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精选(九篇)

20个经典寓言故事

第1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句;读后感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101―01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面对懵懂无知、贪玩任性的小学生,教师该采取何种措施,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渴求知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试行了“读”“讲”“记”“写”四字指导法,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大有裨益。现介绍给大家,以供交流商榷。

一、开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

面对碜韵质凳澜绺髦置浇楣夤致嚼氲挠栈笥氤寤鳎小学生的鉴别能力十分有限,他们辨别不出优劣好坏,这时候最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每学期开学,教师要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列推荐必读书目,下发到学生手中,由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督促指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任务。所开推荐书目,既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结合课本所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知识水平,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做到一学期一规划,由易到难,层递推进。比如,课本上有《农夫与蛇》课文,推荐书目中就有《伊索寓言》;低年级多安排《安徒生童话选集》《宝葫芦的秘密》《小灵通漫游未来》《天方夜谭》等儿童文学书目。高年级逐渐扩大阅读范围,加深阅读难度,安排《中国上下五千年》《海底两万里》《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目。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督促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并多联系家长,发挥好家庭监督的优势。像这样一以贯之地抓下去,小学六年每名学生至少可以阅读400余本中外名著,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为其提高写作水平打开了大门。

二、设故事讲坛,引导学生在“讲”上展风采

在抓好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内容,教师可开设小学生故事讲坛,每周利用20分钟时间,轮流请三到五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可以讲成语典故、寓言童话,也可以讲名人故事。例如,学了《掩耳盗铃》寓言故事后,教师利用一节课专门安排了中国寓言故事会,请学生分别讲不同的中国寓言故事。教师在总结时,归纳出中国寓言的特点,让学生明白一个中国寓言一般对应着一个成语,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当堂就学会并记住了叶公好龙、南柯一梦、刻舟求剑等成语。同时,还可穿插举办诗歌朗诵会、作文竞赛台等活动,教师也可唱主角,每月安排一节儿童文学赏析课或中外名著名篇导读课,引导学生读好书、求真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平添了乐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别审美能力。

三、集名言警句,引导学生在“记”上作文章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教会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分类,笔录各类词汇和知识。笔记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抄录自己感兴趣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诗词歌赋,也可以抄录历史文学、美术体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例如,有的学生在名言篇里记下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名言,时时鞭策自己;有的学生大量摘录了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片断,准备写作文时参考;有的学生喜欢古诗词,抄录了不少经典名句……教师要坚持每学期开展两次读书笔记评比活动,督促学生博览群书,自觉累积知识。六年小学下来,只要坚持不懈,笔“录”不辍,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必将大增,写作文词汇贫乏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四、作读后感言,引导学生在“写”上出成果

第2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寓言;互文;黑暗力量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其读者群遍及各个年龄层次。古希腊的伊索(约公元前620-560),法国的拉封丹(1621-1695),德国的莱辛(1729-1781)和俄罗斯的克雷洛夫(1769-1844)被称为四大著名的寓言作家。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其结构大多简洁精悍,内容隽永。主人公多为动植物,也可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大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深奥含义常隐于浅显语言中。然而美国作家安布罗斯・毕尔斯(1842-1914)的寓言别出心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互文基础上的嬗变

每个优秀的文学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伊索寓言对拉封丹、莱辛和克雷洛夫的寓言作品有重大影响,而毕尔斯也深受前辈们的影响。因此,每一位后来者都或多或少重写前人的作品。而这种重写所造就的互文(intertextual)使各种文本间有深层次的渗透。有些寓言故事的阅读甚至需要凭借前人的寓言为知识背景。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农夫和他儿子们”的故事,我们对照一下毕尔斯的版本,看看毕尔斯是如何改写这个故事。

伊索的版本如下:

一天,有个农夫快要辞世了。他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你们能像我这几年一样照料我们的果园吗?”“没问题,父亲,”儿子们回答,“我们会的。”父亲接着对他们说:“我的一个葡萄园里藏有大量的金银财宝。”父亲刚一去世,儿子们便拿着锄头和铁锹开始将葡萄园的每寸土地都翻了一遍。所有的土地都翻完了,但他们一无所获。“这里什么财宝都没有!”他们泄气地说。但是,不久由于他们的辛勤劳作,果园喜获丰收。他们睁大了眼睛,相互说:“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的劳动和对土地的照料,千真万确!”从那以后,他们一直照料这果园。多年以来他们以在田地里耕作来怀念自己的父亲。[1]

毕尔斯的版本如下:

一农夫就要死去,他知道自己生病期间儿子们任葡萄园长满了杂草,把美好的时光用来与医生去了,于是对他们说:

“儿子们,葡萄园下面埋有大量财宝,你们去把它们挖出来吧。”

因此儿子们把所有杂草连同葡萄树都挖起来,甚至忘了埋葬父亲。[2]

从这两个版本来看,这两个故事的互文非常明显。毕尔斯对故事做了大胆的改写。虽然两位父亲留给儿子们的遗嘱是一样的,但儿子们的做法完全相反,其带来的结果也完全相反。这种改写是基于毕尔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伊索寓言的思想相比,毕尔斯对于人生的和人性的看法更加悲观。因此,他认为农夫的儿子们只专注于寻找财宝,而不会去好好耕田,他们甚至丧心病狂,忘记去埋葬父亲。毕尔斯于1842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当他写这些寓言时,美国是个镀金时代,物欲横流。因此传统的寓言经他改写后,显得深刻、荒诞而令人心酸。这里其实已经涉及到毕尔斯寓言的第二个特色。

二、黑暗力量的胜利

在传统寓言中,虽然弱者经常受到强者的欺辱,讽刺强权、暴力、作恶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善良和正直的人或动物也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获得胜利。比如在拉封丹的寓言故事“患病的狮子和狐狸”[3]中,狐狸根据观察,决定不去探望生病的狮子,因为地上只有进去的脚印,没有出来的脚印。

但是在毕尔斯的寓言中,我们看不到光明力量的胜利,我们看到是黑暗力量充满整本书,因为他以辛辣的笔调侏伐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他的寓言集《荒诞寓言》中第一个故事“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就体现了黑暗力量的胜利:

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在一座桥上相遇,而此桥的宽度只能通过其中之一。

“趴下,你这个卑鄙的东西!”道德原则大声吼道,“让我从你身上过去!”

物质利益只盯住对方的眼睛,一字不答。

“哈,”道德原则迟疑地说,“咱们抽签吧,看谁让对方过去。”

可物质利益仍沉默不语,紧盯住对方。

“为了避免冲突,”道德原则有些不安地继续说道,“我趴下让你过去好啦。”

这时物质利益终于开口说话,凑巧是它自己的语言。“我想走在你身上不大舒服,”它说。“我对于脚下的东西是很挑剔。你跳下水去怎么样?”

事情就这么办了。[4]

从这则寓言可以看出,毕尔斯对于美国社会脆弱的道德原则的讽刺和感叹,面对强大物质利益的无奈。在《荒诞寓言》中,毕尔斯讽刺了美国社会的各种现象,如政治、爱国主义、、宗教、文学、教育和贞洁等等。这些寓言都是从负面角度来描述,而且以负面因素占上风而结束。因此,这些寓言虽然保留传统寓言的诙谐幽默,但又冷冽、幽暗。而传统的寓言虽然常讽刺社会不公现象,但基本上是以光明力量胜利而结束的。

三、裸的政治讽刺

伊索、拉封丹、莱辛和克雷洛夫也有部分政治讽刺寓言,但数量较少。而毕尔斯的政治讽刺寓言占他寓言总量很大比例。并且他的政治讽刺性寓言直接而尖锐。传统的政治讽刺类寓言往往以动物为主角,委婉地讽刺政治中的不公和暴力。但毕尔斯的政讽寓言直接揭掉这层纱,直接以政治家为主角,裸地将政治的黑暗面揭露出来。以一则简短的寓言“男人与闪电”[5]为例:

一个男人正在竞选职位,他被闪电追上了。

“瞧,”闪电悄悄超过他时说,“我的速度比你快多了。”

“不错,”男人回答,“不过你想想我会持续地跑,比你坚持更久!”

