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蔬菜市场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蔬菜市场调查报告

第1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第二条为完善蔬菜批发市场体系,规范蔬菜市场交易行为,使蔬菜市场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保护交易当事人的正当经营和合法权益。

第三条蔬菜市场以服务为宗旨,遵循公开交易、平等竞争、自由议价的交易原则。

第四条市场必须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和宏观调控政策。

第五条全县范围内,管理蔬菜市场,以及在市场内从事蔬菜销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市场建设

第六条建设市场,按照“突出重点,改造为主,适当新建,合理布局,平衡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规模、设施、功能等,特别是有菜无场的乡镇,要在今秋农建中纳入规划、统一实施。同时要充分考虑蔬菜的市场辐射范围、交通位置。

第七条建设市场由当地乡镇府规划,县蔬菜产业化管理局备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方可实施。

第八条按有关规定可由单位、社会、个人或引进外资建设。

第三章监督管理机构

第九条应县蔬菜产业化管理局负责全县蔬菜市场的管理监督工作。

第十条各种菜乡镇、各蔬菜市场相应成立管理委员会,是蔬菜市场的监督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批准市场管理规定、章程、交易商管理规则、交易规则、工作人员守则等有关规章制度;

(二)批准交易品种、交易方式;

(三)协调处理蔬菜市场筹建和运行中涉及的有关政策问题和部门、地区之间的关系;

(四)对蔬菜市场交易活动进行监督、指导;

(五)审议批准批发市场的其它重大事项。

第五章经纪人

第十一条蔬菜经纪人应当依法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经纪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事蔬菜交易的资格证照,拥有开展规定业务所必需的最低注册资金和相应的经营设施;

(二)经纪人要有经营批发业务的许可;

(三)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无违法记录;

(四)市场章程规定的其他必备条件。凡具备上述条件的经纪人可向市场提出申请,经蔬菜市场管理委员会批准,方可进场交易。

第六章市场交易

第十三条经纪人按照诚信、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批发市场内进行交易,交易方式根据不同商品的特性采取协商买卖、竞价买卖和拍卖,蔬菜市场内的交易经市场确认后具有法律效力,买卖双方必须严格履约。

第十四条蔬菜市场有保证交易双方履约的权力和义务。即期现货成交按双方商定的时间、地点、品种、数量、质量等条件和交货方式由买卖双方负责。

第十五条市场内的交易禁止下列行为:

(一)蓄意串通,制造虚假供求和价格,故意捏造或散布虚假的、容易使人误解的信息。

(二)以操纵市场为目的,连续抬价或压价买入或卖出同一种商品;

(三)以其他直接或间接方式,操纵或扰易;

(四)未经批准开展批发业务。

第六章价格

第十六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市场交易价格允许随行就市;市场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定价格管理规则。

第十七条市场成交的价格、数量等信息由市场专门机构统一汇总。

第十八条市场行情报告制度,市场在每天交易结束后,要将成交品种、产地、数量、价格等情报蔬菜主管部门。

第九章结算

第十九条有条件的市场对场内成交的商品实行统一结算。

第二十条蔬菜市场实行保证金制度;凡进场收购必须缴足收购资金,否则不准入市交易,避免买空卖空行为。市场有权追偿并处罚违约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十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市场必须积极、严谨、高效地为交易商服务,凡因市场工作人员失职、渎职造成损失的,由市场予以赔偿。

第二十二条市场工作人员必须主持公道、清正廉洁,不得参与场内的交易活动。对于循私舞弊、违法乱纪者,按工作人员守则的有关条款予以处罚。情节严重者,按照干部、职工管理权限和有关法律、法规由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三条经纪人不严格履行承诺产生的纠纷,首先由买卖双方协商解决,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由市场管理委员会依法予以调解。市场管理委员会通过下列工作行使监督、处罚的职责:

(一)听取申诉;

(二)受理对经纪人不正当行为的指控;

(三)调查经纪人交易、财务状况,检查帐册、文件和原始记录;

(四)以书面形式通知经纪人停止或纠正不正当行为。经纪人的违规行为;

(五)按市场有关规定予以警告、取消其处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行为依法由司法机关审理。

第2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一、加大农产品生产供应。一要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农粮部门要落实今年全市新建3000—4000亩,以后每年新建2000亩以上高标准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的任务,稳定和增加蔬菜种植面积;要按照常住城镇人口每人每天至少有500克鲜菜规划生产基地,推进公司加农户一体化的生产体制,提高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二要加快商品蔬菜产业化建设。要优先在一小时交通圈内的章贡区、赣县、南康、于都、兴国、信丰、大余、上犹等县(市、区)建设一批中心城区商品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常年性商品蔬菜,每个县要扶持建设1-2个集中连片在500—1000亩的商品蔬菜基地。要加快“短、平、快”蔬菜品种的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平抑市场价格。三要设立商品蔬菜生产发展基金。各县(市、区)特别是章贡区、赣县、南康、于都、兴国、信丰、大余、上犹等县(市、区)要设立专门的商品蔬菜发展基金。市本级要发挥好每年1000万元发展基金的作用,专项用于商品蔬菜基地开发和产业发展。各县(市、区)要保证有300-500万元的资金用于商品蔬菜发展。四要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各地要保持地方储备粮油的投放力度,落实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提前做好粮食、食用油、蔬菜等应急保障预案。要根据需求和季节变化,建立适合本市的蔬菜储备制度,保证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至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以满足市场应急供应的需要。

二、建立平价蔬菜直销点。商务部门一要以“农超对接”等工作为抓手,积极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引导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二要会同城管、工商和章贡区政府,在12月底以前在中心城区建立10个以上的蔬菜供应直销点。三要实施“三限”(限时、限点、限蔬菜范围)措施,为蔬菜销售在特定地段、时段,开辟临时或流动销售区域,鼓励本地菜农进城直销自产蔬菜,鼓励蔬菜经营批发企业进农贸市场直销蔬菜,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三、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公安、交通部门要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自2011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少量混装其他农产品以及超载幅度在合理计量误差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整车合法装载车辆执行。公安交警部门对符合标准的配送蔬菜的厢式货车,要发放特别通行证,允许24小时进城通行。商务部门要会同规划、国土、城管等部门合理规划布局中心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直销点,增加并扩大销售网点,方便居民购买。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完善价格监测制度,对涉及群众生活必需的粮、油、肉、菜、蛋和水、电、气等“柴米油盐”价格要实行“一日一报”、“一周一分析”,定期分析预测报告,一旦价格出现苗头性、倾向性上涨或异常波动,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采取相应措施。今年年末和春节前后,除国家和省统一安排的价格改革项目外,各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收费),一律不允许出台新的调价措施。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市场销售蔬菜的检验检测,在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建立蔬菜产品质量检测点,强化市场准入,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要建立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机制,严格产地准出制度。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整顿,加大农产品市场巡查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醒、告诫农产品经销户要提高自律意识,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欺行霸市、串谋涨价、价格欺诈、价格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3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加强;蔬菜;种苗;检疫;监管;工作

