和2.45分。相比较而言,被调查教师对自己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校长的管理工作比较满意,对教师职业本身基本满意,而对教师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薪资待遇则不太满意。根据Herzberg的二因素理论,工资和福利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员工首先应得到保障的基本因素。统计结果显示,抽样教师的平均工资为1482.78元,月,其中月工资水平在1500元2000元和1000元~1500元的教师占多数,分别为44.1%和30.8%,但仍有9.7%的教师月工资在500元以下,处在这一工资水平的教师大多为代课教师或试教教师,由于国家对于代课教师的清退政策需要时间的过渡,因此这部分教师目前的工资水平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工资水平。与前几年相比,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师对工资的满意程度仍然较低,这与抽样地区教师的工作量有较大的关系。这些地区一直存在着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致使现有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强度与工资待遇的失衡是造成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工资不满的主要原因。

每位教师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愿望,具体到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则主要集中于晋升和专业的发展。晋升虽然与教师的个人人生价值有关,但晋升也意味着工资待遇的提高。对我国教师而言,晋升是获得更高待遇的保障,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由于抽样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限制,使得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地方学校在晋升评定、管理制度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致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满意。

2.背景变量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民族等背景变量可能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分别以上述因素为自变量,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了方差分析,以确定这些背景变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否显著,结果如表3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性别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众多学者,如陈云英、孙绍邦(1994),嗍张忠山(2000),吕国光(2008)问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②不同教龄和不同民族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进一步多重比较后我们有如下发现。①年龄在25岁以下的教师,其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26岁~35岁和36岁~45岁的教师。25岁以下的教师大多刚人职,初入岗位的他们往往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较大的热忱,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下降,其工作满意度也开始下滑,这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关系。②本科学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高中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教师。本研究的调查地区为农村,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当地属于“稀罕物”,他们的自我期望通常都较高,而实际工作环境则往往达不到他们的最初设想,从而造成现实与理想的较大差距,因而他们表现出更低的工作满意度。

3.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

教师组织承诺是教师对学校教育组织目标、信念、价值、文化的认同,愿意为学校付出心力、努力工作,并希望留在学校服务的意念。许多研究都指出,组织承诺高的教师,其工作表现较好,对学校的情感依附强烈,同时具备达成教学目标的积极意愿。因此在教育研究领域中,教师组织承诺是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通常,对组织承诺的测量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情感承诺(AffectiveCommitment)、持续承诺(ContinuanceCommitment)、规范(道德)承诺(NormativeCommitment)。“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认同的意愿,情感承诺高表现为信任和接受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持续承诺主要表现为个体为组织继续工作的意愿,持续承诺高表现为愿意为组织利益继续付出努力;规范承诺通常也称为道德承诺,是指社会规范对个体忠于组织程度的影响,规范承诺高表现为对组织抱有高忠诚度。”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组织承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教师的个人特征,如教师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价值观等;②工作特征,如工作性质、工资、福利以及工作的挑战性等;③学校特征,如学校规模,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学校的公平程度、发展机会等。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职业的整体评价和感受;而组织承诺作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信念,必然会受到个体态度及评价的影响。

(1)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

本研究考察了教师工作满意度各个维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校长的满意度、对职业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对薪资待遇的满意度均与其组织承诺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教师对校长的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相关最高(r=O.605,P=0.000)。

(2)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其组织承诺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以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五个因子为自变量,以组织承诺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以了解工作满意度各因子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五个因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组织承诺。

其中,教师对校长的满意度的解释量最大,能够单独解释总体方差的36.5%(R=0.365,F=289.511),也就是说,工作满意度中的“对校长的满意度”因子对组织承诺的预测能力最大,能够解释组织承诺36.5%的变量。黄国隆(1986)、彭雅珍(1998)蔡进雄(1993)、Amoroso(2002)、Field(2004)等人的研究均指出:在一个组织当中,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与成员的组织承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育领域,校长是建立教师组织承诺的关键人物,校长的领导力是教师组织承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教师对学校的人际关系最为满意,对校长的满意度次之,对目前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最不满意。

2.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民族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不同学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3.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校长的满意度、对职业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对薪资待遇的满意度均与其组织承诺有较显著的正相关。

第8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一、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

(一)、落实组织保障,营造浓厚氛围。

学校党支部对创先争优活动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提升办学品位、打造特色学校的难得机遇来抓。