这则寓言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汲汲营营追求职位高升的政治家形象。又比如另一则寓言“领袖的影子”[6]也很辛辣: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位政治领袖出去散步,这时他注意到自己的影子很快离他而去。

“回来,你这个无赖!”他叫道。

“如果我是一个无赖,”影子回答,加快了步伐,“我就不会离开你啦。”

这则寓言表明,连影子都受不了自己的主人----政治领袖,打算离开。虽然字数少,但却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更好地表现出政治家的无赖和卑鄙。因此,毕尔斯的政讽寓言是抨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坛的有力武器,表明了广大老百姓的愤恨。

四、结束语

毕尔斯的寓言既继承了传统寓言的底蕴,又也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他不仅改写传统寓言,赋予这些传统寓言新的生命力,抨击他那个时代的社会丑陋面。而且,他直接尖锐的政治讽刺寓言也成为美国文坛的一大特色。虽然他的寓言中充满黑暗面,但是他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一个更合理美好的社会梦想。毕尔斯的寓言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田艳,闫少云编译.《经典寓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第56-57页.

第3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那么,中国当代文学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民族寓言呢?在我看来,它们至少具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寓言特征:

道德寓言。主要体现在“朦胧诗”作品中。这一个时期的创作群体具有“启蒙”和“代言”性质。因为“启蒙”的本意是期望客观性科学、普遍性道德及法律和自足独立的艺术能够各自按照其自身逻辑充分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部分。这些作家诗人与其反抗的对象处在非常复杂的“胶合”状态之中,他们再也不能充当基层民众的代言人。原因在于,他们的“先进意识”乃是作为先知者或预言家的特权出现的。这种特权使他们在为基层民众立言时,反而使得基层民众不能自言。在这种尴尬压抑的现实境遇中,创作主体只好返回到精神自身,从道德的层面上寻找一种假定存在的生存空间。伊蕾的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就是道德寓言的生动范本。在这个虚拟的精神空间中,个人的生活就是全体人民生活的投影。

文化寓言。主要表现在“先锋小说”的文本中,具有神话的内蕴和诗学的特质。此时的创作主体拒绝常识、权力、目标和价值在自主场域里的支配地位,他们在坚持自己理想的同时,对一些僵化的教条采取冷漠的怀疑主义。遗憾的是,他们没能摆脱试图成为普遍意义上的世俗的诱惑,结果,尽管他们拥有对文化资本的话语支配权,是支配序列中的一员,但他们还是和一切被支配者站在一起。这样,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为了保障自主性必须采取这种手段:放弃个人主义的自由,放弃创作中曾经追求的人格气质和精神特质,转而进行集体奋斗――余华和苏童的转变就是这样的例子。然而,创作主体的负罪情结总是习惯于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同路人,以此形成对抗外界的强大力量。残雪《山上的小屋》中的母亲和小妹便是事业上的同路人。但是,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创伤,陌路人的性格特征较之同路人更为清晰和强烈。比方,残雪文本中的“我”就无法与父亲、母亲、小妹或别的任何人结成联盟,即便是血缘上的父亲,他也与家庭中任何成员有着不同的心理负荷。这个文化寓言对那一段特殊历史的影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伦理寓言。主要体现在王安忆《小鲍庄》和刘恒《伏羲伏羲》等人的作品中。这些文本张扬一种被扭曲的理性,追求人的自然意义。因为理性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必须动用道德的力量加以监护,人性的只有在个体心灵的压抑超出最大的承受“阀值”时才会出现崩溃式的发泄,并通过这种方式伸展被压抑的“本我”。然而,这种张扬往往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作家的人文倾向意在颠覆传统伦理的公共秩序。美德是公共秩序的产物,颠覆伦理秩序就是颠覆一种美德,牺牲这种美德就是向邪恶致敬,其结果便是,本已被扭曲的理性因为张扬反而增添了新的扭曲和新的压抑;同时,人的自然意义也由此打上了“文明的烙印”。实际上,创作者的深度所指并不在这里,文本影射的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它们再现了一个社会梦魇的整体意义。

民间寓言。在“新写实”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其中方方的《风景》可以视为这类寓言的经典文本。这个时期的创作主体承续了“寻根文学”作家最初表现出来的“非典籍化”的人文倾向,只不过此时的“寻根”不是朝向偏远的山村或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而是朝向城市本身最下层的棚户区,使用的方法也不是田野作业式的文物发掘,而是新闻追踪式的现实直播。其寓言性在于,文化场域的生产越来越像一次或新闻事件,创作主体对可读性、时事性、新颖性的世俗标准的大胆追求,使文化生产中的自我空间越来越大。例如,《风景》中七哥的传奇故事竟由一个“死魂灵”来叙述,世俗的哲学成为这篇故事的序言,由弱变强的封闭性结构、由受虐到施虐的复仇式的“正义”立场以及离奇的爱情、生与死的较量、鬼魂的出没和神秘的政治力量所带给人物命运的改变恰恰印合了民间寓言的所有特征,它隐含着创作主体试图通过一种不加剪辑的“新闻纪实”翻耕板结已久的城市社区文化的真诚努力,是用编写家谱的方式对整个中国城市底层的民间话语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投射。

第4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彼得・格林纳威;主题;绘画性;戏剧性

一、引言

作为英国影坛应用混合艺术的代表,彼得,格林纳威在西方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事实上,彼得・格林纳威在创制电影之前曾是一位画家,同时对文学、音乐也有所研究,这成为其在电影领域应用混合艺术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彼得・格林纳威在创制电影的过程中已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框架,将多种艺术手法应用到了其光影世界之中。可以说,彼得,格林纳威将混合艺术引入电影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电影的创新发展,为传统的英伦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虽然彼得・格林纳威及其电影艺术已经引发了英国甚至西方多国的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在中国,对于彼得・格林纳威的研究尚不充分。在专著方面,李二仕在《解码英国电影大师》《英国电影十面体》中有关彼得,格林纳威影片的论述篇章,但对于彼得,格林纳威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创作的研究并不充分;在论文方面,对于彼得・格林纳威电影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影像结构、先锋性等叙述风格之上。总的来说,无论是对于彼得・格林纳威的整体研究,还是分类研究,均有留白,这也是本文的选题意义所在。本文将在细观彼得・格林纳威电影创作的基础上,以《画师的合约》《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普罗斯佩罗的魔典》《魔法圣婴》等影片为代表,自其电影主题的绘画性和戏剧性人手,对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主题进行研究。

二、彼得・格林纳威及其光影世界

在彼得・格林纳威将混合艺术引入电影创制领域的实践中,他曾被认为是英国最令人费解的导演,这虽然使彼得・格林纳威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执著于创新制片的彼得・格林纳威并不在意,通观彼得,格林纳威的从影历史,从初涉影坛的先锋实验电影到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功能电影,再到新世纪以来对数字电影的青睐,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攀爬的轨迹。

