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完全成本法范文

完全成本法精选(九篇)

完全成本法

第1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一、 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则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如表:

方法 产品成本 期间成本

完全成本法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性制造费用

固定性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变动成本法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性制造费用 固定性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二、 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由于两种方法下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所以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完全成本法下,不论是库存产成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中均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下不论是库存产成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中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则作为了期间成本。所以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的成本。

三、 计算损益的方法不同。在不考虑税金问题的情况下,完全成本法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变动成本法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现举例如下:

某企业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连续三年产量均为600件。而销量分别为600件、500件和700件。单位产品售价为150元。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年度总额为20000元。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为8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为12000元。要求: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利润总额。

损益计算和年份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合计

变动成本法: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利润总额

90000

48000

12000

20000

10000

75000

40000

12000

20000

3000

105000

56000

12000

20000

17000

270000

144000

36000

60000

30000

完全成本法: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利润总额

90000

60000

20000

10000

75000

50000

20000

5000

105000

70000

20000

15000

270000

180000

60000

30000

第一年,产销均衡,两种方法下的利润总额相等。第二年由于产大于销,有存货,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都作为期间损益

得以补偿。完全成本法下已销产品500件负担固定性制造费用10000元(12000/600*500)记入了当年损益,另200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存货成本列入了资产负债表。所以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比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少2000元。第三年,产小于销,在完全成本法下,第二年存货中的200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着存货的销售记入了第三年的销售成本中,而变动成本法下,记入第三年损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仍为12000元。所以比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总额少了2000元。但从三年整体来看,产量=销量,利润总额合计是一样的。

四、期末损益不同。完全成本法下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补偿是由当期生产的产品承担,期末存货与已销产品承担着同样的份额。产量越大,单位产品负担的成本越小,计算损益不考虑期末存货,所以在销量一定的情况下,利润就越大。变动成本法下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补偿是作为期间成本由当期已销产品承担。所以在销量一定的情况下,利润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当然在产销均衡的情况下,两种方法计算的利润是一样的。但产销均衡只是个别的、相对的和理想化的,不均衡才是普遍的、绝对的和现实的。

第2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在管理会计学中,以成本性态可分为基本假设,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是相对于完全成本法而言的,它从无到有、从一开始不为人们所认识到被普遍重视并被广泛应用,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本文通过比较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概括其差异。一、 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则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如表:方法 产品成本 期间成本完全成本法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变动成本法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 固定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二、 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由于两种方法下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所以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完全成本法下,不论是库存产成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中均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下不论是库存产成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中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则作为了期间成本。所以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的成本。三、 计算损益的方法不同。在不考虑税金问题的情况下,完全成本法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变动成本法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现举例如下:某企业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连续三年产量均为600件。而销量分别为600件、500件和700件。单位产品售价为150元。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年度总额为20000元。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为8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为12000元。要求: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利润总额。损益计算和年份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合计变动成本法: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利润总额 9000048000120002000010000 750004000012000200003000 10500056000120002000017000 270000144000360006000030000 完全成本法: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利润总额 900006000020000100007500050000200005000 105000700002000015000 2700001800006000030000第一年,产销均衡,两种方法下的利润总额相等。第二年由于产大于销,有存货,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都作为期间损益得以补偿。完全成本法下已销产品500件负担固定性制造费用10000元(12000/600*500)记入了当年损益,另200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存货成本列入了资产负债表。所以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比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少2000元。第三年,产小于销,在完全成本法下,第二年存货中的200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着存货的销售记入了第三年的销售成本中,而变动成本法下,记入第三年损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仍为12000元。所以比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总额少

第3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对比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09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由于对成本核算的切入角度不同,产生了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单位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期间成本、和当期利润的计算上均不相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也不同。本文通过对两种方法的理论依据,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上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分析,为企业在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成本核算方法时做出更好的选择。

1 理论依据

完全成本法是以经济用途为切入点,将企业发生的全部成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一类是非生产成本,即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完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认为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相同,都是企业为生产产品而消耗的,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一样,都属于产品的制造成本,因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作为制造费用一个整体计入产品成本。

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切入点,将企业发生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全部一次列入期间费用,从当期收益中扣除。由于变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在内,故亦称“直接成本法”或“边际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只包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与产品的生产直接相关的费用,即变动生产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无论当期产品多少、产品有无,固定制造费用均会发生且不变,亦即:它不随产品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因而与期间关系更密切。这一点与管理、销售费用等非生产成本一样。因此固定制造费用应列为期间成本。

2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由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法不同,使两种方法在产品单位成本、期间成本、存货成本及当期利润的计算上产生了一系列差异。

