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白山游记范文

长白山游记精选(九篇)

长白山游记

第1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要是问我,经过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到了长白山天池,你最想做的事儿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那就是赶快把大美天池装进我的镜头。

早就听过长白山天池很美,特别的心驰神往。妈妈很知道我的心思,前几天,组团自驾暑期游,去了长白山天池。

到了长白山,已是掌灯时分。因为天池还有好远的路,我们只能在一个叫“抚松”的小镇住下。我以为立马可以看到天池的天真化为乌有。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的车队便径直朝天池驶去。跑了40多分钟,到了长白山天池的景区。我想这下可以看到了吧。谁知却换乘了景区的中巴,又跑了40多分钟的盘山道,才到了天池脚下。我急切的心都快蹦出来了,恨不能给自己插上翅膀。

下了车,抬头一看,人真多啊,往天池去的台阶上都是游客。我蹦蹦跳跳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刚走上台阶,妈妈就告诉我说:“到天池还得爬1443级台阶,悠着点。啊!”我点了点头,可是还是脚下生风,和我的好朋友欣欣,一口气窜出去了5-60阶,稍微休息了一下,又奔到了122阶。这时我感到有点供氧不足,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干妈对我说:“别急,要匀速,不然你就上不去了。”还真是,我还没觉得怎么着,就已经来到了山顶。

日思夜想的长白山天池终于出现在我的面前,顿时,我惊呆了。它比我想象的天池美多了大多了。柔美的天池白云缭绕,群峰环抱,蔚为壮观。一池碧水犹如一块碧玉,晶莹剔透。诺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周围的山,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宛如一副巨大的山水画。对面的山峰也各有特点,危峰兀立,雄伟壮观。山上没有树,只有远远看去像是绿苔的青草。而眼下却是一派绿地,绿草青青,长得矮矮的,没有其他杂草,看上去像是一块巨大的绿毯铺在上边。天上的云彩很厚也很低,流动得很慢,灰白色和深灰色的云层,交替变化,仿佛快要掉下来似的。这时我突然发现右手边的山谷里飘来一大片白色的雾,正在向水面延展。“快拍啊!越越。等一会儿雾上来了,就什么也拍不着了。”姥爷提醒我说。我这才恍然大悟,赶快端起我数码单反相机,“啪啪啪”,先拍了不同角度的广角的天池风景,又为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姑姑姐姐,还有干妈和非叔一家人拍了以天池为背景的人物风光照。

果然,大约二十几分钟的光景,大雾铺天盖地。山不见了,水不见了,人也不见了。正是天池的这个多变的气象特点,不仅把天池装点得美丽动人,而且更加虚幻神秘。尤其是盛夏季节,风雨不定,变化莫测。就说这雾吧,有时一日之内,甚至一小时之内就可能发生几次变化,有时盖上了几分钟就打开了,有时一盖上,几天都打不开。看来,我们是够幸运的了。所以人们都说能看到清晰的天池是个缘分,来这里看不到天池是常有的事儿。据说爷爷来了三次都没有看到秀美的天池。

当我坐上景区的中巴快要离开的时候,回看了我镜头里的天池,美啊,太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造就了如此的人间大美。

第2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下午,天略微有些阴,但还算透亮,从二道白河到长白山天池景区,途径林区公路。该路由柏油和水泥路面混杂而成,弯道较多,车辆也多,几乎全是旅游大巴车和自驾私家车。停车场很大,车也很多。景区门票有点复杂、繁琐:门票、景点票、旅游专线车票、旅游保险费用,还有停车票等,在我手里就有四五张票,令人心慌。

换乘旅游大巴车到山脚下,又换乘“长丰猎豹”越野车,继续盘旋上山。说到上山的越野车,司机开得过于“野蛮”,几乎近于疯狂状态,简直是在玩“漂移”,太“悬”。

5月的长白山上,依旧是冰天雪地,周围的山峰白雪皑皑,山下却是翠柏苍松,一片绿油油的,春暖花开的秀丽风光。在长白山的顶峰欣赏著名的天池,也是一种享受。据说很多人上得山来,却看不见天池真面目,不是云雨就是雾蒙蒙的,今天我们还算有运气,尽管天有点阴,但还算透彻明亮,山上的天池湖水全都被冰雪覆盖封冻着,看上去就跟睡着了似的,那样地沉静、安详、平坦,真想在冰上走一遭。然而,天池周边的山峰十分险峻、陡峭。游人在游览步道上行走、欣赏、拍照留念,山峰之上有几处险境,陡峭而非平坦,拥挤无序的游人都纷纷抢着拍照留念,多少有些令人担心身处险境的游人的安全。

长白山是我国“10大名山”之一,也是关东第一山,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景区以长白山天池为代表,集瀑布、温泉、峡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台地、地下河流、原始森林、云雾、冰雪等旅游景观于一体。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口湖,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界湖,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湖面海拔2189.1米,略呈椭圆形,水面面积9.82平方公里,天池水深373米,年平均蒸发量450毫米,降水量1333毫米,水温-7.3C°,是吉林省年平均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大、蒸发量最小的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

下山依旧需要乘坐越野吉普原路返回。再次换乘旅游大巴车,到西侧的另一处“天池瀑布”景区。

在天池瀑布景区,有一段山路需要徒步攀登行走,顺着山沟,沿着小溪逆流而上,山沟位于风口,加上冰雪尚未融化,垂直气候与地貌变化差异较大,从山地苔原很快就过度到山地冰川。这里感觉很冷,甚至比山上天池还冷。也许是位于山沟风口的缘故,尽管山下的冰舌已开始融化退缩,山沟周边山体地势险要,不时地还有被冰雪扰动冲刺的山体滑坡和滚落的碎石。冰雪融化加上雨水冲刷,使得周围的山体岩石很不稳定,以至于在旅游线路上的人行步道上安装了封闭式的防护通道,以保证游人的安全。

长白山天池瀑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湖流出的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落差68米,且荣获了吉尼斯两项世界之最。能有幸身临其境,目睹这天河倾斜的银妆瀑布,聆听这轰隆隆的自然之声,实在是对自身情操的锤炼与陶冶,不是每个人一生都有幸能经历几番的。

眼前这白浪凌空,声震十里的长白山瀑布源于长白山天池。而神奇的天池水,久旱不枯,暴雨连连湖水不溢,即使冰冻封湖,瀑布依然水泻千里,纯净洁白。天池水源源不断地流淌,造就了白色蛟龙般的二道白河,滋润着松花江两岸的东北大地。

