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精选(九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

第1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传统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体验红色之旅,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的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2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图书馆成为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打卡地”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兰州新区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文化传播、阅读推广主阵地的作用,围绕“重温红色历史,推进全民阅读”主题,购进配套红色书籍、设置党建图书专区,坚持联系实际、用好红色资源、注重面向基层,积极协助兰州新区各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做好“四史”宣教工作,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以馥郁书香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五月以来,兰州新区组织部、兰州新区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东航甘肃分公司、兰石集团、彩虹城中心社区、新区第一初级中学等各级党组织分别在兰州新区图书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和读书会活动。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各级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兰州新区组织部党支部以更严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实的作风走在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前沿。“学党史,诵经典,永远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读书会活动中,新区组织部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干部在红色党建专区集体学习了党史,部分党员代表围绕“我的初心对党说”主题,向党寄说美好祝福语,表达了爱党爱国的热情。全体党员干部在读者交流室观看了《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集红船起航>》, 3个党小组分别诵读了《永远跟党走》、《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长征组诗》等红色经典诗词。铿锵有力、激荡人心的声音在兰州新区图书馆读者交流室回荡,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的红色经典诗歌朗诵,以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诗句和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尽情抒发新区组工干部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与欢欣喜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经久不衰的红色之歌蕴含着饱满的热情、滚烫的旋律,让同志们都热血沸腾。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唱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必然,唱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豪迈情感。

“重温百年党史,书香润泽初心”。兰州新区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党支部全体党员佩戴党徽,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时的神圣誓词和奋斗决心,立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恪守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立足本职,严格自律,真抓实干,全心全意为新区财政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铭记党的初心,肩负民航人的使命。东航甘肃分公司飞行部党委在“学党史,铭党恩,做新时代党员”主题党日活动中,朗诵红色经典诗歌《有一首歌》,尽情抒发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与欢欣喜悦,把民航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激情传诵。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飞行作风建设,把确保航空安全作为最直接的政治担当,着力打造不畏艰难、意志顽强、能打硬仗的飞行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航奋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兰石集团纪委和集团检验公司党支部、兰州新区科技文化旅游集团机关党支部和医养公司党支部、兰州新区第一初级中学党支部、兰州新区文曲中心社区机关党支部、中铁二十局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兰州新区西排洪渠碱沟调蓄项目经理部党支部分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选读党史书籍,集体观看红色影片,分享交流红色故事,认真开展“学习南梁精神研讨交流”、“党史学习笔记评比”、“一曲红歌忆党史”等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弘扬党的丰功伟绩,发扬红色传统、传承革命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活动中,党员干部对照初心使命,深刻检视剖析,查找自身不足,明确工作短板,进一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以良好工作的成绩检验学习教育的实效。

第3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韩云鹏:红色,寓意信仰,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祖国的山河、党的历史人物、革命战争年代的遗迹,都因“红色”而典藏了历史,凝聚成精神富矿,沉淀成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积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承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精神纽带,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无穷的价值力量。红色基因是信仰的源泉、精神的谱系、制胜的法宝。

生活:贵州省总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知道多年来总队一直把红色基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请问抓好这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经验做法有哪些?

韩云鹏:近年来,我们总队按照深挖红色资源,把寻根铸魂融入建队育人脉络,打造具有部队特色文化品牌的基本思路,利用红色资源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一是感悟红色精神,在增进理解认同中坚定信念。贵州是革命老区,驻地的红色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把部队文化与红军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革命精神以文化的形式融入官兵血脉。在解读中感悟,在结合中认同,在任务中践行。二是借力红色资源,在浓厚文化氛围中协力争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这笔丰厚遗产,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在资源共享中提升层次,在文化共育中学习成才,在合力发展中寻求突破。三是创新文化载体,在增强发展内涵中固本荣枝。以“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品牌,革新思路方法,激发内在动力。