1942年,彼得・格林纳威出生在威尔士,自幼钟爱绘画的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画家,在瓦森斯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彼得・格林纳威深深地爱上了荷兰画派的绘画风格,这在其日后的电影创制中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影片《一Z和两个O》《建筑师之腹》《逐个溺死》《夜巡》等,这些影片的创作灵感很多都来自于荷兰画派的画作。彼得・格林纳威曾表示,他希望在电影创作中弱化故事情节,引入绘画艺术中对于结构的应用方式,在电影艺术中构建起一个于静态之中凸显动态、于隐喻之中讲述故事的框架。由于学习绘画,彼得・格林纳威对欧洲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各类艺术均有所涉猎,意大利的伊泰洛、阿根廷的豪尔赫等均是彼得・格林纳威所崇拜的文学大家,这无疑成为彼得・格林纳威在电影创制过程中混合艺术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画师的合约》《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八又二分之一女人》等影片的叙事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伊泰洛和豪尔赫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彼得・格林纳威开始创作小说和短篇剧本,几乎同一时间,彼得・格林纳威成为市场营销通讯机构电影编辑,在从事电影编辑的过程中,彼得・格林纳威开始创作电影,但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十余年间,他的电影创作一直停留在实验短片的程度。《弗尔一族》是彼得・格林纳威的第一部电影,这部标新立异的电影一经上映便引发了欧洲研究者的关注,随后,影片《画师的合约》上映并获得了葡萄牙奇幻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提名。自《画师的合约》以来,彼得・格林纳威所创制的电影便经常出现在各大电影节之上,如《逐个溺死》和《建筑师之腹》就分别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和金棕榈奖提名;《逐个溺死》和《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则分别荣获葡萄牙奇幻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提名和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新世纪以来,彼得・格林纳威更加注重开掘影片的戏剧性,同时更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制影片,先后拍摄或筹备了影片《夜巡》《伦勃朗之我控诉》《四次风暴和两个婴儿》等影片,这些影片都进一步见证了彼得・格林纳威在混合艺术应用中的脚步。

三、彼得・格林纳威电影主题的绘画性

正如上文所述,彼得・格林纳威在创制电影之前曾经攻读绘画专业,并且成为一名画家是他最初的梦想,然而,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彼得・格林纳威却遭遇了否定,这使他一度陷入迷惘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接触电影电视制作后,彼得・格林纳威开始重整旗鼓,将自己在艺术方面天马行空的想法投入到电影的创制之中,在随后数十年的探索实践中,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虽然涉及各类不同的主题,但其影片的主题均具有鲜明的绘画性。

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彼得,格林纳威就开始在自己的实验短片中应用自绘画作品中汲取的灵感,尤其是对于现代派和后现代绘画中的结构十分迷恋,将现代派绘画中的肆意着色和奇思布局应用在电影创作中,无疑是对英国电影传统的一种颠覆,甚至是对传统电影以故事凸显主题的一种挑战,彼得・格林纳威本人认为自现代派画作中汲取的灵感正是自己进行电影创作的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画师的合约》中,彼得・格林纳威就将荷兰画派静物画作中的争论作为主题贯穿影片始末,而衬衫、水果、动物、斗篷等寻常事物也被赋予了隐藏于表层之下的寓意,大有荷兰静物画之风采。在《画师的合约》中,画师奈维尔与乡村庄园的主人赫伯特夫人签订了一份奇妙的合约,从表面上看,赫伯特夫人要求画师奈维尔每12天创作一幅展现乡村庄园的画作,并每天与自己发生一次性关系;从深层来看,赫伯特夫人与画师的合约并非单纯地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更不是真正需要画师的创作,而是为了自丈夫赫伯特先生处继承整个庄园。正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子”,赫伯特夫人的女儿莎拉也希望继承父亲的财产并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所以,莎拉成为乡村庄园第二个与画师奈维尔签订奇妙合约的女人。然而,看似渔翁得利的画师却最终死于这种奇妙合约之上,在时机成熟后,赫伯特夫人不仅为了继承财产派人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还一并谋杀了知道内情的画师奈维尔。就影片《画师的合约》而言,其绘画性不单单体现在画师与画作之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画师之死上。事实上,在画师奈维尔创作庄园画作的过程中,他已经通过所画之物的隐藏寓意而成为“知情人”,然而对画作的寓意视而不见的他最终也遭遇了生存的危机,付出了生命。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彼得・格林纳威通过这种触目惊心的方式极力凸显了绘画作品所深藏的隐含寓意,比如庄园中的石榴象征着生殖器官、繁衍后代,而特写出现的切开的石榴则象征着鲜血与死亡。总的来说,影片《画师的合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17世纪中叶的著名画作《浮华的水果》,在《浮华的水果》创作的年代,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局限,水果还属于较为奢侈的食物,而挥霍水果则代表着浮华而奢靡的生活,是一种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隐喻。在影片《画师的合约》中,赫伯特夫人、女儿莎拉,甚至包括画师奈维尔也都是对个体无原则地祟尚物质主义的一种呈现与批判。

在20世纪80年代末,彼得・格林纳威最为知名的代表作品《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上映,如果说上一部影片《画师的合约》的“主人公”是水果,那么《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就是一部关于“食物”的影片,两部影片的相似之处在于隐喻的应用。这部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大都是在一个名叫“荷兰”的餐厅中发生的,讲述了盗贼艾尔伯特及其妻子乔治娜和乔治娜的情人迈克尔之间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餐厅中的食物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与荷兰画派的画作中对于食物隐喻意义的开掘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在荷兰画派画作中的食物,还是《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的食物,都具有不同的微观隐喻意义,如牡蛎象征着,黑加仑等黑色食物象征着死亡,面包和鲱鱼则隐喻了对于纪律的遵守。同时,影片中的食物又均具有相同的宏观隐喻意义,它们都代表着一种上流社会的富裕生活以及社会分配的情况,正如彼得,格林纳威所言,食物反映了文明的力量和上流社会的财富。由此可见,《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也对上流社会的奢靡物质追求进行了讽刺。

四、彼得・格林纳威电影主题的戏剧性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彼得・格林纳威继续拓展混合艺术在其电影创制中的应用范围,其影片主题的戏剧性也逐渐得以凸显,在影片《普罗斯佩罗的魔典》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莎士比亚的戏剧《暴L雨》的影子,而《暴风雨》不同于莎士比亚以往的戏剧作品,是莎翁后期在戏剧创作转型后的新尝试。导演彼得・格林纳威曾表示,将莎翁的《暴风雨》搬上大银幕是因为该剧将“魔法”与“权力”以奇妙的方式相互融合,而这也是影片《普罗斯佩罗的魔典》题名的由来。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将载有魔法的24本“伪经”带到了小岛之上,通过施展“伪经”中的魔法在岛上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推进,《圣经》中的百位人物形象不断出现在小岛之上,配合先进的造影技术,导演彼得,格林纳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关于魔法的盛宴。同时,影片《普罗斯佩罗的魔典》的主题也得以凸显,即一种混沌了魔法与知识的界限后所带来的呼风唤雨的权力,对于“伪经”所导致的“伪权”的批判也不言而喻。

在另外一部彼得・格林纳威的重要代表作品《魔法圣婴》中,导演不仅延续了以往含蓄的批判性主题书写风格,而且还在戏剧性的主题中展现出了悲剧美学的风采。影片《魔法圣婴》由处女生子的离奇故事讲起,以魔法圣婴被肢解为结束,在其中讲述了处女在鼓吹自己的处子之身后却与主教之子通奸,得知真相的众人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在处女身上,使她受奸而死,而劝阻处女的圣婴也被杀死,不仅如此,已死的圣婴还陷入了被肢解的悲剧之中。在影片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和离经叛道的故事主题中,导演彼得,格林纳威无疑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幕关于美好被毁坏的悲剧,无论是处女的处子之身,还是魔法圣婴的崇高,都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推进而被毁灭,使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之风和荒诞品格弥漫在整部影片之中。

第5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 恶搞 戏仿 狂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33

