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精选(九篇)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

第1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1.前言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施工质量关系整个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严格把关主体结构施工的各个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不断提高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水平,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类型,阐述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2.筒体结构是在高层建筑的结构和内部

(1)筒体结构采用密柱框架或剪力墙,形成封闭式筒体,其有利于对建筑空间进行自由分割,集中设置剪力墙。在筒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采用现浇法,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完成竖向承重结构施工,采用大模板和组合模板施工。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当前高层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类型,主要采用滑模或大模板施工工艺,特别是在现浇剪力墙施工过程中,大模板施工非常广泛。剪力墙结构施工可采用现代化施工设备,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整个结构比较完整,操作简单、施工效率高。

(3)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最大的特点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现浇法对柱、板、梁进行施工,由于框架结构施工工艺比较成熟,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比较广泛。但是框架结构施工需使用大量模板,工作量较大。在框架结构施工中,可采用将现浇柱模板和框架梁模板结合施工,尽量采用木模板。

3.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技术

3.1施工测量

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之前,应做好施工测量,特别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标高线、垂直度和轴线。首先,严格控制标高线,在每个楼层设置多于四个的预留孔,准确定位标高线,做好引测,并且根据其它楼层标高,使用水准仪进行复核。其次,确保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垂直度,根据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实际施工设计要求,准确定位,设置主体结构边角柱,在施工测量中使用激光仪和加重锤做好双重检测。最后,加强轴线控制,工作人员要注意准确复核,标注预埋钢板的控制点,结合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要求,使用激光经纬仪做好引测。

3.2混凝土工程施工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混凝土施工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体积大、配筋多,并且施工工艺要求较高,为了保障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加强施工材料质量管理,做好混凝土的养护、振捣、浇筑、运输、配置等环节控制,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由于混凝土具有水硬性特点,为了避免产生裂缝,应做好养护管理,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大量流失,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养护过程中,可适当添加一些养护剂,利用养护剂将混凝土表面和空气有效隔离开来,控制水泥水化热反应。同时,还应考虑温度、天气等因素的变化,养护时间尽量大于14d,如果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天气比较炎热,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布袋或者塑料薄膜[1]。

3.3预应力工程施工

预应力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施工序,预应力就是建筑结构的组成构件还没有承受外载荷时,将拉应力预加给模块中受拉力的钢筋,使构件的刚度提高,裂缝延缓出现,各构件的耐久性增加。在机械角度分析,它就是提前产生应力,主要优点是可以使构件的刚性增强,振动使减少,避免变形。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原构件的抗性,改善其强度和硬度。

3.4模板工程施工

模板工程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的重要工序,施工工期较长、劳动量较大、施工造价占整个主体结构施工用工量的40%以上[2]。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整个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应结合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环境等情况,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模板支架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刚度、强度。然后,根据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一方面要求模板材料质量必须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另一方面应注意模板工程拆除和安装的方便快捷以及经济效益,尽量采用可回收利用的模板材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最后,严格把关模板搭设质量控制,根据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轴线位置,合理调整模板尺寸,使其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并且在拆除模板之前,应全面了解混凝土凝固情况,拆除时注意把握楼板荷载、拆模强度等。

3.5钢筋工程施工

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是一项重点项目,直接关系着整个主体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应严格把关钢筋的安装、存放、加工、采购等各个环节,加强钢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优化和改进施工工艺,保障施工质量。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在采购钢筋材料时,应仔细审查钢筋材料的出厂证明、合格证明等,在钢筋材料到达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后,技术人员应对钢筋材料进行抽样检测,严格检查钢筋材料的强度、型号、合格证等,将不符合主体结构施工要求或质量不合格的钢筋材料清理出施工现场,将质量合格的钢筋材料入库,整齐的排放在合适位置,并且做好有效的防潮、防锈蚀措施。其次,按照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设计图纸,进行钢筋加工制作,结合主体结构的类型和形状,提高钢筋加工精度,合理存放各种钢筋配件。在连接钢筋材料时,对自下而上的荷载构件,在跨中上铁,在支座下铁,使接头位置的受力钢筋交错布置,并且注意绑扎板钢和梁柱。最后,加强钢筋安装施工管理,在施工现场准备好齐全的施工工具,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结合钢筋施工设计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钢筋安装的难点、重点以及重点工序的质量控制要求,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严格按照钢筋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安装施工。例如,在高层建筑的柱、梁交叉位置,钢筋数量较多或者钢筋交错纵横,为了避免混淆,应注意对不同钢筋进行编号,并且使用钢管支架将形状各异或斜向的柱进行固定,使用机械设备连接管径大于20mm的钢筋材料,施工过程中,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问距、长度、数量、规格、级别等都必须符合施工设计要求。

4.结束语

建筑主体结构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部分,能够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和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并且能够有效的维持上部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的体系。因此,为了确保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大对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力度。而通过本文对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在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充分把握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并且严格的按照施工顺序和相关标准进行施工,从而才能够确保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可以预见在将来的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施工技术必定会更加完善成熟,从而能够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关键词:大型体育场馆 钢结构 技术重点

大型体育场馆一般具有跨度大、精度高、钢结构十分复杂等综合特点,所以其施工难度很大,对其施工需要经过严密充分的准备过程,并在施工中加大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大型体育馆对扩大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巨大作用,一般来说,由于技术和施工环境的限制,使工程在施工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选取国家体育馆、大连体育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这两个大型体育场馆工程的施工状况和施工的重点难点,简要介绍体育馆主场馆钢结构屋架安装工程的施工情况。从工程建设的过程和实施的结果来综合监测工程的钢结构方案是否能够满足施工需要并科学进行。

一、国家体育馆钢结构技术的施工状况

国家体育馆是奥运会手球、体操等项目的进行地点,是北京奥运中心区的三大主场馆之一,作为一座具有国际先进的大型体育馆,为了充分体现绿色、环保、节俭的奥运东道主精神,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和外观造型的前提下,做到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并更好的考虑体育馆内部的安全问题。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同类结构中跨度最大的双向张弦桁架结构,国家体育馆的钢屋盖结构形式为单曲面双向张弦桁架结构,上弦为正交正放平面桁架,下弦预应力张拉索,穿过钢撑杆下端的双向索夹节点,形成了双向的空间张拉索网。

体育馆的总体结构由比赛区、热身区、附属房、地下车库组成。在体育馆的结构体系当中,比赛区屋盖结构的下弦每跨横向和一些部分的纵向地点布置了钢索,中间的撑杆与上层网格结构形成有一定竖向刚度和自身承载能力的结构形式,这样便构成了体育馆屋盖的整体空间结构。在受力方面,工程双向张弦桁架兼具双向交叉桁架与预应力结构的双重特征,桁架四边支承,属于典型的空间双向传力系统,在内力分布上,板跨中弯矩大,支座处弯矩小,短边横向传力大,长边纵向传力小,角部及附近支座受到整体结构的影响使其一直处于受拉状况。钢索预应力的数值从中央部分向两边递减,索截面及预应力值分布与正交正放桁架结构的内力分布相互一致。张弦索对桁架整体结构对整体的体育馆钢结构的结构性能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结构角部支座拉力降低,其张拉过程索力十分且安全性能高。在屋盖结构上,其下弦横向由9~22轴14榀和纵向E~M轴8榀来进行钢索的布置,纵索在采用单索,横索在下用双索结构。纵向侧边5榀桁架不布索、横向侧边2榀不布索。圆管撑杆上端与桁架结构的下弦用万向球铰节点进行连接,下端与索采用夹板节点连接,索端与钢结构相连处设计为铸钢节点。