中图分类号:S4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41

1 为什么要加强蔬菜种苗检疫监管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济南市蔬菜种苗,特别是育苗行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济南市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为蔬菜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但是,蔬菜种苗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在生产、经营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如蔬菜种苗生产标准缺失、市场混乱、检疫执法监管工作基础较弱,蔬菜生产突发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部分地区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流入生产环节,造成植物疫情的爆发性发生,给当地蔬菜生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对当地农业生产而彰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举个例子)。加强蔬菜种苗检疫监管是植物检疫工作的职责所在,是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尤其是蔬菜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为确保蔬菜生产安全和种苗产业健康发展,防范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危害,加强蔬菜种苗检疫监管工作势在必行。

2 如何加强蔬菜种苗检疫监管

为切实加强蔬菜种苗检疫监管工作,济南市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植物检疫人员积极作为,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检疫监管措施,确保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2.1 制定监管文件,确保监管的权威性

多次邀请省级检疫领导、专家和县区工作经验丰富的检疫技术人员召开座谈会,并积极进行工作调研,取得共识后,及时制定并经市法制办审查通过了2个规范性文件,分别是《济南市农业局关于加强全市蔬菜种苗检疫监管工作的意见》(济农字z2014{65号,备案号JNCR-2014-0210002)和《济南市农业局关于加强全市蔬菜种苗检疫监管的通告》(济农字z2014{67号,备案号JNCR-2014-0210004),为做好检疫监管提供了依据。文件制定后,在全市蔬菜种苗生产经营单位、蔬菜生产基地等区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学习,各项监管工作陆续开展实施。

2.2 全过程监管,确保工作不留死角

对种苗企业检疫登记―种子引进调入―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等各个关口进行全程监管。对具备一定规模的从事蔬菜种苗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检疫登记备案,建立档案;严格把关蔬菜种子引进调入,无证种子严格进行检疫处理;严格进行每批次蔬菜种苗产地检疫,并进行抽样检测;严格进行蔬菜种苗调运签证制度等,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到人到位,不留死角。

2.3 制定标准,推行蔬菜种苗产地检疫的标准化

2014―2015年积极探索研究推广蔬菜种苗产地检疫的标准化工作。2a相继制定并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通过了3个济南市农业地方标准,分别是《西甜瓜蔬菜植物种苗产地检疫技术规程》、《黄瓜蔬菜植物种苗产地检疫技术规程》、《冬瓜蔬菜植物种苗产地检疫技术规程》。标准后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实施。今后,还将继续推行产地检疫标准化的有关工作。

2.4 引进检测新技术,确保检疫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

以往凭借肉眼进行产地检疫,使检疫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存在很大制约。为此,积极引进了2种检疫性病害的快速检测新技术,利用美国Agdia公司生产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和瓜类果斑病快速检测试纸条,可在5~30min内对2种染病蔬菜种苗进行快速准确定性检测。

2.5 服务与执法并行,维护监管实效

协调进行服务与执法,拉近彼此距离,摈弃对立立场。及时搞好上门服务,进行有关检疫法规、规定的宣传及有关检疫信息的咨询等。在服务的同时,对企业遵守检疫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及时处理有关违法违规情况。

3 加强蔬菜种苗检疫监管取得的成效

通过上述一系列检疫监管措施的实施,使有关蔬菜种苗生产经营企业对植物检疫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的了解,执法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逐渐缩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有关检疫规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尊法守法情况明显好转,配合执法检查行为更加顺遂。总之,济南市一系列检疫监管措施的实施,使济南市蔬菜种苗市场的检疫行为更加规范,取得了预期目标。近几年,全市未再发生蔬菜疫情事件。

参考文献

第4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疫情影响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有效预防并及时消除因疫情引发的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成立县疫情防控生活必需品供应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有关事项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由应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启动本应急预案。

组长:

成员:

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做好粮食、食用油、蔬菜等商品的市场调控工作,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监测。

协助发改部门负责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和预警,加强价格监督管理,开展市场价格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必要时按上级的要求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保持市场价格稳定。

协助农业农村局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应急农产品、畜产品的供应,并负责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各商超负责协助卫健局组织处理食品污染及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和医疗救治,并负责对食品流通及生产经营的卫生监督管理。

负责协助市监局做好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监督和检测、流通领域生活必需品的计量监督管理、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努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二、加强市场监测

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监测体系。为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市场异常波动,对生活必需品市场进行监测实施信息报送制度,检测范围和报送时间由商务部门确定。发改部门要深入当地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综合超市和其他商品销售场所,现场检查生活必需品价格,供应变化情况。

(一)建立市场监测日报告制度

利用已建立的市场监测网络,对全县重点商贸企业和农贸市场的市场供应、价格、库存量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实行日报告制度。重点监测蔬菜、米、面、油、猪肉、水果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的购、销、存、价的变化情况。

(二)建立预警机制

疫情期间,监测的蔬菜、肉类、禽蛋、米面油、水果等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连续3日发生异常变化,立即提出预警,向县政府报告,向有关部门通报,同时启动相关应急措施,尽快平息市场波动。

(三)建立疫情监控制度

秋冬疫情防控期间,要按照党中央、省、市疫情防控精神,从即日起至疫情结束对大型商超不间断的开展疫情防控检查工作,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向政府报告,不得延误。

三、主要应急企业职责

(一)蔬菜批发市场。负责协调指导蔬菜批发企业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购进和储备,储备量不得少于3-5天150吨。蔬菜批发企业每天需及时向县商务局、发改局上报蔬菜供应、储备、价格异常波动情况。

(二)各大型超市。负责协调指导各商超对蔬菜水果、米、油、挂面、方便面等品种的供应及储备。蔬菜水果储备3-5天量不低于100吨,粮油储备储备量不低于7天300吨。各商超需及时向商务局、发改局上报库存储备、价格波动等异常情况。

(三)生活必需品批发企业。负责协调指导粮油批发企业负责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储备量不低于3天300吨。负责协调指导猪肉、牛肉、鸡蛋、禽类等生活必需品物资储备,储备量不低于50吨。

四、保障措施

(一)依托蔬菜批发市场、繁华超市、康乐超市、双杰超市等重点商贸企业和农贸市场,建立县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供应系统。

(二)督促市场业主加强山东、辽宁、省内等产地及本地生活必需品供应商紧密联系,掌握实时信息,扩大采购渠道。加大我县生活必需品储备力度,确保稳定市场供应。

(三)应急领导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人员到位、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四)组织全县商超承担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监测网点。

(五)疫情结束前,全天候启动县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制度,将生活必需品每日价格、上市量、供应量和储备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全县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动情况。

(六)加强宣传力度,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出现抢购现象发生。如发现市场异常波动,及时协调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通报市场供求状况,消除消费者心理恐慌,正确引导消费。

五、应急处理程序

如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依次采取以下措施:

(一)针对市场供应紧张的品种,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定点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及时向定点批发零售企业投放,并积极协调解决运输车辆。

(二)生活必需品货源不足时,或某种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量较大,本地生产能力一时难以满足时,积极组织定点采购企业利用已建立的购销渠道,从省内或外省产区紧急调入,投放市场,弥补本地货源不足。

(三)组织定点销售企业建立通畅的购销渠道,并多方联系货源,按市价敞开供应,必要时可限量,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市场、保障市场供应、平抑市场物价的作用。

(四)当出现市场波动时,要组织各成员相关部门和定点企业加强协作,及时组织商品货源,搞好商品调运、监测等相关工作。

(五)当疫情灾害对居民收入和正常生活产生影响时,根据生活必需品需求状况,提出商品订单,纳入政府采购计划,通过定点采购企业组织货源,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立足本地难以保证市场供应时,要及时向上级部门请示,争取国家支持,向我县投放国家储备商品,或协助调运货源。

第5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连锁超市 市场细分 蔬菜物流

一、南京连锁超市蔬菜运营存在的问题

随着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日趋成熟,并越来越为消费者所接受,其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流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兼具盈利商品与聚客商品双重效能的蔬菜产品,已被诸多连锁超市提升到经营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各连锁超市纷纷通过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寻找蔬菜经营合作商、店面自营蔬菜等方式来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然而,调查发现,南京各家连锁超市门店的蔬菜经营却没能够像这一模式下的其它商品一样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业绩可说是喜忧参半,部分超市甚至常常因蔬菜品质问题被消费者投诉,进而影响了连锁品牌形象。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蔬菜品项、品种不全

调查小组使用观察法对南京市的苏果、金润发、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各大连锁超市的蔬菜销售进行调研,将其经营的蔬菜品项数与品种数与周边菜场进行比较,发现:连锁超市的蔬菜品类与品种明显少与菜场,以某超市为例,其蔬菜品项数与各品项的品种数仅为菜场的55%和30%。

2.大部分蔬菜价格高且品质不稳定

调查小组选择了10种常见的蔬菜,对菜场、超市、批发市场进行1个月的比较研究,发现超市40%的蔬菜定价高于菜场,其中西红柿、青椒等常见蔬菜超市价格比菜场高出20-35%。调查小组还发现超市晚市以后,部分菜品就会出现枯萎腐烂等品质下降的现象。

3.蔬菜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不到位

通过调查,结合对超市生鲜部门主管的访谈得知:(1)在进货环节,有的超市为了保证自己的毛利率,往往一味压低供货商的进价,而忽视对供货商所提供蔬菜的质量控制,从而导致蔬菜质量和安全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较大,一些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农产品含有过量的有害化学成分。一些菜农受利益驱动,把打过农药未过休药期的蔬菜采摘上市销售;大多数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调查组到南京某蔬菜批发市场就发现未经检验的蔬菜就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的现象。(2)在验货环节,有些门店直接从农民或加工企业购买蔬菜,没有冷链衔接,保鲜配送成为物流中的盲点。验货手段落后, 对蔬菜不进行生化检测就上架销售,质量管理多停留在感官及供方提供的资料上。(3)在销售环节,现有的设备和处理办法也不能充分控制食品安全,甚至人为更换包装日期的现象。

4.蔬菜陈列储存缺少相应操作规范

超市蔬菜品种各异,商品品性不尽相同,存贮要求也有不同,开架陈列的新鲜蔬菜具有随时间而枯损的特性,调查发现大部分超市蔬菜陈列区没有专用的保温降温设备,蔬菜难以保持其新鲜度,且无菜品整理制度规范, 这样会缩短货架周期, 增加损耗, 削弱商品表现力。

5.蔬菜营销缺少一个系统方案

调查小组还发现,绝大多数超市只是在晚上采取打折或买一送一的方式清空不新鲜的菜品存货,而缺少一个系统有效营销及促销方案,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是对连锁品牌的一种损害。

6.蔬菜流通各环节的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

调查小组参观了2家连锁超市生鲜配送中心,发现从蔬菜的接货、验收、质检、入库、分拣配货到配送运输、收货、上架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各环节多处于人工处理状态,蔬菜物流最基本的单位尚未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物流效率,加大了物流运营成本。

二、连锁超市对蔬菜经营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性

调研小组于2010年3月10日——4月10日期间,选择有代表性的菜场、超市以及居民小区,采取以年龄分层的随机抽样法,针对消费者选择蔬菜购买地及其主要决定因素、对蔬菜的需求状况以及对高品质净菜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南京市民蔬菜消费状况的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经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消费者蔬菜主要购买地为菜场

受访者中有56.6%的人选择在菜市场买菜,33.4%的人选择在大型超市买菜,3.7%的人选择在便利超市买菜,另外6.3%的人在路边摊或其它地点买菜(见图1)。由此可见,选择连锁超市类作为买菜地点的消费者比例约为37.1%。

2.影响消费者购买蔬菜的因素各异

问及他们选择买菜地点时考虑的因素时, 40%的消费者选择离家或工作地点近,26%考虑蔬菜新鲜、卫生,21%考虑价格便宜,13%考虑蔬菜品种齐全(见图2);其中年龄层次越低的考虑离家、工作地点近的因素越多,考虑价格的因素越少,而年龄层次越大的则越注重价格因素。

3.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

受访者中,有30%要求蔬菜新鲜,25%要求蔬菜绿色、环保,18%要求蔬菜价格便宜,17%要求蔬菜卫生,10%要求蔬菜购买方便(见图3)。

此外,调研小组通过制作净菜(净菜即摘除了不可食部分,并经清洗、清除有机农药、消毒杀菌处理、包装等系列处理的一种可直接烹调食用的蔬菜产品)模型对消费者态度进行访谈,能接受与不能接受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7%和53%。

以上数据表明,在现今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的蔬菜消费需求是有一定差异的,由于蔬菜购买者受自身教育、文化、职业、经历、年龄、收入、饮食习惯以及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产生蔬菜需求与购买动机的多样性,加之各连锁超市通过数年努力形成了相当一批稳定的顾客群体,以上条件形成连锁超市进行蔬菜市场细分的客观基础。

然而,调研小组深度访谈6家超市生鲜部主管时,发现100%的受访者不能对本超市的蔬菜消费者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且市场细分因素仅停留在购买力上。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形成:连锁超市经营蔬菜市场定位不明确、蔬菜品项及品种的同质化、蔬菜品质监管不到位、物流配送效能低下等问题,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项目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若遭遇市场定位准确的竞争对手挑战,必然会造成战略上的损失。

目前现状和存在的威胁则显现出连锁超市蔬菜经营进行市场细分的急切性、重要性。

三、南京连锁超市蔬菜物流改进的建议

连锁超市应以各门店为单位调查顾客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细分因素(调研中我们发现:消费者收入水平并不是唯一的重要的细分因素),然后各门店要进行蔬菜经营项目的市场定位,开发出差异性的蔬菜项目及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即各连锁门店的蔬菜产品组合要满足周边商圈的顾客需求,切勿在所有的连锁门店推出统一的蔬菜项目。具体建议如下:

1.投入冷链设备提高蔬菜物流链效率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

连锁超市蔬菜物流全程应投入冷链设备,如:温湿度可调节流通加工车间、冷藏配送车,这可以明显地延缓蔬菜的衰老和品质下降,降低自然损耗。在销售货架期间,根据蔬菜呼吸特征选择适当手段,如叶菜类的温湿度调节设备、冷藏柜的使用。只有提高了蔬菜物流链的运作效率,才能保证满足各细分市场不同顾客群的需求。

2.建立以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蔬菜安全追溯系统

各连锁超市应使用蔬菜物流链质量跟踪技术,如:条码、RFID、GPS、EDI等物流信息技术,以便连锁管理部门监控到各环节蔬菜品质并在货架上给各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一个完全公开的蔬菜品质信息,包括:产地、采摘时间、供应商、安全指数、包装时间等,更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形成连锁超市蔬菜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为连锁超市吸引更多的顾客。

3.合理运用配送中心流通加工功能

由于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差异,必然形成不同的蔬菜品质与品种要求,合理运用连锁超市的蔬菜配送中心的流通加工功能,包括:高档蔬菜礼盒订配、净菜加工、熟菜精加工、门店个性配送等项目,这样有利于提高连锁超市顾客的满意度,各连锁门店利润空间,保障企业战略实施。

4.不断创新促销方法

根据各细分市场顾客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促销方法,比如:节假日促销、社区厨艺交流、健康食疗讲座、发放优待券、限时特价等促销组合方法;在促销中应坚持宣传绿色消费,加强员工的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

四、对本文的总结

据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最新资料显示,南京主城区(六城区)人口总计2510659人,如果以每个家庭5个人保守计算,那么南京则有约502132个家庭,每个家庭平均每天消费蔬菜15元计算,每年南京市主城区蔬菜市场容量约为人民币12.9211亿元。若南京的连锁超市能对周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开发试销对路的蔬菜产品组合,正确整合蔬菜物流各环节,包括:采购、仓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运输、销售上架,再加上丰富的超市促销活动,南京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项目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08- 2009)》、中国连锁协会、2009年第7版

[2]许静芬、经营生鲜已成超市竞争的核心亮点、经营观察、

[3]刘爱军、苏果超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8.08(下)、111

[4]李金玉、我国超市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sfncc.org.cn/Z_Show.asp?ArticlEiD=1771、2010-7-27

[5]武莹浣、超市生鲜食品鲜度控制问题及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09 NO.29、184

第6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掮客咨询公司

4个玉米卖25.98元,辣椒卖21元/斤,胡萝卜的价格是19.99元/斤……这些食品之所以贵得让人咋舌,全是因为它们身上贴着“有机食品”的标签。

食品一经认证,身价立刻飙升。但最近,业内人士爆料:一些企业为了利益,利用认证食品的招牌来挂羊头卖狗肉。

山东某咨询公司的孙姓负责人在电话中,给记者报出了有机产品认证的价码――两万元。

孙姓负责人表示,从实地审定到有机转换认证拿到手,不会超过一月时间,而所有认证环节,均由咨询公司包办,包括检测所用的实验室。

据其介绍,咨询公司会派人到记者所称的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名曰考察,实际只需要在地里“看一眼即可”,然后将产品送往咨询公司指定的实验室,由实验室出具一份有机检测报告。

记者表示,自己产品均使用大量农药,担心检测最终无法成为“有机”。孙姓负责人称,根本没有担心的必要,到时会将检测结果人为“修饰”。

孙姓负责人特别强调,这家认证公司是正规的、在国家注册过的。

按照正常的有机认证程序,首先要经过文件的审核,由企业将申报材料递给认证中心进行审核,认证中心制定检查计划,派出有资质的检查员对土壤、产品进行抽样,将样品送往指定的质检机构,同时检查员编写检查报告,此后认证中心进行评估意见。

然而,根据孙的介绍,这家咨询公司就完全包办了大部分认证工作,指定熟人,然后编制假的材料信息递给关系不错的认证中心,最终孵出一份有机证书。

一家叫长沙品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刘小姐透露,“只要拿到有机食品认证,价格成倍翻。我有个客户是做黄豆的。外面卖的几元钱一斤,在他那是几十元钱一斤。”

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发现大量的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报出的认证价格,大都在两万元左右,认证时间在一到三个月之间。

山东一家蔬菜公司的总经理表示,公司的多个蔬菜品种经过有机认证之后,就有不少认证机构打来电话声称,只要交钱,就能在一个月内把所有的菜品进行有机认证。

超市贴标乱象

事实上,操办有机认证的并非只有咨询公司一种途径,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将普通商品披上有机外衣,其实很简单。

在某有机连锁超市,记者发现个头矮小,卖相并不太好的一种土豆,每斤售价11元,而店内的有机小白菜,每斤售价9元,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数倍。另有媒体调查称,市场上的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有机杂粮每盒268元。

这些有让人咋舌价格的商品,真的是有机食品?上述这家超市的负责人透露,超市内一些有机蔬菜是从普通农产品中心批发过来的。她指着放在架上数量并不多的“有机蔬菜”说,批发过来之后超市贴上有机标签进行售卖。

据她介绍,销售的要诀是,每天不同品种的蔬菜批发数量不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量少而产品尊贵假象,有时超市还会有意地进行断货。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虽有消费者对价格如此之高进行询问,但售货员以“有机”为卖点,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

记者调查了解到,有些商品上标有“无化学农药、无化学添加剂、无人造色素、无转基因成分”等,并贴上了有机认证标签,却没有认证单位。

一款贴着“绿色食品”的杨桃,其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个“心”形,与国家统一发放的绿色食品标志完全不同。而在淘宝网上类似这种山寨的绿色食品标志,卖家开价是一分钱一个。

在另一家店内,记者购买了一款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鱼泉榨菜。当在中国绿色食品网站上查询时,发现这款榨菜,其绿色食品的标志已过了有效期。

根据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为一年,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很少标注有效期限。

消费者盲从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何为有机产品,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往往笼统地认为,它是没有污染,食用起来更加安全一些的食品。

有机蔬菜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长沙县的回龙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负责人余建军粗略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使用有机肥得花好几千元,成本约是化学肥料的20倍;在前期的生态环境改造、土壤改良方面,每亩地的投入是1.5万元,而种植普通食品是不需要这笔钱的;人力成本方面,人工除草一亩地要花费3000元,而如果使用除草剂只需几十元;再加上损失风险、物流成本、管理成本……正因其苛刻的种植条件,自然身价不菲。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概念混淆不清,让一些商家钻了空子,不管有无使用农药,其产品统统向有机靠拢。

认知上的不足,加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使得消费者对于选择有机产品时显得饥不择食。

挂名“有机”的产品充斥市场。

谁该负责?