2009年,一部由爱情公寓网站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爱情公寓》,在获得高收视的同时也令网站的品牌力大增。该剧围绕一个名叫“爱情公寓”的出租式青年公寓,讲述了公寓内七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之间所发生的形形搞笑、离奇、浪漫、感人的故事。这部网络投拍的电视剧凭借充满网络特色的语言和借鉴自美剧《老友记》的经典桥段迅速走红,成为2009年电视剧的一匹“黑马”,挤进了暑期档全国卫视电视剧前五名。这部被认为是无大牌明星、无豪华班底、无宣传造势的“三无”剧集在2009年的夏天创造了收视奇迹,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其抄袭美剧的质疑。但这并不影响这部电视剧的成功,第一季的热播效果让第二季的制作提速不少,在大家的期待中,第二季于2011年1月24日在各大卫视播出。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加入了更多恶搞的元素,在第二季的前期宣传片中就有一个恶搞宣传片,足以见恶搞在第二季中所占的比重。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爱情公寓2》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所蕴含的恶搞现象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恶搞一词来源于日语的一个流行词汇“くそ”,读作 kuso,“くそ”作名词意指粪便、或眼屎耳垢等分泌物;可以做动词,有“排泄”的意思;还可以做感叹词用以咒骂,约接近中文的“该死”、“可恶”、“他妈的”等,它主要是表达和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语。[1]这个词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中国后,意义也逐渐拓展。在2006年以前,恶搞也许只被少数人所了解,但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制作成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掀起一股恶搞风潮之后,“恶搞”这个词才慢慢走入了大众的视野。随着各种恶搞视频、恶搞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的传播,恶搞俨然已经成了一种颇受争议的大众文化现象。学者徐福坤在《新词语“恶搞”》一文中给恶搞下了定义:“人们以调侃、幽默、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2]纵观恶搞,其类似于“恶作剧”,含有搞笑、夸张、颠覆之意,反映了人们追求快乐与释放情绪的心态,绝大部分青年都以一种健康、无恶意的方式进行恶搞,是年轻一代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现方式。

一、戏仿——对经典的脱冕

戏仿,parody,又名戏拟、戏谑,最早被作为论辩的修辞格使用。“戏仿”是戏剧的一支,自古就有,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中国和罗马等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模仿他人的作品,在其中置入原文本的元素,从引用的元素与新元素之间的反差引发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在巴赫金看来,戏仿是“语言对语言的模拟,它包含了不甚恭维,不太严肃的成分,有开玩笑、戏谑、逗哏、调侃的性质。”[3]戏仿常常把有名的,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文本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产生一种解构、颠覆经典,躲避、冒犯权威的狂欢体验。它与狂欢节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巴赫金就认为狂欢化与戏仿密不可分。而在《爱情公寓2》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本身的叙事性和审美退居其次,而识别和期待一个又一个戏仿,一次又一次在“恶搞”中狂欢,成为观影的重要来源。

《爱情公寓2》中很重要的的恶搞方式就是通过戏仿的手段对大家所熟知的经典进行脱冕,进而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约翰·邓普在《论滑稽模仿》中,把滑稽模仿的具体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描述平凡琐屑的事物,借不同表现风格使其升格,一类描述庄严的事物,以相反的表现手法使其降格。”[4]这有点类似于巴赫金在分析狂欢文化时所说的“加冕”与“脱冕”,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上有一些仪式,其中主要的仪式就是笑谑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加冕与脱冕是西方狂欢节中的一项仪式,在狂欢节的娱乐活动中,人们把一个小丑打扮成国王的形象,更换着装,戴上面具以象征改变地位和命运,对其进行加冕,但这个国王并不是至高无上、受崇拜的对象,相反,所有人都可以对他进行嘲弄、辱骂和殴打,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颠覆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完成的。

《爱情公寓2》第十四集《断网,所以穿越》中,恶搞了很多大家看过的经典影视作品,其中包括《色·戒》、《黑客帝国》、《越狱》、《无间道》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影视艺术,而是在“降格”和“矮化”后博取大家一笑的东西。经典的东西本身就和大众有一种距离感,而且这种距离感已经在大众心理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而恶搞的目的就是在于消除这种距离感,从而使大众享受这种急速心理落差所带来的刺激和,如此也就完成了对经典的脱冕。比如第十四集中,就戏仿了《色·戒》中易先生给王佳芝买钻戒的桥段。原来的电影中是王佳芝在易先生为她买钻戒的时候发现自己爱上了眼前的这个男人,于是轻声对他说“快走”,易先生冲下楼梯钻进车里,这里所要表现的是爱情的伟大。而在恶搞《色·戒》的桥段中,却有了别样的演绎。逸先生带秦小墨去买钻戒,秦小墨看到鸽子蛋那么大的钻石后情不自禁地对逸先生说“快买,快买”,可逸先生在看到钻石的价格后,飞奔下楼钻进车里逃走了。在这里,原来神圣而伟大的爱情被降格为一种貌似低俗的金钱,于是,观众在这样一种对经典的脱冕中感受到了刺激与。正如巴赫金所说,把神圣的东西变为令人开心的降格游戏和玩笑的对象,首先从虔诚和严肃性的沉重羁绊中,从诸如“永恒的”、“稳固的”、“绝对的”不可变更的这样一些阴暗的范畴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与之相对立的是欢快而自由的看待世界的诙谐观点及未完成性、开放性以及对交替和更新的愉悦……[5]

二、娱乐时代的大众狂欢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生活在各种压力下的人们急切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娱乐的东西。恶搞者疯狂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制笑的素材,名人、文化经典、历史、严肃重大事件都被披上了娱乐的外衣,被制成各种形式的恶搞文本,供人娱乐消费。那些受迫于生活各种压力而不得开心的普通大众,终于在恶搞文本中寻回了发自内心的笑声,这种笑是肆意的、毫无遮掩的、畅快淋漓的、狂欢式的。而巴赫金最富盛名的狂欢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恶搞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资源。

他的狂欢化理论体现出强烈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众意识。他指出狂欢式的笑是全民的、包罗万象的。在狂欢节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在狂欢节上,人们不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按其观念,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当中,对于所有人来说,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以外谁也没有另一种生活。人们无从躲避它,因为狂欢节没有空间界限。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都参加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6]

《爱情公寓2》作为情境喜剧,其重要目的就是制造笑声,博观众一乐。而“笑”是“狂欢”的最高原则,在“笑”的戏谑与欢呼中一切的神圣与崇高统统消解,人们在笑声里体味对上层统治阶级的颠覆与征服,以此实现暂时的自由与平等。恶搞作为一场娱乐时代的大众狂欢节,它的狂欢式的笑也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不管你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娱乐的心,有一种释放压力与情感能量的冲动,你都可以参与到恶搞文化中来,制作、传播和欣赏恶搞作品。当然,由于制作恶搞视频和图片需要掌握一些软件操作方法,所以可能没有办法达到人人都能制作的程度,但是参与到欣赏过程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肆无忌惮的开怀一笑却是人人都可以的。《爱情公寓2》上线仅仅3天,pps超过60万人同时在线收看,优酷在线播放超过960万次,排名电视剧首位。“爱情公寓2”一词在百度搜索风云榜以近20万的搜索优势荣登榜首。[7]从电视到网络,从现实中的口耳相传到虚拟网络的社区讨论,它给大众营造了一个狂欢的广场,人们在这个广场尽情欢笑、尽情狂欢。在恶搞的嬉笑怒骂中,每一个受众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与自己看不到的其他“同伴”们实现一次次精神上的大众狂欢。恶搞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娱乐狂欢的世界,给人的是“一种暂时摆脱了压力和束缚,人性得以释放的自由感;是人与人平等相处,亲昵接触,个体融入群体之中而获得力量和信心的现实感;是脱冕神圣,战胜阴暗的严肃性和恐惧之后的欢。这无疑是一种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怪诞感、滑稽感、喜剧感”。[8]

恶搞在一定程度上让身处各种压力下的大众体会到了狂欢化的笑带来的宣泄和轻松,但一些学者也指出了恶搞所带来的担忧。理论上说,强大的颠覆力意味着强大的创造力,但如果只是一场“大众的狂欢”,曲终人散,没有值得咀嚼的余味,那这样的颠覆也必然是短命的。我们可以看出,在大众迷失在网络恶搞的低俗之气中时,《爱情公寓2》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颇具“小清新”感觉的恶搞,每个搞笑故事背后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关于友情、爱情的真谛,于是,狂欢化的笑背后又多了另一层的深意,带给我们感动、领悟和思考。

注释

[1]参考仓石武四郎、折敷濑兴:《岩波日中辞典》,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318 页。

[2]徐福坤:《新词语“恶搞”》,《语文建设》,2006 年第 8 期。

[3]参见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文化转型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66 页。

