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第1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模式 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99-01

反思是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再次思考,也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思想的再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教学反思课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基于创新、实践、探究与应用的数学学习目标,展开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一、加强问题情境反思,鼓励发散思维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反思课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以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在问题的回答、总结与反思中,收获新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加强问题情境的反思,从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散性、创新性等角度出发,反思问题是否能真正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促进学结与归纳。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重点要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常用公式与方法。教师要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类比分析的角度,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率问题进行类比,发散学生的思维。距离、工作量、部分量为一类量,时间、工时、全体为一类量,速度、工效、比率为一类量,学生在了解到路程=速度×时间后,依次类推得出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公式与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发散性、创新性,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能力。

二、加强学用结合反思,立足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反思数学教学背景的现实性:是否立足于生活实际,是否以生活为问题情境,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发现数学规律,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课堂需要重视的内容,加强学用结合反思,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拓展延伸,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设定“学校花坛面积计算”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学用结合的反思,展开实际问题解决探究。运用皮尺测量不同形状花坛的实际长度,并用表格记录下来,之后再根据一定比例,画出花坛的示意图,结合多边形面积割分方法,展开实际面积的计算,还要注意比例和单位的转换。通过学用结合,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三、加强学习过程反思,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性分析和探讨,重新思考教学过程是否人人参与,学生动手实践、思维与活动能否有效联系,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发现与运用,掌握知识方法、技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操作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运用画图、模型拼凑等方式,将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再分析思维的正确与否。以“两边相等及一角对应相等是否全等”为例,学生可以运用反证的方法,借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棍棒模型,展开对SAS、ASS是否能证明全等问题的探讨。结合绘图、反证的思想,分析出在角为两边夹角时,能证明2个三角形全等,而角不是夹角的情况下,只有两个正三角形才能全等。通过这样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探究意识反思,鼓励探索创新

没有对未知的好奇心,就不可能探索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领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器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推理、总结与反思,结合“点与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类比推理,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创新地运用“圆心与圆心的距离”来推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相离、外切、内切、内含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进行数学猜想,进一步探究寻求证据,得出相关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第2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法指导 学习习惯 思考能力

学习方法的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新课程理念强调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提高数学素养。只有搞清楚为什么要选用这个方法,揭示本质,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千世界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原生态的,远不像书上的题目那样经过高度抽象和概括,需要我们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去发现、概括,乃至创造。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将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罗列上,缺乏方法的指导,因而使教学囿于识记的层面。教师靠机械重复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则靠死记硬背学数学,结果学得既苦又累,成绩也差。如还有一些老师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把知识通过方法串联起来。能够一题多解,这常使学生羡慕不已,惊叹老师的解题功夫了得。遗憾的是,这些教师的眼睛盯在应试上,教学只限于方法技能的层面,却往往为教方法而教方法。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解题方法技能训练,固然有一定的应试功效,但其负面的作用是使技能退化为“本能”。我们的教学目标理应是由技能上升到智能,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缺乏数学思想的升华,正是当前数学教学中问题的症结所在。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要务。

一、加强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促使学法的形成

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制定学习目标、计划的习惯。引导学生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好的学习计划,做到时间安排合理,目标明确,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计划,锻炼了自己的意志。2、课前自学的习惯。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3、及时总结、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反思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仔细总结、反思学习过的内容,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效果。总结和反思能够有效地查找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总结自己学习的经历,形成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如对比例知识部分进行总结、反思,应当掌握比例的特性、实质等等。同时比例还涉及到除法、分数、正比例、反比例邓数学概念,通过反思和总结,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有效地强化了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培养和提高了数学感悟能力,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4、独立思考和敢于克服困难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基本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学习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养成遇到困难敢于挑战、锲而不舍的习惯。

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数学思想是数学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重技巧、轻思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共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解题技巧,或来自于课外读物,或来自于少部分优生的发现与创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赞赏之后,应紧接着分析其使用的条件,对其中常规、常用的应加以推广,但对部分过于特殊化的,则应向学生指出,这种巧解或灵感是知识和方法熟练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思维的火花闪现,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我们不应刻意追求巧解,而应把重点放在“通性通法”上,并将这种熟练程度再上升到一种近乎于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一种高于技巧的技能,也就是数学思想。。

第3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反思性学习;习惯

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复习效率,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三数学复习环节,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有效地开展反思性学习,进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在初三数学复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进行论述,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在基础复习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重视课本,落实基础是复习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锻炼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保障。所以,为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以为学生数学复习质量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1.零散知识系统化