一是组建领导小组,落实了党员职工服务活动中心。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班子成员会议,就此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部署,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学校各部门全力支持活动开展,落实了党员职工服务活动中心,切实做到人力、物力、时间和经费“四到位”。书记、校长亲自作动员报告,带头作出公开承诺,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校党支部委员主动联系党员,开展结对争优活动,帮助普通党员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引导和带动普通党员争优秀。

二是深入宣传发动,落实了党员干部帮扶结对。通过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和全体教职员工大会,认真传达、学习上级“创先争优”会议精神和各级领导讲话,统一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党员的思想认识。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活动,确保了党员参加“全覆盖”。同时,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广播宣传、版报展板、建立公示栏、开辟党建网站等方式,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方法步骤,宣传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落实了党员干部帮扶结对,推动了活动深入开展。

(二)、抓实关键环节,推进公开承诺。

我们把公开承诺作为创先争优的关键环节来抓,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序推进。

一是科学设置承诺内容。学校党支部主动深入班级、深入党员、深入教职员工、深入学生及其家长,开展“零距离”访谈,广泛听取工作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了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激励党员“亮身份、创业绩、争贡献、促发展”,提升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教育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承诺。每名党员按照争当“五个模范”的要求,结合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以及承担的重点任务,针对教研教改水平不够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好等方面问题,细化了争当优秀党员的承诺。

第9篇:师德承诺总结范文

摘要:

在国家统一、教育改革、科研体制革新和哲学思潮兴盛的影响下,19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这一时期,德国涌现众多顶尖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由于诺贝尔奖的授奖对象是在科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明或发现的人,因此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的卓越表现成为20世纪前期德国高产诺贝尔奖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社会需求的拉动和工业技术的支持,也构成当时德国高产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德国;诺贝尔奖;勒纳德;哈伯;科赫;埃利希

20世纪诺贝尔奖①设立之初,德国获奖数位居世界第一。开始颁奖的头十年(1901—1910),德国的获奖数占总获奖数的33.3%,远超法国的16.7%、英国的11.1%和美国的2.8%(表1)。并且,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都被授给了德国人②。从1901年到1939年,即二战之前,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奖数一直保持领先,老牌科技强国英国和法国始终落其身后。其间,德国获物理学奖的共11人,占物理学奖总数的23.9%;获化学奖的共15人,占化学奖总数的37.5%;获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共9人,占生理学或医学奖总数的21.4%;累计获奖人数达35人,占同期全世界获奖总数的27.3%。这种领先地位直到二战之后才被美国取代(图1)。那么,20世纪前期德国高产诺贝尔奖的原因究竟为何?

一、已有研究结论

有关20世纪前期德国高产诺贝尔奖的原因,可以从已有研究中找出一些答案。第一,1871年德国实现国家统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需求,结果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①。第二,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为中等教育引入自然科学知识②,为高等教育确立“对科学的追求”和“个性与道德的修养”的双重任务③,使注重科研的高等教育成为推动德国走向现代化的引擎④。第三,19世纪德国还建立了一套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的科研体系⑤,科研院所、协会、实验室等机构的成立使德国的科学研究迅速体制化,专业化的协会和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相关科技领域的研究效率。第四,德国哲学的繁荣也促成了科学的繁荣⑥,特别是自然哲学通过对科学的启蒙以及与科学的紧密结合成为德国科学发展的先导⑦。

可以说,国家统一为德国科技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强烈的社会需求;教育改革为德国科技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崇高地位;多层次科研体系的确立为德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活力;哲学的发达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些无不说明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中存在不少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因素。然而,德国20世纪初期何以能获得如此之多的诺贝尔奖?要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有必要考察一些更为具体的原因。

二、19世纪德国科学的兴隆

进入19世纪后,德国的科学很快迎来兴隆期,并迅速超越法国和英国,成长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物理学领域,欧姆(1789—1854)在电与磁方面做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欧姆定律;迈尔(1814—1878)、亥姆霍兹(1821—1894)、克劳修斯(1822—1888)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基尔霍夫(1824—1887)则创立了电流定律、电压定律和热辐射定律等。在化学领域,韦勒(1800—1882)合成了尿素;李比希(1803—1873)发明了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新方法;凯库勒(FriedrichKekulé,1829—1896)确定了苯的化学结构;拜耳(1835—1917)合成了靛蓝等。李比希领导的吉森实验室更是成为当时欧洲化学研究的中心。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施莱登(1804—1881)、施旺(1810—1882)建立了细胞学说;埃伦伯格(1795—1876)发现了细菌;微耳和(1821—1902)建立了细胞病理学等。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领域取得的这些成就,逐渐获得世界公认⑧。这为德国学者在科学界赢得了良好声誉,也对他们后来接连不断地获得诺贝尔奖起到铺垫作用。实际上,德国20世纪前期的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科研工作都是对这一时期工作的继承与发展,甚至就是在这一时期展开的。由于诺贝尔奖的授奖对象是那些在科学领域中做出最重大发明或发现的人①,所以在其创立之初,拥有最多科学成就的德国获得最多的诺贝尔奖也就顺理成章。