[4]约翰·邓普:《论滑稽模仿》,项龙译,昆仑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 页。

[5](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见《巴赫金全集》第6卷,李兆林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6] 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见《巴赫金全集》第 6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8 页。

[7] http:///news/201103/news-10086.shtml

[8]修倜:《“狂欢化”理论与喜剧意识——巴赫金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3 期。

第6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民间文学 佛本生故事 维吾尔族 印度 回鹘文

维吾尔族古称回鹘,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民族之一,有着水平较高的文学成就,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那些富有维吾尔民族特色而又极为诙谐幽默的民间故事,如阿凡提的故事、毛拉则丁的故事、赛莱恰康的故事、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本文所述的《狮子和大雁》就是维吾尔族中较为流行的动物故事之一。不过,本文的目的不是论述这一故事的艺术特色,而是如副标题所言,旨在通过这一例证来探讨印度佛本生故事对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影响,因为同样的故事在印度佛教典籍中早有流传。

佛本生故事,梵文、巴利文均作Jātaka,记述的是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行业。古代印度相信生死轮回。不论人或动物,只要降生,就必有所为,或善或恶,不出二途。有因即有果,这就决定了它们转生的好坏。如此轮回,永不止息。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只是一个菩萨,未跳出轮回的圈子,故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能成佛。[1]他在前生为菩萨时,曾经是国王、王子、长者、贤士、善神、天人,甚或是动物中的狮子、猕猴、大象、羚羊、兔子、狼、狗、猪、鹿及空中的啄木鸟、乌鸦、兀鹰、鹌鹑和水中的鱼、蟹、乌龟、鳄鱼等,经过无数次的善行转世,最后才成为佛。这些故事原以神话、童话、寓言、传说等形式在南亚诸地传播,后经过佛教徒的加工,增添了相应的宗教色彩,并将其附会到释迦牟尼的身上。佛教徒创造的佛本生故事数量十分巨大,在《撰集百缘经》、《六度经》、《贤愚经》、《菩萨本行经》、《佛本生经》、《佛报恩经》、《杂宝藏经》等诸多经典中都可看到,而且相当集中。这些经典都已被译成汉文,故而在中土广为流传,相反收集这种故事最为集中的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却一直无汉译本行世。[2]本文所述的《慧鸟本生》,即为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之第308个故事。季羡林先生曾以巴利文本为依据,将《慧鸟本生》译为汉文。[3]读其译文,我们发现,其内容竟与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动物故事《狮子和大雁》[4]惊人地相似。为了能通过相互比较更具体、清晰地展示二者间存在的异同,兹移录其全文如下。

《慧鸟本生》 《狮子和大雁》

古时候,当跋罗哈摩达王子在波罗旎斯国内治世的时候,菩萨生在雪山边国,为啄木鸟。

有一个狮子吃肉,把骨头卡在嗓子里。嗓子肿起来,不能再吃东西,而且痛得难忍。狮子偷了鱼夫的一条鱼,急急忙忙往肚子吞咽时,一根鱼刺卡在嗓子里,吐也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越弄嗓子越痛,最后出血了。

狮子没办法,只好四处奔跑,寻找医生。

这个鸟出来寻食的时候,落在一条枝上,看到他,便问道:“朋友,你有什么痛苦么?”他说了这件事,路上,狮子碰到一只大雁,求道:“大雁兄弟,麻烦你把我的病治一下,我决忘不了你的好处。”

“阁下”,大雁又惊又怕地说:“我从来没给别人看过病,我根本不懂医道呀。”狮子一听,急忙苦苦恳求道:“兄弟,我的这个病,只有你才能治好,别人都不行。我求你帮我一下吧。”大雁无法,只好说道:“好吧,你先说说得了什么病。”狮子仰着脖子,张开口,结结巴巴地说道:“这不是?你看,嗓子里扎了根鱼刺。我痛得实在没法,只要你把长嘴伸进去,把鱼刺衔出来,就好了。”

鸟说:“朋友,我可以把这骨头衔出来;但我不敢把我的头伸到你的嘴里去,怕你会吃掉我。”“朋友,不要害怕,我不会吃掉你,救我的命吧!”鸟说:“好吧!”让他躺下,但心里却想:“谁知道他会作出什么事来呢?”为了防他闭嘴起见,用一根小棍支住他的上下颚,然后才进去,用嘴咬住骨头的尖。骨头掉出来,不见了。大雁虽然很害怕把嘴伸进狮子口里,但又不敢拒绝,只得把嘴伸进去,费了好大劲才把鱼刺衔出来。

把骨头弄出来以后,把头从他嘴里缩回来,用嘴把小棍挑掉,立刻飞到树枝上去。

狮子病好了。有一天捉了一只水牛吃。鸟想:“我现在要试试他。”于是坐在一个高枝上,同他谈起话来,说了第一首伽陀:“我们曾全力替你作过一件事,兽中之王,我们向你敬礼,给我们什么报酬都行。”狮子听了,说第二首伽陀:“从我这样一个永远喝血的残暴的东西的牙缝里,你能活着逃出去,这已经很够了。”鸟听了,说了两首伽陀:“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会报恩的——替他作了的事全白作。作了好事,也得不到友谊,不应怨恨和咒骂。”鱼刺取出后,狮子痛快地喘了一口气,用舌头舔舔嘴唇,显得非常舒畅的样子说道:“大雁兄弟,谢谢你。请你帮忙帮到底,你也看见了,我因嗓中有刺,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你想法把我的肚子填饱吧……”大雁一听话头不对,大吃一惊,对狮子说道:“狮子大哥,我怎么帮你填饱肚子呢?我已经把你的病治好了呀!你再……”“少罗嗦!”狮子大吼道,“你还敢提刚才的事吗?你把你那肮脏的嘴伸进我的嘴里,这不是对我莫大的侮辱吗?哼,我非把你吃掉不可。”“狮子大哥,别这样做。”大雁战战兢兢地说:“是你说让我给你治病,我才把嘴伸进去的。”狮子不耐烦地吼道:“少废话!我是说让你给我治病,可是你却让我受了疼,流了血。这个罪你能逃脱吗?”大雁还想说什么,狮子一下子扑上去,抓住大雁,说道:“我没时间和你斗嘴!我已经忍不住了!”说着,就把大雁吃掉了。

从此,就出现了“恩将仇报”这句谚语。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二者的故事情节差不多完全相同,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差异。

前者遵循的是印度佛本生故事的基本结构特点:首先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古时候”,地点在印度中部的波罗旎斯国,主人公是跋罗哈摩达王子(即菩萨)所变的啄木鸟,反映的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前世的善行与事迹。因为该故事的主旨在于宣扬佛的慈悲善行与智慧法力,故从中可以看出的场面是这样的:菩萨的化身啄木鸟救助狮子是主动的,而不是狮子所求,表现的是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慈善业行;尽管啄木鸟知道将头插进狮子口中有危险,因为狮子如果闭口他就会命丧黄泉,但他还是知难而进,只是为免意外而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即用一根棍子将狮子的上下颚支住,表现出菩萨的高度智慧;在救得狮子后,他又通过念颂伽陀(即偈语)的方法考验狮子,从而将狮子恩将仇报的贪婪本性彻底地揭露出来,同时也进一步更衬托出菩萨的伟大与睿智。

与之相较,《狮子和大雁》已全然看不出有什么宗教意味,其主旨只不过在于用说故事的形式,深刻揭露狮子恩将仇报的丑恶嘴脸,警示人们对这种忘恩负义的人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在表述方式,与《慧鸟本生》有所不同:1. 《慧鸟本生》中的啄木鸟在《狮子和大雁》中被改换为大雁;2. 大雁是应狮子的请求才去勉强救他的,完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3. 因不需像描写啄木鸟那样去显示大雁的智慧,故而大雁救助狮子的过程要比啄木鸟简单得多;4. 《慧鸟本生》中的四首伽陀被改为一般对话,使之更便于记忆与口头叙述,而且又适应了维吾尔本民族讲说故事的习惯;5. 啄木鸟通过伽陀将狮子的凶恶本性暴露无遗,而大雁则未能逃脱厄运,成为狮子的盘中餐;6. 《狮子和大雁》在表述上显得比《慧鸟本生》更为自由,也更为诙谐幽默。但最后那句用以点明故事寓意的提示语却属明显的败笔。因为其深刻含义通过幽默的故事已表现得酣畅淋漓,故再作提示就不无画蛇添足之嫌了。抑或为整理者所添加,未可知也。

