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英语专业范文

非英语专业精选(九篇)

非英语专业

第1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学生;能力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更加重视,认识到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习英语口语时,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显得比较腼腆,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能看懂文献就可以了,因此导致了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读写能力基本过关,而会话能力、交际能力较差。在这一背景下,谈论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方法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 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问题

首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般院校的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或听说课大都只是进行听力训练。跟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较起来,不是英语专业并没有专门开设英语的口语课程,也没有口语教师专门配备,这样就会使得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对于英语的学生上就缺少了口语的课堂教学。另外的一点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这两种的双重影响下,课堂中的教学就只是将下课文内容、还有其中包含的单词,做下中英的翻译这些就占用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对于听力的练习就只有一点点的时间。正是因为这样,口语教学在课堂的教学中,很难够有生存的地方。

(二) 教学模式问题

尽管说,大部分的教师都意识到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实际上所采用的教学还是传统的模式,都是以教师作为中心,以掌握书本内容为主要目的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英语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上,所用的时间占据着课堂时间的大部分。而且,拥有与教师教授的时间比较长, 在课堂上缺乏了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子就使得了课堂上的气氛沉闷,容易让学生产生了压抑的感觉。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因为感觉到紧张或者是焦虑,从而自信心缺乏,从而就会阻碍了他们参与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表现不好的同学,可能会因为这样而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而这些情绪的出现则会造成英语口语学习动力以及自信心的减退,在学习上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作用。

(三) 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日前,可以说在教学实践的这个领域中,学生们大多数都还没有接受英语自主的学习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有着过分依赖教师的习惯,对于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不会选择接受,而且也不会。在进入了大学之后,因为缺乏了这方面的一些能力,尽管说是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来学习,但是学习英语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而且可以说,英语的口语能力想要获得提高,这就特别需要学生在这上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因此,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在口语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听力与口语教学相结合

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就是“听”,这也是学习开口说话最重要的第一步。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语感以及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正确地表达出来,这其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听力的练习获得的。英语的听力教材中,涵盖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有关联的,可以将学生的口头表达丰富起来。教师们在进行听力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让学生多做一些有关口语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听到地道的英语,从而让他们能够将母语的干扰克服,培养成能够直接用英语来表达交流的好习惯。

(二) 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

大学期间对于英语的听说教学,大部分所偏注的重点都是听力教学,有关口语的教学活动,都是不太容易进行的,或者就是效果并不太好,针对这样子的情况,教师们应该要多采用别的办法,比如说任务语言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根据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制定并且设计出富有任务性质的教学活动,并且将活动的难度一步一步增加,由浅到深,慢慢地循序渐进。更加具体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可以有以下的方式:

1. 跟读与模仿

可以这样说,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这方面的知识上都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语音和语调这方面上,而且可以说,对于音标的学习多数的学生所能够了解掌握的都只是一部分内容而已,可能他们对于一部分音标的发音还存在着错误的现象。针对这样子的情况呢,首先需要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于有声资料上,能够进行时间比较长的跟读以及模仿,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以及纠正发音的问题。

2. 复述

复述是口语练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方法不同于背诵原文的枯燥乏味,变消极的死记硬背为积极的思维训练。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既可以掌握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又可以锻炼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语言的交流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

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可以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训练出来,这样子是有助于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基本价值。

4. 自由讨论

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是“自由讨论”的根本目的,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充分得发挥。这样的活动比较适合某一个话题的导入阶段,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的形式,来集合众人的智慧,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普遍不令人满意,教师应以当今时代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运用各种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惠中.怎样提高英语听说能力[J].外语界,2008(1).

[2]鲁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新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高海虹.如何开展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0(6).

[4]康志峰,陆效用.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32-35.

第2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自我概念 英语学习自我概念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向第二语言习得教学领域的渗透,学习者自身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及习得效果的影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对情感因素的深入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与其自身英语学习效果有密切联系。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有助于学习者获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而消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会阻碍学习者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通过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成为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本文总结了当前关于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关系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激发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2 相关理论及研究

2.1 自我概念研究

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等对自我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指出自我概念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的自身认知能力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引起国外很多学者对自我概念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Marsh、Shavelson和Harter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Marsh和Shavelson对自我概念的定义、建构、以及自我概念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做了较系统的研究。Marsh 和 Shavelson指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感知,是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Marsh 和 Shavelson提出并验证了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理论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自我概念第一层面可划分为学业和非学业两个方面,学业自我概念又可划分为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如数学、语文、英语自我概念等,而非学业自我概念则包括社交、体貌、情绪等方面( Shavelson et al1,1976;Marsh & Shavelosn,1985)。各层次的自我概念变量统一在最上层的相对较稳定的一般自我概念之下,串连在一起,相互制约和影响。随后,Harter(1985)把涉及具体领域的能力自我概念和普遍的自我价值信念予以根本的区分,重视具体成分自我概念的测量。随着Marsh 和 Shavelson等人对自我概念研究的深入和成熟,他们制定了更有效的测定工具,即SDQⅡ(自我描述问卷Ⅱ)和ASDQ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我概念与学习自我概念的理论研究。Marsh 与Yeung (1997a,1999) 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之间能产生相互作用,即学科自我概念能影响相应的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的变化也能导致相应学科自我概念的变化。

2.2 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的研究

关于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尤其是Marsh 和 Shavelson等人提出的多维度、层次自我概念理论模型,为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测量工具。在对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的研究中,Lau和王初明等对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Lau等人( 1999)依据Shavelson等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理论模型( Shavelson等,1985),提出并验证了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的特征,将英语自我概念细分为语音、语法、听、说、读和写等自我概念。王初明(2004a)对中国英语初学者的英语语音自我概念与实际英语语音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外语语音学习假设”。随后,王初明(2004b)对外语语音自我概念与外语实际语音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验证了对于中国英语初学者来说英语语音自我概念对英语整体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吴瑾、张昭苑、马冬梅等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对象,对英语口语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整体自我概念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样验证了英语口语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紧密相关(吴瑾,2005;张昭苑,2006;马冬梅,2006)。王初明等2008年出版了《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书中收集了外语发音学习和自我概念发展关系的专题论文,逐一探讨了外语发音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变量,揭示发音自我概念跟一系列外语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自我概念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英语初学者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学理论起到重大启示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的关系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测量工具及丰富的实证经验。