零散知识系统化是复习环节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反思习惯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基础知识的复习环节,我们要有效地开展反思性学习,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反思、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提高学生自主复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养成,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例如:在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并在发散知识异同点的过程中强化认知,提高能力。如: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比如,(1)概念上的比较;(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区分;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上的比较;(4)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反思、比较,强化认识,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对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反思、整理、对比中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进而,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2.理论的重新推导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一般情况下的定理、定律、推论的证明和导出都是由教师一手完成的,学生只需要记住理论知识,然后,死板地套用就可以,但事实上,这样教学的效果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利于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重新推导,一来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良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

对于这些推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反思学习中进行重新推导,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本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证明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在初三数学基本知识的复习中开展反思学习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数学解题中进行反思学习

1.反思试题的题干

分析题干是解题的前提,也是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的保障,更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解题中进行反思学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试题的题干,一来是为了要锻炼学生的试题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思路,二来能够让学生在反思中将类似的试题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已知AD、BE、C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线,重心为O,FG∥BE,EG∥AB,FG和EG的交点为G,求证:四边形ADCG为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证明的试题,试题属于基础题,所以,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题干进行反思,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试题,找出题干中的已知量和推导量,接着,才能找到试题解答的思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找到与之相类似的试题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引申题目一:AD、BE、CF分别是ABC三条边的中线,延长DE至点G,使EG=DE,求证:FBEG为平行四边形。

引申题目二:AD、BE、CF分别是ABC三条边的中线,O为重心,FG∥BE,EG∥AB,FH与EG的交点为G,求证:AE与FG互相平分。

……

组织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将这几个题目的图像、题干内容、考查的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审题,进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反思、归类中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2.反思解题的过程

反思解题过程的目的就是要优化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不断思考中找到最简单的解题思路,进而,在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对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活跃思路,培养学生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等腰RtABC中,AC=BC,M是BC的中点,CDAM于E,交AB于D,求证:∠CMA=∠BMD

证法一:过B作B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通过证明MBD≌FBD来证明∠CMA=∠BMD成立。

证法二:利用正弦函数来证明。(详细的证明过程略)

……

该反思学习过程的开展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能够让学生在运用多种解题方法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最简单的解题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复习质量,而且,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可以看出,数学解题反思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考试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试卷讲评中开展反思性教学,也可以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开展反思性学习等等。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反思性学习的价值,要通过学生自主的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培养

一、“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反思教学是一种加强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寻找解题的规律、方法、经验,建立自己的解题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反思习惯。

2.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反思是对问题的在认识过程,反思问题可以对单一问题的反思可以是对于多个问题的反思,从而发现问题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并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启发性的将数学中的解题方法与数学思想整合起来,并大胆创造性设问,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与认识,丰富自身认知结构,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家都比较熟悉这样一个词“题海战术”,这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其数学的学习效果,而采用的想由量变而导致的质变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往往造成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丧失,更有可能产生厌倦的感觉,不利于其对问题之间的内在知识联系的掌握,而在解决一定量的问题之后,及时的进行问题的反思这一方式,能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反思与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本质规律和思路,从而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1.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问题错解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学生对于问题的审视不准确,概念模糊,考虑问题不全面所致。另外,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对于初中生能够一次性处理完善、准确处理问题很难,所以要想保证解题的准确性就必须在解题后及时的对问题的解题过程和结论要做一个反思,在短时间内反复思考解题过车与所得结论,对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尽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而作为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这一点,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解题后及时反思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解题和一题多解的习惯。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知识体系之间的衔接可谓是环环相扣,需要缜密的思考与探索,但在数学的问题中,有的问题解决途径却很多,方法多样,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同一个结果,这种类型我们称之为一题多解,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学生们可以观察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又可梳理出推理综合验证的方法和思路,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对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一题多解,与之相对的多题一解,体现的是核心理念规律的体现,是对多个问题的综合总结与评价,从多个问题中寻求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是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体现,无论是一题多解还是多题一解,都是揭示对问题的深层反思过程。

例如,(证明)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已知: 如图1,在ABC中,AD=BD=CD.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图1 图2

解法(一)如图1,利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则也垂直于另一条,取BC中点,连接DE,AD=BD,DE是ABC的中位线,DE∥AC.CD=BD,CD=BE,DEBC.ACBC,ABC是直角三角形。