第3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首先,游记是叙事散文,它要求线索清晰,游踪明确。游踪,即旅游的行踪。游记的线索常按游踪安排,即以游程的时间、地域变换为线索,来缀结全文。例如清代文学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先写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然后由泰山南麓攀登,在石磴上观览南面三谷,继而越中岭,循西谷,登上山巅,看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美景。接着写与朋友坐日观亭看日出景象,最后写游岱祠、碧霞元君祠。这就是按行踪来谋篇布局,整个游踪一丝不乱,了了分明。

其次,要写好游记,还要学会描写景物。寄情山水的游记是以大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寻访名胜古迹的游记侧重描写社会风貌,两者都需要写景状物。而要写好景物,就得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做到“体物人微”,力求准确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景物的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和方法特征,然后用恰当的语言修辞。和一定的艺术技巧,把它形神毕肖地描绘出来。如姚鼐《登泰山记》写的是冬天景物,所以才出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景象。这就是季节特征的表现。

游记在描绘景物时,要有明确的方位感,使读者了解景物的整体布局,并知道景物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把握景物的特征。例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填为类。”这里写出西山高大、卓然而立,它和周围的众山构成反差对比。坐在西山上,俯视周围小山。就像一群小土堆,这是采用的侧面烘托手法,以群山之小来衬托西山的高峻。从西山鸟瞰,还可以看到青山白水互相缠绕,重重青山抱白水,弯弯白水绕青山,它们相互缠绕,直和远方的高天相接。这真是“会当登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从明确的观察点来描绘景物,立足写出景物的全貌。当然,为了更好地表现景物特征,我们还可以写仰角、平视、远景、近景、特写镜头等等,从不同的角度、视点来描绘。力求写出景物的美来。

第4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关键词:延吉 长白山 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实际销售形式。根据旅游者行为和意愿的特性,旅游线路大致可以分为周游型和逗留型。实际上,旅游线路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组成因素,要将多个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适合不同游客市场。

一、问题的提出

从延吉到长白山,需要从延吉经安图到二道,再到长白山,路上坐车需要四个多小时。2007年10月和龙至三道的公路正式开通,使延吉到长白山多了一条途经和龙的公路,节省里程36公里,行车时间缩短近一个小时。因为路况好,而且可节省不少旅行时间,旅游车辆都喜欢走这条旅游线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延吉到长白山的旅游线路还是存在不足,如:延吉到长白山的坐车时间较长,行程较单调,而且都是“回头路”。

二、延吉到长白山的旅游线路概况

延吉到长白山的旅游线路共有三条,第一条和第二条都是公路,第三条有一部分土路。下面列出的景点都位于公路沿线,游客在旅游车里都可以观赏到或可以下车参观的景点,比较容易包含在游客的旅游活动中。

第一条:延吉-和龙-三道-长白山:是最省时的旅游线路。沿途经过细田平原、平岗平原-(优质水稻产区),万亩苹果梨果园-延边特产水果,帽儿山部级森林公园,东方熊乐园,仙峰国家森林公园(包括滑雪场)以及大成中学旧址,龙井地名起源地井泉、一松亭等。

第二条:延吉-安图明月镇-长白山:沿途经过金达莱广场,延边博物馆、长白山文化博览城,明月湖,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药材基地(人参、鹿茸、五味子等等),美人松公园,长白山博物馆,东北虎林园等。

第三条:延吉-和龙-图们江-长白山:沿途经过仙景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李旭诗碑,金日成钓鱼台,满族发祥地-圆池,中朝界碑,浮石林以及图们江,并且隔江可以观看朝鲜的一些城镇。这条旅游线路较长,并且有一段土路,所以利用率较低。但其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是非常有潜力的旅游线路。

三、延吉到长白山的旅游线路设计思想

尽量采用环状旅游线路,避免“回头路”;同时,以1~1.5小时为一个时间段,合理安排线路上的参观,这样每一条线路上,都会形成1-3个休息节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游客的疲劳感;突出朝鲜族民俗及地方特色。

四、延吉到长白山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案

(1)节省时间型旅游线路:它适用于延吉及附近游客的包价旅游。往返线路都可以采取第一条线路,为的是最大限度地节省交通时间。游客的旅游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观赏天池、瀑布等,对其他景点兴趣不大,虽然不能采取环状旅游线路,但途中可以安排1个景点和1个休息点。这个景点就是长白山博物馆,它主要以标本、图片、文字等形式介绍了长白山的动植物,对于了解长白山有很大的帮助。旅行社的旅游行程中,长白山博物馆可有可无,但应该认识到博物馆的介绍对于游客了解长白山会直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个休息点是指在位于延吉到长白山的中间的仙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滑雪场附近,修建土特产旅游商品市场,经营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包括人参,鹿茸,五味子,药酒,蜂蜜,蘑菇,山野菜等等,服务人员统一着民族服装,并且要有干净、环保的卫生设施及食品药品监管制度。这个休息点的作用在于为来往游客提供旅途休息的同时,增加当地人的收入,借助冬天滑雪场的有利条件,它可以一年四季经营,可以形成旅游品牌效应。

(2)民俗风情旅游线路:环状旅游线路。它适用于大部分国内游客。从延吉到长白山采取第一条线路,沿途可以坐车观赏第一条线路的大部分景观,当然它要途经节省时间型旅游线路里设计的土特产旅游商品市场和长白山博物馆。从长白山到延吉采取第二条旅游线路。在第二条旅游线路上,可以参观东北虎林园外,应强调朝鲜族民俗风情项目的组合,使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朝鲜族民俗风情。位于1小时左右车程的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被称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全村86户居民全都是朝鲜族。每到这里的游客们不仅可以亲自参与朝鲜族传统饮食打糕、米肠、泡菜的制作,还可以亲身体验秋千、跳板等朝鲜族体育游戏。更加精彩的是这里有一个“朝鲜族民俗表演场”,有专业的朝鲜族民族歌舞演员为游客表演正宗的朝鲜族歌舞节目,让游客从各个方面了解朝鲜族的民族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位于2个小时车程的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将会是照相留念的好地方。位于延吉机场附近的金达莱广场及延边博物馆是我国政府选定的百家重点博物馆之一,这里既是展示中国朝鲜族文化和历史的核心博物馆,同时又记录和保存着19世纪中期以来居住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朝鲜族生活的印记。