近日,国家认监委做出通报,安徽省郎溪县上海云岭工贸公司白云山茶厂生产的“白茅岭”有机绿茶和浙江蜂乐园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蜂乐园”有机荆条蜂蜜不合格,产品中农药或抗生素残留超出认证标准。

“有的绿色食品生产公司,在认证前认真执行绿色食品的各项要求,但拿到绿色食品标志证书后却玩起了‘挂羊头卖狗肉’”。有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公司大部分产品是从农民手中收来的不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蔬菜,然后拿去当绿色食品卖”。

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已从2004年的36家减少到了现在的23家。我国有机产品监管体系很不完善,仅靠认监委很难将整个有机产品的监管做到全面覆盖。

根据“谁发证,谁监管”的原则,认证机构每年要派人去企业检查。发现达不到要求,要取消认证。但目前我国的认证监管力度不够,企业获得认证后,认证机构对于认证后的监管却十分松懈,往往是只管发证,却放任事后监管。

我国对有机食品的监管存在交叉或空档等现象,如农业部门管生产,工商部门管流通,卫生部门管餐桌,这样多龙治水,并未带来有机食品认证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认证机构对有机企业进行认证,但其生存也要靠这些企业缴纳的认证费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机构本来就很尴尬。”

中国-欧盟世界贸易项目《中国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调研报告中指出,“在质量方面处于低端或者处于财务压力下的有机农场通过不合规的有机操作影响中国有机产业整体的公信力,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

第7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超市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

从20xx年8月份以来,关系民生的肉类、粮油和煤气价格不断飙升,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

以下是2月1日至5日我们在花都各大市场、超市随机对200名不同阶层的市民所做的调查,以及对猪肉、花生油、煤气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上涨的情况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统计。

一、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主要物品价格上涨调查表

价 格物 品 20xx年-20xx年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猪肉/kg 17.8 19.6 23.2 27.6 29.2

花生油/L 15.6 17.8 19.6 21.2 23.2

煤气/m3 13 13 15 18 18

二、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月工资增加调查表

月 工 资 增 加(元) 0 0-100 100 ~ 400 400

调 查 人 数 141 29 26 4

占总人数的比例 70.5% 14.5% 13% 2%

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表

影 响 程 度 无影响 有一定影响 很大影响

调 查 人 数 60 72 68

占总人数的比例 30% 36% 34%

四、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图表分析:

由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上图观察得知:在物价迅速上涨的今天,仍有许多市民的工资没有增长,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5%,并且工资上升幅度较大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这是多么严峻的问题啊!关系民生的各种物品价格不断飙升,而居民的工资却得不到与物价同幅度,同比例的上升。自然而然的就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进一步反映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物价上涨严重时就已经出台各种抑制物价飙升的规定,我们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则显示民众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造成影响。因此,可以体现出一些商家没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办事,同时也反映出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强。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推动工资的增长,让民众能够坦然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 ,而不是为他们构筑起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的幻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里说:国际经验也表明,扩大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收入增速等于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湿度快于经济增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应适度向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倾斜,保持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应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取向。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2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2.物价上涨的原因

3.物价上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调查方法

访问法:我深入附近超市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访问,内容涵盖近几年的物价对比、百姓眼中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害处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

观察法:我多次深入百姓之中,观察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记录他们的言行;我多次外出买东西,向卖方打听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从日常的小事去观察社会

中的大事,从中获益不浅,并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总体情况介绍

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物价涨了,工资没涨。工资涨了,物价涨的更快!

目前中国通胀的表现比较特殊,因为主要是食品类涨价幅度超过10%,带动整体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升至5%以上。但是美国的物价指数是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原因是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不足以反映社会整体通胀的真实情况。而中国除食品外的价格指数上升仅仅1.9%。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结构性的,广义上讲是流动性过剩(即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但如果仅仅用收缩货币存量的政策,并不能有效控制通胀,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的本质原因是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增长,如电力,化肥,运输(汽油价格提高运输成本),当然也有中间商的投机行为的作用。目前,政府采用各种行政手段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这类商品的涨价压力已经缓解。但是,原则上讲,这类商品,主要是蔬菜和农产品的价格应该适度上涨,这样可以使农民得到较多的利益。当社会都在注意城市人口失业率的时候,有谁会注意农民的收入是否合理呢?

生活用品的涨价只能说明生产商的资金充裕,不必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降价处理商品。例如衣服的价格,确实可以发现商场的价格提高许多,但再仔细了解可以发现,高价格的商品通常是新上市的样式,而且没有节假日的打折活动。笔者曾经花200元买到国内某名牌的西服,原价将近XX元,通常打折到最低也要4-5折。而我买的西服大约是3年前的样式。在任何时代,不考虑价格仅以自己喜欢为买的标准,都是富裕到一定程度的人群的消费行为。

工资水平需要调整。提高工资,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这些是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措施,会缓解通胀压力。但是,如果调整过快,会形成物价与工资轮流增长的恶性循环。

人民币汇率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对进口物资的依赖性很高,石油等商品价格高企对我国物价上升构成压力,这是美国过量发行美元的结果。如果人民币汇率提高,会使目前的通胀得到缓解。只是人民币汇率提高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会使我国经济受到伤害。

蔬菜元时代

蔬菜价格已经进入元时代。在近20种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价超过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几乎绝迹.

蒜你狠是时下中国流行的一句时髦用语,这是源于大陆大蒜疯涨超过100倍,甚至比肉、鸡蛋还贵。蒜你狠的菜价,让老百姓在掏荷包里的银子买蔬菜时,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最后只能感慨:什么都涨了。

泡菜,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食物。但由于气候异常,腌制泡菜的主要原料白菜的价格持续上涨,有的地方价格甚至是以往的4倍。这让韩国很多普通家庭吃不上泡菜,被当地媒体称为泡菜危机。

菜篮子综合症,中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比前上涨0.3%,是连续第6周上涨,网民们纷纷发贴诉说物价上涨之害,城里人说物价涨了坑了城市居民,富了农村群众;农村人说物价涨了,种啥养啥都赔本,物价上涨不只伤害了农村群众,伤害了城市居民,物价上涨严重伤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粮价涨了,粮农未曾得到多少实惠,肉价回升了,猪农也未尝到甜头,蒜价涨了,蒜农依旧未实现增收。这就是物价上涨下农村的真实情况。

以上是关于目前我国物价上涨的简单解释。

四、市场调查

去菜市场逛一圈,竟然很难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当季菜,比如苋菜,都是4、5元一斤。带100元出门买菜,经常兜里空空回去。回去一算账,连雇主都不相信钱用得这么快。一名打工的专职钟点阿姨反映到,今年以来,每个月与雇主核对买菜的账单时,她就愈加清楚地感觉到东西贵多了。后来她说,她服务的几个家庭都经常吃蚕豆。可是她又说:蚕豆卖4元5斤,几乎是菜场里最便宜的蔬菜了。

