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编程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编程技术论文

第1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培育课题;辽东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专项课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21-02

1.前言

《数控技术与编程》是“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知识。国内多所职业院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都经历了一系列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目的是尽快培养出能胜任数控工艺编程工作岗位的数控操作人才。目前,国内大大小小企业,新进设备多为数字控制,急需能快速上岗的数控操作人员。另外,围绕教改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感兴趣者较多,希望能多安排实训内容、增加数控自动编程等实践内容[1-4]。因此,从社会对数控操作人员的需求以及学生对数控技术的渴求来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数控技术教学改革

2.1理论教学的改革

根据《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基础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新颖性的要求,对《数控技术与编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尝试性的调整。教材以讲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度,删除一些计算过程繁锁、理论性太强以及过时的、岗位实用性较低的内容。比如,删除复杂曲线的数学处理内容,删除穿孔纸带等过时内容;结合目前的数控技术的实际应用,增加自动编程方面内容。同时增加实践技能性强的教学内容,并将教材中内容接近的部分进行合并。针对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将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计算机辅助编程进行合并;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将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编程、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编程进行合并。这样,《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就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注重汲取近期先进制造技术和数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

2.2 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了建设好实践教学体系,与使之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联系、相互融合,丰富数控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际调研研究,建立了《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实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综合实践训练[5]。

(1)课程实验

开设数控机床结构实验,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开设数控编程实验,使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编程训练;利用计算机辅助编程(自动编程)完成复杂形状零件自动编程训练;通过编程训练使学生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和技巧。

(2)数控机床操作实训

学生进行数控车床、铣床和加工中心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程序输入、刀具参数设置、机床调整、机床维护知识,使学生能够操作数控机床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培养学生操作机床的基本技能。

(3)综合实践训练

学生自己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分析零件结构、制订工艺过程、工艺路线,选择数控机床、刀具、夹具等,编制加工程序,自己动手操作加工出零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数控技术考核改革

融入职业技能考核,实行“双证制”教育。将学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鉴定内涵,将课程教学全面覆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包含的全部知识。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可靠的保障,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双证制”教育[6]。具体做法是:理论教学课程综合相应工种应该掌握的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融合相应工种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经过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零培训”,实现技术工人的“零距离上岗”。

3.成效分析

《数控技术与编程》教学改革之后,分别对05级和06级数控技术专业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了一定的信息反馈(Z0501班24份、Z0502班21份、Z0605班30份、Z0606班32份)。经过汇总整理后得到教改前和教改后的学生对《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改革的态度,如表1所示。

表1数控技术与编程教学改革前后比较

由表1中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教改实践,针对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突出面向综合应用、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原则,形成了该课程的总体结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本次教改侧重数控工艺编程能力的提高。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期末实训中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比较分析,强调实践教学后,学生的知识掌握比以前扎实,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教改之前,学生在期末的考试中对编程题的失分率高达32%,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教改之后,学生在考试中编程题的失分率下降到8%,学生编程时能主动考虑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所编程序的实用性。

4.结论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快速胜任数控操作岗位。而《数控技术及编程》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论文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控设备基本编程技能为目标,进行了《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考核改革。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改革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融入了职业技能考核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实行“双证制”教育体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海滨,宫衍香.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5:94-96

[2]陈书法,张南乔,张淑兰.《机床数控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5.12(6):126-127。

[3]李谟树,张钟,覃岭,周华.数控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81-83

[4]郭剑.关于校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26-127

[5]董德民.经管类创新应用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9(15): 244-245

[6]高宏毅,周洁文,韩倩.教学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0:104-105

第2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角色换位 科技期刊 编辑质量

付晓娟,北京航天总医院,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编辑部。

科技期刊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科技期刊编辑质量直接影响刊物的整体质量。[1]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控制主要是在三校过程中完成的,这一过程需编辑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编辑基本功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也需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技巧,变换思路,一种行之有效的编辑工作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降低差错率。笔者在近几年的编辑实践中,将角色换位运用于不同校次的稿件编辑加工中,对于提高编辑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校一读”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制度。由于编辑和校对工作的针对性不同,以往所说的三校一般指的是校对。而现代科技在出版业的应用,使得“编校合一”成为可能。[2]相对于传统的“编校分离”,在“编校合一”形势下,已淡化了编辑和校对的区别,编校人员无论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还是在稿件的“三校一读”过程中,都需用审稿的眼光审视手中的稿件。[3]实际工作中的三校,已不是单纯的校对,而是编辑既负责修改稿件又负责校对,相对而言,三校过程更主要的是编辑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