2.1 成本不同

在计算产品单位成本时,变动成本法的产品单位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了期间成本。完全成本法的产品单位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和固定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只包含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2.2 分期损益不同

2.2.1 变动成本法

计算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营业收入-变动成本总额。确定税前利润: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

2.2.2 完全成本法

计算营业毛利:营业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确定税前利润:税前利润=营业毛利-期间费用。例:西明企业生产甲产品,产品单价为50元/件,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为20元/件,固定制造费用为18 000元,单位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3元/件,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6 000元,2013年既无期初存货也无期末存货,生产量和销售量均为1 500件,2014年生产量1 600件,销售量1 400件,期末存货200件,2015年期初存货200件,生产量1 200件,销售量1 300件,期末存货100件。不考虑税金,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各期损益(假定存货按先进先出法)。

对比两种方法下的利润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在期初无产品存货,且本期产量与销量相等的情况下,本期所发生的所有的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均在销售收入中予以扣除,所以2013年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营业利润是相等的,不存在差异。在期初无产品存货,本期产品产量大于销量,期末有存货的情况下,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是将本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18 000元全部作为期间成本从收入中扣除,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因为本期生产的产品并未全部销售完毕,期末200件存货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2 250元(18 000/

1 600*200)转入了2015年,并未在本期收入中扣减,2014年应由已销产品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为15 750元,所以2014年完全成本法比变动成本法少分摊固定制造费用2 250元,因此2014年两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的营业利润不相等,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比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多2 250元。在期初有产品存货,本期产品产量小于销量,期末有存货的情况下,变动成本法仍然将本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18 000元全部作为期间成本,由当期已销产品负担。而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200件带来的2014年的固定性制造费用2 250元,因存货按照先进先出法,所以应在2015年扣除,期末存货100件应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1 500(18 000/1 200*100)元应转入2016年,2015年应由当期已销产品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为(2 250+18 000-1 500)18 750元,所以,2015年完全成本法比变动成本法多分摊固定制造费用750元,因此2015年两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也不相等,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比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少750元。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简化了内部核算。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直接从边际贡献总额中扣除,可以省去许多间接费用的分摊手续,也可以避免由于分摊标准等因素造成的制造费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变动成本法将生产成本中的变动制造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将已销售部分转化为销售成本与本期收入直接配比,将未销售部分转化为存货成本,与未来收入配比。因此从理论上讲,变动成本法最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但是,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性生产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其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不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也不符合税法的相关规定。同时从长期来看,由于技术进步、企业经营规模等变化的影响,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很难固定不变,一旦突破相关范围,成本性态发生变化,变动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信息失去相关性,就不能适应长期经营决策的需要。

完全成本法侧重于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需要。由于完全成本计算法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认可和支持,税法也要求用于税负目的的收益表应使用完全成本法。所以企业必须以完全成本计算为基础编制对外报表。但是由于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使得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从而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导致成本控制工作变得复杂。

3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综上所述,两种计算方法各有利弊,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计算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核算的需要。因此在企业实践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以满足企业会计对内对外的核算需要。为方便得到两种方法下的成本核算资料,需要在原有的成本核算系统中合理设置下列相关账户:在“生产成本”账户下分设“固定生产成本”账户和“变动生产成本”账户;在“制造费用”账户分设“固定制造费用”账户和“变动制造费用”账户。平时核算时,企业按照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将生产费用按照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特别是制造费用的分解,将固定性费用和变动性费用分别记入这些账户中,到期末时,再制作一份变动成本法下的核算材料供企业内部查看。然后根据账户核算资料把变动成本下的信息调整为符合规定的完全成本法下的信息,期末把应属于已销产品分摊的部分固定制造费用列示在利润表上,将剩余的固定制造费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即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存货成本仍然是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按完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期末报表编制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樱.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经济师,

第4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税前利润

一、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计算过程比较

(一)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计算过程

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税前利润=销售毛利总额―期间成本总额(期间成本总额包括变动的、固定的销售及管理费用)

(二)变成本法的税前利润计算过程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包括本期已售产品的变动制造成本和变动的销售及管理费用)

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包括固定的制造费用和固定的销售及管理费用)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在计算税前利润时,会受到企业的产量和销量变化的影响,下面举例分析两种利润计算:

例1:产量稳定,销量变动的情况

产量稳定,表明如各年固定制造费用总额不变,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也相等,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就不变。销量变动意味期初、期末产成品库存存货不同。