二、大连体育馆钢结构技术的施工状况

大连体育馆是全国运动会的主要场馆,大连体育馆在施工上的难点首先在其受力方面,其各构件的受力状况与设计受力状况不同,需在计算后进行施工;其次,吊装只能在场外进行,难度高,构件稳定性差;最后,其预应力钢索较多、拉力小且相互影响,加大了施工的难度。所以在施工上,大连体育馆在吊装设备的选择上选用了两台250t加强型履带吊机来进行构件的吊装任务,在进行钢环梁的安装时,首先将其进行分段,然后将其直接吊装到位,进行整体合拢调整后进行焊接。进行主桁架的安装时,采用分段吊装、高空拼接成型的施工方法首先通过设置临时钢支撑,将主桁架分段。并用大型履带吊机将各段吊运到钢支撑上空间拼接。并通过设计了专用调节结构将每一段主桁架吊装到位,在精确到位后进行焊接固定,确保了主桁架安装的顺利进行。

三、体育馆钢结构的特点和施工要点

体育馆属于大跨度建筑物,其自身的外形、功能、用途、使用条件等因素决定了其结构方案可以采用梁式、框架式、球形网架以及悬挂—悬索式等内外部造型,体育馆的建筑采用高强度钢材,外形结构一般极具个性,并在施工中注意其屋架、吊天棚等建筑部分的施工问题。所以,体育馆在施工上,钢结构在进行临时支撑体系的安装时,一般经常采用搭设满堂式脚手架的手段,但是在体育馆之类的跨度较大的钢结构施工工程当中,却一般采用两圈贝雷架作为支撑的手段,这在满足体育馆功能的同时,并为后续钢构件的安装以及预应力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利用满堂式脚手架支撑方法的问题。

在分层分级分批张拉实施方案上,首先需要确定分层张拉顺序,选择先张拉外层钢索后张拉内层钢索的方法或先张拉内层钢索后张拉外层钢索的方法,在此技术中,力的传导方向为屋架内层结构外层结构结构梁柱基础的方向,并且内层支承点在外层的上弦钢梁顶部、内层预应力的施加对外层结构未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在预应力施加上,一般先使外层得到刚度,然后张拉内层钢索;在确定分级张拉时,一般考虑施加预应力的误差数值和分级张拉对钢屋架整体外貌和造型的作用和影响;分批张拉确定时,应保证每批钢索在张拉时其张拉力能够对称布置,最后需确定张拉相互影响程度,在确定过程中,需要采用ANSYS软件首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是对分层分级分批同步对称张拉过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内外层钢索张拉情况下各钢索索力及钢屋架起拱值等理论数据,并结合工程实际,将其投入达到具体的工程设计当中。施工监测是工程施工控制的基础,是确保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安全并符合设计要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馆大跨度钢结构施工中建立完善的施工监测系统也是施工技术的重要要义之一。施工监测的主要包括变形监测、应力监测、温度量测等监督手段,变形监测一般是指采用测距仪、水准仪等工具对钢结构各个关键节点进行相应的控制观测。应力监测指的是采用钢弦式传感器或者高科技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实现远距离监测;温度量测指的是利用辐射测温法、电阻温度计测温法、热电偶测温法等方法进行长距离监测的活动。

总之,随着许多大型体育活动在我国的举行,国家对于大型体育馆的钢结构工程越来越重视,大跨度钢结构的体育场馆面临着技术等问题上的种种考验,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家体育馆和大连体育馆的钢结构施工特征,并结合钢结构施工自身的特点对体育馆类大跨度钢结构的施工技术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钢结构施工等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顾国荣.广州体育馆屋盖钢结构的安装施工[J].施工技术,2001(6).

[2]张世翔,张军峰.钢结构设计和施工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1(6).

第3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关键词:主体结构;施工技术;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

Pick to: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main 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duce the template, reinforcing bar,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 need to study how to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Three aspects from the template, reinforcing bar, concret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trol measures of body structure was studied, about main body structure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is important.

Key words: the main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inforced engineering; Template engineering; Concrete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主体结构施工主要包含模板,钢筋以及混凝土等三大分项工程。模板工程中经常存在局部拼缝不严,局部梁底、板底木屑等垃圾未及时清理等问题,而导致柱板节点,柱墙梁板节点处拆模后混凝土外观较差、漏筋,部分区域咬模,变形且成锯子口,局部预留洞不方正,胀模漏砼或模板封闭不严导致漏砼等问题。钢筋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局部柱墙钢筋偏位,柱墙钢筋间距不均匀,局部墙钢筋未及时绑扎,个别电渣焊不符合要求,直螺纹未拧到位且加工时未设标记,,局部梁底筋未及时绑扎,板底出现露筋,局部板钢筋无垫块,马凳放置不符合要求。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水平施工缝未按要求括平、振捣,预留洞口处板未浇平,板面平整度局部偏差较大,板面收光毛糙,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局部修补随意[1-3]。

以上列举的模板,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主体结构的审美功能,也影响了其使用功能甚至结构安全。因而,有必要研究如何控制这些质量问题。笔者根据工程技术经验,从模板,钢筋,混凝土浇筑三个方面来论述了控制其质量问题的技术措施,对于保证结构主体施工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图1模板工程施工质量示意

图2砼工程施工质量示意

2 主体结构施工控制技术措施

主体结构施工控制技术主要由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三大部分构成。表1列出了其施工技术要点。

表1主体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3结 论

(1)主体结构施工主要包含模板,钢筋以及混凝土等三大分项工程。

(2)本文从模板,钢筋,混凝土浇筑三个方面来论述了控制其质量问题的技术措施。模板工程要测量定位,阴、阳角的处理,梁的起拱等要求。钢筋注意绑扎,设置垫块等要求。混凝土工程注意养护,浇筑,振捣等要求。

(3)本文研究的内容对于保证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卞国祥,孙谨,孟咸苏. 皇达东方雅苑工程几项施工技术改进措施[J].建筑技术,2003,34(5):371-372.

王晓华、刘秀红、顾斌华: 上海光源工程低收缩混凝土研究和应

用[J].建筑施工, 2007.38(3):201.

第4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关键词】深大基坑;基坑支护;施工与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的大型和高层建筑大量建设。深基坑工程施工场地紧凑、临近既有建筑近、凸显基坑越来越深、大等特点。目前国内深基坑深度已超过-30多米,而深基坑支护结构技术无疑是保证深基坑顺利施工的关键[1]。更重要的是,做好基坑支护的质量控制对保证施工安全、临近建筑物及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极其重要。

2.深大基坑支护的特点、要求与分类

2.1 深大基坑的支护特点

深大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的设计、施工以及土石方开挖,这些具备以下特点:

(1)基坑支护体系大多为临时结构物,安全储备小,一般具有较大风险;

(2)基坑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复杂,不同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下基坑工程的重难点差异很大;

(3)城市深大基坑工程环境复杂,基坑支护结构不仅要保证基坑自身的安全稳定,还要尽可能减低基坑施工队周围环境的影响。

2.2 深大基坑的支护要求

根据以上总结的深大基坑工程特点,可以得出深大基坑对其支护体系的要求,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保证基坑槽壁的安全、稳定,满足坑槽的空间要求;

(2)保证基坑附近相领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在基坑施工期间不影响其安全、正常使用,要求基坑附近地面沉降和水平位移在允许范围以内;

(3)尽可能地保证基坑工程施工作业面在地下水位以上(可通过降水、截水、排水体系来实现)。

2.3 基坑支护结构形式的分类

根据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被支护土体的作用机理,可以将基坑支护结构分为以下5种:

(1)重力围护结构

目前在工程中用的较为广泛的是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大多选用深层搅拌桩构成,部分工程也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最终依靠天然土与水泥土组合而成围护结构用以支挡周围土体。

(2)内撑围护结构

该结构分为两部分:围护体系和内撑结构。其中围护体系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桩墙和地下连续墙等;内撑结构按照形状可分为水平支撑和斜支撑,按照材料可分为混凝土支撑和钢管支撑两种。该结构主要承受挡墙结构所传递的水和土压力。