3.1 重视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研究

基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对其学习行为及英语学业成绩的影响,有必要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进行探究。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1)自我概念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2)自我概念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3)自我概念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研究。

3.2 通过自我概念的研究来指导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通过对自我概念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关系的探讨,找到对英语学习效果起预测作用的知识或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同时根据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分析,找到导致学生形成消极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自我归因,通过再归因训练的方法,改变学习不成功者的消极归因方式,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达到理想英语学业成绩的目的。

4 结束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学习自我概念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英语学习行为、能力、成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成效会产生影响。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研究,外语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学习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指导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yrne,B. M. (1996a).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structure,measurement,and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B. A. Braken (Ed.),Handbook of self-concept (pp. 287-316). New York: Wiley.

[2] Marsh,H. W.,Byrne,B. M.,& Yeung,A. S. (1999). Causal ordering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Reanalysis of a pioneering study and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4:154~157.

[3] Lau,I.,Young,A.,Jin,P.,& Low,R. (1999). Toward a hierarchical,multidimensional English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1:747~755.

[4] Marsh,H. W. (1992c). 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SDQ) Ⅱ: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i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readolescent self-concept: An interim test manual and research monograph. Macarthur,NSW Australia: Faculty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5] Arnold,J.(e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 Cambridge: CUP,1999:12~13.

[6] 马冬梅.英语自我概念结构及特征初探[A]张雪梅(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探索[C].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3~140.

第3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学习与动机的关系极为密切。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是制约他们英语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现状,分析各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提出些建议。

一、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英语学习中,并非很多人对英语有兴趣,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点更甚。此时,动机变得很重要,动机是语言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成绩越好。动机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点欧美及我国的语言教育家普遍认同。Skehan认为,它是仅次于学习能力的最强有力的学习效果预测因素[1]。Gardner则认为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四个主要个体差异因素之一[2]。动机的研究对于老师来说也很重要,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于动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再认识,对英语老师来说,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好采取针对性措施。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的内部力量和动因,它包括个人的意愿,心理冲动或试图达到的目的等。英语学习动机受很多方面影响,主要影响有以下这些:一是探求外部世界的需要。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探索英语国家,因为掌握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二是对知识的渴求。英语本身是一种知识结构,学习英语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三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学习英语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甚至能帮助学生扩大交际范围,提高学生的社会地位,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现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是现实的需要即通过大学英语三、四、六级等各种考试,通过考试是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需要,例如继续学习深造、找一份好工作,交流的需要等。学习动机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注意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现状

根据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唐雪梅老师对23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做的调查,[3]关于学习英语目的,58.7%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过三、四、六级,12.7%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考研,选择兴趣所在的学生为8.3%,其它的为20.3%。可见,总共71.4%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情况在全国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地方性高校尤甚。我们完全能够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考试日益频繁,而想有好的前途,通过各种考试变得客观现实。现在的很多考试大多与英语有关。

在关于英语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上,62.4%的学生认为很重要,20.6%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占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只有4.3%的学生认为不重要,12.7%的学生认为说不清。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英语很重要。在师范院校里音体美专业除外,除了极少数需要考研的学生以外,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认为根本就不重要,没有动力可言,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动机上有以上想法完全正常。现阶段,他们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功利性,但他们认为努力学习英语应该会得到回报,英语水平的高低对他们的前途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工作。我国的国情,在改革开放这些年内,经济不断好转,国外投资也越来越多,而这些外资单位,对职员的专业要求不低外,对英语水平要求也想应提高,所以要想进入这些外资企业工作就必须有好的英语水平。事实上,外资企业员工相对小企业、公司的职员英语水平要高出不少。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活跃,很多中资企业经常同外商打交道,尤其是一些外贸公司类的企业,也同样要求职工有相当的英语水平,慢慢的,英语就成了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重要砝码。

三、如何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和学习速度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动机提供英语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并促使这一漫长的学习过程持续下去。既然强烈的动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运用合理的教育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一)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诸多因素中,师生关系是重要一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甚。师生之间的信任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与教师积极配合。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在情感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促进学习。

韦纳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直接受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作出的反应,教师对学生的反应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一般从教师的反应中往往能感知到自己的成败,猜测到老师对他的态度。如果老师的态度是肯定的,学生深受鼓舞,对英语的学习自信心增加,且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相反,教师如果表现出对某位学生的不满,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也随之丧失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机。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一定要慎重。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困难情绪不佳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期望,绝不可打击。对学习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的面部表情直接反映出他们是不理解教学内容,平时也可以同他们进行一些学习英语方面的交流。一方面,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总结教学中的优劣,根据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适当调节教学速度,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对学生反馈来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调节,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能适度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激发动力

帮助学生实现短期目标。从认知度来讲,英语学习的是否有效关键是学习者有没有认知内在动力,有没有自我提高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学习者有没有要求了解英语的需要、要求掌握英语的需要以及系统的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需要。动机价值是稳定、重要的动机。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标,包括短期和长期的。短期目标最直接的就是可以让他们有兴趣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读懂课文,熟练运用生词,做好课后练习,能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并能通过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实现了短期目标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变得主动。用通俗的话说,由“要我学”变“我要学”[4]。长期的目标可以是学位英语,三、四、六级等级考试。长期目标则为通过二至三个学期的努力学习后能通过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并且能较流利地和他人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的学习动力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5]。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同时,让他们觉得有实现长期目标的可能。这样,学习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实现了一个一个短期目标后有信心继续学习以实现长期目标。

要想实现短长期目标,教师和学校都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用的教材、教法,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有所侧重发展。让学生能熟练地应用英语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适当地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进行纠错

应用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出错、改错从而取得进步的过程。学习一门语言出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些错误可以使学习受益。作为老师,也不应该纠正学生的每一个错误。每错必纠对学生有打击,学生不敢发言了,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了。结果就是课堂气氛沉闷、紧张。反过来,老师也不能对学生的错误置至不理,对学生犯的错误无动于衷。学生不知道错误所在,这样,对英语的学习以及他们在语言上的进步也是有限的。因些,老师首先要清楚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不是影响到交际了。如影响交际了,老师就要及时纠正以确保流利性,如没有影响老师就不用纠正。

四、总结

英语学习动机是直接影响英语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对指导教学的意义。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实现他们的短长期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Skehan P.Inp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dward Arnold,1989.