假设某企业生产某产品2012年至2014年的产量为5000件,三年销量分别为4000件、5000件、6000件,单价40元。成本资料如下:制造成本:单位变动成本20元,固定制造费用50000元;销售及管理费用: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3元,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10000元。

例2:销量稳定,产量变动的情况

如果销售单价不变,销售稳定就表明企业各年销售收入相同。若各年制造费用总额相同,产量变动则表明完全成本法下各年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不同,单位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也不同。

假设上一企业,2012―2014年某产品产量分别为6000、5000件、4000件,每年销量均为5000件,单价为40元。其他成本不变。

二、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计算结果比较

比较例1的结果,发现:

(一)当期末存货>期初存货,变动成本法所得利润

(二)当期末存货=期初存货,两种方法所得利润相等。如2013年,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出的利润均为25000元。原因是此时两种计算方法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总额相等,不存在部分固定制造费用没有被销售收入扣除,形成期末存货价值的问题。

(三)当期末存货

比较例2的结果,发现:

(一)变动成本法下,不论产量和存货有无变动,只要销量相同,各年利润就相等。原因是与销售收入相同,单价和变动成本不变,各年利润就不变。

(二)完全成本法下,利润与产量有关,如例2中各年产量不同,利润也不同;变动成本法下,利润与销量有关,如例2中各年产量不同,但销量相同,利润相同。

三、结语

两种方法所得利润差异根源于二者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水平的差异。其变动规律为:期末存货固定制造成本=期初存货固定制造成本,两种方法所得利润相等;期末存货固定制造成本>期初存货固定制造成本,完全成本法所得利润>变动成本法所得利润;期末存货固定制造成本

第5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一、空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及某区别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 计算 过程中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 内容 ,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法是将全部生产成本均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所描述的产品成本可图示为: 两种成本构成的共同之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列为期间成本。不同的是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则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为期间成本。 由于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因此本期销售产品成本及期末库存产品成本都相应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而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无论是本期已销产品还是期末库存,都不包含固定制造费用。所以按两种成本法计算的销售毛利必然受到固定制造费用 影响 ,也必然使两种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受到影响。 鉴于我国 企业 会计 准则以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并以此编制对外报表,为便于企业利用现有的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资料推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有必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使企业在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快速、简便地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二、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实证 1、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X1为上期或知存货量,X为上期生产量,X2为上期销售量,X3为上期期末存货量;X1‘为本期期初存货量(X3),X’为本期生产量,X2‘为本期销售量,X3’为本期期末存货量;k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b1为直接材料单价,b2为直接人工单价,b3为单位变动制造费用,a1为固定制造费用总额;p为单位售价,v1为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v2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pX2‘为销售收入。 假设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水平及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在相关范围保持稳定不变。按先进先出法计算已销产品成本和期末库存成本。 完全成本法: 销售成本=[(b1+b2+b3)x3+(a1/x)x3]+[(b1+b2+b3)(x2‘-x1’)+(a1‘/x)(x2’-x1‘)] 税前净利润v1=px2‘-{([(b1+b2+b3)x3+(a1/x)x3]+[(b1+b2+b3)(x2’-x1‘)+(a1/x’)(x2‘-x1’)]}-k 变动成本法: 销售成本=(b1+b2+b3)x3+(b1+b2+b3)(x2‘-x1’) 税前净利v2=px2‘-[(b1+b2+b3)x3+(b1+b2+b3)(x2’-x1‘)]-(k+a1) 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税前净利差额(u): u=v1-v2-(a1/ax‘)(x2’-x1‘)-(a1/x)x3 则:v2=v1-[a1-(a1/x‘)(x2’-x1‘)-(a1/x)x3),即为从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的数学模型(以下简称模型)。 一、空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及某区别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 计算 过程中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 内容 ,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法是将全部生产成本均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所描述的产品成本可图示为: 两种成本构成的共同之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列为期间成本。不同的是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则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为期间成本。 由于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因此本期销售产品成本及期末库存产品成本都相应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而变动成

第6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第7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一、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经济发展,满足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业成本法首先在西方国家运用,呈现了很好的效果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我国外部的交易成本迅速增长,也提高了间接成本在施工项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经济发展,满足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业成本法首先在西方国家运用,呈现了很好的效果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我国,作业成本法首先运用在了制造业中,随后得到了推广。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比较短,并且长期受到非市场机制的影响,使得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施工项目外部的交易成本迅速增长,也提高了间接成本在施工项目进展、拟计划投资额,未来收益、风险情况,同时对于重大研发项目应提高披露频率,如在半年报、季报中增目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房地产发开企业必须引入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利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精确成本信息,完善业务流程,缩减施工中作用不大又浪费成本的环节,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实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既定战略目标。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不足