(3)悬臂围护结构

单纯的悬臂式围护通常借助地下连续墙、木板桩、钢筋混凝土排桩墙、钢板桩等结构,依靠足够的入土深度以及结构的抗弯能力来维持基坑整体的稳定和结构的安全,这种结构对开挖深度的变动十分敏感,易发生较大变形。一般适用于开挖深度较浅且土质较好的基坑工程。

(4)拉锚围护结构

拉锚围护结构包括围护和锚固结构体系两部分,其中的锚固体系大多由锚杆以及喷射混凝土等构成。

(5)土钉墙围护结构

土钉墙围护结构通常使用钻孔、注浆、插筋或者通过打入的方法在基坑侧壁中设置土钉,组成近似重力挡土墙的结构。

(6)放坡开挖

放坡开挖是一种简单且成本较低的施工方式,它主要适用于开挖较浅,项目可利用工作面大,附近土质较好的基坑。施工时要注意保证开挖的过程中边坡足够稳定,不会发生边坡破坏。

各种基坑支护结构的特点如表1所示:

总结起来,支护结构类型归纳为图1形式:

3.基坑支护形式的选择

对于基坑众多的支护方式,如何针对工程特点选取恰当的支护方式,是基坑支护施工与管理的重点。

尽管基坑支护有以上多种形式,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选择,应优先考虑施工单位现有施工技术水平,优先使用与工程基础桩相同、相近类型的桩体作为基坑支护结构,例如当工程桩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则基坑支护结构应尽量选用这种桩型,如此一来可减少机械设备进场费用。如果基坑较深并且围护桩空间布置允许时,应尽量选用两排支护桩。这是因为该种布置方式力学性能较好,前后排桩与桩顶圈梁能够形成刚架结构,桩间土可以参与支护工作,最终改善围护桩的受力状况,降低桩的配筋数量[2]。

在当下的基坑支护施工中,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经济性两方面。实际施工中,有些工程侧重于安全性或者支护选型,设计就偏于保守,这样就需要增加投资,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有些工程片面追求经济性,降低对基坑稳定性、变形控制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工程事故,导致了更大的经济损失。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方式是研究基坑的施工与管理,既要在设计上对支护选型上优化管理,也要在支护施工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管理。

4.深基坑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基坑支护的施工工程中,主要进行的管理主要包括变形、强度、稳定性三个方面。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对计算方法、土力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多次的分析和修正,得出了大量并且十分重要的成果。然而,随着基坑工程要求的逐渐提高,深基坑工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施工单位在实际的作业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无法满足理论方法的要求程度;

(2)不同计算方法(尤其是仿真数值模拟)得出的结果差异较大,与实际工程结论的差异也较大;

(3)对一些新型的支护方式的计算理论发展滞后;

(4)无法及时准确的得到现场的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导致支撑和锚固时产生偏差。

4.1 基坑变形的三个主要特征

基坑支护施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或者使基坑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基坑变形主要包括围护结构位移、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和坑底隆起三个方面,基坑变形主要有一下三个主要特征:

(1)围护结构位移变形

在基坑的开挖施工和支护过程中,支护结构变形主要表现为支护体水平变形和竖向变形两个方面。

当基坑开挖深度较浅时,围护结构的变形主要为朝向基坑方向的水平变形,地表也相应发生变形;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土体变形逐渐增大;与此同时,支护结构产生上升或下沉,进而导致插入坑底的深度发生变化。由此可知,支挡结构水平位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支护结构的刚度以及入土深度、基坑的开挖深度、开挖土体的力学性质等。

(2)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变形

基坑开挖过程中,所产生的地表沉降一般是由支护结构位移变化和地下水疏干两方面叠加的作用造成的。其中,基坑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面沉降,主要集中发生在基坑的四周;而另一方面,当地下水疏干造成水位降低过大时,就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这种差异沉降可能引起建筑物产生倾斜、甚至会导致墙体产生开裂。这种沉降大多发生在以基坑为中心的环形区域的较大范围内。

(3)基坑底部隆起变形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内外的标高差不断扩大,当开挖到一定深度时,基坑的围护结构外侧土体向基坑内侧移动,使得基坑坑底向上隆起变形,基坑隆起会对工程产生严重的影响,必须加强监测和控制管理。

4.2 基坑的变形机理

基坑开挖的过程也就是土体卸载的过程,卸载施工发生在基坑的开挖面上。由于卸载的进行,坑底土体发生以向上为主方向的位移,进而导致基底发生隆起变形。此外,在卸载过程进行中,支护结构在坑壁土压力差的作用下产生水平向位移,进而导致墙外土体产生位移。由此得出,基坑开挖引起周围地层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围护结构的位移与基底隆起变形,下面主要从两方面重点阐释基坑的变形机理。

(1)围护结构位移变化

基坑开挖后,围护结构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变形。在基坑侧壁内侧的卸荷过程中,围护结构外侧受到主动土压力的作用,而坑底的支护内侧则受到被动土压力。开挖总是先于支护,因此在开挖过程中,当安装每道支撑或者锚杆以前,围护墙就己经发生了位移。这一变化使支护结构的主动压力区和被动压力区的土体也产生了位移。围护结构外侧的主动土压力使得土体向基坑内部发生水平移动,剪应力增大,导致支护结构背部土体水平应力减小,产生了塑性区。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墙内侧,被动压力区的土体向基坑内水平移动,坑底土体水平应力增大,加上剪应力水平挤压,基底发生隆起变形,坑底形成局部塑性区。支护结构的变形不仅引起了地面的沉降,而且扩大了墙外侧的塑性区,因而加剧了墙外土体向坑内的位移和相应的坑内隆起。

(2)坑底土体隆起

由以上分析可知,坑底隆起变形主要是由于围护结构外侧土体在自身重力和外部荷载的作用下在坑底向坑内方向移动,以及底部土体竖向卸载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当开挖面积较小时,基坑主要产生弹性隆起,其中中部的隆起量最高。而当开挖较深且开挖面较大时,基坑底部的隆起是塑性的,隆起量呈现出中间小周围大的形式。

在基坑支护施工中,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基底的隆起不仅发生在施工阶段,由于地层损失引起基坑周围地层移动,而且地层移动使土体受到扰动,因此在施工后期相当长的时间内,基坑周围地层还会产生逐步收敛的固结沉降,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长期的变形观测。

5.施工与管理协调同步

深基坑的支护施工要重点把握过程控制,一旦施工质量出现问题,事后补救的难度很大。因此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的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应当把基坑支护的施工与管理协调、同步进行,最终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

5.1 前期地质勘探与施工方案探讨

深大基坑的支护施工与管理首先要重视前期的地质勘察工作,设计方和施工方都要了解并熟悉工程的地质勘察资料,清楚了解基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特点,分析深基坑借助何种支护才能满足自身稳定性的要求,对影响基坑稳定的重点区域、地层和土质指标参数做到心中有数。

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案必须由有关专家组对其进行技术论证;由满足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支护施工单位对其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对于深大基坑的支护施工,还要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专家组进行设计、施工方案的评审,降低基坑开挖的风险,杜绝工程事故的发生。

5.2 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组织施工之前,应当做到以下几条准备工作:①熟知地勘资料、周围环境以及设计图纸;②确保降水系统设备正常工作并备好应急抢险排水系统,保证必须的施工设备满足正常工作要求;③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支撑所在位置,钢支撑的型号、长度、数量等;④如需对设计方案变更时必须提出申请,待专家评审合格、得到批复后才能生效。

5.3 严格把关施工质量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随时督促施工单位对基坑的开挖深度、边坡坡度和水平标高进行检查,并密切观察基坑周边的沉降及变形。监控观测重点区域要日夜巡查,如若出现险情需立即报告。对进场材料、设备要严格把关,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工作;监理工程师要对注浆配比、注浆量,地下连续墙厚度,钢筋笼尺寸等支护结构仔细检查,按规定留置现场混凝土试块等。