二、角色转换在三校中的应用

进入一校阶段的稿件虽已经过初审、外审和终审,学术质量和出版价值等方面已经过严格把关,但稿件本身很多细节之处,仍需编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揣摩和修改。一校过程对于稿件的编辑加工是确保期刊编辑质量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编辑要以作者的角色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假设自己就是作者本人,因此,首先要对论文想要表达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和依据非常熟悉,且将这些内容以科技论文的形式表述。要逐字逐句地研读论文,从内容上看,要使论文达到目的简洁明确,方法运用得当,结果客观真实,讨论紧扣主题,且各部分互相呼应,逐渐展开,整体内容流畅,逻辑清晰。

编辑在接触一校稿件之前的初审和综合外审及终审意见时,对稿件内容只是大体的了解,只有以作者的角色去精读全文,将论文视为己作,才能真正地融入作者的思路,更准确地把握论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编辑的作用,对稿件的结构进行调整,对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删减,且在与作者沟通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与作者讨论稿件时,当作者发现编辑和自己一样对论文内容了如指掌,会有相遇知音的感觉,从而交流更加充分,修改更加积极,自然也就提高了编辑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可避免因编辑自身对稿件内容理解不到位,向作者提出原本并不需要修改的建议,使作者对编辑的水平产生怀疑,影响再次投稿的积极性。

经过一校对稿件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编辑加工,二校时则转换为编者的角色,从编辑出版要求的角度,对稿件进行精雕细琢,力求论文形式的统一和规范。重点放在改正错别字、病句,更新专业术语,规范量和单位、数字、字母、符号的使用,以及图表的编排格式,核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列出等。这一过程考验的是编者对编辑出版知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需要日积月累,勤学苦练。注意总结常见的错误类型:有些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错别字,如“搏动”写为“膊动”,“纵隔”写为“纵膈”;有些是文字录入和排版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人员”录入成“入员”,“心脏负荷”录入成“心脏符合”;有些是常用医学缩略语中字母大小写和上下标容易混淆,如血压“BP”写成“Bp”,酸碱度“pH”写成“PH”,糖化血红蛋白“HbA1C”写成“HBA1C”;有些则是编排格式方面需要改为统一形式。在处理完整篇稿件之后,再单独检查一下文题、段落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收稿修回日期、参考文献标引顺序及与列表的对应等,以免疏忽这些相对零散的部分,因小失大,影响整体编辑质量。

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固然是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主体,但论文毕竟要通过出版进行交流和传播,为了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就要求从编辑出版角度对论文进行深度加工,使语言文字符合科技期刊的风格,并保持使用的正确和统一。内容再好的论文,如果刊登出来时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格式混乱,其可读性会大打折扣,引起读者的反感,失去阅读兴趣,也就无法实现其交流和传播的目的。因此,论文的细节和呈现形式与主要内容同等重要。这一方面是对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编辑的价值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媒体的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科学发展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编辑在规范语言文字使用,更新专业知识中的职责所在。

在一校、二校对论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编辑加工之后,可再以读者的角色对稿件进行第三遍修改。把校样看做已经刊登的论文,而自己就是正在阅读论文的读者,亲身体验一下读者的阅读感受,这样可从整个出版过程的终端来考察稿件的编辑质量。阅读的同时,能够看到论文是否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论据充分,逻辑清晰,有没有出现理解困难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语句,语言文字和专业术语是否已经规范等。也可用读者对于成品论文的阅读标准挑剔稿件编辑加工方面的不足,以免局限于编者的思维,一味地就改错而改错,忽视从整体角度去发现问题。

科技论文的价值是通过读者阅读并准确理解而实现的,作者写作和编辑修改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读者呈献具有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的科技资料,可用于了解学术前沿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指导开展相关工作和研究。在第三校时从读者的角度考量论文的成品效果,不仅是为编辑加工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也是对读者负责、尊重读者的体现。在实际读者阅读论文之前,自己首先就是读者,如果即将付印出版的论文自己读起来都感到晦涩难懂,还时而出现错别字和已经摒弃不用的专业术语,怎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论文的价值又如何去实现呢?

结 语

三校制度是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部为保证稿件编辑质量而实行的工作流程,也是决定期刊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果三校只是单纯地重复三遍编辑加工工作,将稿件看三遍、改三遍,容易出现思路单一、惯性思维和视觉疲劳,导致顾此失彼,产生疏漏。以作者、编者和读者的角色分别进行三校工作,使每一校次各有侧重,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注重细节又兼顾全局,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政,郝希春. 关于科技期刊编辑质量考核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11,23(4):291-293.