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接到项目后,针对性的设计能力不足,计划不完善,缺乏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因为作业成本法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企业来说,实施起来具有一定困难,同时如果实行作业成本法,房地产开发企业还需要对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做出改变,前期成本消耗较大,一些企业因此放弃了作业成本法的运用,或者运用不彻底,失去了作业成本法原有的效果。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了解作业成本法,无法预见作业成本法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作业成本法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用。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完全成本核法,而作业成本法是在完全成本法上进行改进和完善的,二者最大不同就是对成本费用的界定不同,这导致其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就不尽相同,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数额也因为核算方法不同而不同,导致最终企业经营成果损益表中的利润也有所差别。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对企业的成本核算结果完全不同,使得企业管理者产生困惑,并报有疑问。

(二)作业成本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使用范围较窄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水平越来越髙,各行业对高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重视,众多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应用都可以和世界免进水平相媲美,但是科技运用在我国存在严重的两级分化态势,高科技研发部门,技术先进,普通企业的科技运用水平程度却不高,在房地产开发行业运用高新技术与施工项目相融合的企业并不多。同时,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作业成本法采用的是多元化,这一点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完全不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为企业分配间接费用的计算量庞大,需要借助电算化的技术手段,这给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带来一定阻碍,使得至今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不够广泛。

(三)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长期运用的是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企业会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但是对作业成本法认识陌生,从而阻碍了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同时,作业成本法在进行成本核算时,第一步要分析耗费资源的作业,其次在找出作业的驱动因素,并且研究完善项目流程,最后根据研究数据对项目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改进。这套流程,就需要企业各个部门配合参加,包括企业的管趣者、会计人员以及其他部门的员工。但是由于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还不够广泛,导致会计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的重视不够,业务能力不强,无法在企业内部高效开展,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的问题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作业成本法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应用建议

(一)完善会计管理咨询服务

目前,影响作业成本法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实施运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核算工作复杂、成本驱动主观性强、会计人员对作业成本核算法业务不熟练等。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企业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建议,所以为了推广作业成本法和减少企业在实行作业成本法时的阻碍,应当完善会计管理咨询服务,将我国的会计工作市场化,帮助企业解决人才问题。

(二)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全体成员对成本的认识

企业推行的作业成本法的前提是,需要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可。所以,必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房地产开发企业充分了解到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使企业实行作业成本法后,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有一定的预期。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全体人员对成本的认识,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层认同作业成本核算法。作业成本核算需要对企业的运作有一个整体的全面认知,只有全面了解企业的管理架构后,财会人员才能够设计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收集原始数据资料、改善流程。这些流程不是财会部门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配合。所以,企业应当加强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正确认识成本核算工作的意义,从而使房地产开发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更顺利。

(三)采用战略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方法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房地产开发企业间接成本在施工项目中比重逐渐增加,传统的完全成本核算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相融合,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的设计开发环节、施工环节、竣工环节更加合理的分配间接成本,从而能够为项目提供确切的成本信息。达到帮助房地产施工企业完善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第8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月末时按品种法计算,待分配的成本费用通常采用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和定额比例法等。

完工产品、在产品成本之间的原理如下: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一、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要点:在该方法下,月末的在产品的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二、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算法

要点:即各月末在产品的成本固定不变,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就是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但在1―11月份可以用该方法,12月份(年末)不能采用此法估计,应当盘点在产品数量,具体计算该月份在产品成本。

三、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1.要点:计算出月末在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即月初在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之和),并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

注意:原材料投入有陆续投入和一次投入两种情况。该方法是在原材料一次投入的情况下运用,而且原材料所占比重较大,不论是完工产品还是在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所以,原材料的分配采用平均分配。若原材料是陆续投入的情况下,则不能采用该方法,应当采用约当产量法。

2.举例:

四、约当产量法

1.要点: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再将产品应负担的全部成本按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注:原材料投入有陆续投入和一次投入)。

(1)该方法在原材料一次投入的情况下,原材料的分配采用平均分配。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1100÷(7+4)=100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2200÷(7+1.6)≈255.81

制造费用分配率:3300÷(7+1.6) ≈383.72

则计算结果为:该月在产品成本1423.3元;完工产品成本5176.7元;共计6600元。

(2)该方法在原材料陆续投入的情况下,原材料的分配不能采用平均分配,此时与人工、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一致。