5.4 深基坑支护的应急预案

要加强管理针对深基坑支护的应急预案,要做好信息采集与反馈、风险预估、控制与决策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深大基坑在开挖过程中,边坡稳定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和破坏的可能性,地下工程受地质、水文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尤其当基坑临近高层或重要建筑物,亦或是有重要的地下光缆、电缆和管线等穿过基坑施工范围等,基坑支护的施工难度与复杂性更是大大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必须加强基坑支护的应急预案及其管理工作,一旦出现问题,立即按照预先计划的方案进行救险施工,根据土层位移的时空效应,及时掌握土体的变形特征、基坑槽壁的稳定性以及支护效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杜绝基坑塌陷和临近建筑沉降等事故发生。

5.5 基坑支护施工的监控量测管理

深大基坑支护的施工管理重点就是针对基坑开挖与支护的监控量测,监测项目包括有: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基坑附近管线、周围建筑物的变形,地下水位的变化,支撑轴力,立柱变形,基坑桩、墙的内力值,土体分层竖向位移,支护结构面的侧向压力等[3]。对于监测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位移观测基准点不应少于两处,并且不能影响基坑支护的正常工作;所有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量并记录初始值,且不少于两次;各个项目监测的时间间隔可跟随施工进度相协调,监测值不满足相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明显时,要适当加密观测次数;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监测单位应根据合同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报告,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

5.6 其他施工细节的管理

基坑支护施工不仅要关注基坑支护施工阶段的安全与稳定,同时还要考虑到下阶段的施工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因此,基坑施工的细节管理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基坑顶部堆载的管理

坑顶堆载的控制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结构施工阶段的现场堆载要求,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荷载选择时要做到全面考虑。在现场说明中,要明确坑顶堆载量与基坑距离的控制值。以便将来的结构施工时明确基坑坑顶的堆载要求,避免基坑顶部过量堆载而导致基坑边坡变形或破坏。

(2)临建的布置与管理

在进行基坑支护施工时,应结合现场情况,要尽可能的提前规划施工单位的临建布置位置,以便在设计时考虑坑顶荷载。

6.结论

当前,随着我国土建行业高速发展,深大基坑施工项目迅速增多,深基坑支护施工难度逐步加大。由于深大基坑地质条件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加上许多城市繁华区域的基坑工程常常同时要面临管线迁移、临近建筑物安全、施工场地狭小、地面交通疏导等问题。因此,基坑支护的施工与管理必须同步、协调进行,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指挥施工,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处理复杂的工程问题。这其中包括了充分的前期准备,详尽的设计施工方案探讨与对比,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等等。只要科学运用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精心施工,深大基坑支护的工程质量及安全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参考文献:

[1]龚晓南,高有潮.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第5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层连体建筑 建筑结构 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某栋高层建筑的总用地面积为 4518.06m2,总建筑面积为 31573.46m2,建筑占地面积为 2561.52m2,容积率为7.6,覆盖率为36.8%。在停车数设计上停车位 90个(地下停车场 52 个),总层数为 33 层,总建筑高度为 92.68m,其结构形式是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框结构,主体地上层数为33 层,低下停车场占地 2层,主体高度为 89.00m,基础结构形式是预应力管桩,基础持力层为花岗岩风化层,地基承载力标准为2980kN/m2。

2.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主要施工技术

2.1 施工工艺流程

高层连体结构地下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坑放线基坑支护基坑土方开挖边坡支护测量放线PHC 桩施打测量放线承台地梁砖地模施工垫层施工承台地梁、地下室底板防水层施工防水层之保护层施工承台、地梁、底板、地下外墙500mm 止水带,钢筋混凝土不间断整体施工墙、坑、板施工外墙防水施工外墙防水层的保护层施工回填土施工。高层连体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工艺流程为:扎墙、柱筋支墙、柱模浇墙、柱混凝土搭内架支梁板模扎梁板筋浇梁板混凝土混凝土养护至上层墙、柱筋,然后依次循环。

2.2 高层连体结构的主要施工技术

2.2.1 施工要求。

首先是对基层表面工作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清扫,对于地面砂浆浮浆等必须铲除,一些被污染的地方要用清水进行清洗,如在清洗过程出现含水率超过了施工的标准要求,则需要通过排风扇吹风或基层处理剂来加速干燥。在采用基层处理剂进行施工时,应采用"881"防水剂,该材料是水性防水材料中较为好用的一种,可以通过毛刷直接在地面上进行涂层,其在用量上每平米0.8至1kg之间,大概一天的时间即可完全干燥。对于复杂部分的处理需要加强,尤其是地下工程项目中的薄弱部位如墙角、管根部都极容易出现渗漏的情况,可以采用聚氨脂甲料对乙料按照1比1.8的比例进行搅拌均匀,对于复杂部位的宽度及厚度均匀施工,以保证大面积施工工作的顺利展开。

2.2.2 施工方法

2.2.2.1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测量技术。对于测量技术首先要根据建筑本身的形状来设置相应的内控点,如矩形建筑要在靠近四个角的方向设置四个内控点,在测量时要保证内控点的位置尽量避免各楼层的梁,确保底层到顶层放线洞口的通视效果;其次,上层结构在每个楼层所预留的放线洞口要在相同的部位,便于在竖向投测试中保证上下楼层的对称,对于底层的轴线网需要校对合适,经过反复验收后方可向上投测。(注:在底层的内控点钢板不要随意堆放任何施工材料,避免钢板压力,预留施工测量过程中架设仪器的位置)施工测量过程:①对于地下建筑层的内控点钢板架设要呈现垂直的状态,在定位投点的楼层放线洞口放上一块有机玻璃板,有效利用有机玻璃板的十字交叉点对准激光点。②将内控点位置投射到有机玻璃板上,在放线洞口四周混凝土上做好标记,在放线洞口钉上一块小模板,重新引测内控点位置到放线洞口的模板上,用墨斗弹好线,然后将有机玻璃板撤除掉。③将全站仪校对和审核内控点的位置,确保内控点位置在放线楼层后,做好位置标记,放出轴线控制网,接着用墨斗弹好线(注意是在楼板混凝土上),其是为了给柱模板安装提供有效的依据。④在每个楼层放线并确保无任何问题后,还要进行一次复核,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误差而导致施工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不进行竖向测量时,各楼层在放线洞口务必做好盖板防护工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坠物情况伤及到人。

2.2.2.2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混凝土浇注技术。混凝土浇注技术的施工是通过在同一部位先浇注高标号和墙柱,后浇注低标号和梁板,采取分区定点、一次浇注、麻袋覆盖进而逐步推进的浇注工艺,浇注部位的选择要选择同一个位置,达到设计标高、混凝土向前流动,然后在其坡面上循序推进的一个过程。为确保混凝土运输浇注以及浇注间隙的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注意:在进行地泵泵送混凝土的过程中,对于铺设输送管部分,要尽量减少使用弯管和软管,以确保安全施工和管道清洗,达到故障排除和维修装拆较少的情况。)在同一管线中,对于混凝土输送管的采用应采用相同管径,严密加固输送管的接头,保证在以后的维修过程中装拆的方便。

2.2.2.3 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转换层施工技术。大多数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结构层之间空隙较近,位于地面的高度在几十米到上百米之间,其跨度在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之间,如按常规情况进行施工,必须在裙房顶搭建一个超高支撑模架,而在架体自重和巨大承载的作用下,不仅难以保证架体的本身稳定性,裙房屋面也无法承受其重量。因此,对于高层连体结构中悬空状态下进行施工有较大难度,为确保连体结构在悬空状态下的安全,只有采用钢梁承重,安装钢梁转化层,才可以解决其悬空状态下施工安全保障的问题。首先应在裙房里安装两台桅杆式起重机,用起重机将钢主梁从地面运送至裙楼里面,在屋面搭建一个临时的滑移平台,用卷场机和滑车通过水平动力将钢主梁平移到相应高度位置,并垂直固定,在连体结构的第二层吊环上悬挂静滑车组,主钢梁上安装动滑车组,在裙房屋面引出钢丝绳,将两套滑车组进行组合连接,当所有的设备在安全检测后无任何问题,方可进行提升,提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钢主梁处于水平状态,如发现在提升过程中有误差出现的情况,要及时进行调整提升速度,让钢主梁保持在水平状态。