一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称原本不太在乎钱的白领最近也体会到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她在博客里抱怨:茄子8元一斤,散养母鸡20元一斤,买两只鸡花了200元。现在花钱都觉得肉疼。

一位在超市蔬菜柜台工作的职员对今年以来的蔬菜价格变化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她说过年后,蔬菜价格一直在上涨,她所在超市上架蔬菜的零售价比年初时平均翻了近一番。

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粮油在内的其他食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继房奴出现后,最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自称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

有人反映,杂粮涨价比之蔬菜更为凶猛:去年绿豆3元/斤,今年已经卖到11元/斤。前两天,家门口的超市还卖断货了。

农产品价格上涨一轮接一轮;一个产品接一个产品;一个环节传导到一个环节。

除了农产品涨价外,衣食住行中的衣这一项也让消费者感觉手头吃紧。

五、分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和制约、影响因素

根据大家的反映的普遍观点来说主要有一下方面的原因:

其一:国家宏观调控(即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包括提高或降低银行利率,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带动物价上涨;

其二: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这几天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

其三: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

其四: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

其五:热钱炒作的因素。

我看了一些文章不完全一样,我个人认为这次物价为什么涨?

第一,有成本的原因,尽管大宗农副产品没有怎么涨,但是与消费息息相关的蔬菜等涨起来了,这里面确实有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在一些地方农民工一天的工资相当高,我曾经听说原来新疆棉花收集时找河南的农民去一天50块,现在100块也找不到。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有成本推动的因素。随着如何把蛋糕切好的呼声下,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做大了,收入分配怎么解决好?想尽办法把蛋糕切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推动和引起的物价上涨会持续一段.在民工荒或者是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的时机大背景下会维持一个阶段,现在物价压力不仅仅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是输入性的,在美国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尽管加强了资本管制,大家很关心热钱问题,货币供应多的问题,担心超发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客观上有些关系老百姓国计民生的商品原材料许多是进口的。比如像大豆,几乎四分之三是进口,植物油大多数也是进口的,在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大背景下,全球货币多,全球商品价格包括棉花、糖、咖啡、石油都在涨价,而且大幅度涨价情况之下,我们进口的东西能不涨价很难!

第三,物价上涨环境中,市场投机炒作也相当厉害,我在一些场合说,比如网上的语言豆你玩、蒜你狠,这样的炒作本身对物价推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 仔细分析最近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几个方面都有。但是不管是炒作原因,成本推动也好,还是国内一些需求原因,说到最后物价问题还是货币问题。

六、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可行性

1、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促进消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有效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信心,减少过度储蓄,扩张即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我区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应增加在岗职工收入,以支撑居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应实行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优先的政策,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关心弱势群体,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增加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转移支付,发放低保补助费是一个方面,同时应注意解决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政策,着力解决由于不合法不合理收入存在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重点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比重,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使之尽快脱贫。

3、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更新消费观念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应从研究生产和供给,转向研究消费和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从体制和政策上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规范市场秩序,消除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后顾之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生产经营单位应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目前,我区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4.稳定价格

稳定价格总水平的24字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把市场价格稳住;同时,考虑到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成本推动因素等可能会长期起作用,所以要把采取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综合施策、重点治理,就是要打好组合拳:针对供给面的因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合理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和重要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完善储备制度,合理降低运输等流通成本;针对需求面的因素,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最基础性的货币条件;针对国际上的通胀输入因素,密切跟踪和防控境外热钱流入,搞好重要农产品和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调节,增强国家储备的吞吐调控能力;针对市场管理因素,把维护市场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重点打击串通涨价、变相涨价、囤积炒作等不法行为;对于政府所管价格特别是上游资源性产品价格,要把握好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保障民生、稳定预期,就是要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等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同时,针对通胀预期因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澄清各种不实报道,客观分析物价变动趋势,稳定各方面的价格预期。所有的货物,不得高价进口,不得低价出口。物的最高价格,超过上线,禁止进口;限制出口货物的最低价格,低于下线,禁止出口。什么昂贵出口什么,什么便宜进口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

七、个人结论

对于调查结果我最深刻的体会是:

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混乱,失业率上升,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安宁。物价上涨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展开。物价上涨会造成市场上商品供求的失衡,造成商品积压;也会影响卖主的利润.物价上涨不利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

第8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农业部门当前要切实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一是要加大生产力度,挖掘生产周期上的潜力,研究补种各种适销的蔬菜品种;二是要扩大种植面积,组织利用各类空置大棚进行补种;三是加大建设大型蔬菜和肉品冷链设施的力度,增加蔬菜、肉品等储备量,增强市场调控能力,保障市场供应。

二、注重加强对副食品及其他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预警。物价部门在完成常规监测任务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粮食、食用油、肉、禽、蛋、蔬菜、液化石油气等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跟踪监测,实行每日监测采报制度,准确及时做好直报国家和日报工作;对大米、食用油、鲜猪肉等59个品种实行每周两次监测报告分析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粮、油、肉、蔬菜等商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

三、充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民政、财政、物价、统计部门要加强联系,及时掌握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适时启动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补贴,确保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四、进一步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物价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市场价格异常上涨事件,能高效有序应对,快速稳定市场价格。

五、加大市场民生价格监管力度。物价部门集中清理针对重要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收费项目,规范政府各部门、市场监管机构、检验检疫机构的收费行为。降低我市定点屠宰场肉品检疫费收费标准,即由现行每头猪4元降为2元,从发文之日起实行,暂定半年。同时对我市涉企、涉农的各项收费政策进行认真清理,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适当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切实落实各项清费减负措施和政策。

六、研究制定物价上涨与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民政、财政、物价、统计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根据CPI统计结果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超过3%(含3%),提出低保户生活费价格补贴联动方案,形成联动机制,报请市政府批准。

七、积极稳妥疏导价格矛盾。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注重对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信心和决心。物价部门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对已经确定的调价方案,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完善配套措施。及时办理价格投诉举报。严格执行日常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实行领导带班、专人值守,确保12358价格举报电话24小时畅通。认真受理群众投诉举报,耐心解答群众咨询,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有效化解价格矛盾和纠纷。

八、落实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相关措施。公安、交通、物价部门要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畅通完善鲜活农产品免费绿色通道,立即着手规范和降低农产品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等相关收费的工作。按照国务院的精神,自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同时对农产品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进行规范,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第9篇:蔬菜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蔬菜产业化;合作;利益机制;寿光市

中图分类号:S321.42;F325.2;F014.36(523S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58-06