生活: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内涵一个是不变,一个是求变。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

韩云鹏:我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一整套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军的特色和优势,是保持我军性质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激励官兵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改革创新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既是推动当代社会深刻变革和军队建设顺利发展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对中华民族和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建设的任务、目标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没有变也不可能变,军队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没有变也不可能变。从根本上说,继承优良传统与发展创新是一致的。优良传统离开了发展创新,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不可能流传久远;发展创新离开了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就失去了坚实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迷失方向。继承优良传统与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时候必须坚持发展创新,在发展创新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

第4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在平凡中学雷锋,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小红帽学雷锋志愿者协会”的原则。课堂里,社团指导老师经常为“小红帽”们介绍雷锋事迹,让大家了解到:雷锋精神不仅仅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且也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老师的教导给志愿者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小红帽”长期开展“学习雷锋,德润商校”的实践活动。读雷锋日记、学雷锋事迹,写成长日记,内化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主题班会、主题演讲、读书征文,报告座谈、诗歌朗诵、手抄报展示,激发学雷锋热情;运用所学技能进社区、进街道奉献爱心,关爱聋哑儿童冷暖,帮助空巢老人做事。日久天长,“小红帽”已成扬州商校活雷锋品牌。潜移默化中,不仅学习雷锋先进事迹,崇尚雷锋高尚品德,感悟雷锋时代精神,而且明白了作为一名小红帽志愿者,理所当然要做一名弘扬雷锋精神的现代青年!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小红帽”学雷锋宗旨,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小红帽”同伴们来自学校不同的专业,有的学习烹饪,有的学习美发,有的学习美容,有的学习足保,有的学习计算机……戴着光荣的小红帽,依托专业技能,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尽力所为,尽心尽责,各展神通:“小红帽”时常活跃在在扬州城街道的十字路口,帮助警察协管交通,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城;烹饪专业的“小红帽”经常为社区、福利院老人们送去自己制作的点心,烹调的可口佳肴;美容美发专业的“小红帽”长期为老人们修理发鬓、修剪指甲;工艺美术专业的“小红帽”不间断为孤儿院、特殊学校孩子们带去亲手制作的剪纸和泥塑,带着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红帽”还定期为社区搞清洁卫生,绿化家园;还在街道进行普法宣传、营养咨询活动……

一年又是春风绿,文明新风满校园。2012年的三月格外寒冷,但雷锋的精神温暖着每一位商校学子,在微风细雨中,商校的“小红帽们”活跃于校园内外,开始了他们传承雷锋精神的使命。

2012年3月3日,商务文教系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汊河社区敬老院,给敬老院中的老人们献上爱心。学生们为老人们带去了鲜花,表演了朝气蓬勃的舞台剧,帮助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梳头、敲背、拖地等。看到有些老人为了生计忙于糊纸盒,小志愿者们纷纷上前学习他们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一切平常而简单的动作温暖了老人的心,展现了新时代的敬老精神!

3月3日上午,工艺系在教学楼广场举行了“学雷锋、树新风”签字活动,弘扬“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勇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3月5日,旅游系、烹饪系联合组织青年志愿者扬州市文昌苑邻里老人福利中心,以志愿服务为主旋律开展了“将商校雷锋带进社区”的主题活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社区管理人员的安排下为社区居民理发;中医理疗专业的同学们为老人们进行足部保健;烹饪专业的同学们为社区居民劈干丝、切肉片。

第5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多彩贵州;融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32-02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与多彩贵州文化的融合将从文化传统、社会心理、行为方式、道德状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高校产生影响。多彩贵州文化蕴含着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贵州地域独有的特征。本文将试做探析如何使多彩贵州文化的理念、精神与智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润泽当代的青年学子。