解法(二):利用两锐角互余:AD=CD,CD=BD,∠1=∠A,∠2=∠B.在ABC中,∠A+∠B+∠ACB=180°,∠A+∠B+∠1+∠2=180°,2(∠A+∠B)=180°,∠A+∠B)=90°,ABC直角三角形。

3.鼓励学生进行错解反思。错题是体现自己学习知识薄弱的地方,从错题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对错题的反思,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类型,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纠正,对于以后提高解决同种类型题的成功率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是9,而这个两位数恰好比把它十位与个位数字对调后组成的两位数大63,求这个两位数(设十位上的数字为x,个位上的数字为y)。错解一:根据题意得出方程 xy+63=yx,x+y=9。分析: 这种错误在于没有理解数和数位上的数字之间的区别,不能正确地用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数。按照题意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成10x+y,对调后的新两位数应表示为10y+x。错解二:根据题意得出方程,x+y=9,10x+y=10y+x-63。分析:这种错误在于没有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根据题目的意思原数与对调后的新两位数应该存在这样的等量关系:原两位数-新两位数=63。

第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思考。

在教学方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也就成了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方面的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夯实基础,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前提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定理,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能力的培养更是谈不上。为了使学生牢牢抓住概念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概念有个理性认识过程。只有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论知识点掌握得熟练,在运用时才能游刃有余。

二、在设疑中反思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讲解多边形内角和时,我这样设疑:“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学生在已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不禁产生疑问“是啊,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我接着又追问:“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不断地思索并探究,在这一反思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不等老师问,学生自己就会不断反思,形成疑问。

三、在实践交流中反思

交流是课堂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地交流不仅仅局限在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解法给别人听,还应让学生在倾听他人算法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判断、猜测、反思,这样的交流才可能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数学中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需要学生实验、操作去发现,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

例如,在讲授《相似多边形》这一节,学生常常会凭借直观感觉做出判断,对相似多边形所必备的两个条件往往理解得不是十分深入。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堂活动情境:首先提出问题,请学生观察黑板的外周矩形和内周矩形,问学生这两个矩形相似吗?学生观点各异,互不相让。这时适时推进情境的深入,请学生动手在纸上画一画、量一量,然后依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比较一下,再做判断。学生纷纷动手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交流,这一活动过程充分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在不断纠错中反思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是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我常常感到,我们在帮学生纠错时,不能只停留在错误的表面,必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纠错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发现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求改正错误的方法。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这将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我遇到过这种错误:

计算(2a-1)(2a+1)(4a2-1)

解:(2a-1)(2a+1)(4a2-1)

=(4a2-1)2=8a4-1

遇到这种错误不能只单纯地讲解这道题的做法,给他纠正过来,一定要找出他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予以更正。学生之所以错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弄混淆是由于学生对两种公式一知半解,缺乏对公式结构的深入认识,机械模仿造成的错误。

反思:从不同角度比较两个公式之间的差异,重新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

1.公式的对象不同

平方差公式对象是两个不同的多项式的乘积,即形如(a+b)(a-b),完全平方公式对象是两个相同的多项式的乘积,即形如(a-b)(a-b)。

2.公式的结果不同

推导过程:(a+b)(a-b)=a2-ab+ab-b2=a2-b2

(a-b)2=(a-b)(a-b)=a2-ab-ab+b2=a2-2ab+b2

从推导过程来看,平方差公式中间的项抵消了,完全平方公式没有抵消。平方差公式的结果含两项,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果含三项。

反思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具备反思的能力,对于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十分重

第6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大学外语教师;反思性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91?04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由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在英美等国家兴起,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重视。[1]该模式强调教师在其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以自我为资源,在反思中成长。自此,如何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拟从大学外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及专业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反思性教学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反思性教学”源于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所提出的“反省性思维”,但这一概念正式用于“教育教学”领域还得益于美国学者萧恩[2]。萧恩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自萧恩首先提出“反思性实践”的概念以来,众多研究者从反思性教学的内容、对象、过程模式、反思策略、反思型教师培训、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能有助于外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受其影响,“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热点从外语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对外语教师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教学能力习得等方面的研究,即外语教师思维的研究。这将研究者的注意力转向注重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在这些研究者中,值得一提的是华莱士(Wallace)[3],他提出了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反思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是教学实践与反思的核心理论基础,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原动力。另外,理查兹(Richards)[4]指出,有效的教学由于涉及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因而不可能直接得到传授,教师必须通过批判性反思,才能生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假设。