(3)图们江沿岸旅游线路:环状旅游线路。它适用于生态旅游者,满族,韩国。因为近1/5车程是土路,路况不好,加上路途较远,所以这条旅游线路开发缓慢,但是生态环境相当好,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要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这一线路的发展将会非常快的。从延吉到长白山采取第一条线路,前面已介绍。在这条旅游线路上,最有名的是仙景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仙景台风景名胜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奇峰、奇岩、奇松、云海日出等300多处奇秀景观,被专业人士评价为“天然的自然博物馆”。

综上所述,延吉到长白山的旅游线路结合当地的景点,应采取多样化的设计,以满足不同的游客需求,不从而提高游客的体验和长白山旅游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第5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关键词:岷江上游 胡人 夷 吐谷浑 岷江道

中图分类号:KP2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5―0110―06

岷江发源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交界的弓杠岭南麓。本文所言“岷江上游”,指其源头以下、汶川县城以上,岷江及其主要支流黑水河、杂谷脑河流经区域,行政区划包括茂、理、汶川、黑水及松潘五县。岷江上游自古是一条南北间人群迁徙流动的走廊。据文献记载,两汉活动在该地区的人群主要有冉及氐羌人群,但自公元3世纪开始来自北方的胡人开始人据这一区域,其活动及影响一直持续到北周以前。学界对岷江上游胡人活动的关注始于上世纪50年代,冯汉骥先生当时认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是自西北南下的月支人遗留。此后,马长寿先生在讨论魏晋川西北地区的羌族时对胡人活动略有提及。近年亦有部分学者意识到岷江上游走廊除氐羌与夷系人群外,尚有“胡系民族”活动。但总体看,学界对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入据岷江上游的胡人及其活动尚未引起充分重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岷江上游在南北对峙格局下一度担当了沟通西域与南朝陆路交通的功能,胡人也正活跃于这一时期。那么,胡人人据岷江上游走廊与“岷江道”的形成与畅通是否有某种关联?本文拟就公元3―6世纪胡人入据岷江上游走廊及对“岷江道”的开拓等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一、3~6世纪进入岷江上游走廊的胡人

岷江上游有“胡”不见于《史记》、《汉书》,至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中始出现“胡”的记载。《蜀志》云:“汶山郡,本蜀郡北部冉都尉,……有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需要注意的是,“羌胡”在不同语境中所指有别。《后汉书・邓寇列传》记:“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议者成以羌胡相攻”。《西羌传》记:“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从“羌胡相攻”、“隔绝羌胡”这样的记述看,羌、胡显然指称不同的人群。但文献中也称“羌”为“羌胡”。司徒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羌被称作“羌胡”又见于《后汉书》之《皇甫规妻传》、《董卓传》等。由此可见,“羌胡”在文献中既可指羌与胡,也可称羌为“羌胡”,具体所指需视文意及语境而定。《华阳国志》中有关“羌胡”的记载仅此一例,据此孤证,我们尚难判断“羌胡”究竟指羌、还是指胡。

那么,魏晋岷江上游地区究竟有没有与羌有别的胡人?《华阳国志・大同志》对此有两条重要记载:泰始八年(272年),“汶山白马胡纵掠诸种”;元康八年(298年),“汶山兴乐县黄石、北地卢水胡成豚坚、安角、成明石等与广柔、平康、文降刘紫利羌有仇”。马长寿先生认为白马胡与黄石、北地卢水胡为自他处徙入岷江上游的胡人,但并未予以论证。由于“八王之乱”后氐、羌曾被时人列入“五胡”之中,《华阳国志》成书于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之间。表明常志所记之胡有可能是指氐、羌。因此,实有必要甄别此处的白马胡及黄石、北地卢水胡究竟是“胡”,还是指“羌”。

白马本为氐的一种称谓,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指“自冉以东北”的人群。白马后又被用来指羌,《后汉书・西羌传》记:“牛、白马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因此,白马在史籍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人群称谓。《华阳国志・蜀志》记:“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武都白马羌反”,可知作者常璩是既知白马氐,又知白马羌,此处“自马胡”自然是指与氐、羌有别的人群而言。《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蜀以汶山郡北逼阴平、武都,故于险要置守,自汶江、龙鹤、冉、白马、匡用五围,皆置修屯牙门”,说明白马是岷江上游的一个重要地名。白马所在,学界或认为在今松潘镇江关一带,或在松潘西北的白马岭。由此可见,“汶山白马胡”是指活跃在汶山郡白马一带的胡人而言。

至于黄石与北地卢水胡,据《后汉书》、《晋书》等史籍记载,本为居于武威、新平、扶风及北地一带的杂种胡,且与羌有着明显的区别,唐长孺先生在《魏晋杂胡考》一文对此已有相关考证,此不赘述。但唐先生认为,“北地似亦指杂胡之旧居北地者,而卢水胡则是从西宁一带南下至四川境内”,将北地与卢水视为两种胡,笔者并不赞同。《晋书・孝惠帝纪》记:“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张损死之”,说明北地卢水胡是指居于北地郡一带的卢水胡而言。据《蜀志》记载,岷江上游的黄石、北地卢水胡是活动于汶山郡兴乐县。按两汉及魏并无兴乐县名,《太康地志》云:“兴乐县本名白马,属汶山,太康元年更名”,说明蜀汉之白马在太康元年后曾更名为兴乐,地在今松潘。

由上可见,《华阳国志》中的“白马胡”与“黄石、北地卢水胡”是与羌有别的胡人。因此,《蜀志》所云“羌胡”可能是指“羌”与“胡”而言。任乃强先生在校注这段文字时,认为“羌虏”之“羌”应为“赀”字之讹,当作“有六夷、羌、胡、赀虏、白兰、M峒九种之戎”,此说有一定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华阳国志・蜀志》除记汶山郡有“胡”外,还有“虏”。《魏略・西戎传》云:“赀虏,本匈奴也,匈奴名奴婢为赀”,说明虏属于低于匈奴的胡种。《蜀志》虽云岷江上游有虏,但并未给出具体名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对此透露一条重要消息,范晔记冉夷所居汶山郡云:“其西又有三河、架于虏,北有黄石、北地卢水胡,其表乃为徼外。”古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但方位却不在汶山郡“西”。依文意,此处三河应指《后汉书・西羌传》中的黄河、赐支河、湟河,“三河虏”有可能是指居于三河一带的虏人而言。“于”史籍无征,或为居于汶山以西的“木”之误。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参考过《华阳国志》,既然黄石、北地卢水胡后来迁徙到汶山郡兴乐县一带,说明《华阳国志》中的“虏”可能是指三河、檠于虏而言。