[2]Gardner R 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5.

[3]唐雪梅.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4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听力策略;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差异;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

一、研究背景

高校学生在提高其英语听力技巧及能力时会运用不同的听力技巧,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技巧的使用上有无差异?若有,这些差异是否有意义?本文旨在研究这一问题并尽量收集学生在提高听力技巧及能力时所运用的听力策略方面的数据,以便为学生听力策略的改进连提供建议。

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诸如Oxford(1990,a),Cohen(1987)以及O’Mallay &Chamat(1990)等研究者就已经强调了有效的语言学习者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来解决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人们对学习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学习策略尚无一个确定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规则系统,如“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uffy,1983,引自刘电芝,1999);(2)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或步骤,如“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Nisbert & Shucksmith,1986);“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与储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步骤和过程。”(Dansereau,1985);(3)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Mayer,1988);(4)学习策略是学习活动,如“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Mayer,1984),“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Jones,1986,引自刘电芝,1999);(5)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采用的对其学习有用的思想观点及方法(季佩英,贺梦依,2004)。以上观点虽各有侧重,但他们都是以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如果将学习活动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那么,学习策略则是那些能促进信息加工的任何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或调控方式。学习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Oxford1990),而听力策略是学习者在语言听力学习中所运用到的观点及行为,因此它包括以下三种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及社会情感策略(季佩英,贺梦依,2004)。

学习策略的使用对于英语作为二外的学生来说是其语言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Wafa Abu Shmais,2000)。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听力策略的使用上有很明显的差异。从过去到现在的研究上看,很显然所有的学习者都使用到某种学习策略,只是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很多可变因素而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以及在策略使用的频率上也有差异(Chamot & Kupper,1989)。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记忆策略的使用频率要比英语专业学生高,而其他四项策略较低。总的来说,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袁凤识,刘振前,张福勇.2004)。

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善于将不同的学习策略有效地应用到学习中(Chamot & Kupper,1989;O’Mallay and Chamat,1990;Oxford,1993)。成功的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的任务、材料、自我目标、需要、动机及学习的不同阶段来选择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Oxford,1990,b)。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语言学习时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与通过语言来学习更多的东西,而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学习就是学习语言。前者侧重于语言能力,后者仅侧重于语言知识点。并且,根据Reid,Melton,王初明(郑树棠等,1997)的研究,中国学生更愿意选择自学而不喜欢小组学习。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喜欢自己学习来记单词、背短文,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来练习英语,譬如:做英语演讲、参加英语短剧、唱英文歌和看英文电影等。

二、学习策略的差异研究

以上的研究者们主要是对英语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讨,而对于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普遍感觉比较难的听力方面的学习策略的讨论还比较少,因此,笔者在此就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听力策略方面的运用及差异进行了个案研究,希望对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及英语学习者听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本研究以贵州财经学院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学生是英语专业学生:31个大二学生,54个大一学生,其中18个男同学,67个女同学;第二组学生是非英语专业学生,50个大二学生和50个大一学生,其中43个男同学,57个女同学。

调研问卷是根据(季佩英,贺梦依,2004)设计的问卷改编的,这一问卷基于Oxford(1990)设计的SILL(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语言学习的策略目录)。问卷调查旨在分析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厅里学习中的策略使用差异。问卷调查表是以中文的形式发给学生的,目的在于方便学生理解问卷问题。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出生地;第二部分是关于听力策略的问题,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问卷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最常使用的听力策略是什么?

(2)非英语专业学生最常使用的听力策略是什么?

(3)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策略的使用上有什么差异?

问卷调查一共30个问题,调查对象以李克特量表的五级来回答问题:1=从不这样做;2=很少这样做;3=有时这样做;4=通常这样做;5=总是这样做。

调查对象在做问卷调查之前就已经被告知他们的参与纯属自愿。调查对象不用给出他们的名字,仅仅给出性别、年龄、年级及出生地。

问卷于2009年12月28日发给学生,回收180份有效问卷,其中84份来自于英语专业学生,96份来源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调查结果采用Excel及相关概率知识来采集及分析。

三、研究结果

分析结果用以下三组策略来表现:(1)认知策略(COG);(2)元认知策略(MET);(3)社会情感策略(SAF)。

表1给出了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最常使用的听力策略的频率使用情况。表1中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表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就平均值来看,英语专业3.29,非英语专业2.926。其次是认知策略,最后才是社会情感策略,英语专业3.076,非英语专业2.68。

这个结果指出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更偏向于使用元认知策略,只是英语专业学生对该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表2表明,对于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平均使用最多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四、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了贵州财经学院学生听力策略使用的范围,英语专业学生的使用范围是3.076-3.294,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使用范围是2.68-2.926,在听力策略中以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为最高:3.294。研究者认为一些个人策略的使用归因于中国的文化与教育体制使得学生、特别是通常以大班教授英语课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上很少有机会能够使用到功能性的实践策略。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关注通过像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四、六级之类的考试。这一研究有一个重要的暗示,就是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机会。O’malley与Chamot介绍了如下的策略教授步骤: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或识别他们目前的语言策略,接着解释使用额外的学习策略的理由与实际运用,再提供给学生策略实践的机会与方法,然后评估或帮助学生去评估他们使用了新的学习策略后所取得的进步的程度。(1990,pp 157-59)

通过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我们能够看出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频繁地使用听力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听力策略的训练。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室里的表现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目的、动机、听力策略的使用和听力理解情况。教师在学生听力学习过程中应尽量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听力策略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与期望。