则计算结果为:该月在产品成本1227.9元;完工产品成本5372.1元;共计6600元。

五、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1.要点:用该产品的全部成本(包括月初在产品成本在内)减去按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余额作为完工产品成本;每月生产成本脱离定额的节约差异或超支差异全部计入当月完工产品成本。

2.举例:(400件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为:直接材料400元,直接人工100元,制造费用150元。C产品本月初在产品和本月耗用直接材料成本共计136万元,直接人工成本64万元,制造费用96万元。)

则计算结果为:该月在产品成本260000元;完工产品成本2700000元。

六、定额比例法

1.要点: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按照两者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比例分配。

2.举例:某公司D产品本月完工产品产量300个,在产品数量40个;单位产品定额消耗为:材料400千克/个,100小时/个。单位在产品材料定额400千克,工时定额50小时(有关成本资料如图所示):

项 目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计

直接材料费用分配率:1360000÷(300×400+40×400)=10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640000÷(300×100+40×50)=20

制造费用分配率:960000÷(300×100+40×50)=30

第9篇:完全成本法范文

【摘要】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两种不用的成本计算方式,两种计算法下的利润也有所差异,本文对两种成本法下营业利润进行比较,并对营业利润差额的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成本管理、教学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营业利润差额

变动成本法同完全成本法是不相同的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两者之间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期间成本同产品成本之间有着不同的口径划分方式,另外在确定损益程序方面也有些许不同之处。研究发现,采取以上两种方法分别对同时期的营业利润水平进行计算,所得出的结果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因而需要我们对不同计算方式的利润差额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不同成本法下营业利润的比较

两种成本间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在于确定损益的程序有所不同,这自然会使营业利润的最终计算结果受到影响。如:采用的是变动成本计算法来计算损益,首先需要通过营业收入的补偿期将产品销售的变动成本找出来,以便将贡献边际确定出来,随后通过贡献边际的固定性补偿将当期营业利润确定出来,这样的一种确定损益的方式我们称之为贡献式。采用完全成本计算法对损益进行计算,首先要通过营业收入的补偿本期将产品销售中的营业成本找出来,随后得出营业毛利,再利用营业毛利补偿营业费用以确定当期营业利润,这样一种确定损益的方式我们成为传统式。

二、不同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

会计计算中,费用与收入之间的配比得出利润,研究发现有很多的因素会对费用和收入造成影响,如:销售成本、单价、期间成本和销售量等。从相关的研究数据中我们得知,以上两种计算成本的方法通过销售量和单价所得出的销售收入是一致的,并且在变动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间的处理方式也是相同的,据此,可以判断全部非生产成本、单价、变动生产成本以及销售量等并不会对营业利润额的计算不为零造成影响,其更多的影响源自固定性费用。随着研究的愈加深入,营业利润额在两种方式的计算下不为零的根本性原因是因为两种成本计算法在固定性费用以及当期利润表记入过程中有差异情况出现。如:变动成本法的采用下对当期利润表的记入围绕着当期全部发生的固定性费用进行的;完全成本法的利用对当期利润表固定性费用的记入则是摒弃了当期全部发生的固定性费用所造成的影响,而是将那些可能存在于期末存货以及初期成本中的全部固定性费用耐入计算范畴。

三、不同成本计算法下利润差额及实例分析

现已知国内某企业连续十年的成本资料、产销业务量以及销售单价等信息(如:表1所示)。

从上述的资料中我们进一步在两种成本法利用下编织出利润表以及分析表(如:表2、3所示),发现在完全成本法计算中,存货发出的计价所采用的分别是先进先出法以及后进先出法。

通过本次案例我们能够看出:两种成本计算法出现营业利润额不为零的情况是可能的,而并非是必然的,即使计算的前提是前后期存货计价的方式、成本水平以及售价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改变存货计价的方式时,营业利润额自身变动的规律也会受到影响而作出改变;当我们使用的是后进先出的办法计算当期存货计价时,此时营业利润差额同产销平衡关系之间是由一定规律存在的,若采用的是先进先出的方式来计算当期存货计价,那么营业利润额同产销平衡关系之间是没有规律可以追寻的。

四、结束语

经过上述实际案例分析,两种成本计算法在当期利润表固定性费用水平记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是造成两种成本计算法出现营业利润额计算结果不相一致的主要影响因素。当我们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对当期利润表中的固定性费用进行记入时,首先需要对那些可能存在的期末存以及初期存货等固定性费用成本进行考虑。笔者认为营业利润差额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利用下是由一定的变动性规律存在的,通过对完全成本计算法下的期末存货以及初期存货等成本间的固定性费用进行比较,发现采用先进先出或后进先出的方式可以对营业利润额变动的规律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