第3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Java技术;编程设计;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8-0068-02

Java编程技术是当前计算机软件设计方面较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高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各大软件公司的青睐。近年来其广泛的运用在各大PC、数据中心中,成为了编程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相比于C+语言来讲,其更易于上手,方便快捷,对于初学者来讲更具熟练使用的可能性。本文简单介绍了Java编程的概念,并对当前Java编程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研究,并相对应的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希望其中的拙见能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从而推动整个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健康发展。

1 Java编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Java编程过程中中文字符无法正常显示

Java编程软件本非中国制造,其主要针对的是以英文字符为工具语言的Java编程而设计,因此在文字切换与适应性等领域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中英外文在同一框架内使用时的兼容性较差、容易出现中文空缺或乱码现象等。在进行中文环境的Java应用的开发当中,由于Java技术本身的缺陷,一旦出现中外文交互使用的情况时,就有可能出现中文字符信息缺失或无法识别的情况。例如:网页制作系统中的中文字符无法正确显示,出现阿拉伯数字乱码、在bios后台系统中出现系统阻碍或漏洞,其文字符号显示为“?”等在不同特殊情况下,其表现也往往不大相同。

1.2 Java编程技术人员技艺不够精湛,编程过程容易出现细节错误

在20世纪末期,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发展逐步推进,理论界也开始了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Java语言编程相关技术在此刻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由于技术水平有限,理论基础也并不扎实,使得Java编程相关技术虽然得以出现,但其理论体系发展并不完善。现如今,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Java编程领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但由于Java编程技术本身属于舶来品,很多技术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施展拳脚,有效运用。在Java编程行业扎根的技术人员一定程度上不再充分吸收最新的技术理念,也封锁了从各大高校刚刚毕业的知识分子进入相关行业工作的途径,这使得Java编程技术的有效传播与发展成为奢望。目前的Java编程人员在学习该软件期间并未能做到充分理解、耐心练习、有效把握。因而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Java编程技术人员在编程过程中很容易使用错误或类似的代码进行编程操作,这会导致编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对相关软件使用方产生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类似的失误林林总总,难以避免,严重制约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1.3 Java编程软件编程原理落后,需要更新版本,及时创新

Java编程软件最初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使用方,因此其软件设计、编程习惯均以欧美人员的惯用风格为蓝本。在20世纪末期,Java编程操作系统传入中国,相关研究人员在粗略改动下基本沿用了其基础操作框架,为我国软件编程行业赚得了宝贵的“红利时期”。然而当前我国计算机软件更新迅捷,传统的操作系统、编程方式似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观需要。当前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所使用的Java编程模板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科技发展需要,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文字转换的兼容性、版本差异导致的相互不识别问题等。这些问题促使相关科研机构进一步更新Java主模板,及时创新,使其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 解决相应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2.1 提高Java的中文编码转换能力,设立中文

字库

众所周知,当前编程软件运作均是采用Unicode格式的编码,而本地网络计算机系统默认支持的却极有可能是其他形式的编码。这要求我国Java编程软件制造研究机构要及时更新编码列表,提高系统中文编码的识别转化能力,也要尽可能的设立中文字库,通过中外文字符的一一对应提高Java编程软件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要针对性地改变Java编程软件的源文件系统,有选择性地加入字库检索功能,从而为Java系统的本地化提供基础与条件,保证在“Java源代码―Java字节码―虚拟机 (JVM)―操作系统―显示设备”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必能够正确地处理中文

编码。

2.2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Java编程技术当前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我国相关技术领域开展较晚,对很多基础知识的了解不足,这使得编程人员在未能良好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就投入了实际的工作之中。想要解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最佳方法便是在工作之余推行广泛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学中进行工作,在工作中熟练所学知识。要定期对国际先进编程技术进行展望,定期邀请国际顶尖编程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亲身指导,要时刻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相关计算机软件科研机构应当选派本机构内优秀科研人才进入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进行交换学习,也可国内交换,从而增强相应机构间对于Java编程理论的掌握与创新能力。要注重相关学界的理论创新,对有特殊才能的社会人员、青年学生果断录用,从而为Java编程领域的发展储备人才。

2.3 更新Java编程软件技术,及时创新

Java编程软件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自我完善,中国编程技术要想进一步发展就需要行业整体提高对Java编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当前Java编程软件大多以Unicode格式的编码为主要字符,与中文字符进行交互使用时容易出现各种漏洞。相关技术人员的任务便是改变这一格局,创新使用其他编码符号,并且对软件运作机制与框架进行创新研究,一改原有的源代码与操作模式,通过后台操作提高软件运作效率与质量。充分引进归国技术人才,将先进操作模式与技巧引入编程系统,进一步简化软件使用方法,更新使用界面,使得相关软件的使用方式中国化、简单化,符合广大中国编程工作者的使用

习惯。

3 结论

Java编程语言产生于交错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中,其要求Java语言编辑能够对多国文字进行有效的处理,当前Java编程技术尚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将多国语言识别的合理内核进行总结,从而改善Java编程软件的整体运行机制。Java编程技术对整个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历史来讲意义重大,对于整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也产生了极大地变革。有效处理Java编程语言难题能够帮助相关产业朝着良好的方向进行发展。笔者在文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抛砖引玉,希望上文内容能够榇蠹曳⒒右患贾长留下助力,在此期盼我国Java技术领域能够有更大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中毅,董海棠,岳建斌.Java Web开发中的乱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2013(19):92.