五、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目的在于调查英语专业与非英语学生在听力策略使用上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最频繁地使用元认知策略,并且显示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策略的使用上有意义的差异。

一般来说,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技巧与听力能力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强。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来看,很明显,听力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听力技巧与听力能力。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意识到听力策略教授对于听力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听力策略的努力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结果(Rubin & Thompson,1994)。然而,在教授给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策略之前,教师需要接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潜在地传授策略的培训。

但是该调查的缺陷就是本研究所采用并改编的问卷缺乏更权威的评估,该问卷所具有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证实,以及抽来作问卷调查的学生仅局限于贵州财经学院的学生,缺少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对听力学习过程中听力策略的使用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并且既然听力策略的使用对语言学习有帮助,那么对于社会情感策略及其他听力策略使用的研究也是值得推荐的。

总的来说,听力策略教授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听力技巧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的调查研究都会对目前的外语听力教学实践起到借鉴及指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hamot,A.U.&Kupper,L.(1989).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Foreign Language Annals,22,13-24.

[2] Cohen,A.D.(1987).Studying learner strategies.How we get the information.In A.L.Wenden,and J.Rubin(Eds);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pp.31-42).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 O'Malley,J.M.,& Chamot,A.(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Oxford,R.L.(1990a).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Boston,MA:Heinle & Heinle.

[5] Oxford,R.L.(1990b).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beyond:A look at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styles.In Magnan,S.S.(Ed.),Shifting the Instructional Focus to the Learner(pp.35-55).Middlebury,VT:Northeast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6] Oxford,R.L.(1993).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4,65-94.

[7] Rubin,J.&1 Thompsons I.(1994)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2nd ed.).Boston:Heinle & Heinle.

[8] Mayer,R.E.(1988).Learning strategies:an overview.In C.E.Weinstein,E.T.Goetz,and P.A.Alexander(eds).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Issues in Assessment,Instruction,and Educa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

[9] Nisbert,J & Shucksmith,J.(1986).Learning Strategies.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0] Wafa Abu Shmais(2000).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on…….

[11] 袁凤识,刘振前,张福勇.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差异研究[J].外语界,2004,(5).

[12] 季佩英,贺梦依.大学英语师生听力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4,(5).

第5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 英语中动语态构式 习得原型理论 行为链模式 比较研究

引言

英语中动语态构式(English Middle Voice Construction,以下简称为EMVC)的现有研究主要从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三个维度展开理论探讨,结合习得对EMVC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一般只研究某个特定的习得对象。本文将通过实证对比研究,以期发现英语专业学习者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EMVC情况的异同。本文研究问题主要关注英语专业学习者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在以下三个层面习得EMVC上呈现出的异同:

(1)两者习得EMVC的优劣程度是否均与其英语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2)两者在习得EMVC时,典型与非典型习得是否表现出相同的难易顺序?

(3)两者对EMVC三个重要成分:中动动词、副词修饰、隐含施事的习得难易顺序是否存在异同?

1.EMVC的句法特征

英语中动语态构式不同于英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构式,在句法上表现出不同的句法特征,英语中动语态的句法特征一般表示为:NP+V+C,NP为受事即主语,V为中动动词,C为附加语,一般为副词或者表示副词作用的短语。比如:

(1)The window breaks easily.

(2)The bread slices with little effort.

(3)The keyboard types well.

(4)The bed sleeps comfortably.

(5)The book sold well several years ago.

(6)The door cannot open.

通过以上例句可知,其句法形式类似主动语态,但是主语却都非施事,谓语动词后虽未加宾语,却可以是及物动词。

2. EMVC的语义特征

英语中动语态的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句法成分上,即中动动词、隐含施事、附加语。

2.1中动动词的语义特征:

中动动词尽管在句法上表现为主动形式,但是在语义上表现为被动意义,而且典型中动语态构式中的中动动词必须为及物动词,比如:The window breaks easily. The book sells well.其中的break,sell均为及物动词,语法上window,book与break,sell分别为主谓关系,而语义上呈现出动宾关系,表示被动意义,但中动动词的形式上又表现出主动形式的特征。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英语中动动词不仅可以为及物动词,还可以为不及物动词,比如:The bed sleeps comfortably.句子中的sleep即为不及物动词,bed与sleep语法上为主谓关系,但是语义上bed与sleep却构不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除了以上特征之外,中动语态中的动词还可以有时态的变化和肯否定的形式,如:The book sold well several years ago. The door cannot open.

2.2隐含施事的语义特征

在中动语态构式中,关于是否存在隐含施事始终没有达成共识,Van Oosten(1977,1986),Lakoff(1977),Kemmer(1993)等人认为中动语态不存在隐含施事,主语受事被认为是事件发生的唯一参与者,是能量传递的发起者。而以Sweet(1891),Halliday(1985/1994),Fagan(1988,1992),Stroik(1992,1995,1999),Fellbaum(1986),Fellbaum等为代表的研究者们认为中动语态构式中存在两个事件参与者,即主语受事与隐含施事,施事才是事件的真正发起者。本文采纳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动语态存在施事,且被隐含。其中的一个理论依据便是兰盖克的弹子球模型理论,根据兰盖克,在句子中所表示的事件的发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而能量的传递一定有能量的源头。比如主动态中:Jordan plays basketball very well with his skillful hands.其中能量的源头即为能量的发出者,句中的主语施事Jordan,能量通过hands,最后传递给basketball。如果没有能量的发出者,这个事件则难以实现。同样,在中动语态构式中:The book sells well.显然主语受事,自身在没有外界力量的参与下是不可能实现sell的动作的,这个句子隐含了施事by the people。因此施事才是能量的发出者,只是在中动构式中被隐含了而已。