一、多彩贵州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多彩贵州”是贵州高原上所持有的一种地域文化,其独特之处表现为有宜人的气候、优美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贵州的文化多彩可以用四个色系来概述,即:古色、原色、绿色和红色。“古色”代表贵州的悠久历史文化、“原色”代表贵州各民族文化、“绿色”代表贵州独有的山地生态文化、“红色”代表革命长征文化,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彩贵州”的有机部件。“多彩贵州”的根必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是高原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绵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多彩贵州”之魂承载着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史;绿色文化是“多彩贵州’之灵,它基于人与自然万物同根同源的诗意柄居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1]多彩贵州精神的实质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和“开放创新、团结奋进”。这些精神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觉的思想觉悟、激发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奋发图强的斗志具有积极的价值。

二、多彩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契机与资源优势

(一) 时代契机

多彩贵州文化可概括为多元―体四个字。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的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和喀斯特地理环境决定了贵州文化是多元文化。在共同开发贵州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渗透,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目前,旅游、媒体文化宣传等方式是在校大学生获得对多彩贵州的感性认知的主要方式。可以而知这种方式的认知,对多彩贵州文化的认知无疑是不全面和表象的。在许多人眼中,除了黄果树瀑布的旖旎风光、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貌,多彩贵州文化就是尘封在历史中的浩瀚文书。通过走马观花的旅游是没法全面了解多彩贵州文化的全貌,更难以领会贵州多彩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求我们立足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承前启后、开拓创新。贵州省“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于是,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为多彩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契机。

(二) 地域资源优势

多彩贵州文化是地域文化,贵州高原文化资源禀赋丰厚独特,明朝刘伯温有一首诗:“江南千重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多彩贵州文化的集中使得贵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谓“得心应手”,2009年开始打造的“绿荫环溪・书香溢园”大学城将贵州的高校进行集群,这种集约式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平台。为多彩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节约了成本。大学城独有的资源集群优势可以使部分积累了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经验的高校进行校际合作交流,联手共建,通过大学城辐射到周边高校,使贵州高校都能够凝聚起浓厚的多彩文化氛围,共同推进多彩贵州文化的弘扬与普及。

三、多彩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组建学生社团

在大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可交流探讨、实践性较强的群体,这些群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一些活动,将有助于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局域种类多、跨学科的特点,给高校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活力。[3]多彩贵州文化广博丰厚,积淀深、品味高。贵州多彩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崇礼仪、明人伦、务简朴的道德追求;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兼具人生导向和道德感化功能。这些精神的遗产应融入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之中。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凸显文人风骨与自然之美的民族歌曲、舞乐文化。通过学生组建的社团宣传多彩贵州韵悠长的地方特色浓厚的少数民族戏剧、诗词人在贵州著的诗词歌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艺术鉴赏力。通过引导学生组建研究贵州文化的学术类、兴趣爱好类、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多彩贵州文化社团。让青年学子在这些立体、多彩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多彩贵州文化的浸润,并逐渐形成文化自觉,承担起文化创新的责任。

(二)发挥大数据网络平台

目前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校园文化建设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中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加快,互动性更强,贵州是我国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趁此优势,多彩贵州校园文化的融入就应顺时应变,立足于大数据媒体强大的服务功能,搭建多维网络平台,充分丰富多彩贵州文化传播的载体。首先,学校可以依托校团委、学生会等组建大学生新媒体运营中心,由专门的学校媒体中心来编辑、推送图文并茂,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多彩贵州文化信息发送到同学的手机,以此来传播多彩文化的知识与精神。其次,学校的校园网是学校信息的主渠道,学生点击率也比较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多彩贵州文化专栏窗口,在网站上播放贵州文化的宣传片、纪录片,全面展示贵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网页上开辟专门的论坛,让学生抒发感受,让老师们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实现网上网下互动、联动更好的实现将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第三,多彩贵州文化保护基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门图书馆、博物馆是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一资源系统地了解与学习,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学术研究的能力。