近年来,外语教学与研究界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在中国也有所增加,但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基本上还处于“自上而下”的模式。此外,对教师素质的研究大多围绕外语教师应该拥有的显性知识与专业素质培训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而对隐性知识与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够,没有充分注意到我国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实质上是一个长期、渐进和阶段性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外语教师自身不断探索并实施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5]。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研究,我国学者已从反思性教学的特点、条件、实践、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6],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思辩色彩重,定性研究多;实验和应用研究少,高水平的实验、应用研究更少;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多,但适合中国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少。反思性教学之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已不言而

[收稿日期] 2013-09-12;[修回日期] 2013-11-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外语教师合作反思型自主发展模式研究”(XJK013CGD059);湖南省教育教改课题“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例研究”(湘教通【2013】223号)

[作者简介] 彭晓娥(1973-),女,湖南洞口人,湖南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

喻,但大学外语教师的反思意识及反思实践情况到底如何?反思性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调查,并试图为大学外语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在前人研究以及本研究假设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到教学实践的复杂性,部分工具的研制和调研过程会体现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有机结合。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的形式为问卷调查,调查表的设计根据布鲁克菲尔得(Brookfield)[7]提出的反思性教学的四个视角,具体包括:自我反思提供的视角、学生和家长提供的视角、同事的感觉和经历提供的视角、教育文献提供的视角。定性研究为半结构性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访谈内容用录音笔录下并转写。

(二)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四所高校的180名外语教师。其中,性别结构符合大学英语教师的特点,女性占多数,136人,男性占极少数,仅44人;就教龄而言,88人长达10年,92人低于10年。另外,选择了4名教师参与深度访谈。

(三)数据收集及过程

数据收集主要来自于问卷调查、半结构的深度访谈、教师教学日历及学生的反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和SPSS12.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访谈所获得的文本数据采用主题归纳法及演绎法。调查问卷的量化分析与访谈的质性分析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外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情况

1. 自我视角、学生视角、文献视角及同事视角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1 积差相关分析(Correlations)

自我 学生 文献 同事

自我视角 Pearson Correlation 1 .276** .481** .253*

Sig.(2-tailed)(显著性) . .007 .000 .018

N(人数) 180 180 180 180

学生视角 Pearson Correlation .276** 1 .431** .007

Sig.(2-tailed)(显著性) .007 . .000 .922

N(人数)180 180 180 180

文献视角 Pearson Correlation .481** .431** 1 -.001

Sig.(2-tailed)(显著性) .000 .000 . .970

N(人数)180 180 180 180

同事视角 Pearson Correlation .253* .008 -.001 1

Sig.(2-tailed)(显著性) .018 .922 .970 .

N(人数) 180 180 180 180

表1中的**表示相关系数

2. 大学外语教师自我反思的情况

表2 大学外语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学生反思、

文献反思及同事反思的情况

选项 A (N/%) B (N/%) C (N/%) D (N/%)

自我反思 180/33.3 228/42.2 112/20.8 20/3.7

学生反思 154/21.4 351/48.8 162/22.5 53/7.4

文献反思 40/11.1 139/37.1 191/27.9 86/23.9

同事反思 333/26.4 411/32.6 383/30.4 133/10.6

表2中N为选择参与这一项目的人数;A为选项“从不”,B为“偶尔”,C为“经常”,D为“一直这么做”。自我反思调查结果显示,33.3%的人没有习惯写教学日历或课后以教学报告的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也不知道如何去进行自我反思,42.2%的人偶尔撰写教学报告,但更多情况是学院要求撰写,只有3.7%的人总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深度访谈进一步表明,习惯自我反思的教师,每堂课后,他们都会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以教学日历的形式进行一个简短的反思,在必要的情况下,会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学生视角进行反思的情况如下:21.4%的人从来都没有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或要求学生以匿名书信等形式来反映对教学的看法或要求;48.8%的教师曾经要求学生以匿名的形式进行教学反馈,但因为学生的措辞严厉等原因,不能坚持;只有7.4%的教师能经常以这些方式从学生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访谈中,经常通过学生视角来反思自己教学的教师,教学效果不错,在学生评教中,得分较高。通过文献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结果表明,约50%的教师会经常通过网络或文献资料来了解新的教学理论,用前沿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一半的教师没有养成以文献的视角来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其中一部分人认为外语教学就是把相应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懂不懂教学理论无关紧要,一名外语教师,只要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就足够了。另一部分人意识到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但不知怎样获得这些理论并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而访谈内容证实,一名受学生喜欢的外语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同事来反思教学的结果显示:26.4%从来不主动邀请同事走进自己的课堂或向同事请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0%左右的人曾经向同事请教过教学问题;只有10%左右的教师一直坚持这么做。访谈结果表明,集体听课、评课,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新手教师非常重要。