三、名师出高徒现象

19世纪德国科学的兴隆,为德国吸引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级科学家。这些科学家来到德国后,大都集聚在研究型大学中。资料显示,1901—1939年德国诺贝尔奖得主中的85%都是在德国的大学中接受的高等教育②,并且大多师从名师,甚至不少导师本身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例如,勒纳德(1862—1947)、维恩(1864—1928)、普朗克(1858—1947)都曾师从亥姆霍兹;费歇尔(1852—1919)、维尔斯泰特(1872—1942)、毕希纳(1860—1917)、魏兰德(1877—1957)都曾师从拜耳;赫兹(1887—1975)、劳厄(1879—1960)曾跟随普朗克学习;菲舍尔(1881—1945)、温道斯(1876—1959)、瓦尔堡(1883—1970)都追随过费歇尔;埃利希(1854—1915)、冯•贝林(1854—1917)都曾跟随科赫(1843—1910)学习过。

由于是紧密的师承关系,所以师父不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经验与诀窍传递给下一代,而且还将自己的社会资源共享给下一代。在德国,博士生③通常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跟随导师从事相关研究,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角色定位很容易将导师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塑造为师徒关系加“父子”关系。这种关系既强调学术知识的代际传承,也注重品德修养的衣钵相传④。除科学知识与研究经验和诀窍外,博士生还能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从事科研时不可或缺的批判精神、严谨态度以及研究信念。而且,诺贝尔奖得主通常都拥有比较多的社会资源,其弟子在其帮助下,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所在研究领域内的学术成果和社会资源,从而进入核心学术圈。简言之,借助科技和教育的领先地位,德国的学生在本国就可以受到最好的教育。而且几乎每一所德国知名大学中都有多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以致青年学者更愿意留在德国工作。这种优势积累效应的结果是,德国科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德国的科学家始终站在世界科学的最前沿。这就为他们不断获得诺贝尔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社会基础。接下来,本文将通过三个典型案例进一步揭示德国诺贝尔奖获奖群体的特征,以加深对德国20世纪前期何以能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问题的理解。

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勒纳德

1862年6月7日,勒纳德出生在匈牙利普瑞斯堡(现为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的一个富有的酒业世家。勒纳德幼年一直在家中接受教育,9岁时才进入教会学校,中学时进入实科中学学习科学。在校期间,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尤其突出。他曾借阅大学教科书,自修这两门课程,并在家中搭设实验设备,进行物理、化学实验。他还曾利用整个暑假研究当时兴起的摄影术。在未出版的自传中,勒纳德写道:“当高中生活结束时,一阵痛苦的空虚感充满了我的生活。”他的父亲想让他继承家族事业,但是勒纳德想要继续念书。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后,他的父亲暂时同意他念书,但他只能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理工院校就读,而且必须选择酒化学专业。勒纳德对酒化学并不感兴趣,经过几个枯燥的学期后,勒纳德加入了父亲的生意。然而,勒纳德内心中对科学的向往并没有减少,德国科学界的活力一直让他羡慕不已。1883年夏,勒纳德利用工作攒下来的钱前往德国。他在海德堡遇到了自己的偶像———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本生。本生的讲座唤醒了迷茫中的勒纳德,使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再次与家人发生争论后,勒纳德终于获得支持,从此正式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他先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四个学期,又在柏林大学学习了两个学期。当时德国的大学中大师云集,在名师的指导下,勒纳德很快进入科学前沿。受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启发,1885年勒纳德在柏林开始撰写他的学位论文《关于降落的水滴的振动》,1886年他在海德堡完成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海德堡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昆克的助手。

趁学校放假,勒纳德返回家乡普瑞斯堡。勒纳德在中学就读时,曾与他的老师维吉尔•克拉特一同进行过物理研究,但当时并没有做出什么重大成果。此时的勒纳德再次找到克拉特,重启他们当年的研究。勒纳德与克拉特的合作,开辟了勒纳德科研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磷光现象,勒纳德在这个领域耕耘了40多年。