(三)校园景观建设

校园景观建设即校园的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提供了师生员工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达成的现实,则需要师生的实践。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学校在设计的时候都会为校园文化预留出运转的空间、环境,在校园文化中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其人格和力量。贵州艺术千峰竞秀,贵州有以山寨、鼓楼、栈桥为代表的系列建筑文化、历史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岩画、夜郎文化、遵义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包括玉屏箫笛、大方漆器、平塘陶器等。这些文化包含民族风情、风俗、时尚为一体。在景观设计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和专业应用的机会与条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规划设计。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直接引入经典元素并加以融合与创新,将贵州优秀的历史、文化现象,优良的文化传统注入在校园景观中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烘托文化气息。充分挖掘贵州文化中少数民族雕刻、绘画的精神内蕴再将之与现代创意对接、交融,创新出既有民族审美特征又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景观。

(四)开展社会实践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高校学生的暑假和寒假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在假期由专门的指导老师以多彩贵州文化为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由大学生以讲堂的形式开展活动,让高校学生在事前先主动学习贵州文化进而宣扬贵州文化,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一方式让他们全面了解贵州文化的个性与特色,深刻理解其中所标识的民族精神。组织学生走访贵州黔东南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水秀山灵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摩崖石刻、近现代和其他文化遗产。欣赏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旋律”的侗族大歌。组织文化之旅,走进贵州,探究精致的苗家土建筑、古雅的楹联中所蕴含的读书、修身之道。学生在暑期田野调查实`中,收集、记录、整理古老的乡土资料、民间传说,亲身感受多彩贵州的人文氛围,让贵州民族文化在本土中得以永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在高校组建特色团队,重点团队,跨学科团队,围绕贵州文化研究做好选题策划,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提炼总结,使这一方式成为学习、研究贵州文化的有效途径,使贵州本地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构建丰富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态,让多彩贵州文化的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的各个层面,渗透在学生的观念、态度和情感中,让贵州的青年学子成为学术理想与家国情怀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新华网,2616-12-09.

第6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永州职院共青团在新形势下为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在冷水滩李达故居、祁阳陶铸故居,东安舜皇山老山界、红军长征经过零陵路线建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永州本土的革命人物李达、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为生动教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大学生弘扬革命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热爱祖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远大的理想。以地方红色文化纪念日主题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到学院建设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感悟红色人文精神。使大学生们近距离体味和感悟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浴火重生的战斗岁月,了解先辈的奋斗历程,学习他们历经战火和时间考验的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抵制浮躁、虚假、享乐等不良风气的侵袭,当好时代的中流砥柱。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组织有计划的常态式推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

2建道德文化教育基地,加强道德伦理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广大青少年在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拓宽知识上有了广阔的平台,社会道德价值观呈日益多元化趋势,同时也导致意识形态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底蕴非厚的永州,其为中华道德之源,中华文明之乡。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舜文化和理学文化在永州这片热土得到了诠释和充分彰显。在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建立道德文化教育基地、周敦颐的故里道州濂溪建立理学文化教育基地、新田孝文化公园建立孝文化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永州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开展以人为本教育及宣传,把青年大学生引入传统道德文化中熏陶和感化。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广泛运用学院建立的道德文化教育基地这一本鲜活的道德教材,组织青年大学生深入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去缅怀中华道德鼻祖-舜帝等实践和理悟的修身养性方法,通过现场感悟先辈修身的真实道理和精义,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自律意识与自律习惯。学院积极推进实施地方道德文化写进德育教材、走进思政课堂、学进学生头脑的"三进"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地方道德教育资源举办一此专题讲座等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在领悟道德精神中析道德精髓之力,增强对地方道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充分挖掘和利用永州本地的道德文化精神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精神。学院共青团还在永州辖区内的敬老院等相关单位建立德孝教育实践基地,结合学院医卫类等专业实际,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寓教育于实践,增强道德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自我修养、修身、修德,感恩社会。同时,将志愿者公益活动(义工)列入学院道德教育必修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爱心促健康成长、实践求积极升华的目的。学院还应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此项活动的开展,比如可以利用媒体跟进,不断地树榜样、立典型,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3建怀柳文化教育基地,加强励志品质教育