农业产业化通常被称为农业产业一体化,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在中国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1]。农业产业化需要把不同的组织和个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实现产业化所追求的目标,由于不同组织或个人有其独特的利益诉求,在农业产业化推动的组合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组合关系[2]。在所有的组合关系中,合作关系与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也是在所有的组合关系中最为复杂的[3,4],因此,对合作关系中的利益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利益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傅晨[5]提出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利益机制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得以推开并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朱金鹤[6]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创造与分配问题尤为重要,利益联结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运行下去的关键因素。兰新亚[7]、范亚东等[8]、李怡等[9]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必须与农民结成共同利益关系,必须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这是关系到产业化经营成败的关键问题。王锋[10]在阐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在需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评价和分析了我国当前几种主要的利益联结形式的特征,最后提出一种利益联结机制——合同契约型,认为这种形式应成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普遍实现的利益联结形式。我们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化为例,在寿光市稻田镇随机选取若干个蔬菜种植户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产业化中的合作与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LY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

调研选取的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寿光市LY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从事“有机、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综合企业;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潍坊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的基地是“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蔬菜应用安全关键技术示范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该公司创造的“LY”品牌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认清公司与农户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是理顺农业产业化运行的基本出发点[11]。调查中发现,在LY公司与农户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契约关系,公司采用各种措施,让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开发后的利润。公司与农户之间以利益为纽带,形成了多种合作关系,并以此增强公司与农户的凝聚力,促进形成利益共同体。

1.1 LY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合同化运作。公司通过LY果菜旅游专业合作社,每年与农户签订蔬菜种植与收购合同。为保证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的质量,公司对签订合同的农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对于农户的蔬菜大棚,必须是4年以内的新棚才具备签订合同的条件,并且在签合同之前公司要对其土壤进行检测;从合同签订之日起,农户要严格按照公司技术员的要求进行种植和操作,严格执行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的操作规程,包括种子的处理方式、施用肥料与农药的类型和数量、病虫害的处理方法等。公司与农户在合同中注明:收购1 kg绿色蔬菜,公司给农户的补贴是0.6元;收购1 kg有机蔬菜的补贴是1元。公司收购是按照蔬菜市场最高价当场结算,年底再根据农户的交货量兑现给农户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补贴。

第二种形式是员工化管理。为进一步提高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提升有机蔬菜的质量,丰富品种,带动蔬菜观光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农户入股的形式组建了LY果菜旅游专业合作社,使农户与公司的关系更为紧密,该合作社于2007年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现有社员317名,涵盖果菜生产基地67 hm2。合作社的组建是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公司租下农户的土地,同时聘请农户为基地员工,公司为入社的农户,提前的土壤检测,并根据确定施肥用药的标准,统一供种育苗,统一施肥用药,统一检测上市,同时建立蔬菜电子信息档案。

第三种形式是公司对农户提供无偿的帮助。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打造有机蔬菜品牌,并进一步扩展公司与农户合作的范围,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有机绿色蔬菜生产队伍,公司对社外的农户也提供一些物资及技术支持。显而易见,在没有任何利润回报的前提下,公司对社外的农户提供无偿的技术和物资支持不是一种理性的经营行为,很少有哪家公司对农户采取这种合作方式。但我们认为,LY公司的做法有更长远的考虑。一方面,能够增加农户认同,增强公司与农户之间合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出于回报社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虑。

1.2 LY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分析

LY公司所辐射的农户主要在稻田镇一带,据统计,2009年稻田镇的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了寿光市的17.8%和14.7%,在全市10多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居第三位。我们所进行的农户调查也主要在稻田镇进行,以随机方式选取30个蔬菜种植户,发放了调查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归纳如下。

第一,从农户参与公司合作的意愿来看,态度十分积极。被调查农户参与合作的比例很高,从30个样本数据可以看出,农户参与LY公司合作的比例高达100%,其中,与公司签订合同而参与合作的农户有24户,占到样本量的80%,以其他方式参与合作的有6户,占20%。对于没有跟公司签订合同的农户,经调查发现,并不是农户不信任公司,也不是农户自己卖菜价格会更高,而是这些农户曾经跟公司签订过合同,但目前大棚的种植年限已经超过4年,已经不符合公司签订合同对象的选择要求,详情见表1。

第二,从参与合作的农户户主构成来看,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图1)。在调查对象中,男性户主与女性户主的比例为21∶9;户主年龄为20岁以下的0户,21~30岁的3户,31~40岁的7户,41~50岁的18户,60岁以上的2户,可以看出,户主31~60岁的农户共计27户,占到样本数的90%,户主21~30岁的农户只有3户,占到样本数的10%。调查对象中,没上过学的户主有1户,小学文化程度的6户,初中文化程度的15户,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8户,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0户,初中文化程度的户主农户占76.7%。可见,年龄在31~60岁、初中文化程度的男性户主农户是寿光市稻田镇蔬菜种植的主体。

第三,从农户认为与公司的合作中得到的帮助方式与程度来看,选择收购蔬菜产品的有30户,占到100%;选择进行蔬菜种植技术指导的也有30户,占100%;选择提供生产资料的有27户,占90%;选择提供蔬菜种苗的有24户,占80%;选择免费试用新技术的有22户,占73%;选择提供就业岗位或就业机会的有15户,占50%;选择租用土地的有10户,占33%(表2)。可见在被调查的农户中,公司曾给予较多的帮助。

第四,从被调查农户违约的情况看,违约现象极少,只有1户,仅占3.3%。违约的原因是极个别农户不按照公司规定的章程进行操作,擅自使用了公司禁止的农药,产品没有通过公司的质量检测,达不到收购要求而造成的。这种个别的违约现象过去偶尔发生过,现在几乎不再发生,而LY公司通过基地员工方式管理的农户从来没有出现过违约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LY公司与农户在利益关系上已融为一体,农户把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看成是一致的,因此主观上不想或不愿违约;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对农户的员工化管理,在严格的操作规程要求下,农户都能按时按量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客观上也避免了农户的违约。

第五,从农户与公司合作的绩效(表3)来看,与LY公司合作的农户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一方面,只要农户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各个生产环节的操作,就能顺利通过公司的产品质量检验,这样一来,公司不仅按照当时的市场最高价全部收购农户的产品,并按照不同类型的蔬菜给予相应的补贴,使农户获得的经济收益要好于直接在市场销菜的农户。另外,LY公司在农户蔬菜种植过程中,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农资等方面的扶持,减少了农户的生产性投入,因而参与合作的农户在生产投入上也明显少于不参加合作的农户。再加上一部分农户参与公司入股,年末还能获得股金收益。

2 利益机制及形成途径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各经济主体之间为获得自身利益而存在的互相联系与制约的关系[12]。利益机制的本质是利益的创造和分配,利益的创造是分配的基础,而利益的分配又影响利益的创造,是利益机制的关键[13]。利益机制主要由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构成,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利益机制的核心。