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三年的助理后,勒纳德去英国待了半年,就职于“伦敦城市和工会中心研究所”的电磁和工程实验室。1891年4月1日勒纳德来到波恩大学,成为著名电磁波专家赫兹的助理。赫兹曾研究过阴极射线,他发现使用阴极射线轰击铝箔时,铝箔底部会发光,但是由于工作繁忙赫兹一直没有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得知勒纳德对阴极射线感兴趣后,赫兹让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勒纳德在赫兹的指导下,于1892年发现“勒纳德窗”,他用一块铝箔代替石英板封闭放电管,铝箔的厚度恰好可使管内保持真空,又薄到可以让阴极射线通过。这样,科学家不但能研究阴极射线,而且也能研究阴极射线在放电管外引起的荧光现象。正如勒纳德后来所说:“这一发现第一次使得完全纯粹的实验成为可能。”1905年,勒纳德因为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①。勒纳德的一生很好地体现了德国社会对科学家的影响。富有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进入当时主要教授自然科学的实科中学。在中学物理老师的带领下,他接触到当时物理实验的前沿,并在家中进行相关的实验,这都激起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高等教育的改革,使以科研为导向的大学生活成为常态,加上德国大学名师云集,勒纳德可以跟随不同的名师学习,使其很快进入核心科研领域。尤其是后来跟随赫兹学习,使他得以进一步研究阴极射线,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勒纳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为巨人的。勒纳德的经历并不是孤例,从德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学习背景来看,大部分的诺贝尔奖得主都师从名师,他们的工作也都受到前人的影响或启发。因此,当时德国的科学家通过对前人工作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科学共同体,从而使他们更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条件和可能。

五、爱国主义者哈伯

德国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富强,大都怀有报效祖国的志向,力争在自身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做到世界领先,并积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军事或经济领域,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例如,毕希纳、布劳恩(1850—1918)、弗兰克(1882—1964)、赫兹等一战时都曾参军,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服务于战争;拜耳、哈伯(1868—1934)、博施(1874—1940)等在化工领域打破国外的垄断,为社会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提供保障;勒纳德、斯塔克(1874—1957)等更是在纳粹时期走向极端的民族主义。其中,哈伯可以说是受爱国主义影响进行科学研究的典型代表。1868年12月9日,弗里茨•哈伯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齐格弗里德•哈伯是德国最大的天然靛青进口商。哈伯在当地接受了正规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学时,哈伯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中进行了大量的化学实验。中学毕业后,哈伯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和夏洛腾堡理工学院(现为柏林工业大学),1891年获博士学位①。

作为犹太人,哈伯不可避免会遭遇种族歧视的情况。尽管在德国统一之后种族歧视有所减弱,但是人们对犹太人的偏见仍然无处不在。不过,生性乐观的哈伯并没有为此而感到烦恼。后来,哈伯放弃了犹太教,改信基督教。他认为只要犹太人展示出奉献精神,贡献出科学成就,国家就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并最终接受他们。他梦想所有的犹太人都可以转变为现代的德国人,共同为德国的繁荣而努力。受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哈伯的爱国主义信念不断加强。为实现德国繁荣发展的目标,哈伯将科学和民族主义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他坚信科学可以带领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19世纪,德国科学家发现含有氮元素的硝石在农业和军事方面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氮元素既可以用来生产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也可以用来生产炸药,提升军事力量。然而,由于德国本土资源稀少,又没有可以提供硝石的殖民地,长期以来德国非常依赖对智利硝石的进口。如果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封锁了德国从南美进口硝石的通路的话,德国的农业和军事将会遭到致命的打击。为了防止这一灾难的发生,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德国自己生产肥料和火药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国际贸易②。

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途径就是从含有大量氮元素的空气中提取氮元素。许多德国化学家出于国家战略的需求,都投入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研究中,例如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能斯特(1864—1941)等,哈伯也是其中一员。1902年,作为德国化学部门派出的大使,哈伯参加了美国电化学学会年会,目的是促进大西洋周边的友好协作。同时他还是一名间谍,目的是窥探竞争对手的实力③。在参观设在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一座电弧法固氮工厂后,哈伯立即意识到这项技术对德国的重要性。回国后,哈伯便开始着手从事电弧法固氮研究,但因实验进展不够理想,故从1904年开始他将研究重点转向合成氨。经过多年的努力,哈伯终于获得成功,并在1910年3月卡尔斯鲁厄召开的自然科学家联盟会议上公布了合成氨的研究成果④。1918年,因发明了氨的合成方法,哈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一战期间,哈伯积极为德国的战争服务,并曾谋划化学战。战后,作为战败国,德国陷入了极其险恶的经济困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哈伯参考瑞典著名化学家阿伦尼乌斯(1859—1927)关于海水中富含黄金的观点,萌发了从海水中提炼黄金以支付战争赔款的想法⑤。虽然这一想法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哈伯为了国家利益而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却始终如一。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信念普遍存在于当时的德国诺贝尔奖获奖群体之中。爱国主义促使科学家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成为德国科学家从事研究不竭的精神动力。