第7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教育基地; 提升青年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58-001

永州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永州丰厚的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道德文化教育基地和怀素书法文化、柳子文化基地,来构建地方文化育人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并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积极广泛开展学教活动,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永州职院共青团在新形势下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在冷水滩李达故居、祁阳陶铸故居,东安舜皇山老山界、红军长征经过零陵路线建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永州本土的革命人物李达、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为生动教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大学生弘扬革命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热爱祖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远大的理想。以地方红色文化纪念日主题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到学院建设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感悟红色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组织有计划的常态式推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

二、建道德文化教育基地,加强道德伦理教育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底蕴非厚的永州,其为中华道德之源,中华文明之乡。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舜文化和理学文化在永州这片热土得到了诠释和充分彰显。在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建立道德文化教育基地、周敦颐的故里道州濂溪建立理学文化教育基地、新田孝文化公园建立孝文化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永州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开展以人为本教育及宣传,把青年大学生引入传统道德文化中熏陶和感化。组织青年大学生深入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去缅怀中华道德鼻祖舜帝等实践和理悟的修身养性方法,通过现场感悟先辈修身的真实道理和精义,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自律意识与自律习惯。学院积极推进实施地方道德文化写进德育教材、走进思政课堂、学进学生头脑的 “三进”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地方道德教育资源举办专题讲座等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在领悟道德精神中析道德精髓之力,增强对地方道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充分挖掘和利用永州本地的道德文化精神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精神。学院共青团还在永州辖区内的敬老院等相关单位建立德孝教育实践基地,结合学院医卫类等专业实际,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寓教育于实践,增强道德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自我修养、修身、修德,感恩社会。

三、建怀柳文化教育基地,加强励志品质教育

永州因有柳宗元、怀素而名闻天下。唐朝的柳宗元少年成才,通过科考官至正六品。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做司马,刚到永州借居在一座龙兴寺庙里,寺庙内长满了杂草,又阴暗又潮湿,寺庙外面是禅林和乱石,人迹罕少。柳宗元从京城被贬到南蛮之野,在永州生活的十年间,是在逆境中振奋,“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和永州融为一体,成为他一生中诗文成就最多的时候。柳子在逆境中刻苦自励的“柳子精神”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堪称“圣”者的书法名家大师之一怀素亦然,他家境贫寒,自幼没有钱去读书,无助之下只有靠出家当和尚住书堂祠读书,他耐得住寂寞,以芭蕉叶子当作练习书法的纸来勤学苦练书法,练枯书堂祠前池塘的水、写光了书堂祠旁边的所有蕉叶,成就了他的草书艺术,造旨甚高,精美绝伦,达到了唐代书坛艺术的巅峰。被誉称“草圣”的书法名家大师,他出家练字的地方亦被后人称之为“绿天庵”,即为现在的永州八景之一“绿天蕉影”,他的勤奋精神,感人至深,影响深远。辟作了“怀素公园”,成为人们纪念怀素的地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柳宗元纪念馆,柳子庙以及“法华寺”、“愚溪”、“小石潭”、“香零山”、“O洲”、“西山”等永州八景,怀素公园内怀素练习过书法的芭蕉叶等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鲜活教材。以柳子景区和景点建设成为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基地,组织青年大学生游访柳子庙、柳宗元纪念馆、西山、小石潭、怀素公园绿天庵、法华寺等处景点,积极引导学院青年大学生在亲临感受中用怀素草书文化、柳子文化净化心灵,激发出拼搏进取的思想种子。在对传统文化感悟中提升耐挫承受能力。以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政治落魄,文学挥毫,在逆境中勇于奋起、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和挑战自我、自得成就,以其成为“唐宋家”之一的事迹去教育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振奋精神;充分利用怀素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勤学苦练书法,达到了练枯池水、写光蕉叶的境界,最终成一代“草圣”的人生轨迹,让青年大学生从体会古人的身处逆境时的心境中提升自己,提高自控能力和意志品质。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院本部院内拟设置以永州地方传统文化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通过创建校园特色文化,形环境的强大感染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青年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感染中激发奋发进取精神。挖掘和利用柳文化、怀素草书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建立教育基地,并通过有效载体去践行和实践,去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提升品格、净化心灵、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唐艳明.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途径的创新――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09:49-50