第4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74-02

作者简介:车战斌(1964-),男,博士,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SOA、软件技术教育;韩玉民(1963-),男,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Web应用。

1课程改革背景

二年制专科软件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针对软件人才的当前需求,快速培养实用型、工程型的软件蓝领人才,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二年制软件职业技术教育特点是学制短、课程安排紧、实践性强,其特点决定必须要设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特别是由于学制短,一些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没有足够时间专门开设,例如数字逻辑、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等,虽然高职高专软件技术等专业学生不要求全部学习上述课程,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软件技术人才,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则应必须掌握或了解。因此,如何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应知应会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是软件学院努力改革和实践的主题。为此,许多软件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或类似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综合性强,主要介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该课程强调基础和应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为后期的软件开发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所在软件学院针对两年制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培养的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将传统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学科基础课程科学整合为一门综合性、全新的《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2006年开始,2007年立项为中原工学院教改项目,同时进行《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配套建设,并立项为中原工学院2007年教材建设项目,目前课程建设和配套教材建设都已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及目标

2.1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两年制的软件技术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整合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内容,主要内容为软件技术人员必知必会的知识和技术,不求全、广、深,适用即可。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搞好课程改革,进行《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配套建设,解决无相应教材的问题。

2.2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前导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个软件技术人员必知必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强调基础和应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为后期的软件开发学习打下基础。

3课程改革主要措施与实施

3.1相关课程整合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化改革,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原来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导论、操作系统等课程不再独立开设,将上述课程内容与数字逻辑、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机的整合,整合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基础与技术课程——《计算机技术概论》。内容涵盖了作为一个软件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或了解的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构成一门创新性的综合性计算机专业学科基础与技术课程。

鉴于课程内容是原来多门课程的综合,内容较广,且内容间有先后逻辑关系,所以将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讲授。课程总学时为60课时,主要内容和课时分配见表1。

3.2《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上述课程改革,解决教材缺乏的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本教材作为河南省“十一五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规划教材”之一,2007年立项为中原工学院教材建设项目。参与编写的院校主要有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

本教材2006年开始编写,2007年试用,2008年8月由河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解决了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无计算机学科综合基础类教材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主要内容和分章教学目标见表2,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复习,每章有教学目标、本章小结和习题。

4课程建设成果创新点及实施效果

4.1成果创新点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主要有下列创新点。

(1)基于创新性教学思想,科学整合相应课程内容。两年制的软件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是四年制教学内容的简单压缩,也不可能全面教授。如上所述,《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内容整合具有创新性,符合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特点。是将计算机专业导论、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凑。

(2)针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针对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根据对多家软件学院广泛调研而提出,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3)配套教材建设,填补无相应教材的空白。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同步进行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并填补了无同类教材的空白。

(4)综合性强,实用性强。《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及教材综合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编译原理等应知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

4.2实施效果及下一步工作

我们从2007级学生开始开设《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2008年8月正式出版《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经过5届学生的培养,该课程已很成熟。

从毕业生对课程知识应用效果和反馈意见来看,课程内容非常实用,课程建设效果显著。该课程虽然看起来内容较杂,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其内容对于实际软件开发工作非常实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掌握了数字逻辑、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后,便于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根据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

但在授课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综合性强,内容虽浅但较多,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授课时对教学内容和深度难以把握,备课工作量也较大,所以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

5结语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和配套建设教材效果显著,主要解决了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技能而忽略学科基础知识从而导致学生无专业提升潜力的问题。本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被多家软件学院采用或借鉴。

课程改革是长期的,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概论》这种全新的综合性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建设。课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目前我们正对《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进行修订,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中原工学院“二年制专科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组.二年制专科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总结报告[R].2008:1-2.

[2]中原工学院《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项目组.《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项目总结报告[R].2009:12-14.

[3]韩玉民,车战斌.计算机技术概论[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8.

[4]张墨华,郭节.河南省软件职业学院发展的困境及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17):74-76.

[5]马飞,王振光.浅析河南高校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出路[J].科技信息,2011(3):29.