(二)反思性教学与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

表3 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选项 A (N/%) B (N/%) C (N/%) D (N/%)

10 51/28.3 80/44.4 39/21.7 10/5.6

17 34/18.9 90/50 47/26.1 9/5

21 30/16.7 110/61.1 38/21.1 2/1.1

22 21/11.7 13/7.2 8/4.4 4/2.2

表中10为在教学中能否注意在教育者、学习者、指导者、研究者等不同角色中进行转换;17为是否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把教学体会撰写成科研论文;21为最近三年中发表的论文数;22为曾得过的教学及科研奖励。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只有20%左右的教师能注意到不同角色的转换,认为外语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更应是终身的学习者、研究者,只有立足课堂,从课堂中发现问题,并在相应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着手研究,才能真正把课上好。也只有这样,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然而,80%左右的教师不能或很少注意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这些人中,一些是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一些有这种意识,但是缺乏理论指导,不知如何转换;70%左右的教师不能把教学体会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成科研论文,不知道怎样做科研,把科研与教学脱离,认为自己的科研不好是因为课太多。在最近三年中公开三篇以上的只占20%左右,16.7%的教师近三年都没公开发表科研论文。只有11.7%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获得过教学奖,7.2%的教师获得过学术论文奖,4.4%的教师获得过优秀教师奖,仅2.2%的教师获得过其中两个以上的奖励。

2. 反思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反思性教学对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数据来自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了能清楚地了解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课题组从参与调查问卷的180名大学外语教师中选出专业发展较好的18名教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反思性教学对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8人中能经常通过写教学日历和教学报告等手段进行自我反思的人有16人,其中2人偶尔通过相关手段进行自我反思;17人经常能通过学生视角进行反思,15人能经常通过网络及教育理论书籍进行反思,12人能经常通过听课或教研室活动来进行教学反思。

(三)反思性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

在对四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人成才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践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自我教育,通过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教师的学习观与发展观得到了提升,有利于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很好地沟通教师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发展其创新能力。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培养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推动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培养其创新精神。[8]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大学外语教师的反思意识淡薄。这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及自省(self-observation)意识不强。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不能通过四个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教学反思仅仅看成是经验的总结,不能上升到“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面。其次,即使有少数的教师有反思的实践,但他们的反思缺乏合作性。实质上,反思不只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性和公共性的活动。虽然反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个体自我的内部活动过程,但是如果反思缺少了交流的平台,结果就会阻碍教师个人化信念的形成和发展。再次,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缺乏批判性。对于教师而言,反思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勇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要做到这一点,反思者要如杜威所说,即在反思性教学行为中具备三种心态:开放态度、责任感和执著精神。第二,教师要与同事建立起批判性合作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构建、审视和回顾,同时也要经常对同事的言行持有积极、健康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外语教师践行教学反思,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而言,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由四个维度组成: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5]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及学习与发展观提升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自我教育,增强大学外语教师的学习与发展观。反思性教学沟通了教师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增强了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观。

参考文献:

[1] Rod Ellis.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M]. Oxford, OX,UK;Cambridge,Mass.,USA B. Blackwell,1990.

[2] Schon,D. 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 New York:Basic Books,1983.

[3] Wallace,M. J.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 Richards,J. C, Lochkart,C.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5] 吴一安.有效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201.