3.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国家在高层连体建筑结构上的不断进步,落实国家对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标准要求,其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高层连体建筑的结构体系上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改革。国家目前对于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其主体结构和地下结构,发展束筒结构和巨型结构,才能达到变换楼层和钢体水平的效果,让更多的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崭露头角。②重视超高层钢结构的设计,力求规范安全。国家在开展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同时,要对超高层钢结构的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施工工艺上不仅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还要做到设计与施工的规范安全。

结束语

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高层连体建筑结构将会向着更高更远的步伐迈进,在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上,将会从单一性向多元性的用途发展,对于有效控制连体建筑的结构垂直度和定位精度方面作为施工技术的关键所在,其次是混凝土浇注技术的掌握以及转换层面都是重点工程,尤其是在其平面形状和立面体形更加多样化的情况下,结合连体建筑的采光效果和占地面积的优势发挥出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向华.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风,2011,09:150.

第6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24-02

摘要:

转换层作为高层建筑的重要结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骑在施工中,需要明确施工工艺、施工要点,进而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本文主要基于梁式转换层展开论述,进而阐述结构施工的工艺和要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

1前言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转换层结构已成为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结构的装饰部分,也是重要的结构系统。因而,在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明确施工工艺、施工要点,进而确保结构施工的质量,尤其是施工要点的明确是施工有效性的基础。

2梁式转换层结构综述

建筑转换层是基于上下结构的功能差异,对楼层间结构进行结构转换,进而保障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转换层结构作为上下结构的关键连接点,其维系着下层结构的稳定,同时作为了上层结构的基础。因而,在建筑施工中,对于其施工工艺、施工技术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转换层在施工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基于结构的设计需求,可以在楼层间进行灵活的布置。从实际的转换层结构看,其结构空间的布置主要用于下水管道、消防设施等的安装。因而,转换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整体结构的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梁式转换层作为主要的转换层结构,其具有施工工艺简捷、设计合理、结构明确的优势,进而受到设计者的青睐。

3梁式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

3.1结构受力面大,尤其是受力比较集中。梁式转换层结构,其在整体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其结构的受力面大,而且受力比较集中。

3.2钢筋施工控制难度大。在结构的施工中,注重结构预应力的构建。钢筋结构作为主要的预应力体系,其在钢筋铺设上,具有密度大、规格多的特点。

3.3转换层结构的有效布置。基于楼层间的功能蝉翼,不同楼层间的转换层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3.4受力支撑系统的布置。支撑受力系统的布置施工,主要基于转换层结构的需求。

4梁式转换层结构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

基于转换层结构的特殊性,其对于施工工艺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模板质量、水泥施工等方面的工艺控制,关系工程质量的控制。

4.1模板质量的控制,尤其是模板平整度、自重量的控制。基于梁式转换层结构的受力特殊性,因而,在施工过程中,特别注重结构自重量的减少,进而需要控制好模板的自重,进而减少结构自重量过大,而造成的结构下挠程度过大的问题。同时,模板的平整度的控制,便于结构预应力的形成。

4.2预应力的施工工艺。转换层结构的预应力的形成主要基于混凝土、钢筋两方面。尤其是混凝土施工工艺比较复杂,其在施工中需要注意施工的流程、施工的温度控制。同时,钢筋作为主要的预应力体系,其在钢筋铺设、其钢筋受力弯曲上都要着严格的工艺要求。

4.3浇筑施工工艺。混凝土施工中,其温度变化、模板形变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是浇筑的温度监测,浇注温度变化差过大,容易造成结构水泥板的开裂。同时,基于钢筋的密度大,水泥施工的有效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浇筑中,要确保振压的有效性。

5梁式转换层结构的施工要点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梁式转换层结构的施工,在施工特点、施工工艺上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因而,基于施工要点的认识,是实现有效施工的基础,进而确保了施工的质量。

5.1施工材料要点。基于转换结构的特殊性,其对于施工材料有着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对于水泥和钢筋的材质而言,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

5.1.1施工用料。水泥作为主要的施工材料,其强度和延性是材料施工的要点。水泥的强度需要基于设计数据,进行合理的选购。而水泥延性的有效很大程度上需要基于水泥搅拌中,添加剂的有效成分。钢筋作为主要的预应力体系,其刚度的有效直接影响着预应力的构建。而且,钢筋在铺设中,其铺设的间距、铺设的顺序,以及钢筋的弯曲都是钢筋施工的要点。

对于材料的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施工环节。水泥在施工期间,需要严格避免受潮或掺入杂质,这样影响其结构的成型,同时结构的延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钢筋在保管中,避免钢材的表面腐蚀,这样有利于结构预应力体系的构建。

5.1.2材料施工要点。水泥在施工中,其在水化中,水量需要严格的控制。基于梁式结构的特殊性,因而,水泥的用水量相对较少,进而提高水泥的硬化强度。水泥混凝土中的添加剂也是施工的要点,其添加量、添加顺序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同时,水泥混凝土中的骨料主要采用中砂或粗砂,进一步的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在施工中,其表面的温度需要进行急速的降温,进而避免施工温度差而造成的结构开裂。

5.2混凝土浇筑施工。混凝土的搅拌施工,是浇筑施工的基础。在水泥混合物的搅拌中,需要基于各材料的物理性质,合理地控制搅拌顺序。尤其是关于添加剂和骨料的添加,需要控制其添加量和添加的顺序。在搅拌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搅拌的水量,避免搅拌中出现离析或过稀的问题出现。

基于转换层结构的钢筋较为密集,施工中的浇筑施工的有效控制比较困难。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浇筑的速率,进而控制好水泥混凝土的表面温度。离析是高强度水泥浇筑最为容易出现的问题,因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浇筑的工艺,避免施工造成的结构质量问题。基于钢筋密集的缘故,在混泥土的振压过程中,要做到混凝土的“充实”,增大振压的强度,进而确保钢筋密集处的水泥量。

5.3混凝土硬化成型的施工维护。混凝土在硬化成型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而,对于浇筑完成的混凝土,需要进行有效的维护,进而确保施工的质量。对浇筑完的结构进行不间断的浇水,进而避免温差变化,造成结构内部开裂的状况出现。同时,为了保持结构表面温度,可以在其表面铺设草袋或塑料膜,进而对结构进行保温。

6结束语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转换层结构已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部分。梁式转换层结构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结构,其在施工要点、施工工艺上都有着严格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莫文龙;高季峰.结合实践探讨高层超高大梁转换层施工技术[J].大科技;2012(02)

[2] 肖山.综述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施工技术[J].大科技;2012(02)

第7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本文将4D技术与BIM引入到施工期支撑体系安全分析领域,通过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将支撑体系与4D施工信息动态地链接起来,快速建立支撑体系的3D模型,并根据当前施工进度及工序、材料、结构构件等施工信息,自动生成随进度变化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模型,从而简化支撑体系的力学分析过程,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为支撑体系的分析计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1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引入

1.1现有的支撑体系计算方法

根据支撑体系的结构特点,其结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排架模型[4]和框架模型[5―6]两种。前者认为支撑系统是上下两端铰接的多层排架,如图1(a)所示,其稳定性分析可以简化为一根两端铰接的等代柱的稳定性问题,能直观地反映模架稳定承载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规律。然而,排架在自身的平面内承载力和刚度较大,而排架间的承载能力则较弱。相比之下,框架模型更接近于模板支撑体系的空间关系以及结构现实。文献[7]从特点、适用性、精度等方面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最后建议采用框架模型对支撑体系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际的计算分析中,所建立的框架模型通常为不考虑支撑体系和主体结构的相互关系的理想模型,与施工的实际支撑情况存在差别,造成计算不准确。支撑体系结构计算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荷载计算。由于建筑在施工期的结构形式及受力模式与使用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需要进行区别于使用期的施工期结构荷载计算。通常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确定荷载取值[8],包括:1)模板支撑系统及新浇筑钢筋混凝土自重;2)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3)混凝土楼板的施工荷载;4)混凝土梁的施工荷载等。本研究以此作为荷载计算的基础。