第8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新闻媒体在和谐文化建设的时代洪流中,重任在肩,也大有可为。开办特色专栏,传播精英文化;开展特色活动,丰富大众文化;开创特色载体,扶持本土文化―本文以《温州都市报》近两年来的创新实践为例,谈谈都市类报纸如何在构建和谐文化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一、传播先进文化,实现教育引导功能,彰显温州文化城市魅力。

构建和谐文化,于媒体而言,首要的是要通过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激励人、启迪人、教育人,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新闻媒体除了在常规报道中要时刻注意弘扬先进、抵制低俗外,还应该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传播优秀文明成果,以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

《温州都市报》精心打造的栏目“温州学人对话录”初创于2005年5月。创办伊始,就将宗旨和目标定得较高:从历史的高度与深度,挖掘温州文化资源,弘扬温州文化精华,通过几年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温州的“东方之子”。

作为走向市场的都市类报纸,开办纯文化栏目,能否吸引读者?这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甚至冒险的举措。具体做法是,以资深记者对话精英学者的形式,一期一个整版,逢周四出版,并在一版作显要导读。在版面设计上,注重美观大气,图文并茂;在写作方式上,力求专业性与可读性统一,在不失学术专业的同时,尽量使稿件通俗易懂。被采访对象都是在各个领域有突出建树的温籍专家,目前已经有95位富有成就又个性鲜明的学人在栏目中作客,很快将迎来百期。

其间,编辑部还组织“温州学人”座谈会,为温州文化大市建设建言献策。改变了“温州是经济热土、文化沙漠”的认识,增强了温州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当地宣传主管部门的“新闻舆情分析”认为,栏目“提升了温州媒体文化品位,增添了温州城市文化魅力”。

传承文明,是历史赋予媒体的神圣职责,也是报纸实现发展的内在要求。况且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舍“快餐文化”求“厚度文化”,追求思想的深度化、理性化。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都市类媒体应该有更多的深度专栏、厚度文章。

二、丰富大众文化,以各种特色文化活动,促进社会各阶层间和睦融洽。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其中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近年来,《温州都市报》在加强文化报道的同时,特别注重发挥贴近性强、影响面广的优势,直接组织或参与主办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各阶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举办“新温州人歌手大奖赛”和“温州市‘超级老人’卡拉OK大奖赛”。

温州是民工大市,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00多万,他们为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无论是大量民营企业的一线生产还是科研开发,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居民生活,都已离不开新温州人(即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劳动。但同时温州人又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排外情绪,部分温州人与新温州人之间似乎总存在着一些不信任与隔阂。2004年开始,《温州都市报》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新温州人歌手大奖赛”,目前已经举办了三届。这项活动原称“外来民工歌手大奖赛”,从第二届开始改为“新温州人歌手大奖赛”;最初活动费用由报社承担,但随着赛事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到第三届已经有多家企业争着要出资赞助。每届比赛均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参赛者中既有普通务工人员,也有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白领。比赛均选在城市广场或民营企业举行,不设门槛,三届下来其直接观众已超过60万人次。从实践来看,“新温州人歌手大奖赛”对于调和温州人与新温州人之间的关系,化解偏见、误解甚至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2005年重阳节前夕,正当“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之际,《温州都市报》把目光投向更加需要关注的老年群体,联合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发起举办温州市“超级老人”卡拉OK大奖赛暨大型公益活动。通过预热宣传,“超老”比赛引起了老年朋友的极大兴趣,纷纷报名参赛,他们中既有六七十岁的“年轻选手”,也有百岁高龄的“人瑞选手”。戏曲、通俗、美声……丰富多彩的参赛曲目伴随着矫健舞姿,比赛中老人们个个精神焕发,风采奕奕。“超老”比赛的本身和大量的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老年群体更多的关爱,特别是子女对老年人的更多关心,影响的是三代人。许多家庭都是全家出动带着阵容强大的亲友团陪伴老人来参加比赛;而每届比赛,直接参与海选“超老”的市民多达数万人。现在,一年一届的“超老”比赛已成为温州老年人过好重阳节的一大文化盛事。