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最早游牧于蒙古高原一带,与印度相距非常遥远。9世纪中叶迁入西域地区后,与印度的距离虽拉近了许多,但仍有相当远的距离和重重山水的阻隔。那么,同样的故事何以会在两地都有流传呢?季羡林在研究印度、希腊民间故事的相同之处时曾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所以会出现同一内容的故事,应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两地各自产生,“因为创造一个真正动人的故事,同在自然科学上发现一条定律一样的困难。”[5]这是一个有见地而且非常可信的看法。照此理论类推,则我们上文所叙述的这两个故事自然即属于同一个来源。

同样的故事又见于公元前6世纪成书的希腊文学名著《伊索寓言》,其中《狼和鹭鸶》的故事写道:

狼的喉咙被一根骨头卡住了,就出重金请鹭鸶把头伸进它的嘴里将骨头取出来。等到鹭鸶取出了骨头,向它索要酬金时,狼阴沉下了脸,磨着牙齿说:“哼,让你的头从狼的嘴里安全地抽出来,你其实已经得到应该满足的报酬了。”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给坏人做事可别指望得到报酬,能够不受伤害已经是非常运气了。[6]

很显然,这一故事与印度的《慧鸟本生》是同一个来源。至于二者孰先孰后,谁影响了谁,恐怕一时难以说清,因为它们见于记载的时代都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伊索寓言》曾被转译为回鹘文字,其译本残片在吐鲁番一带多有出土,计达8件之多,体现了《伊索寓言》在回鹘中流行的广泛。[7]

那么,维吾尔族的《狮子和大雁》是导源自印度的佛本生故事或是希腊的寓言呢?我认为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来自印度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原因有二。其一,印度与西域地近,自古以来,印度文化对西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希腊,回鹘文化亦不例外;其二,就故事本身来说,《狮子和大雁》更接近于印度文本,而非情节比之简单得多的希腊文本。

至于印度佛本生故事何以传入回鹘,从而对其文化产生影响,则又应归因于佛教在回鹘中的广泛流播。

回鹘与佛教的最初接触,大致可追溯到漠北时代,时当7世纪上半叶。不过那时影响甚微,而且有一度被中断的可能。[8] 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部众有不少西迁至河西走廊及新疆诸地。由于受当地长期流行的佛教和繁荣昌盛的佛教文化的影响,这部分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了佛教,在9至15世纪间,他们用自己的民族文字——回鹘文翻译了为数众多的佛教经典,并创作佛教作品,开凿佛教石窟,绘制佛教壁画,使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译入回鹘文的佛教经典中,即含有相当数量的印度佛本生故事,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善恶两王子的故事》、《须达拏太子本生》、《羚羊本生》、《陶工本生》、《狮子本生》和《大觉本生》等。由于学界对回鹘文写本中的佛本生故事不够重视,刊布较少,故直到1964 年,美国学者波普还曾写道:“从未发现有本生故事的回鹘文译本存在。” [9]这一状况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不仅研究著作稀少,而且很少有人提及,故回鹘文佛本生故事长期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我们现特将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写卷、印本等略加整理,并简要地作一介绍,以便于更容易理解包括《慧鸟本生》在内的印度佛本生故事对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背景。

1.《善恶两王子的故事》。现存写本2件。其一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 3509。册子本,由20张长方形对折叶组成,计40叶80面,每面存回鹘文字7~8行;[10]其二出自吐鲁番交河故城,残片1叶,写本,面积17×28cm,存文字22行,现藏柏林,收藏号为U 120(T II Y 1)。[11]

2.《须达拏太子本生》。该故事流行极为广泛,几乎遍布大乘佛教流行的所有区域,在回鹘中也相当流行,有关的回鹘文译本残卷在吐鲁番绿洲多有出土。其中1件现藏日本京都,为回鹘文插图本。[12]其余均藏柏林,计有各种残片11件,编号分别为U 1708(T II S 32)+ Mainz 36(T II S 89)、U 1794(T II S 89)、U 3804(TM 58)、U 4078(T I D,TM 451) 、U 4104(T I μ)、U 4105(T I μ)、U 4108(T I μ)、U 4125(T I μ 502)、U 4208(T II T 612)、U 4807(T II D)、U 4808(TM 54)。[13]其中大部分都是双面折叠印本,和当时流行的汉文木刻本几无二致。[14]

3.《大觉本生》。现存写本2片,可拼合为1叶,出自吐鲁番胜金口遗址,用婆罗迷文回鹘语书写,编号为Mainz 332(T II S 19)+ Mainz 620(T II S 19),存文字60行。[15]

4. 《狮子本生》。现存写本2片,可拼合为1叶,出自吐鲁番胜金口遗址,用婆罗迷文回鹘语书写,存文字32行,编号为Mainz 627(T II S 19b)+ Mainz 652(T II S 19b)。[16]

5.《陶工本生》。现存写本1件,出自吐鲁番木头沟遗址,用婆罗迷文回鹘语书写,存文字70行,编号为Mainz 700(T III M 194)。[17]

6.《羚羊本生》。存印本残片2件,均出自吐鲁番绿洲,现藏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编号分别为Mus. III 11(TM 52)、Mus. III 22(T I D)。其中,前者存文字7行,后者11行,内均有插图。[18]

7.《阿烂弥王本生》。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 Ouïgour 1。原写本分为3叶,共存文字119行。其中67行为阿烂弥王本生故事本文,其余52行为题记。该本生不见于汉文、梵文与藏文《大藏经》。从译文中大量采用吐火罗语词汇这一因素看,其底本有可能为吐火罗文。[19]

此外,尚有《哑跛本生》、《兔王本生》、《大象本生》及其它十余种内容尚待进一步甄别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

如所周知,回鹘文自15世纪以后便不复流行,成为不为人知的“死文字”,其文献也因宗教信仰的改变而受到了人为的大规模的破坏,损失惨重,今天所见仅为那些因被埋藏于地下而得以幸存的劫后余孤。即便如此,仍有如此多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留存,可以推想,在回鹘文流行时代,佛本生故事在回鹘中的流播当是相当广泛的。

关于这些写本、印本的具体时代,由于文献本身缺乏记载,故不得而知。但法藏回鹘文《善恶两王子的故事》(P. 3509)及《阿烂弥王本生》(P. Ouïgour 1)均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该洞封闭的时间不迟于11世纪中叶,[20]故而可知其写成时代亦不应晚于是时。考虑到敦煌回鹘的兴衰历史,窃以为二文献写成的时代应在10世纪以后。而吐鲁番出土的版刻佛本生故事,画面人物多为蒙古装束,而且有一幅画像呈契丹髡发之状,体现出西辽及蒙古因素对西域回鹘佛教艺术的影响,故可定其时代在12至14世纪之间。综合各种因素,可以看出,印度的佛本生故事早在10~14世纪间即已在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中曾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流行范围遍及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虽然我们在现存的回鹘文佛教经典孑遗中还找不到《慧鸟本生》被译为回鹘文的直接依据,但通过上述诸多例证,我们不难推想,《慧鸟本生》在回鹘—维吾尔族中肯定有所传播,即使没有被译为回鹘文,那也肯定会以口头方式流行过,维吾尔族动物故事《狮子和大雁》的出现,庶几乎可推定为这一影响的直接产物。

[1]季羡林《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选》,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2]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仅选译了其中不足六分之一的篇幅。

[3]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第44~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4]《新疆民间文学》第3集,第142~14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新疆动物故事续编》,第16~18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

[5]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第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6]伊索著,白山译《伊索寓言》,第18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参见Fables of Aesop. Translated by S. A. Handford, p. 31, London, 1964.