1.2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上述现有的支撑体系计算方法,能针对支撑体系这一特殊的临时结构,对建筑物建造过程的支撑行为进行分析,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施工过程结构及支撑体系本身的安全问题。然而这种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导致目前这种分析方法难以对施工过程支撑体系进行连续动态而又准确地安全分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支撑体系进行安全验算的实际应用。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支撑体系建模困难。由于支撑杆件和模板不易定位,数量庞大,使得支撑杆件和模板的建模工作量很大,而建立整个支撑体系模型更为困难。

2)难以建立精确的计算模型。支撑体系的设计应该与建筑的主体结构密切相关。然而,实际工程中支撑体系设计是在施工方案阶段进行,其计算模型的建立独立于建筑结构设计。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常有的设计变更、施工方法改变等情况也经常出现,都有可能导致支撑体系中出现杆件与主体结构发生冲突和碰撞。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直接忽略与结构构件冲突的支撑杆件,不予架设,致使实际的支撑体系与其计算模型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安全分析精度。

3)无法实时更改计算模型。一旦变更设计或修改施工方案,支撑体系的分析计算模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改,包括支撑体系模型、荷载效应等方面。上述两个局限性致使实时更改其计算模型的工作量巨大,而在实际工程中无法实施。

1.3引入4D技术与BIM对现有方法的改进

4D模型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附加时间因素所形成的时空模型,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IFE实验室于1996年提出[9]。4D技术则是基于4D模型的信息化技术,其目的是将模型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3D图形方式表现出来,实现对整个形象进度过程进行控制和动态管理。目前,4D技术已逐步应用到建筑领域的许多方面,包括建筑施工模拟[10]、建筑施工管理[11]、物业管理[12]等,CommonPointProject4D、4DSuite等4D-CAD相关的商品化软件也逐渐面市[13]。BIM是一个智能化的建筑物3D模型,它能够连接建筑工程全生命期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对象完整的信息化描述。清华大学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4D技术的研究,将施工资源、成本分析、场地布置等施工管理要素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扩展的4D施工管理模型4DSMM++[14],开发了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4D-GCPSU)。在此基础上,结合BIM的研究,提出子信息模型(sub-BIM)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个基于4D技术,面向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的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此sub-BIM在3D模型信息基础上,附加了时间因素(施工计划或实际进度信息),并包含与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相关的资源、场地、材料和荷载等设计和施工信息,应用于建筑施工过程时变结构安全分析[15]。

由于施工期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及荷载效应随时间而变化,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有着“几何模型+时间”的共通模式,因此,将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引入到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可以为全过程分析提供随进度变化的体系模型和完整的数据支持,能大大简化分析过程,提高计算精度,实现连续动态地支撑体系安全分析,为施工期安全分析的实际应用提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而言,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根据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包含的建筑结构3D实体模型,附加支撑设计参数,可自动建立支撑及模板的3D模型,并与建筑结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自动识别并剔除空间冲突的支撑布置点,从而实现支撑体系计算模型的快速和精确建模。

2)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4D施工过程模拟可动态表现结构施工工序以及支撑体系随工序变化的实际状况,如架设模板及支撑、浇混凝土、拆除模板及支撑等,反应了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所承受的施工荷载等动态受力状况,从而能自动生成任意时间点支撑体系的计算模型,用于支撑体系随进度变化的受力状况分析和稳定性分析。

3)一旦施工方案调整,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将随之变化和自动调整,从而保证支撑体系计算模型与实际施工情况保持一致,且不需要重新录入数据。

4)获取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可针对各种施工操作进行支撑体系的力学分析、性能验算和安全性识别,建立相应的安全指标和评价体系,对施工期支撑体系进行安全性分析和评价。

2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

3D建模传统的手工3D建模方式建立这些构件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费时费力且效率较低。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针对木模板和钢管扣件式满堂支撑组成的框架支撑体系,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提取建筑楼板外轮廓特征及相关信息,采用简化自动方式建立支撑及模板的3D模型,并在与建筑构件的冲突检测中,排除自动生成算法中的不合理布置点,从而实现支撑体系的快速建模。在支撑体系的快速建模算法中,涉及到支撑杆件建模和模板建模两方面。其中,考虑到楼板的外轮廓可能是由不规则的多边形组成,因此模板的建模分为两种方式:1)根据实际的楼板外形轮廓建模(简称实形建模);2)根据支撑点简化建模。

2.1支撑杆件的3D建模

本研究通过在AutoCAD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支撑杆件的快速建模。其快速建模的核心算法流程[16]为假设横向和竖向支撑杆件都是正交布置,且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间距固定不变,则1)根据楼板轮廓计算外包矩形框;2)根据支撑间距等参数,确定可能布置点(xy平面内);3)判断每个支撑点是否在楼板轮廓范围内,剔除轮廓外布置点;4)根据合格支撑点布置纵横及垂直方向支撑杆件。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2.2模板的3D建模

采用实形建模法建立模板的3D模型,要求模板轮廓与其所支撑并控制的混凝土楼板轮廓相同。在此基础上,根据支撑间隔和位置参数所建立的支撑3D模型,将其坐标平面投影在模板范围内,取其内部点对原多边形模板进行内部点约束的网格划分。这种情况下,由于内部约束点的位置无法预知,对于不规则的模板外形轮廓,容易出现形状极不规则的网格,从而影响有限元计算的收敛性和计算精度,甚至出现无法进行计算的情况。因此,按楼板外形轮廓实形建立模板的方法无法普遍适用于各种外形的模板,也不适合于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建模。针对实形模板建模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提出根据支撑点简化建立模板的算法。该算法是在布置支撑点的同时,自动识别临近的支撑布置点,并将模板以临近支撑点为依据划分为形状规则的矩形块,为将来有限元计算前的网格划分带来方便。通过这种方法所建立的模板,与楼板外形轮廓在边界支撑附近会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支撑间隔通常不大,因此差异尺寸较小,不起控制作用。而且标准的矩形轮廓在网格划分中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计算的精度,从而弥补了因外形并不准确所导致的计算误差。通常情况下,根据支撑点简化方法所建立的模板轮廓可以满足施工安全分析精度要求。

2.3支撑及建筑构件的冲突检测建立支撑体系

3D模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考虑主体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因此可能产生冲突,比如支撑与柱或墙的空间冲突。因此,需要对已建立的支撑体系3D模型和结构构件进行碰撞冲突检测,并将冲突的支撑删除。现有的碰撞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层次包围盒法和空间分解法[17]。其中,层次包围盒法用几何特性简单的包围盒近似地描述复杂的几何对象,并通过构造树状层次结构越来越逼近对象的几何模型[18]。而空间分解法则是将整个虚拟空间划分成等体积的单元格,只对占据同一单元格或相邻单元格的几何对象进行相交测试。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碰撞对象进行处理,而后者则是对虚拟空间进行划分处理。具体在支撑及建筑主体构件的碰撞检测中,由于实体空间位置不会改变,因此应用层次包围盒法进行检测的效率更高。然而,传统的层次包围盒法应用在支撑及构件的冲突检测中有一定局限性:1)由于建筑构件众多,每个构件又由多个表面组成,导致在细化构件进行“层次”分析的过程中,计算量极大;2)建筑构件在3D建模过程中,本身便存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交叉,如梁柱轴线相交,依此建立的3D模型,梁柱必然“碰撞”,而实际上却是合理的。支撑和模板的碰撞、支撑与梁的碰撞亦然;3)由于3D构件空间位置不随时间改变,因此在算法中也可以有明显提高检测效率的可能。因此,本文针对支撑杆件和建筑构件碰撞检测这一特殊应用,提出“轴线-层次包围盒-表面”冲突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大大提高传统层次包围盒法的效率。算法中,首先提取支撑的轴线,以代替支撑3D模型作为碰撞检测的主对象,如图3所示A、B、C、D四根竖向支撑。再通过各主对象(即支撑的轴线)与目标对象(即主体结构构件)的包围盒相交检测,从而粗略判断对象间的相交关系。若粗略判断结果为“碰撞”,则再将主对象与相交目标对象的各个表面进行交点计算,计算结果如图所示P1、P2、P3、P4所示。最后判断交点与目标对象相交表面的关系,若在表面内部则主对象与目标对象碰撞冲突(如P2、P3、P4),若交点在表面外或表面边界(如P1),则并无碰撞冲突。其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2.4支撑体系3D建模的整体流程支撑体系