2.3副词修饰语的语义特征

典型的中动语态构式副词修饰语一般为:easily,well,quickly,等等。而非典型的中动语态副词修饰语往往为介词短语,或者不出现具有副词性质的短语,而在句中体现为动词时态的变化、否定、情态动词等特征。副词修饰语在中动语态构式中表示的语义常常为隐含施事完成事件动作的灵活性、容易程度等,同时体现出主语受事本身的属性具备副词修饰语语义所表达的特征。比如:The bread slices easily. The bed sleeps comfortably. 在句中,easily显然是指面包柔软的特性切起来很容易;句中comfortably同样是由于床本身舒适的特性让人感到舒服。因此中动句中副词修饰语的出现,更好地表明中动句受事作为主语,直接凸显其本身特性的理据性,好像不需要有施事的参与就能表达其特征,这是为什么中动动词可以直接采用简洁的动词原形即能表达被动的复杂意义。

3.EMVC习得比较研究

英语中动语态作为英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多侧重理论探讨,有限的习得实证研究也往往只是关注某一特定对象的习得情况,针对两种或以上特定对象EMVC习得情况的实证比较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从实证角度对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EMVC习得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发现两者在EMVC习得情况方面存在那些异同,从而为EMVC的针对性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受试分别为:英语专业学习者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学院2009级大学二年级的99名学生,其中有效试卷为98份,一份为空白卷;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2014级大学一年级编导实验的31名学生,其中有效试卷为30份,一份由于翻译部分均未完成,视为无效。以下将从三个层面比较中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EMVC情况的异同。

3.1两者习得EMVC情况在其英语水平层面的异同

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知:两者EMVC的习得情况与其英语水平总体上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英语专业学习者“高水平”与“中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中水平”与“低水平”及“高水平”与“低水平”组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对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中水平”与“低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高水平”与“中水平”及“高水平”与“低水平”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通过比较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EMVC习得情况与其各自英语水平均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的差异在于英语专业学习者“高水平”与“中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中水平”与“低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人类的认知发展机制告诉我们,人类的认知水平越高,其理解和接受事物的能力越强,习得知识的效果自然会越好。两者的差异说明中等水平以上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程度都是比较高的,这与英语作为其自身专业有一定关系,毕竟这是英语专业学习者擅长的科目;相对来说,非英语专业学习者高水平学生基本都是对英语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中水平和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几乎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可言,所以被动学习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效果一定是不同的。对于英语专业学习者,因为既然选报了英语作为专业,那么至少大多数学生都对英语感兴趣,也就是说,最起码高、中水平的学生有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自然学习效果都会比较好,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为什么两者习得EMVC的情况在英语水平层面表现出以上异同之处。

3.2两者习得EMVC在典型与非典型中动句层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两者习得EMVC时,典型的中动句习得情况均优于非典型中动句,只是在习得五种类型的非典型中动句的难易顺序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均按照难易度由易到难的顺序):英语专业学习Instrument-patient EMVC≈Location-patient EMVC> Auxiliary(positive/negative)EMVC≈Adverbial phrase EMVC> Other-tense EMVC;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Instrument-patient EMVC>Location-patient EMVC>Adverbial phrase EMVC>Auxiliary(positive/negative)EMVC>Other-tense EMVC。通过比较发现,两者习得非典型中动句时存在相同之处,即工具类中动句最易习得,而时态类最难;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专业学习者习得工具类和地点类及助词类与副词修饰语类习得情况无明显差异;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以上几种非典型中动句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即明确的习得难易顺序,但总体难易顺序趋势两者基本一致。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一个范畴中存在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分,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一般是最常见的、最普遍的,因此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认知的。也就是说,典型的EMVC句应该更容易被学习者习得,而非典型中动句则存在较大的难度。

3.3两者习得EMVC在中动句三个重要成分层面的异同

实验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习者在习得EMVC时,其中三个重要的成分中动动词、隐含施事、副词修饰存在不同的习得难度。具体表现难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副词修饰>中动动词≈隐含施事;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EMVC时,其中三个重要的成分中动动词、隐含施事、副词修饰存在不同的习得难度。具体表现难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副词修饰>中动动词>隐含施事。分析可知,两者在习得中动句三个重要成分时的相同之处在于最易习得的均为隐含施事,最难习得的均为副词修饰语。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专业学习者在习得中动动词和隐含施事时,不存在明显差异;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相对于隐含施事的习得来说,习得中动动词的难度更大,两者更易习得隐含施事可从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的视角来解释。认知参照点告诉我们EMVC的存在是由人们在观察同一事件时采取的不同的视角的结果,如:The glass breaks easily.由于我们把焦点放在了受事参与者即“glass”身上,为了突出其自身的内在属性,即玻璃易碎的属性决定了它破碎的容易程度,因此把它进行凸显放在主语的位置。基于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可以从能量传递的视角阐释隐含施事存在的必然性,兰盖克的行为链模式告诉我们一个事件的发生必须有能量的发出者,在这里即隐含施事。因为中动句中的主语即受事本身,如果离开施事者的参与是不可能导致事件的发生的,所以隐含施事更容易被习得。中动动词的习得难度大于或等于隐含施事,这与学习者平时接触到的被动语态的负向迁移及过度概括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面对此类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所谓“特殊被动语态”,就容易把中动句的动词形式误用为被动形式。副词修饰是习得难度最大,主要因为副词是表示动作发生的状态、方式,这可由除了副词以外的其他副词性的短语充当,所以副词修饰的习得对于中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来说难度较大就自然而然。

结语

本文对英语中动语态构式进行了句法、语义简要分析,并且结合笔者前期分别对于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EMVC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实验运用了SPSS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发现了英语专业学习者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在习得EMVC时存在的三个层面的异同。同时从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理论解释了两者习得EMVC时出现异同的可能原因,解答了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为中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EMVC的区别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此外,应该将EMVC作为一个不同于主、被动的独立构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地教授典型与非典型结构,对于EMVC中的三个重要成分按难易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练习,同时特别注重学习对象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EMVC,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当然,本文的研究存在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受试的选择标准包括年级和人数的对应,等等。由于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局限,没能够做到相对统一。其中,英语专业学习者习得EMVC的实验为笔者早期的实证研究,而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实验为近期研究结果。同时受试的人数没能够很好地做好平衡,这些都是笔者在今后的研究当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相信通过今后更科学、合理的实验安排,更有代表性和更广泛的受试者数量,以及不断完善和进步的数据统计方法的运用,EMVC习得的实证研究会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中变得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The Hague:Mouton,1965.