Computer Subject fundamental Course Reform of Software College:Take Construction of“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Technology”Course for Example

第5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标准;编制质量

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标准的编制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只有制定了先进合理的标准,才谈得上标准的贯彻实施,才有可能在企业科研、生产活动中发挥标准化的作用。企业标准制定流程的正确性、过程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标准的质量。如何解决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高质量的企业标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标准编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梳理,结合多年来的标准编制工作,提出了提高标准编制质量的措施。

1 标准制定的原则和程序

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技术工作,不仅技术性强,涉及面广,而且需要有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制定遵循的原则有:目的性、统一性、系统性、协商一致、实事求是。

标准制定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计划阶段 :申请立项 ,成立编制组 ,拟定标准编制计划。

(2)研究起草阶段 :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试验验证,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广泛征求意见。

(3)成果阶段:依次完成讨论稿、送审稿、报批稿,上报审批材料,实施并归档。

2 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存在的问题

2 . 1 项目的确定及论证工作不充分

选取标准项目时,缺乏顶层指导,没有充分发挥标准体系的作用自上而下明确项目,甚至由基层单位盲目申报项目,造成标准项目的选取目的性不强,导致有的项目中途夭折,有的项目在编制过程中更改标准题目。

2 . 2 标准编制人员选定不合适

标准编制组成员尤其是主编人员对编写标准的方法和流程不清楚,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标准的编制等同于编写技术文件。另外对标准编制任务不重视,主观上节点意识不强,导致编制任务中止或节点后拖。

2 . 3 标准技术内容的表述不规范

标准的内容框架、引导语、悬置段、列项、图、表、公式、附录等表述不规范,技术内容表述不准确,直接影响标准的质量。

2.4 会议审查把关不严

在标准的技术讨论会或审查会上,需要对标准内容进行确定,并做到各方代表对标准内容达成共识,但由于部分标准项目审查会参会人员的代表性不强,甚至选派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同志参会,影响标准内容的确定。另一方面对审查通过或不通过的标准不明确,没有文字性依据,对审查只做定性的评价,审查结论中未反映具体技术问题。

2 . 5 标准编制说明的质量不高

编制说明是标准的重要配套文件,应满足解释性、正确性、追溯性要求,但大多数标准编制说明的内容过于简单,尤其缺乏标准编制背景资料分析及技术数据确定依据等内容。

2.6 缺乏“意见汇总”及技术问题的处理记录

在企 业 标准编制过程 中,在对“ 意 见汇总表”的整理、归档工作重视不够。另外在编制及讨论过程中对有争议的技术问题未作正规记录,编制组是否修改到位无据可查。

2 . 7 标准间的协调性无法保证

缺乏对企业标准有计划有组织的清理整顿工作。标准颁布实施运行一段时间后应进行复审,很多技术标准后,对内容陈旧的或没发挥作用的标准未及时清理,在新标准制定时,无法保证与已有的标准之间的协调性。

3 提高企业标准编制质量的措施

对企业标准的制定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在企业标准制订过程中要从立项论证、编制人员选定、审查、协调等方面把关,确保企业标准的编制质量。

3 . 1 标准项目的合理选取

标准项目的选取,要充分发挥企业标准体系的作用。在企业进行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仅仅依靠一些孤立的标准是不够的,只有当企业的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项目的选取要基于企业标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标准的编制有的放矢。另外,建立企业 标准立项论证报告评审制度也是把好源头的行之有效办法。每项企 业标准均编制一份立项论证报告,经过标准主编单位审查后提交标准化门,由标准化部门组织各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对论证内容进行讨论 评议,确认其可行性,为后续的编制工作奠定基础。

3 . 2 重视标准编写人员的选定

标准编制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标准制定者的经验和素质直接决定了标准的编写质量。在确定编写人员时,一是要求对标准所涉及的专业技术熟悉,并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二是能把握标准的特点,工作责任心强。

3 . 3 做好调查分析, 准确表述标准内容

在标准制定的起草阶段,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背景资料,调查标准可能涉及到的单位(部门)对标准制定的意见,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内容。标准的编制不同于编制一般技术报告,其编写规则及内容表述有专门的上级标准规定,标准的编制要做到语言简练,理解唯一、科学合理。

3 . 4 重视标准的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说明是标准制定过程中一个主要文件,随着标准编制进程会形成不同的版本。在征求意见阶段,将标准起草过程、起草原则和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向被征求意见人进行说明,便于其能充分理解标准内容,从而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在送审稿阶段,将形成送审稿过程中,对各种意见的汇总、分析、处理情况进行说明,有利于审查标准时有较多的资料可以研究、分析;在标准的报批稿阶段,将审查标准过程中不同意见的处理情况及最后审定意见及理由进行说明,以备在标准审批环节供各级审批部门参考。各阶段的编制说明,都是标准制定过程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颁布后,如对标准个别条款有疑问,或需要了解当时为什么这么规定,以至若干年后再修订标准,标准的编制说明都是很重要的资料。