3D建模的全过程是:将支撑点简化为正交布置,且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间距固定不变,首先根据多段线构成的外形轮廓,生成外包矩形框,再根据支撑间距等信息,确定支撑可能的布置点,并根据图形学中判断点是否位于多边形内的算法排出外形轮廓以外的布置点,从而确定垂直支撑的位置。水平支撑则根据竖向间距在任意相邻两个布置点中等距布置。最后,根据布置点生成模板3D模型。建模过程及实形模板和简化模板的比较如图5所示。

3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

3.1基于工序的支撑体系及荷载效应

施工过程中,支撑及模板的抗力并不随时间而变化,但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及所承受的荷载则受施工工序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支撑体系安全分析中必须考虑,以确保结构计算的精确度。以横向楼板及梁的施工为例,施工工序主要包括架设支撑体系、绑钢筋、浇筑混凝土和拆除支撑体系。其中,架设和拆除过程影响支撑体系计算的结构模型,为支撑构件是否参与结构计算的依据。而绑钢筋以及浇筑混凝土阶段,通过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可以获得与施工工序关联的建筑构件体积、密度及材料等信息,从而自动计算支撑系统所承担的结构构件自重、施工荷载,再根据荷载规范或文献[8]转换为标准值或设计值,作为支撑体系结构计算的荷载取值。

3.2支撑体系的4D结构计算模型

可通过编制轻量级的程序进行支撑体系的结构计算,但考虑以后扩展为与主体时变结构的安全分析结合的需求,本研究以ANSYS作为支撑体系的有限元计算平台。其中,由于支撑杆件通常采用截面对称的圆形钢管,可选用梁单元“BEAM188”来模拟。同时,模拟中不考虑竖向支撑与横向支撑的连续性,而是从交点处断开(包括横向支撑与竖向支撑的交点、横向支撑与横向支撑的交点),并划分为小单元进行计算。另外,可以采用壳单元“SHELL65”模拟横向大面积的模板,并根据模板与竖向支撑的交点,划分为小模板块进行模拟计算。在4D模拟的过程中,指定任意时间点后,通过当前施工段的工序信息,判断哪些支撑及模板已经搭设完毕,以及该支撑模板所承担的结构,自动导出该时间点的支撑体系框架模型及荷载效应。

3.3支撑体系失稳分析

当支撑体系承受的荷载达到某一极限数值时,荷载有微小的增加时,应力和应变不按比例而显著地增长,这种内部抗力的突然崩溃就是屈曲或失稳。如前文所述,施工过程支撑体系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于支撑失稳或整体失稳,因此如何准确而方便地进行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是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的重点。用有限元求解结构稳定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法: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19]。

1)特征值屈曲分析。

特征值屈曲分析是线性屈曲,即结构处于平衡状态,荷载增量为一个微量,其位移增量很大。通过数学转换,特征值屈曲分析将转换为求解矩阵的特征值问题。此方法用于预测理想弹性结构的理论屈曲强度,即欧拉临界荷载。ANSYS中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由3个步骤组成:按静力方式求得静力解,再按屈曲方式求得特征值屈曲解,最后按扩展求解方式求得扩展解。

2)非线性屈曲分析。

非线性屈曲分析属于全过程大挠度弹塑性有限元方法,通过逐级增加荷载(或位移),不断修正单元的刚度矩阵(考虑应力和位移效应),对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学分析,再在此基础上寻找临界点。ANSYS中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只需要增加如下步骤即可:首先在求解属性中增加特征值屈曲分析,然后打开弧长法追踪以及打开大变形计算,最后实现荷载逐步施加。其分析结果将自动反应在内力和位移形变的最终计算结果上,不需要进行人工参与。

3.4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步骤和流程

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1)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2)支撑体系施工过程模拟;3)支撑体系安全分析。

1)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进行施工过程支撑体系安全分析的前提是支撑体系的4D施工安全信息建模。首先,根据楼板轮廓,应用上述3D建模方法创建支撑体系3D模型,如图6(a)所示。然后对支撑构件和结构构件进行碰撞检测,排除冲突支撑,如图6(b)所示。再将支撑体系3D模型与WBS工序节点关联,实现3D模型与WBS工序的4D关联,并赋予支撑、模板等支撑体系构件工程属性,包括:支撑属性、材料属性、基于工序的荷载效应。这些属性通过统一的对象——支撑实体,进行连接和管理,如图6(c)所示。图6支撑体系4D施工安全信息建模Fig.64Dconstructionsafetyinformationmodelingofscaffoldsystem

2)支撑体系4D施工过程模拟。随着主体结构进行4D施工过程模拟,支撑体系也能实现施工过程的4D动态模拟。与主体结构的4D动态模拟不同的是,支撑体系只有架设与拆除两道工序,而且工序持续时间较短,并且是临时存在的实体构件。因此,支撑体系在架设后至拆除期间,不需要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工序进行区分,而只需要表现出“存在”即可。

3)支撑体系安全分析。进行支撑体系的安全分析具体包括:首先在支撑体系的4D施工模拟过程中,可以针对模拟进度中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支撑体系的导出和计算分析,即按照当前施工进度模拟情况、支撑体系的支撑情况、支撑体系的承载情况等所构建的计算模型,并考虑支撑构件的工程属性,根据分析模型导出算法[20],自动导出可供有限元计算分析的模型和数据,存储到文本文件或数据库中。然后通过数据接口,将导出的模型和数据导入到结构分析系统进行该时点支撑体系安全性能计算与分析,其中,由于主导支撑体系安全性问题的因素是局部屈曲或整体屈曲,因此需要根据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对支撑体系进行额外的屈曲分析,求得屈曲临界荷载。计算分析的结果,即该时点的应力、应变、位移以及屈曲临界荷载等数据,可以通过中介文件的形式提供给支撑体系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返回到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进行3D形象的动态表现。最后,通过支撑体系的安全分析和评价模型,可以计算该时点支撑体系的安全性能指标,并进行安全性能评价和预警预报。

第8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化层;结构施工要点;

0.引言

对于高层建筑的整体而言,建筑下部分所承受的压力要比上部分大得多。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结构大多是以刚性较大的结构材料为首选。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及现代物质等方面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高层建筑的各方面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向大规模多功能的方向迈进,传统意义上的结构类型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正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高层建筑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从而使建筑发抨出最佳的效果。

1.工程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引言的部分中已经阐述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结构施工可以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各种商场和娱乐场所、餐厅的要求。转化层就克服了传统高层建筑中的不足有缺点,这对实现现代高层建筑在中层开设居民居住的地方,在建筑的下部构建一些灵活性强、空间大和墙体少的商业用房提供了可能性。采用工程建筑转化层结构施工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能为高层建筑提供更大的室内空间,同时还可以为高层建筑提供更加广阔的出入口。