以上胡、虏进入岷江上游的具体时间,史无明言,但从《华阳国志》所记汶山白马胡能“恣纵,掠诸种”来判断,胡人迁入该区域的时间应在泰始八年(272年)之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在记载汶山郡西北的胡、虏之后,紧接着又说“灵帝时,复分蜀郡北部为汶山郡云”。灵帝在位时间为公元167―189年,按行文句式,似乎胡在汶山郡以北、虏在郡西的分布格局在灵帝时仍是如此。因此,我们大致认为胡人进入岷江上游的时间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

从文献资料反映的情形看,此后进入岷江上游的还有来自东胡系统的吐谷浑。史载吐谷浑的疆界,“自⒑币远千余里,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昴城、龙涸”,“在益州西北,亘数千里。其南 界龙涸城,去成都千余里。”昴城无考,有学者认为在今大金川上游之陌昌,或四川阿坝,在川西北一带;龙涸即汶山五围之“龙鹤”,地在今松潘。《宋书・吐谷浑传》又记,吐谷浑王阿豺乘谯纵乱蜀“遣其从子西强公吐谷浑敕来泥拓土至龙涸、平康。”平康在今黑水县芦花镇东北。说明东胡吐谷浑不仅控制了松潘,而且将其势力深入到黑水等地。

胡人在岷江上游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公元六世纪后半期。天和元年(566年),北周势力开始进入岷江上游地区。《周书・武帝纪上》记,天和元年(566年)“吐谷浑龙涸王莫昌率户内附,以其地为扶州”,《吐谷浑传》亦云:“天和初,其龙涸王莫昌率众降,以其地为扶州”,龙涸即松潘。北周的统治不止于此,《太平寰宇记》卷80“当州”记:“后周天和元年,雁门公纥干略于此,讨浑胡,因置同昌郡。寻又改为覃川郡”,覃川在今黑水。由此可见,吐谷浑先前在岷江上游北段的统治已全部为北周所夺。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北周在岷江上游还设有汶、翼二州,此举基本奠定该区域隋唐时的建置,表明自北周控制该区域后,胡人未能恢复原先在岷江上游一带的统治。

由上可见,自公元3世纪至6世纪后半叶,岷江上游一直有胡人活动,见于文献记载的主要有白马胡与黄石、北地卢水胡以及来自辽北东胡系统的鲜卑吐谷浑等,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岷江上游北段松潘一带,这可能与草地地区更适合胡人的游牧经济形态有关。

二、胡人对“岷江道”的开拓

东晋六朝时期,因北方战乱及各地政权割据导致原由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至西域的“丝绸之路”暂告中断,但据《宋书》、《南齐书》、《梁书》等史籍记载,当时西域与南朝间仍保持着正常的使节往来。这便引发一个疑问:在南北对峙背景下,西域与南朝的交通是经由哪条路线?对于南北朝时期西域与南朝陆路交通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陈良伟先生在《丝绸之路河南道》一书中对学界既往研究分阶段作了详细考察,此不赘。据研究,“丝绸之路”中断后沟通南朝与西域之间交往的主要是由益州至青海吐谷浑境再达西域诸国的“河南道”(或称“青海道”)。

从相关文献记载来判断,当时益州与青海吐谷浑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取道岷江上游,称为“岷江道”。《南齐书・州郡志下》记:“(益州)西通芮芮(柔然)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芮芮传》记:“芮芮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河南即吐谷浑,由于白龙江通道位于益州之北,而且该地区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从“西通”、“常由”判断,《南齐书》所云益州与吐谷浑的交往显然是取道岷江上游走廊。《梁书・裴子野传》云:“西北徼外有白题及滑国,遣使由岷山道入贡”,“岷山道”显然指由岷江上游河谷形成的自然通道。此外,《元和郡县志》还有一条重要记述,其云:“故桃关,在县南八十二里。远通西域,公私经过,唯此一路。”桃关即银杏乡桃关,在汶川县南约20公里。由于唐王朝与西域的往来已可经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岷江上游此时已是唐蕃间激烈拉锯争夺的地带,唐与西域的交往不大可能是经由岷江上游。因此,李吉甫描绘的自然是南北朝的情形,由“唯此一路”足见西域与南朝之间的交往主要取道岷江上游走廊。此外。岷江上游地区有许多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遗迹,《高僧传》中亦记载当时有许多求法及弘法僧人经由岷江上游往来南朝与西域之间,这表明岷江上游走廊在南北朝时期也是一条佛教文化传播的通道。

由上可见,“岷江道”在南北朝时期被用作西域交往南朝的主要陆路通道。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岷江上游此前承担的并非是一条国际通道,而主要是作为一条人群间迁徙流动的走廊存在,那么“岷江道”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呢?学界既往在考察“岷江道”的形成背景时,均认为岷江上游早期既是一条人群迁徙流动的走廊,又是一条民间商旅往来的通道,南北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中断、南北对峙的格局以及外部频繁的战乱,岷江上游地区由于相对安全而被用作西域交往南朝的主要通道。由此观之,学界认为“岷江道”无需开拓即可直接加以利用。这种认识显然不确,史载岷江上游此前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带,有“六夷七羌九氐”、“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而且自东汉以来各少数民族叛乱不断。若此道未经开拓。如何能作为西域奉使南朝以及商旅频繁往来的通道来使用呢?特别是在南朝政权更替频繁、益州时有动荡的情形下,“岷江道”又如何能保证持久畅通呢?