[6] 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

第7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80-01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出的一套科学有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表明,教与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与调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内容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地反思如何修改教学计划以便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需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效果。在进行反思性教学时候,教师既要研究又必须要执行。想要更好地进行高效英语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内容。

1 反思性教学极其特点

1.1 反思性教学具有目的性

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反思性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教学理论,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能够反思,在某种程度上就越是好教师,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人们对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这也激励了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1.2 反思性教学具有系统性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要求教师参与“教”与“学”的系统模式。教师想要更好地进行反思性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体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实行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教师不仅仅以教学结果来评价教学成绩,而是将其内在关联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这种时常探究问题形式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3 反思性教学具有创新性

反思性教学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形式,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活动。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可以重复实验研究的教学形式。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基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办法,希望能够通过创新更好的完成教学。更好地诠释处于教学决策、技术层面的教学主题、目的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能够不断获得思考问题的机会,然后创造条件解决问题。

2 反思性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表现就是在教学中以及教学后的一种反思。教学中的反思说的是教师在授课时凭借自身的直觉、经验作出的一种教学决定;教学后反思说的是教师在课后进行的一种回顾。教师想要更好的进行教学反思,一个最有效办法就是记载教学日志,日志的内容可以是日常教学内容的回顾,也就是教学任务、内容、重难点问题等等,以及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对教学计划、活动进行计划,课后对当堂课程的教学情况可以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这节课程学习中学习积极性是否被调动,然后进行经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计划实施提供更为权威客观的依据。所以,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记载教学日志的习惯。

2.2 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模式。并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要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实施教学计划。教师必须要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学生思维方式,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教”与“学”单项关系,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性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3.1 教师的知识必须具有引领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更好进行学习,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反思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这种理念。另外,除了专业素养之外,教师的综合素养等等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特点等等,改变教学计划,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 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合理

为了能够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将其实施,教师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例如:学生的角度、教与学关系的角度等等。这个反思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既定的效果。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可以在学生中或是学生与教师中设计、实践更好地教学活动;从教与学关系的角度进行反思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形式,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使教师建立完善更好地教育方法,行之有效地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总而言之,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课堂教学的方法必须要多样化

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必须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进行反思,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就高校英语教学来说,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要求标准等等制定相应地学习计划。并且,必须要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后辅导形式多样。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等传播介质获得更多的教学方面的资源。教师也可以抽出时间多去听一听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向他们学习借鉴,不断累积相应的教学经验,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总之,反思性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最有效教学改革形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学习。

参考文献

第8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参与 反思 提出问题 评价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更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促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反思。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R・Bainbridge)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让学生学会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我提出的反思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猜想、类比、归纳、讨论、应用”等活动,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思维的结果,更关注思维过程,反思性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而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一、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真正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对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一)强化反思意识和动力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很容易产生困难,根据问卷调查,百分之七十八的同学都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存在困难,没有自信。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即使意识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也不能克服,或者暂时克服了而不能坚持。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而要考上好的大学,数学是一门很关键的学科。通过教育,学生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为自己设定一个近期的目标,强化学习的动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反思意识和行为。

(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情,掌握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比如,新授课中,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只有教学起点适合或略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习题课中,通过题组程序教学法,从再现组、巩固组,逐步过渡到提高组、拓展组,使中差生能听懂,优等生能弄通。

案例1:(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

如二次函数学了后,学生对其单调性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在复习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1)已知f(x)=x-ax+2在(-∞,1]上单调递减,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这一设问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点上,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等问题解决了,再进一步追问:

(2)改函数为f(x)=lg(x-ax+2)又如何?学生在新的已知区上又进行新的思考,当(2)也解决了,再问:

(3)如果改已知函数为f(x)=log(x-ax+2)又如何?

这个问题虽难度比较大,但由于是在新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的交汇点上进行的提问,由(1)到(3),层层递进,问题也马上得到了解决。这样的提问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三)创设“学生被问题牵着走”的情境和程序

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及参与的深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1)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计问题;

(2)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处设计问题;

(3)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设计问题;

(4)在学生所遇疑难之处设计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以问题链为载体实现了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课堂提问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必须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深浅适度,问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且要面向全体,尽可能让每位同学有所思,有所得。

案例2:比如在正弦定理的教学中:

问题情境:在建设水口电站闽江桥时,需预先测量桥长AB,于是在江边选取一个测量点C,测得CB=435m,∠CBA=80°,∠BCA=42°。由以上数据,能测算出桥长AB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1:解三角形,需要用到许多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中的边角知识知多少?

生:……“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问题2:“a>b>cA>B>C”,这是定性地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能否更深刻地、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问题3:从定量的角度考察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猜想可能存在哪些关系?

生:考察等边三角形、特殊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提炼出a/sinA=b/sinB=c/sinC。

问题4:这一关系式是否在任一三角形中成立呢?如何通过严格的数学推理,证明正弦定理呢?

生:直角三角形ABC中,==成立。

问题5:在锐角三角形ABC中,如何构造、表示“a与sinA、b与sinB”的关系呢?