2.1 利益分配机制

LY公司与农户之间形成了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如前面提到的按照合同以市场最高价格收购、补贴返还、股金、利润返还等等。当然,利益分配的实现还是以合同契约方式为主,公司与农户之间签订了合同,实行了产销合同制,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这在实践中证明是比较适合当前寿光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实际的。LY公司对当地的农户实行蔬菜保底收购,将各类蔬菜的市场最高价作为保护价,只要农户的蔬菜质量经检测合格,一律按照市场最高价全部收购,同时,对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产品给予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农户的利润返还。公司按照农户交纳给公司的蔬菜,依据其数量与质量(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的品质差异)折股,最后根据这一股份的多少,把公司在蔬菜加工与流通中得到的利润有差别地返还给各类农户。LY公司的这种做法,使农户得到了农业产业链的平均利润;在世界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法国等,也是通过农业公司返还利润的形式构建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实现了紧密合作[14]。这种方式摒弃了笼统的“公司+农户”购销模式,改变了农户在产业链中只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出售初级原料的地位,是对农业产业化中合作关系的推动和发展[15]。

2.2 利益制衡机制

在LY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中,利益制衡机制是对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进行制约与平衡的制度。在这一机制形成的过程中,LY果菜旅游专业合作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合作社的参与,在产业链中就只有公司和农户两个利益主体,只形成“公司+农户”的利益分配格局。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践中,由于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力量相差很大,二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很难得到来自第三方的客观监督[16-18],而当LY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由“公司+农户”调整为“公司+合作社+农户”之后,一方面合作社紧密联系农户,成为农户的利益代言人,这种关系的存在有效地平衡了原有契约关系中公司与农户两种严重不对等的力量[19];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避免了多个农户与公司发生交易,公司与农户的交易数量和频率都降低了,这就节省了谈判与管理的成本,并且在组织化程度增强以后,农户参与谈判的能力也随之提高,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为利益制衡机制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20-23]。

2.3 利益协调机制

从LY公司与农户的合作中可以看到,利益协调机制主要用于调节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差异。相对于分散的农户而言,公司在谈判中具有优势地位,同时也更具有规避风险的能力[24]。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在合作初期主动进行“让利”,承担更多的风险,科学指导农户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需要[25]。一方面,公司承担的更多市场风险表现为公司在蔬菜销售价格上给予农户极大的让利;当市场上蔬菜产品供过于求、蔬菜价格大幅度下跌时,LY公司始终以市场最高价收购农户的蔬菜产品;同样,当市场上蔬菜产品短缺、出现供不应求及价格上涨的情况时,LY公司仍以市场最高价收购农户的蔬菜产品,高价收购必然会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为公司提供充足的产品。另一方面,为了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LY公司为农户建立了强大的信息系统,随时关注市场供求的变化,及时向农户有关产品、技术及市场信息,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改变农户的种植结构;通过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提升蔬菜的品质,从而始终保证蔬菜的优质优价,并最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而LY公司始终处在风险的第一线。

3 农户参与合作后收益的变化

农户与公司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后,在蔬菜产业化的具体运行中获得了较高的比较效益,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调查还从蔬菜产量、蔬菜质量、蔬菜出售价格和进入蔬菜市场的难易程度等方面[26],对LY公司基地的农户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比较了农户对产业化收益变化的看法,综合调查结果见表4。根据表4的统计我们归纳如下。

第一,从蔬菜的产量、质量来看,大多数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产量的变化不大,这在被调查农户中的比例高达55.5%;而有77.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蔬菜的质量提高了,这说明LY公司与农户的合作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农户的产量,而是让农户生产高质量的蔬菜产品;不是让农户通过以前的大面积粗放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获得蔬菜的高产,而是通过种植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生产出更高品质、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

第二,对于蔬菜销售成本的变化,只有7.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销售成本不降反升;有11.3%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作用一般,没有太大变化;有81.6%的被调查农户认为销售成本减少了,或者明显减少。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蔬菜销售成本是在降低。

第三,对于农户进入市场便利程度的变化,只有7.3%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进入市场更不便利;有12.4%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作用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有80.3%的被调查农户认为进入市场更加便利。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对更加便利地进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对于节约蔬菜生产投入的变化,只有8 %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生产投入不降反升;有11.6%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作用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有80.4%的被调查农户认为生产投入大大减少或有所减少。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对节约蔬菜生产投入起到的是促进作用。

第五,对于减少市场风险的变化,只有8.5%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市场风险增加了;有10.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作用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有80.7%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市场风险大大减少或有所减少。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对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六,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的变化,只有8.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农民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提高;有11.9%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作用一般,没有太大变化;而有79.3%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农民素质和技能明显提高或有所提高。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农户认为与LY公司合作后,通过教育培训、技术员与农户的长期接触,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技能。

4 结语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来看,LY公司与农户建立了一种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农户参与合作的意愿和态度较为积极,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户和公司都严守信用,违约现象极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LY公司与农户建立了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利益分配方面,公司与农户是契约合作关系,利益分配遵循严格的合同规定;在利益制衡方面,合作社作为中介组织介入两者之间,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部分缓解了公司和农户之间差距悬殊、导致农民缺乏话语权的局面,提高了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利益协调方面,公司让“小利”来获得长远的“大利”,以期待农户的实力能够逐渐强大,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此,利益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不断变革和创新[27,28],将公司、农户以及合作社等更多的利益主体联系在一起,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使各方合作更加紧密,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29,30]。这一点充分说明,能够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各个利益主体诉求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徐忠爱.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0-362.

[3] 王立成.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9(8):112-114.

[4] 刘春香.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193-195.

[5] 傅 晨.论农业产业化的利益机制[J].南方农村,1997(6):13-16.

[6] 朱金鹤.新疆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1-14.

[7] 兰新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与对策[J].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8):38-39.

[8] 范亚东,张 瑜.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问题探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15.

[9] 李 怡,肖洪安,高 岚.四川水果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机制分析[J].农村经济,2007(4):47-50.

[10] 王 锋.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现实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2):29-31.

[11] 彭 玲,张明举.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重庆市忠县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2):151-155.

[12] 苏 煜,何玉平,舒落金.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6):164-166.

[13] 邢志华,胡永宏,史秀丽.农业产业化的利益机制分析及策略[J].农业经济,2000(5):59-60.

[14] 史亚军,黄映晖,唐 衡,等.北京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特点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80-484.

[15] 满海红,张 强.农业产业化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08(12):106.

[16] 赵建军,黄 琦,杨小杰.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风险及防范——基于企业与农户采取合同契约合作模式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727-3728.

[17] 黄连贵,张照新,张 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23-33.

[18] 刘晓静.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依据和利益机制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7-9.

[19] 郝朝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7):45-47.

[20] 吴利容,王 力.重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研究——以石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2(6):785-790.

[21] 高山平.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合作经济组织[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257-1258.

[22] 侯军岐.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农民利益的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3(2):51-54.

[23] 吴志雄.对农产品合作社一些问题的思考[J]. 中国农村经济,2004(11):11-16.

[24] 宋树青,徐 才.利益分配机制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与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9):16-18.

[25] 查斯虎,张雨萍,刘慧娥,等.“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风险及其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31-34.

[26] 欧晓明,曾晓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3):1-6.

[27] 林洪涛,张 瑜,刘书棋.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4):39-41.

[28] 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30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