六、在社会需求与技术支持影响下从事科研的科赫和埃利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微生物学得到高速发展,细菌学说的确立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德国科学家对细菌致病学说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德国科学家能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做出如此出彩的成就离不开当时德国社会对生物医学迫切需求的推动,以及工业技术对微生物学研究的支持。

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德国社会对公共卫生和卫生学产生巨大的需求。19世纪80年代,为了消除工人阶级与德国社会的隔阂,俾斯麦设计了意外和健康保险的政策,这一政策又刺激了医疗护理和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此外,军队对士兵健康护理的需求,也使得医疗卫生成为军事战略中必须思考的问题①。这些不同的背景因素共同促使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诸如细菌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也正是在这些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取得巨大进展。罗伯特•科赫是最先抓住这一机遇的人。他经常要求政府增加对他开展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财政支持,并且总是极富技巧性地提出他的科学计划,证明其对解决德国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例如,拜访军事委员会时,他着重强调细菌学研究对军事目的的重要性;去殖民部门时,他强调他的研究成果对疟疾等热带疾病的防控作用;到文化部时,他表明对其独立的研究学会的支持将会确保德国在细菌学领域的领导地位,远超法国和美国②。在政府的支持下,科赫在细菌学领域展开诸多细致的研究。1884年,他总结出确认某种特定细菌为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菌的四条原则。在科赫的实践与理论的引领下,19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科学家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③。从事细菌学研究,有一项仪器必不可少,那就是显微镜。虽然早在17世纪就已经有了显微镜,但是由于图像失真,显微镜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一直没有发挥太大作用。进入19世纪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图像失真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显微镜才得以成为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18世纪时,英国的光学仪器制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到19世纪中期,德国光学机械工业迅猛崛起,使得德国显微镜的质量不断提高,以至德国的微生物学家可以使用由蔡司(Zeiss)、雷兹(Leitz)等公司制造的先进显微镜④。先进显微镜的问世,使德国的科学家可以比以往更为清楚地观察微观世界。然而,很多微生物即使借助先进显微镜也看不到,因为它们往往是透明的。在显微镜下,水是透明的,血清也是透明的,白细胞看起来像白色的斑点,细菌则像鬼影,想仔细观察组织切片几乎不可能,因为所有的东西都相互混在一起⑤。如何辨明这些透明物质成为一个难题,而德国染料工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世纪中期,合成染料工业诞生于英国。1857—1867年间,英法的染料工业居于绝对领先地位。但是从70年代开始,德国的染料工业飞速发展,开始超越英法。1878年,德国染料产量占世界的47%~50%,1883年占60%,1896年占72%,1900年占80%~92%,处于绝对领先地位⑥。德国的有机化学家更是发现,染料不光可以用于纺织业染色,而且还可以在医疗或农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染料对组织切片进行适当的染色,原本透明的细胞和细菌便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如此观察者能够看清细胞壁、细胞核、线粒体、微细胞器和其他细胞内部结构①,这使微生物学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与科赫同一实验室的埃利希曾痴迷于用不同的染料给不同种类的组织着色。他不断尝试,想要找到一种只会与病原体结合的染料。他还猜想如果能够找到这种染料,是否就可以利用这种染料携带一种毒素进入人体杀死病原体,从而使病人康复。后来他研制的治疗梅毒的“撒尔佛散”(Salvarsan)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完成的②。

科赫和埃利希的工作都得到德国染料企业赫斯特公司的支持,从这家公司他们获得实验研究所需的充足染料③。在探索将染料当做组织染色剂使用的过程中,埃利希成为染料化学的专家。利用埃利希制造的染料,科赫发现了导致肺结核的细菌。埃利希又与冯•贝林一起对白喉进行研究,通过给病人注射抗毒素来治疗白喉。这些成就使他们三人先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在生理学、医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反映了社会需求对科学研究的拉动以及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其实,在军事、农业等需求的拉动下,德国的物理学和化学也同样获得快速发展,哈伯和博施的固氮法、拜耳的合成靛蓝、布劳恩对无线电报的改进都是很好的例证。可以说,社会需求的拉动和工业技术的支撑是德国得以高产诺贝尔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七、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