问题6:能否构造直角三角形,将问题化归为已知问题?

问题7:能否引入向量,归结为向量运算?

(1)图中蕴涵哪些向量关系式?

(2)如何将向量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施以什么运算)

生:施以数量积运算。

(3)可取与哪些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四)在教师的缄默下实现学生的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犯一个通病,就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说是让学生考虑,可不到一分钟,就开始“启发”、“分析”,而此刻,学生连题目都还没有看完,更别说审清题意,当然也没有自己的思维。有的虽然留有时间,但是学生刚刚开始思考就被打断,只好停下来听老师讲。

学校提出“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这一先进理念,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在每一个教学段落中必须预设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而且总体时间不能少于20―25分钟,充分体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我在提出这一理念后就一直在课堂上实行,虽然不能说每堂课都能保证缄默的时间,但是每堂课都能刻意多留给学生一点时间去思考。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先往下进行了”。

缄默就像一幅画当中的空白,有了这些空白,这幅画才显得比较和谐平衡,让人更具有想象的空间。缄默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艺术。

二、注重思维过程的反思性学习

(一)向学生要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只讲结果的教学,而应该是讲过程的教学。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好的方法是板演。

案例3:已知函数f(x)=2ax-x,x∈(0,1],(a>0),若f(x)在(0,1]上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学生:由题意,得f′(x)=2a-3x,且f(x)在(0,1]上是增函数,

f′(x)>0在(0,1]上恒成立,2a>3x,即a>x,

又x∈(0,1],x∈(0,],即a>.

分析:当a=时,f(x)=3x-x在(0,1]上也是增函数,漏解a=的情况,故出错.

正解:由题意,得f′(x)=2a-3x,且f(x)在(0,1]上是增函数,

f′(x)≥0在(0,1]上恒成立,2a≥3x,即a≥x,

又x∈(0,1],x∈(0,],即a≥.

点评:当f′(x)>0时,可导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反之,若f(x)在区间D上为增函数,则应f′(x)≥0在区间D上恒成立,在解题时,往往易漏等号,造成错解.在板演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漏洞,有利于学生形成视觉上的直观冲击,印象深刻。

(二)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缄默的时间。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教师什么都不讲,过犹不及,关键是在于把握一个度,适时介入。比如问问学生:做完了吗?有不会做的吗?哪里遇到了困难?教师是需要讲的,是需要教学生的,要教学生如何去学的。所以课堂上,教师需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做示范,暴露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往往教师所谓的“分析”也只是把题目做了一遍,根本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为什么这么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类问题的通法通解是什么?有哪些途径?哪个更具有一般性?关键点在哪里?自己打算如何去解?解题过程中如何防范和克服差错?问题涉及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过程可否优化?

案例4:已知命题p:函数y=log(x-2ax+3a-2)的定义域为R;

命题q:方程ax+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负数根,若p∨q是真命题,求a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p真q假,p假q真,p真q真,然后求它们的并集.

解法二:因为p、q至少有一个为真,其反面就是p,q均为假命题,若p假,则a≥2或a≤1,若q假,则a≥1或a≤0.若p,q都为假,得a≥2或a≤0或a=1.所以p∨q为真命题时,解得0<a<1或1<a<2.

解法三:“p或q”是真命题,即p,q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即p真或q真,“或”字联系到集合,就是集合中并的运算,故只需求p真,q真时a的范围的并集.

大部分同学(65%)采用了第一种解法,小部分(24%)同学采用了第二种做法,只有几个(11%)同学采用了第三种解法.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第三种解法只是惊叹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才知道“p或q”真中的“或”就是逻辑连接词“或”,因而联系到集合,只需求p真和q真的并集.

案例5:比如在高一求函数最值的教学中我举了以下的例子:

求函数y=4+2-1的最小值.

学生很快就想到用换元法,若设t=2,此题变换为y=t+2t-1=(t+1)-2,

当t=-1时,函数有最小值-2.