[2]Fagan,S. The English middl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181-203.

[3]Fellbaum,C. On the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1986.

[4]Halliday,M.A.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J].Part 1.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5/1994,3(1):37-81.

[5]Stroik,T. Middle and 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1992,23:127-137.

[6]Sweet,H.A new English grammar[M].Oxford:Clarendon Press,1891.

第6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词汇 学习策略与建议

一、引言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一个人的语法学得多好,不管语音有多漂亮,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无法用英语和别人进行交流,更谈不上用英语写文章。凡是学英语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词汇上,一个人的词汇量越大,阅读准确率就越高。所以说,掌握英语词汇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学家们指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词汇具有数量大、没有很系统的规律性和难以控制等特点,它常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了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遇到这些问题时所存在的原因,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查及直接面谈等形式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二、词汇学习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本校2007届入学的中文班和数学班的学生,问卷调查时中文班有49人,数学班有40人。当时他们刚进入二年级第二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能基本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选择他们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因为:一,他们参加过普通高考,二,他们有过一些英语词汇学习的经历;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想迫切地扩大英语词汇量,把已经掌握的语法知识付诸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有一部分学生想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四,因为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他们可能碰到了一些不知道怎样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调查手段

本次调查采用了课堂问卷、课堂观察和直接面谈的形式。课堂问卷共有10个问题,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们词汇学习的方法和他们对词汇学习的看法。课堂观察是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各种词汇的掌握情况。直接面谈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回答课堂问卷时的真实性,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们都表现得很积极。

问卷调查:

(1)英语词汇学习是否重要?

(2)是否对词汇学习感兴趣?

(3)是否经常使用英语词典?是袖珍词典还是英汉双解词典?

(4)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否比语音和语法多?

(5)学习新单词后,是否反复读这些单词(死记硬背),一直读到记牢为止?

(6)是否把词根相同的词放在一起记?

(7)是否根据发音规则记单词,一边念一边拼写?

(8)是否把用法相同的词(如“复数名词”、“接动名词的动词”等)放在一起记忆?

(9)是否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生词的意思?

(10)在碰到生词查词典时,是否要把这个词的各种意思都了解一下?

3.调查结果

(1)词典使用不当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一本好词典,不少语言学家多次强调了使用词典的重要性。但调查发现只有10%的学生经常使用英语词典,并且大部分都是英语袖珍词典。

(2)死记硬背的现象严重

死记硬背对于出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一种有效强化记忆的方法,但一门语言的词汇并不是由许多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堆积在一起的。词与词之间、词义与词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学习单词时,不能光靠死记硬背(rote-learning)的方式背诵那些按照字母顺序或在课文中先后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并脱离了上下文语境(context)的单词,而是应该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理解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或通过理解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如近义关系、反义关系或上下义关系等来学习英语单词。

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主要是按照课文后的单词表的顺序逐个记忆单词,仅仅背拼写和中文译文。使单词脱离了上下文的语境,词与词之间不再有任何语义关系,而成了一个个孤立的词。结果因学生们没有掌握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使记忆单词耗时多、效果差。

(3)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不够

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学生不应该马上停下来查阅词典或问其他人,这样会降低阅读速度,影响阅读质量,因为此时的任务是理解文章的大意,而不是单个词的意思。如果这个词在文章中是关键词,学生应该尽量利用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尤其是通过分析正在讨论的话题对这个单词的意思进行猜测。

在调查中发现,有60%的学生遇到生词时会去查阅词典,20%的学生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另外20%的学生因无法进行阅读而采取放弃的态度。

(4)词汇学习兴趣不浓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在词汇学习中也不例外,“兴趣”是词汇学习最好的老师。经过本次调查发现,承认对词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有36%。大多数学生认为词汇学习太枯燥、没意思、耗时太多,而且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大多出于应试,这种被动的学习动机势必会影响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

三、词汇学习策略

大多数学生缺乏词汇学习策略,基本沿用中学时的传统方法(死记硬背)来记忆单词,对课文中出现的大量生词,他们不知所措,即使了解了一些词汇学习策略,也缺乏足够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

通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分析调查,笔者提出了以下词汇学习策略:

1.在语境中学单词,学会猜测单词词义。

2.尽量运用英语去思考和理解英语单词,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单词和实物的链接。

3.适当进行英汉词汇特点的对比,了解英汉表达的差异。

4.经常把已学词汇进行归类,建立自己的英语词汇系统。

5.注意比较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学会根据交际话题、场合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词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6.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词汇活动,增加词汇学习兴趣,轻松学习英语词汇。

四、建议

词汇学习不仅仅指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或词组,它还包括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所以正确的词汇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习词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正确的词汇学习能使学生独立于老师,自己有效地学习词汇;其次,词汇总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大,正确的词汇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词汇学习。针对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应建议学生尽量避免使用袖珍英汉字典,帮助他们逐步适应从使用英汉字典――英汉双解字典的转换过程,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词义的用法。

(2)在上英语课时,教师应在词汇上多花一些时间,不仅仅是向学生讲解关键词汇的具体用法,更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传授学习词汇的方法,并运用不同类型的练习来引导有效的词汇学习,从不同的方面训练学生学习词汇的技巧。

第7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口语学习;非英语专业

1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是各国贸易往来、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高等教育中把英语列为必修学科,无不体现出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为期2~4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而英语口语在民办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最易被忽视。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需要”,即通过考试,完成学业;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即为其今后的进修深造、工作生活提供服务[1]。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级应用型人才[2]。因此,现今的大学英语课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读写能力的培养,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

2研究现状

许多高校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增设了口语教学,并对此进行一系列研究。现今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口语学习受学习动机、现有水平、情感因素、努力程度、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制约[3],而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分为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基础薄弱、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和无法把握中英文特点)和我国英语教学的问题(教学模式、考试模式落后,教材不够权威,师资力量薄弱)两个方面[4]。国内高校已有部分英语口语教师研究民办高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应通过建立自主学习监督机制、调动学习潜能、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或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口语课堂,从教材选择、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社团建设等环节保障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6]。然而,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研究大多将地方院校列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鲜有运用定性研究法对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选取某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英语口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并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访谈,从而透析现今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特点以及口语教学现状。