[7]现已刊布的有U 29(T I α1)、U 192(T I D 30)、U 193(T I D 30)、U 194(T I α)、U 195(T I D 30)、U 318、U 319(T I α)、Mainz 313(D 170)等。参见A. von Le Coq, Türkische Manichäica aus Chotscho, III,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22, Nr. 2, p.33; L.Rásonyi, Das uigurische Asop-Josïpas-Fragment, Byzantinisch-Neugriechische Jahrbücher 7, pp. 429-443, 1930; P. Zieme, Die türkischen Yosïpas-Fragmente,Mittellungen des Instituts für Orientforschung 14, pp. 45-67, 1968; P. Zieme, Äsop in Zentralasien, Das Altertum 17, pp. 40-42, 1971.

[8]杨富学《回鹘之佛教》,第1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9] N. Poppe, The Mongolian Versions of Vessantarajātaka, Studia Orientalia 30-2, p.10, Helsinki 1964.

[10]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第153~171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11]P. Zieme, Ein uigurisches Turfanfragment der Erzählung von guten und vom bösen Prinzen,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28, pp. 263-268, 1974.

[12]熊谷宣夫《吐鲁番将来版画〈须大拏本生图〉解说》,载《龙谷大学论集》第351号,99~101页,1956年。

[13]A. von Gabain, Die Drucke der Turfan-Sammlung, Sitzungsberichte der Deut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 pp. 25-26n, Berlin, 1967, No.1; E. Esin, Oldruğ-turuğ. The Hierarchy of Sedent Postures in Turkish Iconography, Kunst des Orients, pp. 1-29, Berlin, 1971-1972; P. Zieme, Buddhistische Stabreimdichtungen der Uiguren. Berliner TurfantexteXIII, pp.38-48. Berlin 1985.

[14]茨默著,桂林、杨富学译《回鹘板刻佛本生故事变相》,《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第138页。

[15]D. Maue, Alttürkische Handschriften, Teil 1: Dokumente in Brahmī und Tibetischer Schrift, pp.80-86, Stuttgart 1996.

[16]D. Maue, Alttürkische Handschriften, Teil 1: Dokumente in Brahmī und Tibetischer Schrif pp. 86-114.t, Stuttgart 1996,

[17] G. Ehlers, Ein alttürkisches Fragment zur Erzählung vom Töpfer, 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N. F. 2, pp. 175-185, 1982.

[18] P. Zieme, Buddhistische Stabreimdichtungen der Uiguren. Berliner Turfantexte XIII, pp.33-34. Berlin 1985.

第7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文化成就品牌

是文化成就了这些品牌和产品:背靠阿尔卑斯山的法国依云小镇的湖泊,无人体接触、无化学处理,每天进行300多次水质检查;自1789年依云水源地被发现以来,伏尔泰、拜伦等一群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经常聚会于此,连拿破仑三世也对它情有独钟―无论是功效还是人文气息,依云矿泉水都出类拔萃,价格自然不菲。

LV包,没有相当气质的人最好不要用它,因为你咬咬牙买的真品往往被人判为山寨而嗤之以鼻;一旦非凡气质的佳丽跨上LV包(可能是假的),顿使旁人生出无限遐想―这是品牌背后的文化力量。百达翡丽表是钟表爱好者贵族的标志,它奉行限量生产,160年来仅出品60万只,每款表从设计到出厂至少5年时间;至于纯手工表每年仅生产一只,想要拥有它需耐心等待10年,价格约3000万元。

优秀的品牌卖的绝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品牌故事背后的文化气质,而只有这种鲜明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产品溢价,让品牌升华。就涂料品牌而言,它所凝聚的健康文化、家文化、快乐文化,如果呈现在终端,体现在交易中,就有可能形成无敌终端。

终端建设如春天播种,文化的植入将让终端更有情调。在建材行业,立邦卖色彩,三棵树卖健康,各有各的精彩。三棵树代表“三木成森”一片大森林、代表自然绿色健康,这些顾客都能理解;关键是,顾客左拐右转找到三棵树店后,如果感觉店面太过一般,后又发现店长精气神不足病蔫蔫的,仔细一看包装还破损有灰尘,随口问问“凭什么说是健康漆”而导购无言以对……不要说卖高价了,能买一送二就算烧高香了。因此,文化注入营销管理环节至关重要。没有神气的终端绝不能体现神气的价值。2011年秋季沈阳糖酒会上,最火爆的是洋河蓝色经典的文化终端:时尚悠扬的交响音乐,现代经典的蓝调,美轮美奂的艺术瓶型,端庄秀丽的高贵陈列,优雅曼妙的促销小姐,仿佛让人置身于天海交接的蓝色梦幻世界,让人浮想联翩,彻底迷醉于经典蓝色梦幻世界当中。

终端活动如夏雷阵阵,文化介入让终端充满活力和张力。任何有效的活动,离不开精心策划,文化的注入又让活动焕发生机。开业庆典、周年店、节日促、团购会、公益秀、答谢优惠等活动,离不开鲜明的主题、整洁的场所、欢快的气氛和热情的笑脸。只有精明的商家才能抓住商机,如“七夕中国情人节”到来之际推出婚房漆优惠―约定七夕,“价”给幸福;如在炎热夏季推出“大树底下好乘凉,风扇空调电冰箱”;如“开业酬宾,买一送一、进店有礼”;如“新品热销,买二送一欢乐送”;如“面漆加一元,底漆不要钱”;如“买漆加一块,送个‘好太太’”……不同主题布置不同的店面气氛,月月有活动,日日有展示,幸福、快乐、健康,这既是品牌的文化元素,也是消费者需要的祥和之气。导购话术,当扣紧顾客心理,针对婚房漆,可从包装色调的喜庆、寓意到产品“不含APEO、健康两代人”的功能诉求,再到对家庭幸福的赞美―一个产品有这么多美好的寓意和象征,加之“七夕”这样的文化内涵,顾客没理由拒绝,即使暂时不买,也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作为营销人员,有文化推介冲动是第一步,面对顾客沟通时,自然谈及产品涉及的文化元素。导购过程是一种交流,使顾客在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快乐,就是文化营销。苹果手机的体验店,东鹏陶瓷的样板间,立邦漆的调色服务,大都如此。顾客可能不太在意品牌的影响力,但会对文化故事或寓意充满兴趣。终端文化不是虚的,是实实在在的坦诚沟通、友好交流。

终端传播要讲故事

终端传播少不了讲故事,当消费者被某个故事打动而产生购买时,这就是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可用于终端传播的故事很多,关键是如何嫁接、植入到日销售中去。如三棵树借助“神七”太空搭载实验研制成功太空漆(说明产品经受住航天部门严格的环保测试),如生产区域多处可见鸟巢(间接说明产品的环保、无害),如企业为奥运场馆世博会和恒大万科提品(说明企业综合实力和产品优异),如行业首家无烟工厂(说明企业员工精神特质好)――这些故事在与顾客的沟通中都是得分项。华为20多年里从2万元做到2000多亿,有许多感人至深的销售故事:一是做广东移动,任正非听说通过多年努力终于成功合作时,忍不住哭了;二是做俄罗斯市场,若干年后实现零的突破时,任正非再次动容――这些销售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为人艰苦奋斗。立邦“为爱上色”活动,三棵树设立“无忧基金”,体现着企业的高度责任感。有些文化故事是企业特有的,如何能在企业被无数员工认可,那么同样会在终端被消费者称道。依云矿泉水、LV箱包、茅台酒的畅销不衰和高价值,离不开许多感人的故事去渲染、烘托和传播。文化转化为销售,进而实现盈利,好比秋之收获,水到渠成。

销售本身就是一个故事,销售的过程就是在写故事。三棵树的茶文化终端,深得消费者欢迎。顾客进店后,冬季一杯热茶、夏季一罐凉茶奉上,聊聊装修说说健康谈谈色彩,再聊家常中普及装修知识,不一定非要成交――凡是带着这心态去对待顾客的,往往都能赢得回头客,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此剂苦药不适宜人群:急功近利者、斤斤计较者、小富即安者、担惊受怕者、婆婆妈妈者。有此症状也不是绝症,通过心态调整、持续培训、循序渐进的理疗磨合,都能痊愈。培训要钱,不培训要命。培训好比冬藏,也是在酝酿着文化故事,没有苦苦地背后付出,就不可能有面对顾客时的优雅谈吐和快捷服务。百达翡丽的一个钟表技师往往需要8―10年的闭关修炼,一儿童学会说话还要咿咿呀呀地憋个365天呢。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更没有哪个消费者随便听你忽悠:产品只是一个载体,你赋予它情感、寓意和希望,它就会为你带来合作、忠诚和口碑。

第8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北爱电视剧经典台词

1) 面包会有的,工作也会有的,如果没有你,那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2) 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和爱情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连的。

3) 感情,就是上辈子的人上吊用的裤腰带。

4) 你不是号称可以在三天之内拿下所有雄性动物吗?