笔者以为,学界在考察“岷江道”形成背景时虽注意到外部时局的影响,却忽视了胡人进入岷江上游走廊这一因素,种种迹象表明,胡人对“岷江道”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岷江道”畅通于胡人活跃于岷江上游走廊这段时期。前已指出,胡人约自公元3世纪左右进入开始进入岷江上游,至公元6世纪后期北周势力进入后才退出这一区域。据陈良伟先生研究,约在公元4世纪初,前凉政权即通过龙涸借道成汉前往东晋。《梁书》记载,最晚向萧梁遣使的渴盘u国,时在中大同元年(546)。此后不久,吐谷浑为北周逐出岷江上游,文献中也不再见西域诸国经“岷江道”奉使南朝的记载,表明自胡人势力退出岷江上游走廊后,“岷江道”即宣告中断。胡人活跃于岷江上游的时间约在公元3―6世纪,而“岷江道”开通于公元4世纪初至6世纪,可见“岷江道”正畅通于胡人活跃于岷江上游走廊这段时期。

其次,在“岷江道”畅通这段时间里,胡人是岷江上游最主要的力量。据《华阳国志》记载,岷江上游胡人在3世纪后期势力十分强大。《大同志》云:“(泰始八年)汶山白马胡恣纵,掠诸种。夏,刺史皇甫晏表出讨之。……其夜,所将中州兵蔡雄、宣班、张仪等以汶山道险,心畏胡之强;[而]晏愎谏干时,众庶所怨;遂引牙门张弘、督张衡等反,杀晏”。“诸种”显然指“六夷七羌九氐”而言,白马胡为后来迁入者,然尚能对“诸种”恣纵且掠,蔡雄、宣班、张仪等人因“心畏胡之强”,不惜“杀晏以叛”,胡人势力雄悍由此可知。同书又记:“(元康八年)冬,西夷校尉西平曲炳表出军,遣牙门将孙眺为督护,[率]万人征之。战于常安,大为胡所破”,军士万人尚“大为胡所破”,足见“恣纵,掠诸种”、“心畏胡之强”所言非虚。《大同志》篇首云:“古者,国无大小,必有记事之史,表成著败,以明惩劝”,说明此志为“记事之史”,所云可信。因此,从《大同志》中所记胡人与晋政府及岷江上游“诸种”争斗处于优势来判断,胡人在公元3世纪后期已成为岷江上游走廊的主要力量。

魏晋以后,占领四川的先后有成汉、东晋、前秦、谯纵,南朝的宋、齐、梁及北朝的西魏。这些政权长的几十年,短的只有几年,基本上不能维持前朝(两汉、蜀汉及西晋)在岷江上游地区的建置。如成汉政权的势力只能达到汶山郡的南部,刘宋与南齐仅能管理今都江堰一带,梁朝在今岷江上游地区设立了绳州北部郡和汶山郡,但实际所领较前朝大为缩小。马长寿先生指出,“南朝并没有统治到汶山郡的羌胡”,是非常正确的。既然胡人在晋末即已“恣纵,掠诸种”,且连晋政府“万人征之”都以失败告终,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胡人自然仍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到了后来,岷江上游北段的松潘、黑水等地都在东胡吐谷浑的控制之下。《北 史・吐谷浑传》记:“阿豺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可见吐谷浑在阿豺时已经控制了川西北等地的氐、羌。此后直至6世纪中后期北周进入前,岷江上游北段区域基本都是吐谷浑的势力范围。

胡人在岷江上游的强大尚可从“夷”的相关活动得到印证。秦汉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的主要是被称作“夷”的人群,史籍中记作“冉耽”或“冉夷”。《华阳国志・大同志》记刺史皇甫晏表出讨白马胡时,典学从事蜀郡何旅谏曰:“今胡夷相残,戎虏之常,未为大患,而盛夏出军,水潦将降,必有疾疫,宜须秋冬,图之未晚。”据相关学者研究,“夷”在《华阳国志》、《后汉书》中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群类别而出现,此处的“夷”显然指以“冉耽夷”为代表的土著人群,“胡”为自北方草原迁入的胡人。“胡夷相残”说明胡人与岷江上游的夷人发生过剧烈的冲突,至于冲突结果,史无明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魏晋以后文献不再有相关“冉夷”的记载,说明夷人此后大规模的从岷江上游消退,可见胡种在斗争中取得了优势。

第6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走边境:北国风光入画来

从美丽的大连来到丹东,我们乘车沿着鸭绿江畔逆流而上,眼前清碧的江水宛若一条绿丝线,将沿江美丽风光珍珠般的串联起来,熠熠生辉。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它发源于长白山南麓,流经吉林、辽宁两省,全长795公里。穿林渡壑,似百里画廊。当我们乘船游览鸭绿江时,一座钢铁断桥蓦地闯入我们的眼帘。导游告诉我们,当年这座桥是抗美援朝作战物资运输的大动脉。1950年11月8日、14日,美军两次对绿江大桥实施毁灭性轰炸,造成朝方一侧的三座桥墩被炸塌,战后朝方一侧残留部分被全部拆除,只留下五个桥墩静静地伫立在鸭绿江上,中方一侧残存的四联桥保留下来,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现在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最好的见证。我们下船后,又上了断桥,只见桥上钢梁弹痕累累,但依然威武不屈。桥头上,我们看到一座率领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雄姿的群雕,仿佛耳边又回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当天,桥上正在举行小学生迎奥运绘画活动,整个断桥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看着孩子们的欢快的身影,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地祈求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

鸭绿江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太平湾景区,与朝鲜隔江相望。乘船游览太平湾,只见两边青山倒映在水面上,不知山中是水,还是水中是山,令人神心荡漾。而一座水电大坝横跨在鸭绿江上,为中朝两岸的风光增色不少。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中朝两国利用界河鸭绿江干流,共同开发、合资兴建和均等受益的太平湾水电站,站在大坝上,就可以领略到异国风光。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水利发电的全过程,又可以垂钓泛舟,品尝鲜美的江鱼,让我们“乐不思蜀”。

长白山,是我多年梦想的心中圣地,但多次未能如愿到此一游。当听说此次行程安排了长白山的时候,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我们在路上急行300多公里后,终于在下午赶到了长白山脚下。用完餐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坐上开往长白山环保大巴。这时,导游向我们介绍说,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的长白山,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主峰海拔2691米,被誉为“关东第一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