3 . 5 报批前增加互审环节

标准报批前把好质量关,有必要增加互审环节,检查标准报批材料是否齐备,标准内容是否还有错别字、前后不协调等低级错误,确保标准最终质量。

3 . 6 建立企业标准复审制度

为保证标准的先进性、时效性,应定期对企业标准进行复审,以确认标准继续有效、修改、修订、限用或废止。对需要修改修订的项目及时修订换版,充分发挥其作用。

3 . 7 建立企业标准随行记录制度

第6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单片机 课程改革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058-01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专业等电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很强的代表性。单片机应用技术知识本身就倾向于大量的实际动手操作和编程,所以教学也应立足于面向实际应用,切实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吸引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环境

单片机应用技术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来讲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结合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所以授课需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单片机课程首先讲授编程基础等理论知识,而后通过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编制软件程序、仿真调试等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单片机应用技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要求在教师理论讲授时,需要多媒体投影等,学生在设计电路时需要人手一机,最好是在有投影的机房进行授课,从而实现学生在老师的讲中练,老师能在学生的练中讲。

2 教学方法

单片机应用技术这门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模块性,各知识点间直接的联系性不强,各个知识点间联系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进行开发。在课程开发中,关键是根据课程定位和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通过教学设计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单片机课程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环节训练,顺利完成设计任务,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 对教师的要求

对教师自身而言,首先就是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既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前沿,又要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具体讲授方法上:主要抓“基础概念”、“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等知识点。基础概念:概念是所有课程的最根本因素,要求教师在讲解中提高重视度,并要非常透彻、准确地对基础概念加以阐述,打好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根基;理论知识:一个问题本身的整体思路要清晰,而且每个细节之间的思路连接也要清晰明了;实验操作:把电路连接的每一步简单化。使学生通俗易懂。这样学习“单片机技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学习“单片机”课程的困难集中在:一是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一些问题;二是对于一些复杂指令的变化过程无所适从;三是电路设计问题。因此,我们借助强大的模拟仿真技术,可以将课程中难以理解的现象和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电路每一步的变化过程,从中对单片机技术的本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4 理论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与基本技术建立在具体的实际任务上展开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浅入深,从基础概念到繁琐编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动脑和思维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实际应用的目的出发,以具体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实际任务学习来单片机。首先,让学生了解单片机名称由来、特点、应用、分类及选择;让学生清楚单片机引脚、工作条件、工作原理、数据存储器、程序存储器;还要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编程等一些实际应用的操作问题,学习开发环境建立、集成开发软件下载和安装;学习汇编程序文件和项目建立、软件编译调试,了解指令格式及清零、数据传送、数据排序等程序的编写,熟悉编程方法及程序的设计与调试技巧。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内容展示在屏幕上,例如:在利用指令编程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并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是利用汇编语言编程,学生对于数据的传送等理解的不够透彻,此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小的动画,演示出数据的传送,学生对这部分相对枯燥的知识就有兴趣,就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知识通俗易懂,提高在理论学习中的兴趣,以便在实训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实践教学环节

在设计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实行分组式学习,体现教与学、学与做、做与用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将知识、技术、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设计实验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小组,课下由组长分配任务和指定每个组员总结本组讨论的主题,其中还是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老师要做到精讲,只是强调实验有关的注意事项及设计要求,其他的像设计理念、思路等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通过此方法,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在课本上没找到所需要的东西时,会自己通过相关书籍或网络等外界方式查询与之相关的资料和设计思路,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在每次讨论课结束后,同学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小组和个人,其成绩就是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小组人员的配合、相处,以及自身的动脑和努力,都是以后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常识。从而使学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并让学生认识到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是多么重要。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带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性,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施因材施教的学习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C语言编程、单片机基本原理、接口和应用技术,熟悉单片机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够以单片机这门课程为基础,为以后的通信课程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培养了学生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莺.高职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中“IDAIS”教学理念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2(11):35-36,47.

[2] 佟云峰,李志平,龙晓波.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训电路板设计[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2-75.

第7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C语言 计算机 软件编程 编程方法优化

1、C语言概述

C语言本身具备着较为优越的功能,而其本身拥有的兼具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特点的能力,也是C语言能够在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C语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各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础,而其具备的灵活方便、简洁紧凑、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可自由书写等特点,更为C语言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2、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

2.1 C语言中的函数

在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中,由于具体的编程过程需要分为若干个模块,这就使得其中每一个模块功能的实现,都需要由函数完成。对于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来说,其本身需要应用多种特有的函数,而这类函数的应用过程,相关编程人员需要进行命名、定义参数名以及定义返回值类型等操作,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基于C语言的模块功能设计。当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编程人员大多数时候都无需手动输入C语言相关的函数,只需要在编程时输入“#include”指令,就可以使用定义好的函数库完成具体的编程操作。