3研究背景

针对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的新要求,本校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生自主英语口语选修课。该课程面对全校大二和大三年级非英语专业且有一定英语基础(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开设,共授课11周,计33课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及延伸。课程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口语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用英语就某一问题或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担当主持者的身份,布置命题,维持课堂;学生在课程中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英语口语训练。课程从英语发音纠正开始,步步导入。场景话题涉及校园、工作、文化等,训练学生叙述、建议、说服、辩护、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口语锻炼的氛围,鼓励学生多开口说、多练习。

4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本研究涉及对象为一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英语口语选修课37名学生中自述对英语口语感兴趣、自愿参加此次研究的26名学生,涉及全校文、工、经、管、法等学科为主的12个院系。研究内容及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了解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学习时的学习特点,以及进行口语教学现状分析。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学生访谈及课堂教学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选修自主英语口语课程进行一学期(12周,33课时)的课堂观察,并在课程结束后对26名自愿参加研究的学生逐一进行访谈。访谈记录经过录音、译码,形成分析文字。

5研究结果

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特点通过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该类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特点逐渐显现出来。研究者将访谈中26名参与者提到的特点按提及人数降序排列并摘录例证,如表1所示。1)基础薄弱,需要全方面提高。访谈中,几乎所有学生都提到在口语课上不仅遇到口语表达上的困难,有时候听不懂教师的要求,也读不懂给定任务卡上的任务要求[7]。和普通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相比,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薄弱,不仅是在口语方面,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不很擅长,这给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口语任务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他们在迫切需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同时扩充自身词汇和语法的积累,以及锻炼听力和阅读的能力。2)使用机会较少,自主努力较少。在26名学生的访谈中都反映除了每周一次的该课程选修课,几乎没有任何机会使用英语口语,这点是现今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个人时间的把握和自控力稍差,课后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很少,一般也就是背单词。有两名学生在访谈中提到,在口语课上纠正的发音,因为一周没有口语相关课程或练习,下次上课的时候就完全忘记了。3)情感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在外语学习中,情感和认识是互相作用且制约的两个因素,学生的情绪和焦虑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口语课人数较少,这一方面让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练习机会,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因为要发言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民办高校的学生通常英语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这使得他们在课堂发言中产生高度的焦虑心情,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但同时,研究者在访谈中也注意到,与大学英语必修课不同,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紧张感低;且考试的方式为小组形式的命题presentation,学生提前抽签,有两周的时间准备,这和传统的试卷考试相比,学生的准备时间较为充裕,因此,最后的考试效果呈现更好。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对今后的口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该课程为选修课,每教学班选课上限人数为30人,共开设两个教学班(即60人),但实际选修人数仅有37人,说明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口语有兴趣的人数并不多。选修课程的37名学生中有26名学生表示因为对英语感兴趣,所以选择这门课程,自愿参加此次研究;而剩余的11名学生只是为了修学分。但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即使是这26名学生也不能够完全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参与性较弱;只有三名学生能够相对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其余学生多处在被动状态。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改善对策英语教育的深化改革一直在推陈出新,这给口语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针对本次研究中发现的学习特点及问题,英语教学从业者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习积极性。口语教学中明确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堂上教师只起了引导作用,给出课堂的规则和任务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练习和学习。尤其是民办高校课堂中,学生自身英语能力欠缺、自信心薄弱,使得教师正确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从选择教材、课堂安排到最后的考试测评,对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没有一定的标准。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口语学习的问题,如果选择和普通本科院校一样的口语教材和考试标准,就不很合适,所以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设计的活动或者话题“不是很有意思”。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有一套适合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同时满足民办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要求的教材、课堂教授和测试体系,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让学生在整个学习和最后考试的过程中都能较为自信、自由地学习。2)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体系和督促机制。课堂的时间总归是有限的,真正口语的练习应该是在课后进行。因此,如果民办本科院校能将更多的学习任务下放到课后,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系统,给出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就可以分配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巩固练习。同时,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自主性较差的特点,学校应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督,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真正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调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跳出“lear-ningbyteaching”的圈子,通过“learningbydoing”提高口语能力。3)警惕口语课堂过于娱乐化。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8],且课堂教学所设计的活动应是“有意义”,而不仅仅是“有意思”,学生应在这种活动中学习到知识、锻炼到技能,而不只是一味享受娱乐的过程。为了追求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教师在课堂上所选取的活动注重“生动”和“活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太过娱乐化,带入大量的娱乐行业(showbusiness)元素,让学生只是哈哈一笑而忽略了口语活动要锻炼的某项技能,就过犹不及了。

第8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短语动词 语块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44-01

一、短语动词

短语动词又被称为动词小品词结构(Verb Particle Constructions),它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或相当及物动词,或相当不及物动词。其中小品词用介词或副词表示,如:go on,get up,take off,come out,go in for,look down up on等。

据《柯林斯合作短语动词词典》(CCDPV)统计,最常见的动态动词只有38个,小品词共48个,但它们搭配成了多于3000个短语动词并表达数成千上万的意思。词典中详细地列出了这些动态动词和小品词:动态动词共38个,如cast,do,keep等,小品词共48个,如about,before,past。

短语动词中小品词数量虽不大,但在文章和会话中出现的频率却非常高,它们形式简单,语义丰富,灵活多变,从而导致了短语动词词义的灵活多变。以“get through”为例 :

to get through the hole.穿过洞口。

to get through a difficulty.克服困难。

to get through the exam.通过考试。

短语动词被大量地使用在英语中,但是在汉语中却没有相似的语言形式。虽然有少数动词后搭配方位词的用法,如“回来”“回去”等,但是它们与英语短语动词却不同。汉语中该类词仅存在很少一部分,并且动词后面接的词也仅仅局限于方位副词,而且这些词的意思也很容易通过字面判断。但在英语中,短语动词使用很广,短语动词中动词后加的小品词语义丰富多变,与动词搭配后词义更加丰富,在汉语的同样表达中没有与其对应的词语。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构建与习得