随着车向长白山西坡“爬去”,路两边的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也由茂密的森林变成了低矮的树木和植物,当车行驶到长白山前时,竟不见一颗树木,只见满山地毯般的绿色草地上,绽放着粉色、白色、黄色的不知名的小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的耀眼。这就是长白山,导游指着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峰对记者说,只见一条长长的石阶路直达山顶。“走啊,看谁先达到顶峰!”团友们早已按捺不住,冲向通向山峰的1365级台阶,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不一会大家累得气喘嘘嘘,大汗淋漓。当攀到顶峰之际,眼前豁然开朗,只见群峰环抱的巨大的盆地中,盛满了一池碧水,在蓝天的映照中显得那样湛蓝。我们情不自禁地喊出:这就是天池,太美了!大家争先恐后举起了手中的相机,纷纷留下了这一难忘的记忆。不知哪位姑娘先租了朝鲜族服装拍照,其她女士们也纷纷仿效,一时间欢笑声在天池的上空久久地回荡。

探古迹:悠悠历史似重现

没有到过东北的人,认为东北的历史古迹较少,其实这是对东北的不了解。虽然我们走马观花走了一趟,但不少历史古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

丹东境内的虎山长城,是我国著名的明代万里长城的最东端起点,它横跨祖国的千山万水,西与甘肃的嘉峪关长城相连。记者登上虎山长城向远处眺望,满眼的葱绿令人心醉,据介绍,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1992年在明长城遗址上修复起来的。虎山长城现已修复1200延长米,包括过街城楼、敌楼、战台等,修复后的长城走势和各个敌楼、墙台、烽火台的位置都是与文物考古发现相吻合,真实地再现了虎山长城的雄姿。虽然峰火台狼烟早已散去,但由于虎山长城地处中朝边界,与游览别处长城不同。其中,在“一步跨”的地方,是中朝水路边界距离最近的地方,只需一步便可跨出国门。在这里,让我们了解了长城文化的同时,又饱览了异国的风光。

走进吉林的集安,在这里拥有最为集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代高句丽文物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共四十三处,在集安就达四十二处。现在对外开放的有东方“金字塔”将军坟。“海东第一碑”好太王碑、世界王都建筑史的典范“国内城”、“丸都山城”和“东北亚的敦煌”五盔坟4、5号墓。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城北的高山上,始名“尉那岩城”。该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使之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了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第7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宜昌城区群山拥抱,长江穿城而过。春来百花盛开,夏日绿树如荫,秋至满山红叶映峡江,冬天千丈崖头顶白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建国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宜昌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环保项目的全面实施,宜昌市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景观基本形成。大坝雄姿、三游古洞、白马仙踪、东山图画、桃花新村、儿童公园、滨江画廊、广场夜景、宜昌天然塔、镇江阁等等景观遍布城区。绿荫环绕,山水相依的宜昌市正在成为三峡地区最适宜于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

三峡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电城。依托“三峡工程”的巨大品牌效应,宜昌,正成为湖北新经济增长极。这是2007年在北京举行的“中部最佳投资城市”评选活动中,由组委会组织的商界评选团、专家评审团等对宜昌的评价。宜昌最终以当之无愧的实力,一举登上“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的荣誉榜。

巴楚文化之魂

历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古城周围山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他们无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自唐宋以来,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又成为朝廷安置处罚官吏的地方,遭贬而来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贬谪的文人学士。他们苦吟而出的无数诗文,又给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文化史”。

南朝齐梁间思想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仕齐任宜都(宜昌古称)太守。在任期间,一方面废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励民众勤于农事,安居乐业。政绩斐然,为民称颂。

1600年前,东晋人袁崧在这里考察山川形貌,写下了对古代文坛颇有影响的《宜都记》,被现代学者钱钟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我国最早独立成篇的山水记。

至唐代。大诗人李白成长于四川,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还是三次历三峡之险,而且纵情吟唱三峡之美。“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公元725年,李白离蜀出峡,曾在夷陵(宜昌古称)小住。住了多久?《郢门(即荆门)秋怀》一诗说:“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可说是历史上最先对江水出峡、险夷交替景象的生动描绘。除了李白,杜甫与三峡更有一段诗缘。他在夔州一住就将近两年,写出了《白帝城最高楼》、《八阵图》、《咏怀古迹》、《登高》、《秋兴》等诗作400余首,可算是创作上的大丰收,他在夔州居住过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遗址尚存。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夔州东下,抵峡州(宜昌古称)后受到地方官的热情款待,并在下牢溪畔的津亭,为他设宴洗尘。他写了《春夜峡州田待御长史津亭留宴》一诗以记其事。他还游览了附近的山川,所写《虎牙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虎牙(在宜昌境内)的险峻形势。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诗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升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与弟白行简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诗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镇,由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徙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出峡东下。三人于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于夷陵(宜昌古称),便乘舟同游江上。他们在上牢溪上岸寻幽时。发现岩壁间有一奇洞,便入洞饮酒叙怀,通宵不寐。言未尽意,又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为记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诗与文均抄写在洞壁上。今诗已失传,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成为后世的游览胜地。同时期的唐代“茶圣”、著名学者陆羽,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茶叶专家,而且也善诗文,平生著述不下五十卷。他考察栽培茶树及水质情况,走遍了全国山川。峡州(宜昌古称)本茶叶故乡之一,峡江两岸当然也留下他的足迹。他将天下水列入前茅者计二十种,而鉴别西陵峡口蛤蟆泉水为第四品,故蛤蟆泉号称天下第四泉。又鉴别香溪水为第十四品,因而香溪也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称。在他的专著《茶经》中还记载有: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峡州茶叶也评价甚高:“山南,以峡州上”。

宋景三年,一代文宗欧阳修坐贬夷陵县令。他在此任县令时,体察民情,教民建瓦屋。增城栅,辟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还用他那支妙笔,为我们记述了北宋时期古城的市貌风情。“西陵山水天下佳,寄人堪画图夸”便出自欧阳修之手。他在任约一年时间,留下了《与尹师鲁书》、《峡州至喜亭记》、《祭桓候文》、《黄杨树子公赋》、《夷陵九咏》等诗五十余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历史的重要资料。三游洞岩壁上,还保留欧阳修亲笔题刻一处。为纪念这位文学大师,明代在夷陵城(今宜昌城)东修建了“六一堂”,现有迹可导。近年,宜昌文化部门在三游洞附近山头,修建了仿古建筑“至喜亭”,并在亭中竖立了新镌刻的《峡州至喜亭记》碑。宋嘉年间,著名文学家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从故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县)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受任。途经三峡,对峡中风物多有吟诵。到夷陵(宜昌古称)后,“三苏”同游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称作“后三游”。苏轼过三峡,还留存《入峡》、《出峡》、《至喜堂》、《黄陵庙》、《峡州甘泉》等诗篇。此外,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被贬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间,曾于绍圣二年、靖国元年三次到峡州(宜昌)游览三游洞,并题名洞壁,书写了《三游洞序》。惜所书《三游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还残留他的手迹一处。黄庭坚还在四川万县留下了宝贵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记》,有关于三峡风光的记述,也描绘了三游洞的奇观。到了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曾至川陕一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军旅生活。在这里,他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初发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记》中,对夷陵古城名胜作了生动的描绘。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人蜀时道经三峡,写了不少诗文。在三游洞游览时,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觉得很甜美,便写了一首七律诗记述这件事,在诗中赞道:“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于是便留下了“陆游泉”这个名胜。