2.2 变量存贮器类型的合理定义

在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中,对变量存贮器类型进行合理定义也是这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往往需要应用不同类型的变量存贮器,而不同的变量存贮器对于编译代码的执行效率也不尽相同,为此编程人员可以在子程序模块编程中尽量选择局部变量存贮器,整个程序模块的编程则可以选择全局变量存贮器,这样就能够较好实现基于C语言计算机编程过程中变量存贮器类型的合理定义。

2.3 算法技巧及位操作

对于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来说,算法称得上是这一编程语言的灵魂所在,这就使得编程人员在应用C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时,必须掌握一定算法技巧,对于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来说,其本身具备着自然语言和流程图两种算法表示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流程图对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算法表示中,编程人员能够基于这一表示了解流程图符号的含义,这样就能够保证其较好的进行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算法技巧应用。

2.4 多重\算次序

在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中,C语言本身对于变量多重运算求值顺序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有过应用C语言编程经验的人就会了解到,不同C语言编译系统存在着细微差别,而很多C语言编译系统在多重运算次序上存在着一定差别。据笔者调查得知,在我国当下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中,参数求值顺序从右到左最为常见,这就使得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多重运算次序大多为先运算最后面,依次运算前面,这种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多重运算次序选择有着较好的可读性和移植性。

2.5 指针用法

对于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来说,指针用法也是这一编程的重要环节,在论述这一环节前,首先需要了解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中指针变量。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定义指针变量时必须对其进行初始化,否则存储空间操作很容易出现严重错误。值得注意的是,编程人员还可以通过加减数值移动指针位置,完成具体的指针计算。此外,应用函数库中的 void 函数,就能够实现指针变量的定义,最终实现将任意数据类型的地址赋给指针变量。

3、基于C语言的编程方法优化

结合上文内容,对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而为了保证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能够更好发挥自身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编程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对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方法优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为相关C语言计算机编程从业者带来一定启发。

3.1 优化函数调用

对于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来时,想要实现自身的优化,优化函数调用属于较为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在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函数调用的优化中,首先需要禁止函数调用传递结构,之所以需要禁止传递结构的函数调用,主要是由于函数调用传递结构会将整个结构复制到堆栈,这就将大量占用堆栈空间,最终加重整个系统的负担,而为了解决不能函数调动传递结构这一影响,可以采用结构指针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顺利实现了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函数调动优化。

对于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来说,其本身具备着多种能够提高自身编程效率的库函数,但这些函数往往具备着代码量大、效率低的缺点,这种缺点之所以出现,主要是由于库函数需要保证自身的广泛适用性,所以编程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可以结合库函数,自己设计一段函数程序,这样也能够较好实现函数调用的优化。

3.2 指针在数组中使用

对于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来说,想要实现自身技术的优化,就可以将指针在数组中使用,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具体来说,一般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需要多次计算数组地址来获得数组中相应的每一个数值,这就大大影响了程序的运行效率,所以笔者建议将指针变量直接指向数组中元素,这样就能够较好实现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优化。

3.3 优化循环语句

为了能够实现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优化,对循环语句进行优化也是优化的较好选择。在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中,某些重要的循环直接关系着程序运行速度,所以笔者建议将有些在运算时并不需要加入循环变量的任务置于循环外,这样就能够较好实现循环的优化,大大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并降低CPU 的负担。

4、结语

在本文就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C语言概述、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以及基于C语言的编程方法优化,希望这一论述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计算机编程技术的发展,并为于C语言的学习者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秀明. 基C语言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实验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5):263.

第8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 关键性技术

目前,随着多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为此,本文围绕计算机技术,对多媒体的内涵和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下列阐述。

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概述

1.1对媒体技术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个简单的比方,对文本文件或者动画文件中的相关元素进行综合处理,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总结,然后采集并处理这些内容,充分运用多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建立多种媒体之间的相关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机相互交流系统的一种技术[1]。这种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信息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实现和计算机交互功能的相互连接,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使文字、图像在被看见的同时还能后满足听觉的信息需求,对这种新型材料进行制作,这个过程就是多媒体技术[2]。

1.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专业化是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所谓专业化就是多种媒体集中在一起的综合形态,能够同时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体信息进行交互的有效载体。数字信号是多媒体技术最基础的运行单位。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结合在一起。这也说明,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也正是这种多样性,相互关联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传递,然后利用数字化信息来有效解决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2计算机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2.1视频压缩技术

Shannon信息理论是传统压缩编码技术的基础。这一信息理论则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之上,然后利用统计概率的相关模型来对信息的来源进行描述。这种压缩编码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对信息接受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事件本身包含的具体内容、重要性、产生的后果等主要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因此,在Shannon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压缩编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被分成很多不同的类型。