民工和老人是我国两个人数庞大的群体,如果能让他们生活幸福、心情舒畅,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三、扶持本土文化,培育年轻一代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传统和谐思想。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和为贵”“和为上”,求同存异,注重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2005年开始,《温州都市报》以“戏曲进校园”活动为载体,连续两年联合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组织本土优秀剧目到大中小学演出。报社拿出专门经费资助演出所需费用,同时在版面上对活动作图文并茂的大篇幅宣传报道。演出前,预告演出消息,并对演出剧种和剧目作深入浅出介绍。

由于组织和宣传到位,演出场场座无虚席,瓯剧、越剧、永嘉昆曲、平阳木偶等古老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了年轻人眼球。他们惊讶地表示:原来本土剧种也具有这么强的观赏性!演出后,报社又对演出盛况和反响作进一步报道,从而影响了更多读者。这样,一浪接一浪,使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传统剧种。“戏曲进校园”活动现已成为备受温州学子喜爱的文艺活动,不少学校纷纷主动与主办方联系,希望能送戏曲到校园;一些学生则拜演员为师,学戏曲成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爱好。

2006年7月1日是《温州都市报》创刊5周年的日子,在庆典活动中,报社没有邀请当前走红的大腕明星来捧场,而是出资10多万元邀请上海越剧院来温为观众献演新版《红楼梦》,开展“经典剧目•精彩回报”活动,读者凭创刊号和历年7月1日的《温州都市报》即可免费获取门票。

“戏曲进校园”“红楼梦演出”和大量本土文化活动的报道取代港台明星新闻、低俗八卦新闻,不仅大大丰富了文化、娱乐版面的内容,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味,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通过弘扬独具特色的精英文化和举办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温州都市报》的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更好地树立了主流、责任的媒体形象。实践证明,都市类媒体承担起更多建设和谐文化的责任,于社会、于媒体本身都大有好处,是真正的双赢,有义务也有需要为此作长期、不懈的努力。(作者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

【参考文献】

[1]秦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

[2]张军、李宜航等:《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1.44亿,养老问题突出》,《羊城晚报》,2007年3月11日。

[3]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6年10月9日。

第9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范文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中原经济区;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战斗力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6.011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如果说民族精神是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不懈动力,那么一个地区的文化性格或者说文化精神则是区域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以“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红旗渠精神,是包括林州人民在内的中原人民在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财富,是中原人民理想信念和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也是中原人民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原地区的发展呈现出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在这个背景下,应当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给什么力?给凝聚力,给向心力,给感召力,也给战斗力!