明清时代,宜昌古城内读书之风甚浓,随着社会稳定,加之读书人中涌现出刘一儒、王篆、赵勉、顾嘉衡、王世恩等

一批学业有成的人物。城内相继兴建起尔雅书院、墨池书屋等院舍,使古宜昌城成为鄂西学子们向往的地方。宜昌城内现残存欲倾的青灰色砖木结构建筑物,大多是这一时期所建。这些古宜昌人的宅院,虽然大多只剩断壁残墙,但当年的飞檐翘角,仍古朴典雅依稀可辩。时人把这样的宅院门庭称之为“朝门”。一座朝门宅院内有五、六道门坎,各家门梁柱上的雕画十分讲究,门口两旁多立有石凳、石鼓。街巷地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使整个街巷显得十分幽深、恬静。从而形成古宜昌宅院建筑特色。

兵家争战要镇

由于宜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从古至今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古城漫长的二十多个世纪里,它以“川鄂咽喉”、“蜀道三千,峡路一线”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镇称于世。这里发生的一次次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战争,使它的城镇史与战乱兵祸难舍难分。

刘备兵败夷陵

被称作枭雄的刘备,平定四川后在成都称帝,是为蜀汉先主。吴军偷袭荆州,他二弟关羽在临沮(宜昌境内)为吴军所杀,他誓为关羽复仇,遂于章武元年举兵顺江而下,首先占领了秭归(宜昌境内)地。相传秭归即为刘备征东吴时所筑。蜀军乘胜东进,分兵围夷陵(古宜昌城),主力直抵夷道亭与吴兵相拒。到第二年夏,蜀军疲困,终为陆逊所破,败逃四川。章武三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这段历史,演变产生了火烧连营、烧铠、断道、白帝托孤等一系列关于刘备的故事与战争遗迹。

诸葛亮黄陵庙撰碑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帮助刘备攻取四川,曾途经三峡,留下了不少遗迹与传说。黄牛山麓的黄陵庙(宜昌境内)前,至今立有《黄陵庙记》碑,其碑文相传说是诸葛亮撰写,称武候碑。传说诸葛亮入川时,曾把兵书宝剑世藏于峡中,神奇的兵书宝剑峡(宜昌境内)便由此而得名。巫峡中一块岩壁上,还有所谓“孔明碑”供人凭吊,奉节河滩上,还传说诸葛亮当年曾在这儿摆八阵图使陆逊被困,至今留有遗迹。

关羽宜昌城点军

在宜昌地区,关羽的活动遗迹更多。这位常秉烛夜读《春夜》的蜀汉名将,在清代被奉为“关圣帝”,全国各地均建有关庙。这位骄傲的将军,由“威震华夏”最终得到“败走麦城”的悲壮结局。建安十九年,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能就是这期间,他曾来夷陵(古宜昌城)点视军马。今宜昌城区大江南岸点军坡,传为关羽当年点兵处,现存“汉寿亭侯点兵处”石碑,为清光绪十一年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魏将于禁降。不想吴军乘机偷袭荆州,使关羽腹部受敌,兵败逃往麦城(宜昌境内)。后又与儿子关平突围逃到临沮(宜昌境内),在罗汉峪回马坡为吴伏兵所杀。对于关羽的忠义宣传及他悲壮的遭遇,在民间影响很大。相传他遇害后,阴魂游荡到玉泉山(宜昌境内),高呼“还我头来”,得到了在玉泉山结庐的普净法师的点化。至今玉泉山有“关云长显圣处”石碑,玉泉寺也由此香火日盛。

今日当阳市境内,还留有规模宏伟的关陵、关羽部将周仓之墓、麦城遗址等。长阳县境也有点河兵、马回溪等传说中的关羽遗迹。

陆逊在宜昌破蜀兵

曾被赞为“书生拜大将”的陆逊,曾任宜都(宜昌境内)太守。吴蜀獍亭之战时,孙权命他为大都督,领兵拒蜀,他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蜀军,从而名声大震。宜都城为陆逊所筑,故称陆城。其子陆抗,也曾守宜都,故又有“二陆名城”之称。

张飞在三游洞擂鼓督战

张飞是蜀汉猛将,也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二十多万人攻占荆襄。刘备率残部逃奔当阳(宜昌境内),曹军穷追不舍直逼长坂。张飞将20骑拒后,他据水断桥,横予立马,环眼圆睁,吼声如雷,使曹军丧胆,不敢逼近,刘备等得以安全脱险。后来刘备平安江南,以张飞为宜都太守、征掳将军,封新亭候。据地方志记载:“张飞擂鼓台在三游洞顶,士人张飞守郡日督兵于此,今故垒犹存”。而今日新立有张飞擂鼓塑像,颇壮观。当年张飞在当阳吓退曹军的地方,立有“张翼德横矛处”石碑,民间还广泛传述着张飞喝断霸陵桥的故事。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浑身都是胆的白袍将军赵云,字子龙,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当刘备等被曹军追赶得丢盔弃甲,逃到长坂坡,刘备的妻儿走失,许多兵将死的死、伤的伤,被困的被困。赵子龙却单枪匹马杀入重围、往来冲突,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杀死不少曹军兵将,救出许多刘备的谋臣军卒,以及刘备的甘夫人与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

第8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在感慨造物主伟大的同时也在暗自窃喜他的偏心,把这样清新秀丽的风光赐与了这片土地。多少年来,它的独特风光让众多旅游者、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交界处,是中国的名山之一,是东北地区的第一高山,也是鸭绿江、图门江、松花江三江的发源地。