(1)以照信息来源的统计特点为划分依据,该技术可以分为转换编码、预测编码、小波编码、矢量量化编码和神经网络编码等5种;

(2)将数据的视觉性特征作为划分依据,那么该技术可以被分为图像编码和以图像纹理和轮廓为基础的编码等两种;

(3)从图像所表达的景物特点来划分,图形编码和以内容为基础的编码是两种最主要的编码方法。其中图像编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将数据的冗余去除,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的压缩编码方法。第二阶段则是以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中的冗余去除,鉴别其中的对象和方法,就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压缩编码技术。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压缩编码方法,既是一种新型的压缩编码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压缩编码方法。

2.2视频点播技术

采用用户信息交流的方式进行自然进化的过程就是多媒体的交互。多媒体服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视频点播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是视频点播技术发展的技术。视频点播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视技术等,是一种将上述技术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技术,充分发挥了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被动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收看电视节目,还能够随意播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点播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同时,视频点播技术中传递方法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宽了教学的模式,影音、广播、语音、发送消息、网络影院、远程教育和点播教学等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视频服务器是该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频系统完成功能和提高性能和质量的关键部分,所以在视频服务系统中是被重点研究的对象。视频服务除了要求保证端到端的播放质量之外,还需要观察系统各方面的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视频流编码压缩和传递技术、视频流调度技术、IP网与Cable网实现、存储和I/O调度策略、接入控制、流量控制与差错控制、视频服务器体系结构等是视频服务系统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3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多媒体信息中的非格式化数据所占的比例较大,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数据的特点归纳为三点,即对象的复杂性、数据存储的分散性和时空的同步性。其中关系数据库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多媒体资料的管理的质量依然不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对象数据库来管理多媒体资料并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因为基于对象是一个新一代数据库应用,它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数据模型的基础良好。这种基于对象的方法适合用来描述非常复杂的对象,结合了封装、继承、对象、多态、类等概念,所以能够对多样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清晰地描述。目前,多媒体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就是要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制定对象的统一标准。

2.4现实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是信息技术行业少有的高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一种集成化的技术,具体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网络设计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同时,虚拟技术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三维画面的合成,让用户获得逼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的体验。在虚拟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借助固定的设备,自然的参与到虚拟世界的体验中。现实虚拟必须通过计算机生茶,其基础必须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具体的感官。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通过身体四肢的正常活动和虚拟环境交互。除了上述四种技术之外,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还包括流媒体技术和音频技术等,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技术也必将在多媒体技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成熟和完善。为了切实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视频、视频会议、娱乐节目点播、军事等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视频点播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现实虚拟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霞.对计算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合理性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11):74+76.

第9篇:编程技术论文范文

1.施工员岗位主要工作:现场施工管理及资源管理;现场的技术、质量、安全交底;现场技术指导、施工过程控制;现场的施工准备,测量标志保护,进场材料检查;填写施工原始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检查记录及施工日志。2.技术员岗位主要工作:参加施工调查、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督促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主持竣工技术文件的编制。3.测量员岗位主要工作: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施工测量方案;测设建筑物的控制桩、水准点;实地校核红线桩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测定;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检查;测量数据记录与整理。4.资料员岗位主要工作:工程项目资料收集与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与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程计划、统计的管理;竣工资料报送;工程档案移交。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素质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建筑业的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

2.人才培养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2)知识文化素质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学习数学、英语、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为从事本专业必须的计算机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一般房屋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土建工程预算编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的编制知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工程绘图的基本知识。(3)专业技能素质具有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能力、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技术档案能力、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控制能力。(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全的心志,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快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为了迎合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三者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东北地区冬季不宜施工的特点,采用“1.5+3个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第1~3学期(1.5),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在学校进行德育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应用技能的训练。第4学期(0.5),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上半学期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实训,下半学期和暑假到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的生产实习。第5学期(0.5),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1-6周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生产实习,其余时间返回学校,总结实习中的问题,补强学生欠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0.5),职业个性能力培养阶段:1-6周进行按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分为施工方案、测量方案、工程内业;其余时间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个性能力,并实现预就业。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广泛深入的一线施工企业调研,明确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归纳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建筑工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参照建筑工程技术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及建造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五、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措施

为了深入全面的进行专业教育改革,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强化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组织机构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建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2)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商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大计,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校企合作交流进行指导、咨询、协调和帮助。(2)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制度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落实具体合作事项。2)校企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在产学研过程中工作量的计算和有关利益分配的办法,保证产学研工作顺利开展。3)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生产、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训设备管理条例,制定实训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安全公约,确保学生实习实训顺利完成。4)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解决兼职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均满足要求。

2.强化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