首先,在扩大了室内空间方面。在传统和以往的建筑工程中,一般的高层建筑的室内的空间都是一定的,这种情况就造成了高层建筑剪力墙间距的减小,从而就造成了如需在高层的室内布置会客厅和百货商场空间不足的情况。如果采用可建筑工程转化层结构施工就可以扩大高层建筑剪力墙的间距,从而就可以实现室内空间的扩大。

其次就是为高层建筑提供更加广阔的出入口。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增强造成了传统的高层建筑设计的出入口并不能满足相关的需求,高层建筑转化层的结构施工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建筑的下层的部分中通过转化层结构施工就可以改变柱距,这就可以实现出入口的扩大。

2.工程建筑转化层在结构施工技术中的主要分类

在工程建筑转化层的结构施工技术中主要分为力梁式转换结构,斜柱转化结构和箱型刚性转化结构这三大类。

力梁式转换结构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跨度较大、负荷较大、层数较多的建筑中。其主要的特点是设计简单大方、受力明确并且其施工也比较便捷,改转化的结构是当前在高层建筑过程中工程建筑转化层的结构施工运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斜柱转化结构主要运用在高层大口柱距较大底部空间大的建筑中。传统的高层建筑因为楼层高度的限制,造成了高层空间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在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斜柱转化结构就可以实现高层建筑的面积和空间的扩大,同时还可以更加便捷地设置门窗和通道。

箱型刚性转化结构。高层建筑剪力墙和框架的交接处作为过渡的是一个大截面的托梁,传统的高层建筑中时采用了框支剪力结构,采用箱型刚性转化结构进行代替的话,就可以实现一个整体的结构代替原来上下不同结构的转化。采用这种形式的转化,其优点主要是其自身刚度加大,抗外界的承受能力的增强,也同时提高了建筑的整体结构尺寸。

3.工程建筑转化层结构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

在工程建筑转化层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高层建筑的转化层的支撑裁量大,从而增加了企业施工的预算成本。建筑下部的结构会受到高层建筑转化层的重量的影响等。

针对上述的主要问题,在工程建筑转化层施工过程中主要应注意控制要点有安装转化层的过程过程中要注意接着高层建筑下部的具体的结构情况,做到能够对支撑体系的合理布置;分层建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筑顺序的合理安排从而达到减轻整个建筑承担负荷的目的;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下料和钢筋翻样的处理;施工单位在混凝土的浇筑技术上要不断地加强,从而实现浇筑质量的提高。

安装转化层的过程过程中要注意接着高层建筑下部的具体的结构情况,做到能够对支撑体系的合理布置。当前,大多数的建筑的下部地基承受了高层建筑的整体符合。所以在布置支撑体系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给下部地基带来太大的负荷。在建筑工程中,要注意设计好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下部贯通的竖向受力部件能够均匀地承受上部载荷,从而达到避免下部结构压力过大的问题。

分层建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筑顺序的合理安排从而达到减轻整个建筑承担负荷的目的。转换层水平的跨度大,就会造成厚板或者短深梁的受力不均匀,这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注意建筑顺序的合理安排,就可以减轻整个建筑承担负荷。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叠合构建受力情况的分析,以确保在施工中,这些构建能满足施工建设的需要。

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下料和钢筋翻样的处理。施工单位应当在明确设计单位的设计意图以后,方可进行料和钢筋翻样的处理。施工人员应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到熟悉相关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对于行业的相关规定能够熟练,进行翻样工作时,要注意考虑到钢筋的穿插避让,从而能够制作出的大小满足施工的要求。

施工单位在混凝土的浇筑技术上要不断地加强,从而实现浇筑质量的提高。针对转化层的空间占有体积的大的特征,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完成整个高层建筑的浇筑工作要采用的就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提高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拆除支撑体系的过程中要有合理科学的拆除步骤的同时要能够保证有混凝土的强度。

4.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从工程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重要性和意义,接着叙述了工程建筑转化层的结构施工技术中主要分为力梁式转换结构,斜柱转化结构和箱型刚性转化结构这三大类。最后文章主要是介绍了工程建筑转化层施工工艺中要进行控制和注意的地方。注意接着高层建筑下部的具体的结构情况,做到能够对支撑体系的合理布置;要注意建筑顺序的合理安排从而达到减轻整个建筑承担负荷的目的;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下料和钢筋翻样的处理;施工单位在混凝土的浇筑技术上要不断地加强,从而实现浇筑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琼秋,李剑.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大众科技,2014,(05).

第9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具有安全稳定、成本较低等特点,已经被施工人员广泛应用到建筑结构当中。框架剪力墙结构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为墙体,并利用钢筋混凝土墙体来承担荷载,减少高层建筑水平位移。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工程能够更好的发展。

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相关概念

框架剪力墙结构,主要以框架结构为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改进施工技术,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组成,相较框架结构而言,剪力墙取代了部分竖向承重构件,。由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结构的完整性,满足人们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为了保证我国建筑工程能够更好的发展,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框架结构,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剪力墙结构主要由剪力墙组成,能够减轻上部结构的重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的承载力。

2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

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还能够保证建筑工程中的各项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1]。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框架剪力墙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由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主要由梁和柱支撑组成,相当于与地面垂直的空腹悬臂梁,与框架结构相比,具有很好的抗压能力;其次,框架剪力墙很容易发图1框架剪力墙结构生硬化现象,影响工程的稳定性,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工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施工材料,从根本上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变形;最后,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防震性能,工程中的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选择质量较好的施工材料,尽量减少施工材料的浪费,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常见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见图1。

3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3.1模板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模板施工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施工人员需要提高对模板施工技术的重视。施工人员需要认真区分模板的内外差与使用差,一般情况下,工程外侧模板的长度要大于内侧模板的长度[2]。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保证模板与墙体之间的距离,尽量减小模板对墙体的影响,减少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为了保证模板与墙体之间的距离,施工人员经常在模板与墙体之间填入海绵。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模板清理工作,保证模板干净整洁,从而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除此之外,为了减少模板出现错位,防止模板出现偏移,施工人员可以在模板内侧放置钢筋头,通过在模板内侧放置钢筋头,能够对模板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保证混凝土浇筑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应用吊装墙体膜技术时,由于浇筑模板会影响墙体施工质量,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钢筋与墙体模板之间保持一个稳定距离,确保吊装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建筑墙体的美观性。

3.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在框架剪力墙建筑当中,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施工技术,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总体施工质量,保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保证混凝土工程的顺利施工,不断提高工程的抗震性与稳定性,满足人们对建筑结构的要求。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严格控制工程材料用量,保证工程材料的质量,如果发现工程材料出现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保证工程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其次,在调配混凝土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结构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施工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先进的框架剪力墙施工技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3]。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清理工作,保证模板表面清洁,从而保证混凝土浇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外,施工人员还要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可以在混凝土表面洒水,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保证施工质量。

3.3钢筋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钢筋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钢筋工程施工技术也被施工人员广泛应用到施工当中[4]。为了保证钢筋工程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施工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了防止钢筋发生移动,施工人员需要固定箍筋,固定好箍筋之后,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审核,减少钢筋发生移动;其次,在焊接钢筋的过程中,对于直径较大的钢筋,施工人员可以采用电渣压力焊方法,保证钢筋焊接质量,也可以采用绑扎搭接接头的方式,将直径较小的钢筋绑接在一起;最后,施工人员需要做好钢筋搭接工作,保证钢筋间的距离,避免直径较大的钢筋进入到加密区。除此之外,由于高层建筑需要大量钢筋,高层建筑中的梁柱节点分布大量钢筋,因此,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梁柱节点处钢筋的布置顺序,提高钢筋的利用率。高层建筑工程中的设计人员需要定期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设计人员可以结合施工人员反映的情况,并结合施工场地现状,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保证钢筋在建筑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焊接质量。为了保证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控制钢筋用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程的施工周期,减少资源的浪费。

4结束语

通过分析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建筑工程能够更加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荣超,王哲.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门窗,2016(10):16,18.

[2]陈育仁.浅析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3):6-7.

[3]李侠.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