长白山雄浑、壮观、神秘、原始,在它博大的胸怀中拥抱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多年来,我先后数十次走进长白山腹地进行摄影创作。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块石头、每一条河流……

初入童话世界

1994年的秋天,第一次亲临长白山。我与几位影友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登上了开往长白山的列车,开始了长白山西坡的摄影创作之旅。在我们四个人中,除了一名摄影记者是吃皇粮的“正规军”以外,其余三人都是清一色的“土八路”。

下午2点左右,我们在一个叫松江河的小站下了车,这里距长白山西坡约五六十公里。大家买了一些食品,雇了一辆北京吉普车一路直奔而去。通往长白山的路一共有三条,一条为延边二道白河镇的北坡旅游线,一条为长白县的南坡旅游线。我们所走的是松江河西坡旅游线,这是一条处在纯自然状态下没有任何人工痕迹、风景最集中的旅游线。

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区公路穿行在茫茫林海中,窗外不时掠过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公路两旁苍劲挺拔的红松,森林中若隐若现的木板屋,洁白茂密的白桦林,还有时常穿越公路的小松鼠、獾子、马鹿等野生动物,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大家兴奋地让司机师傅一次次停下车,不停地举起手中的相机……就这样走走停停,50多公里的路竟然走了5个多小时。当我们到达长白山下的边防站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我们只好靠车灯安营扎寨。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我们就披挂整齐,开始在附近寻找拍摄点。大家各自抢占有利地形,我爬上了一座小山,支好三角架,做好了拍摄准备。一会儿旭日东升,只见不远处的长白山主峰冰封雪积一片银白,山腰云雾缭绕,山势险峻陡峭,雄伟壮观。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连连按动快门,不知不觉中,五、六个胶卷就被消耗掉了,真是过足了瘾。当我想起其他影友时,才看见他们有的爬上了边防站的房顶,有的爬上了哨塔,都在抢拍。

寻访长白山中老猎人

今天,生活在长白山脚下的以汉族和朝鲜族人居多。他们相信长白山是座神山。他们把长白山视为母亲,把流过村子的河流称为“河”。村民们至今仍保留着东北农村的古朴生活方式。一句问候话语,一支大喇叭桶老汗烟,一壶火辣辣的老白干,还有那坐一会就烫屁股的热炕头,无不透露出东北汉子的豪爽与真诚。很多次我想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去寻觅长白山猎人的足迹。但都一无所获。

无巧不成书,2008年的夏天,我和另外一个影友在长白山区寻找拍摄虎跳瀑布时,与一位在山里采蘑菇和草药的老人不期而遇。他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老人中等身材,一副古铜色的面孔有点清瘦,浓浓的眉毛下面深藏着一双炯烁的眼睛,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经过交谈,得知老人家已有78岁的高龄,年轻时经常在这一带打猎。

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我举步维艰,走在前头的老人家却不时的停下来等我们。从他健步如飞的脚步上看,根本就看不出来这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们,过去长白山的林子里有很多野生动物出没,经常有动物进村“偷吃”牲畜。那时村里有好多人家都是以种地为主业,以打猎副业的。冬季农闲时,别人都在热炕头上“烙屁股”喝小酒,他却扛着“土炮”,领着猎狗进山了。

在山上一呆就是十天半月的,下山来的时候,狗爬犁满载着狍子、野兔、野鸡、野猪等,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打到熊瞎子、狐狸呢。到年根时把猎物的肉和皮毛拿到城里能卖上个好价钱以添补家用。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野生动物的逐渐减少,猎人们也渐渐的少了。后来政府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实行了禁猎,猎户们主动地上缴了猎枪。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寻找新的致富途径。如今老人的三个子女每个人都承包了一条山沟,养殖林蛙、野猪等,每年下来收入不菲。生活变了,可老人家的秉性却依然难改,空闲的时候经常跑到山里采野菜、野蘑菇,全当是“散心”了。

亿万年造就的自然美景

在亿万年的地质历史上,长白山地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最初,这里到处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阳光、雨水和气候变化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岩石遭受风化和破坏,经历了火山爆发和冰川的雕塑,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貌景观。

今天的长白山,每一个季节、每一个侧面,都是美伦美奂的。

长白山西坡最美的时节是每年的7月中旬,因长白山海拔高度的影响,迟来的春风将沉睡的山野唤醒。放眼望去,各种野花漫山遍野,竞相开放,宛若一个五彩缤纷的天然大花园。花的种类不下几百种,有雍容华贵的黄花杜鹃、红艳艳的天竹、紫纭纭的龙胆、粉盈盈的风毛菊以及百合、鸢尾、刺枚等等,招惹得游客久久不愿离去。

北坡沿路可观赏长白山区独有的珍贵树种“美人松”。“美人松”的分布地域狭窄,数量不多,这可是天下罕见的奇观,据说目前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南坡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是长白山三个坡中最原始的一个,生态植被保存得相对完好一些。山坡上遍布着火山喷发后遗留的一大奇观――碳化木林。成片的高大树木,在岩浆燃烧时,地势突然变化,将其压于土下,而今作为地质奇观展现在游人面前。

南坡通往主峰的公路要比西、北两坡更险一些,可以称的上是所谓的“天路”了。我们的汽车在盘旋的山路上越走越高,一会钻进云里,一会又开到云的上面,就像莽莽太空中一颗不知名的小星星在慢慢地移动。到了主峰,站在4号中朝界碑前俯瞰天池,一泓绿水微波潋滟,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十分迷人,眺望群山苍苍茫茫,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摄影师名片

姜鹏,男,1962年10月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自1994年首次进入长白山进行摄影创作至今,已在《中国摄影报》、《摄影与摄像》、《照相机》、《中国电力报》、《中国工人》等国内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长白山摄影作品300余幅。

旅游攻略

交通

线路:长春-营城-辉南-靖宇-抚松-松江河-长白山西坡,也可乘长春一长白山的飞机。

路线:松江河-长白山南坡

路线:长春-吉林-蛟河-敦化-二道白河-长白山北坡。

自驾车行至西坡、南坡、北坡的山门前有停车场。进山门后再乘旅游区内的面包车进行游览。

食宿

在松江河、二道白河各种档次的宾馆、饭店应有尽有。到农村大多数老乡很客气,可在老乡家中留宿、吃饭,但离开时别忘了付钱呦。

第9篇:长白山游记范文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

下了楚塞楼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就是“张飞擂鼓台”。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