一、凝聚力是红旗渠精神的价值之源弘扬红旗渠精神,进一步凝聚中原人民的精神追求,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凝聚力。中原文化璀璨瑰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坚。在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中,有愚公移山般的豪情壮志,有精卫填海般的儿女情长,更有敢教日月换新天般的英雄气概,这些都是形成中原儿女核心价值观念的源泉。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传统美德的长期熏陶,传统思想的经久磨砺,铸就了中原儿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群体性格,孕育了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锻造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文化的变迁,价值的凝练,需要精神的激励。红旗渠精神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最佳结合与集中体现,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具有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的重要意义与当代价值,是中原人民所认同的精神追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是要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区域。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创业四部曲的红旗渠精神,则是中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中,艰苦奋斗精神尤为可贵,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才能吃苦耐劳、勇挑重担,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进道路;理解“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才能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用埋头苦干的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深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才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在千磨万击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正如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言:“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国富民,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1]在当代红旗渠精神中,难而不惧是核心,富而不惑是精髓,自强不已是特质,奋斗不息是灵魂。其中,既有中原人民勤劳、勇敢、忠厚、淳朴的传统美德的长期积淀,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向真、向善、向美,使中原人民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必将成为中原人民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源泉。

二、向心力是红旗渠精神的力量之本弘扬红旗渠精神,进一步固化中原人民的文化自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向心力。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不管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还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体现了民族精神;既包含了长期历史的积淀,又赋予了改革发展的创新;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其空间和时间的双向坐标更展现了拥有厚重历史与文化的中原人民的文化自信。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尤其是当今世界,我们时刻都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巨大挑战。没有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就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没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潮的碰撞难免引起文化的冲突。而文化冲突带来文化反省,从文化迷茫到文化自觉,在曲折的探索和辉煌的成就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这份文化自信,立足于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传承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衔接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创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有了这份自信,中原人民不会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也不会妄自菲薄、崇洋;有了这份自信,中原人民就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将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及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都化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凝练为中原人民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加上中原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原经济区规划蓝图的实现便指日可待。

三、感召力是红旗渠精神的动力之魂弘扬红旗渠精神,进一步引领中原人民的价值认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感召力。红旗渠精神的科学性不仅体现了其科学真理性和人民利益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还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使得红旗渠精神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是中原经济区蓬勃发展的动力之魂。要使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原人民道德素质的主体,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物质基础。正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中原人民应当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前代人已经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辉煌之基础上肩担道义,在中原经济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挥洒浩气。被崇高的红旗渠精神所激励,就能产生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拼博精神。中原人民只有自觉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自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地抵制错误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体中原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落实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上,落实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周密部署上,落实到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的“五新”发展目标上,落实到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上,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才能跟上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动力。

四、战斗力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践之基弘扬红旗渠精神,进一步彰显中原人民的求真务实精神,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战斗力。红旗渠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征,体现了中原儿女的精神文化追求。红旗渠精神源于社会生活的自觉感悟和实践体验,汇集了中原人民的优秀文明成果和精神追求。红旗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验证和调整,即在多层次、多向度、多属性的社会实践中,作为社会化的个体使自己的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通过进行认识、评价、审美等复杂的心理文化活动,把社会需求与主体需要结合起来,不断刺激个体产生新的需要,激发起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欲望,从而使红旗渠精神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红旗渠精神是中原儿女的一种自觉追求、一种政治责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用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效来检验主观世界的改造。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坚持求真、务实、重干,立足于实、立足于做、立足于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当前,中原儿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的中原经济区,为实现中原经济区宏伟目标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

以红旗渠精神为实践之基进一步强化中原人民的求真务实精神,一要在政府制度设计和执政行为中体现红旗渠精神,这既需要党和政府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公共领域提供公正有效的制度供给,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更需要政府在行政方式及公务人员的执政行为等方面体现为民、务实等精神,充分发挥导向、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二要在坚持发展中推进红旗渠精神,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三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内化红旗渠精神,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吸引公民个体普遍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五、结语

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势不可挡,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焕发生机,两者相得益彰、互动互促,凝聚力是价值之源,向心力是力量之本,感召力是动力之魂,战斗力是实践之基。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红旗渠精神大有可为。正如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就是两句话、四个字:为民、奋斗!为民,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奋斗,就是艰苦奋斗、持续奋斗,让我们用实践、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创造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仍然需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