5) 我相信爱情圣洁的力量,是会穿越时空的关系。

6) 有的人,跟你认识了一辈子,你都不会跟他怎么样;而有的人,你只见了他一眼,就知道,你会跟他一辈子。

7) 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不是男人该想的办法。

8) 见证女人的承诺故障是男人的幸运。

9) 一转眼,一辈子。时间,比钱还不经花。

10) 任何人都不可能爱别人胜过爱自己!

北爱电视剧经典语录台词

1) 你说女人为什么得是半边天呢?那根本就是不自信,应该是大半边天。

2) 也许爱情本来就不是什么长久的东西,可能我们都错误地估计了爱情的保质期。

3) 感情这东西只有时间才能浇灌出来,时间越久感情越深,而爱情正好相反。

4) 房子其实就是个大水泥箱子,不能开心不开心都为了它呀!太不值当了!

5) 面包会有的,工作也会有的,如果没有你,那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6) 人生的上半场都是激情,下半场都是亲情,中间插播的全是婚外情!

7) 我觉得爱情一定都不复杂,来来去去就这三个字:我爱你,我恨你,分手吧,在一起。

8) 疗伤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你偏偏选择了一个最平庸,最俗气,而且效果最差的。

9) 每天一点点想念,坚持下去,慢慢的堆积,是可以滋润你们的感情的。

10) 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谁愿意长大呀,长大的滋味可不好受了。

11) 任何一种爱情到最后都会转化为感情,他们并不矛盾。感情包含着爱情。

12) 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和爱情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连的。

13) 男:我觉得爱情这东西太复杂,不太适合我这种思维模式简单的人。

14) 人生就是场比赛,但是有的人生下来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我现在就这样。

15) 物质就是爱情的氧气,没有氧气人会怎么样啊,人会窒息,人会死掉了。

16) 你想从一而终吗你真的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感应的。

17) 我不知道我该写什么,因为你有多好,我写不出来,我有多想你,我也写不出来。

18) 因为哥们儿最近遇见一个人,她让我觉得自己武艺全失,功力尽废。

19) 追不到姑娘不是你的错,追不到姑娘就学疯狗乱咬人就是你的错了。

20) 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对敌人一念之差的仁慈,往往是对自己最致命的一击。

关于北爱电视剧经典台词

1) 你以前跟我说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归结为生理卫生课,是弗洛伊德,我跟你说的是形而上学,是柏拉图懂吗?

2) 男:我觉得爱情这东西太复杂,不太适合我这种思维模式简单的人。女:我觉得爱情一定都不复杂,来来去去就这三个字:我爱你,我恨你,分手吧,在一起。

3) 当今社会,说难听点,爱情的本质就是称斤算两的等价交换,唯一的区别在于你出手的是美元还是人民币。

4) 那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成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血肉模糊,支离破碎,被撕扯着却不得不成长的成长。

5) 你不租房子,你哪知道租房子的人的苦啊,心理面没根,你永远睡觉都不踏实,那滋味就好像是~~飘。

6) 这世界上所有的雌性动物,都会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等或者更高的权利和财富,这源于他们要保证自己后代更加优异的天性。

7) 一个人一辈子撑死到头来,两三千万就可以过得很好,想你这种守财奴到最后墓志铭上一定写着,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这八个字。

8) 我们生命中,总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瞬间,某时某地你会遇见某个人,Ta带着无与伦比的耀眼光彩,神一样的降临在你面前。

9) 如果爱一个人是犯贱的话,那么全世界都是贱人,贱人贱人我相信爱情的厘力量,会超越时空的关系。

10) 记得有人说过,人生是童话,是故事,甚至是历险,是噩梦……而我现在觉得,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则寓言,一则关于爱的寓言。

11) 你神经病吧吴狄,你知道疯子失踪七天了,我不用这种方法他怎么出来啊?我活的好好的我死什么劲啊、我死了还怎么证明爱情啊、你给我下来!

12) 你看看,下次我再也不能陪失恋的人喝酒了。把我一个这么细心的人都搞得头脑不清醒了。

13) 你给沈冰联系工作,找幼儿园,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不是。

14) 一个女人不管她外表多么强势,可她的内心永远是柔软的,她也希望有一个男人去呵护去照顾。

15) 结婚十年,我终于发现,人生的上半场是激情,下半场是亲情,中间插播的全是婚外情。

16) 你给沈冰联系工作,找幼儿园,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不是。

17) 据科学证明,你在晚上会做一些自认为深沉浪漫,却智商为零的事情,这种几率比白天多多了,据说是跟月亮的潮汐有关。

18) 记得有人说过,人生是童话,是故事,甚至是历险,是噩梦……而我现在觉得,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则寓言。一则关于爱的寓言。

19) 是不是吃不着的葡萄都是酸的我们俩都是绝配,绝配,绝配是什么你知道吗?绝配就是上天注定一定要在一起的两个人,绝无仅有能搭配在一起的一对。

20) 兄弟,我觉得人的一生中至少该有那么一次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通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她爱我。只求在我最好的年华里遇见那个人。

21) 喝吧,喝痛快了,回去蒙头睡一觉,等明天早上你醒了,你会发现头疼会消解你的心疼。这一切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22) 不是你疯了吧,知道什么人吗?我哥们儿,不是,你有什么权利拦着不让他进去啊,我跟你说这种人必须得教育教育,小鬼难缠就是说这种人。

23) 也许有一天,我的理想会接二连三的受创,但我不会动摇,因为我坚信那是对的,我会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我也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会遇到一个真正懂我的人!

24)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叫青春,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叫爱情,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叫什么叫婚姻!

25) 我已经给过了呀,你一直给我这个梦,我现在已经二十六岁了,我不能一直靠着梦想过日子呀,我现在终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了,可惜这些东西你给不了。

26) 太过分了,跑的比兔子还快,我今天不知道是怎么了,我这个脚就是站不稳,站不稳。

27) 结婚十年后,我终于发现其实人生上半场是激情,下半场是亲情,中间插播的都是婚外情,爱情到底是什么?那东西就和鬼一样,谁都听过,没谁见过。

28) 你看这路上形形色色匆匆忙忙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为了生计而辛苦的奔波着,可是他们中间不是谁都有你这种机会来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

29) 我听说你今天干了件特傻的事,你成熟点行么?像个男人一样,你别再为任何人伤害你自己了,你再爱任何人,都不可能胜过爱自己。

30) 女: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可是这些东西你给不了。男:但是我爱你。女:但是现在这三个字给不了我安全感。

 

北爱电视剧经典台词精选相关文章:

1.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经典台词

2.北京爱情故事经典台词吴魏

3.北京爱情故事经典语录

第9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着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政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 Gift of the 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 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乳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乳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 Gift of the 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 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 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 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 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 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注释:

    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流行的翻译为《麦琪的礼物》.

    ②被音译为麦琪,英文中实为单词的复数形式,意为“贤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