对于语块(language chunks)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Nattinger& DeCarrico(1992)提出人的记忆中有许多语言单位的预制,这些就是信息语块。它们由几个词组成的包含更多信息的单位,这就是语块。

王立非、张大凤(2006)认为语块是同时拥有词汇与语法特征的一种语言结构,它是由多个词组成的有特定活动功能的结构。

段士平(2008)认为语块是在人的记忆中大量存在的一种结构,是介于语法与词汇之间的多词结构。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构建与习得

对比分析假设研究认为,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导致错的原因,因此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短语动词的使用中小品词是最容易出错的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使用短语动词时出现的这些小品词的使用错误主要是因为在汉语中没有类似短语动词的结构,在汉语的同样表达中没有与英语小品词对应的词汇,这使英语与汉语在这部分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学生在习得短语动词时的困难与使用中的错误。这些差异即母语的负迁移。所以导致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短语动词中小品词使用错误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引起的。

Pawley & Syber认为第一语言学习者因为积累了大量的程式化语言也就是语块,所以他们能够有效地学习本族语。语块是作为整体记忆而存在于脑海中的,因为母语使用者掌握了大量的可以根据需要取用的词汇语块单位,在实际应用时可随时提取,并不需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生成和分析,这样就大量避免了错误。所以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短语动词学习方面,熟记大量的短语动词语块同样可以保证他们产出现成、正确的短语动词。

熟语原则强调了语块的重要性,掌握短语动词的语块后,学生可以在使用时就不会出现小品词与前面东西搭配的错误,并且这些语块可以随时提取,既省时又可确保使用的正确性。

综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存储和使用短语动词时不能将动词与小品词分开来,而是要当做整体,即一个个语块来存储和使用,并不断地掌握这些程式化的语块,这样就可以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在使用短语动词时不会省略或误用动词后的小品词,这样,短语动词中小品词就得到构建,学生能有效地习得短语动词。

【参考文献】

第9篇:非英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语现状;对策

2003年3月,教育部部长专题会议讨论通过了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1](以下简称《要求》),作为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该《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据此,我国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试验,尤其加强了对学生听说方面的训练。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仍然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在说英语时有强烈的不自信感。大学英语向来重点都放在考试的通过率上,过于偏重语法、词汇、翻译,轻视口语教学,造成所有英语课堂都不约而同地涉及书本知识的哑巴英语,忽略对口语的练习和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由于扩招,目前大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采取大班教学,传统教学中又没有针对口语的教学安排。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前的口语教学实践更多的是,在课前5-10分钟安排学生做presentation,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读写的过程中融入对课文所涉及的话题的讨论,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改变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1 大学英语口语独立的课程地位

目前,教育部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般院校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大学英语读写》(或《大学英语精读》)和《大学英语听说》(或《大学英语听力》)两类。所谓的听力课或听说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过大和课时不够等因素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说训练[2]。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把握语言学习特点,建立口语独立课程,创建口语教学独立课程模式势在必行[3]。同时,独立设置《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之际,也应该加强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比如,可以开设英文演说名篇赏析、英语演讲与辩论、英文歌曲欣赏、英文电影赏析、大学英语语音技能训练和英美文学等与大学英语口语关系紧密的公共选修课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一门语言,更多的是学习这个语言国家的文化。所以文化熏陶也必须被带入课堂。

2 大学英语口语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材的不可替代性,因为大学英语学习者几乎完全是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的,大学英语教材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最重要渠道之一[4]。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不管出版的大学英语口语教材有多好,市场上没有哪一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口语学习者的需求。这就要求每个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对教材、对自己学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研究,开发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大学英语口语教材。

3 大学英语口语教师队伍建设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教师队伍去实施。由于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外语,使用环境有限,学生接受外语输入和技能培训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因此,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使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科研和教研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和发展。可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对多数高校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所以这些学校大多并没有口语课程建设规划,在短时间的口语教学中安排很随意,一般都由大学英语读写课老师兼任。尽管他们可能很优秀,自身的口语可能也很厉害,但是他们长期从事读写课教学,较少研究口语教学的特点,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形成已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于是要么是这些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要么教学手段单一,领着学生读读对话和句子,出一两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去聊。实际上,在口语课上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简单地向学生提供语言信息,而在于组织语言信息,创设语言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叙述、解释和指示类的控制支配作用大为减少,而组织、协调和导航的作用则有所增加。所以,读写课教师不能同时承担口语课教师的工作,这也正呼应了前文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独立创建的设想。从口语课程建设的长远角度来看,应尽量培养专门承担大学英语口语这门课程的教师。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大胆启用年轻教师。尽管他们经验也许不足,但是他们具有易于和学生沟通的能力。

4 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模式

学生是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主体。口语课是让他们能自如地用英语交流的课程,但是,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多数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存在着害怕说错,说不准的想法,加之自尊心强,不愿再课堂上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英语口语课就产生了一种逃避和排斥的心理[5]。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教师提出大学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三个时期,即潜语期、口语能力构建期和口语策略发展期。在教学中,让学生平稳过渡,逐渐消除心理障碍,增加自信心。这样的培养模式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认知规律,能帮助学生打破沉默,成为课堂的活跃分子,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5 第二课堂的建设

作为对正常教学内容的延续与完善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由于它突破了课堂教学在内容、时空和教学形式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不但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择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能够利用全方位的信息渠道,充分运用自己擅长的认知方式学习、记忆和应用知识,还获得了很多展露自己天赋、特长和才华的机会和场合。第二课堂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成为了主角,从而获得较多开口说话的机会,提高了自信,强化了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北京大学英语系胡壮麟教授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功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诉,加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所以,各高校在确定了大学英语口语独立的课程地位后,应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口语主体建设和第二课堂建设,以达到真正提高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出真正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林莉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周爽,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和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