全班同学都洋洋得意,认为太完美了,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当问到t的范围时,有些同学开始思索并有觉悟,大部分同学觉得迷惘。这里的t等于2,必定大于0,故不能取到-1,所以这个函数没有最小值。全班彻悟:换元法是一种替换,但是不是等价替换,还必须注意到它们之间范围的区别。

在与同学、教师的思维交流和对接的过程中,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并把更优的思维同化到自己的思维中,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将数学解题划分为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就是解题后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深化和提高。解题过程的反思,实际是解题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建构。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停留在满足所得出的结论上,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更深层次地思考。其次,在解完一道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此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或改变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命题,即进行变式教学。通过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变式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深刻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还需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结果是否合理?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解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培养探索能力,引发再创造。

1.利用一题多解,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案例6:设M是三角形ABC内一点,且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定义f(M)=(m,n,p),其中m、n、p分别是三角形ABC,三角形MBC,三角形MCA的面积,若f(M)=(1,x,y),则+的最小值为 .

学生A:因为x+y=1≥2,所以xy≤,

而+≥2=≥2,(*)

所以+有最小值2.

教师:基本不等式≤在用时要注意哪几个条件?

学生根据反思“一正二定三相等”的三个条件,知道出错的原因是(*)中两个等号不能同时取到.

学生B:因为x+y=1,设x=cosθ,y=sinθ,θ∈(0,),

则+=+=…

教师:利用三角换元,不错!谁能继续?

学生C:因为x+y=1,设1+3x=t,

+=+==…

教师:想到换元,非常好!谁来继续?

学生D:因为x+y=1,设1+3x=t,

+=+==≥=9,

当且仅当t=,即t=2,x=,y=时有最小值9.

学生E:因为x+y=1,

+=(+)(x+y)=5++≥5+2=9,

当且仅当=,即x=,y=时有最小值9.

教师:不错,巧用“1”的代换,创造性地使用了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学生F:+=+=+

=5++≥5+2=9

当且仅当=,即sinθ=,即x=,y=时有最小值9.

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急着去“启发”,“点破”,而是顺应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一题多解的探索,促使学生展开思维广泛联想,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融会贯通。这时,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经历,教师再从中点评,提炼知识、方法、思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当然要好得多。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最优的解法,优化了自己的思维。

2.充分应用变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在概念教学时,注重对概念进行变式,也就是通过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或者通过“非概念变式”来明确概念的外延。在每个概念教学之后,设置几个小题,对概念进行辨析巩固。

案例6:比如对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小题:

①y=2logx,y=log是不是对数函数?

②函数y=logx的定义域是 (其中a>0,a≠1);

③函数y=log(4-x)的定义域是 (其中a>0,a≠1)。

解题时运用变式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史发散思维的一个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进行一式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案例7:在高三复习课上,关于求解含参数问题,我设置了变式题组,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已知函数f(x)=(a-)x+ln x(a∈R)

变式题组一:

(1)当a=0时,求f(x)的单调区间.

(2)若f(x)在[1,+∞)上是单调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3)若f(x)在[1,+∞)上有极值,求a的取值范围.

(4)若f(x)在[1,+∞)上不是单调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5)若f(x)的单调区间为[1,+∞),求a的取值范围.

(6)求f(x)的单调区间.

变式题组二:

(7)求f(x)在[1,e]上的最大值.

(8)若f(x)在[1,e]上的最大值为1,求a的值.

变式题组三:

(9)若f(x)的曲线存在垂直于y轴的切线,求a的取值范围.

(10)若在区间[1,+∞]上,函数f(x)的图像恒在直线y=2ax下方,求a的取值范围.

总之,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得到元认知的洞察力。因此,坚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强调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措施。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启发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程度上了解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掌握新知识的程度,促进多数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反思”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常常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发表见解,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在聆听中,经常得到启迪,诱发教学反思,进而不断地改进教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斯滕伯格.培养反思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导入;方法;教学质量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四、创设情境导入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生动形象.例如我在执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五、温故知新导入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反函数”时,使学生回忆函数及映射的定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引进反函数的概念.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清楚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并且掌握了反函数的定义.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引伸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

六、联系实际法引入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更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要广泛地、深入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创设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和大自然种种现象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处处有,人类社会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这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既使学生好奇,又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用处,往往起到理想的效果.通过这样的例子说明数学不是抽象的,数学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七、反馈导入法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求函数定义域”时,课前可以先拟几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到黑板上练习,从学生练习的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中老师就可以发现问题。

八、矛盾利用

矛盾的事物引入思辩。引入矛盾,就如引水击石,激波荡澜,能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在讲授“曲线的参数方程”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参数方程”的学习感受很深。

总之,导入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宜,要因教学内容而宜。灵活掌握导入技能就象要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目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式,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新颖有特色的导入方法常能营造最佳教学心理环境,常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状态,使更多的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上课效率,能使学生乐在其中,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